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设计篇目。篇目按类设置,遵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规则,同级类目不能存在交叉关系,上位类概念的内涵必须包含所有下位类。从地方志来说,篇目一般设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5大类,另有序、概述、大事记、人物传、附录、图、后记、索引等。其次,收集资料。资料收集的原则是应收尽收,以档案资料为主,口碑资料为辅,并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第三,纂写正文。地方志纂写要求资料性记述,言必及事,言之有无,纵述历史,寓观点于记述之中,忌空谈空论。地方志编纂是一门科学,只言片语是不可能讲透的,需要系统学习。目前市场上有关地方志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专著比较多,网上有关地方志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知识也比较多,建议多学学。
家谱序言范文
家谱序言是家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需要解释很多问题,一个没有序言的家谱显然是不完整的。
那么今天我们通过构建这个家谱序言专题,来向大家介绍各式各样的各个姓氏的家谱序言,希望给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
家谱的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是:①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用支谱。
②说明原因:为什么重修家谱或者续修家谱,现在大多解释十年动乱族谱毁之贻尽为缘由。
③叙述现状:现在本族是什么情况,在****以后家族的发展情况,如今社会有志青年各奔东西等。
为了让本族以后永远保持联系,勿忘祖宗等。
④修谱贡献:***为本次修谱信息作出贡献,***提供经费,***撰写等。
⑤结尾:说点立谱的重要性,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
⑥落款:a.撰修***(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名字不要写姓氏);b.缮写***世孙***等。
当然不同的修谱人有不同的思想,有的人喜欢用文言文,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尊敬。
也有人喜欢用白话文,目的则是让后人容易理解,不造成歧义。
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作用和意义。
这里我们推荐大家使用白话文来写家谱序言。
范文如下:王氏家谱重修家谱序言盖闻“仑公注史记,以褒扬功臣,孔氏兴家谱,以追颂祖先,此先贤之功,世世代代而得显,祖宗之恩,子子孙孙相继而无忘焉。
”是以我族自洪武迁民以来,原期即有家谱留传于后,惜遗失代远,无可追稽,幸而自廷器公以下,名字虽然紊乱,辈次因循依然当遵老年人建立家谱的意愿,即着手反复查对详加搜索。
一九五一年重新建起家谱,又制订了十个排行字,即是:新、作、献、景、清、成、培、增、泽、明,从此支门清,辈次明,祖宗显,后代起名因循有章,此虽不可遗我湮没追亲之责,亦可弥我遗弃先祖之罪。
当修订家谱八部,分送两村珍藏,迄今相去仅三十一年,由于文化革命十年不安,追宗祭祖之道湮没不彰,人情淡漠,宗族涣散,九族不亲,子不知父名者,大有其人,虽知祖明者,寥而无几,各门宗牌过半遗弃,甚者投入灰烬,八部家谱尚存无几,形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不叹哉。
噫:昔轩辕制衣冠以载史册,神农教稼穑而载书籍,三皇之德,千古而尤显,舜尧之恩,至今而昭彰,况生我父母,养我祖先,宁可忍予湮没不彰,祖先遗弃家谱至此而頺废哉。
现以我族八部家谱损失不全,内容还欠完善,后代子孙待要入谱,重续家谱之举迫不容辞。
幸于一九八二年,国家安定,喜庆丰收,民富国强,百废俱兴,遵老爱幼之道又兴追宗念祖之风也,萌我族老人重续家谱宿愿,油然同声,再三商讨由丙仁、鸿禧二公亲自动笔,四处通信,着手整理,即反复查对依次增添详加批注,半年余整理就诸,这次又交我来汇编,奈我忙于医务雇及弗暇,又念我先祖之德,情不容辞,责无旁待,真使我欲进不得,欲罢不能,不得已改敢当重任,即着手整理阅而再三,反复举棋,凡男娶女适功显事绩,生亡时日,坟向墓址,无不尽量搜集,册补了原来的原本之不足,又完善了个人简史,见以原本按始祖传世次第、排号、支门、辈次,虽已分明,然若欲查我门系者,混如云天一色,漫无边迹,因我族人口繁众,支门岐多,不画以图其支门难明,辈次难分,此次又绘制了支门系统图,如百川之汇海,万脉之归宗,纲举目张,使湮者明,遗者见,支门连接辈次洞沏,一翻阅支门条然详显在目,凡欲追溯祖先,查考门次,研究祖先者,无不开卷可得矣。
又增添了一篇我族迁居家史传略,俾后代子子孙孙知其木本,水源血肉联系和历次灾荒,祖先所承受之惨景,又将历代散迁者,汇集为散迁简易录,触目可知血肉亲族,散居概况。
一年余大功告竣,其中有外出久远和家失掉联系和个人简史无人供述者,恕我遗漏不录,又念及我族各地散居年湮代远,亲族联系恐其蒂落瓜离,所以此次重续广印三十余部分送各地俾尔后代子子孙孙对谱认亲,继传百世,此是我辈之予望也,是为序。
公元一九八二年内容来源 http://www.jiapu.best198.com/g/vip_200.html
序言怎么写(有范文更好)初中生
楼主是不是准备出书啊,呵呵 我们怎样写序言 时下,个人出书而找名家写序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乐此不疲。
我觉得,这样做弊端很多。
现在读者英明得很,找名家写序这个小把戏早已被人们看穿。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镜似的,找名家作序,除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外,想借名家之光恐怕是不争的事实。
有一些出书的人,千方百计甚至挖空心思地找到自己所崇拜的名家写序,以撑门面,这已成为一种流行风。
有的称这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对此,我不以为然,在下本事不大,却有一个怪脾气,我从来不模拜任何人,我不以任何人为楷模,也不以任何人为偶像,我不敢说不想借任何人的光,但我没树立什么迅速成名成家的宏伟蓝图,写东西任其自然,我想到哪写到哪。
至于搜集作品出书,也用不着找名家来个开场白,而自己更不必多言,白纸黑字,用句俗话:那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你看了,说好,肯定有你的道理,说不好,也有你的根据,我想,这比起名家写序挡在读者面前,更能体现对读者的尊重,假如写得好,也不会因没有名家序而被读者看不起,而写得不好,可能由于作者的诚实态度而不至于让人家更加恶心。
从另一个角度讲,找名家写序从某种程序上讲是对人家不尊重。
道理很简单,你非常虔诚而恭敬向名家呈上你的文稿,写的咋样不说,那厚厚的文稿总也算得上心血的凝聚,有的经过几年或十几年才积累下来的,名家也是人,哪能没有同情之心,于是或直言说好、妙、高,有的转弯抹角说同样的意思。
我看过很多名家给出书人写的序,至今没看到说书写得不咋样、不太好之类的序言。
而事实上,真正能够得上好、妙、高的书并不很多。
我猜想名家给别人写序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
那是你逼人家扯谎,逼人家捧你,逼人家掉价。
我曾看过我认为很正直的作家为别人写序,只见一片苦心溢于字里行间,但分明是言不由衷,我总觉得这有些逼良为娼的味道。
我想,名家写序的滋味不会好受的,不论他(她)怎样写,都很难达到问心无愧,因为,这个问题,远远不是写作技巧能够解决的,要我说,写序是名家的陷阱,这样说,大概有点耸人听闻,但未必不是事实。
名家写序未必能够写好。
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往往因为在某一方面创作成就突出,名家往往不是全才,全才的名家可能存在,但极少。
名家并不是写的每一篇文章都妙不可言,事实上,名家很多文章也属平庸之作,其中写的序言之类的东西多属此种。
现在我还未发现哪位作家由于擅长写序言而出名的。
而事实上,现在好多名家写的序言形成了序八股,千篇一律,样子都差不多,有的想试图变变花样,往往还是弄巧成拙,真是英雄气短,大家风范荡然无存。
有的故作姿态,搔首弄姿,有的空话、假话、套话、错话连篇,毫无章法,令人很不舒服。
往往见诸于这样的文字:名家读了某作者的文稿,于是心灵受到巨大震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产生了一个惊喜,受到强烈的感染,有一种全新的感觉,被文章深深打动了,受益如何明显,不可多得……也不知名家们何时多情善感起来,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觉得,不象是作品如此感动了名家,大概是作者的感情感动了名家,从而使名家越来越容易被感动,以至感动得不得了。
而言过其实的感动,可能对读者是一种误导。
既然名家说作品写得好,就可能有人去摹仿,去借鉴,当他们最后得知自己中了名家的圈套会怎么想?是不是有误人子弟之嫌? 依我看,出书的人大可不必麻麻烦烦地找别人作序,既然能够出书,写个序应该是件简单的事,而序的自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应该是出书人的一大幸事。
人的一生,不能自主的地方已经很多了,这令人无奈,但我固执地认为,能够自主的地方尽可能自主,使你成为真正的你,我成为真正的我,而不应使你变成我、使我变成你,从这一意义上讲,自己出书自己作序也是自主自立的体现。
求采纳
求书画作品集 序言范文
最近,长期在我省戍边的一位青年军旅书画家杨中文同志,把他近年来创作的一批中国书画作品送来让我看看。
因为他正筹备举办一次个人书画展,并把作品出版一本集子,即将付梓,嘱我写点意见,并也作为序言吧。
杨中文这个名字,我在书画界尚少听到。
或许因为退职挂名,自己年老目昏,少过问当前书界活动的缘故,难免孤陋寡闻。
但也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有许多真正有志并潜心于探索与创构优秀艺术作品的年轻艺术家,不那么急功近利,不大自我宣传的原因。
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好的媒体信息传播手段,也有方便迅捷的出版方式和渠道,良莠不齐,人才庸才并存、艺术与垃圾共处的现象,在书法界尤其热闹。
而不善于自我推销和张扬的艺术探索者就很不大为人们所注目。
中文是因为不太见诸媒体,还是因为只是我的漠然才不知情,都并不要紧。
因为自古以来,艺术家奉献于时代的,是他的作品,而不是抄作。
因此,我抽空把中文的书画作品认真读了几遍,还是就作品论人吧。
中文的书画,以隶书和行草为主。
其隶书出自汉碑,汉碑为隶书之源,凡习隶书有成绩者,几乎无不是从汉碑入手的。
只摹唐以后乃至今人隶体者,乃至故点蚕头,矫描雁尾,波磔做作,笔弱体呆,多成俗书,了无可取。
中文是一个来自豫东沃土,心怀报国丹心,热血澎湃的中原赤子。
他经十多年部队训练的磨砺,长期感悟军旅人生,其风雨历程,铸就了一种北方男儿豪放的性格,所以在隶书的研习中,他主要宗师汉隶。
大汉之风曾横扫中原,立足天下,而隶书是汉朝盛极之艺术表象,亦是中原文化之核心。
中文选择了隶书作为创作主体,并以汉隶为宗主,则表达了一种军人气质。
中国的两汉时代,在长达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奠定完善了具有奇丽浑朴,庄严厚重的隶书书写风格。
达到了令后代难以企及的一个高峰。
直到清中叶以后考古风起,出土碑刻数以千记,从而有了碑学复兴之风影响及于现代。
在汲取汉隶作为自我风格方面,中文以睿智的选择和择优的学习方法,遍临汉碑精华。
他把传统艺术根植胸中,熟悉掌握各种运笔技巧,谙熟各碑家法,其中尤以好大王碑古朴方正、沉着浑厚的结体作架,省略隶书波磔,参以楚简使转流利,自然随意的线条,结构造型奇诡善变,用笔坚定疾厉,斩钉截铁,势沉力雄,一气贯之,往往会令观者懔然而生敬畏之感。
中文在隶书创作中大汉之风舒展明朗,潇散空灵之气溢漫于字里行间。
而在具体的结构和用笔方面,则又勇于探索新路,立意写出自家面目。
他的结字,并未全依汉隶的端庄严整,而是随势流走,布白自由,字体大小错落变化,用笔则更显得自由奔放,从而有了许多的新意象。
他还汲取了汉简的随势波磔,篆书的中锋钢柔并用,乃至于行草的点画交错和侧锋灵动,时见章草波捺的态势。
这些书法创新的创作方法,远远不受传统隶书的程式化的限制。
这样一种新艺术气象的追求,勿论如何是值得探索的。
尽管我们也许认为尚不能称尽善尽美,但中文在走着自己的创作道路。
如果把以古为体和创新为用的探索之路走好走通,美的意象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隶书之外,中文较擅长的还有行草。
说实在的,我对行草书有更多的偏爱,因而也难免有更多的偏见。
手不莫高而眼光却很严酷。
当今中国书坛的“行草书”被两种“书法”(如果也真是行草书法艺术的话)搞的让人啼笑皆非。
一种是大量的误把“写毛笔字”当作书法的“学者”充斥国中。
其“毛笔字”既缺乏传统功力,字中无帖意也无碑味,“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孙过庭语),结字蠢笨,用笔滑俗。
有的干脆不用笔而用手、用棍子,似乎中国人只要会用墨在纸上写汉字就可以是书法家。
另一种是充斥于当今各种“权威”书展甚至一再“获奖”的那种完全抛开传统审美感知的流行书风。
这些“书家”有功力,但却故意搞怪,自我结体,偏锋横扫,以丑为美。
因为有人占据书坛,并累累以“金奖”鼓励“丑书”,结果一次大展,竞相比丑。
不知中国书法还有没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审美观点。
我看中文的行草书,感觉他在传统临习方面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他写的魏晋碑体正书,虽不能说很好,但也能笔笔到位,字字严紧,古拙而不失雅秀,是完全重传统的作品,可看出用功不少。
他的行草书尤以小品条幅见佳。
其书结字秀美,细看几乎字字有古意,用笔洒脱灵动。
书写中时出险绝,但不怪诞,从而使整篇章法富于变化。
去掉卷中险字,就十分清雅俊美,归之于传统一路,并毫无逊色。
然而无此中险境则难免单调,故通篇能在传统中生发出创新意象。
有的作品能做到一起呵成,思维敏捷,行云流水,气势纵横,苍茫华滋,或题跋、或创作,常透出一种大家风度。
有的行草写得较稚拙,有较多的变体,其中夹有秦简汉碑笔法,又感到他是在意图追求一种时尚,偶有流行书风的探索和试验。
这种探索只要把握好“度”,是可以开拓新意象的。
和当今那些因为自己是“名家”、“大师”而故意写“丑”唬人欺世的评委们不一样,中文有习汉隶的功底,若用之于行草,其艺术创作的道路当有进步。
而中文以如此年轻而有这样的审美感受,是很可喜的。
中文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探险者,...
调查报告前言范文
调查报告模板: ## ##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生追踪调查报告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前言 一、调查背景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 2.试点专业开设情况 3.试点招生规模情况 4.毕业生情况 5.其它 二、毕业生追踪调查目的 1.通过追踪毕业生的质量,检查是否达到培养目标 2.通过毕业生的单位调查,了解社会对电大的评价和培养人才的需求 3.通过调查,了解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等各方面的意见 4.深入教学改革,调整教学方案,逐步达到试点项目的目标 5.其它 三、毕业生追踪调查的实施过程 1. 组织、人员、经费的落实 2. 实施方案 3. 实施过程 4. 调查表数据处理 5. 座谈记录的整理 四、抽样调查方案及实施 6. 抽样方案 7. 实施中的调整 8. 抽样调查实施情况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中央电大要求调查专业的分析 1.调查统计数据表 2.每一级数据的分析 3.专业比较分析 4.地区比较分析 5.毕业年度比较分析 6.其它 (二) 自行组织调查专业的分析 1.调查统计数据表 2.每一级数据的分析 3.专业比较分析 4.地区比较分析 5.毕业年度比较分析 6.其它 (三)访谈等活动分析 (四)本省办学特点、特色的分析 六、相关分析(自定) 1.毕业生不同背景情况的分析 2.教学改革与毕业生评价的分析 3.培养人才与毕业生质量的分析 4.其它 七、毕业生追踪调查的结论 (一)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是否成功 (二)远程开放教育能否持续开展 1.培养出的毕业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 2.培养出的毕业生是否适应社会需要 3.教学改革的效果和问题 八、总结 1.用人单位意见 2.毕业生自评意见 3.毕业生对学校的意见 4.本省电大特点 5.信度、效度检验 九、问题的讨论 十、建议 十一、参考文献 十二、附录 十三、致谢...
乡镇史志范文
序这种特殊的文体,是只宜添花不宜挑刺的。
作为一种文体的序,基本上是要叙述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特色,介绍作者的情况、写作动机等。
序,在词典中的固有解释是古代指送别赠言的文字。
在古语中,序和叙同,如《说文解字叙》、曹丕的《典论》自叙、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等。
但在现代文字中,序就是序,叙则因有叙述、告知的意思就成为了序的一个内容。
夹叙夹议,表明一切,包含写书的艰辛过程,包括同时对同类书的贬低?我想那也不尽然。
因为凡是文字的写法,都是一个大方向,然后再去纵向或者横向发展。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不是其他,而是序究竟属于哪种文体?姑且不论今人如何写序(我曾见过有人用寓言的方式帮人作序),就看古人的序,包括《兰亭序》、《滕王阁序》等,都是议论文的类型。
《兰亭序》、《滕王阁序》虽然不在我的主要讨论范围,但是需要肯定的是,这些都是先进行描写后进行抒情和议论。
曾经有人将这样的文字当作散文来读,如果以泛散文的概念来定义,或许可以归类,但若真要论及根本,还是议论为偏移的重心。
既然将序局限在议论文范围内,那么序的主要写法无外乎夹叙夹议、先叙述或抒情后抒情或议论、边抒情边议论等主要内容。
这里就涉及几个概念,叙述、议论和抒情,我相信凡是写过文字读过书的人都了解了。
并且对议论文的三段论都很了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这三段论并非完全适用于所有的序文,因为需要写序的文字不同,就要适时去变通,达到序文与书文成为一体的目的。
但实际上,序的作用更多在于点醒读者,提示内文的作用。
有些作者自己为自己写序,也多加上个人经历,这其实是把序和记混成一篇文章来写了。
“笔法简洁,生动具体”,这八个字可以作为序的关键轮廓。
古人为序,常常数行了事,突出的是文字本身的特点,表现的是文字具备的特质。
我记得有人说:“序这种特殊的文体,是只宜添花不宜挑刺的。
这是写序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出发点,无论何时都要一定要遵守的。
”这样的说法虽过于武断和牵强,但也不乏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序只是评论中的一种,所以并非要正反驳论。
我们依此说法来看雨的文字。
《听雪?执情》是两篇序,一为囚雪作品集《一个青苹果》?序言《听雪落下的声音》,一为静仔作品集《心血录》?序言《执理者走天下,执情者悟世事》。
两篇序,却展现了序的两种不同写法。
我提到过,序的内容一为已文而序,一为他人而序;序的写法一是对作者创作的经历谈;二是对文字的分解谈,三是对文字风格谈。
雨的两篇文字是为他人作序,那文字应该如何去写呢?在我们对对方文字过程并非十分了解的情况下,在对方书文内容是合集的情况下,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进行创作经历的序文,因为这样的序文常常需要十分了解文字的作者。
所以,雨在写序的时候,选择了分解文字和谈论风格,这样的写法虽然有点泛泛而谈,但实际上对于读者掌握文字的基本内容、了解文字的大概风格走向都有很好的作用。
序的功能是什么呢?引导作用。
在古代,序大都在书的末尾。
到了现代,为了阅读方便,序通常放在书的最前面,就带有导读的意思。
因此,读书先读序。
我们看《兰亭序》和《滕王阁序》,这两篇千古美文虽然在当时是以单篇形式出现的,但为风景作序,所展现的是兰亭和滕王阁的独特魅力,引导天下百姓观赏这曼妙的风景就是它的主要作用。
雨的序也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在《听雪落下的声音》中,我们看到雨对于囚雪文字的逐步解读。
她将囚雪的文字提出主要部分或者可以说提出富有代表性的文字,来进行逐条解读。
所展现的正是囚雪文字的独特魅力,这魅力包括哪些呢?在我的理解中,我看到如下一些:心情、青春、生命,也就是雨文字中提到的“内心的真实、淡然的写意、现实的象征、青春的灼伤、生命的坚韧、抑或寂寞的颓废”,这是囚雪文字中的个性特征,也正是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地方。
在传播学中有一个名次叫“分众”,何谓分众?也就是把受众分开细化,让每个人选择自己的阅读和观赏。
雨为囚雪写的序,也起了分众的作用,当她把囚雪的文字魅力在序前面展现出来的时候,就决定了囚雪文字的读者群:年轻人为主体,怀念青春的人为次。
同样,在《执理者走天下,执情者悟世事》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雨文字的引导作用。
相对《听雪落下的声音》来说,给静仔写的文字更注重对他文字风格的总结,给囚雪写的文字更注重对他文字属性的诠释。
在静仔的这篇序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雨把自己独特的观点融入其中,在谈论静仔文字风格的同时,并非一味褒扬,更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也在一方面指出了静仔文字的弱点。
而更为巧妙的是,雨在不动声色之间消融了静仔的弱点,从而达到勉励的目的。
这里的引导,体现在雨儿对静仔文字的提示和将来文字方向的引导。
雨的两篇序,虽然否具备同样的功能,却是不同的风味:《听雪落下的声音》抒情特色很浓,是对囚雪文字功能的重塑;《执理者走天下,执情者悟世事》说理特色丰富,是对静仔文字功能的加强。
也就是说,前篇是横向发展,后者则为纵深递入。
横向的发展...
可以给我几篇为诗集写的前言的范文吗???好点的。
拜托~~~~
席慕容《河流之歌》前言 代序 此刻的心情 席慕容 从十四岁开始正式学画,这么多年了,遇到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还是会留起来,舍不得卖掉。
从台北到布鲁塞尔、从慕尼黑再回到石门,一捆一捆的画布跟着我搬来搬去,怎样也舍不得丢掉,因为心里知道,那样的作品在往后的日子里是再也画不出来的了。
因为,正如同人类的成长一样,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面貌,过了这个阶段,再要往回走就是强求了。
所以,在今夜,虽然窗外依旧是潮湿而芬芳的院落,灯下依然有几张唱片、几张稿纸,可是,而对着《无怨的青春》的初稿,我深深地觉得,世间有些事物是不会再回来的了。
就好像一颗离我越来越远的星辰,眼看它逐渐变小、变暗、变冷,终于在一个我绝对无法触及的距离里消失,而我站在黑暗的夜里,对一切都无能为力。
心里是有一点悲伤和怅惘的,但是也同样含着感谢,感谢的是:藉着它曾经发过的光和热,让我写出了一些自己也很喜欢的诗句,使我在每次回顾的时候,仍然可以信它、爱它和怀想它。
所以在《七里香》和《无怨的青春》里,我参差地放进了我十几到三十几岁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作品有着相仿佛的面貌,一方面也是为了我自己的一种纪念,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一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如果只把这些诗当成是一种记录,那么,诗里当然有我,可是,如果大家肯把这些诗当成是一件艺术品的话,那么,诗里就不应该是只有我而已了。
在现实生活里,我是一个幸运的女子,因为有深爱着我的人的支持,我才能如此恣意地成长,想画就画,想写就写,做着对一个妇人来说是极为奢侈的事。
我要承认,在今生,我已经得到了我所一直盼望着的那种绝对的爱情,上苍一切的安排原来都有深意,我愿意沿着即定的轨迹走下去,知恩并且感激。
我会好好地去生活,好好地把握住每一个时刻,对所有的一切都不再强求。
当然,诗仍然是要写下去,只是,在明天,我会写些什么,或者我将要怎样写,就完全不是此刻的我可以预知的了。
生命的迷人之处,亲爱的朋友啊!不也就都在这些地方了吗? 《废名诗集》前言 在现代文坛上,废名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精神的作家、学者。
其一生以1949年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以文学创作为主,兼及诗学、佛学研究。
主要有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枣》、《桃园》,长篇小说《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诗论《谈新诗》,佛学专著《阿赖耶识论》等。
后期除少量创作外,主要从事学术研究,著有《古代的人民文艺——〈诗经〉讲稿》、《杜诗讲稿》、《跟青年谈鲁迅》、《鲁迅研究》、《美学讲义》、《新民歌讲稿》等。
废名以其风格特异的小说名世,但从本质上讲,他乃是一位诗人。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周作人就曾说过:“废名君是诗人,虽然是做着小说。
”(《〈桃园〉跋》,《桃园》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版)三十年代鹤西(程侃声)也说废名“到底还是诗人”。
(《读〈桥〉与〈莫须有先生传〉》,《文学杂志》1937年8月1日第1卷第4期)废名是以新诗人的姿态步入文坛的,他最初发表的文学作品即是诗。
他将诗的特质熔入小说创作之中,多用唐人写绝句的手法,构筑一方远离尘嚣、如诗如画的乡村世界,展现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形式。
语言简练,意境浓郁,富有田园风味和牧歌情调。
他的小说不仅影响了沈从文等作家的创作,而且对卞之琳等诗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37年,孟实(朱光潜)就及时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在为《桥》所写的一篇书评中说《桥》“对于卞之琳一派新诗的影响似很显著,虽然他们自己也许不承认”。
(《桥》,《文学杂志》1937年7月1日第1卷第3期)晚年的卞之琳承认自己主要是从废名的小说里“得到读诗的艺术享受”。
(《〈冯文炳选集〉序》,《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2期)卞之琳三十年代中后期的诗歌在观念化写作方式等方面,与废名小说确实存在着某些相通之处。
废名生前公开发表的诗作不多(近50首),可他写的诗却并不算少。
1931年10月17日,他曾在《〈天马〉诗集》一文中说过:“我于今年三月成诗集曰《天马》,计诗八十首……今年五月成《镜》,计诗四十首。
”1958年1月16日,他在《谈谈新诗》中写道:“我从前也是写过新诗的,在1930年写得很不少,足足有二百首……”1949年以后,他用新民歌体创作了《歌颂篇三百首》,在报刊上发表过《工作中依靠共产党》、《迎新词》、《欢迎志愿军归国》等数首诗。
由此可知,废名至少有诗作500首。
这些诗歌除部分散佚者外,多数以手稿形式存留下来。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废名重视自己的诗歌,远胜于其小说。
他讲新诗,专门介绍过自己的诗歌创作。
他将自己的诗歌与卞之琳、林庚、冯至等诗人相比,一面承认他们写得好,“我是万不能及的”;一面又很自信地说:“我的诗也有他们所不能及的地方,即我的诗是天然的,是偶然的,是整个的不是零星的,不写而还是诗的,他们则是诗人写诗,以诗为事业,正如我写小说。
”“我的诗太没有世间的色与香了,这是世人说它难懂之故。
若就诗的完全性说,任何人的诗都不...
一本书的序言怎么写? 比如说:( 举个例子 )
先说说你们老师,头脑有点..问题罢----体现在要求用毛笔. 比如你写一本小说的序言.你就要在纸张正中写"序言"然后正文可如下:其实,很久以前我就想写本小说了.想着想着结果就动笔了----想是不具实际性的.然后我发觉了一个问题----我并不会写序言.(序言的文体并没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