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品文就是用小品的形式来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生动又严谨,通俗又科学是它的主要特点。因为它一般是由某科学领域的专家信手拈来,文字不多,形式自由,所以得名“小品”,又因为它企图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说明枯燥深奥的专业知识,因而冠以“科普”。好的科普小品总是笔调轻松,诙谐活泼,并且努力追求所属专业与其他领域的共通处为己任,这也是它深刻性的所在。
科学小品文和说明文的相同点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说明方式上的区别。
科学小品的方式多采用一定的文艺形式或艺术手法。
例如;运用讲故事、对话、说明主体自叙等形式,加上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说明内容的趣味性、通俗性。
科学小品深入浅出,化艰深的科学原理、复杂的科学实验,为通俗的介绍性文字;化繁难的专门术语,为平易的说明语言;化抽钟爱的学公式,为具体的生活常识,从而使不同层面的非专业性读者,能够了解散 并掌握说明的主要内容。
二是,在语言上的区别。
科学小品的语言,更加具有文学色彩。
科学小品对专门性术语、专业语言,尽量演化为间洁、准确、通俗、风趣日常用语,这样有利睛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是,在说明方法上的区别。
科学小品,要注意多种说明方法的综上所述合运用。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加形象,说明语言更加浅显易懂,可以运用不同的说肯方法,来体现科学小品的艺术性。
如引用神话传说、名人诗句、家业谚语、民间俗语、从古至今,旁征博引;或以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同说明内容两相对比,或打比方添趣味
科普小品文的语言特点是( )、( )、( )
品文是种散文的流派,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省思想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内容题材不限,所传达的道理或想法也没有限制。
晚明时的袁宏道的[西湖杂记]一书收录的作品初至西湖记、晚游六桥待月记、雨后游六桥记等,张岱的陶庵梦忆一书与[湖心亭看雪]等清时的郑燮(郑板桥)的板桥题画一书民国初年夏丏尊,徐志摩,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一书,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现代陈之藩,余光中,琦君,余秋雨,侯文咏,蔡康永等散文品种之一。
“小品”一词在中国始於晋代,称佛经译本中的简本为“小品”,详本为“大品”。
后遂以“小品”统称那些抒写自由、篇幅简短的杂记随笔文字。
20年代所谓“小品文”,又称作“小品散文”或“散文小品”,系泛指文学体裁中与诗歌、戏剧、小说并举的散文。
30年代上半期,小品文盛极一时,报纸副刊纷纷开辟专栏,1932年 9月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是最早专门刊登小品文的杂志。
当时,对小品文的范围,看法不尽相同。
有的仍指包容各种体式的文学散文,有的侧重於指夹叙夹议的杂感随笔,还有的偏重於指抒情散文或指速写之类的叙事散文。
一般来说,此时和以后所谓“小品文”,系指那些形式活泼、内容多样、篇幅短小的杂感文字,它夹叙夹议地讲一些道理或生动精练地叙述一件事情,其特点是深入浅出,言近旨远,讲究情趣,并往往有幽默感和讽刺力量。
1934年以后,《人间世》半月刊、《太白》半月刊、《新语林》半月刊以及《文饭小品》月刊、《芒种》半月刊、《西北风》月刊等以刊登小品文为主的刊物竞相出现,同时出现了“科学小品”、“历史小品”和“幽默小品”、“讽刺小品”等名目,以至人们称1934年为“小品文年”或“小品文杂志年”,围绕什么是小品文,小品文的内容、写法和价值、倾向等,展开了热烈讨论,林语堂提倡小品文“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人间世〉发刊词》),林语堂、周作人写的那些闲适淡远的小品文即其代表。
这种主张受到许多人的批评,鲁迅等人反对把小品文当作“小摆设”,强调它对社会现实的迅速反应和作为“匕首”、“投枪”的社会功能(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杂文中的许多篇章便是富有社会意义的小品文典范。
----------------------------------------散文品种之一。
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在中国盛行于明清。
在现代中国,20年代的小品文,是各式短文的统称,与美文、随笔、杂感、絮语散文大体相当。
30年代前期,小品文盛极一时,多样竞荣,并出现对立的创作倾向和思想论争。
林语堂等人推崇晚明小品文,提倡幽默小品文、闲适小品文,把小品文视为个人独抒性灵、消闲自娱的形式。
鲁迅等人强调小品文的现实战斗性和审美愉悦感的统一,倡导生活速写、讽刺小品文、科学小品文和历史小品文,坚持和发展了现代小品文的现代化、革命化、平民化方向。
此后,闲适性小品文趋于衰落,敏锐感应社会现实的小品文获得很大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小品文的类别和风格日趋多样化。
参考资料:《中国大百科全书》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
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
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文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小品文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给人一种揭露性的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现在的小品文因内容的不同,一般有讽刺小品、时事小品、历史小品和科学小品之分。
小品文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
小品文中的讽刺小品,就是用幽默讽刺笔调,批判错误思想,抨击腐朽事物的杂文。
什么是科普说明文?????
科普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科学小品,另一种是一般科学说明文。
科学小品属于文艺性说明文,在说明中兼用文艺性笔调讲述科学道理,介绍科学知识,是用小品文的形式来表现科学内容的文章。
一般科学说明文是单纯客观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不大讲文艺性笔调。
二、科学小品的特点和写作 1.科学小品的特点 科学小品既有别于一般小品文,又和其它科普说明文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
⑴亦小亦新 科学小品不仅篇幅短小,还要内容新鲜独特。
能尺幅千里,寸镜万菌。
它紧跟科技的发展和时事的变化,及时普及新的知识。
⑵亦俗亦雅 科学小品用语通俗,浅显易懂,既能引发众人的兴趣,又能准确地说明科学知识。
⑶亦诗亦哲亦知 科学小品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
因此凭添的诗、哲、知合一的风味,使人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启发了思想,陶冶了情操。
2.科学小品的写作要求 ⑴必须准确地说明科学知识或科学道理。
⑵要活用各种说明方法,如比喻法、拟人法等,增强说明的形象感和趣味性。
⑶要从科学中发掘美,开人心智,陶冶性情。
三、一般科学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1.一般科学说明文的特点 ⑴说明性 科普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介绍科学知识。
是科普说明文,就要介绍科学知识。
⑵单一性 一篇科普说明文,一般只说明一个科学现象,介绍一种科学知识。
⑶通俗性 科普说明文介绍的知识多是普及性的,所以要求用通俗有趣的浯言,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
2.一般科学说明文的写作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如此才能抓住重点,突出中心。
(2)与科学小品不同,这类科普说明文一般不需要有形象,有感情,只需直接介绍事物的特征,说明某一科学现象即可。
(3)因为科普说明文的根本任务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在表达上应力求用浅显朴实的浯言说明复杂抽象的内容
科普论文范文四级超级急
别垃圾浪费掉 知道我每都价值250亿元资源白白浪费些资源既石油气更高科技产品我每家庭每都产垃圾由于我没垃圾进行适类仅使些利用没利用废弃物二污染源且造巨资源浪费实太惜 让我先看看垃圾全部混起都带哪些吧首先增加填埋或焚烧垃圾量仅我北京垃圾占已达1万亩啦焚烧垃圾越释放毒气体越同产害炉渣灰尘呢些都我健康构极威胁 我再算算垃圾类造资源浪费吧据关部门统计我每约300万吨废钢铁600万吨废纸没利用我经随手丢弃废干电池每60亿面总共含7万吨锌10万吨二氧化锰呢些资源都能重新利用社财富啊 既垃圾类重要家总做呢我调查发现怕麻烦、环保意识够重要原街社区便类垃圾箱特别少让难养垃圾类习惯 哎难道说继续让些垃圾混起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行必须想办解决政府加垃圾类推行力度能制定奖惩制度效能明显除外能够设计更便类同外观醒目垃圾箱让标识像交通红绿灯深入刻提醒家要做垃圾类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且能给家节约少能源呢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什么小品文
“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鱼的呼吸”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教学内容。
我在认真分析教材和《标准》后,认为通过关于鱼呼吸的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
因此,找把这节课的课题定为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为充分沙发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并做了相关的课件、教具来帮助学生探究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的原因。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鳃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进而理解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
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常用工具和仪器的实验操作能力。
2.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
3. 通过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自学和绘图等方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生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从常见的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3.通过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科学的价值。
4. 通过学生的合作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5.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叛逆思维与科学创新叛逆思维是科学创新的必要条件,但并不等于科学创新本身,只有经过艰难的探索和长期不懈的苦斗,才能思人类所未思之题,解人类所未解之谜,创人类所未创之业。
综观科学发展史,每一次科学创新都导致科学理论体系和结构的重新建造,使科学达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推动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那么,是什么推动了科学创新?除了客观上当时已具备了时代条件外,科学工作者主观上的叛逆思维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何谓叛逆思维?科学上的创新实践表明,叛逆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定型模式和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客体的思维方式。
它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经典信条,对既定事物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体现的是一种叛逆精神。
这种思维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合事理甚至是荒谬的,但正是因为采取了这种思维,科学家才得以摆脱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桎梏,向着崭新的科学成果跃进和运动,创造出新的观念和理论来,导致科学革命的出现,实现新旧理论的更替。
可以说,科学史上的每一次科学创新都是叛逆思维的结果,或推翻原有的荒谬学说和过时理论,或突破原有理论限制把科学引向新的领域。
马克思喜欢以“怀疑一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眼光加以审视,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做过重新探讨。
正是在这种批判的审视、探索中,他完成了光芒四射的两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
仔细观察大西洋两岸的形状,可以发现大陆边缘拼接恰好吻合,但由于一般人头脑中存在着大地是不动的概念,未能提出反传统的设想。
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