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经济法政学院
09121218
沈茜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1.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崛起。从18世纪80年代前后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阶级关系的简化。阶级斗争与物质利益、与经济关系联系的明朗化,使马克思、恩格斯能够科学地说明物质生产和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进而能够科学地说明社会结构,说明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
2.独立的近代无产阶级的形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发展,使得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科学世界观。同时,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新的科学的哲学世界观的确立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前提条件。
3.人类先进理论思潮的出现。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主要的理论来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两个重要理论来源。
4.自然科学的新发展。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新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1.马克思的思想转变:1842年初,马克思通过担任《莱茵报》主编开始直接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通过对社会现实状况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逐渐深人的了解,马克思日益觉察到经济因素、物质利益的作用和社会关系的客观性,促使和推动马克思将其视域由政治的观念转向物质利益、经济关系,从而走向对人类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
1843年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马克思在确立有关社会现象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论犹太人问题》一文,则大大推进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所取得的唯物主义成果,标志着他进一步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在完成唯物主义转变的基础上,马克思也大致同时完成了他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诉诸无产阶级,
清晰地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历史使命,他把哲学称为人类解放的头脑,而把无产阶级称为人类解放的心脏。
2.恩格斯的思想转变:转向无神论和黑格尔主义;参与青年黑格尔运动;社会主义倾向及其发展;对政治经济学和英国状况的研究,1844年初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恩格斯完成向共产主义和唯物主义转变的标志。
三、对共产主义的经济学、哲学论证和异化劳动学说
马克思在转向哲学唯物主义以后,为深化自己取得的有关历史的新见解,于1843年底开始投身于紧张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中,首次研究成果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1.异化劳动思想。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是以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与其产品的关系这一经济事实为基础的。这一事实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马克思引用了曾被德国古典哲学家广泛采用过的哲学术语“异化”一词来对这一经济事实进行描述,把“劳动的对象化”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特殊表现概括为“劳动异化”。
在论述异化劳动范畴过程中,马克思阐明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思想:第一,关于劳动、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二,关于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第三,关于人的本质及其社会性。第四,关于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等。
2.对共产主义的论证。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私有财产和劳动异化在发展中走向自身否定的过程,即私有财产和劳动异化的“积极的扬弃”过程。马克思在批判地考察了既有的各种共产主义理论基础上,把它们区分为三种理论形态:第一种理论形态即“粗陋的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实际上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第二种理论形态是“仍具有政治性质的、即民主或专制的”共产主义。第三种理论形态即是以他为代表的对共产主义的见解,这种“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对自己所理解的共产主义进行了说明。他指出,这种共产主义,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在工人解放中,就包含着全人类的解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奠定了最新的重要基础。
四、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和“新唯物主义”的构造
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特别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表明,一种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已经奠定,现在的任务是将已获得的基本思想系统化,以更清晰、更透彻的形式表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彻底
清理以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为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完成这一任务的。
1.对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神圣家族》展开的对鲍威尔兄弟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清理德国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前奏。通过这一批判,不仅清算了鲍威尔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哲学”,而且也清算了一般的思辩唯心主义,特别是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在对思辨唯心主义哲学批判的同时,马克思阐述了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一方面只有从生产实践出发才能理解历史因素和历史过程的彻底唯物主义观点。赋予了实践、物质生产以显要地位。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及其基于物质利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历史过程的真正推动力的观点等等。
2.“新唯物主义”的纲领。系统构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通过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制定的。在《提纲》中,马克思集中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缺陷,特别是费尔巴哈不理解现实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这一根本弱点。表达了对实践本质的科学理解。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实践在现实历史过程中,在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说明,阐明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历史观以及阶级基础和历史使命上所体现出来的原则区别.表述了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实质和历史使命
3.“新唯物主义”的论证和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他们的新唯物主义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和系统的阐释。第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而,个人的肉体组织决定着人们必须进行自己的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使生活资料的生产成为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第二,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的活动的分析,第一次阐明了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交织在一起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第四,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即交往关系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是一切时代构成国家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基础。国家是交往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五、唯物史观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在完成制定、论证新世界观的任务以后,就把自己科学与政治活动的中心转移到新世界观的实践方面,即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和武装无产阶级,首先是德国无产阶级。
1.科学世界观在《哲学的贫困》中表述的基本内容:关于生产力、社会关系以及观念、范畴;关于历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阶级表现。
2.科学世界观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表述。《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形成时期的最后结束,并宣告了它们同工人运动的结合。《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科学纲领,同时也是正面表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从始至终贯穿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这种斗争在现代已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彻底消灭阶级划分和阶级对抗,就不能使自己获得解放。
范文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19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和欧洲的物质和经济事实是根源和基础。
2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产业革命----生产力巨大飞跃——产业革命席卷欧洲——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3 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借鉴
德国古典哲学家:
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和唯心主义体系
费尔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义
古典经济学家:
英国大卫〃李嘉图、法国西斯蒙第
空想社会主义者: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 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是必要条件。同马、恩毕生的科学研究是分不开的。
5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
1)1841博士论文——唯心主义
2)1842《莱茵报》工作期间现实问题的冲击
3)与奥格斯堡《总汇报》的论战
4)1843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5)1843年巴黎《德法年鉴》转变完成
6)尚未成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7)《圣神家族》接近唯物史观科学体系
8)形成标志:1845《提纲》、《形态》
6 《尔巴哈提纲》的主要内容?
1)揭露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性在于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意义(一、五)
一,揭露旧唯物主义把客观世界单纯地看作认识对象,不把它首先看作是实践的、改造的对象的错误观点。
二,指出被旧唯物主义忽视的意识能动性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这就决定了旧唯物主义无力彻底粉碎唯心主义。
三,批判费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看法
四 揭示了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是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二)
马克思针对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客观真理性的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3)揭露旧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根源(三、四、八)
旧唯物主义主义者由于不了解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他们也就不能正确地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分析和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揭露了他对宗教批判的不彻底性,阐明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4)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六、七)
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的区别。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5)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九、十、十一)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7唯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1)唯物史观使马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
2)唯物史观为马政经的创立奠定了牢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3)唯物史观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8请分析以下这段话所反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哪些?(参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9《宣言》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论述?
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二、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四、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前提
五、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的统治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10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理论的贡献?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度
11《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流通理论、经济危机理论
12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2.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费尔巴哈的辩证法,黑格尔的唯物论。
3.描述两者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和唯物论。它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第一次历史性的将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第一次将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历史唯心主义予以修正,避开了前人在研究历史发展的决定问题时常陷入的唯心主义陷阱。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批判性继承。
范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给世人留下的珍宝,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实践的哲学,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命运获得解放的理论武器,它为人们走向共产主义指引了方向。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创立
1 实现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提出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1842年参加《莱茵报》的活动后,就开始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和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和实践使马克思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马克思直接从事实际的政治斗争,站在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最前沿,正是由于对这些斗争经验的反思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马克思开始了向唯物主义转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努力探索多国历史著作和早期资产阶级作家、启蒙主义者政治理论作物的产物,其中马克思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由此马克思转向从市民社会探究政治国家的根源,从而开辟了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导言》,对宗教根源的揭示,把“人类解放”归结于消灭私有制,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论证,对革命实践作用的论述,已经实现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范文四:马克思主义时间观解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时间观克服了自然时间的物理性抽象性,深入到了人本身的问题和社会经济的问题。社会时间理论为理解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产的本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线索。物质运动时空的传统时空观,掩蔽了马克思在时间理论上的划时代变革。通过论述这两种时间观以此来展现马克思主义时间观独特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自然时间;社会时间;马克思时间观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031-02 一、自然时间及其思想渊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体系中,时空范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在对物质范畴的理解基础上展开的。在这一框架中建立的所谓“物质―时空”观被看作是现代唯物者为了克服传统唯物论(传统哲学)时空观的种种问题所做的努力。然而,我们之所以称之为“自然时间”,是因为此“物质―时空”观本质上仍然没有跳出抽象自然(脱离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自然)的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的时空理论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自然时空观。它的主要思想来自于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著作,如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以及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的这部著作也最具有代表性,他在第三章中单独谈到了时间空间问题。在鲜明地指出物质的客观性的观点后,他说唯物主义也不可避免地要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性,而不是像康德那样把时间和空间理解为直观形式。接下来,他总结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之内才能运动。”列宁的表述是要阐明时间空间一方面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最后对于康德和马赫的时空观,列宁还做了详尽的批判。康德所谓先天知识的原则,即时间空间。这二者是先天知识何以可能的“条件”,是我们直观的纯形式。其“先验阐明”部分就是要说明,正是时间作为认识(感性直观)的内在形式,才使得算术真正可能。时间既不是事物现象中的某种关系的抽象,也绝非事物的存在方式。而马赫则走得更远,如果说时间在康德那里还具有“先验性”,而在他这里只有“主观性”。时间根本不是物理学家所熟悉的形而下的绝对概念(实际上他抛弃了传统哲学在思考这类问题上的基本进路),而是我们在整理感觉材料的主观工具。马赫的时间概念更多是从时间感觉这种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出发的。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尽管指出了马赫等人在时空理论上所犯的一系列错误,但并不意味着它自身不存在问题。马赫的哲学所反对的便是传统形而上学的观念,尤其是在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而这恰恰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所面临的问题:他们所赖以讨论问题的框架正是马赫多要批判的传统哲学的框架。 传统哲学往往从存在、实体、运动这些范畴等着手来阐述时间空间理论。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到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和法国唯物论者都以这样的进路来思考时间空间理论。即使费尔巴哈也同样如此。 在《物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把时间和运动联系起来考察,时间就是在运动变化(一前一后)中数出来的数。这样的运动是连续的,数也是连续的,时间自然也是连续的。时间的连续在古老的希腊人的观念中意味着未来不断地流逝。不论是广到时间的流逝抑或具体到计数的度量过程,在他们看来都离不开心灵的作用。时间是通过我们心灵的作用即计数所得到的,但并不意味着时间是心灵的附属物。他说:“如果除了灵魂和灵魂的理智外,再无其他东西有计数的资格,那么,假若没有灵魂,也不能有时间,而只有以时间为其属性的那个东西,即运动存在了,如果没有灵魂运动也可能存在的话。先于和后于是在运动中的,而它们作为可数的东西就是时间。”显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既然运动不依赖于我们的心灵而存在(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前后之间的现在也在运动中,那么现在所计数的时间也不依赖心灵而存在。以此,亚里士多德是要说明作为实体的时间具有实在性。总体上,亚里士多德所阐述的时间不过是运动的度量,是在空间化了的物体运动的度量。随着近代机械唯物论的流行以及力学的空前发展使得物质实体和运动也随之机械化,连时间也是如此。因而才有了牛顿工具主义的伟大产物,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牛顿将绝对时间定义为真实的数学的时间,本质上是均匀流动的测量运动的,不依赖于任何事物。这样一种鲜明的物化时间理论一度占据了现代唯物论体系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它在强调时间的实在性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对时间的绝对化抽象化。这也是康德和马赫所发现的传统时空观的问题。为此,康德试图从人的主观理性角度来为时间空间找到全新的定位,而尽管马赫夸大了其主观性,但他们至少都试图从人的经验人的感觉出发来理解时间空间。即使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坚持列宁关于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时空的客观实在性观点,批判了牛顿绝对时间的工具性分离性观点,批判了康德马赫的否认时空实在错误观点。但是,他们仍然没有真正结合人的实践活动来理解。使得对时间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辩证唯物论的自然维度上,显然这样超越的时空观是不能用于理解马克思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特定内涵的。 二、马克思的社会时间观 马克思早期关于时间的理论,是在批判德谟克里特时提出来的。在其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就谈到了时间与人的感性知觉之间的关系。在原子论者德谟克里特的原子世界中,时间是没有容身之处的。因此,德谟克里特将时间置于实体世界中。而马克思认为这种做法会将时间引向实体化的路上,时间也就失去了独立性;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同德谟克里特将时间与人的自我意识相关联的立场。即使青年的马克思或多或少受了康德影响,而愿意从时间与人的主体性关系上把握其本质。他写道:“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了的时间,就是感性世界自身之存在的反映。”时间问题就是感性的问题。但是,成熟时期的马克思重新厘定了考量时间理论背后的框架,因而才发现包括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切实践才是时间理论的真正本质。这样,感性基础上的主观时间过渡到了实践基础上客观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视界中,以往传统哲学所描述的抽象的物质实体,逐渐被能动的可以用于生产的要素所替代。理性对象的物质实体被经济活动中的交换分配流通所打碎。在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方式中,转化为商品的物本身被重新由劳动来塑造。马克思对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进行考察时认为,商品具有两个基本属性。这两种属性关涉着两种不同的劳动。使用价值展现的是人的具体劳动,而价值关系到抽象的人类劳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交换价值,而作为交换价值基础的商品的价值量正是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度量的。量化了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了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所谓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完成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相较于自然时间的物理化机械化,社会化了的时间只有在社会历史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由于商品生产规律的客观性使得其劳动时间也具有了客观性。而这样的客观时间,既是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论重要环节,也是理解资本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的主要线索。在劳动时间内,工人为了自我的生存发展,会力图缩短劳动时间,从而扩大自由时间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压榨工人的自由时间。通过剩余价值的剥削,实质上资本家不仅占有了工人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还占据了他们的自由时间。因为工人失去了闲暇时间,人的自由发展也就无法真正实现。所以,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即实现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便直接和社会时间又了本质关联。要摆脱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人自由个性的发展,必然受制于商品生产中的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很清楚,当这种时间和表征人的生命积极存在的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它不仅仅会带来对人的解放,而且也会带来人的某种否定。“在国民经济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就社会劳动中所包含的这样一种消极破坏,马克思说:“劳动是活的、塑造形象的火;是物的易逝性,物的暂时性,这种易逝性和暂时性表现为这些物通过活的时间而被赋予形式。”简言之,社会时间中亦包含了这样一种异化或破坏,尤其是对于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今时代。 三、马克思主义时间观的意义 我们看到,尽管自然时间理论是阐述辩证唯物论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被马克思置于社会经济视野中的社会时间,才是马克思主义时间观真正具有创造性的部分。马克思在考察时间问题时,抛开了以物理化机械化以及主观感觉的方式来理解时间本质的思路,转而从人的实践去理解阐述时间问题。这一理解是马克思在早期感性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不但将之应用到经济生活的领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上升到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哲学高度。因而,我们仅仅依循物质运动时空来理解时间问题,是很难看到马克思在历史唯物论上的伟大变革。因为社会劳动时间才是我们理解商品、价值、劳动、自由发展,革命解放这类问题的重要线索。在当今消费社会,技术化统治下对人的时间本身及其观念的扭曲或异化,马克思人化社会化的时间理论还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32.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者,1976:176-177.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70. [4]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4.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4. [6]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90.
范文五:马克思主义时间观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主义时间观解读
作者:敏涛
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3期
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时间观克服了自然时间的物理性抽象性,深入到了人本身的问题和社会经济的问题。社会时间理论为理解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产的本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线索。物质运动时空的传统时空观,掩蔽了马克思在时间理论上的划时代变革。通过论述这两种时间观以此来展现马克思主义时间观独特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自然时间;社会时间;马克思时间观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031-02
一、自然时间及其思想渊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体系中,时空范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在对物质范畴的理解基础上展开的。在这一框架中建立的所谓“物质—时空”观被看作是现代唯物者为了克服传统唯物论(传统哲学)时空观的种种问题所做的努力。然而,我们之所以称之为“自然时间”,是因为此“物质—时空”观本质上仍然没有跳出抽象自然(脱离了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自然)的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的时空理论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自然时空观。它的主要思想来自于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著作,如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以及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的这部著作也最具有代表性,他在第三章中单独谈到了时间空间问题。在鲜明地指出物质的客观性的观点后,他说唯物主义也不可避免地要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性,而不是像康德那样把时间和空间理解为直观形式。接下来,他总结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之内才能运动。”列宁的表述是要阐明时间空间一方面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最后对于康德和马赫的时空观,列宁还做了详尽的批判。康德所谓先天知识的原则,即时间空间。这二者是先天知识何以可能的“条件”,是我们直观的纯形式。其“先验阐明”部分就是要说明,正是时间作为认识(感性直观)的内在形式,才使得算术真正可能。时间既不是事物现象中的某种关系的抽象,也绝非事物的存在方式。而马赫则走得更远,如果说时间在康德那里还具有“先验性”,而在他这里只有“主观性”。时间根本不是物理学家所熟悉的形而下的绝对概念(实际上他抛弃了传统哲学在思考这类问题上的基本进路),而是我们在整理感觉材料的主观工具。马赫的时间概念更多是从时间感觉这种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出发的。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尽管指出了马赫等人在时空理论上所犯的一系列错误,但并不意味着它自身不存在问题。马赫的哲学所反对的便是传统形而上学的观念,尤其是在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而这恰恰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所面临的问题:他们所赖以讨论问题的框架正是马赫多要批判的传统哲学的框架。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