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下的2007年高考大纲解读
2006年高考生物学试题共有11套,其中单科试题3套即上海、广东、江苏卷,理科综合试题6套即全国2套、北京、天津、重庆、四川,大综合试题2套即上海、广东卷。这些试卷中生物学试题所占的总分数从25分到150分不等。 这一时期试题编制和评价遵循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公平公正、不超纲、难度适宜、覆盖面广、关注理论联系实际、参考答案应科学合理等方面。
与2006年高考相比,2007年高考的一个特点是,参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省区将有考生参加高考,这些省区包括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其考试的特殊性之一是:命题将依据《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学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据此编写的考试说明。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学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下《考试大纲》”或“新考试大纲”。新考试大纲是在原有考试大纲的基础上,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制订的。新考试大纲在内容上,既要求细胞学和遗传学等经典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也要求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科技方面的内容;在能力要求上,将新课改所倡导的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查目标;在范围上,既有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也有选修模块的专题内容。
新课标下的《考试大纲》,对高考命题的要求是:要体现生物学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考试大纲从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4个方面,对高考所要考查的能力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观察、实验(包括调查)、比较、分析、综合、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科学方法在能力要求中的地
位。这些能力要求,既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又考虑到高校选拔新生的要求和高考纸笔考试的特点。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中有3个必修模块,依次为:①分子与细胞、②遗传与进化、③稳态与环境;3个选修模块,依次为:①生物技术实践、②生物科学与社会、③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新考纲将3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确定为的必考内容,将选修模块I和选修模块Ⅲ的某些专题内容确定为的选考内容,分别列入考试范围的不同栏目里。
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虽然是考纲中的必考内容,但并不是将其全部内容都原封不动地挪到考试大纲中,而是作了必要的适当调整,包括:①减法处理一一删去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些内容。例如,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等知识点;②整合处理一一合并课程标准要求的一些内容。例如,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与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合并为蛋白质与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考试大纲将选修模块I中的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用、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等4个专题内容加以比较归纳,将选修模块Ⅲ的部分专题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合并,列入了考试范围的选考内容。 考试范围的划分与编排,基本上参考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但考纲将其考试范围分为“知识”和“实验”两个栏目。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标准中选修模块I被列入考试范围的专题内容,被放在了考纲的“实验”栏目,这样处理并不意味着高考仅要求学生知道相关活动需要的材料用具和活动程序,不要求与其实践活动相关的背景知识。换句话说,凡是列入考试范围“实验”栏目的选修模块I的专题内容,无论是与实践活动相关的背景知识还是材料器具和活动程序.都是考试范围的内容要求。
新考纲的考试范围以“双向细目表”的形式呈现高考的内容及要求。在细目表中不仅列出各个模块的单元知识。而且用罗马数字标出要求考生对不同知识点达到的掌握程度。确定知识点的要求层次时,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具体要求为依据,同时也从命题角度对知识点的要求层次进行了适当地调整,因此,考纲对知识点
的要求层次与课程标准不完全相同。相对来说。考试大纲的要求层次比课程标准要高。因为课程标准规定知识点的要求层次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要求。而高考发生在考生3年学习之后,其能力水平的考查必然高于学习之初;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过程性的。但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终端性的,如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在课程标准必修模块I中只要求“简述”,但经过必修模块Ⅱ的学习后,其能力要求列为Ⅱ。在能力层次Ⅱ的要求是包含层次I的,也就是说,层次Ⅱ的知识点可以考到层次I,也可以考到层次Ⅱ,但层次I的知识点一般来说只能考到层次I的水平。应该说新考纲对知识点标出的要求层次相对来说是比较粗放的.将来高考试题对知识点及其能力要求水平的考查不会与其绝对的等同。
需要说明的是,知识要求层次以及必考和选考的划分,不仅考虑该知识点在单元课题教学中的地位,而且考虑它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测试中所负载的作用。例如,考纲在知识要求层次划分上,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定位层次比较高,一是考虑其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层次,二是考虑该内容在测量中可以用于考查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水平。考纲在必考和选考内容划分上,将课程标准中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定为必考,选修模块的某些专题内容定为选考。由于选考内容包括两个模块,每个考生至少选学和选考一个模块的必考内容命题者需要分别编制不同选修模块内容的题目,因此,新课程高考试卷中设置选考题,将是2007年实验省份所用试卷的一个特色。2006年高考江苏生物学卷设计了选做题A、B,这是一个尝试。但总体来说,选做题在难度上如何做到等分值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范文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佚名 更新时间:2006-8-25 11:03:31
第一部分 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 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一、知识与能力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
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历史(Ⅰ)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教学活动建议】
(1)组织课堂讨论,谈谈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题,举办讨论会。
(3)收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图片、资料,分成专题举办展览或编写纪实报道。
(4)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怎样履行职责的。
(5)搜集有关史实,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6)观看有关录像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7)组织讨论会,分析希腊民主政治或罗马法的利弊得失。
(8)就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和平发展的关系举行演讲会。
历史(Ⅱ)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 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资料,列表勾勒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2)编辑专题墙报或组织讨论会,就某一时期中外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探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3)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增强对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
(4)调查本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讨论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
(5)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
(6)搜集资料,探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7)绘制地理大发现的航路示意图,或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地理模型、沙盘等,或在计算机上制作地理大发现的平面动画。
(8)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事实,就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讨论。
(9)以苏联和中国的有关变革为题,举办讨论会。
(10)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并提出对策性的建议。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道薄伽庄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结合**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讨论先进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4)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
(5)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6)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
二、选修课程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
(1)以“改革与发展”为题,组织讨论会。
(2)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例,列表比较中、日两国近代道路的异同。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知道专制和民主出现的历史背景、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1)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2)知道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
2.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1)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
(2)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后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
(3)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3.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1)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2)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4.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1)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2)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3)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5.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1)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2)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
(3)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
6.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3)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7.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1)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2)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
(3)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通过学习,掌握近代争取民主反对专制斗争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实;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与主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现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组织一次讨论会,就“臣民”与“公民”或“专制”与“民主”制度有哪些区别各抒己见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古已有之,但20世纪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在战争的动因、目的、性质、规模、样式、手段和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出现了战后的全球性冷战。核武器的发展使战争的破坏力可多次摧毁地球上的文明和毁灭人类的本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
兴衰荣枯。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20世纪下半叶,新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爆发,但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危机层出不穷,世界并不太平。纵观战后世界历史,世界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维护和平的斗争汇成了时代潮流。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4)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6.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通过学习,了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
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教学活动建议】
(1)就20世纪前半叶连续爆发两次世界大战,而下半叶世界维持了和平局面,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事实,组织一次讨论会,或撰写小论文。
(2)结合当前实际,就有关世界和平的某一主题组织讨论会或辩论会。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东西方的先哲
(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
(2)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3)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4.“亚洲觉醒”的先驱
(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3)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2)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3)了解**、**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6.杰出的科学家
(1)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2)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1)搜集中外历史上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的资料,写一篇人物小传。
(2)以“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为题,组织一次讨论会。
(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1)了解历史过程的客观性和重现历史的主观性,说明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2)知道史料的基本含义,了解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概述历史学家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认识史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2.人类起源之谜
(1)知道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人类起源的基本研究成果,初步了解人类的原始进化过程。
(2)了解人类起源中的主要未解之谜,探讨人类起源问题的重大意义。
3.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1)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经过与发掘成果,说明古蜀文明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
(2)了解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的未解之谜,探讨揭开这些历史谜团对于认识中华文明源流的意义。
4.玛雅文明的消失
(1)简述探索玛雅文明的经过,认识玛雅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玛雅文明的成就,说明其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中的地位。
(3)列举玛雅文化研究中的未解之谜,探讨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
5.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1)简述二里头遗址发掘概况,列举二里头文化的基本内容。
(2)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分析其在夏文明探索中的意义。
6.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1)简述米诺斯宫殿遗址的发掘经过,认识克里特文明的成就。
(2)列举克里特文明探索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说明其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7.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
(1)知道贝纳迈塔王国的概况,说明“津巴布韦”的由来。
(2)简述大津巴布韦遗址发掘的过程,探讨大津巴布韦遗址留给我们认识非洲历史的线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历史的特点和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活动建议】
收集和交流你所感兴趣的历史之谜,培养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
(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了解和考察世界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也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有一些极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灾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
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1)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知道世界文化遗产登录的标准,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举措的重大意义。
(2)简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识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3)了解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认识保护文化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2.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1)了解吉萨和孟斐斯地区的金字塔、努比亚地区的拉美西斯二世遗迹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说明古代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2)讲述古代埃及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秘,认识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
(3)以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为例,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拯救世界珍贵遗产活动的意义。
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1)描述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历史特点及其建筑艺术成就。
(2)简述奥林匹克遗址群的建筑风格,认识奥林匹克的含义和历史,讨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
(3)了解罗马古城的悠久历史及古建筑遗址群;认识罗马建筑的艺术成就。
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1)简述佛罗伦萨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位,认识文化中心在文明扩展中的作用。
(2)了解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的历史、宗教、建筑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3)知道集中反映文艺复兴成就的主要文化遗产,认识它们所表现的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和人文主义精神。
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感受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2)简述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3)了解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等古建筑,认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术。
(4)以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等为例,了解中国绚丽多彩的古城与古民居,探讨文化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知道昆曲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讨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6.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1)知道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是奴隶交易的见证地,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
(2)了解奥斯威辛集中营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理解人类为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而做出的努力。
通过学习,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能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教学活动建议】
(1)对居住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调研,从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出发,提出保护环境和保护文物的建议和措施。
(2)组织讨论:把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遗址等申报登录为世界遗产的特殊意义。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安排历史教学,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顺序。
2.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尤其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3.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高中历史教学应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4.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
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
二、评价建议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
学习评价必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
1.学习档案
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2.历史习作
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
3.历史制作
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的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4.历史调查
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历史调查活动,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5.考试
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1.严格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切实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
2.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数编写历史教科书。
3.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
4.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为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5.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增强可读性,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1.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自身的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材。
2.历史教师。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3.图书馆。图书馆中涉及历史课程资源的主要有: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历史文学艺术作品等。充分利用图书馆,对历史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4.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
5.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6.社区。社区资源包括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以及人力资源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7.历史遗存。历史遗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利用历史遗存,能够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
8.互联网。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教育等,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范文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
《歌唱》多媒体课件介绍
融入先进教学理念
轻松跨越“课改”横杆
提升教师艺术修养
快乐漫游“歌唱”花园
为配合我国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继《音乐鉴赏》配套多媒体课件发行后,我社又研制了《歌唱》教材的配套多媒体教学课件。此课件共7张光盘(每节一张),涵盖了《歌唱》教科书的全部内容。这套教学课件有以下优点:
视听结合 方便教学
传统的歌唱教学,较少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视觉资料,学生难以通过视觉功能领略歌唱家、指挥家、合唱团的风采,难以感受歌唱的整
体协同运动,难以体会气息与发声、咬字吐字、共鸣及歌曲的艺术处理。《歌唱》多媒体课件采用大屏幕、高清晰度的播放方式,音乐作品的相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能轻松切入画面,学生能够参与其中,通过课件感受合唱的魅力,独唱的多姿多彩、本课本能准确、快捷地寻找音乐片段,并在反复的播放中保证音乐片段(全曲)的位置不变。本课本以“音频”、“视频”两个按钮作为启动音乐的标志,以计算机中的媒体播放器演播,不存在音质消耗、磨损方面的问题。
提供更多教学资源
这套课件提供了更多的音频与视频、文字资料。如在第二单元、第三单元中加入了著名指挥家秋里先生关于歌唱的姿势、歌唱时的呼吸、共鸣等方面的讲解示范;将《歌唱﹒教师用书》的内容纳入其中。为教师备课、授课提供了方便,也让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或公开课讲演活动中能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本课本在每节课的“拓展与探究”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提供了后续资源。
期待本课件的推出,能成为教师的好帮手;期待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好的建议,使之更加完美。
本套课件共7张光盘,对应教材全部七节内容,定价160元。
范文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案例4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课 时 1课时。
目的要求 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生态瓶,学会观察和分析封闭的微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其结构与功能发展协调的重要标志。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则取决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设计和制作一种模拟淡水生态系统或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瓶,观察这个封闭的微型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
材料器具 带有螺旋盖的罐头瓶或可乐等饮料的塑料瓶,一个简单的淡水生态系或陆地生态系的主要组成成分。
活动程序
⒈确定模拟的生态系统类型。模拟淡水生态系统可用带有螺旋盖的罐头瓶等容器,模拟陆地生态系统可用2个可乐等饮料的塑料瓶,剪去上半部分,套装成一个封闭的装置。
⒉设计和制作生态瓶需要合理地配置生态系统的组分,将本组选定的生态系统各组分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生态系统组分 淡水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非生物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⒊观察生态瓶中动植物的生活状况,记录几种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
⒋讨论:
⑴本组制作的生态瓶中哪种生物最先死亡?分析其主要原因。
⑵根据生态瓶中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分析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延长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持续时间。
范文五:8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 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等,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 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 向发展。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 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 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 的发展。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 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 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并增加实践环节。《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 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 力和解决
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 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 了 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 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 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 《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 面发展和终身发 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 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 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 、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 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 过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 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
《标准》的设计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 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 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 价 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 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标准》选取了10个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 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 地生活。 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 特点,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大的生物,因此,将生 物圈中的植物和
生物圈中的人各列为一个主题。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 重要作用,考虑到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比较繁多,其中很多生理知识和人体生理 知识有较大的相似性,因此,除了将
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每 个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
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 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单列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具体目标
知识
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能力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0个一级主题:
1.科学探究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3.生物与环境
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5.生物圈中的人
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8.生物的多样性
9.生物技术
10.健康地生活
每个一级主题一般由若干二级主题及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组成。具体内容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的学习目标。活动建议列举了有利于学习目标达成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讨论、实验、实践等活动建议。
一、科学探究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本《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之中。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1、理解科学探究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3)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4)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5)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过
基 本 要 求
程
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
提出问题 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
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
作出假设
假设的可检验性。
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
制定计划
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实施计划 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
性。
得出结论 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案例: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课时:1课时。
目的: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影响鼠妇的分布。
材料器具:培养皿,吸水纸,纸板等。
方法步骤:
(1)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在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鼠妇若干个(注意:不能破 坏 学校或社区的草坪或花坛等)。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交流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妇的,对影响鼠妇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作出假设 。 (作出假设)
(3)利用教师提供的器具和实验室可利用的其他器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以验证自己的 假设。(制定计划)
(4)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鼠妇在一定时间内的活动变化。 (实施计划)
(5)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的数据,讨论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得出结论)
(6)讨论
么影响
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是细胞重要的生理活动。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形成生物体的各种组织,由功能不同的组织形成器官,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多细胞生物体依靠细胞、组织、器官之间的协调活动,表现出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理解有关细胞的知识是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教师应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探究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初步学会显微观察的方法和技能,激发探究的兴趣。
1.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中的微使用显微镜和模仿制作临时装小生物。给学生提供多种动植物片。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材料,通过模仿制作临时装片,结构功能单位。
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 观察某种原生动物(例如草履虫)生命活动。区别动、植物细胞结的取食、运动、趋性。有条件的构的主要不同点。描述细胞核在学校可以指导学生从网络中查找
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 具体内容标准 有关方面的资料。 活 动 建 议
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概述生物体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
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的切片(注意细胞分裂过
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识别植物的
程中有染色体的变化)。
几种主要组织。
3.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具体内容标准
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
通过植物器官的角
织、器官、个体的结构层次。描述人体的结
色扮演,理解植物体
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的
各器官的相互关系。
结构层次。
案例: 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
课时: 1~2课时。
目的:观察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 显微镜;初步学会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 洋葱鳞片叶,水绵或其他动植物材料,人口 腔上皮细胞装片或其他动植物装 片和切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活 动 建 议
刀片,镊子,牙签,滴管,生理盐水,清水 ,碘液,解剖针,干净的纱布等。
方法步骤:
(1)参照图,利用洋葱鳞片叶、水绵或其他动植物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或者寻找几种永 久动植物装片和切片。
(2)取出显微镜,进行显微镜的对光操作。
(3)用显微镜观察制成的临时装片或永久装片。注意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 观察。
(4)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
动物细胞表面一层很薄的膜是 ,植物细胞之间有细胞壁隔开,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侧。
动植物细胞内部近似球形的结构是 。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的
结构 称为 。
(5)初步学会并绘出观察到的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结构图。 讨论:
(1)细胞的基本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动植物细胞结构上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三、生物与环境
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对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十分重要。
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举例说出水、温度、向学生提供某些生物的区域分布资料,讨论空气、光等是生物生温度、水分、空气、光等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存的环境条件。举例影响。捕捉鼠妇(或蚯蚓等),在实验室条说明生物和生物之件下探究鼠妇(或蚯蚓等)的生活环境。在间有密切的联系。 学校生物园或附近的小池塘、农田等环境中
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
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具体内容标准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
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
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统的资料。收集和交流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
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
累。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
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
的。
3.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分析和讨论生物圈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阐明生物圈是
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情况。
最大的生态系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
统。确立保护生
料,模拟召开
物圈的意识。
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
案例:探究酸雨的危害
课时:2课时,课后继续分小组管理、观察和记录。
目的:通过探究
背景知识: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酸性物质( 硫酸、硝酸、盐酸、碳酸等),p H小于5 6的酸性降雨。酸雨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般认为,酸雨的形成主要是 由 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造成局部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富集,在水的凝集过程中 形成硫酸等酸性物质,随雨水降落下来。
材料器具:培养皿,小麦种子, 以硫酸为材料配制的不同p H的
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1)分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模拟酸雨来设计探究酸雨危害的实验,包括设 计对照实验。
(2)把一定数量的浸泡过的小麦种子,分别放在若干个培养皿中,给培养皿编号。
(3)每天定时向培养皿中的种子喷洒不同pH的
[第二课时]
(1) 7天后列表汇总全班学生的实验数据。
(2) 讨论: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什么影响?
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它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植物分布广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高等绿色植物中的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都是人类种植栽培的主要对象,在它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适合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 具体内容标准
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活 动 建 议 开展
2.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收集或实测不同植被环境中的
机盐。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大气湿度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举例说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产物。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上的应用。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用。
4.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大作用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措施。
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列举若干种动物所吃的主要和能量。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食物,并分析这些食物与绿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描述绿色植物在色植物的关系。开展校园或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参加绿化家社区绿化设计并积极参与相园的活动。
案例:设计校园绿化方案
课时:1课时。
目的:通过校园绿化设计,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树木等植物 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学校的情感。
材料器具:皮尺,绘图用的纸和笔等。
方法步骤:
[课前]
(1)按小组调查和勘察整个校园,绘出校园绿化现状示意图。 应的活动
(2)收集有关园林绿化设计的资料,调查周围公园或其他学校的绿化情况作为参考。
(3)小组讨论:应该如何在学校原有绿化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校园绿化方案?
(4)绘制新的校园绿化设计方案示意图,并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作方案介绍。为了加强方 案 的说服力,可以事先准备好放大的设计图或彩色的局部设计效果图的投影片等直观材料。
[课堂]
(1)分小组介绍和展示设计方案,重点从生物学角度说明设计方案中采用的各种植物所能 发 挥的作用,如吸尘、隔音、遮阳、防风、降温以及赏花、观叶、品香、美化等。配上小桥、 流水、亭台、雕塑、假山,充分展示每个小组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2)辩论:
哪些方案会使校园更美丽?哪些方案更合理、更经济?
五、生物圈中的人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人的各种活动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学生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
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应从生物圈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人和生物圈关系的多种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意识到生物圈中的人对生物圈应尽的责任。
1.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描述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设计一份收集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营养合理的食谱。关注食品安全。 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 案例: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课时: 1课时。
目的:通过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 材料器具:不同颜色的纸板,剪刀,尺,胶水等。
方法步骤:
(1)制作纸质小肠结构模型,测量和比较模型内表面积的变化,理解小肠皱襞、绒毛等 结构对于增大小肠内表面积的作用。
(2)模型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小肠结构中的哪些部分?
小肠结构示意图 自制的小肠壁结构模型
讨论:
小肠皱襞、绒毛等结构对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具体内容标准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活 动 建 议 观察血涂片。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组成。概述血液循环。描述数据。模拟
解。
案例:模拟
课时: 1课时。
目的: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 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
材料器具:模拟配制的
(1)教师将配制好的4种
讨论:阅读以下资料,设计如何利用
A型血
B型血
O型血 AB型血
A型血清B型血无沉淀有沉有沉淀无沉无沉淀无沉有沉淀有沉
清
淀
淀
淀
淀
2)实践方案的可行性。确定4位车祸伤员的血型。 讨论:
(1)根据4位车祸伤员的血型,确定输血用血液的血型。 (2)为什么提倡义务献血?一次适量献血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3.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描述其他排泄出过程。
4.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 具体内容标准
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人
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
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概述人
程。调查班级学生的近视率,分
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
析其原因。收集糖尿病或地方性
息。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
甲状腺肿病的资料。
命活动调节。
5.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具体内容标准
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举例说
历史博物馆。调查人类活动破坏
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拟定保护
或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例。探讨我
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对策。
案例:探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课时:1课时。
目的:关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活 动 建 议
有条件的地方参观自然博物馆、活 动 建 议
途径
材料器具:方格纸,尺等。 方法步骤:
(1)阅读下列数据表:
(2)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讨论:
(1)从公元2年开始,我国人口数量第一次翻一番所用的时间大约是多少?
(2)预测:从1995年开始,我国人口数量再翻一番所需时间将会是多少?如果保持这种增长 速率,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
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1.动物的运动 具体内容标准
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观察某种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
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
关节的基本结构。
构。
2.动物的行为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活 动 建 议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观察周围环境中动物的行为。探为。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 案例:探究蚂蚁的行为 课时:1课时,课前观察。 目的:探究蚂蚁的行为。
材料器具:透明可乐瓶,玻璃板,放大镜,砂糖,面包屑等 。 方法步骤:
(1)剪去可乐瓶上半段,放入干湿适当的土壤。
(2)寻找一个蚂蚁窝,取一些蚁穴土壤盖在可乐瓶的土壤上。捕捉10 只蚂蚁以及蚁卵和幼 虫等,最好有蚁后。放少许食物,如面
包屑等,盖上玻璃板,放置在暗处饲养。
(3)每日加入一定量的食物和水,并用放大镜观察每只蚂蚁的行为,重点观察觅食行为。 例如设计
(6)配合收集到的有关蚂蚁行为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推荐班级报告会发言人 。
(7)班级交流各组探究结果,例如,蚂蚁有哪些行为?蚂蚁喜欢取食哪类食物?有没有社会性行为? 讨论:
(1)蚂蚁的行为对于蚂蚁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2)蚂蚁和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动物和人通过生殖和遗传维持种族的延续。人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
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地生活和认同优生优育等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动植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基本知识,以及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物的生殖与发育过程。开展植物嫁接和扦插活动,通过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禁止近亲结婚等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述内容中涉及的有关伦理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1.人的生殖和发育 具体内容标准
概述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概述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观察有关的模型、挂图,观看有功能。描述受精过程。描述胚胎关的影像资料。 发育过程。 2.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具体内容标准
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
地方组织学生参观养鸡场,了解
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鸡的产卵、孵化过程。有条件的
过程。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学校组织学生用自制的孵化箱孵
活 动 建 议
饲养家蚕或其他昆虫。有条件的活 动 建 议
化鸡卵,观察鸡卵孵化的全过程。
3.植物的生殖 具体内容标准
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尝试植物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组织培养
的扦插或嫁接。描述植物的有性
的活动或参观组培生产基地。
生殖。
4.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具体内容标准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
系。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收集和交流近亲结婚危害的资因控制的。解释人的性别决定。料。观察某种生物(如金鱼)的认同优生优育。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现象。收集和交流我国遗传变异。举例说出遗传育种在实践育种方面成果的资料。 上的应用。 收集和交流关于人类 基因组计划的报道、资料等信息。案例:观察家蚕的生殖与发育 课时: 1课时,课前饲养家蚕。
目的:通过饲养家蚕,了解家蚕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活 动 建 议 活 动 建 议
背景知识:家蚕一般每5~6天蜕皮一次。蜕皮期间不食不动 ,叫
(1) 用蚕种孵化家蚕,孵化温度一般在20~25℃,孵化时间在10天左右。采摘桑叶饲养,并 需每天清理饲养纸盒。
(2) 观察和记录家蚕生活的各生长、发育时期的主要特点。
(3) 观察和记录雌雄家蚕交配生殖的全过程。
讨论:
家蚕的一生经过哪几个发育阶段?每个阶段的家蚕有哪些主要的特征?
八、生物的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一定的标准,各种生物可分成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1.生物的多样性 具体内容标准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
系。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调查当地食用菌的种类及生产情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概述植物况。观察酵母菌、霉菌。认识校(如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园内的植物并挂牌。收集当地一植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种养殖动物的相关资料。收集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概述无脊椎交流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法规。动物类群(如环节动物、节肢动收集和交流珍稀动植物的照片及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相关资料。调查当地具有重要经类生活的关系。 概述脊椎动物济意义的生物资源,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类群(如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
活 动 建 议
的重要意义。
2.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具体内容标准
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概述生物
利用自制的
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
拼图游戏板开展拼图竞赛。
的基本观点。
案例:
目的:通过拼图熟悉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材料器具:拼图游戏图板等。 方法步骤:
(1) 自制生物进化拼图板:在长方形纸板上画进化树,再分割成不同的形状,剪成小图块 (2)分小组参与拼图竞赛,比一比哪一小组配合得好,能 迅速而准确地把进化树重新拼合起来。 讨论:
(1)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什么? (2)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
活 动 建 议
九、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认识和理解有关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着手,通过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分析生物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为学生参与有关的社会决策打下一定的基础。
1.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具体内容标准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
练习制作面酱或酸奶等发酵食
的作用。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
品。探究食品保鲜方法。
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案例:探究食物保鲜方法 活 动 建 议
课时:2课时,课后继续分小组管理与观察。
目的:认识微生物是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探究食物保鲜的 简单方法。
材料器具:澄清的肉汤,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和弯玻璃 管,消毒棉等。
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1)小组讨论,形成使用酒精灯加热杀菌并保鲜处理的设计方案。 注意:按照酒精灯使用安全规定进行操作。
(2)下图为一种实验方案装置示意图:
2.现代生物技术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举例说出克隆技术的应用。举例收集和交流有关转基因生物的资
说出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关注生料。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实地调查。
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先
响。
十、健康地生活
健康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适应状态。学习有关青春期生理和保健、传染病和免疫、医药常识等知识对健康地生活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课题开展学习活动,如通过调查研究或实验,认识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有损自身或他人的健康,以及吸毒对自身或他人和社会的危害。
1.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养成青举办青春期教育的板报,有条件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
2.传染病和免疫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的地方参观性教育展览。
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有条件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的地方收集(包括从报纸、书刊、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网络)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描
述人体的兔疫功能。区别人体的
特异性兔疫和非特异性兔疫。说
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3.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资料
关注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关注并讨论和生活习惯的关系。有条癌症的危害。 件的地方收集有关癌症防治方面
的资料。 4.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
具体内容标准 活 动 建 议
说明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说探究酒精对水蚤心律的影响。有明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拒绝条件的地方参观禁毒展览,或观毒品。 看有关影像资料。
案例:探究酒精对水蚤心律的影响
课时:1课时。
目的:通过探究酒精对水蚤心律的影响,理
解酗酒对人体健 康的危害。
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吸管,酒精,
量筒,计时器, 水蚤等。
方法步骤:
(1) 在池塘用小网捕捞水蚤,或在花鸟鱼虫市场购买水蚤。
(2) 用吸管吸取一只水蚤放在载玻片上,
轻轻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心
脏跳动并 记录速率(次/分)。
(3) 将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5%、10%、
15%、20%)滴加到载玻片上。
想一想,如何配制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
液?
(4) 观察酒精对水蚤心律的影响。
注:水蚤的心律很快,计数时应注意。
讨论:
(1) 酒精对水蚤的心律有什么影响?
(2) 哪种体积分数的酒精对水蚤有致死作用?
(3) 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理解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医药常识 具体内容标准
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活 动 建 议 列出家庭药箱中的药品名录。收用。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运用集家庭常备药品的标签,分析药
一些急救的方法。 品标签包含的信息。模拟练习人
工呼吸或止血包扎。模拟练习老
年突发性疾病(如心血管病的)
急救。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本《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为此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一)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
生物课程目标涵盖的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考虑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特别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例如,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
(二)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做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
1.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2.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3.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教师应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包括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保证活动时间的落实。
4.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5.探究性学习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
(三)加强和完善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列举的一些活动建议中,相当部分就是实验。
1.学校应逐步完善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生物教师也应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实验。
2.实验设计应该多样化。例如,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低成本实验;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模拟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应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
3.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定量实验,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质。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机会学习量的测定,实事求是地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定量表述实验结果等。
4.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安全使用实验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灯等)和实验药品(酒精、酸、碱等)是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四)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标准》多层面、多角度地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内容标准突出了人和生物圈的关系、学会健康地生活、运用生物科学和技术解决农业、医药、环境等实际问题,也提出开展联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许多具体活动建议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重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2.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涵盖面很广,包括全球性的、国家的、地区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相关的问题。特别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和学校所在地区的相关问题,培养他们爱祖国和爱家乡的情感。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更应关注上述问题。
3.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密切,内容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开展调查研究,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了解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评价建议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本《标准》,评价内容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生物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应注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以及成果给予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一)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教师应结合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
案例: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 、阳光、肥料、土壤等。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总结出种子萌发必需的环境条件。
教师和学生可以参照下列各项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对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也应给予恰当的评价。
(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在
案例:
(1)利用普通的纸板、凡士林等制作
(2)利用普通花盆、沙子、土壤及生活垃圾,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
圾可能被自然降解 ,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
(3)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质量,计算每人每周产生的生活垃圾 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
(4)让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写出调 查报告。
教师和学生可以参照下列各项给予评价:
*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
*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
*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 *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对于学生的其他特殊表现和行为习惯的重要转变也应给予相应评价。
(三)提倡采用
采用
分阶段展览学生的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
1.学校教学设备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标准》规定的生物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
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固此,应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学实验室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充分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在规模、环境、师资、资金以及体制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学校应按照《标准》的要求,及时配备显微镜、解剖镜、解剖器具等常用仪器设备,购买必要的药品和低值易耗品,满足实验、实践教学活动的需要。教师也应因地制宜,积极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2.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进展知识的渴求。生物科普期刊和书籍是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重要源泉。学校应调整图书结构,并通过调整和延长服务时间、改变服务方式、方便学生借阅等措施提高使用效益,切实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服务。
3.广泛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
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等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
社区是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是学生的学习环境。社区中存在着很多生物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社区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可以弥补学校图书资源的不足。 博物馆常常陈列、保藏自然标本,是科学技术、文化的传播机构和科学研究的场所。各地自然博物馆的馆藏标本中就有大量的动物、植物、古生物与古人类的标本。这些标本在揭示自然发展、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动植物标本馆则是生物标本陈列、保藏的专门场所。多数动植物标本馆建立在高等院校以及部分中等学校。各地科技馆、少年宫也常常建有专项标本馆,如蝴蝶馆、昆虫馆等。
动物园、植物园以及普通的公园,其中收集、饲养、种植、引种了大量的动植物。各地海洋公园、龟鳖馆、水族馆和农村的养殖场、良种场、实验田等,都是生物课程的社区资源。
自然保护区能够完整地保存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堪称生物物种的天然
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和生命科学相关的科学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生产实践人员等)也是生物课程资源,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还有学生家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家庭中的用具、材料、图书资料等开展相应的活动。
4.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例如,一些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一些学生领略过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风光;一些学生有过饲养家禽家畜或种植过稻、麦、果树、花卉的经历;一些学生感受过传染病的痛苦;一些学生体验过野外观察动物行为的甘苦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通过相互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5.充分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包括各种生物教学软件、网络上的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等。
计算机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显示出它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生物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包括教师自制的教学软件,提高教学效率。
伴随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传递着越来越多的生物教育信息,如动植物的图片、课件、动植物的趣闻、最新生物科学进展等。这些信息也应在生物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材的编写应当以本《标准》为依据,全面贯彻落实《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使教材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
1.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体现本《标准》内容标准的设计思路。本《标准》的内容标准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学会健康地生活。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同样应当体现内容标准的这些思路,并且应当进一步落实。
2.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生物学知识,从各种媒体上还接触到一些生物科学及其新进展的信息,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不少与生物学有关的经验,但是,他们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是比较浅显的,生活经验也是有限的。从思维特点来看,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仍然是偏重于经验型的。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与有关课程的衔接,又要难易适度,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
3.教材内容的选择要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
4.应当将学生活动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应当通过他们积极参与活动来实现。教材应安排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对于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观察、实验、调查、讨论等,《标准》对此未做统一的规定,只是就部分内容提出了一些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参考。教材编写者应在这些活动建议的启发下,编写出更有特色、对学生的发展更有价值,同时更加简便易行的活动方案。
5.教材选取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和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按照内容标准编写必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选学内容或选做的活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例如,在教材中编入一些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设计一些选做实验和进一步探究的活动等。
(二)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1.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当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
一。学科逻辑与学生的认识逻辑是不尽一致的。例如,形态结构是生理功能的基础,这是学科的内在逻辑,如果按照先结构后生理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固然能够接受,但是,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理功能出发,提出有关形态结构的问题,再引导学生探究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学生的兴趣就会增加。还应当指出,
内容标准的框架不等于教材的体系。内容标准中的一级主题并不等同于教材的篇章要目,其排列顺序也不等同于教材的篇章顺序。一级主题与相应的二级标题和具体内容标准之间,也不具有严格的逻辑或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同一个一级主题下的内容,在教材中既可以编写在一个单元中,也可以编排在不同的单元中。例如,关?quot;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2.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例如,有些探究活动的材料和步骤,在教材中可以不作详细的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探究。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还应当做到图文并茂,以提高可读性。 附录
学习目标的说明 内容标准中使用
的行为动词
知识性目标动词
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知识;识描述,识别,列出,
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列举,说出,举例 各水平的要求
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说出
理解水平:把握内在逻辑联系;说明,举例说明,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概述,区别,解释,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选出,收集,处理,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阐明
应用水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
分析,得出,设计,
抽象的概念、原理;进行总结、
拟定,应用,评价,
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
撰写
联系等。
模仿水平:在具体示范和指导
尝试,模仿
下完成操作。
技能性目标动词 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
进行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运用,使用 建立联系等。
经历(感受)水平:从事相关活体验,参加,参与,动,建立感性认识。
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基础
情感性目标动词 关注,认同,拒绝 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
做出相应反应等。
领悟(内化)水平:具有稳定的
确立,形成,养成
态度、一致的行为和个性化的交流
价值观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