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税收经济学读书笔记
税收经济学读书笔记
篇一:《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国贸1202 谭婷
212012(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叶帆文摘:税收经济学读书笔记)2082
最近在图书馆借阅了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对书中微观经济学部分做了仔细的阅读,对经济学中的原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该书语言自然明了,并不像想象中的晦涩难懂,本以为大师的书会非常深奥难懂,其实不然。萨缪尔森将一些复杂的经济学原理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例子加以阐述,再加上大一大二期间对国内高鸿业教授的《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的基础,因此阅读起来比较顺畅并且具有趣味性。我阅读的是最新版本的国内萧琛教授的译本,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萨缪尔森将新的科技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变化和经济学原理结合起来,使读者只通过阅读就可将当今社会上的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并且对于经济学功底不深的读者来说并没有阅读障碍。
萨缪尔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研究涉及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例如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国际贸易
理论等。《经济学原理》一书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可以说他的思想影响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人。书中的税收理论和政策更是对之后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书中的微观经济学部分主要在第二编、第三编和第四编,涉及到供给、需求、产品市场、土地、劳动力、资本、政府环境等。所有的经济理论都建立在三大假设上面:稀缺性假设,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经过阅读我对书中的供给需求理论印象非常深刻,商品的需求受到价格、收入、偏好、相关商品价格及预期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收入和价格。而商品价格、生产技术、生产成本、
预期、国家政策等会影响商品的供给。当市场出现供给需求极不平衡造成混乱时,国家要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在总需求方面,新古典综合学派接受了凯恩斯的理论。总需求由两部分构成: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而消费取决于已有的收入和消费倾向。在供给方面,新古典综合学派在在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把凯恩斯的劳动市场的理论纳入到传统劳动力市场理论之中。认为如果市场上存在过剩的商品或者失业的劳动者,在经济自由放任的情况下,竞争会迫使工资或者价格水平降低。价格降低则意味着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的购买力会提高。随着价格水平的降低,人们生活品质都会提高。这样,资金充足的人就会增加消费和投资,那么社会上过剩的消费品会越来越少,直到过剩消费品几乎消失。从
这个方面来讲,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政策也是正确的。然而,这个时期的工会的力量十分强大,工会的力量迫使工资和价格的下降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的劳动供给曲线机会发生作用。失业现象也有可能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就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萨缪尔森认为,国家是否干预经济都具有充分的理由。但是,经济情况的不同决定是否要使用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之后当我看到这两节的时候不单单是想到需求供给函数和曲线,而是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比如,受季节的影响冬天鲜花数量较少,因此价格会比较高。2008年汶川地震,国家和政府积极抗震救灾,因此对于帐篷方便面药物等商品的需求加大。
萨缪尔森虽然已经逝去,但他的思想不会消逝,将一直影响着我们,在经济世界中发挥重要作用。
篇二:《政府经济学》读书笔记
本科生课程论文
《政府经济学》读书笔记
工商1092叶清 200911551230
关键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府、市场经济
正文:
简单来说,政府经济学讲的是政府如何参与经济活动,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状况,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以及提高政府经济效率。政府经济学在社
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研究政府通过形式各样的方式方法来达到以上目的。
系统来说,政府经济学是一门专事研究政府特有经济现象、经济体制、经济行为、经济规律等方面内容的应用经济科学,以尽可能追求政府经济效率最大化、实现社会公平为目标,简言之,它主要研究在经济管理中的政府作用。
我们知道,政府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维持社会生活的协调运转。高品质的政府行政需要较好的公共政策和较高的工作效率。如果说人类社会自产生阶级和国家之后政府即已存在并体现它的威严和发挥其作用的话,那么,到现代社会,政府从未像今天这样行使着它巨大无比的职能和作用,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政府的职能,也已不仅仅是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其经济职能发挥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显著。“在现代社会,政府无处不在。从生产、流通、资源配置到消费导向、纳税、国际竞争、太空、气象、水利、市政建设以至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任何现代经济问题都无法脱离政府行为的研究。可以说,政府经济学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科学。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西方经济学把所有经济主体分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两大类。公共部门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私人部门是指企业和家庭。无论政府还是企业和家庭,都以各自的行为方式参与国民经济运行,影响着
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即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中,把政府、企业和家庭看作三个平等的主体,相互关联,而又各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如果不考虑国际市场的因素,一国国民经济就取决于这三者的经济活动。
根据经济人假设的原理,企业和居民作为私人部门是以自身收益最大化为前提和目标的,而政府却不能这样。政府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不能忽视收益与成本;另一方面又必须以全社会公正和公平为前提和目标。市场经济是有效能和活力的,但也不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有效。市场也有其失败之处,市场失灵的领域,正是政府发挥其职能的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定经济规范和维持市场秩序;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供基础服务;培育市场体系,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进行收入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等。
政府如何参与经济活动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资源。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或者稀缺的资源来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成为政府经济学探究的核心问题。市场经济有自己的独特的运行规律,也有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巨大优势,经过理论和实践的证明,与其他资源配置方式相比,市场机制是最有经济效率的。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市场的固有缺陷)是政府干预经济即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理由。那什么是市场失灵呢,完全
竞争市场只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满足完全竞争的所有条件是不可能的,因此市场失灵就有可能出现了。所谓是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没能使社会资源的分配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共产品无法按市场原则自发的生产出来;市场上出现了少数几家企业甚至一家企业垄断的局面后,垄断厂商会操纵价格,争取超额利润,从而打破市场均衡,妨碍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可能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无法到达最优的外部效应;还有就是失灵还会导致市场不完全、信息部完全、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失衡等等的问题。政府干预经济活动,那他有什么职能呢,市场经济运行时所产生的无效率、不公平以及宏观经济失衡要求政府介入社会经济过程,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体系都是“混合型”的,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相结合,以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一般来说,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职能包括:提供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进行微观经济管理;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推动宏观经济增长以及调节收入分配,增进社会公平。
政府通过什么措施来实现对经济社会的干预呢,大体来说有两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先述说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了达到预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确定的财政战略和财政策略。它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
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财政政策的手段。财政政策手段的选择是由财政政策的性质及其目标所决定的。财政政策的阶级性质和具体目标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也不同。它主要包括税
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例如减少税收可以刺激消费,增加政府的支出能够刺激生产,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在我国,常用的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
的。?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财政信用。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国内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在国外发行政府债券,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对预算内资金实行周转有偿使用等形式。?财政立法和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以保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财政监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财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然后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作为当代各国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仅仅有保持货币
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自从2007年以来直到现在,我们国家的物价一直飞涨,给普通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是工作压力。 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所谓币值,原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衡量币值稳定与否,已经不再是根据单位货币的含金量;而是根据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
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
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
高的速度。目前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 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当然,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指的是中央银行在接受既定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一般地说,中央银行可以用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办法来促进投资增加;或者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率,以消除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页期效应对投资的影响。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即:国际收支净额,净出口,净资本流出;或BP,NX,F。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衡量一国对所有其他国家的交易支付。如果其货币的流入大于流出,国际收支是正值。此类交易产生于经常项目,金融账户或者资本项目。国际收支平衡被视作一国相关价值的另一个经济指标,包括贸易余额,境外投资和外方投资。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策略手段。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有主要的一般
性的工具、选择性的工具和补充性工具等。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政府经济学里面还涉及到政府的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财政支出是一级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对财政资金进行的再分配,
篇三:关于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 的读书笔记
班级:经济三班
姓名:古芷超
学号:201307000084
关于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读书笔记
在做读书笔记之前,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一些杰出的古典经济主义学者,李嘉图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
古典经济学在英国由配第开始,由李嘉图结束。
作为最有影响力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之一,李嘉图也是英国产业革命时代,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也是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
其中,李嘉图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著作。该书包含李嘉图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研究方法和基础,是李嘉图的思想集萃,也是《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为亚当斯密与马克思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该书的出版誉为“李嘉图革命”,由此影响可见一斑。
李嘉图所处的产业时代是李嘉图相关理论的现实折射。当时产业资本正在为自己奠定物质基础,与旧的经济残余势力和政治势力作斗争,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道路,但由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政权实际上落在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手中。长期以来,贵族们维护旧的经济秩序,阻碍新生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最后,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终于破裂。
于是,李嘉图,处于那样一个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代,加上
对经济学的热爱,大胆继承批判发展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做出相应的总结,将古典经济学推向了高峰。从李嘉图的经济学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对封建残余势力的斗争,书中的经济思想反应了工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斗争,发展生产力和扩大自身利益的要求。他致力于证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远比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更加先进,在当时,这无疑有显著的意义。我们评价一本书,往往看从其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是否正确窥见了社会生产的必然发展方向,所以,无疑,李嘉图在与封建生产关系斗争正体现当时的发展要求。他对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热爱,他坚持通过拥护生产力的发展并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主张并在相关著作中始终如一贯穿。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共32章,但是结构比较松散,各章之间似乎没有紧密的联系。马克思曾经指出,“李嘉图的理论完全包括在他这部著作的前六章中”,其实,更进
一步说是包括在它的头两章里。书中的第一章是《论价值》,第二章是《论地租》;实际上在第一章里已经阐述了价值、价格、工资和利润等理论,所以头两章已经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的经济范畴。其后各章不过是上两章谈到的基本原理的复述说明,应用和补充,没有什么新的发展建树。
尽管书中各章没有鲜明的连贯性,但是,我们还是可看出李嘉图论证的严密性和严谨性。他基本客服了斯密的方法上具有两重性所造成的矛盾,坚持从价值决定于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这
一原理出发,然后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去考察工资、利润、地租等资本主义经济范畴,分析这些经济范畴及其运动规律同劳动价值论的规定有没有矛盾,适合到什么程度,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解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过程,这也是“......李嘉图对于这种科学的所有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李嘉图的《原理》在经济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包括坚持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与李嘉图相比,斯密在劳动价值论上面是摇摆不定的,他混同了劳动量与劳动价值,提出了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与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值的双重观点,这是一种错误的循环论证。与斯密相反,李嘉图认为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唯一基础,商品的价值的大小由其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他直截了当指出斯密劳动价值理论的混乱,坚持商品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批判斯密关于用购买到的劳动决定价值或者用三种收入构成价值的观点。他最先提出了必要劳动的概念,不过把必要劳动说成是最劣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耗费量。他还正确地看到,影响价值的不仅有直接投入生产的活劳动,还有投在必需的生产资料上的物化劳动。他还指出,从事复杂劳动的宝石匠一天的劳动,比普通劳动者一天劳动的价值更大,实际上承认复杂劳动等于加倍的简单劳动。这些观点为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体系奠定基础。但是,虽然他企图纠正斯密的缺陷,由于没有真正认识斯密的错误所在,他的指责和纠正也不可能击中要害,解决问题。他不知道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同时认为劳动是有价值的,并认为劳动的
价值由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来决定的,这样他就在价值决定论上犯了双重的错误。
李嘉图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关系在分配领域的经济表现。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确立支配社会产品分为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分配规律。因为在他看来,这种分配规律对利润量,从而对积累的规模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阐明工资的大小决定于为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利润是商品价值超过工资的余额。地租则是商品价值超过工资加一般利润的余额,它是由于在同等面积或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和劳动所得产品数量不同而造成的。他正确地指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一部分构成资本利润,另一部分构成劳动工资”;工资和利润相对立,“利润的高低恰好和工资的高低成反比”。以这个观点为前提,他分析了利润和地租的对立,认为如果地租和工资低,利润就高,反之利润就低。但是他从未探求工资与利润、利润与地租之间对立的实质和根源,而是天真地把这种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他实际上把人口增长和所谓“土地收益递减规律被”看作上述对立的根源,断言随着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原有耕地上追加投资会使收益递减,因此只得耕种土质越来越差的土地,结果使农产品价格上涨,利润则越来越少。他脱离资本主义制度去分析上述对立固然是错误的,但是他实质上是力图由此证明,地主阶级是靠牺牲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谋利,“除了
地主以外,一切阶级都将因谷物胜贵而受损失”。这鲜明地反映了他的反对地主阶级的产业资产阶级的立场。
从书中还可以看出,李嘉图的经济思想明显地受到功利主义哲学的影响。这种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哲学,鼓吹人类行为的准则是个人利益,是追求个人功利,即寻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并且宣称个人追求功利符合于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这种个体利益的追求很好地和整体的普遍幸福结合在一起”,因此,他认为只有实现经济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保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一致,并且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李嘉图也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阶级对立,但是他是站在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为资本家攫取利润进行辩解的。在他看来,生产创造需求,供求会自动平衡,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爆发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他指出,资本家在发展生产时固然追求个人利益即追逐利润,但是获取利润是为了积累,积累资本是为了发展生产,而发展生产则会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从而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在他的心目中,资本家的个人利益同生产发展、同整个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是合理的、永恒的关系。他的理论与他所处的迅猛发展的工业革命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在那个时代这种生产意味着尽可能无限制地扩大社会生产力,他极力维护那个工业革命时代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不是没有道理的。
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相比,李嘉图在科学上是严肃、认真和诚实的。本书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发展,特别是以其毫无顾忌的诚实态度,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利益的对立,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得以发展完成。
范文二: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
1、概述引言:
制度经济学共识:制度是重要的
分歧:什么是制度~及其理解。
主流经济学:既有的经济理论和发展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无涉与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首先必须用制度因素来解释。
东欧巨变和转轨10年的结果:华盛顿共识逐渐失去吸引力~经济发展中出现新的变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这些变数应该用各国的制度质量的差异来解释。
2、理论内容:
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
新的意义在于区别与传统的制度主义
旧制度主义的缺陷:非理性和描述性~对德国李斯特历史学派的偏爱导致其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裂。
新制度经济学的两种理论思路:1。侧重于特定制度下私人部门的治理结构不同选择。试图解决的问题:何时市场交易成本最低?何时企业内部交易会替代市常2.制度是可变
1 / 18
的~不同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效果~以及制度变动的内部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的问题:是继承了主流的范式~还是只是在研究主流所忽视的问题~并采用了全新的范式?
前者观点的主张者:假设制度既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的理性行为~把制度作为经济学的主题。
后者的主张者:新制度经济学必须完全否定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基本假设
共同的假设:个人主义假设
不同的假设:主流:完全理性零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有限理性正交易成本
制度
现实的经济行为在主体多于2时~不确定性的存在就是客观的~如果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则交易者会采取短期行为。
制度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可以减少经济行为中的不确定性、延长投资期限~引导人们专业化和对劳动进行更多的分工~并改善每个人的处境。
制度是如何起作用的?
制度的出现:个人动机产生的个人行为促使了制度的出
2 / 18
现。
制度定义的两种分歧:
制度是博弈的结果
Schotter:由社会所有成员同意的社会行为的规则~是在特定情况下反复发生的特殊行为~这些行为要么是自我监督~要么是通过有些外部机构来监督。
制度是博弈的规则
North:制度是社会中博弈的规则~或者更基本的说~是人类设计的决定人类相互影响的限制~于是它构成了人类政治交易行为或经济交易行为的激励机制。
对制度定义的修正:
制度应当区分为两个部分:规则部分和执行、制裁部分。新定义:构造人们反复互动的情况下~并被人们普遍所知的规则~以确保对违反这些规则进行制裁的执行机制。
如果区别国家和社会的概念~会出现国家的处罚——外在制度社会的处罚——内在制度。
外在制度与内在制度的分类表
规则的种类执行的种类制度的种类
1.惯例自我约束第一种内在
2.伦理规则行动者的自我承诺第二种内在
3.习俗通过信息的社会控制第三种内在
4.私人规则由私人执行组织第四种内在
3 / 18
5.国家法律由国家执行组织外在
研究的核心主题
福利经济学认为:如果以市场的方式来配臵字眼不能带来有效率的产出~那么通常会由政府来替代市场配臵资源。由此~福利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带有明显的"资源配臵范式"特征
资源配臵范式的假设:
有实际意义的社会效用最大化是可以实现和实施的;政府的经济职能部门处理信息的能力要由于市场参与者和通过市场机制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政府的经济职能部门可以能动的利用他们的信息优势~来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新制度经济学的批评和怀疑:
从根本上来说~试图在一定产出水平上使社会资源实现最优化配臵的企图是一种谬误。经济整体不可能总是可以实现最大化的有机整体~应该关心的是个人的行为~以及他们是如何协调的~从而形成社会秩序和增加社会财富的。
协调范式:
协调不是由对社会产出的合理配臵形成的~而是通过建立一种能使人产生良好稳定预期的制度~不是来自中央计划~和政府指令~却可以使人们合理成功的完成他们的不同目标。协调范式主要关注的是对促进或者阻碍交易的制度的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的几个核心问题:
4 / 18
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协调的重视包括两个层次:
假定制度是外生的给定的~个人对制度的重要作用十分关心。各种制度可以相互比较~也会导致不同的绩效。制度是导致各国经济发展和增长差距的重要因素~主流经济学对此的忽视是导致其缺乏解释力的重要原因。制度被假定为不同参与者之间的行为互动的产物~要了解这种制度不同导致的不同绩效~需要理解导致此结果的初始条件。
制度变迁的竞争性需求如何满足相应的供给的途径???
政治交易成本的问题~不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专利~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似乎更大。政治交易成本的存在限制了政治改革的可行性~但是如果在政治交易成本被清楚的考虑了之后~政治的改革才是可行的。
三个核心假设
假设一、制度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诺斯的解释:用制度差别以及执行能力的差别解释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更具有说服力。奥尔森:国家之间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资源禀赋和技术因素~而是在于他们之间的制度和经济政策质量的差异造成的。
假设二、内在制度通常比外在制度更加稳定。
与内生决定的内生制度相比~外在制度更重要的特征是深思熟虑的集体行动。由于不受深思熟虑的集体行动约束~内在制度通常更加具有稳定性。对于二者的考虑必须是兼顾
5 / 18
的~因为他们同时作用于经济的发展~二者的关系的一个可参考的描述是:外在制度的可执行能力要取决于他们对内部制度的兼容性。
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和互不关系~这两种关系具有可转换性。其根本在于:制度应该利于形成一种稳定的经济预期。
假设三、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概念的提出~最早是为了解释竞争性技术的传播现象。诺斯认为可以因此来解释制度变迁。
诺斯认为其含义在于: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没有好处的缺乏效率的制度也能够产生和保存下来的。假如我们希望解释当今世界制度的多样性~我们必须要密切关注引起这些制度出现的初始条件。展望未来~制度路径依赖意味着有效的制度变迁范围是受到严格的限制的。
3.制度与变迁
制度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是重要的。
转型经济的特殊形态为制度理论提供了难得素材和案例~理论上不难理解这样一种假定:制度转变的局限性和可能性在转型国家比西方国家更有明显的可观察性。
核心问题:制度在转型中起什么作用???
转型被认为是一个涉及政治、社会和经济范围的复杂的过程。
6 / 18
一般认为:从计划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框架的构造和民-主化是非常困难的。
制度转型一般被看作经济转型的先决条件~而不是目的或任务。
转型危机:指转型国家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急剧的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并且萧条带有明显的深度和持续性。
传统经济转型理论家曾假设在转型危机后会出现强烈的经济复苏~即所谓GDP的U型或j型发展观~但只有部分国家的转型过程支持这一观点。
制度目前已经成为转型问题讨论的焦点。在研究外在制度规范化的同时~对内在制度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如私人组织或网络是否发展了他们自己的规则和执行机制来补充或者替代新生的外在制度。而这一现象目前已经出现~研究需要尽快跟上。
制度与变迁:传统的观点
新制度经济下目前尚未形成关于转型研究的完整理论~其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都带有明显的多样性~而对象和方法之间彼此的替代性和互补性特征明显~而这也是导致新制度经济学对转型解释有成功有失败的根本原因。
A.早期的改革计划:制度可以迅速改变
转型国家是在背负着早期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问题走向转轨的~一种在个别国家成功的改革策略不能不加修正就
7 / 18
应用到转型国家。
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要求经济制度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为什么要对转型国家进行特殊的研究和设计特殊的改革计划的根本原因。
第一步: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体制的特征来确定转型的主要问题。这一比较直接产生了私有化和自由化的改革建议。
当时的理论研究并未对国家角色的转变作出详尽的理论解释。
初期研究曾提出经济类型分类的两个指标:经济稳定性和政治集权度。按照两个指标的高低~由此组合成四类转型经济类型。
制度转变和市场游戏规则的建立被视为转型经济的先决条件~而非中心任务。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改变可以迅速实现~即认为制度是可移植的。他们曾列举了制度移植的大量好处~但遗憾的是~转型的复杂性揭示了他们对制度可把握性的错误估计。
制度的含义是模糊的。制度是指法律、法律基础设施以及各种组织比如中央银行、税收部门和各类专门机构。
B.转型路径:制度转变是缓慢的。
转型初期对经济发展的看法被转型实践所否认:多数转型国家GDP并没有出现U型或j型增长~相反却是产量和投资大幅下跌~失业和通涨并存。结果甚至表明:不论转型国
8 / 18
家采取激进还是渐进都出现了这一现象。这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转型危机与所实施的改革计划不是直接相关的。
一种解释:对于这种现象~经济学家认为~转型经济所带有的计划遗留问题~与转型试图解决的结构问题相比~制度问题不是一个短期问题。针对这类遗留问题的"制度真空"需要尽快被填充起来。
实践研究证明:私有化并没有实现人们赋予它的希望。这是困扰转型经济的主要问题之一。转型的经验告诉我们:制度不能在一夜之间被改变~它注定一个缓慢的过程。改革的计划总是倾向于尽快改变制度~但制度的效用发生具有明显的时滞性。单纯依靠外在制度的改变~不可能实现转型目标。新制度的建立更需要注意它与内在制度本身的兼容性~如果引起抵触~那么转型的进程注定要被延缓~转型的方向也可能被改变。
私有化与制度变迁:转型经济特别强调私有化~即将国有资产向私人部门转移。某种程度上私有化被视为一种减少国家影响和干预的有效手段~被视为产权明晰的唯一有效途径。几乎所有的转型国家~都积极通过现代公司制度改革国有企业~通过分散持股来实现经济分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转型的进程。但新的问题在于转型国家的私有化范围仅限于国内~而没有外来的竞争~这使得私有化价格非常低。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私有化初期转型国家内部社会分层导
9 / 18
致的。多数转型国家在转型之前都存在严重的利益集团问题~他们利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优势~控制了大量转型时需要处理的资源~其中主要是国有资源~使得私有化并不是一种通过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来实现~相反~市场这一外在制度被计划遗留的行政权利介入交易获取资源的内部规则所替代~私有化实际成了权贵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
c.转型的结果:制度导致的东西方差异
制度与变迁: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观点一、转型的初始条件、路径和结果:制度是重要的。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转型之初的制度会影响转型国家的改革起点~会影响转型国家的改革计划的选择以及单个国家的转型路径。
新制度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分歧:
历史是否重要?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历史是重要的。因此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本质差别对于转型改革是必要的。例如新制度经济学指出~计划经济的交易成本是正的~并且信息不完全。而传统经济学则假设了零交易成本和完全信息。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高昂的交易成本和委托-代理问题导致了计划经济的崩溃。
计划到市场的转轨是转轨国家所有经济主体一致同意的~这一过程由于要改变所有主体的利益分配~所以必然伴
10 / 18
随着所有主体的强烈关注。安装个人主义假定~每个人在明显感到改善时都会表示支持~当发现利益减少时必然会反对~即使这在市场之下是不合理的。转型经济由于涉及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必然的要遭遇极大的阻力~他们主要反对的内容包括:产权私有化;进入自由化;价格自由化。
这三方面的阻力主要来自:私有化;阻力主要来自国有企业中的利益集团。进入自由化;主要来自那些在计划体制下享有垄断特权的集团。价格自由化。来自削减补贴后个人负担成本的上升引起的抵触。
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转型博弈注定不会在合作的气氛中进行!!!
市场经济的定语有必要吗?
市场经济是否存在不同种类?传统意识形态观念中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是否存在差别???转型经济需要引入的市场经济是带有特定形容词的市场经济~还是没有形容词的市场经济??
制度改革是否可以在一夜之间实现?
新制度经济学否定了制度速变的假设~但他们既不支持渐进改革~也不完全否定传统的改革计划。他们仍然认为:私有化和自由化是从计划转型到市场经济的必要步骤。新制度经济学更加强调内部制度的影响力~而且认为内部制度的改变会更加缓慢。他们建议:转型国家只要建立最重要的法
11 / 18
律制度~并为了稳定预期而避免频繁的改变法律~在这种环境下~内在制度会更可能适应于外在制度。
观点二、外在和内在制度:相关性和关系
转型的特征之一是:经济转型与政治民-主化同时进行。这意味着在试图建立一种经济秩序的同时也要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向契合的政治游戏规则。转型经济中政治不稳定的因素~是转型最大的陷阱。规则的建立可以是迅速的~但执行必须严格~否则会出现广泛的"信用失范"问题。
转型国家的制度现象和分类
规则的种类执行的种类现象制度的种类
惯例自我约束第一种:内在
伦理规则行动者的自我承诺担心个人信任的腐蚀第二种:内在
习俗通过信息的社会控制担心名誉的腐蚀/交易第三种:内在
私人规则由私人执行组织私人仲裁;私人保护机构第四种:内在
国家法律由国家执行组织仲裁法庭外在
新制度经济学假定:制度是在以下三个领域中起作用的~他们可以区分为:
准则和网络;
建立自身的规则和执行机制。
12 / 18
国家仲裁法庭和私人仲裁法庭;
法庭的公众接受程度和法庭的共同运作问题
合法或非法的私人保护。
私人主体为了自我保护通过合法或者非法的手段所采取的行动。
——准则与系统
个人由于面对集体和国家是的弱小~必须采取网络机制。他们可以选择依赖任何一种法庭~或者依赖某种私人保护~区别仅在于成本高低。
如果有约必守~那么企业则完全不必要建立自身机制来履行契约~但如果有约不守~而由无法求助于法庭仲裁时~一种自身履约机制就十分必要。
契约关系时转型经济中最常用的执行机制~如果契约当事双方的规制无效~那么第三方法庭的仲裁就十分必要~如果法庭仲裁无法实施~那么自我履约机制必然会出现。
政治的稳定性和法律的严肃性有助于形成稳定预期~利于保证契约的履行和规制~并降低转型过程的交易风险。
缺乏稳定性的转型环境是导致人际网络化、私人保护和私人仲裁出现的重要原因。改善的唯一途径就在于建立法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并且要令行禁止~禁止特权~决无例外。
——私人仲裁与国家仲裁
13 / 18
私人仲裁法庭是通过工业或贸易组织比如商会而建立的。在第四种内在规则中~他们代表实施的权威。
转型时期改类私人仲裁或被取消~或被转为国家法庭仲裁。
转型时期~几乎在所有领域私人仲裁所能发挥的作用都是极为有限的~商会类的私人仲裁尤其如此~因为商会本身在转型过程中也必须重组。但由于商会重组中权利和利益格局的变化~很容易出现混乱:企业不信任私人仲裁法庭~采取自身履约机制。
——合法的私人保护和腐-败
私人保护被归入第四种内在制度。包括合法保护和非法的保护。前者如合法的保安公司~是除了国家提供的保护之外的一种合法替代品~个人可以雇佣此类保安公司保护其财产;而后者则如黑-社-会社团势力。他们依靠强制性收费来保障安全~非法保护通常是国家无力保护私有财产的产物。
与非法保护组织~腐-败通常被定义为私人和政府机构之间的非法行为。然而~在转型国家~试图区分非法保护和腐-败是非常困难的。在那里~私人和国家部门之间是纠缠不清的。因此~对非法活动的评价通常不区分非法私人保护和腐-败。
事实表明~转型经济中合法的私人保护多半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单位~目的在于为企业自身提供"安全服务"~对外性
14 / 18
很弱。这一点和前面提到的低稳定性导致社会履约风险较高~企业需要建立自身的履约机制和安全服务。非法的私人保护产生于国家秩序混乱导致的对私人财产的无力保护~其特征为:强制收取保护费用~带有掠夺性武装暴-力~保护和内部规则带有势力范围的特征~只在内部有效~对外不执行;非法私人保护具有不履约的隐性动机~常见的"黑吃黑"就是明证。
由于转型国家中的非法私人保护和腐-败是及其普遍的现象~但对其评价却困难重重。据俄罗斯政府估计~大城市70%-80%的私人企业会受到勒索保护费的黑-社-会组织和贿赂的影响。根据其他的研究估计~企业被-迫花费其收入的10%-30%以应付犯罪组织的服务。企业甚至会考虑利用这种被-迫的安全服务取追讨债务~但由于非法保护中的"通吃"潜规则~该类非法保护组织在契约履行中的作用并不大。由此~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仲裁来强迫履约。这在一定长度上说明~非法保护和犯罪组织并不能代替国家仲裁。
对制度与变迁的评价
在转型经济中~外在制度的变迁必最初预想的要缓慢。一种可行的建议是:在转型初期要尽快建立和制定并执行一些重要和完善的法律~并保持法规的稳定性以此推动转型进程。
但转型实际表明:转型国家没有持续的追求无条件引入
15 / 18
市场经济这个长期的抽象目标~利益集团和政治家具有明显的短期目标。他们利用手中控制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积极的滥用和影响国家权力的实施~并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反映出建立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的目标可能会与其他经济目标冲突~比如政府短期财政收入。但理论认为:此时时间范围的延伸应该给予优先考虑。
转型期~对私人仲裁和非法保护的取缔应当通过增加法律执行力度~提高透明度和改进信息流动状况来改善。以稳定的政策引导企业信赖国家仲裁~并树立法律权威。
4.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与变迁的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一、不要仅仅关注物质资本的增加~相反应该尽快建立正确的制度。
制度的功能在于使得参与者能够形成某种稳定的预期~从而使得这种预期很有可能会实现。
政策建议二、修改制度应该成为例外二不是规则。
如果改变制度预示着净收益~那就应该尽可能透明的实施~这样有利于参与者形成合理的预期~从而增加预期实现的可能性。
政策建议三、政府只应该批准那些能作出令人信赖的承诺的制度变迁。
助长权利上的或实际上的制度分歧的制度变迁只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必然适得其反。这一状况的改善取决于
16 / 18
外在制度和内部制度之间的相容性。如果二者不兼容~那么:
政策建议四、外在制度的改革应该明确考虑主要的内部制度。使得外在制度大体上与内部制度兼容。
诺斯认为:当正式规则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从而使得它们与现行的非正式约束不一致时~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之间会产生无法解决的紧张关系~从而导致政治处于长期的不稳定状态。要试图实现二者直接的良好契合~需要进一步作出的努力是:
政策建议五、尽量挖掘内在制度的生产潜力和未知能力~对私人参与者实现这些潜能起催化帮助作用。
同时引入多种改革会提高改革的持续能力和效应~但由此导致的某些部门因为减少补贴承担的福利损失应当在未来的改革中得到补充。因此:
政策建议六、当目标是进行违反常规的制度变迁时~应该尽量在同一时间推出一揽子计划来完成它~这个一揽子计划应当包括这样的可能性~即在本部门改革中受到损失的人们可能在其他部门的改革中收益。
5.结论与展望
以为新制度经济学只是对传统经济学原理的一种理论挑战~而尚未形成有效的政策建议是一种不合理的评价。
马休斯的评论:制度变迁具有复杂性和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这些特征导致它具有最终目标的随机性。就单个组织的
17 / 18
制度实验是可行的~因为即使不成功~它随整个经济的影响也无关紧要。而就整体经济进行制度实验~则要十分谨慎。沿着这一思路很容易导致胆小的保守主义。。
但对转型国家的改革进程的研究表明:新制度经济学在理论和政策上都验证了自身的有效性。
18 / 18
范文三:旅游经济学读书笔记
旅游经济学读书笔记
因为自己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所以我也时时关注着宁夏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借本次旅游经济学作业,我阅读了很多关于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实例,也对我的家乡宁夏,这个旅游市场潜力极大地方,做了一定的思考。
一、以“国际旅游”为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们宁夏的旅游经济总量和增幅都在不断刷新纪录,游客接待量连续5年保持100万人次的增长速度。为了加快旅游业发展,近年来宁夏采取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做法,包括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定位,在“培育旅游主导产业,打造西部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目标基础上,结合在宁夏举行的中阿经贸论坛,针对中东穆斯林国家,提出了打造“面向阿拉伯国家和中东穆斯林地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这一发展目标,把工作重点转到大产业的培育和推进上来。
显而易见,当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名望创造出来之时,宁夏将获得很高的关注度,这是创造旅游经济利益最好的宣传方式,同时,国际旅游也能给宁夏带来更多的创新性发展,弥补了地处大西北的不利方面,也创造了一定的外汇收入。
(出自“宁夏日报”《宁夏:培育推进旅游大产业》记者冯颖)
二、政府的宏观调控
宁夏的各涉旅部门已经形成了旅游发展合力,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把重点旅游项目和红色旅游作为争取国家投入的重点,连续3年把自治区旅游发展资金的经费增加到一个新的高度,现在每年达到1亿元;自治区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把旅游纳入重点支持领域,结合各自行业特点与旅游工作对接。宁夏的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旅游工作的支持力度,5个地级市全部成立了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开展旅游专题调研,把旅游列入“一把手工程”,出台含金量较高的促进旅游发展政策,基本形成了以旅游为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有了政府的重视、关注与扶持,宁夏的旅游业发展也有了一定的保障,从旅游经济方面来考虑,政府的重视也就意味着政府能够出资对宁夏各个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景点进行大规模的、专业的开发和建设,这是初期的投资,也为未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创造更好的物质基础。
(出自国家旅游网特约评论员杨劲松)
三、获利显著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宁夏旅游业的就业规模日益扩大,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也愈加明显,“一个旅游点致富一个村”、“一个旅游区繁荣一个县”已经成为宁夏一大特色。
就我了解到,宁夏正在重点建设的黄河金岸工程,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沿黄各城市结合自身特点,规划建设了不同的乡村旅游度假汽车营地群和标志性建筑、景点,如华夏河图石刻艺术林、银川黄河小镇、灵武黄河书院、中宁枸杞博物馆等地标性建筑,黄河人家、枸杞人家、枣园人家、西夏城堡、艾伊生态园等乡村旅游度假营地等。在开发和建设一系列新产品的同时,宁夏积极改造和提升老产品,以沙湖、沙坡头两个国家5A级景区为基础,全力打造‘宁夏归来不看沙’品牌,把沙漠旅游变成自治区的拳头产品。”
不同层级、不同方面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形成,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要,吸引到不同年龄阶段、各个社会层面的旅游者前来。
四、特色旅游
中阿经贸论坛和中阿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对接会在宁夏成功举办,宁夏适时提出了打造“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目标,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现在,国家已确定中阿经贸论坛每年均安排在宁夏举行,这对不靠海、不沿边、相对闭塞的宁夏来说,打开了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宁夏将积极利用好这个平台。
“旅游业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以后会越来越重要。‘十二五’期间,宁夏将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大力整合与提升旅游业各产业要素,积极发展沙漠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红色旅游,建设以‘黄河金岸’为龙头的系列旅游产品,塑造更加美好的‘塞上江南·神奇宁夏’主题形象。预计到2015年,宁夏旅游业年总收入将相当于当年全区GDP的5%,旅游收入比‘十一五’翻一番。”项宗西说。
(出自专题《访问“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项宗西”》) 可见,旅游业作为一大新兴产业,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与对城市现代化的进一步建设。
所以我认为,我们宁夏的旅游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自己好好学习,毕业后回家,为自己家乡的旅游事业出谋划策。
范文四: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读书笔记几则
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假设都是似是而非的. 随着历史学民俗学统计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推翻. 我们不禁要感叹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 博兰尼说土地劳力金钱都是虚构商品永远不会彻底实现. 历史上从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 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社群文化生活纯粹以市场供求最大化物质欲望和利润等逻辑来运作甚至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
1" 以物易物与交易" 等个人行为仅偶尔出现在原始社会. 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 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 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2贸易并非出现在社区内部它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外部事物是从群体之间的交易扩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易.
3贸易并不依赖于市场它起源于单向的运送无论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 市场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课但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希腊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海盗等非和平手段实现的. 4市场存在与否并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地区性的市场并没有扩张的趋势. 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国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纳很高的最优分工水平时国际贸易就会产生. 这不符合民俗学的实证研究.
5分工并非起源于贸易而是起源于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经济的事实. 斯密认为人类独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因为这对个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 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 但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性别地理因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分工.
6金钱并非是一项决定性的发明金钱存在与否并不必然造成经济类型在本质上的差异. 金钱并不是所有社会必然的产物很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社会群体排斥使用货币.
7中古时代乡村与贸易无缘. 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贸易也从来不是公平的. 贸易的
差异是地方实力的体现.
8重商主义迫使国界之内的城镇和省份的贸易更为自由并将自治市镇的制度扩展到全国. 重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
9 15世纪以前从来未曾有过国家保护政策.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 在此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国家概念更没有对外封闭的国家保护政策. 如日本中国.
10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竞争是特殊和少见的. 资本主义的成就是限制市场的产物. 积累大量资本的能力依赖于创造垄断的能力而每一次伟大的技术进步都为垄断部门创造了新的生命力." 大资本家总是试图做一切事贸易生产和金融. 只有染指所有部门他们才有望获得垄断优势. 只有二流的货色才会去专攻一门才会是商人或工业家.(布罗代尔)
范文五: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
篇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笔记
《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笔记
网院学号: 批次:_201310___辅修专业:__金融学__ 姓名:__ ___
一、学习内容(30分)
1.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掌握了解经济学研究什么问题、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整体经济如何运行、掌握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学会像一个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了解相互依存性和贸易的好处,掌握供给和需求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了解市场与竞争、影响购买者需求的因素、影响卖着供给的因素,掌握供给曲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原理。了解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和计算,掌握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及其相关运用。了解政府调节供需的政策及其相关影响,价格上限或下限,税收政策等。掌握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生产者的供给曲线,以及供需平衡时的市场效率。了解国际贸易的相关知识及贸易政策,了解市场的外部性及其相关政策。掌握公共物品及公共资源。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及其总成本之间的联系,了解平均总成本和边际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关,考虑典型企业成本曲线的形状,考虑短期和
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了解竞争企业如何采取措施,争取有利优势,了解企业的行为如何决定长期或短期市场供给曲线。了解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说明垄断决策如何影响经济福利,考虑各种目的在于解决垄断问题的公共政策。考察工资报酬如何会由于工作特点不同而不同,了解并比较人力资本与教育信号理论,了解把同工同酬作为一种确定工资制度的争论。了解我们社会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的现状,了解政治哲学家如何看待政府在收入在分配中的作用,考虑旨在帮助贫困家庭脱贫的各种政策。掌握GDP的概念、组成,明确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区分,了解GDP是否是衡量经济福利的好的指标。掌握消费物价指数的概念,学会计算消费物价指数,明确消费物价指数在衡量生活费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GDP平减指数与物价指数的区别。了解金融体系的含义,掌握金融机构的类别,掌握过没收入账户中储蓄与投资的核算关系,了解金融市场如何协调储蓄与投资。掌握失业及自然失业率不为零的原因。掌握货币的定义、职能、及种类,明确货币存量及其构成,了解银行系统创造货币,掌握政府如何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掌握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了解通货膨胀理论和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掌握总供给曲线及其移动和总需求曲线及其移动,明确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了解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了解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了解关于政府稳定政策的争
论。掌握菲利普斯曲线,了解预期的作用和供给冲击的作用对菲
利普斯曲线的移动的影响。
2(章节重点及关键词
第一章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第二章
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
假设的作用 经济模型 循环流量图 生产可能性边界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科学判断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感觉与现实。
第三章
现代经济寓言:生产可能性、专业化与贸易
比较优势:专业化的动力、绝对优势、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与贸易、贸易的价格。
第四章
需求(需求量、需求定理、需求表、需求曲线)
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 需求曲线的移动(正常物品、低档物品、替代品、互补品、收入、相关物品价格、预期、买者数量、嗜好)
供给:供给曲线(供给量、供给定理、供给表)
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 供给曲线的移动(价格、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卖者数量) 供给与需求的结合:均衡、均衡价格、均衡数量、过剩、短缺、供求定理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使二者都移动。确定曲线移动方向。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第五章
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必需品与奢侈品、市场的定义、时间框架)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需求曲线(富有弹性、缺乏弹性、单位弹性、完全无弹性、完全有弹性)
供给弹性:供给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卖者改变他们所生产的物品量的灵活性、所考虑的时间长短)
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供给曲线(富有弹性、缺乏弹性、单位弹性、完全无弹性、完全有弹性) 第六、七章
价格控制、税收、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市场效率
第八章
赋税的无谓损失、税收对市场参与者的影响、无谓损失与贸易的好处
决定无谓损失的因素、税收变动时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
决定贸易的因素、世界价格和比较优势
出口国的得失、进口国的得失、关税的影响、国际贸易的其他利益
限制贸易的观点
第九章
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管制;矫正性税收与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科斯定理
第十章
不同类型的物品:排他性、消费中的竞争性、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公共资源 公共物品:搭便车者、国防、基础研究、反贫困
公共资源:公地悲剧、清洁的空气和水、拥挤的道路、野生动物
产权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 总收益、总成本、利润
生产函数、边际产量、边际产量递减
成本的衡量指标: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
成本曲线及其形状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短期与长期平均总成本之间的关系、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规模收益不变
第十二、十三章
竞争与垄断
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及其特点
竞争企业的收益: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利润最大化与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和企业的供给决策
企业的短期停止营业决策、沉默成本
企业退出或进入一个市场的长期决策
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短期有固定数量企业的市场供给、长期又进入与退出的市场供给。短期与长期的需求移动。
垄断企业产生的原因:进入壁垒(垄断资源、政府管制、生产流程)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者的收益(产量效应、价格效应)
垄断者的利润、利润最大化
垄断的福利代价:无谓损失、垄断的无效率
价格歧视、定价寓言的寓意、价格歧视分析
对垄断的公共政策:反托拉斯法、管制、公有制、不作为
第十四章
生产要素
劳动的需求:竞争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 生产函数与劳动的边际产量(劳动的边际产量、边际产量递减、边际产量值)
引起劳动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产品价格、技术变革、其他要素的供给
劳动的供给:工作与闲暇的权衡取舍
引起劳动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嗜好变动、可供选择的机会改变、移民
劳动市场的均衡:工资调整使劳动的供求平衡、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值 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的移动土地和资本要素:土地和资本的市场均衡
第十五章
决定均衡工资的因素:补偿性工资差别、人力资本、能力、努力和机遇、信号、超级明星现象
第十六章
衡量不平等时的问题:实物转移支付、经济生命周期、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 经济流动性
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功利主义(效用)、自由主义(最大最小准则、社会保险)、自由至上主义
减少贫困的政策:最低工资法、福利、负所得税、实物转移支付、反贫困计划和工作激励
第十七章
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
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GDP的组成部分:消费、投资、净出口、政府购买;真实GDP与名义GDP、GDP平减指数。
第十八章
消费物价指数及其计算方法、生产物价指数
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 指数化、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
第十九章
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情况 生产率的作用
生产率的决定因素:人均物质资本、人均人力资本、人均自然资源、技术知识 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储蓄和投资、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来自国外的投资、教育、健康和营养、产权和政治稳定、自由贸易、研究与研发、人口增长
第二十章
金融体系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
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国民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预算盈余、预算赤字);可贷资金市场: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储蓄激励、投资激励、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
第二十一章
自然失业率、周期性失业及失业的确认
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的原因、公共政策和寻找工作、失业保险、最低工资法 工会和集体谈判:工会经济学(集体谈判、罢工)
工会对经济的影响
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工人健康、工人流动率、工人素质、工人努力程度 第二十二章
货币的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手段、流动性
货币的种类:商品货币、法定货币、 通货、活期存款
篇二:《西方经济学概论》学习笔记
西方经济学概论 课程学习笔记
一、学习内容(30分)
1.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掌握哪些方面的学习内容。
第一章: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生产可能性边界
第三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相对优势 绝对优势
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第五章:弹性及其应用
弹性
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征税的效果
第七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第八章:应用:赋税的代价
税收的代价
第九章:应用:国际贸易
第十章:外部性
第十一章: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
第十二章:税制的设计
第十三章:生产成本
边际 平均
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企业进入与退出的原因
第十五章:垄断
第十六章:垄断竞争
第十七章:寡头
第十八章:生产要素市场
第十九章 收入与歧视
第二十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第二十一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
预算约束
第二十二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
第二十三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
GDP
第二十四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
CPI
第二十五章 生产与增长
第二十六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2(章节重点及关键词
总结归纳出本课程你认为应该掌握的重点章节的关键词汇及知识点,如名词解释、相关概念、公式等,词条内容不限,要求字数不高于4000字。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1、关于个人做出决策的基本结论是: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任何一种行为的成本可以用其所放弃的机会来衡量;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利益做出决策;人们根据他们所面临的激励改变自己的行为。
2、关于人们之间相互交易的基本结论是:贸易可以是互利的;市场通常是协调人们之间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通过纠正市场失灵或提高经济中的平等程度,政府可以潜在地改善市场结果。
3、关于整体经济的基本结论是: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终根源;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最终根源;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生产可能性边界 (PPF):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绝对优势: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能力。
当人们(或国家之间)能专门生产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时,经济“蛋糕”会变大,通过贸易也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需求曲线的移动
需求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1)买者的数量。买者数量的增加会增加每一种价格水平下需求量,并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2)收入。正常物品的需求与收入成正比:收入增加会增加每种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并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3)相关物品的价格。
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增加的两种物品。
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的两种物品。
4)嗜好。对一种物品嗜好的增加会使那种物品的需求增加,并使它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5)预期。
供给曲线的移动
供给曲线表示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1)投入品价格。
2)技术。技术决定生产一单位的产出品需要多少投入品。一个
节约成本的技术改进与投入品价格下降一样有相同的作用,使供给曲线向外移动。
3)卖者。卖者数量的增加使供给数量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都会增加,并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4)预期。
均衡: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
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反应程度的指标。
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简单的说,它衡量卖者需求的价格敏感程度。
如果需求是有弹性的,那需求价格弹性 1,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需求量减少使收益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使收益增加的幅度,总收益减少。
如果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需求价格弹性 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需求量减少使收益减少的幅度小于价格上升使收益增加的幅度,总收益增加。
如果某种物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是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市场范围大,或者是在短期内,那么,这种物品就更倾向于缺乏弹性。供给价格弹性衡量的是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弹性小于1,供给缺乏弹性。如果弹性大于1,供给富有弹性。供给价格弹性在长期中比在短期中更富有弹性。
支付意愿:一个买者对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是他愿意为这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支付意愿衡量买者对于物品的评价。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消费者剩余 = 支付意愿–市场价格。
生产者剩余 (PS):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无谓损失与供给弹性
当征税减少了卖者得到的价格时,供给缺乏弹性的企业更难以离开市场。因此税收只降低一点交易量,无谓损失很小;当征税减少了卖者得到的价格时,供给富有弹性的企业更容易离开市场。因此税收减少了更多的交易量,无谓损失更大;当征税增加了买者支付的价格,需求缺乏弹性的消费者更难以离开市场,因此税收只降低一点交易量,无谓损失很小;当税收增加了买者支付的价格,需求富有弹性的消费者更容易离开市场,因此税收减少了更多的交易量,无谓损失更大。拉弗曲线:揭示了税收规模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外部性有负外部性或正外部性之分,这取决于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由于自利的买者与卖者忽略了他们行为的的外部成本或收益,因此市场结果没有效率。
科斯定理: 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结论: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分配,私人市场最后能达到有效率的结果。
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付费的人。如果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人们就会有激励成为搭便车者
公共物品难以在私人市场上提供,这是因为搭便车者问题。
受益原则: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他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努力使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似。
支付能力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
投入的边际产量:在其他投入量不变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其他条件不变)。
短期市场供给曲线。只要 P ? AVC, 每个企业都将生产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也就是在 MR = MC 时的产量。
MC 曲线在 ATC 曲线的最低点与ATC 曲线相交,因此,在长期,P = 最小的 ATC。 垄断:一个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企业。
价格歧视: 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
垄断竞争:存在许多出售相似但不相同产品的企业。
寡头: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市场结构。寡
头的策略行为:一个企业关于价格与产量的决策会影响其他企业,并使他们做出反应。
预算约束:对消费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费组合的限制
偏好:消费者想要什么。
无差异曲线:一条表示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消费组合的曲线。
无差异曲线的四个特征:1. 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2. 消费者对较高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较低无差异曲线。3. 无差异曲线不相交。4.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边际替代率 (MRS):消费者愿意以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沿着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MRS不断减少。
完全替代品: 无差异曲线为直线的两种物品,有不变的 MRS,
完全互补品: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的两种物品。
收入效应:由于价格降低使消费者状况变好而引起的消费变动,它反映在从较低无差异曲线向较高无差异曲线的移动上。
替代效应:由于价格变动鼓励更多地消费变得相对便宜的物(本文来自:www.bdFqY.cOM 千 叶帆文 摘: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品而引起的消费变动,它表现为沿着一条无差异曲线向有不同斜率的点的变动上
消费者通过选择既在预算约束线上又在最高无差异曲线上的一点来实现最优化。在这一点上,边际替代率等于两个物品的相对价格。当一种物品价格下降时,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可以分解为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不对称信息: 两个或者更多参与者获得相关知识的差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 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 是总支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 (C)、投资 (I)、政府购买 (G)、净出口(NX)。这四个组成部分的总和等于GDP(用Y表示):Y = C + I + G +
NX。
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是对总体价格水平的衡量。定义:GDP平减指数= 100 x 名义 GDP/真实 GDP。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描述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关系的图表或等式: Y = A F(L, K, H, N)
二、知识掌握程度(30分)
对本课程疑难问题的理解和对课程学习知识掌握程度的自我评定,要求字数不少于1000字。
1.CPI与GDP平减指数的对比:1、进口消费物品:包含在CPI内,不包含在GDP平减指数内。资本商品:不包含在CPI内,包含在GDP平减指数内 (如果是在国内生产)。2、篮子:CPI用固定的篮子,GDP平减指数用一篮子现期生产的物品和劳务。如果不同物品与劳务价格的变动量不同,我们对各种价格加权的方法对于整个通货膨胀率就是至关重要的。
2.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能力。
绝对优势并不意味着比较优势~
当人们(或国家之间)能专门生产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时,经济“蛋糕”会变大,通过贸易也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3.完全竞争 垄断 垄断竞争 寡头垄断
垄断:一个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企业。
垄断竞争:存在许多出售相似但不相同产品的企业。
寡头:只有少数几个卖者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市场结构。寡头的策略行为:一个企业关于价格与产量的决策会影响其他企业,并使他们做出反应。
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厂家有不同的经营对策,政府也有不同的对应政策
完全竞争:看不见的手
垄断 垄断竞争:反托拉斯法
寡头:博弈论分析
4.自由贸易是效率最高的,但是往往政府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制止自由贸易。原因是很多:
1. 工作岗位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消灭了国内的一些工作岗位。
2. 国家安全论:当一个行业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威胁时,自由贸易的反对者往往会争辩说,该行业对国家安全是至关重要
的,对防止战争期间进口物品的依赖是重要的。
3. 幼稚产业论:新兴产业有时认为,应实行暂时性贸易限制,以有助于该行业的成长。等到这些行业成熟了,它们也就能与外国企业竞争了。
4. 不公平竞争论:生产者认为其他国家的竞争者具有不公平的优势,比如政府补贴。
5. 作为讨价还价筹码的保护论
事实上,当我们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不仅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还要考虑生产者的利益,从整个世界来说,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国内的利益,与此同时我们要考虑的是整个世界所有国家,进口国和出口国的利益。
5.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当一种物品价格下降时,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是由于价格降低使消费者状况变好而引起的消费变动,它反映在从较低无差异曲线向较高无差异曲线的移动上。替代效应是由于价格变动鼓励更多地消费变得相对便宜的物品而引起的消费变动,它表现为沿着一条无差异曲线向有不同斜率的点的变动上。
也因此,我们不能确定净效应是什么样的。
同时,还有一种特殊的商品,吉芬商品: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知识掌握情况自我评定:这门课程的内容很多,所以要好好梳理。我认为主要还是分为微观、宏观两个部分。兼有一些财政学(公共物品、税收)与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的内容。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各部分的特点。比如微观要注意把握供给和需求,宏观要注意把握某一个政策对于整体的影响。
三、思考题(40分)
请仔细浏览课程第三阶段导学重点,对材料中所列本课程的综合思考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独立完成,字数不少于500字。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年或一个季度),在本国领土范围之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它是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也就是说,GDP不考虑是谁生产的最终产品,只要是在本国的国境线之内生产的,都是本国的GDP。在通常情况下,GDP是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经济规模、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价格总水平变化的一个基础性指标,因而是国际上普遍适用的考察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工具,也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仅凭GDP这一指标来评价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不能得出全面
篇三:《西方经济学史》读后感
贸易的前世今生
——《西方经济学史》读后感
上海自由贸易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世界自由贸易联
合会、世界贸易组织??当今世界,各种促进贸易的组织已有千千万万,贸易已经成为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和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贸易的由来与发展却有不得不说的故事。
古代世界的主流是自给自足和孤立的交易。社会不依赖市场关系,而是靠财富的分配来建立等级制度。财富来自于赠礼、偷盗、竞赛的奖励、战利品、战败的城邦给予征服者的贡品。虽然有贸易商和手工艺者的存在,例如希腊士兵们用战利品交换粮食,手工艺者被带到某处地产上从事某项工作,可在当时的迈西尼社会,人们大都认为与农业或军事掠夺手段相比,贸易被视为低等的致富手段。同时代的赫西俄德的理想是农业的自给自足,没有战争来破坏农民创造的产品,有土地才有保障。梭伦执政雅典时,进行了各项改革。雅典人出口物品,特别是橄榄油,来换取粮食,专业的农业得到了发展,自给自足的的旧理想开始瓦解。人们已普遍相信,良好的组织可以产生双倍的生产力,但同样认为行政当局才是有效配置资源和实现效率最大化的方式,而市场机制则不是。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贸易也起到一定作用,但市场的作用极其有限。金钱是亚里士多德的根本,但他仍相信商业活动的常规作用的局限性是非常显著的。通过交换获得财富,一方所得
必然是另一方所失。罗马帝国时代,虽然贸易得到许可,但和来自地产的财富比起来,从贸易获得的财富依然更有争议。尽管那时候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但商业活动依然发达而显著。
中世纪,人们对新的商业制度的发展给予了关注。早起的基督
教教会的《旧约》通篇写的是,增加个人财富总是和不诚实的商业活动以及剥削穷人相联系。北非的希波主教圣奥古斯丁认为贸易本身没有错,因为它可能使本来得不到物品的人得到需要的物品,因而有利于人类,可贸易也容易被误用。罪恶存在于贸易商身上,不在贸易本身。伊本?赫勒敦的作品显示,在十四世纪的伊斯兰世界里,贸易与科学共同繁荣。托马斯把商人放在与工匠平起平坐的位置,而在当时,工匠是深受欢迎的职业。当时,人们对货币、价格、商品价值等与贸易有关的元素进行了研究与谈论,分析了经济运行方式。
十六世纪,重商主义开始兴起。部分国家开始利用重商主义政策来实现一些目标:1.利用全国保护性的关税和国内自由贸易制度统一国家;2.通过发展经济,为国家提供充足的收入;3.通过鼓励贸易和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实现高就业;4.利用贸易政策积累财富。这些政策都极大地促进了贸易的发展。罗杰?诺斯认为,任何有利于个人的贸易也有利于公众,因此管制贸易永远是有害的。同时期,贸易平衡、贸易差额论、贸易收支理论、利率与自由贸易等重要理论都得到发展。
重农主义与重商主义在一段时期是此起彼伏。十八世纪中期,
皮埃尔?德?布瓦吉贝尔在《法国详情》和以后二十年中的一系列其他出版物中,对路易十四的重商主义政策提出了批评。重农主义思想在1756年到1763年间得到发展。重农主义者认为贸易是重要的,因为贸易提供了维持生计的可靠手段,可农业仍是根
本大计。他们认为只有农业才获得净收益,也就是获得超过生产必需成本的盈余。杜尔哥却认为政府应该给一切商业部门恢复自由——除去贸易壁垒,简化税收,给予每个人工作权。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都作了批评,他总结道,市场可以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样运作,甚至在人们无意为他人服务的情况下,也能促使他们生产其他社会成员需要的物品。这就是自利能够制造有利于社会的成果,即使人们并不相亲相爱,商业社会也能繁荣的原因所在。
随着贸易的扩大,自由贸易主义也得到了发展。亚当?斯密倡导他所谓的“天赋自由”制度,自由制度导致资源被转移到最需要的活动中。古典经济学家基本都是自由贸易主义者,他们指出保护主义为腐败提供了机会,使国内工业发生了有利于强势集团的扭曲。同时,亚当?斯密并未否定政府在贸易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十九世纪以后,人们更加深入而广泛地研究货币、利率、税收、经济周期等贸易元素,促进了贸易的飞速发展。如英国的杰文斯最富有创新的成就或许当属他的贸易周期研究,他利用统计级数确定了经济活动每10年有一次波动;凯恩斯利用数学方法
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所著《通论》像一把利刃刺向正统的“古典的”理论??
贸易仍在不断的发展中。贸易使人们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获益。我们也要积极地参与贸易,
改善贸易方式,提高贸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