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英汉比喻用词的不同文化含义
年 6 月 2003 Jun. ,2003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 11 卷第 2 期 Vol. 11 No . 2 JOURNAL OF SHANXI INSTITUT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英汉比喻用词的不同文化含义
1 2?张美平;袁良平
()1 ,2. 浙江树人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15
【摘 要】由于不同的地理 、历史背景 ,中英两种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也必然在语言这个系统 的不同层面上
反映出来 。作为最具表现力的修辞手段 ,比喻在言语表达中的使用最频繁 。文
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中英两种文化中比喻用词的不同文化含义 。
【关键词】比喻用词 ;文化含义
() 【中图分类号】H31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9101 200302 - 0071 - 03
() ( ) 文化 culture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 times nods. ”的概念意义 notional meaning是“荷马
() 文明的总和 ,语言 language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是 也会有打瞌睡的时候”,但照这样直译 ,必然要贻笑
() 文化的载体 carrier。从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可以 大方 。实际上 ,这是比喻“伟人有时也会犯错误”,句 窥见该民族的文化形态 。由于一定的语言总是与一 子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从不犯 定的文化相联系 , 不同的民族文化又各不相同 , 因 错误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 ,不仅 此 ,文化上的差异也必然要通过语言这个工具加以 要读懂语言的概念意义 ,而且要读懂语言所包含的
() 体现 。作为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常用辞格“比喻” 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这是我们必须认真 () figure of speech几乎是全球性的 。因为说写者借 助对待的问题 。本文拟就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些比喻用
() ( ) “喻体”o bject 的某种类似点对“主体”subject 加词作比较分析 。
以描绘 ,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浅显 化 、一、喻体 、喻义基本相同
陌生的东西熟悉化 。正因为比喻在言语表达中 起着虽然各民族的政治制度 、民族心理 、历史传承 、 如此重要的作用 ,所以比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屡见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价值取向等因素存在千差万
( ) 不鲜 ,且两种在喻体 、喻义 meaning of analogy及设喻别 ,但是人们的思维活动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
( ) 方式 mode of analogizing上对应或基本对应 的情况有相通的地方 。因为人类自身以及赖以生存的一切 为数不少 ,如 :to st rike while t he iron is hot ? 趁热打外部条件 ,包括地理状况 、生态环境 、季节更替 、气候 铁 ; 但是 , 中英两种语言源自各自的民族文 化 ,无一变化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都存在许多共 例外地被打上本民族文化的烙印 ,因此 ,在 设喻 和 性 ,进而形成了人类对自身及其外部世界的共识 。 审 美 情 趣 上 或 多 或 少 地 存 在 差 别 , 如 在 因此 ,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 ,我们会发现不少比
喻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 ,例如 : Homer sometimes nods. There is nobody in existence who never makes any mistakes. 中 的“Ho mer some2
英语 汉语 像狐理一样狡猾 ()as sly as a fox 喻狡猾
骑虎难下 披着羊() He who rides a tiger is afraid to dismount . 喻进退两难皮的狼 铁石心肠 )(a wolf in sheep’clot hing 喻伪装
()a heart as hard as flint 喻心肠硬
收稿日期 :2002. 10. 30
() 作者简介 :张美平 1964 - 男 ,浙江遂昌人 ,毕业于浙江教育学院 ,学士 ,现工作于浙江树人大学语言学院英语教研室 ,主任 。
研究方向 :英语语言学 ,英语教学法等 。
() 袁良平 1964 - 女 ,浙江宁波人 ,毕业于山西大学 ,硕士研究生 ,现工作于浙江树人大学语言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
翻译理论与实践 。
2003 年 6 月 Jun. ,2003 第 11 卷第 2 期 张美平 ; 袁良平 : 英汉比喻用词的不同文化含义 Vol. 11 No . 2
( ) ( () 此外 ,英汉语言中的一些谚语 Proverb或熟 或熟语反映了共同的经验. 例如 : 两种语言的谚语
) 语 idiom在喻义表达方法上 ,也很相似 ,这也说明了
英语 汉语
知足者长乐 英雄所见略Who is contented , enjoys.
同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Great minds t hink alike.
井绳 He t hat hat h been bitten by a serpent is afraid of a rope
二 、喻体不同、喻义相同
由于中英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历史文化背景 ,大相径庭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 ,两个民族对同一事物的感 觉和联想也就不尽相同 ,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色 ,这在一些用动物作喻体进行指代引起的联想中体现最为明 显 。例如 :
汉语 狡兔英语
三窟 ( The mouse t hat hat h but one hole is quickly taken. 直译 : 只有一洞 的老鼠首
) ()先落网喻为了安全 ,就要多找隐蔽处
() ()快乐得像只百灵鸟 as happy as a cow 直译 :快乐如母牛喻快乐
( ) (杀鸡取卵 Kill t he goose t hat lays t he golden eggs. 直译 : 把产金蛋的鹅杀掉喻只图
) 眼前小利而不顾长远利益
() (一箭双雕 to kill two birds wit h one stone直译 : 一石二鸟喻做一件事情 ,得 到两种
) 收获
除了动物设喻外 ,以其它方式设输的也为数不 体不同的例子 。同样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内涵
( ) (少 。像“败走麦城 to meet one’s Waterloo”雨后春 一致 、所指相同但喻义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谚语 或熟 () ) 笋 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等都是喻义相同 、喻 语。
汉语 英语
() 玩火者必自焚 挂He t hat sows t he wind will reap t he whirlwind. 直译 :播风的人必将收到旋风
()羊头卖狗肉 好了to sell horse - meat as beefsteak直译 :把马肉当作牛排卖
伤疤忘了痛 (Vows made in storm are forgotten in calms. 直译 :在暴风雨时发的誓到了雨过
)天晴便忘了
鲁班门前弄大斧 ()to teach one’s grandmot her how to suck eggs. 直译 :教祖母如何吮鸡蛋
狗胆包天”“丧家之犬”“, 狐朋狗友”等 。但英 子”三 、喻体相同、喻义不
, “ 同比喻作为一种最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段 ,其主要 国人大都对狗有好感 ,认为狗忠实可靠 ,是“人之良
( ) 作用是刻画人物或事物的形象 ,突出其某方面的特 友”, man’s best f riend,即可用来看门 、狩猎也可 征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中英两种语言不乏以动物 充当人的宠物或伴侣 。因此 ,英语中以狗设喻常含
( ) 设喻 ,而对同一种动物 ,不同的民族却产生不同的联 褒义 , 关 于 狗 的 习 语 canine idioms俯 拾 即 是 : a
() (想 clever dog ,有不同的爱憎 、褒贬 、吉凶象征 。这一切都因源 聪明人儿,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
) 于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英两种民族在运用 乌等 。英语文化中有关狗的习语数量也远远超过 比喻获取比喻义时 ,都以各自的文化为依据来传递 汉语 ,其中除了一部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含有 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信息 ,例如 :两种民族都有养狗的 贬义外 ,大都没有坏的意义 。
习惯 ,但对狗却有不同的传统看法 。中华文化中 ,人 喻体相同 、喻义不同的颇具文化个性特征的词 们大都厌恶鄙视这种动物 ,常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 语在中英两种语言中比比皆是 ,这些词语反映了中 坏人坏事 。用狗设喻一般都含有贬义 , 如 :“狗 腿 英民族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心态 。再如 :
汉语 英语 ()dragon 龙 () 象征神圣 、高贵 、皇权 喻凶猛的人 尤指女人、邪恶势力等
( )“真龙天子”喻帝王/“龙的传人”喻中国人
()()goat 山羊 喻弱者“ 羔羊”“、替罪羊” 喻色鬼 、淫荡之人
()() ()cat 猫 喻假慈悲“ 猫哭老鼠”,喻隐秘的事“ 猫腻” 喻心地恶毒的女人 、胆小鬼
()pig 猪 喻懒惰 、蠢笨 喻肮脏 、粘糊糊 、浑身污泥 72
2003 年 6 月 Jun. ,2003
Vol. 11 No . 2 张美平 ; 袁良平 : 英汉比喻用词的不同文化含义 第 11 卷第 2 期
除此之外 ,还存在这样一种文化现象 :在一种文 化背景知识去解读另一民族中一些与本民族语言似 化中用某种动物设喻可使人联想到与所提及的动物 ,由此而产生的弄巧成拙的事例不胜 是而非的比喻
有关的某些特征 ,而在另一种文化中的联想却可能 枚举 。因此 ,我们要不断学习 ,深入了解中英两种语
(是空白 ,如 as poor as church mouse穷如教堂里的老 言所负载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 。只有这样 ,
) (鼠 ,喻一贫如洗/ to have bats in t he belfry 得到钟楼 才能正确运用中英两种语言并了解其表达的真正含
) (, 里的蝙蝠 喻异想天开/ a cat and dog life 猫和狗在义 。
) ,, 一起的生活 指争吵不休的生活 喻夫妻不和睦等参考文献 :
) (习语中的 a church mouse 教堂老鼠/ bats in t he bel2 [ 1 ]吴土艮. 汉语词的文化义与文化个性 [J ] . 浙江树人
) ) ((f ry 钟楼蝙蝠和 a cat and dog life 猫狗生活是很 () 大学学报 ,2001 2.
( )难使中国人产生同样联想的 。又如 , “龟”tortoise [ 2 ]刘晓天. 从动物设喻的联想看英汉文化异同 [J ] . 修
() ,2001 3. 辞学习 在中华文化中有两个比喻 ,一是象征长寿 ,如 : 古代
宫殿前常放有石龟以企求长寿 ; 二是比喻有外遇的 [ 3 ]黄育才. 从跨文化角度谈英汉比喻的特点 [J ] . 修辞
() () 丈夫 乌龟 、王八。但对英语国家民族而言 龟”不 学习 ,2001 6.
“,
过是一个普通的动物而已 ,不会引起特别的联想 。 [ 4 ]胡文仲.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 [ M ] . 北京 : 外语教学
需要指出的是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中英两种文化 与研究出版社 ,2000.
的差异往往容易导致错误的解码 ,即用本民族的文
O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of Metaphors in Engl ish and Chiese
ZHANG Mei - ping; YUAN Liang - ping
Abstracts :Due to different ge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 which is prominently reflected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A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means of rhetoric , metaphors has been unexceptionally used f requently in different lan2 guage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difference of cultural baceground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s compar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 :Metaphor ; Cultural Connotation
73
范文二:关于企业文化的五个比喻
关于企业文化的五个比喻 企业文化学习资料:http://www.cnbm.net.cn/add/qywh.asp
在经济学家眼里,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
经济学家对“文化”的兴趣通常很淡,一些人甚至持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即认为文化只是代表着一切说不清楚的东西的混合,而经济学要着力研究的是那些能够说清楚的东西。
然而,如果我们将文化的神秘面纱拿掉,而将文化看作是某种能够影响人们偏好的因素,甚至直接将文化等同于“偏好”,那么文化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性就会立即显现。这里我们不妨用五个比喻来说明一下“企业文化”的功用。
“发动机”
一是“发动机”。企业用什么来激励员工,正规制度讲究的是物质奖励、金钱刺激,工资、奖金,以及股权、期权都是这一思维模式下的产物,这当然是重要的。然而,经济学对这一点洞若观火,知道完全靠物质奖励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因为任何东西包括物质刺激在内,其激励作用都是边际效率递减的。开始时也许有用,但在人的收入与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后,其作用就越来越小了。这时,不能只靠物质,也要靠企业文化等来激励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寻找新的动力。
“指南针”
二是“指南针”。企业设立制度,是为了对企业的行为有规范。然而,市场瞬息万变,靠制度实际上很难跟得上市场的变化。这个时候,企业员工的行为更多要靠企业文化引领。举个例子,农民在海尔牌洗衣机中洗地瓜,结果把洗衣机洗坏了,要海尔退赔。如何处理这件事非常考验海尔员工的智慧。按理,海尔可以完全不管。洗衣机嘛,不言而喻,当然是用于洗衣的,洗地瓜洗坏了责任在你消费者。但海尔也有一定责任,因为它没有说洗衣机是不可以洗地瓜的。这个时候,不是海尔的制度,而是海尔“真诚到永远”,强调服务至上的文化引领员工妥善地解决了农民的申诉。更绝的是,海尔在此后,居然发明了可用于洗地瓜的洗衣机,这使得本来可能演变成“公共危机”的一件对海尔相对不利的事件变成了喜剧。其中所仰赖的正是海尔的优秀企业文化的“指南针”作用。 “消毒剂”
三是“消毒剂”。许多人看到市场经济好的方面的作用,但较少关注市场经济的副作用。其实,市场经济并非完善,而是存在“市场失灵”。除“市场失灵”外,市场竞争也
容易导致人和人之间不择手段的竞争。这个时候,一种强调博爱、公义、诚信、友好的企业文化就可能成为企业以及市场的消毒剂。它让企业超越唯利是图,让企业员工在利和义之间,个人追求与团队合作上寻找到平衡。
“胶水”
四是“胶水”。如果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建立在自利的基础上,企业将不得不靠制度来防范员工的背叛或者任何有损于企业的行为。这个时候,企业将被迫安装许多“防盗门”来预防可能的损失。防盗门虽然能起一些作用,但成本高昂且效率未必见佳。因此,用信任的文化去影响新来的员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建防盗门的成本,也许是更好的办法。历史上,清教徒互相之间做生意,中国的温州人更喜欢与温州人合作,潮汕人更喜欢与潮汕人合作,道理正在于此。
“心灵鸡汤”
五是“心灵鸡汤”。好的企业文化能给企业员工带来愉悦以及极大的满足感,就像心灵鸡汤一样。而人们其实是需要这样的鸡汤并且乐于“消费”这样的鸡汤的。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尽管是无形的,但作用却是实在的。归根结底,人既是物质的人,也是文化的人。经济学的研究在此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范文三:汉英爱情比喻差异的文化探析
2008年第5期 (总第147期)
牡丹汪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Jour“of
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o.5,2008Toud No.147
汉英爱情比喻差异的文化探析
陈
颖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爱情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摩之一,爱情的抽泉性要求其一定要通过比喻来衰达.本文就荚汉爱 情比喻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根琢.对于跨文化交际和语官教学大有益处. [关键词]爱情比噙,差异f文亿 [中田分类法]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08)05--0079--02
爱情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之一.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 日常的话语中,爱情都是永恒而美好的主题.然而爱情又 是抽象的,任何一种语畜都要借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这一 概念.也就是运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
比喻是使用最频繁的修饰和语言艺术手段,是说话人 借用本体{tenor)和喻体(vehicle)的某种类似性质去说明 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顾嘉祖,1999)
在汉英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爱情比喻的表达方式.这 些比喻中有很多相同或是相通的方式。如:英语中有Love
is
a
journey.It’a been
a
Iorig,bumpy
road.汉语中有。情
路艰辛”,。分手后形同陌路”,英语中有Love
is
a
war.He
had WOn.her
favor.汉语中有“赢得她的芳心”,。被爱所征
服”等等.这些相似表明不同文化的人对于爱情有着某些 相似的认知,然而在英汉语盲中爱情比喻也存在着很大的 差异,这些差异表明了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本体差异
刘荚凯先生1999年发表的‘中西比喻差异及其文化成 因>一文,以统计和比较的方法对薛梦得编纂的‘中外比喻 词典)中散百条爱情比喻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和分析.该文 列出了中西方爱情比喻本体使用分类统计表;
由表中可见,中国的爱情比喻中直接出现“爱”、。情”字
的并不多,代之以。思”、。念”、。意”、。心”、。梦”、。忆”等结合 心境的字.李商隐一首无题诗中有t“春蚕到死丝方尽,蜡 炬成灰泪始干.”诗文表达了李商隐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通过蚕丝之。丝”表达相思之。思”,又借蚕丝的柔情与绵长, 表达了悠悠不尽.至死无休的恩念之情,虽元。爱”情”的直 接.却从听觉、视觉两方面表达了思恋的绵绵.这体现了中 国人含蓄、内向的性格特点,他们不轻易将内心的情感表达 出来,在爱情上更是用委婉、矜持的方式间接的表示.类似 的还有,“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I“忆君心似西江水,日 夜东流元歇时”;“两脉潺潺不暂停,岭头水泻别离情”l等 等.而西方的爱情比喻往往用“爱情”(10ve)作为标记,突 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这与西方人热情、大胆,充满浪漫 情怀的个性紧密相连.在他们看来爱情是人类至高、神圣的 情感,失去了爱情就失去了很多的生活趣味。故而在爱情表 达中。往往采用大胆的吟唱.
另外.。弃妇”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抒发爱情情感的比喻 方式.唐代顾况《悲歌)中有:。新系青丝百尺绳.心在君家 辘轳上.我心皎洁君不知,辘轳一转一惆怅”.宋代吴龙翰 ‘乐府)中有:。妾心江岸石。千古无变更.郎心江上水。倏忽 风波生”.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特有的社 会现象:在宗法社会的专制下,妇女地位低下.受着“三从”. 。四德”等封建枷锁的禁锢.同时.。弃妇”也是一些男性文 人借以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方式,这其实也契合了中国人 情感表达上的含蓄、内敛.
二、喻体差异
(一)。目之所见”之曲的运用
刘英凯先生在《中西比喻差异及其文化成因>中也对比 喻的喻体进行了统计;
中国 西方
累计
%
曩计
%
累计
%
累计
%
累计
%
曩计
%
8231.4242165521.15219.92134.98176.S 13
21.2
21
10.4
22
10。8
46
22.6
13
6.4
S8
28.6
261203
[收稿日期]2007—10一16
[作者简介]陈鞍。现为浙江大学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外国语育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
一79一
{喜
m
m
%:2
O
肼约
。
%心躺
耕%。
%化峨
财%m
国方
中西
据考,征婚源于英国。 18世纪某年月日,一英国贵族女子登报征婚。 此空前未有之事也,被视为 “ 伤风败俗 ” ,舆论哗然,其父其母惶惶, 男士避之唯恐不及,无敢问津者。
该女子终身未嫁,忧郁而逝。
若干年后,征婚女子其人其事已被淡忘。某年月日,一英国男子 登报征婚。有女而愁嫁之父母们,纷纷代女应征,趋之若骛,于是, 男子登报征婚盛行,而后,复有女子登报征婚盛行。
有女愁嫁,做为英国社会之大问题,由来已久,小说《傲慢与偏 见》 的作者所以因之一夜成名, 就是因为她入木三分地描写了英国社 会的有女愁嫁。 http://www.ailkx.com/
恩格斯说过:“ 社会的需要, 是一切科学产生发展的原因和基础 ” , 套用他的话:社会的需要,是登报征婚产生发展的原因和基础。 建国前,中国已有登报征婚者(以男性为多,女性绝少,怕人说 是嫁不出去才征婚) , 上世纪 80年代以来, 登报征婚和婚介征婚比较 流行起来,九十年代开始流行电视征婚,赵本山的小品《征婚》深受 百姓的喜爱,进入 21世纪开始流行 网络征婚 。
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在喻体使用频率中,中国。用自 然现象、动物、植物和物品这些‘且之所见,之物作为喻体” 的占统计总数的88.5%,而西方的这一百分比相对少很 多,只有65%。进而刘英凯先生得出结论:中国人多“凝滞 于物”,缺乏“潇洒出尘”的创造性思维。笔者在此并不完全 认同这样的结论。中国的爱情比喻中虽然很大一部分是以 。目之所见”之物作为喻体的,然而,这些物体的多样性与丰 富性也足以证实中国人的刨造性思维.如t元代乔梦符在 ‘风情'中用“铁连环”比喻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宋代欧阳侈 在《蝶恋花>中用莲子比喻对爱情的一往情深I谚语中也有 。莫学灯笼千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 。目之所见”之物,这些比喻的使用贴切而生动,能够从这些 。目之所见”之物中抽象出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足见中国 人的创造思维能力。
中国的爱情比喻中之所以会有很大一部分喻体用的是 自然现象、动物、植物、物品等具体事物,在于传统的中国文 化思维方式具有交情的具象性,也就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 表达情感意象,而西方的爱情比喻中多运用虚拟物等非具 体事物作为喻体,这反映了西方文化思维方式有着比较强 的抽象性.就是以逻辑方式进行推理、判断,进而表达情感 意象。
这同时也体现着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庄子有云;天 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在中 国文化中是相互依存与统一的。大自然中的一切花鸟鱼 虫.风雨雷电等都可以感应人的各种思想情感.所以借助自 然之物是可以传递情感的。而柏拉图认为“理念”高于“现 实”.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在西方文化中是一分为二、界 限分明的,故而自然是人类改造的对象.很难用其来表达情 感.
(二)。成双威对”之物的运用
汉语爱情比喻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会比较多地 运用“成双成对”的事物来表达爱情以及爱情中的双方,这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理论相一致。“阴阳”理论认 为;阴阳双方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范畴,他们相生 相克、相辅相成,阴阳调和才能呈现和谐、美满.在汉语中 常被用来比喻爱情的。鸳鸯”、。比翼鸟”、“连理枝”、“并蒂 莲”、。形与影”等等都是。阴阳”理论在语言中的体现.
对西方影响最大的是基督教,《圣经'中上帝造人时是 用男人的肋骨造就的女人,因而在英文的爱情比喻中很多 都强调爱人关系的一种统一,于是就有“We are one.” “She is my better half.”。They are a perfect match.”的说 法.
语言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现象,选择什么样的语 言取决于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有 助子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误会,同时也可以提醒外语教学 工作者要重视对文化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Mark 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Chi? cago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C2]邓炎昌,刘润清.Language and Cuiture--一荚汉语言文化对比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杜,1989.
[3]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3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5.
[5]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6]刘英凯.中西作品中比喻差异及其社会文化成因[J].北京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舨),1999(3).
C7]薛梦得.中外比喻词典[Z].北京;中国物资出版杜。1986.
[8]左飚.环性与线性t中西文化特性比较[J].社会科学,2001 (12).
[责任编辑]心安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ove metaphors CHEN ying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ejiang University,Ningbo,315100)
Abstract:Love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human emotions,but love is SO abstract that it cab only be expressed through meta-phors.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ove metaphors and analyses the cultural basis be-hind them.Knowing these differences is very beneficial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l love metaphors;differences culture
一80—
汉英爱情比喻差异的文化探析
作者:
陈颖 , CHEN ying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刊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8,(5)被引用次数:
0次
1. Lakoff,George . Mark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 19802. 邓炎昌 . 刘润清 Language and Culture--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19893. 顾嘉祖 语言与文化 19994. 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2005
5. 连淑能 论中西思维方式 [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02)
6. 刘英凯 中西作品中比喻差异及其社会文化成因 [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3)7. 薛梦得 中外比喻词典 1986
8. 左飚 环性与线性:中西文化特性比较 [期刊论文]-社会科学 2001(1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mdjsfxyxb-zxshkxb200805028.aspx授权使用:吕先竟(wfxhdx),授权号:d6560b1e-8f80-437f-994f-9e7901232d24
下载时间:2011年1月28日
范文四:英汉成语的比喻_联想_文化
第 13卷第 5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V ol. 13N o. 52000年 10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Oct. 2000
英汉成语的比喻 、 联想 、 文化
()
摘 、 联想 、 文化几方面进行分析和对比研
究 , , 。 关键词 :比喻 ; 联想 ; 文化
中图分类号 :H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46(2000) 05-60-05
本文对英语成语中的比喻 、 英汉成语中的隐喻和借代 , 与比喻相关的联想 、 以及比喻中 所蕴涵的文化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 认述其异同 , 探讨其文化根源和特点 。 其目的在于 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运用英语成语 , 进一步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的本质和共性的认识 , 以及对与 语言紧密相连的文化个性的注重 , 以提高其借助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 , 并对外语 教学有所裨益 。
一 、 英汉比喻 、 联想在思维方式上的共性
俄国形式主义语言学家罗曼? 雅可布森通过对失语症的分析 , 用他的极性概念将比喻划 分为二维的两个向度 — — — 隐喻的向度和转喻的向度 , 其中隐喻的向度是纵聚合的 , 即共时性 的 , 转喻的向度是横组合的 , 即历史性的 。 例如 :
以上两句中 “ 拳头” 和 “ 产品” 属于纵聚合关系 , 二者以相似性为基础 , 在比喻中达到等 值 , 然后将 “ 拳头” 从纵聚合轴 “弹” 向横组合轴 , 变成线性的形式 , 这就构成了隐喻 “拳头产 品” 。 再看例句 :“ 资产阶级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 , 罗马水道和歌特式教堂的奇迹 :
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东征的远征 。 ” (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 ) 其中 “埃及
的金字塔 , 罗马水道和歌特式教堂” 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人类文明发展的三个时期和空
间 。 又如 :“ 巾帼不让须眉” , 其中 “ 巾帼” (古代妇女包头的巾 、 帕 ) 代替女子 , “须眉” 代男子 ,
这种比喻的关系是相邻的或相继的 , 发生在同一横轴上的联想关系 , 这就是转喻 。 用索绪尔 的概念来说 , 隐喻从本质上讲一般是 ‘ 联想式’ 的 , 它探讨语言的 ‘垂直’ 关系 , 而转喻从本质 收稿日期 :2000206202
作者简介 :李晓原 (1954-) , 女 , 江苏扬州人 ,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
—
06—
上讲一般是 “ 横向组合” 的 , 它探讨语言的 “水平的” 关系 , 笔者认为隐喻是一种联想 , 其思维 方式是纵聚合相似性联想 ; 转喻也是一种联想 , 其思维方式是横组合相邻或相继性联想 。 英 汉修辞格的隐喻和借代 (转喻属于借代中的一类 ) 分别体现了这两种思维方式 。
通过对英汉成语比喻的分析研究 , 笔者发现英汉成语中都大量采用了隐喻和借代的修 辞手法 , 这反映了英汉成语在比喻思维方式上的共性 。 例如 :
1. Metaphor — — — 隐喻 (又名暗喻 )
这一修辞格与汉语中的隐喻和借喻相对应 。
(1) T o paint the lily (画蛇添足 )
(2) 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
(3) T o spill the beans (; )
(4) T o a out a (小题大做 )
:草木皆兵 、 挥汗如雨 、 安步当车 、 生花妙笔 、 望子成龙 、 拉大旗作 虎皮 、 。 借喻比隐喻更进一层 , 隐喻的形式是 “甲就是乙” , 而借喻是一种 省略性比喻 , 直接用比喻物代替被比喻物 , 或者用表示比喻物的行为性状的词语来代替比喻 物 。 借喻式成语如 :枯木逢春 、 揠苗助长 、 雪中送炭 、 东施效颦等 。
2. Metonymy — — — 换喻 , 也称转喻
这一修辞格与汉语中的 “ 旁借” (借代中的一类 ) 大致相似 。
(1) T o lose one ’ s heart (to sb ) (爱上某人 ; 钟情某人 ) 。
此成语以 “ heart ” 转喻 “感情” 、 “ 爱情” 。与此相同的有 :“ to win another ’ s heart ” (博得欢 心 ; 获得某人的爱情 ) 。
英语中还有用颜色转喻情感的 , 如 :
(2) G reen with envy (十分嫉妒 )
“ green ” 转喻 “ 生气 、 嫉妒或羡慕” 的情感 , 当人产生这些情感时 , 就会 “脸色变青” 。同类 的还有 “ a black day (for sb ) ” (某人最悲伤或不幸的时候 ) 。
转喻是借代中的一类 。 借喻和隐喻都属于隐比 , 同与 “ metaphor ” 相对应 。汉语把借代和 借喻分开的标准是 :借代的着眼点是事物之间的相关 ; 而借喻着眼点是事物之间的相似 。 如 “ 桃花薄命” 与 “ 红颜薄命” , 这两条成语同义 , 都是说女子命运不好 , 寿命不长 。 前者是借喻 , 是纵聚合联想 , 可以说 “ 女子像桃花” , 但二者之间无联系 , 不相关 ; 后者是借代即转喻 , 是横 组合联想 。 红颜指美女的容颜 , 是女子的特征和人体的一部分 , 二者是相关的 , 但不相似 , 不 能说 :“ 女子像红颜” 。 汉语中的旁借如 :
(3) “ 青黄不接” — — — 借特征代本体
同类的有 “ 紫袍玉带” (代高官 ) 。
(4) “ 颜筋柳骨” — — — 借作者代作品
“ 颜” 、
“ 柳” 指唐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 , 这以借他们的名姓代他们的书法 。 筋骨 比喻他们的书法遒劲有力 。
(5) “ 行将就木” — — — 借质或借器相代
同类的有 “ 祸枣灾梨” , 旧时多用枣木与梨木雕版印书 , 故以滥刻无用之书为 “祸枣灾 梨” 。 “ 箕帚之使” (以工具代事 , 并进而代执洒扫事之人 ) 旧时以此谦称自己的妻子 。 3. Synecdoche — — — 提喻
— 1 6
—
这一辞格与汉语里的 “ 对代” (借代中的一类 ) 相似 。
(1) Brain drain (人才外流 ) , 以 “ brain ” 代替 “ professional ” (专业人才 ) , 这是以部分代全体 。 同类的有 “ brain trust ” (智囊团 ) , “ M ore than flesh and blood can stand (or endure ) ” (非血肉之躯 所能忍受 ) 。
(2) T o hold out olive 2branch (伸出橄榄枝 ; 建议讲和 )
以 “ olive 2branch ” (橄榄枝 ) 代替 “ peace ” (和平 ) , 这是以具体代抽象 。 :“ to look to one ’ s laurels ” (保持声望 ; 保持荣誉 ) , , 这里 用来代替荣誉 。 “ to rest on one ’ s luaurels ” (; ) 。
(3) Sunday best (一个人最正式 、
、 漂亮 。 因此以 “ Sunday best ” 代替 “ one ’ s best clothes , “ Sunday driver ” (开慢车的人 ) , 源于一些老人 , 他们车开得慢 , 很胆怯 。 “ belly laugh ” (捧腹大 笑 ) , 代替 “ 、 痛快的大笑” , “ knee 2slapper ” (能使人笑得拍大腿的笑话 ) 代替 “ espe 2 cially funny joke ” 。 汉语成语中的 “ 对代” 有 :
(4) “ 目不识丁” — — — 借部分代全体
“ 丁” 字是最易识之字 , 此字尚且不识 , 形容人一字不识 , 以一个 “丁” 字代所有的字 。同 类的有 “ 略识之无” , 以 “ 之” “ 无” 代简单易识的字 。 “ 一日三秋”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 (以 “ 秋” 代 “ 年” , 即以一季代全年 ) 。 “ 兵不血刃” , 以刀 、 剑等兵器的锋利部分代兵器 。 “孤掌难鸣” , 以人体一部分的 “ 掌” 代人 。
(5) “ 桃李满天下” — — — 以特定代普通
“ 桃李” :桃树和李树 , 此处代 “ 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 , 是以特定代普通 。 相同的有 “ 投桃 报李” , “ 桃” “ 李” 代 “ 馈赠物” 即 :“ 投我以桃 , 报之以李” 比喻彼此间的赠送和回报 , “兰摧玉 折” , “ 兰” 和 “ 玉” 代 “ 贤人” , 此成语比喻贤人夭折 , 多用以哀悼人英年早逝 。
4. Antonomasia — — — 代喻
这一修辞是用具有历史典故或象征意义的专名来代替一般通名 , 相当于汉语中 “对代” 的一小类 。 例 :
(1) Helen of T ory (尤物倾城 , 或美人祸水 )
用 “ Helen ” 代 “ beauty ” 是以专名代替普通名 。 “海伦” 是希腊史诗 “伊里亚特” 中的绝代美 人 , 因争夺她而引发了十年之久的希腊与特洛伊夫大战 。同类的有 “ Strephon and Chloe ” (才 子佳人 ) , “ Strephon 和 Chloe ” 分别是英国诗人薛特尼和希腊作家龙格斯笔下的英俊潇洒的男 主人公和秀美动人的女主人公 , 后来就借这两个人物的名字分别代表 “ 才子和佳人” 。
在汉语修辞中 , 代喻归属于 “ 对代” 辞格 , 属于以特定代普通这一类型 。 如 :
(2) 助纣为虐 — — — 以特定代一般
“ 纣” 是商朝末代的暴君 , 这里以 “ 纣王” 代 “ 残暴者” , 此成语比喻帮助恶人干坏事 。 同类 的有 “ 秦晋之好” , 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世代互为婚嫁 , 后称两姓联姻 , 婚配的关系为 “ 秦晋之 好” 。
以上例句都是人们通过纵聚合相似性联想和横组合相关性联想的思维方式 , 分别用隐 喻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构成的英汉成语 , 这反映了英汉成语在比喻和联想思维模式上的共同 点 。
—
2
6
—
二 、 英汉成语中的比喻在联想对象上的个性
比喻离不开联想 , 联想的对象实际上就是喻体 , 它与人们的生活环境 、 社会背景 、 文化习 俗息息相关 , 因此 , 大多数英汉成语中比喻的联想对象都不相同 , 这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在 各自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 , 社会和历史背景中形成的文化特点和文化差异 (见下表 ) 。
英 语
联想对象
英
汉语 比喻
T 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 厨师烧汤 老 大 , 反坏了 事
T o be in the dark 蒙在鼓里 不知实情
T o cast 牛和琴 对牛弹琴 对愚蠢人讲大道理 , 白费口舌
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 便士和英镑 芝麻和西瓜 捡 芝 麻 丢
西瓜
小事精明大事愚蠢 , 或因小失大
T o teach one ’ s grandm other to suck 教 老 奶 奶 吃 鸡蛋 在名木匠面前
摆弄手艺
班门弄斧 在行家面前摆弄
There is no sm oke without fire. 烟和火 风和浪 无 风 不 起
浪
事出有因
以上例子表明英汉成语即便在比喻同一概念也大多选用不同的联想对象 。 其一反映了 两民族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 。 人类毕竟生活在同一地球的自然环境中 , 又都是以 群体的社会为生存方式 , 因此他们对大自然有相同的感受和感悟 , 对人和社会也有相同的经 历和认识 。 这表现在他们通过语言反映的同一思想认识和概念 。 其二反映了两民族各自独 特的文化习俗 。 两民族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又是有差异的 , 因而形成各自独特的文 化特点 。 这一点也体现在语言上的不同习惯 , 即使用不同参照物和不同表达形式反映同一 事物或概念 。 又如 :英谚 “ G ood wine needs no bush ” (好酒不必挂幌子 ) , 和汉语俗语 “好酒不 怕巷子深” 都表达相同的意思 , 从句子中可以看出 , 其一 , 两民族同样有着酒文化 , 其二 , 两民 族有不同的风俗和生活居住状况 。 在西方从前流行一种风俗 , 常在商店的窗口外面悬挂某 种东西作为该店经营某种物品的标志 。 如挂一块地毯表示出售家具 , 扎一小捆稻草表示卖 牡蛎 , 挂长春藤 (ivy 2bush ) 标记的则常是酒店 。因此在以上英谚里 “ bush ” 折射出该民族特有 的风俗 , 而在以上汉语俗语中 “ 巷子深” 也表现出旧中国城市居民居住状况 , 至今许多地方仍 然保留着 “ 小巷幽幽” 的居住风情 。
通过对酒文化的不同参照物 , 人们却感悟出同样的哲理 :表面的东西 , 外部的条件不起 决定性的作用 , 本质的东西 , 内在的因素才是起关键 、 决定性作用的 。因此得出结论 :“ 好酒 客自来” 。
三 、 比喻的联想义取决于喻体的文化内涵
在语言中要分清词的字面意义 (denotation ) 和词的涵义 (connotation ) 。根据 《郎曼现代英 语词典》 和 《新编韦氏大学词典》 对 “ connotation ” 的定义说明 , 词的涵义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 — — — 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 。涵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 , 如 “猪” 的隐含意义有 :“ 懒” 、 — 3
6
—
“ 肥” 、
“ 脏” 、
“ 贪吃” 等 。
同样 , 比喻中人们选用的联想对象即喻体所产主的联想义就是它们的 “ 隐含或附加的意 义” , 联想义与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习俗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 因此在比喻中喻体的文化内涵 决定比喻的联想义 。
人类往往将感情赋予自然界的物体上 — — — 寄情寓物 , 又将某种物体的品质 、 特征人性 化 , 用以喻人喻事 。 如在西方文化中 , 玫瑰是人们最喜欢的花卉之一 , 她有 、 可爱 、 美 好 、 令人愉快 、 爱情” 等文化涵义 。 , 百合花则是 纯洁的象征 。 选用玫瑰和百合花作喻体的成语如 :
(1) Life is not all a bed of roses. (
(2) T o look at life )
“ 梅 、 兰 、 竹 、 菊” 为 “ 植物中最高尚之品” , 千百年来 , 被冠以 “ 四君子” 的美称 。 “ 梅 、 兰 、 竹 、 菊” 象征 着人品的高尚 , 梅之冲寒斗雪 、 兰之清雅幽香 、 竹之虚心劲节 、 菊之傲骨晚香 。 她们象征着中 华民族坚强不屈 、 勇往直前 、 虚怀若谷 、 奋发进取 、 贞守晚节的崇高精神品质 , 因而享有极高 的文化价值 。 选用 “ 梅 、 兰 、 竹 、 菊” 作为喻体的成语有 :“ 青梅竹马 、 兰摧玉折 、 兰艾同焚 、 兰熏 桂馥 、 芝兰玉树 、 胸有成竹 、 黄花晚节” 等 。
从喻体的选择中 , 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某种文化特性和风格 。英汉成语对喻体选择的 不同倾向性 , 即在选用喻体时 , 对具体事物的偏爱和冷落 , 是由该事物的文化内涵所决定的 , 因而产生与之相应的联想义 。 英汉两民族喻体选用的文化差异使得他们的比喻各有千秋 , 各具民族特色 , 因而构成了语言的丰富多采 。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 , 人们会感到新鲜 , 视野 得以开拓 , 想象力更加丰富 。
四 、 结束语
综上所说 , 英汉成语的比喻在思维方式上都采用纵聚合相似性联想和横组合相邻或相 继性联想的方式 。 分别体现在英汉成语中的隐喻和借代式修辞手法上 。 这反映了英汉比喻 和联想在思维方式上的共性 。 而它们在联想对象上的不同和差异 , 又反映了各自的民族特 色 、 文化根源和特点 。 以上论点将有助于学习者和施教者进一步认识语言的本质和共性 , 更 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懂得在学习一种语言时 , 要学的应不仅是某种约定成俗的符号 , 而 是通过它逐步熟悉这一民族文化的全部内涵 。
(责任编辑 :张叔宁 ) Metaphor , Association and Culture in E nglish and Chinese ldioms LI X iao 2yuan
Abstract :This is a contrastive research on metaphor , ass ociation and cult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 focusing on their comm on features as well as differences ,and aiming at the im 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 .
K ey w ords :metaphor ; ass ociation ; culture
—
4
6
—
范文五:英汉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
英汉比喻性词语的文化内涵
肖 蔚(长沙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湖南长沙410076)
摘 要:英汉语中都有大量比喻性词语, 但由于各自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 在比喻的主体 与客体之间选择也不尽相同, 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性词语的喻体与喻义间的对应关系着手, 可探讨其内在的文化内涵, 比喻性词语可通过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典故格言等诸多形式表现出来, 英汉两种语言在对同一本体设喻时, 采用的喻体却有同有异, 喻体与喻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也不同。
关键词:比喻; 喻体; 文化; 内涵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601(2003)04-0050-04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比喻性词语。由于各自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 在比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选择也不尽相同。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载体, 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 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比喻是其中富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的代表, 而各民族特殊的设喻方式给翻译增添了难处。本文拟从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词语的喻体与比喻之间的对应关系着手, 以探讨其内在的文化涵义。
一、 比喻体与喻义的对应关系
一、比喻体与喻义的对应关系
比喻, 俗称“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也”。著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在其《诗学》里, 将它誉为“天才的标志”。比喻的成立条件是本体(所描绘的对象) 与喻体(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 之间有某种相似点, 比喻性词语可通过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典故、格言等诸多形式表现出来, 英汉两种语言在对同一本体设喻时, 采用的喻体却有同有异, 喻体与喻义
之间的对立关系也不同。
1. 完全对应关系。
尽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等, 但从大范围上来说, 人类自身以及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 如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都存在着相同之处, 基于共同的认知经验, 各国人民对人类自身及外部环境都有着一些共识, 对比喻的接受心理也大体相同。因此, 在英汉这两种不同的语言里, 比喻的词语中喻体与喻义有完全对应现象。
(1)名词类比喻性词语:
a.paper tiger 纸老虎 b.chain reaction 连锁反应 c.shadow cabinet 影子内阁d.one-man show 独角戏
e.a thunder of applause 雷鸣般的掌声
(2)动词类比喻性词语:
a.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b.to see through at a glance 一眼看穿c.to lead a wolf into the house 引狼入室 d.to add fuel to the flames 火上浇油e.to give sb green light 给某人开绿灯
(3)形容词类比喻性词语:
a.a fat office 肥缺 b.bitter smile 苦笑
c.the white terror 白色恐怖d.as light as a feather 轻如鸿毛
e.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
这种比喻的形似、意似属文化重合现象(culinary overlap),然而在两种文化、两种语言中喻体、喻义完全对应的情况, 毕竟不是很多, 更多的是部分对应或是非对应关系。
2. 部分对应关系。
这种情况是喻义相同而喻体不同, 因为不同的民族性在喻体的选择上常表现出明显的民族特征。如:a.The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受过烫伤的孩子怕火)
b.As you sow,you will reap.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你种什么, 你就收什么)
c.It is ill bird that fouls own nest. 家丑不可外扬。(病鸟才使自己有臭味)
d.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宁为鸡头勿为牛后。(愿做狗的头, 不做狮子的尾)
上述四句英汉语喻义相同, 但设喻不同。译为汉化的习语易被译入语读者接受。
3. 非对应关系。
英汉两种语言背景, 皆随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表现在设喻方式上则各具特色, 这给翻译带来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具有典型民族色彩的比喻。“班门弄斧”的“班”为鲁班(木工之祖), 在汉语中意为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自己微不足道的本领, 有时可做谦辞用; 在英语中则指一种多余的行为:竭力去教训人做某事, 殊不知对方比自己更有经验, 做得更好(Ner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因此可这样处理这句:“小弟献丑, 真是班门弄斧了! ”同样“a visit by the stork ”也不宜译为汉语中的“弄璋之喜”或“弄瓦之庆”, 英语意为the joy of have a girl born,因为“stork ”是一种鹳鸟, 在英语神话故事中, 传说小孩都是由鹳鸟带来的。因此, 译者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点的比喻, 应慎重考虑, 防止从表面形式上判断其喻义, 尤其是一些“似是而非, 貌合神离”的比喻性词语, 译者稍不留神, 就会弄错。如狗咬狗≠dog-eat-dog,
救命稻草≠the last straw,自食其言≠to eat one' s words,儿戏≠child' s play,各唱各的调≠to blow one' s
own horn,抛砖引玉≠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
二、比喻性词语中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 而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既有各自的个性, 又有普遍的共性, 共性使文化间的交流成为可能, 而个性则构成翻译中的障碍, 这障碍便来自于两种文化的差异。广义上,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又作用于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文化还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英国语言学家约翰·莱昂斯认为:特定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每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事物习俗, 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 这一点在比喻性词语中表现比较突出。比喻是通过一种“相似联想”对本体进行设喻的, 而不同文化背景所引起它们的联想也不尽相同, 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背景、物质生产劳动、家教信仰主义制度、体育运动等文化标
1. 传统文化观念。
松竹梅“岁寒三友”在中国人心目中象征着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而对西方人来说, 只不过是三种普通的植物, 没有什么特殊的文化涵义。又如“龙凤”在汉民族看来是代表吉祥如意、大富大贵内涵的神异动物, 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 “凤”为皇后妃子, 如龙家、龙凤呈祥、龙飞凤舞、凤毛麟角等。还有“望子成龙”说, 意指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后有作为, 可在西方人看来“drag-on ”是一种凶残肆虐的怪物, 是邪恶的象征, 喻指凶恶的人、撒旦魔王、严厉而有警觉性的女人, 在一些传统中常有英雄与龙搏斗, 最后取胜的情节, 这种可怕的怪物与中国人心目中的“龙”是迥然不同的两种概念, 其文化内涵是截然不同的。有趣的是, “dog ”狗在英汉两种传统中的含义恰好相反,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最主要的人物),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这些比喻性词语的dog 是褒义的; 而汉语的“狗”则与系列贬义词联系在一起, 如“狗腿子、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 这显示英汉两民族传统观念的重大差异造成效果不同的喻义。志都在比喻性词语中有所体现。
2. 历史文化背景。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社会发展的如实记载, 其中收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反映在语言上更为明显, 如“说曹操曹操到”、“过五关斩六将”、“有眼不识泰山”、“逼上梁山”……诸如此类, 具有明显民族特点的词语是与汉文化紧密联系的。英语国家的比喻性词语也包含其历史文化背景, 如cross the Rubicon and burn one' s boats(背水一
战),meet one' s Waterloo(一败涂地),Watergate scandal(水门事件),lame duck(跛鸭) 等。英汉很多比喻性词语都来自于各自的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等, 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Shylock 是贪婪残忍的守财奴的化身, 中国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象征着智慧, 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西方人弄不明白“鸿门宴”的确切涵义, 正如汉语读者大多对“a catch-22 situation”也无法理解, 所有这些都与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
3. 物质生产劳动。
劳动创造了世界, 也创造了语言, 比喻性词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紧密相关, 几乎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比喻性词语, 如cart an anchor to wildcard(未雨绸缪),clean the deck(扫除障碍),trim the sails to the wind(顺势前进),All is fish that lomes to one' s net(捡到篮里就是菜), 这些显然与海洋、渔业、农业有关比喻性词语中有趣的一点是:在中国农村“牛”是农民的好帮手, 而英语国家早期则是用马来耕地的。因此, 汉语中“他壮实得像头牛”, 在英语中就变成了“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
4. 宗教信仰。
宗教是比喻性词语的一个重要来源, 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英语中有很多来自《圣经》里的人物、事件构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词语。
①David and Goliath大卫和歌利亚——大卫是个牧童, 在与巨人歌利亚交战时用弹弓将巨人射死, 后来以此来比喻弱小者在与强大对手的斗争中取胜。
②a Judas犹大, 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之一, 为了三十块银币出卖了耶稣, 比喻指叛徒。还有bear one' s cross(背十字架),forbidden fruit(禁果),The way to Heaven is by weeping Cross(忏悔受难得进天堂) 。
而汉民族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 因而有“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看僧面看佛面”等。诸如此类的词语长期使用, 其蕴意已远远地超出宗教词语本身的含义。
5. 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在语言中也有所反映, 如汉语排球中的“短平快”
short,adaptable and fast/doing sth.with little investment but quick result;乒乓球中的“擦边球”edge ball/is a fortunate way;象棋中的“将军”to cheek mate/to put sb on the spot;challenge,embarrass;在英语中有许多比喻性词语来自体育运动, 如棒球之中的to not get to first base(没有跑到第一位/没有取得初步成就);to have two strikes
against one(出击两种/处境不利); 橄榄球中的to carry the ball(执球/负主要责任); 拳击比赛中的to hit below the belt(打对方腰带以下/用不正当手段打击别人); 桥牌中的to play one' s trump cards(打出王牌/使出绝招) 等。
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在他的《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 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 以及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理解。(Nida,1993)英国语言学家理查兹在他的《修辞的哲学》中也论述, 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比喻, 我们不可能通畅地说出词语而不用一个比喻。(Richer,1976)由于人类文化的共性以及英汉民族文化的个性, 英汉两种语言比喻在喻体、喻义和比喻方式方面各不相同是常见的, 全部对应是相对且有限的。所以, 我们在理解原文时要尽可能多地以比喻译比喻, 使译作生动形象, 但要注意到两种语言中文化的差异, 要贴切地处理原作中的比喻, 避免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Engene A 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胡文仲. 英美文化辞典〔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45.
〔3〕黄任. 英语修辞与写作〔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视,1996.
〔4〕裘克安. 英语与英国文化〔M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邓炎昌, 刘润清. 语言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陈丽. 浅汉英汉比喻喻体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 〕. 语言与翻译,2002,(2):34-38. 〔7〕张宁.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 〕. 中国翻译,1999,(3):38-40.
〔8〕贾德江. 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影响〔J 〕. 外语教学,2000,(2):43-45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ical Phrases
XIAO Wei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of Changsha Physicis Engineering
University,Changsha 41007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convincing examples and in the view of cultural analy-
sis,explores some of the inequality between End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ical phrases in order to account for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ranslation.
Key Words:cultural connotation;metophorical phrases;non-equivalent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英汉比喻用词的不同文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