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论语分主题读本摘抄
篇一:《论语》(选读)课型示例
《论语》(选读)课型示例
基本教学构想
一、单元课时安排
共八课时。其中:教师讲解3课时,学生自读2课时,学生活动2课时,交流讨论1课时。
二、单元教学目标
以“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为教学重点,将本单元中“当仁,不让于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三个章节串起,使学生对“仁”对儒学有一本质上的认识。具体目标如下:
1.学生搜集孔子论“仁”的有关语段,背诵相关语段15-20则;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仁”的多重含义;
3.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仁”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
三、主要教学方法
1.讲授式教学法。充分发挥讲授教学的长处,使之成为有意义学习的桥梁。讲授要富有条理性、启发性、思考性,能够简
1
明系统地介绍孔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可以将三种讲授结合起
来:教师讲授、专家讲座(或录像)、优秀学生讲授。
2.书院阅读法:以学生自我阅读为主,以读书笔记为主要载体。
3.体验、探究式教学法。教师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通过给学生提供有关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通过组织辩论会、举办成果展示栏,可将学生学习的成果在校园内及时展示。
基本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正式开课之前,需做好以下两项工作:问卷调查、举办讲座。
1.问卷调查
旨在营造读书气氛、了解学生起始状态、打好教学基础。问卷调查侧重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高中生阅读《论语》的动机状况;高中生实际具备的阅读水平及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2.举办讲座
在开课前,精心为学生准备一次《论语》讲座,以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同时简要勾勒《论语》全书框架,为学生自读、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同时,教师通过讲座传授方
2
法,介绍参考资料,督促学生通读全书。
读书笔记基本体例如下:
?解题。勾勒《论语》各章节主题思想,了解孔子的主要观点,理清其内在的
逻辑结构。?摘录。摘录阅读中感受最深的语段。?翻译。摘录重点语段,字字落实翻译(意在理解文意并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评述。先用一句话概括所摘录每段原文的主旨,然后简要发表摘录者的见解。
读书笔记是选修课重要的载体。师生间的交流,学生的自我阅读,学生的阅读成果,基本上借助笔记展开。这是十分典型的具有浓厚语文风味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疑惑、体会、偶然产生的思维火花、即兴的议论评价都在读书笔记上留下了记录。教师的指导、批语也借助这一平台实行。同时,教师可以借此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阅读水平所达到的实际程度,学生的阅读也不至于浮光掠影、大而化之。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主要参考资料如下: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
?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
?来可泓:《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杨树增:《论语》导读,中华书局。
二、教学环节
环节一:宏观把握与方法指导1.开设讲座:整体介绍《论语》,
3
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学习要求,介绍读书方法(1课时);
2.播放专家讲解录像(1课时);
环节二:专题解读与学生活动
本环节任务有三:任务一:了解孔子生平与为人;任务二:理解孔子思想核心概念—— “仁”;任务三:掌握若干孔子人生格言。其中以任务二为学习重点。具体环节如下。
1.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一:分组搜集资料,撰写文章,推选代表向同学介绍孔子(1课时)。
2.重点突破任务二:
?教师示范导读《侍坐章》(1课时)。
?学生自读本单元第四节、第七节,按要求撰写读书笔记并交流读书心得(2课时)。
?创意表达———课下认真思考,尽可能用最独特、最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仁”的理解并在课上交流(1课时)。
3.完成任务三:背诵孔子格言。以孔子格言为话题开展三分钟即席演讲活动(1课时)。
篇二: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
第一部分:概说
一、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核心价值向传统文化
4
回归,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而不能一味照搬西方文化理念。要把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精髓,以及一切有益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古为今用,当代核心价值应当大量地从中吸取养分,而不能将其妖魔化,甚至另起炉灶,事实证明那是行不通的。
为此,我们要结合德育大纲、中小学语文教学标准,结合“中国梦”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充分汲取传统教育中科学的方法,在我校系统、适量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使孩子们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渐染,在道德、文化的修养上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二、目的与意义: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吟诵表演中让中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
5
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5.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书面语建设的过程。传统经典,字字珠玑,金声玉振。我们应当让广大青少年在吟咏诵读中含英咀华、衔华佩实,使他们不再有灿烂的心声无以言表的尴尬,少一点粗俗的表白,多一点儒雅的谈吐;少一点词穷木讷,多一点含蓄幽默。在学习与生活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三、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来源
(一)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传统经典。
(二)优秀的古诗文
四 、国学诵读经典的处理原则
在充分尊重原典的完整性的基础上,谨慎地弃除或改写经典中一些确实与
当代人价值观念相冲突的内容,并做必要的说明,做到既对经典负责,又对教育负责。在充分的实践基础上,做到典范化、科学化、校本化、时代化、趣味化、持续化
五、 国学经典诵读的评价
6
只鼓励、不批评。注重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采取激励措施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竞赛、知识问答、表演等,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得到赞许、获得激励。
第二部分:国学经典诵读内容提纲
七年级(初中)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弟子规》、《论语》、《朱子家训》。
(二)古典诗词:
【龟虽寿】(曹操)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
建?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泊秦淮】(杜牧?唐) 【浣溪沙】(晏殊?宋)、【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如梦令】(李清照?南宋)、【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山中杂诗】(吴均?南朝)、【竹里馆】(王维?唐)、【峨眉山月歌】(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
(刘长卿?唐)、【约客】(赵师秀?南宋)、【论诗】(赵翼?清)
八年级(初中)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大学》、注释版的《颜氏家训》。
7
(二)古典诗词:
【长歌行】(汉乐府) 、【野望】(王绩?唐)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黄鹤楼】(崔颢?唐)、【送友人】(李白)、【秋词】(刘禹锡?唐)、【鲁山山行】(梅尧臣?北宋)、【浣溪沙】(苏轼?北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赠从弟】(刘桢?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无题】(李商隐?唐)、【相见欢】(李煜?五代南唐)、【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九年级(初中)
(一)国学经典:
有计划地诵读完成《中庸》。
(二)古典诗词:
【观刈麦】(白居易?唐)、【月夜】(刘方平?唐)、【商山早行】(温庭筠)、
【卜算子?咏梅】(陆游)、【破阵子】(晏殊?宋)、【浣溪沙】(苏轼)、【醉花阴】(李清照)、【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朝天子?咏喇叭】(王磐?明)、【从军行】(杨炯?唐)、【月下独酌】(李白)【羌村三首】(杜甫)、【登楼】
8
(杜甫)、【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白)、【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望月有感】(白居易)、【雁门太守行】(李贺?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宋)【别云间】(夏完淳?明)
第三部分:国学经典诵读实施的建议:
一 提高诵读认识:
口诵心惟是传统语文教育基本的读书方法。古人写文章、作诗注重音律,文言文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而诗词曲赋语言的精美更不待言。唯有熟读成诵,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形成语感。真所谓“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学生明确了诵读的重要性,就会充满热情的投入其中,品尝大量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二 制订诵读计划: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克服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按照教材及诵读建议有序地进行。不可贪多,也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甚至搞一股风。从语文学习来说,只要我们以口诵心惟的方法,让学生持之以恒地诵读积累,其最终效果远胜于教师的满堂灌。时间安排:每周一节课、晨晚十五分钟、假期不放松。
9
三 安排专题性的诵读演示:
经典诵读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性的诵读课,让实施的教师把握其施教分寸。
四 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使国学诵读持续下去。拟制定以下多项活动:
(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五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
(2)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
(3)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
(4)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师生古诗文作品展。
(6)仿写改写和创作。在大量诵读、多方面熏陶的基础上,鼓励、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改写和创作。仿写从四言、五言、七言到长短句都可,改写指改成散文诗、散文、短剧、小说等,创作则更不拘形式。期末汇编成个人诗集。
(7)编写古诗文专集和个人诗集。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完成。专集必须有集名、封面设计、目录、主题等,尽可能有艺术特色。
10
五 评估验收成绩:
宽容、褒奖为主。
古诗文诵读必须注重实效,强调过程,注重评估。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记录学生的每一个成绩、评价学生的每一份收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朝着活动的纵深发展。每个学生拥有一张古诗文诵读成绩卡,记载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成绩。同时,将古诗文诵读成绩作为语文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工作保证了活动的持续、有序、有效的进行。__
篇三:11月21日《论语》与处世之道宣传稿(120)
九州国学讲堂第十二讲 《论语》与修身处世之道
——中国人修身处世的大道智慧
“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准的,无不熟读《论语》,孔子的教诲给他们的激励影响至巨,实例多得不胜枚举。
——日本现代管理思想家 伊藤肇
《论语》所蕴含的管理智慧和管理哲学,将为现代企业家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柳传志
? 中国管理者如何修身处世,成就辉煌快乐的人生,
? 如何真正建设立足中国本土的企业文化,
11
? 什么是杰出人才需具备的素质,
【课程背景】:
宋代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论语》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了历代儒生们的精神航标,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将其列为“四书”之首,把它作为宋代童蒙学习和科举取士的必修科目。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危机及纷繁芜杂的社会问题,在如何解决人类未来健康、科学发展的问题上,许多科学家主张向以孔子及《论语》为代表的儒文化寻求答案。因此,《论语》被国际社会普遍誉为能在21世纪拯救人类的思想之一,人类思想皇冠上的璀璨宝石。更有甚者称其为 “中国圣经”。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以及为人处世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其儒家思想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的思想构筑了中华民族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
【课程收获】:
? 通过解读《论语》,来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学习做人做事,领悟《论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为人之道,为管理者修身处世开启智慧。
12
? 更为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中的仁、义、礼、智、信,打造和谐企业,为企业筛选杰出人才提供方向。
? 掌握为政以德的管理精神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成之道。给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以启发、以指导,以便创新性地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问题
:::::::::::::::::::::::::::::::::::::::
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中流传着傅杰教授的一句“语录”:“能把《论语》融会贯通的,只有朱熹和我了。”傅杰教授这种以六经注我的学问严谨态度,这种“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气魄是一些明星学者所不能比拟的。这也足以表明其解读《论语》功力之深厚。
【课程主题】:《论语》与处世之道
【课程时间】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全天)
【举办单位】 九州书院
【课程邀请】 ? 期待自我超越的企业高层管理者
? 在思索中锐意进取的政府官员、社团领袖及其他社会精英
【课程地点】 上海复旦大学
【与会费用】 1000元/人,含餐点、资料费、会务费等。(三人以上报名800元/人)
【名师介绍】:傅杰教授
13
中国著名人文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双聘研究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曾任台湾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师从当代著名国学大师姜亮夫、刘操南教授治中国古典文献学,曾担任姜亮夫先生助手、在胡奇光教授指导下研究中国语言学史。著有《论语一百句》、《新译三略读本》等,编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史考据文录》、《论语二十讲》等。
《论语》与处世之道(课程大纲)
一、孔子与《论语》
?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 儒家为中国文化主干说
? 孔子其人
? 《论语》成书及其历史背景
? 《论语》如何成为儒家经典
? 《论语》与四书
? 如何学习《论语》
二、《论语》智慧解读
? 《论语》:谦谦君子之学
? 《论语》与修身之道
?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的交友智慧
? 孔子经典教育思想
14
? 半部论语治天下
? 孔子养生智慧
? 《论语》中“仁”思想与和谐社会
三、 《论语》对中国学术与政治的影响
? 《论语》与先秦诸子之学
? 《论语》与宋明理学
? 隋唐科举到八股取士
? 儒家十三经
? 《论语》与清代朴学
四、 《论语》章句精解
? 《学而》、《为政》:君子贵为学之道
? 《述而》:孔子的乐学之道
? 《乡党》:孔子的家居生活
? 《颜渊》、《子路》:孔子的仁爱学说
? 《季世》、《卫灵公》:孔子为政之德
:::::::::::::::::::::::::::::::::::::::
【企业家名言录】:
企业管理中的一切要求和准则,都可以从《论语》里找到依据。《论语》是治理中国企业病症最好的药。 ——皇明太阳能董事长 黄鸣
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三本书:一是孔子的《论语》,二是老
15
子的《道德经》,三是孙子的《孙子兵法》。《论语》培育我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勇于进取、刚健有为的浩然正气。——海尔集团 董事局主席 张瑞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仁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蒙牛?牛根生
做人像水,做事像山,这是我做人的原则。 ——新东方?俞敏洪
16
范文二:《论语》读本--《为政篇》
第二篇《为政篇》
第 17 课:《为政篇》的第一章
一、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二、译文: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
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
绕在它的周围。”
三、注释:
为政以德:状语后置句。“以德”是介宾结构,“以”,
介词,是“用”的意思,“德”是它的宾语。“为”,动词,
治理。
北辰:名词,北极星。
其:代词,一定的。
所:名词,位置。
共:动词,同假字,同拱,环绕的意思。
之:代词,它,指代北极星。
四、体会: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以德为政”的思想。
第 18 课:《为政篇》的第二章
一、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
无邪
范文三:《论语》选读读本(电子稿)
《论语》选读
第一章仁:仁者爱人
(一)
樊迟①问仁②。子曰:“爱人。”问知③。子曰:“知人④。”
①樊(fán)迟:名须,字子迟,春秋末期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的学生。他求知心切,多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
②仁:二人成仁,即待人要亲善、关爱。《论语》共有59章提到“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包括忠、信、恕、孝、恭、敏、宽、惠、智、勇等。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仁可以视为全德”。
③知:通“智”,智慧。
④知人:了解人。
(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①,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②。”
①.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②反是:和这相反。
(三)
子曰:“仁远乎哉①?我欲②仁,斯仁至矣。”
①仁远乎哉:仁德难道离我很远吗?
②欲:想要,希望。
(四)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①里:住处,这里用作动词,居住。
②处(chǔ):居住。
③焉得知:怎么算得上是聪明呢?
(五)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①居处恭: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恭,端正。
②执事敬:工作严肃认真。执事,担任工作。
③忠:忠心诚意。
④之:去,到,往。
⑤夷狄:边远蛮荒之地。
①②③④⑤
子曰:“当①仁,不让于师②。”
①当:面对。
②不让于师:对老师也不要谦让。让,谦让。
(七)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①好:喜好。
②恶:厌恶,讨厌。
(八)
子曰:“巧言①令色②,鲜③矣仁!”
①巧言:花言巧语。
②令色:伪善的面貌。
③鲜(xiǎn):少。
第二章德:君子怀德
(一)
子曰:“君子怀①德②,小人怀土③;君子怀刑④,小人怀惠⑤。”
①怀:思,思念。
②德:道德,品行。古时写作“惠”,从字的构造看,由“直”,“心”两个部件组成。“直”是“值”的本字,相遇,相当之义;“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德”字的本义为心、行之所值,即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价值观。 ③土:土地,乡土。
④刑:法度,规范。
⑤惠:恩惠,利益。
(二)
子曰:“君子喻①于义②,小人喻于利③。”
①喻:知晓,明白。
②义: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
③利:财利,利益。有人认为这里专指从事生产、交易等所得的超过本钱的收获。
(三)
子曰:“骥①不称②其力,称其德也。”
①骥(jì):良马,千里马。这里比喻杰出的人才。
②称:称颂,赞美。
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②矣乎!民鲜③久矣。”
①中庸:中,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庸,平常,一般。
②至:极,最高的。
③鲜:少,指缺乏中庸之德。
(五)
子曰:“德之不修①,学之不讲②,闻义不能徙③,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①修:加以装饰和整治,使之完美。
②讲:讲习,指对学问进行讨论探究。
③徙:迁移,这里有靠近、做到的意思。
(六)
子曰:“乡原①,德之贼②也。”
①乡原:指不分是非、言行不一、貌似忠厚的老好人。原,通“愿”,拘谨,谨慎。
②德之贼:败坏道德的人。贼,本义是残害、伤害。
(七)
或①曰:“以德报怨②,何如③?”子曰:“何以④报德?以直⑤报怨,以德报德。” ①或:有的人。
②以德报怨:用恩惠来回报怨恨。德,这里是恩惠的意思。怨,指怨恨、抱怨、责备等。
③何如:怎么样。
④何以:即“以何”,用什么。
⑤直:公正、正直。也有人认为这里的直通“值”,是对等、合理的意思。
(八)
子曰:“德不孤①,必有邻②。”
①德不孤:德,有德者。孤,孤单,孤立。
②邻:居住的地方相近,引申为亲近的人。
第三章孝:孝悌为本
(一)
孝①弟②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①孝:孝是古代社会所崇奉的道德标准之一。“孝”字,上半部分从老,下半部分从子,以为子能乘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是“善事父母”。
②弟(tì):同“悌”,《说文解字》释为“善事兄长”,指弟弟敬爱哥哥,亦泛指兄弟之间的关爱。
(二)
子曰:“弟子①入则孝,出②则弟,谨①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①弟子:年纪幼小的人。
②入、出:入是“入父宫”,出事“出己宫”。
③谨:寡言少语。
④仁:即仁人。
(三)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②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他是“孔门十哲”之一。
②至于:可理解为“谈到、讲到”。
(四)
子夏①问孝。子曰:“色难②。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③。曾④是以为孝乎?”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他是“孔门十哲”之一。
②色难:子女侍奉父母时的容色最难。
③先生馔(zhuàn):先生,年长者,这里指父母。馔,吃喝。
④曾:竟。
(五)
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③而不怨。”
①事父母几(jī)谏:意思是看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婉转地劝阻。几,轻微,婉转。
②违:触忤(wǔ),冒犯。
③劳:操劳,辛劳。
(六)
司马牛①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②。”子夏曰:“商闻之矣③: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④而无失,与人恭⑤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①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②亡:通“无”,没有。
③商闻之矣: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商,即子夏。
④敬:对待工作严肃认真。
⑤恭:恭敬,谦逊有礼。
第四章学:学而不厌
(一)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②而不厌③,诲④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①识(zhì):记住
②学:指后天对知识的获得和对能力的培养。
③厌:满足。
④诲:教导,教诲。
(二)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①问于我,空空如也②。我叩其两端③而竭焉。”
①鄙夫:乡下百姓。
②空空如也: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形容一无所知。
③叩其两端:这里指追问万物的来源和归宿。叩:盘问。两端,两头,指事物的正反、始终、本末等。
(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①思,无益②,不如学也。”
①以:用来。
②无益:没有好处。
(四)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能②,可谓好学也已矣。”
①日知其所亡:每天掌握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亡,通“无”,指未学习过的知识。
②所能:已经掌握的知识。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而近思②,仁在其中矣。”
①博学而笃志:广泛学习且意志坚定。笃:忠实,坚定。
②切问而近思:紧扣问题而问、而思。“切”和“近”都有近的意思。
(六)
子贡①问曰:“孔文子②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④谓之文也。”
①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他是“孔门十哲”之一。 ②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③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低、能力差的人求教为可耻。
④是以:因此。
(七)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①,今之学者为人②。”
①为己:充实、提高自己。
②为人:做给别人看,炫耀自己。
(八)
子曰:“君子不器①。”
①不器:不像器皿一般。意为用途不局限于一个方面。
第五章礼:克己复礼
(一)
颜渊①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②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③仁焉。为仁由己④,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⑤。”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①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学生。
②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乎礼。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的道德规范。
③归:这里表示赞许的意思。
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行善在己,不在别人。 ⑤目:这里指具体要点。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①,约之以礼②,亦可以弗畔③矣夫④。”
①博学于文:广博地学习。文,指君子的文化学习方面。
②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约,约束。
③畔:通“叛”,背离、背叛的意思。
④夫(fú):语气助词,吧。
(三)
子贡曰:“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②,何如③?”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①谄(chǎn):巴结奉承,讨好别人。
②骄:骄横。
③何如:怎么样。
(四)
子曰:“不知命①,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②,无以知人也。” ①命:一种解释为“命运”,一种解释为“使命”,两种解释也可融合。 ②知言: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辩其是非善恶。
(五)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①劳:劳倦。
②葸(xǐ):胆怯,害怕。
③乱:闯祸,作乱。
④绞:尖刻刺人。
(六)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文胜质则史③。文质彬彬④,然后君子。”
①质:内在的本质,指内在的思想情感。
②文:文采,指外在的礼仪修养。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互相融合、配合恰当的样子。
‘
①②③④
第六章和:和而不同
(一)
子曰:“君子①和②而不同③,小人同而不和。”
①君子:主要是指德行高尚的人,有时也指学问深、地位高的人。《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了107次;而与“君子”相对的“小人”,在《论语》中出现了24次。“小人”主要是指道德品质低下的人,也指学问差、地位低的人。 ②和:和谐,协调。
③同:盲目附和,人云亦云。
(二)
子曰:“君子不以①言②举③人,不以人废④言。”
①以:因为。
②言:言辞言论。
③举:举荐,提拔。
④废:废弃,摒弃。
(三)
子曰“君子矜①而不争②,群③而不党④。”
①矜:念jīn时表示怜悯、怜惜,另有自尊庄重等意思。念guān时同“鳏”,泛指老而无妻的人,有孤独之意。
②争:整治。
③群:合群。
④党:结党,拉帮结派。
(四)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②,患不知人也。”
①患:忧虑,担心。
②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不了解自己。
(五)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①求诸己:只要求于自己。诸,“之于”的合音。下句“求诸人”指要求于别人。
①
(六)
子绝①四:毋②意③,毋必④,毋固⑤,毋我⑥。
①绝:拒绝,杜绝。
②毋:同“勿”,不要,不可。
③意:主观猜测,缺少客观依据。
④必:武断,结论太绝对,不留余地。
⑤固:拘泥,固执己见。
⑥我:自私,自己为是,唯我独尊。
(七)
子曰:“莫我知①也夫!”子贡曰:“何为②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③天,不尤④人,下学⑤而上达⑥,知我者其天乎!”
①莫我知:即“莫知我”的倒装。没有人知道、了解我。
②何为:为何。
③怨:埋怨,怨恨。
④尤:责怪,归咎。、
⑤下学:学人事,了解社会,指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
⑥上达:把握天命,指透彻了解很高深的道理。
(八)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①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的样子。坦,平坦。
②长戚戚:经常忧愁的样子。
①②
第七章知:知者不惑
(一)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③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是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他是“孔门十哲”之一。
②女:同“汝”,你。
③知:同“智”,聪明智慧。
(二)
子曰:“知者①乐水,仁者②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③。” ①知者:有智慧的人。
②仁者:有仁德的人。
③寿:长寿。
(三)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②。子曰:“女奚③不曰,其为人也,发愤④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⑤。”
①叶公:楚国叶县尹,是一位贤者。
②不对:没有回答。
③奚:为什么。
④发愤:自觉不满意而奋力去做。愤,心求通而未得。
⑤云尔:相当于“罢了”。
(四)
子曰:“人无远虑①,必有近忧②。”
①远虑:长远的考虑。“远”和下句中的“近”,可以指时间上的,也可以指空间上的。
②近忧:眼前的忧患。
(五)
季路问事鬼神①。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②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③?”
①事鬼神:奉祀鬼神。
②敢:表敬副词,无实际意思。
③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道理还没弄清楚,如何能知晓死后的情形呢?
(六)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①何述②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③,百物生焉④,天何言哉?”
①小子:弟子自称。
②述:遵行。
③四时行焉:指春、夏、秋、冬时令之运行。
④百物生焉:万物自然生长。
(七)
子曰:“知者不惑①,仁者不忧②,勇者不惧③。”
①惑:疑惑。
②忧:忧愁。
③惧:畏惧,恐惧、。
范文四:《论语》选读读本(电子稿)
《论语》选读
第一章 仁:仁者爱人 (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fán)迟:名须,字子迟,春秋末期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的学生。他
求知心切,多次向孔子请教“仁”的学说。 ?仁:二人成仁,即待人要亲善、关爱。《论语》共有59章提到“仁”。仁,是
儒家的核心思想,包括忠、信、恕、孝、恭、敏、宽、惠、智、勇等。正如冯友
兰先生所言,“仁可以视为全德”。
?知:通“智”,智慧。
?知人:了解人。
(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反是:和这相反。
(三)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远乎哉:仁德难道离我很远吗,
?欲:想要,希望。
(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住处,这里用作动词,居住。
1
?处(chǔ):居住。
?焉得知:怎么算得上是聪明呢,
(五)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居处恭: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恭,端正。 ?执事敬:工作严肃认真。执事,担任工作。 ?忠:忠心诚意。
?之:去,到,往。
?夷狄:边远蛮荒之地。
(六)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当:面对。
?不让于师:对老师也不要谦让。让,谦让。
(七)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好:喜好。
?恶:厌恶,讨厌。
(八)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花言巧语。
2
?令色:伪善的面貌。
?鲜(xiǎn):少。
第二章 德:君子怀德
(一)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思,思念。
?德:道德,品行。古时写作“惠”,从字的构造看,由“直”,“心”两个部件组成。“直”是“值”的本字,相遇,相当之义;“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德”字的本义为心、行之所值,即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价值观。 ?土:土地,乡土。
?刑:法度,规范。
?惠:恩惠,利益。
(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义: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
?利:财利,利益。有人认为这里专指从事生产、交易等所得的超过本钱的收获。
(三)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骥(jì):良马,千里马。这里比喻杰出的人才。
?称:称颂,赞美。
3
(四)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中,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庸,平常,一般。
?至:极,最高的。
?鲜:少,指缺乏中庸之德。
(五)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修:加以装饰和整治,使之完美。
?讲:讲习,指对学问进行讨论探究。
?徙:迁移,这里有靠近、做到的意思。
(六)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乡原:指不分是非、言行不一、貌似忠厚的老好人。原,通“愿”,拘谨,谨慎。
?德之贼:败坏道德的人。贼,本义是残害、伤害。
(七)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或:有的人。
?以德报怨:用恩惠来回报怨恨。德,这里是恩惠的意思。怨,指怨恨、抱怨、责备等。
?何如:怎么样。
?何以:即“以何”,用什么。
?直:公正、正直。也有人认为这里的直通“值”,是对等、合理的意思。
4
(八)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德,有德者。孤,孤单,孤立。
?邻:居住的地方相近,引申为亲近的人。
第三章 孝:孝悌为本
(一)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孝是古代社会所崇奉的道德标准之一。“孝”字,上半部分从老,下半部分从子,以为子能乘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是“善事父母”。 ?弟(tì):同“悌”,《说文解字》释为“善事兄长”,指弟弟敬爱哥哥,亦泛指兄弟之间的关爱。
(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年纪幼小的人。
?入、出:入是“入父宫”,出事“出己宫”。
?谨:寡言少语。
5
?仁:即仁人。
(三)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他是“孔门十哲”之一。
?至于:可理解为“谈到、讲到”。
(四)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他是“孔门十哲”之一。
?色难:子女侍奉父母时的容色最难。
?先生馔(zhuàn):先生,年长者,这里指父母。馔,吃喝。
?曾:竟。
(五)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事父母几(jī)谏:意思是看到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婉转地劝阻。几,轻微,婉转。
?违:触忤(wǔ),冒犯。
?劳:操劳,辛劳。
(六)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
??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6
?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亡:通“无”,没有。
?商闻之矣: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商,即子夏。 ?敬:对待工作严肃认真。
?恭:恭敬,谦逊有礼。
第四章 学:学而不厌 (一)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zhì):记住
?学:指后天对知识的获得和对能力的培养。
?厌:满足。
?诲:教导,教诲。
(二)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
焉。”
?鄙夫:乡下百姓。
?空空如也: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形容一无所知。 ?叩其两端:这里指追问万物的来源和归宿。叩:盘问。两端,两头,指事物的
正反、始终、本末等。
(三)
??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以:用来。
7
?无益:没有好处。
(四)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日知其所亡:每天掌握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亡,通“无”,指未学习过的知识。
?所能:已经掌握的知识。
(五)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学而笃志:广泛学习且意志坚定。笃:忠实,坚定。 ?切问而近思:紧扣问题而问、而思。“切”和“近”都有近的意思。
(六)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他是“孔门十哲”之一。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低、能力差的人求教为可耻。 ?是以:因此。
(七)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8
?为己:充实、提高自己。
?为人:做给别人看,炫耀自己。
(八)
?子曰:“君子不器。”
?不器:不像器皿一般。意为用途不局限于一个方面。
第五章 礼:克己复礼
(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学生。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乎礼。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的道德规范。
?归:这里表示赞许的意思。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行善在己,不在别人。 ?目:这里指具体要点。
(二)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9
?博学于文:广博地学习。文,指君子的文化学习方面。 ?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约,约束。
?畔:通“叛”,背离、背叛的意思。
?夫(fú):语气助词,吧。
(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谄(chǎn):巴结奉承,讨好别人。
?骄:骄横。
?何如:怎么样。
(四)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命:一种解释为“命运”,一种解释为“使命”,两种解释也可融合。 ?知言: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辩其是非善恶。
(五)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劳:劳倦。
?葸(xǐ):胆怯,害怕。
?乱:闯祸,作乱。
?绞:尖刻刺人。
(六)
10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内在的本质,指内在的思想情感。
?文:文采,指外在的礼仪修养。
?史:虚浮不实。
?彬彬:互相融合、配合恰当的样子。
‘
第六章 和:和而不同 (一)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主要是指德行高尚的人,有时也指学问深、地位高的人。《论语》中,
“君子”一词共出现了107次;而与“君子”相对的“小人”,在《论语》中出
现了24次。“小人”主要是指道德品质低下的人,也指学问差、地位低的人。
?和:和谐,协调。
?同:盲目附和,人云亦云。
(二)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以:因为。
?言:言辞言论。
?举:举荐,提拔。
11
?废:废弃,摒弃。
(三)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念jīn时表示怜悯、怜惜,另有自尊庄重等意思。念guān时同“鳏”,泛
指老而无妻的人,有孤独之意。
?争:整治。
?群:合群。
?党:结党,拉帮结派。
(四)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患:忧虑,担心。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不了解自己。
(五)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求诸己:只要求于自己。诸,“之于”的合音。下句“求诸人”指要求于别人。
(六)
12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拒绝,杜绝。
?毋:同“勿”,不要,不可。
?意:主观猜测,缺少客观依据。
?必:武断,结论太绝对,不留余地。
?固:拘泥,固执己见。
?我:自私,自己为是,唯我独尊。
(七)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
???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莫我知:即“莫知我”的倒装。没有人知道、了解我。 ?何为:为何。
?怨:埋怨,怨恨。
?尤:责怪,归咎。、
?下学:学人事,了解社会,指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 ?上达:把握天命,指透彻了解很高深的道理。
(八)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的样子。坦,平坦。 ?长戚戚:经常忧愁的样子。
第七章 知:知者不惑
13
(一)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是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他是“孔门十哲”之一。
?女:同“汝”,你。
?知:同“智”,聪明智慧。
(二)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有智慧的人。
?仁者:有仁德的人。
?寿:长寿。
(三)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楚国叶县尹,是一位贤者。
?不对:没有回答。
?奚:为什么。
?发愤:自觉不满意而奋力去做。愤,心求通而未得。
?云尔:相当于“罢了”。
(四)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远虑:长远的考虑。“远”和下句中的“近”,可以指时间上的,也可以指空间上的。
14
?近忧:眼前的忧患。
(五)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
?生,焉知死,”
?事鬼神:奉祀鬼神。
?敢:表敬副词,无实际意思。
?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道理还没弄清楚,如何能知晓死后的情形呢,
(六)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
??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小子:弟子自称。
?述:遵行。
?四时行焉:指春、夏、秋、冬时令之运行。 ?百物生焉:万物自然生长。
(七)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惑:疑惑。
?忧:忧愁。
?惧:畏惧,恐惧、。
古今名言
1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声明
16
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谢谢合作~
17
范文五:阐述千年儒家经典:《论语》读本(精选)
基本资料
阐述千年儒家经典:《论语》读本(精选)
作者: 钱逊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25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
书??目:
举报失效目录
新浪书库
《论语》读本 第一部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并不恼怒,不也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了吗?”
学而篇第一(1)
学而篇第一(2)
为政篇第二(1)
为政篇第二(2)
八佾篇第三(1)
八佾篇第三(2)
八佾篇第三(3)
里仁篇第四(1)
里仁篇第四(2)
公冶长篇第五(1)
公冶长篇第五(2)
公冶长篇第五(3)
雍也篇第六(1)
雍也篇第六(2)
雍也篇第六(3)
述而篇第七(1)
述而篇第七(2)
述而篇第七(3)
泰伯篇第八(1)
泰伯篇第八(2)
子罕篇第九(1)
子罕篇第九(2)
子罕篇第九(3)
乡党篇第十(1)
乡党篇第十(2)
先进篇第十一(1)
先进篇第十一(2)
先进篇第十一(3)
颜渊篇第十二(1)
颜渊篇第十二(2)
颜渊篇第十二(3)
子路篇第十三(1)
子路篇第十三(2)
子路篇第十三(3)
宪问篇第十四(1)
宪问篇第十四(2)
宪问篇第十四(3)
宪问篇第十四(4)
卫灵公篇第十五(1)
卫灵公篇第十五(2)
卫灵公篇第十五(3)
季氏篇第十六(1)
季氏篇第十六(2)
季氏篇第十六(3)
阳货篇第十七(1)
阳货篇第十七(2)
阳货篇第十七(3)
微子篇第十八(1)
微子篇第十八(2)
子张篇第十九(1)
子张篇第十九(2)
子张篇第十九(3)
尧曰篇第二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