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只念一点好阅读答案
阅读《只念一点好》一文。(17分)
只念一点好
邹扶澜
①他很小就失去了双亲,嫂子待他一点也不好,饭常常是别人吃剩了,就给他留一口;衣服破了,也不给他缝补。邻居一个寡居的女人看他可怜,便常常把他叫到家里,给他做一点好吃的,这让年少的他多少体味到一点母爱和温暖。后来,他参了军,在部队一千就是20年。
②转到地方的他分配到一家国企,他为人质朴,富有识见,很快就从科长晋升为副厂长,后来又当了厂长。他经常回去看望那个当年接济他,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女人,而对于那个一墙之隔的嫂子家,他是不去的,他曾在心里恨透了她,并发誓永不见她。
③那个后来被他称作“方氏大妈”的女人一直活到80多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分,她迟迟不肯咽气,浑浊的眼里充满了期待和不舍。
④他来了,她颤抖着手摸了摸他的脸,这才放心地闭上了眼。
⑤送走了方氏大妈.他的心里常感一种莫名的失落和烦闷。尤其是到了年关的时候,他常常站在窗前,对着自己的家乡,陷入了沉思。
⑥又一年春节将至。他打点了几个包裹,叫儿子开着车,回到了乡下。他就径直去了嫂子家。
⑦嫂子对他的不期而至感到十分吃惊,局促地把手往衣襟土擦了擦,忙着把炕上清理出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让他坐。这些年,她过得并不好,老伴病逝,小儿子又有残疾。生活的苦难让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
⑧他把带来的包裹放在一边,问寒问暖,走时又硬往她的衣兜里塞了几百元钱。嫂子拉着他的手,不住地抹眼角:“都是我没福,小时候待你不好,你能来看看我就很知足了,哪里还能再要你的钱呢?”
⑨他说:“过去的事不要再提了,现在想想,嫂子孩子那么多,生活又不好,拉扯起来不容易,哪能都照顾过来呢?”
(10)她听了,越发羞愧不堪,泪流得更快了。
(11)他像是看透了她的心思,又说:“其实真该自责的是我,有时候想想,嫂子待我再不好,可毕竟还给我吃的,要不我早饿死了不是?所以,我真该早来看您才是……”
(12)隔膜一旦捅破,心就变得亮堂起来。从那以后,嫂子经常打发自己的大儿子来看望他,有时候也自己坐车来,每次来,她都要带一些他爱吃的土特产,他呢,也把自己不舍得吃的东西给嫂子带回去。一来二往,中断多年的亲情,又变得像姐弟一样亲密无间了。
(13)去年,他七十大寿,嫂子一大早就雇车来了。这让他既感动,又有些不安。
(14)席间,她注意到他的一条腿不好,走路有些歪斜。问了才知道,这是中风引起的后遗症,去医院花了不少钱,就是不见效。她说,你哥哥在世的时候,也得过中风,后来从一个郎中手里讨得一个方子很见效,你不妨试试,那方子我还保存得好好的呢。
(15)他依照那个方子吃了药,神奇得很:不但腿好了,而且健步如飞。他扔掉了拐杖,又变得像以前那样矍铄和神采奕奕了。
(16)一次登山,坐在山顶上,眺望大海,他心有所感,高兴地拍着腿说:“去年生病的时候,我还以为这一辈子就完了,哪里想到有一天还能爬这么高,这可都得感谢我嫂子啊!”
(17)我坐在一边,看着他说:“其实,你最该感谢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治好了你的腿。”
(18)他若有所思,点了点头说:“人不能光想着别人的不好,而应该多念别人的好,即使那份好只有一点点,你也应该记着,终生不忘。”
(19)他说,他真的很庆幸,庆幸自己当初正是因为这一份感念,所以才在暮年收获了一份已近枯竭的的亲情,更收获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健康。
(20)他是我的岳父,这是他的一段真实故事。
1.文章题为“只念一点好”,请联系全文,说说主人公感念的“一点好”具体指哪些事?(3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十分传神,试揣摩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4分)
①局促地把手往衣襟上擦了擦。(2分)②走时又硬往她的衣兜里塞了几百元钱。(2分)
3.第(16)节写“他”登山观海这一笔在文中可谓闲笔不闲,请分析其作用。(3分)
4.第(17)节说“其实,你最该感谢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治好了你的腿”,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5.文章结尾才说他就是我的岳父,并说这是一段真实故事。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阅读答案:
1.①他感念邻居方氏大妈给他做一点吃的。让他体味到一点母爱和温暖。⑦他感念嫂子当年给了他吃的,要不他早饿死了。③他感念嫂子为他找偏方,治好了他的腿。(3分.一点1分)
2.①表现了嫂子的紧张、慌乱(不安)。(2分)②表现了他想要重续亲情的坚决与诚挚。(2分)
3.这一笔印证了方子的神奇疗效,他的腿已完全治好了:引出他对嫂子盼感谢及对人生的感慨;象征了他宽阔的胸襟。(一点1分)
4.是他善良宽容、懂得感恩的品格,换回了与嫂子一家的亲情,并得到了那个疗效神奇的药方治好了腿。(一点1分)
5.使文章有悬念,吸引读者(2分);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情节,了解人物形象。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说明其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联系上文嫂子给他冶腿这一情节,根据本段中人物的语言分析作者这样写所要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从文中找到“我”与嫂子之间有关的事情,抓住“我”是如何对待嫂子有关的情节从以恩报德这个角度来理解。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从情节的设置安排悬念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这方面概括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范文二:只念一点好
他很小就失去了双亲,嫂子待他一点也不好。饭常常是别人吃剩了,就给他留一口;衣服破了,也不给他缝补。邻居一个寡居的女人看他可怜,便常常把他叫到家里,给他做一点好吃的,这让年少的他多少体味到一点母爱和温暖。后来,他参了军,在部队一干就是20年。
转到地方的他分配到一家国企。他为人质朴,富有识见,很快就从科长晋升为副厂长,后来又当了厂长。他经常回去看望那个当年接济他,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女人,而对于那个一墙之隔的嫂子家,他是不去的。他曾在心里恨透了她,并发誓永不见她。
那个后来被他称作“方氏大妈”的女人一直活到八十多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迟迟不肯咽气,浑浊的眼里充满了期待和不舍。
他来了,她用颤抖着的手摸了摸他的脸,这才放心地闭上了眼。
送走了“方氏大妈”,他的心里常感一种莫名的失落和烦闷。尤其是到了年关的时候,他常常站在窗前,对着自己家乡的方向,陷入沉思……
又一年春节将至。他打点了几个包裹,叫儿子开着车,回到了乡下,一下车,他就径直去了嫂子家。
嫂子对他的不期而至感到十分吃惊,局促地把手往衣襟上擦了擦,忙着把炕上清理出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让他坐。这些年,她过得并不好,老伴病逝,小儿子又有残疾。生活的苦难让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
他把带来的包裹放在一边,问寒问暖,走时又硬往她的衣兜里塞了几百元钱。嫂子拉着他的手,不住地抹眼角:“都是我没福,小时候待你不好,你能来看看,我就很知足了,哪里还能再要你的钱呢?”
他说:“过去的事不要再提了。现在想想,嫂子的孩子那么多,条件又不好,拉扯起来不容易,哪能都照顾得过来呢?”
她听了,越发羞愧不堪,泪流得更快了。
他像是看透了她的心思,又说:“其实真该自责的是我。有时候想想,嫂子待我再不好,可毕竟还给我吃的,要不我早饿死了不是?所以,我真该早来看您才是……”
隔膜一旦捅破,心就变得亮堂起来。从那以后,嫂子经常打发自己的大儿子来看望他,有时候也自己坐车来。每次来,她都要带一些他爱吃的土特产。他呢,也把自己不舍得吃的东西给嫂子带回去。一来二往,中断多年的亲情,又变得像姐弟一样亲密无间了。
去年,他七十大寿,嫂子一大早就雇车来了。这让他既感动,又有些不安。
席间,她注意到他的一条腿不好,走路有些歪斜。问了才知道,这是中风引起的后遗症,去医院花了不少钱,就是不见效。她说,你哥哥在世的时候,也得过中风。后来从一个郎中手里讨得一个方子很见效,你不妨试试,那方子我还放得好好的呢。
他依照那个方子吃了药,疗效神奇得很:不但腿好了,而且健步如飞。他扔掉了拐杖,又变得像以前那样精神矍铄了。
一次登山,坐在山顶上眺望大海,他心有所感,高兴地拍着腿说:“去年生病的时候,我还以为这辈子就这么完了,哪里想到有一天还能爬这么高,这可都得感谢我嫂子啊!”
我坐在一边,看着他说:“其实,你最该感谢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治好了你的腿。”
他若有所思,点了点头说:“人不能光想着别人的不好,而应该多念点别人的好。即使那份好只有一点点,你也应该记着,终生不忘。”
他说他真的很庆幸,正是因为当初的这一份感念,才在暮年收获了一份已近枯竭的亲情,更收获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健康。
范文三:只念那一点点好
他很小就失去了双亲,嫂子待他一点也不好,饭常常是别人吃剩了,就给他留一口,衣服破了,也不给缝补。邻居一个寡居的女人看他可怜,便常常把他叫到家里,给他做一点好吃的,这让年少的他多少体味到一点母爱和温暖。后来,他参了军,在部队一干就是20年。 转到地方的他分配到一家国企,他为人质朴,富有卓见,很快从科长擢升为副厂长,后来又当了厂长。他经常回去看望那个当年接济他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女人,而对于那个一墙之隔的嫂子家,他是不去的,他曾在心里恨透了她,发誓永不见她。 那个后来被他称作“方氏大妈”的女人一直活到80多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分,她迟迟不肯咽气,浑浊的眼里充满了期待和不舍。 他来了,她颤抖着手摸了摸他的脸,这才放心地闭上了眼。 送走了方氏大妈,他的心里常感一种莫名的失落和烦闷。尤其是到了年关的时候,他常常站在窗前,对着自己的家乡,陷入了沉思。 又一年,春节将至,他打点子几个包裹,叫儿子开着车,回到了乡下。他径直去了嫂子家。 嫂子对他的不期而至感到十分吃惊,局促地把手往衣襟上擦了擦,忙着从炕上清理出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让他坐。这些年,她过得并不好,老伴病逝,小儿子又有残疾。生活的苦难让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 他把带来的包裹放在一边,问寒问暖,走时又硬往她的衣兜里塞了几百元钱。嫂子拉着他的手,不住地抹眼角:“都是我没福,小时候待你不好,你能来看看我就很知足了,哪里还能再要你的钱呢?” 他说:“过去的事不要再提了,现在想想,嫂子孩子那么多,生活又不好,拉扯起来不容易,哪能都照顾过来呢?” 她听了,越发羞愧不堪,泪流得更快了。 他像是看透了她的心思,又说:“其实真该自责的是我,有时候想想,嫂子待我再不好,可毕竟有给我吃的,要不我早饿死了不是?所以,我真该早来看您才是……”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各自说着自己的不是,好一会儿才分开。 隔膜一旦捅破,心就变得亮堂起来。从那以后,嫂子经常打发自己的大儿子去看望他,有时候也自己坐车去,每次去,她都要带一些他爱吃的土特产,他呢,也把自己不舍得吃的东西给嫂子带回去。一来二往,中断多年的亲情,又变得像姐弟一样亲密无间了。 去年,他70大寿,嫂子一大早就雇车来了。这让他既感动,又有些不安。 席间,她注意到他的一条腿不好,走路有些歪斜。问了才知道,是中风引起的后遗症,去医院花了不少钱,就是不见效。她说,你哥哥在世的时候,也得过中风,后来从一个郎中手里讨得一个方子很见效,你不妨试试,那方子我还保存得好好的呢。 他依照那个方子吃了药,神奇得很,腿好了,健步如飞。他扔掉了拐杖,又变得像以前那样矍铄和神采奕奕了。 一次登山,坐在山顶上,眺望大海,他心有所感,高兴地拍着腿说:“去年生病的时候,我还以为这一辈子完了,哪里想到有一天能爬这么高,这可得感谢我嫂子啊!” 我坐在一边,看着他说:“其实,你最该感谢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治好了你的腿。” 他若有所思,点了点头说:“是啊,要是我一直生活在童年的阴影里,那么后来的这一切都无从谈起了,”接着,他沉吟了一下,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我说,“人不能光想着别人的不好,而应该多念别人的好,即使那份好只有一点点,你也应该记着,终身不忘。” 他说,他真的很庆幸,庆幸自己当初正是因为这一份感念,所以才在暮年收获了一份已近枯竭的亲情,更收获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健康。 他是我的岳父,这是他的一段真实故事。 (摘自《石狮日报》)
范文四:一点记忆阅读答案
一点记忆
崔勇
㈠我的祖籍是安徽桐城。祖父过世之后,祖母就带着年幼的父亲逃难到了我们现在居住的望江。据说,那是因为日本人。我没有考证过日本人是什么时候来到桐城的,父亲与我说起过家族里出了一个“伪保长”,胜利后被镇压了。我一直将这样的事情当成是“电影”①,因为我实在没有能力将“伪保长”和现实联系起来。
㈡前些天,凤凰卫视播放一档节目,讲述了日本侵华时期的细菌战的受害幸存者。我的眼睛突然被一幅画面所压制:一个老人的腐烂的腿。解说说老人这腐烂的腿永远不能痊愈,就是为日本人投放在水中的炭疽病毒所害。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
㈢外祖父年轻的时候是一名船夫,在长江上行船。母亲生前与我说起,“大军过江”的时候,外祖父是为解放军摇船,有渡江证,只是后来被外祖母遗失了。
㈣每年春节前后,外祖父大概要在我家住上三五天,应该是在外祖母过世之后的事情。外祖父的腿是我们永远的好奇和不安。他的左脚踝一直是腐烂的,所以每一次来我们家,总是要带一盒消炎止疼膏。在我家的时候,母亲每天都会很仔细地为他清洗那创腐的脚踝。我因为好奇,也常常在一旁看。腐烂之处,用一条布带子裹住。母亲很小心地一层层揭开带子,然后就可以看见那可怕的腐烂。一层层的腐肉,散出一股子腐臭味。母亲一边清洗那创腐,一边啧啧的摇头,为外祖父叹息。
㈤我们小孩都问过母亲,外祖父的脚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治不好。母亲回答说,不知道看了多少医生,总是没有结果,外祖父自己也不知道原因。腐烂一直伴随着外祖父。老人家过世的时候,母亲说那只脚带给老人的是一生的苦日子。
㈥直到看到凤凰的这个节目和那个画面,我终于将外祖父腐烂的脚与那个可怕的炭疽病毒联系起来了。说实话,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那场不遥远的战争的创伤也留给了我。我还想起我邻居闵姓一个老人,也是有这样的腐烂的脚,少年时,我们还不止一次地嘲笑过他。
㈦写到这里,我想,我的那些古老的乡民还不知道那腐烂和“炭疽”这样很现代的病毒有什么联系。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了解苦难的真实:他们只是默默地清洗那腐肉,他们所知道的只是那腐烂是没有办法根治的;他们不知道的是“炭疽”。现在这些苦难似乎②已经随着那些老人的故去,不再打扰我们了。
㈧外祖父安葬在他的故里枞阳。母亲在世的时候说,外祖父托梦给她,希望我这个外孙有时间去看看他。我还不知道他老人家坟的具体所在。外祖父家族在枞阳县很有名望,出过很多名人,我不太清楚。现在,那些事情好像应该很古老了。
㈨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本文有删改)
1.文章第二段作者为什么要向读者描述一张日本细菌战受害者的照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①“电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似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腐烂的腿”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情感变化? 这一变化引发了“我”怎样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文章标题“一点记忆”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健忘的人是幸福的人;也有人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这张照片描述了一条永远不能痊愈的腿,这种可怕的伤害是战争来带的,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同时引出下文,联想到祖父的腿伤,过渡到“回忆”的事情上来。(意对即可)
2.①电影是虚构的,与生活有一定距离;我对历史的感受正如看电影般。
②作者表面上说战争的影响随着老人的逝去不再影响我们了,(其实表达的是一种担忧与警醒。担忧的是后人太快地遗忘战争的痛苦,要警醒的是后人不可以忘记历史,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重尝恶果。(大意对即可)
3.年轻时候对它的好奇、嘲笑到后来的沉痛反思。通过这一条腿,引发了我对战争的思考:战争造成的伤害一直存在,但是人们却对伤害的根源却缺少认识。(意对即可)
4.表面上是对家族亲人遭遇的一点回忆,其实以小见大,展现了现代中国人对过去屈辱历史的记忆与反思。(意对即可)
5.参考示例:(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同意前者。日本对于中国乃至亚洲其他国家的侵略战争的确令人发指,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只记着过去的战争,想着过去怎样受辱,仍把对方看成是敌人的话,显然不能进一步改善发展关系,这与当今和平共处的发展 理念相违背,国家的强大需要汲取他国更多的精髓,我们应该忘记过去,着眼现在,规划未来。国家如此,个人也当这样。
同意后者。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留下的罪孽无法计算,也应永远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的民族。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牢记历史的民族,要使祖国繁荣富强,不再落后贫穷 不再受人凌辱,我们要时刻警惕 居安思危。不要让耻辱的历史重演。
范文五:一点一横长阅读答案
一点一横长
明凤英
①我常常想起我的小学老师,达时雨。
②小时候,学写繁体字。碰上笔画多的,达老师就教我们一些顺口溜。“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我的耳朵长,我姓王,我今年十四岁,在一心国小上学。”这是繁体“廳”字,大厅的厅,整整二十五笔。
③“一点一横长,二字下面口四方,两边丝绕绕,鸟儿站中央;“这是‘鸞’字,红鸾星动的‘鸾’。”还有“亡、口、月、贝、凡,”这是“赢”字;输赢的赢……
④我们扯开嗓门喊起来,伸出手指把字写在空气里。一时,教室里像是让我们挂满了“廰”字,叮叮当当作响。达老师假装捂起耳朵,说:“你们声音好大!外面的树叶子,花儿都让你们嚷嚷下来了。”大家咧嘴嘻嘻笑起来。教室外面,隔着走廊,木麻黄红艳艳的花瓣正慢慢落下,落在黄土堆上。
⑤达时雨老师是我三、四年级时候的导师,江苏泗水人,1949年到台湾。那时她大约三十几岁,高高的个子,粗密浓黑的长发。自行车来去,娴雅悠闲,软底平鞋,踏地无声。她把自行车停在教室走廊外面,木麻黄树下面,笑眯眯地、无声地走进教室。她上课非常认真,铆足了力气。下课了,她静静坐在教室里,支着头看木麻黄树,笑眯眯地看我们冲进冲出,疯跑一气。她的苏北口音非常甜蜜温柔,棉花糖一样拖长了:“当心摔跤哦。”
⑥达老师并不是一个棉花糖一样的女人。三年级第一天上课,她开口就告诉我们,做什么要像什么。做小学生,就要好好读书,孝顺父母。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有虚荣心,要有服务的精神。长大了,做有用的人,为国家社会做事。达老师说她在大陆念女子师范学校,校门口挂了一幅对联,写的是:想做大官的请出去,要做小姐的别进来。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凛然正色,字字清楚。我们都安静下来,不敢造次。
⑦达老师教我们成语。从“一”开始。一贫如洗、一介布衣、一曝十寒……好像人生真是件严重的大事,处处都是险滩。一不小心,就要万劫不复。
⑧有一次我家急着要用钱。妈妈苦无对策,叨念告诉我,课后的辅导不上了吧,可以省下30块钱寄给外婆。我听了妈妈的话,不作他想,下课背上书包,大踏步高高兴兴回家了。快出校门的时候,却让达老师给叫住:“为什么不上成语课?”我据实以报:“我家钱紧了。我妈说不上了。”达老师只说:“上课去。”我听了,也不作他想,回头进教室。父母辈疲于奔命,只求喂饱一家人的肚子,竟从来没有察觉什么。事后,我妈也像是压根儿忘了让我不上辅导课的事情。只是此后,我就没有再交过辅导费了。
⑨难得糊涂的日子,如急流湍湍,竟也这样舟行千里。大学毕业后我四处奔走,跟达老师断了联系。多年以后,我才又听到更多达老师的事。达老师是从台北的一处高楼纵身跳下,带着她特有的清高和寂静,离开人世的。
⑩我常常想起达老师支着头,静静坐在教室里看木麻黄树的样子。我没有机会告诉她,当年她讲“想当大官的请出去,想当小姐的别进来”的一刻,曾经多么地让我震动。我也没有机会谢谢她把八岁时候的我,领进了学习的畅想和快乐中。
11想念她的时刻,我是多么愿意,生出彩翼,振翅飞到琼楼高处,把她从孤单绝望的一刻,奋力拉回。回到那“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的瞬间。
12一点,一横长。一撇无垠,到天涯。
(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主要通过四个场景回忆了我与达时雨老师相处的日子,请依次概括前三个场景。(每处概括不超过10个字)(共6分)
场景一:??????????????????????????????????场景二:
场景三:??????????????????????????????????场景四:免除我的辅导费
【小题2】文章⑩-12段语言饱含感情,请以相关内容为例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3】阅读文章②-⑧段,简要分析达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不超过150字)(7分)
答:
阅读答案:
【小题1】示例:场景一:教我们认字???场景二:提醒我们注意安全???场景三:讲做人的道理???评分标准:共6分,每处2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小题2】示例:第⑩段中,用“我没有机会”一句回忆达老师给我的人生观的启蒙,“也没有机会”一句回忆达老师让少年的我快乐成长。没有直抒胸臆的抒情和议论,以平静的口吻叙述几十年前的情境,传达了作者对达老师深厚而浓烈的怀念与感激之情,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题3】示例:达老师聪慧可亲、和蔼娴静,教我们认字,用编顺口溜的方式教我们这些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我们学习时高兴地大声喊叫,休息时忘形疯跑,她没有粗暴地批评,而是巧妙地提醒,让我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达老师正直善良,她严肃地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令我至今难忘,她不动神色地免除我的辅导费,让我无忧无虑地享受学习的快乐。评分标准:共7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概括主要事件首先要提取以下关键信息:“人物:达老师、我们;事件:叫我们认字,提醒我们注意安全,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免除我的辅导费”,联系原文,再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润色,便可概括出选文的故事。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关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找出关键信息。概括故事内容时,人物、事件、结果等这些信息都不能缺少,且语言要简练。
【小题2】试题分析:这些段落都表达了作者对达老师的无限怀念和感激激情,感谢她交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结合具体的巨鲸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点评:怎样才能切准情感把握的脉搏,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1)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2)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也显示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3)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看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溶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4)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景物描写,往往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小题3】试题分析:读完文章后,一个和蔼可亲、关爱学生的女老师形象跃然纸上,分析其形象的时候,要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来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点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