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想,王羲之之所以会在《兰亭集序》中写下这样的话,是因为他注重的是生命的过程,而并非生命的本质。
庄子在《齐物论》中阐释了这样的观点: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翻译后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刚刚产生随即便是死亡,刚刚死亡随即便会复生,也许,这便是庄子认为“一生死,齐彭殇”的原因,或许,“一生死,齐彭殇”仅仅是庄子印证自己辩证思想的引例,因为他正是通过相对事物之间的纽带来找到自己的“道”的,抓住那条纽带以后,两者其实是一样的。但是一些人错误的理解了“一生死,齐彭殇”的意义,他们误以为这是庄子的结论,而非其论据,因此东晋的名士们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了就生,生了就死。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东晋时期半路杀出的王羲之,发出了“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惊语!从《兰亭集序》中其实不难看出,王羲之其实是在教导人们珍惜自己的经历抑或是珍惜自己的生命(时间),至少要珍惜生命中的过程,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漫无目的的享受。用一句知名的话来概括便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因此,庄子的“一生死,齐彭殇”与王羲之的“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都没有错,错的只是粗心的读者,以及故意引用来为自己开脱的懦夫。
其实,我觉得齐物的庄子也是一个珍惜生命过程的人:“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所有事物并无形成与毁灭的区别,还是相通而浑一的特点。只有通达的人方才知晓事物相通而浑一的道理,因此不用固执地对事物作出这样那样的解释,而应把自己的观点寄托于平常的事理之中。所谓平庸的事理就是无用而有用;认识事物无用就是有用,这就算是通达;通达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事物常理的人;恰如其分地了解事物常理也就接近于大道。顺应事物相通而浑一的本来状态吧,这样还不能了解它的究竟,这就叫做“道”。而“道”是怎么来体会的呢?
我想,庄子曾经做过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弗洛伊的关于梦的理论告诉我们,梦与现实都是有关联的,蝴蝶美丽、轻盈,翩翩而飞,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自然,顺应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也许蝴蝶,便是袖珍版的蝴蝶。庄子当不了鲲鹏,但他至少能够物化明蝶,逍遥的生活,细细的品味蕴藏才细微小事中的大道,同时用寻常的寓言向世人展示“道”的真理。
范文二:[优秀作文]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
当庄子哲学成为晋朝土族大夫躲避乱世的“救命稻草”时,我们便忘不了王羲之这一声愤世嗟叹。
士族大夫们不约而同地去追求清淡的文人生活,渴望超脱俗世平庸,去感悟广袤宇宙间人的自由快樂。可是晋代政局动荡,各地纷争,民生疾苦,士族大夫及各地官僚却都企图卸下肩上负着的人民苦难重轭,去自欺欺人地寻求这种快樂与超凡的自由。一边是哀鸿遍野,一边是竹屋炉烟静心沉思。
作为一代书圣,一个文人,他行笔如龙,入木三分。才华横溢的他的确向往共聚兰亭这样的集会——在一片静幽深沉的山水中,享受着与文人们共处曲折的水道旁“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的静谧之樂。他却能由此体会樂事之后的悲伤,体悟个人以及人类的苦难,那便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他不赞成庄子“一死生,齐彭殇”那不悦生不恶死的观点,他看重生死,有着一个人对死亡的担忧以及对生的依恋,由此展示了他本真的人性。
他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在他看来,快樂是短暂的,人生也是短暂的。他也悲慨快樂不常、人生有限,但他并不因此去隐居竹林,不念俗世,安歇于宁静之中,飞翔在自由之上。
他没有这样做。任会稽郡内史时,他竭力改善民生,同时也深得民心。任骠骑将军时,又针对军役事务向朝廷提出许多建议。他的做法恰与庄子的处世原则相对立。这便是出于对今世后代人们的深情与责任啊!他慨叹人生之悲,于是负起了苦难的轭!
范文三:齐彭殇者,仅妄作
齐彭殇者~仅妄作 在空空荡荡里兜兜转转~看形形色色的人轰轰烈烈~把自己忘得干干净净~才知道人之于人生~就像过客之于旅途~每踏出一步~便已明白~身后的地方~已叫曾经~别人都是风景~偶尔驻足。而人生大地~日光之下~何处还曾有~一丝新鲜的气息,千般苦乐~万种离合~灯火通明下~各自悲欢喜乐。浮世游移~尘生坠落~这须臾后散去~为此一生。
生之幻觉亦不外乎是浮华之上的朝生暮死和悲凉之下的聚散离合。几经周折~也不过是这朝生暮死之间辗转悲欢离合~任凭沉浮起落~坐看繁华荒芜依次走过。在此之上~看一程山长水远~走一世颠沛流离~得过且过。而曾经过往亦会随年华化作风沙~砌作命运的手~这远行者的脚下~铺成下一座轮回。奈何人亦作为傀儡~把自由向天空抛洒。而你我人生~华灯初上~记忆里却已是车水马龙~眼前或许是灯火辉煌~背后却是一片虚空~任躯体再如何的饱满~也不过是这欲望的支撑下苦苦求生~这纵横交错的命运脉络里~在汨汨而流的无岸长河中~奋力挣扎~彼此撒打。曲曲折折中~殊途同归里~化做虚空~无论如何的折远~再如何的错综。
天高地厚~山高水远~活于其中的你我~也不过是一人一生。要如何看尽天荒地老~凭一己之力,又如何承载沧海桑田~用浅薄一生。世间万象~斗转星移~你我匆匆而过~
便已是一生~电光火石之间~一眼即是千秋~而岁月日升月落~旋律始终如一~沿相同轨迹~持恒久距离~彼此追赶~再无停息。间隙穿插于其中的人事~更像是时光碾过~荡起的尘迹~在尘埃落定之前~以希望以借口~否定时间的忠贞~明明灭灭~前仆后继~瞬间殆尽……
千年光景~逝水东流~百川汇海~千古之定~上溯无由~枯晦之虬~顺逆何择。
人生本就是一股逆流~而你我却以为自己是这不断前行~乃至追逐一生。世间折远~你我庸碌一生~却也称不上颠沛流离~而我只愿~人生安好~有朝一日~放下一生。
范文四:试卷代号: 依据现实来随机应变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话出自()。
试卷代号:220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阅读与写作基础(1) 试题
2010年1月
一、单项选择(本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选出你认为正确的一项,多选、不
选、选错均不得分,每题1分,共20分) 1(《诗经》在语言上的主要形式是( )。
A.四言 B(五言
C.七言 D(九言
2。向郑伯推荐烛之武的是( )。
A.佚之狐 B.子犯
C。杞子 D.逢孙
3(现在所留传的《战国策》编定者是( )。
A.孔子 B(左丘明
C(刘向 D(司马迁
4(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子
5(中国最早的编年体通史是( )。
A.《尚书》 B(《春秋》
C.《左传》 D(《史记》
6。《论语》(二)中,叙述孔子略微讥笑了他的学生子路,是因为子路( )。
A.谈志向时抢先说 B(对老师说话不站起来
C.说话不谦让 D(所谈的志向不够崇高
7(先秦散文中,属于语录体的著作是(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8(《非攻》的作者是( )。
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荀子
9(《庄子》一书现存( )。
A.七篇 B(十五篇
C(十一篇 D(三十三篇
10(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 )。
A(《尚书》 B.《春秋》
C(《左传》 D。《史记》
11(《让县自明本志令》一文选自( )。
A(《三国演义》 B(《三国志?裴松之注》
C(《魏武帝诗注》 D(《养生论》
12(《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认为君子的行动准则是( )。
A(去朝廷做官 B(到乡野隐居
C.根据个人的天性 D(依据现实来随机应变
1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话出自( )。
A(《让县自明本志令》 B(《与山巨源绝交书》
C(《兰亭集序》 D(《自祭文》
14.世称“靖节先生”的是( )。
A.嵇康 B(曹操
C(陶渊明 D(王羲之
15,“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语出( )。
A(《世说新语》 B(《自祭文》
C.《兰亭集序》 D(《让县自明本志论》
16.英语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的作者是( )。
A.周树人 B(周作人
C. 林语堂 D(钱钟书
17(在行文中提到邓肯的是( )。
A.《喝茶》 B(《乌篷船》
C.《秋天的况味》 D(《江南的冬景》
18(《龙须沟》的作者是( )。
A(老舍 B(郁达夫
C(林语堂 D(周作人
19(《读<伊索寓言>》—文说,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是因为( )。
A(寓言的寓意太深刻,小孩理解不了
B(寓言会把孩子教坏
C.寓言太简单,社会太复杂,寓言会把孩子教傻了
D(读了寓言会使人变得骄傲
20(张爱玲《谈音乐》最喜欢的古典音乐家是( )。
A(肖邦 B.贝多芬
C(莫扎特 D(巴赫
二、多项选择(本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选出你认为正确的选
项,多选、少选、不选、选错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10分)
1(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作有( )。
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E(《庄子》
2(冯谖寄食孟尝君处,弹铗而歌,要求有( )。
A(宽敞的住房 B.漂亮的衣服
C.较好的食物 D(出行的车子
E(安家的费用
3(孔子认为,有益的朋友是( )。
A(友直 B(友多闻
C(友便辟 D(友善柔
E.友谅
4(刘义庆编的书有( )。
A(《世说新语》 B(《兰亭集》
C.《搜神记》 D。《幽明录》
E,《新书》
5。以下述作中,属于钱钟书的有( )。
A(《围城》 B,《人?兽?鬼》
C(《谈艺录》 D(《管锥编》
E,《宋诗选注》
三、阅读与分析(30分)
1(夫人之相知,贵识其无性,因而济之。禹不佰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假
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
相终始,真相知也。
足下见直本必不可以为轮,曲者不可以为桷,盖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已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吾倾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
—一《与山巨源绝交书》
(1)解释下列选段中的词语。(每词2分,共10分)
盖:
于:
以:
外:
于:
(2)翻译划线句子。(5分)
(3)结合全文,简述嵇康与山巨源绝交的原因?(5分)
2(气味总是暂时的,偶尔的;长久嗅着,即使可能,也受不了。所以气味到底是小趣味。而颜色,有了个颜色就有在那里了,使人安心。颜色和气味的愉快性也许和这有关系。不像音乐,音乐永远是离开了它自己到别处去的,到哪里,似乎谁者15不能确定,而且才到就已经过去了,跟着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一一《谈音乐》
(1)此段有关颜色和气味的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2)张爱玲既然不喜欢音乐,为什么又津津乐道于音乐?喜欢谈她不喜欢的东西,是否很矛盾?(5分)
四、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40分)
这些年,“山寨”这个词发展迅速,也客观上锻炼了网友无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网上到处都是,遍地泛滥,如今的社会被“山寨”的东西还真不在少数。从手机到电脑,从文艺到明星,无一遗漏。有人认为,“山寨”现象应该封杀,请谈谈你的看法。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阅读与写作基础(?),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0年1月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
1(A 2(A 3(C 4(C 5(B
6(C 7(A 8(C 9(D 10。D
11 B 12(C 13。C 14(C 15(A
16(C 17(C 18(A 19(B 20。D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ABCD 2(CDE 3(ABE 4(AD 5(ABCDE
三、阅读与分析(30分)
l,(1)解释下列选段中的词语。(每词2分,共10分)
盖:伞 于:向 以:用 外:排外 于:在
(2)翻译划线句子。(5分)
人与人相互能引为知己,可贵的是能认识到对方的天性,并因此而成全他的(天性爱好)。
(3)结合全文,简述嵇康与山巨源绝交的原因?(5分)
?一方面,先从列举古圣先贤的百行说明君于的行动准则皆是根据天性的“循性而动”的“能遂其志”,自己也属“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之人,又列举自己身上的“七不堪”与“二甚不可”,在对比中强化避世的心灵世界与俗世礼教世界的尖锐对抗。
?另—方面,作者又从交友之道上,说明“真相知”的内涵,是“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痛斥对方山涛的举荐是强违天性的迫害。这两点是嵇康与山涛绝交的原因。
2((1)此段有关颜色和气味的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颜色与气味是下文所谈音乐的铺垫。并由此引出张的审美基调,即喜欢世俗、踏实的人生态度。
(2)张爱玲既然不喜欢音乐,为什么又津津乐道于音乐?喜欢谈她不喜欢的东西,是否很
矛盾?(5分)
张爱玲既不喜欢音乐,又津津乐道于音乐,是作者借题发挥,借音乐这个媒介来谈她与音乐发生关系的经历,谈音乐写的也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熟悉的生活场景,从而表达出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受。所以不矛盾。
四、作文(40分)
作文评分标准:
(38—40分):主题(观点)鲜明,内容充实、具体,见解独特,结构严谨,文笔优美。文面规范,基本上无错别字。
(32—37分):主题(观点)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文笔通顺。文面规范。错别字控制在五个字以内。
(24一31分):主题(观点)尚明确,有一定内容,结构较匀称,表达清楚。文面尚规范,偶有语病。
(15—23分):主题不明确,内容空洞,结构松懈,语病较多。
(15分以下):主题严重错误,文理不通,结构混乱,词不达意。
范文五:齐长城的传说
长清一中校本课程《长清民俗风情》学生优秀作业汇编
齐长城的传说
高一十四班 张晓音
有着2500余年历史的齐长城,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多、规模最宏大的地表文物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无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杀声震天、血染疆场、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除了它本身历尽沧桑、硝烟弥漫的史诗外,在齐长城沿线的民间还广泛流传着浩瀚如海的传说故事。这些内容丰富、文字朴实、情节感人、文笔流畅、琅琅上口的民间故事,有的以史实为毛胚渲染成具有神秘色彩的悲壮颂歌,也有的出于对统治者的憎恶而增加了浓厚情感的鞭打;既塑造了人们崇敬的栩栩如生的上层人物,更有生龙活现的百姓故事。这些民间口头文学,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极大的丰富了齐长城的文化内涵。由于数量极大,不能详列,现仅择其与齐长城有关的几则梗要介绍如下。
孟姜女投红石江而死
长清县与泰安交界处万德镇有个长城村,东西两侧山峦起伏,中间是宽二里左右的南北狭长平原,现在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和104国道在此通过,齐长城自西向东经过该村,故原名长城铺。至今村边及两侧山上城墙遗迹明显。
这里自古就是南北交通枢纽。村内南北大街上原有古建筑群,街中央最高建筑为“过街阁”,即是齐长城的重要关隘。过街阁上下三层,底层拱形石门,阁上供奉玉皇大帝,阁下有石碑4通。过街阁在**中被拆毁,遗址尚能辨认。
崇寿寺坐落在过街阁西北侧,占地一万余平方米,是最大的古建筑群。始建年代无考,明万历年间重修,现存完整的清代康熙廿七年重修碑。崇寿寺有正殿和东西配殿,正殿铜像三尊,每尊重约三千斤,莲花座高一米多。50年代初搬掉十八罗汉像,50年代末大殿建筑被拆毁。崇寿寺遗址被学校占用,寺内最后一名和尚现名赵学文,现在学校当瓦匠。
阁东南三十多米处是皇姑院,相传万历妹妹出家在此。村民赵殿义家至今保存着一块《重修皇姑院记》碑残片。
紧挨着过街阁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姜女庙”,坐北朝南三大间,十九步台阶,三步两孔桥,庙前有三棵两合围的古柏,十余通碑。庙内塑孟姜女像,两侧童子塑像,墙壁上绘着孟姜女的故事画。五十年代末拆除庙内塑像,改作小学教室,1973年孟姜女庙被拆除。残碑碎块都被当作建筑材料用于砌井和民房。清道光《长清县志》引《旧志》说长城:“县治东南九十里。说者云县治迤南七十里五道岭,岭入东为长城铺,土人因长城而建姜烈女祠。”史学家顾頡刚先生说:“从张夏到泰安道中的长城铺就是孟姜故里,其地有姜女庙。”
发源于泰山西麓的大沙河流经长城村东侧并有一水库,当地通名叫红石江。
长城村村民自古以来代代传说着孟姜女是本村人,当她闻讯丈夫死于修长城工地,悲伤欲绝,天天哭于长城脚下,最后投红石江而死。为纪念她的感人事迹,在红石江边修建了“姜女庙”。至今长城村还有三户姜姓村民,他们自称是孟姜女的宗亲。
9
长清一中校本课程《长清民俗风情》学生优秀作业汇编
南修长城挡大水 北修长城挡大兵
齐长城起点处的广里和东障(古平阴)一带,广泛流传着“南修长城挡大水,北修长城挡大兵”,“铁牛上树,逢广就住”等古代兴修水利和齐长城时的故事。
这里代代相传说,古时候黄河(济水)“只保河西,不保河东”,所以广里、东障一带经常发大水,形成一片湖泊,水大时这里一片汪洋。正在田间秋收的广里村74岁老农刘太金说:“马山顶上有拴船缆绳的铁桩”。
这段故事是说古济水因西岸修堤坝挡水,造成东岸的的广里和古平阴处河水泛滥成灾,水大涨到海拔512米的马山顶上拴船的程度。果真如此,那么不要说广里、平阴,就连济南、泰安也都淹没在水下了~当然这仅是传说故事而已。
铁牛怎么能上树呢,原来是名为“铁牛”的孩子爬到树上躲避大水灾难。而广里是个走到这里要住宿的较大村落。
为了防止河水泛滥,齐国在济水东岸也修堤坝障水,后来把挡水的堤坝发展成军事用途的长城,即是“南修长城挡大水”的来历。“北修长城挡大兵”是说后来在北部山区修筑的长城不是用来挡水,而是专门用来防御外国侵略的了。
长城修到钉头崖 一降四十里
泰山西北麓,长清与泰安交界处有座海拔800米悬崖峭壁的山峰叫“钉头崖”,是齐长城经过的地方。
相传当年修筑齐长城时,修到这里因山高坡陡,悬崖绝壁,不仅建筑材料运不上去,空着身也很难爬上去。城墙迟迟修不上去,惹恼了齐侯,齐侯便把领修的将军斩首,将其头颅钉在悬崖峭壁上,杀一儆百,以威胁劳工必须把长城继续修上去。尽管如此,长城始终没能修上去,只修到悬崖峭壁下为止,从这里以东四十里没有城墙。从此,当地有了“长城修到顶头崖,一降四十里”的传说,流传至今。
实地考察也证实,从钉头崖至牛山口35里确实没有砌筑城墙。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这一段没修城墙的真正原因是因为用海拔高达800至900米的山山相连的高山代替了城墙。
十二个太阳轮轴转
齐长城沿线老百姓广为流传说,当年齐国为了预防别国侵犯,征用大批劳工修建齐长城,当时天上有十二个太阳轮轴转,这样二十四小时就只有白天,没有黑夜,迫使劳工没有睡觉和休息的时间,修长城的人饥渴难忍,疲惫不堪,致使死亡时有发生,而死后尸体就被筑在城墙里了。这段故事是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不顾人们死活的憎恨而广为流传着。
齐长城考察期间,长城沿线村民多有反映说,七十年代扒土城墙造大寨田时,从城墙里挖出过人骨。据长清县广里村71岁老人李瑞桢说,1971年他曾亲身参加了长城起点“岭子头”处那口机井的施工,机井直径25米,深4米,取土时共挖出20余具人骨。
10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伊索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