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
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1)由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局限于直觉观察,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和认识只能是超自然的。
(2)认为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鬼魂附体,死亡是归天,是天神召回灵魂。对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治疗主要以来求神问卜,祈祷神灵的宽恕。
(3)是一种原始的医学模式,是在医学起源时期形成的对医学的一种总体认知方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1)四体液学说和自然痊愈力。
(2)古代中国的阴阳五行的病理学说和外因六淫、内因七情等病因学说。
(3)是应用自然现象的客观存在和发展规律来认识疾病与健康问题的思维方式,具有朴素、辩证的特点,出现朴素的辩证的整体医学观念。将健康和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医`学教育网整理,开拓启蒙医学的作用,有力推动医学发展。
3.机械论医学模式
(1)培根提出的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医学任务分保持健康、治疗疾病、延长寿命,提倡研究解剖学和病理解剖学。
(2)笛卡儿认为生物体只不过是精密的机器零件,代表作:《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认为人体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需修补完善。
(3)是以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否定唯心主义的生命观和医学观,把医学引向实验医学时代,对医学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4.生物医学模式
(1)是建立灾生物科学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和自然环境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2)生命学科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现象及机体变化,以及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有了新的概念。
(3)健康就要维护宿主、环境和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平衡破坏就可生病。(即符合传染病为主的疾病谱的著名的流行病学三角模式)。保持生态平衡的观念,为生态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奠定医学实验研究的基础医`学教育网整理,促进了对人体活动及疾病的定量研究,推动特异性诊断及疗法的发展。
(5)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主体意识,无法圆满解释和有效解
决当今人类健康所面临的所有问题。
(6)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强烈呼唤更加完善的医学模式理论。
范文二: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
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
王华生 孙勋锐
王: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第一,什么叫模式,模式就是框架、架构,例如:我想建一座房子,建造什么样的房子呢?在我的头脑中就有了一个设计图,这个设计图就是框架,然后,建造房子时参照设计图进行。
孙:王老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我开始懂事的时候,在我心目中就有一个白雪公主,这个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就是一个我找对象的框架。
王:这种理解也对,不过我们这里讲的是思维框架,我们在右医所学的所有的医学理论,会在我们头脑中形成一个思维框架,形成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固定的。
孙:我们是右医人,而不是桂医人,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是不是可以打破? 王:可以打破,但是很难。我们今天讲的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就在于试图打破这种思维模式,右医只开设了医学理论,而没有开设医学史,医学思想史。如果我们学了医学史和医学思想史,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医学思维模式。 孙:医学理论是从横的方面来讲医学,医学史和医学思想史是从纵的方面来讲医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十字架结构,仅仅是学医学理论,只有一个横的结构,这种结构是片面的,只有学医学史和医学思想史,形成十字架结构,这个思维结构才是合理的。
王:孙老师,不是说好了,我讲理论部分,你讲案例部分吗?你在抢戏呢!第二个概念,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讲的就是医学思想史,医学思维模式的历史发展的轨迹。学习医学史,会使我们在座的未来的医生在解决科学所提出的问题时,从以往无穷的知识源泉中找到智慧,得到启发。学习医学史,还会使我们看到医学发展的方向,从而使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那么,医学的起源是什么?医学起源于本能。本能是什么?本能是一种生物遗传,不用任何人教你也会做,比如,吃奶,人一生下来就会吃奶,对不对?
孙:医学起源于本能?动物也有本能。蛇受伤后,自己会去找一种草,把受伤的部分在这种草上摩擦,然后,伤就好了;很多动物受伤了或生疮了,就用舌头去舔伤口或疮面,以减轻痛苦;狗的一腿受伤了,则用三条腿走路,使受伤的腿得到休息。那么,动物也有医学!
王:动物还有医学?动物还有哲学呢!人类的本能是从模仿动物的本能而来的,比如孙老师所说的,蛇在某种植物上摩擦能治好伤,这种植物就可能对人的疾病也有疗效;人被蛇咬伤之后,用清水来洗伤口;人的手被割伤了,用泥巴来止血,都是一种本能的医学。这种本能的医学的发展就变成了经验的医学。中国医生的祖师爷神农的医学,就是一种经验的医学。但是,本能的医学和经验的医学不能解决人类健康的所有问题。比如,对于生命现象,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本能的医学和经验的医学就无法理解了,经验的医学必须上升为理论的医学才能解释清楚。
一、巫术医学模式
孙:王老师,不能这样讲,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谁听得懂啊?要这样讲,人为什么会生孩子?人为什么会长大?人为什么要找对象?人为什么会死?这些现象确实是不可思议的现象。那么,对于这种不可思议
的现象古代人又是如何解释的呢?
王: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医学史上第一个医学模式:巫术医学模式。所有的科学和哲学都起源于神话、巫术和传说,医学也不例外。古代人认为,世界是神灵、动物、祖先或生殖所创造的。所以,人来源于神灵、动物、祖先或生殖。这种神灵、动物、祖先或生殖都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比如原始社会时代的神灵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生命与健康是神灵、动物、祖先或生殖的某种恩赐,而疾病与死亡则是魔鬼在作祟,或是动物、祖先或生殖的某种惩戒,对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祈福与驱魔,从事这种仪式的人被称为巫婆或巫汉(巫医)。
孙:例如,上帝创造了万物之后,创造了男人亚当,从亚当身上抽出一条肋骨,用这根肋骨创造了女人夏娃,亚当和夏娃的生命健康是上帝所创造的,亚当和夏娃生病了,那是上帝对亚当和夏娃的惩罚。亚当和夏娃生病就祈祷上帝保佑。My God! My God! I love you!
王:那是神学医学模式,你讲快了。
孙:I see! 比如,张三不小心掉到河里了,小孩虽然救上来了,但古代人认为,小孩的魂也掉到河里了,于是要从河里把张三的魂捞上来,边捞边喊:张三,回来呀!张三,回来呀!张三,你回来了没有?回来了!张三,你回来了没有?回来了!再比如,张三生病了,古代人认为,是因为张三家里有鬼,于是要请和尚道士来驱鬼,和尚道士就是巫医。
二、 自然医学模式
王:本能的医学、经验的医学、巫术的医学发展之后,就产生了自然医学模式。自然医学模式是医学史上的第二种医学模式。自然医学模式是对巫术医学模式的否定,即以自然来否定超自然的神灵,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自然的物质。如,西方哲学始祖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人也是水产生的;亚里斯多德认为,世界的本原由水、土、火、气四种元素构成。此时的医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属于自然哲学的构成部分。例如,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和生命由血、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元素构成,此四种液体配合正常时,身体处于健康状态;配合不当便生疾病,他在《论气、水和地区》一文中,把大宇宙(自然世界)和小宇宙(自然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小宇宙和大宇宙一样都有其固定的秩序和比例,如果秩序打乱了,比例失调了,就会产生疾病。
孙:大宇宙就是地球、月亮、星星、太阳,动物、植物、人所组成的自然世界,小宇宙就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就像猪八戒说的一样,你也不是妖怪,我也不是妖怪,他也不是妖怪,我们大家都不是妖怪。我们大家是什么?你也是个宇宙,我也是一个宇宙,他也是一个宇宙,我们大家都是宇宙。自然世界是由土、火、水、空气四种元素组成的,身体也是由土、火、水、空气组成的,当这些元素变得过多或过少,超过自然的要求时,会产生疾病;当这些元素改变了原来的位置时,跑到不适合的地方去了,会产生疾病;当其中的某种元素被迫接受了不适合它的元素时,也会产生疾病。
王:孙老师想象力丰富。这时候医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的人,环境、气候、社会、心理、春夏秋冬四季对人的疾病健康都有影响。比如:对于同一个人患同一种疾病来说,春夏秋冬四季的用药是不同的。
孙:就气候来说,天睛有天睛的药方,天阴有天阴的药方,天雨有天雨的药方,天小孩有天小孩的药方。
王:希波克拉底认为,人本身就有一种自然的生命力,医学的作用就在于帮助我们恢复我们自己的自然的生命力,可以说,自然医学模式的医学,就是研究人的自然生命力。或者说,自然生命力,是医学研究的主题。意大利医学史家卡斯蒂廖尼指出,希波克拉底一方面使医学摆脱迷信,一方面使医学摆脱哲学的思辨而走向临床方面,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直观性的特征。
孙:也就是说,我们在行医时,不仅要考虑到生物的原因、生理的原因,而且要考虑到社会的原因、环境的原因、气候的原因、心理的原因、春夏秋冬四季的原因。
王:中医的医学模式也是一种自然医学模式,中医来源于《周易》。《周易》认为,世界的本原叫“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世界周期性的矛盾运动。《周易》的解释有八八六十四卦,第一卦,是讲天,讲阳、讲男,讲父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卦,是讲地、讲阴、讲女,讲母亲,天与地的矛盾运动构成万事万物,父亲与母亲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社会。天地的矛盾运动、阴阳的矛盾运动,父母的矛盾运动经过八八六十四卦之后,形成一个周期。最后,两卦是“既济”“未济”卦,第六十三卦“既济”卦是讲,事物已经完成了,第六十四卦未济”卦是讲,事物还没有完成,也就是事物又重新开始了。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碰到了困难和挫折,那就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选择。人法自然,人也是由其内在的阴阳矛盾构成的。在医学中,阴阳矛盾是什么样的矛盾呢?天与地、阴与阳、男与女是有固定的秩序和位置的,天尊地卑,阳尊阴卑,男尊女卑,这个秩序和位置颠倒了就会产生疾病。因此,中医的医学模式是一种自然生态的医学模式,它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孙:天尊地卑,阳尊阴卑,男尊女卑,就是说天在上,地在下,阳气在上,阴气在下,男人在上,女人在下。人生病了,是因为阴气上升了,阳气下降了,产生了阴阳失调,冷热失当,湿干失宜。
三、神学医学模式
王:在中世纪,医学与宗教思想再次融合,构成了神学医学模式。这是对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否定,形式上看似是向巫术医学模式的复归。神学医学本体论即“神创说”,即人是神所创造的。如孙老师所说,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就有了人类。医学认识论为“原罪说”,人类的一切肉体的疼痛和心灵的苦痛都是人类所犯原罪之故,基督耶和华被看作是一切肉体和心灵苦痛的救世主。
孙: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之后,把亚当和夏娃安置在伊甸园,在伊甸园里,蛇告诉亚当和夏娃,伊甸园中有两棵树,一棵叫智慧之树,智慧之树的果实使人变得聪明,一棵叫长生之树,长生之树的果实使人长生不老,上帝是禁止亚当和夏娃去吃这两棵树上的果实的,但是,亚当和夏娃经不住蛇的诱惑,偷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实,知道了男女之事,知道了羞耻。这就是“原罪”。但是我不解,为什么亚当和夏娃不偷吃长生之树的果子呢?又有智慧,又能长生不老,有多好啊!我建议,我慎重地建议,亚当和夏娃再去把长生之树的果子也偷吃了。
王:孙老师,要考虑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我们都长生不老了,我们这些医学生到哪去找工作?医学生找不到工作了,还会学医吗?没有这些医学生了,我们到哪里去教书,到哪去找工作?所以,我建议,我慎重地建议,亚当和夏娃,你们不要再偷了。医学方法论为“赎罪说”,主要医疗方法为祈祷、行按手礼、涂圣油。虽然医学是神学院的四大课程(神学、法学、医学、文法)之一,但医学在本质上是神学的附庸(僧侣医学)。简言之,人类由于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
果而犯了“原罪”,疾病和痛苦是上帝对人的惩罚,因而要向上帝忏悔和赎罪才能从根本上解脱肉体和心灵的疾病和痛苦。
孙;神学医学从心理学上来说,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起到了一个心理治疗的作用。我认为,医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医学还是有所发展的。
四、生物生理医学模式
王:文艺复兴时期,近代医学开始发展起来了,近代医学模式,美国医学史家恩格尔称之为生物生理医学模式,我们认为,这种生物生理医学模式在本质上是人体学。也就是说,医学是研究人体的学问。人体学本体论是对神学本体论的否定。近代医学模式,是在反对神学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它的特点是,以人性(人的理性)反对神性,以科学反对神学,张扬人的理性精神,高扬科学旗帜。它的哲学基础是近代西方哲学。近代西方哲学的特点是,身心二分、主客对立,无论是旧唯物主义把一切意识、精神现象归结于物质,还是唯心主义把一切存在、物质现象归结为意识或精神,都创设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身体与心灵、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其典型则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真正始祖,他认为,世界存在两类本体,即物质本体和心灵本体。物质的属性是广延,心灵的属性是思维,广延不能思维,思维没有广延。这种身心二分、主客对立的哲学本体论,为医学将人的心灵、精神、社会等因素从人中离析出来,着重研究人体——人的自然属性、生物生理属性方面奠定了本体论基础。笛卡尔在物质本体和心灵本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著名命题。笛卡乐的后继者,医生、哲学家拉美特利在笛卡尔“动物是机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著名命题。在他看来,机器由零件组成,人是由器官组成,只不过人这一机器比动物机器多几个齿轮,距离更为和谐而能思维。这种哲学观点,为生物医学模式把生物生命现象还原为机械、物理、化学现象提出了哲学理论基础。既然身心二元、主客对立,医学就可以排除人的心灵因素,着重研究人体;既然“人是机器”,医学就可采用机械、化学、物理的方法来研究人体,可以把人体分成各个组织器官。因之,医学在本质上是人体学。我们把这种将心灵从人身上剥离出来,仅仅是研究人体,又将人体分成各个组织器官的方法,称之为可分性方法。
孙:人体是由各个组织器官组成的,当然也就可以把人体分成各个组织器官,对各个组织器官分开进行研究,于是乎,就出现了内科、外科、口腔医学、耳鼻喉科学、小儿科、妇产科、男产科。有一则笑话,说的是外科医生的故事,一个士兵被敌人的箭射中了,箭还在他的身上,这个士兵去看外科大夫,外科大夫就将这支箭从皮肤处剪断,士兵说,“大夫,箭头还在肉里面呢”,外科大夫说,那是内科的事,你要去看内科。
王:这个外科大夫就是孙老师。近代生物生理医学模式,还有一个方法,叫还原论方法。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反过来,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了低级运动形式。人的生命现象是从机械运动现象、物理运动现象、化学运动现象、生物运动现象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人的生命包含了机械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和生物现象。还原论方法首先将人的心理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从医学中分离出去;重视人的生物属性、自然属性,重视人体器官之健全、身体之完整;健康也就意味着生理健康。然后,再把人的生命现象还原为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在医学史上,以桑克托、笛卡尔、鲍雷利等人为代表的医理学派,以西尔维为代表的
医化学派就企图用物理和化学规律来解释生命和疾病现象。我们看到的近代医学模式的现象就是,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仪器在医药活动中的广泛应用。
孙: 对于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仪器在医药活动中的广泛运用,我深有体会,我有一位同事在一次车祸事件中不幸搞了个左大腿粉碎性骨折,在医院做手术,医院采用的是内固定的方法,使用的是一块钢板,七个螺丝,电钻,用钢板把碎骨夹起来之后,再用螺丝将钢板与骨头联起来,就像木匠师傅修理木凳子一样。现在医学上兴起的器官移植,也是一种还原论方法,器官移植,就像机器换零件一样。心脏、肾脏、肝脏等五脏六腑都可以换掉。今天医学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换脑袋的程度,说不定哪一天我们的脑袋不好使,换一个聪明一点的脑袋,考一个博士什么的。
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王:1979年,美国医学史家恩格尔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我国于1980年翻译成中文,发表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随后,有许多学者对现代医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整体医学模式、生态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等等,很多的模式。我对这些论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发现了问题,我认为,这些医学模式都没有说中要害,要建构现代医学模式,要从医学的最为基础的理论部分做起,从根本上来一个颠覆,即从本体论上进行颠覆,提出了医学本体论的概念。你们学的是医学知识和医学方法,我们研究的是医学本体论、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医学本体论,就会有什么样的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因之,医学本体论是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的逻辑前提和基础;对医学本体论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回答医学认识论问题和医学方法论问题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医学本体论问题发生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也要随之发生变革;只有在前提和基础方面,在医学本体论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就是说,在医学模式的转变之中,其前提性的问题就是,在医学本体论方面必须实现革命性变革。如果仍然固守在医学即人体学视野里,就不可能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因之,要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首先在思想上要树立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的本体论思想。在医学史上,医学本体论经历了从神灵本体论、自然人学本体论、神学本体论到人体学本体论,再到人学本体论的演变。
什么叫医学本体论,通俗地说,医学是研究什么的。医学是研究什么的?医学是研究人的疾病与健康的学问,对不对?当然是对的,但是问题是,什么叫做健康与疾病?所谓的健康,在生物生理医学模式视野中,健康就是人体组织器官的完整无缺、完整无损、组织器官的功能的健全。我们身体上的各个器官运转正常。这样的观点,导致我们只看见疾病,看不见人。就像所说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结果,只看见才,而看不到人,用人单位,要的是才,而不要人。人变成了用人单位达到它的目的的工具。我提出了我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近代医学模式认为,医学是研究人体的学问,医学就是人体学。现代医学模式中的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的学问,医学就是人学。这篇论文发表在2006年《医学与哲学》第五期上,题目叫做《医学本体论的当代转向》。我们今天的讲座是这篇论文的姐妹篇。医学就是人学,或者说,“医学的本质是人学。” 这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相契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从事着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实践构成了物质与意识的中介,因而克服了笛卡尔的主客对立、身心二分的形而上学观点。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既具有生物属性、还具有精神属性、社会属性,但其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作为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医学,就不仅要研究生物-生理因素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而且要研究精神因素、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换言之,医学是以本质上是社会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相应地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和人文精神。同时,现代医学模式不是对近代医学模式的彻底否定,也是对后者的扬弃,自然科学性质和科学精神构成了医学有核心和基础。医学本身便具有一种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是人的理性的特定渗透、表达和反映,他指导和制约着医学前进的步伐和方向。 因此,现代医学模式视野中的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综合科学,它表征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同时,医学以人为研究对象与哲学以人为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哲学视域中的人学比医学视域中的人学更一般、更根本、更高,医学视域中的人学是哲学视域中的人学的基础,哲学视域中的人学是医学视域中的人学的指导。其次,基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医学认识论的特点是:人既是系统,又是要素。人是系统,它由各要素组成,是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是生物(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统一体,是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体。人是要素,是社会系统之要素、环境系统之要素。因之,现代医学模式重视人的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人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再次,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其医学方法论的特点是: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现代科学方法在医学科学及其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但是,传统的可分性方法和还原论方法仍然构成了现代医学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并在现代医学方法中得以放大。
现代医学模式,在形式上是向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希波克拉底的自然医学模式的复归。但是对自然医学模式的发展,自然医学模式的医学,研究的是自然的人,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学,研究的是社会的人。现代医学模式提出来之后,最近兴起了许多新的医学,除我们学院心理医学外,还有社会医学、环境医学、美的医学,医学美学、医学艺术学、医学社会学,等等。那么,医学不仅是要研究生物生理疾病,还要研究心理疾病、社会疾病、环境疾病、美的缺损,等等。比如说,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存在三种情况,一是疾病完全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比如精神疾病、二是心理因素是疾病发生的其中的一个因素,三是心理因素虽然不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但是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变化与转归具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说,《最后一片树叶》里说的故事,在秋天,一个美女生病了,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看到窗外的树叶一片一片的、一片一片的落下来,她心理想,当最后一片树叶落下来时,我就要走了,我就想死了。心理是这样想,在做梦时,就把这句话说出来了。她人男朋友听到了这一句话,当最后一片树叶落下来时,我就要走了。于是,在一个下雪晚上,他画了一片树叶把树叶挂在树上。这位美女,总是看窗外的树叶,结果这片树叶一直没有落下来,春天来了,树叶一片一片的、一片一片的绿起来了,她的病也一点一点的好起来了,等到春光明媚的时候,她已经完全恢复健康了。可是,等她去找她的男朋友时,才知道那片树叶是人的男朋友画的、挂上去的,她的男朋友因为在下雪天挂那片树叶逝世了。这个故事说明了,意志对疾病的影响,我们在很多电影里都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个人要死时,如果没有放弃生,就不会死,在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放弃了生,才死的。考研也是这样,不是我们考不上,也是我们放弃了努力,放弃了去考。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提出五星级医生:
保健的提供者 Care Providers
决策者 Decision Maker
健康教育者 Health educator
交际家 Communicator
社区领导者 Community Leader
孙:王老师,你看是不是这样,巫术医学模式是对本能的医学、经验的医学的否定,而自然医学模式是对巫术医学模式的否定,是对经验的医学的复归,神学医学模式又是对自然医学模式的否定,又是向巫术医学模式的复归,近代生物生理医学模式,是对神学医学模式的否定,却片面发展了自然医学模式,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对近代生物生理医学模式的否定,又是向自然医学模式的复归。
王:我宁愿这样是总结,巫术的医学是研究神灵和祖先的学问,古希腊罗马的医学是研究自然人的学问,近代的医学是研究人体的学问,现代的医学是研究人的学问。
范文三:医学模式的分类与演变过程
医学模式的分类与演变过程
在一定历史时期,随着医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医学模式应运而生,之后便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从古至今,依次产生过以下五种医学模式。
一、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一种主观,臆想的模式,认为生命和健康是神赐予,疾病伤痛是鬼神的惩罚。所以多数
是由巫医等人通过驱鬼等方法治疗。有心理治疗的作用,落后而带有迷信色彩,对现在
社会仍有影响。
二、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把健康、疾病与自然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运用自然发展规律法则等来认识健康和疾病,
是一种朴素、辩证、全面的模式,但是对疾病的认识仍具有主观特点。 三、 机械唯物主义的医学模式
以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批驳了唯心主义的生命观和医学观,并把医学带入实验医学时
代,对基础医学发展有重要作用。它以力学理论解释疾病和健康,简单地把人比作机器,
忽视了生命极其复杂的一面,忽视了病因与人体变化的联系,也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生
物特性。
四、 生物医学模式
认为每种疾病都必然可以在器官、细胞或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确
定出生物的或物理的特定原因,都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忽略了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五、 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从生物、社会、心理多个角度认识、治疗疾病,全面而准确。
范文四:医学模式演变
医学模式演变
一、 医学模式的概念:
模式:数理逻辑概念,即用一系列公式来表达形式逻辑理论。后引入到其他各学科,成为总结各学科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 模式可以理解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为保护健康与疾病作斗争时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和方法。 医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医学观。它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和发展规律,是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
二、 医学模式的演变:
医学模式是人类获取健康和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而不是由少数人头脑中臆造出来的。医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教条,而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而转变着。
三、医学模式的转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pirtualism medical model)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
4、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医学也在发展和演变。这种变化体现在不同时期人们用什么观点和方法研究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即医学模式的变化。从历史上看,医学模式经历了几个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pirtualism medical model) :
原始社会的初民希望自己的生命世界可以永存不朽,形成了天命的观念,并形成了人类最早期的疾病观与健康观,即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的体现。 公元5~15世纪,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占统治地位,与宗教神学自然观相适应,确立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因此人们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祈祷。如:“巫医”等。
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nature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
宗教是对自然力的屈服,并将其神秘化的结果;医学是对自然力的征服,并将其明朗化的结果。在公元前数百年间,在西方的古希腊、东方的中国等地相继产生了朴素的辨证的整体医学观,对疾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5种元素可以相生、相克,并且与人体相应部位对应,五行若生克适度则生命健康。 在古希腊,人们依据当时自然哲学中流行的土、水、火、风4元素形成万物的学说来解释生命现象。
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 :
从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起,随着牛顿的古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建立,形成了用“力”和“机械运动”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出现了“机械论医学模式”,认为“生命活动是机械运动”。 把健康的机体比作协调运转加足了油的机械。这一机械论的思想,统治了医学近两个世纪,直到18世纪,机械论的医学思想对医学的发展出现双重性,一方面认为机体是纯机械的,从而排除了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而常常用物理、
化学的概念来解释生物现象。另一方面机械论又使解剖学、生物学获得了进展,大大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4、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
英国医生哈维在1628年发表《心血运动论》建立血液循环学说作为近
代医学的起点,生物科学在这一时期相继取得了很多巨大成就和发现。此时期的医学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之上,开始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进一步推动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科学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医学实践,这时对健康的认识已有很大的提高,并建立了健康的生物医学观念。生物医学模式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细胞病变→组织结构病变→功能障碍。生物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重大进步,研究生物体本身结构和功能及其对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生物反应和疾病过程,至今仍是医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但这种形而上学的认识方式“只看到了它们的存在,看不到它们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只看到了它们的静止状态,而忘记了它们的运动”。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le)首先指出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是“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生物(躯体)变量来说明;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疾患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事实上仅用生物医学解决不了诸如结核病和性病尤其是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流行和预防问题。正如艾滋病等性病在生物医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仍无法控制,因为这些疾病更多的决定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等社会因素。 同期布鲁姆提出的环境健康医学模式着重强调了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拉隆达和德威尔提出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进一步修正和补充了影响人群疾病与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环
境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医疗服务因素。恩格尔在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取代是一种含肯定于其中的辨证的否定。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整合的水平上将心理作用、社会作用同生物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3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生物学变化的内在机制,形成了一个适应现代人类保健技术的新医学模式。
范文五:从医学模式的演变探讨健康管理的实质
从医学模式的演变探讨健康管理的实质
黄建始
如何准确地定义“健康管理”是我国健康管理发展中面临的最根本问题之一。定义描述或规范一个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揭示概念的内涵,回答是什么。 【1】目前我国见诸于文字的健康管理的定义不少,散见于包括杂志,报刊和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中。客观地来说,目前业内还没有达成共识的关于健康管理的定义,国内关于健康管理已公开发表的定义至少有6个。【2,3,4】
关于健康管理定义的百家争鸣至少反映了大家对健康管理实质的认识不一致。其实,一个新学科的诞生和成熟是需要时间的。核心概念达成共识需要的时间很长。因此,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关于健康管理的各种定义并存的局面在健康管理学术界应该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在国民健康需求不断增长而对健康管理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的今天,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大力倡导关于健康管理定义的学术讨论都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来,笔者结合中国的国情,根据自己在健康管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对健康管理这一概念反映的本质属性和概念的内涵有所思考。本着抛砖引玉的目的,笔者愿意在此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以此请教同道。
如果从普通百姓对现代医学的理解来看健康管理,也许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早在十六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就开始传入中国的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现在已经基本被国人接受。尽管许多人大家都说不清什么是医学,但谁都知道去医院的目的。老百姓去医院就是为了:“看病”。至于看病的过程,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影像检查,等等,那是医生的事,大多数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这并不影响普通百姓去看病,因为凡是重要的都是简单的。那么,今天国人去健康管理服务机构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做体检,有人说做干预,有人说做咨询,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笔者认为这些说法都没有反映健康管理的实质或内涵。笔者认为去健康管理服务机构的目的是“看健康危险因素”。
“看健康危险因素”能否反映健康管理的实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有必要对解释人类健康-疾病现象的医学模式的演变史做一简单的回顾,并将医学模式在中国的演变史放在近代和现代史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和探讨,以期从科学的本质上来理解健康管理的实质和健康管理的价值。
一、人类健康-疾病模式演变的历史回顾
通常人类用特定的模式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模式,就是用于解释自然现象,消除困惑的信仰系统。【5】医学模式就是人类解释健康-疾病现象的信仰系统。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用于解释健康-疾病的医学模式经过多次变迁,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螺旋式上升的演进过程。下面选择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四个主要医学模式做一简单回顾。这四个医学模式是:1.超自然的“神道医学”模式。2.来源于实践的经验医学模式。3. 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理性医学模式。4. 多因多病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新医学模式。
(一)超自然的“神道医学”模式
人类早期对健康的认识是从疾病开始的。当时人类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从最早的医学模式来看,疾病其实是一个语言学上的词汇,用来称呼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可能发生在社会任何成员身上的一类特有的,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12 000年前的史前文化认为,疾病这种现象是由体外邪魔侵入人体产生的。【6】把邪魔从体内驱除出去就可以治疗疾病,恢复健康。考古学中发现古人类头盖骨上的小洞就是当时巫医使用颅骨环钻术(trephination)为病人驱除邪魔的证据。【7】3 800年前的巴比伦和亚述时期,人类
健康被认为是上帝的恩赐,疾病是来自上帝的惩罚。这种健康-疾病观念在希伯来人中一直延续到3 000年前。【7】可以说,在医学的最原始阶段,人类认为健康-疾病现象是由神灵或魔鬼造成的。因此,祈祷和驱邪是当时维护健康,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有学者将见诸于所有古代文明的这类超自然的医学模式称为“神道医学”。【8】
(二)来源于实践的经验医学模式
大约在2 500年前,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诞生于希腊爱琴海东南面的科斯岛。希波克拉底和他的追随者挑战了几千年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神道医学,首开经验医学之先,认为疾病不是神灵或魔鬼等人体以外的超自然因素所导致的,而是有其人体自身存在的自然原因,这些自身的原因是可以探知的。【8】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包括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正是这四种成份构成了人体的健康和病痛。健康就是这四种物质相互之间在浓度和数量上都处于合适的比例并且相互融合的一种状态。”【9】四种体液分别代表四种元素与器官,其成分比例随季节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所有的人类疾病都是由胆汁和黏液产生的。胆汁或黏液,无论其中哪一种变得过湿,过干,过热或过冷就会致病,而引起上述变化的因素有食物,饮料,劳累,外伤,气味,所见所闻的刺激,纵欲以及冷热等等。”
【9】希波克拉底的名著《空气、水和地方》提出不健康状态或疾病是人与环境不平衡的结果,认为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生活方式及营养所导致的体液失衡,是导致古希腊人生病的主要原因。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时代的整体医学(Holistic Medicine)观。【10】既然疾病是由于体液失衡引起的,就可以通过改变饮食和环境来控制引起体液失衡的原因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具体手段有导泻,催吐,静脉放血,食养法,灼疗法,药物,运动锻炼和外科手术等。据考证,流传至今的《希波克拉底文集》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一批追随者经过至少一百年的努力,融入了同时代其他希腊名医的成就而写成的。【8,11】同一时期稍早的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提出宇宙万物由水、土、气、火、四种基本元素构成。生命是由一种独特的“元气(灵气)”来维持的。元气运行全身,借助气管与外界相连,维持生命的平衡。学界相信这一理论对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平衡学说有重要影响【8】
无独有偶,在大约相同或稍早的时期,中国的医家也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实践中从神道医学进入经验医学。大约在2 400年前,中国众多医家经过长期的努力,编撰了大型传世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预防养生以及在上述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的构建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体现了阴阳平衡。疾病就是因为内因和外因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而导致的。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会相应地产生生理上的适应和病理上的反应。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太过或不及的风、寒、暑、湿、燥、火就是“六淫”,六淫致病。同时,内伤七情也可致病。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波动过于激烈或持续过长,就会导致机体多种功能紊乱而生病。 因此,治疗疾病必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未病”和“扶正祛邪”等。【12】
比较东西方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医学模式和医学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学的整体观与古希腊医学的整体医学观;《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平衡学说与《希波克拉底文集》中的体液平衡学说;源自思想家左丘明的中医五行学说(水、火、木、金、土五元素)与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学说(水、土、气、火);中医学中的“气”或“元气”与恩培多克勒的“元气”或“灵气”;中医学“治病求本”,“调整阴阳”和“扶正祛邪”的治则
治法与古希腊医学“通过改变饮食和环境来控制引起体液失衡的原因而达到恢复健康”的治疗原则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客观地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十九世纪自然科学迅猛发展之前,建立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的经验医学模式对疾病的理解都十分笼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医生只能是根据自己对患者的观察和分析,结合自己或他人的经验,采用笼统的“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控制引起体液失衡的原因”来指导治疗,因为没有针对性的,立竿见影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只能强调通过饮食调理,按摩、锻炼、养生等自然途径来促进康复。医生的具体治疗手段主要是提供关于生活方式治疗的意见,给予非特异性的药物和其他辅助手段来支持身体功能的恢复,缓解疾病的进程。通过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来维护健康的模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当时最主要的医学实践之一。【8,13】
然而,建立在临床经验之上的西方体液平衡医学模式或东方阴阳平衡医学模式对因生育所导致的母婴死亡率高问题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问题都基本上无能为力。19世纪初,西方25%的儿童活不过二岁,50%以上的儿童活不过十岁,婴儿死亡率在200-300%0之间。在美国,1912年孕产妇死亡率是十万分之六百多,婴儿死亡率是千分之一百多。十四世纪的鼠疫大流行,在五年时间里夺去了欧洲二千五百万人的性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威胁越来越大。1854年,伦敦一条街周围霍乱暴发,曾经出现过5天内死亡127人,三周内死亡500人的悲剧。【8,14,15,16】中国20世纪上半叶有记录的主要鼠疫流行就发生了27次,几乎遍布全国,至少死亡38万人。福建省1945年鼠疫流行,发病24 914人,死亡19 376人。【17】有学者研究医学史后发现,西方是在19世纪现代微生物和免疫学诞生之后才实现了对传染病的有效控制;中国则是在20世纪下半叶才真正实现了对传染病的有效控制。【17】
三、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理性医学模式
经验医学模式统治医学界2 000多年。直到十九世纪才被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理性医学模式所逐渐取代。十九世纪早期,在政治和社会变革及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唯物主义开始占优势并促进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随之新的理性医学概念和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出现:最重要的医学问题必须在微生物中求得解决,健康与疾病的问题必须用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实验结果来回答。自1675年列文虎克使用显微镜后,细菌学、病理学、营养学等开始飞跃,带来了医学模式上的革命。主流社会彻底抛弃了主导西方医学二千多年的体液平衡经验医学模式,“单因单病”和“病在细胞”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主导西方医学:每个病都有相对应的精确病因(从笼统的失衡概念到具体的细菌,病毒,营养素缺乏等)和病变部位(从泛泛的大脏器到细胞和分子水平),疫苗,药物和手术是治疗疾病最好的方法。
由于细菌学和营养学帮助人们在微观世界里找到了许多疾病的发病原因,于是就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印象:好像所有的疾病都是由细菌/病毒或营养素缺乏引起的,通过化学和生物学手段找到杀死细菌/病毒的药物或补充缺乏的营养素就能解决问题。【14】对于化学品在身体内所起作用的知识根本地改变了现代治疗学的方向。随着疫苗,抗生素,加上营养改善和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欧洲和美国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及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的平均期望寿命显著增长。【15】 然而,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医学模式追求因果性规律,把理性片面发展为“工具理性”,用“观察,假设,求证,结论”的逻辑对生命过程进行越来越细致的分析,完全背离了理性的完整性,使得健康-疾病的过程很容易被误解为一系列精密的机械和化学步骤的总和,生物因素(甚至是理化因素)决定一切。人体各部分的有机整合,人与环境的互相影响,躯体,精神和社会的和谐关联都不见了,人的医学被还原为普通意义上的生物学,还原为生物物理学和/或生物化学,甚至进一步还原为非生物学意义上的物理学和化学。经
验医学中的宝贵的整体医学观在生物医学模式控制传染病的凯歌声中被无情地抛弃了。 然而,人并不是单纯的生物人,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健康-疾病状态决不会仅有生物属性所决定,更多的是由其社会属性所决定。【8,18,19】即使是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也受许多非生物学因素影响,如国际和国内旅游,生物恐怖,医院感染,移民和城市化等【20】。英国流行病学家马默特经过25年的研究发现,社会地位越高的人,健康水平越高。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超过一定的阈值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自己的人生和参与社会生活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幸福和长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从市中心到相邻的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每隔1.6公里,居民的预期寿命就相差1.5岁,居住在两端的黑人贫民和白人富翁,预期寿命相差20年。【21】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影响健康的非生物医学因素越来越多,在健康-疾病的动态平衡关系中越来越重要。生物医学模式驱使的现代医学高度专业化,分科化和局部化的弊端开始越来越明显【8】
四、多因多病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新医学模式
上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基本上控制了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之后,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病开始威胁人类的健康。心脏病和恶性肿瘤既不能用细菌/病毒也不能用营养素缺乏来解释。显然单因单病的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不了慢性病的防治。科学家开始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始于1940年代的以弗兰明汉心脏研究为代表的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始于1950年代的以杜尔和希尔的吸烟和肺癌关系研究为标志的对癌症的研究为现代医学对非传染病采用预防和干预健康危险因素的新途径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科学根据。到1970年代,已经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提出“健康危险因素”的概念和“多因多病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新医学模式”。【22】
新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产生除了生物学原因之外,人的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也会发挥很大影响。生物学原因不再是唯一的病因(etiology),而是和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一起属于健康危险因素(health risk),即增加患病和死亡机会的因素。因此,对于国民健康来说,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医疗,还包括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及调动人们维护自身健康的积极性,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健康,不应该是仅仅看病。始于1940年代,因健康新需求和科学新进展所产生的多因多病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新医学模式,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基本成熟。在多因多病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新医学模式的指导下,西方从决策者、医护人员到媒体和普通老百姓都积极维护自己的健康,抽烟,酗酒,缺少运动,高胆固醇和高血压等健康危险因素已经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名词。通过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从1972年到2004年,美国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下降了58%。【23】
五、医学教育在近代医学模式转变中的作用
应该指出的是,西方医学在近代实现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医学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1910年的福勒斯纳(Flexner)报告对建立美国和加拿大的现代医学教育制度和实现从经验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该报告的发表和建议落实,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院校从1910年的155所下降到1935年的66所。福勒斯纳报告的作用在今天被公认是在北美洲创立了一个延续至今的先进的医学教育模式。这个模式是建立在当时十分先进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基础上的,强调医学长学制精英教育,医学教育与医学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政府和学术团体对医学院校的管理和规范等。【24】应该说,福勒斯纳报告促进了西方主流社会实现医学模式的转换,彻底抛弃了主导西方医学二千多年的体液平衡经验医学模式,使西方医学能够轻装上阵,逐渐地成为今天全球现代医学的主流,以至于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将现代医学和西方医学等同起来。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医学在十九世纪实现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矫枉过正,开始忽视了经验医学模式中宝贵的整体医学观。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现代医学实现从生物医学模
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中,整体医学观重新被予以重视。而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医学在上世纪上半叶并没有与世界医学接轨,没有条件全面交流分享世界医学的新进展,没有机会系统地接受生物医学模式,没有能力和条件摆脱经验医学加在我国医学界的沉重负担,没有条件和资源建立统一的医学教育系统。
虽然上世纪下半叶我国开始建立医学教育系统,但走了不少弯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时,我们还没有完成从经验医学向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由于观念上的落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受十分落后的经验医学模式的束缚,从上世纪下半叶至今我们从决策者、医护人员,到老百姓在行动上都采取了许多完全违法科学原理,南辕北辙的措施,造成中国今天仍然被过时落后的生物医学模式统治的不幸局面,出现了中国在和平崛起后却是健康资源一方面十分紧缺,一方面十分浪费的既奇怪又矛盾的现象。
二、在近代现代史大背景下医学模式在中国的演变
当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并蓬勃发展之时,中国正处于清帝国日落西山之际。通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用“坚船利炮”无情地摧毁了清帝国闭关自守、关门独大的美梦。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部分晚清重臣在19世纪中叶发起洋务运动,开始引进西学,主张“中体西用”,企图用西方以“坚船利炮”为代表的新技术来巩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政体。【25】
(一)中国引进西方科学的主流是引进自然科学,不包括人文科学和古希腊理性科学 在上述“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加上中国几千年“大墙(Great Wall)文化”的无形约束,始于洋务运动延续至今一百多年来中国引进西方科学的主流都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西方科学是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夷之长技”),还包括人文科学和古希腊理性科学等等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这个事实。在这个背景下引进的科学其实是作为“坚船利炮”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夷之长技”),既不包括西方的人文科学,也不包括古希腊的理性科学,过份强调功利,效率和对环境的掌控。由于近代自然科学通过技术,实现了部分掌控自然环境的意志,给当时的中国人印象最深,因此,中国人在引进科学这个概念时,往往将“科学”和“技术”放在一起,简称“科技”,实际操作中其实更关注的是技术。正如梁启超指出的那样,中国人过份地把科学工具化,功利化,是“把科学看的太低了,太粗了”,“就是相对的尊重科学的人,还是十个有九个不了解科学的性质。他们只知道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结果的价值,而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他们只有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化学等等概念,而没有科学的概念”。【26】
(二)中国选择性地接受西方医学中的医疗技术部分和卫生工具
在西方自然科学基础上形成的当时最先进的生物医学模式给西方医学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包括人文科学和古希腊理性科学等的西方科学完整体系为西方医学的壮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西方医学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主流。然而,西方医学在被中国接受的过程中也遇到和西方科学引进中国时一样的命运。中国人接受的西方医学,主要也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医学模式,既不包括现代医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也不包括古希腊理性的完整性思维。虽然早在十六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就已经开始传入中国,但一直步履艰难,影响甚少。【8】也许是在中国“大墙文化”(great wall)的保护下,《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平衡学说并没有象西方《希波克拉底文集》中的体液平衡学说那样遭到当时貌似锐不可当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毁灭性打击。中医整体观和建立在经验医学模式基础上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体
系因此得以代代传承,成为东方医学的一块瑰宝。如果说西方科学开始是随着“坚船利炮”而强加给中国人的,那么建立在当时十分先进的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的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命运转折点则与一种致命的传染病(鼠疫)有关。西方医学之所以能够被中国人从上到下真正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医学和现代公共卫生先驱伍连德在东三省得心应手地应用理性医学在三个月内成功地控制了当时传统中医基本上无能为力的烈性传染病鼠疫的大流行。
虽然当时中国开始真正接受西方医学,但这个接受也是有选择性地接受,轻科学,重技术,十分功利化,主要接受的是医疗技术部分和卫生工具。这种选择性接受的偏好在
“Health”一词的翻译中就可见一斑。英语“Health”这个单词在西学东进的早期是被译为“卫生”的,如1859-1889年间嘉约翰的译著《卫生要旨》和1905年清政府在巡警部内设立的“卫生科”。到1930年代才开始出现翻译为“健康”的例子,如美国医学博士米勒耳医师的医学科普著作“The Way to Health”被翻译为《健康生活》,1932年由上海时兆报馆印刷发行;1932年南京成立“南京市健康教育委员会”,而不是“卫生教育委员会”。(“卫生教育”和“健康教育”都是“Health Education”的译名。)【8,27,28】
在关键概念“Health”翻译汉语选词上也许是有意也许是无意的差别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长期后果。在汉语含义中,健康是一个“目的”,一种“状态”,一种“结果”;而“卫生”则仅仅是一种“方法”,一种“措施”,一种“手段”。据辞海,健康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而卫生“一般指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善和创造合乎生理要求的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个人和社会措施,包括以除害灭病,讲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29】 知道了“健康”和“卫生”的区别,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目前医改实施方案为什么会犯把措施当目的的错误(试图通过解决病有所医的问题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因为医改实施方案的起草者之一是“卫生部”,不是“健康部”。卫生部强调“手段”天经地义,因为卫生的属性就是“措施和手段”,“结果”在这里不重要。如果医改实施方案由“健康部”来参与或主导,那么,只关心措施,不关注健康,就是严重的失职。有意思的是,在韩国,政府负责国民健康的部门的名称汉字表达是“健康部”;在日本,该部门名称汉字表达是“厚生省”。日本厚生省的官员告诉笔者,厚生相当于英语里的“health” 和”wellness”二层含义。从“health”翻译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在我们认识上留下的的烙印,我们也应该从中体会到观念的重要性和正本清源的必要性。
(三)中国1949年才开始全面从经验医学模式向理性医学模式转变 晚了50年
受延续数百年明清政府闭关自守政策的影响,加上上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连绵不断的天灾战乱,极其恶劣的卫生环境,四处施虐夺命的传染病,国民迫切需要的自然是生存必须的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选择性接受传统中医所缺乏的,能够很快见效的,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医疗技术和手段(如微生物学细菌检测手段和抗生素,疫苗,血清等)和卫生措施(如隔离,检疫,消毒等),将“Health”翻译成“卫生”在当时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虽然上世纪的中国有引进和推广当时先进的生物医学模式的迫切需要和巨大需求,但在1949年以前中国并不具备全面开始从经验医学向理性医学,从传统阴阳平衡模式向生物医学模式转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这个保证医学模式转变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才出现。
连年战祸之后,1949年的中国万业待兴。然而,国民的健康状况极差。当时全国人口的发病数累计每年1 400万,死亡率在30%0以上,其中半数以上死于可预防的传染病。婴儿死亡率在200%0左右。解放初期,结核病患病率高达4%左右,死亡率高达250/10万,居人口十大死因之首。一些大城市的梅毒患病率达4.5%到10.1%,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患病率
高。达21.7%到48%。当时中国面临的最主要国民健康问题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严重威胁母婴生命的感染性疾病和严重威胁我国国力和战斗力的敌人细菌战。【30,31】 因为当时的国民健康问题事关新政权存亡,理性的新政府自然全面引进并大力推广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生物医学模式,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厂矿和缺医少药的农村,推广新法接生,新法育儿,查治梅毒,推广儿童预防注射和扑灭某种儿童传染病的爆发,收效明显。 新法接生就是应用生物医学模式一个成功的例子。当时生孩子被认为是肮脏见不得人的事情,在不少地方临产的孕妇甚至被赶到牛,羊圈里去分娩,或者在屋里但不许在床上分娩。接生的人大部分是没有文化的旧“接生婆”。她们断脐带时用的是生锈的剪刀,破碗瓷片等,手也不洗。据统计,当时每年约有20多万妇女和100多万新生儿死于旧式接生法。因此,当时妇幼卫生的首要任务就是改造旧式接生,推行新法接生,以减少新生儿破伤风和产褥热。新法接生的实质就是用细菌学知识指导无菌分娩。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新法接生使1954年北京市区产妇死亡率从百分之七下降到千分之七,基本上消灭了新生儿破伤风和产褥热。【30】 以反细菌战和新法接生为切入点,中国开始全面从经验医学模式向理性医学模式转变。
客观地看,当时引进中国的理性医学模式是在新政府提倡爱国卫生运动(主要强调改变环境和改变行为)的配合下发挥作用的。没有政府动员群众去改造环境和行为的基础,生物医学模式在当时是不可能成功地控制传染病,降低妇婴死亡率的。可以理解的是,受中国传统主流宗教信仰和当时意识形态观念的影响,西方医学中的带有明显基督教烙印的人文科学部分被彻底屏蔽,轻科学,重技术的偏好在医学教育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延续。不幸的是,爱国卫生运动中的科学成分,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政治化的潮流中被异化了,失去了其中和生物医学模式互补的为了健康的目的去改变环境和改变个人行为的最宝贵的部分。“为了健康的目的去改变环境和改变个人行为”被异化为“为了政治的目的去改变环境和改变个人行为”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医学主流因此基本上拒绝承认改变环境和改变行为(心理-社会-环境)在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中的作用,生物学因素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结果是今天已成为中国主流医学,源于西方医学的现代医学既没有接受西方医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又没有继承我国爱国卫生运动重视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的科学成分,客观上造成了“跛脚”的,缺少人文科学营养和医学整体观(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中国现代医学。
(四)改革开放后主要还是引进医学技术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当西方发达国家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在人文科学和理性思维的支持下,经过半世纪的努力,基本控制了传染病,美国人平均寿命从1911年的46岁增加到1950年的68岁【32】,而中国1949年才从战乱中走出,平均寿命只有35岁;【31】当西方已经发现生物医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解释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在西方流行的慢性非传染病时,我们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生物医学模式,控制传染病,比西方整整落后了半个世纪!
更不幸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是一个高度封闭的国家。由于西方封锁禁运,加上自己闭关锁国,整整30年,中国与世界基本隔绝。【33】当西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实现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新医学模式转变的时候,中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意识形态问题绝对优先,解决温饱问题迫在眉睫,基本上没有多少人知道并关心西方为了追求更高境界的健康,在新的科学发现基础上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医学模式转变,。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30年后的1970年末,中国国家领导层达成共识,决定打开国门,引进新技术和外资。1977年9月,**明确指出,“我们实行‘拿来主义’”。“拿来”什么?一是技术,二是管理。1978年2月**再次强调,“引进技术的谈判要抢时间,
要加快速度”。【34】在全面技术引进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医学与世界主流医学接轨时由于下面三个原因又不幸走上了一条注定是落后于人的旅程。
1.主流社会指导思想上重技术和设备,轻医学模式和科学思维,大家关注的自然也是医学新技术新设备,很少有人注意到我国在医学模式上的落后;
2.改革开放初期的重点是解决温饱问题,关注的是威胁国民健康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慢性病还没有成为我国主要的健康问题。生物医学模式主导了我国医学技术的引进;
3.在通过请专家进来和派技术骨干出去以加快与世界医学主流接轨时,由于关注点和本身语言及经济文化背景准备上的局限性,对生物医学进展学得很到位,对先进的新医学模式不敏感,多数人视而不见。少数人注意到西方医学模式的转变并介绍到中国,不幸的是一直被主流社会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中国目前诚信资源的极端缺乏和国人在多次政治运动中产生的对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误解,导致今天的医疗卫生评价体系基本上不承认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作用。
请进来和派出去都需要通过语言交流,要求参与人员有一定的外语基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刚刚从**阴影中走出来的中国百业待兴,人才青黄不接。以英语作为主要交流工具的现代医学科学需要的是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医学人才。当时的中国医学界整体上与现代主流医学已经隔绝多年。十年动乱使得**前培养的医学人才专业荒疏,英语交流能力普遍不强。另外,**前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接受的基本上是受苏联医学体系和意识形态影响很深的医学教育,学的主要是基本筛选掉西方人文科学内容的单因单病的生物医学模式。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接触到西方发达医学科学进展的医学界人士最初基本上都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目不应暇。
人们在过量信息冲击下的通常反应是选择性地接受和自己相关的,容易理解的急需信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医学主流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指导下,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由于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与外界的基本隔绝导致了中西方社会、环境、心理学背景的巨大差别,加上心理、社会、环境往往涉及主流意识形态,系统引进具有政治风险,当时的中国医学界有时是选择性排斥,有时是很难理解,基本上是忽视现代医学在社会,环境,心理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而且,当时的中国急需解决的是生物医学模式能有立竿见影效果的医学问题如传染病和营养缺乏等,与健康相关的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并没有导致突出的健康问题。因此,首批接触西方医学科学新进展的中国医学界精英很自然地选择主要学习和引进生物医学的新进展。加上大多数派出去的临床医学精英们受西方国家不准执业行医和语言交流能力的限制,只能在实验室里干和在临床观察。由于新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计划、协调、组织、医患沟通、环境设计、人际交流、政策制定等方式实现,比较难以在短期内直观地观察学习和领会,而医学技术上的新进展如彩色超声仪,计算机断层摄影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很容易直观地观察体会到其优点,所以,中国主要引进并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是基础医学中的分子生物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先进医学技术和设备。
(五)落后的医学教育体系将中国医学界固化在生物医学模式里
对西方先进医学模式中生物医学部分的敏感和对心理、社会、环境部分的不敏感反映到医学教育模式上导致了我国医学教育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和教学组织安排上的致命缺陷。少数中国医学精英注意到国外医学模式的转变,由于上述原因,没有在中国形成有影响的声音。在“路径依赖”的惯性控制下,中国近三十年有选择性地与世界先进医学接轨,通过落后的医学教育体系把中国主流医学界固化在过时落后的生物医学模式里面。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生学习的是生物医学模式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基本上不了解。
在落后过时医学模式指导下,掌握了国家健康资源配置权的决策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除了生物因素之外,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国民健康维护和促进也很重要。也许是出于无知,也许是利益驱使,在国家资源的分配上,大量的钱不是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多方面入手,用在全面改善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上,而是不成比例地专注生物因素,过度地投资在医学技术上,造成大量的医疗资源浪费。主流医学界分配资源,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是生物医学指标,几乎是一刀切地将大量的资源用于盖大楼,买仪器买设备,做分子生物学研究、做基因研究,发SCI 论文。这种做法的结局是,楼房、仪器、设备和国外发达国家接轨了,SCI 论文大量增加了。然而,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所谓的“看病难,看病贵”之风越演越烈。至于中国老百姓的总体健康状况如何,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
(六)新医学模式呼唤关注健康危险因素:健康管理价值所在
新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告诉我们,生物医学因素需要考虑,心理、社会、环境因素更要考虑。我们应该将资源科学合理按需求地用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去维护和提高中国人民的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长期被视为伴随富裕社会的慢性病现在已经改变了位置。全球80%的心脏病、高血压、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负担现在集中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慢性病的增加带来了长期的昂贵医疗费用和对医护人员的大量需求,给各国卫生系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然而,多数慢性病具有共同的健康危险因素,这很有利于进行预防和管理。不幸的是,多数健康危险因素出现在生物医学模式主导的医疗卫生系统直接控制范围之外。我们确实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模式。【35】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环境,充分地认识自己的新模式。新的模式要求我们关注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在内的所有健康危险因素,如生物学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心理学因素:压力大、生活满意度低、工作满意度低等;生活方式因素:睡眠障碍、不合理膳食、药物滥用、吸烟、运动少等;医疗系统因素:医疗事故,院内感染等;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收入,教育等)。可以说,确认和去除健康危险因素代表的是一种观念上的革命。
如上所述,诞生于上世纪末的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和指导思想是近六十年的医学科学成果和据此产生的新医学模式。可以说,健康管理是在先进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指导下形成的新学科,是对现存落后过时生物医学模式的冲击,是在完善根本无法满足新时期国人新的健康需求的现存医疗卫生体系,可以帮助全面提高国民健康素养,让国人活得更好、更长、生产力更高。同时,健康管理也在弥补现有体制下医生做不了的事和没有积极性去做的事。如图二所示,健康管理的价值就是针对相对健康的人群,患有小病的人群和患有大病的人群采取不同的科学方法确认和去除健康危险因素以达到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确认和去除健康危险因素,这是现有医疗卫生体系没有提供的,是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后国人健康迫切需要的,代表的是先进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因此,这是健康管理的实质。
图二、健康管理的实质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989.
2.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部: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
中国专家初步共识,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1-147.
3. 韩启德.在《第二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上的讲话.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5,20:16.
4. 陈君石,黄建始,第二章 健康管理概论,健康管理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11-32,2007.
5. Engel G L. 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J].
Science.1977, 196(4286): 129-136.
6. Brannon LJF. Health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 and health[m]. 6ed.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0.
7. Taylor S. E 著, 朱熊兆译. 健康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4-5.
8. 余前春主编, 西方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9,10-18,144-147,176-181.
9. 保罗.萨加德著,刘学礼译,病因何在:科学家如何解释疾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
海,2007,27-35.
10. Charles Henneckens and Julie Buring, Epidemiology in Medicine,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oston, 1987,4.
11. 丁福保,西洋医学史,东方出版社,北京,2007,14-33.
12. 《中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
1997.1-9,179-181,490-497,685-688.
13. Peter Schneck,On The History Of Dietetics From Antiquity To Our Time,The
Ukrainian Historical And Medical Journal,No.9-10, 2002.
14. 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译,医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3,594,731-32,
840,1006.
15. Theodore Tulchinsky and Elena Varavikova, The new public health, Academic
press,San Diego, 2000,36-37.
16. Lewis Margolis and Alan Cross,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in
Wallace/Maxcy-Rosenau-Last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MacGraw Hill Medical, New York, 2008,1294
17. 邓铁涛主编,中国防疫史,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南宁,2006,4,385-387.
18. 谢蜀生,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医学模式,医学与哲学,2000,21(9):20-21.
19. 王一方,医学是科学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8,105-151.
20.黄建始,Angus Nicoll等,传染病发现与确认项目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与创新处,北京,2008,1-4.报告网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150687.html.
21.迈克尔.马默特著,冯星林和王曲译,地位决定您的健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北京,2008,5-6.
22.黄建始,落后过时生物医学模式统治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现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上),健康研究,2009,29(3):171-176.
23.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2007 Chartbook on Cardiovascular, Lung, and Blood Diseases. Bethesda, MD: National Institutes od Health, 2007,23.
24. Wikipedia, Flexner Report, Available at http://en.wikipedia.org/wiki/Flexner_Report, Accessed on 2009-08-21.
25.钟康模,中国近代化运动夭折的历史思考,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7(4).
26.吴国盛,编者序:什么是科学,见吴国盛编:大家西学:科学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2008,1-6.
27.王东胜和黄明豪,明国时期健康教育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2008,1-19.
28.米勒耳著,安得烈和戴安乐编译,健康生活,上海时兆报馆,上海,1932.
29.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健康,卫生,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1980,254,403.
30.黄树则,林士笑主编.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6,1-4.
31.黄永昌主编,中国卫生国情,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上海,1994,19-21.
32. U.S.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Reports, vol. 54, no. 19, June 28, 2006. Available at www.cdc.gov/nchs, visited on 2009-7-25.
33. 萧冬连,中国的国门是怎样打开的?北京晚报,2009年7月31日,特2-3.
3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年谱(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北京,2004,210-211,
35.陈冯富珍, http://www.chinancd.com.cn/include/viewInfo.asp?id=1898.
2009-9-29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