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财产所在地管辖
財産所在地管轄
高橋宏司
1. 条文
3条の3 次の各号に掲げる訴えは、それぞれ当該各号に定めるときは、日本の裁判所に提起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3 財産権上の訴え 請求の目的が日本国内にあるとき、又は当該訴えが金銭の支払を請求するものである場合には差し押さえることができる被告の財産が日本国内にあるとき,その財産の価額が著しく低いときを除く。,。
2. 前段
「請求の目的」 動産?不動産?無体財産(特許権、商標権など)
例
引渡?明渡請求訴訟における目的物
引渡?明渡債務不存在確認訴訟における目的物
知的財産権の帰属に関する訴訟における当該知的財産権
不動産については、3条の3第11号「不動産に関する訴え」の対象にもなる。
趣旨
当該請求との合理的関連性
将来下される判決の執行可能性確保
「国内にある」 知的財産権については日本で登録又は付与されている場合(登記等を要するものについて民執法167条2項参照)。
理由 それぞれの地で属地的に保護が問題となる。
円谷(つぶらや)プロ事件
日本法人Xは、本件著作物の日本における著作者である。Xはタイ在住のタイ人Yに対して、Xが本件著作物につきタイにおける著作権を有することの確認等の訴えを東京地裁に提起した。
東京地裁平成11年1月28日判決
「本件著作物が我が国において著作されたものであるとはいっても、日本以外の国における本件著作物の利用に関しては、それぞれ当該国における著作物に関する法規を根拠とする権利(当該国の著作権法に基づく著作権)が問題となるものであり、これらの権利
1
についてはその所在地が我が国にあるということはできない???」
その後、Xは、Xが本件著作物につきタイにおける著作権を有することの確認の代わりに、Yが本件著作物について日本国における著作権を有しないことの確認を求める旨の訴えの交換的変更を申し立てた。
東京高裁平成12年3月16日判決
「我が国に財産所在地の裁判管轄があるかどうかについて」、「日本国における著作権の所在地が日本国内に存在することは、権利の性質上明らかというべきである。そうすると、Xの新請求については、我が国に財産所在地の裁判管轄があるものというほかない。」
最高裁平成13年6月8日
「本件請求は、請求の目的たる財産が我が国に存在するから、我が国の民訴法の規定する財産所在地の裁判籍(民訴法5条4号、旧民訴法8条)が我が国内にある。」
3. cf. 請求の担保の目的
例 売主の買主に対する代金支払請求における売買先取特権の目的物の所在地
国内土地管轄
,条,号
次の各号に掲げる訴えは、それぞれ当該各号に定める地を管轄する裁判所に提
起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4 日本国内に住所,法人にあっては、事務所又は営業所。以下この号におい
て同じ。,がない者又は住所が知れない者に対する財産権上の訴え 請求若し
くはその担保の目的又は差し押さえることができる被告の財産の所在地
請求の担保の目的の国内所在による国際裁判管轄は認められない。
趣旨
委託を受けずになされた物上保証の場合、担保目的物の所在地での応訴を強い
るのは債務者に酷。
委託を受けずになされた保証の場合、保証人の所在地での応訴を強いるのは主
債務者に酷。
日本法上は、物的担保の実行については債務名義は不要(民事執行法「第三章
担保権の実行としての競売」)なので、提訴せずに債務の満足を得ることができ
る。
2
立法論的批判
債権者は担保目的物に高い期待を有している。
当該担保に係る被担保債権についての訴訟であるので、通常は(cf. 委託を受
けずになされた場合)、予測可能性がある。
4. 後段
a. 趣旨と批判
趣旨
渉外事件において被告の執行可能財産を確保することは純粋内国事件に比して困難。例えば、便宜置籍船国で設立され、本拠地が明らかでないペーパーカンパニーが一隻だけ船舶を所有しており(one-ship company)、燃料代金債務等を履行しないまま世界中を航行している場合(姉妹船を有している場合も、程度の差こそあれ、同様)。
外国で本案判決を得させてから日本で執行判決請求をさせるのは迂遠。
他方、無制限に認めると、関連性のない事件についての管轄が広がり過ぎる。
立法論的批判
事件との関連性がない(cf. 前段)。
判決の執行可能性確保のためならば、本案管轄を認めなくとも、保全命令管轄を
認めれば済む。
cf. 判決効を財産所在地に限定して肯定する立法論 間接管轄との関係での配慮
b. 要件
「当該訴えが金銭の支払を請求するものである場合」
趣旨 財産所在地管轄の趣旨は、当該財産からの債権回发の期待にある。
例
代金支払請求
損害賠償請求
除外
3
金銭債務不存在確認請求
差止請求(但し、損害賠償請求との客観的併合はありうる)。
「差し押さえることができる」
差押禁止動産 民事執行法131条
(差押禁止債権 民事執行法152条)
「被告の財産」 cf. 物上保証人の財産
動産?不動産?債権?その他の無体財産(特許権、商標権など。著作権は含まれ
るか?)
被告が日本に従たる事業所しか有しない場合、3条の2第,項にもとづく管
轄は認められないが、同事業所が被告の所有するものならば、本条にもとづい
て管轄が認められる場合が多いことになる。
「国内にある」
債権については第三債務者の普通裁判籍が日本にある場合(民執法144条2項参
照)
知的財産権については日本で登録されている場合(民執法167条2項参照)。
「著しく低い」 不明確
名目的な財産 例 商品見本、身の回り品
訴額との関係で相対的に低いことを言うと解する説もあり。例 1億円の財産を日本に有する被告に対する100億円の訴額の訴訟について管轄権を認めるべきか?
立法論
内国所在財産の価格が訴額に見合う以上であることを要求する説
理由 財産所在地管轄の趣旨は、当該財産からの債権回发の期待にあ
る。
偶然ではなくある程度継続的に所在する(cf. 船舶などの輸送機械)ことを要
求する説
仮差押えによる財産の固定を要件とする説
批判
保全の必要性(民事保全法13条)のない事案においては仮差押えが
できないので不都合。
4
動産については二重の仮差押えが禁止されている(民事保全法49条
4項の準用する民事執行法125条1項)ので、他人が先に仮差押えして
いる場合に不都合。
c. 判例
東京地裁昭和34年6月11日判決
<事実の概要>
日本に営業所を有しないカリフォルニア州法人に極東方面のセールスマンとして雇用されていたが解雇されたアメリカ人原告が雇用契約上の権利としてアメリカへの旅費?家具の運賃を請求する訴訟を提起した。
<判旨>
「民事訴訟法上土地の管轄に関する規定中本件訴の裁判権の有無を判断するについて一応の根拠とすべき法条は同法第八条であるということができる。同条は、日本にいわゆる生活の本拠を有しない者に対する権利の保護を確実ならしめ権利の実行を容易にするために特別の裁判籍を認めたものであって、その人的関係において日本との関係が稀薄である者に対しても訴を提起することができる規定であること原告主張のとおりである。そして同条が右の目的に出た規定であることからすれば、被告たるべき者に関する限りその国籍ないし所在は問うところでなく、したがって外国の法人等についても日本における事務所又は営業所のない場合でも同条の趣旨によってわが裁判権が認められると解し得るもののようである。もっとも本件においては請求もしくは担保の目的の所在地は問題でなく、同条中の「差押フルコトヲ得ベキ被告ノ財産ノ所在地」としてであることは原告の主張自体明らかである。
然し乍ら、民事訴訟法第八条を右のように解し、被告がわが国内にいやしくも差し押えるべき財産を有する限り、その種類、数量、価額のいかんを問わずわが裁判権が及ぶものとするときは、わが国に現在し、少くともわが裁判所を択んだ原告の利便にはかない、かつ実効性を发めるものとは言い得ても、日本に現在しない被告にとっては著しい不利益を免れないこととなる。被告の財産がわが国土の一部である土地で、これを直接の目的とする財産権上の請求の如きものならば、その財産とわが国との関連が緊密であるが、その財産が動産の場合はその土地との結びつきはきわめてうすいこととなる。しかも本件財産は原告の主張する如き若干の商品見本その他であり、原告が日本のみならず極東各地にセールスマンとして行動していたことからすれば、それらの財産が本邦内に存在したのはたまたまそうであったという偶然の結果に近いといわ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この程度の関連性はまだわが裁判権が外国にある外国人,ないし外国法人,に及ばないとする原則に対する例外とするには十分でなく、被告はその所在において訴えられるとの基本的利益を侵すに足るだけの理由を構成しないと解するのが、もっとも公平にかなうものというべきである。
???原告は、かくては日本人が日本に生活の本拠を有していた外国人、外国法人に
5
対して有する居住当時の債権につきその外国人もしくは外国法人の遺留した物件によりその満足を得るについて日本の裁判所に訴を提起しおよび執行をすることが不可能となり、かえって甚だ公平の理念に反すると主張するが、その設例のような場合はまだ別個の観点から,例えば義務履行地、契約地、不法行為地等,わが裁判権を肯定する余地があり、そのような場合には民事訴訟法第八条もまたそのまゝ働くこととなるであろうから、これによって前記解釈を非難するのは当らない。」
横浜地裁昭和41年9月29日判決
オランダ法人の所有する船舶との衝突で死亡した日本人の遺族が、同法人の所有する姉妹船の日本への寄港の際に、損害賠償債権を被保全債権として仮差押請求した。
「???民訴法八条は差押うることを得べき被告の財産があれば被告が外国人で日本に住所がなくともその財産所在地の日本の裁判所に土地管轄を認めている。もとより土地管轄の規定は裁判権あることを前提としたものであり、かかる場合は判決の実効を確保できるので特に裁判権を認めたものというべく、その財産が土地と結びつきのうすい動産であろうと偶然存在したものであろうと問わないものと解する。
ところで???横浜港へ債務者所有のセルファースカーク号が寄港し未だ出航準備を完了していなかつたことが認められるので差押うべき???財産の所在地の当裁判所に対し債権者らはたとい債務者が日本に本店なく、支店なくとも、同社に対する損害賠償の訴を提起し裁判を求めることができ、当裁判所はその裁判権を有するものと解すべきである。???
このように本案の訴につき裁判権を有する以上本案事件の執行保全のための仮差押事件につき裁判権を有すること論をまたない。」
東京地裁八王子支部平成3年5月22日判決
<事実の概要>
ハワイ在住のアメリカ人Yは、ハワイに存するA所有の土地を日本法人に売却するについて、買主の選定?交渉?契約の締結に関する代理人として、日本法人Xらを選任し、売買契約の締結を条件に、手数料を支払うことを約した。その後、Xらの活動の結果、Bが本件土地を買い受けることとなった。しかし、Yは、Xらを排除し、A?B間で直接売買契約を締結させた。そこでXらは、Yが共有持分を有する日本国内の土地を仮差押えしたうえで、Yに対し、主位的に条件成就妨害による手数料請求、予備的に不法行為による損害賠償請求を求めた。
<判旨>
「一 被告はアメリカ合衆国ハワイ州に住所を有する者であるから、日本国裁判所が本件訴えについて当然には裁判権を有するものではない。しかし、被告について民訴法の規定する裁判籍のいずれかがわが国内に認められるときは、当事者間の公平、裁判の適正?迅速を期するという理念に照らし、これを不当とする特段の事情のない限り、被告
6
を日本国裁判所の裁判権に服させるのが条理に適うものということができる。
二 しかして、本件記録中の不動産登記簿謄本によれば、被告は原告らの主張するとおり、日本国内に不動産の共有持分を有していると認められるから,なお、右不動産上には極度額合計五〇〇〇万円の根抵当権設定登記及び原告らによる仮差押登記が経由されていることが認められる。,、被告について民訴法八条に規定する裁判籍があるものと
いうことができる。
三 そこで、前記の特段の事情の存否について検討することとする。
???
五 結論
以上のとおりであって、被告と日本国との法的関連が強く認められ、被告を日本国裁判所の裁判権に服させたとしても、これを不当とする特段の事情はないものであるから、日本国裁判所は本件訴えについて管轄権を有する。」
5. 特別の事情による訴えの却下
3条の9,特別の事情による訴えの却下, 裁判所は、訴えについて日本の裁判所が管轄権を有することとなる場合,日本の裁判所にのみ訴えを提起することができる旨の合意に基づき訴えが提起された場合を除く。,においても、事案の性質、応訴による被告の負担の程度、証拠の所在地その他の事情を考慮して、日本の裁判所が審理及び裁判をすることが当事者間の衡平を害し、又は適正かつ迅速な審理の実現を妨げることとなる特別の事情があると認めるときは、その訴えの全部又は一部を却下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前段について、日本に住所を有する債務者が「請求の目的が日本国内にある」として債務不存在確認請求訴訟を提起した場合、原告の住所地管轄を認めることになって被告の応訴の負担に鑑みて「特別の事情」ありとされる可能性がある。
後段について、内国所在の財産の価額と訴額との著しい不均衡、所在の偶然性?非継続性などは、「当事者間の衡平」との関係で考慮されうるか?
東京地方裁判所平成15年,月26日判決
<事実の概要>
X(日本法人)はY(ハワイ州法人)との間で、Yのブランドが付されたYの服飾製品を購入して販売する旨の販売代理店契約を締結する基本合意書を締結し、当該契約の締結に至らなかった場合には返金するとの約定で前払金を支払った。Xは、Y側の原因により当該契約の締結に至らなかったとして、前払金の返還とともに、契約締結上の過失又は不
7
法行為に基づき損害賠償を請求した。
<判旨>
「???Yは,我が国において本件[ブランドの]商標権を有しているところ,本件商標権については,特許庁の所在地をもって,民訴法,条,号の財産の所在地とみなされるから,商標法,,条,項,特許法,,条,,少なくとも,被告の財産の所在地,民訴法,条,号,の裁判籍が我が国内にあるものと認められる。 ???等諸般の事情をも考慮すれば,我が国の裁判所において本件???訴訟に応訴することをYに強いることは,当事者間の公平,裁判の適正?迅速を期するという理念に反するものというべきであり???我が国の国際裁判管轄を否定すべき特段の事情があると認めるのが相当である。」
8
范文二:试论国际私法中的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
试论国际私法中的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 试论国际私法中的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
试论国际私法中的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
试论国际私法中的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法学论文
在国际民事案件的特别管辖中,对物权的争议一般采用由诉讼标的物所在地国家法院管辖的原则,已经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承认。有些国家,如德国、日本对财产诉讼采用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的做法。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也采用了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的做法。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被告提起的诉讼,如果被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有可供扣押的财产,可以由可供扣押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由于,我国立法对上述规定并无更进一步的规定,最高法院也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因此,对该规定一般应理解为无限制地适用于国际民事案件。这样一来,可能使人觉得这一做法存在“过剩管辖”和滥用管辖权等问题,引起人们对设立这一规定的正当性的怀疑。从相关国家的立法和判例看,对于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认识和适用,经历了从有所限制到扩大解释为不受限制,后来又回归到加以限制的过程。目前,世界上承认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国家,对于这一管辖权的限制问题,在立法和学说上存在不同的做法和观点。本文将借鉴有关国家的立法、判例和学说?对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作粗浅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的规定,提出一点初步设想。 一、被告财产所在地管辖权立法概要 德国历史上最早规定财产所在地管辖权的是普鲁士一般民事诉讼法。该法附则第34条规定,普鲁士的臣民对在普鲁士有动产或不动产的外国人,可以在这些财产所在地法院提起为了用境内财产满足诉讼请求的诉讼,即使是对人的债权诉讼。这一规定的立法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保护本国公民对外国人享有的债权。此后,德意志帝国民事诉讼法第24条,取消了对被告的国籍限制和为了用境内财产满足诉讼请求的目的要件的限制,以被告财产所在地为理由无限制地承认财产所在地法院的管辖。联邦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3条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上述第24条的规定:对在内国没有住所的人
提起有关财产法上的请求权的诉讼,财产所在地法院有管辖权。奥地利原民事诉讼法第99条几乎和联邦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4条的规定一样,无限制地承认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而且对“财产”概念的解释相当广泛,除了将被告对内国国民享有的债权视为“财产”外,在原告反对债权可以进行抵销的情况,除非原告自身对债权的成立有异议,否则也将该债权作为管辖基础的“财产”。1983年修改的奥地利的民事诉讼法第99条第1款规定:对在内国没有管辖权的人提起的财产方面的诉讼,可以在该人财产所在地或诉讼标的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在内国的财产价值与诉额相比,不能是明显的低额。美国法院对财产所在地管辖权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无限制到有限制的过程。根据以前的管辖规则,不管法院对位于本辖区内的财产所有人是否有属人管辖,也不管所提起的诉讼是否与该财产有关,法院都可以对诉讼行使管辖权。按照现行的联邦最高法院规则,财产所在地的管辖必须符合“最低联系”标准。即如果被告在法院地仅有财产而无其他联系,则财产所在地不足以构成对该财产无关的诉讼行使管辖权的依据。
范文三:.试论国际私法中的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
www.gushidaquan.cc/zt/zhongpian.html 中篇故事
在国际民事案件的特别管辖中,对物权的争议一般采用由诉讼标的物所在地国家法院管辖的原则,已经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承认。有些国家,如德国、日本对财产诉讼采用被告财产(不一定是诉讼标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辖的做法。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也采用了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的做法。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被告提起的诉讼,如果被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有可供扣押的财产,可以由可供扣押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由于,我国立法对上述规定并无更进一步的规定,最高法院也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因此,对该规定一般应理解为无限制地适用于国际民事案件。这样一来,可能使人觉得这一做法存在“过剩管辖”和滥用管辖权等问题,引起人们对设立这一规定的正当性的怀疑。从相关国家的立法和判例看,对于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认识和适用,经历了从有所限制到扩大解释为不受限制,后来又回归到加以限制的过程。目前,世界上承认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国家,对于这一管辖权的限制问题,在立法和学说上存在不同的做法和观点。本文将借鉴有关国家的立法、判例和学说?对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作粗浅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的规定,提出一点初步设想。
一、被告财产所在地管辖权立法概要
德国历史上最早规定财产所在地管辖权的是普鲁士一般民事诉讼法。该法附则第34条规定,普鲁士的臣民对在普鲁士有动产或不动产的外国人,可以在这些财产所在地法院提起为了用境内财产满足诉讼请求(诉讼目的)的诉讼,即使是对人的债权诉讼。这一规定的立法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保护本国公民对外国人享有的债权。此后,德意志帝国民事诉讼法第24条,取消了对被告的国籍限制和为了用境内财产满足诉讼请求的目的要件的限制,以被告财产所在地为理由无限制地承认财产所在地法院的管辖。联邦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3条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上述第24条的规定:对在内国没有住所的人提起有关财产法上的请求权的诉讼,财产所在地法院有管辖权。奥地利原民事诉讼法第99条几乎和联邦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4条的规定一样,无限制地承认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而且对“财产”概念的解释相当广泛,除了将被告对内国国民享有的债权(即使是处于诉讼争议中的债权)视为“财产”外,在原告反对债权可以进行抵销的情况,除非原告自身对债权的成立有异议,否则也将该债权作为管辖基础的“财产”。1983年修改的奥地利的民事诉讼法第99条第1款规定:对在内国没有管辖权的人提起的财产方面的诉讼,可以在该人财产所在地或诉讼标的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在内国的财产价值与诉额相比,不能是明显的低额。美国法院对财产所在地管辖权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无限制到有限制的过程。根据以前的管辖规则,不管法院对位于本辖区内的财产所有人是否有属人管辖,也不管所提起的诉讼是否与该财产有关,法院都可以对诉讼行使管辖权。按照现行的联邦最高法院规则,财产所在地的管辖必须符合“最低联系”标准。即如果被告在法院地仅有财产而无其他联系,则财产所在地不足以构成对该财产无关的诉讼行使管辖权的依据。
德国虽然尚未通过立法对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的管辖权加以限制,但是,德国法院在1991年对一宗案件作出的判决,认为被告仅有财产在德国境内不足以构成德国法院行使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基础,行使财产所在地管辖权还应当以案件和德国有密切联系为必要条件。
从上述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看,对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加以合理限制,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www.gushidaquan.cc/zt/zhongpian.html 中篇故事
二、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对于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正当与否,向来争议很大,即使是承认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学者,对该管辖权正当性的根据的认识也不一致。笔者认为,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正当性的主要根据是国家主权原则。“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是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管辖权是国家主权引伸出的国家在国际法上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指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物和事件以及境外特定的人、物和事件具有的行使管辖的权利。”?国家管辖权可分为立法管辖权、司法管辖权和行政管辖权。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是司法管辖权的一种,它主要包括属地管辖权和属人管辖权。被告财产所在地管辖权是属地管辖权派生出来的。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确定和行使管辖权的基础。根据国家主权原则,“除一个国家根据国际公法承担的不行使管辖权的义务外,该国可以制定它认为合适的任何管辖权规则,其法院也可以在同样的前提下对任何案件行使管辖权。”?一国法院在对国际民事案件行使管辖权时,只要案件当事人的住所地、惯常居住地、物之所在地、行为地和法律事实发生地等其中一项与该国有最基本的联系,即可成为该国法院对案件行使管辖权的根据。这里所说的“物之所在地”之中的“物”,按通常的理解是指案件的标的物。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只是被告的财产(不包括作为案件标的物的财产)在一国境内,不足以构成案件与内国有联系的必要条件。世界各国的国内民事诉讼法律大多规定,原告可以申请查封属于被告所有但并非案件标的物的财产。查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以后能将该财产用于履行案件的生效判决。在这种情况下,该项财产显然与案件存在某种最基本的联系。该项财产与案件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财产所在地与案件有密切的联系。将这一理由作为国际私法上承认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的根据,也应当是成立的。
北极航道所涉及的现行法律体系及完善趋势
确立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必要性,主要是考虑到原告在被告(债务人)住所地国家进行诉讼特别困难,甚至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根本不可能,或者在外国取得的判决在内国不能被承认与执行,或被告住所地国对原告所在国公民有歧视待遇等情况,为了给予原告的权利以实际的救济,因而对其提起的为了用被告的境内财产清偿债务的诉讼行使管辖权。普鲁士一般民事诉讼法附则第34条在对财产所在地管辖所出规定时,已阐明其立法的目的是保护在内国居住的债权人的权利。从承认财产所在地法院的管辖权的必要性上看,该项管辖权不应当是不加限制的。
三、对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合理限制
德国最初规定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公民对外国人提出的权利请求。后来由于立法的修改,有关国籍和诉讼目的的要件被取消,导致司法实践中对财产所
www.gushidaquan.cc/zt/zhongpian.html 中篇故事 在地管辖权的解释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在:1、对“财产”的范围、价值等不加限制。判例和学术界的一般观点认为,“财产”是指现实发生的全部财货,包括物权、债权及其他财产权,甚至包括没有成立的被担保债权以及被限制流转的财产(如被保全的财产)等;不需要均衡请求与财产价值,不要求被告在内国的财产足以满足诉讼请求;2、对原告和被告的国籍、住所地等不加限制,即使原、被告在国外有共同国籍、共同居住地,也不排除内国法院行使财产所在地的管辖权。3、不要求事件与内国有联系。这种对财产所在地管辖权不加限制的主张和做法,招致了不少批评意见,主要有如下几点:如果被告在内国的财产大大少于诉讼请求数额,或者该财产属于被保全的财产,而根据这些财产行使管辖,则背离了满足债权的前提;可能造成以财产所在地管辖为基础作出的内国判决,由于被外国法院认为法庭地与案件没有充分的联系,而不予承认和执行。笔者认为:被告财产所在地的管辖是一种特别管辖,是国家属地管辖原则在司法管辖上的具体化。财产所在地管辖作为国际民事案件管辖的一种特别形式,目前还未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承认。因此,我们在承认和行使这一管辖权时,首先应当考虑到不与世界上普遍承认的管辖权发生冲突,这样才能使国际间的司法分工和协作得以顺利进行,减少国际间管辖权冲突。财产所在地管辖的主要根据是国家的属地管辖原则。“属地管辖原则是国家主权原则,特别是国家领土主权原则在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侧重于有关法律事件或法律行为的地域性质或属地性质,侧重于有关案件及其中的双方当事人与国家的地域联系,强调一国法院对于涉及其所属国境内的一切人和物以及法律事件和行为的诉讼案件都具有受理、审判的权限。”?(5)在笼统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国家属地管辖权是指一国对其境内的一切人和物以及法律事件和行为,都享有管辖权。但是,就司法意义上的属地管辖而言,特别是在我们将管辖作为确定国际民事案件的审判权在各国之间进行具体分配的制度时,就不应将国家属地管辖原则一般化,绝对化。因为,司法上的管辖权,必须以有关人、物、法律事件和行为与案件有联系为前提。就国内的民事诉讼而言,与案件不发生联系的人、物、事件和行为,法院无权管辖。在国际民事诉讼的管辖上,也应当考虑到案件与特定国家的联系。所以,财产所在地的管辖,应当以案件与财产所在地国家有最基本的联系为前提。如果原、被均不是内国的公民,在内国也没有住所地,只是由于偶然的原因,被告在内国有财产,而该财产又不能扣押,不能用于履行判决而满足原告的债权,在这种情况下,案件与财产所在地国家无任何联系。因此,内国法院不应对该案件行使管辖权。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并不是为了审理纯粹的国外案件而设立的,而是为了使内国国民实现权利容易化。当原告和被告同属某一外国的国民时,内国法院行使财产所在地管辖权,显然会与外国法院的属人管辖权发生冲突,而外国的属人管辖的根据可能更为充分。当然,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和目前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对同一案件均有管辖权的不同国家,各自都可以对案件行使管辖权,不受“一事不再理”和“一事不再诉”的国内诉讼原则的限制。随着全球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国与国之间民事商事交往日益密切,国际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毫无顾及其他国家的要求而任意行事。这就要求各国在制定本国的管辖权规则时,要考虑国际社会法律的协调发展,吸收其他国家的普遍做法,尊重国际惯例和他国主权。财产所在地管辖权,作为普遍管辖的例外和补充,对其承认和行使不应片面强调内国的主权,而不顾其他国家依照国际普遍承认的管辖原则所取得的管辖权,更不能违背国际法关于对享有执行豁免的外国国家不能行使财产所在地管辖的国际义务。至于内国财产价值与诉讼请求数额的均衡问题,笔者不主张作出限制性的规定。因为即使是国内的民事诉讼也存在被告的实际财产数额远远不能满足原告的诉讼请求的问题,不能因此而认为存在“过剩管辖”的问题,而且可能由于被告所在地国或其他国家的法律也承认财产所在地法院的管辖权,使得内国法院的判决得以在外国承认和执行,从而更充分地保护原告的权利。至于当被告财产的金额太小甚至不足以支付有关诉讼费用时,财产所在地法院行使管辖权是否值得的问题,应交由原告去考虑,不能作为否认财产所在地管辖权的理由。也不应
www.gushidaquan.cc/zt/zhongpian.html 中篇故事 以财产数额太小为由,认为财产所在地法院与案件之间不具备“最低联系”或“最基本的联系”的标准。因为财产的数额只是数量问题,不应影响案件与内国联系的实质性。
四、完善我国财产所在地管辖规定的一点设想。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关于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的规定,比较简单。“可供扣押的财产”不太明确。“扣押”作为一种财产保全措施,一般只是针对动产。从财产所在地管辖的立法目的看,“财产”应当包括动产、不动产、债权等具有客观价值并且可以流通的财物和具有财产性质的权利。此外,第243条规定中的“可供扣押的财产”的限制性规定,主要是强调财产与案件的联系,而“扣押”只是财产保全措施的一种,所以,用“保全”代理“扣押”更为准确。建议将“可供扣押的财产”改为“可供保全并在原告胜诉的情况下能用于判决执行的财产及具有财产性质的权利。”
北极航道所涉及的现行法律体系及完善趋势
范文四:试论国际私法中的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试论国际私法中的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
管辖权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在国际民事案件的特别管辖中,对物权的争议一般采用由诉讼标的物所在地国家法院管辖的原则,已经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承认。有些国家,如德国、日本对财产诉讼采用被告财产,不一定是诉讼标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辖的做法。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也采用了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的做法。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被告提起的诉讼,如果被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有可供扣押的财产,可以由可供扣押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由于,我国立法对上述规定并无更进一步的规定,最高法院也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因此,对该规定一般应理解为无限制地适用于国际民事案件。这样一来,可能使人觉得这一做法存在“过剩管辖”和滥用管辖权等问题,引起人们对设立这一规定的正当性的怀疑。从相关国家的立法和判例看,对于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认识和适用,经历了从有所限制到扩大解释为不受限制,后来又回归到加以限制的过程。目前,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世界上承认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国家,对于这一管辖权的限制问题,在立法和学说上存在不同的做法和观点。本文将借鉴有关国家的立法、判例和学说?对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作粗浅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的规定,提出一点初步设想。
一、被告财产所在地管辖权立法概要
德国历史上最早规定财产所在地管辖权的是普鲁士一般民事诉讼法。该法附则第34条规定,普鲁士的臣民对在普鲁士有动产或不动产的外国人,可以在这些财产所在地法院提起为了用境内财产满足诉讼请求,诉讼目的,的诉讼,即使是对人的债权诉讼。这一规定的立法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保护本国公民对外国人享有的债权。此后,德意志帝国民事诉讼法第24条,取消了对被告的国籍限制和为了用境内财产满足诉讼请求的目的要件的限制,以被告财产所在地为理由无限制地承认财产所在地法院的管辖。联邦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3条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上述第24条的规定,对在内国没有住所的人提起有关财产法上的请求权的诉讼,财产所在地法院有管辖权。奥地利原民事诉讼法第99条几乎和联邦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4条的规定一样,无限制地承认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而且对“财产”概念的解释相当广泛,除了将被告对内国国民享有的债权,即使是处于诉讼争议中的债权,视为“财产”外,在原告反对债权可以进行抵销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的情况,除非原告自身对债权的成立有异议,否则也将该债权作为管辖基础的“财产”。1983年修改的奥地利的民事诉讼法第99条第1款规定,对在内国没有管辖权的人提起的财产方面的诉讼,可以在该人财产所在地或诉讼标的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在内国的财产价值与诉额相比,不能是明显的低额。美国法院对财产所在地管辖权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无限制到有限制的过程。根据以前的管辖规则,不管法院对位于本辖区内的财产所有人是否有属人管辖,也不管所提起的诉讼是否与该财产有关,法院都可以对诉讼行使管辖权。按照现行的联邦最高法院规则,财产所在地的管辖必须符合“最低联系”标准。即如果被告在法院地仅有财产而无其他联系,则财产所在地不足以构成对该财产无关的诉讼行使管辖权的依据。
德国虽然尚未通过立法对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的管辖权加以限制,但是,德国法院在1991年对一宗案件作出的判决,认为被告仅有财产在德国境内不足以构成德国法院行使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基础,行使财产所在地管辖权还应当以案件和德国有密切联系为必要条件。
从上述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看,对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加以合理限制,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二、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对于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正当与否,向来争议很大,即使是承认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学者,对该管辖权正当性的根据的认识也不一致。笔者认为,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正当性的主要根据是国家主权原则。“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是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管辖权是国家主权引伸出的国家在国际法上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指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物和事件以及境外特定的人、物和事件具有的行使管辖的权利。”?国家管辖权可分为立法管辖权、司法管辖权和行政管辖权。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是司法管辖权的一种,它主要包括属地管辖权和属人管辖权。被告财产所在地管辖权是属地管辖权派生出来的。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确定和行使管辖权的基础。根据国家主权原则,“除一个国家根据国际公法承担的不行使管辖权的义务外,该国可以制定它认为合适的任何管辖权规则,其法院也可以在同样的前提下对任何案件行使管辖权。”?一国法院在对国际民事案件行使管辖权时,只要案件当事人的住所地、惯常居住地、物之所在地、行为地和法律事实发生地等其中一项与该国有最基本的联系,即可成为该国法院对案件行使管辖权的根据。这里所说的“物之所在地”之中的“物”,按通常的理解是指案件的标的物。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只是被告的财产,不包括作为案件标的物的财产,在一国境内,不足以构成案件与内国有联系的必要条件。世界各国的国内民事诉讼法律大多规定,原告可以申请查封属于被告所有但并非案件标的物的财产。查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以后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能将该财产用于履行案件的生效判决。在这种情况下,该项财产显然与案件存在某种最基本的联系。该项财产与案件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财产所在地与案件有密切的联系。将这一理由作为国际私法上承认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的根据,也应当是成立的。
确立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必要性,主要是考虑到原告在被告,债务人,住所地国家进行诉讼特别困难,甚至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根本不可能,或者在外国取得的判决在内国不能被承认与执行,或被告住所地国对原告所在国公民有歧视待遇等情况,为了给予原告的权利以实际的救济,因而对其提起的为了用被告的境内财产清偿债务的诉讼行使管辖权。普鲁士一般民事诉讼法附则第34条在对财产所在地管辖所出规定时,已阐明其立法的目的是保护在内国居住的债权人的权利。从承认财产所在地法院的管辖权的必要性上看,该项管辖权不应当是不加限制的。
三、对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合理限制
德国最初规定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公民对外国人提出的权利请求。后来由于立法的修改,有关国籍和诉讼目的的要件被取消,导致司法实践中对财产所在地管辖权的解释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在,1、对“财产”的范围、价值等不加限制。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判例和学术界的一般观点认为,“财产”是指现实发生的全部财货,包括物权、债权及其他财产权,甚至包括没有成立的被担保债权以及被限制流转的财产,如被保全的财产,等,不需要均衡请求与财产价值,不要求被告在内国的财产足以满足诉讼请求,2、对原告和被告的国籍、住所地等不加限制,即使原、被告在国外有共同国籍、共同居住地,也不排除内国法院行使财产所在地的管辖权。3、不要求事件与内国有联系。这种对财产所在地管辖权不加限制的主张和做法,招致了不少批评意见,主要有如下几点,如果被告在内国的财产大大少于诉讼请求数额,或者该财产属于被保全的财产,而根据这些财产行使管辖,则背离了满足债权的前提,可能造成以财产所在地管辖为基础作出的内国判决,由于被外国法院认为法庭地与案件没有充分的联系,而不予承认和执行。笔者认为,被告财产所在地的管辖是一种特别管辖,是国家属地管辖原则在司法管辖上的具体化。财产所在地管辖作为国际民事案件管辖的一种特别形式,目前还未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承认。因此,我们在承认和行使这一管辖权时,首先应当考虑到不与世界上普遍承认的管辖权发生冲突,这样才能使国际间的司法分工和协作得以顺利进行,减少国际间管辖权冲突。财产所在地管辖的主要根据是国家的属地管辖原则。“属地管辖原则是国家主权原则,特别是国家领土主权原则在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侧重于有关法律事件或法律行为的地域性质或属地性质,侧重于有关案件及其中的双方当事人与国家的地域联系,强调一国法院对于涉及其所属国境内的一切人和物以及法律事件和行为的诉讼案件都具有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受理、审判的权限。”?,5,在笼统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国家属地管辖权是指一国对其境内的一切人和物以及法律事件和行为,都享有管辖权。但是,就司法意义上的属地管辖而言,特别是在我们将管辖作为确定国际民事案件的审判权在各国之间进行具体分配的制度时,就不应将国家属地管辖原则一般化,绝对化。因为,司法上的管辖权,必须以有关人、物、法律事件和行为与案件有联系为前提。就国内的民事诉讼而言,与案件不发生联系的人、物、事件和行为,法院无权管辖。在国际民事诉讼的管辖上,也应当考虑到案件与特定国家的联系。所以,财产所在地的管辖,应当以案件与财产所在地国家有最基本的联系为前提。如果原、被均不是内国的公民,在内国也没有住所地,只是由于偶然的原因,被告在内国有财产,而该财产又不能扣押,不能用于履行判决而满足原告的债权,在这种情况下,案件与财产所在地国家无任何联系。因此,内国法院不应对该案件行使管辖权。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并不是为了审理纯粹的国外案件而设立的,而是为了使内国国民实现权利容易化。当原告和被告同属某一外国的国民时,内国法院行使财产所在地管辖权,显然会与外国法院的属人管辖权发生冲突,而外国的属人管辖的根据可能更为充分。当然,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和目前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对同一案件均有管辖权的不同国家,各自都可以对案件行使管辖权,不受“一事不再理”和“一事不再诉”的国内诉讼原则的限制。随着全球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国与国之间民事商事交往日益密切,国际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毫无顾及其他国家的要求而任意行事。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这就要求各国在制定本国的管辖权规则时,要考虑国际社会法律的协调发展,吸收其他国家的普遍做法,尊重国际惯例和他国主权。财产所在地管辖权,作为普遍管辖的例外和补充,对其承认和行使不应片面强调内国的主权,而不顾其他国家依照国际普遍承认的管辖原则所取得的管辖权,更不能违背国际法关于对享有执行豁免的外国国家不能行使财产所在地管辖的国际义务。至于内国财产价值与诉讼请求数额的均衡问题,笔者不主张作出限制性的规定。因为即使是国内的民事诉讼也存在被告的实际财产数额远远不能满足原告的诉讼请求的问题,不能因此而认为存在“过剩管辖”的问题,而且可能由于被告所在地国或其他国家的法律也承认财产所在地法院的管辖权,使得内国法院的判决得以在外国承认和执行,从而更充分地保护原告的权利。至于当被告财产的金额太小甚至不足以支付有关诉讼费用时,财产所在地法院行使管辖权是否值得的问题,应交由原告去考虑,不能作为否认财产所在地管辖权的理由。也不应以财产数额太小为由,认为财产所在地法院与案件之间不具备“最低联系”或“最基本的联系”的标准。因为财产的数额只是数量问题,不应影响案件与内国联系的实质性。
四、完善我国财产所在地管辖规定的一点设想。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关于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的规定,比较简单。“可供扣押的财产”不太明确。“扣押”作为一种财产保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全措施,一般只是针对动产。从财产所在地管辖的立法目的看,“财产”应当包括动产、不动产、债权等具有客观价值并且可以流通的财物和具有财产性质的权利。此外,第243条规定中的“可供扣押的财产”的限制性规定,主要是强调财产与案件的联系,而“扣押”只是财产保全措施的一种,所以,用“保全”代理“扣押”更为准确。建议将“可供扣押的财产”改为“可供保全并在原告胜诉的情况下能用于判决执行的财产及具有财产性质的权利。”
范文五:论国际私法中的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
论国际私法中的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
在国际民事案件的特别管辖中,对物权的争议一般采用由诉讼标的物所在地国家法院管辖的原则,已经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承认。有些国家,如德国、日本对财产诉讼采用被告财产(不一定是诉讼标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辖的做法。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也采用了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的做法。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被告提起的诉讼,如果被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有可供扣押的财产,可以由可供扣押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由于,我国立法对上述规定并无更进一步的规定,最高法院也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因此,对该规定一般应理解为无限制地适用于国际民事案件。这样一来,可能使人觉得这一做法存在“过剩管辖”和滥用管辖权等问题,引起人们对设立这一规定的正当性的怀疑。从相关国家的立法和判例看,对于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认识和适用,经历了从有所限制到扩大解释为不受限制,后来又回归到加以限制的过程。目前,世界上承认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国家,对于这一管辖权的限制问题,在立法和学说上存在不同的做法和观点。本文将借鉴有关国家的立法、判例和学说对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作粗浅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的规定,提出一点初步设想。
一、被告财产所在地管辖权立法概要
德国历史上最早规定财产所在地管辖权的是普鲁士一般民事诉讼法。该法附则第34条规定,普鲁士的臣民对在普鲁士有动产或不动产的外国人,可以在这些财产所在地法院提起为了用境内财产满足诉讼请求(诉讼目的)的诉讼,即使是对人的债权诉讼。这一规定的立法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
保护本国公民对外国人享有的债权。此后,德意志帝国民事诉讼法第24条,取消了对被告的国籍限制和为了用境内财产满足诉讼请求的目的要件的限制,以被告财产所在地为理由无限制地承认财产所在地法院的管辖。联邦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3条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上述第24条的规定:对在内国没有住所的人提起有关财产法上的请求权的诉讼,财产所在地法院有管辖权。奥地利原民事诉讼法第99条几乎和联邦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4条的规定一样,无限制地承认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而且对“财产”概念的解释相当广泛,除了将被告对内国国民享有的债权(即使是处于诉讼争议中的债权)视为“财产”外,在原告反对债权可以进行抵销的情况,除非原告自身对债权的成立有异议,否则也将该债权作为管辖基础的“财产”。1983年修改的奥地利的民事诉讼法第99条第1款规定:对在内国没有管辖权的人提起的财产方面的诉讼,可以在该人财产所在地或诉讼标的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在内国的财产价值与诉额相比,不能是明显的低额。美国法院对财产所在地管辖权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无限制到有限制的过程。根据以前的管辖规则,不管法院对位于本辖区内的财产所有人是否有属人管辖,也不管所提起的诉讼是否与该财产有关,法院都可以对诉讼行使管辖权。按照现行的联邦最高法院规则,财产所在地的管辖必须符合“最低联系”标准。即如果被告在法院地仅有财产而无其他联系,则财产所在地不足以构成对该财产无关的诉讼行使管辖权的依据。
德国虽然尚未通过立法对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的管辖权加以限制,但是,德国法院在1991年对一宗案件作出的判决,认为被告仅有财产在德国境内不足以构成德国法院行使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基础,行使财产所在地管辖权还应当以案件和德国有密切联系为必要条件。
从上述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看,对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加以合理限制,已经成为发展
趋势。
二、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对于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正当与否,向来争议很大,即使是承认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学者,对该管辖权正当性的根据的认识也不一致。笔者认为,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正当性的主要根据是国家主权原则。“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是国家在国际法上所固有的独立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管辖权是国家主权引伸出的国家在国际法上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指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物和事件以及境外特定的人、物和事件具有的行使管辖的权利。”国家管辖权可分为立法管辖权、司法管辖权和行政管辖权。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是司法管辖权的一种,它主要包括属地管辖权和属人管辖权。被告财产所在地管辖权是属地管辖权派生出来的。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确定和行使管辖权的基础。根据国家主权原则,“除一个国家根据国际公法承担的不行使管辖权的义务外,该国可以制定它认为合适的任何管辖权规则,其法院也可以在同样的前提下对任何案件行使管辖权。”一国法院在对国际民事案件行使管辖权时,只要案件当事人的住所地、惯常居住地、物之所在地、行为地和法律事实发生地等其中一项与该国有最基本的联系,即可成为该国法院对案件行使管辖权的根据。这里所说的“物之所在地”之中的“物”,按通常的理解是指案件的标的物。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只是被告的财产(不包括作为案件标的物的财产)在一国境内,不足以构成案件与内国有联系的必要条件。世界各国的国内民事诉讼法律大多规定,原告可以申请查封属于被告所有但并非案件标的物的财产。查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以后能将该财产用于履行案件的生效判决。在这种情况下,该项财产显然与案件存在某种最基本的联系。该项财产与案件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财产所在地与案件有密切的联系。将这一理由作为国际私法上承认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的根
据,也应当是成立的。
确立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必要性,主要是考虑到原告在被告(债务人)住所地国家进行诉讼特别困难,甚至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根本不可能,或者在外国取得的判决在内国不能被承认与执行,或被告住所地国对原告所在国公民有歧视待遇等情况,为了给予原告的权利以实际的救济,因而对其提起的为了用被告的境内财产清偿债务的诉讼行使管辖权。普鲁士一般民事诉讼法附则第34条在对财产所在地管辖所出规定时,已阐明其立法的目的是保护在内国居住的债权人的权利。从承认财产所在地法院的管辖权的必要性上看,该项管辖权不应当是不加限制的。
三、对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合理限制
德国最初规定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公民对外国人提出的权利请求。后来由于立法的修改,有关国籍和诉讼目的的要件被取消,导致司法实践中对财产所在地管辖权的解释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在:1、对“财产”的范围、价值等不加限制。判例和学术界的一般观点认为,“财产”是指现实发生的全部财货,包括物权、债权及其他财产权,甚至包括没有成立的被担保债权以及被限制流转的财产(如被保全的财产)等;不需要均衡请求与财产价值,不要求被告在内国的财产足以满足诉讼请求;2、对原告和被告的国籍、住所地等不加限制,即使原、被告在国外有共同国籍、共同居住地,也不排除内国法院行使财产所在地的管辖权。3、不要求事件与内国有联系。这种对财产所在地管辖权不加限制的主张和做法,招致了不少批评意见,主要有如下几点:如果被告在内国的财产大大少于诉讼请求数额,或者该财产属于被保全的财产,而根据这些财产行使管辖,则背离了满足债权的前提;可能造成以财产所在地管辖为基础作出的内国判决,由于被外国法院认为法庭地与案件没有充分的联系,而不予承认和执行。笔者认为:被告财产所在地的管辖
是一种特别管辖,是国家属地管辖原则在司法管辖上的具体化。财产所在地管辖作为国际民事案件管辖的一种特别形式,目前还未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承认。因此,我们在承认和行使这一管辖权时,首先应当考虑到不与世界上普遍承认的管辖权发生冲突,这样才能使国际间的司法分工和协作得以顺利进行,减少国际间管辖权冲突。财产所在地管辖的主要根据是国家的属地管辖原则。“属地管辖原则是国家主权原则,特别是国家领土主权原则在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侧重于有关法律事件或法律行为的地域性质或属地性质,侧重于有关案件及其中的双方当事人与国家的地域联系,强调一国法院对于涉及其所属国境内的一切人和物以及法律事件和行为的诉讼案件都具有受理、审判的权限。”(5)在笼统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国家属地管辖权是指一国对其境内的一切人和物以及法律事件和行为,都享有管辖权。但是,就司法意义上的属地管辖而言,特别是在我们将管辖作为确定国际民事案件的审判权在各国之间进行具体分配的制度时,就不应将国家属地管辖原则一般化,绝对化。因为,司法上的管辖权,必须以有关人、物、法律事件和行为与案件有联系为前提。就国内的民事诉讼而言,与案件不发生联系的人、物、事件和行为,法院无权管辖。在国际民事诉讼的管辖上,也应当考虑到案件与特定国家的联系。所以,财产所在地的管辖,应当以案件与财产所在地国家有最基本的联系为前提。如果原、被均不是内国的公民,在内国也没有住所地,只是由于偶然的原因,被告在内国有财产,而该财产又不能扣押,不能用于履行判决而满足原告的债权,在这种情况下,案件与财产所在地国家无任何联系。因此,内国法院不应对该案件行使管辖权。被告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权,并不是为了审理纯粹的国外案件而设立的,而是为了使内国国民实现权利容易化。当原告和被告同属某一外国的国民时,内国法院行使财产所在地管辖权,显然会与外国法院的属人管辖权发生冲突,而外国的属人管辖的根据可能更为充分。当然,根据国家主权
原则和目前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对同一案件均有管辖权的不同国家,各自都可以对案件行使管辖权,不受“一事不再理”和“一事不再诉”的国内诉讼原则的限制。随着全球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国与国之间民事商事交往日益密切,国际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毫无顾及其他国家的要求而任意行事。这就要求各国在制定本国的管辖权规则时,要考虑国际社会法律的协调发展,吸收其他国家的普遍做法,尊重国际惯例和他国主权。财产所在地管辖权,作为普遍管辖的例外和补充,对其承认和行使不应片面强调内国的主权,而不顾其他国家依照国际普遍承认的管辖原则所取得的管辖权,更不能违背国际法关于对享有执行豁免的外国国家不能行使财产所在地管辖的国际义务。至于内国财产价值与诉讼请求数额的均衡问题,笔者不主张作出限制性的规定。因为即使是国内的民事诉讼也存在被告的实际财产数额远远不能满足原告的诉讼请求的问题,不能因此而认为存在“过剩管辖”的问题,而且可能由于被告所在地国或其他国家的法律也承认财产所在地法院的管辖权,使得内国法院的判决得以在外国承认和执行,从而更充分地保护原告的权利。至于当被告财产的金额太小甚至不足以支付有关诉讼费用时,财产所在地法院行使管辖权是否值得的问题,应交由原告去考虑,不能作为否认财产所在地管辖权的理由。也不应以财产数额太小为由,认为财产所在地法院与案件之间不具备“最低联系”或“最基本的联系”的标准。因为财产的数额只是数量问题,不应影响案件与内国联系的实质性。
四、完善我国财产所在地管辖规定的一点设想。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关于财产所在地法院管辖的规定,比较简单。“可供扣押的财产”不太明确。“扣押”作为一种财产保全措施,一般只是针对动产。从财产所在地管辖的立法目的看,“财产”应当包括动产、不动产、债权等具有客观价值并且可以流通的财物和具有财产性质的权利。
此外,第243条规定中的“可供扣押的财产”的限制性规定,主要是强调财产与案件的联系,而“扣押”只是财产保全措施的一种,所以,用“保全”代理“扣押”更为准确。建议将“可供扣押的财产”改为“可供保全并在原告胜诉的情况下能用于判决执行的财产及具有财产性质的权利。”简万成
判旨>事実の概要>判旨>事実の概要>判旨>事実の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