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生活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到底是什么感受
生活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到底是什么感受
文:Joy Liu
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会以为全世界的家庭都想自己家一样,但长大了之后他们便发现,原来很多家庭跟自己的不一样,而且就应了那句“幸福的总相似,不幸的各有各的不幸”。
我自己出生在一个中国比较典型的家庭里,父母都视我为他们的心肝宝贝,但他们的夫妻关系并不那么融洽。每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都是我小时候常有的事。我现在回顾起来,应该在他们的夫妻关系中,也有那么一段单纯是因为我,选择跟彼此在一起而不是离婚。
那个时候我环顾四周,我认识的所有亲戚,我的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们,还有叔叔舅舅们,包括我爷爷奶奶的婚姻,好像都是伤痕累累,以至于我当时就觉得:所有的婚姻都是会满目疮痍的,世界上并没有活到了一把年纪还深深相爱,深深彼此欣赏爱慕的夫妻。
直到我学了心理学。可能这个世界上有一大半的家庭都跟我看到的那些家庭差不多(当然各有各的烦恼),可是总有一些家庭,他们谈不上完美,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家庭。在我们都回归了家庭的春节之际,Joy想邀请朋友们一起探讨,生活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是怎样一种美丽的感受!
一、爸爸妈妈相爱,是健康家庭的基石
一个被信奉了很久的伪命题是:父母不相爱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在孩子面前维持“表面”的和谐,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的生活就不会受到他们夫妻关系的影响。可是我们真的以为自己的孩子们傻吗?
夫妻关系好不好,有时候并不是通过言语来判断的,孩子们本能的对父母察言观色,他们会通过爸妈的语调,说话方式,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去感受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我小时候一进家门,就能立刻察觉到家里的气氛,父母根本不需要说一句话,爱或者仇恨,都可以在空气中蔓延。
在一个家庭中,只有夫妻关系健康,孩子才有机会成长。所以我们先探讨一下,什么叫做健康的夫妻关系。
John Bradshaw对于健康夫妻关系的定义是这样的:一对健康的夫妻通过他们的选择对彼此做出承诺。他们决定并选择跟彼此在一起,无论发生什么(就像婚礼誓词中的无论富有或贫穷,无论生病或健康,直到死亡把他们分开)。一个良好的关系是一种选择的爱,而不是什么“有感觉”。
一个健康的关系会建立在两个平等的个体中,两个平等的自我实现着的灵性生命在最真实的层面彼此连接。他们彼此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过程中。彼此因为对另一个人的爱成长。
在一个健康关系中的夫妻都明白,最终,他们需要为自己的伤痛,行为和幸福负责。如果幸福取决于自己之外的东西,那么它就不可能是成熟的果实。
而成熟是一个从外界支持到自我支持的过程。从青少年开始,成长和成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站在自己的双脚上,独立并且自我支持。没有任何健康的关系是基于我们的不完整或者粘人。健康的关系是成熟的,也就是说,它是平等,对自己负责并且相互支持的。
John Bradshaw打了个比方:成熟的夫妻关系就像两个共同演奏的人。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乐器并且运用各自独特的技能,但同时他们又弹奏的是同一首曲子。每个人都是完整和完全的。每个人都是独立并且投入的。
在一段健康并且投入的关系中,每个人都很自律并且他们愿意把这种自律带到关系当中。自律需要我们有四种基本的能力。M. Scott Peck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了这些能力:
1. 延迟满足(delaying gratification)。可以理解成我们愿意为自己的目标而推迟满足现在的欲望,比如为了身体而坚持早起运动,而不是满足自己还想再睡一会的欲望。
2. 接纳对自己的责任(accepting responsibility for self)。我想这就包括我们刚刚提到的对自己的伤痛,行为和幸福负责。
3. 说真话并且致力于现实
(telling the truth and being dedicated to reality)。我对这句的理解是说我们对自己和别人真诚,并且尽可能看到彼此和事情本来的样子。
4.为了灵性的成长而舍弃小我需要
(bracketing ego needs for the sake of spiritual growth)。在亲密关系中主动表达爱,主动去爱,向对方公开化自己内心的恐惧,困惑,悲伤或者愤怒,都需要我们放下自己那个ego,勇敢的去选择。
在健康的夫妻关系中,夫妻双方会把这些自律的能力带到他们的关系中,爱是他们的一种彼此独立有相互扶持着成长的对等关系,是他们的一种选择而不是瞬息万变的感觉,是建立在他们各自完整和成熟的过程中的。
那么健康的父母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爸爸妈妈是孩子的“人生模版”
当在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决定为人父母时,他们会为自己的孩子树立自律
(self-discipline)和自爱(self-love)的榜样。他们会把孕育孩子当成是他们人生最负责的选择。他们会尽全力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们身边。
当这样良好的父母关系形成了家庭的基石后,每个在家庭中的孩子就有了适应他们年龄需要的安全保障。适应年龄的需要(age-specific dependency)是指孩子在某一个具体年龄时的需要。每个孩子还需要有足够的安全来实验他们的独特性。事实上,父母的关系越稳定和安全,孩子越可以发展自己的不同。只要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彼此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就不会利用孩子来解决这些需要。
健康的父母还会为孩子们做出成熟(maturity)和自主(autonomy)的榜样。随着他们构建了强烈的自我认同,他们就在解决他们自己童年未解决伤痛的过程之中了。所以孩子不会继承父母潜意识里的未解决的冲突。
在健康的父母那里长大的孩子,可以自由的成长,运用认知,爱,感受,决策,和想象的能力去完他们个人的自我实现。孩子们不会经常被评判,也不会被家长的沮丧和焦虑干预。他们不会成为父母在原生家庭中未竟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的受害者。
当然我们说的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没有人类可以完美的做到。但父母的确是孩子人生的模版,人生有多少可能,人性能够企及的高度,孩子们都会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
就像我们自己每天吃完饭就想着看电视打牌,就不可能要求孩子吃完饭去看书去学习;
就像我们自己谎话连篇,就不要指望孩子真诚正直;
就像我们根本不爱自己,就不要指望孩子会有什么高自尊;
就像我们每天跟伴侣吼叫,就不要指望孩子跟我们说话时柔声细语??
三、五个自由
家庭治疗师Virginia Satir(就是大家熟悉的萨提亚)提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孩子们会有5种自由。
1. 看到和聆听到此时此刻的东西的自由,而不是过去,将来或者是“应该”的那些东西。
2. 能够思考我们的思考的自由,而不是思考那些“应该”被思考的东西。
3. 能够感受我们的感受的自由,而不是感受那些“应该”被感受到的。
4. 追求我们想要的东西的自由,而不是等待着被容许。
5. 自愿为了自己冒险的自由,而不是选择安全并且永远谨慎。
这些自由基本等同于完整的自尊和自我整合(self-integration)。这些自由会为我们释放无穷无尽的能量。一个人的所有能量都可以自由的向外流动,适应世界的同时满足自己的需求。这5项自由跟任何通过评判和批评来衡量孩子的完美主义系统都是相反的,因为所有的评判都暗示着我们可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而没有人的价值是可以被衡量的)。
健康的家庭中会有观点的争执和差异,但是会避免评价另一个人的价值。“我觉得不太舒服”是一种感受的表达,而“你很蠢,自私,还疯疯癫癫”是一种评判。
不健康的家庭通常都基于一种不平等,一种类似于主仆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权威不容动摇,家长仅仅因为他们是家长就值得尊敬,家长永远是对的并且永远应该被听从。在这样的家庭中,评判不仅很OK,而且是一种日常和必需。
举个例子,比如你回到家里,因为工作了一整天觉得愤怒,沮丧和受伤。你不会跟孩子说:“我现在需要独处一会儿,因为我觉得愤怒,沮丧和受伤。” 相反,当你看到被孩子弄得乱七八糟的房间时,你叫嚷着对他们说:“看看你们有多自私!你们除了自己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你让孩子们为你的愤怒,沮丧和受伤负责。这就是评判,这就是会严重伤害孩子自尊的虐待(abuse)。
John Bradshaw还在他的书“家庭会伤人”中讲了另一个故事。过春节了一个成年孩子打电话给自己的父母说:我和家人要去另一个地方旅游,就不能跟你们过春节了。一个健康家庭的父母可能也会感到有点悲伤,但他们同时会为孩子自己家庭的旅行感到快乐。但一个不健康家庭的父母可能就会很愤怒,他们会责骂孩子:你怎么可以这么自私!孩子可能最终会回到父母这里过年,但他/她一定不会特别开心。
生活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到底是怎样一种感受?
亲爱的你,我们每个人的家庭都并不完美,也永远不可能完美。但我相信每个父母都想给予孩子最好的,所有的家长都想让孩子可以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
我记得经常听人这么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我就希望可以生个孩子,全心全意的帮助他/她长大,然后让他/她有更好的人生。”
听完之后我不寒而栗,我们其实就是这样毁了孩子的,我们不去面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和期待施加在我们的孩子身上,请问他们到底是在完成自己,还是在帮助我们完成自己?
一个健康的家庭,说到底需要我们完成自己。这种完成包括我们自己的成长和成熟,包括我们的独立和为自己负责,包括我们的自律和自爱,包括我们去处理自己原生家庭中没有解决的矛盾和未完成事件,包括我们选择去爱我们的伴侣,包括我们和伴侣之间独立,平等又相互支持的关系??
我想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一个孩子最大的感受,应该是安全,自由并且勇敢。
安全是因为爸爸妈妈的关系很好,并且他们的自我完成给了孩子足够的空间去生长和探索;
自由是因为孩子的感受,情绪,想法,追求和为自己负责的冒险都可以被充分表达;
勇敢是因为他们知道“我是谁”,有很高的自我认同,所以他们并不害怕去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并不害怕别人的评价(因为父母已经教会他们不去评判自己)??
也许我们都没有那么幸运的出生在这样“稀有”的健康家庭里,但我们完全可以尽自己的最大可能,自己成为一个健康家庭中的父母。也许我们尽最大努力,也还是会让孩子在家庭中受伤。
但我们就是孩子们的人生模版,当孩子们看到我们如此努力的面对自己,如此热情的生活并且自我实现着,如此认真的学习爱与被爱,如此对自己负责时,我们就给了他们人生最好的礼物:他们会明白,在家庭中的创伤和未解决的问题,他们有责任自己去修复和完成,就像我们一样!
亲爱的你,虽然你跟我一样,也在一个不完美的家庭中长大,但也许某个时刻你真的很欣慰自己生在了这样的家庭,也许有某个时刻你真的很感谢父母。欢迎在留言里分享生活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到底是怎样一种感受?(文章来源于壹心理)
范文二: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
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由于社会转型期多种思潮互相渗透,新老观念、东西方文化不断发生碰撞,给部分家庭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家庭成员不践行家庭美德,不履行家庭责任,家庭暴力现象略有抬头,严重侵害了家庭成员、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二是小部分人社会公德缺失,破坏公共设施、绿化,在社区内高空掷物、深夜扰人等现象缺乏有效的制约处罚方式;三是对子女的教育重智轻德、重分数轻素质、重学习轻劳动,小部分独生子女由于两代人的溺爱正成为自私霸道、不懂关爱他人的"小皇帝";四是封建落后、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仍存在于小部分家庭成员的身上。这些都应引起全社会及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问题解析】
一、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社会体系。家庭生活领域内的特殊道德要求,虽然并不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部行为都具有同等的指导性和约束力,但它是社会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在家庭领域中的具体贯彻,并对整个社会道德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社会道德内容的丰富、具体化,社会道德的社会价值的实现等,都必须通过具体的道德形式去完成。社会道德要在家庭领域中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就要通过家庭美德加以解释、补充和丰富,具体化为家庭生活中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并结合家庭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落实到家庭成员的实际行动中去。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它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一个家庭要生存,要发展,要繁衍后代,要教育子女,就需要有一定伦理道德规范来维系和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就产生了家庭道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基础之一。美满的婚姻和幸福的家庭,给人们带来欢乐,给社会带来进步。婚姻家庭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调节这种关系应该遵守婚姻家庭中的道德准则。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家庭成员的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对于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应当大力加强公民的家庭美德建设,把它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家庭美德是维系家庭和谐、幸福的重要精神支柱
家庭的幸福与否,固然与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来指导和调整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由于家庭成员在年龄、辈分、性格、文化、理想、志趣等方面总是参差不齐的,故而家庭中的利益矛盾、兴趣冲突也就不可避免,这便有必要用家庭美德来规范、调节、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否则,家庭中就会矛盾冲突不断,甚至导致家庭破裂。可见家庭美德建设的好坏是现代家庭是否健康向上、和谐融洽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伦理原则在家庭关系中的体现,是用以调节和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型道德规范,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尚、最完善的家庭美德。家庭美德的形成,使社会主义家庭伦理价值和人际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可喜的变化。
(二)家庭美德是社会安定团结、健康发展的保障
家庭美德不仅对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社会也具有强烈辐射功能。家庭成员也是社会成员。家庭成员的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对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形成与维护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
我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极为重视家庭伦理道德的作用,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所谓“教先从家始”、“家之不行,国难得安”、“整家而天下定矣”、
“家和万事兴”等格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明幸福的家庭是社会问题的“减压阀”;相反,如果家庭关系处理不好,夫妻反目,婆媳相嫌,必将损害整个社会的安定局面,影响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夫妇有别”等为主要原则。这些原则虽然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也对维护家庭关系的稳固,保持社会的稳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在家庭关系中男女平等、长幼平等、权利与义务平等等思想观念不断形成。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并对封建的父权和夫权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男女之间、长幼之间,在平等的原则下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形成了开放、民主、团结和睦的新型家庭关系。
家庭美德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它的认识作用。家庭美德在家庭生活中的认识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在家庭生活中,家庭美德总是从个人和家庭、个人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义务或利害关系上来认识或反映当时家庭的现实状况,并且借助于家庭道德观念、家庭道德准则、家庭道德理想等形式,来表达对社会的反映或认识的成果。家庭美德的这种认识作用,不仅提供了关于现实家庭关系状况的结果,而且显示现实家庭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预测或预见家庭发展的远景。
同时,家庭美德又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文明基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赖于家庭的稳定和文明。家庭美德建设搞好了,就能启动家庭成员的内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家庭成员的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对于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文明幸福的家庭不仅是社会的“解压阀”,而且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标志之一。因此可以说,文明幸福的家庭又是更好地从事职业活动的“蓄电池”和“加油站”。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湖北省从90年代以来,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争创“十星级文明户”的活动,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与家庭美德建设结合起来。该活动开展以来,对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社会风气,增强文明习惯起到了促进作用。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现象明显减少,聚众赌博、封建迷信、婚丧大操大办等歪风邪气明显收敛,刑事犯罪案件明显下降,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正在这些地方初步形成。这个事例也充分说明家庭美德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家庭美德是社会道德的有益补充
在家庭中,因为有了家庭美德的良好精神氛围,公民才能够在这个环境中愉快的生活。通过感应其中的理想、信息及其美好的精神图景,荡涤个人的心扉,陶冶生活的情操,清除思想的污垢,整合离散的心灵,使人达到一种通彻明了、达观明悟的境界,进而完善和发展自我。另外,家庭美德还赋予了公民价值反思、是非判断的能力,并发展了人们的社会价值意识,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对外部世界进行价值思维和价值判断,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使自己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同时,又能使人学会选择,确定人生的目标,懂得如何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实现自我的价值,使自己的人生充实、闪光和富有积极意义。这就是家庭美德的独特作用,是任何行政手段、法律和金钱激励所无法比拟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的家庭越来越小型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利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促进了家庭美德的升华。由于紧张多变的生活节奏和复杂尖锐的人际关系,使得家庭作为一个“避风港”和“安乐窝”的价值更为突出,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有一个温馨、宁静的港湾,作为栖息的场所。和谐幸福的家庭为家庭成员从事社会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人的精力能够得到休息和恢复,从而以更大的创造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有位诗人说得好:家是什么?是爱心的殿堂,是避风的港湾,是休养生息的领地,是加油充气的驿站。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大家互敬互爱、互助互让,既讲爱情、亲情,又讲责任和义务,共同学习、共同创业,营造一个和
睦团结、奉献社会的幸福家庭。
(四)家庭美德是公民个体道德化的摇篮
家庭从产生的那天起,就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单位。家庭是人来到世间后所置身的第一个社会群体,家庭成员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耳濡目染的彼此教化,对人的社会化有极大的功用和效能。
家庭作为人类的初级社会群体,它是个体与社会的中介,是引导个体走上社会的桥梁。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其一是因为家庭是家庭成员的生活共同体,家庭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密切接触,对家庭成员有着相互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二是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伸,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深厚的情感;其三是子女从小生活在家庭之中,心理上对父母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和高度的信任感,易于接受父母的教育与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美德是个体与社会发生联系的润滑机制,当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趋于一致时,个体道德的社会化就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家庭施加于人的早期社会化是极为深刻的,它是人的终生社会化的基础,决定着人的生活道路。因而,家庭的社会特征往往规定着生活其中的青少年的社会特征。人类社会越发展,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程度越高,家庭对人的社会化功能也就显得越加重要。
二、怎样构建幸福家庭
(一)夫妻平等,和睦相爱,建立融洽的夫妻关系
夫妻具有平等的人格,男女双方一旦建立了婚姻家庭关系,就应共同承担起对家庭和社会的义务,无论在生活顺利时,还是遇到挫折时,都要互相支持,共同分享生活的幸福和欢乐,承担困难的磨练和考验。其实,家庭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承受。首先,要承受幸福。幸福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只有夫妻共同分享,细细品味,才会领略真正的香醇甜美。二是要承受痛苦。如工作上的失意、经济上的拮据、天灾人祸、疾病等。如果夫妻之间不能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它可能使你沮丧、潦倒,甚至在绝望中使家庭走向毁灭。反之,就会变得坚强而自信,而此时的痛苦就成了一笔无价的财富。三是要承受平淡。在家庭生活中,除了幸福和痛苦,平淡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生活。承受平淡同样需要一份坚韧与耐心。平淡如同一杯清茶,无形中点缀着生活的宁静与温馨。但平淡也会使人感到厌倦、枯燥和沉闷。在平淡的生活中,夫妻之间更要互相体贴,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切忌在烦闷和厌倦时互相埋怨,互相指责。理想的夫妻关系是在爱情基础上的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是在共同的目标中的共同进步,比翼双飞。像敬爱的**总理提倡的那样:互敬、互信、互学、互助、互爱、互让、互勉、互谅。在现实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婚姻家庭义务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因素。只强调爱情而忽视义务,或只强调义务而忽视爱情,都是片面的。
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常见有这样几种现象:一种是物质上的富足导致感情上的变化。第二种现象是把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作为婚姻的目的。第三种现象是生活的平淡造成爱情退化。
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什么呢,那就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加深了解,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发生矛盾时,夫妻要忍让克制,避免冲突,夫妻之间不轻言离婚,做到互相忠诚,互相信任。夫妻是人伦之本,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离婚不但会给当事人带来感情的创伤,而且也会给孩子心灵上留下抹不掉的阴影,给双方家庭带来人际关系和感情方面的失衡。在婚姻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视离婚为罪恶的封建主义道德观点,又要反对视离婚为儿戏的观点,对于那些无视家庭婚姻义务,喜新厌旧、腐化堕落而离婚的,应该给予家庭伦理道德的教育和谴责,使其改正错误。
(二)尊老爱幼,教儿育女,履行家庭伦理道德义务
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父母是子女必须履行的义务。赡养老人既包括物质上的保障,也包括精神上的给予,特别是要做到尊重与体贴。包括对老人有礼貌,尊重老
人的意见,关心老人的身心健康,想方设法让老人幸福地度过晚年等。
家庭美德重要的是要讲求敬老爱幼。一个人对家庭的爱心,应当既给予孩子,又给予长辈。但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爱幼太过、敬老不够的现象。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有不少儿女不能与父母经常团聚,让老人遗憾不已。现在有些晚辈开始引以为戒,寻找时间,领着孩子,带着爱人常回家看看,受到老人们的欢迎。然而也有个别人将常回家看看演化成了变相的“吃老人”。会餐完毕,他们不是帮妈妈“涮涮碗筷”,更不会帮爸爸“捶背揉肩”,而是酒足饭饱之后,和爱人孩子看看电视,打打牌。有的空手而来,满载而归,等小辈走了,老人不但要收拾碗筷,还要吃上两三天的“残羹剩饭”。
近几年,不少地方发生了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家庭悲剧。有的年轻人不尊敬老人,视老人为“包袱”,致使老人晚景悲凉;有的成年子女虐待、遗弃父母,致使父子、父女对簿公堂;还有的子女,为了自己“脸面好看”,或者为了家庭财产的继承,或者不想多承担赡养责任,对父母再婚权力横加干涉。某县有位老干部在老伴去世后,结识了一位情投意合的女士,告诉儿女后,女儿大哭,儿媳大闹,甚至搬来亲友对老人轮番谴责。老人无奈,只得放弃了再婚的念头,同时也放弃了对生活的信心,悬梁自尽。其实老人在婚姻上享有完全的自由,理解老人再婚,应成为家庭美德不可忽视的内容。
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不少家庭中孩子成了“小皇帝”。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转型,竞争激烈,父母们关注子女的成长,希望孩子将来成为有用之才,本无可厚非。但不少父母不懂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不懂儿童教育方法,而是一味按自己的好恶和主观意愿去培养塑造孩子。有的父母对孩子一味溺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视孩子为家中的“小太阳”,要什么给什么,一切都由孩子主宰;还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不注意孩子自身的素质特点和兴趣爱好,为了培养孩子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或送孩子到特长班,强迫孩子去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剥夺了他们可爱的童趣,结果事与愿违;还有的父母生下孩子就弃之不顾,只管自己下海挣钱。由于缺少父母的亲情关爱,有的孩子心理脆弱,经不住任何挫折和打击,甚至神经失常、离家出走,还有的性情孤僻,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甚至砍杀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不仅是孩子的悲哀,而且是做父母的悲哀,想爱而不会爱,想孩子成材而不会教育,不能营造出孩子健康成才的良好家庭环境。对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教育学家指出,父母的期望值与父母的素质存在明显的差距,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与教育内容不协调,把教育子女作为一种个人私事而不是一种社会责任去对待,这是造成子女教育误区的主要原因。要走出误区,构建一个适宜铸造孩子健全品格的家庭环境,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父母自我完善,为子女做出榜样。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母的一举一动皆影响孩子,孩子身上的弱点、缺点和不足,都能够在其父母身上找到根源。那么,怎样做才是对子女的爱呢,居里夫人的行动作了很好的回答。她一生并不富有,却拒绝亲友劝告,把价值100万法郎的镭赠给了实验室,而不把它作为遗产留给子女。她对女儿最基本的要求是“对工作的爱好,不热衷于钱财,要有独立的本能,将来必须自谋生活”。在她的培养教育下,大女儿成了物理学家,二女儿成了作家,写出了风靡世界,影响几代人的《居里夫人传》。幼教专家说:孩子的目光像永不休息的雷达,一刻不停地注视大人言行,模仿大人的习惯和行为,如果父母自身不正,孩子就极易染上各种恶习。可是有些家长不让孩子说脏话,自己却脏话连篇;不让子女顶撞自己,自己却对老人不敬;要求孩子品学兼优,自己却不求上进,不学无术,整天沉湎于麻将桌上,甚至吃喝嫖赌,五毒俱全。父母自身素质形象如此,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另外在教育方法上也存在失当的问题。有的年轻父母对孩子是一切代劳,孩子只有听话的权力,没有行动的自由。可以想象,这样培养出的下一代能承担起接班人的重任吗,实际上,教育孩子包括教育者怎样做人和怎样教孩子做人,前者是根本,后者是关键。优秀的父母,首先应该有崇高人格与情操,身教重于言教,言行一致。其次是善于教育,方
法得当,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好下一代。
第二,学会爱孩子,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现在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是一项重大的社会课题。必须教给孩子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要让孩子学会适应社会。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孩子大胆去想;解放孩子的嘴巴,让孩子畅所欲言;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心灵手巧,精明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视野开阔,洞察力强;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而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却不懂得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能力。孩子上学父母亲自接送,孩子回家不让干任何家务,孩子出门大人要陪同。如此这般,子女怎么可能自立和独立生存。目前,这些现象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正在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来改变这一状况。
第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品质。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孩子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与社会的稳定进步。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孩子的身体保健和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由此酿成了一幕幕悲剧。南京一初中生,由于离统考分数线差8分,感到无脸见人而自尽。吉林一高中生因“他成绩比我好,我嫉妒”而杀人。苏州三年级学生张某,在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当天,却因姐姐将开茶话会带回的四颗糖给了妈妈二颗而没有全部给自己,用红领巾把自己吊死在窗棂上??这些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感情脆弱而造成的悲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家庭在强调智力知识教育的同时,不要忽略对子女进行挫折教育。困难与挫折对顺境中成长的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学校,如果真的希望儿女成材,父母应该做到:一是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不能有求必应。二是弱化家庭保护,增强孩子自身免疫力。要让孩子经历一定的困难和磨练,从而培养意志力和独立人格。三是为孩子创造克服困难的机会,以此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耐挫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四,教育孩子要顺其自然。注重孩子的自我发展,要顺其需要,浇水施肥,掐杈锄草,而不可揠苗助长。要像老舍那样要求孩子不可有虚荣心,不可贪得,诚实虚心,自劳自立。顺其自然,宽严有度对孩子成长极其重要。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社会竞争的结果本来就是有胜有负,但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却是只能赢不能输;孩子在社会上成才的道路本来有千条万条,但有的家长却把考大学、读博士、当明星作为孩子惟一的选择。父母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去要求孩子,一旦达不到目的,就由失望变为绝望。夏斐的母亲为了能从青海调回杭州,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能考上大学上。当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这位母亲竟残忍的打死了自己的爱子。这些悲剧的发生正是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心理变态所带来的。
(三)合理理财,勤俭持家,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合理理财,勤俭持家,是家庭美德的重要内容。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济来源作为收入,又都要不断地支出资金用于消费。小到针、线、油、盐、酱、醋、粮,大到彩电、冰箱、音响、家具、住房,从家庭物质生活消费到精神文化生活消费,都有个合理的安排问题。家庭中经济问题处理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睦,关系到家庭的生活质量。对此,应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勤俭持家。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十分重视把勤俭节约作为治国之道,修身之德、持家之理。“兴由勤俭败由奢”,无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家庭来说,莫不如此。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克勤克俭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但他从西柏坡进京时,竟找不到一件不带补丁的衣服。50年代制作的一件睡衣,到了逝世前还在穿,上面竟补了七十三个补丁。他经常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木板床。当然,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不同了,绝大多数人的吃、穿、住、用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在温饱问题解决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注意营养和生活质量,讲究享受和精神文化生活,要求闲暇活动丰富多彩,这些都在情理之中。我们并不要求人人都过“苦行僧”式的生活,只要不浪费,适度的消费也是我们所提倡的。但无论是现在还是今后,勤俭节约
都应该是全社会大力倡导的道德伦理要求,应该是家庭理财之本。
二是科学计划,合理消费。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家庭对这个问题有不少认识上的误区。有了钱就大手大脚地乱花,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窘况。有的人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味追求高消费,不管眼前是否需要,即使借债也要在消费上进行攀比,这种消费心理是很不正常的。我国老百姓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清一世穷”,这句话是人们居家过日子的经验总结,在今天仍然是很有道理的。
三是要尽可能增加家庭精神生活的投入。家庭生活,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智力投资,安排出一部分收入专门用于学习和进修。还有不少家庭热心公益事业,尽力帮助他人,支持“希望工程”。但是,也有些家庭尽管经济收入不断增长,在收入的流向上却存在偏差。有的上饭店一掷千金,但在买书订报上却舍不得花钱,有的住房装修得富丽堂皇,但家中四壁无书,就是有书橱,里边也是放的小狗小猫之类的摆设。据1999年7月《光明日报》报道,目前我国有38%的青少年家中没有藏书。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畸形消费观念,既不利于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家庭成员思想道德的培养,是十分有害的。
(四)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建立新型的邻里关系
我国有句格言,叫“远亲不如近邻”。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很看重邻里关系,讲求“交必择友,居必择邻”。古代春秋时期,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寻找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曾三次迁居,为孟子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孟母择邻”的典故,传颂到今。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是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体现,不仅有利于每个家庭的安宁与幸福,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方式、休闲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使邻里关系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城市里的楼房越盖越多,越盖越高,不少家庭告别平房和大杂院搬进了设施齐全的单元楼住宅,邻里之间见面的机会和交流少了,甚至住楼上楼下或对面三年两年还互不相识。一旦遇到哪家有事向邻居求助时,以往那种热情参与的“邻里情结”少了。所以,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型的邻里关系就成为伦理道德建设中一个重要问题。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注意邻里感情的联系。创造邻里的和睦环境,需要所有家庭的共同努力。遇事要互相帮助,相互谅解,见面主动问候,热情招呼,不能老死不相往来。不能为了区区小事互不相让,斤斤计较,更不能损人利己,以邻为壑。逢年过节,邻里婚丧嫁娶、生病住院等都是联络沟通的机会,要主动伸出友爱之手,急邻里所急,帮邻里所需。
第二,严以律己,多为邻里着想。自私自利,不为别人着想往往是引发邻里矛盾的导火索。家庭是家人的“避风港”,白天工作一天回家都想休息放松一下。这时,如果楼上楼下看电视、听音乐,音响过大或者大声喧哗,干家务动作太大,以及浇花、养鸟、养宠物、打麻将不注意等都会影响邻里休息,不利于团结。邻里之间大多文化修养不同,生活习惯各异,爱好特长不一,一般不要干涉邻里的家事。要互相尊重,不说长道短,横加指责,否则,就容易产生矛盾。
第三,排忧解难,不求所报。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居家过日子,谁都会遇到难处,家人难免无灾无病,出现这种情况后,邻里间应相互帮助和关照,力所能及的解决一些问题,尽可能满足邻里的求助。家庭如遇到紧急情况,当事人往往会心急火燎,手足无措,做邻里的要挺身而出,尽量帮助处理问题。帮助别人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互帮、互助、互敬,稳固友善的邻里关系才能建立起来。
家庭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基本单位。一个文明的家庭,能够培育家庭成员具有良好的家庭美德。一个具有家庭美德的人,在社会上就会是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公民,在工作单位也会是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好员工。因此,创建文明家庭,不仅是保持家庭幸福和睦的需
要,也是培养“四有”公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文明家庭建设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个家庭做起。我们要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从每一点小事做起,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道德意识,提高道德修养。每一个人都要争做家里的一个好成员,学校的一个好学生,单位的一个好职工,社会的一个好公民。 【问题拓展】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单位,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家庭和家长更是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在当前基础教育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环境下,社会普遍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加之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被淹没在超负荷的课业当中,学习成绩成为衡量孩子的最高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典型的案例是不少的。作为教师,我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学校和教师有没有责任呢,
范文三:美国人对家庭生活最真实感受是什么?
2014-08-21 08:02:08
美联储8月出炉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受经济危机余震和工资上涨希望渺茫的负面影响,四分之一的美国家庭仍感经济压力沉重。美联储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全美家庭财务状况研究显示,针对目前的家庭生活和财务状况,有超过六成的受访民众称他们“过的还好”或“生活舒适”,有25%的人则称他们“还过得过去”,但有13%的人称他们现在的生活很糟糕。
美国经济危机虽然过去了5年,但调查的结果反映出经济危机导致的大萧条仍在深深地影响美国民众的生活。34%的受访民众认为他们现在的家庭财务状况比5年前要糟,34%的受访者表示家庭财务状况与5年前相比没有变化,30%的受访者表示现在的家庭财务状况要比5年前好。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美国家庭过着量入为出的生活,38%的家庭支出要比收入少,另有40%的家庭收入和支出相当,但仍有22%的家庭是花的比挣的多。虽然大多数家庭认为自己的生活过的还算舒适,但也有16%的受访者为了省钱,和父母或是子女同住。
由于经济危机影响依存,有42%的受访者称已推迟了对大件生活品的购买,而18%的人则推迟了包括买房或结婚在内的重大生活必需品开支,有36%的受访者表示将延迟退休。此外,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由于经济衰退他们不得不开始动用积蓄,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表示,由于经济拮据他们没有购买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当然经济危机也改变了美国家庭的理财习惯,美国人开始注重储蓄,有一半以上受访者将收入的一部分存起来以应对急需时使用。
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生活的感受
如果按照年龄段来观察,美国30至59岁年龄段人群感觉生活艰难的人数比例较高,而60岁以上人群过着舒服日子的人数比例最高,18至29岁的人群则处于不好也不坏的境地。美国什么人过得最滋润?调查结果也反映了美国的一个现实:60岁以上老人日子过得最滋润。在60岁以上受访者中,有37%的人认为家庭生活过得还好,另有34%的人称生活过的很舒适,这在所有年龄段人群中比例是最高的。20%的60岁以上老人受访者认为家庭生活还算过得去,只有8%的60岁以上老人受访者称他们现在的生活很糟糕,这个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全美平均水平,而且也是18岁以上各年龄段人群中最低的。
不同收入人群对生活的感受
一个社会不是铁板一块,收入不同自然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一般而言收入越高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越高,而收入越低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越低,这似乎是一般社会的规则,但如果按照科学的说法,只能说收入越高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人群比例越高,收入越低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的人群比例越低,而美联储的调查最起码认证了这一观点。在美国年收入25000美元以下的受访者中有近26%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过得很糟糕,是所有收入段人群比例最高的。在这一收入段人群中,只有9.2%的受访者认为生活过得很舒适,也是所有收入段人群中比例最低的。在年收入25000美元以上的受访者中,认为生活过得还好和过得很舒适的人群比例均超过50%,而认为生活过得很糟糕的人群比例均在15%以下,这也表明虽然美国经济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大多数民众对生活状况还感到可以和满意。有钱就能过上好日子,这算是个真理,要不然人们也就不会为钱而奋斗了。在美国年收入超过100000美元的家庭可谓是幸福家庭,只有2.1%年收入超过100000美元的受访者认为生活过得很糟糕,相反高达49.2%年收入超过100000美元的受访者认为生活过得很舒适。
不同教育程度人群对生活的感受
在美国如果涉及到收入、消费等的调查,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就是一定要对调查对象进行教育背景对比。这表明人们生活的好坏与教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也被视为改变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途径和手段。美联储的调查自然也是离不开对不同教育背景人群对生活感受的调查,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过上好日子、教育程度越低翻身的日子越难来到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在美国高中教育程度以下的受访者中有高达23%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过得很糟糕,而在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受访者中只有7.3%的人持这种观点。在高中以下教育程度受访者中有仅有12.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生活过得很舒适。看看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群,有33.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生活过得很舒适,这就是教育不同所产生的差距。
提升家庭收入是增加生活幸福感的关键
美国家庭收入能否提升将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辩论的一个问题,根据调查,61%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收入将维持现状,既不会涨也不会降,21%的受访者预计家庭收入会有增加,而16%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收入会下降。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对家庭收入增减的看法可谓是两级分化,30岁以下的年轻人是充满热情,对家庭收入的增加抱有信心,而年龄越大的人对收入增加的信心越不足。这种状况与现实基本相符,也让年轻人对未来抱有更多的希望。与此同时,男性认为家庭收入会增加的比例也高于女性,这里也反映出美国男女薪酬存在差距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影响。在不同收入段人群中,对家庭收入增加还是减少的看法上,收入越高的人群越认为收入会增加,而收入越低的人群持收入会减少的人数比例越大。在不同教育程度人群中,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认为收入会增加的人数比例越高,而教育程度越低的人群认为收入会减多少的人数比例也越高。
美联储表示,此项调查是为了加深中央银行对家庭财务状况的了解,而在家庭层面上的大规模经济压力最终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状况和其经济复苏的进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家庭和消费者的幸福感。而调查的结果也提醒人们,虽然美国大部分家庭对小日子过得还挺满意,但仍有一部分家庭存在较大的生活压力,甚至是日子过得还挺艰难。
范文四:什么是幸福的家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什么是幸福的家庭
作者:程玮
来源:《阅读(高年级)》 2016年第 10期
上一次,米兰和爱丽丝破解出了一个家庭的幸福密码 —— 爱、宽容和平等。这一次,米兰 对爱丽丝描绘出了一幅幸福家庭的画面 —— 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森林里散步。在爱丽丝的启发 下,米兰会用什么办法让忙碌的爸爸回来过圣诞节呢?
托马斯的话,让米兰想了好几天。她本来想找个机会跟彼得老师谈一谈。可是,寒假临 近,彼得老师好像很忙,米兰不好意思去打扰他。好不容易等到星期六早上,米兰吃过早饭, 简单地跟妈妈说了声她去娜塔莉家,就直接到蔷薇街去了。
“ 爱丽丝,您上次说的那个美国人关于家庭的观点,我还是没有全部明白。 ” 米兰刚刚走进 爱丽丝家,就迫不及待地开口了, “ 他说,家庭由三个因素组成,父母、孩子和食物,而食物 是最重要的。 ”
爱丽丝向米兰伸出手:“ 早上好,米兰!要记住,不管有多急的事情,早上跟人见面的时 候首先应该道早安。 ”
米兰不好意思地握了握爱丽丝的手:“ 早上好! ”
爱丽丝进一步说:“ 当你握住别人的手时,眼睛应该注视着对方。记住了吗? ”
米兰:“ 对不起,爱丽丝。我并没有忘记。不过,现在家庭的问题对我来说很重要。 ”
“ 那好,我们马上就试着来解答。 ” 爱丽丝随手拿起写字台上的彩笔,画出了一个图案。 “ 很高兴你这样喜欢思考,米兰。对,他叫马斯洛。他发明了需求层次的理论。今天我们就来 分析一下这个理论。
“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成不同的层次。比如说,食物、住房,是需要的最低层 次。然后是,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的那一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 样一层层堆起来,形成一个金字塔。而一个人的低层次的需要,也就是吃饭、住房,这是金字 塔的基础。一个人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才能一步一步走向高一级的层次。简单一点说吧,如 果一个人连饭都吃不饱,他就不会有兴趣去欣赏音乐和艺术。所以,一个人首先要有一个家, 因为家,就意味着有房子住,有饭吃。 ”
米兰点点头。这个道理她很明白。一个人如果吃不饱饭,没地方睡觉,那他就什么事也没 办法做。她认真地看着那个彩色的金字塔,这大红色的第一层,他们家已经达到了。他们有一 座房子,虽然不是很大,虽然爸爸妈妈还在分期付款,但这座房子属于他们自己。家里的冰箱
范文五:家庭的和谐是什么
家庭的和谐是什么?
有人说,和谐是春天的喜雨;有人说,和谐是夏天的凉风;有人说,和谐是秋天的丰收;有人说,和谐是冬天的阳光……
有人说,和谐是身体健康;有人说,和谐是事业兴旺;有人说,和谐是家庭和睦…… 古人说:“家和万事兴”。我却要看来,和谐就是家庭幸福的保证,和谐就是家庭兴旺的前提。家的基本要素是夫妻和孩子,夫唱妇和,尊老爱幼,相亲相敬,天伦之乐……这些,就构成了和谐的家。
有了和谐的家,饿了时候就有一桌热气腾腾的香喷喷的可口的饭菜,家里的人每日三餐,就能高高兴兴地围在桌子的周围,有说有笑,开开心心地吃、喝着香、美的饭、菜、汤,尽情地享受着辛勤劳动加天地恩赐得来的成果,在吃、喝的同时,还要谈天说地,品古论今,逗乐取笑,其乐融融。
有了和谐的家,冷了的时候就有一堂冒着烟,爆着火花的红红的火,红红的火光映在每个人春意盎然的幸福的脸上。即使外面是冰天雪地,屋里在红红的火的烘烤中,也总是暖烘烘的,温暖驱逐了天地间的寒冷。这红红的火既是燃烧在屋里火堂中,也燃烧在家人的心灵中,有了这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的烈火温暖你和我,什么样的寒冷都能驱逐,红红的火换来的是,寒冬腊月暖洋洋。
有了和谐的家,渴了的时候就有了一杯沁人肺腑的清香扑鼻的绿茶,端起茶杯,对着清悠悠的茶水吹一口,荡起层层波纹;再吹一口,再荡起层层波纹。此时此刻,那景色美丽动人啊!绿色的茶叶,也随水波漂荡起来,摇曳在人的心田里。然后,慢悠悠地呷上一口凉悠悠的茶水,啊……那滋味,美啊!实在是美!茶水喝在嘴里,渗透到心里,散发到全身,穿流在全身每一根血管里,遍布全身的毛孔开始舒展,浑身都感到舒服、舒畅、舒适。
有了和谐的家,欢乐共分享。有人说: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就会变成两份快乐;一份痛苦,两个人分担,就会变成半份痛苦。在和谐的家里,有了欢乐的时候,就能把快乐按人数成倍扩大,使更多的人享受快乐,全家就会欢天喜地;有痛苦的时候,就能把痛苦按人数分解缩小,使承担痛苦的人减轻痛苦,化痛苦为力量,走出痛苦的阴影。这就是说,和谐的家里,有欢乐的时候有人分享,有痛苦的时候有人分担。
在和谐的家里,父母双全会是更加幸福。幸福的人需要父爱,也需要母爱,有了父母的爱会更加幸福。有欢乐的时候能与父母共分享,把开心的事告诉父母,父母高兴,自己的心里会更感到欢乐;有风浪的时候,把不愉快的事情告诉父母,还得到父母的帮助,得到父母的开导,得到父母的佑护,心里会感到平安。有道是“百善孝为先”,在和谐的家里,父母需要享受天伦之乐,让父母的生活衣食无忧,美满幸福,儿女能在父母面前进一份孝心,让父母天天开心,会是更加感到幸福。
在和谐的家里,有了儿女会感到更多的欢乐,家里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有人说:“一儿一女赛神仙”,家里有了孩子,会增添无限的乐趣,生活会更感到温馨。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能驱逐家里的很多烦恼和不快。特别是看到孩子的一天一天的长大,一天比一天聪明,出门玩耍,上学读书,学习成绩优秀。就能看到了未来,看到希望,在希望中享受生活,在希望中享受着快乐,在希望中享受着幸福。
家庭的和谐不是哪一方面做得特别好才出现的局面,而是因为不会出现哪一方面做得特别的差。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个主题的延续,就像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一样……
家的和谐是一种感受,
家的和谐是一种理解,
家的和谐是一种品味,
……清晨,悄悄地睁开真诚的眼睛,万物都露出真诚的笑脸。今天又是和谐美丽新的一天。 看,那是祖孙俩嬉笑的身影!爷爷老当益壮的身型和孩子那小巧活泼的身影融合在我家楼
下的花园中,身边是满眼绿色的衬托,远远看去,一老一小和大自然贴得是那样的近。听,爷爷爽朗的笑声和孩子童真的语调然人不得不发出感叹;这就是和谐啊!
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我们全家是多么期盼啊!为了迎接奥运,我们家族的每一位成员都里要为。为奥运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想来想去,我们决定,在我家举行一场乒乓球比赛!这个决定由爷爷向大家宣布,接下来的日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勤奋的练习,在欢声笑语中迎来了我们家庭的重大赛事。比赛激烈的进行着,这便是爷爷稳健的步伐,那边是妹妹灵活的调动,真表示我中立的扣杀,那边是我先生俏丽的破解,在激烈的比赛中,我女儿和奶奶为我们全力的呐喊助威,适时向我们提供体力的援助,用小手拿着饮料喂入我们的口中,当听到女儿用童稚的声音叫喊着:“加油!加油!妈妈赢了,爸爸赢了,爷爷输了,我也要赢……”我们全家的脸上露出的是幸福的微笑!我不得不感叹:我的家是如此的和谐啊!
在我的家里,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体贴和理解!尊老爱幼是我们家庭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这样然我们每一个成员都受益匪浅。我们的性格是随和的,我们每天都能够精神百倍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积极向上!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让我们的父母放心,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快乐!
这不,“五一”长假即将来临,我们全家打算一起走出家园坐进大自然,让我们每个人都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让我们去聆听鸟儿的叫声!去感受蜜蜂的勤劳!去体会小草的微笑……
和谐!是我们家庭追求的目标!我们每个成员都愿意在这温暖幸福的家庭驻足,我们也愿意为我们家庭的和谐贡献自己的一份温保暖!我们每一个成员都会从心底里发出真挚的呼声:让和谐永远住我家吧,我们是多么的幸福!为了这份和谐幸福,我们愿意付出我们的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生活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到底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