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武松打虎与李逵杀虎
武松打虎与李逵杀虎
武松打虎与李逵杀虎
武松打虎与李逵杀虎
来源:孙绍振的博客 作者:孙绍振 2015-12-13 下午 01:12:52
内容摘要: 子去”了。注意这个“挨”,连走路都勉强了。哪知山脚下突然冒出两只老虎。这时,我们神勇的英雄的心理状态怎么样呢,《水浒传》写得明明白白,武松的想法有点煞风景: “阿呀,我今番罢了。” 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这下子“完蛋了”。一向自以为是不同寻常人,
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的经典名篇。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都为武松大无畏的精神所感动,近百年来,还每每选入小学、初中语文课本,英雄神采,更是深入儿童的心灵。成为民族的精神财富,民族的集体的记忆。跑到大街上去,问随便问哪一个人,没有不知道武松的大名的,武松就是我们精神价值的一部分.
武松远在古代,又近在我们内心。要真正理解一个事物人物,越古,太遥远了,当然越难,但是,越近呢,也越难,就在自己心里,可能是更难。人可以知道月球上,火星发生了什么事情,可对自己心里的活动,还是一个黑箱。正是因为武松又远又近,要对武松有真正的理解,真正读懂武松,不是那么容易,不简单。不理解,读不懂的,大有人在。不但一般老百姓读不懂,就是很水平的人物,也有懂不懂的。话说到了晚清时代,就有一个学者,叫做夏曾佑,在近代史上是一个有点重要性的思想家,又是最早的小说理论家,出版过中国第一本《小说原理》,他突然发现武松打虎不可信。他说写小说很难,难处很多:其中之一就是 “写假事非常难。”他引用《水浒》的评点家金圣叹的话说,最难的是,打老虎、武松、李逵打虎都很粗糙了。他说,李逵打虎,只是持刀蛮杀,不值一谈。而武松打虎,就非常不真实。他说,《水浒》上写武松用一只手把老虎的头捺到地下,另外一只手握紧拳头,猛锤,就把老虎锤死了。这是不可信的。他说,老虎为食肉动物,有个特点,就是它的腰又长又软。你一只手把它的头按到地下,
那它的四个爪子,都可以挣扎。不相信,怎么办,到动物园里去试试,当然不行。他说,你家里有没有猫,如果有,可以“以猫为虎之代表”。夏先生说,你用武松打虎的方法打猫,打得成打不成,一试,就一清二楚了。我就遵照他的教导去试了一下,那猫虽然不像他说的,四只脚都会挠动,但,他的后脚却是扭过身来,拚命捣乱。
这倒真的让我感到,武松打老虎,这个办法很不科学,因而很危险。
夏曾佑先生提出的是一个相当深刻的问题。就是艺术形象的真和假的问题。武松打虎的方法是不真实的。不真实,假的,还能动人吗,但是武松打虎艺术生命力特别强,成为经典文本,至今仍然有鲜活的感染力。一般读者并不那么死心眼,去计较武松打虎方法的可行性、真实性问题。
武松作为英雄是神勇的,体力,是超人的。如果就是超人,完全是个神人,那就太英勇无畏,太伟大了,我们除了崇拜,承认自己渺小,就没有别的可干的了。但是,艺术家和我们不一样,他可能觉得人并不那么简单,一个英雄,如果永远伟大,就有点近乎神,如果百分之百是神,一点人味都没有,就有点不够精彩,不够可亲,不够可爱了。如果、我说的是如果,让他碰到一只老虎,这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的事,是超越常规的,超越了常规,他还会不会从头到尾还是那么英勇无畏,那么伟大呢,也许他在伟大心灵深处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更为好玩的东西呢,
那就让他碰到一只老虎,如果老虎把他吃了。那也是可能的,但是,他一死,他心里想些什么,就没有人知道了。这不够过瘾。如果、我说的是如果,也就是假定、武松没有死,而是把老虎给打死了,这就超越常规了,看他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感觉,他每一秒钟都还那么伟大吗,他有没有害怕过啊,他有没有紧张过啊,这只有假定他没有被老虎吃掉才有可能探索一番的。
这个办法,是一切小说情节构成的最基本的方法,那就把人打出生活的常规,折磨他,反反复复,逼得他的心理也越出常规,检验一下,他还是那个老样子吗,看看他有什么奥秘。
施耐庵把武松送到景阳冈,干什么,把他送到老虎面前。看看他这个英雄,有什么超越常规的勾当。在遇见老虎以前,先让他喝酒,超越常规地喝。
我们看到,这位武松老哥一到景阳冈下的酒店,门前的招旗就是:“三碗不过岗”,意思说是,喝酒不能越过三碗。但是,武松就自以为不是普通人,往下一坐,“敲着桌子”要酒。一碗一碗地喝,连喝三碗。还要喝。店家说,不能喝了,我们这里是三碗不过岗。这酒叫做“出门倒“,一般人喝过三碗,一出门就要醉倒的。可武松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硬是要喝,说,喝醉的,不算好汉。好汉是和普通不一样的,武松觉得他不是普通人。店家好心相劝,他威胁说,你再罗嗦,老爷把你的屋子打个粉碎,连店子都给你翻倒过来。结果是真的让他一口气就喝了十八碗,又吃了好多斤牛肉,并没有醉。
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十八碗酒,这么多,就是十八碗水,肚子也够胀的,弯腰也困难了。居然还没有醉。这可能有两种解释。
第一,当时的酒,度数可能很低,是农家的那种米酒,我猜想,类似上海那种“酒酿酒”。在《智取生辰纲》中,白日鼠白胜卖的那种酒,可以大口大口地喝,可以解渴的。有点像今天的啤酒吧。
第二,这是一种假定,吃得多,力气大。在中国古典传奇小说,是英雄气概的象
范文二:武松打虎与李逵杀虎
武松打虎与李逵杀虎
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的经典名篇。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都为武松大无畏的精神所感动,近百年来,还每每选入小学、初中语文课本,英雄神采,更是深入儿童的心灵。成为民族的精神财富,民族的集体的记忆。跑到大街上去,问随便问哪一个人,没有不知道武松的大名的,武松就是我们精神价值的一部分.
武松远在古代,又近在我们内心。要真正理解一个事物人物,越古,太遥远了,当然越难,但是,越近呢,也越难,就在自己心里,可能是更难。人可以知道月球上,火星发生了什么事情,可对自己心里的活动,还是一个黑箱。正是因为武松又远又近,要对武松有真正的理解,真正读懂武松,不是那么容易,不简单。不理解,读不懂的,大有人在。不但一般老百姓读不懂,就是很水平的人物,也有懂不懂的。话说到了晚清时代,就有一个学者,叫做夏曾佑,在近代史上是一个有点重要性的思想家,又是最早的小说理论家,出版过中国第一本《小说原理》,他突然发现武松打虎不可信。他说写小说很难,难处很多:其中之一就是 “写假事非常难。”他引用《水浒》的评点家金圣叹的话说,最难的是,打老虎、武松、李逵打虎都很粗糙了。他说,李逵打虎,只是持刀蛮杀,不值一谈。而武松打虎,就非常不真实。他说,《水浒》上写武松用一只手把老虎的头捺到地下,另外一只手握紧拳头,猛锤,就把老虎锤死了。这是不可信的。他说,老虎为食肉动物,有个特点,就是它的腰又长又软。你一只手把它的头按到地下,那它的四个爪子,都可以挣扎。不相信,怎么办,到动物园里去试试,当然不行。他说,你家里有没有猫,如果有,可以“以猫为虎之代表”。夏先生说,你用武松打虎的方法打猫,打得成打不成,一试,就一清二楚了。(夏曾佑:《小说原理》:《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4页。)我就遵照他的教导去试了一下,那猫虽然不像他说的,四只脚都会挠动,但,他的后脚却是扭过身来,拚命捣乱。
这倒真的让我感到,武松打老虎,这个办法很不科学,因而很危险。
夏曾佑先生提出的是一个相当深刻的问题。就是艺术形象的真和假的问题。武松打虎的方法是不真实的。不真实,假的,还能动人吗,但是武松打虎艺术生命力特别强,成为经典文本,至今仍然有鲜活的感染力。一般读者并不那么死心眼,去计较武松打虎方法的可行性、真实性问题。
武松作为英雄是神勇的,体力,是超人的。如果就是超人,完全是个神人,那就太英勇无畏,太伟大了,我们除了崇拜,承认自己渺小,就没有别的可干的了。但是,艺术家和我们不一样,他可能觉得人并不那么简单,一个英雄,如果永远伟大,就有点近乎神,如果百分之百是神,一点人味都没有,就有点不够精彩,不够可亲,不够可爱了。如果、我说的是如果,让他碰到一只老虎,这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的事,是超越常规的,超越了常规,他还会不会从头到尾还是那么英勇无畏,那么伟大呢,也许他在伟大心灵深处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更为好玩的东西呢,
那就让他碰到一只老虎,如果老虎把他吃了。那也是可能的,但是,他一死,他心里想些什么,就没有人知道了。这不够过瘾。如果、我说的是如果,也就是假定、武松没有死,而是把老虎给打死了,这就超越常规了,看他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感觉,他每一秒钟都还那么伟大吗,他有没有害怕过啊,他有没有紧张过啊,这只有假定他没有被老虎吃掉才有可能探索一番的。
这个办法,是一切小说情节构成的最基本的方法,那就把人打出生活的常规,折磨他,反反复复,逼得他的心理也越出常规,检验一下,他还是那个老样子吗,看看他有什么奥秘。
施耐庵把武松送到景阳冈,干什么,把他送到老虎面前。看看他这个英雄,有什么超越常规的勾当。在遇见老虎以前,先让他喝酒,超越常规地喝。
我们看到,这位武松老哥一到景阳冈下的酒店,门前的招旗就是:“三碗不过岗”,意思说是,喝酒不能越过三碗。但是,武松就自以为不是普通人,往下一坐,“敲着桌子”要酒。一碗一碗地喝,连喝三碗。还要喝。店家说,不能喝了,我们这里是三碗不过岗。这酒叫做“出门倒“,一般人喝过三碗,一出门就要醉倒的。可武松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硬是要喝,说,喝醉的,不算好汉。好汉是和普通不一样的,武松觉得他不是普通人。店家好心相劝,他威胁说,你再罗嗦,老爷把你的屋子打个粉碎,连店子都给你翻倒过来。结果是真的让他一口气就喝了十八碗,又吃了好多斤牛肉,并没有醉。
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十八碗酒,这么多,就是十八碗水,肚子也够胀的,弯腰也困难了。居然还没有醉。这可能有两种解释。
第一,当时的酒,度数可能很低,是农家的那种米酒,我猜想,类似上海那种“酒酿酒”。在《智取生辰纲》中,白日鼠白胜卖的那种酒,可以大口大口地喝,可以解渴的。有点像今天的啤酒吧。
第二,这是一种假定,吃得多,力气大。在中国古典传奇小说,是英雄气概的象征。“食色,性也”。中国古典英雄,在这两方面很有特点。因为农业社会,吃饱饭固然不容易,但是,食欲有个特点,就是很容易满足,有明显的限度,过度了,肚子就受不了,就痛苦了。但是,英雄不是普通人,在食量方面超越常人,体力才能超越常人,这就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第三,这里吃下去的,除了牛肉以外,主要是酒,酒这种食品,和一般的食品不一样。不是饱肚子的,它的特点,是刺激、麻醉神经的。饭吃过多了,人会痛苦,酒喝高了,醉了,不但不痛苦,却能把一切痛苦都忘记了。喝到神经都有点麻醉了,迷迷糊糊,打架还能打出威风来,就更加了不起。所以《水浒传》的理想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水浒传》的英雄观,在这方面颇有特点。大凡要让英雄搏击,往往就要让他喝酒。不是随便喝喝,而大喝,甚至喝得有点醉,不太清醒了,还能大发神威。
第四,酒不但能麻醉神经,而且能解放人的神经。在《水浒传》里,酒是豪杰之气不受羁勒的象征。精神不清醒了,规矩啊,法律啊,礼貌啊,都滚一边去了,人就比较自由了。鲁智深醉打山门,因为不够清醒了,才不管他佛门的清规戒律。武松醉打蒋门神。因为醉了,才显英雄本色。要不然清醒地想想,蒋门神固然是坏蛋,在快活林,收取商家的保护费,你的朋友施恩,不也是仗着自己父亲的权力,收取保住费吗,除了和你武松是哥们以外,在本质上,和蒋门神,是一路货。因为酒醉了,就不用费神多想了,英雄本色,也就是意气用事,或者叫做快意恩仇,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酒喝足了,平日里,受到的社会性的约束,就松驰了,人的潜在本性更能自然显示出来。酒在中国英雄事业上,是很重要的,许多英雄的心声和酒连系在一起,不过意味稍有不同,宋江浔阳楼上醉题反诗,是酒醉把掩饰了多年潜的豪情壮志,解放了出来。来:“他日若遂幸运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而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刘备接受了皇帝的密令,要把曹操除掉,可是力量不够,心怀鬼胎,只好装傻,就是饮酒时个,也把政治野心在曹操面前包裹严严实实。即使曹操说他是英雄,仓促之间,吓了一跳,露馅了,他吓得把筷子丢在地上。马上很机智地,用偶然而至的雷声来掩饰过去。
现代武术中有一种拳法叫做“醉拳”。为什么要醉,就是更精神更加自由,进入艺术的想像境界。是一种假定境界。
这是不是可以称做中国的“酒神精神”,当然与西方的酒神精神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梦幻的境界里,从人底心灵深处,从性灵里,升起的这种狂喜的陶醉;获得力量的和精神的自由,这在中国和西方,可能是一致的。
接着往下说,武松歪歪倒倒就往店外走,店家家告诉他,这不行。怎么不行,这酒是出门倒,透瓶香,三碗都过不了岗,如今你却喝了这么多。武松不买账,店家把官方的文书拿出来,山上有老虎。他还是不信,就是有,我跟普通人不一样:“怕什么鸟!”话说得很粗,还反咬人家一口,莫不是你想半夜三更,想谋我财害我性命,就拿老虎来吓唬老子。这样,完全是狗咬吕洞宾,太自以为是了。后来证明,他犯了一个错误,用今天的话来说,叫“不相信群众”。
等到了岗子上,发现一棵大树上,树皮刮了,上面有文字,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有老虎。可是他实在太自负了,不相信,以为是店家为了招揽客人耍的诡计。直到在一个败落山神庙前看到了县政府的布告,:“阳谷县示“,红头文件啊,景阳冈有大虫,伤害人命,行路客商人等,须于巳午未三时结伴过岗。“政和年??月??日”,下面还有县政府的大印。武松这才“方知端的有虎”,感到糟了:《水浒传》上这样写: “武松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
武松这时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回去,因为时间很紧迫,政府的布告上限定的时间是就是巳午未三时,也就是早上十点到下午两点,还要大伙儿一起过冈。可当时是申时已过,快到酉时,也就是下午五六点钟了。真有老虎,三十六着,走为上策。这样比较实用,明显的好处是,生命不至于有危险,但武松觉得,有一条坏处,“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须”就是一定,一定给人家笑话。怕被人家嘲笑:“我说嘛,你看这家伙,刚才是个小气鬼,舍不得几个住宿费,现在变成了胆小鬼、怕死鬼。溜回来了不是,”武松受不了这个,就做了一个决策:继续前进。这样,武松就犯了第二个错误,把好汉的面子看得比生命的安全还重要,这就是上海人讲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走了一段,哎,没有老虎,又乐观起来了,哪有什么老虎不老虎的,人们就是会自己吓唬自己罢了。加上酒劲又冲上来了,看见一块光溜溜的青石板,不妨小睡片刻。你看这个武松啊,又犯错误了,这是第三个,没有看见老虎,并不说明就真的没有老虎啊。后来证明,这个错误,说得轻一点,就是麻痹大意。说得重一点,就是主观主义。没有看见的、没有感知的,并不等于不存在啊。
还没有来得及睡下,刮过一阵狂风,一只吊睛白额大老虎出现在眼前。这时,武松怎么感觉呢:大叫一声“啊呀!” 原来在酒店里反宣称不怕什么“鸟大虫”的武松这么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原来,他也害怕了。怕得还不轻。武松此时几乎面临绝境,只剩下和老虎拼命一条路。人和老虎搏斗,有什么优势呢,没有。牙齿不如老虎利嘛,指甲没有老虎的爪子尖嘛,连脸上的皮都不如老虎的厚。但是,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有一点比动物厉害,就是能制造工具。武松有什么工具,一条哨棒。这是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这一段的时候反复提醒,说是一共提了17次。可见其极端重要。工具性质是什么,是手的延长。我打得到你,你够不着我。照理说,这是武松唯一可以克敌制胜的工具。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反击战应该怎么打,首先要“慎重初战”。这不是我的发明,是**《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中的。(见《**选集》四卷合订本,1367年11月版,就是**中非常流行的那个“雄文四卷”,第200页。)当然武松不可能精通这么高深的军事思想,至少他不应该犯“仓促应战”。在当时很普及的军事思想,那就是不要用尽吃奶的力气举起哨棒,猛打下去,只听咔嚓一声,老虎没打着,却把松树枝打断了。松树枝断了,问题不大,只要哨棒在手,还可以继续打它个痛快。但是武松用力过猛,把哨棒给打断了。工具失去了长度,就没有手的延长的优越性了。这说明,武松在心理上是如何的紧张,如果要算错误,这是第几个,第四个了。这个错误在心理上,可以定性为“惊惶失措”。这和他在酒店里,一再说“怕什么鸟!”在山神庙里的大大咧咧的武松相比,可以说是另外一个人了。
这下子,武松没有本钱了,横下一条心,老子今天就死在这儿了。就用了前面被思想家夏曾佑先生怀疑的那种不科学的办法,把老虎给收拾了。这完全是偶然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所说的“超常发挥”。《水浒传》上说,武松怎么把老虎打死的,花了多少时间,可以从《水浒传》所说“五七十拳”推算。现在我们不这么说。现代中国人,思想比当时精确,一般说五六十拳,或者是六七十拳。就算中间数,六十拳吧。每拳这么高地砸下去,大约是一秒钟,一共是六十秒。一分钟。但是收回来也是要花时间的,就算同样花一秒钟吧,六十秒再加六十秒,就是120秒。两分钟。两分钟,就把一条活生生的老虎搞完蛋了!这点时间,我看连打狗都不够。打猫怎么样,可能也不太充分。老虎骨头的质量怎么这么差呀。要知道它的骨头和你拳头里成份是一样的呀。都基本上是炭酸钙啊。老虎被打得七孔流血了,头盖骨破裂了,后来武松去提老虎时,是在“血泊里,”那就说,砸得稀巴烂了。而武松拳头不但骨头没有发生断裂,而且连皮肤,不管是表皮、真皮,都没有任何破损。可能是那头吊睛白额大虎,是缺钙,患骨质疏松症吧。这个,现在是没有办法考证了。但不管怎么说,两分钟打死一条老虎这太夸张了。
这是可以谅解的。因为,艺术家反正要让武松把老虎打死的。要让他超越常规嘛。那就把拳头的数额,扩大十倍,算他六百拳,二十分钟,再考虑到起初的拳头,挥得比较快,比较利索,后来的拳头,力量差一点,慢一点,还有老虎快死的时候,武松还可能要喘喘气,把这一切可能性都算进去,再加十分钟。充其量也就不超过半个小时。武松成为民除害的英雄,成就了伟大的历史的功勋,使得武松千古扬名。就靠这半个小时的老本。这就难怪金圣叹在评点这一回时说,武松是“神人”,至少在胆略和勇气上是如此。但是,有了老本以后,这时“神人”武松变得实际了,他想,这老虎浑身是宝——主要是,那时又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 ——把它拖下山卖出一点银子来,我想,至少可以作老哥武大郎的见面礼。《水浒传》这样写道:
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还拖得动,原来使尽了力气,手脚都苏软了。 活老虎打死了,死老虎居然拖不动。倒是自己感到“苏软了”这不是怪事吗,这一笔很精彩。这是对英雄也是对人的一个发现呀。这个神人,超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这时,施耐庵写武松“在青石上坐了半歇”。是不是休息一下,再拖呢,可能是吧,但是,武松一边休息一边“寻思”:“天色看看黑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理会。”施耐庵对武松的心理也有发现:还是趁早溜吧,如果再来一只老虎,可就危险了。他就一步步“挨下冈子去”了。注意这个“挨”,连走路都勉强了。哪知山脚下突然冒出两只老虎。这时,我们神勇的英雄的心理状态怎么样呢,《水浒传》写得明明白白,武松的想法有点煞风景:
“阿呀,我今番罢了。”
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这下子“完蛋了”。一向自以为是不同寻常人,夸过海口“就有大虫,我也不怕”的武松,在读者心目中神通的武松,竟然再看见老虎,还没有搏斗就认输了,悲观到绝望了。
从这个过程中,读者当然关注的武松打虎的过程的奇妙,但是,那个奇妙的过程却有点经不起推敲。除了前面已经说的以外,经不起推敲的还有,老虎向人进攻,只有三招,一招是,一扑,就是猛地向你扑过来。扑不着,就用屁股一掀。掀不着,就用尾巴一剪,就是一扫。这有什么根据,老虎又没有进过少林寺,哪来这么规范的三个招数,而且用过了这三个招数,就没有招了。把老虎写得这么死心眼,这么教条主义。这其实无非是方便武松取胜。读者如果要抬杠的话,小说就念不下去了。
如果真要讲究杀死老虎的可信性的话,武松打虎远远不如李逵杀虎,李逵一下了杀了四条老虎,战果比武松辉煌得多了,可是在读者记忆中留下的印象很淡,许多读者都把它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李逵上得梁山,想到母亲在家乡受苦,就向宋江请了假,下山去搬母亲上梁山。又碰到官府通缉他,只好背上母亲赶路。母亲口喝,李逵把她安顿在山岭上,自己盘过两三处山脚,到一座庙里拿石头香炉到山下溪里弄了一点水。回来却发现母亲不见了,只找到草地上一团血迹。等到寻到一个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着一条人腿,李逵才意识到自己的母亲被老虎吃了。这时李逵,“赤黄须早竖起来。将手中朴刀挺来,来搠那两个小虎。”描写的重点是,杀虎的特点,第一只是在进攻中被搠死的,第二只在逃走中被搠死的。不同。那第三只,又不一样: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中,伏在里面,等到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把后半截身躯坐到洞时去。李逵“放下朴刀,跨边掣出腰刀”:
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力气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那刀把也直送入肚里去了。李逵却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岩下去了。
杀这第三只的特点,是很精彩的,李逵用力如此,把刀插到肛门里,居然连给它带走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这时,又来了一只猛虎。这次的猛虎不像前三只那样。和武松打的那只一样采取一朴的攻势:
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腰下,那大虫不曾再掀再剪,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管。那大虫退还不够五七步,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死在岩下。
李逵杀虎的可信性比较大,没有可疑之处,因为和武松不同,李逵是用的是刀,自然比用拳头锤要容易得多。施耐庵很有心计地让李逵带了两把刀,一把朴刀,一把腰刀。腰刀,不难想像。朴刀,是个什么样子,辞书上说,是一种旧式武器,刀身窄长、刀柄比较短,有时双手使用。施耐是江淮一带人氏,在他家乡一带至今口语中还有“朴刀”这个词语。就是普通的菜刀,厨房里用的。刀柄也是很短的,和我们常见的一样,刀身并不长。施耐庵为什么要让李逵带两把刀,原因很显然,一把插进了老虎的屁股,让老虎带跑了。又来了一只老虎,如果只有这一把,就要像武松那样用拳头锤。那就和武松打虎差不多了。施耐庵显然是要避免这个重复,很有匠心地让他们杀的特点各不相同。还是用刀割了老虎的脖子,倒下来,“如倒半壁山”。
金圣叹极口称赞其和武松打虎写完全不一样。“句句出奇,字字换色”。但是,金圣叹的称赞未免过分了一些。因为,在读者那里,李逵杀四虎绝对不如武松杀虎那样动人的效果。为什么呢,虽然,李逵杀虎比武松打虎更有可信度,但是,读者和作者有默契,就是通过假定的想像,用超出常规的办法,体验英雄的内心,看他在杀虎的过程中,人物内心有什么超出常规的变动。李逵一连杀四虎,他的内心只有杀母之仇。这种仇恨到了什么程度呢,李逵看到母亲的血迹,“一身肉发抖”,看到两只小老虎在舐着人的一条腿。“李逵把不住抖” 等到弄清就是这条老虎吃了自己母亲以后,李逵“心头火起,便不抖,”金圣叹在评点中说:“看李逵许多‘抖’字,妙绝。俗本脱。”。所谓“俗本”,就是金圣叹删改以前的本子,也就是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全传》,“脱”,就是没有的。而他删改、评点的这个本子,七十一回的本子,经过他重新包装过,在文字上加工过的,才有。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全传》现在还存在,的确是没有“一身肉发抖”,“李逵把不住抖”。“心头火起,便不抖,”。事情明摆着,三个“抖”法,都是他自己加上去的。这是金圣叹耍的花招。无疑是在自我表扬。但是那个时代传媒并不发达,没有报纸,也没有电视,就是有人发现了,也不会炒成一个文化事件。
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加,就是因为原来的本子,功夫全花在不让它重复武松面前的老虎那一扑、一掀、一剪上,而其内心的感受是否超越常规,却大大忽略了。原来的本子,
写到李逵看到地上母亲的血迹时,不是“一身肉发抖”而是“心里越疑惑”,看到两只小虎在舐一条人腿,他居然还是没有感觉。倒是让叙述者冒出来来了一段“正是”:
假黑旋风捣鬼,生时欺心死烧腿。谁知娘腿亦遭伤,饿虎饿人皆为嘴。
这就完全背离了李逵的内心痛苦加仇恨的感受。要知道李逵是个孝子呀。他回来就是为了把母亲接到梁山上去享福的。自己母亲的被糟塌得这么惨,“假黑旋风捣鬼,”老虎吃他母亲,和“假黑旋风”一点关系都没有。“饿虎饿人皆为嘴。”这是旁观者的感受,近乎说风凉话,他怎么会有,这完全是败笔。金圣叹把这杀风景的、不三不四的四句韵语删去了,谨慎地加了三个“抖”,应该说,是很艺术的。第一个,是意识到是自己母亲的鲜血,不由得发抖。第二个是看到母亲的一条腿,控制不住自己发抖。第三个是,仇家相对,分外眼红,尽情砍杀,忘记了发抖。金圣叹加得是很有才气的。但是,并没有从根本改变艺术上的缺陷,李逵在发抖了以后,杀虎过程那么长,内心居然就没有什么变动了。最为奇怪的是,他本是为母亲杀虎的,杀完了四条老虎。他这个孝子应该想起母亲了吧,对死去的母亲有什么感觉,不管是原本还是金圣叹的本子都是:
那李逵一时间杀了子母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踪迹。李逵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
这也许是想表现李逵杀得筋疲力尽了,毕竟是人嘛,武松打虎以后不是也浑身苏软吗,但是,武松是与老虎偶然遭遇,而李逵是为母亲讨还血债。母亲的鲜血未干,残腿还暴露在身边不远的地方。这个孝子,怎么能睡得着!还一枕安然,不知东方之既白。刚才失母之痛还使得他发抖,才半天不到,就忘得一干二净,其实,李逵是不会忘记的,而是作者忘记的,他为了刻划四只老虎,让它们死得各有特点,忙中有错,忙中有漏。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让他想起母亲的腿来,收拾起来,埋葬了。这是一笔交代,可以说是平庸的交代,对一部精致的经典作品来说,好像一架钢琴上,一个不响的琴键。煞风景的还在后面。李逵走下岗子去,下面的情节,几乎是武松打虎以后的低级重复。又是埋伏在那里的猎户,又是不相信,又是上了山,见了老虎,才相信,又是无限崇拜,又是热热闹闹把虎抬下山去。
金圣叹是个艺术感觉极其敏锐的评论家。就是他也无力从根本上挽救原本李逵杀虎的败笔。金圣叹无限推崇李逵而贬抑宋江,另一个评点家李贽,更是把李逵称为“佛”。但是,就连金圣叹也对李逵在这一段内心活动的平淡,没有多少可以称赞的,金圣叹只好替他加上一些字眼,然后来个台里喝彩。而对武松呢,可以称赞的就多了:
尤妙者,则又如读庙门榜文后,欲待转身回来一段;风过后虎来时,叫声阿呀,翻下青石一段一朴,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时,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一段;寻思要拖死虎与下去,原来使尽力气,手脚都苏软了,正提不动一段;青石上,又坐半歇一段,天色看黑了,惟恐再跳出一只出来,且挣扎下岗子去一段;下岗子走不到半路,枯草丛中钻点出来两只大虫,叫声阿呀,今番罢了一段。皆是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
金圣叹最为欣赏的这些部分,都是“极近人之笔”,也就是武松在心理上比较平凡渺小,不伟大的方面。我和最为欣赏的几乎一样,不过,我欣赏的还有一处,就是武松使尽平生力气,一棒子打下来,把哨棒和松树枝一起打断了,说明他有点惊惶失措。虽然有这么一点小差异,相隔这上百年,有这么多共同点,虽然我们都不是英雄,但也所见略同。
这些渺小的方面,在一般人的内心,并不是奇观,但他是英雄,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英雄,不过没有用英雄这样堂皇的说法,而是说“好汉”。他在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的过程中,他的英勇,他的无畏,他的力量,都不能不使读者对他肃然起敬,五体投地。不能不同意金圣叹的说法,他是“神人”,这个神人,本来离开读者是比较遥远的,谁能喝那么十八碗酒还不醉,还能把一头活老虎给打死呀。这武松洋是太厉害了,太伟大
了。但,施耐庵让他和老虎遭遇一下,自以为英雄好汉的心理就越出了常规,体力上神化了,而在心理上却凡人化了。越来越和凡人,越来越和自己贴近了。他上山打虎并非出于为民除害的崇高目的,而是由于犯了错误。一是,他不相信群众,二是,也会为面子所累,三是,麻痹大意,四是,惊惶失措,他的力量也有限,也会活老虎打死了而死老虎拖不动。他的心理也平常,打死一条老虎以后,并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是惟恐再有虎,乘早我先溜。再见到老虎,心理上完全是悲观绝望。这英雄的体力和勇气是超人的,但他的心理活动过程完全是凡人的,跟你我这样见了老虎就发抖的人差不多。因而,你又不能不又同意金圣叹的回目总评,他是“神人”,他在心理上却是凡人的,小小老百姓而已。
经过打虎这样的假定,读者发现了伟大的武松的内心,还隐藏着一个渺小的武松,两武松水乳交融,这时武松就原来的比武松更武松了。而经过杀虎这样的事变,当然也是假定,读者所看到的李逵基本上还有那个李逵。不但没有增加多少心灵的奥秘,反而有些缺损,例如,他对母亲的感情反而给人淡漠之感。又例如,他杀虎之前,和武松是不一样的。武松是喝酒,不是一般的喝,而是大喝,文雅的语言,叫做豪饮。豪饮是,豪杰之气不可羁勒,而李逵上山之前,也吃了东西,什么呢,人肉。
他回家接母亲,路遇一个小土匪,居然冒充他的名字打劫。他本要手起刀落,结果了他,可是,那假李逵,却说,他家有九十老娘,杀了我,她可也要饿死了。李逵是个孝子,就把他放了。走到村子里,肚子饿了,就在一家人家,给了些钱让做些饭吃。不想那就是假李逵的老婆。饭还没有吃,这个假李逵回来了,看到了李逵,就告诉他老婆,说这是江州劫法场的,官家通辑的黑旋风李逵。悬赏三千贯。三千贯,是多少钱,那时流通的,是硬通货,是铜钱,当中有个方洞。用绳子把它串起来。三千贯,就是三千串,而一串是多少呢,一千文,一文,为什么文,因为铜钱上有文字,一文,就是一个铜钱。这样算起来,就是三百万个铜钱。这么一大笔钱,可能是一大车子,可真是一辈子都赚不到的。两口子就商量着如何把李逵绑了,去领钱。这些都给李逵听到了。三下五除二,就把假李逵杀了。李逵肚内饥饿,自己把锅里已经煮熟的饭来吃。李逵的这一顿饭吃得读者惊心动魄:
三升米早熟了。只没好菜下饭。李逵盛饭来吃了一回,看着笑道:“好痴汉,放着好肉在面前,却不会吃。拔出腰刀,便去李鬼腿上割下两块肉来,把些水洗净了,灶里抓些炭火来便烧,一面烧,一面吃。
这样一个吃人肉的人物,又是在母亲血沐沐的现场和老虎搏斗,应该有多少和不吃人肉的武松甚为悬殊的的内心活动啊。至少是应该把他打出心理的常规才是。可是,没有。
为什么呢,第一,要怪施耐庵,他让李逵拿的刀太快了,三下五除二,就把四条老虎相当轻松地摆平了。第二,要怪金圣叹,他只让李逵的肉跳了三下,就不跳了。如果让他在老虎死了以后,还跳,那就可能有比吃人肉更惊心动魄的情节了。而现在呢,除了累一点,没有什么越出常规的心态。如果有的话,同样是在老虎面前,武松却被打出了心理的常规,把心理的纵深层次立体感就暴露出来了。
这就是经典与非经典在艺术上的重大区别。
并不是人人都碰见老虎的运气和晦气的,但是,大英雄的小心眼,活老虎打死了死老虎拖不动却引起我们许多切身的经验和回忆。这种回忆是一种无声的体验。本来我们已经把它忘记到无意识的黑暗深渊中去了,在读到武松如此这般的心理时,我们的记忆一闪,这就叫做感染,心头一动,又叫做感动。这种感动,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对自我,对人性,对心灵体验和发现的喜悦。
马克思所说的:“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对人的英勇而且平凡光是从抽象的理论去理解是不够的,还要从文学作品中,获得一种感性的体悟。读者在打虎英雄身上确证人类自己的全部丰富的生命,正是因为这样,这种心理过程,用一种非常文雅的语言来说,就叫做审美享受。
由此可知,武松打虎比之李逵杀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要重要多了。武松,以武松为代表的英雄形象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英雄传奇,对于英雄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英雄走向平民的一个历史里程碑。在这以前的传奇小说,我们看到的英雄,大都是神化的,圣化的,很少什么普通人的感觉的。比如,有个曹操的大将,眼睛里中了人家的箭,他就把他拔出来,连眼珠子都带出来了。都没有什么武松这样的,紧张、冷汗、惊惶失措、悲观等等的心理反应。关公中了人家的毒箭,骨头里有毒都发黑了。医生给他治疗。用刀在骨头上刮,都发出格吱格吱的声响,关公还是和人家下棋,谈笑自若。用当代的话来说,面不改色,心不跳。一点生理的痛苦都没有,这是《三国演义》式的英雄,在《水浒传》中也有。但不不是最生动的。最生动的,表现出对英雄和人性突破性的理解的,超人的、神化的英雄走向人化的倾向。武松,就是这样的代表。武松在平时,威风凛凛,一味是很酷的样子,只有在老虎面前,越出了常规,把那深邃的平民心性泄露了出来。
当然,这并不是武松灵魂的全部。这仅仅是在野兽面前,他的心情超出了常规。如果不是野兽,而是一个美女,而且是一个对他十分有意思的美女。武松后来当了公安局长,他的感情会不会超越常规呢,英雄难逃美人关,这个关比之老虎那一关,要惊心动魄得多了,武松能够安全地渡过吗,
范文三:【word】 众生平等与武松打虎
众生平等与武松打虎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大村子,
那么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理所当
然的合法村民.且不说人类有没有
资格不经选举自任村长,我想问题
的关键在于,不管谁是村长,是上帝
还是联合国秘书长,都应当保证村
子里的各村民能天然地拥有一份属
于自己的领土,以及在领土之内生
存,繁衍,自由活动的权利;否则,这
个种姓复杂的村子就不可能有秩
序.
有了这样一份”村约”,你就会
发现人和自然界发生的许多事情并
不总像人类自以为是的那样.比如
从万物一体,众生平等的观念去看
“景阳冈打虎”的话,你就会发现景
阳冈的”吊睛白额大虫”并不像传说
中的那样可厌.它恪守着它的本分,
它并没有下到”三碗不过冈”的地方
到处抓人吃人,它甚至在武松到了
山神庙前也没有采取行动.尽管它
“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
性命”,但它仍然留出”巳,午,未”三
个时辰供人类通过,甚至在通过时,
它也谦卑地认为,只要人多,又是结
:伙而过,它便不应该行动.这等于是
给人类留足了面子.
:这里面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成
:见,即人类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这
!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自己的.
上帝所造的一切飞鸟走兽,鱼虾虫
;鳖都是供自己当饭吃的.因而一部
: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运用上帝赋予
的智慧掠夺自然,残害其他生命的
历史.而实际上人有人的领地,老虎
;有老虎的领地,就像老虎不能到人
;的炕头抓鸡哺雏一样,人也不能到
!老虎的家园里借酒撒疯.我相信上
.i帝创造老虎并不是为了毁灭它,我
9相信上帝创造了老虎,同时就赐予
三;了它一份啸傲烟霞,腾挪跳跃的栖
墓息地;否则,上帝干嘛不把它生在空茭:
中?
众生平等与
武松打虎
.狄马
会避免与老虎相遇,比如在”巳,午,
未”三个时辰(即六小时内)通过景
阳冈,或者与其他客人结伙而过,但
没有.他把”三碗不过冈”当成了笑
话,把酒店因害怕醉酒的限量销售
当成了商家的促销手段,他甚至把
酒店老板老虎伤人的警告当成了一
场餐饮业的不法商人对消费者的劫
财策划.就这样,当他横拖着梢棒走
了四五里,所有的神谕,包括冈下大
树上的文字,山神庙前的印信榜文,
都告诉他,他已到了老虎的领地,但
他一意孤行,置若罔闻:”他一只手
提着梢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
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
挞挞大青石,把那梢棒倚在一边,放
翻身体,却待要睡……”这一连串绘
声绘色的描写,显示了这个人对生
命的全部亵慢.
尽管我对被景阳冈的老虎吃掉
的”三二十条大汉”以及他们家属的
饮酒过量的武松本来有多种机命运深表同情,但我还是注意到了
…’嗣………………………………………………
在施耐庵稍后的描述中,有一个穿
着虎皮的怯懦猎户对打虎下山的武
松有这样一段自述:”今景阳冈上有
一
只极大的大虫,夜夜出来伤人.只
我们猎户,也折了七八个……”,这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我对受难者同
情的程度以及人数.众所周知,猎户
以杀害其他动物为天职,这回反为
老虎所害,完全可以看作是因公殉
职.
此外,我还注意到了老虎吃人
的原因:”那个大虫又饥又渴”.也就
是说,老虎吃人是迫不得已.你不能
要求老虎饿了吃”家常豆腐”,渴了
喝”八宝稀饭”.上帝在创造这样一
个被称作”百兽之王”的物种之前,
已将”肉食”这样一条生命密码牢牢
地焊接在了它的肠胃结构中.人因
为骄傲把自己视为”高等动物”,又
在没有征得其他动物的同意下,一
厢情愿地封自己为”万物的灵长”,
但对景阳冈的老虎而言,武松不过
是一只送货上门的”肉包子”,吃掉
他就像人拿走自己冰箱里的一块面
包或一根火腿肠一样..
尽管这样,老虎与人还是有一
点真正的不同.即老虎吃人是因为
“又饥又渴”,但人吃老虎,人吃其
他动物,甚至人吃人就未必全由于
食不果腹.商纣王”剖腹验子”,”敲
骨吸髓”只是出于一时的好奇;斯
大林坑杀异己,残害知识分子,只
是为了夺取或维护权力;希特勒兴
纳粹党,建集中营,将六百万犹太
人送进焚尸炉和毒气室,只是自视
“人种优越”.
但不管怎样,结果是武松打死
了老虎,不是老虎吃掉了武松,根据
人间”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逻辑,
武松就应该领受吃香喝辣,披红挂
彩的殊荣.打虎归来的武松先是被
安排到冈子附近,富裕农家歇卧.
越明日天亮,便受到了景阳冈周边
地区的居民众星捧月般地拥戴.酒
足饭饱后由各村镇选出的代表将缎
匹花红挂与武松,接着在县政府特
派人员的簇拥下,由四个青年农民
用一乘凉轿抬了武松,当然忘不了
将已死的大虫扛在前面,浩浩荡荡,
开赴阳谷县来.
当县政府的负责人将各基层募
捐来的千贯赏钱递给武松时,这个
以残忍着称的粗鄙英雄竟变得拿腔
拿调起来:”小人托赖相公的福荫,
偶然侥幸,打死了这个大虫.非小人
之能,如何敢受赏赐”.可当知县现
场封他为步兵都头时,打虎英雄倒
头便拜:”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
受赐”.从此,这个涉嫌故意杀人并
正遭通缉的犯罪嫌疑人被正式录用
为阳谷县刑警支队的最高指挥,完
成了由社会闲杂人员向国家公务员
的凌空一跃.
尽管这看起来极不公平.因为
在老虎被打死以前,也曾吃掉”三二
十条大汉性命”,但并没有见老虎披
红挂彩;相反,在武松遇见以前,它
依然一个人在冈子里走来走去,甚
至连温饱问题也没有解决.除了上
帝封它的”百兽之王”这个荣誉头衔
外,这个食物链顶端的领袖不用说
工作秘书,甚至妻子儿女牺牲时也
不在身边;否则,到武松伤及它的性
命之际,至少有个人可以报警,或留
下生平见证,封个”烈士”或”森林卫
士”什么的.
但没有.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武
松享受着千载以下的英雄美名,而
这个为保卫家园而英勇献身的老虎
却成了愚蠢,无能的代名词.看哪!
这个据说是”森林里的王”竟然被一
个饮酒过量的中年男人用拳头打死
了;而他的敌手,一只”吊睛白额大
虫”,除了”一扑,一掀,一剪”三招
外,一无所能.这就是被无数电影电
视以及文学教科书所反复吟诵的主
题.
此案就这样被铁定下来了,而
且看不出有翻案的可能.除非人类
的文明能真正摆脱狂悖,进化出一
种真正无私的”高级正义”;否则,人
类的自相残杀,物种灭绝,生态环境
日益恶化的趋势就不可能一日停
止.实际上即使在一部充满暴力和
无赖气息的古典小说中,仍然有一
丝神启式的草蛇灰线透露给世人:
武松最后的结局,是被包天师的玄
天混元剑砍断左臂,而正是这只左
臂首先揪住大虫的顶花皮,并最终
打死了它——这未尝不可以看作是
上天以隐喻的方式教诲世人.失去
左臂的武松最后散尽资财,在六和寺
出家终老,是上天有意让这个心性亵
慢的人学习谦卑.至于老虎,我一直
对它心怀敬畏.我认为它是在动物反
抗人类的历史中最负盛名的悲剧英
雄,它的无辜受辱使我常存愧怍.我
认为它是为扞卫自己的领土和尊严
而死的,它的死比泰山还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生
产的派克钢笔,由于设计精巧,书
写流畅,经久耐用,受到世人称
赞,被誉为世界名笔.
有一天,美国太阳报的首席记
者哈尔逊来到北京.哈尔逊为人圆
滑,是个非常刻薄刁钻的资深记
者.在北京怀仁堂,**接见了
他,当他看到**胸前别着一支
美国派克金笔后,故意说:”请问
总理阁下,作为贵国的总理,为什
么对我们美国的派克金笔情有独
钟?”说完,哈尔逊得意洋洋,还耸
了耸肩头.”哈尔逊先生,这是我
们的志愿军一级英雄黄秋林送给我
周迢集妙对
哈逊
.王淼
的,据说这是俘获一名美国少校的
战利品.”**的回答顿时使哈
尔逊满面通红,无言以对,他本想
将这篇报道发往全世界的新闻媒
体,这下他傻了眼,心里虽然有些
懊恼和悔恨,但又不得不佩服周总
理.
几年后的一天,他又来到北
理见到他后说:”我们又见面了,非
常高兴.”哈尔逊发现这次总理胸j
袋上插着一支英雄金笔,又问道::
“这支金笔是贵国造的吗?那支派克:
金笔到哪去了?”“哈尔逊先生,你:I
们美国能造的东西,我国也能制
造,英雄金笔是我国生产的一种优;
质钢笔.至于那支派克金笔,实不!
相瞒,我已送给国家军事博物馆!
了,让世人参观.”“我愿意用等量
的黄金换回那支金笔可以吗?”哈尔:
逊问.**笑笑说:”可是,这支三
金笔已经价值连城,它的意义非比!墓
一
般,用黄金是买不到的,很抱;文
京,这次他仍然要见**.周总歉.”赭
……………………”…………………………蔚
范文四:武松打虎的故事简介与读后感作文200字400字-i1766读书笔记网
武松打虎的故事简介与读后感作文200
字400字-i1766读书笔记网
武松打虎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作为水浒传中的经典故事,是需要大家仔细品味的,名著的形成正式由这些有趣味的故事构造,让读者获得趣味,更是记忆深刻。下面是武松打虎的故事简介与读后感作文200字400字,欢迎阅读点评~
一、武松打虎的故事简介: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梁山好汉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至酒家沽饮十八碗,醉后欲行赶路。酒家告以冈上有虎伤人,劝其勿行。武松不信,在冈上果遇一条吊睛白额大虫。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
二、武松打虎读后感200字作文:(字数:256字)
话说武松功夫练成,决定回家乡看望哥哥,时至正午,天气炎热,武松决定在山脚下歇息一下,顺便买口酒喝,解解渴。
这里正是景阳冈山脚,山脚下有一处酒家,武松酒兴大起,喝了18碗,于是准备山上,酒家告诫道“山上有老虎,官府已经发了告示,独自一人切莫上山。”武松自然是不听的,仍然上山去了,结果真看到了告示,并遇到了老虎。武松也没法子,只好硬着头
皮和老虎搏斗,最后拼尽全力,终于打死了老虎,为民除害。
读完故事,我有些看不起武松,因为这个人非常虚伪,他明明也是害怕老虎的,但是因为怕回去被店家讥笑而继续赶路,我们不应该学习。
三、武松打虎读后感400字作文:(530)
很多时候,经典故事的留存主要是情节能够打动人,让人读起来、讲起来都有趣味性,武松打虎就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知名故事,非常经典,并且被改编成很多话剧。
故事内容:武松打算回家看望大哥,在离家不远的山脚下歇凉,见到一处酒家,并买了酒来喝,喝多了,醉醺醺的上路,店家已经告诉他了,说山上有老虎害人,不要一个人过,不安全,不过武松全然不当回事,认为这是店家要赚钱的借口,于是就走了。
走到山腰的时候,武松见到了官府贴出的告示,总之就是说此地有大虫害人,山上要注意,很危险。武松才醒悟过来,原来店小二没有骗人,这些怎么办,万一上去遇到老虎了,自己不是小命儿不保么,可是有担心折返会被店家讥笑,说自己的胆儿小,于是www.i1766.com就硬着头皮继续走,心理也是很忐忑的。没想到运气不好,真遇到了老虎,这下只能和它搏命了,经过一份厮杀,老虎被打死,自己也筋疲力尽,心想这次算是捡了条命。得知武松打死了老虎,乡亲们将其奉为英雄,武松也在县衙谋到了
一份差事。
读了武松打虎的故事,我并不认为武松是个英雄,因为他打死老虎的目的只是为了自保,是为了不被老虎吃掉,而并不是为乡亲们除害,这份功劳不是他实至名归的。
再说了,若是一个英雄人物的话,就不应该如此虚伪,为了虚荣连命都敢拿来赌博。
范文五:武松打虎的故事简介与读后感600字心得体会-i1766读书笔记网
武松打虎的故事简介与读后感600字心
得体会-i1766读书笔记网
武松打虎读后感600字心得体会范文
武松打虎这个故事是水浒传中的经典情节了,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相信每个人都熟知,但要细品一下书中的人物,恐怕很多人都说不清楚吧,今天我就来为大家分析一下读过这个故事后的一些感悟。
1、武松打虎的故事主要内容简介:
武松打虎,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的故事,主要讲述梁山好汉武松回家探望兄长,途经景阳冈,至酒家沽饮十八碗,醉后欲行赶路。酒家告以冈上有虎伤人,劝其勿行。武松不信,在冈上果遇一条吊睛白额大虫。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
2、武松打虎读后感心得体会:
虽然在很多读者的眼里,武松都是一个英雄形象,在电视剧和电影里面也是这么解读的,但如果细读水浒传原著的话,就会发现,书中的武松还是有一些瑕疵和缺点的,例如:武松知道山上有老虎之后,心里一惊,背后直冒冷汗,其实已经不大敢一个人过景
阳冈了,但问题是,武松害怕折返回去被人家嘲笑,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
不知道以上的这个情节和心理大家分析出来了没有,反正我个人的解读就是这样的,觉得武松有点儿虚伪。
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武松是趁着酒劲儿硬着头皮才勉强打死了老虎,其实他自己也吓得半死,并没有把握能够赤手空拳为民除害。但回乡之后,他成为了为民除害的英雄,其实武松并不是有意想去打老虎为老百姓做事,而是一个巧合而已,因此他的这个英雄称号有些受之有愧。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武松打虎这个故事的解读,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武松打虎剧情简介:
武松打虎,出自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的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主要讲述梁山好汉武松回家探望哥哥,途中路过景阳冈。在冈下酒店喝了十八碗酒,踉跄着向冈上走去。兴不多事,只见一棵树上写着:"近因景阳冈猛虎伤人,但有www.i1766.com过往客商,应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武松认为,这是酒家写来吓人的,为的是让过客住他的店,没有理它,继续往前走。太阳快落山时,武松来到一破庙前,见庙门贴了一张官府告示,武松读后,方知山上真有虎,待要回去住店,怕店家笑话,又继续向前走。由于酒力发作,便找了一块大青石,仰身躺下,刚要入睡,忽听一阵狂风呼啸,一只眼睛上
翘,额头白色的老虎朝武松扑了过来,武松急忙一闪身,躲在老虎背后。老虎一纵身,武松又躲了过去。老虎急了,大吼一声,用尾巴向武松打来,武松又急忙跳开,并趁猛虎转身的那一霎间,举起哨棒,运足力气,朝虎头猛打下去。只听"咔嚓"一声,哨棒打在树枝上。老虎兽性大发,又向武松扑过来,武松扔掉半截棒,顺势骑在虎背上,左手揪住老虎头上的皮,右手猛击虎头,没多久就把老虎打得眼、嘴、鼻、耳到处流血,趴在地上不能动弹。武松怕老虎装死,举起半截哨棒又打了一阵,见那老虎确实没气了,才住手。从此武松威名大震。
个人评论:我不是很喜欢武松这个人物,因为武松这个人过于狭隘,有些水至清则无鱼的感觉,而为人处世,则需要有胸怀,要积极阳光,这样能容人也能为人所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