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答题技巧
一、首先,“文言文阅读考试目标的说明”归纳为:
1、 理解常用文言文词语的意义。
2、 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
3、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
4、 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
二、课内文言考查以三大题型为主:
(一)、带点词注解。
考查内容以文言实词为主,涉及以下几个:
1、 古今异义词;如“去”。
2、 通假词;
3、 词类活用;
4、 一词多义;如“兵”。
5、 词的感情色彩变化。
(二)、文言句子翻译。
从句式看:
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从内容看;
这些句子在文本中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 翻译这些句子的一般要求: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准确)、“达”(流畅)、
“雅”(优美)。
(三)、阅读理解。
主要通过简答题的形式来达成目标。
内容包括:
对课文整体的把握,
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内涵的分析,
对人物思想,情感的评论,剖析等。
明确解题方法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1. 是与现代汉语比较,掌握文言词义。
2. 是通过分析字形,掌握文言词义。
3. 是结合利用成语,掌握文言词义。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初中阶段常用文言虚词:
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
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
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
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文言句子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
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意译: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名、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 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 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句式
1、 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基本形式:“??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
“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2、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1) 省略主语
(2) 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
(3) 省略宾语
(4) 省略介词
(5) 省略量词
3、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 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2) 宾语前置
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
(3) 定语后置。
(4)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
之后。
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5) 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A于
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
B以
例:屠惧,投以骨。愿陛下拖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复之效“后置。
4、 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句,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
断。
5、 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
(2)“有??者“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4)何以 拿什么,凭什么
(5)还有“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
范文二:文言文翻译答题
高考文言文翻译答题模板之研究分析
古代汉语中的文言翻译,一直是与现代汉语中的写作齐名的综合考查形式,它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扩展性,因此成为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压轴题”,成熟而经典。而文言翻译在传承文化、弘扬传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言翻译”考点,具有纵向拓展及横向延伸的特点,“纵向”表现为由判断到翻译,由客观到主观,由单句到组合;“横向”则体现为题型的创新及多样化。因此高考中对语句的理解要注意以下步骤:
步骤(一):放回原文,了解语境。
翻译的句子一定要放回原文去读,要弄明白该句说的是何人,何事,何时,何地等。 步骤(二):借助方法,准确翻译。
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可灵活采用以下七种具体方法:
(1)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如:
上都留守阔,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
这句中,“上都留守”“宰相”是两个表示官职的专用名词,“仁杰”是人名,可保留不译。整句话译为:上都留守的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没有被皇帝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你了。”
(2)对译
即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如: 吾尝为鲍叔谋(谋划)事(事情)而更(更加)穷困,鲍叔不以吾愚(愚蠢),知时(时运)有利(顺利)不利(顺利)也。
(3)替换
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那些没有共同构词成分的词,如:
其(他)不碎(摔破)首(头颅)折支(身肢)也幸矣,何(什么)中之望矣!
(4)拆开
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节词,对这类词语,一定要拆开两个单音节词来翻译。如: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北面”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而在句中却是两个词,翻译时一定要拆开,译为“面向北”。
(5)补充
对句中的省略成分必须增补出来,否则上下文语气就不会连贯,如: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句中“不足为也”省略了主语“楚相”或“廉吏”,译时应补充出来:(廉洁的官吏)不值得做啊!
(6)删略
文言文中有些成分没有实在的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是为了构成音节,或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就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7)调整
遇到倒装成分时,要把倒装的句子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如: 盖将终焉,虽加其贤,尚何以发之?
“何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将疑问代词“何”调整到介词“以”的后面。答案:大概将要死于此地,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
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
步骤(三):检查确认避免错误
要检查句子是否通顺,字词是否正确,标点是否规范。
范文三: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么去读
(1)根据注释及相关题目猜测文章大意。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4)利用已掌握的文言字词意思、句式理解文章。
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第三人称(之其彼)
(2)疑问代词:谁 孰 何 胡 焉 安 奚
例题: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阅读训练】
1.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辞以军中多务 B.以残年余力 C.或以为亡 D.以刀劈狼首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是: 、
3.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
成语:
4.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第二部分:如何答题
一、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如:左右欲刃相如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如:兵挫地削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如:亲贤臣,远小人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如:亲贤臣,远小人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如: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如: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 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② 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③ 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④ 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⑤ 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二、内容归纳题
1.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2. 读懂文章中传达的大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例题如上)
3. 根据文章中传达的主人公的品质谈谈自己的看法,此类题目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根据文中传达的品质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三、文言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赋分点: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怎么样??”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项伯杀人,臣活之。”。(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 “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 “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 “断其喉,尽其肉”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④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怎么样。)。
(3)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震惊/悲泣)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夫六国与秦国皆诸侯”“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省略了“之”指孙权
(3)省略介词:“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四、文言文断句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技巧:
一、常用虚词是标志:
(一)常用句末语气词(句尾助词)后面可断句。
? 如“矣、耶、哉、与(欤)、焉、兮、耳、而已、 (乎)、(者)、(也 )”等。
? 特殊情况:
? 1、“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 或“者也”连用时,其后不能断句。 “卿今者才略”
?2、“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 生乎吾前),其后不能断句。
(二)常用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前面可断 句。
? 如“岂(岂独)、其、盖、唯、盍、夫、 且、且夫、若夫”等。
? 例: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 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前后 都可断句。
?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四)常用句首时间词前可断句。
? 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 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
(五)常用句首关联词前面大多可断句。
? 如“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 (于是)、苟、纵、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 以、继而、纵使、然则、虽然、至于”等。
? 例如: 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二、抓住“曰”“云”“言”:
?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 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
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 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
语省略。
三、根据习惯句式断句:
? 如:1、何其??也(译为“多么??啊”。)
? 2、不亦??乎(不亦说乎?)
四、借助修辞与骈句
借助文言文的两大特点来断句:
1、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
2、句式整齐,四六句多。
⑴顶真: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对称: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五、根据句子结构成分断句
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先找出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往往会句意自见(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但要注意倒装句、省略句等情况。
六、还要理解内容大意,联系前后文。为了保证断句的准确性,在利用上述方法时应注意结合内容大意的理解及联系前后文。
断句练习题:
一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i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二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三、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文言文练习题
一、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回答下列的问题。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4. 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答:
二、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
②俭以养德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三、阅读《马说》,完成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④执策而临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3、食马者“不知马”主要是不能了解千里马的需求?请选用文中词语,仿照所示答案,分别用两个字加以说明,填写在下面空格内。
4、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
四、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用 书: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 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9.(6分)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______________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范文四: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
主备人:刘燕燕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11、实词(2分)
12、虚词(2分)
13、翻译(4分)
链接中考:
2012年临沂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五柳先生传
[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
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13.五柳先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他的“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分)
答案:10.(2分)①好:爱好。(1分)②或:有的人(1分)
11.(2分)C(A介词,因为。B连词,表示目的。C 介词,用,D介词,凭借)
12.(4分)①每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高兴得忘记了吃饭。(2分,“会意”
翻译正确1分,其他意思基本对且通顺1分)
②房屋简陋,里面空空荡荡的,不能遮挡风吹日晒。(2分,一句1分)
13.(2分)“不慕荣利”,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分);“忘怀
得失”(1分)
2013年临沂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0分)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
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
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
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
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
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
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
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
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
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食余甘煮菜 .
②顾影颓然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1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11.(2分)①吃②回头看
12.(2分)A(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
13.(3分)(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
煮熟。(每以小句1分)
14.(3分)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若只答出其
中的一点得2分)
答题技巧 :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 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
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虚词的意
义和用法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
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课外的解题方法如下: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
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
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
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
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
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
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
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
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
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
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
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
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
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
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
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
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
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
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
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
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
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
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
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
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
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
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
(2)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
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
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我们又该如何云改正或抵制。
虚词用法:
初中阶段常用文言虚词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起指代作用的,如
“之”“其”“何”;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起连接作用的,如
“乃”“则”“而”;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常用的文言虚词有二十多个,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
以、于、为、也、乎、夫、焉”这十五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
解其作用和意义,还应与现代汉语作比较,明确哪些作用保留下来了,哪些虚词的
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在解释时,应准确运用现代汉语中与之相当的字词代替,借
助归类进行比较,掌握各类虚词的用法及意义。通过反复训练,熟记各类虚词的基
本用法。
例如: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
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或“以”与“为”结合,构成“以为”,“以??
为”的格式,相当于“认为”。
例句: 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2、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
齐王纳谏》
3、以为妙绝。(《口技》)——(都)认为(表演得)妙极了。
4、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有的认为死了,有的认为跑了。
5、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我认为宫廷里的事务。
二、介词,相当于“用”。
例句: 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三、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 1、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五、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六、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
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七、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八、介词,译为“按照”、 “根据”。
例如: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九、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目的,相当于“来”、“用来”、“以便”
等。
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十、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一、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词组,表示结果,译为“以致”。
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二、通“已”,已经。
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三、“以”连接“上”、 “下”、 “往”、 “来”、 “东”、 “西”、
“南”、“北”等词,表示方向、时间、数量、处所或范围的界线。可译作“以”、
“往”等。
例如:
(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我)接受任命以来,日夜忧愁叹息。
(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陈胜)就命令符离人葛
婴率领军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区。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
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而”的用法和意义
1.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又”、“和”或不译。
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国险而民附。
2.连词,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如:长跪而谢之。
3.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
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或不译。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连词,表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7.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如:
9.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
如:而母立于兹。
10.“而况”即“何况” ;“既而”、“已而”“:不久,一会儿;“而已”:
仅止于此、罢了; 「而后」才,方才。如: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现在把钟磬等打击乐器放
在水里,即使有大的风浪撞击,它们也不会鸣响的,更何况石头呢?)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既而儿醒,大啼。
之”的用法和意义
1、代词,代人、事、物,他,她,它(们)。规律:动词后面的“之”往往充当
代词。
如:昂首观之 渔人甚异之 驱之别院 闻之,欣然规往 学而时习之 执
策而临之 下车引之 心乐之 乃记之而去 忽啼求之 杀之以应陈
涉 借旁近与之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邑人奇之 使之冲烟而飞鸣
为之怡然称快
2、助词,的。规律: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之”充当结构助词。
如:邻人之父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近塞之人 腰白玉之环 禽兽之变诈
几何哉 实是欲界之仙都 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 然而禽鸟知山
林之乐, 花之隐逸者 而不知人之乐。 春冬之时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动词,往,到、去。规律:“之”后跟表示地点的名词。
如:辍耕之垄上 送孟浩然之广陵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 倒装句的标志,不译。
如:何陋之有? 弗之怠(弗怠之)
5、调整音节,无实义。
如:辍耕之(动词,到)垄上,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6、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心之所向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当余之从师也 如
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天子之怒
7、代词,这,此。
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范文五: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粜(卖米);籴(买米);穰(与农事有关);禳(与祭示有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关);觐(拜见)。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
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05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是()
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若 第:暂且
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C(此吾弄臣,君释之 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D(晁错为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作、表、为、就 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2.表官职变化的: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通“意”,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意思)也。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相关知识】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一词多义的产生:?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拉开弓)。?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
(6)表恢复的:复、还 成语有“引吭高歌”。?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可破)。?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词的署(代理); 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种内在关系识记)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5)兼词:诸焉盍旃叵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
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
(2001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等级)
是()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知道。 (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
质信:使者。 4.文言虚词题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答题技巧】
(2005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项是() 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B(夏人循环问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 五点意识法: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D(颜无子,?虚实意识:
不克葬克:能够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足音辨人(05高考)
(05广东)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晖避不见。 ?结构意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时衣食无所(05高考)
不见候:等候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
之何,”谓:对??说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13)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
?句位意识: “从”、“由”;?连词,“因此”、“于是,就”。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14)于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其戒之(05高考) “到”、“从”、“对”、“对于”、“由于”;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表比较,“比”;?被动,“被”。 孙也 (15)与?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
3臣“和??相比”;?连词,“和”、“及”; 之壮也,犹不如人 ?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动词(给予,结交,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参加)。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16)则?副词:表判断,“就是”;?连词:表承接,“就”、(05高考) “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
(4)呼应意识: 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17)者?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04高考) (事、东西);?用在句中,表提顿”。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 样”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18)之?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以舞剑 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其一人大叫 5(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
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2能设而不能动也3此马氏所以【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不对也(05高考) 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
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其庶几乎,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既要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恰如其
?而?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几个方面考虑: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
?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构成复音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看作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 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副词:“多么”。 ?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
?乎?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谷。
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介词:“于”、“在”、“从”。 ?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
?乃?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竟”;表判断,“就是”。?代词:“你”、“你的”。 ?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
?其?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 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连词,表?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代词:仅不代第二人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常见古今异义如下:
?且?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1亲戚2妻子3中国4所以5无论6更衣7殷勤8卑鄙 “很”;?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9其实10春秋11结束12约束13中原14烈士15牺牲16虽“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然
“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17不好18根本19学者20地方21山东22县官23致意24从
?助词,用于句首。 容
?若?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连词,表假设;表选择,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怜29以为30从而31至于32祖“或”、“或者”。?构成复音虚词 父
?所助词:?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和“为”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进37即使38向来39因为40老呼应,表被动;?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和“以”大
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抓住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的特点,对双音词进行切分)
?为介词:?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6.内容归纳题
“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疑【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问语气助词,呢。 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10)焉?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么;?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兼词“于之”;?作形容词词?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
尾? ?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11)也?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表疑问语气;?用在句中,?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12)以?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强加因果关系。
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
表时间、处所,“于”。?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7(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四)宾语前置:
哉、与(欤)”等虚词。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
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
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五)定语后置:
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等方面的知识。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向使”等。 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
(2)文言文翻译题: “具告以事。”(《鸿门宴》)。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
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备查知识3: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
赋分点: 一、表示疑问
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何以???(凭什么???)?何所???(所??是什么?)?奈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何???(??怎么办?为什么???)?如??何;奈??何?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把??怎样呢?)?孰与???(与??比,哪个更??)?独??耶?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难道??吗?)
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二、表示反问
?何??哉(也)?(怎么能??呢?)
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何??为?(??干什么呢?)
(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何??之有?(有什么??呢?) (刃:杀)。(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之何???(怎么能??呢)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安??哉(乎)?(哪里??呢?) (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不亦??乎?(不是??吗?) 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非??欤?(??不是??吗?) 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宁??耶?(哪里??呢?)
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10)顾??哉?(难道??吗?)
(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11)独??哉?(难道??吗?) 旁条”、“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三、表示感叹
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形容词?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直??耳!(只不过??罢了!) (4)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惟?耳!(只??罢了!)
明显); ?一何??(多么??啊!)
(3)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亦??哉~(也真是??啊!) 以来之。”(使-----来)?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四、表揣度
?无乃??乎(欤)(恐怕??吧?);
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得无(微)??乎?(该不??吧?))
(一)判断句 ?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庶几??欤?(或许??吧?)
也”、“??也”、“??者??”; 五、表示选择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弗”等表判断。 ???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其???其???(是??呢?还是??呢?)
(二)被动句: 六,其它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见欺于王” 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
(三)省略句: 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