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有关素质的议论文
有关素质的议论文
"人口素质"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从中西比较来看,对人口素质或者说对人口质量问题的关注可以说是中国人口学和人口问题研究的一大特色。在西方人口学说史上,对人口素质问题的关注向来较少,如著名人口学家豪塞和邓肯于1959年为"人口学"下定义时,"经过审慎考虑",还是删去了有关人口"质量"的内容。早期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学者阿。朗德里(A.Landry),他在发表于1949年的《人口概论》中曾区分过"量的人口学"和"质的人口学",并认为后者以人类生理、智能、伦理、优生学的资质为研究对象。法国著名人口学家阿。索维(A.Sauvy)在初版于1952年的名作《人口通论》中也曾以一章的篇幅讨论了西方人口学家向来不予关注的人口素质问题。他在第21章中分析了有关质量人口学的几个问题,如优生问题、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的关系问题、智力遗传问题、各民族差别问题及安乐死问题等。索维还区分了优生学和环境学,在他看来,两者的研究目的都在于改进人类的质量,不过前者是通过遗传,后者则是通过改变环境。现代西方学者对人口素质的讨论最著名当首推从经济学角度对人口质量进行探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口质量就是人力资本,舒尔茨的"人口质量经济学"早已成为人口经济学中的一门显学。但与其说这是人口学的研究,不如说是经济学的探讨。首先要指出的是,"人口质量"和"人口素质"通常被认为是两个并无本质区别而只是表述不同的概念,在使用频率上后者高些而已。1987年中旬,受国家教委委托,"中国人口素质研讨会"在杭州召开。关于"人口质量"和"人口素质"是不是同一概念,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二者完全相同,不必区别使用;另一种认为,从逻辑分层的角度看,二者是有差别的,因而需要区别使用。因为人口质量涵义较人口素质更广泛,它是与人口数量相对称的概念。人口素质则是人口某一特征或标志的概括,如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它们的总和构成人口质量,单独的某一素质概念没有对称的概念"(邵昱1998)。1991年12月,受国家教委委托,"中国人口素质(生活质量)问题科学研讨会"在京举办,但在这次会议上,似乎更多的学者认为"人口质量和人口素质是同一个概念"("中国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课题组1992)。朱国宏认为:人口质量、人口素质和人口品质均相当于英文中的Population Quality一词,其所指是同一的,至于使用哪一术语,一来与时代背景有关,二来与研究者的偏好有关。人口素质一词的普遍作用,可能与人们对质量与素
质的不同理解有关,质量可通用于任何事物的质的一面,而素质似乎只能用于人类方面(朱国宏1994)。穆光宗则认为:从严格的意义来讲,两者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的人口质量是相对于人口数量和就人口的总体而言的,
穆光而人口素质则是指人口质量的某一个方面,比如健康方面、文化教育方面(宗1996)。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使用"人口素质"的说法,这可能是90年代显著区别于80年代的一大特色。回溯国内近20年来对人口素质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大致可以分出几个方面来回顾和评述:一、对"人口素质"涵义的探讨中国人口学者认为,"人口素质"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界定(朱国宏1998)。也就是说,"人口素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视野里可能有着不同的规定。"人口素质"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理论问题是70年代初中国人口学复兴以来众多学者关注的一大热点,至今依然见仁见智,未有定论。过去,虽然像社会学家陈达、经济学家马寅初等学者也十分重视人口质量问题,但似乎一直没有尝试对人口质量的内涵作出界定。对人口质量内涵和外延的讨论曾经是70~80年代中国人口学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人口质量较早给出定义的可能是北京大学的张纯元教授,他在著名的《人口理论教程》一书中定义如下:"人口质量是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集中反映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中国人口科学研究成果的《人口学词典》也持相同看法,并进一步将"人口质量"的含义概括为"反映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的范畴。亦称人口素质"。张纯元的定义虽然很有影响、并广被引用,但也并非没有争议。几乎与此同时,梁中堂教授等在《人口素质论》一书中就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他们认为人口质量是人口所具有的各种构成的总和。这一定义与前苏联学者的定义相同,如巴兹德勒夫认为人口质量是人口构成体系的总和。他所说的人口构成包括年龄性别构成、人口健康状况构成、业务技术熟练程度构成、教育水平构成和社会阶级构成等。这种从结构的角度来定义人口素质的做法应当说是给人启迪的。虽然"人口"与"人"的关系如同森林和树木一样的密切,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现象上看,人口是个人数量的集合;从本质上看,人口是个人关系的聚合"(阎海琴1992),但毕竟"人口素质"不同于"人的素质"。"人口"范畴和"人"的概念的两个最大区别:一在总量,二在结构。系统论的观点早就告诉我们,结构决定功能。也就是说,一定的人口结构决定了某一个人口所具备的功能。这种种"功能"自然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人口的"素质"或者说"质量"。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完全可以说,人口的结构就是人口的素质。无视人口总量的和结构的特点来谈所谓的"人口素质"或"人口质量
"很容易与一般意义上的"人的素质"相混淆。事至今日,仍有一些同志振振有辞地在"人"的层面上做"人口素质"和"人口质量"的文章,这当然是似是而非、大谬不然的。兰州大学西北人口研究所的李景毅曾经很独特地认为:"人口素质"和"人口质量"之概念内涵明显相别,各有所指。前者说的是一个人与生俱来自带的属于先天本有的"东西",泛指"人"这一特殊"材料"的物性"质地",如生理机能、固有心性、潜在智慧、气质特点。后者说的则是一个人通过后天自觉地努力多获得的"东西",其实也就是"人"对其"素质"在社会化过程中进行加工再塑使之改善发展的实际水平,如文化程度、道德观念、信仰追求、工作能力,如此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实可以将"人口素质"视为人本之"源",或比作生命价值再造的"基础",而将"人口质量"视为人本之"流",或比作是自我发展的人为"建筑"(李景毅1997)。在另一篇文章中,李景毅(1997)又谈到:人口质量的本质实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作用于社会的人力,就其具体存在而言,往往表现为潜力、储力、显力三种方式,而且三者互依相长,并以其统一的拥挤构成共同体现人口质量的实际水平。他显然将"人口素质"或"人口质量"与"人的素质"或"人的质量"相混淆,将重点做在"素质"和"质量"的差别上,却忽视了一个最大的前提:这就是如何看待"人口"与"人"的关系。实际上,这是将"人口素质"看作是先天遗传的禀赋,而将"人口质量"看作是后天养育的状态。然而,这种看似有些道理的观点却忽视了一个最大的问题:无论"人口"与"人"关系多么密切,毕竟是两个有很大差异的概念。倘若前提错了,推论也就可想而知。诚然,在中文中"素质"和"质量"可以有所区别,但英文中却是源出一词,即"Population Quality",对此又作何种解释?到了90年代,一些学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阎海琴(1992)曾经指出:在人口学中,人与人口两个概念的混淆是导致人口质量难以确定的原因之一。目前人口理论界所讨论的"三要素"或"两要素"'论,其实几乎没有脱离开从人的素质出发研究人口质量的模式,研究的出发点大多是从人的素质延展开来的。谭琳则主张拓展"人口质量"概念,她认为应该从系统的观点思考人口质量。广义的人口质量应不仅仅涵盖一定时空中人口系统中个体素质的总和,而且包含个体素质的整合和互动。因此,从广义上认识人口质量,首先要区分个体的人的素质和总体的人口质量的差别。人口质量不是个人素质的简单加总或任何形式的加权和,而是个人素质的有机组合,具有系统性即整体性、组织性和动态变化的特征。这两位学者的思考都是很有价值的,但当时没有引起学术界应有的关注。其实早在80年代中期,郑祯诚对"人口"与"人"的关系就有了清晰、深刻的阐述。首先,他区分了"一般人
口"与"具体人口"。作为一般、抽象的人口,只应该有"一些最简单的规定",而不应该加上种种只适用于具体的、特殊的人口的一些历史规定性。其次,他认为,人口质量是人口属性所要求的全部内容。人口属性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
;:"生命"和社会属性:"劳动"。他在1986年曾经指出:有性
的同志把人的概念混为人口的概念,把人性混为人口属性,把特殊人口混为一般人口,因此他们在论述人口质量时总要加进一些只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才产生,才具有的内容来作为一般人口质量的内涵。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学界真正的学术规范制度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因而非常正常、也非常必要的学术评论工作以及评论中的学术承继始终不尽人意,所谓的学术研究常常处在低水平重复甚至思想倒退学术萎缩的窘境中。因为多年来国内学界对"人口"概念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已经导致了理论上的混乱,以致于到了20世纪末,一些有识之士还不
人口"的原意以及与"人"的区别。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得不旧话重提,来澄清"
郭志刚(1998)认为:人口是一个抽象,原义上是统计学的概念,代表人类群体在定量方面的属性。最一般的"人口"只是人的数量抽象,不区分阶级,没有社会属性规定性。本质上的规定性是生存着的人的集合,其实这是生物性的人的集合。据此,他反对把"人口"看作是"可持续发展"中心的观点,同时还反对"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的传统看法。不过,笔者以为:看到"抽象人口"并不够,还应当看到"具体人口",因此,看到"人口"与"人"的区别并不够,还应当看到两者的联系;进而从统计学角度界定人口也还不够,还应当从社会学角度来观察"人口"。否则就会像马克思曾经所说的:人口就变成了一个混沌的表象、一个数字的堆积、一个没有意义的抽象。总之,人口的属性是双重的,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阎海琴认为:个体的人与人口之间有一个"差"的概念。这个"差"抽象地说,就是所迸发出的人口聚合力;具体地说,便是人口各种构成。显然,个人素质水平或者构成人口总体的个人素质的平均水平,决不等于或者决不代表人口质量的高低。相反亦然。之所以如此,就因为"差"的概念存在。单个的个体是无所谓"聚合力"和构成的。认识了这一点,人口质量的概念和内涵也就比较容易确定了。即从总体来讲,人口质量包括各种人口结构和人口聚合力两大方面。人口结构不但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为了延续人口的存在和发展),还应包括人口的社会结构(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地域结构(为了认识、利用、改造自然)。人口的聚合力包括人的一致性、纪律性以及改造和认识实世界的共同能力。简言之,即指一种集体的力量。这里,人口结构与人口聚合力是相辅相成的。谭琳的看法与阎海琴的观点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在学术承继上关系可能是微弱的,这也恰好说明了学术性的综述和评论是
多么重要。
范文二:有关素质的议论文800字
? 楼道里的数只“眼睛”作文? 正在教室里闲谈,一声“咣当”刺入耳朵,跑出去一看,除了满地的碎玻璃碴之外,一个人影都没有;正走在楼道里,几片灰黑色的“爪印”扎进眼睛,而制造者却不得而知;正走在林荫路上,几片白色纸片躺在地上,风一吹就“群魔乱舞”……? 毫无疑问,这些现象的始作俑者是我们“新世纪的花朵儿”,而这些现象也引出了“老师的第三只眼”——摄像头。? 对于安装了摄像头,学校的官方解释是想有效的控制校园中的不良现象,进而督促学生提高自身素质。而对于这种解释,同学们也都是做足了表面功夫——有第三只眼的地方安安分分,没了第三只眼仍是“管你三七二十一”地我行我素。? 的确,学生们的种种行为,实为有些过分。但是学校的做法合适吗?也许学校只顾到了眼前,却未仔细想想,为什么会出现现在的情况。仔细算算,在未成年之前,除了在家的时间外,在学校的时间算是最多了,而所接受的教育自然也应最多。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在教书之前,先要育人。话虽如此,可事实却未必这样。? 2005年中央电视台在《对话》节目中邀请过中美两国的高中生中的顶尖人物。在价值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利、真理、财富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一致的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国除了有一人选择美外,其余全部选择了财富和权利。? 在“教书育人”后培育出的这种道德的卑下和心灵的麻木,难道是所谓的“人才”吗?这些人难道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吗?? 近几年来高学位“人才”变为杀人犯的事例已不足为奇,而往往对社会危害大的也是那些高学位低素质的“人才”。由此看来,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与之比起来,更重要的则应该是育人,培养学生们的良好品德修养,而不是只顾教书。? 树苗歪了不从根上扶正,却想硬将它掰直,结果会怎样?好一点的,勉强掰直,但过不了多久又会歪曲。而更有可能的则是枝断树枯罢了。? 素质低了不从思想上根本教育,却想利用一些“手段”硬逼着提高,结果会怎样?? ——南辕北辙罢了。? 原创投稿,百度搜索“中国作文网”第一个就是,记住我们的域名:www.t262.com
范文三:高中有关素质的议论文600字:素质、侵略
话费充值省钱方法交流QQ群49234549
所谓素质、就是一个人从现象到本质特有的形象。请铭记是“一个人”。
素质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素质将会猖獗地打扰你的一生,你是否是意识到素质潜在的能量。
素质是那件传说中诱人的袈裟,你又不是唐三臧、所以你没有资格用袈裟掩饰你不是凡人而是位取经的善良僧人。况且、你并不觉得自己是个凡人、又何以谈僧人。
素质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学识、人际关系及是否经历过风雨的洗礼。那么、素质就是进入成功的形象、标志。
除非你没有成功的野心、除非你甚是喜欢别人践踏你的灵魂。
如若不是这样,请收拾自己一直泛滥不已的伪劣个性。
自大多一点是什么,就只多了那么一点而已、它就演变成“臭”了。请问你有什么可以炫耀的,每个人都有特长、你越是高频率地显摆、它就越没有价值、一个人做得太多、曝露得越多缺点自然越多、素质也就越低廉。
一个人千万不能因为一个偶像而争得面红耳赤。
因为人都是喜欢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组成一个圈。简单地说这个圈子内圈住了一群志趣相同的人。素质也就差不了多少。-而那位偶像就是圈子的老大。老大的形象就应该取决于小弟。素质也就反映了一点——什么样的人干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事、突显出什么样的作风。什么样的行为决定了本质的级别。
所以请铭记一个人没有谁能帮助你,受伤了没有谁敢同情累了让眼泪独自的自然地滑落下去。没人有资格衡量你的你的未来、因为素质早已侵略到了你的体内。素质的侵略、标志着你气质的升华。
金堂淮口中学高一:伍静
互联网购物必备的省钱教程网站----省钱屋 www.5730.net
话费充值省钱方法交流QQ群49234549
省钱屋 www.5730.net 购物省钱交流必备的网站
在这里达人们会教你如何用80块钱充值100元钱话费的省钱计划
互联网购物必备的省钱教程网站----省钱屋 www.5730.net
范文四:教师的素质议论文
教师的素质某校的一名教师因教师节当天本班学生没有送礼物而大骂了学生一节课,最后学生凑钱给老师买了礼物。再有一则新闻是:今年五月底,武汉市某校班主任因发了工资在班上鼓励学生从教学楼二楼栏杆翻过去并跳下去奖励五十元。结果造成十二岁的勇勇左小腿骨折,耗去医药费两万元多。医生说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落下轻度残疾。看了以上的两则的新闻,我的心好难过。为同学们身心遭到伤害而难过,为老师的不当行为而难过。尽管最后,两位老师受到了学校的行政处罚或是法律处罚。可是,学生受到的伤害,打击怎么能够弥补呢。试问,礼物真的有这么重要么,需要骂学生一节课。试问,可以以学生的健康拿来开玩笑么。我个人认为,只要学生尊敬你,爱你,你自己尽责了,问心无愧就行了。礼物不过是个形式,何必为了一个礼物而伤害学生的心灵。老师在我们心目中是高尚的。不该是这样的。我个人认为,老师在怎么开玩笑,在怎么高兴,都不应该拿学生的身体开玩笑。老师一定要领导学生做正确的事。看完两则新闻,我真心的觉得教师的素质比自身的知识更重要。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希望所有老师能明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也许会给学生的一生带来影响,甚至是改变。【每日写作指导:高中生写人作文指导……】
写人是中学阶段作文教学中一项最基本的训练内容,要求学生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怎样才能将人写活呢?这就需要运用好描写的手法。
描写手法的熟练运用,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磨炼。特别是想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就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然而,有不少同学经过了3年初中作文训练之后,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这种手法。他们写出的人难以“立”起来,更谈不上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了。其实,要写好人并不难。观察和研究。
只有最终洞悉了描写对象的底里,明其所感,知其所知,才能将其写得跃然纸上。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想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如果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又怎样运用描写手法才能把人物写活呢?
首先,要抓人物的特征,以形传神。人和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管是外貌、动作、语言,还是性格,人和人总是有些地方相同或相似,有些地方不同。要想把人写活,关键的地方就是要写出这个人的特点来,写出这个人和其他人的区别来。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名着对人物的描写,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比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关羽、孔明等等,几百个人物形象都是那么鲜活动人。在课本中我们已经学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鲁达拳打镇关西》一文,鲁达的威猛、粗卤、机智、性急,通过一系列的描写被生动逼真地传达了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要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因为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一种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直接进行描写,写其怎么想,怎么感觉。比如课本中的《一件小事》,当“我”看到车夫送老女人向巡警驻所走去时,就有一段心理直接写,揭示了一名知识分子在“一件小事”中的心灵震动。另一种是对内心世界进行间接描写,这种描写,最重要的是语言描写,因为言为心声,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便可将人物的思想性格刻画出来。人物语言的描写,通常是以对话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对话描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力求显示人物的性格。人物要说自己会说的话,该说的话,而不是作者代替别人说话。二是要力求简单,切忌唠叨。
人物语言不能原样直录生活中的语言,需要修饰加工,使其简洁、明快,反映出说话者的特征。三是人物的话语还要和表情、动作描写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再次,要注意描写好人物的行动。人物行动描写不好,写出来的人恐怕就是苍白的,干瘪的。“动中写人”是我国写作的优良传统之一。老舍先生曾说:“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起来。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色,帮助形成人物特有的性格;可是,这些东西并不能使人物活跃;反之,有时反因详细的介绍,而使人物更死板。我们应记住,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相面似地全写在一处,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来。每一个动作清楚的有力表现出他的一点来。他便越来越活泼、越实在。”可见动作描写在记人写作中的重要地位。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可使人物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
范文五:有关的读书的议论文
有关的读书的议论文
导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关的读书的议论文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有关的读书的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有关的读书的议论文篇1 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一个家庭没有书,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可想而知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像一束阳光,一扇风景。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而且,使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我们通过读书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让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在书中我们可以学习许多小窍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小难点。
几百上千年前的古人已经知道了读书的好处,有许多热爱读书的故事都流传至今,其中王羲之的故事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相传。一天中午,王羲之正在读书,书童送来馍馍和蒜泥,他因为看书入了迷,竟拿着一块馍沾了墨汁就往嘴里送,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还说:“今天的蒜泥真香啊!”通过这个故事,我深深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前人能做到读书废寝忘食的地步,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知识,财富,我们有什么不好好读书而沉迷于游戏,电视?与他们相比我们不感到惭愧吗?读书的过程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渐渐的,在读书中我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才气,感受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的豪气,体会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傲气??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的作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以前,我写作文时,总是不知道该用哪些词。所以老去问妈妈,妈妈就说:“孩子,你应该多看些书,哪一个作家像冰心,老舍都不是破了万卷书,才下笔如有神的呢?”
从此,我就天天看书,记录书中的好词,好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果然,一段时间过后,我的作文水平就有一点点提高。书是人类一生的朋友,在哪里都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正如三字经中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充分说明了读书的人后天的影响。读书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么?
有关的读书的议论文篇2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严重,可是,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好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拉杂的事情上。而这些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正是造成一个人思想庸俗肤浅的最大原因。思想庸俗肤浅形之于外的时候,言语就自然无味,面目也随之可憎了。
没错,我就有过这般经历。 一个暑假时,我经常一个人在家,天天看电视吃饭睡觉像猪一样,索然无味地过日子,便时时进书房啃书本。这一啃就养成习惯了:每天早上起床便阅读书籍,照镜子都觉得面色红润,与家人说话时常石破天惊,我便把读书
作为我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事。开学后,我的心思放在了服饰与玩的时间上了,不经意时照了照镜子,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说话像得了口吃样,即便流利,也是些庸俗的言语。我吓了一大跳,立刻觉到读书很重要,所以无论如何每天我都要读几本书。 我喜爱阅读书籍还得从三岁时说起:那些双休日,每天我都要缠者父母给我讲《买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坚定的锡兵》等童话故事。
有那么一天,我十分想听故事,而父母又不在家,我又识些字,便捧起连环画看了起来。不知觉中,产生了对书本的浓厚兴趣。渐渐地,我的识字量大了,这些书已不能满足我的需要,我便阅读了《十万个为什么》及《西游记》等名著。
现在,我已上初一了,早期书本的熏陶使我的语文水平在班里、年级上都名列前茅,与家人、同学说话时常出口不凡,但是,我仍继续学习。每逢节假日有时间便啃书本。饭食是物质粮食,书本知识是精神粮食。当一个人吃的油光满面,精神上却饿得疲惫不堪,其实他是很可怜的; 世上有人喜欢储蓄金钱,有人喜欢搜集邮票珍玩,也有人喜欢把佳言名句储存脑中。我就是最后那种人。
读书能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远胜过服饰上的装饰品及家宅中的堆金累玉,你们都来和我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吧!
[有关的读书的议论文]相关文章:
1.关于读书的议论文作文800字
2.谈读书作文议论文600字
3.心态议论文作文
4.关于环保的议论文
5.有关规则的议论文
6.关于尊师的议论文
7.共享单车的利与弊议论文
8.尊师重教800字议论文
9.战争与和平议论文作文
10.谈尊师之道议论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