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和翻译(word版)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和翻译
原文: 标题:《张中丞传》后叙 作者或出处:韩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
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
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 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
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
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 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
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 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
之贤而力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
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 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
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
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 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
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 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
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
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 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
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
说巡、远时事云。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
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 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
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
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 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
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 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
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 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尝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
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 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
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
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 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
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
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 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
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对,士卒仅万人。城
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见问姓名,其后无 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
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 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
初死于毫、宋间。或传嵩有田在毫、宋间,武人夺而有 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译文或注释: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
巡传》。李翰以文章写得好而自负,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但可惜还有不足
之处,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头尾。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
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 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
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
先后不同时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 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
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 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
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 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
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 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哪有城池失陷了,部
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 也不
肯这么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谈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所分担的一面开始
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这又和儿童的 见识没有差别。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
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观察
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 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哇!
象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如此卓越,还不免 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
事先退走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 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
呢?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
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 能了。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
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 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
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 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自到那称
为“双庙”的地方致祭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
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
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贺兰喜欢南 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
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
“我南霁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 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
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满座的人非 常震惊,都感动奋激得为他掉
泪。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飞马离去了。快要出城的
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 一半箭头穿进砖里。他说:“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就作为我报仇
的记号。”我于贞元年问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中箭韵塔 砖告诉我当年的情况。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
首。又威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南霁云呼喊道: “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屈从不义的人!”南霁云笑着回答说:“我原想要有所作为。现在您说这话,我敢不死吗?”于是他就没有屉服。
张籍说:有一个名则于嵩的人,青年时代跟随张巡办事;等到张巡起兵讨伐
叛贼时,于嵩也曾在敌人围困之中。 张籍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
嵩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由于张巡的缘故,当初曾当上了临涣县的县尉,喜欢学
问,没有什么书不读。张籍那时还小,粗略 地打听过张巡和许远的事情,了解
得不够详细。于嵩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子长得如同神像。他曾有一次看到于嵩
在读《汉书》,便问:“为什么老是读这一部 书?”于嵩回答说:“还没读熟呢。”
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终生不会忘掉。”于是背诵起于嵩正读的那卷书,
背诵完了整卷没错一个字。于嵩很惊讶,以 为张巡碰巧熟读过这一卷,于是随
意抽出其他各卷来测试,无不都是这样。于嵩又从书架上取出另外一些书,试着
拿来考问张巡,随问随诵,毫不踌躇。于嵩跟随张 巡的日子很长,也没见过张巡经常读书。做文章时,拿起纸笔就写,不曾打过草稿。开始驻守睢阳时,土兵
差不多有上万人,城里的居民,户口也将近几万。张巡通 过见一面,问过姓名,以后碰见便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起怒来,胡须总是张开的。到了睢阳失陷的时
候,叛贼捆绑张巡等几十个人,坐等着,将要被杀掉。张巡起 身小便,部下看到张巡站起来,有的也站起来,有的掉眼泪。张巡说:“你们别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部下悲泣得不忍心仰起头来看。张巡受戮时,脸色不变, 就如同平常一样满不在乎。许远是位宽厚的老成人,相貌也同他的心地一样质朴。他和张巡
同一年出生,月份和日子在张巡之后,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于嵩 贞元初年死在毫、宋一带。有人传说于嵩有田宅在毫、宋一带,有个武人侵夺霸占了
他的田宅。于嵩打算到睢阳告状,被那个武人所杀害。于嵩没有儿子,这是张籍
说的。
范文二:《旧唐书·于休烈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旧唐书·于休烈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4.【C】
5.5.【D】
6.6.【A】
7.答: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答: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参考译文
于休烈,河南人。于休烈性情纯厚谨慎,机敏聪明。从小好学,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科,多次升官任右补阙、起居郎、集贤殿学士,改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佐朝政,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出京任为中部郡太守。
正值安禄山叛乱, 肃宗即位,改任太常少卿,掌管礼仪事务,兼修国史。肃宗从凤翔返回京城,特别注重听取臣下建议,转对于休烈说:“国君的任何举动都要记録下来,这纔是良史。朕有过失,卿是否记下了?”他回答说:“夏禹、商汤检讨自己,他们开国立业也―分盛大。有德之君,不忘纠正过错,臣不胜庆贺。”当时中原凋残,典章几乎散尽,没有史籍可供查寻。于休烈烈上奏说:“《国史》一百零六卷,《开元实録》四十七卷,起居注连同其它綦籍三千六百八十二卷,都保存在兴庆宫史馆。京城被叛贼攻陷以后,全被焚毁。而且《国史》、《宵録》是圣朝大典,修撰多年,如今部没有保存下来
前任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身陷贼中,此时进入东京,至此将他家收藏的《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到官府。
于休烈不久改任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上《五代帝王论》,皇上非常赞赏。宰相李揆自负才能嫉妒贤人,因于休烈修国史与自己同列,嫉妒他,奏请任他为国子祭酒,暂留史馆修撰以此来压制他。于休烈安然自处,亳不介意。
代宗即位,鉴别官员的名望品德,于休烈受到宰相元载称赞,于是被授为右散骑常侍,依旧兼修国史,不久加授礼仪使。升任礼部侍郎。又改检校工部尚书,兼判太常卿事,正式授任工部尚书,多次进封为东海郡公,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中共三十多年,历任清贵显职,家中没有一石的积蓄。恭谨俭朴温和仁义,从不将喜怒之情表现脸!而礼贤下上,扶持后进,虽位尊年高,从无倦怠之色。酷好书籍,手不释卷,直到临终。大历七年去世,终年八十一岁。这年春天,于休烈的妻子韦氏去世。皇上因于休烈父子儒行著名,特意下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安葬之日赐给仪仗鼓乐。等到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怀悼念了很长时间,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给助丧用绢一百匹、布五十端,派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到他家中宣旨慰问。儒士的荣耀,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的。
范文三:韩诗外传《成王封伯禽于鲁》原文及翻译
韩诗外传
【原文】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翻译】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
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
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
范文四:鸥于海渚遇巷燕原文及翻译点评
鸥于海渚遇巷燕原文及翻译点评
鸥于海渚遇巷燕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鸥于海渚遇巷燕。
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
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
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鸥于海渚遇巷燕原文及翻译点评鸥于海渚遇巷燕原文及翻译点评。子之病我者,忮(zhi)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
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
(选自刘熙载《寤崖子》)
二、翻译:
海鸥与住在巷子里的燕子在海岛相遇。鸥于海渚遇巷燕原文及翻译点评文章鸥于海渚遇巷燕原文及翻译点评出自
巷燕对海鸥说:我到你的住所来看你,你却不到我住的地方去,为什么呢,海鸥回答#from 鸥于海渚遇巷燕原文及翻译点评来自学优网
巷燕说:我因为依附人居住,所以狂风中有屏障,冷雨里有遮蔽,烈日下有庇护。由此看来,你的生活是多么困苦不堪啊。海鸥回答道:我看似困苦,却能像没有困苦一样生存,不像你生活在隐藏的困苦之中自己却看不到。
巷燕说:我得以依附人,是因为人们不讨厌我而且还怜爱我,你认为我生活困苦不堪,是嫉妒我被人怜爱吧,:海鸥说:你说人们对我是怜爱还是厌恶呢,巷燕回答道:都没有。海鸥说:我因为孤傲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所以人们对我的爱憎就无从说起。站在人的角度看,我因为不被人怜爱,所以也不被人厌恶。鸥于海渚遇巷燕原文及翻译点评古诗词鉴赏这样看来,被人怜爱是多么危险啊~
巷燕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飞走了。后来,巷子里的人吃饭时,燕子造窝衔的泥(掉下)弄脏了他们的饭汤。因而他们发怒赶走了燕子,巷燕此时才想起海鸥说的话。
三、点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差差还行好很好很好收藏到文集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
红苹果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
黄苹果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
青苹果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
范文五:韩愈《与于襄阳书》原文及翻译
韩愈
原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愈恐惧再拜。
【注】?于襄阳,名頔(dí),字允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请自隗始: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
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恭敬地把信呈给尚书阁下。
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声,显扬于当代,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地位显达的前辈替他引荐的。读书人能够把他的美好德行流传下来,照耀后代的,也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的后辈给他做继承人的。没有人给他引荐,即使有美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没有人作继承人,即使有很好的功业、德行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曾不是互相等待的,然而千百年才相逢一次。难道是居于上位的人中没有可以攀援的人,居于下位的人中没有值得举荐的人吗,为什么他们互相等待那样殷切,而相逢的机会却那样少呢,其原因在于居于下位的人倚仗自己的才华不肯巴结地位高的人请求引荐,居于上位的人倚仗自己的地位不肯照顾地位低的人。所以才学很高的人很多都为不得志而忧愁,地位高的人没有显耀的声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没有去求取,就不能说
上面没有引荐人;没有向下寻找,就不能说下面没有可以举荐的人。我思考这句话已经很久了,没有敢把这句话说给别人听。
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非凡的才能,不随波逐流、有独到的见识,行为方正做事实际,进退有度不随流俗,文武官员能量才任用。难道您就是我所说的那种人吗,然而没有听说过后辈有得到您的赏识和礼遇的,难道是您寻求而没能得到吗,还是您志在建功立业,而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也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呢,为什么应该听到您推荐人才的事却久久没有听到呢,
我虽然没有才能,但要求自己却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将要寻求的人才还没能找到吗,古人说过:“请从我郭隗开始。”我现在只为早晚的柴米和雇仆人的费用着急,这些不过费阁下一顿早饭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志在建功立业,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还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敢去知道的了。世间那些拘谨小心的人,既不足以向他们告诉这些话,而胸怀坦白、才识卓越的人,又不听取我的话,那么就真的是我的命运很坏了~
恭敬地呈上我以前作的文章十八篇,如蒙您过目,也足以了解我的志向所在。
韩愈诚惶诚恐,再拜。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