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2014中级统计师考试
2014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工作实务》实务精讲
? 第一章 综述
一、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施统计监督。
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统计资料的表现形式有四种:一是以统计表形式提供的统计资料,包括调查表、综合表、图表及文字说明;二是以统计报告形式提供的统计资料,包括统计报告、统计分析研究材料;三是以电讯、磁介质形式提供的统计资料,包括统计表资料和统计报告资料;
四是以出版物形式提供的统计资料,包括《中国统计年鉴》及其他各种统计年鉴,以统计资料为依据撰写的各种文章等。
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级,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和密切联系的。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是保证咨询和监督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前提。咨询和监督职能是在信息职能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在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统计的整体效能。
统计的基本方法:
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心仪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心仪全面定期统计报表、重点调查等为补充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1、普查:特点是取得的资料更全面、更系统,但普查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较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组织工作较为繁重。
目前我国全国性的大型普查有三项:
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在尾数逢3和8的年份实施,标准时点为普查年度的12月31日,普查对象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商户。采面全面调查的方法,但对个体经营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单位
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
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6的年份为普查年度,标准时点为普查年度的12月31日24时。普查对象包括以下个人和单位:
(1)农村住户,包括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其他住户;
(2)城镇家室生产经营户;
(3)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4)村民委员会;
(5)乡镇人民政府。
农业普查范围: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服务、农民生活,以及乡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环境等情况。
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尾数逢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标准时点为普查年度的11月1日零时。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以户为单位进行登记。普查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2、抽样调查(我国习惯上将概率抽样称为抽样调查)
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目的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可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双重抽样、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简称为PPS)等。
3、其他非全面调查
重点调查: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主要适用于那些反映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的调查。特点是投入少、调查速度快、所反映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比较准确。通常用于不定期的一次性调查,但有时出用于经常性调查。
典型调查:有意识地行动若干个具有挖根生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周密、系统地调查研究。
目的在于了解与有关数字相关的生动具体情况。
优点在于调查范围小、调查单位小少,灵活机动、具体深入、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等。其不足是在实际操作中选择真正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比较,而且还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可能会导致调查的结论有一定的倾向性,典型调查的结果一般情况下不宜以推算全面数字。
二、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统计调查项目分为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三者应当分工明确、互相衔接,不得重复。
1.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报国务院备案;重大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报国务院审批。
2.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统计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备案;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3.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由省级以下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报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报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经过批准或者备案的合法统计调查报表的右上角需标明法定标识:表号、制定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有效期限等标志。
? 第二章 统计调查设计
一、统计用户需求:政府统计需求和企业统计需求
统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及遵循的原则:
1、统计设计坚持以经济理论为指导;
2、正确处理政府、部门、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
3、要坚持“有所不为,方可有为”的原则;
4、正确处理会计、统计核算指标的统一。(指标含义、口径范围、计算方法等方面)
二、统计分类标准
包括制定标准、发布标准、实施标准与管理标准等环节或过程。统计分类标准化有以下作用:建立规范统计秩序,取得良好统计效益;为统计指标分组提供依据;为实现统计信息化提供保障;是统计数据可比性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 基本单位是指我国境内队住户以外拥有一定活动场所并从事一定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单位。我国的基本单位按其用途和性质的不同分为: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
法人单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 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3、 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其他法人。
产业活动单位是法人单位的组成部分,它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2、 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
3、 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一个法人单位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产业活动单位。产业活动单位接受法人单位的管理和控制。
单位代码是一个无关标识代码,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其本身没有任何含义,不反映单位的行业类别、隶属关系等任何标识。
行政区划代码是指单位所在行政区划的代码,用六位阿拉伯数字分层次代表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的名称。
《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规定了表示乡、镇(街道办事处)二级行政区划的三位代码。
为了更详细地反映乡镇以下区划情况,国家统计局补充了三位表示居委会、村委会的代码。我国从省、地、县、乡一直到居委会和村委会都有了统一代码,一共由十二位数字组成,分为三段。第一段是6位数字,表示县及县以上的行政区划;第二段是3位数字,表示街道、镇和乡;第三段是3位数字,表示居委会和村委会。
我国主要以“法人单位”作为划分行业的基本单位。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共分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个门类合并,就是我国的工业。
具体一个单位的行业属性时,按主要活动确定其行业性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按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确定,主要活动,具体方法是: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按照销售收入判断;
建筑施工活动按照工程结算收入判断;
交通运输活动按照营运业务收入判断;
批发零售活动按照商品销售收入判断;
其他活动按照经营(营业)收入判断。
三次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企业划分登记分为3个大类,16个中类:
一、 内资企业;
二、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三、 外商投资企业。
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
以法人企业作为划分规模的对象,以从业人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划分依据:
工业企业:
大型:从业人数20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0万元及以上;
中型:从业人数300-2000人以下,销售额3000-30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40000万元以下;
小型:从业人数300人以下,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下;
建筑业企业:
大型:从业人数30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0万元及以上;
中型:从业人数600-3000人以下,销售额3000-30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40000万元以下;
小型:从业人数600人以下,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下;
批发业企业:
大型:从业人数2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
中型:从业人数100-200人以下,销售额3000-30000万元以下;
小型:从业人数100人以下,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
交通运输业企业:
大型:从业人数30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
中型:从业人数500-3000人以下,销售额3000-30000万元以下; 小型:从业人数500人以下,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
邮政业企业:
大型:从业人数10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
中型:从业人数400-1000人以下,销售额3000-30000万元以下;
小型:从业人数400人以下,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
零售业企业:
大型:从业人数500人及以上,销售额1500万元及以上;
中型:从业人数100-500人以下,销售额1000-15000万元以下;
小型:从业人数100人以下,销售额1000万元以下;
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大型:从业人数800人及以上,销售额15000万元及以上;
中型:从业人数400-800人以下,销售额3000-15000万元以下;
小型:从业人数400人以下,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
统计上经济成本分为两种: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农业生产单位的经济成分主要按其所使用土地的归属性质划分为国有或集体。但家庭养殖等不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生产活动,则可划为私有经济。
四、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调查目的:这是制定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
2、 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单位。
3、 调查表:综合表和基层表:指标名称、指标含义、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时空范围。
统计调查表的格式规定:左上角为填报单位的标记,中间是表名和报告期别,右上角为统计调查表的法定标志,依次列出表号、制表机关、批准机关、批准或备案文号。表的左面一般为表的主栏。列出统计调查的指标;右面为宾栏,列出统计分组标志等。表的下面是统计责任标志,从左至右依次为企业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实际报出日期。
调查方案的格式包括摘要、前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调查的内容和范围、调查采用方式和方法,调查进度安排和有关经费开支预算、附件等部分。 调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经验判断法、试点调查法。 调查方案的总体评价包括:调查方案是否体现调查目的和要求;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科学和完整;是否具有高效经济的优点。
? 第三章 国民经济核算(重点)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
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 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1、常住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我国的常住单位,也称常住机构单位。这里所说的经济领土由我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组成,包括我国大陆的领陆、领水、领空,以及位于国际水域,但我国具有捕捞和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它还包括我国在国外的所谓领土“飞地”,即位于其他国家,通过正式协议为我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我国驻外使馆、领馆用地;不包括我国地理边界内的“飞地”,即位等于我国地理领土范围内,通过正式协议为外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外国驻华使馆、领馆用地及国际组织用地。一经济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操作准则),则该经济单位在我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区分一单位是否常住单位应注意两点:一是确定各经济单位常住性所依据的标准不是各单位的财产所有关系,而是该单位所处的位置以及与该国经济的密切程度。如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属于中国的常住单位。二是时间的长期性在此具有重要意义。短期来中国访问、旅游的人员不能作为中国的常住单位,而中国人员短期到国外旅游、访问则仍然是中国的常住单位。
2、产品:
根据产品的形态把产品分为货物和服务两大类:货物的生产具有两大特点:可以储存和可以运输。服务的产出没有实物形态的根本改变,没有使用价值的根本改变。
根据产品的使用性质,可将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然后又在另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品。它们可以是货物(如被面粉厂消耗掉的小麦),也可以是服务。
当期生产的被用于最终消费、积累和出口的产品,就是最终产品。
3、生产范围:一是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二是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产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三是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服务的生产,基本上限于对外提供的部分,自给性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外,则被在生产范围之外。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的自给性服务是指住房成员为本住房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如清扫房屋、做饭、照顾老人、教育儿童等。
自然过程是否可作为生产活动取决于所发生的环境,该活动是否在机构单位的推动、控制和管理下进行,并且该机构单位对所生产的所有货物享有所有权。如,公海中鱼类数量的自然增长不能作为生产活动。养鱼场内鱼的生长则是生产过程,牲畜饲养也是生产活动。野生的、未经培育的森林、野果或野浆果的自然生长不属于生产活动,而经济林木的培育,以及用作木材或是其他用途而种植的树木,则与一年生作物的生长一样,都属于生产活动。在野生森林中砍伐树木,采集野果、野浆果和拾捡木柴则属于生产活动。降雨和天然河道的水流不属于生产活动,而水库和水坝的蓄水以及利用管道或运输工具把水从一处输送到另一外则属于生产活动。
4、消费范围:生产范围决定消费范围,用于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只能是生产范围内所包括的货物和服务。例如,住户最终消费支出包括自产自用的农产品的估计价格,也包括自有住房服务的价值,但不包括自己动手修理和维护车辆或家庭耐用品、清扫住宅、看护培育儿童的价值,以及类似地为自给最终消费生产的家庭和个人服务价值,只有用于这些目的的所消耗的货物支出(如清洁材料)才包括在住户最终消费支出中。
5、资产范围:金融资产和由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固定资产、存货等,以及某些不是经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自然产生的资产(如土地、矿藏、森林、水资源资产等),只要某个或某些单位对这些资产有效地行使所有权,并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都属于资产范畴。不包括诸如大气或公海等无法有效地行使所有权
的那些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尚未发现或难以利用的矿藏,即一定时期内,鉴于它们本身的状况和现有的技术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资源与环境。
6、流量和存量:
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期末存量=其初存量+本期流量
7、核算价格:
有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三种。
基本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减去其应付的产品税,加上其应收补贴。基本价格是一种理想的核算价格,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价格。
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减去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该价格不包括货物离开生产单位后所发生的运输费用和商业费用。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价格=生产者价格+购买者支出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核算体系的基本单位和部门分类:
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地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在现实经济中,具备机构单位条件的单位主要有两类:住户和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和经法定程序批准设立的其他单位。
同类机构单位构成机构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
产业活动单位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地点的唯一性;二是生产活动的单一性;三是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
核算原则:
一是权责发生制原则;二是估价原则。一般来说,货物和服务产出按生产者价格估价;大多数货物和服务的使用(如中间消耗、固定资产形成和最终消费)按购买者价格估价;固定资产存量按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的现价估价,而不是按原购置价格估价。
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三种核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计算公式: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农林牧渔总产出采用产品法计算,即凡有产品产量的农产品均按单位产品价格乘产量的方法计算。
工业总产出采用“工厂法”计算,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总产出,同一企业内部产品价格不允许重复计算。
建筑业总产出包括建筑工程产值、设备安装工程产值、建筑物大修理产值、非标准设备制造产值和装饰装修产值,可以按两种方法计算:一种是从施工企业和自营建设单位的建筑生产活动角度入手直接计算;另一种是从建筑产品所有方的建筑工程造价角度入手计算。
服务部门总产出统计的共同点是要计量各单位或部门完成的服务活动总价值。
营利性服务部门的总产出按照核算期内的营业收入就是其核算所提供服务的全部价值,即它的总产出。其中: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出等于其主营业务收入;
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等于商业附加费,即商品销售收入减去商品销售成本; 住宿和餐饮业的总产出等于其主营业务收入;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总产出等于其主营业务收入;
金融业的总产出包括银行业总产出、保险业总产出、证券业总产出和其他金融活动总产出。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总产出是经营房屋销售的差价收入和从事房地产租赁活动获得的租金收入;
物业管理总产出为管理服务的经营收入;房地产中介服务总产出是从事房地产经纪与代理中介活动的收入。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总产出原则上应等于按市场上同等住房的房租价格计算的虚拟房租,目前按房屋坐标和规定的拆卸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加上修理维护费和管理费作为总产出。
中间投入即中间消耗,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收入法:
也叫分配法。计算公式: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劳动报酬:各种形式的货币和实物报酬,包括雇员应付的任何社会缴款、所得税以及单位为雇员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货币性工资收入包括工资、薪水、加班费、住房公积金、离家外出工作补贴、恶劣环境工作津贴、海外工作津贴、定期支付的住房津贴、上下班交通津贴、休假或因生产暂时中断工作期间的工资、与业绩挂钩的奖金、佣金、小费等。不包括因工作需要搬家的旅费、搬家费或其他相关费用的报销;不包括工具、设备、专门服装或其他工作所需物品支出的报销;不包括单位支付的社会福利,如对子女配偶或家庭的补助、教育补助或其他与被赡养人有关的补助、向因疾病、意外伤害、生育等原因而缺勤的职工支付的工资、向因裁员、失去工作能力、意外死亡等原因而推动工作的职工或其遗嘱进行的支付等。
实物性工作包括食品、住房、非工作服的服装、私用车辆、免费旅行、本公司生产的产品、运动娱乐度假设施、班车、托儿所以及股票期权等。
生产单位为了生产能正常进行,为劳动者购买的货物和提货的服务,如因特殊工作需要提供的服装或鞋,因公出差提供的运输和旅馆服务费用等,属中间投入,不属于劳动报酬。
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支出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主要区别:
1.居民消费支出不仅包括居民对货物的最终消费支出,还包括对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限于消费品(货物),不包括服务。
2.居民消费支出包括住户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以及其他虚拟消费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包括以倾向形式实现的商品交易。
3.居民消费支出仅限于我国常住住户的最终消费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还包括在我国境内非常住住户所购买的消费品。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包括售给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集团的各种办公用品及公用消费品,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这部分商品;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包括居民住户购买的建房用建筑材料,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
政府消费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房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
支出法GDP货物的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海关进出口总额中的进品按到岸价格,出口按离岸价格计算。
不变价的生产核算方法有三种:基年价格估价法、价格指数缩减法和物量指数外推法。目前农林牧渔采用双缩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用的是单外推法,其他都用单缩法。
国民总收入:也叫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总收入(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
经济增长率=[(报告期GDP-基期GDP)/基期GDP]*100%
三、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表中有一些基本的总量平衡关系:
总投入=总产出
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增加值合计=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合计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以直接分解法为主,间接推导法为辅的编表方法。 直接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在直接消耗系数的基本上计算得到的。
四、资金流量核算:主要以收入分配和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
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
初次分配总收入=增加值-支付的劳动者报酬+收到的劳动都报酬-支付的生产税净额+收到的生产税净额-支付的财产收入+收到的财产收入
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
净金融投资=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净额-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
净金融投资=金融资产增加-负债增加
资金流量表采用矩阵结构。主栏表示交易项目,宾栏代表机构部门。每个机构部门下面列出两栏,即“来源”和“使用”栏,分别代表机构部门资源的筹集和资源的使用,“来源”放在右端,“使用”放在左端。资金流量表采用双重记账原则,对每笔交易都作双重反映。收入记录在来源方,支出记录在使用方。资金流量表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大部分,分别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编制。
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
储蓄率=总储蓄/可支配收入
这两个比例相加之和等于1
五、国际收支核算
国际收支表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
1.经常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
货物:出口记在贷方,进口在借方;
服务:贷方表示提供报务获得的收入,借方表示我国接受境外提供服务的出去;
收益:贷方表示我国获得的收益,借方表示我国对外支付的收益.
经常转移:贷方表示我国从国外获得的转移,借方表示我国向外提供的无偿转移.
2.资本和金融账户:借方表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贷方表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基本核算原则:
复式记账原则,
计价和记录时间原则,
记账单位和折算原则:目前国际收支平衡表使用的计账单位是美元. 基本账户之间的关系:
净误差与遗漏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差额)
国际收支状况对本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当国际收支顺差时,以可结算的外币形式流入本国的资本增加,它会扩张本国的信用,使得利率下降,投资、消费、出口需求增加,由此带动国内生产,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国际收支逆差时,利率上升,总需求收缩,经济增长缓慢。
国际收支状况对外资流向的影响:当国际收支出现较大顺差时,本国资金供给增多,银根松弛,利率趋于下降工,在资金流动不受管制的情况下,会引起资金外流,国际收支顺差趋于缩减。反之,当出现逆差时,信用紧缩,利率趋升,引起国外资金流入,有利于缩小国际收支逆差。
对汇率的影响:当国际收支逆差时,资金外流,本国市场上的外汇需求超过外汇供给,本国货币对外币的汇率趋于下跌。相反地,如果国际收支顺差,则外汇供给大于需求,本国货币对外币的汇率趋于上升。
储备资产的多少反映了一国的国际支付能力。
对外支付保证程度=外汇储备资产总量/月均货物和服务进口用汇量 一般较安全的外汇储备量应保证不少于三个月的进口用汇.
偿债率=[用于当年还本付息的外汇/当年出口货物和服务所得外汇]*100% 通常认为,偿债率不应超过20%。
六、资产负债核算
资产分为非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两大类:非金融资产细分为固定资产、存货和其他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分为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和储备资产。 非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国内负债+国外负债+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
非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存货+其他非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
负债=国内负债+国外负债
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资产总额-负债总额
固定资产用“永续盘存法”进行重置估价;存货、其他非金融资产按现期市场价格估价,或按预计未来收益的净现值估价;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交易的金融资产和负债,按现期市场价格估价。不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交易的金融资产和负债,按债务人为清偿债权人支付的当期金额估价。储备资产和其他对外交易的金融资产与负债按国际市场价格和官方公布的外汇汇率的中间价估价。
资产负债表的主栏包括:非金融资产项目、金融资产与负债项目、资产负债差额项目。
资产负责表宾栏中的机构部门包括: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住户和国外。
编制资产负责表的基本方法两种:直接法(目前一般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间接法又分为外推法和内插法)。
? 第四章 国民经济行业统计
一、农业统计:
包括种植业(狭义的农业,即农作物栽培)、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等5个行业大类的统计。
农业统计的范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农户。
农户:是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及以上的住户也包括在本地农村常住户范围内;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都不包括在本地农村住户范围内。
现行统计方法所指的农村居民不仅包括纯农业户和农业兼业户,还包括农村中经营二、三产业的非农户口的常住人口;主要收入带回农村家中的在外务工人员;生活与农村家庭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和退休人员。简而言之,农村住房不仅包括了居住在本地的户籍家庭,还包括了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外来户。 农林牧渔劳动力分为整劳动力和半劳动力:
整劳动力指男子18-50周岁,女子18-45周岁;半劳动力指男子16-17周岁,51-60周岁;女子16-17周岁,46-55周岁,同时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虽然在劳动年龄之内,但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不应算为劳动力;超过劳动年龄,但能经常参加劳动,计入半劳动力数内。
农业统计通常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如耕地面积采用全面调查,粮食、棉花、猪、牛、羊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采用抽样调查,农业中间消耗则采用重点调查取得消耗系数,再利用相关资料加工推。
二、工业调查:
工业是采掘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的总称。
采矿业不包括水的蓄集、净化和分配以及地质勘查、建筑工程活动。
工业统计调查单位分为三类:一类是法人工业企业,二是非法人工业企业,三是工业产业活动单位。
企业集团不是企业法人。其核心企业和成员企业均具有法从资格。 分公司不具法人资格;子公司是企业法人。
计算工业总产值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工业生产的原则:凡是企业在报告期生产的经检验合格的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销售,均应包括在内。
二是最终产品的原则:经检修合格不需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如果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么也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三工厂法原则:不允许同一产品价值在企业内部重复计算,但允许企业间的重复计算。
从业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人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及在企业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但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从业平均人数计算:
月平均人数=报告月内每天实有人数之和/报告月日历日数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全年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对全部国有和业务收入发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法人企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而对于其他工业统计单位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
三、建筑业统计:
建筑安装工程,具体包括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和其他工程作业。
目前建筑业增加值采用分配法(收入法)计算。具体计算公式:
建筑业增加值=本年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应付工资+应付福利+管理费用中的劳动待业保险金、税金+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工程结算利润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指在报告期内施工的全部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新开工的房屋面积、上期施工跨入本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上期停缓建在本期恢复施工的房屋面积、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及基本施工后又停缓建的房屋面积。 工程结算利润=工程结算收入-工程结算成本-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 企业总收入=工程结算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建筑业调查方法:对有建筑业资质的所有独立核算建筑业企业采用全面调查方法。
四、交通运输邮电业统计:
包括铁路、道路、城市公共、水上、航空、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服务业、邮政、电信等。
1、铁路系统的铁路局一级单位为企业的法人单位,其下属的站段、铁路办事处(包括铁路分局)一级单位为产业活动单位。铁路运输企业法人单位所属的检察院、法院、公安局、疾病控制所、防疫站等视同法人单位,但不作为铁路运输业统计单位。
2、省、地级邮政局作为法人,县级以下分支机构作为产业活动单位。 客(货)运密度=货物(旅客)周转量/营业线路长度
货物(旅客)周转量=?货物(旅客)运输量*运输距离
交通运输邮电业统计主要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分别由各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收集资料。铁路运输业统计由铁道部负责;有关公路、水路、港口运输统计由交通部、公安部负责;城市公共运输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航空运输业由民航总局负责;管道运输业分别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邮政业由国家邮政局负责;电信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五、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统计:
不包括:谷物、种子、饲料、牲畜、矿产品、生产用原料、化工原料、农用化工产品、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的销售;非零售单位附带的零售活动(如汽车修理单位销售汽车零件)、商业零售单位所在商厦的物业管理;商业零售单位所在的商品市场、商业大厦的市场管理活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包括售给国民经济各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国有经济的农场)生产经营用的各种原材料、燃料、设备、工具等,售给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作为转卖用的商品,旧货寄售商店受托寄售卖出的商品,服务业的营业收入,邮局出售邮票的收入,自来水、电力、煤气生产(供应)单位的产品供应收入,也不包括农民之间的商品销售。
调查方法:
目录抽样调查方法。即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企业9单位 实施全数调查;对限额收下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企业(单位),以及个体户实施抽样调查,社会消费品零售统计同时还要采取重点调查和利用有关部门统计数据加工推算的方法。
限额以上批发企业:年末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县处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
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年末从业人员60人及以上,县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企业;
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的划分:
住宿业:星级宾馆、饭店。
餐饮业:年末从业人员40人及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
六、房地产业统计:
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活动
房地产开发包括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房屋销售、房屋租赁、物业管理等。
房屋租赁:不包房屋及其他建筑物的工程施工活动;房地产商自营的独立核算的施工单位;家庭旅社、学校宿舍、露营地的服务。
物业管理不包括独立的房屋维修及设备更新活动,贸易大厦、小商品大厦的市场管理活动,社区服务。
房地产中介不包括房产测绘。
其他房地产活动:包括住房公积金管理活动,土地管理活动,房屋拆迁活动,房地产交易管理活动,房屋产权登记管理活动,不包括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活动。
房地产开发业统计调查单位不包括单纯的房地产管理、代理与经纪的企业或单位。
1、房屋施工面积:报告期内施工的全部房屋(包括地下室、半地下室以及配套房屋)建筑面积。多层建筑应填各层建筑面积之和。
2、房屋新开工面积:不包括上期路入报告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和上期停缓建而在本期恢复施工的房屋面积。
3、房屋竣工面积:报告期内房屋建筑按照设计要求已全部完工,达到令人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或达到竣工验收标准,可正式移交使用的各栋房屋建筑面积的总和。
4、不可销售面积:报告期内房地产公司竣工的用于拆迁还建的房屋面积;接受委托、定向开发建设,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所建设的统建代建房屋竣工面积;竣工的学校、幼儿园、派出所、居委会、商店等公益设施建筑面积。
5、竣工房屋价值:一般按结算价格计算。
6、商品房的销售面积:
现房销售面积:在报告期内正式签订买卖合同、已经竣工达到入住条件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
期房销售面积:在报告期内正式签订合同买卖合同、正在建设尚未竣工交付使用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
7、空置面积:报告期末已竣工的可供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中,尚未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包括以前年度竣工和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但不包括报告期已竣工的拆迁还建、统建代建、公共配套建筑、房地产公司自用及周转房等不可销售或出租的房屋面积。空置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为待销商品房;突围时间在一年到三年(含一年)的为滞销商品房;空置时间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为积压商品房。
容积率:指一定地块内,地上总建筑面积计算值与总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 第五章 专业统计
包括能源、财务、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经济贸易、财政金融、人口、劳动工资、社会、科技、资源与环境统计等。
一、能源统计
计算购进量的能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已实际到达本单位;二是经过验收、检验;三是办理完入库手续。但是在未办理完入库手续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或已经销售的,要计算在购进量中。购进量遵循谁购进,谁统计的原则。
下述情况不能计算在购进量中:一是供货单位已发货,但尚未运到本单位,即使已经付款;二是货已运到本单位,但尚未办理验收、入库手续前的;三是经验收发现的亏吨(按验收后的实际数据计算购进量);四是借入的,自产自用的,车间、工地上年领用今年退回的,以及加工来料(作价的除外)。
能源消费量统计原则:
1.谁使用、谁统计;
2.何时投入使用,何时计算消费量。
3.消费量只能计算一次。对于反复循环使用的能源,消费量不得重复计算,如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
4.耗能工质(如水、氧气、压缩空气等),不论是外购的还是自产自用的,均不统计在能源消费量中。
5.企业自产能源,凡作为企业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原材料、燃料,又分别计算产量的,消费量要统计。如煤矿用原煤生产洗煤,炼焦厂用焦炭生产煤气,炼油厂用燃料油发电等。但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费的半成品和中间产品,不统计消费量中,如炼油厂用原油生产出燃料油后,又用燃料油生产其他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燃料油不计算产量,那么作为中间产品的油也不计算消费量。(如果燃料油计算产量,那么也要计算消费量)
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具体指:
1.用于本企业产品生产、工业性作业和其他生产性活动的能源;
2.用于技术更新改造措施、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试制以及科学试验等方面的能源;
3.用于经营维修、建筑及设备大修理、机电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等方面的能源;
4.用于劳动保护的能源;
5.其他非生产消费的能源。
不包括:
1.由仓库发到车间,但在报告期最后一天没有消费的有源。这部分能源应在办理假退料手续后计入库存量。
2.回收利用的余热、余能;
3.拨到外单位,委托外单位加工用的能源;
4.调出本单位或借给外单位的能源。
工业生产能源消费包括:
1.用于本企业产品生产、工业性作业的能源,包括用作原料、材料、燃料、动力;作为能源加工转换企业,还包括用作加工转换的能源。
2.产品生产过程中作为辅助材料使用的能源;
3.生产工艺过程使用的能源;
4.新技术研究、新产品试制、科学试验使用的能源;
5.为了工业生产活动而在进行的各种修理过程中使用的能源;
6.生产区内的劳动保护用能等。
车辆用油:如果工业企业所属的车队是独立核算的企业,其消费的成品油即不能包括在“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中,亦不能包括在“车辆用油”中,它的消费应为交通运输业企业消费。
能源加工转换产出的各种二次能源产品:如火力发电产出的电力,热电联产同时产出的电力、蒸汽、热水,洗煤产出的洗精煤、洗中煤、煤泥等;炼焦产出的焦炭、焦炉煤气和其他焦化产品;炼油产出的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油气、炼厂干气和其他石油制品(石脑油、各种原材料、溶剂油、石蜡、润滑油、石油沥青等);制气产出的是焦炉煤气、其他煤气、焦炭和其他焦化产品(煤焦油、精苯等)。
能源库存量: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性质,分为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经销企业(批发、零售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P147-148:包括和不包括范围。
库存量的核算应遵循的原则:
1.时点性原则。
2.实际数量原则。
3.库存量的核算,以验收合格、办理完入库手续为准,未经验收或不合格的,不能计入库存。
4.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和能源经销企业(批发、零售企业)用于经营销售的库存按照能源的所有权原则统计,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按照能源的使用权原则统计(建筑企业库存按照“谁管理、谁统计”的原则统计)。
能源统计的主要分析指标: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电力生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一般来说,电力的发展应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电力应超前发展.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计算.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电力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100%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电耗=全社会用电量/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能源消费量/工业增加值
二、财务统计:
根据会计制度的不同,分为企业财务统计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
企业财务统计包括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企业损益财务统计以及企业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等三方面内容。
? 第六章 城乡住户调查与价格统计
价格统计包括生产价格统计和消费价格统计。
一、城镇住户调查
城镇住户调查为城镇住户,具体指户口在调查区域内的常住非农业户;户口在调查区域的常住农业户;户口在外地,居住在调查区域半年以上的非农业户;户口在外地,居住在调查区域半年以上的农业户。包括单身户和一些具有固定住宅的流动人口。
城镇居民家庭期初(期末)手存现金:包括家庭成员为亲友购商品的各种暂借款,但不包括家庭成员手中不属于期所有的各种暂收款,如亲友委托家庭成员代购商品所交给的现金,因公外出从工作单位借入的旅差费等。每月盘点一次。 家庭总收入: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
工资收入不包括单位出资交纳的各种社会保障费,如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医疗基金和失业基金等。
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
城镇住户调查户数样本量为65400户。大样本调查每三年进行一次。调查城镇中的经常性调查户需求每年轮换1/3.三年之内,所有调查户要被轮换掉。 城镇居民各种情况采用日记账方法来收集,每季上报一次。非现金收入每月填报,年末一次性上报。特殊情况需变动调查户数时,调整比例必须控制在10%以内。
二、农村住户调查
农村住户调查单位为农村常住户。农村常住户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及以上的住户也包括在本地农村常
住户范围内;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都不包括在本地农村住户范围内。
常住人口:指全年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而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6个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也为家庭常住人口。但是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走读生除外)的在校学生、以及常年在外(不包括探亲、看病等)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应作家庭常住人口。
农村住户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农村内部亲友赠送收入
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国家统计局对农村住户调查网点实行样本轮换制度,五年为一个周期,每年轮换20%的调查户。
三.价格统计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代表规格品的选择原则:
一是消费量较大;二是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有较强的代表性,即选中规格品的价格变动与未选中规格品之间价格变动的相关性愈高愈好;三是选中的规格品之间,性质相隔愈远愈好,价格变动特征的相关性愈低愈好;四是选中的工业消费品必须是合格产品,产品包装上有注册商标、产地、规格等级等标识. 采用划类选择法抽选价格调查市县和价格调查点.
价格调查原则:一是同一规格品的价格必须同质可比;二是如果商品的挂牌价格与实际成交价格不一致,应调查采集实际成效价格;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商品,至少每5天调查一次价格,一般性商品每月采集2-3次价格.
平均价格的计算方法:代表规格品的平均价格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
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目前在全国共抽选出226个市县作为国家的价格调查点,其中城市146个,县80个.
代表规格品的选定原则:一是价格变动趋势有代表性;二是零售量大;三是选中的规格品之间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四是生产和销售前景较好;五是选中的工业消费品必须是合格产品,产品包装上有注册商标\产地\规格等级等标识.
代表规格品一经确定,原则上一年内不能更改.
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调查方案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目前,在全国共抽选出80个县作为国家的价格调查点.
4.工业品价格统计
采用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重点调查将全部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列为调查对象,采用主观选样的方法选择重点调查企业.工业品价格调查实行月报,调查日期为调查月的8日和18日. 工业品价格调查目录制订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按工业行业选择代表产品;二是选择对国计民生影响大的产品;三是选择生产较为稳定的产品;四是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品;五是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
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统计
非全面调查,采用重点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选择建筑安装工程调查点的原则:一是样本单位应具有一定覆盖面;二是投资经济活动代表性强;三是兼顾不同经济类型;四是选择重点工程;五是兼顾不同工程类别.
6.房地产价格统计
目前,房地产价格调查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进行,调查范围为市辖区.
调查内容:房屋销售价格、房屋租赁价格、物业管理价格、土地交易价格. 调查对象:各级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如房地产管理局、土地管理局、房屋土地交易中心等;房地产企业;房地产经营机构;物业管理企业;有关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及部分居民。
非全面调查,采用重点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方式采用报表与调查员实地采价相结合的方式。
选择调查单位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代表性强;二是兼顾不同企业注册登记类型;三是兼顾各种用途的房地产项目;四是兼顾不同地理位置的房地产项目。
范文二:中级统计师考试大纲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科目
一、考试目的
考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综合运用统计方法、经济学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知识等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根据不同要求进行数据描述、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并对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统计和会计资料进行经济判断和分析。
二、考试基本要求
,一,统计方法
1,根据统计学的定义,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变量、数据、数据类型,,了解数据来源的主要渠道,掌握常用搜集数据的方法、特点及应用条件。
2,根据数据的类型,选择不同的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描述,使用不同的统计量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
3,根据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根据影响样本量的主要因素,确定恰当的样本量。
4,根据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对总体参数,均值、比例,进行假设检验。
5,根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
6,运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指标、分析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状况进行研究和预测。
7,根据统计指数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编制综合指数,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综合变动情况。
,二,经济学基础知识
1,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1,根据恩格尔系数分析需求结构和富裕程度,根据恩格尔曲线分析可支配收入对于不同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运用需求函数和价格需求弹性分析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
,3,根据供给法则、供给函数和价格供给弹性分析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包括理解供给法则例外的几种商品。
,4,根据供求法则推导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
2,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
,1,根据外部性垄断、公共物品及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分析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与后果。
,2,运用科斯定理分析政府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和产权制度改革,从政府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分析国家反垄断经济政策,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个方面界定政府干预的范围。
3,宏观经济运行与生产总量的衡量
,1,根据宏观经济流程分析不同部门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根据三个国民经济恒等式分析不同部门框架下宏观经济均衡关系,根据储蓄与投资差关系分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成因。
,2,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分析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关系,衡量支出法GDP和收入法GDP,根据潜在GDP与实际GDP的关系分析宏观经济“过冷”和“过热”的原因,根据核
算的全面性和国民福利角度分析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
4,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1,根据总需求与总产出的关系分析均衡产出及存货变动机制,根据消费函数分析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根据边际消费倾向分析收入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根据储蓄函数分析收入与储蓄的关系,根据政府部门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分析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根据边际消费倾向分析投资乘数和政府购买乘数,运用乘数原理分析政府赤字预算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
,2,根据货币需求的种类分析总体货币需求,根据货币需求函数分析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决定作用,根据货币需求分析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及其危害,根据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分析货币供给,根据货币乘数分析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3,运用投资函数分析利率与投资的关系,根据利率变动与国民收入变动的关系分析利率作为经济杠杆的重要作用,根据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分析均衡利率的形成。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根据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内涵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互补关系和替代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增长与充分失业之间的互补关系以及短期内充分就业与稳定价格之间的替代关系,通过这些关系分析经济政策目标选择的依据。
,2,根据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和类型分析紧缩性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其适用条件。
,3,根据货币政策的工具和类型分析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的作用及适用条件。
,4,根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产生作用的途径分析其不同效应和两种政策组合使用的必要性,以及四种组合基本方式的适用条件。
6,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
,1,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关系分析国际间经济交易的主要途径和对外经济关系,根据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和利率水平分析汇率变化的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根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分析汇率变化对于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
,2,根据净出口函数分析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因素。
,3,根据净资本流出函数分析利率水平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根据进口规模与储备资产的关系界定适度储备资产的规模。
,4,根据溢出效应和回振效应分析国家间经济互动。
7,通货膨胀
,1,根据价格水平上涨的数量界限划分不同类型通货膨胀,根据收入分配、经济效率和产出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各种影响,根据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分析短期内和长期内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
,2,根据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
8,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1,运用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我国科教兴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途径。
,3,运用经济周期理论分析反经济周期政策的适应条件。
,三,会计基础知识
1,根据会计的基本职能、基本原则、核算内容、核算程序,分析判断基层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及对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
2,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分析判断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及对统计工作的影响。
3,正确判断会计与统计采用的核算单位。
4,根据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成本费用明细核算表,编制方法和会计项目,按照统计制度要求,正确判断会计核算项目与财务统计指标、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相关关系。
5,根据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确认标准、资产和负债分类、折旧政策等,准确把握基层单位会计与宏观统计对资产负债的核算方法、价格和核算范围。
6,根据会计利润表、成本费用核算表,分析判断会计与经济统计的生产范围,掌握利润表、成本计算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核算资料在宏观统计,特别是GDP核算中的应用。
7,根据会计报表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正确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
《统计工作实务》科目
一、考试目的
考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运用我国现有统计调查设计与管理、统计管理体制、统计标准与分类、国民经济核算、专业统计调查制度、住户调查和统计整理与分析报告等统计实务知识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能力,根据统计和国民核算资料解决统计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统计及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统计和处理统计违法案件的能力。
二、考试基本要求
,一,统计法规
1,把握统计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效力和基本原则。
2,把握统计行政许可项目的法律依据、认定机关及许可程序。
3,把握统计执法检查的对象、主要内容、机构和统计执法检查员的主要职责和职权以及依法查处统计违法案件。
4,根据统计行政处罚的特征、基本原则及实施机关,判断适用统计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种类,采取相应的统计行政处罚措施。
5,根据统计行政处分的适用对象、实施机关,判断适用行政处分的违法行为种类,采取相应的统计行政处分措施。
6,把握统计法关于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有关规定。
7,把握统计行政复议机构、范围及有关复议的管辖和复议程序。
8,根据统计行政诉讼的起诉,受案范围,依法进行统计行政应诉。
,二,统计实务
1,统计调查设计与管理
,1,根据我国现有统计调查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分析判断统计调查设计在提高我国统计数据质量中的作用。
,2,根据我国现有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即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分析判断该体系对提高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的作用。
,3,根据我国现有统计调查的主要方法,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以及其他非全面调查,,分析判断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判断在统计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和作用。
,4,根据我国现行统计数据管理与发布制度,分析判断其对提高我国统计数据生产透明度的作用。
,5,根据我国现有统计标准和分类,分析这些统计标准和分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中正确使用。
2,国民经济核算
,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三种核算方法,分析判断三种方法的基本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分析GDP在宏观经济分析和中长期规划制定中的作用。
,2,根据我国目前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分析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关系,编制投入产出表,判断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3,根据我国目前资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分析资金流量表的平衡关系,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分析居民总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应用资金流量表进行经济分析,编制资金流量表,判断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4,根据我国目前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在计算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作用,分析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5,根据我国目前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分析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主要平衡关系以及资产负债差额、国民财产的计算关系。
3,国民经济行业统计
根据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内容、统计范围、调查单位和调查方法,计算主要统计指标,判断统计口径范围,分析和判断它们在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影响和作用。
4,专业统计
根据专业统计的统计范围、调查单位和调查方法,计算主要统计指标,判断统计口径范围,分析和判断它们在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影响和作用。
5,住户调查与价格统计
根据城乡住户调查和价格统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计算主要统计指标,判断指标关系,选择基础数据的调查方法,分析判断它们在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影响和作用。
感谢您的阅读
范文三:全国统计专业技术中级统计师资格考试大纲及考试题型题量分值
全国统计专业技术中级统计师资格考试大纲及
考试题型题量分值
中国统计局考试网:根据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关于2014年度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务工作安排的通知》(统考办字〔2014〕1号)要求,2014年中级统计师考试大纲继续使用2010年度考试大纲。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科目
一、考试目的
考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综合运用统计方法、经济学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知识等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根据不同要求进行数据描述、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并对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统计和会计资料进行经济判断和分析。
二、考试基本要求
(一)统计方法
1.根据统计学的定义,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变量、数据、数据类型),了解数据来源的主要渠道,掌握常用搜集数据的方法、特点及应用条件。
2.根据数据的类型,选择不同的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描述,使用不同的统计量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
3.根据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根据影响样本量的主要因素,确定恰当的样本量。
4.根据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对总体参数(均值、比例)进行假设检验。
5.根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
6.运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指标、分析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状况进行研究和预测。
7.根据统计指数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编制综合指数,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综合变动情况。
(二)经济学基础知识
1.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1)根据恩格尔系数分析需求结构和富裕程度,根据恩格尔曲线分析可支配收入对于不同商
品需求量的影响。
(2)运用需求函数和价格需求弹性分析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
(3)根据供给法则、供给函数和价格供给弹性分析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包括理解供给法则例外的几种商品。
(4)根据供求法则推导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
2.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
(1)根据外部性垄断、公共物品及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分析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与后果。
(2)运用科斯定理分析政府消除外部性的微观经济政策和产权制度改革;从政府对垄断进行公共管制分析国家反垄断经济政策;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个方面界定政府干预的范围。
3.宏观经济运行与生产总量的衡量
(1)根据宏观经济流程分析不同部门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根据三个国民经济恒等式分析不同部门框架下宏观经济均衡关系;根据储蓄与投资差关系分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成因。
(2)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分析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关系,衡量支出法GDP和收入法GDP;根据潜在GDP与实际GDP的关系分析宏观经济“过冷”和“过热”的原因;根据核算的全面性和国民福利角度分析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的缺陷。
4.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1)根据总需求与总产出的关系分析均衡产出及存货变动机制;根据消费函数分析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根据边际消费倾向分析收入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根据储 蓄函数分析收入与储蓄的关系;根据政府部门在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分析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根据边际消费倾向分析投资乘数和政府购买乘数;运用乘 数原理分析政府赤字预算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
(2)根据货币需求的种类分析总体货币需求;根据货币需求函数分析利率和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决定作用,根据货币需求分析流动性陷阱的形成及其危害;根据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分析货币供给,根据货币乘数分析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3)运用投资函数分析利率与投资的关系;根据利率变动与国民收入变动的关系分析利率作为经济杠杆的重要作用;根据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分析均衡利率的形成。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根据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内涵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互补关系和替代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增长与充分失业之间的互补关系以及短期内充分就业与稳定价格之间的替代关系;通过这些关
系分析经济政策目标选择的依据。
(2)根据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和类型分析紧缩性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其适用条件。
(3)根据货币政策的工具和类型分析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的作用及适用条件。
(4)根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产生作用的途径分析其不同效应和两种政策组合使用的必要性,以及四种组合基本方式的适用条件。
6.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
(1)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关系分析国际间经济交易的主要途径和对外经济关系;根据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和利率水平分析汇率变化的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根据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分析汇率变化对于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
(2)根据净出口函数分析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因素。
(3)根据净资本流出函数分析利率水平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根据进口规模与储备资产的关系界定适度储备资产的规模。
(4)根据溢出效应和回振效应分析国家间经济互动。
7.通货膨胀
(1)根据价格水平上涨的数量界限划分不同类型通货膨胀;根据收入分配、经济效率和产出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各种影响;根据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分析短期内和长期内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
(2)根据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
8.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1)运用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我国科教兴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途径。
(3)运用经济周期理论分析反经济周期政策的适应条件。
(三)会计基础知识
1.根据会计的基本职能、基本原则、核算内容、核算程序,分析判断基层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及对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
2.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规定,分析判断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及对统计工作的影响。
3.正确判断会计与统计采用的核算单位。
4.根据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成本费用明细核算表)编制方法和会计项目,按照统计制度要求,正确判断会计核算项目与财务统计指标、国民经济核算之间的相关关系。
5.根据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确认标准、资产和负债分类、折旧政策等,准确把握基层单位会计与宏观统计对资产负债的核算方法、价格和核算范围。
6.根据会计利润表、成本费用核算表,分析判断会计与经济统计的生产范围,掌握利润表、成本计算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核算资料在宏观统计,特别是GDP核算中的应用。
7.根据会计报表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正确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
《统计工作实务》科目
一、考试目的
考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运用我国现有统计调查设计与管理、统计管理体制、统计标准与分类、国民经济核算、专业统计调查制度、住户调查和统计整理与分析报 告等统计实务知识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能力;根据统计和国民核算资料解决统计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统计及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统计和处理统计违法案件的能 力。
二、考试基本要求
(一)统计法规
1.把握统计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效力和基本原则。
2.把握统计行政许可项目的法律依据、认定机关及许可程序。
3.把握统计执法检查的对象、主要内容、机构和统计执法检查员的主要职责和职权以及依法查处统计违法案件。
4.根据统计行政处罚的特征、基本原则及实施机关,判断适用统计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种类,采取相应的统计行政处罚措施。
5.根据统计行政处分的适用对象、实施机关,判断适用行政处分的违法行为种类,采取相应的统计行政处分措施。
6.把握统计法关于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有关规定。
7.把握统计行政复议机构、范围及有关复议的管辖和复议程序。
8.根据统计行政诉讼的起诉,受案范围,依法进行统计行政应诉。
(二)统计实务
1.统计调查设计与管理
(1)根据我国现有统计调查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分析判断统计调查设计在提高我国统计数据质量中的作用。
(2)根据我国现有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即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分析判断该体系对提高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的作用。
(3)根据我国现有统计调查的主要方法(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以及其他非全面调查),分析判断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判断在统计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和作用。
(4)根据我国现行统计数据管理与发布制度,分析判断其对提高我国统计数据生产透明度的作用。
(5)根据我国现有统计标准和分类,分析这些统计标准和分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中正确使用。
2.国民经济核算
(1)根据国内生产总值三种核算方法,分析判断三种方法的基本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分析GDP在宏观经济分析和中长期规划制定中的作用。
(2)根据我国目前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分析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关系,编制投入产出表,判断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3)根据我国目前资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分析资金流量表的平衡关系;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分析居民总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应用资金流量表进行经济分析;编制资金流量表,判断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4)根据我国目前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在计算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作用,分析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5)根据我国目前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分析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主要平衡关系以及资产负债差额、国民财产的计算关系。
3.国民经济行业统计
根据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内容、统计范围、调查单位和调查方法,计算主要统计指标,判断统计口径范围,分析和判断它们在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影响和作用。
4.专业统计
根据专业统计的统计范围、调查单位和调查方法,计算主要统计指标,判断统计口径范围,分析和判断它们在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影响和作用。
5.住户调查与价格统计
根据城乡住户调查和价格统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计算主要统计指标,判断指标关系,选择基础数据的调查方法,分析判断它们在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影响和作用。
范文四:2011年中级统计师、统计师会计基础试题—统计师考试材料
2011年统计师考试统计实务学习:资产负债统计的对象
一、本节要求
(一)资产负债统计的对象
掌握经济资产的定义和国民资产负债统计的范围;
熟悉经济存量的概念及其与经济流量的关系
(二)非金融资产统计
掌握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概念、主要类别及其总量的表现形式; 熟悉国民经济统计中对固定资产和存货进行估价的方法; 了解其他非金融资产的内容组成。
(三)金融资产与负债统计
熟悉金融资产负债的不同类别和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内容;
熟悉一个部门和一国金融资产与负债总量指标;
了解金融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对应性
(四)国民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对应性
熟悉国民资产负债表的一般结构、表中平衡关系及资产负债差额、国民财产的计算关系;
熟悉国民资产负债表就用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 本节讲解内容
(一) 资产负债统计的对象
1.经济存量及其与经济流量的关系
经济存量:指截止到某一时点对经济资源的持有量或称拥有量。比如,国民财产是一个经济存量指标。
经济流量:指在一段时间内各种经济活动的发生量。当期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一个流量指标。
经济存量与经济流量关系:有时二者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有时主要是在总体的意义上,二者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
从一个国家看,所拥有的经济存量首先是指用货币单位计量的国民财产,即国民资产负债;进而也可以将资产的概念扩展到难以用货币单位计量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最后一国所拥有的人口和劳动力总量也具有存量的意义。
2.国民资产负债统计的范围和分类
经济资产:是指符合以下条件的实体:第一资产所有权已经确定,为某个或某些机构单位所拥有,其所有者能够对其实施管理和控制; 第二,所有者通过使用或持有这些资产可以在目前或可预测的将来获得经济收益。
国民资产负债统计的对象是按照所有权原则确定的、一国所拥有的经济资产。
1.固定资产统计
固定资产是可以长期存在、反复使用的资产,具有耐用性,使用时间通常应在一年以上;它常常被使用者用来在生产中充当工具,以加工其他产品。判定一项资产是否是固定资产时,还要考虑价值多少的因素,只有单个价值比较高的资产才能作为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的主要类别有:
第一是种类房屋和其他建筑物,它们都通过建筑施工才形成的。 第二是机器设备,由工业生产制造加工出来、在使用者手中发挥工具的作用。
第三是种畜、役畜、果园、多年生经济林木等培育资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作用。
注意: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和纯军事目的的耐用品不包括在内。 固定资产价格核算原则上采用核算时点的当期市场价格。其方法是永续盘存法。即从各期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出发,结合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各项投资价格指数等资料,以逐年推算的方法核算出按当期价格水平计算的固定资产部价值。
2.存货统计
存货,又叫库存,是各经济单位出于各种目的储备的资产。 存货从所处的环节考虑可以区分为以下5类。
(1)各生产单位的材料储备;
(2)各生产单位牌加工过程的在制品、半成品存货;
(3)各生产单位的成品存货;
(4)各批零贸易单位的商品存货;
(5)国家的物资储备。
存货主要是针对物品而言的。同一种物品,由于牌不同的位置,可能属于不同类别的存货。
一国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要求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存货以及存货的不断流动作为保证。但并非存货总量越大越好。
3. 其他非金融资产统计
主要类别有:
第一是贵重物品;
第二是各类符合经不济资产定义条件的自然资源;
第三是被计入经济资产的各种无形资产;
第四是各种历史古迹、历史文化建筑和其他文物等。
(三) 金融资产与负债统计
金融资产与负债产生于各种金融活动所累积的债权债务关系。金融资产是各种债权的体现,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各种金融债权、股票等产权。负债则是各种债务(借入资金)的体现。
1. 金融资产及其与负债的对应性
一般来说,金融资产与负债具有对称性。在一对金融关系中,一方是资金出借者,是债权人,拥有金融资产,另一方就是资金借入者,是负债人,承担着负债,这两方面是对应存在的。
就特定经济单位来说,它可能一方面拥有金融资产,另一方面又承担负债。在特定时点上持有金融资产和承担的负债二者在数额上并不相等,用金融资产减去负债,其结果就是该单位的金融净资产。
2. 金融资产负债及其类别
由于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对称性,一般来说,金融资产的类别实际上也就是负债的类别。在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金融交易发生的范围,把金融资产和负债区分为三个部分:国内金融资产和负债、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储备资产。
国内金融资产和负债类别:形成于国内各部门间发生的金融关系。对应不同的金融工具。
(1) 通货,指以现金形式存在的资产;
(2) 存款;
(3) 货款;
(4) 股票和其他产权;
(5) 股票以外的证券;
(6) 保险准备金;
(7) 其他:各种商业信用、预付款、应收应付款项。 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包括
(1) 直接投资
(2) 证券投资
(3) 其他投资
储备资产:是指一国所持有的国际货币,包括货币黄金储备、外汇、特别提款权等。
货币黄金是指中央银行为货币储备而持有的黄金;
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持有的可用于国际清偿的流动性资产和债权;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会员国分配的、可用于该组织及各会员国之间债务清偿的国际储备资产。
3. 金融资产与负债总量统计
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对特定时点上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状况进行统计,就是要就不同部门和一国整体分别统计金融资产总量、负债总量和金融净资产总量。
对一个部门来说:
部门金融资产总量=各种金融资产合计
部门负债总量=各种负债合计
部门金融净资产总量=部门金融资产总量-部门负债总量
在国民经济整体层次上统计金融资产和负债总量,直观上可以认为,一国层次上的金融资产总量就是各机构部门所持有金融资产总量的合计值,其负债是各机构部门所承担负债的合计值。这样计算出来的金融资产总量及负债总量包含了国内金融和对国外金融两类关系,对于国内金融资产与负债,在一国意义上,不会对该国金融净资产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只有一国与国外之间的金融资产与负债关系才影响到该国的金融净资产。即
一国金融资产总量=该国对国外持有的金融资产总量
一国负债总量=该国对国外承担的负债总量
一国金融净资产=对国外金融资产总量-对国外负债总量
(四) 国民资产负债及应用分析
1.国民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
国民资产负债表是系统描述各部门所持有资产负债及其所形成的部门间、与国外间的关系。
国民资产负债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平衡表。
纵列按机构部门列示,每一部门下面包括两列,运用列记录该部门的资产,来源列记录其负债和资产净值。
横行按资产负债各项目列示,包括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与负债、资产负债差额。
国民资产负债表表式。
范文五:2011年中级统计师考试大纲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2011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
目 录
《统计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统计调查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四章 统计指标
第五章 时间数列
第六章 统计指数
第七章 抽样调查基础知识
第八章 统计分析基础知识
《统计实务》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统计报表制度综述
第二章 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第三章 基本单位统计
第四章 生产活动统计
第五章 能源统计
第六章 财务统计
第七章 劳动统计
第八章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题型示例
《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统计法基本问题
第二章 统计调查管理
第三章 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
第四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第五章 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第六章 统计监督检查与行政争议的解决
《统计法基础知识》题型示例
说 明
按照《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要求,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包括《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和《统计法基础知识》两个考试科目。其中,《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科目包含两个部分。鉴此,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由三部分组成,即《统计基础知识考试大纲》、《统计实务考试大纲》和《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将考生应该掌握的内容分为若干章节,每个章节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学习目的与要求;二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三是考核知识点。其中考核知识点涵盖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命题范围,命题范围反映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对考生的如下基本要求:掌握考试大纲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运用这些概念、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为适应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答题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考试试题全部采用了客观性题型。其中,《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科目考试的题型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综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合应用题四种题型;《统计法基础知识》科目考试的题型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案例分
析题四种题型。为便于考生的学习和备考,大纲列出了各类题型的示例。
2007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修订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统计从
业资格考试制度。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进行了修订,新统计
法于2010年1月1日开始实施。此间,随着统计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国家统计局颁布了一些新的规章
和制度。适应这种形势,并总结以往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工作的经验,我们在2009年的基础上拟定了2010
年的考试大纲。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符合新统计法及其相关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与基层
统计工作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其基础性、通用性、实用性的特点也更加突出。
与2010年的考试大纲相比,2011年的考试大纲没有变化。
《统计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总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的涵义、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以及统计的任务与过程。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
一、什么是统计
二、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总体
(二)总体单位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
二、指标与标志
(一)指标
(二)标志
(三)指标与标志的区别
(四)指标与标志的联系
三、变异与变量
(一)变异
(二)变量
第三节 统计的任务与过程
一、统计的任务
二、统计的过程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
(二)统计的认识过程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
1.什么是统计 2.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总体 2.总体单位 3.指标 4.标志 5.变异 6.变量 7.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 8.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节 统计的任务与过程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1.统计的任务 2.统计的工作过程 3.统计的认识过程
第二章 统计调查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作用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统计调查的方式;统计调查
中数据搜集的方法;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及控制途径。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
二、统计调查的要求
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一)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二)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三)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三、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四、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五、调查的组织计划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一、定期统计报表
二、普查
三、重点调查
四、抽样调查
五、典型调查
六、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结合运用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一、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
(一)直接观察法
(二)报告法
(三)面谈访问法
(四)邮寄访问法
(五)电话访问法
(六)互联网访问法
二、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
三、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
(一)原始记录
(二)统计台账
(三)企业内部报表
四、统计资料报送的形式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一、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二、控制统计调查误差的途径
(一)控制登记误差的方法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二)控制代表性误差的方法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1.统计调查 2.统计调查的要求 3.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4.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5.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
1.调查对象 2.调查单位 3.报告单位 4. 调查项目 5. 调查表 6. 调查时间 7. 调查期限 8.调查的组织计划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1.定期统计报表 2.普查 3. 重点调查 4.抽样调查 5.典型调查 6.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结合运用的意义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1.直接观察法 2.报告法 3.面谈访问法 4.邮寄访问法 5.电话访问法 6.互联网访问法 7.企业事业单位原始记录 8.统计台账 9.企业内部报表 10.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 11.统计资料报送的形式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1.统计调查误差 2.登记误差 3.代表性误差 4.登记误差的控制 5.代表性误差的控制
第三章 统计整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统计分组的概念、作用和方法;次数分布的概念;分布数列的种类、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正态分布的概念;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统计表的概念、构成、内容、分类及其基本编制规则。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任务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
三、统计整理的方法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三、统计分组方法
(一)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二)统计分组方法
四、统计分组体系
(一)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
(二)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五、统计工作中常用的统计分组
第三节 次数分布
一、次数分布的概念
二、分配数列的种类
三、变量数列的编制
(一)单项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二)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四、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一)列表法
(二)图示法
五、正态分布
第四节 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
一、计算机汇总的步骤
二、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第五节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及作用
二、统计表的构成和内容
三、统计表的分类
四、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1.统计整理的概念 2.统计整理的意义 3.统计整理的内容 4.统计整理的方法 第二节 统计分组
1.统计分组 2.统计分组的作用 3.统计分组的方法 4.统计分组体系 5.简单分组 6.平行分组体系 7.复合分组 8.复合分组体系 9.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10.统计工作中常用的统计分组
第三节 次数分布
1.次数分布 2.分配数列 3.品质数列 4.变量数列 5.组距 6.组限 7.等距数列 8.异距
组中值 10.频数 11.频率 12.正态分布 13.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 14.编制组距式变数列 9.
量数列 15.计算组限与组中值 16.计算频数与频率 17.用列表法和图示法表示次数分布 18.正态分布
第四节 数据的计算机录入汇总与质量控制
1.计算机汇总的步骤 2.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3.计算机数据审查方法
第五节 统计表
1.统计表 2.统计表的作用 3.统计表的构成 4.统计表的内容 5.统计表的分类 6.统计表的编制
第四章 统计指标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指标的涵义、特点、作用和种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及计算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的涵义
二、统计指标的特点和作用
三、统计指标的种类
四、统计指标体系
第二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一)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二)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一)实物单位
(二)价值单位
(三)劳动时间单位
四、总量指标的计算原则
第三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
三、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原则
(一)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
(二)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
(三)计算相对指标的原则
第四节 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
(二)平均指标的作用
(三)平均指标的分类
二、算术平均数
(一)简单算术平均数
(二)加权算术平均数
三、调和平均数
(一)简单调和平均数
(二)加权调和平均数
四、几何平均数
第五节 标志变异指标
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及其作用
二、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1.统计指标 2.数量指标 3.质量指标 4.总量指标 5.相对指标 6.平均指标 7.标志变异指标 8.统计指标的构成要素 9.统计指标的特点 10.统计指标的作用
第二节 总量指标
1.总量指标 2.总体单位总量指标 3.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4.时期指标 5.时点指标6.实物单位 7.价值单位 8.劳动时间单位 9.总量指标的分类标准 10.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的关系 11.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区别 12.总量指标的作用 13.总量指标计量单位的种类 14.总量指标的计算原则 15.总量指标的计算
第三节 相对指标
1.相对指标 2.系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 3.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4.结构相对指标 5.比例相对指标 6.动态相对指标 7.比较相对指标 8.强度相对指标 9.相对指标的作用 10.相对指标的计算原则 11.各种相对指标的计算
第四节 平均指标
1.平均指标 2.简单算术平均数 3.加权算术平均数 4.简单调和平均数 5.加权调和平均数 6.平均指标的作用 7.算术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的计算 8.几何平均数
第五节 标志变异指标
1.标准差及其计算 2.标准差系数及其计算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五章 时间数列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种类、特征和编制原则;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
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二、时间数列的作用
三、时间数列的种类
(一)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二)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三)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四、时间数列的特征
五、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
二、平均发展水平
(一)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和作用
(二)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三、增长量
(一)逐期增长量
(二)累计增长量
(三)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关系
四、平均增长量
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
(一)定基发展速度
(二)环比发展速度
(三)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增长速度
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一)水平法
(二)累计法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1.时间数列 2.时间数列的作用 3.时间数列的种类 4.时间数列的特征 5.时间数列的编制
原则
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1.发展水平 2.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 3.增长量 4.平均增长量 5.平均发展水平与
一般平均数的关系 6.平均发展水平的作用 7.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8.增长量的计算 9.平均增长
量的计算
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1.发展速度 2.增长速度 3.年距发展速度 4.年距增长速度 5.发展速度的计算 6.增长速
度的计算 7.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8.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六章 统计指数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指数的概念、分类、作用及指数体系的应用;计算综合指数,能够利用综合指数体
系进行因素分析。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一)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二)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三)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第二节 总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一、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一)综合指数的概念
(二)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三)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方法
二、平均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一)平均指数的概念
(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三)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及作用
二、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
三、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二、国房景气指数
三、消费者信心指数
四、企业家信心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五、股价指数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1.狭义的指数 2.广义的指数 3.个体指数 4.总指数 5.动态指数 6.静态指数 7.统计指
数的分类 8.统计指数的作用
第二节 总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1.平均指数 2.综合指数 3.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4.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区别与联系 5.
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6.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1.指数体系 2.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2.国房景气指数 3.消费者信心指数 4.企业家信心指数(宏观
经济景气指数) 5.股价指数
第七章 抽样调查基础知识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和有关知识。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与特点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
(二)抽样调查的特点
二、抽样调查的种类
(一)非概率抽样
(二)概率抽样
第二节 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样本
二、总体指标和样本指标
第三节 抽样误差
一、抽样误差的概念
(一)代表性误差
(二)抽样平均误差
(三)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二、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一)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二)样本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三)总体方差未知时的解决办法
三、抽样误差的允许范围
(一)抽样极限误差
(二)抽样误差范围估计的可靠程度
(三)极限误差的计算
第四节 参数估计
一、点估计
二、区间估计
第五节 样本单位数的确定
一、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几个主要因素
二、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计算
(一)推断总体平均数时,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计算
(二)推断总体成数时,必要抽样单位数目的计算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1.抽样调查 2.随机原则 3.抽样调查的特点 4.抽样调查的种类 5.非概率抽样 6.概率抽
样 7.重复抽样 8.不重复抽样 9.简单随机抽样 10.系统随机抽样 11.分层随机抽样 12.整
群抽样
第二节 抽样推断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 2.样本 3.总体指标 4.样本指标 第三节 抽样误差
1.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 3.抽样平均误差 4.抽样极限误差 5.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第四节 参数估计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1.点估计 2.区间估计
第五节 样本单位数的确定
影响样本单位数的几个主要因素
第八章 统计分析基础知识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分析与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统计分析
一、统计分析的概念
二、统计分析的特点
三、企业统计分析的作用
四、统计分析的程序
第二节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对比分析法
二、比例分析法
三、速度分析法
四、动态分析法
五、弹性分析法
六、因素分析法
七、相关分析法
八、模型分析法
九、综合评价分析法
第三节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与原则
一、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
二、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原则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什么是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的概念、特点、作用、程序 第二节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种类
第三节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与原则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原则
《统计实务》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统计报表制度综述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报表制度的基本概念、性质、框架、内容;统计报表制定、管理与实施的过程。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基本框架
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一)周期性普查制度
(二)经常性调查制度
(三)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二、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三、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
一、统计报表制度管理的相关法规依据
二、管理机构与职责权限
三、管理原则与事后监督
第三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一、普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二、经常性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基本框架
1.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2.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3.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4.普查制度 5.经常性调查
制度 6.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
1.统计报表制度管理原则 2.统计报表制度管理的法规依据 3.统计报表制度管理机构及其
职责权限 4.统计报表的法定标识
第三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普查制度、经常性、非经常性调查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第二章 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分类、统计分类标准和统计分类标准化的基本概念;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和
特点;常用统计分类标准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统计分类、统计分类标准、统计分类标准化的概念
二、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
三、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
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
一、《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
二、统计用区划代码
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四、《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五、《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
六、《关于统计上对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
七、《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八、《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统计分类 2.统计分类标准 3.统计分类标准化 4.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 5. 统计分
类标准化的特点
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
常用统计标准的类别及其主要内容、适用范围
第三章 基本单位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学习并掌握基本单位的概念;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条件;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
系;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单位的概念
二、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条件
三、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各类单位的基本标识、主要属性、基本状况和其他主要数据等 第三节 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一、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
二、非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1.基本单位 2.法人单位 3.产业活动单位 4.法人单位与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
第二节 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1.基本单位统计的范围 2.基本单位统计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经济普查年份和非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调查方法
第四章 生产活动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生产活动统计的基本概念;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和实物量统计的主要内容;生产活
动主要统计指标、效益指标的计算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生产活动统计概念
二、生产活动统计范围
三、生产活动统计单位和对象
第二节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
一、增加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一)生产法增加值
(二)收入法增加值
二、国民经济各行业总产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生产、销售与库存价值量统计
第三节 生产活动成果的实物量统计
一、农业产品产量
二、工业产品产量、销售量、库存量
三、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
第四节 生产活动成果统计分析指标
一、增加值率
二、工业产品销售率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生产活动统计的概念及范围 2.各门类生产活动统计的单位和对象
第二节 生产活动价值量统计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1.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及各行业总产出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工业生产、销售、库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3.批发零售贸易业的购进、销售、库存额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4.生产法增加值与收入法增加值计算方法的区别 第三节 生产活动成果的实物量统计
1.生产活动实物量统计的基本概念 2.农业产品产量指标统计的范围 3.工业产品产量、销售量、库存量指标统计的范围 4.运输业运输量、周转量指标统计的范围
第四节 生产活动成果统计分析指标
增加值率、工业产品销售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五章 能源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能源统计的概念、统计范围、主要统计内容、统计指标、统计原则及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能源统计的概念
二、能源统计的研究对象
三、能源统计的任务
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能源购进统计
二、能源消费统计
三、能源库存统计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能源统计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能源统计的主要内容
.能源购进量、消费量、库存量的概念 2.能源购进量、消费量、库存量的统计范围、核算原1
则及计算方法 3.能源加工转换的投入量、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等的计算方法
第六章 财务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财务统计的基本概念、目的及作用;财务统计的主要分类;企业财务统计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财务主要统计指标的概念及其资料来源。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财务统计的基本概念
二、我国财务统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企业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
二、企业损益财务统计
三、企业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主要指标的内容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财务统计的概念 2.我国财务统计的基本情况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二节 企业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1.企业财务统计指标的分类及其作用 2.企业资产负债财务统计、企业损益财务统计和工资、福利、增值税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的概念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统计的内容 4.收入、成本及费用、利润及分配统计的内容 5.工资、福利、增值税统计的内容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统计的主要指标及其内容
第七章 劳动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劳动统计的主要内容;主要指标的概念、定义、范围和计算方法。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劳动统计研究对象
二、劳动统计主要内容
第二节 从业人员统计
一、从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二、在岗职工的概念和范围
三、从业人员统计的原则和方法
四、从业人员的构成统计
五、从业人员的变动统计
第三节 城镇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统计
一、就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二、失业人员的概念和范围
三、城镇失业率
第四节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
一、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概念和范围
二、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统计
三、平均工资的计算方法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劳动统计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第二节 从业人员统计
从业人员、单位从业人员、在岗职工、期末人数、平均人数、长期职工、临时职工等统计指标的概念、统计原则、统计范围及计算方法
第三节 城镇劳动力就业与失业统计
1.就业人员、失业人员的概念 2.城镇失业率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 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
1.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概念 2.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的概念及构成 3.工资总额包括的各项指标的概念及内容 4.工资总额不包括的范围 5.平均工资、平均实际工资、平均实际工资指数的计算方法
第八章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基本概念、工作任务及主要内容。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一、固定资产及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
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作用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项目统计
二、投资完成额统计
三、资金来源统计
四、新增固定资产统计
五、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统计
六、房屋建筑面积统计
七、投资经济效益统计
八、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1.固定资产的概念 2.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主要内容
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概念及构成 2.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概念及构成 3.新增固定资产的概
念及条件 4.新增生产能力统计的主要指标 5.房屋建筑面积统计的主要指标 6.投资经济效益统
计的主要指标 7.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的分类 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计算方法和计算价格 9.
新增固定资产的计算条件和计算方法 10.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
《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统计法基本问题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政府统计的概念、特点及其职能任务;统计法的概念和特点及其作用;统计法的表现形
式;统计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统计管理体制;我国统计法制发展的基本情况。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法概述
一、政府统计与统计法
(一)政府统计的概念和特征
(二)政府统计的功能和任务
(三)依法统计的必要性
二、统计法的概念和特点
(一)统计法的概念
(二)统计法的特点
三、统计法的表现形式
(一)统计法律
(二)统计行政法规
(三)地方性统计法规
(四)统计行政规章
四、统计法的作用
第二节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一、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
二、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
三、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
四、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五、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
第三节 统计管理体制
一、我国统计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
二、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我国统计法制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统计法制发展情况
二、新中国统计法制发展概况
(一)统计立法
(二)统计执法
(三)统计法制宣传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法概述
1.政府统计的概念、特点、功能和任务 2.统计法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3. 统计法律 4.统计行
政法规 5.地方性统计法规 6 .统计行政规章
第二节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1.统计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2.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的主要内容 3.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
则的主要内容 4.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的主要内容 5.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主
要内容 6.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统计管理体制
1.我国统计管理体制的发展演变 2.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我国统计法制发展的基本情况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统计法制发展情况 2.我国统计立法工作 3.我国统计执法情况 4.
我国统计法制宣传情况
第二章 统计调查管理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我国统计调查的分类;统计调查项目的概念及要求;统计调查制度的概念及分类;统计
标准的概念及要求;统计调查方法的主要类型和国家统计调查证件的管理。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分类
一、政府统计调查
(一)政府统计调查的分类
(二)政府统计调查的特点
二、民间统计调查
(一)民间统计调查的特点
(二)涉外统计调查的内容
第二节 统计调查项目
一、统计调查项目的概念及分类
(一)国家统计调查项目
(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
(三)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二、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一)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二)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三)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四) 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程序
三、编制统计调查项目的原则
第三节 统计调查制度与统计标准
一、统计调查制度的制定
(一)统计调查制度的概念
(二)统计调查制度的制定
(三)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
(四)统计调查制度的法律效力
二、统计标准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一)统计标准的概念
(二)统计标准的主要内容
三、统计标准的分类
(一)国家统计标准
(二)部门统计标准
(三)其他统计标准
第四节 统计调查方法
一、普查
二、抽样调查
三、全面调查
(一)全面调查的概念及实施步骤
(二)合法统计调查表的要求
四、重点调查
五、行政记录
第五节 统计调查证件
一、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意义
二、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主要内容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分类
1.政府统计调查的分类 2.政府统计调查的特点 3.民间统计调查的特点 4.涉外统计调查的内容 第二节 统计调查项目
1.统计调查项目的概念 2.国家统计调查项目 3.部门统计调查项目 4.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5.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6.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7. 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8.编制统计调查项目的原则 9.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程序
第三节 统计调查制度与统计标准
1.国家统计调查制度 2.部门统计调查制度 3.地方统计调查制度 4. 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 5、统计调查制度的法律效力 6.统计标准的概念、内容及分类 7.国家统计标准 8.部门统计标准 9.其他统计标准
第四节 统计调查方法
1.统计调查方法的概念 2.普查 3.抽样调查 4.全面调查的概念及实施步骤 5.合法统计调查表的要求 6.重点调查 7.行政记录
第五节 统计调查证件
1.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意义 2.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
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学习并掌握统计资料的概念和特征;统计资料管理体制;统计资料管理、归档、提供、公布和保密的法律规范。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资料管理和公布概述
一、统计资料的特征
二、统计资料管理体制
(一)统计资料的管理
(二)统计信息共享
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审核和归档
一、统计资料的审核
(一)统计调查对象审核和签署统计资料
(二)统计调查对象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三)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录入的统计资料进行审核
二、统计资料的归档
(一)保管统计资料的范围
(二)保管统计资料的机构和职责
(三)保管统计资料的方法
第三节 统计资料的提供和公布
一、统计资料的提供
(一)为党政机关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二)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之间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二、统计资料的公布
(一)统计资料的定期公布制度
(二)公布统计资料的权限
(三)统计资料公布的程序
(四)统计资料公布的方式
第四节 统计资料的保密
一、国家秘密统计资料的保密
二、商业秘密的保密
三、个人信息的保密
四、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的保密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资料管理概述
1.统计资料的法律特征 2.统计资料管理体制 3.统计资料的管理 4.统计信息共享 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审核和归档
1.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资料的审核和签署 2.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3.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搜集、审核、录入统计资料的审核 4.保管统计资料的范围 5.保管统计资料的机构和职责 6.保管统计资料的方法
第三节 统计资料的提供和公布
1.统计资料的提供 2.为党政机关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3.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之间提供有关统计资料 4.统计资料的定期公布制度 5. 公布统计资料的权限 6.统计资料公布的程序 7.统计资料公布的方式
第四节 统计资料的保密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1.国家秘密统计资料的概念和特征 2.商业秘密的概念和特征 3.个人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4.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包含的种类
第四章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统计人员的概念、职责、职权;统计从业资格的规定和要求。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一、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一)国家统计局
(二)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机构
(三)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四)乡镇统计工作岗位
二、部门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的设置及职责
第二节 统计人员
一、统计人员的概念
二、统计人员的职权
三、统计人员的职责
四、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要求
(一) 统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
(二) 统计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第三节 统计从业资格
一、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的实施及其意义
二、统计从业资格及其范围
三、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主管机关及其主要职责
四、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程序
五、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1.政府综合统计机构 2.部门统计机构 3.独立的统计机构的含义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统计机构的必要性 5.统计机构的职责
第二节 统计人员
1.统计人员的概念 2.统计人员的职权 3.统计人员的职责 4. 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 5.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
第三节 统计从业资格
1.实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的意义 2.统计从业资格 3.必须具有统计从业资格人员的范围 4.申请统计从业资格人员的必备条件 5.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程序 6.统计从业资格与统计专业职务的区别 7.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主管机关及其主要职责 8.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9.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使用 10. 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管理 11.统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第五章 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违法行为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统计违法行为的种类及其特征;统计法律责任的概念、特征和种类;统计行政处罚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的概念、特征及分类。能正确进行案例分析。 学习的主要内容: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第一节 统计违法行为
一、统计违法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二、统计违法行为的种类
(一)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统计资料
(二)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 (三)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
(四)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
(五)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帐、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
证明和资料
(六)迟报统计资料
(七)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帐
(八)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 (九)自行修改统计资料
(十)编造虚假统计数据
(十一)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十二)打击报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 (十三)对本地方、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严重统计违法行为失察 (十四)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实施统计调查或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统计调查制度内容 (十五)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十六)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或者其他机构、人员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 (十七)未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
(十八)违法公布统计资料
(十九)泄露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或者提供、泄露在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
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
(二十)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损毁、灭失
(二十一)泄露国家秘密
(二十二)违反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法规
(二十三)违反《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
(二十四)违反《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
(二十五)违反《统计执法检查规定》
(二十六)违反《国家统计调查证管理办法》
(二十七)违反《涉外调查管理办法》
第二节 统计法律责任
一、统计法律责任的概念及特征
二、行政法律责任
(一)统计行政处罚
(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
(三)通报
(四)取消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和撤销晋升的职务 (五)批评教育
三、刑事法律责任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违法行为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1.广义和狭义的违法概念 2.统计违法行为的概念 3.统计违法行为的特征 4.统计违法行为的种类及各种类的表现特征
第二节 统计法律责任
1.统计法律责任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2. 行政法律责任的概念及分类 3.统计行政处罚的特征、原则、种类及其适用的几种情况 4.处分的概念及特征 5.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的适用对象、决定机关及实施程序 6.关于通报,取消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和撤销晋升的职务,批评教育的规定 刑事法律责任 7.
第六章 统计监督检查与行政争议的解决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并掌握统计监督检查的概念、特征、内容、方式和统计违法案件查处程序;统计行政复议和统计行政诉讼的概念、特征、范围及程序。
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监督检查
一、统计监督检查的概念及特征
二、统计监督检查的内容
三、统计监督检查的方式
第二节 统计违法案件查处程序
一、立案
二、调查
三、处理
(一)告知
(二)听证
(三)处理
四、结案
第三节 统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一、统计行政复议
(一)统计行政复议的概念及特征
(二)统计行政复议的范围和管辖
(三)统计行政复议的程序
二、统计行政诉讼
(一)统计行政诉讼的概念及特征
(二)统计行政诉讼的范围
(三)统计行政诉讼的原则
(四)统计行政诉讼的管辖
(五)统计行政应诉
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统计监督检查
1. 统计监督检查的概念 2. 统计监督检查的特征 3. 统计监督检查的内容 4. 统计监督检查的方式
第二节 统计违法案件查处程序
1.查处统计违法案件的程序 2.立案的基本条件 3.案件调查的主要内容 4.案件调查报告的内容 5.案件的告知义务 6.案件的听证程序 7.案件的处理要求 8.案件的结案要求 第三节 统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1.统计行政复议的概念、特征、范围、管辖及程序 2.统计行政诉讼的概念、特征、范围、原则及管辖 3.统计行政应诉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2014中级统计师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