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升阳散火与升阳散火汤
?中医书友会第64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席兴贤 ⊙ 编辑/张亚娟 ⊙ 校对/麦子、居业
导读:找到这篇文章时,小编还特意翻出了《脾胃论》中的原文,升阳散火汤是根据“火郁则发之”之意制定的一首方剂。在文中三个验案中,作者在临证时用古人之法,不拘泥于其方,以切合病情为要,随症化裁,灵活运用,药量恰如其分,收到了预期疗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不该被忽视的绝世名方:升阳散火汤》
升阳散火与升阳散火汤
升阳散火可以说是针对由于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四肢发热倦怠、或骨蒸劳热、或患温热病,火邪伏于脾胃,郁而在里,不得外达之时的一个治疗原则。
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根据“火郁则发之”之意制定的一首方剂。
处方:升麻15克,葛根15克,独活15克,白芍15克,羌活15克,人参15克,柴胡24克,防风4.5克,炙草9克,生草6克,共为细末。
主治证候: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
李东垣升阳散火汤的提出,是用以纠正当时见热投凉的弊病。因火郁之发热,用升阳散火之法,以升阳散火汤,火散则热退,勿需用苦寒败胃。本因胃虚、过食生冷食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不得达外,又投苦寒之剂,虚者更虚,其热难退。
临床每见温热患者,因火邪伏于肺胃,郁而在里,不得外越,热郁稍久则耗伤营血,兼伤气阴。例如斑疹未透之患儿,因发热稍久,疹欲出而不透,肌肤灼热,全身无汗,以致症见烦躁,谵妄,甚至循衣摸床,抓毛拾柴,或神识不清等逆证出现。以上所见证候,俱因平素饮食不节,内伤脾胃,阴液亏耗,感触时邪,郁邪于里,不得外发之故。
治验病例1
席某,男,2岁。1963年春,始则微有发热,食欲不振,舌苔白而微腻,初步诊为表里两感,给以保和汤以清热消导,服一剂效果不显,越二日,家属找某医视之,认为脾胃虚寒,投香砂六君子汤,服一剂后,逐渐神志不清,烦躁不安。余再诊之,见患儿蒙眬昏睡,两手乱摸,在炕上摸着柴草或布条等即塞入口中嚼咬。脉象弦数,肌肤灼热,细查胸腹皮肤出现白色疹子。
诊为:火郁于内,伤及气阴,疹未透之故,采用内外并治法。
内服:升阳散火汤。
处方:北沙参6克,升麻1.5克,葛根3克,独活1.5克,白芍5克,防风3克,羌活1.5克,柴胡3克,甘草1.5克,水煎,分四次服。
方中北沙参易人参者,人参虽能补肺益脾,生津安神,但虑其性甘温,因患儿已是火郁于内,伤及气阴之证候,用之更伤气阴,故用甘、微寒之北沙参以养胃生津。
外用方:葱白10根,芫荽子9克,苏叶9克,
用法:水煎装入盆内,放入患儿被内乘热熏之,半小时之后,皮肤稍有汗出,白色疹子渐出渐多,烦躁顿时减轻,循衣摸床症状消失,继将汤药分次灌之,翌晨诊之,患儿热势已减大半,神识清楚,病趋治愈。原方调整。
按:升阳散火汤的方药,多系升阳解表,偏于辛温而燥,风药能胜湿,燥药也能胜湿,李东垣立本方之着眼点,是治热邪伏于内,不得外发,阴液初亏,但其阴液未劫者用之,关键在于达到“火郁则发之”的目的,服一至两剂,达到火散热退,表解里和,适可而止,如有变证,应对证处理。
如果平素阴津不足,复感温热之邪,例如:伤寒发斑、温热发斑、幼孩痧疹、麻疹潜伏将发未发之际,出现发热无汗、烦躁、神昏、循衣摸床等危象,多属火热之邪,郁里未发之征,治疗可采用“火郁则发之”的原则。“火郁则发之”是《内经》中治疗热邪、火邪、阳邪、温毒、温热、麻疹热邪等,郁伏于里,而不得外透。用升阳散火之法,即火郁则发之,使邪有出路,亦即引邪外出之法,使内伏之火热,由里达表而达阳升火散之目的。
临床运用升阳散火汤,只能用于阴液未亏,或阴液初亏。出现热郁于内,有循衣摸床,抓毛拾柴之证,用此法此方一至两剂,火郁外发热退即止,不可多服。多服此方风药太多,反劫液伤阴,致生他变。
如温热病发斑,因热邪最能伤阴,或阴虚火旺之体,只可循“火郁则发之”之意,切不可搬用其方,仿其“升阳散火汤”制方之理。火郁证候之治疗,当应细辨,切不可一概投予升阳散火汤。如阳明热盛津亏,热邪已入营血,斑疹隐隐未能透于皮肤,而见谵语、循衣摸床、烦躁者,宜滋阴清热,方用养阴复液汤加薄荷、葛根升散之味,达到“火郁则发之”的目的。
处方:养阴复液汤加味。
生地21克,麦冬12克,玄参15克,薄荷3克,杭芍9克,银花9克,丹皮9克,葛根6克,川贝9克,连翘9克,
水煎服三至五剂,斑疹透发之后,即减去葛根、薄荷升散之味。
上方重在养阴复液,清热解毒。加入葛根、薄荷之后,即寓升阳散火法于其中。
如治麻疹未透,热邪较盛者,用辛凉解表之剂:银翘散去牛子加葛根;如皮肤干燥,麻疹隐隐约约不能透达者,加浮萍;在冬季寒冷季节,表闭热伏,可加麻黄1.5克,即可透出,麻疹透热即退。
临床上用升阳散火“火郁则发之”的方剂很多,方中只用几味升阳散火之品配伍他药,即能达到“火郁则发之”的目的。例如补中益气汤内的升麻、柴胡,具有升阳散火、清热解毒、发散郁热的作用,收到营卫和调,表解热退,即所谓“甘温除大热之意”。
治验病例2
王某,男,50岁。1964年8月,初微觉洒淅恶寒,迨后全身乏困,不恶寒,但发热,体温38℃,曾在乡间服过银翘辛凉之剂,依然发热。
患者表情淡漠,时流清涕,诉其全身乏力,肢节酸困,全身发热,但不喜饮,脉弦稍数,舌苔薄白,体温38.5℃。诊为中气不足,热郁于内,治宜健脾益气,升阳散火法施治,给补中益气汤两剂。三日后复诊,已不发烧,体温正常,继服两剂而痊愈。
本案服补中益气汤能使热退病愈者,乃参、芪益气;术、草健脾;姜、枣和胃;升、柴升阳散火,起到“火郁则发之”的作用。张景岳将“补中益气汤”中芪、术易为生地、山药,命名为“补阴益气煎”。
处方:党参9克,生地15克,当归9克,陈皮4.5克,升麻3克,柴胡4.5克,炙草4.5克,山药15克,
李东垣立补中益气汤是治饮食不节,饥饱劳役损伤脾胃,致中气不足,阳气下陷,形成脾肺(母子)阳气不足等症,偏于补气健脾,升阳益气。
张景岳之补阴益气煎,专重于滋脾肺之阴,兼顾肝肾,重点在于培补脾肺之阴,升提下陷之阳,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补阴益气煎将补中益气汤方中的白术易为山药,甘淡健脾而不燥;黄芪易为甘寒滋补肝肾的生地、参、草、陈皮能健脾、护胃、行气;升、柴之清轻上升,益气之效更彰。方中去姜、枣者,恐辛甘之味,壅滞脾胃,助阳化热故去之。
本方用于全身疲乏,纳差,口干喜饮,便秘、尿黄,肌肤发烧,脉象细数,舌绛少苔,脾、胃、肺、肾阴液亏损之证。亦即脾、肺、肾三经气阴不足者,如辨证准确,多能获得良效。
治验病例3
1976年秋季,患儿徐某,男,13岁。因为不明原因,发热已有两个多月,曾经各医院化验、透视、拍片各种检查,均未发现发烧病灶,惟见白细胞偏高。经抗生素、维生素治疗后,体温已经正常,但数日后发烧又作,来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症见口干、口渴、尿赤、肌肤灼热,热势午夜更甚,脉弦数有力,曾给滋阴清热剂,如青蒿鳖甲汤、三甲复脉汤等,体温降减,但增腹痛便溏,过数日热势复起,不能根治。服滋阴清热之味,出现腹痛便泻,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之象;午夜发热、口渴、舌绛,脉弦数有力,以及尿赤、肌肤灼热等,乃肝肾火旺之征。呈现虚实夹杂,证虚脉实,虚在肠胃,中气不足;实在阴火下陷,邪羁肝肾。
以李东垣升阳散火之法,用张景岳补阴益气煎加味。
处方:北沙参15克,山药24克,当归9克,陈皮4.5克,白芍12克,生地15克,柴胡9克,升麻4.5克,石膏15克,甘草4.5克,水煎,分三次服,三剂。加入生石膏、芍药者,因石膏辛甘大寒,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芍药酸寒敛阴,滋阴清热。
服完三剂,体温渐降至37.5℃,服完五剂后,体温正常,肌肤清凉,惟脉仍弦数,原方加重石膏至24克,它即能清热,亦可平脉。观察20余天,饮食、二便、体温、脉搏一直正常,治愈出院。一月后复查,健康无恙。
由此案可见,在临证时立法选方,用古人之法,不必拘泥于其方,用古方也不必拘泥于其药,以切合病情为要,随症化裁,灵活运用,药量恰如其分,定能收到预期疗效
【本文摘自《席梁丞医案医话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不该被忽视的绝世名方:升阳散火汤》
▼▼▼
范文二:升阳散火汤
升阳散火汤 . 方剂来源 金.《脾胃论》。又名柴胡升阳汤。 组成与用法 生甘草6克 防风7。5克 炙甘草9克 升麻15克葛根15克 独活15克 白芍15克 羌活15克 人参15克 柴胡 24克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15克,水煎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升阳散火解郁,益气和中祛风。主治脾胃虚弱,过食生冷物,抑遏阳气,火郁脾土,而致发热倦怠、骨蒸劳热、扪之烙手、胁肋胀闷、脘腹疼痛、大便溏泄、中气下陷、内脏下垂、少气懒言、纳食减少、头痛恶寒、肢体酸重疼痛等。 现代临床 可用于治疗功能性发热,上呼吸道感染,风湿痹痛,神经官能性腹泻,肠源性慢性腹泻等病症。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火郁脾土,发热倦怠,腹痛泄泻及风湿郁阻等病症。方用益气补中、升阳散火的人参、炙甘草、柴胡、升麻、葛根,合以敛阴泻火、祛风化湿的白芍、防风、羌活、独活同用,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倦怠、胸胁胀闷、脘腹作痛、泄泻、肢体酸重疼痛,为其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功能性发热兼有暑湿患者,加清水豆卷、鲜荷叶、淡竹叶、藿香;疰夏患者兼有湿阻纳呆,加苍术、厚朴、陈皮、谷芽、麦芽;胃脘痛,加延胡索、木香、砂仁、香附,伴有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 陈皮、生姜。 凡属脾胃阴虚、胃火上炎患者,均非本方所宜;脾胃虚寒患者,也不可用本方.
范文三:升阳散火汤
升阳散火汤—— 助阳气之升浮 散郁滞之阴火
升阳散火汤作为治疗内伤发热名方,为李东垣“深达'火郁发之’之义”(《医方论》)的杰作,是中医治法中“升阳散火”一法的代表方剂。但令笔者诧异的是,古今历代医家善用此方者极少,方书中多见有关本方方论而少见绝佳医案者即为明证。翻阅《实用中医内科学》和《现代中医内科学》两书,竟然没有升阳散火汤的身影。
升阳散火汤的由来
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方药组成:“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以上各五钱),甘草(炙)、柴胡(以上各三钱),防风(二钱五分),甘草(生)(二钱)。右件麻豆大,每服称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大温服,无时,忌寒凉之物。”此方也载于《脾胃论》中。在《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两书中更名为柴胡升麻汤。四书中对于主治病症的文字表述稍有出入,药物次序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脾胃论》所载方中柴胡用量为八钱,而其他书中柴胡用量为三钱。
升阳散火汤“散”什么“火”
本方主治“郁火”,在这一点上历代医家的认识似无歧义。但火如何郁,郁火由何而得,则众说不一。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古方八阵》中指出:“东垣升阳散火汤,治胃虚血虚,因寒邪郁遏阳气,以至肌表俱热如火,扪之烙手。此火郁发之之剂也。”认为郁火因于“寒邪郁遏阳气”。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指出:“此方治外来之火,郁于表分,而不得解散者。”认为郁火因于“外来之火,郁于表分。”费伯雄在《医方论》中直言“郁结之火”,而不言何由而郁。李畴人在《医方概要》中指出:“火郁多在肝胆之经,以木盛能生火,而二经挟相火??”又将郁火置于肝胆之经。
从李东垣原文分析,本证之成因于“血虚”、“热伏地中”、“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因于内伤而非外感,因于内虚而非邪实。况从方名分析,“升阳”在前,“散火”在后,所治为“火证”,治法为“散”,“散火”的手段是“升阳”,也就是说,通过升阳以达散火之效。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共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分别是“饮食劳倦论”、“暑伤胃气论”、“肺之脾胃虚方”和“肾之脾胃虚方”,是李东垣根据《内经》“藏气法时”理论按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依次写作而成。升阳散火汤见于“暑伤胃气论”这部分内容中。也就是说,也许李东垣制方本意为通过升阳散火以纠正体内气机该浮不浮的状态。那么,体内为什么会出现气机该浮不浮呢,根据原文,我们可以找出成因有二:一是因“血虚”致“热伏地中”;二是因“胃虚过食冷物”致“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成因之二较易理解,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过食冷物,影响气机升浮,致阳气郁滞而化为阴火。而成因之一较难理解,“血虚”何以会引起“热伏地中”呢,难道血虚引起虚火内生转而被郁,从所用方药组成来看,这种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
考李东垣在书中多处提到“血虚”,李东垣笔下的“血虚”是在内伤的基础上胃气(脾胃之气)虚所导致的,是“中焦受气取汁”不足的结果。也就是说,所谓的“血虚”是以气虚为前提和以气虚为主要表现的,如此理解即符合李东垣的用药“血虚以人参补之”。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血虚”致“热伏地中”仍然是由于气虚无力升浮而致阳气郁滞化为阴火。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升阳散火汤所治之火是由于脾胃气虚,无力升浮,或者在此基础上过食冷物,进一步损伤和抑遏阳气,致阳气郁滞于脾胃所化之阴火。
方 解
方中选用升麻、葛根、柴胡、羌活、独活、防风,此六味俱属“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之“风升生”类药物,以助阳气之升浮,以解阳气之郁滞。正如《医方集解》中所写:“此皆味薄气轻,上行之药,所以升举其阳,使三焦畅遂,而火邪皆散矣。”同时佐用人参、炙甘草,甘温补脾胃元气,针对气虚无力升浮而设。佐用生甘草泻已成之阴火。至于白芍药,《汤液本草》中说:“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能停诸湿而益津液”,“补中焦之药”,对诸风药之升浮有佐治之功,对人参补血虚有佐助之用。
与补中益气汤的比较
李东垣治疗脾胃内伤诸病总的治法为“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阴火”(《内外伤辨惑论》)。从组方所体现的治法来看,本方与补中益气汤方主要区别在于本方是以升阳为主,补中、泻阴火为佐;补中益气汤是以补中为主,升阳、泻阴火为佐。从病机分析,本方证主要矛盾在于阳气郁滞而不得升浮外达,补中益气汤方证主要矛盾在于脾胃气虚下流而不得升浮。从病症表现看,本方证症状主要表现在四肢和肌表,而补中益气汤方证症状表现于周身表里。
范文四:升阳散火汤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升阳散火汤
拼音shēngyángsànhuǒtāng
别名
柴胡升麻汤(《兰室秘藏》卷下)。
处方
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各15克甘草(炙)柴胡各9克防风7.5
克甘草(生)6克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升阳散火。治血虚或胃虚过食冷物,阳气郁遏于脾,肌肤灼热,或骨蒸潮热,扪之烙手。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大温服,不拘时。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寒凉之物。
摘录
《内外伤辨》卷中
《金鉴》卷六十三
组成
抚芎6分,蔓荆子1钱,白芍(酒炒)1钱,防风1钱,羌活1钱,独活1钱,甘草(半生半炙)1钱,人参1钱,柴胡1钱5分,香附1钱5分,葛根1钱,升麻1钱,僵蚕(炒)1钱5分。
主治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颊疡过敷寒药,以致肌冷凝结,坚硬难消难溃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红枣肉1枚,水3钟,煎1钟,食远温服。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组成
荆芥、焦栀、防风、甘草、细辛、白芍、生地、当归、麦冬、川芎、柴胡、黄芩、泽泻、茯苓。
功效
清相火,除浮热,滋阴血,养胎元。
主治
妊娠肾水虚不能制火,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两经之火妄行于头面及耳内外,以致卒然耳聋者。
各家论述
是方升阳散火为主,阳升则火自降,火降则金水二脏俱安,而耳自能司听矣。荆、防、细、芎升阳于上;泽、甘、栀、芩降火于下;归、芍、麦、地养血滋阴;柴、芩和肝,使少阳之伏火得疏而邪热不致妄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行。火郁则发之,方不专治耳聋,而善于治耳聋也。
《伤寒六书》卷三
组成
人参8分,当归8分,芍药8分,黄芩1钱,麦冬1钱,白术1钱,柴胡1钱,陈皮8分,茯神8分,甘草3分。
主治
伤寒汗热乘于肺金,元气虚不能自主持所致的撮空证。症见叉手冒胸,寻衣摸床,谵语昏沉,不醒人事。
用法用量
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1枚,入金首饰煎之,热服。
加减
有痰者,加姜汁炒半夏;大便燥实,谵语发渴,加大黄;泄漏者,加升麻、炒白术。
临床应用
感冒内伤:康熙三年孟秋,余至渝州。一老人谢彦一,年五十余,因感冒内伤,一医以清暑益气汤,漫加诸热药发汗。一剂而双目俱瞽,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昏沉不醒。复用滚痰丸,并水下之,其人周身不热,自下利清黑色,溏粪数十行,水谷不化,昏迷仰睡,手扯衣被,寻衣摸床,且郑声喃喃不字语。请余视之,六脉微缓,非死脉也,胃气尚存。此乃盛暑之日,而老年内伤,汗下非宜,中气已虚,邪热乘于肺经,必变神昏不语。余用升阳散火汤,内有小柴胡汤散表里内外之寒邪,又有五味异功散,麦冬当归甘芍,补中益气和脾肺。一剂安睡,再剂苏坐,三日连进四剂,而诸证悉愈。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
组成
升麻、柴胡、羌活、独活、葛根、白芍、防风、甘草。
主治
疟疾热厥。
《白喉全生集》
组成
柴胡(去芦)2钱,连翘2钱,僵蚕(姜汁炒)2钱,防风(去芦)2钱,桔梗3钱,鼠粘子3钱,蝉蜕7只(去头翅足),山豆根1钱,射干1钱,薄荷1钱,荆芥1钱,人中黄1钱,皂角刺3针(煨)。
KKME---专业医学搜索引擎http://www.kkme.net/
主治
白喉初起,热邪尚在表,白见于外关,或薄或小,淡红微肿,略痛,声音响亮,牙关饮食稍碍,口干,头闷目胀,舌苔与小便微黄。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大头医生http://www.datouyisheng.com/
范文五: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
甘温除热之法并不拘泥于补中益气一方,其如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皆是此意,一并论之。 ? ? ? ? ? ? ? ? ? ? ? ? ? ? ? 升阳益胃参术芪 黄连半夏草陈皮 ? ?苓泻防风羌独活 柴胡白芍姜枣随
升阳益胃汤,用治“脾胃虚弱,阳气不伸,而致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沥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等证。是皆脾胃虚馁,清阳不升,兼以湿热少留而为患也。方用参、芪、炙草、姜枣以补益既虚之中气,苓、术、泽泻通利下流之湿气,羌、独、防、柴升举下陷之阳气,更合黄连以清散上炎之火气,白芍调和不平之阴气;陈、夏蠲除湿聚之痰气。诸药并用,其人中气得补,阳气得升,湿气得利,热气得清,则诸症自愈。此升阳益胃之意也。
升阳散火汤,用治“血虚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而致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等证。此脾胃气虚,阴火不特上乘且更郁遏而为发热之证。经云:火郁者,当发之,即此意也。方用参、芍、炙草补中气而调和阴血,柴、葛、升麻升清阳而清散阴火,羌、独、防风除湿气而发散阴火,更有生草一味补中气且清泻阴火。诸药合用,令中气充足,郁火清散,则发热亦愈。此升阳散火之意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升阳散火与升阳散火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