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湖北省安陆市王义贞花园小学 江红波
【设计理念】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老先生细致精准地描写出爬山虎充满 了勃勃生机的“叶”和“脚” ,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也是课文的重点。设计时分两课时 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研究“叶子的特点” ,第二课时重点讨论“脚”的特点。教学中立足工 具——课本, 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熏陶,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充 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审美能力, 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过程与方法: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 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教具准备】教具(爬山虎实物,教学课件) ;学具(水彩笔)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 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 ___ 和 ____? (爬 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爬山虎的脚。
1、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2遍)
2、质疑:学习爬山虎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随机板书)
板:样子?
怎样爬?
??
3、 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学习的价值! 课文第 3自然段就就讲了爬山虎的样子, 还讲了它生长的位置和颜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画出这样的句子。
【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直奔教学目标。 】 二、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找一找: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样子、生长位置和颜色的句子。
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 (板:茎上长叶柄 枝状 细丝 嫩红)
谁能说说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触角很细,头上有圆片)
师:哦,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些细丝。
画一画: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了解到的爬山虎,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学生绘画)
评一评:谁愿意把自己的画让老师展示一下,请同学们对照板书评评这幅画。 (投影爬山虎 实物)
读一读:谁能通过朗读读出你了解的爬山虎吗?
【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采取说、画评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师:作者把爬山虎描写得多么细致呀! 是什么原因呢?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谁能独 具慧眼找出来呢?
对了, 正是因为作者 “注意” 了, 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 形状、 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 “爬山虎是怎样爬” 的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 4自然段。 (板:爬)
1、 默读课文, 画出爬山虎爬的句子, 重点标出表示动作的词交流。 (谁能说说你画出了哪些 句子,标出了哪些词)板:触 巴 拉
2、理解:触 巴 拉
质疑:你认为“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挨)
追问:为什么不用“挨”而用“触”呢?
提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细小圆片;小轻,只能触)
“巴”可以换成什么词?(抓贴)为什么不用抓呢?老师做抓的动作。 (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师想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动作, 注意观察。 (指名一人做 “巴” ; 一人做 “贴” ) 谁在“巴” ,谁又在“贴” ,你是怎么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为什么用“巴”不用“贴”呢?(爬上虎的脚是小圆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读第一句)
你读时注意了什么?(“触”读得轻, “巴”读得重)谁还能读一读
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拉”的呢?谁来读读写拉的句子。 (指名读)
演示:(老师拉一名同学)老师在拉谁?
文中什么拉什么?(脚拉茎)
是怎么拉的呢?(学生说,老师做动作)
3、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组用自己的话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完后可补充。 ) 全班交流, (谁能说说)
4、出示 CAI :他们说得怎么样,让我们看看画面吧!现在谁还想说。
5、感情朗读:读到这,你对爬山虎的脚有何感受?(提示:对本身,对自然?)
太有趣了,
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读把你的 ___的感受展示出来吗?
齐读第 4自然段
【抓住关键语句, 启发学生挖掘, 揣摩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起到的作用, 既训练了学生思维, 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恰当的肢体语言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寓教于乐;感情朗读,悟出了 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全班产生共鸣;演、说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学习第 5自然段
1、师:爬山虎的脚都能触着墙吗?那是怎样呢?
板:触着墙(牢固) 没触着墙(萎了)
2、原来爬山虎的脚还有这些变化,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来的吗?
3、启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吗?(谈启示、说方法)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 作者的观察方法、 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 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
【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
五、小结:
1、我们观察事物时要耐心,细心,还要长时间的观察,这样才能把认识的事物写清楚,你 们明白了吗?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课后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种植物。
【板书设计】 (略)
范文二:《爬山虎的脚》
课堂教学中学生永远是最主要的
——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程序介绍:
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我安排了预习题,其中最后一题为: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好多同学没有认真听我讲课,而是一直在摆弄他们的画。我立刻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投其所好:采用竞赛的方式,让男女同学各选一名代表,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学生们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表现得都相当认真、慎重,选出的同学画得也非常细致。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男女生之间为了找出对方的缺点都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起来。不一会,就纷纷举起了手: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也都提了出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也被同学们的这种学习和钻研知识的热情所感染。在我脑海中原来设计的一大堆板书一下子被一幅精美的图案所代替了:对,应当进一步扩大战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立刻之间所有的学生都动起笔来。就连平时最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在那儿埋头苦干起来。我找了一名小画手,上黑板作画,让它作为本课的教学板书。我看着同学们的画,我内心一阵阵激动和兴奋:我所要讲的、要强调的居然都在同学们画图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了。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教学反思: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范文三: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 及它是如何一步步往上爬的。 课文第 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 从刚长出来到长大, 叶子的 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 3到第 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 一步步往上爬的。作者通过几个动词“触、变、巴、拉、紧贴”等,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写 清楚了。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和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 有顺序 地写下来。
教学目标:一、认识“均”等 5个生字,会写“虎”等 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 等词语。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三、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四、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
1. 板书 爬山虎 你们见过爬山虎吗?
2. 播放爬山虎的图片。你知道爬山虎还有其他什么名字吗?(巴山虎、地锦、常青藤)
3.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叶圣陶老爷爷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 。看到了这个题, 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1)爬山虎怎么会有脚呢?
(2)爬山虎的脚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3)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呢?
4. 既然同学们有那么多的疑问,我们就一起去书本上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朗读 指生分段朗读。
(三)再读课文,完成练习:
作者从() ()以及()来介绍爬山虎的,着重介绍了爬山虎 ()
(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是如何一步一步爬上墙的。
着重介绍了爬山虎的脚以及是如何一步步爬上墙的。 )
三、重点感悟
作者着重介绍了爬山虎的脚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爬上墙的。那么接下去,我们先来看看 它的脚到底是怎么样的?
(一)教学第三自然段
1.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用笔画出直接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2. 出示句子: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 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 是爬山虎的脚。
3. 读了这些句子,你都读懂了什么?或者从这些句子当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1) “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脚生长的位置)
(2)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脚的形状)
(3) “六七根”——(脚的数量)
(4) “也是嫩红的”——(脚的颜色)
小结:作者是从位置、形状、数量、颜色四个方面对脚进行了有序的描述。对于爬山 虎的脚的具体特征都是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所得来的。
4. 齐读
5. 比较句子 出示: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
说说这两段话的差别在哪?你觉得哪段更好?为什么呢?从这段话当中我们也能知道 爬山虎脚的基本信息啊,比如它的位置、形状、数量、颜色。为什么你们觉得是课文中的好 呢?
预设:第一段好。 (1)因为把爬山虎的脚比做蜗牛的触角,更加形象生动。
(2)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说明作者把两种事物拿 起来比较过,从而可以体会出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比较。
6. 齐读第三自然段。
7. 小结。
(二)教学四、五自然段。
过渡:作者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数量、颜色。那它 底是怎么利用它的脚一步步往上爬的呢?
1. 自由朗读第三、四自然段,用“——”画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并用笔圈出动词。
2. 你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吗?(2— 3个学生)
提供动词:“触、巴、拉、贴”
3. 用你自己的笔画画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过渡:那些触着墙的爬山虎就这样慢慢地一步步地往上爬了。 那爬上去以后, 爬山虎的 脚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出示:
“触着墙的, 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 那些脚巴在墙 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过渡:那并不是所有的爬山虎都是触着墙的, 那么那些没有触着墙的爬山虎又怎样了呢 5. 出示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枯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
6. 小结:四、五两段我们主要抓住了几个动词“触、巴、拉、贴”了解了爬山虎是怎 样一步步爬上墙的,以及它的脚的一些变化情况。
7. 齐读四、五自然段。
(三)复述“爬山虎的脚”以及“它是如何一步步爬上墙的。 ”
第三段我们主要讲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数量、颜色,第四、五段主要讲了爬 山虎是怎样一步步爬上墙的。那你能不能把这两部分连起来,复述一下呢?
四、作业布置
1. 抄写生字、词语。
2. 背诵第 3到 5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不但知道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还知道了爬山虎是怎样一步步爬上去的。 同时我们要知道了作者的观察方法, 叶圣陶老爷爷告诉我们, 观察要仔细, 要善于比较。这 节课我们主要来看看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二、教学第二自然段
(一)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你觉得叶子很美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二)交流:
1.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1)抓住“拂” ,如果把“拂”改成“吹”好不好?
(说明风是轻轻地吹,叶子很轻轻漾起的波浪一样。 )
(2)指名读(2— 3位同学) 齐读
过渡:这句话说的是叶子的动态美,有没有叶子的静态美呢?
2.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的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均匀,没有重叠起来,也不留一点儿缝隙。
(1)作者看着这些叶子,心情怎样?(舒服)
(2)为什么这些叶子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呢?(新鲜、均匀、整齐而不重叠)
(3)你能读出那种舒服的感觉吗?(2— 3位同学) 齐读
过渡:叶圣陶老爷爷,除了观察到了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他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 变化?是怎么变化的呢?
3.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1)叶子从嫩红变成嫩绿,这个变化的过程也很美,你能美美地读一下这 个句子吗? 指名读 (2— 3位) 齐读
三、总结观察方法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中,学到了叶圣陶老爷爷怎样的观察方法?
1. 要有顺序。 先观察叶子, 再观察爬山虎的脚, 再观察爬山虎是怎样一步步地爬上去的。
2. 要仔细。如果没有认真仔细的观察,作者不可能会发现爬山虎的脚。
3. 要连续。从爬山虎叶子的颜色的慢慢变化,以及观察到爬山虎是一步步爬的,可以看 出作者的观察具有连续性。
4. 要有重点。作者着重观察了爬山虎的脚以及爬山虎是怎样一步步爬上去的。
5. 还要有比较,要会联想。作者把爬山虎的脚跟比作蜗牛的触角,还把它的脚想象成蛟 龙的爪子。
四、小结
我们要学习叶圣陶老爷爷,仔细地,连续地,有重点地去观察,你就能发现别人发现 不了的许多有趣的事情。要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五、学习阅读链接
六、作业布置
1. 课堂作业本
2. 仔细观察某一种事物,并记录。
七、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
形状
脚
数量
颜色
爬
没触着墙的——萎了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爬山虎的一些特点以及 他是如何一步步往上爬的。在讲特点的时候,学生基本能抓住一些关键词, 能主动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总结出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 形状、 数量、 位置。 这篇课文上得失败的地方就是爬山虎是如何一步步往上 爬。 虽然抓住了几个动词, 也让同学根据几个动词简单地说说它是如何爬墙 的, 但是等到用简图画一画时, 同学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从这里可以看 出, 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 没有通过自己的想象, 当然可能是我的引导 没有起什么作用。
范文四:爬山虎的脚
6 爬山虎的脚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以及留心观察周围十五的
强烈兴趣。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生词。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沥青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
观察周围事物ide 意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序地写下来的。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滕,绿绿的叶,趴在墙
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爬山虎)你还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了
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主要写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
自然段)
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有些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
段。
3、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字典。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读音
注意:“茎”读j īng, 不读j ìng 。
多音字:
k 空ōng 隙 铺 铺p ū
开床铺
p ū
zh 重òng 叠 跟着zhe
空 重 着
k 空ōng 间 zh 重òng 量
字形:
注意“虎子头”的写法,很多同学都没有勾。
zh 着áo hu 火ǒ
理解词语:
均匀: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当,时间的间隔相等。
拂过:风轻轻地吹过。
叶柄:叶子的组成部分之一,连接叶片和茎,长条形。
蛟龙:古代传说中指兴风作浪、能引发洪水的龙。
触角:昆虫、软体动物活甲壳类动物的感觉器官之一,生在头上,
一班呈丝状。也叫触须。
四、分段读课文,读通顺、连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本文分段吗,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
地和叶子呢?(这是必要的交代,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里,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的,这样才会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
二、逐段学习,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按什么顺序来介
绍叶子?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刚长出来的 长大了的,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色:绿得新鲜:排列:叶尖朝下,均匀;动态:漾起波纹。)从中你学到了什么?(观察细,按顺序,
抓特点等。)
(2)再读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
(3)出示练习(课文练习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 ),看着( )。叶尖( ),在墙上铺得( )没有( )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4)练习背诵这部分。
2、学习勒沃的第3自然段。
(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他/她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
①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什么颜色?
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爬的?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问题。
①请读第3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配属虎的脚长在哪里吗?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或者说爬山虎的脚实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
②让学生同桌比划比划。
(4)学习爬山虎的脚什么样,什么颜色。
①读第1—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 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由直变弯——灰色的
②请一部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有触着墙的脚。另一部分画触着墙的脚。
③讨论画的情况。
④小结:爬山虎真了不起呀,为了生存,它在不断的改变着自己,是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5)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爬的?
① 自学第4自然段,明白了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
演。
② 学生汇报。
③ 老师出示几个词,这几个词都与爬山虎的脚有关:触、变、
巴、弯曲、拉、紧贴。全班学生按词的顺序背诵这一段。
④ 读了这个段,你有什么问题?
细丝为什么变弯了?触着墙的细丝头为什么又要变成圆片?
细丝拉嫩茎是怎么样用力的?
⑤ 小组讨论汇报。
(6)小结。
①课文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a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 它是什么样子的;c 、它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
②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主线在我们面前的?(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教师小结
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们要想作者那样,养成细心观察、不断观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序地把事物介绍清楚。
范文五: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
学习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预习任务 :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3、仔细阅读课文后,我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位置以及它的叶子的形态。
4、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读了课文,我还有疑问,我在课文中标注。(5、6号同学可不做)
自主、合作、探究 :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我给大家谈谈我对叶圣陶的了解。
2、我还知道爬山虎的知识。
3、我学会了以下生字、新词。(学生互助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可采取多种方式,如拼音写汉字,形近字组词,易读错字注音等。)
A 、我会写:
J ūn yún d àng y àng k ū w ěi h én j ì y è b ǐng
( ) ( ) ( ) ( ) ( )
B 、我会记:本文要求写的字我都记住了它们的字形,还给它们组了两个词写在了书上,并且不看词语我也能给每个字组词。
虎 占 铺 均 匀 顺 叠
茎 柄 触 痕 逐
C 、词语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我都理解了,并且写在了书上。
均匀 叶柄 休想 相当 一顺儿
二、研读重点、体会方法。
课文叙述顺序,知道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感悟第二自然段,品读爬山虎叶子的美。(结合爬山虎实物,抓住重点语句体会 ,可以谈感受、画画等形式。)
3、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交流观察所得。
4、多种形式朗读描写爬山虎叶子的段落,再次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学后反思,我来闯关:
1、本文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 ,
然后写 ,以及 。
2、积累课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优美句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
1、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
学习重点: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
一、展示互动,检查预习。
1、 小组内同学轮流朗读3、4、5自然段, 读一读。试着说一说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
2、对照课文,结合爬山虎实物仔细观察脚的形状、颜色。
3、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2、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结合课件、实物, 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可采取读、划、填、画的方法)
3、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4、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你可以采取你喜欢的方式展示汇报。可以口答、表演 、画画?发挥你的创造力吧!
我来闯关:
请你为爬山虎的脚画一张简笔画,并展开想象,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领可大了!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用细致简洁的文笔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根据新《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在本课里安排了两个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是重点,难点是了解爬山虎怎样向上爬。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借助电视媒体进行教学。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教学时,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地方,从中学习怎样写好片断,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本教材采用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合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让学生观察电视媒体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直观导入
一开始上课,我是这样说的:“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会爬墙的植物,它叫什么名,它是怎样爬墙的。”(板书课题揭题)学生读题。
由于学生没有见过爬山虎,所以此时我导入电视教学光盘导入部分,(导入录像)学生进行仔细观察,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又引导学生找爬山虎的脚、茎、叶柄等分别是指它的哪个部位,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法,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这样,学生既更直观地认识了爬山虎,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
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以问题:“作者是先写爬山虎的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由此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理清了叙述脉络。
(三)读文感悟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提问:“课文题目为《爬山虎的脚》,那么课文哪部分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由此自然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四)拓展延伸。
为了能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