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游小盘谷记
【译文】
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卢龙山包围而止。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但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忽听得犬吠声,急忙赶去,终不见人。
约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崖倾斜,形状象大钵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象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下密,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象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了吧。”
同游的人,有舅父侯振廷,朋友管异之、马湘帆,学生欧岳庵,弟弟念勤,连我共六人。
【赏析】: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记,独辟灵镜,创造意象,是诗化的散文。
文章从寻求小盘谷写起。虽有其名,但当地人有的却说没有。或有或无,疑信参半,这就更加表达了对追求迥绝红尘的幽人境界的向往。而“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的描绘,一开始就写出了“深”,突出了“幽”。可以说这“深”和“幽”,是小盘谷景色最基本的特征。这一景色,乃是世间所实有,并非太虚幻境,所以听到犬声,“乃急赴之”,既表达了渴望找到人家问个究竟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静中之动。
抵达佛寺以后,于归云堂反而不多落墨,而写居民以桂为业,写“四山皆大桂树”,重在写桂,而不在写人。可以想象,在这深邃幽静的环境中,当桂花开放之时,清香四溢,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的境界!曲径通幽,作者依旧以“径”为游历线索,继续追寻。“南出之,乃坠大谷”,这个“坠”字,用得很好,极写出山谷之深绝。既然这篇游记是在写小盘谷,所以这“谷”就当然成为描绘的重点。其特点是“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极为宁静,十分寂寥,然而“耳听常满”。可以想象,无非风声、鸟声、虫声之类。天籁之声,反而显得更加幽静。妙在于空寂中见流动,于流动中见空寂。而渊水之积,更见深邃。抟实为虚,令人感受到心灵同宇宙的净化。
写卢龙山,重点依然是在写“谷”。不同之处是前者用粗线条轮廓的勾勒,此则用“斧劈”的皴法。“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是刻画,不是渲染;写了“深”,更写了“藏”。但是作者并没有只停留在写景状物上,而是进一步以或然之词,指出这可能是明朝遗老避兵纾难之所在,从而给读者展开了一幅漫长而又充满血泪的历史画卷。韩愈曾写过一篇《送李愿归盘谷序》。李愿是一位隐士,隐居在河南济源的盘古。文中说:“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梅曾亮笔下的小盘谷之得名,盖由于此。其意不仅要写出山谷之幽阻,而且也要写出隐士之高洁。但仍然是见景而不见人,只是留下无限的空白,让读者用不尽的想象去填补,所谓“无字处皆其意也”。
文章最后写到日暮归途所见所感。写暝色,写月光,都显得神采飞扬。“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大自然是多么生机盎然呵!极其宁静,极其虚空,也极为跃动。而“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又以疑似之笔出之,似真似幻,亦实亦虚,在艺术境界上可以说达到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中国的传统艺术都追求意境和神韵,在有限中表现无限。梅氏此文,可以说是清代游记中写意传神的佳作。
范文二:游小盘谷记
游小盘谷记? ? ? ? ? ? ? ?
梅曾亮
? ?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惟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 ?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旁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破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 ?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 ?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 ?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注】?卢龙山:南京西北约20里。?謦(读请音)咳:咳嗽。?遗老所避兵者:明遗民避清兵南下。?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团形茅屋,三十六、七十二,形容极多。 ?梅曾亮(1786—1865),近代文学家。字伯言,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官户部郎中。道光二十九年告归,主持扬州书院讲习。他以姚鼐为师,致力于古文创作,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有《柏枧山房集》。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人或曰无有 或:有人
B、曲折广狭如一 一:像“一”一样
C、寺旁有草径甚微 旁:旁边,侧边
D、月光布其上 布:分布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犬声,乃急赴之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其状若仰大盂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者
C、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D、同游者:侯振廷舅氏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相同的一组是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王曰:“沛公安在,”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能有几人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予尤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而此独以钟鸣,何哉, 今以钟磬置水中
10、下列选项都是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寻求小盘谷写起。虽有其名,但当地人有的却说没有。或有或无,疑信参半,这就更加表达了对追求迥绝红尘的幽人境界的向往。
B、抵达佛寺以后,于归云堂反而不多落墨,而写居民以桂为业,写“四山皆大桂树”,重在写人,而不在写桂。
C、写卢龙山,重点依然是在写“谷”。“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属于刻画,不属于渲染;写了“深”,更写了“藏”。
D、中国的传统艺术都追求意境和神韵,在有限中表现无限。梅氏此文,可以说是清代游记中写神传意的佳作;可以说“深”“幽”是小盘谷景色最基本的特征。
三、文言文翻译(10分)
11、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南出之,乃坠大谷。(3分)
翻译: (2)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3分)
翻译: (3)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4分)
翻译:
四、诗词鉴赏(14分)
范文三:游小盘谷记阅读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游小盘谷记
(清)梅曾亮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惟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日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p#)陀(tu$)。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q!ng)欬(k4i)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l))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g1ng)谷洼隆,若井灶龈(y0)腭(8)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余尝求小盘谷( )
②土人或曰无有( )
③惟大竹蔽天( )
④南出之( )
⑤日且暮( )
⑥凡六人( )
(2)翻译文中句子。
①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②其状若仰大盂。
③乃登山循城而归。
(3)游览小盘谷的共几个人?
(4)从全文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阅读答案:
答案:略解析:
(1)①我。尝:曾经;②有的;③只;④向南伸出去;⑤将要;⑥共计,总共
(2)①听到狗叫声,就急忙到那里去,最终也没见到人。②它的形状像一个仰放着的大钵盂。③就爬到山上,顺着通向府城的路回去。
(3)六个人
(4)按时间先后顺序。
范文四:游小盘谷记(清)梅曾亮
游小盘谷记(清)梅曾亮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1)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
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
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2)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3),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4),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
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注释:
(1)卢龙山:即狮子山,在南京西北约二十里处。明太祖朱元璋曾败陈友谅于此。(2)謦(qǐng请)欬:咳嗽。轻曰謦,重曰欬。(3)遗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深
山避兵之处。(4)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茅庵,草屋;团瓢,圆形草屋。三十六、七十二,
形容其多。
译文:
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卢龙山包围而止。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
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但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
忽听得犬吠声,急忙赶去,终不见人。
约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
业。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崖倾斜,形
状象大钵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
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象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
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下密,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
漾,象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就是
了吧。”
同游的人,有舅父侯振廷,朋友管异之、马湘帆,学生欧岳庵,弟弟念勤,连我共六人。
梅曾亮(1786—1856),清代散文家。字伯言。江苏上元(今南京)人 。道光二年(1822)进士。梅曾亮少喜骈文,与同邑管同交好,转攻古文。姚鼐主讲钟山书院,二人俱出其门 。管同早卒,曾亮居京师二十余年,承姚鼐余势,文名颇盛,治古文者多从之问义法,有继主
文坛之势。梅曾亮生当封建制度解体之际,主张“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时”,他有些比较客观的
“因时”之作,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但表示束手无策。梅曾亮曾批评骈体文矫揉造作,但
他对于散文的见解,基本上未脱桐城派窠臼。虽然他还认为“性情异,文章亦异”,但也只是
桐城派内部的大同小异。因此,他的散文在艺术上往往选声练色,姿韵安雅,笔力微弱,与
其盛名不能相符。梅曾亮作文之余,常以悲欢为诗。著有《柏枧山房集》三十一卷。
【亿册txt小说网,http://yctxt.org】
范文五:古文探奇游小盘谷记 | 梅曾亮
? 中国好诗词,风雅颂古今!中国好诗词打造最纯粹的诗词分享平台!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体验,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欢迎各位关注,同时也欢迎各位投稿!
游小盘谷记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惟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工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破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前不得他逸;寂寞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肮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瞑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作者简介
梅曾亮(1786—1856),字伯言,江苏上元(今南京)人。道光二年进士,官户部郎中。少喜骄文,后专力为古文,师事姚鼐,与管同同为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为文主张“扶植理道,宽博朴雅”,所作大多为书序碑传。亦能诗。著有(柏树山房文集、诗集)。所撰山水小品,清淡简朴,姿容安雅,有较强的文学意味。
这篇小品意境清雅,文字简洁,不加雕饰。作者欲探访小盘谷,但当地人竟然说“无有”。只见修竹浓密渡日,小径曲折多歧,“山穷水尽疑无路”。待行到归云堂,豁然开朗,桂树遍山,平畴旷野,人民安居乐业,“柳暗花明又一村”。接着作者探访到卢龙山,见明遗民避难之地,高高低低,如井灶之参差。日暮返家,回首月光之下,万顷竹天摩荡,若波浪之起伏,壮观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