范文一:拧螺丝钉的学问
( 五 )年级( 下)册( 科学 )学科集体备课表
个 案 表
4、拧螺丝钉的学问 课 题 课 时 2
复 备 人 吴亚萍 复备时间 2,13
授课教师 吴亚萍 授课时间 2.24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能够寻找出与螺丝知 识 刀相同性质的轮轴用具。 能 力 教
知道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学 过 程 知道轮轴省力的原理。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
方 法 活中的应用。
目
勇于在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乐于进行探究。留心观察和研情 感 标 究身边的简单机械。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态 度 究的乐趣。 价值观
知道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知道轮轴省力的原理。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教学重点 活中的应用。
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起子、螺丝、测力计、钩码、线、大小不同的圆盘。 (课件教具其它)
教 学 流 程
1、出示P9图,请问选择哪一中起子可 一、集中话题
以更省力的将螺丝拧进木头, 从生活中引入课题
2、出示门的把手,问学生,为什么要在
所的末端放一个比较大的把手呢,如果
没有这个大的把手,而是一个很细的把
手,那又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和起子、门把
手相类似的机械呢,
4、讲解轮轴的概念
1、同样是起子,同样都可以省力,但不、探索和调查
同的起子省力的大小却不同,那么影响
轮轴的因素有哪些呢,
2、讨论、交流。
3、如果要证明我们的假设,可以怎样去
做呢,
4、设计实验。
5、交流、改善实验。 三、回顾和解
6、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释
1、观察P10图,
2、在图中哪些地方用到轮轴的,
3、这些轮轴有什么用途, 再用轮轴来解释生活中的轮轴
现象。
教
学
环
节
板
书
4、拧螺丝钉的学问
设
计
教 说明:
后 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教后反思、随笔或生成等以短文形式上传
记 于个人工作室和协作组。
范文二:拧螺丝钉的学问
拧螺丝钉的学问
一、 填空
1、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轮轴),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
2、轮轴有省力的作用,在轴粗细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3、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利用轮轴的工具有(方向盘)、(螺丝刀)、(钥匙)、(水龙头)、(活扳手)等
4、轮轴有什么作用?
答:轮轴可以传递力,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并能改变力的大小。在轮上用力带动轮轴转动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轴转动费力。
5、怎样才能比较省力的把钉圈拧进木头里
答:先把钉圈拧进木头里一点,使其直立在木头里,然后在圈上部的圆圈里横着穿一根长钉子,手握长钉子转动,就可以比较省力的把钉子拧进木头里。
6、实验目的:探究轮轴是否省力
实验器材:轮轴、弹簧秤、细绳、钩码
实验过程:1、将细绳缠绕在轮轴上,一端钩上钩码,一端钩上弹簧秤
2、匀速拉起弹簧秤观察它的刻度
3、观察的刻度小于钩码的力
实验结论:轮轴有省力的作用,轴越细越省力
范文三:拧螺丝钉的学问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4课。本课
伊始通过组织学生用螺丝刀将螺钉又快又轻松拧进木头里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寻找在生产
生活中像螺丝刀一样的机械,进而总结像螺丝刀、方向盘这样,有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
轴上的机械叫轮轴的概念,接着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轮轴是否省力,使学生通过亲自操作、
搜集、分析数据认识到《轮轴》也是简单机械之一,它能将较小的扭转力转变为较大的扭转
力,进而将《轮轴》这种机械的应用推广到生产生活中。
结合教材内容、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设计做了一些重组。我认为对《轮轴》
这一机械在结构特点、组成等方面的认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在生
产生活中接触的大多是变形轮轴,轮与轴的连接并不明显,在学生没有表象思维做基础,也
很难将其想象为轮与轴。故在开课伊始我用拧水阀代替用螺丝刀拧螺钉的操作活动,不但为
学生的再探究做好了情感准备,而且达到并加深了对轮轴机械的认识。拧螺钉的活动我把它
安排在学生会用杠杆的原理解释轮轴的作用之后,让学生选用铁钉、螺丝刀、扳子这些器材,
在小组商量后,采用比赛的形式来教学,赛后让冠军组的学生来介绍这样做的理由,其主要
目的是揭示变形轮轴,进而迁移扩展生产生活中的轮轴应用。另外,对于用杠杆的原理解释
轮轴的作用这一环节,我建议:将其补充进去,不但能让学生知其然,而且又能知其所以然,
从事物的本质来认识客观规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完整、系统。当我们对一个难点束手无策
的时候,感到理解困难,当我们对此找到对策的时候,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能够观察,描述轮轴结构上的特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问题;
?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组成及作用;
?知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会用杠杆的原理解释轮轴的作用。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1.创设拧水阀的活动的情境。
2.揭示轮轴这一机械。
3.提问:关于轮轴你想知道些什么?
4.学生广泛发表意见。
5.谈话: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6.引出用实验验证的方法来检验。
【】 水阀既是儿童所熟悉的又是具有轮轴装置的典型性,通过巧妙的游戏操作活
动,使孩子们在愉悦情感驱使下,不但很好地把握轮轴结构特征及组成,而且激起学生探究
的欲望与热情,同时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设最佳条件。
1.引导学生制作一个轮轴。
2.谈话:我们应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想法呢?
3.小组交流,并设计实验方案。
4.大组反馈、质疑,完善实验方案,同时还要考虑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5.分组实验、记录 、分析数据。
6.前六组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写在一张大的实验报告单上,展示给全班学生。
7.学生观察各组实验情况,再次和组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8.得出结论:轮轴的作用是轮轴有省力的作用,轴相同,轮越大越省力。
9.谈话:那么,你能用杠杆的原理解释轮轴的作用吗?
【】 让学生在组内将轮轴的轮上和轴上分别挂一个钩码的操作活动,并使其从中
发现规律。
10.边汇报边演示,揭示轮轴省力的本质。
【】 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空还给学生,每一环节都留下了孩子们真实的探
究足迹。让孩子们在探究中体验着求真的艰辛,感受合作的快乐,体现教师是孩子们亲密伙
伴、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
1.谈话:每组的木块上都有一个螺钉,你能否用提供的铁棍、螺丝刀和扳子将螺丝钉
又快又轻松地拧进木块里。
2.小组商量。
3.比赛开始。
4.冠军组介绍操作方法,并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5.教师小结,引出变形轮轴。
6.看图中的图片,并指出图片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说出轮与轴。
7.除此之外,你还知道生产生活中应用轮轴的机械吗?
8.课后寻找身边应用轮轴原理的机械。
【】 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设计的游戏竞赛,引导学生认识变形轮轴,进而迁移
扩展生产生活中的轮轴应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观察、研究身边“科学”的良好习惯。
师:前两课,我们认识了简单机械杠杆和斜面,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出
示没有轮的水阀)
师:谁是咱班的“大力士”呀!
生:邵林。
师:请你把它拧开。
生:拧水阀。(其余学生不由自主的喊“加油”)
生:拧不动。
师:下面我给它加上一个轮子,再找一个“小力士”试试看。(幽默)
生:很轻松地拧开了。
师:你也拧一下试试。(刚才的“大力士”)
生:拧开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加上轮子省力。
师:我们把轮子下面这个“杆”叫轴。刚才我们在轮子上用力,这个力怎么传到轴上去的
呢?
生:我想,轮子和轴是连接在一起的。
师:你认为是连接在一起的,我们在轮上用力牵动这个轴转动,对吧!
轮和轴是连接在一起的吗?(周围的学生观察验证)
生:是连接在一起的。
师: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转轴。
师:我们把它叫做“轮轴”。(板书:轮轴)
水阀是学生所熟悉的又具有轮轴装置的典型性,让学生亲眼所见轮与轴,
建立表象,而且通过游戏操作活动,来认识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便于学生理解与把握。
“”
师:你能用杠杆的原理解释轮轴的作用吗?
生:沉默不语。
师:看,我们在轮轴的轮上(哪个轮都可以)和轴上分别挂一个钩码,这个实验对你有
什么启示?
生:小组实验。
生:“我知道了”,“我看到一个不平衡的杠杆了!”(兴奋地说) 师:我们在轮轴的轴上挂一个钩码,又在轮上挂一个钩码,结果会怎样呢?(教师演示)
生:谁愿意用杠杆的原理解释轮轴的作用呢?(指名)
生:演示。这个圆心好比是杠杆的支点,轴上这个点是重点,轮上这个是力点,因为支
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所以,使用轮轴省力。(教师配合学生的演示用红
蓝两色笔将动力臂和阻力臂画出来,便于学生观察、理解)
师:那么,为什么轮越大越省力呢?
生:轮越大,就是支点到力点的距离越远,这样就越省力。(演示)
师:当支点到重点的距离不变,即轴相同,轮越大,支点到力点的距离越远,越远越省
力。
用杠杆的原理解释轮轴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为突破这一
难点,教师设计了在轮上和在轴上分别挂一个钩码,让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不平衡的杠杆,使
杠杆原理显性化,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轮轴作用的本质。 (薛 芳 刘华春)
范文四:拧螺丝钉的学问五下
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观察,描述轮轴结构上的特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问题;
●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组成及作用;
●知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会用杠杆的原理解释轮轴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点:
通过组装器材进行实验,发现运用轮轴可以省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测量,发现轮与轴的半径相差越大,越省力
教学准备:
螺丝刀、矿泉水、轮轴的实验材料、钩码、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一 、认识轮轴
1.创设拧水阀的活动的情境。
2.揭示轮轴这一机械。
3.提问:关于轮轴你想知道些什么?
4.学生广泛发表意见。
5.谈话: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6.引出用实验验证的方法来检验。
二、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一)初步验证轮轴的作用
1.谈话:我们应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想法呢?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2、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1)用螺丝刀“轴”部分提起矿泉水
(2)用螺丝刀“轮”部分提起矿泉水
(3)把螺丝刀“轮”部分包上卫生纸提起矿泉水
3.学生分组实验
4.得出结论:轮轴有省力的作用,轴相同,轮越大越省力。
(二)揭示轮轴省力的本质
1.谈话:那么,你能用杠杆的原理解释轮轴的作用吗?
2.引导学生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 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 方法 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3.小组交流,并设计实验方案。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和“轴”上分别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 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强化)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 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 叫动力点; 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 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 缘上, 叫阻力点。 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 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 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三、实践操作,迁移拓展
1.谈话:每组的木块上都有一个螺丝钉,你能否用提供的铁棍、螺丝刀和扳子将螺丝钉又 快又轻松地拧进木块里。
2.小组商量。
3.比赛开始。
4.冠军组介绍操作方法,并说说这样做的理由。
5.教师小结,引出轮轴。
6.看课本 10页中的图片,并指出图片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说出轮与轴。
7.除此之外,你还知道生产生活中应用轮轴的机械吗?
四、总结
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范文五:《拧螺丝钉的学问》教学反思
《拧螺丝钉的学问》教学反思
《拧螺丝钉的学问》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课,本课主要指导学生认识轮轴,体验轮轴的作用。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实验研究轮轴省力的原理,寻找与螺丝刀相同性质的轮轴用具。
本课我设计的教学内容有:1、通过观察方向盘的结构,引出轮轴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知道轮轴中每部分的作用以及轮轴是如何工作的。2、猜想使用方向盘有什么作用,引起学生思考:轮轴在我们生活中起什么作用。3、在猜想的基础上,用实验验证轮轴是否省力。4、通过对比大轮、小轮,得出省力的多少与轮子大小是否有关。
通过这节课,我感觉到实验课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1、学生的常规并不理想,需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像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想办法。2、在讲解实验环节,需要课前把很多问题要考虑到,如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需要在学生实验前要告知他们。3、在引导学生思考,猜想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更具体些。真正做到学生根据问题有所启发。4、学生实验中,发现多数学生的小组分工不好,学生不能够有效分工,做到全员动手。5、教学中,不仅要让
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真正理解轮轴省力的作用。
在实验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出现了问题。由
于自己没有在课前进行较深入的思考。直接使用了书中的实验方法,如图1。但是这种测量方法存在问题。由
图1
于弹簧自身和外壳有一定的质量,在倒着使用时,测量
的数据中就有一部分来自于弹簧自身和外壳的质量,对
于测量数据有很大影响。经过杨生军老师的指导,发现
了另一种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尽量保持弹簧测力
计正着使用。如图2.通过对比两种方式,发现两种方式
图2 之间差了0.1牛。
虽然仅仅只差0.1牛,但是在这0.1牛里包含了很多的因素。通过这0.1牛的差距,我想了很多问题。也许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保持对于数据的敏感性。总认为只要学生大致数据对,能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就可以了。但是,作为刚上班的我来说,这远远是不够的。如果在开始,我就没有仔细的钻研教材,认真做实验验证,积极思考我的教学方法,那我会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的轨迹,以后只会越离越远。
在科学教师这个岗位上,我要学习的很多,只有时刻保持一颗求知的心,时刻提醒自己认真踏实,才能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