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醉翁亭记的译解
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早晨)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傍晚)烟云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在)酒宴(宾客)。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
有时坐着,大声喧嚷,(这)是宾客们(在)欢乐。(一个)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们中间的,(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人们的快乐为快乐。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难字生字
1. 滁 chú 2. 琅琊 láng yá 3. 霏 fēi 4. 穴 xué 5. 伛偻 yǔ lǚ
6. 蔌 sù 7 弈 yì 8. 辄 zhé 9.觥gōng 10.暝 míng
词语解释
1.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省东部。环:环绕。 2. 皆:全、都。 3. 林:树林。4. 壑:山谷。5. 蔚然:茂盛的样子。6. 深秀:幽深秀丽。 7. 山:名词作状语,沿山路。8. 行:走。9.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0. 回:回环,曲折环绕。11.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 临:靠近。13. 作:建造。14.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15. 谓:命名。
16. 辄:就。17. 号:称号。18. 曰:称为。19. 意:情趣。20. 乎:于,介词。
21. 得:领会。22. 寓:寄托。23. 若:像。24. 夫:那。25. 而:就,表顺承连词。
26.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霏:雾气。27. 开:散开。28. 云归:烟云聚拢。
29. 岩穴:山谷。30. 暝:昏暗。31. 晦:阴暗。32. 朝:早晨。33. 暮:傍晚。
34. 芳:香花。35. 发:开放。36. 佳:美好的。37. 秀:开花,这里是“滋长”意思
38. 繁:浓郁的。39. 高:高爽。40. 穷:穷尽。41. 负:背着。42. 应:应答。
43.休:休息。44. 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代老年人。45. 提携:搀扶,带领,这里指代小孩子。46. 渔:捕鱼,名作动。47. 酿泉:用酿泉,名词作状语。48. 为:制。
49. 洌:清纯。50. 山肴:野味。51. 野蔌:野菜。52. 杂然:各色各样。53. 前:在前面。54. 陈:摆开,摆放。55. 酣:畅快地喝酒56. 非丝非竹:不在于音乐。
57. 丝:弦乐器。58. 竹:管乐器。59. 射:指投壶。60. 弈:下棋。61.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62. 觥:酒杯。63. 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64.苍颜:脸色苍老。65.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66. 乎:相当于“于”。67. 从:跟随。68.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69. 翳:遮盖。
70.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71. 上下:树的上部和下部。72. 述:记述。
73. 谓:为,是。74.酿泉:泉水名。75.射: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即以箭投壶中,以能否投进决胜负,叫做投壶。也有可能是猜谜,古时亦叫射覆。76.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现在江西省吉安市。77.乐:乐趣。78.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欢乐。
一词多义
乐: ?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以……为乐 :(第二个乐)乐趣
? 山水之乐: 乐趣
?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快乐
归: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
?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谓:?太守自谓也:称呼
?太守谓谁,:是
也:?环滁皆山也:表陈述
?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
?在乎山水之间也
赏析
1.全文围绕一个“乐”字,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心情。
2.全文第一段有滁州写到琅琊山,在写到琅琊山的泉,最后写到了泉边的醉翁亭。由远及近,层层递进。描写形象,富有动感。并解释了“醉翁”的由来,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做铺垫。
3.第二段写了山间景色朝暮的变化,四季景色的变化,作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安静,和平。
4.第三段突出了一个“乐”字,渲染出一幅恬静的画面——宴游之乐。
5.第四段,曲终人散,宴后也有乐。体现了作者与自然界,与人之间的和谐,含蓄地点明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
今义:意思或愿望。
特殊句式
贯穿文章的一个句式:……者,……也。
应译为:……是……。
这是文言文的判断句式。
中心思想
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醉翁之意不在酒,中心明确。点明中心主旨。
各段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
第二段:山中景色和出游的乐趣
第三段: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段:日暮醉归
理解背诵
1、滁州的地理环境:环滁皆山也。
2、自问自答道出醉翁亭的来历: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3、醉翁雅号的由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将游玩观赏的乐趣融于宴饮之中或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7、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8、醉翁的自画像: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醉罢晚归: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文章成语
【觥筹交错】 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 亦作「山回路转」。?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风霜高洁】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指天气高爽霜色洁白,秋高气爽。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往来不绝】:来来往往而不停绝,络绎不绝。
范文二:《醉翁亭记》的翻译
《醉翁亭记》的翻译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那些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美丽,环绕/都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看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都的地方,是琅琊山。茂盛的样子/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在山上走了六七里,渐渐听见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山之间奔泻而出的,是酿泉。流水声/奔泻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靠近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建造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取名/用自己的别号命名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太守和客人来到这喝酒,喝了很少一点儿就醉了,喝酒/在/就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而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为醉翁。年纪/自取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水之中。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情趣/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寄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像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烟云聚拢来,山谷里就显得昏暗了,
树林里的雾气/散开/聚拢/昏暗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明或暗,变化不一的,是山间早晚的景色。
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明或暗,变化不一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树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野花/开/美好的树木/滋长/浓郁的树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泉水浅了,水底的石头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泉水浅了,水底的石头露出水面/四季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山,晚上回家,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早晨/ 上山/晚上/回家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背着东西的人/唱歌/行人/休息
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
前面的呼叫,后面的答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的,这是滁州得百姓在游玩。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游玩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到溪水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面对/钓鱼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清冽酒味香醇,清冽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野味野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在设宴。
拿山里打来的鸟兽做菜野味/菜蔬/杂乱的样子/摆开/设宴
野味野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在设宴。
拿山里打来的鸟兽做菜野味/菜蔬/杂乱的样子/摆开/设宴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下赢了,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下棋的人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这是各位宾客在尽情欢乐。
酒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站起来/坐下去/大声喧哗的/欢乐
苍然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脸色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这是喝醉了的太守。脸色苍老/醉醺醺的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众宾客跟随太守回去了。不久/回去/跟随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里枝叶繁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游人一离开禽鸟就快乐了。繁密成阴/鸟儿到处鸣叫/离开/快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然而禽鸟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而快乐。以游人的快乐而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是太守。 大家一起享受快乐/用文章记述这件事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太守是谁?是庐陵欧阳修。是
范文三:我的醉翁亭记
禽鸟乐 游人乐 太守乐 四、写归:乐人之乐 此段写了哪几种乐,它们有什
么不同?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禽鸟乐山林,是一种自然之乐. 游人从
太守游,宴酣而乐,有人事的乐趣. 太守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
醉,又能“自醒”,是境界最高之乐。 归结全文,点明主旨: (主旨) 与民同乐
禽鸟乐 游人乐 太守乐 游人乐 太守乐 第四段 1、本段中的乐有哪三种情境?
一、禽鸟之乐;二、游人之乐;三、太守之乐。 2、写这些有何作用? 以
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 3、上联:娱
情山水排谴郁闷 下联: 随遇而安与民同乐 合作探究: 1、
找出含有“乐”字的句子,想想作者写了哪几种“乐”? 山水之乐、宴酣
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2、本文以“乐”为线索,它与“醉”的
关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和“乐”是相互统
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与民同乐。
太守到底在“乐”些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 山水之乐: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山肴野蔌,非丝非竹,起坐喧哗 乐人之乐:醉能同其
乐,醒能述以文者 与民同乐 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归纳:
(l)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命名由来(滁州城―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
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破题)――“山水之乐”(一日之景、
四时之景)――游山情形(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宴罢醉归
(“醉能同其乐”揭示主旨)“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
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叙事、写景、抒情自然融合,
读来脍炙人口。 《醉翁亭记》写作思路 中心思想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
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达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考考你: 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③.云归而岩穴暝 , ④.至于负者歌于途, ⑤.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⑥.饮少辄醉, ⑦.醉翁之意不在酒, 环绕 靠近 昏暗 背 摆开,摆放 就 情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
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译文: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
托在喝酒上。 译文: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后能用文章记述这件乐事
的人,就是太守啊。 成语出处 1、[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
真相大白。语出《醉翁亭记》。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之句。 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语出《醉翁亭记》。 3、[醉翁之
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你会
做吗?
1、本文选自《??? 》,作者 ????? ,他是 ??时著名的??? ? 家,?
家。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这八大家是????????????????????????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
古名句,这句话是 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是: 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
句子是 4、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5、文中“伛偻提携”所
指的是两种人是, 《桃花源记》中则是用“ ”来指代。
欧阳修散文选集??? 欧阳修 ? 北宋? 史学??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轼、
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 “乐” “ 醉翁
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
霜
也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 。 醉能同其乐 老人、小孩。 黄发垂髫 文学 * *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 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
文忠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当时作者贬居邓州 现河南邓州 。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本文也写于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滁州。他一方面励精图治使“政通人和”,一方面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排遣遭贬谪的抑郁。文中主要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第一段写了亭的周边环境和亭名的由来 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亭名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顺序:由远及近作用:写醉翁亭周围环境的优美,引出醉翁亭,为下文作铺垫。 一、引入:醉翁亭周边环境和亭名称由来 这段有一个名句,也是文章点题句,请将它找出来。 点明文章主线的是哪句话?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
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景色。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云归而岩穴暝(暮――晦)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朝――明)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二、写景:山间朝暮之景和山间四时之景------------山水之乐 日出而林霏开(早) 云归而岩穴暝(晚) 野芳发而幽香(春) 佳木秀而繁阴(夏) 风霜高洁(秋) 水落而石出者(冬)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出游啊。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三、写游写宴:四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宴酣之乐 顺序:由外到内 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 滁人游说明百姓和乐,太守才能尽情享受这“山水之乐”,体现了文章“与民同乐”的主旨。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 从也。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 返回,宾 客跟随。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 游人离开后鸟儿在快乐了。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然而
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 * * *
范文四:出自醉翁亭记的成语
出自醉翁亭记的成语:http://www.wenyanhanyu.com/changyong/14986.html 杯觥交错 bēi gōng jiāo cuò 比喻相聚饮酒时的欢乐。觥,酒器。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 也。” 觥筹交错 gōng chóu jiāo cuò 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筹码。酒杯和酒筹杂乱地放着。形容许多人聚 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 也。” 山肴野蔌 shān yáo yě sù 肴:熟的鱼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水落石出 shuǐ luò shí chū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 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峰回路转 fēng huí lù zhuǎn 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三九·醉翁亭记》:“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野蔌山肴 yě sù shān yáo 肴:熟的鱼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范文五:_醉翁亭记_里的_射_许征
1997年第3期汉字文化
《醉翁亭记》里的“射”
许 征
欧阳修《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对其中的“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射,指投壶。这是古代举行宴会时常玩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里,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要罚酒。”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注释:“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这是将“射”解为射箭,但具体方法语焉不详。考察古代用做游戏的“射”大致有三法:一曰射箭,一曰投壶,一曰射覆。“射箭”、“投壶”之法易知,兹不赘;射覆之法,谓于覆器之下置物,令人猜之。此处的“射”是哪一种呢?仅就《醉翁亭记》本文难以断定。
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四:“本朝欧阳文忠公作`九射格',独不别胜负,饮酒者皆出于适。”据此可知,“九射格”为欧阳修所创,其目的在于使“饮酒者皆出于适”,而不是“罚”。但九射之法详情如何?欧阳修《居士外集》卷二十一有“九射格”一文叙述甚明,兹录于后:
九射之格,其物九,为一大侯而寓以八侯,熊当中,虎居上,鹿居下,雕、雉、猿居
右,雁、兔、鱼居左,而物各有筹。射中其物,则视筹所在而饮之。射者,所以为群居之
乐也。而古之君子,以争九射之格,以为酒祸起于争,争而为欢,不若不争而乐也。故
无胜负,无赏罚,中者不为功,则无好胜之矜;不中者无所罚,则无不能之诮。探筹而
饮,饮非觥也,无所耻,故射而自中者,有不得免饮;而屡及者亦不得辞,所以息争也。终日为乐而不耻不争,君子之乐也。探筹之法,一物必为三筹,盖射宾之数多少不常,
故多为之筹以备也。凡今宾主之数九人,则人探其一;八人,则置其熊筹;不及八人而
又少,则人探其一或二皆可也,惟主人临时之约。然皆置其熊筹,中则在席皆饮。若
一物而再中,则视执筹者饮量之多少,而饮器之大小亦惟主人之命。若两筹而一物者
亦然。凡射者一周,既饮,则敛筹而复探之。筹新而屡变,矢中而无情,或适当之,
或幸而免,此所以欢然为乐而不厌也。
文中所述与赵与时所记完全一致。
“九射格”后跋语:“《醉翁亭记》云:`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恐或谓此。”据《欧阳文忠公集》后周必大跋语,知道《欧阳文忠公集》是绍熙辛亥(1191年)至庆元丙辰(1196年)由孙谦益、丁朝佐、曾三异等人编成的,跋语当为他们所为。因为他们都是南宋人,则此虽是猜度语气,也较为可信。
再从《醉翁亭记》本文来看,欧阳修以“太守”身份“与客来饮于此”,“年又最高”,“九射格”又为其所创,则文中之“射”理应指此,而与投壶无涉,也与一般的射箭不同。
(通讯地址: 830054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