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善良,从此,善良在很多人心里落了根。他们虽然非常的善良纯真,没有一点害人之心,但是往往也没有防人之心。那些人就像是温室里长的花儿,认为自己只要善良就好,只知道要善良,而不会善待自己的善良。
在学习、感悟善良的时候,曾听说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母亲在遇到一个独臂的乞者来家中乞讨,母亲却让那个独臂人将门前的20块砖搬到后院。起初乞者很吃惊也很气愤,认为母亲是在捉弄他,但是那个母亲却用一只膀子示范搬完了20块砖。乞者似乎明白了什么,按母亲的话做了。完成后,那个母亲给了乞者10元的劳动费,乞者鞠躬而去。十几年后,那个昔日的乞者已经变成了风度翩翩的老板,当他找到那家人时,准备抱恩,可是那个母亲却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有两只手,你把东西送给没有手的人吧!”那个人一愣,接着热泪纵横,又深深地一鞠躬……听罢,我思考了良久,似乎又悟出了什么。
在公车上,小小的善是一个动作。那天,我坐公车回家。拥挤的公车上,站在我身旁的一位老爷爷拉着好动的孙子,随着公车的启动刹车而前后晃悠。突然,一个急刹车使我措手不及。旁边的那个男孩一个踉跄,眼看就要摔倒在地,身旁一位坐着的阿姨迅速伸出双手,托住了男孩的腰部,嘴里下意识地喊道:“小心!”车停稳了,男孩没有摔倒,他的爷爷一个劲儿地说着:“谢谢。”车外雪依然飘着,车上却异常温暖。哦!原来是那个阿姨的善举感染了我。这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善举是那么不起眼,但正是因为这些善举才让世界变得温暖如春。小小的善给人间带来了无尽的温暖。
生活中有太多的例子,有的被世人传诵,有的却如过往云烟,这都无所谓,我们要的是善良的真谛。我爱善良,因为它体现我存在的价值;我要善良,因为人类的爱是无私的。生活需要善良,这样你就会发现,善良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依恋与呵护。
让善良走进心灵,让幸福在我们身边。善良,不是容颜的闭月羞花,不是举止的温文尔雅,不是财富的腰缠万贯;更不是权势的叱咤风云。善良,是黑暗凄冷中的如豆星火,是干涸枯竭时的点滴甘露,是迷惘徘徊时的一句点化,是沉迷无助时 的一把搀扶。真正的善良是来自心灵深处的真诚的同情与怜惜,无私的关爱与祝福。真正的善良,无须剪红刻翠,无须粉黛雕饰,它本身就是人们内心最原始的一种纯朴的纯洁的感情精华。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
语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
全句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庆:“福”的意思。
“有庆未尝不怡。
”——《国语·周语》。
注:“福也。
” 殃:“灾祸”的意思。
整句意思是说,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
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哪里?
1、出自《易传·文言传·坤文言》。
2、意思是修善积德的个人和家庭,必然有更多的吉庆,作恶坏德的,必多更多的祸殃。
3、所阐述的是一种事物由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
同时也是警示人们,一些微小不良现象的萌生,应尽早看到及早警惕和采取措施。
任其发展下去的危害和后果十分严重。
拓展内容:《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
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
现在的《易经》一般即《周易》。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所谓《三坟》指的就是古《易》。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
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百度百科词条 易经
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说? ...
吁人积善与积不善,因也;余庆与余殃,则果矣。
又既有余庆余玦,岂无本庆本殃。
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
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
喻如黑夜不见一切物,不得谓一切物悉皆消灭矣。
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
约世法论,何独不然。
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
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
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
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喻如黑夜不见一切物,不得谓一切物悉皆消灭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出自《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意思很明了,就是说多行善,就有好报,多作恶,必然要遭恶报。
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意思。
就是鼓励多做善事,多积德。
这里并不是具体的那个生肖或者说是具体的那个人,而是普遍意义上的因果规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后面还有句解释大概是说为什么积善还没出现余...
后面的一句话是:积不善之家,必余殃。
此语句出自《文言》,全文如下:坤至柔而动而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
坤道其顺乎。
承天而时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余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由辩之不早辩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
”盖言顺也。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则不疑其所行也。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天地变化,草木蕃。
天地闭,贤人隐。
《易》曰:“括囊,无咎无誉。
”盖言谨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
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
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
天玄而地黄。
这是解释《周易》中坤卦的语句原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即出自本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心德体会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