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2008-09-20 10:11:32? 来源:新浪?席忠华的博客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一、时代、生平与事业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生于捷克的尼夫尼兹(Nivnitz),但曾长时期在波兰、匈牙利和瑞典等国从事教育活动。他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他个人生活经验和个人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也不仅是捷克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且是时代的产物和欧洲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
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代。当时,封建制度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中仍居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已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孕育成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进入鼎盛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广为流传。文艺复兴以后发展起来的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知识得到某种程度的传播,近代自然科学体系正在形成。先进的思想家们对长期以来控制着人们思想的神学世界观和经院主义方法论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欧洲各国的教育也取得了某些进展。但十七世纪的欧洲还是处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间。宗教神学世界观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时代的成就与局限在夸美纽斯思想中的反映都极为明显。
夸美纽斯的祖国捷克在十一世纪末加入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在十三世纪时,捷克王是帝国的七大选侯之一。1347年,捷克卢森堡王朝的查理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1347-1400年,布拉格曾经是帝国朝廷所在地。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德国的封建势力从十二世纪起就逐渐向捷克渗透。捷克的大贵族则与德国的教、俗封建主和商业贵族勾结在一起,对捷克城乡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统治。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在捷克日益激化,终于发展成长达十五年(1419-1434)胡斯战争。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下层人民组成胡斯战争的左翼——塔波尔派。由于他们的英勇斗争,胡斯革命军曾取得辉煌的战绩。后来,由于罗马教皇与德国皇帝采取分化革命队伍的策略,代表捷克贵族与中产阶级利益的胡斯党人右翼——圣杯派妥协倒戈,塔波尔派惨遭镇压。
塔波尔派的武装斗争失败后,其余众组成一个比较温和的新教派别——“捷克(波希米亚)兄弟会”,会员多为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他们承继了塔波尔派反对封建制度,反对夭主教会和异族统治的民主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拒绝使用它的武装斗争方法。“捷克兄弟会”还继承了塔波尔派重视人民教育的传统。夸美纽斯的生活道路就是和这个新教派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夸美纽斯于1592年诞生在一位虔诚的“捷克兄弟会”会员的家庭里。其父为小康的磨坊主。夸美纽斯自幼受到“捷克兄弟会”的宗教思想和民主主义精神的熏陶。1608年前,他在兄弟会学校中受初等教育,从1608年起,在兄弟会资助下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
夸美纽斯在中学时就产生了改革学校教育的思想。在大学求学时,他系统地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还读过拉特克的《改革学校和社会的建议书》,对此颇有好感。那时,夸美纽斯已经具有某些感觉论的想法,并立志编纂一部捷克语百科全书。
1614年,夸美纽斯担任普雷拉乌(Prerau)拉丁文法学校的校长,着手研究教学改革向题。1616年,他编写了《简易语法规律》。同年,他被推选为兄弟会牧师。夸美纽斯开始在奥尔米兹担任圣职,两年以后转赴富尔涅克,任牧师兼兄弟会学校的校长。为时不久,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捷克军队大败,国家完全丧失了独立地位。捷克陷入历史上的“黑暗时代”。
1621年,西班牙军队占领富尔涅克城。夸美纽斯起初辗转流离于附近的深山丛林之中。后来,他来到勃兰迪兹城。1623年,他撰写了《世界迷宫与心的天堂》。这是一本用文学形式表达其哲学与社会政治观点的书。作者在其中愤怒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和混乱,谴责教、俗封建主的无耻和贪婪,控诉人间的不平现象。他号召心向上帝,理解基督教义,以求实现在基督徒之间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社会理想。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夸美纽斯更加重视教育的作用,经常思考如何改进教育的问题。1627年,他受伊利亚斯·博定(Elias Bodin,1600-1650)用德文写的《“自然的”教学论》(“Natural“ Didactic)一书的启发,决心写一本捷克文教学论。
1627年7月,德国皇帝下达迫害新教徒的宗教令。1628年2月,夸美纽斯便随同三万户“捷克兄弟会”会员的家庭迁居波兰的黎撒(Lissa)。从此以后,他未能重回祖国。
夸美纽斯第一次留居黎撒的时间较长。他一面在中学执教,一面从事教育理论的创作和编写教科书。他先后撰写了《语学入门》(1631)、《母育学校》(1632)、《物理学概论》(1633)、《大教学论》(捷克文版完成于1632,拉丁文版完成于1633-1638)、《泛智的先声》(1637-1639)等重要著作。其中《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巨著。作者撰写这本著作是以他自己的哲学与社会政治观点,以及他在普雷拉乌、富尔涅克和黎撒的实际教育工作经验为基础的。但他为了写好这部著作,还细心研读了前辈的大量著作,接受了他认为可以吸取的观点和经验。《语学入门》是夸美纽斯根据自己的教育观点编写的一本拉丁文教科书,出版后很快便有了十二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的译本,使夸美纽斯很快获得了世界声誉。《泛智的先声》也引起了国际上的注意。英国国会通过组织编纂“泛智论”的学术委员会的决议,邀请夸美纽斯前往伦敦领导这一工作。1641年,夸美纽斯应邀到达伦敦。时逢英国国内战争爆发,“泛智”工作无法进行,他在英国只停留了几个月就转赴瑞典。瑞典当局并不支持夸美纽斯“泛智论”的研究工作,而是要求他协助解决拉丁文的教学向题。为了求得瑞典政府对“捷克兄弟会”的支援,夸美纽斯不得不为瑞典编了五、六年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
1648年,夸美纽斯重返黎撒。1650年5月,“捷克兄弟会”举行宗教会议,夸美纽斯被推选为主教。不久,夸美纽斯又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尼亚公国统治者的邀请,到沙洛斯-波托克(Sarospatok)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夸美纽斯想在匈牙利创办名符其实的泛智学校,并为此拟定了详细计划。这就是后来出版的《七个年级的泛智学校概述》(简称《泛智学校》)。但他在匈牙利只办起了这种学校的前三个年级,而且很不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论天赋才能的培养》和《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等一系列教育论文和著名的儿童读物《感觉世界图解》(或称《世界图解》)。后者是一本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百科全书。这本书于1658年出版后,也被迅速译成欧洲各国文字,流行二百多年,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并曾博得莱布尼茨、歌德等人的好评。
1654年8月,夸美纽斯再次回到黎撒,继续进行“泛智论”的研究。1656年4月,黎撒毁于波兰与瑞典之间的战争,使“捷克兄弟会”失掉了最后的主要避难所。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议会拨款救援捷克流亡者,并欢迎夸美纽斯前往工作和定居。经过长期漂泊,夸美纽斯最后在阿姆斯特丹度过晚年。从1657年起,他的《教育论著全集》也在这里陆续出版。
二、世界观与思想渊源
夸美纽斯的世界观非常复杂,充满矛盾。
作为“捷克兄弟会”的会员和领袖,夸美纽斯从这个代表中世纪农民、城市平民和其它社会下层人民思想感情的教派传统中接受了最重要的影响。强烈的民主主义精神是夸美纽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夸美纽斯一生为捷克民族的独立自由劳苦奔波。他谴责国际生活中以大欺小,弱肉强食的现象,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他对封建社会中的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表示愤慨,哀叹世界上“到处是穷多于富”。如在《世界迷宫与心的天堂》中说:“有些人家中金银成堆,尽是吃的穿的用的,而另一些人,同样是上帝的奴仆,却饥不得食,寒不得衣。我相信这不是上帝的意志,而是我们这个丑恶的世界造成的,……”在《致天国书》中,夸美纽斯也揭露“富人”的虚伪、残忍和贪婪,对穷人争取幸福生活的愿望深表同情。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民主性,他的普及教育思想都是和这种民主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
人道主义是夸美纽斯世界观的另一要素。夸美纽斯从青年时代起,就阅读了许多人文主义者的著作。他特别喜爱康帕内拉和韦弗斯的著作,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他摆脱了中世纪天主教会散布的原罪说,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肯定人的智慧和人的创造力,认为人能“实现最高的目标”,“完成最伟大的事业”;他重视人的现世生活,关心人的健康与幸福,论及“延长生命的基础”;他崇拜自然,重视科学与教育,常把学校称为“造就人的工场”;鼓励人们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切资源为人类造福。
感觉论是夸美纽斯世界观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他是在否定“经院主义迷宫”,探求“迅捷地、愉快地、彻底地”进行教学的方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种观点的。培根的《新工具》等著作丰富了他的思想,给他提供了论证这一问题的理论根据。但是,夸美纽斯在这一方面并未达到培根的高度。
夸美纽斯从幼年时代起就接受了宗教的深刻影响,成长以后又长期担任本教派的圣职。基督教的世界观根深蒂固。因此,他一方面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另一方面又认为圣经是认识的源泉。而且对他来说,不仅感觉与圣经都是认识的源泉,连人与世界都是“上帝的造物”。“自然是神功的最真实的反映,显示上帝带着怎样的目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工作着。为奠定泛智论基础所必需的那些规范应当从自然和圣经这两个源泉中建立起来。凭借这两样东西:最伟大的和最渺小的,最高的和最低的,最初的和最后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已经创造出来的以及尚未创造出来的,都应该导人一个统一的、真正的、万物一体的和谐(或者更恰当地说,普遍的和谐)里,再没有其他的东西比这种和谐更好的了”。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夸美纽斯是怎样把感觉论纳入到他的唯心主义体系的。
在夸美纽斯的社会政治观念中虽然包含着一些具有深刻人民性的思想,但它毕竟也是唯心主义的。他把道德堕落看成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根源,把净化道德、使人心皈依上帝当作解救人类的主要手段,幻想出现一个神所统治的千年王国。夸美纽斯晚年甚至协助朋友或以自己的名义出版散播迷信的预言集。这一切都说明宗教神学观念仍是多么严重地束缚着他的思想。
三、论教育的作用、目的与任务
夸美纽斯世界观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在他的教育目的论中得到最明显的反映。
在《大教学论》前四章中,夸美纽斯依据圣经,用神学观点论述教育的作用、目的与任务。他说:“现世的人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任务是要形成“永生所需的理性的灵魂”,造就“灵魂纯洁清白的人”,以便去迎接天堂中“千倍的幸福”。按照他的意见,人生的这个“超乎现世的”、“终极的目标”应该由教育来完成。他还说:“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因此,他认为教育有三项基本任务,就是要使人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中的主宰”、“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而为此就需要进行“博学”、“德行或合适的道德”与“宗教,或虔信”的教育。他的这些议论虽有别于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但还是带着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从中可以看出,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论与中世纪天主教会的宗教观和教育观是有某种继承关系的。例如,他强调为“永生”作准备和“虔信”在教育中的地位。这是他的教育目的论中落后的方面。
但是,联系他的其他议论,具体分析起来,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论和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论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因在于:两者的宗教观及其阶级基础是有本质差别的。
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它的教义和教规是按照地主阶级的需要制订的,是维护封建制度的。它要求信徒对教会绝对服从。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要求培养神和人间统治者的奴隶。在这里是没有理智的地位的,是禁欲主义的,是完全忽视现世生活的。夸美纽斯所属的“捷克兄弟会”倾向喀尔文新教。它在自己的活动中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具有民主精神。这种本质上的差别在教育目的论上的反映有三点:
第一、强调教育对于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作用。夸美纽斯把教育当作“人类的得救”的主要手段,这当然是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强调教育对于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意义,这是值得肯定的。夸美纽斯说,假如男女青年能够“毫无例外地,全都迅捷地、偷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社会就“可以少些黑暗、困恼、轧轹,却能多见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他反复说明教育对于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增进人类幸福和加强国家实力的作用。如在《论天赋人才的培养》一文中指出:有教养的民族“会很好地利用世界上的自然力量和地下的矿藏”来造福人类,“不会让一寸土地荒芜,不让一点点物质白费掉”,会把土地耕种得“象在天堂”里那样好,并能应付不测;而在没有教养的人那里“是不存在什么对生活、健康、安全的合理照顾的,生活是得过且过,活一天算一天,在他们那儿一切都是偶然的,不经思索的”,甚至连“最好的气候、最肥沃的土地、最适于航行的河道”都不会利用。在《大教学论》的最后一章中,他也详细地讨论了合理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强调在教育方面“不可吝啬费用”。
第二、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夸美纽斯看来,人都是有一定的天赋的,人的本质是善良的,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爱物”。他们后天的发展如何,关键在于教育。他说,每一个人一旦降生,就都“有生活、有动作、有智力的基础。”如果青年人在品德上出现什么毛病,但“只要没有完全毁坏,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为一个人的”;如果体力不强,是“可以用散步、奔跑和人为的运动的方式去恢复它的天然的精力的”;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是能够得到发展的。夸美纽斯特别反对借口“智力迟钝”而拒绝教育儿童。他得出结论说:“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需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大教学论》的第一句话说明,此书的宗旨,就是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第三、重视智育。夸美纽斯重视德行和虔信,但也重视“博学”。因为在他看来,人首先应该变成“理智的动物”,然后才能成为有德行有信仰的人。所以按照他的意见,“永生的预备”的第一阶段就是“知道自己(并知万物)”。可见智育对他来说是“德行”和“虔信”的基础。夸美纽斯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巨大的:“人心的能量是无限的,它的知觉的进程象个无底的深渊。”“它上天入地,无所不去”。他把人脑称为“思想的工场”,将它比作能够接受玺印,能够做出小的形象的蜡,它“能接受万物的影像,能够接纳整个字宙中的一切事物。”他强调授予学生广泛的知识(“博学”、“泛智”或“周全的教育”),同时还要求发展学生的能力。在《天赋才能的培养》中,夸美纽斯列举的天赋才能有四种:智慧能力(包括感觉、判断、记忆),意志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能力。他详细论述了培养这些能力的意义。
以上三个方面,所谈的主要是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夸美纽斯世界观中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和唯物主义因素在教育目的论中的反映。他的这些见解不仅适应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科学、发展教育、扩大生产与巩固民族国家的要求,符合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就是对我们现在兴办教育事业,也是有启发的。
四、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提出的一条根本性指导原则。这条原则也是以其宗教观为理论基础的。尊崇自然就是这种宗教观的鲜明特点之一。这是与中世纪后期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的。新航路的发现,天文学、地理学和博物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于宇宙和地球的看法,激发与增强了人们研究自然的兴趣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愿望。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数学、自然科学的进步则使人们认识了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促使人们去了解自身的奥秘,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些由于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发展所提出的理想与要求,都反映在夸美纽斯的宗教观念中,并指导着他的思想和行动。另一方面,他又用自己的宗教观来论证自己的自然观,使之具备神圣不可侵犯的色彩。
夸美纽斯说:“所有的事物按照自己的基础来说,是彼此相同的,只是形式上不同,因为上帝是它们的原型,自然是它们的反映,艺术是它们的反面形象。”又说:“由神的理智产生的思想在创造物上打下自己的痕迹。而那些能够合理地动作的创造物也就在它们所形成的物件上打下自己的痕迹。”因此,研究自然,研究人与人们活动的结果——生产技术与科学成就就是神圣的事情了。夸美纽斯正是运用这样的自然观去和经院主义学校中一切轻视自然、违反自然规律的现象进行斗争的。
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研究宇宙万物、人的本性及其活动规律。按照他的意见,“秩序”便是存在于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的普遍规律。他说:“我们从考察知道,真正维系我们这个世界的结构,以至它的细微末节的原则不是别的,只是秩序而已”,“秩序就叫作事物的灵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第十三章中列举日月运行、蜜蜂、蚂蚁等昆虫的活动、人体结构、国家组织和各部门生产活动的许多事例,来说明“秩序”如何保证了宇宙万事万物和谐发展。因此,他把遵循“秩序”这条普遍法则视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的重要内容。他说“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一切事物里面的恰切的秩序”、“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同时,他还认为可以从自然去借来教导工作的恰切的秩序:“艺术若不模仿自然,它就什么都作不了”,而“一旦这个原则彻底地被获得以后,艺术的进行立刻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地容易,一样地自然。”夸美纽斯引用园丁、画家、建筑家模仿自然取得成就的事例,说明教育活动必须“小心地注视自然的作用”和模仿自然。例如在“自然遵守合适的时机”的原则下,他借用鸟儿选择在春天繁殖,园丁选择在春天种植,它们或他们的活动都有一定步骤的事实,批判经院主义教育“没有选择运用心理的恰当的时机”,论证新教育必须遵守自然的秩序,使人类的教育“从人生的春天”即儿童时期开始,学生应在早晨读书,“一切应学的科目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过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等等。又如,夸美纽斯认为在自然中存在一个“先预备材料,然后再给它形状”的原则。他列举了经院主义教育中的大量偏差:缺乏图书与直观教具;教科书编写得烦琐抽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只重视语文不重视科学,先学语文后学科学;语文学习上先教文法,先学拉丁文。如此等等,他认为都是违反“材料先来,形状后到的自然的秩序”的。于是,他得出结论说:“为使学校得到彻底的改进起见,下面各项是必需的:1.书籍与教学所用的材料必须先预备好。2.悟性应该先在事物上面得到教导,然后再教它用语文去把它们发表出来。3一切语文都不可从文法去学习,要从合适的作家去学习。4.关于事物的知识应该放在关于它们的组合的知识,之前。5.例证应比规则先出现。”
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是夸美纽斯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另一重要内容。他说:“一切生存的事物都有它的生存的目的,都具有达到那个目的的器官与工具。并且它还具有一定的倾向,以期凡事不会不愿地、勉强地去达成它的目的,而能凭借自然的本能……,这样迅捷地、偷快地去作成。”按照夸美纽斯的看法,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中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根据夸美纽斯的意见,人的头脑、心智和人体的各种感官就是达到人生目的的器官与工具,而“求知的欲望”、“能够忍受劳苦”、并且“爱好劳苦”就是人的天然倾向。夸美纽斯认为,以上这些就是人区别于其他宇宙万物的地方,人类这样的自然本性就应该成为安排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在《大教学论》和《母育学校》中,他详细地研究了儿童身体发育成长的过程及条件。夸美纽斯还提出了健康的精神决定于健庚的身体的思想。他指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灵魂便会听不见什么,看不见什么,说不出什么,做不成什么,甚至想都想不了什么。……人人都应该祈求自己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存在于一个健康的身体里面。”
夸美纽斯把人的心理比作一颗种子或一粒谷米,他说:“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必须通过遵循自然的教育来加以发展。他对人类认识客观自然的心理过程作了一个粗略的描述:感觉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起点,人们通过感官而获得体外的感觉,留下事物的影象即“体内的感觉”。他们可以将它们收藏在自己的脑里,又能使他们在脑中重现,以便进行推理和判断。他认为,教学的安排必须符合这个自然的心理过程:“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领导,要去观察能力发展的次第,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除此以外,夸美纽斯在论述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时,还提到教育应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的向题。他指出,“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他的责任在于培植,不在变换……假如他发现了某门科目对于某个学生的关性是不相合的,他就决不应该强迫他去学习”,要让每个人都“顺着他的天生的倾向去发展。”
由此可见,包含在夸美纽斯这条组织教育工作的总原则中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夸美纽斯在论证自己这条原则时,虽然未能摆脱神学观点,但他依据的主要不是宗教信条,而是自已对自然、社会与人类认识活动的观察。他自觉总结教育经验,探求教育规律,试图找到人与自然发展的普遍法则。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他役有找到真正的人与自然发展的普遍法则,也没有完全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的心理活动。当他采用与自然和社会现象类比的方法论述教育问题时,还出现了许多片面、机械和牵强附会的地方。但是,他努力探求教育规律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五、论学制与课程
除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以外,“泛智”也是夸美纽斯学制论和课程论的主要指导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崇高教育理想是夸美纽斯“泛智”思想的集中表现。它一方面要求人类掌握一切对于“现世”和“永生”所应有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授予每一个人这种必备的知识。反映在对学制的要求上,就是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和单轨制的思想。这是夸美纽斯对世界教育思想史的主要贡献之一。他曾说:“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暖与生气给予整个的世界……”他要求在每个城市和村庄都建立起国语学校,让全体男女青年不分富贵贫贱毫无例外地都能“达到一个境地,在合适地吸取了智慧、德行与虔信之后,能够有益地利用现世的人生,并且适当地预备未来的人生。”他愤怒地指责当时的学校只为富人而设,并且无限感慨地说:“穷人们除了有机遇,比如有人怜借他们以外,他们是不能够进学校的。在那些被摒于学校以外的人们里面,也许就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糟蹋,被埋没,真是教会与国家的大损失。”
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泛智”思想,夸美纽斯提出了学习的时机问题和早期教育问题。他认为“现世的人生”是“永生”的准备,而为了准备“现世”的生活,需要二、三十年。他说,从诞生到二十四、五岁,是人的青春岁月,“是只合于教育之用”的时间。又说:“学习的程序应从婴儿期开始,一直继续到成年;这二十四年的光阴应当分成界限分明的几个时期。在这方面,我们应当追随自然的领导。因为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身体可以继续生长到二十五岁,过此以往,它便只长力量了。”依据这种考虑,他将二十四年学习时间区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四个发展阶段,各为六年,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和大学等四级学制和有关的课程安排。
母育学校 按照夸美纽斯的意见,每一个家庭都是一所母育学校,这种学校的主要教师便是母亲。他认为,父母亲首先必须关心的问题是保护儿童的健康,而母亲对此负有特殊重大的责任。他指出,妇女在怀孕时期要特别注意保护自己,饮食既要有节制,又要保证营养,以免损伤胎儿的机体。他要求孕妇保持自己情绪的和平与安宁:不发怒、不惊惶、不苦恼、不着急,以免胎儿受到刺激。夸美纽斯十分细致地谈到幼婴护理问题,特别强调母亲应该亲自哺乳,并批评了当时贵族妇女不愿亲自哺乳带儿的陋习。在幼儿饮食方面,他建议多给婴儿吃软和的甜食,稍待成长以后,要让他们吃清淡的食物。他强调要给儿童规定适当的生活制度,要少用药物,多注意活动与锻炼。
夸美纽斯为学龄前儿童提出了一个相当广泛的智育纲领。他要求用适当的方式教给学前儿童天文、地理、算术、几何、物理、历史、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识,进行知、行、言三方面的初步教育。根据儿童年龄特征,他认为母育学校在智育方面的中心任务应该是训练儿童的“体外感觉”,培养他们分辨外界事物的能力。他对发展儿童的视觉,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提出了相当细致的意见。例如他说,要让儿童感知光的存在,但要避免让他们凝视强光,要保护其视力。当儿童两、三岁时,要指给他们看涂颜色的东西,看天空、树木、花朵和流水。四岁以后,要扩大儿童的视野,带他们到户外去观察各种动植物,看书中的图画。夸美纽斯认为,通过不断扩展范围的观察,儿童的视觉和观察力有了发展,也就会获得关于天文、地理和自然等方面的初步知识了。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理论对福禄培尔很有影响。他的许多观点在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发展。
国语学校 夸美纽斯要求将初级学校办成国语学校。这里体现着他对祖国语言的重视和要求民族独立发展的思想。同时,这也是对中世纪教育传统的否定。中世纪学校用儿童陌生的拉丁语进行教学。这不但浪费了儿童的宝贵光阴,而且使他们遭受许多折磨和痛苦。夸美纽斯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要让儿童学习得更偷快、更容易,让他们获得“终生终世都有用处的”关于事物的知识,同时掌握祖国语言。
夸美纽斯在初级学校课程方面提出了非常先进的意见。当时一般初级学校修业年限仅两、三年,只教给儿童一点点阅读、书写和初步计算的知识和技能。教义问答是儿童在初级学校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夸美纽斯为国语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中,除宗教课程外,包括有几何常识和关于历史、地理、天文、经济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常识,还有唱歌和手工劳动。对于愿意学习外国语的学生,在十至十二岁时还可以加学外语。
在国语学校阶段,夸美纽斯要求注意发展儿童的“体内的感觉、想象力与记忆力,及其相关的器官。”
拉丁语学校 按照夸美纽斯的意见。在每一个较大的城市中应为十二至十八岁的青年设立拉丁语学校(文科中学)。在这种学校里,应使学生掌握四种语言(国语、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文)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所谓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是指除传统的七艺外,还要加上物理学(自然哲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伦理学和神学。夸美纽斯将以上各门学科配置在六个年级里,每年以一种相应的学科为主,而且以这种学科作为这个年级的名称,即一年级为文法班,学习四种语言和圣经史;二年级为自然哲学班,学习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史;三年级为数学班,学习数学和技术发明史;四年级为伦理学班,学习道德史和美德范例等;五年级为辩论术班,掌握辩论的艺术和风俗史、各民族和各种宗教仪式史;六年级为修辞学班,学习修辞学和世界各主要民族史,特别是本民族的历史。
夸美纽斯在解释自己的课程安排时说,语言是一切知识的锁钥,所以文法应放在中学的第一年学习,以便日后学生能运用它们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以后,他将“真正的学问放在辩论术和修辞学的前面”,是由于考虑到青年“应当先研究事实,然后才能研究事实的组合……从逻辑上看来,内容是先于内容所采取的形式的”。他强调指出,这是能够得到“准确”而“迅捷”的进步的唯一方法,因为要“先借观察去学会事实”,然后“才能对于事实作出健全的判断,或用合理的措词去把它们表示出来。”对历史学的重视,是夸美纽斯在课程论方面的一大贡献。他说:“熟悉历史是一个人的教育里面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终生终世的眼目。”
大学和旅行 夸美纽斯认为,在每一个王国或每个省,都应该设立一所大学,使十八至二十四岁的青年中最有才华的人接受最完备的教育。按照夸美纽斯的意见,对于进入大学学习的青年都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只有经过选择的智者,人类中的精英,才去从事研究。”
夸美纽斯设想的大学,仍然是按照当时流行的作法,设神学、法学和医学三科。在大学课程和培养目标方面,他指出,大学的“课程应该真是周全的,应有研究人类知识的每一门类的准备。”这就是说,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该是比较广博的。他特别强调大学生要广泛阅读原著。在学习方法上,他还强调要利用辩论。他认为大学生应通过阅读、听讲与辩论对所选择的专业知识懂得透彻,表达流利。按照夸美纽斯的意见,青年人应以传统的旅行来结束自己的学业。
六、论学校工作的组织和班级授课制
在中世纪,西欧各国学校工作的组织是极为松散的。学生在一年的任何时间里都可以到学校学习。他们虽然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但各人都是按自己的进度学习,教师也只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对全班学生讲授共同的课业,没有统一的计划。中世纪后期,在耶稣会举办的学校中曾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比较好的组织。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兄弟会学校中,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的萌芽。德国教育家斯图谟在斯特腊斯堡主持文科中学时,曾把学生分为十个年级。在普雷拉乌文法学校中也有组织班级教学的经验。但关于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问题,只是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中才第一次得到详细的论述。
夸美纽斯重视学校的组织工作和班级授课的经验,这是和他坚持普及教育的民主思想分不开的。他把学校称为“造就人的工场”和“真正锻炼人的地方”。他努力寻求“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夸美纽斯认为,学校工作一定要有计划,要使教学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他说:“教学的艺术所需要的也没有别的,也只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而已。”他详细谈到学校工作的组织和班级授课问题,要求仔细划分时间,使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指定的工作。
按照夸美纽斯的意见,学校都应在每年秋季招生,同时开学,同时结束。他将每学年分为四个学季,在学季之间安排一星期的戏剧演出。每学年有四次节假日,三次安排在宗教节日前后,每次八天,在收获葡萄的季节安排一个月的长假。他规定了学日和学时制。学生每天必须到校学习。国语学校每天上课四学时,上午两学时用来“练习智力与记忆”,下午两学时练习手与声音。在拉丁语学校中,上午两学时用来教授每个班的特殊科学或艺术,下午一学时学习历史,另一学时“练习文体、演说与手的运用”。此外,早晨还有一小时的祈祷,午饭后有一小时的音乐和“数学方面的娱乐”。在每学时的智力活动之间,安排半小时的休息。对学生的学习要进行经常考核。在学年结束前要举行隆重的学年考试。以便决定学生是否升级。
夸美纽斯用太阳以它的光和热普照世界而“不专门去对付任何单个事物、动物或树木”作类比,论证班级授课制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他要求为每班学生安排一个教室和一位教师。教师必须面对全班,进行集体教学而不作个别指导。夸美纽斯认为,一位教师可以同时教几百名学生。他建议将每班学生分成许多小组,每组十人,选出一名学习优秀的学生为十人长,协助教师管理其他学生。
关于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理论,是夸美纽斯对世界教育史作出的重大贡献,对普及教育的发展曾发生很大的影响。夸美纽斯关于教学工作应该是有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的思想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但他对班级教学的理解是相当粗糙和机械的。在谈论班级教学时,他只强调集体教学,完全否定个别指导,而且认为每个班的学生越多越好。这是不科学的,和他自己关于应该注意学生个别差异的思想也有矛盾。
七、论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夸美纽斯在教学工作上所追求的目标是使教学进行得“容易而且快意”,明白、巩固而又“迅捷”。他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我们要把自然作为我们的向导,去找出下列各种原则:1.延长生命的原则。2.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3.抓住机会,使知识准可以获得的原则。4.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的原则。5.把判断力弄锐敏,使知识能够彻底地获得的原则”。在《大教学论》中,以上五条原则都列有专章论述。但夸美纽斯赋予这些“原则”的含义,远比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原则为广。而且,夸美纽斯在所提的“原则”之下又列出许多原则与要求,其体系过于庞杂,烦琐,内容也有些重叠。然而,在《大教学论》的这些章节和夸美纽斯的其它论著中,确实包含着大量珍贵的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性,有许多论述是和我们今天经常提及的教学原则直接相关的,这些思想可归纳如下:
关于直观性原则 直观教学问题是文艺复兴以来许多人曾经提到过的。夸美纽斯的功绩在于,他一方面从理论上对它的必要性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证,另一方而又提出了一系列进行直观裹学的方法。
夸美纽斯是从感觉论的立场来论证直观教学的。他提出三方面的理由来论述它的必要性。第一,直观是一切知识的起点。他说:“知识的开端永远是从感官到来的(因为悟性没有别的,它所有的都是先从感官得来的)。”第二,直观提供知识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可靠证明:“科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其所赖于感官的证明者较之其他一切事项都要多。”第三,直观可以增强知识的巩固性。夸美纽斯说:“感官既是记忆的最可信托的仆役,所以,假如这种感官的知觉方法能被普遍采用,它就可以使得知识一经获得之后,永远可以保住。”夸美纽斯还指出,“对青年的正当教育不在把他们的脑袋塞满从各个作家拉来的字句和观念,而在使他们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希望他们的心理自己生出一道活流……”他指责经院主义学校只教学生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脑筋去想,而没有教会孚生自己去观察外面的世界。他说,靠这样的方法获取知识正如一棵无根的树,虽有“技条、花儿、果实、花环和花冠,但是它不能生长,也不能耐久,”很快即将枯死。夸美纽斯由此得出结论:充分运用直观是教学工作的“金科玉律”。他指出,在自然科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参观和实验,引导儿童和青年观察客观世界。除了实物以外,还可以利用图画与模型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要训练儿童的各种感官,使他们通过切身的体验获得关于事物的真知。关于演示直观教具的方法,他强调一定要设法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他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跟前的一切事物。”此外,他还提到在呈现直观教具时要将它们直接放到学生的眼睛跟前,放在合理的距离以内,要让学生先看到整体,然后再分辨各个部分,等等。
夸美纽斯关于直观性教学的要求是作为与经院主义教育的对立物提出来的,在当时具有革新意义,后来对普通教育的发展也起了良好的作用。但他过于夸大了直观的意义。因此,当他论述直观教学的必要性时,往往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对立起来。夸美纽斯对于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解非常模糊和抽象,对理论概括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相当忽视。而且,在感觉与“神启”之间,夸美纽斯更强调“神启”的作用。他认为所有人类的知识都是不完善的,人们为了求得永恒的真理,必须求助于高于自己推理的原则:“上帝……的指示是我们的悟性的最光亮的明灯,是我们的行为的最完全的法则,”可见夸美纽斯关于直观教学的理论联同他的感觉论都是充满矛盾的。
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原则 强调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学习,反对强制;强调使学生理解知识,反对迫使他们死记硬背,这是夸美纽斯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原则方而的两个基本思想。
夸美纽斯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思想是和他关于教学必须适应自然的思想完全一致的。他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一种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表现。他说:“我们的眼睛、耳朵、触觉与心理的本身都常在它们的本身以外寻求它们的粮食;因为在一个天性活泼的人看来,安逸与怠惰是最难忍受的。”他要求尊重人的这种自然倾向,认为一个人在自然的领导之下就能够获得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好些人由于自己教育自己,或……用橡树和山毛榉作老师,他们所获的进步较之受过导师的令人生厌的教导还要大。”夸美纽斯认为,孩子们之所以缺乏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或者是由于教师没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法,或者是被父母的溺爱纵容坏了,或者是不良环境的影响。他要求教师设法排除这些干扰。他说,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懂得在传授知识之前一定要使学生渴于求知,要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不可以在学习问题上实行强制。他指出,为了使学生自觉学习,“第一就须来得自然。因为凡是自然的事情就都无需强迫”,“凡是强迫孩子们去学习功课的人,他们便是给了孩子们很大的害处。”在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的措施方面,夸美纽斯提到的还有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用处,讲究学校和教室的布置,适当的批评与赞扬等。
夸美纽斯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力求使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他指出,“学生应学的科目应该对他们彻底加以解释,使他们懂得,如同懂得他们的五个指头一样。”他说,在没有给学生彻底解释清楚和给他们提供证明之前就强迫他们熟记,这是十分错误的。夸美纽斯特别强调直观教学,其原因也在此。他认为关于事物的知识是最易于为学生理解的知识,而且只有通过直观,才能“生出普遍的理解”。他还强调了给学生阐明事物的因果关系的问题,如说:“在学校里,每件事物都应该经由它的原因去教导”,“因为知识不是别的,只是我们精通了一件事物的原因,与它熟悉而已。”
夸美纽斯关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原则方面的理解和论述是异常广泛的。但强调感性认识,忽视理性认识的缺点在这里表现得也很突出。此外,关于究竟怎样才算是对知识有了透彻的理解,什么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向题,他的论述则不但是抽象的,而且还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例如,在他那里,“理解”常常是和“悟性”并提,对知识的解释则被说成是“照料知识的根芽”,“进行知识的接穗”等等。而按照他的意思,悟性有时等于感觉;有时他又说,人的悟性是由上帝“按照他自己的意愿来分派的”,“凡是超过了我们能力的分量的,我们便不能够去支配。”
关于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一定要使知识系统化。如果偏离这个要求,学生的知识也将是混乱的。如说,“教学是混乱的,学习也就是混乱的。”按照他的意见,教学的各个步骤必须互相关联,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依据从普遍到特殊的法则。他指出,经院主义教育就违背了这一法则。在经院主义学校中,教师在学生获得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之前,就用杂乱无章的规则、评注、各家之说的比较,以及一切例外和不规则的细节,将学生“弄得头昏眼花”。他说,必须矫正这种没有系统的毛病,必须将所学的科目的知识加以排列。无论是语文还是科学或艺术,都应该先教它的简单的原理,使学生对它获得一种概略的认识,然后再讲解各种规则,最后再讲各种细节。
和教学系统化要求紧密联系的是教学必须循序渐进的要求。夸美纽斯说:“一个学生只能一步一步地达到熟练精通。”他认为教学必定要按一定的秩序和阶段逐渐向前发展,“总要渐渐进行,决不可以跳越。”他说,只要不断地前进,学生就可以获得显著的进步。他要求将各个班级所有的功课都仔细划分出一些阶段,“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扫清道路,给予解释”,“除非前一个题目已经掌握好了,不要放弃它又进行另一个题目”。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是夸美纽斯经常提到的一些教学规则。
夸美纽斯关于教学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性。但他在论述有关思想时有机械化、简单化的毛病。例如,他要求“学校应组织得使学生在一定的时候只学一件事情。”在中学课程安排方面主张单科独进,要求绝对遵守教学时间和科目的安排,“务使无所省略或颠倒”,等等。
关于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要求使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他把知识的巩固看作教学彻底性的一个标志。他说:“科目的概念应当彻底印入学生的脑际。在这种步骤没有小心地做到以前,关于艺术或语文的更详细的解释就不应当尝试。”又说:“一切先学的功课都应该成为一切后学的功课的基础,这种基础是绝对必需彻底地打定的。因为只有彻底地懂得,并且记忆了的东西才能够看作心理的财产。”
夸美纽斯指出了当时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学生在离开学校时并没有获得彻底巩固的知识,从而非常尖锐地提出了有必要预防知识的遗忘向题。他十分感叹地说:“假如我们能够记得所曾读到、听到和我们的心理所曾欣赏过的一切事物,随时可以应用,那时我们便会显得何等的有学问啊!我们确曾实际应用过许多我们所已学过的事物,但是我们记住的数量是不够的,事实上我们还是继续不断地把流水拨到一个筛子上去。”这段话同时也说明了夸美纽斯对于巩固性原则的卓越理解。这就是说,所谓知识的巩固,一是要求大量记住所学的知识,一是要求随时能够启用这些知识。
在巩固性原则的贯彻和运用方面,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知识与巩固记忆外,夸美纽斯还特别强调了练习与实践。他说,记忆应当自幼加以练习,因为练习可以使它发展。他还说,假如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别人,“它便成了他身上的一个部分,如同他的手指一样”。他指出,实践对于巩固地掌握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从书写去学书写,从谈话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学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
关于教学必须适应儿童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原则如前所述,夸美纽斯认为,两个人从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上都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点,每个人的心理也是有所不同的。他指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编制,还是教学进程的安排,或者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合乎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他说:“有些人教学生的时候,不是尽学生所能领会的去教,而是尽他们所愿教的去教”,其结果是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他说,他们的这种作法正如向仄口的瓶子猛灌多量的水,结果大部分水都流到瓶外,最后瓶中留下的水反比一滴一滴慢慢倒入的少。他指责经院主义教育在实践中用繁多的抽象教材、儿童陌生的拉丁语言、长时间的教学和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增加了儿童的心理负担,使他们“产生恶心甚至痴颠。”
夸美纽斯关于教学工作必须适应儿童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原则的论述击中了讨弊,并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反映了教学工飞乍的客观规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对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的认识是肤浅的。在《大教学论》第十二章中,他根据儿童接受知识的快慢(“伶俐”或“迟钝”),对接受长者教导的态度(“柔和顺从”或“坚牢不屈”)和求知欲的高下(“渴于求学”或“懒惰”)区分出六种不同类型的性格,显然带有随意性,是不科学的。夸美纽斯是儿童天性的崇拜者,他对师生双方都具有能动性和儿童能力发展的巨大潜力是估计不足的。
在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上,夸美纽斯是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建立分科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家。在他的著作中,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是很多的。在《大教学论》中,他还列了三章(第二十至二十二章),专论科学教学法、艺术教学法和语言教学法。
关于自然科学的教学方法,夸美纽斯主要从感觉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进行直观教学的意见,前文已有论述。
按照夸美纽斯的意见,艺术教学的要点是明确模仿对象和反复练习。他指出,教师一定要使学生知道需要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要给他们提供模型和示范,以便他们模仿。要提供练习的机会,让他们“从实践去学习”,“因为产生一个艺术家的是练习,不是别的。”夸美纽斯还强调说;“练习应从基本做起”,“最初应当精确地模仿指定的形状。后来才可多给一些自由。”例如一个木匠,一开始并不教他的徒弟修造小塔,而是教他“怎样拿斧头,怎样砍树,怎样锯木板,怎样钻孔,怎样安稳栋梁。”一个画家也不在开始的时侯就让他的学生去画人象,而“只教他怎样调和颜料,怎样握笔,怎样画线条;然后再教他试画粗糙的轮廓”。夸美纽斯在艺术教学上要求首先练好墓本功,反对一开始就让学生“去从事野心勃勃的工作”,要求学生从模仿开始,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达到创新,这是非常合理的。
在语文教学方面,夸美纽斯重视本国语和现代语言,反对一开始就让学生学习拉丁语。在教学方法上,他也是特别强调模仿和练习。他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要“用手用舌头去练习,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又说:“儿童学习行走、奔跑、谈话与游戏,全是这样从模仿学来的,一点不用劳苦的规则……没有一个人是单靠规则精通了任何语文或艺术的;至于有了练习,那怕没有教训,精通也是可能的。”但是,夸美纽斯并不是完全排除对于文法的学习。他说:“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得来的知识。”
八、论道德教育与纪律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第二十三章中一开头就写道:“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比较容易地教授与学习科学和艺术的问题。……它们的确只是对于更加重要的事项的一种准备而已。……然则我们的真正工作是什么呢?这是智慧的研究,它提高我们的地位,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理变高贵——我们把这种研究叫作道德,叫作虔信,有了它,我们就比别的一切造物都更崇高了,就能接近上帝的本身了。”从这段话中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夸美纽斯更加重视德育;第二,在夸美纽斯的思想里,德育包括宗教教育。
夸美纽斯对当时学校中忽视道德教育的现象十分不满。他说:“虔信与德行是教育里面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可是最被忽视。在所有的学校里面(即在应当表现人类文化的最大进展的大学里面也是一样),这种科目只占一个第二等的地位,所以在大多数情形之下,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顺从的羔羊,而是凶狠的野驴和倔强的骡子”。
对夸美纽斯来说,虔信,即宗教教育不仅是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主导的因素。他说:“敬畏救主是智慧的开端与结尾,也是知识的基础与极致。敬畏救主是知识的开端。”夸美纽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总是反复进行着关于虔敬上帝的说教。他要求从小向儿童灌输宗教思想,使他们“从小懂得‘圣经’”。按照他的说法,“‘圣经’是上帝的新生儿的最甜最好的乳。”他认为在学校教育中“上帝的书的地位是应当放在其他一切书籍之上的”。从这些论断中可以看出,夸美纽斯虽然猛烈地批判了经院主义教育,但他自己的思想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还是有一定联系的。
关于品德教育,夸美纽斯特别重视明智、节制、勇敢与公正等四种品德的培养。他把这四种品德称为“主要的或‘基本的’德行”。夸美纽斯认为,“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他要求从小养成儿童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使他们习惯于“追求正当的事情,避免无价值的事情”,并使之成为“第二天性”“一切不可过度”,这是夸美纽斯为儿童行为提出的必须遵守的一条“金科玉律”。他指出,使孩子们在饮食、睡眠、工作、游戏、谈话等方面都具有节制的能力,就意味着对他们进行了正确的教育。按照夸美纽斯的意思,“公正”的品质主要表现为诚恳、正直、不伤害别人,“敏于而且乐于给别人服务”。他把“自私自利的邪德”看作“紊乱的人生的最大的根源”,要求将“人生的真正目标灌输给青年,要使他们受到教导,知道我们生来不是单为我们自己的,而是为的上帝与我们的邻人,这就是说,为的人类。”夸美纽斯要求自幼注意培养儿童勇敢的品质。他将能抑制个人的欲望、坦白、忍劳耐苦等等品质当作勇敢的具体体现。
在德育的方法方面,夸美纽斯首先强调的是实践。他指出:“德行是由常作正当的事情学来的”,要“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他还说,儿童是从工作和游戏中来学会忍耐劳苦的,必须让孩子们有事可做。在《母育学校》中,他强调让儿童从小学会劳动:“非常有益的是要教会他们劳动,不要闲散怠惰。”除此之外,他还强调了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和制订明确的行为准则的意义。
夸美纽斯认为,为了“制止邪恋的倾向”,可以使用纪律与惩罚。他指出:“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但是,他说,学校需要纪律并不意味着学校中要“充满呼号与鞭挞的声音”。除了对付各种渎神言行以外,他反对对儿童施行体罚。
夸美纽斯强调以明智作为德行的基础,说明他对理性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视,这是与人文主义思潮一致的地方。他将乐于助人、树立为人类服务的人生目标、热爱劳动列为德育内容,说明他的道德观是亏封建领主的道德观对立的。这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在德育理论方面的反映。夸美纽斯在德育的方法和纪律方面的见解也是比较进步的。但是他的这些进步思想不但是和他在宗教教育方面的主张对立的,而且还是受制于他的宗教神学思想的。
九、结语
综上所述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夸美纽斯的哲学、政治思想中,还是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都是充满着矛盾的。唯物主义的感觉论、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赋予他的教育体系一些崭新的进步的内容,并使他在与经院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宗教神学世界观又使他的教育体系仍旧保留了一部分中世纪的思想糟粕和唯心主义的论证形式,使它带着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正是这种基本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历史命运和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当夸美纽斯在世时,他虽然一生漂泊,并蒙受了不少的苦难,但他在教育方面进行的改革活动和他的某些教育著作却是得到社会上某种程度的承认的。他的教育论著全集也是当他在世时就出版了的。但是当他逝世之后,除了他的著名教科书《语学入门》和《世界图解》继续流传以外,他的教育理论著作却在大约两百年的时间里几乎全然被人遗忘了。这就说明,他的教育思想从体系来说是比较能够适应他在世时的历史环境而不大能够满足他逝世以后的时代要求的。
众所周知,几乎是紧接在夸美纽斯逝世以后,资产阶级首先在英国巩固了自己的胜利,随后就在法国酝酿一场更大更彻底的斗争,启蒙主义思潮应运而生。一切维系封建秩序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宗教神学思想受到最严厉的批判和最大的冲击,人权和理性在与神权和信仰的决斗中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浓厚神秘主义色彩的夸美纽斯教育思想遭到冷遇是十分自然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情况是,夸美纽斯在世时,新兴资产阶级遭受民族压迫、封建压迫,并处于战乱之中,非常容易与同样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同病相怜”,“同气相求”。夸美纽斯又十分重视教育对于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作用。因此,他提出六年制的普及教育,单轨学制和班级授课制。这里多少带有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关心的首先是如何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高额利润问题。他们关心普及教育的程度是以从中能够获得多少利益为转移。正因为如此,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只是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才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认真考虑与施行普及初等教育。资产阶级对于夸美纽斯教育学说的研究和宣传与他们推行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大体一致,这也不是偶然的。
总之,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逐渐转变的过渡时期,他进行了长期的教育实践,写出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著作。他总结了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教育经验,揭露与抨击了经.院主义教育理论及共实践的危害,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育改革措施和有利于扩大教育范围、促进生产和科技发展的教育见解。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探索是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夸美纽斯关于教学与教育原则、方法的某些概括,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带有普遍指导意义。但是,他并没有能够摆脱宗教神学思想体系的栓桔,也没有将自己的教育活动与推翻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而是幻想通过“合理的教育”对封建社会进行某些改良。恩格斯在提到意大利的伟大诗人但丁时指出:“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49页)。从具存系统,理论的教育家来说,夸美纽斯在西方教育史上的地位是可以和但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配的。
范文二: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生活在欧洲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的夸美纽斯,站在初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在反对封建经院主义教育的斗争中,以自己卓有成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对后来欧洲各国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教育理论代表作是《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正文共有三十三章。其中,第一到九章概述人生和教育的目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第十到十四章说明改革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设立新学校的基本原理;第十五到十九章阐述教学理论,提出教与学的一般原则;第二十到二十五章分别阐述各科教学法;第二十六章论学校纪律;第二十七到三十二章制定统一的学校制度以及各级学校的基本方案;最后一章叙述实现他的教育理想应该具备的条件。该书总结了自古希腊至文艺复兴时期的有益的教育经验和思想,要求改革经院主义教育,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为近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母育学校》则是夸美纽斯在学前教育方面的名著,该书在其问世后的几百年间,一直是有关人员进行幼儿教育的工作指南。
夸美纽斯的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由于他生活在欧洲从封建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时代的复杂性和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对夸美纽斯的思想产生了影响,但其思想中进步的因素是占主导的,这主要是唯物主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因素,这种情况明显地表现在他的教育思想上。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有两条基本的原理,一条是“自然适应性原则”,另一条是“泛智”思想。所谓“自然适应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此外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尽管夸美纽斯对此原则的论述尚不深入,有将教育与自然机械类比之嫌,但在当时来讲,他以自然规律作为教学工作的依据,并注意到儿童的特点,这是进步的,在反对封建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谓“泛智”思想,就是要求让一切人都受教育,学习一切知识。这种种思想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提倡发展科学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广大人民要求实现教育民主平等的理想。
为了实现他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学校制度体系,把儿童从出生到青年的教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6年,相应设置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和大学。夸美纽斯的卓越贡献还在于:他要求在这些学校中实行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他所提倡并加以论述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反映了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大变革,符合近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班级授课制为教学方法和原则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舞台,夸美纽斯总结并提出了一整套极其详尽的教学原则体系,其中包括了许多后代教育理论经常提到的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等,夸美纽斯为教学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生平与世界观
1592年,夸美纽斯生于捷克一个磨坊主的家庭,父亲为新教教派“捷克兄弟会”的成员,12岁时父母双亡,自幼受到兄弟会的照顾,同时,也接受了兄弟会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精神的熏陶。16岁时由兄弟会资助入拉丁语学校学习,毕业后入德国赫尔朋大学神学系,后转入海德堡大学听课。在大学期间,他研读了古代思想家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家的著作,产生了在人民中间传播知识的民主愿
望。1614年,夸美纽斯大学毕业回到祖国,主持兄弟会的文法学校,开始了改革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事业。
1618年,长期处于德国教、俗封建贵族统治下的捷克人民,举行了反对异族统治的起义,随即爆发了以新旧教之争为核心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1620年捷克大败,德国天主教会和封建贵族残酷迫害新教徒,在战乱中,夸美纽斯的藏书和手稿全部丧失,又在战后的瘟疫中失去妻子和儿女。在这祖国、人民和个人遭受灾难的日子里,夸美纽斯写成了《世界迷宫与心的天堂》一书,揭露封建贵族的罪恶和天主教会的黑暗。1628年,夸美纽斯随着兄弟会迁居波兰的黎撒城避难,从此,他终生漂泊国外,未能重返祖国。
在侨居黎撒的十二三年间,夸美纽斯一面主持兄弟会的古典中学,一面从事教育理论研究,他研究了古代希腊、罗马的优秀教育遗产,吸取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总结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教育经验,并结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系统地阐述了改革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各方面问题,写出了大量教育专著和教科书。其中的《语学入门》(1631)为拉丁文教科书,选材以实用为准,由浅入深,由简及繁,以期符合儿童心理,成为新教科书的样板。《大教学论》(1632)是夸美纽斯的教育专著,他以严谨的结构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改革经院主义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的主张,首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近代第一
是近代部教育学著作,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母育学校》(1633)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论著,在它问世后的两三百年间,成为父母和一切幼儿教育者的工作指南。与此同时,他还积极研究“泛智”问题,1637年英国出版他的“泛智论”写作计划。1641年应邀赴英,因英国内战而转赴瑞典,为了求得瑞典政府对捷克兄弟会的支援,他为瑞典政府编写了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
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夸美纽斯重返黎撒,1650年被选为主教。不久,接受匈牙利的邀请赴匈,担任教育顾问。在匈牙利他创办了泛智学校,还撰写了一些著作,其中《世界图解》(1654)是一本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百科全书,书中配有夸美纽斯亲自绘制的一百多幅生动的插图,是一部优秀的儿童读物,1658年出版后,被译成欧亚十余种文字,流行达二百余年之久。1654年,夸美纽斯又回到黎撒,两年后因黎撒毁于波兰与瑞典之战,遂转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在这里度过了他的晚年,又写成了一些著作。1670年11月5日,这位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的伟大教育家长辞人世。
夸美纽斯生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正处在新旧两个时代的会合点上,时代的矛盾使他的世界观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有着鲜明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和唯物主义因素;另一方面又无力摆脱宗教的羁绊,因而仍然笼罩着神学的灵光。
夸美纽斯接受了捷克兄弟会的传统,世界观中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精神。他反对国际生活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他对社会上贫富悬殊、贵贱不平等的情况极为愤慨。他指出:“有些人家中金银成堆,尽是吃的穿的用的,而另一些人同样是上帝的奴仆,却饥不得食,寒不得衣。”他认为这绝不是上帝的意志,而是这个丑恶的世界造成的。在这里表达了他 对劳苦人民悲惨生活的无限同情。
夸美纽斯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影响,世界观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思想。他说:“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26页)。“人心的能量是无限的,它的
知觉的进程像个无底的深渊”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26页)。他把人叫作“小宇宙”,认为他“包括了一切广大布在大宇宙中的因素”。由此可见他对人的智慧和价值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夸美纽斯接受了英国经验哲学的鼻祖——培根的哲学思想影响,世界观中还有唯物主义因素。他崇拜自然,鼓励人们了解和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他强调人具有认识外界事物的能力,断定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由上所述,可见夸美纽斯的世界观中有着明显的进步因素。然而,作为虔诚的宗教信徒的夸美纽斯,宗教思想还根深蒂固。他仍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天启”与感觉同是认识的源泉,世界罪恶的根源在于道德堕落,因而,必须净化道德,使人心皈依上帝。这些思想显然都是唯心的。 夸美纽斯世界观中新的和旧的,进步的和落后的东西,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夸美纽斯是从宗教神学人生观出发论述教育目的的。他说,“现世的人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9页,22页,25页),“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9页,22页,25页)。
他认为,人应成为:(1)理性的动物,熟悉万物;现世怎样去为永生作好准备呢?
(2)一切造物中的主宰,即具有能力,去管束万物和自己;(3)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即使自己和万物均皈依上帝。他认为,要用博学去培养理性的动物,用道德去培养管束万物和自己的能力,用宗教培养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他坚信:“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面追求学问、德行与虔信,我们便在相对地向我们终极的目标前进”(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9页,22页,25页)。博学、道德、虔信的种子,自然已种植于人们心中,教育目的则在于使之通过教育的历程而展露出来,即培养博学、德行和虔信的人。
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与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相比却有不同。后者要人们上天国与上帝共享幸福,必须安贫禁欲,忽视现世生活,必须愚昧无知,盲目信仰上帝;而夸美纽斯认为,要想过上天国的生活,必须有广博学识,高尚道德,信仰上帝,首先过好现世生活,这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精神解放,渴望在智力、道德等方面得到发展,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的强烈愿望。
夸美纽斯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自然存在我们身上的,但它们的发展则全赖教育。他高度评价教育对形成人的作用,说:“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需由教育去形成”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35页,36页,10页,250页,253页),“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35页,36页,10页,250页,253页)。
夸美纽斯从上述思想出发,认为教育对教会、国家也起着重大作用,断定它是整个国家的基础。他说:“整个国家的基础是什么呢?当然是青年的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35页,36页,10页,250页,253页)。又说:“教会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35页,36页,10页,250页,253页)。因此,他呼吁国家的统治者要增加教育经费、舍得花钱办教育。他借路德的话说:“我们在建造城市、炮垒、纪念馆与兵工厂上用一个杜克(Ducat),我们就应当在正确地教育青年上用一百个”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35页,36页,10页,250页,253页)。
夸美纽斯认为人生来就有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又把教育视为改革国家的基础,这显然是唯心的,但却表现了他对人的智慧、力量无限信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热望改革旧社会的进步愿望。
三、教育体系的指导原则——适应自然和“泛智”思想
教育必须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原则,它贯穿于他的教育巨著《大教学论》的始终。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存在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他认为旧学校的根本错误是它违背了“自然”。他指出“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一切事物里面的恰切的秩序”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70页,74页,76页,88页),强调“教导的恰切的秩序应当从自然去借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70页,74页,76页,88页),确认“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70页,74页,76页,88页)。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列举了大量自然现象来论证自己的每一个教育主张。例如在“自然遵守合适的时机”的原则下,他借用鸟儿选择春天繁殖,园丁选择春天种植,它们或他们的活动都选择合适的时机,借以批评经院主义教育没有选择运用心理的恰当时机,指出遵循自然的秩序,人类的教育应当“从人生的青春”即儿童时期开始,这是最恰当的时机。
教育适应自然,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的特点。夸美纽斯在论证教育应从人的青少年开始时说:“这个时期生命和心理都是新鲜的,都在蓄集精力;一切事情都是精力饱满的,都可以深深地生下根”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70页,74页,76页,88页)。他把人脑比作蜡块,能印上外界事物的形象,它在儿童时期特别“湿润柔顺”,最适于接受一切外来的影像。同时,儿童的筋肉柔软,也能接受训练,容易作出熟练的动作。
众所周知,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有着不少合理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规律的主张,但这绝不是引自“自然”,而是前人和他本人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他之所以引证自然,只不过是为自己的教育思想寻求理论依据,使自己在改革旧教育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引证自然,在当时是进步的方法,今天看来也不无合理之处。形象地、具体地说明抽象概念,会使人得到启示。同时,夸美纽斯所说的“自然” 还包括儿童年龄特征,这跟完全抹煞儿童身心特点的经院主义教育是完全对立的,是进步的。当然,由于时代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夸美纽斯还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自然规律,也不了解教育与自然的本质区别,因而往往把自然现象作为教育理论的依据,牵强附会,机械类比。另外,他对儿童心理的认识也是粗浅的。
“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又一指导原则,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谓“泛智”,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页,51页)。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夸美纽斯对几乎以《圣经》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教育极为不满,指出在那些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没有受到周全的教育。他认为人们所受的教育应当是周全的,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页,51页),即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从而“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页,51页);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夸美纽斯指责当时的学校只是为富人、贵人设立的,穷人、贱人被排斥在校门之外。他要求学校向全体人
们敞开大门,不论富贵贫贱,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学校。
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反映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认识世界和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广泛普及教育的民主要求,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泛智”是夸美纽斯改革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思想基础,他的一系列教育主张与活动都是跟“泛智”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四、论学校制度和课程
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反映在学校制度方面,就是他从普及教育思想出,提出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单一的学校制度体系。他重视学校,认为“学校是造发
就人的工场”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页,51页),所有青年都应该进学校受到共同的教育。他要求每个城市和乡村都设立国语学校,让全体男女儿童不分贫富贵贱,即上自王公贵族、达官显宦的子弟,下至手工业者、庄稼汉、脚夫的儿女都进学校。夸美纽斯关于普及教育的主张,反映了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的要求,体现了他的民主思想,是进步的。
夸美纽斯所设计的学校制度体系,明显地反映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他把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六年,设有与之相适应的学校。
第一阶段:0,6岁 —— 婴儿期—— 母育学校
第二阶段:6,12岁 —— 儿童期—— 国语学校
,18岁 —— 少年期—— 拉丁语学校 第三阶段:12
第四阶段:18,24岁 —— 青年期 —— 大学与旅行
夸美纽斯认为:“这些不同的学校不是要去研究不同的科目,乃是要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同样的科目,教导可以产生一切真人、真基督教徒和真学者的事项;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215页)。
母育学校。每个家庭应当是一所母育学校,母亲是主要的教师。母育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发展幼儿的身体健康,给予初步的知识的、道德的和宗教的教育,为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打下基础。
夸美纽斯十分重视体育,坚信身体是精神的基础。他说,最重要的是父母应首先注意保持其子女的健康,因为除非他们生气勃勃而有力,否则就不能成功地把他们培养起来。
夸美纽斯为母育学校拟订了一个范围极为广泛的课程计划。他要求用适当的方法教给儿童物理学、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算术、静力学、机械学、辩证法、文法学、修辞学、诗词、音乐、经济学、政治学、道德学、宗教与信仰等各种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个课程计划极其明显地表现了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
国语学校。每个村落都应设立国语学校,一切男女儿童都应进国语学校。国语学校使用祖国语言进行教学,儿童入学先学本国语言,再学拉丁语文。教学科目除传统的读、写、算外,还有各种科学知识、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内容,其范围之广与母育学校相同。总之,国语学校的课程应是终生有用的事物。夸美纽斯还提出要学习手工艺的最重要的原理,为以后从事劳动打下基础。在他看来,国语学校应为升学和就业两个方面作好准备。
拉丁语学校。在每一个城市里应设立拉丁语学校(又称高等学校)。在这种学校里,学生应当学习本国语、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四种语言,还要掌握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即传统的“七艺”,以及物理学(包括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医学、农学及其他技艺)、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伦理道德和
神学等。夸美纽斯把以上各门学科分配在六个年级里,每年以一种相应的学科为主,并以这种学科作为这个年级的名称,如一年级为文法班,学习四种语言和圣经史;二年级为自然哲学班,学习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史。如此等等。
大学和旅行。在每个王国或每个省都应设立一所大学。大学是最高学府,也
。进大学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只有经过选择的智者,人类中是最后的教育阶段
的精英,才能去从事研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237页),接受最完备的教育。
大学设神学、哲学、法学、医学四科。大学的课程极为广博,对于人类知识的每一部门的研究,都应有所准备。在学习方法上,夸美纽斯强调多采用辩论法。他认为大学生通过听讲和辩论才能对本专业的知识懂得更为透彻,表达得通畅流利。青年在大学学习六年,最后应以旅行结束自己的学业。
夸美纽斯基于“泛智”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统一的学校体系,打破了封建教育的等级限制,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是个重大进步,也是夸美纽斯的巨大贡献。他为各级学校拟订的课程,虽然还有宗教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有用的自然和社会的知识。这种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与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核心的教育内容相比,要广泛、实用得多。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政治成长的客观要求,是教学内容发展上的重大进步,是夸美纽斯的又一贡献。 五、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他把自己的教育专著命名为《大教学论》,可见教学理论在其教育思想中的地位。夸美纽斯认为,要真正做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使人获得“真正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3页,2页),
必须对当时经院主义学校那种教师教的学生太少,又教得十分费力的教学进行彻底改革。他深入研究,积极寻找一种“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3页,2页)的方法,提出了有关学校教学工作制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原则和方法等等一系列主张,并且根据自然适应性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中不少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对后来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对中世纪学校工作的缺乏计划性和个别教学极为不满,提出实行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所谓学年制,就是所有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学生入学之后,必须坚持完成学业,不许中途退学。一学年分四个学季,四次节假日,三次安排在宗教节日前后,每次八天,在收葡萄的季节安排一个月的假期。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
上述的教学制度必然要求教学组织形式上的改革。夸美纽斯要求用班级授课来代替个别教学。他所说的班级授课,就是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夸美纽斯认为一位教师可向全班几百个学生同时授课,他绝对不作个别教导。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十人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去管理(称“十人长”)。
夸美纽斯断定,班级授课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1)它扩大了教育对象(每位教师可教几百位学生),有利于普及教育;(2)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工作兴趣大增,工作热情高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如,每当在课堂让学生进行复述练习时,
就可以帮助他人记忆,同时,在复述练习中,儿童会逐步养成细心、注意和镇定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对儿童在日后处理生活实际问题时,有极大的用处。 今天看来,夸美纽斯关于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许多意见还是粗糙的,其中也有不少片面性的地方,但他总结了教育实践中的宝贵经验,给予理论上的论述,从而大大加强了学校工作的计划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它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符合近代学校教育,特别是普及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被后人广泛采用,在世界教育史上夸美纽斯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二)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周全的教育必须对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他指责当时学校
教导青年的方法非常残酷,使学校变成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儿童才智的屠宰场;教学既费时间又耗精力,而且极不彻底,不仅教员感到烦忧,学生也觉得厌恶。夸美纽斯认为,应当追随自然规律,把教学提高到科学水平,他根据自然“秩序”,对新学校的教学提出五条原则,即延长生命的原则;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抓住机会,使知识准可以获得的原则;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的原则;把判断力弄敏锐,使知识能够彻底地获得的原则。夸美纽斯对这些原则进行了详尽地论述,虽内容过于庞杂、烦琐,但确有大量的真知灼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规律。他的教学原则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
1(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依据“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8页,89页,152页),反对当时学校引经据典,咬文嚼字,单纯的文字教学,要求采用直观方法。他认为:“事物是本体,文字只是衣着而已;事物是核,文字是壳、是皮”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8页,89页,152页)。因此,教学应从观察事物开始,“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当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当放到听官面前:??假如有一件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种感官去接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8页,89页,152页)。夸美纽斯认定这是教学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是一切教学的基础。
夸美纽斯之所以特别重视直观性原则,除了认为直观是一切知识的起点外,还因为直观所提供的知识更具有真实性与准确性,更容易记忆,更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而不是盲目依赖于权威。
直观教学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时,则利用图片或模型。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则应多采用参观、实验。他还指出,教室应布满图画,教科书要配有生动的插图。此外,他论述了直观教学的具体规则,如距离要合理,观察的顺序应是先整体后细节,等等。
关于直观教学,古人早有提及,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尤为重视。夸美纽斯的重大功绩在于他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感觉论的理论基础,并详细阐述了它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这不仅对当时的死记硬背、文字说教的经院主义教育来说,有着巨大的革新意义,而且对教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当然,由于夸美纽斯世界观中宗教思想的影响及其认识论的局限,他的直观性原则也存在着缺陷。第一,他过分夸大了直观的意义,因而对文字教学的作用估计不足;第二,他还承认“神启”的作用,把上帝的启示视为人类悟性“最光亮的明灯”,这显然是不对的。
2(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揄扬学问与具有学问的人们,或是许给他们美丽的书本和衣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3页),鼓励他们去用功;教师可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语言,仁慈的感情去吸引学生,用时时表扬用功的学生的方法,去激发他们向往学习;学校则应当用光亮清洁的课室,饰以伟人照片、历史图表以及图画的墙壁,可供游戏和散步的空地,赏心悦目的花园等快意、幽美的环境,去激励孩子们爱好知识的心思。
夸美纽斯认为,教给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并向学生说明学习这些知识的益处,是激发他们自觉主动学习的基础。他说:“所教科目的本身如果合于学生的年龄,解释得清清楚楚,它们对于青年人是有吸引力的;假如解释是出于幽默的,至少是比较不甚严肃的语调,那更尤其是如此”(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4页,108页,110页,97页,123页)。
3(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
夸美纽斯以“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地前进”为依据(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4页,108页,110页,97页,123页),要求教学工作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教材的难易要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分量要适当。他认为:“无论什么事情,除非不仅是青年人的年岁与心理的力量所许可,而且真是他们所要求的,便都不可教给他们”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4页,108页,110页,97页,123页)。循序渐进是与系统性紧密联系的。他认为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和阶段逐渐发展,给予学生系统知识。他要求“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扫清道路”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4页,108页,110页,97页,123页),要从易到难,由简及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4(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指责当时学校没给学生以巩固的知识,使之获得“彻底的教育”。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学校专教无意义的,不重要的功课;二是学生所学的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犹如继续不断地向筛子上泼水,最后仍然是一无所得。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夸美纽斯强调,首先,应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科目,有价值的知识;其次,要循序渐进,真正打好基础。他说:“自然把根柢打得很深。”依据这个原则,“一切先学的功课都应该成为一切后学的功课的基础,这种基础是绝对必需彻底地打定的。因为只有彻底懂得,并且记忆了的东西才能看作心理的财产”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04页,108页,110页,97页,123页)。 夸美纽斯高度评价记忆在巩固知识中的作用。他借用昆体良的话说:“知识的获得凭靠记忆。假如我们忘记了所听所谈的,教导便没有用处”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10页)。他认为,记忆靠练习,因而自幼就应练习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适当的反复与练习,不断巩固知识。
夸美纽斯依据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实际上是前人特别是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及他本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不少合理的因素,因而为后人所接受,并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成为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
(三)论教学用书
改革教学应落实到教学用书的改革上。夸美纽斯建议为各级学校的各个科目编写统一的教科书和教学指导书。教材应是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充实,知识实用,叙述明晰,并有系统性;由浅入深,采用“圆周式”排列;还要有插图;形式要美观,应分章、分节、分段;边缘、行与行之间要有空隙,要印刷精良。除教科书外,还应有字典、熟语字典、小字汇及综合辞书等作为教学用书,以帮助学生自学。夸美纽斯关于教学用书的意见是十分可贵的。
2(《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
4(17世纪世界教育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5(《母育学校》是夸美纽斯关于幼儿教育的一部名著。
1、“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核心。
2、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为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夸美纽斯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感觉论的理论基础。
4、夸美纽斯是十七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
5、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最主要的是指教育要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6、夸美纽斯关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教育理念被称为“泛智思想。 1、《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该书以严谨的结构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改革经院主义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的主张,首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母育学校》——夸美纽斯的教育著作之一,是近代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论著,在它问世后的两三百年间,成为父母和一切幼儿教育者的工作指南。 1、试述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的基本涵义及其主要体现。
“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所谓“泛智”,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他认为人们所受的教育应当是周全的,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为此,夸美纽斯为各级学校拟订了一个包括自然、人文、社会、宗教等各方面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即使一切男女青年不论富贵贫贱都应进学校接受教育。为此,夸美纽斯制定了从学前教育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前后衔接的统一完整的学校制度体系。
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反映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认识世界和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反对封建等级教育,实现教育平等的民主要求。
2、夸美纽斯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述评。
夸美纽斯对中世纪学校工作的缺乏计划性和个别教学极为不满,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学生,秋季始业,同时开学,同时放假。学生入学之后,必须坚持完成学业。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安排妥切。学年终了时,通过考试同时升级。
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夸美纽斯要求用班级授课来代替个别教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夸美纽斯认为一位教师可向全班几百个学生同时授课。夸美纽斯还要求实行“十人长”制,以辅助教师的工作。他认为班级授课制不仅可以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师工作热情,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相互学习。优点很多,应积极推行。
夸美纽斯创立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学工作制度上的重大改革,
大大提高了学校工作效率,符合近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为后世所广泛采用。
3、述评夸美纽斯的直观性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依据其“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反对当时学校单纯的文字教学,要求教学应从观察事物开始,采用直观方法。夸美纽斯认定直观应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基础。因为它提供的知识更具有真实性与准确性,更能增强记忆,更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在直观教学方面,夸美纽斯认为,除观察事物外,还可运用图片或模型,参观或实验等方法。教室应布满图画,教科书应配有插图。
夸美纽斯第一次赋予直观教学以感觉论的理论基础,确认它是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在当时具有巨大的革新意义,对教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由于夸美纽斯认识论的局限及其世界观中宗教思想的影响,他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过分夸大了直观性教学原则的意义;同时又承认“神启”在认识中的作用,为宗教唯心主义留下了空隙。
1、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述评
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最主要的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夸美纽斯认为,自然界有一种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他要求新学校应把自然的“秩序”作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主导原则”。
自然适应性原则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夸美纽斯为使自己改革封建主义、经院主义教育的斗争立于不败之地,以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并注意到儿童的年龄特征,这在当时是进步的。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夸美纽斯不了解教育与自然的本质区别,因而在论述中有牵强附会,机械类比之处。对儿童心理的认识也是肤浅的,粗糙的。
2、夸美纽斯创立的教学原则体系述评。
夸美纽斯认为,周全的教育必须对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他指责当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非常残酷,使学校变成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儿童才智的屠宰场;教学既费时间又耗精力,而且极不彻底,不仅教员感到烦忧,学生也觉得厌恶。夸美纽斯认为,应当追随自然规律,把教学提高到科学水平,他根据自然“秩序”,对新学校的教学提出五条原则,即延长生命的原则;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抓住机会,使知识准可以获得的原则;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的原则;把判断力弄敏锐,使知识能够彻底地获得的原则。夸美纽斯对这些原则进行了详尽地论述,虽内容过于庞杂、烦琐,但确有大量的真知灼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规律。他的教学原则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1)直观性原则;(2)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3)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依据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实际上是前人特别是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及他本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不少合理的因素,因而为后人所接受,并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成为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
我们不可能对他的教育思想面面俱到的介绍,这个工作有待于各位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去全面把握。下面我们就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做简要介绍:
(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在教育目的论上,夸美纽斯的思想也体现着宗教与世俗的综合性。根据圣经的观点,夸美纽斯认为现世的生活只是一种过渡,人类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同享光荣与幸福。任何人都有三重生活和住所:母亲的子宫,人世间和天堂。从第一重到第二重经由的是诞生;从第二重到第三重经由的是死亡与复活;到了第三重人便享受永恒的喜乐。这三重住所之间是前者为后者做预备的关系。所以,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世间只是我们的育婴室,我们的养育所,我们的学校。离别母亲子宫的时候四肢已经发育完全的人是幸福的,同样,当离别现世的时候,灵魂纯洁的人则有千倍的幸福。但是,怎样在现世而为来生做好准备呢,是不是象天主教会所宣扬的那样,带着“原罪”的人只有在现世生活中摒弃理智,忽视现世生活,实行禁欲主义呢,在这里夸美纽斯颠覆了这种观点,主张要用一种积极的现世人生来为来生做好准备。在他看来,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并让他管理世间的万物,所以人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因此,人为了不辱使命必须: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和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用三个词分别来表示也就是:博学,德行,虔信。人在世间追求学问,德行与虔信也就相应地向着终极目标前进。在这里,我们看到现世人生在夸美纽斯的思想中虽然是过渡,但是这个过渡并不仅仅是可以忽略的无论怎么都行的消极人生。相反,现世的积极生活与永生幸福之间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这就使世俗的生活及其教育彰显出它的重要性。
我们前面提到,他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天生在人的身上,这一观点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和认识的潜能。夸美纽斯认为,要使这个种子发芽,获得实际的知识,德行与智慧,人们必须诉诸于祈祷,教育和行动。他明确的提出,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人受教育的最佳时期是青少年时期,这个观点前面已经提到过,不再重复。应该有谁来担负教育儿童的责任呢,本来,使自己负责的生命成为理性的,有德行的和虔信的,这是父母最自然的责任。但是,由于人类职务和人类数目的增加,很少有人有充分的知识或充分的闲暇去教导自己的子女,因此就兴起了专门教育儿童的学校。在当时,学校教育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但是,夸美纽斯已经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要求,他建议每一个秩序良好的社区都应该设立学校。除了父母没有充分的知识和充分的闲暇这一原因之外,夸美纽斯还提出了设立学校,使儿童集中接受教育的其他好处:即使父母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女,但是青年人最好还是一同在大班级里接受教育。因为把一个学生作为另一个学生的榜样与刺激可以产生更多的结果与更多的快乐。骏马有敌手要赛过或有先导马可追随的时候,才是它跑得最快的时候。尤其是对儿童来说,用榜样比用训条更容易管束。夸美纽斯自这里谈到了集体教学的优长
在夸美纽斯的思想中更为可贵的是提出了“一切男女儿童不分贫富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学校”的主张。他特别驳斥了女性不能追求知识的传统观点。他认为,女性也同样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的,在上帝的仁慈和未来的世界里面也有她们的份。她们具有同样敏锐的悟性和求知能力,完全可以获得知识,德行与虔信。在今天看来,夸美纽斯的观点绝对是完全正确。但是,在我们国家至今对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对女子接受博士阶段的教育,有一些人在心理上还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这种对女博士的歧视心理就反映在对女博士的去性别化和妖魔化的
一些比喻上。比较典型的有: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大专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研究生是,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是东方不败。
(2)论自然适应性原则
自然适应性原则是夸美纽斯教学理论的主导原则或基本原理,其他教学原则和规律都从属于这一原则。从形式上看,它们往往由这个原则演绎出来,或者是以这个原则为依据。
在西方教育史上,早在古代希腊,亚理士多德就把自然理解为人的本性,并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后来,西塞罗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教育适应自然的问题。夸美纽斯显然受到了前人的影响。但他根据时代的需要,对自然适应性原则作了有别于前人的新的解释。
在夸美纽斯的词汇中,“自然”的含义非常广泛。他自己称“自然”指的是“我们的最初的和原始的状况,我们应当回复这种状况,如同回到一个起点一样”。在这里,自然是指人的与生俱来,未经败坏的本性。此外,夸美纽斯的“自然”也有自然界的含义,自然界主要是指大自然,同时也包括人类社会。夸美纽斯认为,自然界存在着普遍的法则或秩序,这些法则无论在动植物生活或是人的活动中都发生着作用。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服从自然的普遍法则;教育工作者也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能适当发挥应有的作用。
自然适应原则在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反复强调改良学校的基础应该是万物严谨的秩序,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为借鉴的。他还引用西塞罗的话说:在自然的指导下,迷途是不可能的。根据自然适应的原则,夸美纽斯论证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学校工作制度、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用书等一系列问题。在论证问题时,他运用了一个一贯的模式,这个模式分为四个步骤:自然界的基本法则;模仿;偏差(当时学校的教学中存在的与自然的基本法则相悖谬之处;纠正:指出正确的教学原则或规则。(113页上的例子)。
(3)论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在《大教学论》中,“原则一词出现很多,其中教学原则达到了37条之多。进一步的考察会发现,夸美纽斯所谓的教学原则其实是分层次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是最高层,在这里原则相对于原理。第三层次的原则并非原则,实际上是具体的规则(如第16到18章中所列举的原则)。只有界于两者之间的第三层次才是我们今天通常意义上的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提出的“便利性”、“彻底性”和“简明性与迅捷性”原则等,就是属于这个层次。尽管今天这种关于教学原则的提法已经不多见,但是其中所包含的观点在今天流行的一些教学原则中都有所体现。在阐述教学原则时,夸美纽斯页论证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直观、量力、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巩固等。
第一, 启发
在种子说的基础上,夸美纽斯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使儿童得到发展的机会与动力,以及教育者要善于依据儿童的自然本性循循善诱。他严厉批评了旧学校经院式的教学方法。他斥责旧学校只教学生呆读死记,不让学生接触实际,独立思考,是“教我们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脑筋去使自己变聪明。因为这类方法并不教我们去发现源泉,去从源泉引出水流,结果,如同伊索寓言上的乌鸦一样,只用别的鸟儿的羽毛去装饰他自己。他提出,人作为理性的动物,应由自己的心智去领导,而不是由别人越俎代庖。
为了调动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夸美纽斯认为,必须启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愿望。他说,渴望学习的人,学习好比“一个人饿了,他就急于要吃食物,立刻可以把食物加以消化,用以把它变成血肉”,因此,它要求“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夸美纽斯强调指出,教学如果不成功,不能归咎于学生,而要归咎于教师无能,“假如学生不愿学习,那不是别人的过错,而使教师的错处”。
第二, 量力
夸美纽斯要求教学应当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对于初学儿童,它特别强调选择学习材料要适当,认为“学生不应受到不适合他们的年龄、理解力于现状的材料的过分压迫”。假如学生过度的受到默述、练习和需要记忆的功课的压迫,就会使学生在不实在的事情上耗费掉他们的时间,甚至使学生产生恶心甚至痴颠,这对他们就相当于一种酷刑。
夸美纽斯借用了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的一个比喻,来集中说明他的量力性思想:“如果我们拿一直仄口的瓶子,把大量的水猛烈地倒进去,而不让它一滴一滴地滴进去,结果会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大部分的水会流到瓶子外边,最后,瓶子里剩下的水还不如慢慢滴进去的多。有些人教学生的时候,不是尽学生所能领会的去教,而是尽他们自己所愿教的去教,他们的做法也一样愚蠢;因为才力是要加以支持的,不可负累过度,教师和医生一样,是自然的奴仆,不是自然的主人。
夸美纽斯教育名言
用语言、事物表扬,用警告、训斥、惩罚及对特殊的个别的过错采用体罚,以有教益的惩罚制度,即“持以坦白的态度,出以诚恳的目的”,使儿童理解这样做是对他有好处的,正如吃苦药治病一样。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随着阅读的深入,愈来愈感觉到夸美纽斯的知识是如此的丰富。他不仅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对物理、化学等很多方面都有研究。他的知识是丰富的。因此,看他的书籍,收获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对此,我想我们的读书视野不能仅停留在专业方面,应该博览群书,特别对科学(包括人文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的书籍应该有所涉猎。因为知识都是相通的,是互补的,是相互促进的。我读了《大教学论》的第十五章《延长生命的基础》,感受颇深。尤其是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延长生命的原则等有了深刻的认识。
很多人都抱怨过生命的短暂,因为短暂,我们很多的知识没有来得及学习很多的事业未能完成。就连亚里士多德和希波克拉提斯这样的伟人都埋怨过人生短促。但人生命的意义有时不在乎长短,即使短暂的生命只要应用得当,也能创造出伟大的事业。文中列举的亚历山大皇帝,只活到33岁,但是他不仅精通一切科学,而且也是世界的征服者,他的征服单靠武力的成分少,靠他的敏锐的计划和执行计划的迅捷的成分多。其实,像这样的事例很多。唐朝的王勃也是英年早逝,但他的《滕王阁序》照样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辛尼加说得好:一个完美的人生也可以在一个短暂的岁月里面去发现。生命的长短只是一种偶然。你不是问人生哪一条路通得最远吗,这是走向智慧的路。凡是得到了智慧的人就不仅走
得最远,而且也达到了最高的目标。的确,我们得到了智慧,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但拥有更长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所共有的希望。其实,我们有可能也应该通过我们主观的努力,来延长我们的生命。对此,夸美纽斯认为应当遵守三个原则: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利用自然所供给的休息机会。他认为,做到这三点,不会不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命与健康的。至于那些由于高于我们的摆布所摆布的意外事件,我们自然没法考虑。据此他说:良好的学校组织主要在于工作与休息分配得当,有赖于读书、松缓、紧张的间隙与娱乐的分配。
如何用有效的时间,来成就我们的事业,那就要靠我们的日积月累。“哪怕眼光最敏锐的人都是看不见植物的生长的,因为它的进行实在是太慢了;但是每一个月可以看见一些增长,到了三十年之后,那时就谁也可以看出幼树已经长成一株巨大成荫的树木了。”这个比喻真的是太形象了,是对日积月累的最好的描述。“我们看不出身体是在生长,我们只能看出它们已经长了。心灵获得知识的情形也一样,如同我们著名的拉丁对句所看到的:点滴复点滴,顷刻成大垤。”夸美纽斯说:一株树木的每一个芽每年只能生出一根嫩枝;但是在三十年中,同一株树木就有千百枝大大小小的树枝,无数的树叶、花儿和果实了。然则为什么不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在二十或三十年之内达到任何高度或深度呢,这就需要我们珍惜时间用来学习了。夸美纽斯把我们的一天的时间分为三个部分:八小时睡眠,八小时供给身体的外部需要(如照料健康、饮食、着衣、娱乐、友谊的交往等),剩下八小时来供生活上的正经工作。这样一来,一星期就有四十八个工作时了(第七天留下来休息)。一年就有二千九百四十五小时,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之中,就成了一个无量的树木了。假如每小时能够学会某项知识的一个片断,学会某种技艺的一条规则,学会一个单纯的悦意的古诗或谚语(这是不必费力就可以学会的),那么他所存留的学问将会是何等的丰富,夸美纽斯的这段话可能有点片面,因为我们人毕竟不是机器。他的话也许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就像我国古代文人的十年寒窗苦一样。这显然不适应我们现在的社会。我们不用每天学习八个小时,但我们每天学习两小时,总可以吧~实际情况是,我们除了在学生时代能够学习足够的时间,工作以后往往就变得慵懒了。现在提倡终身学习,其实对于要成就事业的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要想活得更有意义,更充实,也应该坚持每天学习。
最后用辛尼加的话来结束本文:假如我们知道怎样利用人生,人生是长久的;假如人生用得合适,它是足以完成最伟大的事业的。
范文三: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世界观
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1592年,夸美纽斯出生在一位“捷克兄弟会”(捷克的一个民主教派)成员的家庭。夸美纽斯在12岁时失去双亲,在兄弟会的资助下受到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1620年11月,捷克军队战败,捷克兄弟会受到残酷迫害。夸美纽斯和一些兄弟会员辗转流高于深山密林之中,丧失了所有的藏书和手稿不久,又在流行的瘟疫中失去妻儿,境遇十分凄惨。
1628年,他被迫迁居波兰的黎撤。此后,夸美纽斯飘泊国外,始终未能返回祖国。编写了学龄前儿童教育手册《母育学校》,是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1631年编写了拉丁文教科书《语学入门》
1632撰写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大教学论》,这些教育著作使夸美纽斯得了极大的声誉。
1642年.夸美纽斯又写成了教育著作《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泛智学校》、《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以及著名的教科书《世界图解》等。
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夸美纽斯肯定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2.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数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二是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3.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
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是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论述了关于统一学制的设想。
夸美纽斯还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必要性,认为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可能性,认为一切人都能接受共同的教育;论述了普及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设在公立的初等学校里,这是因为处理共同的事务,需要适当的制度。
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的学校,为了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他把人生分为四个时期,主张按这种年龄分期设立相应的学校。
4.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学制度及贡献之一,就是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直到17世纪,西欧各国仍普遍沿用个别施教制。
根据学年制,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人学,以便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他还强调学校工作要有计划,使每月、每周、每日、每时都按计划进行各项工作。
5.论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在感觉论的基础上论证了直观教学的必要性,要求“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放到感官跟前”。
(2)循序渐进原则。夸美纽斯主张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科目的顺序,做到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同时也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3)巩固性原则。夸美纽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练习和运用。
(4)主动性与自觉性原则。夸美纽斯主张“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5)量力性和因材施教原则。夸美纽斯提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及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
6.论道德教育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他看来,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夸美纽斯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他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称为基本的德行,作为自己的道德教育内容,并在德育内容中纳入了一个在当时是崭新的概念——劳动教育。他提出的德育方法主要有:尽早开始正面教育;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榜样;教诲与规则;避免不良社交和惩罚。
7.教育管理思想
夸美纽斯认为国家具有管理教育的最高权力,不应该将教育事业拱手让给教会和其他社会力量。
主张国家设置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督,以保证全国的教育得到统一的发展;主张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和学年制度,并从理论上阐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和意义;对学校各类人员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性规定;非常重视纪律和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夸美纽斯说过:“如果要使一个嫩芽变成一棵树就需要培植,浇水,篱围保护并且以支柱把它撑起??”“对于父母,儿童应当比金、银、珠宝和宝石还珍贵”
“上帝既已将这种责任交拖给父母,他们就应明智地承担起来并应备加勤勉地把一切属于知识和敬畏上帝的事灌输到儿童柔弱的心灵之中??”
他称儿童为“上帝的种子”,是“无价之宝”,一方面,儿童产生于父母的实体本身,是父母实体的一部分,生来是没有被玷污的纯洁的“种子”,具有谦虚、善良、和睦、可亲等美德。另一方面,儿童必然会发育长大,成为未来的学者、哲学家和科学家以及国家的领导者,所以儿童也就是国家的未来。由此,夸美纽斯要求父母应该加倍的热爱儿童,要求国家更多的关心儿童的成长。
1.胎教
认为教育应当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孕妇的心理状态对胎儿的影响很大,如果孕妇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经常处于恐惧、愤怒、仇恨、悲哀、忧伤的不良情绪中,就会生一个怯弱的,易激动的婴儿,甚至可能造成死胎或生下孱弱婴儿。因此,孕妇的情绪要稳定,行为要谨慎、敏捷 ,生活要有规律。 夸美纽斯在17世纪前期就明确提出这个问题,实在难能可贵。
2.德育
他认为“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种子,到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所以,他十分重视品德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儿童文明礼貌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认为对幼儿不能只注意身体的养护和追求外表的装饰,而应当以虔诚、谦虚、善良的美德去塑造他们的灵魂。他认为德育还应包括:节制、整洁、礼仪、尊老、不伤害他人、不嫉妒、质朴大方、爱劳动??尤其要重视节俭和勤劳,这是一切品德的根基。他所概括的德育方面的教育已经涉及到生活的各个细节,以这种标准教育出来的儿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儿童在这样德性中学习初步知识,如基督所表现的那样将会受到上帝和人的称赞。”
在德育方法上他重视榜样、教导、训练、惩罚、表扬等方法的作用。
3.智育
夸美纽斯为幼儿提出百科全书式的智育内容。他说:“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儿童身上”。儿童生活的前六年,是为以后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具有其相当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幼儿爱好活动,他的所有知识都通过感官获得。接受的课程是最普遍、最通俗和最粗浅的实物课程。具体内容包括:
(1)自然事物; (2)光和光学方面;
(3)地理学方面; (4)时间和年代;
(5)家务和家庭; (6)国家及有关知识。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通过感官积累对外部直接的初步观念;发展语言能力;训练手的初步技能。给他们打下各种科学知识的最初基础。
4.体育
在体育中,他敢于向旧传统挑战(西欧中世纪学校中没有体育)。他提出: “健康的精神高于健康的身体”;“一种愉快的心情就是一半健康”;“精神快乐是人的生命源泉” 。
婴儿出生后的主要问题是合理喂养,饮食要有营养。另外,要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为此要求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为儿童以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
婴儿应由母亲亲自哺乳;幼儿的食物应该是软的、甜的、易消化的,不宜吃刺激太强的食物;幼儿生活应有规律,情绪愉快;要给儿童充分活动、游戏的机会,利用玩具、音乐、看图画等促使他们活泼健康的成长。
5.游戏教育
夸美纽斯重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
他指出,爱好活动、喜欢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游戏的时候,智慧总是在紧张的活动,甚至可以得到磨练;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以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儿童从游戏里可以学到许多日后所需要的有用事项。
因此,他在论述幼儿的智育、语言发展、体育和德育时。都提到了要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
6.入学前准备
夸美纽斯还认为,母育学校还应该为儿童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工作。
首先,家长应以快乐的心情告诉儿童上小学将带来的愉悦,消除儿童对学校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唤起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
其次,要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唤起儿童上学校学习的兴趣。
再次,要培养儿童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感和敬爱感。
7.教育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在教育方法方面,他从唯物主义思想出发,强调儿童参与的主动性,“凡是儿童喜欢的东西,只要对孩子没什么坏处,就应当让他们从玩中得到满足。”他主张在实践中让儿童通过自己的体验、观察进行学习,如学光学,可以观察太阳、天空、日月星晨、天空、颜色、镜子等。他主张教育时要注意适合儿童的方式。孩子是好动的,他的活动不应加以限制,最好是以游戏方式进行。
他认为这样做一则,可以锻炼身体,使身体健壮起来;二则,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最后还可以使儿童身心都能灵活起来。他认为“教与学的活动是另人高兴的和愉快的一种纯粹的消遣和心智的爱好”这种思想到现在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循序渐进原则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他认为从应当充分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进行,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因材施教原则
在教导儿童认知事物的方法上,夸美纽斯主张“不要把这类的教导精确地分配在某几年或某几个月”,每个家庭有其自己的特殊情况,有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方式,而每个幼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他们的天赋能力不等同,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教育,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不要给儿童太大的压力,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4)直观性原则
幼儿爱好活动,他的所有知识都通过感官获得。他以玩具、图片教育孩子,注重材料的直观性,还亲自为孩子编了《世界图解》。这本书出版后译成多国文字,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各国也都为儿童编写了类似的儿童读物,对培育儿童德、智、体起着巨大作用。
8.评价
夸美纽斯把学前教育正式列入教育系统并且主张在家庭普遍实施的思想,引起了后来教育家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他的学前教育思想总的说来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是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够充分,同时在他思想中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剔除的。
?
? 110 顶一下
范文四: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夸美纽斯肯定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2.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数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指导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二是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
3、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
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是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论述了关于统一学制的设想。
夸美纽斯还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必要性,认为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论述了普及教育的可能性,认为一切人都能接受共同的教育;论述了普及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设在公立的初等学校里,这是因为处理共同的事务,需要适当的制度。
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的学校,为了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他把人生分为四个时期,主张按这种年龄分期设立相应的学校。
4.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学制度及贡献之一,就是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直到17世纪,西欧各国仍普遍沿用个别施教制。
根据学年制,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人学,以便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他还强调学校工作要有计划,使每月、每周、每日、每时都按计划进行各项工作。
5.论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在感觉论的基础上论证了直观教学的必要性,要求“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放到感官跟前”。
(2)循序渐进原则。夸美纽斯主张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科目的顺序,做到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同时也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3)巩固性原则。夸美纽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练习和运用。
(4)主动性与自觉性原则。夸美纽斯主张“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5)量力性和因材施教原则。夸美纽斯提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及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
6.论道德教育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他看来,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夸美纽斯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他把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称为基本的德行,作为自己的道德教育内容,并在德育内容中纳入了一个在当时是崭新的概念——劳动教育。他提出的德育方法主要有:尽早开始正面教育;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榜样;教诲与规则;避免不良社交和惩罚。
7.教育管理思想
夸美纽斯认为国家具有管理教育的最高权力,不应该将教育事业拱手让给教会和其他社会力量。
主张国家设置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督,以保证全国的教育得到统一的发展;主张
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和学年制度,并从理论上阐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和意义;对学校各类人员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性规定;非常重视纪律和规章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夸美纽斯说过:“如果要使一个嫩芽变成一棵树就需要培植,浇水,篱围保护并且以支柱把它撑起……”“对于父母,儿童应当比金、银、珠宝和宝石还珍贵”
“上帝既已将这种责任交拖给父母,他们就应明智地承担起来并应备加勤勉地把一切属于知识和敬畏上帝的事灌输到儿童柔弱的心灵之中……”
他称儿童为“上帝的种子”,是“无价之宝”,一方面,儿童产生于父母的实体本身,是父母实体的一部分,生来是没有被玷污的纯洁的“种子 ”,具有谦虚、善良、和睦、可亲等美德。另一方面,儿童必然会发育长大,成为未来的学者、哲学家和科学家以及国家的领导者,所以儿童也就是国家的未来。由此,夸美纽斯要求父母应该加倍的热爱儿童,要求国家更多的关心儿童的成长。
1、胎教
认为教育应当从胎儿时期就开始。孕妇的心理状态对胎儿的影响很大,如果孕妇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经常处于恐惧、愤怒、仇恨、悲哀、忧伤的不良情绪中,就会生一个怯弱的,易激动的婴儿,甚至可能造成死胎或生下孱弱婴儿。因此,孕妇的情绪要稳定,行为要谨慎 、敏捷 ,生活要有规律。 夸美纽斯在17世纪前期就明确提出这个问题,实在难能可贵。
2、德育
他认为“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种子,到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所以,他十分重视品德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儿童文明礼貌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认为对幼儿不能只注意身体的养护和追求外表的装饰,而应当以虔诚、谦虚、善良的美德去塑造他们的灵魂。他认为德育还应包括:节制、整洁、礼仪、尊老、不伤害他人、不嫉妒、质朴大方、爱劳动……尤其要重视节俭和勤劳,这是一切品德的根基。他所概括的德育方面的教育已经涉及到生活的各个细节,以这种标准教育出来的儿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儿童在这样德性中学习初步知识,如基督所表现的那样将会受到上帝和人的称赞。”
在德育方法上他重视榜样、教导、训练、惩罚、表扬等方法的作用。
3、智育
夸美纽斯为幼儿提出百科全书式的智育内容。他说:“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儿童身上”。儿童生活的前六年,是为以后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具有其相当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幼儿爱好活动,他的所有知识都通过感官获得。接受的课程是最普遍、最通俗和最粗浅的实物课程。具体内容包括:
(1)自然事物; (2)光和光学方面;
(3)地理学方面; (4)时间和年代;
(5)家务和家庭; (6)国家及有关知识。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通过感官积累对外部直接的初步观念;发展语言能力;训练手的初步技能。给他们打下各种科学知识的最初基础。
4、体育
在体育中,他敢于向旧传统挑战 (西欧中世纪学校中没有体育)。他提出: “健康的精神高于健康的身体”;“一种愉快的心情就是一半健康”;“精神快乐是人的生命源泉” 。
婴儿出生后的主要问题是合理喂养,饮食要有营养。另外,要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为此要求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为儿童以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
婴儿应由母亲亲自哺乳;幼儿的食物应该是软的、甜的、易消化的,不宜吃刺激太强的食物;幼儿生活应有规律,情绪愉快;要给儿童充分活动、游戏的机会,利用玩具、音乐、
看图画等促使他们活泼健康的成长。
5、游戏教育
夸美纽斯重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
他指出,爱好活动、喜欢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游戏的时候,智慧总是在紧张的活动,甚至可以得到磨练;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以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儿童从游戏里可以学到许多日后所需要的有用事项。
因此,他在论述幼儿的智育、语言发展、体育和德育时。都提到了要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
6、入学前准备
夸美纽斯还认为,母育学校还应该为儿童做好上小学的准备工作。
首先,家长应以快乐的心情告诉儿童上小学将带来的愉悦,消除儿童对学校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唤起儿童对学校生活的向往。
其次,要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唤起儿童上学校学习的兴趣。
再次,要培养儿童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感和敬爱感。
7、教育原则
(1)主动性原则
在教育方法方面,他从唯物主义思想出发,强调儿童参与的主动性,“凡是儿童喜欢的东西,只要对孩子没什么坏处,就应当让他们从玩中得到满足。”他主张在实践中让儿童通过自己的体验、观察进行学习,如学光学,可以观察太阳、天空、日月星晨、天空、颜色、镜子等。他主张教育时要注意适合儿童的方式。孩子是好动的,他的活动不应加以限制,最好是以游戏方式进行。
他认为这样做一则,可以锻炼身体,使身体健壮起来;二则,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最后还可以使儿童身心都能灵活起来。他认为“教与学的活动是另人高兴的和愉快的一种纯粹的消遣和心智的爱好”这种思想到现在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循序渐进原则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他认为从应当充分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进行,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因材施教原则
在教导儿童认知事物的方法上,夸美纽斯主张“不要把这类的教导精确地分配在某几年或某几个月”,每个家庭有其自己的特殊情况,有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方式,而每个幼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他们的天赋能力不等同,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教育,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不要给儿童太大的压力,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4)直观性原则
幼儿爱好活动,他的所有知识都通过感官获得。他以玩具、图片教育孩子,注重材料的直观性,还亲自为孩子编了《世界图解》。这本书出版后译成多国文字,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各国也都为儿童编写了类似的儿童读物,对培育儿童德、智、体起着巨大作用。
8、评价
夸美纽斯把学前教育正式列入教育系统并且主张在家庭普遍实施的思想,引起了后来教育家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他的学前教育思想总的说来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够充分,同时在他思想中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剔除的。
范文五: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
美
纽
斯
的
教
育
思
想
外国语学院 09级英语教育三班 刘洁 090714025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生活在欧洲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的夸美纽斯,站在初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在反对封建经院主义教育的斗争中,以自己卓有成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对后来欧洲各国学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夸美纽斯接受了英国经验哲学的鼻祖——培根的哲学思想影响,世界观中还有唯物主义因素。他崇拜自然,鼓励人们了解和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他强调人具有认识外界事物的能力,断定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夸美纽斯世界观中新的和旧的,进步的和落后的东西,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一、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夸美纽斯是从宗教神学人生观出发论述教育目的的。他说,“现世的人生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现世怎样去为永生作好准备呢?他认为,人应成为:(1)理性的动物,熟悉万物;(2)一切造物中的主宰,即具有能力,去管束万物和自己;(3)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即使自己和万物均皈依上帝。他认为,要用博学去培养理性的动物,用道德去培养管束万物和自己的能力,用宗教培养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他坚信:“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面追求学问、德行与虔信,我们便在相对地向我们终极的目标前进”。博学、道德、虔信的种子,自然已种植于人们心中,教育目的则在于使之通过教育的历程而展露出来,即培养博学、德行和虔信的人。
夸美纽斯的教育目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与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教育目的相比却有不同。后者要人们上天国与上帝共享幸福,必须安贫禁欲,忽视现世生活,必须愚昧无知,盲目信仰上帝;而夸美纽斯认为,要想过上天国的生活,必须有广博学识,高尚道德,信仰上帝,首先过好现世生活,这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精神解放,渴望在智力、道德等方面得到发展,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的强烈愿望。
夸美纽斯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自然存在我们身上的,但它们的发展则全赖教育。他高度评价教育对形成人的作用,说:“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需由教育去形成” 夸美纽斯从上述思想出发,认为教育对教会、国家也起着重大作用,断定它是整个国家的基础。他说:“整个国家的基础是什么呢?当然是青年的发展”因此,他呼吁国家的统治者要增加教育经费、舍得花钱办教育。他借路德的话说:“我们在建造城市、炮垒、纪念馆与兵工厂上用一个杜克(Ducat),我们就应当在正确地教育青年上用一百个”。夸美纽斯认为人生来就有知识、德行和虔信的种子,又把教育视为改革国家的基础,这显然是唯心的,但却表现了他对人的智慧、力量无限信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热望改革旧社会的进步愿望。
二、教育体系的指导原则——适应自然和“泛智”思想
教育必须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原则,它贯穿于他的教育巨著《大教学论》的始终。所谓教育适应自然,就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夸美纽斯看来,自然界存在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相适应。他认为旧学校的根本错误是它违背了“自然”。他指出“学校改良的基础应当是一切事物里面的恰切的秩序” (强调“教导的恰切的秩序应当从自然去借来”,确认“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列举了大量自然现象来论证自己的每一个教育主张。例如在“自然遵守合适的时机”的原则下,他借用鸟儿选择春天繁殖,园丁选择春天种植,它们或他们的活动都选择合适的时机,
借以批评经院主义教育没有选择运用心理的恰当时机,指出遵循自然的秩序,人类的教育应当“从人生的青春”即儿童时期开始,这是最恰当的时机。
“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又一指导原则,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谓“泛智”,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夸美纽斯对几乎以《圣经》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教育极为不满,指出在那些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没有受到周全的教育。他认为人们所受的教育应当是周全的,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即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从而“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夸美纽斯指责当时的学校只是为富人、贵人设立的,穷人、贱人被排斥在校门之外。他要求学校向全体人们敞开大门,不论富贵贫贱,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学校。
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反映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认识世界和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广泛普及教育的民主要求,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泛智”是夸美纽斯改革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思想基础,他的一系列教育主张与活动都是跟“泛智”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周全的教育必须对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他指责当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非常残酷,使学校变成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儿童才智的屠宰场;教学既费时间又耗精力,而且极不彻底,不仅教员感到烦忧,学生也觉得厌恶。夸美纽斯认为,应当追随自然规律,把教学提高到科学水平,他根据自然“秩序”,对新学校的教学提出五条原则,即延长生命的原则;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抓住机会,使知识准可以获得的原则;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的原则;把判断力弄敏锐,使知识能够彻底地获得的原则。夸美纽斯对这些原则进行了详尽地论述,虽内容过于庞杂、烦琐,但确有大量的真知灼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规律。他的教学原则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
1.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依据“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反对当时学校引经据典,咬文嚼字,单纯的文字教学,要求采用直观方法。夸美纽斯认定这是教学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是一切教学的基础。
2.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求知的欲望是人的天然倾向,是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在传授知识之前,父母、教师、学校和国家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
3.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
夸美纽斯以“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地前进”为依据,要求教学工作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循序渐进地进行。教材的难易要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分量要适当。循序渐进是与系统性紧密联系的。他认为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秩序和阶段逐渐发展,给予学生系统知识。他要求“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扫清道路”,要从易到难,由简及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4.巩固性原则
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夸美纽斯强调,首先,应教给学生真正有用的科目,有价值的知识;其次,要循序渐进,真正打好基础。他说:“自然把根柢打得很深。”
夸美纽斯依据自然适应性原则,详细地论述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第一个提出较为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为改革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绩。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实际上是前人特别是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及他本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有不少合理的因素,因而为后人所接受,并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成为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