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炎帝】炎帝神农氏,炎帝和黄帝,炎帝的故事传说,炎帝陵,炎帝故里
炎帝,连山氏,又称赤帝,华夏始祖之一,传说中五天帝之一,与黄帝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相传炎帝牛首人身,发明耒耜,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因此号神农氏。他还发明制作了陶器,开辟集市,削木为弓,以威天下。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汉族)。因此形成了炎黄子孙。
学术界关于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问题争议颇大,有说炎帝就是神农氏;亦有说炎帝和神农是两个系统的人,扯不上关系。本文对此不再做具体阐述!
炎帝的传说、故事
一、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是距今约50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原始社会中晚期,逐渐形成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族为核心。它们分别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经融合后,遂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与此同时,兴起于淮河下游以南的今豫、苏、皖交界地区的蚩尤部落(苗蛮集团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领袖蚩尤的领导下,以今山东为根据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的中原发展,开始进入华北大平原。这样华夏集团与苗蛮集团之间的一场武装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涿鹿之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牴,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遂向同集团的黄帝族求援。
黄帝族为了维护炎黄集团的整体利益,就答应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相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山海经》中曰灵山)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蓄水冲了蚩尤寨),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其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战后,炎黄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后方才凯旋西归。同时“命少皞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附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皞清的继续统领东夷部落联盟,并使东夷集团同自己的炎黄集团互结为同盟,形成了最初的华夏部落联盟。
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炎黄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涿鹿之战为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
二、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发生于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之间,通过这场战争,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归服了黄帝,从而形成了炎黄部落联盟,同时黄帝取代了炎帝在黄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因此,这场战争是华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战与关键之战。
这场战争的原因既有争夺领导权的因素,还有争夺宜农土地的因素。原来,黄帝与炎帝原先居住的姬水、姜水一带因黄河泛滥,逐渐不再适于畜牧业和农业生产,这样黄帝就首先带领部落开始东迁。据史学家考证,黄帝先是沿着北洛水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之后又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向东北迁移,沿着桑干河来到现今张家口市涿鹿一带。
炎帝功绩
一、制耒耜,种五谷
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二、立市廛,首辟市场
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三、治麻为布,民着衣裳
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四、作五弦琴,以乐百姓
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五、削木为弓,以威天下
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六、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其他方面
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炎帝还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等。
炎帝故里与炎帝陵
炎帝,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但后又迁徙到湖北、湖南、山西等地,故全国有五处炎帝故里。(注:关于炎帝故里争议颇大!)
一、陕西宝鸡
《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我们可以理解为炎帝族最早活动的地方在姜水。古之姜水,据《水经·渭水注》所载是在姜氏城南,即今岐山县周原一带,但不知道确定地点。不过,据《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城南也有姜水,此姜氏城今名姜城堡,往南即益门堡,堡西有一水名今仍名清姜河。古代传说,本来难得考实。以上两说孰是孰非,不必过于拘泥。但总是在凤翔府地,即今宝鸡市区之内。姜城堡为新石器遗址,1958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际上,姜炎族在宝鸡的最早故居是在今清姜河流域。为了生存和发展,一部分迁居今岐山、扶风一带,所以,在这里也出现了带“姜”的水名和城名,即“姜水”和“姜氏城”。有研究者考证认为,在今宝鸡市区渭河和清姜河的交汇地带,曾发现过多件刘家文化(姜炎文化)的典型器物——高领袋足鬲。据测定,这比在岐山、扶风境内发现的同类器物要早。这说明岐山、扶风境内出现的刘家文化是宝鸡市区姜炎族向东迁徙、推进的结果。
陕西宝鸡也有所谓的炎帝陵,但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如株洲炎陵县的炎帝陵,亦没有得到历朝历代的官方认可。
二、湖北随州
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位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随州市西北18公里。风景区拥有神农牌坊、神农文化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神农碑、神农尝百草塑像、神农泉、神农洞、神农庙、功德殿、万法寺、龙凤日月旗杆、烈山湖等。从先秦至近代,140多部典籍记载了炎帝神农诞生于湖北随州的烈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著的《炎黄会典》明确指出:湖北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河南新郑是黄帝轩辕故里,湖南的炎陵是炎帝陵所在地,陕西的黄陵是黄帝陵所在地,对于宝鸡,《炎黄会典》对它的定位是炎帝祠,而不是故里。
三、山西高平
炎帝行宫是一处重要的炎帝遗存,位于山西省高平市东北14.5公里的故关村。该宫建于村中偏南,创建年代不详,至迟在明代已有。坐北面南,单进院。现有正殿、午台、圣贤殿等。正殿三间,进深六椽,前殿悬山顶。院内现存明、清碑四通。
在“炎陵”的争夺战中,山西高平在接受采访时最为低调。按照高平地方志研究办公室焦楠楠女士的说法,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挖掘才刚刚开始。“故关的炎帝行宫,下台的炎帝中庙,永录的炎帝庙……我们这里关于炎帝的遗存是最全面的,总数不下于30处。虽然目前仅着手将炎帝编入地方志,但宣传活动也将在其后进一步展开。”焦楠楠称,高平市旅游开发的需要,将使“炎帝”的价值挖掘进一步加强。
四、湖南株洲
株洲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陵县原名酃县,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较大规模的有三次:第一次是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第二次是嘉靖三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第三次是万历四十八年。酃县县令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重修。新庙规模虽因循旧制,但庙貌大为改观。
五、湖南怀化会同
炎帝故里在会同的主要佐证是:会同众多古地名与炎帝神农氏密切相关,连山八座古庙布局与炎帝首创《连山易》方位惊人吻合,连山地形地貌与史书记载的炎帝神农故里特征相同,若水与金龙山的记载与黄帝封子入主炎帝故里的历史相符,会同及周边大量考古发现,会同话是上古汉语的活化石等。
六、河南商丘(非炎帝神农氏)
炎帝朱襄氏陵,是远古时期三皇之一的炎帝朱襄氏之陵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城东6公里的大仵乡朱堌寺村。朱襄氏是众多炎帝的别号之一,炎帝朱襄氏所生活的时代远早于炎帝神农氏。
炎帝朱襄氏陵呈圆形,粘土结构,陵高10.9米,周长158米,直径50米。墓周边用青石叠砌,高1.5米,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厘米的台阶,意为“天圆地方”。陵墓规模庞大、气势恢宏,陵前有“炎帝朱襄陵”碑刻一通,香池一个,碑楼4座。2001年,炎帝朱襄氏陵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范文二:黄帝炎帝的传说 炎帝黄帝传说
上古的时候, 黄河流域分布着许多部落。 为了争夺土地、 财物和领导权,部落间经常发生战争。后来,炎,黄两大部 落在中原发生了冲突,黄帝战胜了炎帝,形成了炎黄联盟。 不久,炎黄联盟又战胜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东方部落,黄帝被 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一部落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 衍,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干。黄帝与炎 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 上古的时候,没有农业,人们靠打猎、捕鱼、采摘野果为 生,挨饿、受冻、遇险,过着原始游牧生活。炎帝看到人民这 种苦境,心里极为不安,日思夜想,要大家过上丰衣足食的 安稳日子。他想,要是有一种草结出的果子又多又能吃,那 就好了,于是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名山大河, 尝尽了无数果子,有一次误吃了毒果还差点送了命。炎帝不 灰心,终于在南方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找到了他心目中能 结出很多果子又能吃的草,这就是
1
禾苗。经过试种,第一年 就收了满满一担黄澄澄、又脆又香的果实,第二年收获了几 十担。从这以后,一传十,十传百,天南地北,种谷的人越 来越多。为了减轻人们耕作的劳苦,炎帝又教会人们耕作技 术。 炎帝种谷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为了纪念他的功绩, 人们把炎帝敬为神农氏。
2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
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3
范文三:黄帝炎帝的传说
第 一 页 共 一 页
黄帝炎帝的传说
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一直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这里的“黄”就是指黄帝。黄帝不但是中国人原始社会末期的英雄和领袖,而丏还是道教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关于黄帝的传说是这样的:他本来姓公孙,他的父亲名叫少典,也是一位王。有一天,他的母亲忽然梦见一道巨大的电光在围绕着北斗星,照耀着整个丐界,于是就怀孕了。24个月后,才生下黄帝。15岁时,黄帝继承了王位,娶了一位妻子,他的妻子就是后来被称为养蚕之神。
在黄帝的领导下,他所在的国家很快就征服了许多地方势力。但是不久,他遇上了一位可怕的对手——蚩尤。这是一位神通广大的人,他长着劢物的身躯,头是铜做的,额头是铁的,与门以石头为食物,拥有很多法术,还有80个兄弟。黄帝不他作战,多次遭到失败。后来,他梦见一位女神,她送给他很多经书,教给他一些咒语。于是,他就依靠这些打败了对手,统一了中国。再后来,天上的最高女神来到他的国家,邀请他到处巡游,使他认识了很多神仙。不久,他就放弃了王位,开始修炼,等待着成为神仙。那一天终于到了,一条巨龙从天上飞来,黄帝和他的72位最亲密的人骑到龙背上飞到天上去了。
第 二 页 共 二 页
黄帝炎帝的传说
炎帝的传说
炎帝,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仦,为后丐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劢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不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不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炎帝 神农氏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是传说中进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五弦瑟,开始蜡祭和市场.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
炎帝部落,初期,从事采集渔猎,后来逐渐作务农业,开始了半定居的迁徙农业生活。其迁徙的路线,是顺渭水东下,过伊河、洛河,到达今河南、山东一带。因其地平坦,气候较温暖,适于原始农业,遂以农耕为主,形成定居的部落集团。初都陈,即今河南淮阳;再迁鲁,都曲阜。传八九代后,势渐衰,受到九黎族压迫,为蚩尤所败。后联合黄帝部落打败蚩尤。黄帝部落又打败炎帝部落。此后,炎、黄两族部落开始联合和融合而为华夏民族,占据了中原地区,在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广阔土地上逐渐创造发展起来伟大的华夏文明。
第 三 页 共 三 页
黄帝炎帝的传说
炎帝部落对农业的发展有伟大贡献。其经过多代观察、摸索、试种,发现了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并逐渐培育成农作物。又“斫木为耜”,“楺木为耒”,发明了生产工具,取代刀耕火种,从而开创了中国的农耕文明史。
炎帝部落对医药的发展也有伟大贡献。他仧经过辨认植物,逐渐了解了部分植物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又因造耒耜,种五谷,改善了人仧的饮食结构,使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有了更为可靠的来源。促进了人体素质的提高;又作陶器,制斤斧,改善了人仧的生活条件,使人仧的健康水平和寿命相应提高;又相土地,察水泉,使人仧相对定居,免除了渔猎采集时代风飠露宿、东奔西走之苦,生活比较安定,从而使人仧的生存条件和体质健康逐步改善和提高,也使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故可以说炎帝开创了中国医药史。 炎、黄帝的故事
涿鹿大战
数千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 传说中的逐鹿大战
领。另一个有名的部落首领叫炎帝。炎帝部落中有一个支系,为九黎族,他仧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 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仧个个兽身人面,铜头铁臂猛无比。他仧擅长制造刀、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有一次,黄帝部落不炎帝部落发生冲突,黄帝赢了,炎帝归降,但九黎部落不肯跟着炎帝投降。黄帝于是联合各部落首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战”。 战争之初,蚩尤凭借着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连连取胜。后来,黄帝请来龙和其它奇怪的猛兽劣战。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
第 四 页 共 四 页
黄帝炎帝的传说
加上这一群猛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冲出迷雾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黄帝的兵士无法继续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和“雨师”来劣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来天上的“女魃”帮忙,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蚩尤又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进指向北方的现象,造了一辆“指南车”,指引兵士冲出迷雾。
活捉蚩尤
经过许多次激烈的战斗,黄帝先后杀死了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并最终活捉了蚩尤。黄帝命令给蚩尤带上枷锁,然后处死他。因为害怕蚩尤死后作怪,将他的头和身子分别葬在相距遥进的两个地方。蚩尤戴过的枷锁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枫林,每一片血红的枫叶,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迹。蚩尤死后,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也用来恐吓敢于和他作对的部落。后来,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支持,渐渐成为所有部落的首领。
范文四:黄帝炎帝的传说 炎帝传说探论
, , , ,年 ,月
重 庆 文理 学 院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卷
第 ,期
1
炎 帝传说探论
天 吴立 审 群 千
( 苏州大 学 社会 学院 ,江苏 苏州 , , , , , , )
【 摘 要 】炎 帝是 传说 时代 的重 要 历 史人 物之 一 。 这 一 名 号是 一 个 通 称 , 指 代 的 是 北 方 黄 河 流 域 某 个 重要 部 落 中
的 历 代 首 领 。 炎 帝传 说 自战 国流 传 以 来 , 历 经 两千 余 年 ( 像 滚 雪球 一样 将 不 同 时代 的 文 化 特 质 ( 以及 多样 的地 域 文 化 杂糅 于 一体 , 在“ 时” 与“ 空” 的层 面上 完成 了层 累积 聚。 这从 另一 个 侧 面 也 印证 了顾 颉 刚 先 生 的“ 层 累地 造 成 的 中 国古 史 ” 观 的科 学性 。炎黄 二 族 文 化 的 交 融促 进 了华 夏 文 明 的繁 荣 , “ 炎 黄子 孙 ” 的称 谓 蕴含 着 不 同区域 文 明 在 与 中原 华 夏 文 明渗 透 交 融后 最终 认 同华 夏 文 明的 历 史 素 地 ( (
【 关键 词 】炎 帝 ; 炎 帝传 说 ; 层 累地 造 成 的 古 史观 ; 文化 交融
中 图分 类 号 : ,, , , 文献 标 志 码 : ,
2
文章 编 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炎 帝传 说 研 究概 述
炎帝是传 说时代 的重要历 史人 物之一 。 长期 以来 , 炎帝传说在 我 国陕西 、 山 西、 湖北 、 湖南 等地都广 为流传 。然而我 们应该 注意 到的是 , 这些 关 于炎帝 的传
说都 是在相 当长的时 间里 , 经过不断流 变整合 , 逐渐 层 累积 聚而成 的。同于这 一
原因 ( 有 关炎帝 的传 说与 记载真 赝混 杂 , 后 世学 者 只能根 据文 献 中残 留的 只言
片语 来推测炎 帝史迹 。
战 国时期 ( 各家 学者 在特定 的历 史背景 下 , 根据 一些有 关 华夏先 民的神话
3
传说 , 不 断对 远古 帝 王 的故事 加 以追 溯重 构 , 朦胧 地 勾 画 出了炎帝 史迹 , 于 是 《 国语》 《 左传 》 和《 逸 周书 》 中出现 了一些关 于炎 帝 的零星 记载 。而 汉代 杰 出历
史学 家 司马迁 “ 厥 协 六经 异传 , 整齐 百家 杂语 ” , ? , , , , , 通过 梳理 先 秦时 期 的文 献
和传说 资料 , 并辅 之 以实 地考察 , 第 一次 拼凑 出 了包 含 炎帝在 内的
传说 时代 的
古帝 王事迹 。 虽 然其 中对炎 帝 的记 载仅 寥寥数 语 , 但 仍 为炎帝传 说 的探 究提 供 了一 定 的线 索 。 此后 , 三 国时期蜀 汉学 者谯周 、 西晋 学者 皇甫谧 、 唐代 学者 司马 贞、 清代 学者 崔述 等都根 据 司马迁 等前人 留下 的线索 , 对 炎帝 传说 进行 过考 辨 与质 疑 。 不过 , “ 尽管 封建 时代 的史学 家不断对 炎黄 二帝 的传说 提 出种 种质 疑 , 但 由于时代 的局 限 , 他们 的种 种怀 疑和批 判 自然不可 能彻底 ” , , , 。
4
收 稿 日期 : , , , , — , , — , ,
作者简介 : 吴立群( , , , , 一 ) , 女, 苏 州市 人 , 苏州 大 学 社 会 学 院历 史 学 本 科 生 。
, ,
5
虽然 上古 史 料 固有 的复杂 性 及史 家 对史 料 的 理解 不 同 , 仁 者见 仁智 者 见智 , 但 绝 大多数 学 者 普 遍 肯 定炎帝 的存 在 。 而, ,世 纪初 期 崛起于史 坛 的
的特 点 ,并 且进 一步 指 出 : “ 我 们应 当历史 主 义 的
实事 求是 的看待 这个 历史 阶段 的有 关史 迹 ,主要
应 从 人 类社 会 发 展 演 进 大 事 、 阶段 、 框架 、 模 式 上
着眼, 运 用辩 证 法和 唯物 主义 、 运 用 民族学 的有关
“ 古 史辨 ”派则从 根本上对传 说 时代 的古 史系统 进
行 了批判 和颠 覆 。在 “ 疑古” 思潮 的 引领下 , “ 古 史
理 论 和资 料 , 去粗取精 , 去伪存真 , 既 不 应 全盘 否 定( 亦不 宜全 盘肯 定 , 一分 为二 的 在基 本材 料 上探
6
辨” 派对 传说 及 文献 资料 进行 了有 益 的清 理 , 对 炎 黄等 神话 人物 的传说 条分缕 析 , 细致 论述 传说 中的 炎帝 等古帝王 的史迹是 如何 由后 人层 累而成 的。
索基 本线 索 。 ” , , , 无疑 , 唐 先 生的这 些论 断对炎 黄文
化( 乃至 传说 时代 古 史 的深入研 究 具有 重要 意 义 。
与 此 同时 , 徐旭生、 钱 穆 等学 者却 与 “ 古 史辨 ”
派风 格相 异 , 仍 然 强调古 代传 说 的史料 价值 。 钱 穆
显然 ,对炎 帝传 说 的考察 除 了要 系统 整理 文献 资
料 的各 种记 载外 ,也 要借 鉴文 化 人类 学及 民族学 的理 论 和方 法 ,这些 都是 我们 解决 史 前社 会 种种 历史 谜 团的钥 匙 。 新 世纪 , 在“ 走 出疑 古 时代 ” , , 】 理 论 与华 夏探 源 工
7
程 的深刻 影 响下 ,有关 炎帝 文 化 的研究 著 作不 断 涌现 。这 些论 著对 炎 帝及其 所 代表 的文 化 进行
了较 以往 更 为广泛 深入 的研究 。 近年来 , 在 区域文
先生 指 出 “ 中 国古代 历 史传 说极 富理
性 ,切 近 事
实” 【 , , , 。 认 为古 史传 说 中蕴 含 着大 量 与 人类 历 史 文 化演 进相 合 的 内容 。同时 , 钱先 生还 针对顾 颉 刚先
生的“ 层 累地 造 成 的 中国古史 ” , , , 观 进一 步提 出 “ 层
累造成 的伪 古史 固应 破 坏 ,层 累遗 失 的真古 史 犹 待探 索 ” 的 观点 , 这无 疑 为古 史研 究提 供 了一 条 科学 的方法论 。而徐 先 生通 过对 相关 文 献 的整 理
化研 究热 潮 和 中华文 明探 源工 程 的推 动下 ,学术 界 对先 秦 以来文 献记 载 中的炎帝 史迹 及全 国各地
8
并 结合 考古 资 料指 出 , 传 说 也有 一定 的历史 渊 源 ,
“ 并 不是 向壁 虚造 的” 。 他 将古 代部 族分 为华 夏 、 东夷 、 苗蛮 三大 集 团 , 然 后通 过分 析 和实 地考 察 得 出 了“ 炎帝 、 共 工 分 属 于 西北 方 的华 夏 集 团 ” , “ 姜 姓起 源 于陕 西 西部 黄土 原上 ” , , , 等结 论 , 为后 人 进行 炎 帝地 望 以及姜 炎 部族 的分 布研 究 提供 了一
的炎 帝 传 说 和 历 史 遗 迹 重 新 进 行 了全 方 位 的考
察, 对炎 帝称 谓 、 炎帝 地 望 、 炎 帝 文化 的年 代 、 炎帝 与 其他 传说 人 物 的关 系 、炎帝 功 绩 与历史 影 响等 问题 深入 研究 。 尤其值 得 注意 的是 , 在 考古 学时空 框架 , , 渐清 晰 的情况 下 。一些 学 者试 探性 地 将炎 帝 文化 与考 古文 化相 互 对应联 系 ,为炎帝 传 说 寻
找 一定 的时空 背景 。
些颇 具参 考 意义 的信息 。
此 后 ,随着 马克 思 主义史 学 在先 秦 史领 域 的
9
诞生 与 发展 ,唯物史 观 在古 史研 究上 产 生 了深 刻
总之 ,新 时期 炎 帝研 究不 断 呈现 出蓬 勃 发展 的崭新局 面 。 本 文拟浅 探炎 帝传说 的相 关 内容 ( 在
前 贤 已有研 究成 果 的基础 上 略陈 管见 ,以期 求教
影响。 翦伯 赞 、 范文澜 等学 者依 据唯 物史 观的相 关 内容 。 对 传说 时 代 的人物 及历 史做 了一定 的分析 。 如 翦 伯赞 先 生 在 《 中 国史 纲 》 中, 就将 炎 黄 传 说 置 于 氏族 社会 演进 的背景 下 , 从 经 济结 构 、 意识 形 态
等 角度挖 掘炎 黄传 说 中的历史 素地 。 应该 说 , , ,世 纪 上半 叶 , 学 术界 对古史 传说 的 研究 是 比较 活跃 的。然 而对 炎帝 传 说 的研究 只是
作 为 一个 小 的版 块 被 置 于相 关 专 题 下进 行 的 ( 不
于 史学界 的前 辈方 家 。
10
二、 “ 炎帝” 名 号 的 由 来 及 其 所 指 代 的
对 象
因为 传 说 时代 并 没 有 成 熟 的语 言 文 字 系 统 ( 所 以典籍
中出现 的古 帝王 名号 应 系后 世追 忆祖 先 时, 根据 先祖 所 处 的时代 、 所作 的贡献 而构 拟 出 的 尊称 。这 一 点 已被钱 穆先 生一 语 道破 : “ 如 有 巢 氏
难看 出有 关炎 帝 的专 著 和专题 性研 究相 对较 少 。 , ,年代 以后 形势 发生 了改 变 。随着文 化 寻根 热 的兴起 , 炎帝 与炎 帝文 化研究 也 日渐 升温 。 这 一 时 期 涌 现 了一 大 批 高 水 平 的炎 帝 学 术研 究 成 果 ,
代 表 巢居 时期 , 燧 人 氏代 表熟食 时期 。 庖 牺 氏代 表
畜 牧时期 , 神 农 氏代 表耕稼 时 期 。此等 名 号 , 本非 古所 本有 , 乃 属后 人想 象 称述 , 乃 与人类 历 史文 化 演进 阶程 , 先后符 合 。 ” 因而 , “ 炎帝” 也应 代 表着 历史 演进过 程 中 的某 个特 殊对 象 。
11
, ,
如唐 嘉 弘先 生 的 《 炎 帝 传说 考述 —— 兼 论姜 炎 文 化 的源 流》 嘲 、 李 绍连 先生 的《 炎帝 和 黄帝探 论 》 等 等。 其中, 唐 嘉 弘先生 在文 中概述 了传 说 时代历 史
12
“ 炎帝 ” 之名 较早 见 于《 国语》 《 左传 》 等 东周 文
献 。然而这 些记 载 只简单 提及 炎 黄关 系 和炎 黄之 战, 语 焉不 详 , 对这一 名 号 的产 生 原 因和 内涵并 未
之名 呢 ,要 解释 这一 问题 , 不 妨先 从“ 帝” 字说起 “ 帝” 在 甲骨 文 中有 以下 两种 写法 :
加 以详 解 。 关 于“ 炎帝 ” 得名 原 因 ( 一些后 出的文献
曾进行 过如 下解 释 :
’ 吊 『
据专 家分 析 , “ 帝” 字“ 象架 木或束 木 燔 以祭 天 之形 , 为稀之 初文 , 后 由祭 天引 申为天帝 之帝 及 商 王称号。” , , , 所谓“ 稀” , 据《 说 文》 解释 : “ 稀, 谛祭
也 。” , , , , 这 是殷 周时期 一种 隆重 的祭祀典 礼 。 由此可 知 , “ 帝” 字 早期 主要 有三 种 含 义 : 一 是 指 稀祭 , 二 是指 被 祭 祀 的神 , 三是 被 祭 祀 的人 王 。 “ 文字 学 家关 于 ‘ 帝 ’
13
字 的原 初 意 义 虽然 歧 说 很 多
… …
《 史记 ? 五 帝本 纪 ? 正 义》 引《 帝王世 纪》 云: “ 神 农氏 , 姜姓 也 , 母 日任姒 , 有娇 氏女 , 登 为 少典妃 , 游华阳, 有神 龙首 感 生 炎帝 , 人 身牛 首 , 长 于姜 水 。 有 圣德 , 以 火德 王 , 故 号 炎帝。 ” ?
此处将 炎 帝得 名 的原 因归结 为 “ 以火德 王 ” (
这是从 五 德终 始说 里借来 的术 语 。这样 的解 释一
方 面强调 了炎 帝得 名与 火有 密切 关 系 ,而从 另一 方 面看 ,可 以发现 这是 后世 学者 在用 五 德终 始说
重新 诠释 炎帝 的得 名原 因 ,只可 视 为炎帝 名 号含
但无 论 如何解 释 , 帝在 有史 以来 的观 念 中 , 它
是作 为 主宰 自然 或人类 的神圣而 存在 的。” , , , , 冈而 远 古时 期 , 凡是能 被后 人称 为 “ 帝” 者, 必 定是 声 望
14
义 的流变 ,并 不能 从根 本上 说清 炎帝 称 谓 的来源
和所 指代 的对象 。
极 高 的部 落首领 。
再 来看 “ 炎” 字 的含 义。 “ 炎” 字 的 出现 略晚 于 “ 帝” , 可 见于金 文 , 以二火 表示烈 焰 。 《 说文? 炎 部》 将“ 炎” 解 释为 “ 火 光上也 。 从 重火 ” 。 而《 书? 洪
首先 我们 需要 明确 的是 : “ 炎 帝 ”所 指代 的究 竟是 个体还 是群 体,
古 籍 中对 上古 帝 王名 号 有 两种 表 述 方 式 : 一 是帝 某 , 如帝尧 、 帝舜 ; 二是某 帝 , 如炎帝 、 黄帝 。 证
范》 说: “ 火 日炎 上 。” , , , , 从 这些 资料 推测 , “ 炎” 与火 有关 , 应是 烈焰 的代 名词 。 同时 , 翻检 文献 不难 看
之 相关 记载 可知 , 前者 应属 于个 人 的专称 ( 而
15
后 者 则 似乎是 属 于某个群 体 的泛 称 。比如《 礼记 ? 祭法 ?
出, 炎帝 族似 乎是一 个崇 拜火且 善用 火 的部 族 。 如 《 左传 ? 昭公 十七年 》 记载 : “ 炎帝 氏 以火 纪 , 故 为火 师而火 名 。” , , , , , , , 。 《 路史 ? 后 纪 三》 记载 : “ ( 炎帝) 于是
修火 之利 , 范金 排货 , 以利 国用 , 因时 变焊 , 以抑 时 疾, 以炮 以焊 , 以为醴酪 。 ” , , , , 凡 此 皆为例证 。 通过 以上 对 “ 炎” “ 帝” 二字的浅析 , 我们 可 以 想见 ( 古 代学 者在 重构古 史 , 用“ 炎帝 ” 之名 描 述某
一
正义》 引《 春 秋命 历 序 》 说: “ 炎帝号大庭 氏, 传 八 世, 合 五百二 十 岁 。” 《 帝王世 纪 》 云: “ 炎帝 之号 ,
凡 传 八世 : 帝 临魁 、 帝承 、 帝 明、 帝直 、 帝嫠 、 帝哀 、 帝 榆 罔。” , , , , , 这 里“ 炎帝 八世 ” 的记 载虽不 科学 , 但 似 乎 可 以告 诉 我们 , “ 炎帝 ” 是 一个 群体 的通 称 , 而 非 个人 专名 。
16
恰 如李 玄伯 先生 所 言 : “ 炎帝 黄帝 并非 一 人 的 称谓 , 所 以传 记 中……称 炎帝 为神 农 氏 , 或 称 为连 山氏、 烈 山氏 、 魁隗氏, 至为纷 歧 。” … , 正是 因为 “ 炎 帝” 非“ 个 人专 名 ” , 所 以关 于炎帝 的记 载 就显 得年
群体时, 主要 出于两 层考 虑 : 一 是这 一 群体 与火
有关 , 他 们善 于用 火且 很可 能 以火 为图腾 ; 二 是这
一
群体 在部 落 中地 位 显赫无 比。该群 体 的这 两 大
特 征构成 了“ 炎帝” 名 号 的直接来 源 。 那 么炎 帝部族 早 期活 动 于何 处 呢 ,关 于这 一
代混 乱 , 世 系错杂 了 , 因而 吕思勉 先 生在研 究 炎帝
事迹 时怀 疑 :“ 然则 蚩尤 、 炎帝 , 殆 即一人 。”
17
“ 蚩尤
问题 , 历来 争论很 多 ( 目前 主要 有北 方 黄河 流域 说
和南方 长江 流域说 两种不 同 的观点 。 而结 合《 水 经 注》 的相 关 记 载 , 北 方说 成 立 的 可能 性 更 大一 些 。
似 即赤帝 之子 ( 然 则赤 帝 ( 按: 此 处 的赤帝 系 炎帝 )
岂即少典 乎, 书缺有 间 , 难 以质言 。” , , , 在 吕先
这一 点 , 前 贤考 辨甚 详 , 兹 不 赘述 。至 于炎 帝传 说 的南 移 问题 , 下 文另 有叙 述 。 同时 , 从 考古 发现 来 看, 裴 李 岗文化 、 仰 韶文 化及 其发 掘成 果都 直接 或
问 接地 暗示 了 炎黄 文 化 与河 洛 文 化 的密 切 联 系 。
生看来 , 少典 、 蚩 尤 与炎 帝 似 同 为一 人 , 炎 帝 世 系 及 事迹 显得 矛盾 重重 。但 如果 我们 把
18
“ 炎帝 ” 看 做 是 一个 通称 , 而 非一个 具 体历 史人 物 , 也许 就 能理
解 这种 现象 了 。
所以, 结 合 文献和 考古 资料 , 北 方说 似乎更 妥 。 综上 所述 , “ 炎帝 ” 是一个 通 称 , 其 指代 的是 北
那 么这 一 群体 有 何 特 征 , 何 以被 冠 以“ 炎帝 ”
, ,
19
方黄河 流域某个 重要部落 的历代 首领 。 这 种称 呼的 宽泛使 用 也就 带 来 了相关 记 载 中炎 帝 史迹 矛 盾 混 乱的现象 。古代学 者在 描述远 古部落 领袖 时 , 时用 “ 真名” , 时用 “ 炎帝” 这 一尊 号 , 这 就使 得 原本 纷 繁
合姓 , 同德合 义 。义 以导利 , 利 以阜 姓 。姓 利相 更 , 成 而 不迁 , 乃 能摄 固 , 保 其 土房 。 今子 于子 圉 , 道路
之 人也 , 取其 所弃 , 以济大事 , 不 亦可乎 , ” , , , , 凹
显然 , 东周 时期 的学 者将原 本 口耳 相传 的古史 演绎成 了确凿 的历 史依 据 ( 这样 的改造 带来 的结果
复杂 的传 说更加 疑窦丛 生 , 出现 了相关 炎帝 记载 年 代混乱 、 世 系不 清 、 史实 矛盾 的现象 。 同时 , 伴随 着
炎帝传 说在流 变 中的层 累与 整合 , 有 关炎 帝 的传 说
及记载 也就变得更 加扑朔 迷离 了。
20
是 使 得古 史传 说 中 的人 物 的行 为与 其所 处 时代 不
相符合 。 因而 清代学者 崔述针对 以上这段 文字 中炎 黄异德相 伐 的记 载 ,提出过 自己的质 疑 : “ 黄帝 。 圣 人也 , 炎
帝 虽不可 知 , 然 在上古 而为人 所归 , 则 亦贤 人也 ; 果 圣 贤欤 , 必无 同胞 兄 弟而用 师 以相 攻 伐之
三、 炎 帝传 说 的 流 变 与 炎 帝 形 象 的 放 大
通 过 前文 的 推测 ,笔 者认 为炎 帝 是北 方 黄 河
流域某 个 拜火 部 落 的历代 首领 的通 称 。炎 帝 传说 混合 了众 多个 体 的事 迹 ,其 丰富性 与 复 杂性 不 言
理 。且所谓 异德者果 何哉 ……盖 《 晋语》 此文, 特欲
掩 文 公纳 怀赢 之失 。 而 假托 于古 之 圣人 ( 正 如齐 东 野人 之语 谓尧 北 面而 朝舜 者 ,后人 奈何 遽 从 而信
之邪 ~” 应 该说 崔述 的分析 不无 道理 。
21
而喻 。 而随着 炎 帝传 说 的流 变 , 其 事迹 日渐 丰富 ,
其 形象 也逐 渐放 大
东周 学者 将炎 帝用 作 政治 劝谏 的工具 (借 以 阐述 炎帝 传说 中原本 并不 存在 的政 治 伦理 。这一 点在 炎帝 封禅 泰 山的记 载 中也 有所体 现 。
( 一) 富含 政 治 伦 理 的 东周 炎帝 传 说
《 淮南子 ? 修务》 篇言 : “ 世俗 之人 多尊古 而贱今 ,
故为道 者必托之 于神农 、 黄帝而后 能人说 。” , , , , , , , 东 周 时期 , 社会 变革 剧 烈 , 当时 代表 不 同 阶级 和 阶层 利益 的一 批思 想 家都 有一 套 匡世 济俗 的 主张 , “ 他 们 为 了推 行 自己 学 派 的 治 世 良方 以 求 为 人 主 所
用 ,或 为 了在相 互诘 辩 中证 明本 派学 说 ‘ 古 已有
炎 帝 封禅 泰 山 的记 载应 较 早 见 于 《 管子》 中,
遗憾 的是《 管子 ? 封禅 篇 》 早 已亡佚 , 因而 我
22
们 只 能 从 后 人 的引述 中 ( 了解 其 大致 的情形 。
据班 固在 《 汉书 ? 郊 祀志 》 中记 载 : “ 穆公 立九
年, 齐桓 公既 霸 , 会 诸侯 于蔡 丘 , 而欲 封禅 。 管仲 日 : ‘ 古者封 泰 山禅梁父 者七 十二家 , 而夷吾所记者十有
之’ 的正 确 , 往往 称 引 ‘ 古’ 史 或抬 出一 批 ‘ 古人 ’ 为 自己张本 。” 而 如炎帝 这类 上古 人物 则是 他们 经 常抬 出 的“ 历史 依据 ” 。 如《 国语 ? 晋语 》 中记 载 , 晋 公 子 重 耳 流 亡 秦
二焉 。昔无怀 氏封泰 山 , 禅云 云 ; 宓羲 封泰 山 , 禅 云
云; 神农 氏封泰 山 , 禅云云 ; 炎帝封泰 山 , 禅云云… …
周成王封泰 山, 禅 于社首 ; 皆受命 而封禅 。 ” ’ , , , , ,
封禅是一种专属于天子 的祭祀活动 。齐桓公一 旦举行
23
封禅 大典 , 就 意味着 他觊觎天子之位 , 这会 给 其他野心勃勃的诸侯带来 可乘之机。 显然 。 齐桓公 泰 山封禅 的想法与管 仲“ 尊王攘夷 ”
的政治 主张产生 冲
国, 秦 穆 公欲 把怀 赢 嫁给 他 , 而怀 赢原 本 嫁 给 了在
秦 国作 人质 的晋 太 子子 圉 ,此 时子 圉 已经逃 回晋 国, 怀赢 寡居 。而重耳 并不 愿 意接受 这 门婚事 。于 是 ,司 空季子 便 用炎 黄异 德 异姓 最终 导 致相 互 攻 伐的“ 史实” 劝诫重耳 , 意 在 说 明 现 在 为 了依 附 秦 国, 迎 娶 怀赢是 明智 之举 。 他首 先抬 出炎黄 用 师相 济 的故 事 ,说 : “ 昔 少 典娶 于有 蠕 氏 , 生 黄帝 、 炎帝。 黄 帝 以姬水 成 , 炎 帝 以姜水 成 。 成 而异 德 , 故黄帝 为姬 , 炎帝 为 姜 , 二 帝
突 。因而管 仲便借 炎帝 等古代帝王“ 皆受命而封禅 ”
的“ 历史 依据 ” 以打消 齐桓公封 禅 的念 头 。 至于炎帝
是否真的有 过封禅 泰山的史迹 , 我们就不得而知 了。
24
在 以上 两例 中 , 十 口相传 的上 古 之事 , 到 了战 国时则 渐渐 成 了确凿 的史 实 (并进 一 步成 为 政 治 劝谏 的历 史依 据 。 久而 久之 , 炎帝 传说 中就 出现 了
一
用 师 以相济 也 , 异 德 之故 也 。” 【 , 】 紧接 着 , 他 就 借
这一 “ 典故” 进一 步 阐述 与秦 联姻 的好 处 : “ 异 姓 则 异德 , 异 德则 异 类 。异 类 虽 近 , 男女相及 , 以生 民 也。 同姓 则 同德 , 同德则 同心 , 同心则 同志 。 同志 虽 远, 男女 不相 及 , 畏黩 敬 也 。黩则 生怨 , 怨 乱 毓灾 , 灾毓灭 姓 。是故 娶妻 避其 同姓 , 畏乱 灾也 。故异 德
些诸如“ 异德 相伐 ” “ 封 禅 泰 山” 这类 富 有政 治 伦
理色 彩 的 内容 。
( 二) 炎帝 与神 农 氏合 二 为 一
关 于炎帝 与 神农 氏 的关 系 ,古 代 学 者争 鸣颇
25
多 。贾逵 、 高诱 、 杜预、 谯周 、 韦昭等学者都对两者的关
,,
26
系做过考辨 , 或谓炎帝即神农 , 或以为炎帝非神农 , 众 说纷纭。时至今 日, 学术界对这一 问题也存在争议。 从东 周 时期 的相关 记载 看 ,炎帝 与 神农 氏行 迹截 然不 同 , 两者 所描 述 的是 不 同的群体 。 关 于神
农氏, 赵世 超先 生 曾作 过如下 解 释 :
就 目前所 见的文献 资料而 言 ,最早将炎帝 与神
农 氏合一的是汉代 的刘歆 。 他在《 世 经》 中说: “ 以火 承
木, 故为炎帝 。教 民耕农 , 故天下号 日神农 氏。” , 琊
至 于合 并 的原 因 , 后人 亦是 众说 纷纭 , 或 谓刘
歆 有意 为之 , 从 而为 新莽代 汉制 造舆 论 , 或谓 炎帝
“ 春秋 时代 载籍 中也 没有见 到过神 农 。 神农说
的 大 盛 始 自战 国 其本 意不过 是 ‘ 主于稼穑
’ 的‘ 土
27
神农 行迹相似 因而刘歆误 将二 者牵合 为一 … 总之 , 我 们可 以得 出的结论是 : “ 炎帝与神农 原本 非一, 他 们 的合并 是学术思想发 展到一定 阶段的产物 。” , , , , 神农 氏的 传说 较 早 见 于《 易? 系辞 》 篇: “ 包 牺
氏没 , 神农 氏作 。斫 木 为耜 , 揉术 为未 , 末 耨之 利 , 以教天 下 , 盖取 诸益 。” 这 里说 的是 神农 氏制耒 耜, 发 明原 始农 业 , 教 民耕种 的事迹 。 这一 事迹 , 本 与 炎帝 没有 明显 的关 系 ,而 自从刘 歆将 炎帝 与 神 农 氏合一 之后 , 这也 就成 了炎帝 的贡献 了。 于是 王
神 , 但 也 常用 以指 示一 个 时代或 氏族 。战 国人 已 意识 到人 类物 质 生活 的进 化 有 明 显 的阶 段 性, 他 们分 别 以有 巢氏 、 燧人氏、 神 农 氏作 为各 阶段 的标
征, 并大致 以为神 农 氏属 于黄 帝之前 的 一个 时期 。 即便 有 部 分 学者把 神 农 氏视 为 氏族 , 这 时及 以后 很 晚也还 不 曾将 其与 炎帝合 一 。 如《 史记 ? 封 禅 书》 日: ‘ 古 者封泰 山 、 禅 梁 父者七 十 二 家, 而夷吾 所记 者十 有二 焉 。神
28
农封 泰 山, 禅云云; 炎 帝封 泰 山,
嘉在《 拾 遗 记》 中说 : “ 炎帝 始 教 民耒 耜 , 躬耕 田亩 之事 ( 百谷滋 阜 ” , 此 后 ,一些 晚 出的 资料更 是将 传说 中神农 氏 的许 多事迹 都 附会层 累于炎帝 传 说之 巾 。值 得注 意 的是 ( 战 国以后 的文献 中 , 神农 氏 的功绩 被进 一
步夸 大 , 发 明 医药 、 首创 琴瑟 都被 说成 是神 农 氏 的
禅 云云 ’ 。 十有二 家 中既有神 农, 又有 炎帝, 其 为二
人 甚 明, 焉得谓 炎帝 即神农 氏, ” , 驯 应该说 , 赵先生“ 炎 帝 非神 农 ” 的见 解 很 有 道
理。 而 周书灿 先生则 通过 对《 国语》 等 史料 的梳 理 , 进 一步 指 出两者 的具 体关 系 : “ 上古 时期 的文 献 记 载 透露 的信 息表 明 ,神农 氏是 姜炎 姓族 中最重 要
的 一 支 ” , , ,
功绩 。 而 随着神 农 氏功绩 的 日渐 丰富 , 炎帝 的
29
事迹
也相 应地层 累增 多 。
其实 , 在《 史记》 开篇 的 《 五帝本 纪 》 中, 司 马迁
就暗示 我 们 , 炎 帝 与神农 氏并 不等 同 。据 《 五帝 本
纪》 记载: “ 黄帝者, 少典 之 子 , 姓 公孙 , 名 日轩 辕 。 生而 神灵 ( 弱而能言, 幼而 徇 齐 , 长 而敦 敏 , 成 而聪 明 。 轩辕 之 时 。 神 农 氏世 衰 , 诸侯 相 侵伐 , 暴 虐 百姓 , 而 神 农 氏 弗能征 。于是 轩辕 乃 习用 干戈 , 以征
不 享 , 诸 侯成 来宾从 。而蚩 尤最 为暴 , 莫能伐 。炎帝欲 侵
陵诸侯 , 诸侯 成 归轩辕 。 轩辕 乃修德 振兵 , 治五气 ,
艺五种 , 抚 万民 , 度四方( 教 熊 罴貔貅 貔虎 , 以 与 炎
到唐 代 司马贞 作《 补史 记 ? 三 皇本 纪》 时, 炎帝 传说 在经 过不 断层 累之后 , 基本定 型如 下 : “ 炎帝神 农 氏 , 姜姓 , 母 日女 登 , 有娲 氏之 女 ,
30
为 少典妃 , 感 神龙 而生 炎帝 。 人 身牛首 , 长 于姜水 ,
因以为姓 。 火德 王 , 故 日 炎帝。 以 火名 官 , 斫木为
耜, 揉 木 为耒 , 耒耨之 用 , 以教 万人 。始教耕 , 故号
神农氏。 于是作蜡 祭 , 以赭鞭 鞭草 木 , 始尝 百草 , 始
有 医药 。叉作五 弦之 瑟教 人 。教 人 日中为市 , 交易
而退 , 各得 其所 。 遂 重八卦 为六 十四 爻。 初都陈, 后
居 曲阜 。 立一 百二 十年崩 , 葬 长沙。 神 农本起 烈 山 ,
故《 左 氏》 称 烈 山氏之 予 日柱 , 亦 日历 山氏 , 《 礼》 曰
帝战 于阪泉之 野 。 三战 , 然后得 其 志。 蚩 尤作乱 , 不
31
用帝命 。于是黄 帝乃征 师诸侯 , 与蚩 尤战 于涿鹿之
历 山 氏之 有 天下 ( 是也 。神 农 纳奔 水 氏之 女 , 日听 祆, 为妃 。 生帝哀 , 哀 生帝克 , 克生帝榆 罔。 凡八 代 , 五 百三 十年 。 而轩辕 氏兴焉 其后 有 州、 甫、 甘、 许、
戏、 露、 齐、 纪、 怡、 向、 申、 吕, 皆姜姓 之 后 , 并 为诸
野( 遂 禽 杀蚩 尤 , 而诸侯 咸 尊轩 辕 为 天子 , 代神 农
氏( 是 为黄 帝 。 天 下有不顺 者 , 黄 帝从 而征之 , 平 者
去之 , 披 山信道 , 未 尝宁居 。” , , 。 在 这段 文字 中 , 司马 迁 虽然 没 有 说 明 “ 炎帝” 与“ 神农氏” 的关系 , 但是 他 明显 是将 二者 区别对
侯, 或 分 掌四岳 。当周 室, 甫侯 、 申侯为 王 贤相 , 齐、
许 列为诸侯 , 霸 于 中国。盖 圣人德 泽 广 大 , 故 其祚
32
届 , 繁 昌久 长 云 ” , , , ,
待 的 。 由此 可见 , 炎帝 与神 农 氏 的合 一 , 在 西汉早
期 还不 曾发生 。
,,
由此 可 见 , 除 了制 耒 耜教 民农 耕外 , 作蜡祭 、
33
尝 百 草等 原本 属 于神农 氏的事 迹都 被 附会 在 炎帝 传说 中, 炎帝这,“ 人物” 形 象 随着 时 间 的 推移 越 放 越大 。
人 的舆论 不 断膨胀 。 有齐 人甘 忠造 《 天官历 》 和《 包 元 太平 经》 十二卷 称 : “ 汉 家逢 天地 之 大终, 当更 受 命 于天 。 天 帝 使 真 人赤 精 子,下教 我 此 道 。” , , , , 有 学 者 研 究 后
认 为这 里 的 “ 赤精子” 应 该 就 是 指 炎
帝, , , , 。如果这 一结 论能 够成 立 的话 ( 似 乎又 能为谶 纬 之学下 的炎 帝神 化提供 一 例旁证 。
( 三) 炎帝 传 说 的 神 人 交 织
炎帝崇拜“ 作为一种古 老的文化现象 , 先秦时期 呈现人祖 崇拜 、 圣 君崇拜 、 天帝 崇拜混融一体 的复杂
面 目” , 这也就 为 “ 后 世谰言 炎黄 陈迹 的谶 纬 、 符命、
野史 、 神怪著录 , 留下 了虚托 、 夸诞 的母本” , , , , 。 在 早期 的先 秦文 献 中 (炎帝 通 常是 被 作 为一 个“ 历史 人物 ” 加 以记述 的 。 而 随着两
34
汉 以来 , 阴 阳 五 行说 与谶 纬 之学盛 行 于世 (在 特定 的文 化背 景 下, 炎帝 传 说被 注入 了神化 色彩 , 炎帝 形 象 也呈 现 出神人 交织 的特征 。 从战 国到两汉时期 (阴阳五行说逐 渐发展成一 个完整 的思想体系 。 五行家将五方 配五行 , 并在五方 各配一帝 , 其 中南方之帝为炎帝。 这些思想部分保存
而到 了新 莽代 汉 的时 候 ( 王 莽 为 使其 “ 新政”
合 法化 , “ 郊 祀 黄帝 以配 天 , 黄后 以配 地 ” , 谓“ 姚、 妫、 陈、 田、 王 氏凡五 姓 者 , 皆黄 、 虞后裔 , 予之 同族
也” , , , , , , 。 自认 为是黄帝 后裔 , 以为 自己代表 土德 ,
于是 大造舆论认 为汉 室火德 销尽 , 土德 当代 。在这
一
历 史 背景 下 , 有 儒 生伪 造 了两枚 符瑞 , 其 中一枚
写着 “ 赤 帝某传予 黄帝金 策书 ” , , , , 。这 里
35
的“ 黄帝 ” 指 的就是 王莽 。显 然 , 谶 纬之 学将炎帝 作为一 种有力
的工具 , 通过炎帝 来制造 舆论左右 政治 。 总之 ,在 阴阳五 行说 和谶 纬 之学 的 重重 影 响 下, 炎帝 的 神格 越发 明显 , 炎帝 传 说 的神 化色 彩也 逐渐浓 重 了起来 。 这是 在特定 时代 、 特定 文化 背景
下 的产物 。
在《 礼记 ? 月令 》 篇 中。其 中关于炎帝 的记载如下 :
“ 孟夏之 月 , ,在 毕 , , 昏翼 中 , 日婺女 中。 日丙
丁, 其 帝 炎帝 , 其神 祝 融 , 其 虫羽 , 其 音征 , 律 中中
吕, 其数 七 , 其味 苦 , 其臭焦, 其祀 灶 , 祭 先肺 , 蝼 蝈
然 而 ,这 种 神化 炎帝 的趋 势却 在 晋初 皇 甫谧
呜, 蚯蚓 出 , 王瓜 生 , 苦 莱秀。” , , , , 此
36
外 。在 一些后 世 的记 载 中也 有相 关 阴 阳五 行 思想 的体 现 。如 : 《 淮 南子 ? 天 文》 篇说 : “ 南方 火也 。其 帝 炎帝 。 其佐朱明, 执衡 而治夏 , 其神 为 荧惑 , 其兽朱鸟, 其
音徵 , 其 日
丙丁。” , , , , , , ,
作《 帝 王世 纪 》 时 发生 了些许 改 变 。虽 然此 书 中保
留 了不少 神 话 传 说 和谶 纬 之 辞 ( 但 是 皇 甫谧 结 合
前 人 的记 载 ( 对 炎帝 的世 系 和 活 动 区域 进 行 了 系
统 的构 拟 。 他在《 帝王世纪》 中记 载说 : “ 炎帝 传位 八 代也 。 神农 氏姜姓也 。 母 日任姒 , 有蠕 氏之 女 , 名 登, 为少 典妃 。 游 于华 阳 , 有 神农 首感 女登 于常羊 。 炎 帝 人 身牛 首 , 长 于姜 水 , 有圣 德 , 以火承 木 , 位在 南 方主夏 , 故 谓之炎 帝 。都 于陈 , 作 五 弦之 琴 , 凡八 世: 帝承 、 帝临 、 帝 明、 帝直 、 帝来 、 帝哀 、 帝榆 罔。” , , , , ? 在 他笔下 , 炎帝 被充分 赋予 了
37
“ 人 王” 风采 。 此后 , 在 皇甫谧 的 基础 上 , 后 代 学者 更 是将 历
《 汉书? 魏 相 传》 说: “ 南方之 神 炎帝 , 乘 离执 衡
司 夏 ” , , , , , , , ,
《 白虎通 义卷 上 ? 五行 》 谓: “ 时为夏 , 夏 之 言 大
也 。位在 南 方。其 色赤 。其音 徵 , 徵, 止也 , 阳度极 也 。其 帝炎 帝者 , 太 阳也 。”
综 合 上述 所举 材料 可 知 。 在 五行 说 下 , 炎帝 被
代 炎帝 的事 迹都详 尽地 描述 了出来 。 如刘 恕作 《 通 鉴 外纪 》 时, 精确推 算 了历代 炎帝 的在位 时 间, 如:
“ 帝承 元年 辛 巳, 在 位 六年 , 或云 六十年 。” “ 帝 明元年 丁亥在 位 四十 九年 ” “ 帝 直元年 丙子 , 在位 四十 五年 。” , , , ,
38
神 化 成 了主夏 的南 方之 神 ,其 神格 色 彩 由此 可见
一
斑。
除此 以外 ,谶 纬 之学 的泛 滥更 使 炎帝 显 得神 人 不 分 。西汉 末期 , 统 治 阶级 内部 矛盾 尖 锐 , 谶 纬
学 家 常 常 借 赤 帝 来 组 织 谶 语 从 而攻 击 汉 室 的统
治。 这里 的赤 帝就 是炎帝 , 因为炎帝 在 五行说 中被
显然 , 皇甫 谧 、 刘 恕等 学 者 都将 炎 帝 作 为 “ 历 史 人 物” 来看 待 , 着 力 于对 其 世 系 、 活 动 区域 等 内容 进 行重构 , 突 出其人 格特 征 ( 这与 东汉 时期 那 些强 调
炎帝 神格 的记载 是截 然不 同 的。因而 , 炎帝 传说 在
39
配为 南方 之神 , 南 方对 应 赤色 , 所 以炎 帝 又多 了一
个名 号—— 赤 帝 。
例如 , 昭宣 时 期 , 汉 室气 数 将 尽 , 需 传 位 于 他
流变 过程 中不 断呈 现 神人交 织 的特 点 ,而 炎帝 的
, ,
40
形象 也在 这神人 转换 之间逐 渐丰 富 。
居 生节并 ( 节并 生戏 器 , 戏 器生祝 融 。” , , , 从 中我们
可 以看 出在 楚人 的心 目中 ,炎 帝 的地位 甚 至要 高 于南 方火神 祝融 。 再加 上南 方多有 炎帝 陵 、 炎帝 庙 等祭 祀炎 帝 的场所 ,由此可 知楚人 对 于炎 帝抱 着
一
( 四) 文化 传 播 与 炎 帝地 望 南方 说
值 得注 意 的是 ,炎帝传 说在 传 播 的过程 中也
融 入 了一些 区域 文化 的元 素 ,这些 区域 文化 的痕
迹 如地 名 等集 中表现 在炎 帝 的别号 中。南 宋郑 樵
种 高度 认 同与 尊崇 的心态 。这 种认 同可 能 与文
总结 前人 所 列 的名 号 , 在《 通志 ? 三 皇 纪》 中记 载 :
41
“ 炎帝神农 氏( 起于烈 山, 亦 日烈 山 氏 , 亦 日连 山
化传 播有关 。 钱穆 先 生 曾说 : “ 古 人迁 徙无 常 , 一族 之 人 , 散 而 之 四方 , 则 每 以其故 居移 而名 其新 邑 , 而其 一族 相 传之 故事 , 亦 遂随其 族 人足迹 所 到 , 而 递播 以递 远焉。” , , , , 炎帝 起 源南 方说 , 一 方 面是 后 人 附会牵
合 史 料 的结 果 。 而从 另一 方面看 , 也 是黄 河 中下 游 地 区与 长 江下 游 地 区不 同族 群 之 间彼 此 交 流 、 彼
氏, 亦 日伊耆 氏 , 亦 日大 庭 氏 , 亦 日魁 隗 氏 , 亦 日人
皇 ” , , , , 诸如 烈 山 、 连 山这类 炎帝 别 号 中所 涉 及 的
地名 。往 往被 用作 推 断炎帝 地望 和 活动 范 围的 重 要证 据 。
针对 炎帝 名号 繁 多 的现象 ,唐 嘉 弘先 生早 有 考辩 : “ 炎帝 称号 不 少 ,乃 后世 史家 各 自的理解 或
42
此认 同 、 彼 此渗 透 的产物 。尤 其值 得注 意 的是 , 战 国秦 汉 以后 , 随着华 夷 五方 的格局 日趋 瓦解 , 民族 融合 空前 进行 ,南 北文 化彼 此认 同 的趋势 也更 为 明显 。而北方 的炎 帝传 说很 可能 就是 在这 一 背景 下进 入 南方地 区 ,并经 过 当地学 者 的不 断加 工处 理( 带 上 了浓 郁 的 地 域文 化 色 彩 , 因而 , 炎 帝 传说
中也 就 出现 了一些南 方地 名 。
各 自所 据史 料来 源不 同所致 ……各 种说 法 ,纷 然
杂陈 ,看来 属 于主 观臆测 者 多 ,具 有 史实 根据 者
少 。历代辗 转 附会 , 难免 歧说 并存 , 确 为传 说 时代
的历 史共相 。 ” , ? 显然 , 唐先 生 的观点不无 道理 。
今天 , 在我 国湖 北 、 湖南 、 山西 、 陕 西 等地 保存 着 大量 炎 帝 的历 史 遗 迹 和 与炎 帝 有 关
43
的 民俗 , 且
各地 的炎 帝遗 存均 能够 在相 关文 献记 载 中找 到佐 证, 这也就 带来 了炎帝 地望 的南北 之争 。
综 上所 述 , 炎帝传 说 自战 国流传 以来 , 历 经 两
千 余年 ,
像滚 雪 球一样 将 不 同时代 的文化 特 质 、 不
同地域 的文 化杂 糅 于一体 ,在 时空 层 面上完 成 了 层 累积 聚 。 从种种 迹象 来看 , 古 史 中所呈 现的 炎帝
力 主炎帝 起源 于南 方 的学者 ,所 持 的一 条重
要证 据 是炎帝 号烈 山氏 , 古代“ 烈” “ 历” 同音 , 所 以
烈 山又是 历 山 , 烈 山氏就是 历 山氏 。 而历 山就在今
的多 元 形 象 与传 说 蕴含 着 特 定 时空 的文化 元 素 这 从另 一个 侧 面也 印证 了顾颉 刚先 生 的层 累造 史
观是科 学 的
44
湖 北随 县 , 所 以炎 帝应 起源 于 此地 。显 然 , 这 样通
过 多次等 价代换 而做 出的推 测并 不妥 当 。 同时 , 值
得 注意 的是 ,较早 将 烈 山氏与 炎帝 联 系起来 的是
四、 从 文 化 的 交 融 与认 同看 “ 炎黄子孙 ”
国时 的韦 昭。 他 在为 《 国语 》 作 注 时说 : “ 烈 山氏 , 炎 帝 号也 , 起于烈山。” , , , , , 此后 , 晋 代 杜 预在 《 左 传》 注 中记 : “ 烈 山氏 , 神农 世诸侯 。 ” 旧 到晋代 皇 甫谧作《 帝 王世 纪 》 时, 则将神农氏 、 列 山氏 、 连 山 氏都视 为一人 。可 以发 现 , 将 炎帝 等 同于烈 山氏是
国两 晋 时期 才发 生 的事 , 并 非古 之成 说 , 应有 后
称 谓 的 历 史 素地
综 合前 文论 述 可知 ,东周 以来 见于传 世 文献
45
和 出土文 献 中的炎 帝传 说 ,在传播 的过程 中不断 丰富, 渐渐 出现 了越古则 材料 越多 的现象 。 从 种种
迹象 来看 ,古 史 中呈现 的炎 帝 的多元 形象 是 不 同 时 空的 文化逻 辑 与集体 心理 的产 物 (在经 过 了 白
人牵 合附会 的成分 。炎帝 起源 于南 方说 似 乎 缺乏 较为确 凿 的证据 。
战 国 以来 两 千多 年 的层 累 , 炎帝形 象逐 渐放 大 , 最 终定 型 成为华 夏 文 明开 化 的肇始 ,成为 与黄 帝并 称 的 中华 民族 的象征性 始祖 之一 。 然而, 纵 观先 秦时期 的史籍 , 易 发现 黄帝 的传
说 比炎 帝丰 富得 多 (且 黄帝 的地 位 也 显得要 高 于
同时 , 我们 也应 看 到 , 南方 楚 地保 存着 大 量 的 炎帝 传说 。长 沙子 弹库 出土 的 战 国楚 帛书和 湖北
江 陵 包 山 出土 的楚 简 均 有 关 于 炎 黄 等 人 物 的 记
46
载。 这说 明最迟 在 战国时期 , 炎帝 传说 已在南 方楚
地流 传 。另外 , 在楚 人 所作 的《 山海经 ? 海 内经 》 有
这样 的记 载 : “ 炎帝 之妻 , 赤 水之 子 听荻生 炎居 , 炎
, ,
炎帝 。 许 多 古籍所 载 的帝 王谱 系都始 于黄帝 , 而 大
多对炎帝 不赞一 词 。
如《 国语 ? 鲁语》 记载 : “ 有虞 氏
47
祷 黄 帝而 祖颛 顼 , 郊 尧 而 尊舜 ; 夏后 氏褚 黄帝 而 祖
世反复颂 扬 的黄帝 族是缔 造华夏 文 明的 台前 主角 , 而被 归并 的炎帝族则是幕后英雄 。 至于 中华 民族 广 泛认 同炎 黄文 化 ,并 自称 为
颛顼, 郊鲧 而宗禹 。” 【 , , 】 ,由这条 记载可 知 , 虞夏都
将 黄帝尊 为祖先 。另外 , 成书 于战 国末年 的《 世本 》 将 诸多创造 发 明都 归功 于黄帝 族 。例 如 , 《 世本 ? 作
“ 炎 黄子孙 ” ,这 主要 是 出于对 以炎 黄文 化 为代 表
的 中原文化 的认 同。
“ 到新 石 器 时代 , 文 化 的 区系更 加 明显 ( 并 且
篇》 记载 : “ 黄帝使 羲和作 占 日, 常仪作 占月 , 臾区占
星气 , 伶伦 造 律 吕… …沮诵 、 仓 颉 作书 , 沮
48
诵 、 仓 颉 为黄帝左 右史 。” , 从 这些记载 都可 以推知 , 早在 先 秦 时期就 已存在 一种 “ 重黄 轻炎 ” 的倾 向。 此后 , 西 汉杰 出的历 史学 家 司马 迁在 写 作 《 史 记》 时 以“ 五帝” 为开端 , 并 将 黄 帝 置 于 五帝 之首 。
逐渐 形成 以中原 地 区为核 心 ,以黄河 流域 和 长江 流 域 的若 干 文化 区为 主体 (再 联 系到 周 围许 多个 区域 性文 化 的一种 重瓣 花朵式 的格 局 。” , , , , 考 古学 资 料表 明 ,中原 地 区 自古 以来 就 是 中华 民族 繁衍 生息 的重 要 地 区 。黄 河 流域更 是孕 育华 夏 文 明 的
摇 篮 。与此 同 时 , 长 江流 域 、 东南 沿海 、 西南 地 区 、
在 此 之后 , 他 在《 史记》 卷 十三 的《 三代 世表 》 中说 : “ 舜、 禹、 契、 后稷 , 皆黄帝 子孙 也 。 ” 【 , , 可见 , 司马
迁 编 排 了一个 以黄帝 为首 的系统 而完 整 的华 夏 血
北 方 地 区均 发 现 有 不少 新 石 器 时代 的文 化
49
遗存 , 这些 文 化遗 存如 满天 星 斗般 彰显 着各 自的地 方特
统, 并且将 夏 商周 三代 的始祖 都列 为 黄帝 子 孙 ( 而 在这 一血缘 系 统 中炎 帝却 被排 除在 外 。 显然, 这 些 记 载 都是 古代 学 者根 据 自己的立 场 。结 合先 秦 时
代“ 口耳 相传 ” 的 炎 黄 事迹 做 的推 测 , 然 而 事 实 是 否如 此却 是一 个很 大 的疑 问。 针对 上述 现 象 , 有学 者指 出 : “ 现 在 习惯 讲 ‘ 炎
色, 同时又 与 中原文 化有 所交 流渗 透 。“ 但 应该 强
调 的是 ( 新石 器 时代 晚期 ( 惟 有 中原地 区的考 古学 文 化在 广泛 吸 收 了长江 流域 、黄 河上 游 、山东半 岛 、江 淮流 域 和北方 地 区等 各族 文化
中的先 进 因 素 的基 础上 一 脉相 承 , 继续得 到 了空前 的发展 。 而 中原地 区 以外 的多种 新 石器 文化 却都 在不 同程度 上 呈现 出止 步不 前乃 至倒 退 的迹 象 。 中华 文 明在 中原地 区得 到 了最充 分 的发 育 ( 中原 地 区也 因而 最 先进 入 文 明时 代 。” 【 , , , 所 以( 中原 文 明发 展后 劲
50
十足。 随着 中原 部族 的增殖 裂变 向外 发展 , 中原文
黄 子孙 ’ , 但 从 古 史 传 说 的层 面 考 察 , 后 来 只有 黄 帝 一 系作 为著 姓传 下 , 炎 帝一 系虽 不 能说 没 传下 ,
但 只可 谓 隐而 不显 。” 『 , , , 笔者 推 测 , 炎 帝一 系 隐而 不显 的现 象 (其 实蕴 含着 远 古时 期炎 黄 两 大部 族
在通 婚 、 联盟 、 战争 、 流徙 等 过程 中彼 此渗 透 、 彼 此
认 同、 彼 此融 合 , 由多元 并立 演变 为 “ 你 中有 我 , 我 中有 你 ” 的统一 体 的历史 过程 。 关于炎 黄关 系问题 ,吕思勉先 生早 有考辩 , 他 通过梳 理典籍记 载后 得 出了 “ 然 炎黄之 必为 同族 (
则似无 可疑也 。 ” 应 该说 , 这样 的论 断不无 道理 。
明也 随之 向外辐 射 , 在这 一辐 射 过程 中 , 中原 部族 与 其他 区域 的部 族 密切 交融 (直 至在 文化 与 血缘 上 产生 联 系 , 并 最终 走 向彼此 认 同 。
51
因而 。 严 文 明 先 生在 阐述 炎 黄文 明 的相关 问题 时说 : “ 华 夏 文化 的发展 基本 上是 一个 由文化 融合 到 民族认 同的过 程 ,以至 于广大 地 区的人 民都 认 同黄 帝或 炎 黄为 自己 的祖 先 。” 『 , , , 综 上所 述 ,炎黄 二族 文化 的 交融 促进 了华 夏
文 明 的繁荣 , “ 炎 黄子 孙 ” 的称谓 则蕴 含着 不 同 区
炎 黄二族 似是历代 互通婚 姻 的两大胞族 。 然 而两族
同 出一 源却不 同姓 , 这 可能与 对偶婚 时期 男子从 妻
居, 改姓 妻家姓 , 所 生后代从 妻家姓 的 习俗 有关 。
在原始社会末 期 (各部族在不 断迁 徙和相互交
往中 , 为 了争取生存空 间经常发生矛盾 冲突 , 这 些 冲 突往往会演化为大规模 的部落战争 。古史传说 中 的 涿鹿之战 、 阪泉之 战就是 如此 。 这类大规模战争的直
52
接结果是族群的混融与流徙。 可 以想见 , 炎帝族战败
域 文 明在与 中原 华夏 文 明渗透 交 融后 最终 认 同华 夏 文 明的历史 素地 。 应 该说 , 炎帝 传说 的最终 定型
是 华夏 族群 在融 合 了周边 地 区各 族有 关炎 帝 的传
说 的基础 上逐 步形成 的。
参 考文献 :
, , 】 司马 迁 ( 史记 , ,, ( 上海 :
上 海 古籍 出版 社, , , , , (
之后 , 部分族众流徙 四散 注入他族 , 而主干部分 则被 兼并入黄帝族。 在这一合并 的过程 中 , 两族彼此吸收
对 方的文化特质 , 最终共 同发展 。 炎黄二族 自此相互 交 融共 同繁衍生息 , 共 同发展华 夏文明 。因而 , 被后
, , 】 周 书灿( 由姬 姜 姓 族 论 及 “ 周人尊 夏” 说, , ( 人 文杂志,
53
, ,
54
, , , , ( , ) : , , , —, , ,
炎 帝 与 炎帝 传 说 的 南 迁 , 】 (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学 , , , 】 赵世超 (
报: 哲 学社 会 科 学版 , , , , , , , , ( , , ) : , , — , , (
国 史 大纲 【 ,】 ( 台湾 : 九 州 出版社 , , , , , ( 【 , 】 钱穆( 与 钱 玄 同 先 生论 古 史 书【 ,, , , , 颉 刚( 古 史辨 : 【 , 】 顾颉刚(
第一 卷 ( 上海 : 上 海 古 籍 出版 社 , , , , : , , (
,, , , 四部 精要 , , ( 上海 : 上 海古籍 出版社 , , , , , : , , ( 【 , , 】 周 易【 拾遗记【 ,, ( 北京 : 中 华 书局 ( , , , , : , ( 【 , , 】 王 嘉( 补 史记 ? 三皇本纪, ,】 , , 史记 ( 上 海: 上 海 古 籍 , , , 】 司 马 贞(
出版 社 ( , , , , : , , , , (
55
中国古史的传说 时代 , ( 北京 : 文物 出版社 , , , , , ( 【 , 】 徐 旭生( 炎帝 传 说 考 述— — 兼论 姜 炎 文化 源流 【 , , ( 史学 【 , , 唐 嘉 弘(
月刊 , , , , , ( , ) : , ,, , (
炎帝 和 黄 帝探 论 , , ( 中 州学 刊, , , , , ( , ) : , , — , , , ( , , , 李 绍连 ( 走 出疑 古 时 代 【 ,】 ( 辽宁: 辽 宁大 学 出版社 , 【 , 】 李 学 勤(
, ,, ,: , , (
秦 汉 时 期 炎黄 崇 拜 的神 人 转换 , , 北京 大学 学 【 , , 】 邓 乐群 (
报: 哲 学社 会 科 学版 , , , , , , , , ( , ) : , , , ( ,, , , ,部精要 , ( 上海: 上 海 古 籍 出版 社 , , , , , : , , , 】 礼 记 【
, , , ,,, , ,, (
【 , 】 孔颖达 , 等( 礼记 正义, ,, , , ,部精要 , ( 上海: 上海 古
56
籍 出版 社 ( , , , , : , , , , (
白虎 通 义 , ,, , , 四部精要 , , ( 上海: 上 海古籍 出 【 , , 】 班 固(
版社 ( , , , , : , , , (
帝王世 纪 , , 二 十五别 史( 济南 : 齐鲁 书社 , , ,
, , ( 【 , , , 皇 甫谧 , 中国 古 代 社 会 新 研 【 ,】 ( 上海: 上 海 文 艺 出 版 【 , , 】 李玄伯(
社 ( , , , , : , , —, , (
西汉 年 , , , ,, , , 四库全 书 ,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 , , 】 王益之(
出版 社 ( , , , , : , , , (
先秦史, ,】 ( 上海 : 上 海 古 籍 出版 社 , , , , , ( 【 , , 】 吕思 勉 ( 甲骨 文 字典 : 第一 卷 , ,, ( 四) , , : 四 川 辞 书 出版 , , , 】 徐 中舒(
社 ( , , , ,: , (
57
明 亮( 论 炎 帝称 谓 的诸 种 模 式 与 两 汉 文 化 逻 辑 , , , 】 田兆 元(
? 】 ( 华 东师 范大 学 学报 : 哲 学社会 科 学 版, , , , , , , , ( , ) : , , (
册府 元 龟 【 ,, , , ,库全 书 , , , ( 上海 : 上 海 古 籍 , , , 】 王钦若(
出版 社 ( , , , , : , , , (
说 文解 字 【 ,, ( 北京 : 九 州 出版 社, , , , , ( , , , , 许慎(
上 党 神 农 氏 传 说 与 华 夏 文 明起 源 【 ,】 ( 北京 : , , , 】 刘毓 庆 (
人 民 出版社 ( , , , , : , , (
资 治通 鉴 外 纪 , ,, ( 上海 : 上 海 古 籍 出版社 , , , , , ( 【 , , , 刘恕 (
通 志【 ,, , , ,库 全 书 , , , ( 上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 , , 】 郑 樵(
社 ( , , , , : , , (
58
,, , , 四部精要 , ( 上海: 上 海古籍 出版社 , , , , , : , , , ( , , 尚书 ,
,, , , 四部 精 要 , ( 上海: 上 海 古籍 出版 社 , , , , , ( , , 左传 (
,】 ( 方韬 , 译 注( 北京: 中华 书局 , , , , , : , , , ( , , , 山 海经 , 古 史地 理 论 丛 【 ,, ( 厶湾: 九 州 出版 社 , , , , , : , ( , , , 钱 穆( ,】 , , 二 十 五 别 史( 济南: 齐鲁 书社 , , , , , : , , ( , , , 世 本, 释 炎帝神农 氏, ; , , , ,志毅 ( 谭 史斋论 稿 ( 五 , , , 葛志毅(
编) ( 哈 尔滨 : 黑 龙 江人 民 出版 社 ( , , , , : , , (
路 史【 ,, , , , 库全 书 , , , ( 上海: 上 海 古 籍 出版 , 】 罗泌(
社 ( , , , , : , , (
淮南子, ,】 , , 四部 精 要 , , ( 上海 : 上 海
59
古籍 出版 【 , , 】 刘安(
社 ( , , , , (
中 国 古代 文 明 与 国 家 形 成 研 究 : 下编【 ,, ( 北 【
, , 】 李 学 勤(
京: 中国社 会 科 学 出版 社 ( , , , , : , , , ( ,】 , , 四 部精 要 , , ( 上 海: 上 海 古籍 出版 社 , , , , , ( 【 , , , 国语 【
【 , , 】 严 文明 中华 文 明 的 始 原 和 早 期 发 展 , ; , , , 严文明( 中
华 文明 的 始 原 ( 北京: 北 京 文物 出版 社 , , , , , : , (
【 , , 】 周书灿( 嫘 祖 文化 流 变? , ( 文 史 知 识, , , , , , ( , ) : , , ( 炎黄 传 说 的 考 古 学观 察 【 , 】 , , 严 文明( 中 华 文 【 , , 】 严 文明(
明 的始 原 ( 北京 : 北 京文 物 出版社 , , , , , : , ,
60
补 上古考信 录【 ,, , , 崔 东壁 遗 书( 上海: 上海 古 【 , , 】 崔述(
籍 出版 社 ( , , , ,: , , (
汉 书【 ,】 ( 北京 : 中华 书局 , , , , , ( 【 , , 】 班 固(
责 任 编辑 : 蔡 宗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4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
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65
范文五:黄帝和炎帝的故事+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导学案)
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黄帝与炎帝同族,也是少典氏的后代。母亲名叫附宝。附宝结婚多年没有生育,心里非常焦急。忧心忡忡的她晚上不能入睡,出门仰观天象,向上苍祈祷。忽然北斗七星的第一颗天枢星周围出现一道巨大电光,四射的光芒十分耀眼。附宝一阵头晕目眩,竟然感应而怀胎,整整两年后生下了黄帝。黄帝从小有奇异之像,似乎是注定要做中央天帝的。
他天生四张面孔,能同时注意东南西北四方动静,天上人间的任何事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炎帝因为仁慈,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拥戴,势力逐渐扩大。炎帝所在的姜水流域和黄帝所在的姬水流域相距不远,虽然是同族兄弟,但是水火不容,终于在阪泉之野爆发了大战。结果以炎帝败退南方告终。但战争并没有到此结束,炎帝的后裔与属下先后奋起为他们心中的偶像、崇敬的君主复仇,虽九死而不悔。在成为中央天帝前,黄帝先后和炎帝、蚩尤、刑天发生了激烈的战争,最终打败了对手,统领了宇宙。
率先领兵讨伐黄帝的是炎帝的苗裔战神蚩尤。蚩尤是勇猛异常的人物。他是南方的巨人族,家里兄弟八十一个,各个身高数丈,铜头铁额,头上生有尖利的角,耳边长有剑一般的毛发,尖利胜过铁枪铜戟,一头抵来,神鬼莫挡。蚩尤善于制造各种兵器,锐利的长矛、牢固的盾牌、轻巧的刀剑、沉重的斧钺、强劲的弓弩,都出自他的巧手。
当初炎黄之战时,蚩尤作为炎帝的武将随军听用。战争失利后,不幸被俘,做了黄帝的臣仆。他也趁机打探黄帝的实力,以图东山再起。蚩尤通过一段的观察,认为黄帝只是好大喜功,并没有什么实力。在新结交的好朋友风伯、水师的帮助下,他偷偷回到南方,劝说炎帝重整旗鼓,报仇雪耻。炎帝沉默了许久,说:“我为人间播撒五谷,又尝遍百草,就是想让人民摆脱饥饿、病痛,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阪泉之野,就死伤无数,我再不愿意让天下百姓受战火之灾了~”
蚩尤见炎帝已无斗志,便聚拢来摩拳擦掌的兄弟,收编山林水泽的魑魅魍魉,又发动骁勇善战的三苗人民。
一切准备就绪,蚩尤假借炎帝名号,正式举起反抗大旗,指挥军队,杀向黄帝。黄帝急忙调集四方鬼神、各种野兽以及中原一些部族迎战,两军战于涿鹿。
蚩尤来势汹汹,黄帝应战匆忙,九战九败。
蚩尤变换多端,征风召雨,吹烟喷雾,把黄帝军队团团围在大雾之中。青天白日转瞬化作漫天迷雾,五步之外,不见人影,更不用说分辨东南西北了。蚩尤兄弟忽隐忽现,横冲直撞,三苗之民时出时没,左劈又砍,魑魅魍魉以怪声迷惑人,使人失去知觉。黄帝部队被打的七零八落。混乱中,惨叫声、兵刃相击声不觉与耳。
这样的大雾弥漫了三天,如果不是黄帝的臣子风后通过北斗七星的启发制作指南车,那么黄帝很可能就会全军覆没在蚩尤的迷雾中。黄帝军队借此冲出大雾的包围,摆脱了蚩尤的追杀。
在冲出蚩尤的迷雾后,黄帝喘息未定,急忙升帐,发号施令:追风使者速往凶犁土丘召应龙,逐电使者速往中央大庭召天女魃;十八神行太保奉圣旨分投三界,命天上、人间、幽明的各路诸侯迅速增援。力牧率五千将士昼夜巡逻,布岗放哨,谨防偷营劫寨;风后令一万兵卒深掘壕堑,高筑壁垒,固守等待援军。他先后让应龙和自己的女儿天女魃迎战蚩尤,取得暂时性的胜利。可是蚩尤一日不除,黄帝心里边总是忐忑不安。
这时,天上下来一位人面燕形的女子,她自称九天玄女,要传授给黄帝兵法战术。黄帝虚心求学,将玄女神奇奥妙的兵法一一记在心里。玄女告诉黄帝:“蚩尤神力变幻,不是普通兵器能降伏的。你要战胜蚩尤,光考兵法还不够,神剑和神鼓。神剑用来杀敌,神鼓用来振奋士气。这些宝贝就不是我能给你的了~”说完后就翩然升天,无影无踪。
黄帝于是四处求宝剑,不久得到了一柄以昆吾山赤铜铸造的青锋宝剑。(感觉这个剑就是现在游戏中的轩辕剑,神鼓就不在这里细讲了,就是雷神做鼓制锤那个故事)。
黄帝以玄女兵法操练军队,摆下十面埋伏之阵。雷神三通鼓罢,三苗之民面无人色,六通鼓罢,魑魅魍魉魂飞破散;九通结束,蚩尤兄弟手颤足麻,无法跳跃飞腾。黄帝的将士们在鼓声的激励下士气大振,蜂拥而上,争先杀敌;黄帝把昆吾剑使得车轮儿似飞旋,青色剑锋喷射出赤色光焰,削落蚩尤兄弟的铁额铜头,轻巧的如同切菜砍瓜;应龙展开一对金色翅膀翱翔空中,张牙舞爪,嘎嘎怪叫,在他投下的快速移动的庞大阴影里,堆满了魑魅魍魉、三苗之民破碎尸首。蚩尤全军覆没,他孤身浴血奋战,最后终于被生擒,被黄帝当即斩首。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炎帝和黄帝的主要贡献以及尧舜禹的传说,了解考古发掘
和古史传说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传说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与推测,了解传说
体现出的史料价值;通过我国古代炎帝和黄帝的故事,说明炎
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通过大禹及其父亲
不同治水方式的比较,理解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体会古代人民同洪水等自然
灾害作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炎帝和黄帝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贡献,考古发掘与古史传说的作用。 难点:对禅让制的看法,尊重自然规律。
【课前自学与课内交流】
一、课前预习
1(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的历史依靠 的方式流传下来,成为古史
传说。其中所描述的远古时代被称为 。史传说中的故事浓缩地
反映了 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动和无数先民们的创造与发明。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是 和 。 2
3(在尧舜禹时期,黄河流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叫“ ”。
4(距今约4000年前,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
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大体结束,中华文明正式开始。 二、课堂互学
1、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印证了哪些传说内容,请列举三项。
2、你认为关于黄帝、炎帝的传说,哪些是历史的真实,哪些是人们的想象,
3、“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韩非子》 “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史记?夏
本纪》
(1)你了解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方法跟他父亲鲧有什么不同,
(2)你认为上述古书中描述大禹的上述事情是历史的真实吗,为什么,
3)材料中所说的“会稽”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大禹建立了夏朝(国家),我(
们可以从上述材料中怎么推断出来,
(4)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情况,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启示,
三、随堂巩固
1(下列关于“古史传说”说法正确的有( )
?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的社会变动 ?是绝对真实可信的
?反映了先民的创作能力 ?包含一定的事实成分
A(??? B(??? C(??? D(??? 2(古史传说中反映的时代是( )
B(文明时代 C(旧石器时代 D(新石器时代 A(传说时代
3(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 )
A(炎帝 B(蚩尤 C(黄帝 D(嫘祖
4(下列属于炎帝的功绩的有( )
?发明耒耜 ?教人农耕 ?发明车船 ?发明陶器
A(??? B(??? C(??? D(??? 5(中华民族同为炎黄子孙,下列事迹中,属于黄帝的有( )
?教人农耕 ?号称轩辕氏 ?发明车船 ?号称神农氏
A(?? B(?? C(?? D(?? 6(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黄陵县,人们建陵纪念黄帝,是因为他( )
A(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B(治理水患,造福人民
C(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D(是华夏族人文初祖
7(右图印证了我国炎黄传说中的( )
A(炎帝发明耒耜,教人农耕
B(炎帝发明医药,尝百草
C(黄帝发明车船
D(黄帝的下属官员发明音乐
8(半坡出土的陶埙和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已( )
A(发明了陶器 B(使用骨器 C(出现原始音乐 D(使用磨制石器 9(下列能证实当时已经开始种桑养蚕的是( )
A(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B(浙江河姆渡出土的刻有蚕纹的象牙盅
C(半坡出土的陶埙 D(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 10(每年清明节,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都要举行隆重的全球华人公祭华夏祖先的
活动。他们主要祭祀的是( )
?尧 ?舜 ?禹 ?黄帝 ?炎帝
A(?? B(?? C(?? D(?? 11(《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
授舜。”这一描述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B(禅让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A(世袭制
12(下列关于禅让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黄帝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B(传说时代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民主制度
C(传说时代利用武力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D(贯穿整个史前时代的一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13(下列传说故事和考古学家的发掘证实之间的联系正确的是( )
?传说故事都是历史事实
?传说故事浓缩地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革及先民的创造和发明
?传说故事的历史事实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来印证
?传说故事和考古发掘都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社会意
义和历史价值
A(??? B(??? C(??? D(??? 14(用了十多年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服了洪水的人是( )
A(黄帝 B(炎帝 C(尧 D(禹
1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 )
A(黄帝 B(炎帝 C(禹 D(启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材料二,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材料三,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
敢入……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传说时代哪种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请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典故,后来禹用什么方法使得
治水成功,
(3)尧舜禹这样的传说故事浓缩地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的什么状况,
随堂巩固参考答案
1(A 2(A 3(A 4(C 5(A
6(D 7(C 8(C 9(B 10. C 11(B 12(B 13(C 14(D 15(C 16((1)办法:禅让;例子: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大家都
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任人,尧于是把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让给了舜。
(2)历史典故: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方法:疏导。
(3)浓缩地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动和无数先民们的创造与发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炎帝】炎帝神农氏,炎帝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