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研究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研究 垒墼里堡丝
INANCEANDECt)N0MY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研究
一余旭
本文分析了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及存在问题.通过探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
的政策目标及其政策搭配,提出了世界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首要目标不应是经济高增长
而是国际收支平衡.世界金融危机时期应实施低水平的国际收支平衡和内外均衡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国际收支平衡;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1F830【文献标识码lA【文章编号11006—169X(2009)6-0023-02
余旭,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江西南昌330o08) 中国经济已连续5年以高于10%的速度增长.2008 年又增长9%,2009年一季度增长6.1%,比上年同期回
落4.5个百分点.2008年上半年我国还面临较大的通货 膨胀压力,既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又要防止 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下半年宏观经济 和国际收支形势出现了罕见的转折.随着世界金融危机 不断加深,我国出口增长趋缓,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国际
收支顺差增势快速减弱.经济增速下滑超出预期.虽然
2009年初经济有所回暖,但问题仍然很多,需要我们反
思和调整宏观经济调控思路.
一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及
评价
2o08年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经历了三个阶段:年 初宏观经济面临严峻形势.通胀压力增大,出口增长趋 缓,企业经营陷人困境等,我国提出了"双防"政策即防止 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 明显通货膨胀;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加深,世界经 济增长显着放缓.已经比较明显地影响到了我国一些企 业特别是一些出口企业.我国提出了"一保一控"政策即 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
.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开始对我国 调控的首要任务;此后
经济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不利影响.我国经济增速下滑 趋势超出预期.我国又进一步调整为"保增长"的宏观经 济政策.推出了4万亿元的"扩内需,保增长,渊结构"投 资计划,推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三个阶段的宏观涮控和央行抗危机,反周期性的货 币政策使中国经济目前表现得较世界经济相对稳定,这 说明中国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有成效. 但是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 宏观调控政策基本正确但前瞻性不够,从美国次贷危机 到世界金融危机中显得有些滞后二是对内措施短期效 果相对好一些.对外措施效应较差,使得对外资产损失较 大,对外部需求下滑有些被动无奈.三是各项歧策措施都 可能存在局限性和存在负面效应.四是我宏观经济调 控政策仍然没有摆脱"重经济高速增长,轻国际收支平 衡"的倾向.
二,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目标及政策搭配 (一)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目标的探讨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基本上是经济增长和充分就 业,币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政策的长期目标 应该是根据反周期,防危机,防通胀的调控原则和扩内需
及其与之相适应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实现国 际收支平衡约束下内外均衡的经济可持续增长.宏观捌 控所追求的长期目标是相对稳定的.长期目标是制订短 期目标和进行当前政策搭配的依据.针对当前世界金融 危机.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短(中)期月标是:"保平衡,扩 JRYIIl23
金融与经济2DD6
内需.调结构,促增长,防通胀".其中"保平衡"就是在世 界金融危机情况下保经济平稳,实现包含国际收支平衡 在内的内外均衡.
(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搭配的分析
在世界金融危机时期需要综合实施国际收支平衡和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国实行浮动汇率制的人民币处于 升值趋势和资本项目管制且市场体系不健全,对于复杂 多变的形势,多政策目标及其多约束条件,需要科学地搞 好五个结合:一是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的结合.我国实 施宏观调控政策短期目标应体现"抗风险,自消化,抓机 遇"的特征.实施长期目标则体现"稳起步,大变革,快增 长"的特征.二者有机结合,相机抉择,保持政策的前瞻 性.从容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可能向好的也可能向坏的方 面演变,从容迎接金融危机可能引领全球和中国进入新 的大变革时代.二是国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结合.即宏观 经济政策四大目标的结合,目前要把国际收支平衡放在 首位.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以弥补外需的减少.通过内外 政策的搭配,化解内外均衡的冲突.三是总量政策和结构 政策的结合.虽然总量控制是当务之急,结构调整是缓慢 过程,但目前就应着力结构调整,产业转换及其技术革 新.由被动的需求结构变化到主动的需求结构调整,由需 求结构转变到供给结构的调整.四是宏观政策和微观政
策的结合.要使地方和中央的目标一致,企业,银行,政府 的目标一致,防止地方,企业只求增长,不顾宏观利益和 长期效益的倾向,对进出口,引进外资,信贷,物价等各方 面不可偏颇和各行其是.五是外汇政策和其他政策的结 合.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外汇政策是重 要方面,但其作用主要在外汇兑换环节,因此.其他政策 如贸易,外资,外债等前位环节的政策也是重要的.应该 配合实施.
三,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及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建议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谨慎的货币政策.由于 稳定出口和增长,鼓励个人消费均需要低税,而来自普遍 陷于困境的企业,重挫的股市和萧条的房地产业等方面 的税收减少,宽松的财政政策是难于为继的,赤字政策在 危机时期是风险很大的.因此财政除了对十分必要的基 础设施和优先扶持的主导产业投入外.应主要用于民生, 刺激内需尤其是消费,促进内部循环.
(二)在实施低水平的国际收支平衡政策的同时,对 内实施适度投资和扩大消费的政策.实行低水平的国际 收支平衡即国际收支总规模较小的平衡,这在其他经济 总量指标仍然相对较高,尤其是外汇储备较大的情况下 2l4
是有利而安全的.这是防范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可能继续 深化而带来进一步冲击的策略性措施.为此需要转变出 口依赖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国内(实体)投资和(个 人)消费来弥补出El的减少.当务之急还是重点扩大消费, 提高基础性的消费水平,增加农业投入以促进农村消费. (三)实行国际收支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相结 合.促进内外均衡.我们必须调整产业政策.淘汰一些落 后的,严重过剩的生产能力,优化进出口商品,利用外资
项目,对外投资的结构,通过高效能的出口和进口及其相 对平衡来促进国际收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支 持科技研发,技术革新来促进产业转换,升级和完善产业 链,着力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精加工产品的出口; 通过扩大进口来支持这些产业发展和促进内需扩大的相 关产业发展,并不断促进进出口平衡.我们仍然需要引进 外资支持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但是资本项目尤其 是直接投资持续巨大顺差(并伴随直接投资收益大量逆 差)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需要组织积极的对外投资 尤其是直接投资(并以此带动劳务输出,促进就业)促进 资本项目相对平衡和弥补我国产业结构的缺陷.逐渐实 现以投资收益顺差不断增加来弥补贸易顺差的不断减 少.从而促进国际收支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内外均衡. (四)在世界金融危机时期对外汇坚持必要的管制性 调控政策,对贸易实行必要的扶持性和保护性政策.继续 树立外汇收支均衡管理理念.加强资本项目管理.强化对 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防止投机性资金的冲击带来更为 不利的影响.结合平衡要求战略性地组织对外进行有价 值的实业投资.并逐渐减少美元资产,处处体现我国经济 利益和安全原则.在贸易政策方面,继续实施出口退税的 补贴措施,增加对出口企业的扶持以避免出口过快下滑, 但对资源类出口实行限额;不断加大对重要物资(如石 油,黄金,资源,能源)的进口,通过进口来支持扩大内需 所进行的产业转换和结构调整.运用一定的进口配额和 限额手段换取出口贸易摩擦的和解,防止进口对民族经 济的冲击.这既是通过加强外汇收支管理以调节国际收 支,又是适时主动地减少一定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 备,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内外均衡.
[参考文献]
[1]耿剑锋.论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节[J]. 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2]薛亮.汇率变动,经济转型与国际收支平衡[J].青 海金融,2008,(4).
范文二:回顾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改变
回顾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改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得逐渐深入,各国经济在面临机遇的时候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迫切要求着强有力地宏观调控。1977年加尔布雷斯《不确定的年代》认为广义的市场失灵“宏观经济不稳定”“微观经济无效率”“社会不公平”。这为政府对经济干预提供了事实上的理论支持。宏观经济政策对于保持经济高速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992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时代,宏观经济政策也不断改变。
一、1993年到1996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GDP增 60.00%30.00%长 25.00%40.00% 20.00%
固定20.00%15.00% 资产10.00% 0.00%投资5.00% 增长-20.00%0.00%物价 899091929394(CPI) GDP增长4.10%3.80%9.20%14.20%14.00%13.10%上涨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50%18.60%37.60%50.60%27.80%
物价(CPI)上涨18.00%3.10%3.40%6.40%14.70%24.10%
1993年,中国面临严重的经济问题。由上表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37.6,和50.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1993年6月24日,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
二、1997年到200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谁在烈火和寒冰中煎熬~”1997年美国《经济周刊》用这样的文章标题形容中国经济。97年中国经济面临内外压力:国外,1997年7月亚洲金融风暴,中国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国内,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标志着我国经济结构性过剩的矛盾日益突显。
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政策。在货币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发行国债;大规模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扩大转移支付;实施财政赤字政策。
三、2004年到2007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004年年初,承接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同时信贷规模增长偏快,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这主要是由投资膨胀造成的。这年开始的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开始了新一轮“政绩工程”的基建投资热潮。
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财政政策转型的决定,宏观调控由“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过渡到“双稳健”模式。2005年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均为稳中偏紧,总体上配合较为协调。
从财政政策来看,2005年财政预算赤字由3198亿元减少到3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2.5%减少到2005年的2%;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减少了300亿元。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也反映了财政政策的稳健取向。2005年1,6月,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6392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4.6%,高于经济增长率5个百分点。此外,财政支出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2005年1,6月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教育支出分别实现了同比22.6%、21.4%和17%的快速增长;全国实施粮食直补的29个省份安排粮食直补资金预计也会实现13.8%左右的大幅增长。财政政策在总量上向中性回归的过程中着力调整了支出结构。
货币政策总体上也属于稳中偏紧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提高存贷款利率等灵活多样的货币政策手段来适当控制银行信贷投放的规模和速度。同时,与产业政策结合,控制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贷款来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2008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年初,南方地区出现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5月,,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对中国出口、金融领域的影响逐步显现,国内许多外向型出口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出口持续出现下滑势头。截止2008年年初,中国经济已连续,年以高于,,,的速度加速增长,并在,,,,年突破,,,,2007年达到,,(,,,经济增长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式,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
为消除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2007年,,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年的宏观调控任务: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着眼于“双防”的目标,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财政支出要重点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
由于采取了上述宏观调控措施,中国物价水平从2008年,月份开始呈现出涨幅走低的趋势,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大局的稳定。 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同比增长,,(,,,比去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这表明“防过热”已见效,但物价涨幅较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随后,央行又决定从,月,,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月,,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快
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月,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2009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四季度的经济下行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测,针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这一变化,中央政府开始进行全面的政策转向。2009年,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回调的贸易政策以及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和政府四万亿刺激计划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在避免经济衰退方面有了一定成效。
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
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2010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首先,收入分配如何进一步实现公平正义是2010年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分配不公已成为大家的基本共识,改革收入分配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无需多言。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打破行业垄断格局,改善行业间收入差距,减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各种税收负担和行政管制,从根源上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并完善劳动者与企业的工资协商机制等多种方式调整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利用税收手段调节高收入群体所得,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其次,加强房地产调控,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一是要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力度,尤其是廉租房等政策性住房的投资和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二是房地产税制的改革,尤其是物业税的开征应该成为当前治理房地产市场价格畸型上涨的利器。物业税的开征特别是采用累进税制,可以提高投机需求的交易成本,有效打击房地产投机活动,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稳定房价,在一定程度上刺破房地产投资领域的泡沫;通过差别税率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节,对高档别墅住户加大征税额度,对普通住房居住者减少征税甚至减免物业税。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范文三:我国最新宏观经济政策
我国最新宏观经济政策
温总理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比去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代地方发债3500亿元。这主要是考虑到结构性减税的滞后效应,今年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但财政刚性支出增加,特别是要增加保障改善民生支出,保持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是必要的。同时,目前我国债务负担率相对较低,今年增加赤字后,赤字率在2%左右,总体上处于安全水平。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办法,适时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一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不断优化监管标准和监管方式。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金融支持,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基于宏观形势的政策措施分析
在保持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似乎走进了一个死循环:每当经济增速有所下滑,决策部门往往会加大投资、放松信贷“踩油门”;每当通胀有所抬头,决策部门又往往会减少投资、紧缩信贷“踩刹车”。在踩油门与踩刹车的颠簸行进中,投资猛增、货币超发、产能过剩与垄断加剧、高利贷泛滥、中小企业倒闭潮轮番上演。
不唯中国,回顾十余年的宏观调控历程,在应对危机时,各国政府几乎惯性思维地拿起凯恩斯主义,而目前,这个以拉动投资和消费为特征的需求式管理手段正在遭受广泛质疑。
**总理在谈到当前经济发展问题时曾指出,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实现预期目标的空间已经不大。中央政府已决定不再实施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并控制经济中的流动性,转向更加稳健的货币政策。
基于以上宏观形势,新一届中央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从结构性减税到大规模减税、放松政府管制、减少行政审批、打破垄断、鼓励创新和创业、加
快城镇化步伐、实施新一轮的价格财政及金融改革等。
取消和下放117项行政审批项目;推进机构改革,转换政府职能;扩大“营改增”试点,结构性减税;保持合理的货币总量;减少政府开支,把资金用于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1. 取消或下放审批权、机构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是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这样可以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央政府会继续简政放权,各地也要放开更多领域和更多经营活动审批。同时要注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放”和“管”都是为了发展,放得越到位,管得越有效,就越能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更好惠及人民群众。进行行政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通过减少地方政府的事权来缩减其财权,让其从大政府、经营型政府,转变为小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这样,其债务水平或许就可以有效控制。打破某些行业的行政性垄断,让市场充分竞争。
2. 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要任务是在外部环境出现明显变化的条件下有效扩大内需,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扩大内需的重要源泉是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亿人口的规模和相对偏低的城镇化率,将成为创造内需空间的重要力量。如果未来,,年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个百分点,从现在起到2030年,约有,亿农民将转为市民。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中,由于收入增加所带来的基本生活、住房、教育、卫生和对其他消费品的直接消费需求;由城镇化推进所带来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气、供水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由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带来的农村消费扩大;将创造出一个以万亿元为单位计算的巨大的市场空间。城镇化的规模效应将大幅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这也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要求实现的目标。
3.实施新一轮的价格财政及金融改革
国务院5月7日正式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首次提出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观点。
以上措施都是基于金融资源配置的合理配置考虑的。金融资源配置应以市场化机制为基础,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为金融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加强监管。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低效的原因关键在于大部分资源由国有部门把控。由于国有企业目标的多重性,金融资源在国有企业手中难以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配置,难以激励经营创新和技术进步,由此导致了金融资源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价格双轨。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官方利率价格信号失真的情况下,很多社会资金流向了民间借贷体系、非银行金融机构。规模巨大的民间融资如同地下暗流,既难以被金融监管体系所涵盖,也难以被宏观调控政策所控制。因此,只有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中国金融资源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合理配置,才能激励金融企业的创新和生产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年,月,,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重点提到引导民间金融从“地下”走向“地上”,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为全面金融改革探路。从长期来看,只有为金融资源由
动员性配置向市场化配置转变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才能最终实现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近期而言,中国金融资源配置应重点处理好两方面问题:第一方面是要明确政府作用的领域及边界,减轻政府配置金融资源形成的“挤出效应”。地方政府作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代理人,存在着获取金融资源的偏好。由于激励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地方官员的政绩,所以地方政府有获取和配置金融资源的主观偏好;由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对等,客观上要求地方政府通过金融渠道获得资金。因此,应通过明确地方政府的作用领域和边界,使地方政府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公共服务上,同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由,,,增长转移到服务和民生上,这样才能真正减少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挤占,实现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第二方面是要打破国有金融体系的垄断地位,消除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所有制偏好”,形成金融资源的有效供给。加快国有金融机构产权多元化的改革,降低民营金融资本的进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参股和组建金融机构,逐步形成多元、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
范文四:探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演变
探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演变
摘要 :“ 宏观经济政策 ” (macroeconomic policy ) . 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 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 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 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通过分析我国 2003年到 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 了解政策在出台和实施过程 中是否充分发挥了作用。 换句话, 效应如何, 显然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回答的 重要问题。它对我国未来宏观经济调控,继续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具 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关键字:宏观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Abstract:
Key word: macro policy, fiscal policy, monetary policy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2003— 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进入 2003年, 由于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 我国经济增长中出 现了一些不稳定和不健康因素, 最突出的有两个问题:一是粮食问题, 粮食供求 关系趋紧的问题逐步凸显。 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减少的同时, 人均粮食占有量也达 到历史的最低点;二是投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 建规模大,一些行业和地区投资过度扩张。
历史的经验多次证明, 投资膨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痼疾。 由于投资增长过快, 使 得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1)投资膨胀助长了信贷规模过 度扩张,信贷扩张反过来又推动投资更快增长,两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 (2) 投资膨胀加剧煤电油运的紧张,使经济运行绷得更紧;(3)投资膨胀以及煤电 油运供应紧张, 必然拉动基础产品价格上涨, 加大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 在这 种情况下, 政府实施了 “ 双稳健 ” 的财政货币政策, 在总体上既不盲目放松调控力 度,也不轻易紧缩调控力度,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2008年下半年,美国房地产市场衰退和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与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这次金融危机情况复杂严峻,引起国际金融市场 的急剧动荡,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受到重创,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 2008年我国又遭遇了冰雪冻灾、 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害 2008年 11月, 国务院常务
工作会议决定我国再次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以求使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 发展态势。
此次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背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物价表现。 2007年 10月至 2008年 10月期间, CPI 呈现先扬后抑的走 势,连续 6个月回落。而 2008年 9月和 10月的 PPI 也呈现回落走势。这种 情况下说明高通胀的压力基本消除,要预防通货紧缩。
(2)经济增长情况 。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内宏观经济增速 的回落成为此次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统计显示,我国 GDP 增长率在 200 7年第二季度达到 11.9%的高峰后连续 5个季度逐季下滑:2007年第三季度 为 11.5%, 2008年第一季度为 10.6%,第二季度为 10.1%,第三季度则降 到 9.0%。
(3)外汇储备充足 2000年末,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仅为 1656亿美元, 但之后 几年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2006年 2月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超过日本,跃居世 界第一。 2006年底, 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 1万亿美元, 达到 10663亿美元。
此次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投入 4万亿拉动经济增长。
二、 2009年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1、扩大政府公共投资 2、促进扩大消费需求 3、实行结构性 减税政策 4、推动经济结构优化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 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余额为 56.9万亿 元,同比增长 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 11.2个百分点。企业、居民活期存 款增加较多。 各项贷款继续快速增长, 中长期贷款占比逐步上升, 个人消费贷款 增速大幅回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 7.37万亿元,同比多增 4.9万亿元。 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34.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 20.2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下降, 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人民币贷款加权平 均利率为 4.98%,比年初下降 0.58个百分点。
中国央行发布《 2009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指出, 2010年我 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 性。报告明确指出, 2010年我国将继续执行 2008年末启动的四万亿一揽子经 济刺激计划。 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 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投放, 优化信贷结构和 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至关重要。
三 、 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定下基调:在中国经 济企稳向好之际,明年经济增长将重点在 “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 ” 。 从 2 009“ 保增长 ” 为首要任务,到 2010“ 促转变 ” 为发展重点,政策思路的调整凸显 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力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积极的财政政策:1、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框架,配合货币政策做好总量调 控 2、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投资作用,落实投资重点,确保项目可行性和施工质 量 3、 努力拉动社会投资, 逐步切换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4、 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大力促进产业升级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1、从抑制通胀角度出发,货币政策应由侧重于 “ 宽松 ” 转 向 “ 适度 ” 。 2、信贷政策应更加注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3、面
对复杂形势,更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4、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加大外汇市场的波动幅度, 更好地发挥市场在汇率决定过程中的作用, 使人民币 汇率能够在合理的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四、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整政策取向。 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 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最终反映到物 价上, 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核心含义是 2011年银行贷款和货币总量增速 将有所放缓, 这也是货币政策继续回归常态的一个方面。 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 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 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加快推进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切实增强经济发 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摘自:
http://www.gzsh9999.com/shownews.asp?id=987&types=%D7%EE%D0%C2%D7%CA%D1%B 6
范文五: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演变分析
摘 要:“宏观经济政策”(macroeconomic 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分析我国2003年到2011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了解政策在出台和实施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作用。换句话,效应如何,显然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重要问题。它对我国未来宏观经济调控,继续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
关键词:宏观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一、2003—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进入2003年,由于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我国经济增长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和不健康因素,最突出的有两个问题:一是粮食问题,粮食供求关系趋紧的问题逐步凸显。粮食播种面积连年减少的同时,人均粮食占有量也达到历史的最低点;二是投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大,一些行业和地区投资过度扩张。 历史的经验多次证明,投资膨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痼疾。由于投资增长过快,使得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1)投资膨胀助长了信贷规模过度扩张,信贷扩张反过来又推动投资更快增长,两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2)投资膨胀加剧煤电油运的紧张,使经济运行绷得更紧;
(3)投资膨胀以及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必然拉动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加大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实施了“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在总体上既不盲目放松调控力度,也不轻易紧缩调控力度,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2008年下半年,美国房地产市场衰退和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这次金融危机情况复杂严峻,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受到重创,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2008年我国又遭遇了冰雪冻灾、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害 2008年11月,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决定我国再次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求使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此次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背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物价表现。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期间,cpi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连续6个月回落。而2008年9月和10月的ppi也呈现回落走势。这种情况下说明高通胀的压力基本消除,要预防通货紧缩。 (2)经济增长情况 。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内宏观经济增速的回落成为此次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统计显示,我国gdp增长率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11.9%的高峰后连续5个季度逐季下滑:2007年第三季度为11.5%,2008年第一季度为10.6%,第二季度为10.1%,第三季度则降到9.0%。 (3)外汇储备充足 200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仅为1656亿美元,但之后几年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6年2月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 此次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投入4万亿拉动经济增长。 二、2009年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1、扩大政府公共投资2、促进扩大消费需求3、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 4、推动经济结构优化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企业、居民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各项贷款继续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逐步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增速大幅回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下降,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8%,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 中国央行发布《2009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指出,2010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报告明确指出,2010年我国将继续执行2008年末启动的四万亿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均衡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和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至关重要。
三、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定下基调: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之际,明年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 从2009“保增长”为首要任务,到2010“促转变”为发展重点,政策思路的调整凸显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力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积极的财政政策:1. 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框架,配合货币政策做好总量调控 2. 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投资作用,落实投资重点,确保项目可行性和施工质量3. 努力拉动社会投资,逐步切换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4. 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促进产业升级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1. 从抑制通胀角度出发,货币政策应由侧重于“宽松”转向“适度”。 2. 信贷政策应更加注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3. 面对复杂形势,更要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