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在小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统帅和灵魂的作用。然而,在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缺失,致使道德教育的实效偏低;采取对策,克服缺失是提高道德教育效果的必然选择。一、小学生道德取向现状调查:小学时期是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对三年级小学生道德取向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内容涉及到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在调查中我发现生活中的道德现象与理想中的道德目标有了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如下:1、淡薄理想:在“我的理想”道德取向中,许多同学选择了当经理、老板、歌星、影星,原因是最实惠最荣耀,而对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较为淡薄。一谈到当清洁工就哄堂大笑。2、缺乏感恩:在“孝敬父母”道德取向中,80%学生不知父母生日,选择了“父母养育我是应该的”。独生子女任性,只懂得享受、不懂的孝敬,总是挑肥拣瘦,唯我独尊。“小霸王”“小公主”“小太阳”纷纷亮相,父母成了新时代的“牛”和“马”,与父母沟通少,缺乏感恩之心。怕苦怕累,很少帮父母做家务,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3、讲究攀比:在“勤俭节约”道德取向中,65%同学选择要阔气。他们认为勤俭节约过时了,只有阔气,才被人瞧得起,于是,在同学间常攀比谁家房子大、谁家最有钱,攀比风较为严重。有的还说有钱不花是傻瓜,于是每天都得花光父母给的零花钱。4、不讲诚信:在“诚实守信”道德取向中,了解到80%学生都讲过谎话,年纪越大,说谎越多,方法越巧,认为诚实是吃亏,能说谎话是聪明表现,并为说谎成功引以自豪。小学生的知与行存在严重脱节,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不吻合,道德观念滑坡。学生中不诚实的现象较为普遍。5、厌倦读书:在“读书快乐”道德取向中,60%学生选择读书烦恼。信息技术的应用,小学生知识面广了,虽然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但“虚拟世界”负面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价值取向,学生沉迷于上网游戏,作业抄袭,学习缺乏内在动力,以致厌学。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道德取向偏差,少数学生还有逆反心理,道德判断能力的差异,严重阻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极不相称,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二、导致小学生道德缺失的几点因素1、家庭缺失家庭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环境,而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小学生从小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并且父母采取怎样的养育方式都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调查发现,80%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身体,而道德教育却只字不提。其次,家长对子女道德教育简单粗暴,或是放任不管。而有的家长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断地给孩子学习加码,孩子承受不了过重的负担感到厌烦,产生逆反心理。再者,家长自身素质低,家长不良言语给是非辨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的孩子起了催化作用,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大人们的过度呵护,过分宠爱,导致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在我工作中曾碰到过这样几个例子,在孩子与他人争吵时,不管对或是错,家长总袒护着自己孩子;在地震捐资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家长却不热心支持;平时孩子积极参加做值日,家长总在泼冷水,家里什么活都不做,反倒跑到你学校里来扫地;同时部分家长言行不一,教孩子怎样不吃亏,别人打你你也去打别人;怎样不花钱又能受益等,加大了向功利倾斜的砝码。学生感受到理想与现实反差大,产生道德取向的迷茫,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道德观的确立。2、学校缺失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由于升学率的困扰,“德育让位”的现象还依然存在。过强的学习负担,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孩子们的课内外只是为了疲于应付上课、作业、考试和课外补习,家长与老师把书读好看成是将来唯一的出路,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培养。应试教育带来了教育内容和方式的苍白,孩子失去了学习快乐和憧憬同时老师也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多的人,是孩子最崇拜的人,老师的一言一行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但很多教师对学生怀有深深的爱,却往往恨铁不成钢,但有时动机虽好,教育方式却是反教育的。教师简单、粗暴的语言,未经充分调查轻易给学生下定论,凡此种种都可能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心灵。3、社会缺失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文化、道德和价值多元化的现状,混乱了学生的道德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网上的信息逐渐模糊了青少年的道德规范,。网络游戏、光盘、书刊、影视上经常充斥着一些血腥暴力、淫秽色情的东西,对自控能力较弱的小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小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出现了无节制的上网,旷课、逃学等现象。二、小学生道德缺失的几点对策小学生道德缺失问题是学校、家庭、社会及个体遗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就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针对不同小学生人群的不同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措施,方式上变被动治疗为主动预防,帮助其提高心理素质,形成正确道德取向。1、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小学生的道德取向与家庭教育有极其重要的联系。那么家长该给他们以怎样的辅导呢?(1)目标定位。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不能超出他们的承受力,当其竭尽全力也不能完成时,他们就会泄气。一要从实际出发,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即从自己孩子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学校和社会教育实际水平出发,从孩子的智力、性格、爱好、个性、体力等方面出发,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定位。给孩子定的目标,要让他们经过努力,跳一跳可以够得着、能达到。二要严爱结合。“严爱结合”,即让孩子从父母的身上得到温暖,得到爱的体验。感到父母既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又是知心朋友,有什么心里话愿意和父母讲,因为父母能帮自己解困,但不能父母事事包办代替孩子去做,爱要有个“度”,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激励孩子的积极性,教给孩子学会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知识,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使孩子健康成长。(2)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要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掌握孩子心理变化的规律,为教育提供依据,给孩子提供适宜的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使孩子智力、心理等和谐发展;此外,家长还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都较紧张,时间显得十分宝贵。当家长的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料理家务、教育孩子,家长的教育态度不能随着自己情绪的好坏而变化。要防治在劳累、身体不适、夫妻反目、下岗等特殊情况下,不在孩子身上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要学会控制、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为子女做楷模。(3)家庭辅导应注意:①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尤其是如何看待学习成绩。②要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孩子容易用放大镜来看待别人的缺点,用显微镜来看待自己的弱点,要引导孩子胸怀宽广,性格开朗,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③要鼓励孩子广交朋友,积极参与,学会做人。一个热情大方,有交往能力的孩子,是受人喜欢的,其心理必然是开朗、愉快的。④引导孩子向生活中的强者学习,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勇敢地面对现实,增强挫折容忍力,鼓励和培养他们忍受挫折,再接再厉的精神。⑤让孩子多在生活的风浪中自我搏斗,父母要帮助孩子在风浪中经受锻炼。⑥培养孩子的刻苦精神。吃苦,经受磨难,是造就人才的必由之路。家长要鼓励孩子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叠被子、拖地板做起,还要让孩子独立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养成刻苦学习的好作风,使其在克服各种困难的锻炼中逐步成长起来2、加强学校教育和辅导作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学校应担负起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身为教育者,首先是要在心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平等的意识,确实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在教育学生时,不应该挫伤他的自尊。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强调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要求换位思考,体验学生的情感,学生是与老师共同克服困难,寻求进步和解脱的“当事人”,因此学生与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充分表露自己,有利于教师开展工作。尊重与理解也就是对学生的肯定,只有得到肯定,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才会以愉悦的心情努力学习。教师应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多肯定、多倾听,根据学生不同气质特征、性格类型,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学中的疏导方法——激励法加以鼓励,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维护心理健康。唤醒对方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潜意识,激发对方强烈的自尊心,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 (2)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带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阔学生眼界。例如:请先进模范,校外辅导员到校作公德报告,用生动事例来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教育,培养他们审美鉴赏能力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使之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品德和班会课上,采用讨论、故事演讲、心理短剧、角色扮演等活动方式,向学生进行教育。同时还应与优化校园环境结合起来,提倡使用文明用语等活动,不断地引导学生在道德实践中体验、感悟。把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在各项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小学生不是封闭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小学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避免要与社会接触,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就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1、要净化社会环境,让正确道德取向走进和谐社会。社会应该给孩子们道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借助社会力量开辟德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拓宽学生德育实践的渠道,有机进行荣辱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耻辱的。2、正确引导学生观看各种有益的电视、电影、报纸、刊物等,使他们开阔眼界、提高素质、陶冶情操、愉悦心情;3、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充分发挥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教育他们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4、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辅导相联系的网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体系,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现状。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学校、社会、家庭一致的教育氛围,要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从学校内部来说不仅要有清新、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而且还要创设尊重、理解、信任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积极情感,增强适应能力和耐挫折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认识。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委员会、校外辅导员站等社会资源,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和辅导。小学生心理道德品质的形成,有赖于学校教育,有赖于教师培养,同时也有赖于家庭影响和社会氛围。要努力推行“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方法,让小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接受一致的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生关于“道德品质”的调查报告
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在小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统帅和灵魂的作用。
然而,在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缺失,致使道德教育的实效偏低;采取对策,克服缺失是提高道德教育效果的必然选择。
一、小学生道德取向现状调查:小学时期是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我对三年级小学生道德取向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内容涉及到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
在调查中我发现生活中的道德现象与理想中的道德目标有了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如下:1、淡薄理想:在“我的理想”道德取向中,许多同学选择了当经理、老板、歌星、影星,原因是最实惠最荣耀,而对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较为淡薄。
一谈到当清洁工就哄堂大笑。
2、缺乏感恩:在“孝敬父母”道德取向中,80%学生不知父母生日,选择了“父母养育我是应该的”。
独生子女任性,只懂得享受、不懂的孝敬,总是挑肥拣瘦,唯我独尊。
“小霸王”“小公主”“小太阳”纷纷亮相,父母成了新时代的“牛”和“马”,与父母沟通少,缺乏感恩之心。
怕苦怕累,很少帮父母做家务,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3、讲究攀比:在“勤俭节约”道德取向中,65%同学选择要阔气。
他们认为勤俭节约过时了,只有阔气,才被人瞧得起,于是,在同学间常攀比谁家房子大、谁家最有钱,攀比风较为严重。
有的还说有钱不花是傻瓜,于是每天都得花光父母给的零花钱。
4、不讲诚信:在“诚实守信”道德取向中,了解到80%学生都讲过谎话,年纪越大,说谎越多,方法越巧,认为诚实是吃亏,能说谎话是聪明表现,并为说谎成功引以自豪。
小学生的知与行存在严重脱节,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不吻合,道德观念滑坡。
学生中不诚实的现象较为普遍。
5、厌倦读书:在“读书快乐”道德取向中,60%学生选择读书烦恼。
信息技术的应用,小学生知识面广了,虽然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但“虚拟世界”负面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价值取向,学生沉迷于上网游戏,作业抄袭,学习缺乏内在动力,以致厌学。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道德取向偏差,少数学生还有逆反心理,道德判断能力的差异,严重阻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极不相称,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导致小学生道德缺失的几点因素1、家庭缺失家庭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环境,而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小学生从小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并且父母采取怎样的养育方式都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调查发现,80%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身体,而道德教育却只字不提。
其次,家长对子女道德教育简单粗暴,或是放任不管。
而有的家长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断地给孩子学习加码,孩子承受不了过重的负担感到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再者,家长自身素质低,家长不良言语给是非辨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的孩子起了催化作用,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大人们的过度呵护,过分宠爱,导致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在我工作中曾碰到过这样几个例子,在孩子与他人争吵时,不管对或是错,家长总袒护着自己孩子;在地震捐资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家长却不热心支持;平时孩子积极参加做值日,家长总在泼冷水,家里什么活都不做,反倒跑到你学校里来扫地;同时部分家长言行不一,教孩子怎样不吃亏,别人打你你也去打别人;怎样不花钱又能受益等,加大了向功利倾斜的砝码。
学生感受到理想与现实反差大,产生道德取向的迷茫,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道德观的确立。
2、学校缺失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由于升学率的困扰,“德育让位”的现象还依然存在。
过强的学习负担,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孩子们的课内外只是为了疲于应付上课、作业、考试和课外补习,家长与老师把书读好看成是将来唯一的出路,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培养。
应试教育带来了教育内容和方式的苍白,孩子失去了学习快乐和憧憬同时老师也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多的人,是孩子最崇拜的人,老师的一言一行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但很多教师对学生怀有深深的爱,却往往恨铁不成钢,但有时动机虽好,教育方式却是反教育的。
教师简单、粗暴的语言,未经充分调查轻易给学生下定论,凡此种种都可能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心灵。
3、社会缺失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文化、道德和价值多元化的现状,混乱了学生的道德取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上的信息逐渐模糊了青少年的道德规范,。
网络游戏、光盘、书刊、影视上经常充斥着一些血腥暴力、淫秽色情的东西,对自控能力较弱的小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小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就很容易进入他们的心灵,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出现了无节制的上网,旷课、逃学...
大学生道德现状和我们的责任 调查报告
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要求大学生尽快成才。
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能否为社会发展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责任的履行。
一、大学生的责任 责任是对承担一定角色的人所应当担负的任务、职责、使命等方面的规定。
人所承担的角色不同,责任也就不同,责任总是与人的角色紧密相连。
大学生的责任就是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责任主体出发,分析他们行为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起自己所应尽的责任、从而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的一种理论形式。
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许多方面尚未定型,所以大学生的责任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责任或者说是向未来敞开的责任,因而大学生的责任更多地所表达的就是国家、社会对大学生一种社会使命或历史任务的期许和引导。
从伦理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生应当从如下维度来关注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关心国事、关心民生、关心家庭、关爱自身、关心自然。
二、大学生的责任现状 (一)责任意识淡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个性独立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不良的社会风气使社会失去了过去那种强大的凝聚力,权力金钱化现象也使人们对社会的离心力逐渐增大,个人只要权利,不要责任、义务,这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严重的。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9.3%的学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是“为自己”,在人生奋斗目标上表现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淡漠已渐成必然,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三无'现象。
第一、“无兴趣”。
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劲,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消极,情感萎顿、空虚,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
第二、“无所谓”。
就是学习无所谓,工作无所谓,成功无所谓,失败无所谓,赞扬无所谓,批评无所谓。
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
第三、“无意义”。
有些学生似乎看破了红尘,将社会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演戏”,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对社会都看得很黑、很阴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渐渐变得冷漠起来,严重者则走上出家乃至轻生的道路。
(二)人生价值错位 人生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个人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倾向性,主要取决于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
由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调整和变革,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价值主体日益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从注重理想到更多地注重现实和功利、从无私奉献或奉献与索取并重到更多地注重金钱的价值、感官的享受,淡化了社会责任和集体观念。
具体表现在:一是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
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需要,更有甚者以牺牲集体利益来获取个人利益。
更多的大学生表现为关注自身发展和现时利益,如获得奖学金、困难补助、评先评优、入党、担任主要学生干部等等,而很少关心他人、集体和社会,且对别人的要求十分苛刻。
二是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
大学生中对物质生活和个人需要过分看重,对精神生活和集体事业普遍冷淡,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学习目标短浅,缺乏远大志向,学习目的功利化,在就业选择时,以单位所在地、经济待遇、工作环境等作为重要条件。
三是重索取,轻奉献。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权利强调所得,而忽视责任忽视奉献,他们不再赞赏只讲耕耘、不问收获的观念,而把工作的付出和取得视为等价。
捞党票,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就业;当学生干部,是为了给自己积聚资本;获得奖学金,只认为是自己努力所得。
只愿从社会、集体中索取,只要求他人、群体、社会对自己负责,奉行利己主义;而不讲奉献、不愿为他人、群体、社会负责,没有履行自己责任、义务的自觉意识。
四是感情冷漠、极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
大约有占大学生总人数6.5%的学生暴露出的首先是个体的感情冷漠、极端自私,责任意识淡漠。
(三)道德缺失 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说话和气、待人热情、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等道德行为和伦理规范,会令人满意并受到赞扬。
但有少数大学生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
一是表现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某些缺陷。
比如,在校内反映在:教室垃圾视而不见、墙上脚印无故出现、桌上涂写、图书撕页、购饭插队、水电浪费等缺乏文明的倾向;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乘车无序、待人无礼、随心所欲、自私自利等社会公德的缺失行为。
也有的大学生明哲保身,面对他人不文明的行为往往不闻不问、熟视无睹、甚至见怪不怪。
二是表现在法纪规范方面的意识不够。
譬如大学生刘海洋公园硫酸泼熊事件,曾一度引起社会轰动和高校反思。
三是在道德信仰上,一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信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信条,为谋求金钱和私利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四是心理耐受力、意志力、抗挫折能力较低,不能正视人生矛盾,无力排除人生困境。
自杀和伤人事件并不...
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1关于小学近视问题的研究报告看下面: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班许多同学都陆陆续续带上了眼镜,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有多少人近视了?他们又为什么近视了?我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书籍,了解普通人是怎么近视的。
2.调查询问同学,了解他们是怎么近视的。
3.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我班一共有多少人近视了。
4. 通过班级博客发表问卷。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我班共有11个人近视。
我国的近视率已接近30%,小学生22.7%患有近视,初中近视率猛增到55.8%高中生70.3%人戴上眼镜,大学生近视比例高达80%。
近视成因较多,据我们猜想,造成近视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因素,营养体质因素和睡眠因素。
导致小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是作业做的太晚,使睡眠不足,过度地看电视、玩电脑,摄入大量的德和蛋白质。
现在小学生近视率很高。
虽然近视存在某种的遗传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外界因素的影响。
目前除了配戴眼镜外,没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唯有持久地开展预防措施。
中学生极高的近视率和现行的教育制度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更多的是因为用眼习惯而导致近视的发生。
近视预防的重点也在于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四、结论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发现: 1.从整体来看,作业负担较重的同学占大多数,作业负担随年级的升高而加重。
2.无论是哪个年级在做作业时都没有好好的让眼睛得到休息;而在校休息时间又一次随年级的增高呈递减趋势。
3.抗疲劳眼药水与眼保健操都是对眼睛有治疗作用的,但却没有引起同学的高度重视。
4.近视人数虽然远远高于非近视人数,但不佩戴眼镜的人却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
这表明同学们对近视的问题还不够重视! 5.其中的因素,像:姿势不对、用眼不当之类的毛病,我们可以努力克服、改正;像灯光太暗或太强之类的,我们可以调节;像防护不当、用药不当之类的,我们可以尽量避免;…… 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每日坚持远眺、坚持眼保健操和课间操,并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2、学习时要有充足的光线,光线要从左侧方向来。
不要在光线不足和耀眼的阳光和强灯光下看书写字。
3、不要睡在床上或边走路边看书。
更不要歪头偏身趴在桌上读书写字。
4、不要长时间使用视力,每学习50分钟后,应当休息10分钟。
5、看电视的次数不要过多,时间不要过长,要控制在1小时以内。
距离不要太近。
至少隔两米远。
要记住眼科医生给大家的劝告: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看书、上网、看电视不要连续超过一小时,不要在太强太暗的光线下看书,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写字姿势,坚持作眼保健操很重要。
2关于保护环境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6/02/06 调查地点:校园 调查人:高恬及其他几位同学 1、提出问题 该怎样保护环境??? 3、结果分析 大家都知道,由于人类向自然界过度的索取,已经导致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飓风、暴雨、暴风雪、洪涝、干旱、虫害、酷暑、森林大火、地震等灾情不期而至,全世界因干旱等原因而造成的迁移性难民预计到2025年达到1亿人。
惨痛的生态教训,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和全人类的重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视察申奥城市,就把生态环境改善列为其中重要的内容。
我国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台,先后出台了许多保护环境的政 策和法规,开展了许多保护环境的工作和活动。
我国同时也非常重视保护环境的教育,“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我校的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同学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捡拾果皮纸屑;用自己的双手去保护校园环境的优美。
但是,我们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仍然有人乱丢纸屑、食品袋废弃物;仍然有人在草坪上肆意践踏;学校的绿化带中,不时发现有深深的脚印、有的地方甚至走成了小道。
保护方案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环保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当切实地树立起时代责任感。
心系全球,着眼身边,立足校园。
多弯弯腰捡捡果皮纸屑,首先是不要随地乱扔乱丢;多走几步,不要穿越绿化带,践踏绿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保护地球母亲,净化绿色校园。
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吧!
如何让品德教育在实践中有效落实
新课程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养成教育比别的学科渗透德育内容具有更大的教育空间和教育价值。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德育养成教育的途径有:营造环境育人、分层教育育人、亲身体验育人、家校合力育人、社区实践育人、学科教学育人。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 渗透 德育 途径正 文:“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 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新课程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没有围墙”的学科。
它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一门课程,其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因此,围绕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其意义在于比其它课程更注重德育教育的价值。
本人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德育养成教育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营造环境育人;分层教育育人;亲身体验育人;家校合力育人;社区实践育人;学科教学育人。
(一)营造环境育人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醒目校风、教风、学风育人向上、向善;名人画像,振奋人心;板报张贴了学生们的出色作品,激励着他们积极进取;温馨的校园提示语、每日提示语等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爱护花草、爱护公物、节约用水、注意安全等等……处处体现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建设,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发挥它的巨大魅力。
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让师生参与到校园环境建设中来。
我校在校园建起“生物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参加劳动、学习新知提供了平台。
里面的蔬菜区:种马铃薯、辣椒、萝卜、玉米、黄瓜等;花卉区:养有月季花、含笑、丹桂等花卉;林果区:栽有橘子、柿子、琵琶等十余种树木。
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师生们在基地中忙碌的身影。
每到春天,师生们开始做发芽实验,为果树剪枝;夏天,师生们为基地中植物浇水、施肥、捉虫,进行管理;秋天,是师生们收获的季节,收割庄稼,采摘瓜果,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冬天,师生们忙着给小树穿棉衣以保护它们顺利过冬。
时常看到学生们拿着小本记观察日记,老师们带着学生到基地上课……等等这些已成为学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学生们热爱劳动、热爱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在活动中逐渐形成。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更是学生良好品德得以形成的基地。
加强班级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板报、专栏等进行养成教育。
如一年级老师们为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专门设有“我最守纪律”、“我最讲卫生”、我最爱学习”等专栏,只要学生表现突出或有点滴进步,就奖励一颗小星,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一颗颗小星的照耀下逐渐形成。
中高年级学生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我们为他们创设了展示才艺的“风采展示台”、挑战自我的“雏鹰争章”等,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平台。
有的班级还开展了道德储蓄活动,把学生每次做的好事、坏事记录下来,每月进行评析、反思,使学生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引导他们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聚沙成塔”,逐步积累,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分层教育育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规律。
1、年龄特点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深奥的道理听不懂,但他们对儿歌、童谣非常感兴趣。
我们抓住这一特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德育”的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
如第一册“今天我上学”这一课,我们一年级老师编了两首童谣来体现:“小闹钟,早早叫,提醒我,不迟到。
铅笔、橡皮、文具盒,书本、作业、小书包,整理好了不能少。
刷牙、洗脸穿好衣,吃好早餐上学去。
见到老师和同学,大大方方问声好!”“上课会听讲,不搞小动作。
作业认真做,不等别人催。
课间爱游戏,不追不跑不打闹。
擦桌摆椅和扫地,样样活儿干仔细。
我是一名小学生,快快乐乐来学习。
”这样把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巧妙的穿插在童谣中,让学生在诵读中明确做什么,怎么做。
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身心特点“生活即教育”,只要你用心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
我们要本着这一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
比如根据学生爱看、听故事的特点,开展“道德故事征集”活动,可以是搜集到的传统美德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反映良好品德的故事。
如搜集的“张良拾鞋”、“牛顿请客”、“凿壁借光”等传统故事,从电视上看来的“东方小故事”等故事。
同学们通过搜集故事,不仅增长了知识,更能从中感受美德,陶冶情操,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以自己的故事教育自己,鼓励自己,发展自己的目的。
(三)亲身体验育人 养成教育不仅要通过学习来实现,更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产生。
给学生一个岗位,让学生自我实践,经受锻炼,是养成教育的有效手段。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如今,孩子们却成了家中...
关于“小学生良好习惯”的演讲稿
在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小学生的健康人格显得尤为重要,而培养小学生的健康人格需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现状,针对现状采取对策,在全校范围开展“四个一“的习惯教育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习惯、人格、“四个一”实践现在全国都很重视学生的德育问题,德育问题说到底就是习惯问题。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从小忽略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成恶习,将贻误终身。
错过了最佳时期,再想改掉恶习,更是十分困难。
我们以往的教育常常是更注重分数,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忽视了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成绩不错,但起码的做人规矩都不懂,前两年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及刚发生不久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这应该引起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反思。
研究表明,习惯养成教育抓得越早越好,我们的教育不能等孩子上了大学,走向社会,再回过头来强调“节约粮食、尊敬师长”之类的要求,那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而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学校要健全规章制度和严肃的规范训练。
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烙下良好的印痕。
我们推出“四个一”的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活动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另外,我们学校是县级实验小学,生源有的来自城市的高知家庭,也有的来自文化层次很低的菜农家庭,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要使所有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素质都能全面提升,就必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所以我们决定先从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入手,在学生素质、素养方面下功夫,使学生能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
以下从A、B、C三块报告。
A: 对学生习惯养成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 调查目的为深入了解小学生习惯养成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每位学生成为诚实守信的文明小公民,同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好坚实基础,我校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为指导,以抓日常行为规范为突破口,于2003年1月份,对学生习惯养成情况进行了开题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内容本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二至六年级学生,采用各年级随机选取一个班级。
全班调查,发放280份问卷,回收280份,回收率100%。
力求从整体上反映习惯养成的现状。
“习惯养成”调查问卷,分学生行为习惯调查问卷和学习习惯调查问卷两部分。
由课题组成员完成问卷设计,其中行为习惯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文明礼貌、品德行为、卫生习惯等三方面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题组通过观察课内外小学生养成教育实际表现,召开师生座谈会、班主任会,分析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问题几个环节确定的。
http://www.5igongwen.com/5iview-33178.html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增长知识、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
讲究心理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挥竞赛技能。
心理健康的学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学习效率高,竞赛中能正常发挥技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相反,如果过于紧张,心烦意乱,将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技能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
其次,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潜能的发挥及个性的和谐发展。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充满自信,性格开朗,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和完善个性。
反之,心理上的不健全会严重阻碍其智力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
另外,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心理健康的学生才容易养成良好的品德,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
而某些心理上有缺陷的儿童,往往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以至最终走上歧途。
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与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关系到祖国下一代能否茁壮成长的大事。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学生的遗传因素有关,更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环境的影响。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扮演好“心理医生”...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增长知识、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
讲究心理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挥竞赛技能。
心理健康的学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学习效率高,竞赛中能正常发挥技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相反,如果过于紧张,心烦意乱,将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技能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
其次,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潜能的发挥及个性的和谐发展。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充满自信,性格开朗,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和完善个性。
反之,心理上的不健全会严重阻碍其智力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
另外,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心理健康的学生才容易养成良好的品德,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
而某些心理上有缺陷的儿童,往往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以至最终走上歧途。
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与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关系到祖国下一代能否茁壮成长的大事。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学生的遗传因素有关,更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环境的影响。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
一、分析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素,为学生创设安定愉快、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家庭就是一所学校,父母就是第一 任 老师,这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不可忽视,应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望子成龙”仍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属于正常的,但是易使家长的期望高于子女的实际能力,或与子女的自我实现目标不一致等,所有这些对子女的心里都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使其心理健康受损,尽管家长们是无意的或不自觉的。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健康、快乐的成长,一般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较小。
而那些生活在父母离异或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家庭中的孩子,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遭到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安定、幸福的生活环境,我在工作中注意多与家长交流,同家长电话交谈、家庭走访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帮助家长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不断改善家教方式。
学校环境,尤其是班级体的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
在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发挥班级体的作用,尽量让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感受到友谊、尊重、支持,获得安全感。
尤其是对那些心理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帮助的与关心的学生,我更是加倍小心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以诚恳、鼓励的态度面对他们,以客观、公正的标准评价他们。
例如,我们班曹XX同学,父母离异,跟着奶奶生活,是一个不爱学习、不守纪律、不尊敬老师、经常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的顽皮学生,我发现他小号吹得好,节奏感强,就选他为小号组组长。
在此基础上,鼓励他课堂上用心听讲、遵守纪律,提高学习成绩、争取文化课和特长学习双丰收。
从此他经常为班集体做好事,学习成绩和纪律表现都比过去有很大进步。
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上的不良文化,特别是影视广播中的不良宣传会给学生纯洁的心灵带来污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关心他在看些什么、听些什么、想些什么。
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帮助。
总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步调一致、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们撑起一方洁净的蓝天,让他们信服、愉快、健康的成长。
二、 不断改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心健康发展。
班主任是学生最信任的,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的态度都会对学生长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教师要以饱满的情...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调查报告的结尾怎么写········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书征文)宋代诗人苏辙说过这样一句话:“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古人对道德修养是相当讲究的.不管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无不都是以高尚的道德做为他们的理想境界的吗?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沉淀,经过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变迁,我们炎黄子孙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更加提升人们对道德的认识与态度.2008年,一个激动而又悲伤的一年,奥运会于这一年在北京隆重地举行了!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又是这一年,一场空前的巨大灾难降临在了不幸的汶川,里氏8级大地震震垮了这个欢声笑语的城市,将人间变成了阿鼻地狱!但同样是这一年,中华儿女展露出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团结精神与崇高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危难时刻伸援手 ”、“地震无情人有情”、“汶川挺住,中国加油!”等等口号响彻云霄.捐钱、捐物、献血、甚至是最最常见的祝福,都是每一个中国人该做的!这不正是展现了中华儿女传承五千年的道德积淀吗?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因为他的这种崇尚道德的精神,使得西汉社会治安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发展.道德有时也能使人有如此高的成就!但是,就算我们如何的努力,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对道德的认知是浅薄的.有人为了一时痛快,随地吐一口痰,你是否想过,别人看到这恶物时的表情?有人为了省几步路,将令人反胃的垃圾倒在马路旁,你是否想过,这堆垃圾影响了左邻右舍?当你半夜三更还在家播放音乐时,你是否想过,那“美妙”的音乐是否会导致他人无法正常休息……?在这些现象面前,“道德”二字似乎是那样的黯淡.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在道德之路上走得并不远,做得还不够.身为古老的东方民族的后裔,我们更应该展现出道德的魅力.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想要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给劳累一天的父母泡上一杯茶水,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年人让个座,在走廊上主动弯腰捡起一片废纸片,能够在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等等,我们的道德修养在一个个轻而易举的行动中得到升华.长此以往,道德就会成为一个习惯,道德便会在不经意间流露.那时,我们方为道德高尚之人.社会因为有道德而变得和谐,世界因为有道德而变得美好.让我们踏着古人的足迹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俺写的!你可以借鉴
1谈谈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教育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初探内容摘要: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并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初步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少年儿童 思想道德教育 初探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高度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素质,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近期,我对部分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尝试。
下面谈谈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一、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1、存在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少年儿童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这些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原因探索通过认真调查,经过深入研究,我认为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在教育者的组织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
而现实中的道德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未能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而把社会的道德意志、行为规范以教条的形式强加于他们。
德育的内容、形式一直重复着,学生就像永不知疲倦的容器反复地接受着兴趣、愉悦、对错……这就造成许多学生只知道道德的规条,而不懂其内涵,不解其意义,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学生”,甚至“心理障碍学生”。
(2) 学校与家庭缺乏互动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对学生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具有奠基作用。
家庭与学校合力有利于双方及时掌握学生情况,以便克服学生中出现的先兆性、倾向性的不良问题。
因此,家访成为学校深化德育工作的一座桥梁,成为目前弥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脱节,让二者良性互动的最好方式。
但实际上,我们的家访已渐渐流于模式化和表面化,没有多大实质性成效,很多学校与家庭之间其实就是一个真空地带,缺少了密切的联系。
(3) 学校与社会缺乏沟通学生在校园中总是接受着“最完美”的思想道德教育,善良、关爱、诚实……我们总是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与单纯,他们在社会现实面前却过早地圆滑和早熟。
老师讲的那些互相关心、互尊老爱幼等道理对他们来说有时根本没用。
当他们走出校门时则往往表现得手足无措。
学校欠缺与社会沟通的渠道,并且为了使有限的渠道显得完美无缺,往往忽略或逃避了真相。
二、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改进措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关注家庭教育,并向社会延伸拓展,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体现了德育的渗透性、活动性和实效性。
1、重视学校教育学校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工作在积极发挥德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设备等条件,创造各种机会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
(1)学科中渗透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提出了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功能,寓思想教育于学科之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
教学中,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着力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其他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也是一项长期任务。
教学时,可对各科教材进行整理疏通,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落实每一节课的教育点,并纳入教学计划。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从教材的思想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找准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抓住各种有利时机,通过各种训练途径,自然而然地进行品德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活动中育人校园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校园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园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
因此,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认真组织和开展校园活动。
如每周的升旗仪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小学生关于“道德品质”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