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原始权益人的会计处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原始权益人的会计处理 作者:贾洪彬
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年第06期
[摘 要]资产证券化业务因其具有提高资产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等特点,迅速在全球发展起来。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处于探索阶段,而对于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传统的会计确认、计量的理论分析,得出发起人的会计处理方法,并对资产证券化会计相关规则的制定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会计计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6.035
[中图分类号]F233;F8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6-0049-01 1 资产证券化概述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未来稳定的现金收入流的资产,汇集成资产池,通过结构性的重组,进而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尽管资产证券化的对象多种多样,但其业务流程却基本相同。
通过资产证券化业务,企业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但这只是资产证券化业务迅猛发展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大多数发行人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目标在于,通过一系列协议安排和交易的构建,使证券化资产的出售获得表外处理的结果。具体来说,资产证券化为发行人带来了如下财务利益。一是弱化发行人自身信用评级的影响。通过第三方信用增级,可以使资产化证券的信用等级高于其自身的信用等级,从而降低筹资成本。二是提高了融资的自由度。资产证券化融资对募集资金的用途没有限制,赋予融资方更大的财务自主权。三是优化资产负债表。在符合“真实销售”条件下,实现基础资产出表,取而代之的是流动性更好的资产,使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增强。
2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
2.1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指将某一项目作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加以记录或将之纳入财务报表中的过程。对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而言,会计确认不仅包括对资产、负债取得时的记录,而且也涵盖了这些项目日后的增减变动乃至最终从财务报表中退出的记录。
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问题的核心在于,资产证券化是应当作为一项有担保的融资业务而作表内处理,还是应当确认为一项销售业务而作表外处理。由于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将流动性差
范文二:资产证券化项目承销商与原始权益人签订的合同
资产证券化项目承销商与原始权益人签订
的合同
篇一: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原始权益人的会计处理
龙源期刊网 .cn
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原始权益人的会计处理 作者:贾洪彬
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年第06期
[摘 要]资产证券化业务因其具有提高资产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等特点~迅速在全球发展起来。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正处于探索阶段~而对于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传统的会计确认、计量的理论分析~得出发起人的会计处理方法~并对资产证券化会计相关规则的制定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会计计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6.035
[中图分类号]F233,F8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6-0049-011 资产证券化概述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未来稳定的现金收入流的资产~汇集成资产池~通过结构性的重组~进而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尽管资产证券化的对象多种多样~
但其业务流程却基本相同。
通过资产证券化业务~企业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但这只是资产证券化业务迅猛发展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大多数发行人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目标在于~通过一系列协议安排和交易的构建~使证券化资产的出售获得表外处理的结果。具体来说~资产证券化为发行人带来了如下财务利益。一是弱化发行人自身信用评级的影响。通过第三方信用增级~可以使资产化证券的信用等级高于其自身的信用等级~从而降低筹资成本。二是提高了融资的自由度。资产证券化融资对募集资金的用途没有限制~赋予融资方更大的财务自主权。三是优化资产负债表。在符合“真实销售”条件下~实现基础资产出表~取而代之的是流动性更好的资产~使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增强。
2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处理
2.1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指将某一项目作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加以记录或将之纳入财务报表中的过程。对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而言~会计确认不仅包括对资产、负债取得时的记录~而且也涵盖了这些项目日后的增减变动乃至最终从财务报表中退出的记录。
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问题的核心在于~资产证券化是应当作为一项有担保的融资业务而作表内处理~还是应当确认为一项销售业务而作表外处理。由于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将
流动性差
篇二:C15029 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中的法律与监管要点(下)满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不属于经营性收入类基础资产现金流历史记录与预测的关注点的是, ,。
A. 关注资产池的分布特征
B. 关注历史表现数据
C. 关注未来收入预测
D. 关注经营主体的稳定性和可替代性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二、多项选择题
2. 资产证券化中对于信用增级措施的关注点主要有, ,。
A. 由次级受益凭证投资者为优先级提供保障
B. 关注规模、分配方式~实际支持强度与覆盖区间
C. 关注担保机构的主体评级与偿债能力
D. 担保方式、范围、数额等担保合同主要内容
您的答案:C,A,B,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3. 租金收益的现金流历史记录与预测的关注点主要有
, ,。
A. 现存租约及租户情况
B. 物业定位、周边市场情况及未来租金预测
C. 日常费用及大修支出
D. 租金收益权利的完整性
E. 关键指标:单位租金水平、空置率等
您的答案:E,A,D,C,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4. 下列属于众多同质型债权类基础资产现金流历史记录
与预测的关注点的是, ,。
A. 关注历史表现数据
B. 关注历史数据的可信性和适用性
C. 关注压力测试情况
D. 关注单个借款人的信用状况
您的答案:A,C,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5. 下列属于公用事业收费现金流的历史记录与预测的关注点的是, ,。
A. 收入的历史表现
B. 成本费用支出
C. 资金的划拨流程及时效
D. 收入的影响因素
您的答案:B,C,D,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6. 资产证券化中现金流归集与监管的关注点主要有, ,。
A. 基础资产现金流与原始权益人的其他现金流的混同
B. 现金流混同的情形下其他资产引入的风险
C. 明确从产生到进入专项计划账户所经过的账户环节、时点以及触发条件
D. 收款账户的具体监管安排~现金款项在何种情况下可由企业支配
E. 循环购买情况下~专项计划账户资金再投资的划付安排与监管措施
您的答案:E,D,A,C,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三、判断题
7. 由次级受益凭证投资者为优先级提供保障属于其他保障方式~从而不是经典信用增级措施。, ,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8. 资产证券化中~现金流管理与切分应重点关注每个支付节点现金流的匹配与保障度。, ,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9. 无论基础资产是单一债权~多笔分散型债权~众多同质型债权~其现金流历史记录与预测的关注点都是相同的。, ,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10. 原始权益人以A发电站的发电收入进行证券化~为了节省运营成本~其可以将A发电站的现金流归集流程与其持有的B、C、D等多个发电站的发电收入混同。, ,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试卷总得分:100.0
篇三:C15029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中的法律与监管要点(下)9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不属于经营性收入类基础资产现金流历史记录与预测的关注点的是, ,。
A. 关注资产池的分布特征
B. 关注历史表现数据
C. 关注未来收入预测
D. 关注经营主体的稳定性和可替代性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二、多项选择题
2. 资产证券化中对于信用增级措施的关注点主要有, ,。
A. 由次级受益凭证投资者为优先级提供保障
B. 关注规模、分配方式~实际支持强度与覆盖区间
C. 关注担保机构的主体评级与偿债能力
D. 担保方式、范围、数额等担保合同主要内容
您的答案:D,C,A,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3. 租金收益的现金流历史记录与预测的关注点主要有, ,。
A. 现存租约及租户情况
B. 物业定位、周边市场情况及未来租金预测
C. 日常费用及大修支出
D. 租金收益权利的完整性
E. 关键指标:单位租金水平、空置率等
您的答案:C,B,D,E,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4. 下列属于众多同质型债权类基础资产现金流历史记录与预测的关注点的是, ,。
A. 关注历史表现数据
B. 关注历史数据的可信性和适用性
C. 关注压力测试情况
D. 关注单个借款人的信用状况
您的答案:A,B,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5. 下列属于公用事业收费现金流的历史记录与预测的关注点的是, ,。
A. 收入的历史表现
B. 成本费用支出
C. 资金的划拨流程及时效
D. 收入的影响因素
您的答案:B,D,A,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6. 资产证券化中现金流归集与监管的关注点主要有, ,。
A. 基础资产现金流与原始权益人的其他现金流的混同
B. 现金流混同的情形下其他资产引入的风险
C. 明确从产生到进入专项计划账户所经过的账户环节、时点以及触发条件
D. 收款账户的具体监管安排~现金款项在何种情况下可由企业支配
E. 循环购买情况下~专项计划账户资金再投资的划付安排与监管措施
您的答案:C,E,D,B,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三、判断题
7. 由次级受益凭证投资者为优先级提供保障属于其他保障方式~从而不是经典信用增级措施。, ,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0.0
批注:
8. 资产证券化中~现金流管理与切分应重点关注每个支付节点现金流的匹配与保障度。, ,
您的答案:正确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9. 无论基础资产是单一债权~多笔分散型债权~众多同质型债权~其现金流历史记录与预测的关注点都是相同的。, ,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10. 原始权益人以A发电站的发电收入进行证券化~为了节省运营成本~其可以将A发电站的现金流归集流程与其持有的B、C、D等多个发电站的发电收入混同。, ,
您的答案:错误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试卷总得分:90.0
范文三:资产证券化对原始权益人微观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资产证券化对原始权益人微观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尔后在各国迅猛发展的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已被“神化”为一种具有“点石成金”魔力的炼金术(Schwarcz,1994),它不仅对微观实体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宏观金融制度的布局带来了较大冲击,将成为不同于传统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第三种信用制度(李传全,2003)。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可分为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宏观效应是指证券化对整个金融体系以及相关实体产业的影响;微观效应则是指证券化对各微观参与主体(如原始权益人、特殊目的机构、投资者以及中介机构等)的影响。
从证券化的交易结构看,原始权益人(originator)是证券化的发起人,它实施证券化的动力是整个证券化交易与市场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因此,资产证券化对原始权益人的微观效应是证券化的核心效应,是其他效应得以产生的基础。基于此,我们关心的问题就可以演变为:资产证券化对原始权益人的微观效应是什么?该效应得以发挥和实现的微观机制是什么?影响该机制发挥作用的约束条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是资产证券化理论中最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清楚地认识并合理运用这种金融创新,尤其对我国业已展开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证券化对原始权益人的微观效应与机制
(一)证券化的财富效应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证券化对原始权益人的微观效应主要表现为财富效应。比如:Schwarcz(1990,2003)采用分析性方法指出证券化使不同类型的公司能够更好地利用其最有价值的资产,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低成本融资,实现“净成本节约”,创造净收益,增加了原始权益人的价值,因此证券化并不是“零和”游戏。James A(Rosenthal和Juan M(Ocampo(1992)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通用汽车承兑公司(GMAC)的汽车贷款证券化与同类的传统债务融资工具的融资成本进行了比较,发现证券化能为GMAC每年节省1.3,的融资成本。Hugh Thomans(1999)则将实证分析的样本扩展到1991-1996年期间美国236起非政府担保的资产证券化交易,而且不仅定量分析了证券化交易对原始权益人的股东的财富效应,还定量分析了对原始权益人的债权人的财富效应,指出一笔证券化交易能为原始权益人的股东带来平均大约5,的超额回报,样本中的137起证券化交易为原始权益人的债权人带来了不显著的0.21,的财富增加。
(二)证券化财富效应的微观机制
至于为什么证券化能使原始权益人获得财富效应,即证券化财富效应的微观机制问题,多数研究文献认为,证券化的财富效应是通过成本节约和收益创造这两大渠道实现的。比如,Greenbaum和Thakor(1987)、Pavel和Phillis(1987)、Hess和Smith(1988)、Zweig(1988)和Schwarcz(1990,2003)等认为证券化为原始权益人提供了一种可以降低风险、多样化资产组合以及为业务拓展提供融资支持的新手段,从而增加了原始权益人的财富;Donahoo和Shaffer(1991)认为证券化使银行等储蓄贷款机构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缓解了监管机构对准备金和资本要求的压力;Rosenthal和Ocampo(1988)认为资产证券化将被证券化的资产的信用风险与原始权益人相隔离,从而直接降低了融资成本;Finnerty(1988)、Bartlett(1989)和Bernstein(1993)认为资产证券化能将资产迅速转变为现金,提高了原始权益人的筹资能力,可以去拓展更多
的能产生正净现值收益的项目和业务,从而增加公司未来的收益;Lockwood,Rutherford和Herrera(1994)认为从证券化融资所获得的现金可以用于偿还现有债务,降低财务费用,增加当期收益,从而使原始权益人的股东财富得以增长;Bryan(1988a,b)认为证券化促进了应收款发放、服务以及融资的分工,使原始权益人能更专注于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应收款的发放和服务业务,而将应收款的其他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分工的深入创造了财富。国内研究证券化理论的著名学者张超英(2003)虽然并未直接分析证券化的财富效应,但用7种假说分析了证券化产生的动因,包括监督技术假说、管制税假说、担保假说、道德风险假说、市场原理假说、流动性假说和比较优势假说,并对银行参与证券化的动因给出了相关的数学模型,对资产证券化财富效应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视角。
总结起来,证券化财富效应的微观机制包括以下方面:
1(成本节约机制
(1)破产风险降低导致融资成本节约的机制。从证券化的交易结构来看,真实出售实现了证券化资产与原始权益人之间的破产隔离,降低了证券化产品投资者面临的原始权益人破产的风险;同时,从证券化的财务处理看,真实出售提供了一种新的资产负债表外的处理工具,提高了原始权益人的资产负债比率和产权比率,也降低了原始权益人本身的破产风险。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降低了向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支付的破产风险溢价水平,进而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实现了融资成本节约,增加了原始权益人的股东财富。
(2)信息不对称降低导致融资成本节约的机制。信息不对称理论已成为解释证券化效应的主流理论之一。从证券化的交易流程看,信息不对称主要发生在两个环节:一是投资者对原始权益人的整体资产和信用状况的信息严重不足,二是投资者对特定证券化资产的信息严重不足。信息的非对称性将导致投资者必须要索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进行补偿。证券化交易采取了三种微观机制以降低这类风险溢价的增加。一是“信息剥离机制”,即原始权益人将证券化资产以“真实出售”的方式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将特定证券化资产的风险与原始权益人的整体风险相分离,投资者不再需要关注原始权益人的其他信息,只需要关注与该部分证券化资产相关的信息,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范围和数量;二是“信息增强机制”,即原始权益人采取信用证担保、超额抵押、持有次级档债券等方式对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增级,这相当于原始权益人向投资者补充提供了新的、更强的信息,以降低投资者对证券化资产的信息不对称的关注和担心程度;三是“信息替代机制”,即聘请专业化的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资产、交易和产品进行信用评级,这相当于用信用评级机构本身的声誉机制这种“更值得信赖”的、透明度更高的信息替代了证券化资产的不对称信息,使投资者甚至于在可以不关心任何具体细节信息而只要知道评级结果的信息获取情况下就可以做出投资决策。因此,在“信息剥离机制”、“信息增强机制”和“信息替代机制”这三种微观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从而降低了对信息不对称引致的融资成本的增加。
(3)资本市场融资导致融资成本节约的机制。由于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机制是将证券化资产标准化为各种有价证券并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一般认为,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普遍低于间接融资市场的融资成本。证券化丰富了原始权益人的融资渠道。因此,仅从市场这个层面而言,与其他融资渠道相比,证券化的融资成本就比其他融资渠道的要低。
(4)监管成本降低导致融资成本节省的机制。对于某些受到特别管制的原始权益人(如商业银行)来说,证券化财富效应的实现还来源于监管成本降低导致的融资成本
节省。对资本充足率等偿付能力指标的监管要求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成本面临增加的压力。在资本充足率水平低于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类的原始权益人在传统上要么增加资本,要么压缩现有业务量,降低风险资产规模。前者将导致原始权益人新增融资成本,后者将直接导致业务收益下降(即资本的机会成本),还将造成既有客户资源和市场的流失。证券化却为商业银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通过将风险资产的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优化了资产的风险结构,从而可以在不新增资本的情况下,将原来被风险资产“占用”的资本“释放”出来,使其成为“自由资本”。因此,证券化的采用不仅节省了新增资本融资的成本,而且不需要压缩现有业务量,也节省了资本的机会成本。
2(收益创造机制
(1)流动性改善导致收益创造的机制。与融资功能相比,证券化的另一主要功能是改善原始权益人资产的流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流动性改善甚至是证券化最主要的功能。张超英(2002)认为“流动化是一个包含证券化的概念,证券化的重要目的是实现流动化,证券化是实现流动化的一种技术法则。”原始权益人通过真实出售并证券化的方式,将回收周期较长、流动性不高的资产在短时间内转换成了流动性较高的货币或证券类资产,从而可以利用收回的货币资金开展新的业务。从财务指标上看,实际上提高了应收款的周转率。如果原始权益人连续不断地进行证券化(如循环型证券化交易结构),其流动性的改善效应会被不断放大,会出现类似于货币乘数效应的“流动性乘数”效应。流动性改善的直接效果是提高了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业务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致的规模经济和市场占用率的提高,或者投资于收益率更高的新业务,可以创造更多收益。此外,流动性改善还可以降低利率敏感型资产敞口的风险,这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是非常重要的。
(2)专业化分工提升效率导致收益创造的机制。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指出:分工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国民财富赖以增长的主要源泉。分工使每个人可以专注于特定的工作,提高工作的熟练程度,推动技术进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财富。科斯(1937)在《企业的性质》中认为,企业和市场都能具有分工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当企业的交易成本高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时,企业内部的分工和资源配置功能就会被市场替代。从分工和资源配置的角度看,首先,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使应收款的发放、持有、管理和回收工作分由原始权益人和资本市场投资者来承担,改变了原来由原始权益人一个主体来承担应收款的发放、持有、管理和回收的全部工作的局面,原始权益人可以更专注于应收款的发放、管理和回收。其次,虽然应收款的管理和回收工作在证券化后大都依然是由原始权益人承担,这一点似乎与证券化之前一样,但实际上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证券化之前原始权益人对应收款的管理和回收是其完整业务链条上的内部环节,市场无法对其进行单独定价并进行监督,其效率的高低基本取决于原始权益人的内部经营管理,难以观察和评估,容易导致效率低下;证券化之后,原始权益人对应收款进行管理和回收的职责是资本市场投资者赋予的,投资者对原始权益人的这一职责按市场原则进行单独定价并实施监督,原始权益人的内部职责被外部化和独立化了。市场定价和外部监督促进了应收款业务分工的深化,市场和企业(而不仅仅是企业)共同参与了与应收款业务开展相关的资源配置,提高了效率。因此,证券化实际上促进了专业化分工、改善了资源配置的机制,进而提升了效率,创造了新的财富。
三、证券化对原始权益人微观效应的约束条件
(一)破产风险降低导致融资成本节约的约束条件
在原始权益人一方面通过证券化降低证券化产品投资者面临的破产风险而实现融
资成本节约的情况下,另一方面却可能会增加原始权益人的无担保债权人所面临的风险。Chase W(Ashley(1993)和Paul M,Shupack(1994)表述了类似的观点。但Schwarcz(1990,2003)却对此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在不考虑证券化所获资金再运用的情况下,证券化只是改变了原始权益人资产的类别构成,并没有减少资产总量,因此无担保债权人面临的风险并没有增加;即使证券化后原始权益人将所获资金进行再运用而使无担保债权人面临的风险增加,这是其他任何一种融资方式都可能造成的后果,本身与证券化无关。Schwarcz的这种观点将证券化效应静态化了,只是在证券化完成的那个时点上去进行分析,而未考虑到证券化资产的风险并未由于真实出售而被完全转移的事实,因此难免有失偏颇。我们必须从以下两个角度对这种机制的实际效果进行重新审视。
1(证券化交易结构与风险转移
从证券化交易结构看,通过证券化资产的真实出售,的确实现了证券化资产与原始权益人之间的破产隔离,降低了证券化产品投资者面临的原始权益人破产的风险。但是,如果认为随着证券化资产的真实出售,与该资产相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经济风险就随之转移给了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的话,就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从理论上讲,原始权益人可以将与证券化资产相关的全部风险都转移给投资者来承担(比如自己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或持有次级档债券),则投资者一定会要求一个与承担这些风险相当的风险溢价,从而使融资成本增加而不是节约。在实际的证券化交易过程中,为降低融资成本,原始权益人一般都要为证券化资产提供信用增级或持有承担第一损失的次级档债券。这就意味着证券化交易虽然采用了真实出售的机制,但绝大部分的经济风险并没有被有效转移给投资者,而是继续保留在原始权益人那里,即证券化交易实际上并没有使原始权益人面临的经济风险发生太大变化。如同前面提到的“流动性乘数”效应一样,如果原始权益人连续不断地以这种方式进行证券化,则由此累积的风险也会产生乘数效应而不断放大。
2(动态视野下无担保债权人的风险
从静态角度看,Schwarcz的观点是成立的。但原始权益人实施证券化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实现资产类别的转换,而是融资后运用资金获得新的收益。因此,对证券化效应的评估和考查就不能割裂证券化融资所获资金的使用而单独进行。而且,实际证券化交易的统计资料显示,同一原始权益人往往多次或连续不断地实施证券化。所以,必须从动态视野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考虑以下四种证券化所获资金的使用情形。
情形描述 原始权益人 原始权益人 无担保债权
的经济风险 的资产规模 人的风险 情形1 持有资金或投资低风险 基本不变 不变 基本不变
高流动性资产(如国债)
情形2 投资于高风险资产 增加 不变 增加 情形3 偿还债务 基本不变 减少 增加 情形4 形成新的证券化资产并 增加 不变 增加
不断证券化
如前所述,证券化交易并未使原始权益人的经济风险转移给投资者。因此,情形1-4中原始权益人的经济风险并没有降低,而是基本不变或增加;原始权益人的资产规模在除了情形3中由于偿还债务而减少以外,其他三种情形并没有改变资产规模,但无担保债权人的风险除情形1外,却都是增加的。这是因为:情形2中由
于投资于比证券化资产风险更高的其他资产,虽然资产规模没有变化,但无担保债权人面临的风险也增加了;情形3中由于偿还债务导致资产规模减少,从而使那些未被偿还的无担保债权人的债权偿还保证减少,增加了其面临的风险;情形4中虽然资产规模不变,但由于不断进行证券化而导致原始权益人保留的经济风险被不断累积,进而增加了无担保债权人的风险。对于一个正常经营的原始权益人来说,情形1一般不会发生或者不会持续存在。因此,证券化交易的确使无担保债权人的风险增加。
一般地,既然无担保债权人面临的风险增加了,他们就会在后续债权契约签署的时候索要更高的风险溢价,使原始权益人的财务成本增加,从而“冲抵”掉了证券化通过降低破产风险而实现的融资成本节约的好处。对此可以构建一个跨期动态博弈模型进行更完美的解释。但事实上,我们必须考虑以下约束条件才能正确评估无担保债权人上述行为的实际影响:(1)处于稳定业务等因素的考虑,无担保债权人是否真的愿意与原始权益人进行动态博弈;(2)无担保债权契约的期限结构,过短的期限结构将使无担保债权人无法实施第二次博弈;(3)无担保债权人在博弈中改变风险溢价水平的能力;(4)无担保债权在原始权益人债务总额中的比重,如果该比重较小,即使风险溢价水平提高,原始权益人的财务成本也不会因此增加太大,“冲抵”效应也不会明显。以上条件构成了破产风险降低导致融资成本节约的约束条件。因此,证券化交易中破产风险的降低是否会导致融资总成本的节约就不再是一个确定的结论。
(二)信息不对称降低导致融资成本节约的约束条件
前文曾指出,通过“信息剥离机制”、“信息增强机制”和“信息替代机制”这三种微观机制的共同作用,资本市场上证券化产品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降低了对信息不对称引致的融资成本的增加。毋庸多言,证券化交易的独特结构和机制的确降低了融资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但其对融资成本节约的效果还是要受到以下约束条件的影响:(1)“信息增强机制”的成本。固然原始权益人采取信用证担保、超额抵押、持有次级档债券等方式可以对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增级,但这些方式要么增加了机会成本,要么使证券化资产的经济风险无法被全部转移给投资者而是成本增加;(2)“信息替代机制”的成本。当信用评级机构用本身的声誉机制这种“更值得信赖”的、透明度更高的信息替代了证券化资产的不对称信息的时候,原始权益人也必须为此向信用评级机构支付相应的成本。此外,还必须注意到信用评级机构本身的声誉机制是否足以起到这种信息替代效应;(3)原始权益人证券化之前的整体信用水平。如果原始权益人证券化之前的整体信用水平越低,则采用“信息增强机制”和“信息替代机制”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将越高,这必然会“冲抵”由此带来的融资成本的节约。如果没有这种“冲抵”效应的约束,则从理论上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命题:整体信用水平最低(如濒临破产)的原始权益人(A1)具有最强烈的证券化动力,整体信用水平最高的原始权益人(A3)由于证券化不能带来融资成本的节省而最没有动力进行证券化,整体信用处于中等水平的原始权益人(A2)的证券化动力则介乎其中,因此,实施证券化的原始权益人在证券化市场中所占的比例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如下:A1最多,A2居中,A3最少。这显然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根据统计,A2和A3都比较多,A1最少。对此可以做更深入的分析,但已超过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即证券化降低了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融资成本的变化并不是确定的,需要考虑到原始权益人整体信用水平的影响。
(三)资本市场融资导致融资成本节约的约束条件
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低于间接融资市场的融资成本是资产证券化融资成本得以节约的关键因素。证券化市场比较成熟和发达的国家,其直接融资市场表现出较高的融资效率特征。而且,由于绝大部分的证券化产品都是债券,债券市场的成熟和高效率对证券化的融资成本节约来说就尤为重要。因此,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发达程度是直接影响证券化能否实现融资成本节约的非常重要的约束条件,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和制度基础问题。这一点对于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框架和制度基础建设来说是值得深思的。
(四)其他约束条件
当然,对证券化融资成本节约和收益创造有所影响的其他约束条件还有很多,比如:(1)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水平等的监管压力的大小,以及实施动态监管的能力等会影响到这些金融机构面临的监管成本的大小,从而影响到它们实施证券化(不管是将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工具还是资产负债管理工具)的成本节省;(2)原始权益人(尤其是银行类金融机构)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以及降低该风险的意愿的强烈程度。原始权益人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越大,则通过证券化改善流动性而创造的收益就越大;(3)专业化分工导致效率提升是原始权益人收益创造的重要机制,但该机制发挥作用的约束条件是专业化分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实现并按照市场原则实施,其中的关键是投资者以及证券化的其他中介机构能按照市场原则对原始权益人在证券化资产的发起、出售、未来现金流的管理与回收等专业化职能进行单独定价和有效监督,而不是屈从于原始权益人上述职能的“垄断性”压力,从而促使原始权益人真正能够从专业化分工中提高效率。这一点对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中表现出来的原始权益人的“垄断性”问题来说是值得引起足够重视的。
因此,尽管证券化复杂精妙的微观机制为原始权益人财富效应的实现提供了机制上的可能,但本文中提及的约束条件却可能会制约这些机制发挥作用。从综合的角度看,由于这些约束条件的存在,证券化是否一定会给原始权益人带来正的财富效应是不确定的。法律制度框架、金融体系结构、市场演进程度等宏观因素,以及特定的证券化交易结构、原始权益人的行业特征、证券化资产的特征、信息技术水平等微观因素,都会成为影响原始权益人财富效应实现的约束条件。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我国证券化市场来说,尤为重要。
范文四:公司原始股的定义
公司原始股的定义
购股者要了解承销商是否有授权经销该原始股的资格,一般有国家授权承销原始股的机构所承销的原始股的标的都是经过周密的调研后才进行销售该原始股的,上市的机率都比较大;反之,就容易上当受骗。购股者要了解发售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了解考察企业的经营效益的好坏可从企业的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利润总额等项情况去看,这些数字都能在企业发售股票说明书中查到。要看发行股票的用途。一般说来,发售股票的用途是用来扩大再生产的某些工程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某些用项等,这些都是值得投资的。如若工业生产企业发售股票是用来补充流动资金私有制,那就要慎重考虑,是不是企业外欠资金太多,发售股票的目的是用来补窟窿还是偿还企业的亏损债务,购买这样的股票是不会创造新的再生价值的。因此也不可能给购股者带来好的收益,而且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性。要看发售股票企业负债的额度。购买某企业的股票时要特别注意该企业公布的一些会计资料报告,这些资料报告凶手企业资产总额、负债总额、资产净值等。要看溢价发售的比例。现在的企业发售股票大多采取溢价发售的办法。溢价发售的比例越小,购股者的风险性越小,溢价发售的比例越大,给购股者造成的风险性就越大。要看预测分红的股利。股利越高说明资金使用效果越好,这当然是投资者最为期望的。所以,在选择购买股票时,要看预测分红股利的高低,股利高的是优先选择的对象,低的应当慎重购买。居民购买股票不宜集中投放。投资股票具有高利润、高风险两重性,因此在利益风险并存的形势下,要采取分散投资的方法减少投资的风险性,增强投资的效益性。要对发售企业作出长远正确的预测。第一步,发起成立一家合法的股份公司。《公司法》要求股份公司成立时最少需要有5位发起人股东,目前这类股份公司一般都是5到10位发起人,公司的注册资金通常在3000万元到5000万元之间。如果这家公司从开始成立之时,就打算向社会发行原始股,他们会在设计股东时,很注意地在股东中设计适当的自然人或者皮包公司参与发起。待公司从工商部门完成注册之后,原始股的销售就随之展开,有的甚至在股份公司筹建期间就开始对外销售股票。第二步,通过中介公司地下销售股票。这时候销售的多是发起人中的自然人股或皮包公司持有的法人股,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事迹败露,公司一般会声称"买卖公司股票是公司股东行为,与公司无关",表面上看洗脱了公司的责任。第三步,公司配合中介进行上市宣传和
分红。为了便于销售,股份公司通常会在媒体上发布公告称,"公司与美国(或其他国家)某某证券公司签订上市辅导协议"。此外,他们往往还会刊登广告,广告内容多为对企业情况的美好描述,甚至会召开股东报告会或上市推介会,让董事长、律师等人大谈特谈,以增加股民对公司的信任度。第四步,寻找股权托管中心进行股票托管。为了进一步增加公司股票的可信度,这类股份公司通常会寻找一家股权托管中心进行股票托管。托管之后也减少了购买者手中的证据,因为最终手中持有的仅仅是一张托管卡,上面也仅写着姓名和股数,故意避过了说明这部分股票的来源。其实这一现象早就诞生了。自2000年以来日趋猖獗,尤其近两年几乎接近疯狂,有些永远也无法上市的原始股却在一级半市场叫卖到七八元,甚至几十元,市场整体规模和销售网络已经非常庞大。这种现象之所以未能引起社会的警觉,也未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和打击,主要是因为全国的一级半市场交易
大多都在没有任何法律保障和约束下私下进行,而且骗局的设计者在非常隐蔽,
一开始就给大家画了一张美好的"大饼"--公司在若干年后将要在创业板和海外上市,于是投资者都在耐心的等待。但是近两年来一些当初靠发行原始股圈了钱的"皮包公司",在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的压力下,被迫在美国OTCBB市场花50-100万美元买壳,并借此概念继续在国内疯狂圈钱,有些善于炒作的股份公司甚至已经从OTCBB转板到美国主板,但是在一级半市场销售的原始股仍然无法参与交易,而且没有任何的法律保障。近期,上海、深圳、广州、南京、宁波、苏州、武汉、合肥等地不断爆出原始股骗局,一些曾经发行、推荐"保证上市"原始股的中介机构在一夜间人去楼空后,骗局暴露,令原始股购买者们惊慌失措,大呼上当。"买了原始股就相当于包赚不赔。公司将要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最多一年时间,现在两、三元的股票起码能升值四、五倍呢~暴富的机会就在眼前,千万不要错过~…"当初中介们的这些承诺,在他们逃跑之后将永远也无法兑现。目前像这样欺骗投资人的中介机构、中介人数量非常庞大,已经遍布全国的各个角落,构成了一张庞大的"一级半市场"网络,这个市场长期爆炒、出售一些股份公司发行的原始股,以可上市流通获暴利为诱饵,诱导一些老年人、下岗职工、工薪阶层等群体购买,并从原始股交易中获取巨额差价,该组织在业内俗称为"地下黄牛党",其组织形式和传销无异,但欺骗和危害远大于传销,因为他们笼络了无数的终端客户,给这些客户长期源源不断地输送高价"原始股"。对此,各地的公安部门虽有不同程度的觉察和打击,但却仍然没有引起中央相关部门的重视。近来,有媒体揭露出上海一家投资中介机构过去3年里在全国发展了20多家分公司,与数万名原始股客户发生过交易,资金流水数亿元。但是在前不久,公司高层突然
人间蒸发,原始股谎言破灭,原始股投资者血本无归。据笔者了解,国内像这样的机构有上千家,而销售原始股的股份公司也数量众多,仅西安就有几百家股份公司在私下发行原始股,每家股份公司至少圈钱几千万,而且都是在一级半市场广泛流通,销售范围遍布全国。其次,四川、黑龙江等省份的股份公司原始股也是随处可见,而且被投资人定义为最具欺骗性的原始股制造基地,国内其他省份也不可排除。因此,在全国发售价值数百亿元的原始股数量和数百万原始股持有者都是最为保守的估计。对于原始股骗局,普通的投资者只要拥有一些基本常识,就可以识破。首先,国家对金融行业的管理非常严格,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审批有着严格的程序。可以说,在中国,所有的企业公开面向个人进行集资都是违法的。这些集资活动的动机无论是否诈骗,都没有本质区别,因为其未获国家批准,不受国家监管,没有资产担保,一旦发生问题,受损失的只能是个人投资者。同时,一级半市场中的原始股私下转让并未受到法律保护,目前股份能够合法流通的只能
即股市。类似骗局之所以能够屡屡成功,主要是由于早些年中国股是二级市场,
市曾经出现过原始股、认股权证等进入流通领域高溢价发行的情形,也出现过很多原始股暴利神话,于是国内的很多投资人心存暴富幻想,结果却被圈钱的骗子公司和不法中介利用。另外,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一些境外证券交易所频繁投来"橄榄枝",通过各种优越的条件吸引中国优质企业赴外上市,想通过资本市场持有中国企业股票的方式,来分享中国经济高成长带来的高额利润。国际投资人的需求,导致"境外上市"这个概念炙手可热,同时这一概念也被那些曾经销售原始股的股份公司和境外、境内骗子中介机构充分利用,开始在OTCBB幌子下进行更多的骗局。事实上,美国的OTCBB市场本质上相当于我国的三板市场。它是全美证券商协会设立的一个较为原始松散的证券交易市场,主要接受从三大主板市场摘牌下来的股票,有发行数量少、价格低廉、流通性差、风险大的特点。与美国主板市场相比,除了必须向指定机构公布其财务季报或年报外,OTCBB对企业没有任何规模或盈利要求,只要有3名以上做市商愿意做市就行。OTCBB主要以监管做市场来规范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很松,不与股票发行者取得任何联系。由于门槛较低,所以这个市场也吸引着一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以及一些待价而沽的壳公司盘踞。有专家曾研究发现,OTCBB并不是一个好的融资场所,融资功能极为弱化,对企业知名度有负面影响。因为在OTCBB上市不等于挂牌,几十万美元买到的只是一纸虚名,每年还要花费很多的维护费用。而且在OTCBB挂牌的企业中好的很少,大多声誉不好;其次要从OTCBB市场直接转板至纳斯达克市场,净资产要求要达到400万美元;年税后利润超过75万美
元或者市值大于5000万美元,并且股东人数在300人以上,每股股价高于4美元。但是这里的纳斯达克市场只是NASDAQ-SCM,即纳斯达克小资本板,而远非纳斯达克全国市场。对此,曾有人评价说,一个企业转板的成功也并不是意味着一步登天。高级别的市场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监管条件和上市成本。目前国内的原始股企业往往很多不具备在OTCBB买壳的能力,很多股份公司已经将原始股圈来的钱挥霍的差不多了,若再用50-100万美元买壳之后,就会陷入困境,无法再次融资圈钱,但是为了给国内原始股投资人一个"交待",只能硬着头皮去买壳、去赌一把,而这种不计后果的行为,将来的风险将可想而知。笔者建议,投资人在购买原始股和"境外上市"概念股时一定要悠着点,小心陷阱和骗局。其次,有关部门也应该及早关注,对于骗局不可不察。目前除了要对这一行业进行清理整顿外,还应该防患于未然,警惕"圈钱"公司携款外逃,并要彻底戳穿OTCBB幌子下的原始
以免更多的人继续上当受骗。另外要对于已经在美国OTCBB市场挂牌和股骗局,
升为主板的股份公司进行严格审查,以避免在将来爆出丑闻后影响整个国际市场中的"中国概念"股,防止将来境外投资人对中国企业失去信心,从而影响真正想走出去、想在国际市场融资发展的中国企业。对于一些资质优良、潜力巨大、治理规范的中小企业赴外上市,并无可厚非,但是目前国内这些想在OTCBB谋图挂牌、已经挂牌或已经升为主板的"原始股"企业背后往往都有几千个股东,而且都是游历在股东账册之外的非法股东。而公司向美国证监会(SEC)申报的合法股东仅仅十几名,这不但欺骗了国内数以千计的投资人,也欺骗了SEC。因此,笔者认为中国证监会有必要与美国证监会联手,全方位、多角度的去监督、考证赴外上市企业的资质和资格,双方加强互动式监管,并将相关法律、监管漏洞补起来,避免骗子公司逍遥法外。OTCBB概念OTCBB?OVER THE COUNTER BULLETIN BOARD
即场外证券交易行情公告榜市场,为全美证券商协会NASD管理的柜台证券交易实时报价服务系统。为不在NYSE、AMEX和NASDAQ挂牌交易的权益证券、认股权证、基金单位、美国存托凭证?ADRS以及直接参与项目?DPPS提供及时报价、成交价和成交
范文五:消费者权益的定义
消费者权益的定义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以及在以后的一定时期内依法享有的权益。 消费者权益,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下适应经济运行的客观需要赋给商品最终使用者享有的权利。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依照社会经济运行的需要和市场上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制定明确的立法,这就使消费者权益不仅是一种公共约定和共认的规范,还得到了国家法律的确认和保护。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消费者联盟就已确定了消费者有下列基本权利: (1) 安全权 (2) 知情权 (3) 自主选择权 (4) 公平交易权 (5)依法求偿权 (6) 获得教育权 (7) 结社权 (8)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获得尊重权 (9)监督权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消费者不仅是市场的主体,而且是国家社会的主人。我国自1987年开始,每年的3月15日,全国各地消费者组织都联合各有关部门共同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运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成果,促进全社会都关心、支持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宣传活动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意义深远的社会性活动。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同时,选择这样一天作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也是为了扩大宣传,促进各国消费者组织的合作和交往,在国际范围内引起重视,推动保护消费者的活动。
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起源于欧洲,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各消费者组织便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到发展中国家。1960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和荷兰等5个国家的消费者发起成立了独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无政治倾向的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简称ci),总部设在海牙,后迁至英国的伦敦。经过发展,全世界共有9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消费者组织加入了ci。同时,世界性的保护消费者活动也受到了联合国组织的重视。国际消联的代表已成为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工业发展组织、粮食组织和贸发会议等机构中的顾问和联络员,代表消费者的利益,参加有关会议和政策的制定工作。1985年4月9日,第39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了一致通过了《保护消费者准则》。大大促进了世界各国制定并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工作,使全球消费者保护运动进入了一个更加蓬勃发展的阶段。
●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
●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对“肾结石事件”也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闻讯后立即作了批示:“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妥善处理”。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也于9月10日作出批示,要求卫生部门及各监管部门做好患儿救治,迅速排查。
●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
●9月11日晚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9月11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为对消费者负责,该公司决定立即对该批次奶粉全部召回。●9月12日,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副省长咸辉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解放军第一医院看望、慰问该院收治的肾结石患儿。●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作出部署,立即启动国
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情况发布会上指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9月14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带领有关司局领导及专家飞抵兰州,针对我省有关三鹿奶粉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展开专题调研。●9月1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甘谷、临洮两名婴幼儿死亡,确认与三鹿奶粉有关。●10月27日,三元股份首次正式承认正与三鹿进行并购谈判。
审判结果 三鹿集团被处罚金 近5000万元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被告人张玉军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告人耿金平犯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被告单位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罚金人民币4937.4822万元;被告人田文华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2468.7411万元。另悉,这批宣判的三鹿系列刑事案件中,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蛋白粉”的被告人高俊杰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缓,被告人张彦章、薛建忠以同样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他15名被告人各获二年至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中国。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原始权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