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辩证法特点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Journal of of Science and No(5 2008Chongqing University Technology(Social Scienc嘴Edition)
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辩证法特点
徐睛
摘要:马克思的新哲学是标志西方哲学意识发展中现代实践转向的实践哲学。实践辩证法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辩证法属 性和功能,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新辩证法的根本思维方式。不仅在辩证法的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对于当 前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哲学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新哲学;实践思维方式;实 践辩证法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8)05—0019—02 ,作者简介:徐晴(1982-),女,重庆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8-01-18 马克思新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实践思维方式。马克思新哲学 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 的基础;而承认自己无知(不给予正面的回答,被称为“苏格拉 的辩证法是实践辩证法【ll。马克思新哲学所关注的不是与人无 底的讽刺”。这种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 关的自在的客观世界所具有的“辩证规律”。其理论不是“可以 的辩证法的形式。亚里士多德指出:“有两样东西完全归功于 用来套在任何论题上的刻板公式一。马克思新哲学研究的是经 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这两样东西都是科学 过人的实践活动所改造了的人属的现实世界的“辩证法则”(它 的出发点。”苏格拉底把普遍的东西,在认识中提到首要地位。 的辩证法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 通过反讥、归纳的反复辩证追求一种绝对的、永恒的共性(并 断发展的实践辩证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每一时代的理论思 把它看作比一切个别事物更真实(这无疑已是柏拉图理念论 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 的雏形。柏拉图在他的哲学中。把世界一分为二。理念世界是 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田 绝对的“存在”,感官所接触到的世界只是存在的摹本、影子。 证在研究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辩 是。非存在”。哲学所把握的对象只能是存在。不能是非存 法发展的历史,其目的在于考察随着时代的发展。由哲学根 因为非存在是变动不居的非真实的存在。柏拉图的 在( 本思维方式的转变而造成的辩证法形式变更的内在必然性。 辩证法不同于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它不是对直观动变事实的描 一、古代以赫拉克利特哲学为代表的朴素辩证法 述,而是研究概念即理念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等辩证关系(
古代哲学的中心问题是“世界本原”问题。哲学家们围绕 像他自己说的:“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不用任何感性事
物帮助,单凭理念本身,就可以达到结论。它从理念出发,通过 着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争论产生了辩论的方法。“古希腊的哲 理念,最后归结到理念。”161黑格尔也说:“柏拉图的研究完全集 学家都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41。赫拉克利特从运动变化 的角度,把“流变”作为主线来贯穿于本原问题之中。他认为( 中在纯粹思想里,对纯粹思想本身的考察他就叫辩证法。”啪
智慧在于认识“逻各斯”(即规律、尺度或对立统一的法则),世 拉图在其哲学著作中,提出了同与异、大与小、有限与无限、存
界的本原——“逻各斯”燃烧与熄灭、构成万物,造成存在与非 在与非存在等对立概念。亚里士多德在批判柏拉图“理念论” 的基础上,研究一和多、整体和部分、个别和一般、质料和形 存在的转化(并引起哲学发展中的一系列变化。赫拉克利特觉 察到任何变化的根源都在于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与统一。他还 式、潜能和现实等范畴之间的关系,包含有对立面相互联系和 转化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是摇摆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 责备荷马写下了。无论是来自神还是来自人的斗争都可以消 的哲学家,既讲对立面之间的联系、转化。有时又割裂对立面 除”的诗句。他说:假如没有高音与低音的存在,就没有和声; 之间的联系;既讲一般不能离开个别而存在,有时又把一般与 如果没有雄性和雌性的对立(也就没有生物四。然而,赫拉克利 个别绝对对立起来;既承认“潜能”中的对立面是统一的。却又 特的朴素辩证法包含着自身不能解决的逻辑矛盾。巴门尼德 否认现实中的对立面的统一。把运动的动力归之于“第一推动 第一个对其理论进行了批判。他说只有“不能分辨是非的群 者”等等,陷入混乱的状态。但是,他在探索各种对立的范畴中 氓”。才认为“存在者和不存在者同一又不同一,一切事物都有 正反两个方向”。由此,巴门尼德提出“唯有存在者存在”,“不 所揭示的对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反对把对立面僵化 存在者存在是不可能的”Pl。随后,芝诺用“飞矢不动”等“四个 的思想等等,是对辩证法的积极贡献。恩格斯称亚里士多德为 “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悖论”论证了其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唯一性和不动性理论。 同样。不容置疑的是,与此同时芝诺却强化了形而上学的思维 二、近代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思辨辩证法 方式,他运用辩证法论证的是形而上学的结论,这对后来哲学 的发展影响是相当大的,其后的“四根说”、“种子说”、“原子 在康德以前的整个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都是形而上学 的,因为他们把哲学的对象认定为有限的、给定的东西(并且 论”都是按照形而上学的思维来建构的。 的 认为认识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是直接同一的。康德认识到 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是苏格拉底特别是柏拉图“理念论” 先前哲学的所有问题。从根本上说其实就是思维方式——即先驱。苏格拉底的辩证法,采用“诂问式”形式(以提问的方 一19— 万方数据
方式的不对,从而揭示出实践思维方式对理解、把握和评价相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问题。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又是以亚里
关哲学问题,对实现哲学思维方式转变的重大方法论意义。马 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为逻辑基础的。形式逻辑的根本缺陷在于 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是对以往西方哲学思维把握存在根 它只研究思维完全正确的形式。在它那里思维是凝固的、僵化 的、毫无能动性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认识对象是给定的自 本方式的划时代变革。所以。对于马克思的哲学来说。它与其他
哲学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辩证思考。而在于怎样辩证思考。 的 在存在,认识就是主体去符合对象。由此康德发动了他哲学上 实践辩证法是以马克思首创的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 “哥白尼式的革命”。独创了先验逻辑。按照康德的先验逻 的辩证法,它是以恩格斯称谓的辩证逻辑为思维的逻辑基础 辑,把对象区分为现象和物自体,提出先验,经验、超验三个不 的。实践思维方式是从实践去理解、把握和评价相关哲学问题 同的概念,并进而阐明,作为对象。物自体是超验的、不可知 的思维方式。相应地,一切哲学的问题,就从实践的纬度,被理 的。人们能够认识的。不过是物自体向人们的感观显现出来的 。现象。康德提出了知性为自然立法、理性为实践立法的口号( 解、把握和评价为实践的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 以下特点:第一,实践的唯物性和辩证性的统t他从实践的 强调理性的真正用武之地是实践领域。是实现先验的自由。康 纬度强调自然界对属人世界的先在性(自然资源、物质生活条 德的伟大贡献是开拓了整个先验的领域。证明先天综合判断 件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性(物质资料生产对人、人的 是何以可能的。因果性作为先天知性范畴具有普遍必然性。但
社会、人的世界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第二,实践的主体性和 是康德的先验逻辑并没有从根本上超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客体性的统一。他强调必须从实践去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现 式。这决定了康德虽然觉察到了概念、范畴之间的某些联系, 实的人的属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实践的统一;第三,并初步提出了范畴排列的“三一式”思想。但是他的4类12个 际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他强调在人的世界、人的 实 范畴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平列的、各自孤立的,没有联系与转 会中。人的活动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本质上是合社 化。所以康德的先验逻辑只会引出二律背反,而引不出对立面 践性,必须从合实践性理解、把握和评价人的活动的特点;第 统一的辩证思维。 实 四(实践的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的统一。他强调人的思维方式 ,“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是连贯的。合乎逻辑 是受实践方式决定的,主观的思维发展逻辑应符合客观的实 的,必然的。”陶近代思辨辩证法是以黑格尔独创的思辨思维方
践发展逻辑。实践思维方式的这些特点,决定了马克思辩证法 式为哲学思维的根本方式(其思维的逻辑基础是黑格尔的思辨逻辑。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内在辩证性、思辨逻辑性、揭露矛 的实践辩证法的理论性质。决定了它的研究对象是属人世界 (或人的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研究内容是属人世界 盾性和具体同一性等特点。思辨思维方式的特点。决定这种辩 中实践的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由于它是一种关于实践的 证法的思辨辩证法的理论性质。决定了它的研究对象是观念 辩证法的理论和方法。其社会功能就会是解释世界和改造世 世界(思维系列)。研究内容是观念世界中的概念的联系、运动、 界的统一,而不再像以往哲学“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 转换规律。由此它是一种关于思维(概念)的思辨辩证法的理 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蚪fIq 式。虽在一定意义上由于论和方法(其社会功能仍限于解释世界。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方 它辩证的思考?、理解和把握问题,提 伟大的实践要求伟大的理论。也必然造就伟大的理论。马
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思想、** 供了一种超越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哲学根本思维方式。但由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哲学的主观猜测、人为杜撰的缺陷,它的深代表了当代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的理论水准,标志着民族精神 奥不易为常人理解、接受的本性,它的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的时代性升华。也代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理论与 的缺陷等(也由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深蒂固性,人们往往 实践发展的全新阶段。正是这样伟大的实践和伟大的理论,为 容易通过置疑它的科学根基。批判它的缺陷、责难它的弊病而 当代中国的哲学创造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和不尽的思想资 抛弃它。不仅费尔巴哈是这样做的,以朴素辩证思维方式思考 源。中国哲学必将以其新的辉煌载入2l世纪人类哲学发展 问题,把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误为经验辩证法,自在辩证法的 人。也是这样做的。 史册。也必将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的 参考文献: 三、现代以马克思新哲学为代表的实践辩证法 『11倪志安(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
诠释『M1(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126( 特征的辩证法。 现代实践辩证法,是以马克思首创的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在哲学思维方式上,是从黑格尔的思辨40( 思维方式—,费尔巴哈的人本思维方式一实践思维方式的研。马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65( 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批判包含费力啦哈的旧 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黑格尔的恩辨思维方式,确立了实践 【41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0卷)【q(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2( 【5】苗力田,李毓章(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思维方式。在马克思看来,以往哲学“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 1990:17(18( 方面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 到合理的解决竹【lq。关于实践的问题,在马克思 之前论述也极多, f6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2、 93( 但均是关于实践及其相关事物关系的观点,是关于实践的理论 【7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C】(北京:商务印书
1959:204( 握和评价一切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的探讨。马克 馆, 或观点的探讨(而不是关于哲学思维应从实践的纬度理解、把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q(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思在《关于费589( 尔巴哈的提纲》中谈论实践问题的创新在于,他首要的是从克 [9】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践思维方式们(西南师范大学
式(实践思维方式)的纬度。指出包括费尔服一切旧哲学思维方式的缺陷,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思维方 学报,2002(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巴哈的旧哲学各种观18、19(1972: 点之所以不对,是它们理解、把握和评价哲学相关问题的思维 一20— 万方数据
范文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管理学院财务管理07-2班 张鑫 200710707020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所以,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实践虽然要受人的精神、意志的支配,但是它不等于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仅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观念活动,而是人们的思想通过人本身实施的具体行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因此,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存在形式。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工具,乃至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活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性。
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动物的活动是一种消极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而人的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实践自始至终都贯穿了自觉的目的和意志,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要求和目的得到改造。即实践是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使客观世界满足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需要的自觉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历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的阐述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同样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通过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所要表达的思想。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人类的实践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做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人的身体。”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安全的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而言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人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主观能动性的根源。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范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式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式的特点
1李世忠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北京 100029)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完全不同于一切旧哲学~就在于它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旧哲学的实践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式的特点主要有:它不单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它还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范式,它是科学维度与人文维度的统一体~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范式 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逻辑基点来观察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这种实践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式是一种全新的哲学范式,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第一,马克思实践哲学范式不单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它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范式。
以往哲学史上所有的哲学范式,仅仅是就哲学而言的范式,没有也不可能跳出哲学的逻辑话语圈。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追求世界本体的实体哲学范式,还是唯心主义寻求精神理性依归的思辨哲学范式,它们都是仅仅囿于哲学的视域,使得哲学成为一种玄学、形而上学、书斋哲学、神秘哲学。而马克思创建的实践范式,既是哲学的,又是政治经济学的,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一块整钢,这块整钢都属于实践范式,都统摄于实践的视域和逻辑话语圈内。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政治经济学话语内的哲学,是哲学话语内的政治经济学、又是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话语内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因就在于它们都在科学的实践范式之内。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政治经济学话语中的实践哲学,关注物质生活问题、转向经济学的研究,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第一步。
阿尔都塞较早地觉察出了马克思实践哲学范式与政治经济学共融共生的这一特点。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哲学之所以与西方学院哲学彻底决裂,可以归结为一个悖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却从来没有当作‘哲学’来生产。”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无疑接受了西方传统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但他却基本拒绝从事专门的哲学理论创作。为何会有这个“悖论”,阿尔都塞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内部哲学话
1李世忠:男,汉族、祖籍山东淄博,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副教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道德哲学的研究,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3部。
1
[2]语的缺席恰恰产生出了巨大的哲学效应。”这一哲学效应恰恰不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来自于政治经济学批判那样的文本形式中,比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这些政治经济学文本实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和实践哲学范式的创建。“马克思主义所需要的哲学决不是被当作‘哲学’来生产的哲学,而毋宁是
[3]一种新的哲学实践。”马克思没有片面地就哲学而谈哲学,以哲学生产哲学,而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运用中呈现自己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经院哲学,不是理论玄谈,而是与物质生产和物质利益高度融合的哲学,这种哲学才是真正现实生活实践中的、行动着的、活的实践哲学。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意识到了研究经济学的重要性,袒露出了对经济学研究的渴望。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成为了马克思渴望要解决的“难事”,而自己当时的黑格尔法哲学信仰使马克思对现实物质利益问题困惑不解,这迫使马克思去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认识到,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和法,而是相反;“德国人民必须把自己这种梦想的历史一并归入自己的现存制度,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
[4][5]抽象继续。”马克思提出“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6]。马克思正是把哲学变成了现实,才把哲学融进了经济学的视野;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消灭哲学、消灭阶级、实现全人类的经济利益、最终解放全人类。马克思一生都没有写过哲学专著,只是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提纲正像它的名字一样,只是一个提纲而已,是一个实践范式的大唯物史观的哲学写作提纲,也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提纲。这个提纲是在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提出来的。阿尔都塞把马克思将哲学融入经济学并拒绝从事专门的哲学理论创作,称之为悖论,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悖论,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旨趣和使命有关,阿尔都塞恰恰没有看到这一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节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落脚点使得马克思不可能专门从事哲学研究,马克思是从现实的物质生活关系出发,即从物质生产的实践出发,以此为逻辑起点来诠释世界和人类社会以及它们的历史进程。这种物质生产的实践视角既是哲学的,同时更是政治经济学的,因为物质生产本身是一个经济范畴,以此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诠释世界就是物质生产实践范式的哲学,以物质生产的实践来改造世界,那么就是经济学。
其次,物质生产实践范式的确立,使得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成为一块“整钢”。
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
2
会的关系。改造世界的物质生产实践,既改造了自然界,也改造了人自身和人类社会。改造人自身和人类社会,是把人从自然必然性和社会必然性之中彻底解放出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将人改造成为共产主义的人,将人类社会改造成为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同时在人改造自然的经济活动中和在改造社会的政治活动中逐步实现的,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运动,这种运动不是**那样的运动,而是改造自然的动态的经济活动和改造人类社会的人力资源关系与人际关系的政治经济活动。所有的这些改造,在马克思看来都被统摄在物质生产实践中,都在物质生产的实践中得以实施和实现。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这块整钢就是依靠物质生产实践而整合在一起的,离开了现实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这种生产所形成的运动,就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哲学功能、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说服力、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科学性、也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二,是科学维度与人文维度的统一体。
马克思实践哲学范式是科学的实践范式,具有高度科学性;同时又是对人之生存境况的人文关怀,具有高度的人文性。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范式,是科学的逻辑话语圈,是一种科学的哲学运作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
[7]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式,把抽象思辨奠定在了批判性描述历史运动的基础之上,因而得以真正走向科学化。思辨哲学范式是一种实体哲学范式,追求一种形而上的实体存在,形而上的逻辑推演和概念抽象,脱离了现实生活基础,形而上的追问本性要求其自身必须走向形而下基地,否则都是“意识的空话”,都不是“真正的知识”。马克思实践哲学范式的确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终止了思辨范式的哲学,开启了“真正的实证科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德国的批判,直到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这个批判虽然没有研究过自己的一般哲学前提,但是它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
[8]包含着神秘主义。”马克思在这里批判了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只是就哲学而哲学的错误哲学观,这种“哲学的基地”上的思辨范式的哲学无论是其提出问题的本身,还是对问题解决的种种努力,都是神秘主义的。
3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式是一种科学实践观,因为它把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各自的运动都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赋予了科学的涵义。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主体是“现实的人”、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
[9]的”,马克思首先指认了这些个人是进行物质生产和活动着的,但是,他们的物质生产和活动是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是在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马克思在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这些前提和条件是什么,但是却指出了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即实践是受客观性支配着的。这些客观前提和条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出了经典的表述,也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规律。个人的物质生产与社会的发展运动都受到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思辨范式的哲学,诸如黑格尔哲学则是认为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因而没有科学性可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由于以物质生产的实践作为范式,物质生产的实践又是在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组合下形成生产方式而进行的,不是哪一个现实的个人可以随意选择和为所欲为的。马克思找到了人类社会此岸的那个所谓的彼岸“物自体”,这就是物质生产实践内在的客观规律性,从而揭示出了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性。人类社会不再是自我意识的外化,它是物质生产方式自我运动的客观结果。马克思一旦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放在物质生产实践的框架内来理解,也就是把整个世界的历史放在物质生产实践的逻辑话语圈内,以此来诠释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而物质生产实践又有自己运行的方式和客观规律,那么这种实践范式就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是一种科学的实践范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
[10]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在实践视域内,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和社会,使它们成为属人的自然和社会以满足自身的需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强调共产主义是通过人而且是为了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消除异化劳动、消灭私有制都是通过人的实践,达到为了人的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中强调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
[11]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取代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实现这种自由人联合体,就必须尽快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大力发展生
4
产力,提高人类变革大自然的能力,把人类从自然之必然中解放出来,否则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人与人的物质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得到改进和变革,社会制度逐步走向合理,使人从人类社会之必然中最终解放出来。马克思是要在物质生产实践的视域内实现人的双重解放,即把人从自然之必然中解放出来、同时把人从社会之必然中解放出来。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
[12]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马克思把人与人的关系归结为生产方式中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必须不断改进,也就是把人从社会之必然中解放出来。可见,马克思是要在物质生产实践的框架内,实现人的双重解放,这是对全人类的最大人文关怀。
第三,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式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
人类的物质生活是无止境的,因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
[13]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为了生存,为了生产出吃穿住的生活资料,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每日每时都要必须去完成,一直指向未来,那么,在这个物质生活资料生产中的话语就一直指向未来,向未来开放,不会中断。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式会随着不可阻挡的历史车轮,一往无前地向未来开放着。它不仅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还在这种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创新、丰富和发展,并随着物质生活的历史车轮与时俱进,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哲学的范式扎根于物质生活,服务于物质生活,向社会物质生活的经济领域开放、向社会物质生活的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开放。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生发于物质利益问题,在经济学中产生、验证和壮大;把社会政治生活领域植根于经济领域来考察,把人与人的关系归结为物质利益关系,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和政治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彼此相互开放、相互支撑、相互吸取新的“营养”,在彼此的开放中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自组织系统。
[参考文献]:
1,[1][2[3]]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6、226、246页。 2,[4][5][6][7][8][9][10][11][12][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16、73—74、64、72、73、86、307、78—79页。
5
范文四:革新哲学的特点
作者:马丁纽克
学术月刊 1996年08期
在我国社会条件下形成当前哲学范式时,其世界观参照点首先是继承原则,不应“全盘”否定前辈的文化遗产及现代“外国的”哲学流派。
1.肤浅理解的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否定了以往哲学的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因此,新的哲学问题观的前途应当到过去的思想和原理当中去寻找:
(1)客观唯心主义
它对世界的整体性以及宇宙过程预先决定人世过程的问题研究,虽然有一些过头的地方,但比辩证唯物主义深刻;
(2)主观唯心主义
它对行动和认识主体的能动性问题的研究富有成果,从而从科学新成就和社会生活事实的角度重新理解了该问题的涵义,使它能够在分析认识机制和社会生活时提供启发性的解决方法;
(3)唯理论
笛卡儿和莱布尼茨(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康德)的观点,需要从分析关于积极反映和活动原理公式的问题的角度,根据乔姆斯基、皮亚杰、谢切诺夫、伯恩斯坦……的著作重新加以认识。
2.过去,选择“有益”观点的标准之一是,无限忠于某一意识形态公式,该意识形态公式看重的是四平八稳的、毫无主见的著作和思想,它们庸俗地批判一切“西方的东西”。存在主义、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各种宗教流派、直觉主义、结构主义、现象学……等理论中有益的成份统统被抛弃了。革新的哲学应当容纳百川,万流归宗,成为综合的哲学。
3.哲学的革新应当有助于摆脱社会危机和知识生成观念危机。坚持人的本质力量这一哲学观念,应当是解决这一任务时制定方法论和世界观参照系的途径之一。因此,必须指出,应当克服社会阶级观点和将其绝对化而忽视自然因素的倾向。这种绝对化不仅使人们片面地理解对知识生成过程的分析,而且促使人们为政治、法律、经济、生产、生态和其他社会计划制订有害的世界观方针,从而使对抗、斗争原则直接或间接成为这些计划的基础。
人类知识和活动的衡量尺度应当以全人类的价值观,即以这样一种典型的人的本质力量成份作为自己的理想,它为一切人所有,以它作为价值取向,便能够首先在生态和政治危机的条件下保持现状。不把人的本质力量的社会因素绝对化,今天我们就能够提出新的政治、法制理想和保健、经济计划。
这种态度存在于哲学传统中,它使我们再一次重新理解“自然法”、“自然国家”、“自然历史”……诸概念的作用。至于说到人类的知识衡量尺度,那么它与从哲学上总结自然科学资料有关。事实表明,就信息的起源而言,早在社会性的信息出现之前,外部世界便在大脑的信息层次上以微观世界的形式出现。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先验知识、直觉主义、理论和实践“纯”理性和统一、超科学的知识及反映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李国海译 上海社会科学信息情报所副研究员)
作者介绍:马丁纽克(ю.H.MapTbIHюK)
范文五:中国哲学的特点
从中国哲学的精神追求看中国哲学之特点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丁灵平
当我们研究中国哲学的时候,不难发现,有三个关系始终贯穿中国哲学的始末,即天人关系,身心关系,人我关系。这三个关系式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正是基于对这三个关系的研究,中国哲学有着其独特的精神追求,简要归结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中和之道”。下面我们就从中国哲学的这些精神追求来对中国哲学的特点作简要的分析归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的思想家一以贯之的追求,对于天道或曰天理的探讨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按冯友兰之观点,中国哲学中研究天道之部分,约略相当于西洋哲学中之宇宙论。而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又使得中国哲学未显著地将个人与宇宙分而为二,不强调本体与现象的二分,而提倡本体与现象的统一。在这种思维主导下的中国哲学在宇宙论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中国哲学的主流是自然生机主义的,没有造物主或上帝。是气的哲学而不是西方所谓原子论的哲学,气的哲学认为宇宙变动不居,永恒运动,大化流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如《周易》中所言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世界自身的永恒运动,创新,变化,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否定,日生日成,日新其德,革故鼎新,除旧布新是中国哲学的主调。
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易、诚、仁、太极等本体是超越的本体又是内在的本体,强调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以上宇宙观与身心关系、人我关系的探讨相联系的表现便是中国哲学中宽容、平和的心态,有弹性的动态统一式的中庸平衡的方法论;以及与人交往中的相互妥协彼此理解与沟通而求人我和洽。
因着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中国的思想家们把自然宇宙,道德世界与艺术天地整合起来,把充实的生命与空灵的意境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思想文化体系。
金岳霖说,中国哲学家与他的哲学是一致的,哲学家的生活就是在实践他自
己的哲学,甚至可以说,哲学家本人就是实行他的哲学的工具。这句话充分概括了中国哲学追求知行合一的特点,不管是老庄出世无争的思想还是孔孟积极用世的态度,都不仅仅是流于空言而是将其付诸亲身实践,终生不渝。冯友兰说中国哲学家不为知识而求知识,即便是直接能为人增进幸福之知识,中国哲学家亦志愿实行之以增进人之幸福而不愿空言讨论之。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庸》里也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见乐道与笃行的精神始终为中国哲学家所秉持推崇。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中国哲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有事实与价值联结,语言与超语言贯通的特点,主体直接渗入客体,强调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关注内心感受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大学》中有“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直说,可见中国哲学对于理论知识的格知乃是服务于诚意修身治国安邦之行为。
对知行合一的追求赋予了中国哲学着眼伦理本位,倾心现实政治,发扬主体意识的“现实主义”特点,使其避免走上与神学结合的宗教哲学之路,转而与经学结合,讲求经世致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现实主义态度也大大限制了中国哲学思想领域的扩展,后世思想家们流于经学态度,述而不作,因循守旧。故综观中国哲学之历史,乃以春秋子学时代之思想为基石,后世之人不过修饰补充阐释,甚至托古伪作,难有颠覆性的突破,;而奠基于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子学时代的中国哲学又恰如冯友兰所言虽有实质上的系统性而缺乏形式上的系统性。
自古以来,“和”便是中国哲学的一大追求,《国语》里面记录西周史伯的话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孔子则有著名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说法;孟子民贵君轻,墨子兼爱非攻,等等诸子思想中皆渗透了对于和的精神追求。
这样的思想渗透使中国哲学披上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同时和而不同的思想也使中国哲学具有了分布的广泛性和内容的融摄性。中国哲学具有非常鲜明的整体观念,不仅体现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追求,同样体现在政治和伦理领域,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个人、家庭、国家不可分割的情感;在伦理领域则表现为顾全大局,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以维护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
讲求中和之道的中国哲学重视人际关系,认为人我之间应是相依相待整体和谐,具有可贵的和合精神和人本精神。中和之道构成了我们民族集体至上的思维趋向和共同心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但是从客观上来说,这种中和观念也抑制了个人的发展,导致个性共通认识模糊而缺乏
创新,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人情世故的圆通中庸。
而这种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而轻视对自然的探求的哲学观念又无疑使中国哲学走向玄学之路,直接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问,如此,我则希望能够通过对中国哲学史的学习来感悟中国哲学之独特魅力。借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也能得到提升。
参考资料:
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年
3. 李锦全 冯达文《中国哲学初步》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年
4. 郭齐勇《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 中华书局 2008年
5. 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
6. 胡伟希《天人之际》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
7.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团结出版社 2006年
8.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 2010年
9. 刘文英《中国哲学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年
10. 张立文《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
11.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 胡伟希《中国哲学史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辩证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