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倾城之恋人物形象分析[2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倾城之恋人物形象分析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1篇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三个因素决定着精神过程,即“伊德”(id)即本我、“自我”(ego)、“超自我”(superego),并认为从本我、自我到超自我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在张爱玲短篇小说《倾城之恋》中,主人公白流苏的心理发展历程则体现出从超我、自我到本我的转变,展示出张爱玲高于常人的创作艺术,使我们更能体会出作家心底对人性自由的呼唤。
关键词:精神分析法;倾城之恋;白流苏;超我;自我;本我
1
当前,不少学者认为张爱玲小说创作受弗洛伊德影响,其中尤以夏志清先生的评述较有说服力。他认为,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 [1]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曾在其精神分析学中提出过“伊德”(id)即本我、“自我”(ego)、“超自我”(superego)即超我三个概念,并认为这三个因素决定着精神过程,从本我、自我到超我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即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改造成具有道德规范的人所必须的三个阶段。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运用得非常娴熟,但她并未因循守旧地按照人物心理发展的一般程式去塑造主人公白流苏的形象,而是突破常规,运用从超我、自我到本我的转变来诠释白流苏细腻的心理历程。
“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仅在于发现心灵内的潜意识”。[2]张爱玲着力描写白流苏的心理、语言、动作,刻画出白流苏由超我、自我到本我的心理历程,并非为了说明白流苏心理发展的倒退或不正常,而是通过对白流苏心理转变过程的剖析,发现她“心灵内的潜意识”,使我们探测到她心底对人性自由的呼唤。
一、甘居超我,事与愿违
弗洛伊德把“超我”作为冰山最高一隅,并认为“超我”是一种道德化了的自我,它遵循道德原则。小说开篇向我们展
2
示了超我的白流苏。
白流苏是上海日渐颓败的诗礼人家的闺秀,她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乐于接受母亲和兄嫂对其包办婚姻。前夫唐一飞经常对白流苏使用家庭暴力,流苏忍气吞声。在得知唐有外遇后,她还是谨遵中国传统伦理观念:“未嫁从父,既嫁从夫”。(《仪礼?丧服?子夏传》)这时候的流苏是一种道德化的流苏,像其他女子一样,恪守三从四德。当她终于不忍其夫的所作所为,孤身一人搬回娘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依旧是逆来顺受,遵从三纲五常。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不过是一个过了时的人罢了。”[3]在得知前夫死讯后,流苏以离婚七八年为由,表示不愿回唐家以一个妻子的名义奔丧。她的三哥表示反对:“你别动不动就拿法律来唬人!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叶落归根”。[4]流苏苦于封建道德的束缚,不敢回击兄嫂。所以,她只能压抑着叛逆冲动,扮演好封建道德维护者的形象。“按照从前的规矩,晚上绝对不作兴出去拜客。晚上来了客,或是平空里接到一个电报,那除非是天字第一号的紧急大事,多半是死了人。”[5]这既是家庭给她定的标准,亦是社会强加于她的道德规范。此时,她在兄嫂面前,在社会面前臣服,努力做一个具有封建道德规范的人,不想与人发生矛盾,以妥协来换取宁静。可是事与愿违,妥协并不能给她带来宁静,这只会加剧兄嫂对她的嘲讽、厌恶。
3
流苏离婚后寄住在娘家,想用大笔养老金拉拢兄嫂的心。这与张爱玲的成名作《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的心路历程十分相似。卖麻油的曹七巧嫁给了姜公馆里有残疾的二少爷,姜公馆的人乃至丫环都看不起她。当三少奶奶的丫环凤箫问小双“你是她陪嫁来的么?”而丫环小双却冷笑说“她也配!”[6]久而久之,“七巧自己也知道这屋子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因此和新来的人分外亲热些。”[7]这时她还考虑到要拉拢人心,从而树立姜家二少奶奶的威信。谨遵封建道德标准处理人际关系,使自己处于超我状态,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对她们而言,觅求他路是唯一选择,即寻找“自我”。
二、认识自我,不堪现实
自我是一种保护个人的精神调节因素,其遵循现实原则。自我可以进入意识领域,对人可以起着一种平衡作用。
流苏离婚七八年间,哥嫂利用她、奚落她,母亲也无能无力,不能保护她。她感觉“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8]一方面,她与这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要攻破人们缔造的坚固城墙,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进而与他们和谐相处,这是很困难的,即使“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另一方面,她大家闺秀的身份是名不符实的,家道因父亲抽鸦片而败落。她也没能恪守三从四德,因为与唐一飞离婚使她成为大家唾弃的对象。因此,她要给自己寻求一条出路,至少要在精神上获得重生。这时自我意识“帮”了她的忙。
4
“流苏跌跌冲冲地爬上楼”,[9]“跌跌冲冲”生动反映出流苏的现状,不论是生活上的打击、道德上的挣扎、心理上的困窘或是精神上的压抑。她的心理发展从受封建道德束缚的超我阶段开始步入自我阶段。她注视着镜子,第一次从中看到了自我: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半透明的轻青的玉的脸、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并透过自己的身体,流苏看到自己的青春和激情,看到自己也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人。四哥的“胡琴继续拉下去,可是胡琴诉说的是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干了。”[10]她明白她的生活与别人不相干了,幸福只能自己去创造。因此,流苏开始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决心要寻找自己的幸福。
在七妹宝络与范柳原相亲时,只有流苏接受范柳原的跳舞邀请,对此遭受到了四嫂的指责:“我们诗礼人家,不准学跳舞的”,“好不害臊,人家问你,说不会跳不就结了?”[11]此时,流苏面对四嫂的责骂表现得非常的镇静。“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是无论如何,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已经完了么?早哩!她微笑着。”[12]接受范的邀请,诚如流苏接受了自我的邀请,幸福的邀请,幸福从那一刻萌生,她的人生从那一刻有了改变。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的、有信心的白流苏。虽然六亲无靠,但她坚信她还有她自己,她懂得了要保护自己的权利。
争取了爱的权利后,她期望与范柳原交往。但是贤良淑
5
德的严格教条,家庭、社会的非议,让流苏有所退缩。可是,自我阶段的“精神历程的所有力量因退缩而减弱”。[13]因此,有所畏惧的流苏没有反对与徐太太介绍的鳏夫姜先生再婚,她看到了社会现实,心想以后介绍的人未必有姜先生那么好。但希望和范柳原交往的愿望“仍存留在记忆中”[14],这与她后来明知道是范柳原邀她去香港却缄默的想法契合。
这一阶段的白流苏,其实还流连在超我的边缘,她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有了萌芽,但还不坚决。
三、追求本我,与子相悦
本我的作用是满足人的原始本能的欲望,不受逻辑、理性和道德习俗的约束。流苏的潜意识里,她的愿望是与相爱的人厮守终生,而要达到这个愿望,她必须要抛开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的约制。范柳原是徐太太介绍给宝络的未婚夫,却被姐姐流苏“抢”去了。流苏要受到宝络的指责、家庭的责骂、社会的非议。但是,此时的她千锤百炼,挖掘出了自我阶段所没有爆发的力量,扳开道德的钳制,努力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因此,百无聊赖的流苏跟着徐太太来到香港,开始与范柳原交往。她欣喜被人称为“范太太”。这样,她在精神上获得满足,虽然她与范没有实质性的夫妻生活。她想范柳原没有得到她,或许他就会给她正式的范太太的地位。这是她从自我转变到本我的第一个表现。
后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不能满足流苏,她想拥有一个合
6
法的婚姻。她决然不做“枉担了虚名”的范太太,因为这阻碍她追求爱情的解放,追求自我解放。尤其是她对范柳原还没有绝望,“她不能先自贬身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15]虽然一个合法的婚姻是流苏所追求的目标,但她潜意识里渴望得到范的爱情。“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时更素朴,也更放恣的。”[16]因此,她不顾亲戚的非议,解开身心的枷锁,奋然前行香港,与范柳原同居,甘当其情人。香港是另外的世界,没有流言蜚语,抛开了上海的嚣喧。虽然,她没有一纸婚书,他们没有得到社会的肯定,但是她获得了爱的自由,这种爱不受禁锢。这是她步入本我阶段的又一个表现。
经历了炮火轰打,他们的家破败不堪。此时,俩人的感情犹如赤子之情,变得纯洁而柔美。“我们倒真的恋爱起来了!”[17]他们像一对平凡的夫妻一样买菜做饭,生活平淡却真实。感情的升华使他们真正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体味着“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8]的甜美生活。流苏得到了个人解放,蜕变成最真实的自己。抛开尘世纷扰,捍卫爱的权利。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相爱的人厮守终生,这在别人看来是“惊人的成就”。[19]
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结合是一个圆满的结局,虽然其间夹杂着苍凉的况味。“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20]张爱玲认为参差的
7
对照的写法,是较贴近事实的。同样,由超我、自我到本我的心理发展历程也是一种参差的对照的写法,描写了白流苏在不同阶段的细腻心理,向我们展示了白流苏从一个满身枷锁的大家闺秀,蜕变为一个平凡的妇人的历程。她的心理历程,印证了人经历从超我、自我到本我的发展过程并不能以思想或心理的倒退来粗略概括,而是一种勇追幸福,争获自由的表现。
注释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第260页.
[2] [13] [14] 引自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3] [4] [5] [8] [9] [10] [11] [12] [15] [17] [18] [19]引自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943年作品)?倾城之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6] [7]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943年作品)?金锁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16] [20]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939―1947年作品)?自己的文章[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参考文献
8
[1]傅修延编著.文学批评方法论基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4.
[2]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943年作品)?倾城之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7.
第2篇
论文题目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
2006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姓名:许良姐
学号:[1**********]115
9
目 录
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一、引言??????????????“????????4
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5
三、女性强者的定位??????????????????6
四、白流苏形象的典型性??柔弱背后的坚强???????7
五、结束语??????????????????????11 注释、参考文献????????????????????12
[内容摘要]
本文以女性强者为视角,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的人物形象。白流苏是一个不受男人摆布的具有自主精神的新女性,她以自己的机智主宰自己的命运,成为这出“倾城之恋”的胜利者。她聪明大胆、自卑清高、矜持要强,乱世的沉沦也毁灭不了她心中的梦想,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仍能保持永不言败的精神。这就是柔弱背后的坚强。同时,从她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旧时代女性是如何在困境中同命运抗争的。她的出现既是一种希望,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女性改变自己命运的一个榜样。
10
[关键词]
张爱玲 白流苏 女性强者 坚强 矜持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
一、 引言
当20世纪的文学大幕徐徐落下时,让我们重新回首过去那100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女性作家张爱玲的名字是那样不容置疑地走进我们的视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深厚中西文化修养,能够融贯中西,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并不在少数。然而只有张爱玲不仅将中、外、古、今的优秀传统熔于一炉,而且能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各自优长汇于一身,将小说推向大雅大俗的境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1]这是张爱玲的成功之处,也是她的作品赢得广泛读者的根本原因。难怪评论界有人这样评价她:张爱玲不仅是40年代“文坛最美的收之一,而且是90年代最经典的热点文化现象。[2]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张爱玲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女性为题材的。其中对普通女性的命运以及男女之间恋爱生活的描写,体现了张爱玲对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关注。因为中国一向是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国家,女性始终处于一种受男性支配的弱势地位。封建时代的“三纲五常”中有一条就是“夫为妻纲”,意思是丈夫对妻子有绝对的统治权,并且丈夫可以
11
休妻,妻却不能休夫,而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还有一个词语叫“三从四德”,即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反正女子一辈子都得听男子的。“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更是给女性安排好了一整套的道德规范,这是男性按自己的意愿为女性规定的。男性不仅占据了社会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而且还用许多条条框框来约束女性,统治女性,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是这样的。所以,在中国,女性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都是十分尴尬的。正因为张爱玲理解女性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不易,所以她对女性的弱点甚至不健康、阴暗的一面,全给予理解、宽容和同情。她曾说过“我写到的那些人,他们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够原谅,有时候还有喜爱,就因为他们的存在,他们是真的”(《我看苏青》)。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向我们揭示了那个年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再现了她们独特的精
神世界。透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体味到她对女性那份无所不在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张爱玲的一份独特之处。也是我喜爱她作品的主要原因。
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笔下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大多是一些悲剧人物,她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处在被压抑、被逼迫、被抛弃的地位,自己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只能在黯然神伤中徒增感慨,空叹悲哀。《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12
就是这一类女性的典型代表:这个表面上看起来这个精明强悍、泼辣风骚的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其实只不过是一场婚姻交易的牺牲品。她以青春欢乐为代价,换来了金灿灿的黄金枷锁。这黄金枷锁把她的人性给腐蚀和扭曲了。为了保住这卖身的黄金,她宁可在性压抑、性苦闷中煎熬,也要赶走她所爱的小叔子季泽的挑逗,而更可怕的是她变态到要扼杀人性的起码的欲求和一切美满姻缘,只要在她控制的势力范围之内。[3]可见在那一堆堆黄金中映出了一个孤独、绝望、充满变态复仇的影子。女性的不幸在这个身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都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上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剧。然而仔细阅读她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女性,我们在举目皆哀的前景下,依然会发现另类女性的存在,她们在男权中不认命、不服输、而是凭借灵活机智与男人周旋较量,将命运的缰绳牢牢操纵在自己的手中。《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就是典型的一位。面对绝望,她没有妥协,相反,她不低头的娇媚的脸、不服输的叛逆的心、不敷衍的执著的情等,无一不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倾城之恋》向我们讲述的是一部发生在上海和香港的“家史性”的故事。上海的破落户的名门望族中有一位少妇白流苏,离婚后住在娘家。因受不了家人的“言语”,她为了生存,只好再做“女结婚员”,到香港待价而沽,将自己“推销”给华侨富商、花花公子范柳原。白流苏的父亲是有名的赌徒,而
13
现在他的女儿也决定用她的前途下赌注。如果她输了,她身名扫地,失去了做五个孩子的继母资格,如果她赢了,她就可以得到众人虎视耽耽的
神世界。透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体味到她对女性那份无所不在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张爱玲的一份独特之处。也是我喜爱她作品的主要原因。
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笔下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大多是一些悲剧人物,她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处在被压抑、被逼迫、被抛弃的地位,自己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只能在黯然神伤中徒增感慨,空叹悲哀。《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就是这一类女性的典型代表:这个表面上看起来这个精明强悍、泼辣风骚的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其实只不过是一场婚姻交易的牺牲品。她以青春欢乐为代价,换来了金灿灿的黄金枷锁。这黄金枷锁把她的人性给腐蚀和扭曲了。为了保住这卖身的黄金,她宁可在性压抑、性苦闷中煎熬,也要赶走她所爱的小叔子季泽的挑逗,而更可怕的是她变态到要扼杀人性的起码的欲求和一切美满姻缘,只要在她控制的势力范围之内。[3]可见在那一堆堆黄金中映出了一个孤独、绝望、充满变态复仇的影子。女性的不幸在这个身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都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上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剧。然而仔细阅读她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女
14
性,我们在举目皆哀的前景下,依然会发现另类女性的存在,她们在男权中不认命、不服输、而是凭借灵活机智与男人周旋较量,将命运的缰绳牢牢操纵在自己的手中。《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就是典型的一位。面对绝望,她没有妥协,相反,她不低头的娇媚的脸、不服输的叛逆的心、不敷衍的执著的情等,无一不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倾城之恋》向我们讲述的是一部发生在上海和香港的“家史性”的故事。上海的破落户的名门望族中有一位少妇白流苏,离婚后住在娘家。因受不了家人的“言语”,她为了生存,只好再做“女结婚员”,到香港待价而沽,将自己“推销”给华侨富商、花花公子范柳原。白流苏的父亲是有名的赌徒,而现在他的女儿也决定用她的前途下赌注。如果她输了,她身名扫地,失去了做五个孩子的继母资格,如果她赢了,她就可以得到众人虎视耽耽的
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心中的一口恶气。[4]于是在白、范之间出现了“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漂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
[5]但是她只能成为他的情妇。白流苏强烈地嫁给范的目的就是希望婚姻是一种保障,能赐予她“经济上的安全”,有一种稳定的生活。但是只有当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们连生命也得不到保障和安全时,她才从情妇升格为太太,回到婚姻常态。这个看似浪漫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却隐藏着无限的悲哀。
15
外界对这部小说评价很多。传统的观点认为这部作品揭示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被动和无奈,因为范柳原拥有社会的、物质的、地位的、个人的种种优势,而白流苏拥有的仅仅是个人的淑女的教养和残余的青春。尤其是白流苏在和范柳原的交往过程中,始终是作为被操纵者出现的。她的命运仍然无法摆脱受男人支配的地位,她是一个身不由己、无能为力的弱女子。但我却肯定另一种观点,白流苏是个敢于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具有叛逆精神的新女性。不是吗,当我们回顾文章,换一种思维方式再次分析白流苏这个人物形象时,也许你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白流苏根本就是个不甘于命运摆布的弱女子,所谓的“倾城之恋”只不过是她精心策划的一场爱情围猎活动,而那个英俊洒脱的范柳原一不留神却成了她的猎物。尽管这种围猎来得不易,但对白流苏来说,这一场胜利也可称得上扬眉吐气。尽管这胜利仍无法摆脱其凄凉,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女人用自己的故事向我们证明了在男人和女人的角逐中,女人也可占主动地位,操纵全局。从这一意义上讲,白流苏就是一个不甘于命运的强者,她的抗争与自主在那个年代来说,可以说是石破天惊。
三、女性强者的定位
什么是女性强者,在人们心目中,一个女性怎样才能称为强者,是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的撒切尔,还是不屈不挠、坚强刚毅的江姐,或者是勇挑重担、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可谓
16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强者之所以称之为强者,那是
因为她们在社会行业竞争中,取得了和男人一样的成功。甚至有的超越于男性,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从生命力的角度来说,她们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当然并不是所有女性都是通过自身的卓越与强大来战胜男性的。历史上却有一些女人如“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园园、千金难搏一笑的褒姒,以其自身的弱不禁风、千娇百媚征服了强大的男性。打乱了男权社会的秩序。由此看来,女性强者不再是力量的悬殊,而是有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含义。事实上,我们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超越于自身命运的人都可以称得上强者。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给“女性强者”定义:在一个男权社会里,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取得更多主动权的女性都可以称为女性强者。对照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家闺秀白流苏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者。
四、白流苏性格的典型性——柔弱背后的坚强
现实生活中的流苏是不幸的,小说在开头就说明了流苏的不幸。离了婚住在娘家,在混沌的世界里无依无靠,接着丈夫又死了,张爱玲写道:“白流苏坐在屋子的一角,慢条斯理绣着一只拖鞋……这时她便淡淡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流苏在这个时候是无助的,可她又是忍着,坚毅着,无论如何,她都要忍字当头,流苏
17
是聪明的,她的心里很明白,她知道家人的用意,说那些话无非是想让她离开这个家,而要想在这个家呆下去,也只有忍了。“她若无其事地继续她的鞋子,可是手指头上直冒冷汗,针涩了,再也拔不过去了。”这时候流苏的心里该是怎样的挣扎呢,三爷说的那些话,在流苏看来是何等的好笑,她冷笑地说着话,心里明白得很,大家都不愿意她留下,以前是图她的钱,现在钱被他们用光了,却是这样的一个局面。她很无奈,但还是隐忍着,四奶奶说的:“天生的扫帚星~”还有四爷的话把流苏气的浑身乱颤。把一只绣一半的拖鞋面子抵住了下颌,下颌抖得仿佛要落下来。”[6]流苏受的屈辱是难堪的,就连后来与范柳原第一次见面并跳舞,抢了七小姐的风头,也让四奶奶指桑骂槐了好一阵子。即使碰了
母亲的软钉子,她也要定一定神不再言语。在这个环境下,纵使她内心波澜起伏,也要表现得若无其事。可见在这个家中,流苏是孤立无助的。总之,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给人们的感觉是柔弱的苍白女子,这种外表的纤弱迷惑了许多人,包括她的家人都认为她是一个软弱可欺、无力自保的女人,可是就是这样的小女子竟然有着男人都不及的心计与果断。当她发现自己在那不是家的家中无法呆下去的时候,毅然把生活的希望由求助家人转向了自己。依靠自己是生命在这刻发出的呐喊,是生的本能的呼喊。白流苏的觉醒是从绝望开始的,但却不是以绝望收场的。当她意识到只有自救才
18
能生存时,这个女子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所表现的执著和忍耐,为了追求幸福的义无返顾,着实让人感动。因为她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花花公子范柳原,而且还有当时那个社会对女性的排挤。所以,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白流苏不愧为女性强者,她凭借勇气、毅力和聪明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尽管这胜利中夹杂着悲哀。但在她那平静而不平淡的生命体验中,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生命的坚韧执著,看到她在面对婚姻爱情不如意时所表现出的豁达与坚强。
其实,白流苏一出场就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女子,她是个单身女人,而且是个离了婚的单身女人。她的离婚是她对命运的第一次反抗。“离婚”这个词在当时(1943年)可算得是个“新鲜”的字眼儿。就是在今天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里,人们对离婚的女子也会另眼相看。一个封建家庭的“大家闺秀”能毅然决然地离婚,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可见她是何等的坚强。而她之所以离婚,是因为她对丈夫抽大烟、赌钱、纳妾等种种恶习不能容忍。她要的不是麻木不仁、委曲求全的生活,她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想要有个家,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她的起点很高,她不要有钱成为曹七巧,也不要片刻的欢娱。因此我们可以说,故事一开始,白流苏就是个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女子,如果白流苏屈从男人的摆布,那就不会有后来的“倾城之恋”。
白流苏离婚后住在娘家,兄嫂榨干她的钱后,便排挤她,
19
还说她是个“天生的扫帚星”。
受尽了家里人的鄙夷。在陪妹妹相亲时,号称钻石王老五的情场老手范柳原偏偏欣赏的是她成熟、孤傲的风度气质。接下来俩人交往了,在他们的交往中,白流苏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的。在她还没有认识范的时候,她就很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认识范以后,更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因为在破落户的白公馆,小姐也不过是个市井女子,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里,“她仅有的一点学识,全是应付人的本领。”这个孤单自私的女子很清醒,知道很精明地替自己打算,遥远的忠节孝义与她不相干,做彻底的好女人是无法靠近范柳原的。更重要的是她在那个家住不得了。她无依无靠,生活即将没有着落,怎么办呢,如徐太太说:“找事,那是假的,找个人才是真的。”为了生存,必须找一座靠山,流苏决定用她的前途下赌注。当范柳原在她的生命中出现时,她觉得她有了新生的希望,为了得到这份希望,白流苏懂得利用她的长处并把握分寸,在范面前适时展示自己,从携手起舞到柔媚低头,都让徘徊不定的范柳原驻了足欣赏,用了心收藏。对范的若即若离,更是她的聪明之处。她明白,自己在范的眼中是一位“真正的中国女人”,他喜欢她,有心勾引她,却无意娶她,最多让她做个情妇。白流苏洞察他的心机,因而给她亲近的机会,但绝不让他占有自己的身体。因为她坚信,“既然他没有得到她,或许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
20
和条件。”[7]她不愿失去淑女身份是为了维护自己大家闺秀的身价。如果白流苏像其他女子一样对范“粘乎”,那么,她的命运就不能如她所愿了。她必须温、良、恭、俭、让。在人前,她千般周旋、强颜欢笑,在人后万般无奈、凄苦无比,忍耐到了极限的时候,它只有铤而走险。以退为进回到了上海。范最终沉不住气了,寄送了船票央求她回香港,虽然没有明媒正娶,但共筑爱巢的事实见证了白流苏在情场角逐游戏中的胜利。她也很会说话,从不说让自己下不了台的话,对范的提问回答更是极其的巧妙,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如,范:“我忘了问你一声,你爱我吗,”白:“你早该知道,我为什么上香港来,”范:“我早知道了,可是明摆着的事实,我就是不肯相信。流苏,你不爱我。”白:“怎
见得我不,”[8]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让柳原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而她又不失作为女
人的矜持。
从感情付出的角度来说,白流苏投入的并不比柳原多,因为从一开始,她就很明白在
这场“爱情围猎战斗”中,她要的是什么。从内心来讲,她是渴望爱情的,但她不知道前
面究竟有什么在等待着她,因此她时刻小心谨慎,以免上当受骗,防止受到更大的伤害。
白流苏是精明的。当范流原设计让她吃醋时,她摆出一副
21
不咸不淡的模样,不愿自贬身价。
虽然在感情上她是有点喜欢柳原,在物质上也需要柳原,但是作为女人的矜持让她能把自
己的喜好不动声色的埋在心底。并能控制自己不要过分投入。在“爱情”和“生计”之间,
她只把柳原当作一种幸福的筹码。即使错过了柳原,还会有别的“柳原”来替代。在小说
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她的真情流露,反而柳原对她倒有几处表白,如:“有一天,我们
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
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
点真心。”“我装惯了假,也是因为人人都对我装假。只有对你,我说过句把真话。”“我
的确为你费了不少心机。”[9]透过柳原的这些真情话语,我们能感受到男性有时在精神
上的空虚无助,他要通过流苏来证明自己,而流苏却无须做什么来让柳原相信她是爱他的。
因为他们的追求不同,再者流苏很明白自己追求的是物质的保障,柳原追求的是精神恋爱。
精神恋爱的最终结果是结婚,而肉体之爱往往只停留在某
22
个阶段。和柳原结婚虽是流苏的
目的,但失去了柳原那也只不过是面子上的事,心灵上不会受到伤害。所以在他们的交往
中,流苏不是被动的弱者,而是执著地留守,最终赢得了她的爱情。
从婚姻角度来说,白流苏也算是一位女性强者。她把爱情和婚姻当作一项事业而处心
积虑地经营,极力要求范流原与她结婚,除了是身份和地位的认同,亦反映了她的认真和
坚持。这本身就是女性生存的悲哀。但最终她凭借自己的用心良苦,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
的。在今天也值得借鉴。女人视婚姻为第二生命。碰到心仪的男子,谁不想拥有“死生契
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爱情,一个女人,为了爱情,无论做什么,
我认为都能理解。我很赞赏白流苏,从不勾心斗角,是一个为自己而活的女人。虽说柳原
看中的是她身上浓浓的中国女人味,但在和范柳原的爱情中,她也不是任人揉捏的小女子,
在他们的爱情较量中,她从不松口说自己爱他,她觉得守住了这句话,就等于守住了尊严。
同时作为女人的天性,她又体会到在爱情中即使牺牲,也
23
要为所爱的人去牺牲。白流苏的
胜利除了有那场战争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她明白俩个人的需求,她的坚持,她的智慧,她
对命运的不妥协,为她赢得了爱情。而不是那个强者柳原对她的拯救。我们可以想象,即
使没有范柳原,依旧会有其他男子走进流苏的生活,为她的柔弱所打动,成为她柔弱外表
下的猎物。
五、结束语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成功地塑造了白流苏这个人物形象,也给了她一个比较满意
的结局。她在庆幸作了”名正言顺的妻”的同时“还是有点伥惘”。这是张爱玲对女性命
运的悲悯。小说在接近尾声时说:“流苏离了婚再嫁,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难怪旁人要
学她的榜样。”张爱玲这么说,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
白流苏的榜样是值得效仿的,这也许是女人改变自身命运的一种方法吧。白流苏的故事告
诉我们,女人的命运需要自己去拯救,不能单纯地依靠别人。总之,女人只有在政治、经
24
济、文化、人格上获得与男人同等的权利和地位,女人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天地,才能在本
质意义上赢得男人的尊重和爱。这也许是我们今天阅读这本小说的现实启示吧~
[注释]
[1]吴宏聪 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P455。
[2]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自学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P157。
[3]吴宏聪 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P452。
[4] 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作家出版社 。2008年1月。P68。
[5] ]迅雨(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载《万象》1994年5月。
[6] 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作家出版社 。2008年1月。P62。
[7] 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作家出版社 。2008年1月。P75。
[8] 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作家出版社 。2008年1月。
25
P74。
[9] 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作家出版社 。2008年1月。P72。
[参考资料]
[1]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作家出版社。2008年1月。
[2]温儒敏 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3] 吴宏聪 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4] 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自学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5]http://www.ilib.cn/1-.skzh.2004.04.hitml-
[6] 2007.4.24
[7]
[8] 39k 2007.11.14
26
范文二:以精神分析法解读《倾城之恋》人物形象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三个因素决定着精神过程,即“伊德”(id)即本我、“自我”(ego)、“超自我”(superego),并认为从本我、自我到超自我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在张爱玲短篇小说《倾城之恋》中,主人公白流苏的心理发展历程则体现出从超我、自我到本我的转变,展示出张爱玲高于常人的创作艺术,使我们更能体会出作家心底对人性自由的呼唤。
关键词:精神分析法;倾城之恋;白流苏;超我;自我;本我
当前,不少学者认为张爱玲小说创作受弗洛伊德影响,其中尤以夏志清先生的评述较有说服力。他认为,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 [1]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曾在其精神分析学中提出过“伊德”(id)即本我、“自我”(ego)、“超自我”(superego)即超我三个概念,并认为这三个因素决定着精神过程,从本我、自我到超我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即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改造成具有道德规范的人所必须的三个阶段。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运用得非常娴熟,但她并未因循守旧地按照人物心理发展的一般程式去塑造主人公白流苏的形象,而是突破常规,运用从超我、自我到本我的转变来诠释白流苏细腻的心理历程。
“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仅在于发现心灵内的潜意识”。[2]张爱玲着力描写白流苏的心理、语言、动作,刻画出白流苏由超我、自我到本我的心理历程,并非为了说明白流苏心理发展的倒退或不正常,而是通过对白流苏心理转变过程的剖析,发现她“心灵内的潜意识”,使我们探测到她心底对人性自由的呼唤。
一、甘居超我,事与愿违
弗洛伊德把“超我”作为冰山最高一隅,并认为“超我”是一种道德化了的自我,它遵循道德原则。小说开篇向我们展示了超我的白流苏。
白流苏是上海日渐颓败的诗礼人家的闺秀,她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乐于接受母亲和兄嫂对其包办婚姻。前夫唐一飞经常对白流苏使用家庭暴力,流苏忍气吞声。在得知唐有外遇后,她还是谨遵中国传统伦理观念:“未嫁从父,既嫁从夫”。(《仪礼?丧服?子夏传》)这时候的流苏是一种道德化的流苏,像其他女子一样,恪守三从四德。当她终于不忍其夫的所作所为,孤身一人搬回娘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依旧是逆来顺受,遵从三纲五常。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不过是一个过了时的人罢了。”[3]在得知前夫死讯后,流苏以离婚七八年为由,表示不愿回唐家以一个妻子的名义奔丧。她的三哥表示反对:“你别动不动就拿法律来唬人!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叶落归根”。[4]流苏苦于封建道德的束缚,不敢回击兄嫂。所以,她只能压抑着叛逆冲动,扮演好封建道德维护者的形象。“按照从前的规矩,晚上绝对不作兴出去拜客。晚上来了客,或是平空里接到一个电报,那除非是天字第一号的紧急大事,多半是死了人。”[5]这既是家庭给她定的标准,亦是社会强加于她的道德规范。此时,她在兄嫂面前,在社会面前臣服,努力做一个具有封建道德规范的人,不想与人发生矛盾,以妥协来换取宁静。可是事与愿违,妥协并不能给她带来宁静,这只会加剧兄嫂对她的嘲讽、厌恶。
流苏离婚后寄住在娘家,想用大笔养老金拉拢兄嫂的心。这与张爱玲的成名作《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的心路历程十分相似。卖麻油的曹七巧嫁给了姜公馆里有残疾的二少爷,姜公馆的人乃至丫环都看不起她。当三少奶奶的丫环凤箫问小双“你是她陪嫁来的么?”而丫环小双却冷笑说“她也配!”[6]久而久之,“七巧自己也知道这屋子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因此和新来的人分外亲热些。”[7]这时她还考虑到要拉拢人心,从而树立姜家二少奶奶的威信。谨遵封建道德标准处理人际关系,使自己处于超我状态,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对她们而言,觅求他路是唯一选择,即寻找“自我”。
二、认识自我,不堪现实
自我是一种保护个人的精神调节因素,其遵循现实原则。自我可以进入意识领域,对人可以起着一种平衡作用。
流苏离婚七八年间,哥嫂利用她、奚落她,母亲也无能无力,不能保护她。她感觉“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8]一方面,她与这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要攻破人们缔造的坚固城墙,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进而与他们和谐相处,这是很困难的,即使“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另一方面,她大家闺秀的身份是名不符实的,家道因父亲抽鸦片而败落。她也没能恪守三从四德,因为与唐一飞离婚使她成为大家唾弃的对象。因此,她要给自己寻求一条出路,至少要在精神上获得重生。这时自我意识“帮”了她的忙。
“流苏跌跌冲冲地爬上楼”,[9]“跌跌冲冲”生动反映出流苏的现状,不论是生活上的打击、道德上的挣扎、心理上的困窘或是精神上的压抑。她的心理发展从受封建道德束缚的超我阶段开始步入自我阶段。她注视着镜子,第一次从中看到了自我: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半透明的轻青的玉的脸、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并透过自己的身体,流苏看到自己的青春和激情,看到自己也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人。四哥的“胡琴继续拉下去,可是胡琴诉说的是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干了。”[10]她明白她的生活与别人不相干了,幸福只能自己去创造。因此,流苏开始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决心要寻找自己的幸福。
在七妹宝络与范柳原相亲时,只有流苏接受范柳原的跳舞邀请,对此遭受到了四嫂的指责:“我们诗礼人家,不准学跳舞的”,“好不害臊,人家问你,说不会跳不就结了?”[11]此时,流苏面对四嫂的责骂表现得非常的镇静。“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是无论如何,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已经完了么?早哩!她微笑着。”[12]接受范的邀请,诚如流苏接受了自我的邀请,幸福的邀请,幸福从那一刻萌生,她的人生从那一刻有了改变。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的、有信心的白流苏。虽然六亲无靠,但她坚信她还有她自己,她懂得了要保护自己的权利。
争取了爱的权利后,她期望与范柳原交往。但是贤良淑德的严格教条,家庭、社会的非议,让流苏有所退缩。可是,自我阶段的“精神历程的所有力量因退缩而减弱”。[13]因此,有所畏惧的流苏没有反对与徐太太介绍的鳏夫姜先生再婚,她看到了社会现实,心想以后介绍的人未必有姜先生那么好。但希望和范柳原交往的愿望“仍存留在记忆中”[14],这与她后来明知道是范柳原邀她去香港却缄默的想法契合。
这一阶段的白流苏,其实还流连在超我的边缘,她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有了萌芽,但还不坚决。
三、追求本我,与子相悦
本我的作用是满足人的原始本能的欲望,不受逻辑、理性和道德习俗的约束。流苏的潜意识里,她的愿望是与相爱的人厮守终生,而要达到这个愿望,她必须要抛开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的约制。范柳原是徐太太介绍给宝络的未婚夫,却被姐姐流苏“抢”去了。流苏要受到宝络的指责、家庭的责骂、社会的非议。但是,此时的她千锤百炼,挖掘出了自我阶段所没有爆发的力量,扳开道德的钳制,努力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因此,百无聊赖的流苏跟着徐太太来到香港,开始与范柳原交往。她欣喜被人称为“范太太”。这样,她在精神上获得满足,虽然她与范没有实质性的夫妻生活。她想范柳原没有得到她,或许他就会给她正式的范太太的地位。这是她从自我转变到本我的第一个表现。
后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不能满足流苏,她想拥有一个合法的婚姻。她决然不做“枉担了虚名”的范太太,因为这阻碍她追求爱情的解放,追求自我解放。尤其是她对范柳原还没有绝望,“她不能先自贬身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15]虽然一个合法的婚姻是流苏所追求的目标,但她潜意识里渴望得到范的爱情。“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时更素朴,也更放恣的。”[16]因此,她不顾亲戚的非议,解开身心的枷锁,奋然前行香港,与范柳原同居,甘当其情人。香港是另外的世界,没有流言蜚语,抛开了上海的嚣喧。虽然,她没有一纸婚书,他们没有得到社会的肯定,但是她获得了爱的自由,这种爱不受禁锢。这是她步入本我阶段的又一个表现。
经历了炮火轰打,他们的家破败不堪。此时,俩人的感情犹如赤子之情,变得纯洁而柔美。“我们倒真的恋爱起来了!”[17]他们像一对平凡的夫妻一样买菜做饭,生活平淡却真实。感情的升华使他们真正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体味着“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8]的甜美生活。流苏得到了个人解放,蜕变成最真实的自己。抛开尘世纷扰,捍卫爱的权利。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相爱的人厮守终生,这在别人看来是“惊人的成就”。[19]
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结合是一个圆满的结局,虽然其间夹杂着苍凉的况味。“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20]张爱玲认为参差的对照的写法,是较贴近事实的。同样,由超我、自我到本我的心理发展历程也是一种参差的对照的写法,描写了白流苏在不同阶段的细腻心理,向我们展示了白流苏从一个满身枷锁的大家闺秀,蜕变为一个平凡的妇人的历程。她的心理历程,印证了人经历从超我、自我到本我的发展过程并不能以思想或心理的倒退来粗略概括,而是一种勇追幸福,争获自由的表现。
注释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第260页.
[2] [13] [14] 引自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3] [4] [5] [8] [9] [10] [11] [12] [15] [17] [18] [19]引自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943年作品)?倾城之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6] [7]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943年作品)?金锁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16] [20]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939―1947年作品)?自己的文章[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参考文献
[1]傅修延编著.文学批评方法论基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4.
[2]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943年作品)?倾城之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7.
范文三:以精神分析法解读《倾城之恋》人物形象[权威资料]
以精神分析法解读《倾城之恋》人物形象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三个因素决定着精神过程,即“伊德”(id)即本我、“自我”(ego)、“超自我”(superego),并认为从本我、自我到超自我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在张爱玲短篇小说《倾城之恋》中,主人公白流苏的心理发展历程则体现出从超我、自我到本我的转变,展示出张爱玲高于常人的创作艺术,使我们更能体会出作家心底对人性自由的呼唤。
关键词:精神分析法;倾城之恋;白流苏;超我;自我;本我
当前,不少学者认为张爱玲小说创作受弗洛伊德影响,其中尤以夏志清先生的评述较有说服力。他认为,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 [1]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曾在其精神分析学中提出过“伊德”(id)即本我、“自我”(ego)、“超自我”(superego)即超我三个概念,并认为这三个因素决定着精神过程,从本我、自我到超我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即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改造成具有道德规范的人所必须的三个阶段。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运用得非常娴熟,但她并未因循守旧地按照人物心理发展的一般程式去塑造主人公白流苏的形象,而是突破常规,运用从超我、自我到本我的转变来诠释白流苏细腻的心理历程。
“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仅在于发现心灵内的潜意识”。[2]张爱玲着力描写白流苏的心理、语言、动作,刻画出白流苏由超我、自我到本我的心理历程,并非为了说明白流苏心理发展的倒退或不正常,而是通过对白流苏心理转变过程
的剖析,发现她“心灵内的潜意识”,使我们探测到她心底对人性自由的呼唤。
一、甘居超我,事与愿违
弗洛伊德把“超我”作为冰山最高一隅,并认为“超我”是一种道德化了的自我,它遵循道德原则。小说开篇向我们展示了超我的白流苏。
白流苏是上海日渐颓败的诗礼人家的闺秀,她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乐于接受母亲和兄嫂对其包办婚姻。前夫唐一飞经常对白流苏使用家庭暴力,流苏忍气吞声。在得知唐有外遇后,她还是谨遵中国传统伦理观念:“未嫁从父,既嫁从夫”。(《仪礼
#8226;丧服
#8226;子夏传》)这时候的流苏是一种道德化的流苏,像其他女子一样,恪守三从四德。当她终于不忍其夫的所作所为,孤身一人搬回娘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依旧是逆来顺受,遵从三纲五常。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不过是一个过了时的人罢了。”[3]在得知前夫死讯后,流苏以离婚七八年为由,表示不愿回唐家以一个妻子的名义奔丧。她的三哥表示反对:“你别动不动就拿法律来唬人!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叶落归根”。[4]流苏苦于封建道德的束缚,不敢回击兄嫂。所以,她只能压抑着叛逆冲动,扮演好封建道德维护者的形象。“按照从前的规矩,晚上绝对不作兴出去拜客。晚上来了客,或是平空里接到一个电报,那除非是天字第一号的紧急大事,多半是死了人。”[5]这既是家庭给她定的标准,亦是社会强加于她的道德规范。此时,她在兄嫂面前,在社会面前臣服,努力做一个具有封建道德规范的人,不想与人发生矛盾,以妥协来换取宁静。可是事与愿违,妥协并不能给她带来宁静,这只会加剧兄嫂对她的嘲讽、厌恶。
流苏离婚后寄住在娘家,想用大笔养老金拉拢兄嫂的心。这与张爱玲的成名作《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的心路历程
十分相似。卖麻油的曹七巧嫁给了姜公馆里有残疾的二少爷,姜公馆的人乃至丫环都看不起她。当三少奶奶的丫环凤箫问小双“你是她陪嫁来的么?”而丫环小双却冷笑说“她也配!”[6]久而久之,“七巧自己也知道这屋子里的人都瞧不起她,因此和新来的人分外亲热些。”[7]这时她还考虑到要拉拢人心,从而树立姜家二少奶奶的威信。谨遵封建道德标准处理人际关系,使自己处于超我状态,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对她们而言,觅求他路是唯一选择,即寻找“自我”。
二、认识自我,不堪现实
自我是一种保护个人的精神调节因素,其遵循现实原则。自我可以进入意识领域,对人可以起着一种平衡作用。
流苏离婚七八年间,哥嫂利用她、奚落她,母亲也无能无力,不能保护她。她感觉“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8]一方面,她与这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要攻破人们缔造的坚固城墙,了解人们的内心世界,进而与他们和谐相处,这是很困难的,即使“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另一方面,她大家闺秀的身份是名不符实的,家道因父亲抽鸦片而败落。她也没能恪守三从四德,因为与唐一飞离婚使她成为大家唾弃的对象。因此,她要给自己寻求一条出路,至少要在精神上获得重生。这时自我意识“帮”了她的忙。
“流苏跌跌冲冲地爬上楼”,[9]“跌跌冲冲”生动反映出流苏的现状,不论是生活上的打击、道德上的挣扎、心理上的困窘或是精神上的压抑。她的心理发展从受封建道德束缚的超我阶段开始步入自我阶段。她注视着镜子,第一次从中看到了自我: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半透明的轻青的玉的脸、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并透过自己的身体,流苏看到自己的青春和激情,看到自己也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人。四哥的“胡琴继续拉下去,可是胡琴诉说的是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干了。”[10]她明白她的生活与别人不相干了,幸福只能自己去创造。因此,流苏开始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决心要寻找自己的幸福。
在七妹宝络与范柳原相亲时,只有流苏接受范柳原的跳舞邀请,对此遭受到了四嫂的指责:“我们诗礼人家,不准学跳舞的”,“好不害臊,人家问你,说不会跳不就结了?”[11]此时,流苏面对四嫂的责骂表现得非常的镇静。“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是无论如何,她给了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已经完了么?早哩!她微笑着。”[12]接受范的邀请,诚如流苏接受了自我的邀请,幸福的邀请,幸福从那一刻萌生,她的人生从那一刻有了改变。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的、有信心的白流苏。虽然六亲无靠,但她坚信她还有她自己,她懂得了要保护自己的权利。
争取了爱的权利后,她期望与范柳原交往。但是贤良淑德的严格教条,家庭、社会的非议,让流苏有所退缩。可是,自我阶段的“精神历程的所有力量因退缩而减弱”。[13]因此,有所畏惧的流苏没有反对与徐太太介绍的鳏夫姜先生再婚,她看到了社会现实,心想以后介绍的人未必有姜先生那么好。但希望和范柳原交往的愿望“仍存留在记忆中”[14],这与她后来明知道是范柳原邀她去香港却缄默的想法契合。
这一阶段的白流苏,其实还流连在超我的边缘,她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有了萌芽,但还不坚决。
三、追求本我,与子相悦
本我的作用是满足人的原始本能的欲望,不受逻辑、理性和道德习俗的约束。流苏的潜意识里,她的愿望是与相爱的人厮守终生,而要达到这个愿望,她必须要抛开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的约制。范柳原是徐太太介绍给宝络的未婚夫,却被姐姐流苏“抢”去了。流苏要受到宝络的指责、家庭的责骂、社会的非议。但是,此时的她千锤百炼,挖掘出了自我阶段所没有爆发的力量,扳开道德的钳制,努力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因此,百无聊赖的流苏跟着徐太太来到香港,开始与范柳原交往。她欣喜被人称为“范太太”。这样,她在精神上获得满足,虽然她与范没有实质性的夫妻生活。她想范柳原没有
得到她,或许他就会给她正式的范太太的地位。这是她从自我转变到本我的第一个表现。
后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不能满足流苏,她想拥有一个合法的婚姻。她决然不做“枉担了虚名”的范太太,因为这阻碍她追求爱情的解放,追求自我解放。尤其是她对范柳原还没有绝望,“她不能先自贬身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15]虽然一个合法的婚姻是流苏所追求的目标,但她潜意识里渴望得到范的爱情。“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时更素朴,也更放恣的。”[16]因此,她不顾亲戚的非议,解开身心的枷锁,奋然前行香港,与范柳原同居,甘当其情人。香港是另外的世界,没有流言蜚语,抛开了上海的嚣喧。虽然,她没有一纸婚书,他们没有得到社会的肯定,但是她获得了爱的自由,这种爱不受禁锢。这是她步入本我阶段的又一个表现。
经历了炮火轰打,他们的家破败不堪。此时,俩人的感情犹如赤子之情,变得纯洁而柔美。“我们倒真的恋爱起来了!”[17]他们像一对平凡的夫妻一样买菜做饭,生活平淡却真实。感情的升华使他们真正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体味着“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8]的甜美生活。流苏得到了个人解放,蜕变成最真实的自己。抛开尘世纷扰,捍卫爱的权利。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相爱的人厮守终生,这在别人看来是“惊人的成就”。[19]
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结合是一个圆满的结局,虽然其间夹杂着苍凉的况味。“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20]张爱玲认为参差的对照的写法,是较贴近事实的。同样,由超我、自我到本我的心理发展历程也是一种参差的对照的写法,描写了白流苏在不同阶段的细腻心理,向我们展示了白流苏从一个满身枷锁的大家闺秀,蜕变为一个平凡的妇人的历程。她的心理历程,印证了人经历从超我、自我到本我的发展过程并不能以思想或心理的倒退来粗略概括,而是一种勇追幸福,争获自由的表现。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第260页.
[2] [13] [14] 引自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3] [4] [5] [8] [9] [10] [11] [12] [15] [17]
[18] [19]引自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943年作品)
#8226;倾城之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6] [7]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943年作品)
#8226;金锁记[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16] [20]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939―1947年作品)
#8226;自己的文章[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参考文献
[1]傅修延编著.文学批评方法论基础[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4.
[2]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1943年作品)
#8226;倾城之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10.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7.
文档资料:以精神分析法解读《倾城之恋》人物形象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论劳务输出对民族意识的影响 困境中的反叛 简述扬琴独奏曲《凤凰于飞》及演奏技巧 浅析《声无哀乐论》中的“自律论”与“他律论”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前景 钢琴组曲《鱼美人》选曲两首演奏简析 浅谈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作品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如何把握音乐作品“文本”存在的特殊性 浅析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的弹奏 当中国电影爱上民族器乐 赵元任合唱作品《海韵》艺术特征探究 浅析《版画集》中德彪西音乐创作的革新 传播学视野下的青春版《牡丹亭》改编价值刍议 阿尔班小号艺术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钢琴奏鸣曲展开部的写作 论新媒体时代的绘画艺术 从配器的角度看电影《嘎达梅林》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
尽快删除。*
范文四:浅析《倾城之恋》主要人物形象及爱情观
课 课 课 课程文,,
课 目浅析《城之恋》主课课课课课课
要人物形象及情课课课
姓名 课课 刘婷
学号 20130903301
所在学院 教育学院
年课课课 课课课课课英教育 2013 课
浅恋析《倾城之》主要人物形象及倾情倾
刘婷教育学院英教亚 1302班
摘 要,《倾城之》是一凄美倾凉的倾情故事。白流倾和范柳原都是倾倾恋个体当
倾倾代特点的典型人物~一是封建家庭中倾大渴望能再次倾得一段幸福婚姻的倾困个
离异个真国尽倾女~一是渴望正倾情的但却在倾情中玩世不恭的倾富商。但最后管白流倾成功范柳原在一起了~倾婚姻和他倾的未仍然迷。倾倾未正是由与她来很惘来
于在倾段倾情中他倾的地位不平等~女性倾男性的依附~也有倾心的倾作倾依并没真靠。
倾倾倾,《倾城之》~白流倾~范柳原~倾情~立的女性恋独
在《人文典参考目》的一系列名当中,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
《城之恋》是一个尤其浪漫、唯美的名,抱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
着期待的心情,我在一个下午了本。看完之后,我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本与我最初想象的大不同。此,我想本、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
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主角、以及我情的小小思考。
《城之恋》述的是一个困的离异女白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
流和国富商范柳原之的情。白流与前夫离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
异后回到娘家七八年,原有的被几个哥哥嫂嫂光了,被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他嫌弃排,母也没有她做主。是自然的,白流近中年、又孤身一人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没没,在那些利的哥嫂眼里就是白家的担。心的白流主了范柳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原,尽管一始她只是想向她的家人明她的才尚存,但范柳原她也有些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情,未不是白流的一次机会,一次重生、重新得安生活的机会。于是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在徐太太的下,白流去到香港,始了与范柳原的一番博弈周旋,在情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的博弈中理智的周旋。两人心中都不是粹的情,方有所防范、期待也有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失望。但本来有玩性的情在争炮的下又露出几分真。白流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和范柳原最是在一起了,共同在凉的中有所依靠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尽管未来
有所迷惘。
在个情故事中的两位主角:白流和范柳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
原,都是当代下的典型人物。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
白流是一个封建老家庭中的离异女,尽管她一直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望、也尽力逃脱渴
个的牢,尽管她敢于离婚、离婚后也敢于离家重新再找一个良人、最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的局也是以的情束,但其她的内心一直被束在男社会下的女性
依附男性个牢中。她一直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婚姻和男人身上,在和范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柳原之的情也是以和婚姻目的。她也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望真正的情,但她婚姻比渴
亚亚“亚亚”亚亚亚情更可靠。因此她一直在和范柳原行情游,比耐心、比心机、比先服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比吃的少。白流的防太,害怕受,在强
与范柳原的博弈中,只敢用后半生的婚姻作注,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
却不敢用情作注。亚亚亚亚亚亚亚
尽管很多人批判白流一直依附男人生活,没有争取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独立生活。在当代自由放的境下,女性越来越能独
立地争取到自己的理想生活。但在那个代,白流没有人的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才气或能力、离婚、没有家、在家里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感受不到。她而言,踏出家重新得一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段情已是一得的上追求。
范柳原是个富商的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私生子,从小在英国大,由于家庭的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系也很多人情冷暖。因此待情玩世不恭,在情中追求刺激,擅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得到女人的心。同,他不愿意被婚姻束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也很望一相信份情。但渴毋庸置疑,他其是
真的情,他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希望他的婚姻是以情基的。他不介意在情中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付出,正如他愿意白流狂地会游玩、包容白流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偶的小扭,只要方能愿意他付以真心。但他也是情游中的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高手,擅玩逢作、欲擒故的游,也有一亚亚亚亚亚亚望副淡然得好似事情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的自信模渴。他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望能渴知心的伴,但他又了装防以保自己。
此外,我范柳原中国有很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深的感情,他在英国大,但也是一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段不得回国而流浪在英国的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他在与白流的一次聊天中提到他在英国的候家有很多想象、也做了很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梦。但当他二十四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回国的候,他十分失望。曾心中有多美好的想象,就会因残酷的有多大的失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落。而中国的感情也影响了他白流的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感情。他多次白流是中国式的女人,特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是低的女人。因此他白流第一次面就有了些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趣也能出一点源来。
我范柳原最后也上了白流。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望白流懂得他,渴哀如果不,他不会
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地了多次我要你懂得我,他不会在半夜的我候打你,白流更不会在香港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火从赶回墅中找白流。可能他之的情不是一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段刻骨心的真情感,但至少是一段接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着两个互相挂的人的情感。
因白流的防太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害怕受,在与范柳原的强
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博弈中,只敢用后半生的婚姻作注,却不敢用情作
注。一堵厚厚的被她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横置在两人中央。因此,当范柳原出在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崩塌的墅中,那堵也崩塌了。可以,亚亚亚亚亚亚争成就了他的情。
但我,作女性,是要有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足以独立的本,才能在情自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信并且不于被地位。在《城之
恋》中,白流没有学、没有才能、没有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惠的手、没有家世,她只想凭着自己残余的一点美貌和清嫁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一个能保障自己今后生活的男人,求一段安的婚姻生活。然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而,女性而言,外貌和青春是最大的本也是最不可靠的本。因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它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会随着月流逝,它能得男性的喜但并不能得男性的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尊重,因此,女性因外貌和青春而得的自信是并不,自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卑弱其藏在之下。
正如在小的最后,尽管白流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成功与范柳原在一起了,但是她婚姻和他的未来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仍然很迷惘。迷惘正是由于她不确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争来的一瞬感能持多久,也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一两年也数十年,也是由于她份情的不确定,自己的不自信。
不能独立的女性在婚姻中也会加重婚姻中双方系的不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平等。而我,在一段婚姻中,只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扶持、双方都平等自信才能使婚姻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久。尤其在如今的社会,男女地位无是在社会上是婚姻中的地位都相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社会有很大改。男女地位更加平等,在一些学和工作中,女性甚至比男性更加秀,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婚姻中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也不再固定,男女都能在外工作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甚至有些家庭主夫。因此在的大境下,我女性更需要独立自。独立的女性强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而言,情是生活增色的味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并不是生存的依物。独立的女性才会自
信而美、才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无惧情的失因而能在情或婚姻中更加从容。
回到最初吸引我的小名《城之恋》,其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它并不是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情大到足以城,而是城市的陷成就了一段恋情。《城之恋》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集了很多浪漫的元素,但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了一个的情故事,局然、但两人的未来却仍是迷茫的。参考文献:
[1] 周萌萌.《城之恋》人物心理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特征分析[J],亚亚亚亚亚影文学,2010,10,
[2] 李平.“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城之恋与情之恋重玲的《城之恋》及傅雷的相[J],福建广播亚亚亚亚大学学,2010,01,
[3] 石青皋.城市与文明陷落背后的情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解玲《城之恋》[J],赤峰学院学亚(亚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
[4] 吴世娟.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与凉:《城之恋》中的人物精神分析[J],短篇小,前亚亚亚亚亚亚亚沿点与争亚亚亚亚版,,2013,05,
[5] 徐彦利.灰白色的《城之恋》的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特色[J],河北亚亚亚亚亚亚范大学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6] 楼秋燕.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玲小的情基于《城之恋》的个案分析[J],中外企亚亚家,2011,24,
[7] 胡阿春.浅析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亚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悲人生[J], 才智,2014(31)
范文五:《山楂树之恋》女主角的人物形象分析
《山楂树之恋》女主角的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刘海燕
来源:《现代交际》 2011年第 06期
[摘要]不同的时代孕育着不同的爱情故事,《山楂树之恋》同样也脱离不了那个时代特 有的时代背景。静秋作为一个时代单纯女性的缩影,有着不同的爱情经历,有着自己的性格特 点。
[关键词]时代背景 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 分析
[中图分类号]I2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 06-0075-01 一、时代背景
《山楂树之恋》是一部唯美的爱情童话,是一部最纯的爱情故事,是提纯化处理的古典式 爱情,是一部被诗化的爱情。故事发生在 1975年前后那段贫穷而饱含理想的时光:那个年代 的爱情是被压抑被克制的爱恋,同样是落后年代的前卫恋爱。把 “ 自由式爱情 ” 限定在某一个特 定的空间,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却产生了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
知青上山下乡成了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山楂树之恋》的故事情节就是通过那个 时期山楂树和特定的历史背景而展开。
二、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下面就对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的分析。
(一)一个符合历史背景的羞涩女孩,一个朦胧爱情的代表者
静秋是个恬静纯情的女孩,她的言谈举止无不渗透着她那纯情下的羞涩。内心中也蕴藏着 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是她的爱情观在那个时候还是比较朦胧的。静秋的脑海中总有一种幻觉, 隐约中看见一个身穿白衬衣的英俊小伙子正站在山楂树下等待自己心爱姑娘的到来。这就预示 着静秋的内心深处有种爱情在萌动。静秋和老三孙建新的第一次见面是从静秋听到优美的手风 琴琴声开始的,拉的正是静秋最喜欢的苏联歌曲《山楂树》。静秋一下子被琴声吸引住了,不 禁开始幻想起拉琴人的长相。这个时候静秋突然开始变得无比慌乱起来,似乎突然很在乎自己 的穿着打扮起来,这是她原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她从没有在谁的面前如此局促不安过。这是 静秋朦胧爱情的进一步深化。这就是爱情吗?在静秋心中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表现在静秋身上的那种羞涩是无法掩盖的 , 她在与人交谈中也流露出那种羞涩的表情。在 故事中村长家中的小女儿就是对静秋的一个映衬,因为小女孩的表情在某方面也和静秋很相
似,也意在表现那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的纯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爱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 代的爱情程序,最起码大部分的人都在按照当时的程序进行着。
(二)家庭责任感
静秋的父亲被定义为走资派,母亲也无法逃脱相应的惩罚,于是成了学校里的清洁工。静 秋课后总会看见母亲在辛苦地工作。此时的静秋总是泪流满面,当某次泪水划过脸庞落地的瞬 间,静秋下定决心要找份工作减轻母亲的负担。静秋找到一份零工,很辛苦,脚也被沙石磨 破,但是静秋很满意这份收入。
(三)略带青涩和稚嫩的形象
喜于言表:老三李建新离开几天后,她就要写决心书,不与老三联系,当老三回来之后她 又把所有的不如意抛到脑后。当她无意中从别人口中得知老三是有未婚妻的,而且是城里高官 的女儿,她深受打击,决定从此不再理他,还向别人借钱,将买冰糖的钱还给了老三。
知识的匮乏:与老三度过生死离别的一夜之后,静秋以为发生了什么。恰巧老三自己由于 白血病转院,让静秋产生了怀疑,认定老三是个骗子。当她的女伴魏玲来找她陪自己做人工流 产的时候,她才意识到她错怪了老三。
这些从不同层面反映了静秋的孩子气和对某些知识的匮乏。其实对知识的匮乏不单单指静 秋个人,在那个时代文化知识并不被重视,甚至反而会让你面临牢狱之灾。所以纵观那个年 代,静秋的青涩和幼稚实属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四)静秋的形象是对时代背景的烘托
一个简单的恋爱故事,一段纯美的爱情,一个单纯的人物,一个纯美的形象,但是却蕴含 着极为复杂的社会背景。从文化角度来说,静秋在那个时代算是幸运的,在要下乡的时刻,遇 上政策的转变,于是留校顶替其母亲的职务做了老师。
(五)一个时代女性恋爱的缩影
那个年代几乎不存在自由式的爱情,自由发展恋爱是对家庭的一种背叛,对社会的一种抵 触,为众人所不齿。静秋是一个对爱情执著的女孩,一句话可以概括当时的恋爱观,此生只爱 初恋人。这不只是静秋的恋爱观,也是整个社会的风气。
一个时代催生一个时代特有的产物,静秋处于那个时代,当然就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背 景,她的形象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倾城之恋人物形象分析[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