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7.8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
7.7 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和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有向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事物间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 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应用.
三.课时安排:2个课时
四.教学过程
思考:如图,已知线段AB 的两个端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 (x 1,y 1),(x2,y 2) ,线段AB 的中点M 的坐标是多少?
e 2B
1
1、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
分析:由于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因
OM =OA +AM =OA +
1→→ =OA +(OB -OA ) 2→→→→→1→AB 2
1→1→
=2OA +2OB
→1→=(OA +OB ) 2
从而 OM 的坐标为
1[(x , y ) +(x , y )]=(x 1+x 2, y 1+y 2) 1122222→
因此点M 的坐标为 x +x 12(, y 1+y 2) 2 2
1、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
如果线段AB 的两个端点坐标分别为 (x 1, y 1),(x2,y 2) 中点M 的坐标
y 1+y 2x 1+x 2y =22
即线段的中点坐标等于它的两个端点坐标之和的一半 记作(x, y ), 则 x =
例1 已知三角形ABC 的顶点A ,B ,C 的坐标分别为(2,-1),(4,1),(6,-3),设D ,E 分别是边BC ,AC 的中点,求点D ,E 的坐标
练习 已知三角形ABC 的顶点A ,B ,C 的坐标分别为(2,3),(-3,
4),(-1,-5), 设D ,E ,F 分别是边BC ,AC ,AB 的中点,求点D ,E ,F 的坐标
例2 已知线段AB 的中点M 的坐标为 (3,1/2) ,端点A 的坐标为(4,
2) 求端点B 的坐标
练习 已知线段AB 的中点M 的坐标为 (8,-2) ,端点A 的坐标为
3,7)求端点B 的坐标 (
范文二:线段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
?????
这就是线段的定比分点向量公式,特别当λ=1时,即点P为线段
PP的中点时, 12
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时,向量式有时是很方便的.
如图2,已知?ABC,求证:?ABC的三条中线AD、BE、CF相交
于一点G,且
这一结论是我们很熟悉的平面几何的结论.几何问题应用
向量来解决,
?D为BC中点,
、G、G三点重合. 123 ?G
设交点为G,则有
要证三中线交于一点,可以证明G是三中线的同一定比分点,为此可取两相交的非零向量,利用中位线定理即可.
?当且仅当λ-2=0且μ-2=0时,上式成立.
?λ=μ=2.
即两中线的交点把中线分成2?1的两部分.
同理可证另一条中线与BE交点也有这个性质,即三角形三条中线交
于一点,且
豆丁致力于构建全球领先的文档发布与销售平台,面向世界范围提供便捷、安全、专业、有效
的文档营销服务。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北美、欧洲等在内的豆丁全球分站,将面向全球各地
的文档拥有者和代理商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把文档发行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豆丁正在全球各地
建立便捷、安全、高效的支付与兑换渠道,为每一位用户提供优质的文档交易和账务服务。
范文三:柱筋的计公式算
(一) 基础层
一、柱主筋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二、基础内箍筋
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
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
(二) 、中间层 一、柱纵
(一) 基础层
一、柱主筋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
Max{10D,200mm}
二、基础内箍筋
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
挠动。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
(二) 、中间层
一、柱纵筋
1、 KZ 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
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 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 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
区间距-1
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
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
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
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
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
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三)、顶层
顶层KZ 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
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参看03G101-1第37、38页)
一、角柱
角柱顶层纵筋长度:
(一)内筋
a 、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
弯锚(≦Lae ):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 ):梁高-保护层
(二)外筋
b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
层+柱宽-保护层}
柱顶部第一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 (保证65%伸入梁
内)
柱顶部第二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
层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 ):梁
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 ):梁
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
层+柱宽-保护层}
二、边柱
边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 +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柱顶层钢筋锚
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边柱顶层纵筋的锚固分为内侧钢筋锚固和外侧钢筋锚固:
a 、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 ):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 ):梁高
-保护层
b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1.5Lae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 ):梁高-
保护层+12d
直锚(≧Lae ):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
护层}
三、中柱
中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 +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中柱顶层钢筋锚
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 ):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
Lae ):梁高-保护层
范文四:cad上钩算多条线段的长度[解答]
(princ "\n程序:统计线段长度 命令:zz")
(defun C:zz (/ CURVE TLEN SS N SUMLEN) (vl-load-com) (setq SUMLEN 0)
(setq SS (ssget '((0 . "CIRCLE,ELLIPSE,LINE,*POLYLINE,SPLINE,ARC"))))
(setq N 0)
(repeat (sslength SS)
(setq CURVE (vlax-ename->vla-object (ssname SS N))) (setq TLEN (vlax-curve-getdistatparam CURVE (vlax-curve-getendparam
CURVE)))
(setq SUMLEN (+ SUMLEN TLEN))
(setq N (1+ N))
)
(princ (strcat "\n共选择 " (itoa (sslength SS)) " 条线段. 线段总长: " (rtos SUMLEN 2 3) " .")) (princ)
)
将以上代码复制在记事本内后“另存为”?“统计线段长度.lsp” 打开CAD,运行“appload”命令加载刚保存的“统计线段长度.lsp”文件 按命令提示
命令:zz” 输入命令zz选择要统计长度的线段即可。“程序:统计线段长度
命令: 程序:统计线段长度 命令:zz命令: 命令:zz选择对象: 指定对角点: 找到 4 个 选择对象: 共选择 4 条线段. 线段总长: 1623.294.
cad中线段怎么合并?
2012-06-14 10:45 wxy00520 | 分类:图像处理软件 | 浏览9615次
我是PE--空格--选线段--J--另一条线--怎么始终合并不了啊,(线段中有半圆,但是连接着的)
才开始几段还能合并呢,后面怎么都不行了
提问者采纳
2012-06-14 11:12
1.输入“PE”命令,空格键确认。
2.出现“ pe PEDIT 选择多段线或 [多条(M)]:”,输入“m ”,确认。 3.用鼠标选择所有要合并的 多段线,确认。
4.出现“是否将直线和圆弧转换为多段线,[是(Y)/否(N)]? 弃(U)]:”, 输入“j ",确认。 6.出现“输入模糊距离或 [合并类型(J)] <0> ”,确认。 操作完成,多段线已被合并为一个整体。 注意使用这个命令的前提是,多段线每两段线之间保证只有一个交点,且交点处没有多余的线露出来,保证正好相交,检查一下你的图,两个线段之间是不是交点处有多余的线露出来。 ////////////////////////////////////////////////////////////////////////////////////三述如果三点相关时的线没有连起来,不行。 //////////////////////////////////////////////////////////////////////////////////// ex 延伸 敲空格两下 ////////////////////////////////////////////////////////////////////////////////// 导数公式怎么算出来的二 导数公式怎么算出来的 这个我做过 1. 根据导数的定义求函数 y=f(x)的导数 , 就是求出当 d 趋于 0时 ,(f(x+d)-f(x))/d所趋近的那个定值 .2. 导数其实就是个极限基本的运算法则导数 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无限趋近的过程要有这个思想 3. 根据导数与极限的定义 , 及极 限的四则运算法则算出来的 即导数运算法则 : (f(x)+/-g(x))'=f'(x)+/- g'(x) (f(x)g(x))'=f'(x)g(x)+f(x)g'(x) (g(x)/f(x))'=(f(x)'g(x)-g(x)f'(x))/(f(x))^2 求函数 y=f(x)在 x0处导数的步骤:①求函数的增量 Δy=f(x0+Δx)-f(x0) ②求平 均变化率③取极限得导数。 说得具体点就是在函数上取相近的两点求这两点的斜 率当这两点足够近时 (取极限) 所得的值就是函数在该点的导数。 一般求导都是 直接用导数公式(靠记忆)用极限推导在选修 2-2里 (f(x)g(x))'=im(x+h) v (x+h) -u (x ) v (x ) ]/h} =lin(x+h)v(x+h)-u(x)v(x+h)]/h}+LIM{[u(x)v(x+h)-u(x)v(x)]/h} =u(x)'v(x)+u(x)v(x)' [f(x)/g(x)]' =lim(Δx → 0)(f(x+Δx)/g(x+Δx)-f(x)/g(x))/Δx) =lim(Δx → 0)((g(x)*f(x+Δx)-f(x)*g(x+Δx))/(g(x+Δx)*g(x)))/Δx) =lim(Δx → 0)((g(x)*f(x+Δx)/Δx-f(x)*g(x+Δx)/Δx)/(g(x+Δx)*g(x))) =lim(Δx → 0)(g(x)*f(x+Δx)/Δx-f(x)*g(x+Δx)/Δx)/lim(Δx → 0)(g(x+Δx)*g(x)) =lim(Δx → 0){[g(x)*f(x +Δx)-g(x)*f(x)]/Δx+[g(x)*f(x)-f(x)*g(x+Δx)]/Δx}/lim(Δx → 0)(g(x+Δx)*g(x)) =(f'(x)g(x)-f(x)g'(x))/(g(x))2 十七世纪的许多著名的数学家、 天文学家、 物理学家都为解决几类问题作了大量 的研究工作如法国的费马、笛卡尔、罗伯瓦、笛沙格;英国的巴罗、瓦里士;德 国的开普勒; 意大利的卡瓦列利等人都提出许多很有建树的理论。 为微积分的创 立做出了贡献。 十七世纪下半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和德 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分别在自己的国度里独自研究和完成了微积分的创立工作虽 然这只是十分初步的工作。 他们的最大功绩是把两个貌似毫不相关的问题联系在 一起一个是切线问题 (微分学的中心问题) 一个是求积问题 (积分学的中心问题 ) 。 牛顿和莱布尼茨建立微积分的出发点是直观的无穷小量因此这门学科早期也称 为无穷小分析这正是现在数学中分析学这一大分支名称的。 牛顿研究微积分着重 于从运动学来考虑莱布尼茨却是侧重于几何学来考虑的。牛顿 牛顿在 1671 年写了《流数法和无穷级数》这本书直到 1736年才出版它在这本书里指出变量 是由点、 线、 面的连续运动产生的否定了以前自己认为的变量是无穷小素的静止 集合。 他把连续变量叫做流动量把这些流动量的导数叫做流数。 牛顿在流数术中 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已知连续运动的径求给定时刻的速度(微分法) ;已知运 动的速度求给定时间内经过的程 (积分法 ) 。莱布尼茨 德国的莱布尼茨是一个 博才多学的学者 1684年他发表了现在世界上认为是最早的微积分这篇文章有一 个很长而且很古怪的名字 《一种求极大极小和切线的新方法它也适用于分式和无 理量以及这种新方法的奇妙类型的计算》 。就是这样一篇说理也颇含糊的文章却 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已含有现代的微分符号和基本微分法则。 1686年莱布尼茨 发表了第一篇积分学的。 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符号学者之一他所创设的微积分符 号远远优于牛顿的符号这对微积分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现在我们使用的微积分 通用符号就是当时莱布尼茨精心选用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7.8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范文五:导数公式怎么算出来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