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托福听力考试语调有哪些影响
官方网站:www.xiaoma.com
托福听力考试语调有哪些影响
摘要:托福听力考试语调有哪些影响。本文给大家分享的是托福听力考试语调有哪些影响,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例如:一个独立的句子:When will these picture be ready? 在书面上一般只能理解为单纯的疑问句。在听力中它由于可以有不同的语调,从而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多个意思:
1,通常语调可以表达单纯的疑问含义——即字面意思;【托福听力】
2,特殊语调之一可表达责备的含义:洗照片用的时间太长了;
3,特殊语调之二可表达不以为然的含义:你不必担心时间的问题;
4,特殊语调之三可表示反问的含义:你没有资格误码我这种问题;
5,特殊语调之四可表达某种否定的含义:照片永远都不会洗好了;等等。【托福听力】
听懂语调对提高托福听力成绩有很大帮助。因为书面语言努力通过标点符号等手段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但是在听力中就可以通过语调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和含义,所以大家在听力一定要重视语调。
范文二:朗读中的语调
朗读中的语调
语调又称句调。是指朗读语句时声音的高低曲直变化。语调与音高、音强、音长和音
色都有关系,其变化主要表现在句子的末尾。语调与语气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
语气。语调是情感的产物,情感丰富多彩,语调也无固定格式,要以适合全句思想表达为准
绳。常用的语调有四种:平调、升调、降调、曲调。
(一) 平调 ( 用“?”表示 )
平调即平直调。句子语势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升降变化。陈述、说明的句子常
用平直调,表示庄重、悲痛、冷淡等感情。例如:
35) 我也曾月夜里来到天安门广场,(?)
群众在这里设下最庄严的灵堂。(?)
悲痛的人群排成肃穆的长队,(?)
等候着把精心赶制的花圈献上。(?) (表示庄严肃穆。)
36)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陈述一个事实。)
37)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说明一个道理。)
(二) 升调 ( 用“?”表示 )
升调即上升调。句子语势先低后高,句末音节或结构稍稍上扬。疑问句、感叹句常用
上升调,表示疑问、反诘、号召、惊讶等感情。例如:
38) 世界上还有比这样在敌人刑场上举行的婚礼更动人的吗?(?) (反诘)
39)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 (号召)
40) 沉默啊,沉默! (?)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愤怒)
(三) 降调 ( 用“?”表示 )
降调即降抑调。句子语势先高后低,句末音节或结构读得低弱而短促。表示坚决、肯
定、赞扬、祝愿、感叹、恳求等感情。例如:
41) 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赞扬)
42)像朝阳初升,一样的合理;(?)
像婴儿落地,一样的合情! (?) (肯定)
43) 韶山的路,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路啊! (?) (感叹)
(四) 曲调 ( 用“??”或“??”表示 )
曲调即曲折调。全句语调的高低有曲折变化。一般表现为:有的句子,开头和结尾的
语调都比较低,中间声音比较高;有的句子,则呈现出“低、高、低、高”式的变化。表示
惊讶、怀疑、讽刺、反语、双关等复杂的感情。例如:
44)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 (讽刺)
45)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 (??) 是些什么东西! (??) (反语)
46)啊,(??)亲爱的狼先生! (??)那是不会有的事。(?) 去年 (?) 我还没生下来啦! (??) (惊讶、讽刺、反驳)
练习:
匆 匆
朱 自 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
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
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
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
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
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
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
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
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
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
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
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
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
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
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补 充 专 家
他的特点就是补充补充。一有补充的机会,他绝对不放松。你只要说上一句,
他马上补充十分钟。你说母鸡会下蛋,他说:“我补充一点,生蛋的一定不会是
鸡公。”
你说大家学习要努力。他补充说:“大家学习要用功。”他的补充实在叫人头
疼,有位先生对他怒气冲冲:“喂~这位先生,怎么尽补充些废话,简直是嘴尖、
皮厚、腹中空。”
他~却依然从从容容满面春风:“请允许我再做一点小小的补充。废话的特
点是什么呢,就是空洞;空洞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没有内容。”他就是这样继
续补充补充。
他真是一位快活的老兄,上帝可以为我们作证,他从来没有一点脸红。
范文三:朗读基调:语速:语调:语气:
朗读基调:语速:语调:语气:
课文感情基础: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内容 角色 语气 感情 重占点读好的词句
买木雕 我 迟疑 喜爱中有遗憾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
黑人少年
肯切
友好 买一个吧~
夫人,您买一个吧~
您是中国人吧,
送木雕 我 惊喜 高兴、激动 太好了~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黑人少年 真诚 友好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讲评, 本课的对话较多,我们要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课文中,有很多语气词的提示,例如,“夫人,您买一个吧!”要读出恳切的语气;“您是中国人吧?”是猜测,要读得比较轻。
,、我们来找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第114页第,题,
,点拨, 我们通过黑人少年的语言和行动来体会他的内心活动。课文中黑人少年的语言主要有五句,写他表情的句子有两句。
,解答, 言行:?买一个吧,
内心:黑人少年希望“我”能够买一个木雕。
?黑人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内心:有推销产品的成分,但黑人少年更希望游客们能带走一个纪念品。
?你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内心:从我说的话中,黑人少年猜想我可能是中国人,联系下文,他也会说几句不是很流利的中国话,说明他对中国人比较熟悉。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上。
内心:珍惜和中国人的友情,不让“我”带着遗憾回国。
?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内心:少年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切的情谊,希望和中国人民长期友好交往。也表现出黑人少年的质朴、善良。
表情:?少年的眼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内心:为“我”不能购买纪念品而感到失望,更为失去了对中国朋友做点好事的机会而惋惜。
?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内心:表面上是写黑人少年笑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黑人少年的可爱。
,讲评, 这道题,目的是让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首先,少年希望“我”能够买一个木雕,虽然有推销商品的意思在内,但主要还是希望游客能带走一个纪念品;当我不打算买木雕后,少年先是觉得遗憾,后来又决定送一个木雕给我,除了“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外,更是希望“我”不要带着遗憾离开非洲。这表现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也表现出他的质朴、善良。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我”是第一次到非洲去,没有对他们有过帮助,那黑人少年为什么会对“我”有这么好呢,为什么“我”会受到他们真诚友好的赠送呢,这是因为:中国
人民的无私援助在非洲是深入人心。
这一背景也说明“国际理解”是双方的行为,我们国家大力支援非洲人民,非洲人民感激在心,当“我”有难处时,虽然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也肯热情地帮助我们。
,、我发现课文里有许多由四个字组成??,第114页第3题,
,点拨, “四个字的词语”主要是指我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成简洁而意思精辟、定型的词语。这些词中往往有很多是成语。我们找出这些词后,应该理解意思,识记词语,积累有关的知识。
,解答, 名不虚传、游人如织、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栩栩如生、五官端正、爱不释手、语无伦次、一模一样、
,讲评, 名不虚传: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游人如织:游览的人像织布一样交叉穿过。形容浏览的人很多。
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范文四:朗读的语气有哪些
朗读的语气有哪些
喜悦--气满声高。《观潮》中,在人们久等之后,出现潮由远及近的壮观,这段文字要吸足气,高声朗读,读出人们见到大潮时喜悦、兴奋之情。
悲伤--气缓声沉。《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灵车开来的一段文字,朗读时吐气要缓慢,声音低而深沉,这样才会让人感受到失去总理的悲痛之情。
赞美--气平声柔。《南京长江大桥》中由远及近看大桥的两段文字,朗读时送气要平而匀,声音要柔和,以表达出作者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赞美之情。
焦急--气短声促。《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描写敌机轰炸,环境越来越危急的句段,用气断而不连,声速急促,这样才能反映出人们为白求恩生命安全担忧的焦急心情。
狠毒--气粗声重。《" 你们想错了" 》一课中,敌人在方志敏身上什么都没搜到,气疯了,威吓方志敏的几句话,朗读时送气要粗,声音要重,这样才能把敌人恼羞成怒的神态活现在人们的眼前。
愤恨--气足声硬。《圆明园的毁灭》中写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毁灭圆明园的一段文字朗读时要吸足气,发音铿锵有力,表达出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陶醉--气舒声平。《瀑布》中描写瀑布声、色、形的语句,如诗如画,朗读时轻轻送气,声音平稳稍慢,听来使人浮想联篇、陶醉其中。
不同的语气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只要同学们平时好好体会,一定还总结出许多种使用" 语气" 的方法,把课文读得更加有感情。
朗读课文有哪些技巧?
首先对课文要熟悉,有感情,语气有轻重,注意节奏。重要的是对课文有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1、朗读的基调: 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作品必须有宏观的把握,并对其整体态度、情感进行准确处理。2、朗读的语气: 语气,又叫语调,它是能够表达说话人思想感情的语句的声音形式,也就是说话的调子、味道。语气具有重要的表达作用。它不仅赋予语句以抑扬顿挫的特点,而且传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调动听者的情绪,造成某种意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情感语气 、人物语气、形式语气。3、朗读的节奏: 朗读的节奏表现在“有张有弛,张驰相间;有疏有密,疏密有致;抑扬顿挫,和谐流畅。” 4、朗读的个性: 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各有不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补充:还要加上合理的想象。离开了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声音技巧自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用恰当的声音去表达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才有生命力。简单的说,归纳出来就是1 要有感情,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读进去,重点的地方重读,平常的地方要清楚。2 不要读错字音,字词,读准。3 表情也要随课文变化,比如说:“中国从此站起来了!”一类的话,要铿
锵有力,表情严肃才好。
范文五:朗读的语气、语调和语速
朗读的语气、语调和语速
摘要:《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引导学生朗读,要关注语气、语调、语音和语速。声音是朗读语言文字的载体,学生朗读的效果好不好,就看在声音上的和谐柔美,在语气上的情感态度,在语调上的高低轻重的合理配置,在语音上的准确无误,在语速上的快慢节奏。
关键词:朗读的语气;朗读的语调;朗读的语音;朗读的语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具体建议”中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引导学生朗读,要关注语气、语调、语音和语速。声音是朗读语言文字的载体,学生朗读的效果好不好,就看在声音上的和谐柔美,在语气上的情感态度,在语调上的高低轻重的合理配置,在语音上的准确无误,在语速上的快慢节奏。读的语气
朗读的语气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看法和态度,是他们在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包含三个要点:(1)以感情的色彩和分量为灵魂、为神;(2)以具体的声音形式为躯体、为形;(3)朗读的语气存在于一个个有具体语境的语句当中。
朗读的语气脱离不了句调,句调是朗读时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从语气角度看,现代汉语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四类,分别表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祈使语气。朗读时通常有四种句调类型与之匹配:
(1)陈述语气,指客观叙述、描写、判断、说明特定事实的语气,如“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朗读陈述句时,可以运用平直调:全句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从头至尾,句调平直舒缓;气息运用上均匀、平稳;常用于叙述、说明和解释的语气,表示冷淡、迟疑、思索、严肃的感情。
(2)疑问语气包括:?询问语气,如“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反诘语气,如“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揣度语气,如“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朗读疑问句时,可以运用高升调:全句调子由低到高,在句末有明显的上扬,气息多呈短促状态;常用来表现惊讶、疑问、号召、命令、鼓动的语气。
(3)感叹语气是表示喜怒哀乐等强烈的感情,句末常用感叹号。朗读感叹句时,可以运用曲折调;句调变化多样,或者前升后降(\),或者前降后升(/),或者两头低中间高(/\),或者两头高中间低,音波像“U”形;气息呈深浅、长短、缓急、粗细等复杂状态;常用于表示感叹、讽刺、愤怒、怀疑的语气,同
样的感叹语气,因为表达的感情色彩不同,朗读的语气就不一样。比如《凡卡》,朗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就要用较快的语速和既强又高昂的语气,语调趋于上升,表示欢快的心情;朗读“要不,我就要死了~”表示悲痛、哀惋的语句时,则要用较慢的语速和下降、低沉的语气,语调趋于下滑,表示沉痛悲悯的心情。
(4)祈使语气是表示请求、命令或让某人做某事的语气,如“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朗读祈使句时,可以运用降抑调:由高至低,句末有明显下降;气息一般呈缓慢、深长的状态;多用于表示肯定、感叹、请求的语气。
朗读的语气,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丰富的思想感情,灵活运用高低、快慢、轻重等变化的声音形式,切不可按图索骥,拘泥于使用某种固定的语气和句调。比如朗读《一面》鲁迅先生和卖票工人的一段对话:“你要买这本书,”“是的。”“你买这本书——这本比那一本好。”“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有。”“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鲁迅先生的话要用中常的语速加平缓、深沉、慈爱的语气朗读;青年工人的话要用较快的语速加羞怯、紧张、兴奋与惊奇的语气朗读,才能把鲁迅先生热爱青年、帮助青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
语调即朗读的腔调,它是一句话中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语调是一种运调的技巧,学生朗读课文要做到清晰准确、字正腔圆、婉转动听,犹如珠落玉盘,就要熟悉语调和正确恰当地运调。语调包括重音、停顿和句调。
1.朗读的重音。
重音在朗读中的直接作用就是强调,朗读时通过对某些词、词组、句子的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
(1)语法重音,即重读一句话中的某些语法成分,例如谓语重读:如“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宾语重读:如“这算又溜走了一日”;补语重读:如“天河显得很清楚”;状语重读:如“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定语重读:如“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时,可根据朗读的主题内容作出不同的语调选择。
(2)逻辑重音。即根据朗读表情达意的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重音。例如:?表示对比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表示递进的:如“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表示转折的:如“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表示夸张的:如“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表示决心的:如“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对象,如“房子全是老爷们的,有很多马,没有羊”;?比喻的喻体词,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排比句相对应的词、词组,如“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并列的词、词组,如“刀伤、烫
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重音还可以落在新的特定意义的概念上,如“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象声词往往读重音,如“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朗读时要根据说话的环境、意图和重点恰当地使用逻辑重音。
(3)感情重音。即朗读时着重表现爱憎、喜恶的感情时所造成的重音。感情重音常常落在一句话、几句话甚至一段话上。朗读时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变化和控制用声,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例如朗读朱自清的《春》最后三个自然段,可以用中常的语速加感情重音,突出“像刚着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三个比喻句饱含的思想感情,从中感觉作者比喻的贴切,领略春天由早春、仲春到春末的时节如流的更替变化。如果不用感情重音把这些表示时间流动的感觉读出来,势必丢掉了作者通篇不言春、但字字包含春的艺术魅力,岂不可惜,
2.朗读的停顿。
朗读的停顿是语句、词语之间语音上的停歇,就像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朗读的语音具有音律美和节奏美。朗读的停顿,也是思维活动、感情起伏和生理活动的需要,朗读时需要进行呼吸运动。
(1)语法停顿,根据语法关系即标点符号为标志来处理的停顿,用以保证语意的清楚、明确。一般情况下,句号、感叹号、问号、删节号和冒号,停顿的时间较长;逗号的停顿时间比较短;顿号停顿的时间最短;破折号、引号、括号停顿的时间和顿号相同;标点符号并列用时,停顿时间适当加长。比如语法停顿朗读:“我/在一家铺子的橱窗里/看见/跟钓竿钓丝一块儿卖的/钓钩”,分别在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和宾语之间做短暂的停顿,层次清楚地显示出“谁”“在什么地方”看见“什么样的”钓钩,使语意表达得更加具体明确。
(2)逻辑停顿,即为突出某种语意而处理的一种停顿,用以增强语句的逻辑力量、显示内容的逻辑层次,通常是在意群之间的停顿。例如用在故事情节转折上的停顿:“鬼子慌忙向水里打枪,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已经从水底游到远处去了。”朗读时可以用逻辑停顿来渲染这个转折,在“可是我们的小英雄雨来”后面作长时间的停顿,再用轻快、诙谐的语气读出后面的内容,就可以产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
(3)情感停顿,为了表达特殊的感情而做出的停顿,它不受逻辑的制约而是受感情的支配,常常出现在感情特别激动的时候。《小英雄雨来》有这样一句话:“可是雨来怎么还不见呢,他跑到街上,看见许多人往河沿跑,一打听,才知道雨来被鬼子打死在河里了~”朗读时,可以学习王雷先生的读法,把“一打听,才知道”中间的逗号停顿省略,在“才知道”后面作停顿延长,在较快的语速中加上惊讶、痛苦的语气,就能准确地表达出交通员李大叔的思维转折、行动转折和情感转折等思想起伏变化的过程。
三、朗读的语音
朗读的语音,重点关注两点:(1)音准。学生必须以现代规范语言——普通话为标准来纠正方音,使朗读的发音准确,吐字清楚。一要掌握汉语拼音的准确读音,二要熟悉普通话的调值和调类。汉语是声调语,声调即字音的高低升降,起着辨义的作用,语言上把声调叫着“神”,说明它具有能赋予字音不同含义的功能。普通话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音调,但在实际朗读中,有些音节的调值会发生变化,比如“看一看”“让不让”,“一”“不”夹在动词当中的要念轻声。调值错乱,即为“倒字”;声音不稳,即为“漂字”。朗读时还要注意普通话的音变现象,例如“啊”附着在句子的末尾是语气助词,由于跟前一个音节连读而受其末尾音素的合音影响,常常发生音变现象。朗读“肉店里有山鹬啊,鹧鸪啊,野兔啊??????”山鹬啊的“啊”应读作“呀”;鹧鸪啊、野兔啊的“啊”
)音强。朗读声音的强弱叫做音强,音波振幅越大,朗读的应读作“哇”。(2
声音就越强。朗读的声音强度应该大约在65~72分贝之间,这一界域内的语言圆润动听、悦耳柔和,便于学生朗读与思考。朗读,“有情不在声高”,不是声音愈大表达的感情就愈丰富;要走出朗读就是放声吼叫的误区,注意保护学生的嗓子,说话太大声会成“鸭公嗓”。
四、朗读的语速
语言学家的语速研究,是从语音学开始的,研究者认为语速和说话人、说话内容两个因素有关。目前,语速定义的方法分为绝对语速和相对语速两类。绝对语速是指统计基元(如词、音节、音子、元音等)在单位时间内的出现次数。相对语速的定义则重于统计测试集中基元的持续时间与训练集同一基元的持续时间的比例关系。利用单位时间出现的音节数定义绝对语速的具体做法是:若语音长度为d秒,其中包含n个音节,那么,语速(Rate Of Speech, ROS)为:ROS,n?d,比如6年级速读的常模数据是每分钟400字。那么,速读的语速是:ROS6,400字?60秒?6,7字,秒。语速包括:(1)日常交流语速是2.5~5字/秒,普通话正常的说话语速是一分钟150到300个音节;(2)讲课语速是2.5~3.3字/秒,以每分钟150字到200字为宜,这一界限内的语速易于学生的思考、理解、感悟和消化;(3)默读语速是5字/秒,“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4)朗读语速为4.2~4.5字/秒,以中央台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和报纸摘要》为例,每分钟250—270字,最快时达到每分钟300多字(5字/秒);(5)朗诵语速是1.2~1.5字/秒,在一般语境中一分钟是70-90个字,朗诵高潮部分则要稍微延长语音,在80个字(1.3字/秒)以下比较合适。北京师范大学语音专家周同春教授的研究表明,对于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语言,在短时间内(几秒钟内),人耳的接受程度可达每秒七八个字,甚至更多;一般情况下,人耳的接受程度,即辨析率是每秒四五个字,即每分钟240—250字。超过这个语速的一定程度,听者理解辨析就会有一定困难。
朗读的语速就是朗读时声音语流快慢的变化,在朗读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存在四种基本现象。
1.朗读的快语速。
朗读的快语速用于:(1)抒发激越的感情、描述情急的事态;(2)朗读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3)朗读表现危急、惊异、激愤、驳斥、争辩等气氛的语句;(4)朗读少年儿童、年轻女性、作风泼辣的人、性格豪放的人、机灵活泼的人、凶恶狡猾的人的语言和行动。如《“你们想错了”》,朗读士兵说的话,只有加快语速,才能表现士兵凶恶、贪婪的丑恶嘴脸。
朗读的语速并非越快越好。研究者发现,过快的语速会导致混淆的明显增加。朗读的语速过快,停顿的时间短,学生缺乏思维的转换过程,不能给耳鼓休息的时间,在接受语言信号的时候,没有理解、消化、回味和联想的空间,使人应接不暇。这种过口不过脑的朗读,是没有意义的。造成朗读语速过快的原因,是学生朗读时的情绪激动,因而要不断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控制自己语速的能力。
2.朗读的慢语速。
朗读的慢语速用于:(1)朗读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感情;(2)朗读解释字词的意思、关键句、突出中心思想的语句;(3)朗读老年人、成年男性、作风懒散的人、性格憨厚的人、心思迟钝的人、慈善老实的人的语言和行动。例如《数星星的孩子》一文中,奶奶是慈祥善良的老人,爷爷是富有经验的老人,朗读他们说的话语速要慢。
朗读的语速也不是越慢越好,研究表明,过慢的语速容易导致插入错误的增加。朗读《蜜蜂》,一位男教师语速太慢,三字一停,五字一顿,停顿次数过多,停顿时间过长,听起来显得拖沓、零乱、散漫。在停顿中,学生产生思维空白,听课开小差,断断续续地一会儿听到蜜蜂“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一会儿听到“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搞得懵懵懂懂。教师埋怨学生不专心,而不从自身找原因:朗读的语速有问题。造成朗读语速过慢的原因,一是对朗读的兴趣不高;二是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感到疲劳,往往会使很多教师和学生失去激情。焕发一种激情进取状态是克服朗读语速过慢的有效方法。
3.朗读的中常语速。
朗读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的语句,例如“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就要用中常语速朗读;朗读表现平静、庄严、安闲、沉痛、沉思、沉郁、失望、疑虑、怀念、劝慰等气氛,应该缓慢一些;朗读描述情境、启迪思考、解答问题、判断推理等内容,用中常语速。中常语速要有一颗“平常心”,“平”取稳定、平衡、轻松之意,“常”取恒常、不乱、不变之意。朗读要让学生在娓娓动听的中常语速中涵泳文本,熏陶感情,启迪智慧,润泽心灵,品味语言,丰富精神,升华思想,涅槃生命。这不仅是一种朗读美的享受,而且是一种朗读崇高境界的追求。
4.朗读快慢不定的语速。
同一个人物处于不同的情绪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语速。比如朗读一个人在激动、欢乐、喜悦、热情、狂喜、欢呼、惊慌、紧急、斥责、愤怒、凶狠、命令等不同情态下言行举止的语句,语速可快;而朗读一个人在悲伤、痛苦、失望、郁闷、惭愧、沉思、怀念、宁静等情态下言行举止的语句,语速要慢。比如用中常语速和稍慢的语速朗读“在您的帮助下,我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表示沉郁的思想感情;用快语速朗读“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表示危急、惊异、紧张的思想感情;用慢语速朗读“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表示悲伤、痛苦、失望和怀念的思想感情。朗读是为了体味文本的思想感情,要把握好语速的快慢度,不能为朗读而朗读,快时“间关莺语花底滑”,慢时“冰泉冷涩弦凝绝”。要努力改变朗读的不良习惯,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使朗读的语速尽量自然一些,尽快适应表达感情的需要。
语速和音量的轻重缓急构成朗读的节奏,节奏是在朗读时依据思想感情使声音形式有规律地抑扬、顿挫、轻重、疾缓地变化。朗读节奏快,语速快,如机关枪、连珠炮,学生的思考在朗读中进行,犹如途中获宝、感觉欣喜;朗读节奏慢,语速慢,如同别洞观景,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积极地展开,强化智力的发展;朗读节奏感强,音量高,声如洪钟,会引起中枢神经兴奋,产生朗读的冲动;朗读节奏感弱,声音低,如绵绵春雨,润泽心田,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柔美和谐的节奏感是朗读的灵魂。奥地利萨尔茨堡教授马克斯?默泽通过将心跳的节奏变频到音乐频率领域,解开了莫扎特音乐为什么被众人所喜爱的谜团:那是因为音乐如果能够与人体生物节奏同步,就会让人感觉十分地悦耳。朗读《少年闰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课文描绘的恬静、欢悦和美丽的景色作用于儿童内心,必然引起朗读的节奏变化。他们的语速一定是缓慢的,语气一定是轻柔的,语调一定是上扬的,节奏一定与学生体内的“生物节奏同步”,与儿童的情感合拍。
总之,朗读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是一种跃出文本、高于文本融贯与显现的语文实践。就朗读的文本而言,作者受到客观事物的感动,产生创作的激情,用语言文字创造出作品,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情境;作者描绘的这种情境刺激了学生,生发出某种情调,就产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冲动,学生用语气、语调、语音和语速等声音形式把作者描绘的情境表达出来,产生朗读情境;而这种朗读情境既是学生的主观情调表现,又是作者描绘的客观情境的创造性再现,让人感受到文本的鲜活生命。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托福听力考试语调有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