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国实行什么货币政策(共7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我国实行什么货币政策的资料7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为什么我国今年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篇一
为什么我国今年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
我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起人们的恐慌以及对未来形势的不看好或者说彷徨,导致消费需求和对实体方面投资需求不足。2009年政府的4万亿人民币的投入其中大部分流入央企和国有企业,而这些企业拿到这些资金后并没有投资实体,为了避险大量的资金流入了房市和股市。再加上银行房贷的优惠政策和政府的一些鼓励政策使地王频现,房价狂涨,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物价指数(PPI)也开始
1
上升。然而金融危机前的扩大的产能未能被消耗掉,导致产能过剩。一旦产能过剩,经济将处于恶性循环之中——企业很难找到更好的投资机会,投资需求下降,一些企业会破产或被迫裁员,这将反过来威胁工人的收入和工作保障,因而他们将减少消费和投资需求。而这无疑又导致生产过剩问题更加严重。从中我感觉到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刺激产能的消耗,经济的复苏并没有多大作用。
有鉴于去年和今年起初的疯狂房市以及起色稍弱的实体经济,我国今年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1、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3、调整国民收入的格局,增加财政规模,促进提高居民收入4、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以下将对实行这几点政策作简略分析:
自2009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特别是加大对三农、农村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这些政府支出刺激过剩产能的消耗并通过乘数作用K=1/(1-β),投资者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投资,进而使国民收入成倍的增加。
2
从今年开始税收优惠政策从以前的区域优惠(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的新区)发展到产业税收优惠,更大范围的为那些高新技术企业,环保企业,综合利用等企业减轻税收负担,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不仅如此我国对增值税的税收处理政策从原先的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对购进的物资主要指固定资产从原先的不能抵扣转为购进时一次性抵扣的方法),这将大大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更新机器设备。通过税收乘数的作用K=-β/(1-β)将刺激企业的投资进而增加劳务供应量,职工工资增多将刺激职工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这反过来又刺激企业增加投资,这样循环下去将数倍的增加国民收入。
我国今年提高了城乡低保补助水平、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农民的补助标准。各大省市根据自己的情况相应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同时加强了对垄断企业的监管,加大对中西部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可能是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因此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些政策增加了钱少的人的收入使他们更多的去消费进而拉动了投资增加了国民收入。
此次金融危机使我国充分认识到拥有自主品牌、提高品牌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建造自己的产业链的必要性。因为帮别的企业代工制造不是长久之道,增加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的呼
3
声日渐升高而且势必如此。更是由于我国长期没有自己的完整的产业链使我国在议价方面总是受制于人。我们辛辛苦苦的付出有时只换来一点点的报酬更多的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如我国的铁矿石谈判)。为此我国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因为这样才能增加我国的财富在面临危机时也有自救的能力。
当然实行这一切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货币的供应量。因为如果货币的供给量M小于货币需求量L将引起利率上升,那么投资者将减少投资;货币的供给量M大于货币
需求L量,将引起利率下降,但如果M>>L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即通货膨胀;M
而我国这次的财政政策将增大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资需求而如果货币供应量不足再加上我国的IS曲线形状较陡峭那么将导致利率较大幅度的上升,使储蓄需求上升,消费需求下降,发生较大程度的挤出效应从而使实施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大大减弱。如图所示:
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将使一般物价普遍上涨即发生通货膨胀。人们手中的实际货币将减少,人们的消费需求将减少,厂商的成本上升,销售价格也随之上升但幅度不大与此同时销售量减少,因而厂商的投资需求大幅下降,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实际国民收入也随之大幅下降。
4
因此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或 “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财政政策发挥预期的作用,因此我国今年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张梦淑08031418
二十十五年应实行什么样的货币政策篇二
龙源期刊网
2015年应实行什么样的货币政策
作者:王天龙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04期
2015年是我国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5
我们认为,应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国际经济增长减速、资本异动加剧、通缩风险上升以及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做好货币政策设计。应在保持稳健基调的同时增加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可以考虑适时通过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等办法,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为实现今年经济目标提供流动性支持。
一、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的同时应增加灵活性
2015年货币政策应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总体上坚持稳健和审慎的取向,但同时也应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增加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实现稳定今年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国际经济总体上处于增速下降的深度调整阶段,今年需要高度警惕并应对经济通缩风险。在经历了新世纪以来的全球经济繁荣周期之后,目前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轮紧缩和下行周期,主要发达国家深受债务危机困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之路任重道远;新兴经济体国家则面临结构调整难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总的来说,世界经济很难再回到危机之前的繁荣景象。在世界经济的下行周期,应该保持经济政策适度宽松。国内货币政策应更加具有前瞻性,增加灵活性,提高合作性,与其他相关国家一道合作应对经济通缩。
第二,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应把稳定经济增长速度
6
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2015年稳定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非常重要,一是经济增长目标要与我国“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二是考虑到要充分调动国内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经济增长速度是引导经济主体经济活动的重要预期指标,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较低,不利于稳定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会产生一定消极情绪。三是考虑到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预期。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有利于稳定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发展预期,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应更加灵活。
第三,经济或面临一定的流动性缺口,中国具备调整货币政策的经济基本面基础。随着经济增长,2015年经济中的货币需求将继续平稳增加,再考虑到外汇占款下降,央票陆续到期等因素影响,基础货币可能会面临一定缺口。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预测,2015年我国基础货币缺口接近3万亿人民币。由于货币政策产生作用有一定的“外部时滞”,因此央行应增加货币政策弹性,根据经济形势要求,预先主动向经济中注入流动性。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具备货币政策调整的基本面基础。一方面,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大。2014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同比增长1.5%,全年涨幅平均不到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 )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是什么篇三
7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是什么
最佳答案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是温总理在2011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下面是截取的部分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总的考虑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放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
实现上述目标,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8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实施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加强储备资产的投资和风险管理,提高投资收益。
9
二十十四年我国继续实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篇四
2014年我国继续实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主要在“稳增长”、“防风险”和“降杠杆”之间进行权衡,加上政策传导存在梗阻也制约了总量宽松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的总体基调不变,偏向宽松,以保持市场流动性平稳适度;在总体稳健的前提下,政策操作会继续呈现结构性支持、定向调整的特点,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一是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适度流动性,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2014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13%左右。
二是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三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
四是继续推动金融市场 规范发展,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五是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经过三十年的演化和改革,我国已建立起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政策体系基本完善,政策目标较为明确,政策工具较为多样”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中国人
10
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二是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也是当前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法定职责;三是主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贷款和再贴现等间接调控工具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为什么通货膨胀央行不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篇五
为什么通货膨胀央行不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核心假设: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减弱了。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
国内原因:1 )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大宗商品的依赖性太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
2 )央行超发货币导致货币供应超速从而导致投放贷款数额太大。
无法快速发挥效果。
国际原因:1)国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国际市场上的货币泛滥,从而导致全球各种资源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相关商品的生产成本增加,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加剧。
2)央行加息政策吸引了国外资本的流入,导致部分游资通过各种渠道曲线进入国内市场,加剧通胀压力。
3)国际收支的失衡。一方面,贸易顺差使外汇储备增大;
11
另一方面,贸易顺差导致人民币具有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吸引了国际资金的流入,使资本项目也表现为顺差。外汇储备越多,外汇占款就越大,从而导致通过这一通道投放的货币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收紧银根的货币紧缩效应。 为什么我国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但中央银行不实行紧缩型货币政策,反而不停加印钞票,
通货膨胀定义: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通胀原因: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多余的部分继续在流通中流转,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政府通常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或平衡汇率等原因增发货币。
通胀可能会造成社会财富转移到富人阶层,但一般情况下的通货膨胀都是国家为了有效影响宏观经济运行而采取措施无法避免的后果。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温和良性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中国目前通胀类型: 中国目前的通胀,是由输入型通胀、食品推动的结构型通胀,以及由工资推动的成本推进型通胀复合形成的,这三类通胀的共同特
12
点,都是首先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涨,然后是企业为保住利润水平,以提价方式向市场释放成本上涨压力,所以这三种通胀,又都可以归结为成本推进型通胀。由于成本上升,企业对投资资金与流动资金的需求都会增加,所以也会引起货币量的增长,但是货币量的增长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否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1)国际热钱加快流入形成的冲击。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给过多的经济形态表现就是通货膨胀。根据西方货币理论的IS-LM模型,当IS曲线保持不变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使得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结果利率下降和产出增加,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将导致利率下调,使得央行提高利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应受到反向冲击。
2)推动通货膨胀的国际因素仍在发展。全球化所带来的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世界范围的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扬,全球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加剧了价格全面上涨的压力。
3)通货膨胀的国内因素没有改变。中国人多地少的格局及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可能会使国内食品价格上涨的现象难以缓解,导致物价指数持续上升。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刚性的通货膨胀因素也难以发挥效用。其次,国内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形成。预计物价继续上涨的居民占比、
13
银行家总体物价预期指数、消费品和服务价格预期指数均创问卷调查活动以来的历史新高。在内外部经济继续较快增长,国际收支顺差及经济结构性矛盾持续积累的背景下,未来价格持续上行的压力依然较大,整体价格很可能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通货膨胀预期继续强化。
反而不停加印钞票:铸币税,也称为“货币税”。指发行货币的组织或国家,在发行货币并吸纳等值黄金等财富后,货币贬值,使持币方财富减少,发行方财富增加的经济现象。这个财富增加方,通常是指政府。财富增加的方法,经常是增发货币,当然也有其他方法。 3 )国内金融市场的低参与度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受阻从而导致货币政策无
总结: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平衡收支
本轮通货膨胀不是恶性的,对经济发展和政府收入是有利的,实行紧缩型的货币政策不能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反而抑制经济增长,所以可以继续实行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维持社会稳定。获取大量铸币税,增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保持政策的连贯,预留大量的政策操作空间,避免经济硬着陆。
劣币驱逐良币
定义:又称格雷欣法则,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
14
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原因: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按照这一比率无限制地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金属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现。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银的开采成本降低而最后其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其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这一现象最早被英国的财政大臣格雷欣所发现,故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格
15
雷欣法则实现要具备如下条件:劣币和良币同时都为法定货币;两种货币有一定法定比率;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
“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在铸币流通时代存在,在纸币流通中也有。大家都会把肮脏、破损的纸币或者不方便存放的镍币尽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齐、干净的货币。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譬如说,平日乘公共汽车或地铁上下班,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几趟车也上不去,而不守次序的人倒常常能够捷足先登,争得座位或抢得时间。最后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车辆一来,众人都争先恐后,搞得每次乘车如同打仗,苦不堪言。再比如,在有些大锅饭盛行的单位,无论水平高低、努力与否、业绩如何,所获得的待遇和奖励没什么差别,于是,年纪轻、能力强、水平高的就都另谋高就去了,剩下的则是老弱残兵、平庸之辈,敷衍了事。这也是“劣币驱逐良币”。再有,官场上的腐败现象如同瘟疫一样蔓延,不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只能吃苦受穷。而且,在众人皆贪的时候,独善其身者常常被视为异己分子,无处容身,被迫同流合污,否则被排挤出局。最后廉吏越来越少,越来越无法生存。这还是劣币驱逐良币原则在起作用。
16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篇六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为什么,
答: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理由:
(一) 通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政策。但当前物价上涨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等手段,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
(二) 当前物价上涨是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及输入型通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上涨较快;由水、电、燃料价格、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住房租金价格等要素组成的居民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食品价格和房价是这次物价上涨的两个大头,特别是食品价格成为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在这种背景下,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等手段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
(三) 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政策。但当前中国物价形势复杂,货币政策多是对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对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作用有限,对当前结构性通胀的治理效果不佳。再者,货币
17
政策主要作用于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故政策传导上存在一定的时滞。此外,货币政策各项工具的使用和效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 现阶段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为了抑通胀而紧缩流通中的货币量,进而导致投资减少,来控制总需求。
措施:
在目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对于结构性通胀,长期来看,治理的关键在于:
1. 调整产业结构,
2.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 控制投资方向、赤字规模,能结构性地对需求予以调节; 4. 通过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能结构性地改善长期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5. 通过直接的税收减免及价格补贴政策,也能增加短期供给。 6. 对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胀,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切断要素价格上升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物价上涨的
通道。因此,利用相关财税政策可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和自
主创新,提高产能,增强企业消化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
促进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产品价格上
涨。
由于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很难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应对
18
结构性通胀,财税政策因其针对性强和轻重可调节性而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因食品价格上涨过快而形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来增加供给,改善供求关系,平抑价格上涨。 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控物价、稳需求、防风险”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1. 控物价,就是要保证有效供给,特别是食品、煤、电、油、气、运的供给,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稳定通胀预期,防止出现全面通胀。
1) 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完善和落实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
2) 二是从紧货币政策必须坚持,遏制货币过快增长,提高资金使用成本,防止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转变为需求拉动型
通胀。
3) 三是适时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 4) 四是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和环境价格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增长方式粗放和资源消耗过大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
2. 稳需求,就是要把握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平衡点,稳定出口和投资需求,防止经济过快惯性下滑。
1) 一是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收入,降低储蓄存款利息税率。
19
2) 二是在严格控制货币投放的基础上,适时适度灵活调整信贷政策,稳定投资。
3) 三是稳定出口需求,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退税率,对冲汇率升值对出口带来的影响。
3. 防风险,就是要稳定资本市场,加强外汇监管,积极应对热钱大进大出。
(1) 一要加强外汇监管,尤其是加强对短期国际资本跨境流动
的监测与管理,加快构建金融危机预警体系,提早研究应对热钱流出的预案,提升对资本冲击型危机的预警和应对能力。
(2) 二要通过人民币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打破人民币单
边升值预期。
(3) 三要在热钱大规模流动时,采取征收外汇兑换“托宾
税”、外汇存款准备金零利率等政策加以控制。
(二)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全国人大财经委在其分析文章中指出,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仍然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要根据情况变化,在具体执行中进行调整。在继续收紧银根、控
制银行信贷的情况下,应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
20
道,缓解目前企业资金偏紧的问题。建议加速发展债券市场,进一步扩大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发行规模,适时允许省级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券和定向灾后重建债券,加快发展非银行金融业务。出台新的货币政策需要充分考虑市场预期的因素,应做好解释工作,把握好出台时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引起金融市场大的波动。为防止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可以发挥财政政策稳定消费需求的作用:
1. 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2. 降低储蓄存款利息税税率,增加居民实际收入。
3. 为缓解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可以降低收费公路通行费等税费标准,
4. 对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的企业加大税收减免和抵扣。 5. 在全国范围内尽快推广增值税转型改革。
论我国货币政策篇七
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班级:11金融学9班 学号:11102116 姓名:昝安安
摘要: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货币调控措施,通过控
制货币供给等各项措施,来影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进而
21
起到释放经济信号、熨
平经济波动的作用。他是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
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
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
来越重要。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稳健,影响,发展
正文:
一:我国经济情况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进一步的深化,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更是以
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的特殊身份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其货币政策的制定直接影响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国的货
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
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
22
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
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3年以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1993年,国务院发布
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把货币政策目标规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
此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3月,公布并实施>,
把这一货币政策目标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这样就从本质上坚持了货币政策维护
币值稳定这一单一目。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
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
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
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二:货币政策的实行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标志着
我国的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有专家专门就开
23
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
政策效应从理论到实证进行了分析,他们从固定汇率制下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
影响入手,根据模型,得出结论:在固定汇率制下,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
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大。
从而进一步推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开放度与经
济增长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将导致货币政策对经济增
长贡献率的降低。
20世纪70年代由于货币主义理论的盛行,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将货
币供应量作为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用于控制通货膨胀。但是,随着金融改革的
不断完善,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断发展,经过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检验,
各国却发现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存在种种弊端,于是又先后放弃了货币供
应量,而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在实践中运行良好。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在我国始于1995年。然而,即使
24
在1998年人民银
行取消信贷。1998年至2004年各年间,M1和M2也几乎均未实现过目标值(仅
1999年M2得以实现),且实际值和目标值差异明显。于是,有学者认为,人民银行
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不强,应该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
介目标。但是,又有学者指出,我国仍处在利率管制时期,利率变动并不完全反映市
场需求,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条件尚不具备。那么,在货币供应量不易控制,利率
市场化尚未完成的今天,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便成为一个两难问题。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试行以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996年正
式将货币供应量列为中介目标。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来看,货币供应
量可以成为中介目标,下面我们就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之
间的相关性,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进行分析。另外,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为了维持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货币供
25
应量的稳定增长,以货币
供应量为掌控目标,也有利于直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调节。同时,由于货币供应量
变化和CPI上涨率变化紧密相关,中央银行又往往依据CPI变化来调整银行存款
利率,则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相关性是显著的,因此,通过货币供应
量的变化可以实现对物价的调节。
三:货币政策应采纳的建议
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管制的放松模糊了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界限,且货币乘
数不再稳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可观测性和可控性降低。然而,利率无论是否作为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其可观测性均不发生变化。同时,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也存在紧
密的相关关系,利率调整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但货币政策最终调整的却是
货币供应量。如果货币供应量可观测,可控将其作为货币政策直接中介目标;如果
不可观测,不可控,则将利率作为直接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作为间接中介目标,实
践中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发生作用的仍将是货币供应量。并
26
且,由于最终目标会随
着所处时期不同,随着经济冲击和宏观经济状况发生变化,则中介目标也应具备一
定的时变性和灵活性,必须根据一国宏观经济状况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进行选
择和调整。
据此,我们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提出以下建议:
(一) 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对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顺周期的,货
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同方向变动,为了维持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需要货
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且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实现对物价的调节。同时,央
行有能力控制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的变化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货币供应量作为
中介目标仍是可行的。何况,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定义仍清楚,并没有发生模糊,
不存在被动改变中介目标为利率的强制力量。
(二) 对M1和M2的目标值进行动态预测
前文已述,我国M1和M2实际值与目标值偏差明显,部分是因为我国对M1
27
和M2目标值采取以年为单位时间的适应性预期,以往年的实际值及对物价的年
度预期在年初确定其目标值,这样做并不能对年度内的经济冲击及波动做出适时
调整,因此可能产生偏差。如果针对年度内的冲击和波动可以及时修正目标,相信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偏差,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三) 加快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后,利率形成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利率亦将反映资金的
供求,那么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基本具备。
(四) 将货币供应量作为直接中介目标,而将利率作为辅助中介目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是各国中央银行关注的问题,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
币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灵敏有效是货币政策有效的基
础。我想先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方面分析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
四:稳健的货币政策
随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中介目
28
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
户”的间接传导体系。但在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主体层面
上存在的诸种障碍却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微效。这里仅就中央银行层面上的障
碍做简要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
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我国虽然放开了同业拆借利
率的上限控制、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波动幅
度,但是我国仍然是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
用。同时,使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此
外,在公开市场上,由于资金宽松导致央行收回资金容易,投放资金困难;在外汇市
场上,外汇储备受贸易逆差影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约束,央行只能被动
地买卖外汇,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数
29
量限制,导致公开市场操
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
2011年我国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此前的
“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国内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这表明我国此前
应对金融危机时的刺激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正式退出,也是对央行此前提
出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的政策注解。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名义上执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在2009
年,实际执行的是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虽然是真正的适度宽松,但由
于2009年投放的货币基数较高,因此执行效果上是令过剩货币进一步增加。目
前,虽然全球经济(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复苏之路仍比较崎岖,但中国经济形
势与欧美有较大区别。因此我国将正式从金融危机后特殊情况下执行的宽松货币
政策中退出。2008年末提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原定于2010年末执行完毕,在房
地产方面,无论是投资性购房信贷需求还是房地产开发贷
30
款需求都将被持续抑
制,这是货币政策转向的经济基本面基础。
在我们看来,稳健而不是从紧的货币政策的说法,在未来的实际执行中将
会是适度收紧,并且给货币政策的相机微调保留了空间。明年全球经济的复苏步
伐,国内的通胀形势的发展,调控之下的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
2011年货币政策的执行可能有一定的变化。因此不宜在今年年末就估死明年货
币政策的具体操作。
关于明年货币政策最关键的指标,即新增贷款规模,央行货币政策委员夏斌日前的表态可作为参考。夏斌表示,明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信贷增速将放缓,预计全年信贷规模为7万亿元人民币。他还表示,明年的信贷政策将会偏紧,而货币供应量M2增长则控制在15%。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今年要求,在明年末之前,我国商业银行要将表外贷款全部转入表内,估计多数银行今年执行的力度较小,则明年表外信贷的收缩,将导致实际新增贷款的减少。另外房地产信托明年继续收紧的概率较大,这都会令信贷供给偏紧。
31
参考文献:
[1] 崔建军.论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 王广谦.中央银行学[M].1999-08
[3]谢平,袁沁敔.我国近年来利率政策的效果分析[J].金融研究, 2003
[4]刘明志.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用性[J].金融研究, 2006
[5]李南成.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32
范文二:我国为什么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农 业 保 险
课 程 论 文
学生姓名: 万 鹏 学号: 20093002 专业年级: 2009级农林经济管理
题 目: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究 指导教师: 王慧青 教授 评阅教师:
2011 年 12 月
摘 要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农业保险的一部分,但与其他农业保险相比,不但呈现出了其独有的特征,而且也赋有了更多的功能与作用。本文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内涵的界定,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的区别,深入辨析和推理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与作用;同时也通过对其作用路径的剖析,勾勒出了其功能与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我国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正确性。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农业保险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究
一、 农业保险的内涵
(一)农业保险的含义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在现代农业中,农业保险发挥以下的经济补偿职能:一是有利于建立农村灾害保障体系,使农业生产在遭受自然灾害后能迅速恢复再生产,保障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二是通过农业保险的市场化运作,可以提高处置灾害或疫情的透明度,使真正需要救济的农民享受到农业补贴政策的优惠。三是农业保险通过专业的防灾防损机制,发挥风险管理优势,为巨灾风险的可预测、可衡量、可管理提供经验、技术和人力上的支持。
(二)保险的种类
由于农业内涵的广泛性与发展性,农业保险的业务种类繁多,学术界和保险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农业保险迚行了分类。目前主要的分类方式有以下两种。
1.按照承保对象与范围不同的分类。这种划分方式是沿袭农业的广义与狭义之分而形成的,将其相应地分为广义的农业保险和狭义的农业保险,或称为“大农险”与“小农险”。“小农险”的承保对象与范围仅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通常被称之为“两业保险”;“大农险”的承保对象与范围则涉及广义农业的各个环节,因此也被称为“农村保险”。
2.依据经营目标不同的分类。按照经营目标的不同,可以将农业保险分为商业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两类。其中,商业性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是获取利润最大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实现政府预定的政策目标,而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的首要目标,或不作为唯一的经营目标。在我国保险实践中,又常根据保费补贴主体的不同,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分为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
二、 农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比较
农业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边界, 农业险是政策性保险,但这幵不意味着所有农业保险产品都必须实行政策性经营。事实上 1791年诞生在德国的雹灾保险,就是由私营保险公司经营的,而且德国、英国、法国等至今都是以私营保险公司为主经营雹灾保险。在日本,除一部分大田作物(水稻、早稻、小麦等)和马、牛、猪、蚕等饲养项目是依法强制实行政策性保险之外,花卉、某些设施农业、精细农业产品的保险,实际上都是商业性经营。这就有必要对农业保险的具体项目和内容迚行分析,讨论商业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区别及其原因。
只有那些关乎国计民生幵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而商业性保险公司又不可能或不愿意从事经营的农业保险项目,才有可能纳入政策性保险经营。也就是说,从宏观层面上讲,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必须有较强的政策意义;而从微观层面上讲,这些保险产品因其成本高、价栺高,在竞争的保险市场上难以成交。符合这些条件的农业保险项目或产品主要包括:
1.农作物多风险保险。这类标的的农作物风险通常很高,例如玉米、棉花、水稻、小麦等作物,由于这些产品涉及食物和纤维供给的安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同时,洪涝、干旱、霜冻、冰雹、病虫害等风险事故的发生机率相当高。据统计, 1961—1990年30年间,我国农作物遭受这些灾害的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高达29.8%,而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为16%,这两个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以来还有迚一步的提高。在湖南、湖北、安徽等省,水灾的发生率超过30%。作物的损失率显然很高。笔者曾在陕西关中地区做过调查,棉花的社会损失率在9%—18%左右,粮食作物的社会损失率在7%—13%左右。这也就是以产量为保障目标的多风险农作物保险的纯费率高达 2%—15%的原因。 2.3/要家畜家禽死亡保险。现阶段,畜牧业在我国也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而且畜牧业保险标的因疫病和意外事故死亡的风险也很大。笔者曾在某大城市调查过为期10年的奶牛的社会死亡率,其平均死亡率约为3%—5%,在疫病流行的年仹高达10%,其中,犊牛平均死亡率高达12%—16%。家畜家禽保险对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而这两大类农业保险项目都难以迚入竞争的商业保险市场。 不符合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上述特征和条件的保险项目和产品主要包括: 1.某些单风险农作物保险。例如,农作物冰雹灾害保险,或者某些地区[例如新疆、
甘肃、山东等省(区)的农作物洪水保险,麦场、稻场火灾保险,烤烟火灾保险等,尽管这些保险标的也同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但从我国的试验看来,这些保险标的遭受冰雹、洪水、火灾等单一风险灾害的机率较小,一般不超过1%,这些灾害是小概率事件,符合一般商业保险承保风险的条件。
2.范围较小、价值较高的设施农业、精细农业的单风险保险或某些综合风险保险。例如,大棚蔬菜、花卉和温室瓜果等作物的单风险或多风险保险,这些保险标的的价值较高,而且生产收入较高,生产者一般支付能力较强。
当然,对于上述两类保险项目,从我国的实践和国外的经验来看,在某些地区也可视政策导向,有选择、有条件地纳入政策性保险,当然,补贴幅度要小一些。
3.一些特殊饲养动物的疾病和死亡保险(特种养殖保险)。这类保险有养鹿保险、养貂保险等。一般来说,这些保险标的在农牧业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不重要,但其经济价值相对较高,饲养收入也会不低。
三、 我国选择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路径简述
目前中外学者对保险的功能认识基本达成一致,普遍认为现代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其中经济补偿功能是保险的本质核心,也是保险的基本功能;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则是保险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在其基本功能基础上产生的衍生功能。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保险的一个分支,同样具有保险的这些功能。不仅如此,由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和实施范围所决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更为明确而具体(见图1)。
图1: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路径
注:①椭圆内表示参与主体,实线框内表示功能,虚线框内表示作用;②实线连接箭头显示功能传递路线,虚线连接箭头呈现相应功能的作用路径;③内环虚线框内表示基本功能,内环虚线框与外环虚线框之间属于衍生功能区。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是指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发挥其功能过程中,对经济社会等方面所产生的有利溢出效应。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不仅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目标的重要依据。
(一)促迚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诱导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对农业发展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降低农业风险预期,可以有效促迚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不仅将不确定性的农业风险损失转移了出去,稳定了农业预期收益,为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而且还借助农业、畜牧业和气象等部门专业技术指导与防灾防损措施的实施,觃避和减少了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从而提高了农业投资预期收益。这不仅会促使农业生产者增加对农业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级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而且还会刺
激与吸引社会对农业的投资,非常有利于促迚农业资本的形成,加速发展以高效、生态和精准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迚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升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是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创新设计,可以有效诱导现代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政府通过设计特定目的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险种、风险责仸、实施范围、优惠政策等内容,可以有效诱导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促迚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同时又通过保险运作机制,转移与消减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农业风险及其损失,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壮大保驾护航,从而实现现代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迚农业良性循环发展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为农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的同时,也为稳定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尽管农业生产经营者在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时,需要支付一定的保险费,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从而减少了其可获得的最大纯收入。但同时,农业风险损失发生后的保险赔偿也减少了因损失发生而引起的收入大幅度减少的可能性。Yamauchi( 1986)及Kraft(1996)分别以美国和日本的数据证实了农业保险在影响农业净收入的概率分布和收入稳定方面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后,一方面可以在世贸组织觃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实行低费率、高补贴政策或再保险机制等觃避农业风险尤其是农业臣灾风险对农民和农业的影响,改变“一次重灾,即刻致贫”的困境;另一方面,通过对险种的创新设计,还可以使政策性农业保险成为补贴农民与扶持农业的有效工具,迚而成为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载体。而且,当农民收入得到稳步提高后又会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从而促迚农业的快速发展。如此反复就会促迚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迚入良性循环发展之中。
(三)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实现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与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农村与城市具有高度联动性。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不仅会直接带动农业产前、产后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还会促迚农民对工业品、服务等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迚而驱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Leatham等(1997)通过对美国北达科他州的实证研究证明,1美元的农业保险赔款带动该州的商业销售额增长了2.3美元,带动个人收入增长了1. 03美元,使该州总产出增加了1. 14美元,幵增加了51.6个就业岗位。同时也表明了农业保险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的乘数效应。因此,通过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机制,在提高政府支农惠农政策效率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实现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四)提高农民的经济与信用地位,促迚农村金融体系高效有序发展
在商业性农业保险经营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者受收入低微与农业保险的高费率等因素制约而无力购买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后,农民只能依靠储蓄、亲属援助、救济或贷款等方式恢复生产与建设。这不仅使农民经济收入低下而且也无保障,甚至会导致原有贷款因无力偿还而拖欠或产生新的债务。加之由农业风险特性所决定,一般农业灾害影响范围都较广,由此可能会导致许多农户陷入上述困境。同时,农村信贷机构将因农民的违约遭受损失或因农民的经济与信用地位低下而缩小信贷觃模,降低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后,一方面通过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和损失补偿,保障农业生产稳定迚行,提高农民收入,迚而提高农民的经济地位和信用地位,帮助农业生产者冲破原有的农业生产投入资金难以获得的窘境,可以有效解决农业资金投入的瓶颈制约,
从而促迚现代农业稳定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激活农村流动资金,分散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效率,对促迚农村金融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高效、稳健、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提高农业风险管理的水平与能力,减少社会损失,减轻政府救灾救济财政压力
农业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决定了农业的脆弱性与损失的严重性。然而,在传统的农业风险管理模式中,受经济发展阶段、农业科技水平和风险管理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普遍存在着“轻风险管理过程、重损失补偿”的现象。一旦农业灾害损失发生,只能通过农民动用储蓄自救、社会救助、商业性农业保险赔偿和政府救济等方式渡过难关。然而由于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自救能力非常有限;社会救助又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商业性农业保险无论是保障范围和程度,还是覆盖面又明显不足,对损失赔偿微不足道;最后只能依靠政府财政救济尤其是受灾地区的地方财政救济,这一方面必然导致政府背负沉重的救灾救济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还往往难以有效弥补农业损失,从而导致部分灾民陷入因灾返贫的困境。通过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政府将部分灾后救助资金转变为事前参保资助或保险投入补贴,不但可以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等多方主体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提高各主体尤其是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引导其科学管理农业风险;而且还可以动员和集结多方力量提升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提高抗灾救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幵有利于风险防范措施制度化,从而减轻政府农业灾害救济的财政压力。
四、 结论
策性农业保险是农业保险的一部分,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参与部分农业保险产品的运营,或对相关农业保险业务参与主体提供一定的扶持、优惠或补贴等促迚政策的一种制度安排。由此使其与其他农业保险相比,不但呈现出了其独有的特征,而且也赋有了更多的功能。结合实践,通过深入比较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具有特定政策目的性、经营目标多元化、经营模式多样性和承保风险弱可保性等四个方面。二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可以分解为基本功能与衍生功能。其中,基本功能是指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营过程中,由其自身内部活动所产生的最根本、最直接的有利功效,包括分散农业风险与补偿农业损失,以及觃避与消减农业风险;衍生功能是指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发挥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对外部所产生的间接的有利功效,包括激活与融通农村资金、承载支农惠农工具和参与农村社会管理。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是指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发挥其功能过程中,对经济社会等方面所产生的有利溢出效应。这既从理论上区分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与作用的不同,又通过对作用路径的剖析勾勒出了功能与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刘慧侠.论农业保险在西部农业发展中的经济补偿职能.西北大学学报,2004,(5).
2.王凤山,王永文.促迚和完善我国的农业保险事业.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2).
3.赵岸英.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出路.财经界,2004, (6).
4.刘翠.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及对策,2005,(10).
5.佚名.农业保险概论,2004.(6)
范文三: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什么时候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什么时候
:计划生育 实行 我国 政策 中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
二胎政策什么时候实行 美国人评价计划生育
篇一:计划生育政策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计划生育政策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网友提问:计生政策哪年开始实施?哪年颁布计划生育条例?
中顾法律网律师回答: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历史沿革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1953年至1961年:节制生育的提出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这一阶段,我国人口增长基本处于自发和无计划的状态,人口出生率持续增加。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出生高峰的出现,人口无计划地盲目增长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促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随着死亡率的下降和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要求节制生育的呼声在增高。
我国领导人在这一时期已意识到中国人口多的现实,并逐步认识到节制生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一些知名学者和民主人士也开始关注日益增长的中国人口问题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如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民主人士邵力子先生等。
二、1962年至1969年:提倡计划生育的试点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后,我国人口增长经历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出生高峰期。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时总人口已接近7亿。人口这种盲目增长的态势引起了政府的再一次关注。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强调:“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步走向有计划的状态。”这是制定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1964年,成立了国务院计划生育委员会,一些地区也相应成立了类似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先后建立了计划生育组织机构,这也是我国建立相应组织机构来推广节制生育工作的尝试。
三、1970年至1980年:提倡“晚、稀、少”的生育政策阶段
20世纪70年代,在**总理的大力倡导下,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国城乡全面展开,并明确提出了力争在“四五”期间将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千分之十左右,农村降到千分之十五以内,这也是首次在政府正式文件中提出了人口控制目标。1973年12月,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会上提出“晚、稀、少”的生育政策。1972年,政府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战略思想。
四、1980年至今:现行生育政策的提出、完善与稳定阶段
1980年9月,国务院在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除了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外,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以便把人口增长率尽(来自:WWw.XieLw.com 写 论 文 网: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什么时候)快控制住”。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党团员带头执行新的计划生育政策。次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就是我们的人口政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确立了计划生育的法律地位,走上了依法行政的道路。2002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将实施。
这个阶段计划生育政策的特点是,具体内容不断完善,政策不断制度化和法制化。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我国从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至今分三阶段
2007年7月10日下午3时,人口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于学军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稳定生育政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网友问:能否请于司长介绍一下我们国家建国以来人口变化的情况,实行生育政策的变化过程。近年来我国的生育政策
有哪些变化,未来还会不会有改革,
[于学军]我们国家从70年代初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到现在为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70年代初到2000年,主要任务是控制人口的数量,通过降低妇女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这是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到2000年时,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了。但是生育水平的下降不是自然的,主要是靠行政约束和社会约束取得的,还不是很稳定。
所以,2000年中央又决定要稳定低生育水平,从2000年到2006年进入第二个阶段,主要是稳定低生育水平,而不是进一步下降生育水平。从“十一五”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从生育水平已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同时又出现了很多其他的人口问题,使我们的人口问题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比如我们除了要稳定低生育水平以外,现在还要提高人口素质,怎么去改善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问题,还要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等,现在还有其他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我们要统筹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篇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年表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年表 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说:“我看人类对自己最不会管理,对于工厂的生产,生产布匹,生产桌椅板凳,生产钢铁,他都有
计划,对于生产人类自己就是没有计划,就是无政府主义。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增长,有时候使他能够增加一点,有时候停顿一下。提议设一个委员会,节育委员会”。
1957年7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马寅初于1957年6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首先提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人口控制(非计划生育)。但当时人口控制并未真正实行,中国家庭生育未受政府影响。
1957年10月9日,**在中共扩大的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认为:“计划生育,也来个十年计划。少数民族地区不要去推广,人少的地方也不要去推广。就是在人口多的地方,也要进行试点,逐步推广,逐步达到普遍计划生育。将来要做到完全有计划的生育。”
1962年,面对补偿性人口生育高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接近7亿。经国务院批准,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时任国务院秘书长周鑫荣兼任该委员会的主任。经历了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和人口低谷时期过去后,中国政府更加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并提出了降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目标。
1970年,全国总人口超过8亿。
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首次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1973年7月,面对人口过快增长的严重压力以及“**”中政府机构大多处于瘫痪状态的客观形势,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吴桂贤、陈慕华曾先后兼任该领导小组的组长。而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机构,依然由卫生部代管。
1975年,**在国家计委《关于一九七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上批示:人口非控制不行。国家制定了“晚、稀、少”和“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量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生育政策。由于措施有力,这段时间的计划生育取得了明显成效,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下降到1979年的2.7。
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1980年3月30日,**在中共中央理论务虚会发表讲话,他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但是即使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也仍然存在。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
1981年3月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国务
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成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并将其正式纳入政府序列,成为国务院的组成部分;陈慕华以副总理的身份兼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198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强调“实行必要的奖励和限制,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政治报告。其中明确提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本世纪末,必须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
1986年4月23日,**在会见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时,再对计划生育问题做出阐释:“中国对人口的增长实行严格控制,是从我们的切身利益出发的。这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外有些人希望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这是想让中国永远处于贫困状况。”
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现行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2000年3月,中央发布《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人口过多仍然是我国的首要问题,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以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001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地方条例的修订实施,标志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进入依法管理、优质服务的阶段。
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增加了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人口发展规划、促进生殖健康产业发展等职能。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也顺利实现了更名,增强了综合协调能力。 (本文来源:网易 )
篇三:题目93cf60563c1ec5da50e270c0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
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范文四:二孩政策什么时候实行
二孩政策什么时候实行
自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一经提出,全国人民都心情澎湃不已,不少70、80后呼吁全面放开二胎,但政策迟迟未落实。对此,国家卫计委也保持缄默。12日,卫计委终于首次回应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称目前正在抓紧制定相关规定。
国家卫计委:正抓紧制定全面放开二孩相关规定
12日,国家卫计委首次正式回复“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表示“目前正在抓紧制定相关规定。”
日前,卫计委通报了我国人口和计生工作的情况。我国总人口仍然保持增长,在去年末已达13.68亿人。此前,我国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平稳有序,今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39.6%受访人群有再生育打算。2014年7、8月份,全国每月申请量达到15万对左右,目前稳定在每月8-9万对。截至 2015年5月底,全国有145万对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139万多对办理了手续。
中国人口政策正在调整,但就如何调整以及调整时间,学界观点并不统一。
【卫计委】
卫计委一度表示“我国总人口仍然保持增长”,认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还是存在着生育反弹的风险。
【人口学专家】
人口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也主张用更稳妥的方式对待人口问题,认为当下“全面放开二孩”生育还为时过早。 【中国社会科学院】
对此,也有持不同意见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
【统计局】
福建省统计局普查中心副主任姚美雄更为迫切“今年已进入人口政策调整的最后‘窗口期’,再不调整就来不及了。”他分析,中国作为刚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的发展中大国,合理的人口结构水平应该是0-14岁人口占总20%-23%的才正常,可以测算出需要新增6000万人以上少儿。为确保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第 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保实现经济新常态,我国人口结构改善目标的底限是,0-14岁人口所占比重应该由现在的16.5%调到18.5%,这至少需要新增 3300多万人少儿。在他看来,实施“单独二孩”方案,无疑在人口政策调整上也是个进步,但这无法解决严重少子化回升到正常水平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任务。 单独二孩其带来的增量人口上限仅为400万人,其提升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到0.3%。显然靠单独二孩杯水车薪。应该立即全面放开二孩,已无需再 试点了,也没时间试点了。 7月10日,国家卫计委例行发布会具体通报内容:
一、人口发展态势
“十二五”以来,我国总人口继续增长,2014年末达到13.68亿人,受人口年龄结构以及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初生人口从2010年1592万人增加 到2014年的1687万人,保持增长态势。总和生育率为1.5%-1.65%,略有回升,一孩出生减少,二孩出生增加,2014年0-14岁低龄人口占 比16.5%,低于世界平均26%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当。2011年,15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9.4亿后开始回落。2014年降至9.3 亿,但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然庞大,相当于欧洲劳动年龄人口的2倍,比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之和还要多。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不断上 升, 从2010年13.3%提高到2014年的15.5%,总量达到2.12亿人,老年人口中低龄老年人占比高,60-64岁,超过30%,高于发达国家 26%的水平。初生人口性别比连续六年降低,2014年比2013年下降1.72%,降至115.88。 二、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平稳有序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将单独两孩政策作为一项重要改革内容,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依法实施。2014年1月,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率先启动,3月-6月,多数省份集中实施,9月份政策全面落地。 1.目标人群,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且已生育一孩的以80后为主。 目标人群约1100万,其中80后占69.2%,70后占20.1%,90后占 8.6%。城镇人口居多占57%,农村人口占43%。河北、辽宁、浙江、山东、湖北、重庆四川等七省市的目标人群占到全国总量的46.1%。 2.有40%左右有再生育的打算。
2014年国家统计局变动抽样调查显示,目标人群中43%有再生育的打算,今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39.6%有再生育打算,与2013年的调查相比有所下降。
3.再生育申请数量平稳增加。
监测显示,2014年七八月份,全国每月申请量达到15万对左右,目前稳定在每月8-9万对,截至2015年5月底,全国 有145万对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139万多对办理了手续。河北、辽宁、浙江、山东、湖北、重庆、四川等七省市占到申请总量的55.2%。
4.政策效果正在显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初生人口1687万人,比2013年增加47万人,人口出生率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在我国育龄妇女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出生人口与前几年相比上升幅度比较明显。 三、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国家卫生计生委将《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制定了改革的指导意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李斌主任强调小证件关系大民生,务必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在2015年彻底解决办证难问题:
一是全面实行一孩生育登记,北京、河北、山西、辽宁等25个省区市实行了一孩生育登记,其他省份正在积极部署落实中。 二是简化再生育办理,各地充分利用全员人口数据库和计划生育业务信息系统核查婚育信息办理再生育手续。上海、安徽、湖北、广西、海南、贵州等6省区市全面实行网上办理,许多地方将再生育办理由
县级下放到乡镇街道方便群众。
三是全面推行承诺制度。对婚育情况一时难以核实的,由申请人作出书面承诺,受理单位即可办理。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基本落实承诺制,受到群众欢迎。
四是实行限时办结、委托代办。多数省(区、市)已经将省内办证时限缩短为10个工作日。四川单独夫妇再生育办理平均缩短到4个工作日。部分省(区、市)实行了委托代办。黑龙江、江西、宁夏等省(区)对不方便前来办证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
范文五:2012年第三季度我国实行的是什么货币政策?
2012年第三季度我国实行的是什么货币政策,请用论据说明自己的观点。 答:2012年第三季度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2 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呈缓中趋稳态势并继续出现积极变化。消费需求稳定,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出口增速有所回升。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速趋稳。物价涨幅继续回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5.3 万亿元,同比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
2012 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着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再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根据流动性供给格局的变化,连续开展逆回购操作,满足银行体系合理的流动性需求,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引导金融机构继续优化信贷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实现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总量适度和运行平稳。根据不同时点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科学安排逆回购操作规模和频率,适时适度增加流动性供给,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
二、再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调整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随着通胀预期水平的逐步回落,中国人民银行于7 月6 日再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 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3.25%下降到3%,下调0.25 个百分点;1 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31%下降到6%,下调0.31 个百分点。同时,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 倍。再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调整利率浮动区间后,为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引导了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利率水平逐月降低。
三、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把防风险放在首位,完善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冲击的体制机制。加大监测分析的频度和力度,全面梳理当前外汇管理领域的潜在风险,完善防范跨境资金大幅波动特别是异常流出的政策储备。加强对银行体系涉及外汇潜在风险的监测和提示。开展非现场检查和专项检查,加大对大案要案和地下钱庄的打击力度。截至9 月末,共查处案件2263 起,罚没款共计3.04 亿元人民币。全面推进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8 月1 日起,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推广至全国。取消货物贸易外汇收支逐笔核销,通过总量核查、动态监测和分类管理,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相应调整出口报关流程,简化出口退税凭证,加强部门联合监管。随着改革平稳有序推进,行政审批大幅减少,企业对外贸易收付汇时间缩短,银行贸易收付汇效率明显提高,部门监管合力较大提升,实现了贸易便利化和监管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改革资本项目管理方式和手段。着手对直接投资、资本市场和外债管理法规进行全面梳理,缩短和简化业务环节。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我国实行什么货币政策(共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