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鉴真东渡简介,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东渡简介,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唐朝高僧~扬州江阳,今江苏扬州,人~本姓阳淳淳于~十四岁出家~法名鉴真。他曾在长安、洛阳等地真游学~游后来定居扬州大明寺~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对~医学、建筑医学、文学艺术也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学都识渊博的高僧。识
中国和日本早在汉朝就有了往来~到本了唐朝~两国的友了
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日本天文皇不断向唐朝派”遣唐皇
使”、留学生和学问僧。公元、7424年,玄宗天宝元年,~日本日学问僧荣和普照请鉴真派弟子到日本传播佛教~鉴派真真欣然应允。但他的弟子们却感到畏难~认为”远涉大却海~百无一至”.海
五十五岁的鉴真坚定地表示:为了宣的扬佛法~”何惜生命:扬
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弟子们不深受感动~决心和他同行。深鉴鉴真造船备粮~准备第二年春天动身~由于宫府拦阻~春这次未这能成行。
公元7433年12月~鉴真再次东渡~因为海上遇到风暴~~
船被打坏~只得返回。以后他又打组织第三、第四次东渡~也组都都没有成功。748年~鉴真第五次东渡时~海上”风真急波峻~急水黑如墨”,渡船漂流了十四天~才在海南岛漂南部靠岸。这南次鉴真因过度疲劳~加之染上暑热~眼睛疲患病~医治无效而患
双目失明。尽管如此~他东渡日本的。决心仍坚定不移。决
公元7535年,玄宗天宝十二年,101月~年过花甲的鉴真率领二十多人~和归国的日本领遣唐使一起乘船赴日本。第遣六六
1 / 3
次东渡终于成功了:12月~鉴真一行到达日本九州月岛~受到岛热烈欢迎。第二年~鉴真被请到都城祭良最着~名的东大寺。名日本朝廷为请鉴真推行严格的受戒制度~鉴在东大寺修建了戒在
坛。日本圣武太上皇、光明太上皇后圣、孝谦天皇、皇后及官、
员僧侣等侣400多人登坛受戒。鉴真所开创的四戒坛~也成鉴为为最澄开创日本天台宗之前日本佛教僧侣正式受戒的唯日一场一所。鉴真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律
鉴真一行二十多人中~有建筑、绘画、雕多刻、医药、刺刻绣、铸写等方面技艺精湛的人才~他们携面带着大量书籍和艺带
术作品~把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科学把传播到日本。例如~鉴传
真按照中国营造法式在奈良主持照兴建唐招提寺~寺内殿堂结兴构构精巧、气势雄伟~反映出唐朝建筑的最新成就。鉴真唐虽然虽双目失明~还为人治病、凭嗅觉鉴别药物~毫无保、留地向日留本医生传授药物的收藏、炮制、配剂、使用的收知识~给日本知的古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在很长时期里~定日本医药界都把鉴日
真奉为始祖。祖
公元763年5月6日~鉴真在日本逝世。鉴真日受到日本受人民的崇敬和爱戴~被尊称为”过海大师”、~”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律宗太祖”、”圣僧”等本。由其弟子们塑造。
的鉴真干漆坐像~至今仍安放在日本漆唐招提寺开山堂~并被唐
定为日本的”国宝”.鉴真作为日古代对发展中日友好关系贡古献献最突出的人~一千多年来~也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和戴
2 / 3
怀念。
3 / 3
范文二:鉴真东渡的故事
篇一:鉴真东渡的故事
唐朝的经济文化繁荣发达,吸引邻国日本派了许多遣唐使来学习唐朝文化。荣睿(,, )和普照两位僧人就是日本政府派到中国学习佛法的,同时他们还负有一个使命,那就是邀请精通戒律的中国高僧前往日本传授佛法。
公元,,,年秋天,高僧正在扬州大明寺讲授佛法,荣睿和普照遵照日本天皇的旨意,专程从长安赶到扬州,参见,并恭恭敬敬地请他前往日本传法。
唐代与日本等国的友好往来很频繁,其中影响很大的是鉴真和尚,他可以说是唐代中日友好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日本佛教界,希望请中国高僧去为日本僧人授戒,以便像中国一样,严格控制当僧人的资格。着名的律宗僧人鉴真,是他们聘请的理想对象。
鉴真出生于扬州,十四岁时出家做了和尚,二十岁起就到洛阳、长安游学,跟随多位有名的佛教大师学习。在名师的熏陶下,勤奋好学的鉴真很快学成,成为江淮地区有名的高僧。他的弟子中有三十多人在当时就很有名气,他还建造了
1
许多寺院和佛塔,写了三部大藏经,声名远扬。
鉴真认为日本是一个有缘之国,他询问哪位弟子愿意前往。弟子们低头不语,半天也没人吭声。鉴真刚要再次询问,有个弟子站起来说: 大唐与日本之间隔着茫茫大海,路途又远,实在是太危险了。
鉴真却说: 传扬佛法,何必在惜生命~你们不去,我去~ 那时鉴真已经五十五岁,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欠佳,毅然决心东渡传法。弟子们感动了,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师父一同到日本传法。
鉴真决定东渡后,立即着手准备船只、干粮等。第二年春天,鉴真率领弟子发船东渡。但是,在以后的五年中,由于当时唐朝政府海禁较严,再加上海上自然环境恶劣,经常遭遇风浪,他一连四次渡海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被官方指控为 勾结海盗 ,第二、三次遇到飓风触礁,第四次被官方押送回籍。
公元,,,年,鉴真第五次东渡起航了,这时他已经六十出头了。他们从扬州崇福寺出发,船才驶到舟山群岛便遇上了风暴,停泊了约两个月才继续出发。谁知第二天又遇上了飓风的袭击,船只在波峰浪谷间颠簸,迷失了方向。在海上整整漂流了十四天,粮食吃完了,淡水也用光了,鉴真和弟子们饥渴难耐,劳累不堪,可他们没有动摇传法的决心。经历了无数险阻、万千困难,船只终于靠岸了,一上岸才知道
2
已经漂流到了海南岛的振州(今海南崖县)。多年旅途的劳顿,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健康。日本僧人荣睿不幸患上重病,不治身亡。鉴真悲痛万分,加上旅途的辛劳,使他眼病突发,双目失明。后来,他的得意弟子祥彦又病死于船上。
然而,无论是风浪,还是病魔,都无法阻止鉴真东渡的步伐。公元,,,年,鉴真已经六十六岁高龄,他搭乘日本遣唐使的船只,开始了第六次东渡。由于这一次事先做了周密的安排,因而比前五次顺利。次年一月,鉴真到达日本九州岛,历时十多年的东渡终于获得了成功。
到达日本后,鉴真受到了日本人民的热情接待,天皇下诏书对他表示慰劳和欢迎,请他在东大寺设立讲坛,传授戒法,并且授他为传灯大法师。
公元,,,年,日本天皇又把故新田部亲王的旧宅送给鉴真,让他在此新建了一座寺院,这就是现在奈良的唐招提寺。鉴真在唐招提寺中讲经传法,与此同时,他还把中国的书法艺术、建筑艺术、医学知识等带到了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日本人民为了纪念鉴真,就在唐招提寺中塑起了鉴真的塑像,还称他为 盲圣 、 日本律宗太祖 、 日本医学之祖 、 日本文化的恩人 等,表达了日本人民对鉴真的崇敬之情。
唐代除了鉴真东渡传播佛法和文化,更多的是日本政府派了一批又一批遣唐使、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以便在日本推
3
广唐的文化。例如,,,年菅原清公任式部少辅时,就奏请朝廷规定男女服装都仿效唐代的。遣唐使团中的医师、画师、乐师等,回国后也都广泛传播唐朝的文化,为当时日本文化的繁荣作了很大贡献。篇二: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是唐朝一位著名的僧人。公元742年秋,他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
大唐与日本之间隔着茫茫大海,路途遥远。那时鉴真已经五十五岁,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毅然决心东渡传法。他的弟子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师父一同到日本传法。
第二年春天,鉴真率领弟子发船东渡。但是,在以后的五年中,由于当时唐朝政府海禁较严,再加上海上自然环境恶劣,经常遭遇风浪,他一连四次渡海都以失败告终。
公元748年,鉴真第五次东渡起航了,这时他已经六十出头了。这次,他们的船才驶到舟山群岛便遇上了风暴,停泊了约两个月才继续出发。谁知第二天又遇上飓风的袭击,船只在波峰浪谷间颠簸,迷失了方向。在海上整整漂流了十四天,粮食吃完了,淡水也用光了,鉴真和弟子们饥渴难耐,劳累不堪,可他们没有动摇传法的决心。在经历了无数险阻、万千困难之后,船只终于靠岸了,一上岸才知道已经漂流到了海南岛的振州(今海南崖县)。多年旅途的劳顿,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健康。鉴真更是突发眼疾,双目失明。然而,无论是风浪,还是病魔,都无法阻止鉴真东渡的步伐。公元753
4
年,鉴真已经六十六岁高龄,他开始了第六次东渡。由于这一次事先做了周密的安排,因而比前五次顺利。次年一月,鉴真到达日本九州岛,历时十多年的东渡终于获得了成功。在日本,鉴真讲经传法,还带去了中国的一些文化知识,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日本人民亲切地称他为 盲圣 、 日本文化的恩人 等,表达了日本人民对鉴真的崇敬之情。
【启示】心中有信念的人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忍耐和坚持虽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却能让你品尝到胜利的滋味。鉴真的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人的理想信念就是人生的航标,我们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理想,然后朝着它努力奋斗,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精彩纷呈。
篇三: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
六次东渡 742年,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到达扬州,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为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决意东渡。
第一次东渡 742年冬,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时日本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从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扬州仓曹李凑也加以援助。不料鉴真一位弟子道航与一名师弟如海
5
开玩笑说:“人皆高德行业肃清。如如海等少学可停却矣”,如海信以为真,大怒,便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准备攻打扬州。当年海盗猖獗,淮南采访使班景倩闻讯大惊,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虽然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国,第一次东渡就此夭折。
第二次东渡 744年1月,作了周密筹备后,鉴真等17僧(包括潜藏下来的荣睿、普照),连同雇佣的“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85人,共100余人再次出发。结果尚未出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船修好后刚一出海,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
六次东渡 742年,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到达扬州,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为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决意东渡。
第一次东渡 742年冬,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时日本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从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扬州仓曹李凑也加以援助。不料鉴真一位弟子道航与一名师弟如海开玩笑说:“人皆高德行业肃清。如如海等少学可停却矣”,如海信以为真,大怒,便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准备攻打扬州。当年海盗猖獗,淮南采访使班景倩闻讯大惊,
6
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虽然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国,第一次东渡就此夭折。
第二次东渡 744年1月,作了周密筹备后,鉴真等17僧(包括潜藏下来的荣睿、普照),连同雇佣的“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85人,共100余人再次出发。结果尚未出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船修好后刚一出海,又遭大风,飘至舟山群岛一小岛,五日后众人方被救,转送明州余姚(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安顿。开春之后,越州(今浙江绍兴)、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请鉴真前去讲法,第二次东渡遂结束。
第三次东渡 结束了巡回讲法之后,鉴真回到了阿育王寺,准备再次东渡。此事为越州僧人得知,为挽留鉴真,他们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潜藏中国,目的是“引诱”鉴真去日本。于是官府将荣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荣睿途中装病,伪称“病死”,方能逃离。第三次东渡就此作罢。
第四次东渡 江浙一代既然不便出海,鉴真于是决定从福州买船出海,率30余人从阿育王寺出发。刚走到温州,便被截住,原来鉴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灵佑担心师父安危,苦求扬州官府阻拦,淮南采访使遂派人将鉴真一行截回扬州。第四次东渡不了了之。
第五次东渡 748年,荣睿、普照再次来到大明寺恳请鉴真东渡。鉴真即率僧人14人,和工匠水手等共35人,阴历6
7
月28日从崇福寺出发,再次东行。为等顺风,出长江后鉴真一行在舟山群岛一带停留了数月,直到11月才能出海。在东海上,该船遭到强大北风吹袭,连续漂流14天才看到陆地,16天后方能上岸,发现已经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亚),入大云寺安顿。鉴真在海南停留一年,为当地带去了许多中原文化和医药知识,时至今日,三亚仍有“晒经坡”、“大小洞天”等鉴真遗迹。。
之后,鉴真北返,经过万安州(今海南万宁)、崖州(今海南海口)、雷州、梧州到达始安郡(今广西桂林),在始安开元寺鉴真又住了一年,又被迎去广州讲法,途径端州(今广东肇庆)时,荣睿病死该地龙兴寺。在广州,鉴真动心前往天竺,被慰留。入夏之后,鉴真继续动身,经韶州时,普照辞去,临别之时,鉴真发誓“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此时,鉴真由于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劳顿,又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过了大庾岭,鉴真大弟子祥彦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鉴真十分悲痛。接下来鉴真又经过了庐山、江州(今江西九江)、润州江宁县(今江苏南京),回到了扬州。第五次东渡结束。
第六次东渡 由于鉴真的游历遍于半个中国,因此声名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晁衡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同他们一道东渡。当时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为日本拒绝,因此不许鉴真出海。
8
鉴真便秘密乘船至苏州黄泗浦,转搭遣唐使大船。随行人众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队扬帆出海,此时,普照也于余姚赶来,11月21日,鉴真所乘舟与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余两舟一舟触礁,12月20日,抵达日本萨摩。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篇四:鉴真东渡的故事
唐朝时,封建经济繁荣,国势强大,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为了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唐太宗贞观年间至唐末期,日本派到中国的遣唐使并成行的就有13次之多(有一次仅达百济),还有一次是派到唐朝的 迎入唐使 (赴唐的日使,久未归国,派使团前往迎接),两次是 送唐客使 (送回唐朝的专使)。使团中有许多留学生,还有留学僧,其中不乏好学之士和学识渊博之人。
中国人也不断东渡日本进行中日文化交流,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俗姓淳于,生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逝于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他是扬州江阳县(今江苏省扬州)人,14岁时进扬州大云寺,从闻名天下的智满禅师受戒学禅门。在名师的指引下,鉴真的学业突飞猛进。三年后,他离开大云寺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龙兴寺学戒律,并受 菩萨戒 。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他云游四方
9
求学,到过洛阳、长安。景龙二年,他20岁时,由律宗法师弘景主持,他受了 具足戒 。此后,他不断钻研佛教经义,对律宗有很深的研究。733年,他被誉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为一方的宗首。
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鉴真回到扬州大明寺宣讲戒律,听他讲经和由他授戒的弟子达四万多人,这时,他已是学识渊博、威望很高的佛学大师了。他还不断组织僧人抄写经书,多达33000多卷,他还设计建造过寺院80多所,日本来到大唐的留学僧也都仰慕他的佛学造诣。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到大唐。随团前来的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约请鉴真东渡。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冬十月,荣睿、普照来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表达日本仰慕之意,并说:佛法虽然流传到日本国,可是还没有传法授戒的高僧,请 大和上东游兴化 。鉴真问寺内诸僧,有谁愿意应此远请。众僧默然。良久,才有一僧名祥彦者说: 彼国太远,生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生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克,是故众僧缄默。
鉴真听后说: 为法事也(为了宏法传道),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也。
鉴真去意已定,从此,就开始了东渡日本的准备。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
10
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十月十五日,日本第10次遣唐使归国前夕,遣唐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备真备、大伴古麻吕和仕唐多年、历任唐光禄大夫、御史中丞、秘书监等职的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等也准备回国,他们同到扬州延光寺参谒鉴真。藤原大使说: 早闻大和尚曾五次东渡日本欲去传教,今日得见,万分荣幸,若大和尚仍有此愿,弟子等有船四艘返日,应用物WwW.cSpengBo.cOm
蓬 勃范 文网:鉴真东渡的故事)品俱备,不知肯同行否, 鉴真虽已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但为了传教授戒,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及文化交流,便应允了日方恳请。
11
鉴真欲再度赴日的消息在扬州传开后,有关寺院为阻挠此行,严密防范。这时正好鉴真弟子仁干从婺州(今浙江金华市)来扬州,密知师父将要远行,遂暗中约定由他备船在江头接候。十月二十九日晚,鉴真及弟子工匠等24人从扬州龙兴寺潜行至江头,迅即登船启程,出大运河入长江,直趋苏州黄泗浦(今江苏省常熟县黄泗,即黄歇浦)与日本遣唐使船队会合。
鉴真带去的物品有如来、观世音等佛像8尊,舍利子、菩提子等佛具7种、华严经等佛经84部300多卷,还有王羲之、王献之真迹行书等字帖三种。
临行前,恐官府发觉,经卷有失,于十一月十五日鉴真一行分乘第二、三、四船。直到十一月十六日船队启航前鉴真才上了大伴古麻吕的第二船。驶入东海后,船队被强劲的东北风吹散,第四船杳无踪影,剩下的三只船只有奋力拚搏向前航行。十一月二十一日,第一、二两船同到冲绳岛,已在多弥岛(今日本种子岛)的西南。第三船昨夜已停泊在同处。十二月六日,海上刮起人们渴望的南风,三只船相继起航顺风前进,而藤原大使与阿倍仲麻吕所乘的第一船触礁(着石)无法行动。鉴真所乘的第二船发向多弥去,七日到达益救岛(今日本屋久岛)。停泊候风10天,并等待其余船只。第一船修复后,继续航行,因遇偏北风暴而漂至安南州(今越南境内),全船180余人,死难170多人,仅大使藤原清河与
12
阿倍仲麻吕等10余人幸免于难。第三船后来也航返日本。十二月十八日,第二船自益救岛出发续航,十九日遇到暴风雨,不辨东南西北,鉴真等又历经磨难,于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抵达日本九州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儿岛县)。十二月二十六日,鉴真等一行在日僧延庆的引导下进入日本太宰府,并于次年(公元754年)二月一日,航达日本遣唐使船队的始发港难波(今日本大阪附近)。二月四日鉴真到达日本首都奈良,受到日本举国上下盛大的欢迎,皇族、贵族、僧侣都来拜见。
三月,吉备真备以敕使身份向鉴真宣读了天皇的诏书: 大和尚远涉沧波,来到我国,朕不胜欣慰,自今以后,授戒传律都由大和尚担任。
四月初,在东大寺设戒坛,由鉴真登坛主持,先后为太上皇圣武天皇、皇太后、皇子及400余位僧人授戒。756年,孝谦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统理日本僧佛事务。758 年卸任,被尊称为 大和上 ,恭敬供养。759年,鉴真率弟子仿扬州大明寺格局设计修建了唐招提寺,至今仍存,被视为日本国宝,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以后,鉴真在此授戒讲经,把律宗传至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鉴真虽双目失明,但能凭记忆校对佛经。他还精通医学,凭嗅觉辨草药,为人治病。留下一卷《鉴上人秘示》的医书,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带到日本的中国佛经印刷品和书法碑
13
帖对日本的印刷术、书法艺术有很大影响。
763年鉴真在日本招提寺内圆寂。寺内至今还保留着鉴真的坐像,这也是日本的国宝。这是鉴真的弟子忍基和思托用中国的干漆夹 法为他塑的。鉴真在日本10年,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受鉴真弟子思托等的委托,在鉴真圆寂后的16年,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的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写了《唐大和上东征传》。书中详尽描述了鉴真六次东渡航海的艰苦历程,使后人了解了唐朝时中国、日本的造船术和航海术。
14
范文三:鉴真东渡的历史影响
历史影响
佛教方面
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是弘化佛法,传律授戒。鉴真僧众在日十余年的活动达到了这个目的。由于天皇的重视,鉴真被授于“大僧都”的职务,成为“传戒律之始祖”。从此以来,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鉴真所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的大总寺。日本的佛经多由百济僧侣口传而来,错漏较多。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他惊人的记忆力,纠正日本佛经中的错漏。由于鉴真对天台宗也有相当研究,所以鉴真对天台宗在日本的传播也起了很大作用。鉴真使得日本佛教走上正轨,便利了政府对佛教的控制,杜绝了由于疏于管理而造成的种种弊端,促使佛教被确定成为日本的国家宗教。鉴真和其弟子所开创的日本律宗也成为南都六宗之一,流传今日,尚有余辉。
医学方面
鉴真熟识医学,当年光明皇太后病危之时,唯有鉴真所进药方有效验。据日本《本草医谈》记载,鉴真只需用鼻子闻,就可以辨别药草种类和真假,他又大力传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知识,留有《鉴上人秘方》一卷,因此,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按照日本汉方野崎药局主席野崎康弘的说法,以下36种药草都是鉴真带往日本推动使用的:麻黄、细辛、芍药、附子、远志、黄芪、甘草、苦参、当归、柴胡、川芎、玄参、地黄、紫苏、丹参、黄芩、桔梗、 旋覆花、苍术、知母、半夏、芜花、栀子、五味子、黄柏、杏仁、厚朴、厚朴、肉桂、杜仲、唐木瓜、大枣、蜀椒、 花椒、吴茱萸 。在十七、十八世纪时,日本药店的药袋上,还印着鉴真的图像,可见影响之深。
书法方面
鉴真及其弟子在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在第六次东渡之时,携带了王羲之的行书真迹一幅(丧乱帖)、王献之的行书真迹三幅,以及其他各种书法50卷。这对日本书道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鉴真本人也是书法名家,其“请经书贴”被誉为日本国宝。
建筑方面
鉴真的东渡弟子及随行人员中,有不少是精通建筑技术的。在鉴真的设计及领导下,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寺内的大堂建筑,坐北朝南,阔七间,进深四间,三层斗拱式形制,是座单檐歇山顶式的佛堂。日本《特别保护建筑物及国宝帐解说》中评论说:“金堂乃为今日遗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建筑物”。由于鉴真僧众采用了唐代最先进的建筑方法,因而这座建筑异常牢固精美,经过一千二百余年的风雨,特别是经历1597 年日本地震的考验,在周围其他建筑尽被毁坏的情况下,独金堂完好无损,至今屹立在唐招提寺内。金堂成为研究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有价值的珍贵实物之一。
雕塑方面
鉴真及其弟子在雕塑艺术上也留下了宝贵的遗产。鉴真随船带有佛像,在日本又用“干漆法”(又称夹纻法)塑造了许多佛像,著名的是唐招提寺金堂内的卢舍那大佛坐像、药师如来立像、千手观音菩萨像等。这种夹纻法我国早在东晋时已经出现,到唐朝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武则天时用夹纻法塑造的大佛高达九百尺。鉴真及弟子将这种雕塑艺术在日本推广并发扬光大。鉴真晚年,弟子忍基等用于漆夹纻法制作了一尊高八十点零四厘米的坐像,表示对这位中国高僧的纪念。鉴真结跏趺坐,双目紧闭,神志安详,栩栩如生。它不仅再现了鉴真的真实形象,而且着意刻画了精神气质,温和中流露出刚毅,安详中凝聚着严肃,微笑中体现出沉思。这尊塑像一直供奉在唐招提寺内。
范文四:鉴真东渡的诚信观
唐代扬州鉴真大师,应日僧邀请,毅然赴日传法。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五次东渡失败,历经风险,备尝艰苦,终以六十多岁高龄第六次东渡成功。辛勤十年,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奈良时期的天平文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被尊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鉴真如此不避艰险,矢志不移,其精神动力是什么?鉴真是佛教徒,当然有其宗教的热忱,但更重要的,是鉴真所恪守的中国传统的诚信观,或者说,佛教戒律中的“不妄语”,因吸收融合了中国传统的诚信观,而更为完美和升华。
戒律是佛教戒定慧的三学之一,是根据佛教的发展而制定的各种戒律,以规范僧徒的言谈举止,戒律的条文很多,最根本的为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可以说这是一切戒律的基础。与诚信关系最大的是“不妄语”。依佛教的界定,所谓妄语是不知言知,不见言见,不觉言觉,不闻言闻,闻言不闻几种,即不能随便乱说,不论是口头语言或是书面语言。对此,佛教非常重视。美国学者哈玛拉瓦·萨达提沙在《佛教伦理学》中解释说:
从说真话的习惯中可以获得自信,因为那样就不需要掩饰或遮盖真理,而且说真话的人也可以在别人身上激发起信任……“明智的人所说出的话充满了感情,表达了他的真实思想,信口开河的人是不智的。”
佛教戒律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儒家道德观念相结合,逐步中国化,便进一步丰富了原有的内容。宋代名僧契嵩对此有简要的概括:
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
又说:
儒所谓仁义礼智信者,与吾佛曰……其目虽不同,而其所以立诚修行,善世救人,岂异乎哉。
这就把五戒的杀盗淫妄酒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对应起来,而赋以新的内容,“不妄语”与诚信相提并论,确立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品德。诚实是真实无妄,不自欺,不欺人,名实相符;守信是遵守原则,履行承诺,言行如一。
作为律学大师的鉴真,正是按照这样的准则去做的。自他第一次发出:“是为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的誓言以来,即一直为实践他的誓言而百折不挠。第一次东渡失败,鉴真说:“不需愁,宜求方便,必遂本愿。”三四次失败,鉴真“忧愁幽思,不逾初愿”。第五次失败,鉴真感叹:“一生辛苦,何剧于此。”不论经过怎样的磨难,鉴真决不改变初衷,最后一次受邀东渡时,鉴真已六十多岁,而且视力甚差,完全可以谢绝前往,但鉴真仍毅然前行,终于抵达。如果说玄奘是舍身求法的人,鉴真则是舍身传法的人。
鉴真东渡,主要是为了传播佛教,特别是整顿日本佛教的戒律制度,但同时也向日本传播了盛唐的先进文化,这也与海上丝绸之路发生了关系。
古代的丝绸之路,主干线为沙漠之路,分支干线为草原之路,海上交通,唐藩古道,中印缅路,交趾道。唐以来海上交通发达,向西可以延伸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向东可以延伸至日本的奈良,而扬州则成为中转的枢纽。
日本遣唐使前来中国,有南北两条航路。早期多走北路,即从九州北面渡过对马海峡,沿朝鲜半岛的西岸北航,再沿辽东半岛西航,在山东半岛东端的登州或淮河流域的楚州(今江苏淮安)一带登陆。这条路线基本上是沿海岸航行,比较安全而需时较久。后来则改走南路,即从九州岛西航,横渡东海,在长江下游的扬州或杭州湾口的明州(今浙江宁波)登陆。这条路是捷径,顺风十日可达,但风波较大,常有覆舟之险。两国人民为了增进友谊,宁愿不避险阻,往来于南路之上,而扬州则成了两国交往的直航港口之一。长期留居中国、最后“埋骨盛唐”的日本学者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当初(717年)随日本第八次遣唐使来唐留学,就是从奈良启程,由濑户内海西航,横渡东海,先抵扬州,最后循陆路北上到达长安的。
鉴真赴日,除携带了大量的佛教物品,还携带了玉作人、画师、绣工、碑工、缕铸等诸种工匠艺人。这就是说,不仅展示了大唐文化成果的精美实物,更重要的是传播了精湛的技艺,这里面令人注目的是绣工,因为与丝绸有很大的关系。
唐代扬州刺绣很发达。扬州为当时的佛教中心之一,从事刺绣佛经佛像的艺人很多,在技法上也有新的创造。鉴真带有多名刺绣师和刺绣作品、材料到日本,正反映了这种情况。刺绣技艺的提高,是建立在丝绸和染织业发展的基础上的,这也说明了扬州丝绸业的发达。
据有关史料记载,扬州丝织品的质量好,品种也多,有锦、绫、纻等。《通典》卷六说扬州进贡的丝织品有“蕃客锦袍五十领,锦被五十张,半臂锦百段,新加锦袍二百领……独窠细绫十匹”。在这之前,天宝二年唐玄宗登望春楼观看各地送来的货物,广陵郡的船上就有“锦”。所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说明,鉴真将扬州的丝织品和有关技艺传到日本,是有充分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的,甚至可以说,鉴真是有计划有规模地向东瀛输送扬州丝绸的先驱者。
又据有关介绍,日本奈良正仓院珍藏的染织遗宝超过了十万件,另外还有法隆寺保存下来的丝织品,其数量是惊人的。这不能不使人想起鉴真所起的巨大作用。
鉴真的东渡,应该被视为海上丝绸之路向东的探索和延伸,是使盛唐时期的扬州文化走向世界的伟大创举,也是造成日本奈良朝文化的原动力。从这一角度来说,鉴真是佛教界中将中国文化输入别国而且取得巨大成就的第一人。
范文五:鉴真东渡的当代价值
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波峰与浪谷之间,一叶孤舟颠簸起落、或隐或现,它拒绝命运的捉弄,而选择在狂风与巨浪之中搏击、战斗。这样的战斗惊心动魄,而这样令人肝胆俱裂的战斗竟然不止一次、两次,是整整六次!唐代高僧鉴真,用他六次殚精竭虑的战斗,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书写了佛教传播史和人类精神史上的壮丽诗篇。
鉴真东渡,绝不仅仅是一个悲情的故事,鉴真,也绝不应该仅仅凝固为一个殉道者的化身。鉴真和他九死不悔的东渡,必然深邃广阔,常讲常新,越拭越亮,在当代,在未来,都将彰显其宝贵的价值,为民族精神的建构与传承,为人类自身精神与文化基座的巩固与完善,提供永不磨灭的意义。
首先,鉴真东渡给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提供了精神和价值的观照维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其中包括社会成员利益追求的正当化。与改革开放前驱逐个人、拒绝利益之类反人性的实验相比,利益追求得到最广泛的认同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社会进步,但与此同时,人们心中物欲的魔鬼苏醒过来并开始张牙舞爪地吞噬灵魂。许多人不顾一切地攫取金钱、不择手段地追逐利益,问题奶粉、问题疫苗、问题蔬菜,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陈良宇、熊国贤、周久耕,腐败大案要案触目惊心;社会空气遭到严重污染,人文精神无助地哭泣悲号。这样的背景之下,鉴真就是一记重锤,锤击着人们麻木的心灵;鉴真又是一座灯塔,照亮人们迷途的灵魂;鉴真还是一粒火种,重新点燃物欲狂风中奄奄一息的精神和价值之烛。众所周知,茫茫太平洋曾将鉴真的命运割裂为截然不同的两个区域:此岸,是万众崇敬、优厚供养、名利双收;彼岸,是荒蛮落后、坚苦卓绝、断根飘蓬,而横亘在这两者之间的,则有茫茫大海和数不清的磨难、劫数。如果仅仅满足于物欲而没有精神的追求和价值的尺度,鉴真的东渡根本毫无必要、更无法完成。但鉴真终于仗价值之剑劈山开路,将文明的种子洒向蛮荒之地。面对鉴真,在物欲中行将窒息的你们,我们,难道不该敛容沉思、面壁思过吗?
其次,鉴真东渡倡导了“韧”的精神,扫除着弥漫社会的浮泛浮躁之泡沫。不能不承认,与当今社会强烈的物质欲望紧密联系的,是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以及奢靡、浮华、贪婪的雾霭,它们遮蔽了本该澄澈明亮的天空,蛀食着民族的健康肌体,一定程度上撼动了民族的精神大树。而鉴真用一生来注解一个叫做“使命”的美好词语,诠释一种叫做“坚韧”的普世价值,同时用“坚韧”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扑灭一切浮华、浮泛与浮躁,还天地以本色,还人心以清明。六次东渡,鉴真遇到太多挫折。第一次东渡前,将与鉴真同行的徒弟跟一个和尚开玩笑,结果那个和尚恼羞成怒,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地方官员闻讯大惊,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首次东渡因此未能成行。其后接连失败,其中第五次东渡尤为悲壮。那一年鉴真已经60岁了,船队从扬州出发,刚过狼山(今江苏南通)附近,就遇到狂风巨浪,在一个小岛避风。一个月后再次起航,走到舟山群岛时,又遇大浪。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南部靠岸。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饶是如此,鉴真仍然义无反顾地再次出发,把“使命”紧抱在怀中,将“坚韧”演绎到极致。这一次,他终于成功了。面对鉴真,席卷社会的浮躁、劫持我们的功利,怎能不赧然汗颜、如潮退却?
其三,鉴真作为民族观的象征符号倡扬着民族之根,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民族根、民族魂从来就不是虚无空泛的东西,民族凝聚力也不是一句苍白的口号或者一个无用的名词,它们与历史相连、与文化相系、与精神相牵。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的社会当然不例外。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同心圆,又七层核心价值观构成:圆心位置是人类普适的道德观,然后依次为自然观、群体观、社会观、政治观、民族观、国际观。其间每一层都有历史的或现实的社会榜样,也就是代表核心价值观的符号。鉴真就是代表我们民族观的价值符号之一,而其作为民族观价值符号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他早已根深蒂固地嵌进民族的肌体和血液,汇入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绵绵不绝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作为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历史形象和精神楷模,他和其他可歌可泣的英雄、伟人一样,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彰显其文化魅力,体现和宣扬着中华民族的人性之美和品德之美。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多次呼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知识分子不仅要写文章和言语上呼吁发扬民族文化,而要用具体的行动去做表率”。
其四,鉴真东渡对于恢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唤起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实现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认同理论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 H?埃里克森的重要理论贡献,本来用于指个体的身份认同。所谓认同,即人们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人们如何回答和解决“我是谁”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埃里克森看来,正是人的认同决定了其生存感:“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没有同一感也就没有生存感”。人类个体如此,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寻求认同以获得本民族的存在证明,正是各个民族在历史的任一阶段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关切。
最后,重倡鉴真东渡精神有利于准确定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妥善经营中国的国际关系。鸦片战争以后,漫长的一段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苦难史:1842年的南京条约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此后,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天津和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重压之下,在地图上一眼望不到头的租界、割让地的包围之下,中华民族在哀痛呻吟,中华民族的耻辱在蔓延疯长。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将中华民族的耻辱放大到极限,也让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坠落至最低极限。鉴真东渡作为历史事件,早已定格在辉煌的大唐时代,鉴真精神的光芒,却照彻寰宇、辉映古今、直到永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鉴真东渡简介,鉴真东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