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文言文的阅读
文言文的阅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言文作为载体,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但有助于吸收语言精华,还能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了解,充实其文化底蕴,提升其文化品位。
新课程实施后,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小学高年级选入了,篇文言文,分别是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和六年级下册《学弈》《两小儿辩日》。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编入极少量的文言文,编者的意图无非是做好小学和中学的衔接,让小学生对文言文这种特殊文体有所感知熟悉,并能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顺利进入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
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古代文学的结晶,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小学语文教材在高年级安排了一些文言文的学习内容。由于文言文距现代的时间比较久远,而且语言表达形式和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异,所以,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同学们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和理解浅显的文言文。
小学生阅读文言文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诵读。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意,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要做到准确地诵读,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①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②理解文章内容,做到熟读。
诵读文言文要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正所谓“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诵读还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这样,才有利于读出文言文的感情和韵味。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进行翻译。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自然、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完美地体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意。意分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就是对文言文语句字面表现出的意思直接进行翻译。如“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直译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弈秋”为人名,可不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不明确,应用意译。如“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望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这里在翻译时就要采取意译。
②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才能使语意通顺。如“何不试之以足”翻译时可调整为“何不以足试之”,意思是: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呢?
③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如“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翻译时应在“出”的后面将省略的“去人”补上。
④扩。一是将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如“问其故”的“故”可扩为缘故。二是对一些言简意赅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
3、理解文言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
阅读文言文要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在此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作者所要阐述的道理。如《弈秋》一文,通过和弈秋学习的两个人的不同表现,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再如学习《两小儿辩日》一文,我们应透过文章的内容,深刻体会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以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范文二:文言文的阅读
文言文阅读
复习目标:
1. 夯实课本文言文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3. 通过迁移训练,强化学生备考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
学而时习
复习《唐雎不辱使命》
1. 关于《战国策》: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它是西汉的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 终于六国灭亡,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动态和社会面貌。 2. 给划线的字注音 唐雎 怫然 韩傀 免冠徒跣 缟素 庸夫 色挠 以头抢地 3. 解释句中划线的字词:
辱使命: 易安陵 虽然,受地于先王: 因使唐雎使于秦: 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非若是也: 虽千里不敢易: 以头抢地耳: : 休 祲: 缟素:
色挠: 寡人谕矣: 4. 重点语句翻译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5. 问题探究
(1)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2)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温故知新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 一12 题。(10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①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 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
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②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 舣船,船靠岸边。② 面,侧面以对。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持短兵.接战。 兵: (2)项王身亦被.
十余创。 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 .于是项王乃.
欲东渡乌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 C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 .不忍杀之,以.
赐公 屠惧,投以.
骨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l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2 分)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 分)
12.你对项羽乌江自刎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请简要说明理由。(2 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解释划线的词。
2. 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之有德于我也 受地于先王
B.是有不可知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人之憎我也 辍耕之垄上 D.今君杀晋鄙 君将哀而生之乎 3.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2)无忌谨受之。
4. 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而不厌
作业:独立完成2011年潍坊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题,检验一下你今天学习的效果如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1分)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 ”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十六年,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奋,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 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 ”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 日,今安在乎? ”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 (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节)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不耻.
劳辱。(1分) (2)见火然.
,皆当鸣鼓大呼(1分)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徐令彪之.少子也 吾妻之.
美我者,私我也 B .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 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D .超乃.顺风纵火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将文中画 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2分) (2)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2分) 13.按要求填空。(2分)
(1)班超“诈侍胡”“约火攻”“杀匈奴”等细节表现了他成语) 的性格特点。(1分)
(2)文中“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的句意与司马迁《陈涉世家》中“ 有异曲同工之妙。(1分)
范文三:课外文言文所阐明的道理
学习
1、 学习知识和别人的经验,不要盲目模仿。
2、 学习要研究实际,不能好大喜功,务虚名。
3、 学习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4、 学习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5、 学习要真正掌握知识的精华,去其糟粕。
6、 学习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7、 人不能光有大志,要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才会取得成功。
8、 学习要刻苦,勤奋,才能有所成就。
9、 学海无涯,不可妄自尊大,要虚心。
10、 学习,不进则退。
11、 学习要多与人探讨,多思考,否则就会学识浅陋,难以学成。
为人
1、 当别人身处困境,急需帮助时,要及时地伸出援手。
2、 要以诚信待人,不能失信于人。
3、 对人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4、 凡遇是非,务必先扪心自问,不要一味地责怪别人。
5、 要学习伯乐精神,知才善用。
6、 给人的承诺,必须始终如一实施,不能背信弃义。
7、 人们的友谊应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8、 必须慎重地选择相处的人,择友是很重要的。
9、 对于有才能的人,批评、挫折可使他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
10、 要尊敬长辈,爱护小辈。
11、 要想成才,必须具有忍让、大度、宽容的胸襟。
12、 为人不能忘恩负义,要懂得感恩和回报。
13、 用谎言、盗窃等手段猎取权利的人,是为人不齿的。
14、 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轻视别人。
15、 人要活得有尊严,有气节。
16、 不能自欺欺人,骗人的同时也在骗自己。
17、 做人不能名不副实,表里不一。
18、 做人不能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19、 人不能贪图钱财,否则会被财富所害。
20、 做人要大公无私,严于律己。
21、 人要胸怀坦荡,不能疑神疑鬼,才能健康愉快。
2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要慎重择友。
23、 一个人的学问与品德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要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24、 要知人善用。
处事
1、 做事不能墨守成规,凭经验办事。
2、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办事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3、 事物各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掌握这些规律,才能处理好问题。
4、 看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看到其实质。
5、 要解决问题,必须抓住重点,并讲究策略。
6、 对人对事不要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轻信,要多方精心考虑,并以事实为依据做出正 确的判断。
7、 对于玩弄权术的人,要善于识破,并努力制服他。
8、 情况是不断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
9、 遇事要多动脑筋。
10、 思考问题要全面,做任何事情只有全面考虑,才能获得成功。
11、 要识破伪君子的伎俩,认清他们言而无信、装腔作势的真面目。
12、 要懂得权衡得失利弊。
13、 做事不要怕付出代价,不能因噎废食。
14、 用人不要求全责备。
15、 要勇于尝试,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
16、 要走出思维定势,战胜自己,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7、 处理事物要合理安排,适当调节,有紧有松。
18、 做事要认真分析,不可轻信虚妄之说。
19、 要认清那些依仗权势,颠倒是非的野心家的丑恶嘴脸。
20、 处事要讲究策略,才能事半功倍。
21、 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要抓住关键环节,让事实说话。
22、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取得胜利。
23、 缺点、错误的程度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错误的。
24、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努力掌握事物的规律。
25、 做事要讲究策略,善于隐蔽。
26、 要识破假象是很不容易的。
27、 人们暂时处于不利地位时, 更应用貌似柔弱的手段迷惑对方, 才可能赢得转弱为强 的时机。
28、 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拖沓,就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
29、 无论借阅的书籍, 还是自己拥有的书籍, 都应该悉心呵护。 这是一个有关学者德行 的大问题。
30、 修养自身,整治家族,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使天下太平,最根本的是一切从自身做 起。
31、 忘记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不能随着局势的变化而改变对策,这样处事必败。 32、 任何事物都必须建立在一个牢固的基础上, 如果基础不牢固, 一切都因基础的毁坏 而毁坏。
33、 人的生活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有重大的影响。
34、 凡事多做调查,使主观意愿符合客观实际,不要轻信传言,闹出笑话。
35、 要将常见事物或易做的事情做得更好,并非易事。
36、 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
37、 教育人要因势利导,教人要教心。
38、 在整体遭殃时,个体也不能幸免。
范文四: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相近、形式相似的课文放在一起阅读。有课文内容的比较、有词语意思的比较、有写作特色的比较、有文学常识的比较等。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可以激发思维的创造性,总结文言文阅读的规律和方法。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应先求同,再找异,我总结了几个方面。
一、阅读时可从文体入手进行内容的比较。例如《马说》和《爱莲说》,都是古代的一种体裁,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马说》借题发挥,通过封建社会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爱莲说》通过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下列文章:《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五柳先生传》《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他们的体裁有所不同:有议论文、有记叙文。从古代文体来看,有“记”(《桃花源记》);有“说”(《爱莲说》);有“铭”(《陋室铭》);有“表”(《出师表》);有“传记”(《五柳先生传》)。“记”“说”“铭”都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但无论是在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体现写作方法及写作的特色上,都是大不相同的。如:《陋室铭》《爱莲说》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桃花源记》《惠子相梁》故事性强,想像丰富。《鱼我所欲也》虽是议论文,但善于比喻,大量使用排偶句,富于文采和气势。以上作品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程度上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桃花源记》寄托了陶渊明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陋室铭》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爱莲说》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五柳先生传》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鱼我所欲也》表现了孟子的态度,认为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这些文章都可从内容入手进行内容的比较。
二、可从主人公入手进行内容的比较。例如,可比较《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与《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有何异同。学生通过讨论,很
快明确:两个人都是谏臣,都忠心耿耿,都有远见卓识;不同的是,一个是讽谏,用暗示、比喻的方法提建议;一个则是直谏,用表文的方式直接向君主提建议。初中文言文中以写人篇为主的文章有:《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五柳先生传》,以上作品都是人物传记,有史学家写的人物传记(如《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也有自传(《五柳先生传》)。《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都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的性格。《陈涉世家》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表现在他临危受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诸葛亮洞悉时事,高瞻远瞩表现在他与刘备论天下形势时。这几篇文章又都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陈涉世家》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唐雎不辱使命》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全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三处对白,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对话描写也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给自己写的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以上这些文章都可从分析主人公入手,进行内容的比较。
三、可从景物入手比较文章的内容。例如《三峡》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景抒情的文章。《三峡》描写了三峡壮丽秀美的三峡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则描写了优美的庭中月景,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初中描写山水的散文有:《山市》《三峡》《答谢钟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这些作品都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自然景观,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记承天寺夜游》是“记”。《答谢钟书书》《与朱元思书》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秀丽的山水景物。尽管文体有所不同,但都是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其中《三峡》《答谢钟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均是清新的山水小品,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之作,艺术性较高而思想性不强。它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
点,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突出了山水的特点。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虽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情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岳》《醉》两篇作品则更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不仅思想性强,而且艺术性高。且两位作者———范仲淹(文学家,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欧阳修(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风格独特),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均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如:(1)《岳》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醉》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2)《岳》主要表现作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情调激昂。而《醉》主要表现作者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只能强颜欢笑,与民同乐,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的无限感慨,情调较为低沉。(3 )都有古今传诵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以上这些文章的相同点都是借景抒情,但所描写的景物及抒发的感情则有所不同。
四、可从主旨入手比较文章的内容。例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前者体现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后者则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再如《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马说》这四篇文章都体现了对在位统治者的劝谏:《出师表》中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亲近贤人,远离小人,还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广开言路的重要。《公输》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以及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作者借本文表现了对统治者强烈的不满。间接反映了作者的呼吁。它们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出师表》和《马说》都是以议论为主。《出师表》言辞恳切,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马说》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公输》故事性强,都运用了比喻类比的手法,体现了古代的劝说艺术。《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不约而同地向君主提出了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建议。不同的是诸葛亮直接向君主提出。以上这些文章的相同点都是表现文人志士的有胆有识,他们的胆识当然各有千秋,同中有异。
初中三年我们共学文言文43篇,按主题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类:
1、言志篇:《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五柳先生传》《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以上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桃花源记》寄托了陶渊明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陋室铭》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爱莲说》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五柳先生传》安贫乐道的精神,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追求。《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鱼我所欲也》表现了孟子的态度,认为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
但他们的体裁又有所不同:有议论文、有记叙文。从古代文体来看,有“记”(《桃花源记》);有“说” (《爱莲说》);有“铭”(《陋室铭》);有“表”(《出师表》);有“传记” (《五柳先生传》)。 “记” “说” “铭”都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但无论是在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体现写作方法及写作的特色上,都是大不相同的。如:《陋室铭》《爱莲说》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桃花源记》《惠子相梁》故事性强,想像丰富。《鱼我所欲也》虽是议论文,但善于比喻,大量使用排偶句,富于文采和气势。
2、战争篇:《唐雎不辱使命》《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上述几篇九年级的文章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唐雎不辱使命》讲的是秦国与安陵国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公输》讲的是楚国将要对宋国发动的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战争为例进行议论,《曹刿论战》讲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虽然都与战争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唐雎不辱使命》侧重表现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公输》通过记叙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表现墨子机智勇敢的特点,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以战争为例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曹刿论战》主要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文体上,《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是记叙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三篇记叙文主要是以记言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主张。但写作特色还是各不一样:《唐雎不辱使命》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除了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外,还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公输》则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
明道理,突现人物的。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推理。《曹刿论战》虽是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史实,但由于题目是“论战”,故而文章着重在“论”上下笔墨,对战争的经过叙述相当简单,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以议论为主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善于运用排比,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具有说服力,而且手法多样,论证严密。
3、学习篇:《〈论语〉十则》《伤仲永》《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上述文章几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每篇文章的角度不一样。《〈论语〉十则》以记言的形式直接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以方仲永的实例,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体现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送东阳马生序》,这是一篇序,作者通过夹叙夹议的写法,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语重心长地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这两篇文章,学习时很值得进行比较阅读,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4、山水篇:《山市》《三峡》《答谢钟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以上作品都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自然景观,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记承天寺夜游》是“记”。《答谢钟书书》《与朱元思书》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秀丽的山水景物。 尽管文体有所不同,但都是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其中《三峡》《答谢钟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均是清新的山水小品,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之作,艺术性较高而思想性不强。它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突出了山水的特点。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虽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情抒
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岳》《醉》两篇作品则更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不仅思想性强,而且艺术性高。且两位作者——范仲淹(文学家,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欧阳修(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风格独特),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均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如:(1)《岳》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醉》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2)《岳》主要表现作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情调激昂。而《醉》主要表现作者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只能强颜欢笑,与民同乐,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的无限感慨,情调较为低沉。(3 )都有古今传诵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治国篇:《大道之行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治国篇的几篇文章,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大道之行也》通过介绍大同社会的特点,来体现儒家的政治理想,理想的社会应是: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了“人和”思想在治国中的重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忧患意识对治国的重要性。《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说明了广开言路对治国的重要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善于运用类比的手法:《邹》以自身切身感受设喻,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相类似处进行类比,巧妙地讽喻齐王,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战争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从有代表性的具体人物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类比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6、人物传记篇:《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五柳先生传》。以上作品都是人物传记,有史学家写的人物传记(如《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也有自传(《五柳先生传》)。《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都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的性格。《陈涉世家》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表现在他临危受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诸葛亮洞悉时事,高
瞻远瞩表现在他与刘备论天下形势时。这几篇文章又都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如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陈涉世家》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唐雎不辱使命》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全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三处对白,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对话描写也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给自己写的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7、劝谕篇:《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马说》。四篇文章都体现了对在位统治者的劝谏:《出师表》中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亲近贤人,远离小人,还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广开言路的重要。《公输》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以及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作者借本文表现了对统治者强烈的不满。间接反映了作者的呼吁。
它们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出师表》和《马说》都是以议论为主。《出师表》言辞恳切,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马说》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公输》故事性强,都运用了比喻类比的手法,体现了古代的劝说艺术。《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不约而同地向君主提出了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建议。不同的是诸葛亮直接向君主提出自己的建议,而邹忌是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的。
8、民间艺术篇:《口技》《核舟记》。两篇文言文皆选自清代张潮所编的《虞初新志》一书。虽然两文的作者林嗣环和魏学洢并不生活在同一朝代,但我们稍加比较就会发现有两文许多相同之处。首先这两篇文章都是说明文,都反映了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都写得较有特色。下面从结构、内容、语言三方面对《口技》和《核舟记》比较赏析。 结构上:一 、首尾呼应 。《口技》开头的一“施与结尾处的”一“撤”呼应,显示出结构严密,无懈可击;首段中用“一桌”,“一椅”,“一
扶尺而已”列举道具,暗示简单,衬托表演者的高超技术,侧面点“善”。末段则再次用“一人”,“一桌”,“一椅”,“一扶尺而已”从侧面突出中心。《核舟记》在结尾以“曾不盈寸”与开头处的“径寸之木”相呼应,用木之小突出技之高;在末段又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与首段中的“罔不因势象形”相呼应;开头与结尾一处赞人“奇巧”,一处叹舟“灵怪”,也形成呼应。
二、中间主体部分层次分明,条理井然。《口技》按两个场景进行描写,但并不雷同。第一个场景表演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按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及大,又由大及小,微闻余响的次序来写;第二个场景表演一次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按由微弱而喧闹,由简单而纷繁,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的次序介绍,两个情节既各自独立,又有情节发展上的内在联系。《核舟记》按核舟的部位来介绍,其次序是先写舟的背面,依次写了船舱、船头、船尾,后写船背。前者侧重写“人”,后者侧重写“字”。
内容上:一、第一句均概括介绍民间艺人的奇妙。《口技》一文开篇句“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为全文的核心;《核舟记》中开篇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的“奇巧”正是下文所写内容表现的重点。
二、两文主体部分有两点相同。第一点是多用数字。数字的运用既将所写对象写得明白无误,又有力地表现了中心。第二点是通过传神细致的描摹形象却不失实地表现所写对象。如《口技》第一个场景中的五声“齐发”“众妙毕备”和第二个场景中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把口技人口技之“善”写得酣畅淋漓。《核舟记》中写苏东坡与鲁直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的“珠可历历数也”等内容,既显示了微雕大师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功力,也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三、两文的结尾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口技》一文结尾段的内容突出“少”,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表演者的高超的技艺,有力的突出了“善”这一中心。,《核舟记》一文的末段突出“多”,用数字合计全舟的人、物、文字,再用“曾不盈寸”相衬,说明雕刻核舟的技艺巧夺天工,表现了雕刻者的“奇巧”这一核心。
语言上:一是简洁。《口技》所记之事很新奇,也相当繁杂,可是仅用了300多字。《核舟记》一文的第二段只用了80多字,就写了核舟的船体大小、舱、窗、雕栏,刻字等五项内容。真正体现了文字少,传播信息量大也就是简练这一原则。
二是生动。《口技》中宾客的“伸颈,侧目”,“变色离席,奋袖出臂”,妇人的“惊觉欠伸”,老鼠的“作作索索”,等等,都能给
予读者鲜明的印象。《核舟记》中“中峨冠而多髯者”, “右手攀右趾,若呼啸状”等描写都生动写出人物的姿态特征。
两文中的相同之处当然绝非这些,不同之处更比比皆是,《口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法。《核舟记》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说明和描绘相结合。这是它们各自的特点。
9、生活情趣篇:《陈太丘与友期》《童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咏雪》。这四篇文章都是通过记录生活中的事情来反映生活的情趣或生活中隐含的哲理。但每篇文章所选取的题材有所不同:《童趣》是追记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几件趣事,表现童年生活的乐趣。《咏雪》则是客观地描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营造了一种欢快、融洽、和谐的家庭气氛。《陈太丘与友期》通过记录陈纪与来客的一段对话,表现陈纪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写了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乐”的问题发生辩论。在朋友之间的辩论中我们看到庄子的幽默与诙谐。
四篇文章虽然都是记叙文,但写作特色并不一样,《童趣》全文采用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形式,先总说“物外之趣”,后以具体典型的三个事例分述,三件趣事四幅图画,突出了“趣”。《咏雪》只做客观描述,未加任何评论。只通过“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来营造一种欢快、融洽的家庭气氛。《陈太丘与友期》主要是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则用充满机智、轻松、闲适的文字描写,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受到感染。
10、寓言神话篇:《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狼》《愚公移山》。寓言神话篇的文章都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这些文章虽然距离我们的时代比较久远,但对我们的思想很有启发作用。如《塞翁失马》通过简单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为暂时的损失或一个时期的不得意而烦恼苦闷,要心胸开朗。《狼》通过屠夫和狼的故事说明了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告诉人们面对像狼一样的人时也无须害怕,只要敢于斗争、坚持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两小儿辩日》通过两小儿与孔子的对话,启发我们观察事物要注意精神实质,不要被表象所疑惑,也不要只强调一点,以偏概全。同时又告诉我们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愚公移山》更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克服困难就必
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同时这些文章都具有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如《夸父逐日》中夸父这一形象的塑造就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它那夸张的浪漫主义的魅力,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狼》一文故事本身生动曲折的情节、屠夫与狼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愚公移山》愚公与智叟的名字、神话结尾无不体现想象力丰富这一特点。
范文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指南录后序》习题
一、积累运用
1. 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荟萃 . (cu ì) 缙 . 绅(j ìn ) 纾 . 祸(sh ū) 翌 . 日(y ì)
B. 遽 . 然(j ù) 羁縻 . (m í) 诟 . 病(ɡ?u ) 造诣 . (y ì)
C. 诋 . 毁(d ǐ) 庶几 . (j ǐ) 酋 . 长(qi ǘ) 彷 . 徨(p án ɡ)
D. 愧怍 . (zu ?) 自刭 . (j ǐn ɡ) 巡徼 . (ji ào ) 檄 . 文(x í)
2.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予自度 . 不得脱 物换星移几度 . 秋 B. 夜则以 . 兵围所寓舍 翌日, 以 . 资政殿学士行 C. 竟 . 使遇哨,无不死 有志者事竟 . 成 D.然微 . 以自文于君亲 微 . 斯人,吾谁与归 3.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众谓予一行为
.. 可以纾祸 B.意北亦尚可以
.. 口舌动也
C. 以父母之遗体
.. 行殆 D.如高沙,常恐无辜
.. 死
4. 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B.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C. 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 D.请罪于母,母不许
5. 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变姓名,诡踪迹,草 . 行露 宿
A.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 . 身 B.北虽貌 . 敬,实则愤怒
C. 至海陵,如 . 高沙,常恐无辜死 D.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 . 予志焉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6— 9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 墓; 生无以救国难, 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义也; 赖天之灵, 宗庙之福, 修我戈矛, 从王于师, 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 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 以自文于君亲, 君亲其谓予何! 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重见日月, 使旦夕得正丘首, 复何憾哉! 复何憾哉!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 B 修我戈矛,从王于师 (整治)
C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交付) D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写文章献给)
7.下列各句句读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予之生 /也幸,而 /幸生也 /何为 B 请罪 /于先人之墓,生无 /以救国难
C 向也 /使予委骨 /于草莽 D 诚不 /自意 /返吾衣冠
8.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段议论是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展开的,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以 及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
B 作者的报国之志在文中被表达成“终君”之义,认为只要能“重见日月”就死而无憾了, 这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者真实的思想境界。
C 文中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意在表明自己有当年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为国竭忠尽力 的崇高志向。
D 本段正面阐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说明了自己九死一生、侥幸活下来的意义之所在。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2)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7题。
德 祐 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 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 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 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 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 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 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 请使诣北; 北驱予并往, 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当引决, 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予除 . 右丞相兼枢密使 除:革除
B .缙绅、大夫、士萃 . 于左丞相府 萃:会集
C .会 . 使辙交驰 会:正赶上
D .意 . 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意:估计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
.. 动也
C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 D.众谓予一行
.. 为可以纾祸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将 以 有为也 殁不能抚汝 以 尽哀 B.莫知计 所 出 而不知其 所 止
C . 而 余不得归矣 吾年未四十 而 视茫茫 D.贾余庆献谄 于 后 溪虽莫利 于 世
1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辞相印不拜——于是未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就职。
B .以资政殿学士行——用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C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查点吕师孟叔侄二人叛国(的罪行)。
D .予分当引次,然而隐忍以行——我理当自杀,可是(还是)勉强忍耐着前往。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造成“国事不可收拾”的一组是()
①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②战、守、迁皆不及施 ③北邀当国者相见 ④吕师孟构恶于前 ⑤ 予羁縻不得还 ⑥辞相印不拜
A .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德祐二年,南宋形势严重,元兵逼到都城临安城门,国家命运岌岌可危。文天祥矢志报 国,不顾利害。
B .国难降临,文天祥想法有三:一是为国捐躯决心已定;二是打算以外交手段挽回败局; 三是侦察敌情以决定救国对策。
C .文天祥出使元军后遭受扣押,忍受屈辱,被驱北上,自杀未遂,想到了以后的斗争,坚 持活了下来。
D .文天祥想以言辞说动敌人是不符合实际的,说明他虽有忠君爱国之心,但对敌人估计不 足。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6— 21题。
文天祥字宋瑞, 又字履善, 吉之吉水人也。 年二十举进士, 对策集英殿。 帝亲拔为第一。 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 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 ? 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 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 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 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 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 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 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 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 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 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 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 愿赐之一死足矣。” 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 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 16.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二十举进士,对策
.. 集英殿 对策:对付的策略
B. 第国家养育
.. 臣庶三百余年 养育:养活、抚养
C. 吾深恨
.. 于此 深恨:非常遗憾
D. 天祥临刑殊从容
.. 从容:沉着镇静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因 . 见故相江万里 然后践华为城, 因 . 河为池 B.君其 . 勉之 其 . 如是, 孰能御之
C. 以 . 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臣以 . 险衅,夙遭闵凶
D. 与 . 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独乐乐,与 . 人乐乐,孰乐
18. 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友止之 指代上文的“郡中豪杰”
B. 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指代上文的“张弘范”
C. 召入谕之曰 指代前文的文天祥
D. 言者力赞从天祥之情,从之 指代上文的“言者”的进言
19.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①捧诏涕泣 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③尽以家赀为军费 ④左右命之拜,不拜
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 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 认为 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 德祐元年, 元军进逼愈急, 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 文天祥“发郡中豪杰” 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 德祐二年, 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 遭到元方的扣押, 被带 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 至元十五年, 元将张弘范兵突至, 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 文天祥被送往京 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2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翻译:。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翻译:。
参考答案及详解:1、选 C [庶几(j ī) ]
2、 【解析】选 D 。 D 项,微:无、没有。 A 项,度:估计 /量词,表次数。 B 项,以:率 领 /凭借??身份。 C 项,竟:假使 /终于,终究。
3、 【解析】选 D 。无辜:无罪。古今义相同。 A 项,行为:(古)两个词; (今)受思想 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B 项,可以:(古)两个词, “可以凭借” ; (今)能愿动词,表示可 能或许可。 C 项,遗体:(古)赐予的生命,留给(自己)的身体; (今)死者的尸体或动植 物的残留物质。
4、 【解析】选 C 。 C 项,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其他各句均为倒装句。
5、 【解析】选 B 。与例句 均为名词 用作状语
6. D (“文”在句中意为“文饰”)
7. C (其他各句句读正确划分依次为:予之生也 /幸,而幸生也 /何为;请罪 于 /先人之墓,生 /无以 /救国难;诚 /不自意 /返吾衣冠)
8. A (“作者对南宋王朝暗淡前景的担忧”在本段没有表达 )
9.1) 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 , 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 ?
2) 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 , 但在君王和父母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 , 国君和 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
10. A 11. D 12. B 13. C 14. C 15. C ;
16、 A(对策: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
17、 D(A因:于是,副词 /凭借,介词。 B 其:可要,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 /假如,连词。 C 以:凭??的身份,介词 /因为,介词。 D 与:跟、和,均为介词 )
18、 A(称代上文的“文天祥”)
19、B(①表现文天祥忧思国难;③表现文天祥舍家为国的义举;⑤表现文天祥“险象环生” 的处境 )
20、C(“元朝都城”应为“元军军营”)
21、 (1)期望 (希望 ) 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 (注意:①词语——庶;②句 式——定语后置句。 )
(2)(张弘范 ) 的近侍 (身边的人 ) 命令文天祥下拜, (文天祥 ) 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 (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 ) 。 (注意:①两处省略;②古今异义词“左右”;③虚词“遂”和 “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