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祥林嫂的形象论文
祥林嫂的形象论文
祥林嫂是处在鲁镇人“看与被看”模式中。祥林嫂忍受着“看着的人”对她道德上的批判和精神上的疏远,作为“被看的人”,祥林嫂受到来自看者的强有力的精神摧残与迫害。无论作为“看着的人”还是“被看的人”,她的悲剧形象高度广泛地概括了旧中国“祥林嫂类”农村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即是鲁迅矛头指向的万恶的封建礼教。
在鲁迅小说《祝福》中,通过一个新式知识分子“我”在祝福时回故乡与祥林嫂相遇而引发“我”对祥林嫂悲惨命运成因的思考。从而高度广泛地揭示出“祥林嫂类”农村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实现这一主题的过程中,鲁迅与“我”、祥林嫂及鲁镇的人们处在一个“看/被看”的模式中。祥林嫂作为鲁迅、“我”和鲁镇的人们都“看”着的人,显然在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她形象的理解关系到我们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一、“被看”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在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我”的视野中现身的,总的来看,她的身上凝聚着“我”对“祥林嫂类”农村劳动妇女悲惨命运成因的思考。这一思考的过程又是由“我”看到的鲁镇人来传达的,鲁镇人眼中的祥林嫂,换句话说,即鲁镇人对祥林嫂的“看”自然成为我们考察的起点。
鲁四家人眼中的祥林嫂
鲁四老爷:当他初次见到祥林嫂时就“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
范文二:浅析祥林嫂的形象
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祥林嫂的形象所揭示的意义
l、祥林嫂形象的典型意义
2、祥林嫂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l、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
2、祥林嫂的死是不寻常的死
三、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1、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2、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摧残虐杀,正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祥林嫂 意义 必然性 原因
一、祥林嫂的形象所揭示的意义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备受封建制度和思想摧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纯朴、善良,干起活来“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然而,在那吃人的社会里,尽管她对生活并无任何非分之想,劫争不到最起码的生活权利。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所有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都受到“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四权,即“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绳索”的束缚。(**《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祥林嫂自然也不例外,她正是在“四权”的伐害下惨遭一连串不幸,变得愚昧麻木,而最终论于毁灭的。她第一次成婚,丈夫比她小十岁,其实是由父母之命把她卖到婆家的;丈夫死后,小叔子要娶亲,婆婆又行使父母之权逼她改嫁,这些都显示了封建父权的残酷。在此父权的淫威下,祥林嫂未能遵守“从一而终”的封建信条,就被鲁四老爷咒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连祭祀也不要她沾手,这又是夫权对她的侮辱与残害,总之,夫权要她从一而终,而父却加逼她改嫁,由此,暴露了封建礼教的极端虚伪与矛盾,也造成了祥林嫂改嫁不行、不改嫁也不行的处境,使她的精神遭到严重的折磨。不仅如此,族权的迫害也降临到了祥林嫂身上;他死了第二个丈夫,本来还有儿子可以依靠,但儿子又不幸死去,他孤独一身便被大伯收回住房,赶出门外。最后,更严重的是神权对她的束缚,这就是柳妈所说的,由于祥林嫂生前不贞,死后到阴间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正是这荒诞而严酷的神权,使祥林嫂的精神全部崩溃,最终走向了死亡。对于政权,小说中并没有直接写到,但我们知道,正是夫权。父权、族权、神权支撑着封建社会的“政权”,而封建“政权”又维护着夫权、父权、神权的威严。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遭遇与悲惨结局,归根到底是罪恶的封建制度和思想造成的。可见;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不仅极其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农村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处境,而且极其形象而深刻的揭示了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与阶级根源。这就是祥林嫂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之所在。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鲁迅这样深刻而又具体,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鲁迅这样执著而又犀利。鲁迅一针见血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她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老调子已经唱完》)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入”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的同时,鲁迅在许多文章中还十分具体深刻地剖析中国
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鲁迅以偏至的发展现孜孜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病的揭示和批判,“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致尤炳诉》),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
《祝福》中的祥林嫂的不幸,不仅在于她的被迫害,而且也在于她为封建思想所毒害而导致的愚昧和不觉悟,即使是她的一些反抗行为,也是与这种愚昧和不觉悟联系着的。比如,第一个大夫死后,她从婆家逃出,这应该说是一种反抗,然而,她到鲁四老爷家后,对于牛马般的劳役却居然感到“满足”,口角边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以看出,她所追求的,也仅仅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生活地位,反映了她的不觉悟。又比如,她被婆婆抢回卖到山里时,她又哭又闹,拼命挣扎,把头也撞破了,这的确是一种“出格”的反抗了,可是,这种反抗愈猛烈,就愈加显示出她的愚昧与不觉悟。因为她的反抗,归根到底只是出于遵从那个“从一而终”的信条,以至当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别人问她为什么要改嫁时,她还竭力为自己分辩,觉很改嫁是不光彩的。正因为如此,她才相信自己是有罪的,她才对死后要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怀着恐怖,她才很快地听从了柳妈的劝告,去捐门槛赎罪。由这里可以见到,腐朽虚伪的封建道德观念,是如何残忍地摧残了祥林嫂!不管祥林嫂挣扎也好,反抗也好,只能使她“想做奴隶而不得”,她的一切努力都只能是徒劳。鲁迅从人物的精神世界着眼,通过祥林嫂必然的悲剧性结局,揭示了传统的封建观念对人民极大的危害性,从而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这一切,正是祥林嫂这一形象的另一巨大思想意义之所在。
二、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祥林嫂的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主线,可以说,《祝福》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死”字开展的。这样,也正好体现了鲁迅所指出的,短篇小说艺术表现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小说的开头便这样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话从表面看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下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制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
可见,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就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
接着介绍了人物所赖以生活的这个家庭。其主人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要知道,中国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踢死、沉塘。各地志书、家谱的记载,以及《列女传》《儒林外史》等书中关于烈女、节妇的血泪故事,至今使人不寒而栗。
祥林嫂不幸生活在这样禁锢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观念和习俗如此浓重、强烈,真如泰山压顶的环境里,还有什么生路可言呢?她的死,是必然的了。
果然,在追叙人物一生几次重的波折之前,作者便让我们预先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而且,在临死之前,她脑子里产生了对于鬼神观念的“疑惑”。——“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这“疑惑”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中国劳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们,尤其是其中的妇女,有许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而这样的一位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这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对鬼神的“疑惑”,就是对封建统治意识的“疑惑”,也就是对中国劳动妇女传统命运的“疑惑”;这一惊人的意念,从一个备受禁锢、束缚的弱女子的头脑中产生,真是谈何
容易啊!任何人读到这里,都会从心里提出一个问号:祥林嫂心中的“疑惑”是怎样产生的? 作者这样鲜明、醒目地通过人物之口指出这一“疑惑”,事实上是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一悬念是盘串至终篇的。可以说,自此以下的全部描写,都是为了解答这一悬念,充实这一悬念。同样地,作者也是为自己提出了一个难题:怎样用系列的具体描写,来证实祥林嫂心中这一“疑惑”的出现,是合理、自然而又真实、可信的。这一悬念和难题解决好了,作品就获得了成功。
要看到,祥林嫂是以她的整个生命,也就是以她的死来换得这一可贵的“疑惑”的以往的分析评论大都认为,将祥林嫂迫害致死的是封建宗法制的“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钱谷融先生在《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载《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增刊)一文中认为,祥林嫂“主要就是被程朱理学所崇泰的旧利教迫害死的”。这样,就将《祝福》的“思想锋芒”阐述得更鲜明、更准确、更符合作品的实际和作者的原意了。 我认为,在钱先生精当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看到:作者在描写祥林嫂被旧礼教迫害致死的过程中,同时也写到了“死”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活力。小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祥林嫂有强烈的活的愿望,而且希望尽可能地活得体面些。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她是最能活下去,也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就是这样具有旺盛生活力,这样耐活的人,终于被迫害死了;封建礼教的罪恶,真是令人发指。作者充分写出祥林嫂的活力,正是为了拿来衬托她的死的冤屈和悲哀。
在封建礼教的统制下,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妇者,服也。”此外,还有“节烈”观念,这世上最“昏迷的强暴”来束缚摧残妇女。
作为贫苦的劳动妇女的祥林嫂,她当然不可能认识整个封建礼教的野蛮和不合理;但是,她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条律的前提下,却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活下去——“做稳了奴隶”,作了尽其所能的最大的努力。
正如前面所述,落后、愚昧的中国劳苦百姓,对于为封建统治辩护的鬼神。宗教迷信,历来是无疑义地信奉的。而宗教迷信的要义,说穿了无非是胡乱编派给你什么前世的罪孽,凭空应许给你来世的幸福,目的是要你做一个现世的驯羊,一任他们剪毛剥皮,至死而无怨。祥林嫂当然不可能抗拒、背叛这“从来如此”、世代相传的鬼神迷信观念。——她的“疑惑”是临死前才产生的。然而,对于现世的悲苦的命运,她并不一味驯顾地接受,相反地,是一再挣扎、苦斗过的。
统观祥林嫂的一生,她真算得上是旧中国千万劳动妇女中,难得的一个佼佼者了。她善良、本分,又能吃苦、耐劳,又能思考,有决断,而且勇于行动。——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选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对于野蛮的暴力绑架,她作了“出格”的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随意摆布的。与山区农民贺老六结合之后,一度生活过得还安稳,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可见她又不是那样顽固、执板地死守“节烈”,而是思想圆通,能面对现实的聪明人。听信了柳妈的劝说,她立即采取行动,——到神庙里去捐门槛,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的正常的人。
及至一切挣扎、苦熬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被宣判为有罪。从鲁四老爷家被赶出来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彻底的困境,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这时,她体力虽已不支,但脑子还是能思考的。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这“有罪”的宣判了。她想到,鬼神不是以公正、慈悲为怀的吗?为什么对自己是那样的不公,那样的残忍无情呢?她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经历中,引申出对鬼神世界的“疑惑”了。
祥林嫂见到“我”时这样说道:“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从这说话的语气来看,问题不是偶然提出,在她,是慎重思虑多时的了。
再从她对提问对象的选择来看,祥林嫂确是一个有见识、爱思考的人,并不是一般儒怯昏庸的弱女子。
这里无妨拿她与《故乡》中的闰土作一比较:少年时代那样天真、活泼、机灵的闰土,几十年生活的困苦压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与儿时的好友,读书“出门”的知识分子“我”见面时,只会叹息生活“非常难”。由于他相信鬼神,相信命运,视一切不平,一切苦难为命中注定;所以“老爷”二字,很自然地从他口中吐出,不带一点儿怨愤和不平。对于现世生活的质疑问难,更是谈不上的了。而祥林嫂呢,由于所受的打击、迫害,尤其是在精神上的,远远甚过闰土,加之她对一生所遇的种种不幸,历来是采取主动挣扎苦斗的手段:而且她又是那样爱思考的人。于是,临死之前,那种世道不公,神鬼不灵的怨愤之想,就很自然地在心中升起。
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相当理想化的人物。在苦难深重的中国劳动妇女群中,是很难找到像样林嫂这样的妇女的。她身上具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只是勤劳、质朴。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这理想化并没有失去真实性。要知道,祥林嫂这样的人物不可能出现在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为主要任务的《呐喊》集中,而只能出现在《彷徨》中。因为创作《彷徨》之时,鲁迅己倒重考虑到如何探路前进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祥林嫂就以她的不寻常的死,以及死前对旧世界统治的“疑惑”,去警醒和教示一切活着的人,沿着这一“疑惑”继续“求索”下去。
祥林嫂到底是怎样死去的呢?关于这,历来的评论者大都认为没有必要细加考究,因为不作明确的判断。电影《祝福》的处理是:祥林嫂最后是由于冻饿,倒毙在风雪交加的野地里。后来有个别论著也袭用了这一判断(见《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318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认为祥林嫂最后是“惨死在祝福时的雪地里”。其实,这在鲁迅原作中,是找不到什么根据的。
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在别无生路可走的情况下,最后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而事实上,人物的自杀,也是作者在小说中作了多方的暗示,“将意思传给别人”了的。
试想一想,当祥林嫂被鲁家赶出来之后,已是体衰力竭,人们将她视为不洁的异物,任谁都不会同情关心她的了;她所面临的唯一结局就是死亡。与其慢慢地挨着,冻死饿死,倒不如尽快地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祥林嫂就有这勇气。究其一生,她虽是受尽迫害,受尽摧残的妇女,但也时时显示了她的不断挣扎的主动性。这一生中最后一次的抉择——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祥林嫂来说,也是采取了主动的手段的。我认为,只有认识到、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心目中的人物性格才是完整的,统一的,一以贯之的,也才是符合作者的原意的。
再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祥林嫂一出现,使那样郑重其事地向“我”询问人死后的情状。必然地,她早已埋下了死的念头了。
且看鲁四老爷对她的死竟如此恼怒:“且走而且高声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如果是一般的冻饿而死,他的反应不会那么强烈;“偏偏要在”——可见是死者主动选择的行为。
再从“我”在祥林嫂死的前后一系列心理反应来看:回答了她关于灵魂有无的问话之后,马上便“心里很觉得不安逸”,想到“我的回答怕于她有些危险”,倘若“因此发生了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负若干的责任”。而且,“我”“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当鲁家短工告诉“我”,祥林嫂“死了”时,“我”的反应也是强烈的;“‘死了?’我心里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色。”而且特别追根究底的要问个明白;“怎么死的?”短工的回答却是“怎样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由于这是凶死,在年关祝福时,短工忌
讳说出真相,所以只好这样笼统地回答。中间的破折号是停顿之意,说明短工有所犹豫和踌躇。短工显然没有按“我”所要求的回答。但“我”知道祥林嫂准是自杀而死,于是内心“惊惶”了一阵,“还似乎有些负疚”。
作者接连用好几段文字反复叙写“我”心中的不安、“预感”和“负疚”的心情,其目的是在强调突出祥林嫂的不寻常的死。
还应该看到,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着力描写的,由于祥林嫂的惨死,在“我”心中引起的系列反应,是寄托了他对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的劝喻的。
很有意思,作者笔下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新派人物。他能看清社会的黑暗,心中有所不平,对封建守旧派(自己的“四叔”)产生强烈的憎恶和反感。——从“话不投机”到“决计要走”。
遇到祥林嫂那样严肃认真地向“我”提问,使“我”措手不及,敷衍了事的回答之后,心里立刻产生了一连串的不安;但随后又想“我”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了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给人“解决疑问”“用说不清来作结,便事事逍遥自在了。”——多么圆滑乖巧的一种应世手段啊! 待知道祥林嫂的剧死,起初“我”“还似乎有些负疚”,接下去,就不这样了。“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一走了事,何必自寻烦恼。城里的“清炖鱼翅”“价廉物美”,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我”就是以吃点儿喝点儿的行动来求得内心暂时的“平衡”。呜呼!“人和人的感情”,竟是那样的“不相通”。
小说结尾一段,再次描写祝福的气氛,写景中的幻觉:?? 我在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享了性醇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的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里包含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愤满之情,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自嘲的独白,表现了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心情。说到底,“我”是在社会斗争面前抱着玩世不恭的逃遁态度的,一个苟活的知识分子。
显然,作者对这一人物是有所谴责和批判的。因为,五四至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鲁迅对中国革命的希望,更多的还是寄托在知识分子身上。在1925年3月写的《通讯》一文中,他曾说过;“现在”“也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 《祝福》写祥林嫂的死,一方面固然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残酷迫害,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一纽结,将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状况的两个人物串在一起,发生碰撞,引起对比。让读者看到,一个是地位卑微,身上有许多封建意识束缚的劳动妇女,在她那低贱、狭小的天地里,却向来是那样的勇于行动,勤于思考,临死之前,终能悟出一个对鬼神观念的“疑惑”来。
三、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鲁迅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在侩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祝福》中,他又挑开了很少为世人所知晓的生活一角——农村妇女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向读者提供了祥林嫂这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残害的悲剧典型。可是,究竟怎样认识祥林嫂的悲剧?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然而,诚如鲁迅在杂文《灯下漫笔》中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种“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浮沉。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以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当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去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
上也白胖了”。这在她,似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但“好”景不长。不久,她就被跟踪而来的婆家人抢走,捆绑着塞进花轿,以八十千大钱的价格卖给深山里的农民贺老六做老婆。绑架式的买卖婚姻,以暴力强逼再嫁的遭遇,再次表明了祥林嫂的奴隶地位。幸而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足了。旁人也认为她“交了好运了”。可这种“满足”和“好运”,其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因为她所感到满足的,并非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生活。但即便是这种奴隶式的生活也不得长久。第二个丈夫不久死于贫病,儿子阿毛又被狼活活地吃掉了,族中的大伯收去了房屋。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次到鲁家帮工。她虽然蒙受了如此巨大的不幸,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谅窄她的再酸兼再寡。最后竟将她当牛做马的资格也剥夺了,使她落到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更加可悲的境地。可见,这种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祥林嫂的悲剧,还表现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封建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但封建族权又允许出卖守寡的媳妇。祥林嫂要遵奉的礼教守寡,可宗法势力又强迫她再嫁,她无论如何行事都是错的。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的极端虚伪。小说中的鲁四老爷一一一位“讲理学的老监生”,便咿然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就皱起了眉头,分明“讨厌她是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走,鲁四老爷只说了句;“可恶!然而??”佣人被绑架,他不免感到有损自己的尊严和役使的利益,但一想到祥林嫂的婆家有权处置守寡的媳妇,他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他的一言一行,完全是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的。因此,当第二次失去丈夫、死了孩子的祥林嫂再来帮工时,鲁四老爷便视观之为“败坏风俗”的“谬种”,吩咐祭祀、祝福之类的事情决不许祥林嫂沾手。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祥林嫂全不理会这些事,她心中怀着一位仁慈母亲的巨大悲哀,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述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惨事。开始,镇上的人们颇有些同情,但不久,“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祥林嫂哪里知道,在那个冷漠的世界里,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正当她被心灵的创痛苦苦地折磨时,迷信的柳妈又对她讲述阴间的惩罚,这更使她感到极大的恐怖。为了“赎罪”,祥林嫂不惜将积年的工钱到土地庙去捐了一条门槛,自以为能够恢复“人”的地位。不料,在冬天祭祖时,她又一次遭到主人的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打击使她的精神趋于崩溃。从此,她的记忆与体力大不如前,终被鲁家赶走,沦为街头的乞丐。到了这等地步,鬼魂和地狱的梦度仍然咬噬着她的心。她不仅生前农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正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所在。
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得自觉和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比如,她反抗再嫁,固然表明不愿被婆家当做牲口一样地出卖,要维护自己作为“人”的起码的尊严,但支配她采取“出格”的反抗的内在原因,还是那种“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祥林嫂花了极大的代价去指门槛,也表明她信服了神权迷信,要以门槛作为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好赎了自己一世的“罪名”,免得死后到阴间再受酷刑。封建势力的高压与愚弄,就是这样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通过这一完整的悲剧性格,《祝福》异常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残酷的性质,向整个封建宗法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参考书目;
l、《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2.《名作欣赏》1986年第4期
3.《中国现代文学系英》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范文三: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塑造的一个典型艺术形象。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更为痛苦的是,她不仅要接受封建礼教在现实生活中所强加给他的苦痛,还要受神权思想对他的精神虐杀。这种精神的虐杀,使他到临死还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使他感到死亡并不是悲惨生活的结束,而是更大恐怖的开始。
(一)对灾难和痛苦的描写,展现了人物悲惨的一生。
1勤劳善良但却命运多舛。丧夫、被劫、再丧夫、亡子、又被驱逐??灾难连着灾难,不幸又加上不幸,她的遭遇就像那门槛一样,被千人踏、万人跨,充满了血和泪。她的不幸遭遇,是多么地令我们同情~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围绕着祥林嫂周围的人,不管亲的、疏的,怀有恶意的,并无恶意的,都在把她往死路上赶。
2(为自己的生存权利拼命挣扎抗争。祥林嫂是不断为自己命运挣扎的,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曾进行过不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出卖、被迫再嫁时,面对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上的迷信的枷锁,她更是拼命的抗挣,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为了逃避在婆家的虐待,她到鲁四老爷家帮工;为了反对婆家的捆卖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以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摆脱她灵魂上的迷信枷锁,他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当她以为赎了罪,坦然地去拿酒杯筷子时,四婶大叫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这就彻底打破了其幻想。这时,“她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变作灰黑”“失神地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这是封建四权对她的一次致命的打击。当祥林嫂终于明白了捐门槛不过是一个愚弄,而自己昼夜渴望的赦罪的念头不过是一场幻梦之后,她对所谓“灵魂”之说产生了怀疑,然而当她从宿命论向无神论迈出了第一步时,竟走上了生命的终点。因此、祥林嫂的抗争是怀着恐怖走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向更加痛苦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抗争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祥林嫂的死,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在社会上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人看得起她,在她四周的人们的眼里,她已不再清白,而是一个"不贞不忠"、"克夫克子"的人,仿佛,两个丈夫和一个儿子的死都是由她所造成的(她为了反抗,不得不暂屈于封建礼教,默认下一切的"罪行","企图"用封建迷信麻醉自己,"欺骗"那些往她心灵创伤上撒盐的"凶手们","骗取"那渺茫的生存的希望(可她却什么也没想到,自己竟会被骗,竟会落入罪恶的圈套(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本是自家姐妹,他们共同夺走祥林嫂最后一点希望,与"凶手们"共同分享了那一切(最后的祥林嫂已不再麻木,因为它已失去了最后一点希望,曾经坚韧顽强的精神被完全夺走了(她所剩下的,只是一副毫无生气的躯壳(终于,在"凶手们"与封建礼教庆祝胜利,互相祝福的最后时刻,她的躯壳像精神一般被沉重的祝福声砸得粉碎(
(二)塑造一个悲剧形象,揭示作品的社会意义。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
如果我们再一次思考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我们说到底是谁杀死了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祥林嫂,我们会做出这样的分析;
是地主鲁四老爷害死的,因为他剥削了祥林嫂。由于祥林嫂在鲁家勤快能干,得到老爷、太太的欢欣。年底准备礼时“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挺满足,口角边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以说,这时的祥林嫂生活得很好,是她的婆婆害死的。
祥林嫂是小说中的“我”害死的,因为“我”的无能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我”跟祥林嫂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当属实的正常的。
那么,祥林嫂到底是谁害死的呢,在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之后,不仅鲁四骂她不洁,伤风败俗,鲁镇的和祥林嫂属于一个阶层的人也在鄙视她,嘲笑她,欣赏把玩她的痛苦,开始或者还有一点同情心,之后就是厌弃了。甚至有意无意的以地狱、鬼魂这些迷信吓唬她。
虽然他们和祥林嫂属于同一阶层,也具有和祥林嫂一样的苦难,但他们却没有更多的想过如何改变自己,反而在欣赏把握别人的痛苦。所以鲁迅要把历史分成两个时代,即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求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这就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政权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参考文献:
[1]李计谋 王居瑞.中国现当代文学.[M]
[2]温儒敏 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
[3]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M]
范文四: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塑造的一个典型艺术形象。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更为痛苦的是,她不仅要接受封建礼教在现实生活中所强加给他的苦痛,还要受神权思想对他的精神虐杀。这种精神的虐杀,使他到临死还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使他感到死亡并不是悲惨生活的结束,而是更大恐怖的开始。
(一)对灾难和痛苦的描写,展现了人物悲惨的一生。
1勤劳善良但却命运多舛。丧夫、被劫、再丧夫、亡子、又被驱逐……灾难连着灾难,不幸又加上不幸,她的遭遇就像那门槛一样,被千人踏、万人跨,充满了血和泪。她的不幸遭遇,是多么地令我们同情!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围绕着祥林嫂周围的人,不管亲的、疏的,怀有恶意的,并无恶意的,都在把她往死路上赶。
2.为自己的生存权利拼命挣扎抗争。祥林嫂是不断为自己命运挣扎的,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曾进行过不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出卖、被迫再嫁时,面对种种讥讽、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上的迷信的枷锁,她更是拼命的抗挣,直至怀疑灵魂的有无。为了逃避在婆家的虐待,她到鲁四老爷家帮工;为了反对婆家的捆卖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以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摆脱她灵魂上的迷信枷锁,他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当她以为赎了罪,坦然地去拿酒杯筷子时,四婶大叫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这就彻底打破了其幻想。这时,“她象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变作灰黑”“失神地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这是封建四权对她的一次致命的打击。当祥林嫂终于明白了捐门槛不过是一个愚弄,而自己昼夜渴望的赦罪的念头不过是一场幻梦之后,她对所谓“灵魂”之说产生了怀疑,然而当她从宿命论向无神论迈出了第一步时,竟走上了生命的终点。因此、祥林嫂的抗争是怀着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抗争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祥林嫂的死,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在社会上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人看得起她,在她四周的人们的眼里,她已不再清白,而是一个"不贞不忠"、"克夫克子"的人,仿佛,两个丈夫和一个儿子的死都是由她所造成的.她为了反抗,不得不暂屈于封建礼教,默认下一切的"罪行","企图"用封建迷信麻醉自己,"欺骗"那些往她心灵创伤上撒盐的"凶手们","骗取"那渺茫的生存的希望.可她却什么也没想到,自己竟会被骗,竟会落入罪恶的圈套.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本是自家姐妹,他们共同夺走祥林嫂最后一点希望,与"凶手们"共同分享了那一切.最后的祥林嫂已不再麻木,因为它已失去了最后一点希望,曾经坚韧顽强的精神被完全夺走了.她所剩下的,只是一副毫无生气的躯壳.终于,在"凶手们"与封建礼教庆祝胜利,互相祝福的最后时刻,她的躯壳像精神一般被沉重的祝福声砸得粉碎.
(二)塑造一个悲剧形象,揭示作品的社会意义。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
如果我们再一次思考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我们说到底是谁杀死了祥林嫂,我们会做出这样的分析;
是地主鲁四老爷害死的,因为他剥削了祥林嫂。由于祥林嫂在鲁家勤快能干,得到老爷、太太的欢欣。年底准备礼时“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挺满足,口角边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以说,这时的祥林嫂生活得很好,是她的婆婆害死的。
祥林嫂是小说中的“我”害死的,因为“我”的无能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我”跟祥林嫂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当属实的正常的。
那么,祥林嫂到底是谁害死的呢?在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之后,不仅鲁四骂她不洁,伤风败俗,鲁镇的和祥林嫂属于一个阶层的人也在鄙视她,嘲笑她,欣赏把玩她的痛苦,开始或者还有一点同情心,之后就是厌弃了。甚至有意无意的以地狱、鬼魂这些迷信吓唬她。
虽然他们和祥林嫂属于同一阶层,也具有和祥林嫂一样的苦难,但他们却没有更多的想过如何改变自己,反而在欣赏把握别人的痛苦。所以鲁迅要把历史分成两个时代,即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求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这就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政权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参考文献:
[1]李计谋 王居瑞.中国现当代文学.[M]
[2]温儒敏 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
[3]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M]
范文五: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的“自杀”
摘 要:通过分析祥林嫂一生的重要经历,尤其是她的两次变胖来看其身上存在的奴性思想,这种奴性思想是其走向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进而揭示小说主题。 关键词:祥林嫂;胖;奴性;奴隶 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曾经把中国的历史分为两个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他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而其发表于1924年的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者之间沉浮。 关于《祝福》中祥林嫂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统治阶层的压迫、毒害、剥削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有人认为以柳妈为代表的愚昧大众对祥林嫂的死亡起到了推动作用;还有人认为以“我”为代表的新知识青年的无力援助直接导致祥林嫂的死亡。以上说法不无道理,我认为祥林嫂的死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
1
是她的“自杀”,即她身上严重的奴性思想。 细读小说,我们会发现小说中两次讲到祥林嫂的变胖,第一次是祥林嫂初次来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帮佣,虽然干着繁重的体力活,但是“她却很满足,口角边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二次是祥林嫂被迫嫁给贺老六后,通过卫老婆子的口,得知她生了一个儿子,“儿子胖,母亲也胖”。但我们细细品味祥林嫂这两次变胖的前后,却发现其中隐含着残害祥林嫂生命的杀手――奴性思想。 祥林嫂是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她在二十六七岁死了丈夫,她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要把她卖到深山里去。在祥林嫂婆婆的眼中,她就像家里的猫狗一样,可以被随便处置。而祥林嫂面对被卖的噩运,逃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帮佣,她的这一行为从表面上看是在维护自我尊严,恪守封建社会的“一女不嫁二夫”“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但实质上却是她的奴性思想的体现,她的逃婚行为是在维持封建礼教的前提下进行的,她无知无为地充当了封建礼教的奴隶。来到鲁镇的祥林嫂安分耐劳,她初次到鲁四老爷家时是“顺着眼”,“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鲁迅极其细致地写出了祥林嫂性格中的温顺奴性。她的所得远远不及她的付出,可她却“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
2
鹅,彻夜的煮福礼”,“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种做稳奴隶的心态被鲁迅生动地描写出来。在这里作者以劳动的繁杂与祥林嫂的“满足”构成反差,祥林嫂只要能保住名节,从一而终,就可以无忧无虑地愚昧地劳动。作者用祥林嫂身体上的艰辛劳作与心理上的“幸福”“满足”作反差,揭示出其精神上的悲哀:不以繁重劳作为苦,反而以之为“满足”“幸福”的祥林嫂只是暂时摆脱了再嫁的精神压力,暂时做稳了奴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她的奴隶地位。祥林嫂从婆家出逃的反抗到在鲁四老爷家帮佣的“幸福”“满足”的这条路恰恰是其由做奴隶而不得到暂时做稳了奴隶之路。 如果祥林嫂能保住她的奴隶的地位,也算是其生命中的幸福。可是这样的幸福、稳定却被打破了。祥林嫂被她的婆婆劫了回去,强行把她嫁到深山老林里去。祥林嫂想要凭借一身力气做稳奴隶的梦想彻底破碎了。于是祥林嫂一路嚎、骂,抬到贺家,,喉咙已经全哑了,在拜天地时,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她的这种激烈的反抗行为是欲做节妇的表现,是想为自己争得一个奴隶的地位,可是残酷的现实却扼杀了祥林嫂一个微不足道的梦想,这是何等的可怜、可悲~ 经过激烈反抗的祥林嫂最终屈服于以其婆婆为代表的“夫权”,她嫁给了贺老六。从卫老婆子那我们知道,祥林嫂嫁给贺老六之后,到年底生了一个男孩,“儿子胖,母亲也胖”。祥林
3
嫂的这次变胖能说明什么问题,我们常说“心宽体胖”,我想祥林嫂的这次变胖与她的“心宽”有关。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的这次婚姻生活过得比较幸福。“上头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她不必再遭受婆婆的压榨。而且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祥林嫂对贺老六也是有感情的,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衔走以后,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向人们反复讲阿毛的故事,祥林嫂的语言是“我们的阿毛”,这里的“我们”很显然指的是她和贺老六,由此可见祥林嫂的心里还是装着贺老六的。祥林嫂对贺老六的感情也可以从“捐门槛”这个细节中看出来。她听信了柳妈的话,知道了阴间地狱对她这样再嫁女人的威胁,不惜一年的工钱捐了赎罪的门槛,希望在死后不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丈夫,而只是判给一个人,判给谁呢,当然是贺老六,因为这在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曾经向“我”问过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http://http://www.wenku1.coM/news/5C531D84F0168735.ht
ml的问题,这里的“一家人”指的应当是祥林嫂、贺老六和阿毛,所以祥林嫂还是想要自己判给贺老六的。由以上可知,祥林嫂与贺老六之间的感情还是很融洽的,这是让祥林嫂变胖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可以说此时的祥林嫂做稳了奴隶,她满足于这种生活,幸福于这种生活,可是这种满足、这种幸福却严重背离了束缚整个中国尤其是底层社会的封建伦理道德,注定是不能长久的。 不幸又一次发生在暂时
4
做稳了奴隶的祥林嫂身上。她的第二任丈夫不幸患伤寒而死,儿子阿毛又被山里的狼吃掉,在那个三从四德的社会里,祥林嫂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被大伯赶了出来,走投无路,再次来到鲁镇。这一次来到鲁镇的祥林嫂已经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手脚变得迟钝,引起了四婶和四叔的不满,尤其是鲁家祭祀的时候,祥林嫂失去了摆福礼的资格。她常常反复向人们讲述她的悲惨故事,不但没有博得大家的同情,反而成为大家饭后的谈资,供大家咀嚼鉴赏。她苦闷于柳妈所说的死后到阴间两个死鬼男人为争她而要把她从中间锯开,于是她将历年来积存的工钱捐了门槛,给千人踏,万人跨以赎罪。当祥林嫂倾尽所有为自己赎了所谓的“罪名”之后,在四婶家祭祀的时候,她很坦然地去取祭品,结果却遭到了四婶严厉的制止。祥林嫂无论怎样救赎,怎样努力都无法恢复自己做稳奴隶的地位,伴随她的只有绝望,最终被赶出了鲁家的大门,在祝福的鞭炮声中死去。至此祥林嫂的做稳奴隶的梦想彻底破灭。 由祥林嫂的两次变胖的前后我们会发现祥林嫂的人生历程始终在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奴隶之间挣扎着,最终沉溺到了死亡的深渊里。可以说,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所吃的悲剧,更是一
”的悲剧,她身上所存在的严重的奴性思想让她走向个“自杀
了死亡。我想这也是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当中所要批判的中国国民长期在封建文化浸染下所形成的劣根性之一吧。想要
5
彻底清除这种劣根性,那就只有从根本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给国民一片自由呼吸的空间~ (作者单位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 ,,编辑 陈鲜艳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