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弘扬科学精神论文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
弘扬科学精神论文
弘扬科学精神论文
弘扬科学精神论文
我们正处在科技革命的新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促进人们牢固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们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从
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高度指出,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之一。为了回应这一新时代的召唤,完成发展先进文化的使命,我们必须走近科学,特别是弘扬科学精神。
一、科技时代与科学精神文秘114版权所有
我们今天所讲的科学,是现、当代意义上的大科学,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科学是一种以生产知识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它不再局限于个别科学家自发的认知过程,而表现为一种社会建制。其次,科学作为特定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成果,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知识系统,而这种知识系统又是借助于相应的认识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构成当代观念和文化的重要方面。第三,科学活动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与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知识并入生产过程,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具活力的内生变量,即第一生产
------珍贵文档!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
力。
科学知识是科学活动最直接的成果。科学思想是科学活动中所形成和运用的思想观念。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科学精神则是人类在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精神状态。
科学首先是一种认知活动,最早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一种理想化的认知态度。此后,科学成为一种建制化的社会活动,科学精神发展为一种理想化的社会关系规范。而科学的社会建制化又使得科学与社会的互动日益凸显,科学精神由此进入文化价值判断领域,成为科技时代一种重要的人类价值观。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这四个层面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科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科学的文化内涵,科学精神则是科学的文化精神。作为科学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各个层面和环节。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是科学活动的理想原则,是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科学思想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方法的有效性的根本保障。我们不妨打这样一个比喻: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珍珠,必须用一根银针带着金线才能将它们穿起来,科学思想就是穿珍珠的金线,科学方法好比银针,科学精神则是整串珍珠所发出的智慧之光。科学就是这样一串绮丽的项链,有了它,智慧女神更加光彩照人。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细分起来包括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开放
------珍贵文档!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
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等诸多方面。了解这些精神,弘扬这些精神,对于繁荣先进文化,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理性精神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精神。这种精神把人与周围的世界分离开来,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它坚信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可以凭借智慧和知识把握自然对象,甚至控制自然过程。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正是对理智的崇尚,使人们能够不断地清除遮蔽真理的障碍,不断地摆脱蒙昧,不断地拓展知识的视野。崇尚理智的背后就是注重知识的价值,重视知识分子的价值。弘扬科学精神要从重视知识和重视人才开始。在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方面,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互兼容的。
实证精神实证精神首先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思考和研究中尽力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精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这种客观性又必须满足普遍性的要求,即客观知识必须是能够重复检验的公共知识,而不是个体的体验。客观性以及由此引出的普遍性和公共性是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
实证精神以理性、逻辑和实证为武器,强调以实在性、实用性和精确性保障认知的真理性。相应地,实证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承认阶段性真理的可错性,由此,实证精神对于不同的学说采取的是一种宽容或建设性的态度。
开放精神开放与封闭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对待不同观念的完全不同的两种立场。在传统社会中,一种东西一旦被认定为真理或道,就不容许再改变。少数人,如亚里士多德、孔子、耶稣,成了至高无上的真理代
------珍贵文档!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
言人,另外少数人则成为薪火相传的解释者,至于其他人呢,就只有听从的义务了。
对理性和实证精神的追求,使科学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再鲜明不过的开放的精神。首先,科学坚信理性的力量,尽管这种力量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会老老实实地承认哪些可以确证,哪些尚无定论,而从不用神秘主义吓唬和搪塞各种质疑。其次,科学鼓励争论,强调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
[1] [2] 争论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都可以以理服人,但绝对不可以势压人。再次,科学主张兼容并蓄、允许求同存异。这是认识到具体的人的理性能力的局限性后所产生的宽容。这种宽容当是一种有底气和自信的表现,是一种有容乃大的理论风度。无疑,这种开放精神对于社会公共生活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整个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能够容忍建设性的不同意见的存在了。
民主精神,,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并列为中国转向现代社会的首要动力。民主与科学是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所谓民主,其核心是平等和参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虽然科学也有权威机制,但科学中的权威是相对的、是为探求真理服务的,真正的权威是真理。由于对真理的探索没有止境,所以任何人都只能通过努力暂时地占有部分真理,而不可能永远作为真理的化身。
随着科学活动的社会化,科学进入生产和社会生活,科学蕴含的民主精神也促进了公共生活中的民主观念的发展,民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
------珍贵文档!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
种主流价值观念。科学对客观性的追求,使得主观独断不再为公众认可。同时,科技的新进展给民主运作带来便捷。有了电视转播,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就受到了公开化、透明化的压力。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政治生活公开化成为大势所趋,个别人搞暗箱操作就困难了许多。
批判精神科学决不是唯唯诺诺的好好先生,批判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批判精神源于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什么要怀疑,因为科学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因为人对世界的认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科学只能老老实实地、一点一滴地在实证的基础上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仅有观测的不精确,以及观测所依据的理论的可靠性等问题需要质疑,而且从事实跨越到假说和理论往往没有直接的逻辑通路,是一种理论尝试,需要对其前提、推演和结论作出批判性的反思。
批判精神是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首先,批判精神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得到反复检验,而检验的过程就是批判的过程。批判精神使神圣不可侵犯之类的遁词不再起任何作用。其次,批判精神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科学理论通过批判使自己的逻辑体系更严密,实验证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再次,批判精神是科学真理的客观性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的批判。巨大的权势或许能够阻挡一时的异议,但真理法庭的客观审判最终会大白于天下。
**同志曾高度概括地指出:“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上面所列各项也都是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这一基本要求上的展开和引申。求真是与不可知论和宿命论完全相
------珍贵文档!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
反的对待问题的态度,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自觉和自信;务实是与纸上谈兵和故弄玄虚根本不同的处理问题的作风。这种态度和作风充分体现于科学实践之中,是推动科学不断接近真理、向前发展的动力。科学是勇敢者的事业,人们认识到朴素的思辨和直观的考察并不能把握真理,于是勇敢地踏上永无止境的追求真理之路,这其中的昂扬斗志就来自求真务实的精神。与此相应,科学之“眼”和技术之“手”使人类成为我们这个星球最有智慧最有力量的创造者。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不断地开拓新视野、发掘新力量、拓展新空间、引入新方法、激活新思想、培植新精神。开拓创新反映了科学的本质。
三、弘扬科学精神,推进现代化大业
中国是四大发明的故乡。尽管在,,世纪以前,中国在科技上总体领先于西方,但近代科学却崛起于欧洲而非中国。中国为什么有四大发明却没有出现科技革命呢,就科学研究的目的而言,中国古人很少纯粹为了追求知识而进行科学研究,几乎将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向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这与西方近代科学先将人与自然截然分开,再努力寻找自然规律的传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中国古代虽然有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和丰富的天文观测记录,但其成果却主要被用于为皇帝制订历法和观测异兆。
就发展技术的目的而言,中国古代除了水车、铁犁、纺车等生产技术发明外,大多数技艺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皇家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享受型生活的需要。因此,技术在中国古代被视为雕虫小技,而未被看成一种可以与生产相结合,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创新要素。
而西方之所以在,,世纪后领先于世界,是因为它们进行了一系列的
------珍贵文档!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
创新。首先是科学革命所带来的观念创新:人可以认识世界的规律,并应用它们改造世界;其次是与科技革命相伴随的制度上的创新:引入了专利制度,国家、企业和大学相结合的科学研究体制,现代工业制度,市场经济制度等等,由此导致了西方世界的物质进步和经济发展。
现代化是在科技革命影响下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等各方面的变化。透过这一视角,我们看到,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现代化的内涵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变革而不断拓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现代化不是从传统中直接生长出来的,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科学精神是一种首要的精神文化动力。
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这条思想路线,是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弘扬科学精神的基本前提。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保证。我们党在历史上曾经犯过一些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远离了科学精神,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最终能够成功地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根本原因就在于科学精神的回归,在于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要特别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弘扬科学精神,具有科学的态度。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是迄今为止关于自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最
------珍贵文档!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
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思想理论体系。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不在于对其个别论断的固守和照搬,而在于对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髓的把握和运用。**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这其中所蕴含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正是今天我们必须大力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要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适时提出新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生硬地把活生生的实践纳入固有的框框之中,这种削足适履的态度是完全违背科学精神的。
求真务实,推动渐进式改革
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所必须坚持的。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各国都必须依据自身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现状制定出合理的战略。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依据我国具体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坚持求真务实就应该承认任何人包括政策制定者的理性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就应该承认已经建立起来的任何体制都具有不完善性,都不一定完全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都未必能够完全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都需要不断改革。文秘114版权所有
------珍贵文档!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
现代化是一项渐进的社会工程,改革应该是稳妥和渐进的。为什么,真理、真相和本质的东西是不那么容易获得的,即便获得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检验和试验才能加以推广。反之,浅尝辄止,以为真理很容易掌握,头脑一热就放卫星,不仅不能有效地推动现代化建设,反而会耽误甚至毁掉实现现代化的前程。
今天,大讲求真务实,就是要求我们要像科学家搞科学研究那样,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不搞一窝蜂、不人云亦云。对于领导干部来讲,只有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才能少一些长官意志多一些民主作风,少一些政绩宣传多一些实际举措,少一些拍脑袋工程多一些科学规划。
开拓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志不止一次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发展这么快,竞争如此剧烈,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创新就没有前途。中国对创新的需求既是整体的和全方位的,又是具体的和细微的。科学研究需要创新。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基础创新的潜在经济和社会价值越来越高,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这种情况下,把科技创新提到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一点也不过分。
创新不仅是针对科技而言,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要依靠各种具体入微的创新来推动。大到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小到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都需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创新。整个社会都需要创新和智慧,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文化的,这些东西累积起来,就会发展成一种内在的爆发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今天,谁都知道仅靠常规性的发展,我们永远摆脱不了落后的地位,
------珍贵文档!值得收藏~-----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
必须依靠跨越式的发展,才能走到世界前列。值得指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讲科学精神。以前我们曾搞过“**”和“超英赶美”,结果事与愿违,越追越掉得远。为什么,一方面是不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就是缺乏科学的创新精神。
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形成一种共识:弘扬科学精神是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社会条件;要真正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必须调动科学精神这一人类先进的精神文化力量。弘扬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发挥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精神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指标就是科学精神成为全社会崇尚和认可的精神。试想如果没有理性精神,就不会有对理智和知识价值的崇尚与重视;如果没有实证精神,就不会有凡事依靠科学实证的态度;没有开放精神,就会压制不同意见,使许多建设性的建议遭到拒绝;没有民主精神,就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批判精神,就不会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就不可能在批判中得到提高,就没有改革的动力和创新的意识。
科学精神是使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精神武器。用科学精神武装人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用科学精神指导我们的言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应该成为现代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珍贵文档!值得收藏~-----
范文二:马基课程论文——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
冬季踮着脚尖,悄然来临。直到你吹着冷风,你才能知道,原来它已经在你左右。我们感叹,四季有常,岁月无情,却往往忽略了,我们所经历的,正是规律的继进。规律,就像无形的拨弄世界的手,让世界正常运转,发生改变,实现进步。我们人类从出现到现在辉煌,就是对规律的追求——对科学精神的追求。
我一直认为,人类为什么能从懵懂无知的生物,进化到能够认识世界甚至改变世界的高等生物,就是因为我们有意的无意的遵从了对科学的追求。我们从茹毛饮血到取火熟食;我们从赤身裸体到衣冠华服;我们从穴居山洞到高楼大厦;我们从结绳记事到现在的数码智能??我们的进化史,就是一步步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实现的过程。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这当然是比较正式的解释。科学精神,从非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就是求实神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功利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协作精神。
求实精神,就是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切的推断与猜测都必须建立在实践的依据之上。
探索精神,就是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创新精神,是人类发展进步的灵魂,在已有所有的物质条件和科学基础上的拓展和发现的勇气。这也是科学精神的表现和终极意义所在。
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功利精神,就是体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必须要体现或者实现在人类的进步上,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上。
实践精神,就是实践是检验整理的第一标准,不能通过实践检验的科学都是伪科学。
批判精神,就是要勇于挑战传统、权威、坚持真理。
协作精神,就是在科学的研究和探索中,要依靠社会和学科的支持,才能完成任务。
而近年来,许多学术造假问题,或者社会浮躁虚荣的事件经常发生。如2010年5月,张悟本通过食物疗法走红后,开始遭受学历真伪问题的质疑。此前,在其“著作”《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中有一段这样的表述:1981年,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医药专业;2004年,国家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书中称其父亲张宝杨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是否有叫张宝杨的保健医生?卫生部保健局当时对于媒体的回应是:“查无此人。”
此外,卫生部否认张悟本“卫生部首批国家高级营养师”身份,并邀请国内知名的中西医专家驳斥其“养生理论”。又如,2009年5月,东北财经大学出台的《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关于撤销袁新硕士学位的决议》指出,经查实,该校2005级统计学专业研究生袁新的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省feeep协调度研究》,系抄袭南京财经大学研究生曾康宁的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省feeep协调度研究》。除了江苏省被替换成山东省,论文的其他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于5月27日召开全体会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七条”和《东北财经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第五章第24条”的规定,决定撤销2007年第四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授予袁新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决议,并收
回已发放的硕士学位证书。
再如,李连生是前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主。2010年3月20日,央视《焦点访谈》以“没有结果的‘学术成果’”为题,报道了西安交大六位老教授从2007年起,举报李连生涉嫌学术成果造假,但被校方多次阻止的经历。就在该节目播出后的一天,西安交大举行校党政联席会议,宣布李连生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决定“取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如此等等,无疑给我们当代大学生举了一个个反面教材。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必须从以上的案例或者说教训里面学到,我们的研究或者思考方向必须遵从科学精神。如果我们违背了科学精神,则必然如所举例子一样贻笑大方。
所以必须以科学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行为的尊则。
第一,我们必须做到绝不抄袭。超袭是一种错误的选择和决定。我们在面对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百度或者谷歌往往成为了我们的第一选择,长此以往,我们的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下降。
第二,抄袭并不能代表我们的观点。我们从网上获取使的观点,是别人的观点和理念,并不是我们自己的观点 。
第三,我们的观点不管与网上的观点相悖或则相同,始终与我们本质的想法与观点有所不同。每个人的经历与个性不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就不同。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以科学精神为指导,对世界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毕竟每个人因为个人经历的不同和差别,对世界的认识必然有所差别。我们应该在坚持对自我的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并力图改变世界。
未来如天空中的繁星闪烁一样不可预知,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对科学精神的探索与追求,我们的未来、或者说人类的未来,则充满了希望。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就是保持对世界的新鲜感、并力图用科学的精神,改变世界,甚至创造世界,力图一个美好的未来,为世界明天的美好与希望而努力。
范文三:领导论文:科学精神与科学发展
科学精神与科学发展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都在发展,有发展就有“发展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观的内涵和特征是不同的。就是说,“发展观”本身也是在变化和发展的。我们可以把过去的发展观统称为“传统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要历史地、辨证地分析,它既有合理的内容,同时从当代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有不合理、不适应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相对传统发展观而言的。如果说传统发展观的内容都是合理的、科学的,就没有必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如果说传统发展观没有一点合理的内容,就无法解释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就没有得以继承的传统思想资源,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传统发展观的合理内容,同时也扬弃了传统发展观中不适应现代发展的内容。科学发展观相对传统发展观来说,主要差别、其精神实质体现在哪里?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但概括起来主要就是“科学”二字,就是“科学精神”。科学发展观内在地包含着科学精神,在实践中要求我们应该以科学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一个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说着科学发展观的词句、喊着科学发展的口号,但实际上却做着违背科学精神的事情。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科学精神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反之,违背科学精神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必然导致发展中的严重失误。
对于“科学精神”的内涵和特征,近年来理论学术界讨论很多,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提出了各种看法和观点。科学精神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来看。狭义的科学精神,一般指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所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如科学家在观察、实验、计算、思考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广义的科学精神,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和行为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如有的学者提出,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这样的科学精神,就是广义的科学精神,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和遵循。广义的科学精神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伴随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发展,科学精神本身也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从古代科学精神,到近代科学精神,发展到现代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越来越深刻和丰富。我们讨论的,是基于现代社会实践和现代科学发展所形成的现代科学精神。古代的人们遵循着古代科学精神,近代的人们遵循着近代科学精神,现代人应该遵循现代科学精神。
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遵循科学精神的具体要求,可以表现为多个方面,但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四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尊重规律、辨证思维、勇于创新。
一、从认识的角度讲,遵循科学精神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
在社会生活中,“实事求是”是一个很好说但很难做到的要求。对于“实事求是”,人们很熟悉,但是“实事求是”的核心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还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根据**对“实事求是”的论述,概括而言,“实事求是”的核心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探索把握客观规律”。这里的关键在于两点:第一,从认识生成的角度讲,人们关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应该来自于“客观实际”,而不能是自己的主观想象和主观愿望;第二,从认识的真假属性来讲,关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这两点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来自于客观并且符合客观”。人们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时,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就是当然地认定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是正确的,并努力为之辩护。这是人们天生
具有的一种认识心理。一个人不会提出自己认为是错误的观点和主张,更不会为之辩护。这里有一个问题,“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是一回事,而事实上“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另一回事。从逻辑学的观点来看,前者是“命题态度”问题,后者是“命题真假”属性问题。在人们的心理和认识中,常常把这两者混淆起来,特别是把前者等同于后者,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就是真的、就是客观规律,自己认为是错误的就是假的、就不是客观规律。事实上,“正确、错误”往往是主观判断,而“真假”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命题真假”决定“命题态度”,但是在实践活动中,这种关系往往颠倒过来,就是说,人们往往用“命题态度”来决定“命题真假”。这是人们认识上产生错误、实践中产生失误的一个深层次认识原因。人们常说“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常常发生这样的错误,人们把自己的想法和主张理所当然地作为“客观规律”,而不进行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并以这种“规律”指导自己的行动,结果导致实践活动的失败。实事求是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来自于客观实际,并且符合客观实际。在改革发展中,一些地方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改革的决策和措施,愿望是好的、理论上是完美的,但是为什么在实施过程中会出问题,甚至产生严重后果?问题在于,这些思路、战略、措施,从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当然认为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并不符合客观实际,违背客观规律。人们会问,这些思路、战略、决策,是经过调研、讨论、论证提出来的,为什么会出现错误?不得不承认,在实践中,很多所谓“调研、讨论、论证”,并没有遵循正确的程序、科学的方法,而是围绕某种预先提出的“思路和主张”展开的,收集的信息、提出的论据、吸取的意见,都是从正面来为这种“思路和主张”辩护的,极力回避不同的意见,尽量删除不一致的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决策是这样的,一种思路和主张,从提出来,经过调研、讨论、论证的“程序”,最后得出来的还是这种思路和主张,输入“程序”的是什么,输出“程序”的还是什么,“程序”并没有真正发挥分析处理的作用,这种“程序”只起到一种“通道”的作用,入口进去的是什么,出口出来的还是什么。这样得出的“思路、战略、决策”往往不符合客观实际,导致实践中的很多失误。推动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从客观实际出发探索发展的思路和战略,形成决策,并使思路、战略、决策符合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从实践的角度讲,遵循科学精神就是要尊重规律
实事求是的重点在于探索规律,主要是一个认识问题。尊重规律就是要按照规律办事,主要是一个实践问题。为什么要按规律办事?规律是客观事物的“运行规则”,这种“规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行为同这种“规则”一致、顺应这种“规则”,实践活动就能顺利进行,相反,人们的行为同这种“规则”抵触、违背这种“规则”,实践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甚至会失败。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组织和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探索把握规律,是尊重规律的前提。不认识规律、不掌握规律,谈不上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我们讲的“发展”是广义的,“发展规律”所包含的内涵是多方面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科技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等,都需要全面认识和把握。一个不懂得自然规律的人,不可能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一个不懂市场经济规律的人,不可能自觉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一个不懂得生态环境规律的人,不可能有生态文明理念,不会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在规律问题上,“人的行为规律”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进一步思考,人之“本”又是什么?人之“本”就是人的行为规律。人的行为规律是很复杂的,是由人的需要和动机、情感和意志、
态度和行为等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系统。人的行为规律还是经济规律、政治规律、文化科技规律等社会规律的基础,离开人的行为规律,没有什么“社会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认识人的行为规律,按照人的行为规律来组织和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现在,人人都会讲“以人为本”,讲来讲去,讲得很抽象、很空洞,讲得大家不知所以然,而在很多工作中、在很多事情上,并没有真正按照人的行为规律去办事。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以人为本概括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对发展规律和人的行为规律的基本认识。对人的行为规律更丰富、更复杂、更具体的内容,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认识。
认识规律是尊重规律的前提,但是认识了规律并不必然地决定尊重规律,就是说,不认识规律,必然不会尊重规律,而认识了规律,也不一定尊重规律。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实践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常常会出现“知道规律,但不尊重规律”的现象。从历史到现实,在规律问题上,“明知故犯”、“知其不可为而为”的现象是不断发生的。对于某些人,理论上知道规律,但由于利益原因、价值取向、政治立场、主观意志、权力因素的影响,在其实践活动中并不尊重规律,常常做违背规律的事情。这也是过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各种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遵循科学精神,推动科学发展,需要有坚持真理、抵制谬误的勇气,更需要有自我革新、自我批判的素质,排除各种违背科学精神的内在障碍,尊重规律,自觉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
三、从思维的角度讲,遵循科学精神就是要坚持辨证思维
辨证思维的核心是发展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与此相反的思维方式是静止(僵化)地看问题、孤立地看问题、片面地看问题。辩证法的常识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实践活动中违反辨证思维的情况却经常发生,坚持辨证思维方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发展地看问题,就是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新情况出现了,新问题产生了,就要有新的理论、新的思路、新的办法,而不能固守过时的、不适用的理论、思路、办法。用已经过时、不适用的理论、思路、办法来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然导致改革发展中产生严重失误。联系地看问题,就是要把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处理好各种关系、解决好各种问题,促进协调发展,而不能孤立地对待某方面的发展、孤立地解决某方面的问题,导致不协调发展。全面地看问题,就是要从各种角度、多个层次考虑发展中的问题,综合研究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而不能只从一种角度、一个层次考虑问题,不能只看到影响发展的一些因素而忽视其他很多复杂因素。当前,在改革发展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克服“极端化”的思维方式。现在有一种社会现象,极端化、非理性思维方式盛行,做什么事情,非要把它推向极端化不可,似乎越极端越好、越疯狂越好,“不撞南墙不回头”。一种理论、思路、措施,都有它适用的具体情况,都有它发挥作用的条件范围,脱离具体条件、超越适用范围,推向极端,就会出现问题。例如,现在“决定”这个词很流行,“性格决定成败”、“态度决定成功”、“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关系决定事业”,等等,“什么决定什么”,不可胜数。在生活工作中,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是如果把它们每一个单独因素作为“决定”因素,就过分了、极端化了。这些因素单独地看,只是“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常常认为,只要抓住一种“决定”因素,就万事大吉了,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成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措施,本来是好的,但如果不顾具体条件,措施片面、行为极端,往往产生不良后果。列宁说过,真理再往前跨一步就会成为谬误。就是说,真理是有条件、有范围的,超越条件、超出范围,真理就不再是真理而成为谬误。在发展实践中,要坚持辨证思维,把握好各种“度”,协调好各种关系,处理好各种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四、从发展动力的角度讲,遵循科学精神就是要勇于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人类社会为什么不断发展?就是因为有创新这个根本动力在不断推动。发展的动力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等。创新的实质,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抛弃和革除制约发展、阻碍发展的各种因素,创造推动发展的新因素。原有理论过时了、不适用了,限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要进行理论创新,抛弃旧理论,形成新理论。原有制度成为阻碍发展的因素,就要进行制度创新,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原有科技手段落后了,不能再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践活动效率,就要进行科技创新,淘汰旧的科技手段,创造新的科技手段。原有管理方法陈旧了,不利于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就要进行管理创新,放弃旧的管理方法,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在创新过程中,也要注意遵循科学精神。创新不是一种随意、任意的思维和行为,创新本身是有规律的,要遵循科学创新的原则和方法。当前要特别注意防止“伪创新”泛滥。现在社会上不少事情,喊着“创新”的口号,打着“创新”的旗帜,大行其道,而实际上违反科学、违背规律,造成社会危害。在创新问题上,同样要遵循实事求是、尊重规律、辨证思维的科学精神。
五、遵循科学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科学素质
科学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必须有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科学素质。这些年,一直在号召、强调要树立科学精神,但从社会生活、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来看,违背科学精神的事情还不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普遍地切实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培养科学素质,就是要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科学素质是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这四个层次之间是依次的逻辑决定关系,而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知识,要具备这些方面的适当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方法包括研究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以及分析实践活动中问题的各种方法。科学态度是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对待客观事物、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立场。科学精神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培养科学精神必须以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为基础,没有这三者为基础,科学精神是不可能培养起来的。为什么在社会上科学精神普遍缺乏?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人们科学知识贫乏、科学方法欠缺、科学态度缺失。不学习科学知识、不掌握科学方法、不形成科学态度,哪里来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积累的过程,既需要学习,也需要实践。
党政干部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党政干部处于决策、组织、指挥的重要地位。我国党政干部的科学素质有待提高。根据有关调查(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党政干部的科学素质,在全民科学素质水平中,处于中间偏上水平,并不是很高,这与党政干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称的。比如,科学决策问题,现在讨论很多,实践中决策失误的教训不少。提高科学素质,才能科学决策,才能促进科学发展。这三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同样,科学组织、科学指挥,同样需要以科学素质为基础。实践活动中经常发生的“瞎折腾、瞎指挥”,重要原因就是在组织和指挥活动中,缺乏科学精神。实现科学发展,全民的科学素质要普遍提高,党政干部队伍的科学素质首先要提高。
范文四:科学、人文精神 论文
一位工科学生对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想法
科研过程需要思考,而思考又源于现实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这种思考建立在理性、思辨、实证和创新的基础之上,便具有了科学精神,且赋予了这种思考理论的意义;当作出超越个人功利价值的探究时,又具有了人文的精神,并赋予了这种思考现实的意义。在西电这所理工科大学里,我们不仅要防范过于偏重科学文化,还要有人文情怀。
回首过去,在我国还是农业大国时期,人们做事一般凭借经验,并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技术,进而发展为科学。像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蔡伦的造纸术,唐代的雕版印刷,北宋的指南针,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由于这些科学技术大多是对生产的直接记载,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使得我国的生产进程发展缓慢。一直到到了近代,人们的做事方式才有了变化,变成了首先在实验室里完成对对象的研究,然后运用所得结论进行发明创造。由于所得结论具有普遍性,开放性,人类社会的发张迅速,并迎来了现代文明时期。
得益于科学所带来的巨大发展,人们更加关注于科学研究活动中所形成和运用的思维观念,既科学精神。它是科学研究得出成果的保障,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尊重事实, 尊重客观规律; 二是大胆探索, 追求并坚持真理。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如果没有它来作为判别科学与非科学准绳,科研所指向的道路必然是盲目的,错误的。
当国家进人科学和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要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以前老百姓普遍吃不饱的日子一去不返,现在衣食住行的条件是那时的人们所不曾能想象得出来的。于是人们便随之产生了科学万能的思想,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人们对科学的崇拜,使科学获得了特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但科学技术所能带来的幸福感是极易饱和的。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它对自然的破坏、对社会的干扰给人们带来的种种折磨。列如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气候问题、物种问题等日趋严重;有人为了获得科学荣誉,不惜采取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手段,伪造实验数据,违背了科学精神,违背了社会的伦理道德;更甚者有还假冒伪劣食品也冠以高科技而欺骗社会,带来“舌尖上的危机”。科学既然是科学,它就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有它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科学不崇拜任何东西,对科学的盲目崇拜本身就是反科学的。
科学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人类的福祉而言则是中性的,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比如原子能可以发电、治疗疾病,但是它也能制造成原子弹毁灭全人类。现在的人类是地球出现过的成千上万物种中惟一能毁灭地球的物种,人类尽管拥有强大的改造世界的科学技术,但如果掌握不好的话,这个能力就将毁灭人类自身。那么,如何制约,靠的就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的文明古国,她有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美德,在文史哲词上,人文知识底蕴厚实。对人的关怀,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对人的关心、关爱的仁爱精神,从小的来说,是对周边的人,从大的来说是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的深厚的人文关怀。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有联系的。科学研究的主体是人,科学精神是人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科学指导;而人文精神的对象是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我们去用科学精神探知构建世界图景时,人文精神就像引导这些探知活动的灵魂,时刻影响着我们所认识的事物。就像我们把代码烧录到芯片中,代码实现对芯片的控制,而芯片则按固有的逻辑去完成相应的活动。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人文精神则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两者都是人们认识和观察世界所不可或缺的,只有同时兼具这两者,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才更全面,实践活动才更自觉。
但结合当代社会实际来看,两者的融合并非一帆风顺,似乎注定要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今天,人们过于弘扬科学精神,而淡化了人文精神对科学精神的引导和匡正,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诸如腐败、造假、欺诈等现象,这都与人文精神的缺失有关。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有人甚至利用人文精神为某些人的抄袭现象辩护。一个有科学技术的人,他可能做好事,也可能做坏事。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仅指的是拥有专业技术,还应该具有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及人文关怀。
“仓廪实而知礼节”,在物质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人文精神自然而然得也被提上了日程。结合当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相信未来计算机化、机器人、通信、纳米技术、医药和空间探索等各个方面的进步仍会令我们欣喜,不过,要让这些进步技术服务于人类,我们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人文精神。所以,我们应当加上管理教育和艺术,着力培养懂科技、擅管理、通艺术的新一代人才。我们要培养思维缜密的未来世界各行业的领导者。倘若没有具备人文素养的领导者发挥再多的实践智慧,科技方面卓越成就,也难以在未来解决当今世界存在的重大问题:无知、信仰和政治冲突等。影视著作《极乐世界》中所描绘的未来“极乐世界”高官严格执行禁止移民的法律,迫使穷人世代生存在地球上,不得翻身的残暴统治,与前段时间叙利亚难民被多国拒绝入境避难,所导致的小艾兰的溺亡。这些问题都亟需人文精神参与进来。
再者,如果未来医药科技发展到能够延长人类的现今寿命的两倍,实现200岁,癌症,艾滋等夺命疾病得以医治,摩尔定律不断被验证,电子科技时代以指数发展,相信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不以霍金和比尔盖茨的主观意识而转移了。人工智能的到来,将让我们无所适从,尤其是考虑到超人工智能可能会发生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都不知道用什么表情来面对。当一个人工智能出生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就像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一般,但这个神会对我们人类仁慈嘛?结合近期影视《复仇者联盟2》,人工智能的到来是以“奥创”为代表的终结人类,还
是“幻视”所遵从的生命是变革?这个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现在正站在变革的边缘,而这次变革将和人类的出现一般,意义重大。为了在超级智能的世界里保全人类的尊严,我们也需要在相关领域取得迅速的发展,做好准备迎接未来。我们必须提高伦理决策能力、同情心和创造力,与智力相结合,深入理解人类对联结、陪伴和意义的需求。人类不是机器,神经元不是数字交换机。倘若超级智能计算机对我们抛出的尖锐问题做出答复,我们将从何处理解?何以认识并建立我们人类所独有的东西?答案就是人文精神。我们要设计一个核心的人工智能代码,让它深层次的明白人类的价值,让它的价值观和我们的价值观相仿,给人工智能设定一个我们人类的发展目标,让我们得以不被干扰得持续进化,让我们知道的更多,思考的更快。最重要的是,必须在系统跑起来的情况下,能够允许我们对代码进行更改和完善。
人类谋求发展,如果超人工智能真的发生在我们有生之年,而造成的影响真的如大部分世界名人专家所以预测的那样极端,我们这代人所要面对的将极具挑战,任重而道远。想到此,我内心就很沉重。我们现在就要树立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相协调的观念,在面对新的问题,给予其足够的思考和前瞻,立足当下,开创未来。
参考文献:
1.Superintelligence:Paths:Dangers,Strategies.Nick Bostrom;
2.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电子科大报,第二版:第575期;
3. 《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缺一不可》,刘瑜,深圳商报,2007.04.30;
4. 《既要坚持科学精神又要弘扬人文精神》,胡华军,第02版:新闻·评论, 2011.11.01;
5.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与共建》,欧阳康,光明日报,1999.10.29;
6.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陈勇,中国矿冶大学;
7.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万长松,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8《大学要保持人文与科学精神的统一》,俞吾金。
范文五: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学号:姓名:刘亚坤
指导教师:田朝辉
科技工作者应具有的工作态度和社会责任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它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因此科技工作者作为科学技术的生产者与创造者,无疑对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乃至人类文明进程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科学理论是一系列严谨的、需要依靠数据来证明其合理性的知识体系;而技术是一项依靠科学理论,在大量事实面前经过论证的能给社会带来进步的方案。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够利用得当,就能够造福社会,服务大众;如果被无良科学工作者利用做不法之事,就会危害社会,祸害人间。所以,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在科研工作中树立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而且要能够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技工作者工作态度社会责任
引言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又离不开众多奋战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所以科学工作者作为人才储备,对一个国家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到来,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广泛实施,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重,社会声望日益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而对一名科技工作者来说,工作态度和社会责任又极其重要,这两者决定了他将来科研成果的大小以及人生价值多大程度的实现。下面将详细介绍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当具有的怎样的工作态度和怎样的社会责任。
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态度
众所周知,态度决定成败。一个良好的态度是成功之前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一个良好的态度,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尤其如此。工作态度贯穿科研全过程,所以工作态度对一名科技工作者来说,是科研的生命线。我认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具有如下工作态度:
a)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科研事业不同于其它事业,它需要严密的实验逻辑、精确的实验数据和正确的理论前提,因此对待科学实验一定要严谨、认真,不能有“没关系”和“差不多”
的心态,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科技的研发往往都是以应用为基础的,如果在实验室时实验逻辑要求不严谨、数据精度要求不够,那么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就会出现巨大偏差。这样的话,前期的人力、物力、时间上的投入就被浪费了,这就给科学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有时在做科学实验时,光有严密的实验逻辑、精确的实验数据和正确的理论前提还是不够的,一定要进行多次试验。因为一次、二次试验可能会有偶然因素存在,为了排除偶然因素,就一定要从多次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因此,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也是做科研工作的首要前提。
b)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说过“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个学说”。科研事业要求以事实为根据,严禁以数据造假、论文剽窃等不端行为来换取名利。而反观国内学术界,论文造假、剽窃却屡禁不止。
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堂课上,老师在讲稿中也曾举出“汉芯一号”事件[1],作为实事求是工作态度的一个反例。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把从美国买了的芯片,私自暗中把上面“Motorola”的logo打磨掉,然后换成“汉芯”的logo,在发布会上欺骗由多名中科院院士组成的专家鉴定小组,借此他又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直到3年之后,才东窗事发,经过一系列追索和求证,事件调查组确定“汉芯一号”造假属实,陈进也因此被撤销职务、追缴相应拨款。从“汉芯一号”事件中,我们也得出一个教训:身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实事求是,切不可在利益的诱惑下,失去一个科研工作者应具有的基本原则。
c)刻苦、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
科学研究是艰苦的脑力劳动,目前比较前沿的科学研究论文都是国外学者发表的,详细的占有材料就很不容易,更别提从一大堆材料中提炼出自己想要的理论了。科学研究同时也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整天和设备仪器打交道,而且在做实验时也会多次失败,真理的确立和传播更必须同保守和错误的思想、势力进
行殊死的斗争,其中要经历失败、挫折、打击甚至迫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就会在挫折、失败面前气馁、甚至失去前进的勇气。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小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反观那些取得重大成就、为国家做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如钱学森、袁隆平等人,他们无一例外都具有刻苦、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美国著名科学家爱迪生也曾说过“天才等于1%的灵感加99%的汗水”,所以身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树立刻苦、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 d) 怀疑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四光也曾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这两句话说明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不能盲目的相信一切传统的、权威的、书本的知识和理论,必须对这些已有的理论抱有怀疑态度,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牛顿从苹果落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布鲁诺敢于反抗罗马教皇,对“地心说”提出自己的怀疑,坚持自己的“日心说”观点。那些能够对现有理论提出怀疑的科学家都是值得一名科研工作者去学习。
e)创新精神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具有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和工作态度,能够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创新是科学能够保持生命力的源头,只有不断创新,科学事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自从习**上台以后,政府十分注重创新,以创新的思维模式来治理国家。这次“十三五”规划,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2],政府也提出了以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具体就是从以前的靠投资和外贸来拉动经济,转移到靠创新和内需来拉动经济。所以,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时时刻刻要把创新精神放在心间,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技术。
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科技工作者是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随着现代科技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日益加深,科技工作者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科技进步给世界带来空前繁荣和文明的背后,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生态失衡等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所以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树立自己的崇高使命,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不但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身体力行,而且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率先垂范,从道德修养和言行方面严于律己,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我认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应具有如下社会责任:
a)爱国主义精神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是科学家的基本职责。作为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历史使命感,为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师昌绪的一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成长与奉献经历的典型代表。在他心里,祖国就意味着一切。他会因为祖国的需要选择自己的未来,也会为了祖国的需要贡献自己的一生。 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当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金属所在李薰所长领导下,以大部分力量投入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工作,师昌绪被指定为金属所在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他的专长本是物理冶金学,而新的任务却涉及到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问题,他毫不犹豫地挑起这副担子,领导全组完成了多项重要课题,显示出他知识渊博与处理大生产问题的能力。2014年11月10日,94岁的师昌绪院士生命蜡炬燃尽,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杰出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他不仅是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更是参与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家,为中国的材料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3]。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师老的颁奖词是: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b)主动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
科学与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理解与参与,科学与科学的进步反过来又是为社会服务的,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有主动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北京大学校友屠呦呦和另外两名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荣获该奖项。屠呦呦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4]。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奉献”。
c)造福人类的重任
回顾人类文明历史,人类生存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连它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历史证明,科学技术创新驱动着历史车轮飞速旋转,
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推动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游牧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化时代。
2014年,中共中央**、国家主席**在国际科学技术大会上做了《让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主旨演讲[5]。他提到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工程科技创新驱动功不可没。“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科技成就,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高速铁路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成功,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农业科技、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工程科技发展,大幅度提高了13亿多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来造福人类。袁隆平院士的团队发明了杂交水稻,促进中国粮食亩产提升到800公斤以上,不仅为中国解决13亿多人口吃饭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推广到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埃及、马达加斯加、利比里亚等众多国家,使那些地方的水稻产量提高15%-20%,为人类保障粮食安全、减少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 d)社会道德规范的楷模
纵观科学发展史,在科学探索过程中,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始终是凝聚和激励人们为科学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爱因斯坦是一位关心人类命运、充满强烈社会责任感、有着高尚人格和治学精神的伟大科学家。他在追念居里夫人时曾说,科学家的道德品质比他们的智慧结晶对当代和历史进程也许有更重大的意义;而智力成果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关系,也远比一般认为的要密切得多[6]。
事实上,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从来都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力量,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标杆。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科学家,不仅因其在科技事业上为人类做出了很大贡献,更因为其品德的高洁而成为社会的楷模,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于我国来说,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这正是老一辈科学家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汉芯事件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5 [3]百度百科.师昌绪
[4]北京大学医学部官网》》首页》》信息动态
[5]新华网..**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6]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