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县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
县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
———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述要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08日 ? 11 版)
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湖湘三农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基层实践工作者和农民代表共计300多人,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和县域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会者一致认为,县域正在逐步成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主战场,如何协调发展以县域为主的广大农村,事关科学发展大局,对此,与会者主要形成了如下观点:
1.新农村建设是“两型”县域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在“两型”县域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彰显。促进农民的非农转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正确处理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村中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规划,提升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手段;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增进和提高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
2.现代农业是县域经济增长的新源泉。现代农业的实质不只是在农业中运用新的农业科技、扩张农业生产规模边界、提高农业的社会化程度,关键在于其功能的拓展。通过技术、形态、组织、结构等方面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不仅要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更要提高发展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农业机制,让市场与政府分工与配合,促进生态环保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优质、高产、高效、高就业的现代农业发展,再造现代农业功能,是县域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3.城乡一体化是县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县域是农村与城市连接的焦点,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县域城镇化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的纽带,是承接大城市的辐射与带动、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村现代化的主要依托。
4.劳动力流动、金融发展与土地制度创新是“两型”县域发展的内在动力。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改变了农村人地比例、生产要素结构和农民的技术知识结构,累积了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创新金融体系,降低经济主体的交易费用,是建设“两型”县域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建设两型县域的有效手段。
5.水利建设是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加强县域水利基础建设之时,必须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支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湖湘三农论坛”由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发起,每年举办一届的三农问题学术盛会,旨在为党委、政府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陈文胜整理)
范文二: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丁元竹
【摘要】当前,社会组织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要积极推动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以适应新技术变革中创新服务方式。应开发丰富体验色彩的服务项目,承担起消除数字鸿沟的历史重任,承担起领跑世界的能力,以创新社会组织服务方式。
【关键词】社会组织 虚拟现实 服务方式
推动社会组织发展,须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尤其是新技术创新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人类行为方式改变以及社会互动模式转型。只有把握这些,才能抓住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发展的重中之重。
技术创新深刻影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互联网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因此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动员能力和服务能力,是当前社会组织发展的关键。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迁既快速,又循序渐进。社会媒体化和媒体社会化是当代社会发展基本特点之一。社会网络对经济发展和政府运作的渗透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由社会成员之间产生的信息及其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脉络。借助于网络,社会成员从来有没有像现在这样拥有对社会问题的参与热情和治理能力,社会组织有责任视这些信息和网络为国家财富和社会财富,并因势利导,合理使用。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社交媒体,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企业通过社交媒体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技术和文化进步也会
带来社会组织自身的革命,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这是个不可逆转的过程。现实中,变革已经在进行着,政府治理现代化须紧紧跟上来,社会组织更是需要再加一把劲。
“在线”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互动方式。互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它会影响社会组织的行为和治理结构。“在线”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互联网塑造了网上的“在线”行动,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最新特点之一,它将成为所有社交媒体中最为突出的内容。
社会组织需要了解网络新生代群体的特征
互联网在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意义,年轻一代更喜欢虚拟事实。研究发现,城乡网民中常使用互联网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0至49岁的人群之间。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现实世界有虚拟感,对虚拟世界有现实感。两个在网上聊天聊得很好的人,见了面反而无话可说,反之亦然。这都是当下社会组织要关注的问题。
虚拟现实将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据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调查称,截至2016年底,全球有47%的人口使用互联网,到2018年全球互联网普及率将达到51%。2016年,中国网民已经突破7亿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智能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面对的社会人群及其交往方式将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通过虚拟现实实现了各种分享——信息、服务,乃至物
品,虚拟现实将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那些在传统环境中生长起来的50后、60后,甚至70后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80后、90后和00后。从性别上看,2015年,女性网民有所增加,男性网民有所减少。政府治理如何面对在互联网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新一代社会人群,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力量。
人们通常将新生代称之为“Y一代”,这代人生于1980-2000年之间,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他们关注“9?11事件”、电视真人秀、社交媒体,承认种族多样性,现实、乐观、善于发明创造、敢于改写规则、享受生活、寻求自由、灵活多样。他们喜欢与企业“一起”工作,而不是“为”企业工作。中国的情况是,网民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场所是在家里,其次是在单位,再次是公共场所。这说明,大部分网民是利用闲暇时间使用互联网的,可能更多是用于社交活动,互联网的社交媒体性质和作用也由此窥见一斑。这其实在告诉社会组织,如何在新技术环境下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
“朋友圈”成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组织。由于社交媒体的发展,社会和经济之间的交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微信的发展已经超出社交应用,进入平台级入口,成为新媒体中的佼佼者。微信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掌握新知识、新思想和学术动态的重要渠道。中国媒体经历了初期的天涯等网络社区到方兴未艾的移动社交应用的发展,短短10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朋友圈”是媒体当前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朋友圈”中发表原创内容的占比中,95后用户占73%。而老年用户的行为选择与其文化背景和经历的体制机制有关,这代人在原有的体制内生长,天生喜欢传统的公共媒体。有的人甚至需要通过传统的公共媒体发表文章,申请职称。根据eMarketer的数据,2015年中国成年人每天在印刷媒体的用时是11分钟,而用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是185分钟,每天阅读印刷媒体的人数从2011年的4.9%下降到2015年的2.9%。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互联网传媒和由其组成的“朋友圈”,加速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预期一致性。对于社交媒体的正面作用要肯定,但有些问题也要及早注意,如自媒体中的假新闻和谣言的管控,必须建立起监督机制和追责机制,及早加以规范。
新生代典型的社会特征影响其行为。新生代是数字原居民,专心与社交媒体打交道,是社交媒体的爱好者。无论是商界还是政府,都需要探索如何使新技术更好地服务客户和公众。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组织需要了解这个新生代群体的特征。从2014年12月和2015年6月份中国民众使用互联网的数据看,10岁以下、10-19岁、40-49岁的人群趋于上升状态,而20-29岁、30-39岁、50-59岁的人群呈下降趋势,60岁以上的呈现稳定状态。只有对这类人的群体特征通过其在线数据进行分析,才能详细把握他们的特点。当前,这会涉及个人的隐私等有关法律问题,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社会媒体中的短语、表情以及图表等都可以
通过语义进行深度分析。不久的将来,随着可穿戴传感器的使用,对各类社会群体的计量将会更加方便。“我们可以连续监测整个社会组织—小群体、公司和整个社区。方法很简单:我们通过收集手机、社交媒体上的帖子和信用卡交易记录等数字痕迹来进行检测。”?借助于虚拟现实,跟踪会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公司、政府、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用户服务的大数据对用户进行跟踪。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居民对公共服务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凸显,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将难以为继,必须借助数字技术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的居民公共服务需求。所以,社会组织创新意味着使用数字技术来提升服务效率,通过数字和网络把个性化服务需求计算出来,借助于网络化和数字化来生产多种多样的产品,产生全新的服务体验。
社会组织应创新服务方式
开发丰富体验色彩的服务项目。社会组织的服务如何适应新生代对于“体验”的要求是一个关键问题。与前面的数据对照,经济社会越来越朝着体验方向升级。“随着世界越来越融入体验经济时代,原来可以通过非经济活动获得的很多体验将会逐渐出现在商业领域中,这就必然带来巨大的改变。换句话说,以前我们可以免费获得的东西,现在要付费才能体验到了。”?在这里,经济与社会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例如,家庭内部是人类精神的“避风港”,但是家庭也会出现其成员关系紧张等问题。历史上,家族和社区会对家庭关系产生调解作用,在当代,社会中出
现了精神导师,诸如社工师等,有人称之为“灵魂的个人培训师”,他们可以对家庭关系进行调解。这些“灵魂的个人培训师”可以通过社会组织进行,也可以通过企业提供,关键是视服务对象而定。
推进群团组织改革,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家庭结构调节中的作用。“共青团+社工+志愿者”正在作为一种工作模式,还有社区和社会组织也在发挥作用。未来,商业化的“灵魂的个人培训师”也许会与群团、社区和社会组织一道在一个领域中工作。体验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组织方式和治理模式上,如何通过这类服务和服务组织来实现对社会的治理,需要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研究人们使用APP的方式方能掌握其规律和特点,通过在线、社会媒体,社会组织可以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承担起消除数字鸿沟的历史重任。消除数字鸿沟是当代社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互联网普及率、社交和移动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扩张。从全球看中国,中国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是走在前列的。中国属于后发国家,其后发优势在互联网领域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中国有条件在新经济业态、政府改革创新、社会组织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有自己的后发优势,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变迁方面有所创新。当然,这也需要政府和全体人民对这个问题有深刻地认识。在这里,消除数字鸿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2016年新报告显示全球网民普及率已经接近50%。2016
年互联网、社交和移动媒体重要数据包括:全球网民达到34.2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46%;社交媒体用户23.1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31%;手机用户达到37.9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51%;移动社交媒体用户19.7亿人,占全球人口的27%。”?中国社交网络经历20多年的发展,正在向移动化、多元化、兴趣化方向发展。2015年,中国网民在线活跃的领域依次为:微信、QQ、手机百度、淘宝、搜狗输入法、QQ浏览器、UC浏览器、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必须看到,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能适应数字技术的发展,有些人被甩到了数字群体之外,社会上正在形成巨大的数字鸿沟,需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到这个领域中来,消除数字鸿沟,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我国手机网络即时通讯、手机网络搜索、手机网络新闻、手机网络音乐和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达到了手机网民用户的91.0%。手机网络游戏、手机网络文学会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手机网络支付与年龄和操作能力有关。在支付问题上开展数字鸿沟填平运动,就应当像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扫盲运动一样,成为一场社会运动。
社会组织应领跑世界。就经济社会发展和互联网应用来说,中国社会组织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有条件承担起领跑世界的能力。在互联网与社会组织发展上,中国没有经验可循。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是互联网应用发展较快的国家。根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
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在线交流的形式包括“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网络音乐”、“博客/个人空间”、“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支付”等,网民的使用率都超过50%。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论坛BBS”、“电子邮件”和“微博客”网民则呈下降趋势,说明“离线”的人在减少,“在线”的人在增加,“在线”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这意味着大数据将越来越成为可能。当然,“在线”互动程度和水平,取决于人们对各类交流方式使用的熟练程度。互联网的使用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在互联网应用上,中国涌现了一批世界级企业,诸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中国也有条件推动产生一批世界社会组织,在传播中国文化、中国价值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改变了企业的运行方式,出现了类似荣事达、滴滴出行等商业平台,也引发了政府的变革,各地出现越来越多的政府服务平台。这都要求社会组织认真研究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时俱进,对接经济和政府平台,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发挥服务经济社会的作用。
【注释】
?[美]阿莱克斯?彭特兰著,汪小帆、汪容译:《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2页。
?[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著,夏业良、鲁炜等译:《体验经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第194页。
?We Are Social:《2016年全球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设备普及情况报告》,2016年。
范文三:民生问题是推进中国特设社会建设的重点的研究分析 3
民生问题是推进中国特设社会建设的重点
的研究分析
摘要:“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1]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民生问题是这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大的亮点。政府近年来如此关注民生是出于民生现状、政府管理创新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深刻变化的需要,其中蕴含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对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民生问题是指“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按照[2]这种说法,民生科技则是与民生问题最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
民生问题无疑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大的亮点。社会各界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对民生问题进行了解读:新闻媒体主要从财政支出的角度来看政府如何解决民生问题,以及背后所隐藏的政府执政理念;社会学家从国家与社会转型、社会利益分化的角度来解读政府为什么关注民生;经济学家主要对如何实现民生问题而献计献策。本文将从政治学的角度对民生问题作如下解读。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政府管理创新;公民权利;民生问题
关注中国,民生是本,步入新世纪,民生问题是中国亟需强烈关注的问题,现在就中国目前百姓关注话题以老家东平县为例,就阐述一下民生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提点微薄建议。
民生问题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一些问题是我县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胀能控制住吗,收入分配差距能缩小吗,我能放心消费了吗,我能住有所居吗,破解民生难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更是今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参会人员关注和热议的话题。相关调查显示,人们对其关注点表现出与百姓切身利益越来越紧密相关的特点,一些诸如“控制房价过快增长,解决住房难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疗改革”“上学难与教育公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保障公共卫生,让群众吃得安心,用得放心”等民生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党和国家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把工作立足点定位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一贯作风。所以,在新形势下认真思考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先分析一下民生问题是推进中国特设社会建设的重点的原因。
一、民生问题突显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市场化改革初期,国家因强调经济发展,又使人民的利益问题被边缘化了,
因而也没有大范围的民生问题。但客观上,在整个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们已经从国家与社会高度合一的社会逐渐转变成一个分散型社会:一是各类社会主体本身自主权扩大,对政府的依赖性降低;二是社会结构分化速度加快;三是新的社会角色群体和组织大量涌现;四是身份体系弱化,社会流动大大加快;五是中介组织涌现,价值观念多元化;等等人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全能型政府,而是在实现自身利益过程中能为自己服务,能解决公共性问题的政府,即一个公共型的服务政府。政府必须去关注和应对这样的关系变化,调整治国策略,这样才能增加合
四个深刻变化”,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法性资源。目前中国正经历着“
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一方面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使中国的发展速度令全世界惊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超高速度”; 另一方面,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包括发展承受着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阶层不平等、性别不平等以及城乡不平等和地区不平等在加剧,而且生态灾难的阴影又逐渐逼近。这些矛盾导致中国阶层之间,地区之间甚至民族之间面临巨大的离心趋势,一旦面临全球性的大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我们将缺少有利的回旋余地。现在我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造成了教育、医疗、住房、医疗保障、就业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越来越多,这是第一个问题。: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3]改善民族地区的民生状况;坚持反腐倡廉。
二、民生问题的突出也反映出我国社会已经基本确立和普及了以人为本,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和理念。
这里从基础民生领域来讲。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入场券,是提高人未来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基本途径。教育公平属于机会公平,属于最基本的公平范畴。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而从政府投入来看,政府教育支出只占GDP的3(19,,这和2005年政府提出建立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是极为不符的,在服务型政府的国际评价标准中,公共教育支出应占GDP的5,以上。医疗:2004年,联合国卫生组织对191个国家进行医疗经费综合评估,评估结果我们排名第188位。就业方面:2001年民政部白皮书中失业率是10,。此外还有影响社会民生问题的其他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增加了老百姓的民生痛苦指数,不利于党在新的形式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政府必须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上大做文章。如果没有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普及,那么民生问题不会成为社会问题,甚至当更严重的民生问题出现了,社会、社会大众对它也会漠不关心、视而不见的。正是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了社会公平,这样民生问题就凸显出来。
三、民生问题的突出同我国现在已经具备了解决一些最紧迫的民生问题的条件有关。
因为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往往是相关的。一个问题的存在不一定被大家重视,当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基本具备了,大家才会十分关心它。
国力显著增强的情况下老百姓期望党和政府更好解决最紧迫的民生问题是很自然的事。民生问题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解决不好民生问题就没有社会的稳定,我们一切无从谈起,包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包括和谐社会建设。一个不稳定的社会,肯定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稳定是和谐社会很重要的特征。
四、民生问题的突出也是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的需要。
从权威主义行政方式到服务行政。中国的现代化是依靠强大的国家启动和维护,政府要在社会稳定的同时,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聚集资源进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要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威来加速市场化改革,这样就形成了权威主义的政府行政方式。但是,在国家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腐败猖獗、国家能力弱化、收入分配严重不公、非制度性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的冲击等等,这些决定了“新的权威主义”行政方式已经不适合利益分化的时代,权威不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整合,只会增加新的不稳定因素,权威主义的政府职能模式必须改革。社会力量生长,社会对自身利益诉求要求政府还权于社会,把公众利益放在自身利益前面,以全社会利益视角来制定公共政策,实施公共管理。这时就需要政府调整治理方式,而从民生问题人手无疑是我们能找到的一个最优方案。一方面,这有益于老百姓实现利益表达,释放社会压力,增加政府的合法性资源;另一方面政府从百姓的角度出发关注民生问题,能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职能重心从单纯的经济建设转移到了关注社会公共性问题,政府职能自然转变。
了解到民生问题具有如此高的重要重要性,下面就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做一下分析。
一、突出民生之本,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就业和再就业培训项目。
大力支持和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下岗职工等就业再就业工程。加大每年新增就业再就业岗位,特别是为下岗失业人员和为特困人员提供。每年组织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为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大中专毕业生等创业人员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
二、夯实民生之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工程;解决民生之需,推进公共卫生建设工程;拓宽民生之源,落实城乡居民增收工程;筑牢民生所依,完善社会保障工程。
这其实是解决好公平正义的问题。像公平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总要求,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要求里面公平正义是其中之一,所以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应该说一个和谐的社会肯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如果不公平正义,这个社会肯定和谐不了。
关于社会公平正义我们讲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它实际上也是我们设计社会的基本制度的原则,也是各个社会阶层、各个群体良性互动应
该共同遵守的规则,不遵守这个规则我们就会出现问题。在处理公平正义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点,我们在讨论分配公平的时候,不能离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因为我们讨论公平问题更多讲收入分配的公平,分配的公平我们抽象谈是不行的,要同生产力发展水平联系起来,因为生产是决定分配的。那么在其他领域的公平问题上也是一样的,经济的公平、文化的公平,政治权利的公平,公平是多方面的。公平的问题不管是哪方面的,我们都要从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能够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物质条件结合起来谈。第二点,公平本身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可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种公平,但是现在我们往往讲公平的 时候讲到的都是要追求结果公平。公平包括三个环节,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公平问题,重点应该放在确保起点公平,努力做到过程公平,至于结果公平我们现在很难做到。第三点,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我们党要把公平正义这个原则贯彻到社会结构 中,贯彻到制定的方针政策路线和各项重大决策上面,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要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在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前提下把社会公平正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翻新的“三座大山”即“教育乱收费、医疗花费多、住房价格高”,使群众能读得起书、看得起 病、住得起房。落实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统一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三、改善民生,要把加快建设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重要保障。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历来被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就要将五大基本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城镇各类职工,把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到城乡所有居民,使更多农民享有基本的养老保障。要建立群众利益保障机制,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有效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健康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这就需要各级在实践上推动这项工作尽快提高水平。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关部门根据民生改善重点项目总体计划,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子计划,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逐年推进,确保取得实效。充分发挥县民生改善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作用,加强工作调度,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指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认真研究制定支持民生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有关收费,尽量给予减免支持,努力降低建设成本。切实加大对民生计划项目的政府投入力度,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将每年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民生。采取政策扶持、政府投入、社会筹资、市场运作、招商引资和对上争取等措施,确保项目资金的落实。
四、建立解决民生问题的公共治理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体: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市场。随着人民民生需求的增多、水平的提高,政府的财政投入将受到重大考验。其次是不均衡的民生需求与政府均衡供给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是多样的、不同层次的,而目前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只能从基础方面人手。市场经济改革要求经济增长要与社会公正同步: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市场经济制度中实现社会公正;发挥国家管理和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增长、确保社会公正的重要[4]作用。发挥国家社会协调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共管共建;建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安全机制,弱化消解社会矛盾冲突;建立环保机制,实现全民参与、共建[5] 家园。 目前,民生问题已经是一个关系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政治问题,政府对民生问题予以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将持续下去,我国的民生状况也将有一个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周元等(中国应加强发展民生科技[J](中国科技论坛,2008,(1):3—7( [3]卢继元(苏联民生问题及启示[I](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9(1)( [4]李育民,DO TIEN QUAN(杜进君)(越南改革中的社会公正和民生问题及其经验探析[J](求索2011,(9)(
[5]汪天文,民生问题:欧盟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着力点简析[J](国外理论动态,2008,(7)(
范文四:改善民生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
改善民生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同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平衡,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失业率显著上升、贫困人口增加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业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仍然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入手,继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重大意义进行阐述,并回顾了我国五千年华夏文明中的民生问题,分析其无法彻底解决的根由,并依此提出几点改善民生的建议。 【关键词】改善民生 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最为基本的民生问题——温饱已经得以解决,党和全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民生目标而努力奋斗。然而,什么是小康社会,有专家学者曾指出,小康社会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过渡发展阶段。既然处于过渡阶段,势必会产生过渡时期特有的民生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及改善这一时期的民生问题,是我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存在的民生问题,首先就要正确认识我国目前所
[1]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继而针对这些问题,果断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和改善。就目前的中国社会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民生问题,这些民生问题集中的外在表现,无非是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以及就业难等社会难题。
[2]第一个就是收入分配问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政府已采取调整税收等一系列相关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起
[3]到了积极作用,却依然阻止不了贫富差距拉大的势头。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直接关系到住房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
第二是我们的教育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乱收费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痼疾。总体上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政策差异。一些地方
和学校出现的违反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擅自出台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同时也包括一些基层政府或有关部门,向学校或通过学校向学生的摊派和搭车收费。这个问题的集中体现,衍生出所谓的上学难的问题。
第三是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和医疗费用高,药品居高不下。虽然现在农村大多数人都买了医疗保险,但在报销的时候往往遇到不少麻烦。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困扰着大家,让人们小病拖下去,大病医不起,亦即人们常说的看病难问题。
第四是就业指标、社会保障问题和劳动者工作环境的问题,比如劳动者的生命保障问题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是发展中、前进中出现的,特别是在过渡阶段。
第五是安全生产的问题。安全生产问题是屡禁不止的难题,比如说矿难、瓦斯爆炸、食品安全问题。就近几年而言,我们国家非常重视食品安全。
第六是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就目前我们国家而言能源资源存在的问题是使用效率低,节约意识不强。就最近的电荒、煤荒、油荒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在资源能源的利用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以上六个方面的民生问题。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民生问题亟待解决,这里不一而足。
纵观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民生问题始终是关系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命运的根本问题。不同历史时期,民生问题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解决方式及程度也不尽相同。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由于生产力极低,民生问题无非是保障生命安全、共同劳动以保证食物共享,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这种“大同”局面不复存在。
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和生产生活资料,是被奴隶主阶级奴役和剥削的工具。此时的民生问题表现为,奴隶阶级要求获取一定的人身自由和生产生活资料。在奴隶没有生产资料这个大前提下,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实属无稽之谈。
封建社会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少量生产资料,民生就是解决减租和农民吃
饭的问题。其间,也出现过统治者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现象,诸如汉高祖的“休养生息”、光武帝的“光武中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王安石变法、明清“一条鞭法”、“地丁银”、“摊丁入亩”等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和谐。但封建盛世和农民起义都无法改变封建制度的本质,也就无法彻底解决民生问题。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矛盾没有解决,又增加了西方列强、资本主义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民生问题更加严峻,广大人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和改变生活环境。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反对贫富不均,力图解决中国几千来遗留的民生问题。由于他们严重脱离群众,彻底解
[4]决民生的理想再次破灭。
中国的民生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应该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
[5]命时期。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真正解决了当时民生问题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农民的土地问题,继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建国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失误,极大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解决民生问题的步伐大大加快:“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要求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十七大则把民生问题和社会建设提到相当的高度,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再次具体而明确的指出了全面小康的民生目标。
刚刚召开的十八大,在****所作的报告中,与“民”字相关的词汇频繁闪现,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极为重视。
从民生问题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大力改善民生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改善民生有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同时也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公正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共享,二是为每个人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而民生这个问题的改善与这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因为改善了民生才能共享,也只有改善了民生才能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基本的平台。
其次,是有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对发展经济的意义很大,甚至无可替代。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直接拉动力无非来自三个方面:外贸拉动、投资拉动
[6]和内需拉动。在这三个经济动力当中,内需拉动最重要,它的份量占这三大动力总合的70%以上,而民生问题和内需拉动直接相关。故而民生问题的改善,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是否具有一种可持续的推动力。
再者,改善民生是确保国家社会的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但只要把问题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就可以确保这个社会的安
[7]全运行。如果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得不到改善,就会引发大面积的、种类繁多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大局。
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是一项繁杂而庞大的工程,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和前提。近年来,我党和政府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
[8]出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解决问题的对策很多,这里简单谈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推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
[9]二是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就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10]三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制度建设,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
四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1]五是推进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当前,劳动就业、物价房价、医疗卫生、入学教育、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环保治安等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如此一来,改善
当前社会所存在的民生问题,全面建设和谐美好的小康社会便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田玉彗.以人为本谋发展 关注民生促和谐[J].理论探讨,2010,22(7):27-29. [2] 霍海燕.改善民生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析[ J ].理论探索,2002, 18(3):36-38(
[3] 刘振江.保障和改善民生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J].社会民生, 2012(1):23-25. [4] 张枬.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M].上海: 三联书店, 1963:81-89(
[5] 张新鸿.党的历史上解决民生问题的历程与启示[J].党史博采,2011,12(2):2-5. [6] 黄团元.转型创新是改善民生拉动内需的关键[J].视点, 2011,23(5):45-47. [7] 杨洁.论政策执行主体的优化问题[ 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4)(
[8] 郑新立.论改善民生与政府执行力的提升[J].改革与开放, 2012,8(2):3-5. [9] 王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2):79-81. [10] 王新华.健全保障体系 着力改善民生[J].高层论坛, 2012,10(4):12-15. [11] 周继红,杨贤勇.浅谈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现状及改革方向[J].企业战略,2012(3):39-41.
范文五: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目标
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目标
话题:励志成长 文化建设 民生
摘要:本文分三个部分讲述了社会建设的重点、社会建设的任务、社会建设的目标三个问题。关键词:社会建设重点任务目标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一、社会建设的重点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民生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方面,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决心和实效。人民才会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和谐。民生与社会建设的关系:社会建设之所以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从根本上
说,是因为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出发点,也是社会建设的落脚点。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中心内容和社会建设的基础。二者密切不可分割,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一)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和政权兴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也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国家建设得好不好,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从表面上看,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都是个人生活问题,但从全局看、从深层次看,民生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回望我国五千年历史,“盛世”都是休养生息、民生改善的时段;“乱世”都是民不聊生、矛盾激化的时期。因此,民生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二)民生问题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早在1934年苏维埃政权在瑞金建立之后,**同志就郑重地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人民群众正是从我们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言与行中认识我们党,拥护党,跟定党,从而在党的领导下夺取了全国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中国成立后,
以**、**和**为核心的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问题从来也没有放松过。**同志担任**后,对这个问题更是重视有加,在2003年他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并在这次的十七大中专门把改善民生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拿出来。二、社会建设的任务(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生的基石,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新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是衡量一个政府、一个政党的治国水平、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党和政府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再就业,城镇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妥善解决就业问题,仍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收入是民生之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
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之福。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实践中的落实,关系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确保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的医疗体系是民生之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卫生事业的根本目标。在医疗卫生制度中,解决好一些令老百姓抱怨的问题,主要是看病难、看病贵。(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民生之乐。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想要改善民生那是一句空话,因此,从这方面讲,稳定的社会环境
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三、社会建设的目标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我们所说的“五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以胡绵涛为**的党中央把握民生脉动,心系民生与民意,不断解决好民生问题,使社会建设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就一定能够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党群关系将更为密切,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县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