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出自唐代诗人张谓的《题长安壁主人》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赏析
这首诗,诗人用精警的语言,揭露了中唐以后世风日下的情形。世俗社会“友谊宝塔”完全建筑在黄金的基地上,没有黄金这块奠基石,马上就会垮台。黄金成为衡量世人结交的砝码:这边黄金不多,那边交情跟着不深。两者恰好构成正比例。诗的开头两句就是揭露出金钱对人情世态的“污染”。
诗题中的长安壁主人,是典型的市侩人物。作为大唐帝国京都的长安,是中外交通的枢纽和对外贸易中心,“丝绸之路”的集散地。中唐以来,工商业,尤其是商业特别兴盛。在繁荣热闹的长安东西两市场里,麕集着形形色色的商品和各种奇珍异宝。黄金作为商品流通的手段,在这花花世界里神通广大。而长安又是全国政治中心,随着朝政的腐败,趋炎附势,钻营逐利的现象更为突出。所以,在封建社会里,出现长安壁主人这类人物是并不奇怪的。
诗的后两句:“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形象地勾画出长安壁主人虚情假意的笑脸和冷漠无情的心。别看他口头上暂时相许(“然诺”),只不过是表面上的敷衍应酬,根本谈不上什么友谊,他的心,像路人般冷淡。“悠悠”两字,形容“行路心”,看似平淡,实很传神,刻画世情,入木三分。
文学是社会的一画镜子。这首诗言浅意深,富有哲理意义,反映了唐代社会世态人情的一个侧面。?
范文二:让世人迷恋的黄金
黄金简史
——让世人如此迷恋
提起黄金,全世界的人类都是那么兴趣盎然,黄金为何如此让人迷恋,
人们如此迷恋黄金,首先在于其天然稀缺,其次在于其易于分割便于携带和不易腐蚀和氧化,其三最重要的是黄金具有金融属性,是硬通货,马克思资本论告诉我们“黄金天然是货币”。黄金曾充当过迄今为止历时最长的货币。
几千年来,历经皇朝垄断,过渡到国际金本位,再到美元黄金本位,黄金一直充当着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因此,黄金也被誉为货币之王,即使在信用货币本位制的当代,黄金仍是影子货币,恐怕没有哪家中央银行不储备黄金。越是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和经济危机时,官方和民间对黄金储备的需求就越大。
二战结束后,拥有当时世界上75%黄金储备的美国政府与44国政府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全世界所有货币中,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奠定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而到了1971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元大幅贬值导致黄金大幅升值,国际金价从1971年的35美元/盎司,升至1975年的200美元/盎司,1980年更是达到850美元/盎司高峰,十年间涨幅达24倍。而在最近的十年,黄金市场又经历了三轮大牛市,第一轮是从2003年3月至2006年5月,对应时期金价从320美元附近涨至730美元;第二轮是2006年6月至2008年3
月,金价从540美元涨至1032.55美元;第三轮则是2008年10月至2011年9月,金价从681.45美元暴涨至历史最高1920.8美元。目前黄金的纸币价格维持在1600美元左右,与40年前相比增长了45倍。
在这四十多年来,美元信用货币被大量印刷发行充斥市场时,其购买力就贬值,黄金价格就上涨;相反,美国收紧流动性,美国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时,美元升值就抑制了金价的上涨。
自纸币本位制度实行以来,人们担心的主要是通胀而非通缩。每当经济过热或危机时,无一例外总会出现一波黄金购买热潮,金价随之大幅上涨。因此人们对黄金迷恋在于对财富的渴望和保障。
而如今通胀横行的年代,实物黄金与房地产,股票等成为普通家庭资产配置的组合。今年,房地产继续受国家政策严格调控下实现价格回归,同样,中国股市在今年上半年总是跌跌不休,要重回牛市的路途上可能是一年后,两年后……黄金上半年在牛市路上出现了休整,但黄金避险功能依然存在,因美元信用问题及欧洲债务危机持续,中东地缘政治局势依然紧张。
这几年,各大央行也相继增加黄金储备,以防美元或欧元大崩溃出现的黄金货币地位回归。最近的金价上涨是在2009年开始,在此期间发生了什么,一是金融海啸,二是社会动荡,这再一次验证了“乱世黄金”的中国智慧。
今后20年的国际社会是否还会有乱世呢,一定会有~全球已经是动荡年代,随时都可能是多事之秋。所以现代家庭的投资组合中必须有黄金的配置,不是炒黄金,而是实物金~
范文三:世人为何如此迷恋黄金
泛欧贵金属有限公司
世人为何如此迷恋黄金
黄金不是大宗商品,而是稀有贵金属。但如今,黄金的现货与期货交易规模,其投机性,以及某些标示意义,一点也不比哪种大宗商品逊色。在黄金博物馆,就有国内外黄金交易的实时行情电子显示屏。
那么,世人为何会如此迷恋黄金呢,
其实,相比任何一种大宗商品,黄金的实际用途都不大,却具有其他商品都没有的货币特性。黄金曾充当过迄今历时最长的货币,即使在纯粹纸币本位的当代,黄金仍是影子货币,恐怕没有哪家中央银行不储备黄金。越是金融市场和经济大幅动荡与危机时,官方和民间对黄金储备的需求就越大。
黄金正式退出名义上的货币王位,仅仅只有四十多年。此前,或是纯粹金本位制度,或是金银双本位,或是以黄金为后盾的可兑换本位。无论如何,当今的人们都无法摆脱那金灿灿的余晖。黄金的交易价格,更多是其货币性价值的体现。
1971年之前,货币的可兑换性,指的是货币能否自由兑换成黄金;如今,则是指一种纸币与其他纸币能否自由兑换。但早在19世纪初,英国的银行学派就不怎么看重那时定义的货币兑换性,而有一种强烈要求脱离金本位的倾向。
也难怪,随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起与兴盛,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延展,工业产出量猛增,市场交易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与深化,这其中内生性地决定了信用体系的扩展。信用经济与市场经济几乎是同步的。对于交换媒介和结算工具,市场强烈趋向于信用货币,金本位制越来越成为障碍。
从效用价值论最早发现者之一的杰文斯教授,到马歇尔,再到凯恩斯、熊彼特,以及弗里德曼,这些在近现代经济学史上熠熠闪光的学者,都反对金本位制。特别是凯恩斯,他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可管理的信用本位基础上的。
当然,也有反对逐步游离金本位的著名经济学家。费雪在1911年就说过:“不可兑现的纸币几乎总是成为使用它的那个国家的一个祸根。”这被称为有名的“费雪一般性结论”。总体上看,真实情况接近弗里德曼的观察:“即使是在19世纪金本位大行其道的所谓好日子里,货币制度也远不是完全
自动的商品本位。即使在那个时候,货币制度也是一种高度的管理本位。”在这一观察的基础上,他于1961年得出最终结论:“对于建立自由社会的货币安排来说,自动的商品本位既不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也不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
然而,金本位及金汇兑本位毕竟存在了几千年,致使一代又一代的人对黄金的货币功能,产生了强烈的本能性信任。脱离这种本能性信任,恐怕还需要“时间和习惯”的缓慢转变。这绝不是四十多年所能完成的。
所以,尽管1971年就从制度上脱离了金汇兑本位,但黄金一直作为影子货币衡量着纸币发行的膨胀程度。黄金的纸币价格,从1971年的每盎司35美元,一路上升到目前的1500美元左右。自纸币本位制度实行以来,人们担心的主要是通胀而非通缩。每当经济过热和危机时,无一例外总会出现一波黄金购买热潮,金价随之大幅上涨。由此可知,在黄金市场上投资交易,分析着眼点不同于一般商品,供求分析并不重要,而应主要从纸币通胀趋势,或者市场流动性状况来分析。
正因如此,恢复金本位制的呼吁从未停歇过。比如出版过《终
结美联储》的美国共和党议员罗恩?保罗,便是在这方面的极端保守主义者。即将到期卸任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跟这一标签保持着很大距离。但就是他,2010年11月9日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一文,主张“新体系也应考虑以黄金作为市场对通胀、通缩及未来货币价值预期的国际参考基准。虽然教科书或许把黄金视为一种古老货币,但如今市场则把黄金当作一种另类货币资产。”不管该文引起的争论怎么广泛和激烈,佐利克道出了事实。
尽管不可能再有金币流通,恢复金本位更难以想象,但这些穿着黄色盔甲的“小神灵”,仍像夏秋夜色中的萤火虫,不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对此,同样强烈反对金本位的弗里德曼,有个形象的概括:“就像老兵逐渐衰老那样,黄金的作用并没有完全消失,而只是缓慢的减弱。”熊彼特在评价18世纪初制造了纸币和密西西比泡沫的那位约翰?劳时,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写道:“制造货币~信用是货币的制造者~”如果货币是制造的,那么信用呢,对此,沃尔特?贝格霍特界定说:“信用是一种动力,它可能自然增长,但无法人为构造。”这话耐人寻味。(摘自网络)
范文四:世人为何如此迷恋黄金
世人为何如此迷恋黄金
最近,我有机会去参观山东省招远市的一个黄金博物馆,还品尝了当地的金箔酒。
以我对于酒的有限了解,奥地利的金箔酒比较有名。那是通过特有方法将葡萄酒蒸馏后制成干邑白兰地,掺入压碎的23K金箔片。稍稍发黄而透明清爽的酒中,金箔片上下浮沉,第一次见到的人,未必敢喝。
黄金是否可食用,暂且不讨论。参观黄金博物馆时,我想得最多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为什么对黄金如此迷恋,
无论如何,黄金都不是大宗商品,而是稀有贵金属。但如今,黄金的现货与期货交易规模,其投机性,以及某些标示意义,一点也不比哪种大宗商品逊色。在黄金博物馆,就有国内外黄金交易的实时行情电子显示屏。
其实,相比任何一种大宗商品,黄金的实际用途都不大,却具有其他商品都没有的货币特性。黄金曾充当过迄今历时最长的货币,即使在纯粹纸币本位的当代,黄金仍是影子货币,恐怕没有哪家中央银行不储备黄金。越是金融市场和经济大幅动荡与危机时,官方和民间对黄金储备的需求就越大。
黄金正式退出名义上的货币王位,仅仅只有四十多年。此前,或是纯粹金本位制度,或是金银双本位,或是以黄金为后盾的可兑换本位。无论如何,当今的人们都无法摆脱那金灿灿的余晖。黄金的交易价格,更多是其货币性价值的体现。
1971年之前,货币的可兑换性,指的是货币能否自由兑换成黄金;如今,则是指一种纸币与其他纸币能否自由兑换。但早在19世纪初,英国的银行学派就不怎么看重那时定义的货币兑换性,而有一种强烈要求脱离金本位的倾向。
也难怪,随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起与兴盛,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延展,工业产出量猛增,市场交易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与深化,这其中内生性地决定了信用体系的扩展。信用经济与市场经济几乎是同步的。对于交换媒介和结算工具,市场强烈趋向于信用货币,金本位制越来越成为障碍。
从效用价值论最早发现者之一的杰文斯教授,到马歇尔,再到凯恩斯、熊彼特,以及弗里德曼,这些在近现代经济学史上熠熠闪光的学者,都反对金本位制。特别是凯恩斯,他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可管理的信用本位基础上的。
当然,也有反对逐步游离金本位的著名经济学家。费雪在1911年就说过:“不可兑现的纸币几乎总是成为使用它的那个国家的一个祸根。”这被称为有名的“费雪一般性结论”。
总体上看,真实情况接近弗里德曼的观察:“即使是在19世纪金本位大行其道的所谓好日子里,货币制度也远不是完全自动的商品本位。即使在那个时候,货币制度也是一种高度的管理本位。”在这一观察的基础上,他于1961年得出最终结论:“对于建立自由社会的货币安排来说,自动的商品本位既不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也不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
然而,金本位及金汇兑本位毕竟存在了几千年,致使一代又一代的人对黄金的货币功能,产生了强烈的本能性信任。脱离这种本能性信任,恐怕还需要“时间和习惯”的缓慢转变。这绝不是四十多年所能完成的。
所以,尽管1971年就从制度上脱离了金汇兑本位,但黄金一直作为影子货币衡量着纸币发行的膨胀程度。黄金的纸币价格,从1971年的每盎司35美元,一路上升到目前的1500美元左右。自纸币本位制度实行以来,人们担心的主要是通胀而非通缩。每当经济过热和危机时,无一例外总会出现一波黄金购买热潮,金价随之大幅上涨。由此可知,在黄金市场上投资交易,分析着眼点不同于一般商品,供求分析并不重要,而应主要从纸币通胀趋势,或者市场流动性状况来分析。
正因如此,恢复金本位制的呼吁从未停歇过。比如出版过《终结美联储》的美国共和党议员罗恩?保罗,便是在这方面的极端保守主义者。即将到期卸任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跟这一标签保持着很大距离。但就是他,2010年11月9日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一文,主张“新体系也应考虑以黄金作为市场对通胀、通缩及未来货币价值预期的国际参考基准。虽然教科书或许把黄金视为一种古老货币,但如今市场则把黄金当作一种另类货币资产。”不管该文引起的争论怎么广泛和激烈,佐利克道出了事实。
尽管不可能再有金币流通,恢复金本位更难以想象,但这些穿着黄色盔甲的“小神灵”,仍像夏秋夜色中的萤火虫,不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对此,同样强烈反对金本位的弗里德曼,有个形象的概括:“就像老兵逐渐衰老那样,黄金的作用并没有完全消失,而只是缓慢的减弱。”
熊彼特在评价18世纪初制造了纸币和密西西比泡沫的那位约翰?劳时,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写道:“制造货币~信用是货币的制造者~” 如果货币是制造的,那么信用呢,对此,沃尔特?贝格霍特界定说:“信用是一种动力,它可能自然增长,但无法人为构造。” 这话耐人寻味。
范文五:“黄金十年”须“黄金作为”
新时期,中部地区是全国推进新一轮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优先区域,也是极具内需增长潜力的区域,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更为艰巨的挑战。 未来十年,将是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增长期,也就是湖北发展机遇最多、发展优势最强、发展条件最优、发展绩效最好的时期。2013年开年之计,本刊约访权威人士共话湖北未来“黄金十年”。 共鸣乐章 《支点》:未来十年是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这一共识已深入人心。纵观湖北发展,哪些方面的成就促成了“黄金十年”这一共鸣乐章呢? 秦尊文(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提出这一命题是“三个基于”。第一个是基于良好的现状。这就是我们已经为未来十年打了很好的基础。去年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湖北省各方面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是战略支点功能稳步提升;二是区域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全国的排序由12位上升至第10位,跨入全国第一方阵;三是发展动力活力持续提升;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第二个是基于面临的多重叠加的重大机遇。一是湖北将成为拓展内需市场的前沿阵地,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内外经济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拉动为主向内需拉动为主转变,为我们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提供了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二是我国进入科学发展时代,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为充分发挥湖北省在区位、交通、科教、产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实现后发跨越、弯道超越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三是湖北省拥有优越的政策条件,既享有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政策优惠,部分地区还享受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政策优惠,还有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政策优惠,这些都将为湖北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是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有望形成我国新的重要增长极,将为湖北的发展开辟新的领域、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五是湖北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近年来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产业成长,将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第三个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湖北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全国生态文明试验田。2009年12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决定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定并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加大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探索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专项补贴、生态移民、异地开发等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逐步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这使湖北生态文明建设占据先机,领先全国,打下“黄金十年”的核心竞争力。 范恒山(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未来十年,将是湖北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近年来,国家加速对中部地区实施政策倾斜,各种优惠政策密集出台,多重利好政策接踵而至,包括湖北在内的中部地区已成为政策机遇叠加的高地。 目前湖北的发展水平,与日本1960年、新加坡1970年、韩国1980年“黄金十年”经济初始增长时的水平非常类似。恰逢千载难逢的中部崛起、沿海产业转移、国家拉动内需战略等驱动,这将为湖北“黄金十年”的发展带来新驱动力。 就工业发展情况看,未来十年,湖北省将进入工业发展的黄金期。2012年11月,湖北省经信委通报湖北省过去五年工业发展情况称:目前,湖北省已进入工业发展的中期阶段,一旦抓住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湖北省将通过工业倍增计划快速地由工业大省转型为工业强省。面对未来“黄金十年”的重要机遇,湖北以加快转变方式为主线,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黄金作为 《支点》:“黄金十年”不是自然掉落的馅饼,而是必须奋力进取、奋发有为才能争到的发展机遇期。未来10年,也是中部崛起的“黄金十年”,湖北要率先抢抓机遇,争取在哪些方面展开“黄金作为”? 向东(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司长):如今的湖北,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支点作用十分突出,这得益于湖北经济区域定位的明确,发展思路的清晰,与中部崛起战略相辅相成,体现了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精神,这对于加快实现富民强省大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主两副”、“两圈一带”、“一红一绿”以及荆州的壮腰工程,荆门中国农谷的建设等等,这些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湖北的区域发展规划有了非常明晰的思路,这对于加快实现湖北富民强省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管是未来五年还是未来十年,湖北的发展一定会上一个比较大的台阶。 范恒山:从国际、国内形势看,湖北正面临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等多重叠加的重大机遇。同时,湖北自身既享有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政策优惠,部分地区还享受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政策优惠,还有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一系列政策优惠,这些都将为全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但同时,中部地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公共服务水平偏低、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等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 内需再造 《支点》:在扩大内需时代,湖北则以坐拥国内市场而成为扩大内需的前沿、国内市场的中心和枢纽。置于全球范围来看,中部内需市场比欧美市场还要大,且被企业界看好。 范恒山:中部地区在人文科技资源、内需潜力、产业提升等方面都有优势。同时,新时期,中部地区还是全国推进新一轮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优先区域,也是极具内需增长潜力的区域,在新时期全国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更为艰巨的挑战。 数据显示,中部消费需求增长开启的是一个4亿人的大市场,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欧美大市场,欧美也就是5亿至6亿人。 张臻:未来十年是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这是将湖北发展置于全球、全国发展格局中作出的重要判断。IBM不仅是全球领先的软硬件服务供应商,也是政府发展规划的最佳合作伙伴。IBM于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理念,旨在帮助城市管理者建立一个能够平衡城市各个方面需求、优化配置城市各类资源的高效生态系统,以解决城市管理者面对的许多难题。我们一直关注湖北的发展,并将华中区总部设在武汉,统领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业务。目前,我们已将服务覆盖到湖北全省,并与当地优秀伙伴合作,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 IBM在武汉一直是管理信息化领域中最可信赖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各行业客户提供了世界一流的软硬件产品、全面的信息化服务、以及企业管理与IT咨询等业务。未来,IBM将依据武汉市以及湖北其他地市州政府提出的目标方向,紧密配合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结合自身建设“智慧城市”的丰富经验,助力当地政府产业创新与战略升级。 向东:2011年湖北城乡人口比例首次出现逆转,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83%,比全国高0.56个百分点。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将会成为拉动投资、促进消费强劲持久的动力,为湖北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撑。 按照目标规划,到2015年,湖北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1500万农民进城,逾4个百分点,进城农民工总数大于6000万。这是一个巨大的内需潜力,这个潜力释放得好,对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湖北经济再上一个台阶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迈向“国家心” 《支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谁命名的,而是要通过武汉人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武汉应怎样迈向“国家心”? 张臻:湖北的发展态势让人振奋,尤其是武汉的巨变。武汉正在大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交通枢纽功能,带动功能,要素聚集功能,服务、管理和创新中心功能。这与“智慧城市”理念十分契合。事实上,自1996年IBM在武汉成立分公司以来,IBM就与武汉市政府、企业展开了良好的合作,深入政府、高校、医疗、金融、电信、钢铁、汽车、媒体、流通、零售等领域。比如,我们为神龙汽车公司的核心信息系统提供专业服务,为神龙汽车的快速发展立下汗马功劳。2011年7月,武钢工程技术集团与IBM(中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IBM—WISCO创新中心暨武汉钢信软件有限公司,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信息化咨询、解决方案和外包服务,打造世界一流的冶金信息化专业公司,成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经典。 秦尊文:国内东南西北都已经有相应的国家中心城市,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也必然会诞生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要当仁不让,成为“国家心”角色!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已经是武汉市的“一号工程”。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显示,特大城市与国家级城市群发展是同步推进的,武汉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要处理好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武汉城市圈等战略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同频共振的放大效应。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