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外幼儿教育史
中外幼儿教育史的学科面貌:20世纪20年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教育史的分支或幼儿教育学的分支。
五帝时期:出现“庠(xiang )” 是学校的雏形、萌芽
初是实施养老和儿童共育机构,后儿童保教功能占据主导地位。
保傅教育制度:在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是君主教育的有效制度。
乳保教育制度 :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事务的制度。 三公:太保、太傅、太师 三母:子师、慈母、保母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1、目的:培养统治人才 ···········学而优则仕
奠定齐家治国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光耀门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注重孕妇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
生活常规:循“礼”,原则:谦卑、恭谨、稳重 “幼仪””童子礼“,
贾谊论早期教育:一、早谕教:1、“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针对皇太子的教育。2. 早期教育是人生最重要时期。“君子慎始”,教育应及早开始。
3、胎教是早期教育的开始。王室应设置胎教之地——“蒌室”
二、慎选左右1、应建立保傅教育制度。设置“三公”、“三少”,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2、应慎选德、才兼备之师、保、傅,关系国运兴衰。
三、重儒术:是儒家学者。1、以儒家理想人格塑造太子。培养:忠信义礼孝仁 道德观念
2、以儒家经典教育太子。《春秋》、《诗》、《礼》、《乐》3、以历史知识警示太子。
四、教养结合
《颜氏家训》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誉为“家教规范”,论述关于家庭教育的地位、作用、原则、方法等,涉及普遍问题,在家庭教育史上影响重要。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一、固须早教——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1、理论基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2、时间:“识人颜色、知人喜怒”
3、幼童的年龄特点:精神专注、记忆力好;心理纯净、可塑性大。
二、威严有慈:正确处理慈爱和威严的关系。要“严慈有度”推崇体罚。
三、均爱无偏:偏宠招来祸害,意愿与效果相反。
四、应世经务“行道以利世”。强调勤奋学习,涉“百家之书”;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掌握一技之长。五、重视风化陶染, 长者的示范作用:父母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环境的潜移默化:慎交友 六、重视语言学习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一、重视蒙养教育,8-15为蒙养阶段,亦是小学阶段。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二、要求慎择师友1、自慎择乳母开始;宽裕慈惠、温良恭谨、慎而寡言。(亦为儿童应有之品行)2、培养辨别是非、交游益友能力,远损友;3、对太子皇孙尤为重要。三、小学的主要任务:学习“眼前事”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编两部教材:《小学》、《童蒙须知》
四、正面教育, 重视榜样的作用;要求教师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自然发展, 批评当时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的传统教育方法。具有积极意义。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三、因材施教,使各成其才。个性教育反映其思想的进步性。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习礼、歌诗、读书, 《社学教条》拟定一个课程表。
蒙养院制度是如何确立:1、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学制第一段为初等教育,第一阶段为蒙养院。2、专门制订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意义: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标志中国学前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 对象:3至7岁儿童;设置:附设于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师资:“保姆”,由乳媪、节妇训练而成。(第一代师资)
康有为的学前公育思想:首次提出完整的儿童公育思想,设想了从胎教到幼教的完整公共教育体系。一、论儿童公养公育,批判 “家”的罪恶和黑暗。消灭家庭,人人自由平等。(民主主义思想)二、论胎教,是教育最基本的一环。提出40多条要求,强调外象内感。
三、论婴幼儿教养,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6岁入学。17条措施。
工作人员、院址选择、目标内容、小儿保健。
蒙养园制度的建立:孙中山重视教育;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9日成立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部第一任总长。1、 1912年9月公布国民教育宗旨;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新的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对学前教育的改进奠定思想基础。2、制定“壬子葵丑学制”(1912-1913) 学制在形式上男女受教育是平等。改蒙养院为蒙养园。是学制体系上的真正的教育机构,但不占学制年限;是其他教育机构的附属部分,标志地位有所提高
3、同年,颁《师范学校令》《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应附设蒙养园,设保姆讲习科,以培养蒙养园师资。
4、北洋军阀政府时期,1915-1916,《国民学校令实施细则》:“保姆须女子有国民学校正教员或助教员之资格,或经检定合格者充之”提高了师资资格。
幼稚园制度在学制体系上的确定:1919年”五四“运动,学前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22年,教育部通过《学制改革系统案》,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新学制。“壬戌学制”。 规定:“小学校下,设幼稚园。” “幼稚园收受6岁以下之儿童。”在学制上确立了独立的地位。地位提高。
1932年,教育部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
1、内容较完备;性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学前教育的要求;
还反映了西方教会和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影响;说明中国学前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2、三方面内容: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学方法要点。
特点:目标较全面具体,并分层次;内容全面,对儿童的训练是多方面的;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寓知识于娱乐之中;儿童活动有相当自由;有最低限度要求,适应各地区不平衡情况;尚存封建专制余毒和西方教会、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影响;4、评价: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 中国化,以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理论为指导——科学化,在当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20、30 年代的学前教育反思与探索,是近代发展道路上最活跃时期,推动了全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建立53所战时儿童保育院。
托幼机构的主要形式:全日制托儿所 季节性托儿所
机构类型:1、寄宿制:由边区政府主办。2、单位日间托儿所:3、母亲变工托儿所、哺乳室 4、小学附设幼稚班5、化整为零型托儿所(游击式)
“活教育”理论1940年在江西办幼师时提出,批评传统教育。
要求重新评价教材和教法。基本观点: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1、“活教育”的目的论:“做现代中国人”。“做世界人”
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
2、 “活教育”的教材观:“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抛弃书本万能观。
3、 “活教育”的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四个步骤:试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讨。
我国幼稚教育的弊病及补救:对全盘西化倾向的批判:仿造或直接购置外国玩具;
在音乐上采用外国音乐;在放假日及庆祝活动中,对中国国庆淡漠、纪念圣诞节却丰富多彩; 其他如设备、布置、教法,外国气也重。两方面弊病:教会对幼稚教育的垄断;
社会漠视。(与当时幼稚师范状况有直接关系。)方法:1、停办外人之幼稚园及幼稚师范;
2、严定幼稚师范及幼稚园标准3、筹设幼稚师范学校并检定幼稚教师;
4、引起社会之注意。均为政府职责。
中世纪教育的特点:宗教性、等级性性恶论——原罪说(奥古斯丁)——抑制嬉笑欢闹、游戏娱乐;盲信教义;体罚盛行、取消体育。
预成论(名词解释)——小大人——否认儿童与成人在身心方面的质的差异——在教育中忽视儿童身心特点、爱好及需要——影响时间长。
文艺复兴时期的幼儿教育:儿童观:批判性恶论,儿童是自然的产物,应悉心照顾; 身心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体育和游戏的重要性;七岁前,道德和语言的预备教育; 家庭教育重要;用激发荣誉心、竞争心代替体罚。
1837年,55岁的福禄贝尔全身心投入到学前儿童教育工作中。在勃兰根堡设立“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我活动的机构”,专收3-7岁幼儿。1840年正式公布名称为“幼儿园”。 标志世界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历史地位:一生致力于幼儿园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幼儿园教育思想体系。
1、突出了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创立了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机构形式 ,一直沿用。“幼儿园之父”
2、强调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所提倡的活动材料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3、具有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
1、 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社会生态学研究方法 跨文化研究方法 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期待性和现实性 相互性和应答性 关键期 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 角色采择 拟合优度模型 依恋 移情 自尊 延迟满足 性别认同和性别分离 社会认知 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父母意识 守恒 弗林效应 创造力
2、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体现在哪些方面?3. 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3、 如何看待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5. 人文生态环境的期待性与现实性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4、 如何看待人文生态环境的相互性与应答性?
5、 托马斯等把婴幼儿分为哪几种气质类型,各种气质类型的表现。
6、 如何理解拟合优度模型?
7、 何为群体社会化理论?同伴相互作用类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8、 掌握弗洛伊德、艾里克森和班杜拉提出的与学前期社会性发展相关的心理阶段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9、 掌握安丝沃斯关于婴儿的依恋类型理论。婴儿的笑和哭的类别。
10、掌握幼儿的情绪功能、情绪调控的特点。
11、如何理解幼儿的自尊的发展,促进幼儿自尊的发展?
12、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1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如何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14、掌握庞丽娟提出同伴交往的类型。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15、鲍姆令德提出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哪几种?
16、掌握幼儿性别概念的发展特点。掌握幼儿的记忆、思维的特点
17、影响幼儿目击证词的因素
18、掌握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征的表现、影响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及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9、掌握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情感智力理论、社会智力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范文二:中外幼儿教育是
一、1919年”五四“运动,学前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22年,教育部通过《学制改革系统案》,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新学制。“壬戌学制”。 规定:“小学校下,设幼稚园。” “幼稚园收受6岁以下之儿童。”在学制上确立了独立的地位。地位提高。 1932年,教育部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
1、内容较完备;性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学前教育的要求;
还反映了西方教会和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影响;说明中国学前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2、三方面内容: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学方法要点。
特点:目标较全面具体,并分层次;内容全面,对儿童的训练是多方面的;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寓知识于娱乐之中;儿童活动有相当自由;有最低限度要求,适应各地区不平衡情况;尚存封建专制余毒和西方教会、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影响;4、评价: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 中国化,以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理论为指导——科学化,在当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20、30 年代的学前教育反思与探索,是近代发展道路上最活跃时期,推动了全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建立53所战时儿童保育院。
二、1、教育顺应自然
福禄培尔基于性善论,把教育顺应自然作为儿童教育的基点和中心。教育顺应自然的思想贯穿了他的教育思想的始终。
2、儿童
所谓
3、作业教学和恩物教学
作业是福禄贝尔为幼儿园确定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福禄贝尔为幼儿设计了许多适合他们完成的作业,主要有绘画、纸工、用小木棒或小环拼图、串联小珠、刺绣等,还包括一些劳动活动,如初步的自我服务和照料植物等,并开辟劳动园地,组织儿童进行栽种。
4、游戏理论
福禄贝尔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他是第一位阐扬游戏功能及价值的人,福禄贝尔把游戏的教育价值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在他看来,
胚芽,因为整个人的最纯洁的素质和最内在的思想就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表现的。人的整个未来生活,直到他将要重新离开人间的时刻,其根源全在于这一生命阶段
范文三:中外幼儿教育史-----
一、 论述文艺复兴时期幼儿教育的主要特点与积极意义。
1、文艺复兴运动概述。
2、特点(1)批判原罪说与性恶论;
(2)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观;
(3)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实施教育;
(4)重视幼儿体育、游戏。
3、意义:(1)历史意义:批判中世纪摧残儿童本性的教育;
(2)现实意义:根据儿童心性特点实施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由封建教育向资本主义教育转化和发展 , 表现在强调发 展个性 , 培养生气蓬勃、身体健壮、知识丰富和积极参加日常生活的人(不是僧侣和骑士) , 以发展人格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
以人文主义作指导,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和思想家, 批判了性恶论的儿童观, 反 对把儿童看成被“原罪”污染的有待赎罪的羔羊 ; 认为儿童是自然的生物,应当得到成人的 悉心关怀、 照顾。 他们重新提出了身心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和塑造新人的教育理想, 重视教 育培养人的作用, 注意到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个别差异, 强调体育和游戏的重要意义。 他们都重视家庭教育, 认为儿童虽然以 7岁入学为宜, 但在入学之前, 儿童应该在家庭中受 到良好的预备教育,尤其是道德行为与语言文字方面的教育 ; 他们重视环境,尤其是家庭环 境对儿童教育的影响,要求父母、教师或保育人员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表率 :在教育方 法上, 他们要求取消体罚,建议用儿童的荣誉心、 竞争心去代替体罚, 作为推动儿童学习的 积极手段 ; 在教学工作上,他们注意到儿童的兴趣与积极性的启发等。 意义:资产阶级的 文艺复兴运动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它使欧洲各国的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 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 相对于中世纪前期的家庭教育, 不舍于是一个重大的进 步,并深刻地影响到后来的家庭教育。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 重视学前的早期教育陶行知十分重视学前教育 , 他认为“出世就是破蒙” , 他说 :“人 格教育 , 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 ” “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 , 这个时期培养得好 , 以后只 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 , 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 ; 倘使培养得不好 , 那么 , 习惯成了不 易改 , 倾向定了不易移 , 态度决了不易变。 ”先生就是那么形象通俗地阐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继承了我国古代“教儿婴孩 , 教妇初来”的朴素教育思想 , 并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 加以论证说明。他在《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指出 :“从福禄倍尔发明幼稚园以来 , 世人 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 ; 幼儿童学者告诉我们 , 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 倾向、 态度多半 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 ”他还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 , 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小学教育应该普及 , 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 ” 因此 , 绝不能漠视小孩子的需要、能力、兴味、情 感 , 从而不知不觉地漠视了他们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大声疾呼 :“我们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 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 , 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
(二 ) 指出中国学前教育的问题所在
20世纪初 , 学前教育开始在中国兴起 , 然而 , 在中国幼教的初创阶段 , 从办园精神、教育制
度到教学内容等等 , 几乎完全照搬日本和美国 , 因此“洋化”色彩十分浓厚。这既不利于中国 幼教的发展 , 也不利于幼教的普及和推广 , 同时也使广大平民百姓的子女失去了接受幼儿教育 的机会。这种状况令有志于发展中国幼教事业的有识之士感到担忧 , 他们大声疾呼要改革幼 儿教育现状 , 建立中国式、平民化的幼儿教育体系。陶行知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相 继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 不仅强调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 而且对如何创办中国式的幼儿园也提出 了自己的设想。他指出 , 目前国内的幼稚园普遍害了“三种大病” :一是外国病。一切照搬外 国的东西 , 弹的是外国钢琴 , 唱的是外国歌曲 , 讲的是外国故事 , 玩的是外国玩具 , 甚至于吃的是 外国点心。在这些幼稚园里 , 除了幼儿和教师是中国人外 , 哪还有一点中国的影子 ? 二是花钱 病。由于这些幼稚园一切仰仗于外国 , 因此代价高昂 , 花钱太多 , 在贫困落后的中国很难普及。 三是富贵病。 幼稚园收费很高 , 只有富贵人家的子女才上得起 , 一般平民子弟则望而却步 , 因而 也就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三 ) 走出适合中国实际的路子
在指出了当时中国学前教育问题的根源之后 , 陶行知指出 , 要想普及学前教育 , 必须创办 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具体来说 , 就是要利用现有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来 陶冶儿童 , 自编幼儿教材 , 使之“中国化” ; 因陋就简 , 以最少的投入办出好的幼儿园 , 使之“经 济化” ; 加强对乡村幼儿师资的培养 , 在工厂区和乡村大量创办幼儿园 , 让平民的子女都有受教 育的机会 , 使之 “平民化” 。 陶行知经过调查研究 , 认为 “工厂和农村是幼稚园可以发现的新大 陆” , 并对创办平民幼儿园的可行性及发展前景作了充分的、令人信服的论证。陶行知指出 , 创办平民幼儿园不仅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 而且对于广大工人和农民朋友来说也是现实的 需要。 因为在工厂区 , 妇女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 , 十分辛苦 , 但又无钱将孩子送入收费高昂的幼 儿园。在中国乡村 , 幼儿园更是格外需要。农忙的时候 , 农夫、农妇们异常忙碌 , 村中幼儿不是 跟前跟后 , 就是没人照应 , 小孩子就成为家长们的累赘了。 在这种情况下 , 如果有既能使小孩子 受到教育 , 收费又便宜的幼儿园 , 家长们肯定都会乐意将孩子送入幼儿园就读。所以乡村幼儿 园的功效比城市幼儿园还要大。陶行知进一步指出 , 乡村幼儿教育若能推广便可以为受过教 育的妇女开创一个新的职业 , 从而使乡村幼儿园成为乡村妇女运动中心 , 促进乡村妇女的解放 运动。可以看出 , 陶行知的上述思想主张完全是从民众利益出发的 , 是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因 此 , 陶行知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当之无愧的。陶行知提出的“省钱的 (经济的 ) 平民 的适合国情的”这一办园原则 , 不仅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中国幼教事业的“洋化”倾向 , 促进了幼教事业的重大转变 , 而且为中国幼教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即使在今天来看 , 陶行知 的这些理论思想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 关于幼儿教育的师资培训
陶行知认为 :“ 普及教育的最大难关是教师的训练。 ”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 陶行知提出了培 养幼儿教育师资的两种途径。
1. 大力创办幼稚师范学校
陶行知提出“幼稚师范必须根本改造 , 才能培养新幼稚园之师资” 。在《试验乡村师范学 校幼稚师范院简章》中陶行知提出 , 乡村幼稚师范的宗旨在于造就能与乡村儿童妇女共甘苦 , 以谋乡村儿童妇女幸福之增进的幼稚园教师。在师范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上 , 他主张安排儿 童文学、园艺、美术、音乐、自然科学、医疗卫生、家庭伦理以及幼稚园活动等。通过“教 学做” 的方法 , 使幼儿师范生获得实际有用的知识 , 培养出 “看护的身手 , 科学的头脑 , 儿童的伴 侣 , 乡村妇女的朋友和导师。 ”陶行知认为 , 唯有这样 , 方能在全国较早地普及幼稚教育。 2. 采用“艺友制”培训幼儿教师
何为“艺友制”呢 ? 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 :“艺是艺术 , 或可作手艺解。凡用朋友之道教 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 ” “所以要想做好教师 , 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 , 凡用朋友之道 教人学做教师 , 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 ”在他看来 , 这种办法不但是最有效力之教师培养法 , 也
是解除乡村教师寂寞和推广普及幼儿教育师资之重要途径。的确 , 在当时 , 这种“艺友制的师 范教育”培养了一批乡村幼儿教师。该办法大致过程是 :第一步为参观 , 第二步为参与 , 第三步 为实习。即以乡村幼稚园为基地 , 由有经验的老师带两三个妇女作徒弟。按做中教 , 做中学的 道理 , 徒弟跟师傅学习幼稚园的各项教学活动 , 并辅以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管理幼儿的技 能、技巧。
大约经过一年半至两年的时间便可以独立工作 , 担任乡村幼稚老师。而且 , 她们同师范学 校培养出来的幼稚园老师一样具有 “看护的身手 , 科学的头脑 , 儿童的伴侣 , 乡村妇女运动之导 师的素质。 ”该方法针对旧中国经济与教育落后的现状 , 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在社 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 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已越来越高 , 昨天那种师傅带徒弟的培训师资的方法 , 已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然而 , 从实际来看 , 取得一定学历的幼儿师范生参加工作后 , 还需一段 较长时间的适应 , 而且业务的提高 , 必须经过更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可见 , 陶行知当时提倡的 “艺友制”于今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 , 学前教育已经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支持 , 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也使家 长与社会对幼儿教育寄予很高的期望。幼儿教育的发展已由城市逐步推向农村 , 为更多儿童 提供学前教育机会。国家教委颁发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 , 要求我们 的教育要真正面对“活生生”的发展着的儿童 , 把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落实到儿童发展 上 , 把握幼儿全面发展的概念 , 把幼儿教育总目标转化为儿童发展目标 , 并把握发展目标和每 个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之间的差距 , 有计划、有弹性地选择学习经验组织教育活动 , 从而促进 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这就是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在当代最好的体现。
当今的幼儿家庭在学前教育的投资方面越来越大 , 学前教育逐步又有了“洋化”和陶行 知先生时代的 “三种大病” 的趋势了。 目前 , 各大中城市都热衷于的 “蒙台梭利幼儿园” 、 “双 语幼儿园” 、 “瑞吉欧幼儿园”等洋式幼儿园 , 把幼儿园“洋化”推向了高潮 , 由于挂着尖端学 前教育思想的牌子 , 学前教育投资很高 , 一些幼儿园只有权贵子女才上得起 , 一般平民子弟则 望而却步。尤其那些在农村地区的“留守幼儿”和随父母外出的“流动幼儿” , 这些孩子的 学前教育因为现实的制约出现了很多状况 , 很多“留守幼儿”和“流动幼儿”连最基本的学 前教育都不能得到完整、连续、完善地接受。因此 , 从目前的学前教育现状来看 , 借鉴陶行知 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更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比如能够根据现今流动家长的具体情况走出一条 “适合中国实际的路子” ,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流动家长的“亲子教育” , 让流动家长在重视学 前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幼儿的早期教育。
本文只是探讨了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基本部分 , 除此以外 , 他还有许多丰富的教育思想 , 诸如在幼稚园课程、日程安排及重视幼儿科学训练 , 全面发展幼儿的创造性等方面 , 都有独到 的见解 , 也是极富创造性的。 总之 , 陶行知作为我国一位早期幼儿教育的开拓者 , 他所提出的幼 教理论 , 在中国幼儿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 , 值得我们继承和 发扬。
范文四: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
摘要: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与外国的幼儿教育也有所不同。儿童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目标和个性的培养也不尽相同。中国注重培养更优秀,掌握更多技能且更加社会化的人;西方人比较重视自我意识的个性发展,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儿童;教育观念;培养的方向;文化启蒙;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培养
一. 儿童教育观念不同
1.家庭教育目标不同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目的主要是读书入仕,以光宗耀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终身的追求。从汉代“独尊儒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到“读书取仕”文教政策不断强化的宋元明清时期,读书与入仕当官已经不可分割了,读书就是为了入朝为官,光宗耀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关于家庭道德教育目的的观念不断更新,当代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中不再把读书入仕、光宗耀祖作为教育的目标。孩子“三观”的正确树立,人格的健全发展成为新的家庭教育目标。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骨子里。读书入仕,成为公务员光宗耀祖仍然是少部分家长的第一选择。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些贫困偏远地区,思想更新慢,读书当官还是最快最让人艳羡的成功之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更优秀,成为完美的人,更多的说法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繁多,信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信条,孩子普遍感到压力大。 美国的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目的,表现的是如何做人和如何成人的教育。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的人。美国家庭希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们们十分重视对孩子身心都有益的活动,诸如劳动锻炼、体育运动等等,目的是为了孩子身心健康,让他们身心全面发展,通过劳动,不仅能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同时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养成刻苦、节俭的好品质。父母鼓励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培养业余爱好,学习不是唯一重要的任务。比如,美国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给孩子穿上小西装,带孩子参加各种聚会,了解结交礼仪等。
2.幼儿园教育目标不同
发达国家的早期理念是不应过早地告诉孩子某一种既定的标准,否则会使孩子的思维缺乏弹性而定型化。因此,幼儿教育多采用“引导+发现”模式。
在我国习惯于将正确的方法早早地交给孩子,让孩子不走弯路。因此,幼儿教育多采用“示范+模仿”模式。
早在八十年代日本幼儿教育便进行了改革,提出幼儿教育的根本在于为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并重视通过生活的体验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幼儿教育内容的规定上也发生了重大的令人注目的变化。原六大领域(健康、自然、社会、音乐、美工、语言)改为五个领域,健康、语言两个领域不变,其余三个领域是:人际关系、环境、表现。这清楚的表明现纲要把培养幼儿对美的兴趣感受力,在从事艺术活动中的乐趣、喜悦、自我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放到了第一位,而这正是音乐、美术等一切艺术教育的本质所在,幼儿期具体的技能、技巧的学习显然不被强调。
相对比来说中国的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对发展个性存在着错误的理解,有的甚至把个性发展与定向发展等同起来,对幼儿进行不适当的“专长定向培养”; 教育方式上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把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忽视了儿童游戏对儿
童发展的重要性;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幼儿的智力开发上面,加快学习的速度和加大学习量是我国幼儿教育中最常见的现象,家长一般认为幼儿能比同龄人更多更早的懂得成人世界的东西就是聪明的表现,而忽视幼儿品德、健康和习惯的发展。
二. 儿童的培养的方向不同
国外的教育注重悟性开发,即给儿童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自己教育自己。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技能学习,即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一种技巧或掌握一种技能。
例如在艺术、科学、游戏等幼儿教学中进行其创造力的培养的。
在美国教师的眼中,孩子是在感受和情感的世界里进行艺术活动的。他们认为,我们成人不能看见孩子的精神世界、体味孩子的感受,艺术是非曲直精神的,孩子所表达的这些观点是他的,而不是我们的,孩子不是为取悦我们而艺术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一切也就结束了,他的创造热情也就迅速消失了。在孩子的这种早期阶段,最后的作品并不是艺术经历的重要部分,这只是他自己的表达,而不是为了什么结果。这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常常没有漂亮的画作带回家,也不能表演好看的舞蹈的原因。
而绝大多数的中国教师认为,艺术表现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观点来看孩子的艺术创造,开始时应当允许孩子尽量地自然地去表现,然后通过仔细的指导,为创造满意的艺术表现效果而提供接触技巧的机会。以绘画为例,用这种形式来表现客观世界是需要高超技巧的,许多孩子由于缺乏技巧而难以表现这一世界,往往会失去绘画的热情。因此,为了让孩子能顺利度过这一绘画发展的低谷,使其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以自如地通过绘画比较客观地表现自我和客观世界是十分必要的。总而言之,技能是把想象表现出来的前提和基础。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和美国在艺术创造力培养上的差异,那就是美国人更重视艺术本身的感染力,强调以一个艺术的环境和氛围召唤出孩子自然的原始的创造力,而中国的教师在此过程中更强调技能的培养。
三. 幼儿园里的文化启蒙不同
在掌握科学的试验方法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方面,中外孩子之间的差距是从幼儿园起就拉开了。
日本的教育具有大国风范,从幼儿园起就培养孩子关注世界。譬如,在幼儿园的活动室里挂着巨型世界地图。当孩子们在吃中国豆腐时,教师就引导孩子在地图上找到中国;吃西班牙海鲜饭时就鼓励孩子们以最快的速度在地图上找西班牙;吃麦当劳时则顺便将美国介绍一番。日本的教师还教孩子唱各国的民谣,学到哪国的民谣就同时介绍该国的相关知识。
美国的职业教育课也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譬如,每年到了“万圣节”时,幼儿园教师就把一个大南瓜带到教室里,教孩子们做南瓜饼。写下南瓜饼的配方,由小朋友一起参加整个活动,最后一起分享成果。
我国的学前教育内容比较狭窄,仅仅集中在识字、算术、美术、音乐这四个领域中,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幼教中不仅缺乏,而且还没有收到应有的注意。
四. 儿童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培养不同
有一项关于“中美儿童道德认识比较”的调查,内含若干涉及道德认知的问题,当我们对中美两国儿童的不同答案进行比较之后,会更清楚地看到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儿童社会化之差异。譬如:
1、如果你在大街上捡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皮球,你将怎么办?
美国儿童的回答是多种多样:“我把它装进口袋里”;“我把它送给最好的朋友”;“我把它卖掉”;“我把它交给老师”等等。中国儿童的回答只有两个,即多数人答“交给警察叔叔”,个别人答“交给爸爸妈妈”。
2、如果你在公共汽车上,有一个人不小心把你撞倒了,你怎么办?
美国幼儿的回答有:“哭”;“告诉汽车司机”;“告诉我爸爸来揍他”;“把他打倒在地”等等。中国幼儿的回答大都是“如果他说对不起,我就说没关系”、“不要紧”,只有一个例外的回答是“我说他”。
3、如果你突然把一个小朋友碰倒了怎么办?
美国幼儿的回答包括:“说对不起”;“跑开”;“去告诉老师”等等。中国幼儿的回答则一律是“扶起来,说对不起”。
从中美儿童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可发现两个基本现象:
1、美国儿童对同一问题总是有多种不同的回答,而中国儿童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往往是相同的,这表明美国人在儿童的道德教育方面没作统一要求,即没有向幼儿灌输统一的道德价值标准。
2、从美国儿童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的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攻击性。从中国儿童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一定的“体谅他人”的倾向,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忍让性。
这项调查显示出,中国儿童的社会化程度比美国儿童高,而美国儿童的个性化程度比中国儿童高。
总之,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效益的社会化必然不是一律化,社会化的目的绝不是把所有个体都训练成一个模式。社会化也绝不是个体对社会的消极适应,单纯的消极适应只能保证社会的简单延续,而不能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真正意义的社会化应当包括个体对社会的积极适应与创造。在强调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儿童个性化的发展。
西方人比较重视自我意识的个性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中国人则比较强调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渐学会在某些场合掩饰和控制自己的真实情感或真实想法。
范文五:中外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中外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
陈鹤琴(1892-1982)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创始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获教育硕士学位,1923年在南京创办鼓楼幼稚园,解放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他曾以自己的孩子陈一鸣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连续的儿童发展研究,并著有《家庭教育》一书,提出了“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的早期教育观念。
原书提出早期家庭教育原则101条,现选摘10条,此10条原则也是近年教师招聘考试的命题热点,中公资深讲师与各位考生在此分享。
一:教孩子是从小教起的
二:游戏式的教育法(高频命题点:提出游戏原则的第一人)
三:不要骤然命令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
四:孩子应有看图画、画图、剪纸的机会。
五:孩子应有玩沙、塑泥、穿珠、锤击、浇花的机会。(高频命题点:“恩物”的创立) 六:叫孩子做事,不宜太易,也不宜太难,须在他的能力以内。
七:我们应当按照孩子的年龄知识而给予适当的做事动机。
八: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呕心沥血地探求儿童的习惯、言语、情绪、心理,用慈母般的爱心去精心抚育儿童。(高频命题点:“五指活动”涉及哪些内容)
九:凡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你千万不要替他做。
十: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
中公教师考试网解析
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chifeng.offcn.com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