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华人社会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 1 期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华人社会
谢清明
(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32)
摘 要:十月革命对旅俄华侨界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之前旅俄侨界的领导权一直掌握在华商手里。而十月革命后,随着苏俄势力的逐步扩张,旅俄华工也随即展开了从华商手中夺取侨界领导权的斗争,在苏俄政府的支持下,旅俄华工组织甚至一度取得了有利地位,华商组织几乎被逼上绝境。但随着苏俄彻底取得对全俄的控制,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巩固边疆安全以及为保持与中国的良好关系,这种斗争被压制下去。最终,俄国华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关键词:十月革命;华工;华商;领导权;苏俄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217(2013)01-0081-09
收稿日期:2012-11-2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一战华工问题研究”(11YJA770027)。
作者简介:谢清明(1987-),男,湖北荆州人,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外关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华工出洋”无论在近代中国的内政还是外交上都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然而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以东南亚、美洲为重点,对于与我国关系最为复杂的俄罗斯的华工问题则少有研究。其实,俄罗斯从清末以来一直是中国劳务输出的重点地区之一,大体上来说,华工在俄国主要聚集在远东地区,1858年以前,由于该区域与中国北部很多地区是政治、经济合一的单一区域,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性极大,华工们每年春去冬回,极大的促进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李永昌先生将近代旅俄华工史分为三个时期:1.自由佣工期(1858年至19世纪末);2.限制华工入境时期(19世纪末至1914年);3.大规模招募华工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①。如果我们顺着此思路往下划分,我们可以将接下来一段时期叫做“内部斗争期”(1917-1924年),该时期最重要的特点即随着苏俄革命的逐步深入,旅俄华侨群体内部发生以争夺侨界领导权为中心的激烈斗争,本文打算以此为重点,利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所藏之《外交档》②做初步研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大量壮丁奔赴欧洲战场,俄国国内的生产建设缺乏大量劳力,而中国此时劳力过剩,特别是山东、直隶等地因人多地少,历来就是劳务输出的大省,加上一战前后山东、直
①参见李永昌:《中国近代赴俄华工述论》,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2期。台湾学者何萍则认为自1882年后,俄国认识到移民实边的重要性,再度鼓励俄民移民远东,并开始限制外籍人士移民该去,故“自由佣工期”应该到1882年就结束了,参见何萍:《1860-1880年代俄国远东地区的华人社会》,台湾师大历史学报,1998年第26期。
②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所藏《外交档》大致分为三部分: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案(1860-1901);2、外务部档案(1901-1911);3、外交部档案(1911-1928)。数量庞大,总计达18 568册,均已全部数字化并可在线浏览。一、一战华工赴俄
隶等地灾害频繁,1914年山东发生严重的风灾,1915年东北等地发生大水灾,“山东饥民,流离道途,转为乞丐”,沈阳贫民冻死饿死者“触目皆是”①,这些贫民不得不出洋求生,因而大量华工被招募赴俄。关于俄国在华具体的招工数量目前有许多争议,从三万到五十万不等,无论具体数量如何,俄国在华招募的工人数量是很庞大的,这些工人主要是俄国工厂或政府与中国招工人或公司订立合同,然后由招工人或公司招募赴俄。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定,招工人或公司必须将招工合同呈送地方政府,然后由地方政府上报中央核定,合同上必须详细注明招工人数、招工与工作地点、工作性质、工作时长以及工资等,下面对合同大致内容做简要说明:
(一)工作性质:大多数工人从事伐木、筑路、采矿等,合同中载明不得做合同以外的其他工役且不得与战事有关。但事实上很多工人“被送到西方前线当炮灰”,他们在战争中从事挖掘战壕甚至直接上战场的工作,有关资料表明一战中有5万俄国华工直接参加了对德奥的战争,“死于军中者达2万人许”,还有很多人被送往俄罗斯西北部修筑摩尔曼斯克铁路,过着及其艰苦的生活②。
(二)工资与待遇:从工资上来说,根据工作的难易以及工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义诚公司招募的伐木工,砍伐一等硬木材每古磅工资俄洋八元五角,二等硬木材每古磅俄洋八元,三等硬木材每古磅俄洋七元五角③。又如俄国得耳西谢特工厂与包工人习静俺订立的合同中矿工、煤工每日工资一元二角,砍木工及小工每日工资一元一角。除工资之外,一般合同中都规定了其他方面的待遇,如冬夏所需衣物、日常华工所需之物(材、米、油、盐、蔬菜、茶、糖等)、劳作时所需工具等等。此外一般规定车费、护照费、印花税等由招募人或公司负责③。看上去华工的工资不低,远远高于同时期国内的工资,但实际上华工们实际所得却远远低于合同工资,主要是因为:1.俄国工厂随意克扣工人工资,有些工厂“不发给工资,只发个小本子记载出工日期,不能兑现。”④很多华工食不果腹,并且华工们受到百般虐待,在严酷的工作环境下冻死、饿死的不计其数。并且上述工人日常所需之物的花费往往也被以各种名目从工人工资中扣除。
2.招募人或公司的剥削,按照合同规定招募人或公司从工人所得工资中扣除10%到15%,更有甚者扣除25%[3]649,并且不少招募人或公司还利用总总手段克扣工人工资,“一些包工头还赚取华工的伙食费,卖给华工的大米高出正常价格的三倍。”④义诚公司的周勉甚至每天仅给工人洋面两斤,此外概不给任何工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人的实际所得。3.受战争影响,俄国各种物质奇缺,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通货膨胀受战争影响日益严重,特别是1917年以后由于俄国国内政权林立,使得俄国金融秩序混乱,海关两与卢布比价从1912年的1.45降到1915年的1.63,到1917年已经到了5.08了。而1917年以来卢布价值更是不名一文,“查民国七年岁杪,上海规银100两不过合卢布1,250元,其后价值日落。至本年10月11日,骤跌致8,250元。一星期后,落至17,500元。是月27日,价值稍提,行市为15,375元。过此之后,并无正当行市,惟闻最低之价规平银百两约合卢布27,000元。据此核算,则卢布一元仅值大洋0.5分余已。”市面流通之卢布“纸质既劣,花纹又粗,人至呼为酒瓶上之标纸。”⑤此外此时俄国流通的卢布品种繁多,除有旧俄卢布外,还有中东路总办霍尔瓦特发行的卢布,因票面很黄,俗称“黄条子”,另外还有克伦斯基政府和远东临时政府发行之卢布流通⑥。货币市场的混乱也加剧了卢布的信用危机。4.私招流行使得工人失去了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利。赴俄华工中,除了通过正常的合同手续赴俄外,大部分是通
①李永昌:《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33页。
② 陈里特:《欧洲华侨生活》,北京:海外月刊社,1933年,第119页。
③陈三井主编:《欧战华工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第621、698页。
④政协黑河市文史资料委员会:《旅俄华人史料选》,黑河:政协黑河市委员会,1991年,第42、8页。
⑤杨瑞六、侯厚培:《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南京: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31年,第134页。⑥ 孙也公:《哈尔滨市50年金融概况》,黑龙江文史资料,1982,(6)。
过非法的途径出国的,主要是招工人在没有经过中国政府批准的情况下,“由招工人直接出面或通过代理人私自到中国民间招募华工,然后偷运出境”,例如福通公司在京津一带招募森林苦工三千名,仅给收据一张,注明每月工资十五元,其他一切手续皆无①。不少被骗华工识破奸商伎俩,中途逃亡,这又给地方治安带来了诸多不安之处,很多人因无返乡之资,遂流为盗贼。这些华工往往由于其非法出境的身份,在合同上不仅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且遇到工资纠纷后往往也因其非法身份而无处申述,北洋政府对这批非法出境华工也是不管不问。上述因素使得广大华工实际上很难取得正常的合同工资,他们梦寐以求的“高薪”仅仅是一个骗局而已。
(三)工作时间。按照合同规定,华工的工作时间一般为每天十个小时或十个半小时(中途休息除外),上下班时间各季节略有不同。并且规定在工作一年中,俄国节日是否放假任由华工自便,但中国节日必须放假二十天②。
(四)管理。工人一般被分为若干组,每组十人至百人不等。设有把头、通事、帐房、厨役等等管理日常事务,这些人通常由招工人聘用,其工资一般从前述所扣除工人工资中提取。工人合同中还规定工人若有违法情事,将就近由俄警处理或与中国领事或商务委员协助处理③。原则上只有那些故意怠工者才能被罚扣工资,且不得超过该工人一天所得工资之半数。为了防止华工外逃,一些招工人扣留工人工资或护照。
华工们背井离乡、远赴异乡,其目的本来是为了赚取更高的薪水以维持难以为继的生活,但在把头、招工人以及雇主的无情剥削下,他们被当作奴隶对待,任人驱使,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而随着俄国革命的爆发,整个俄国陷入了混乱的境地,各地工厂纷纷倒闭,俄国国内连最基本的生活物质都难以保障,特别是十月革命爆发后,英、法、美、日等国都对俄国采取封锁政策,北洋政府此时也迫于无奈追随英美各国,使得通过中东路以及西伯利亚铁路的生活物质供给基本上中断,更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物质紧缺,使得广大华工生活更加艰难,可以说华工已经成了跨国难民。在此种情况之下,很多华工为了生存加入到了苏俄红军的阵营,各地纷纷建立了各种诸如“华工联合会”、“工商联合会”等名目华工组织,并在苏俄政府的支持下与传统的华商组织之间展开了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二、十月革命前后的旅俄华人组织
由于西伯利亚地区华民众多,俄国政府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因而需要华侨社团帮助管理中国侨民,但俄国政府对这些社团持一种矛盾心理:时而准许华侨社团的开设,准许其发展,但时而却对其严格限制甚至将其关闭④。这种态度反映了俄国政府对侨民社会的疑虑,这也是造成俄国华侨组织不够发达的原因之一,直到一战时期俄国的华侨组织也只有海参崴中华总商会(1909年)、双城子中华总商会(1909年)、伯力中华总商会(1910年)、驿马河中华总商会(1913年)等少数华商组织,⑤而在华工方面则直到旅俄华工联合会的成立才有了正式的组织。
在以上华商、华工组织中,最值得特别介绍的是旅俄华工联合会。该会是1917年4月18日由旅俄留学生刘泽荣等联合旅俄工商各界成立的一个华人组织,初名“中华旅俄联合会”,刘泽荣任会长,“以辅助旅俄学工商三界为宗旨”⑥,1918年12月改组为“旅俄华工联合会”,宣布拥护布尔什维克的领导,维护广大旅俄华工的根本利益,可以说至此联合会由代表全体旅俄华侨利益的组织转变为专门的华工组织。
① ② ③陈三井主编《欧战华工史料》,第763页,第683页,第606页。
④ A?拉林著:《俄罗斯华侨历史概述》,阎国栋译.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2)。
⑤薛永盛:《浅析方兴未艾之旅俄华人社团》,黑河学刊,1998,(4)。
⑥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60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
其后该组织将主要工作转移到照料受难华工及帮助他们返回祖国上来,其主要贡献有“与俄国各机关讨论华工事宜,派员赴各工段调查待遇工人情形,讨论统一合同,讨论西方逃来工人应如何设法安置,商设华工栖留所,在俄京之病工,商送医院调养,代各华工觅相当之工作,与俄工一律待遇,商讨俄国务总理允发专车,运送残病工人及无业流民归国,代发在俄京之华商华工购食物票,办理工商讼案,禁戒工商赌博及吸食鸦片,保护工商被华匪抢夺各事,代华工索偿工资,保护俄京及各外埠华商被扣货物,及无故被拘各事。”①我们可以看出,以上各端大体上涵盖了使领馆的基本职能。1918年12月15日丹麦驻俄公使馆也撤离俄国(北洋政府驻欧俄的使领机关撤离后一度将保护旅俄侨民的权力委托给丹麦驻俄公使馆),华工联合会在保护侨民方面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俨然成了驻俄公使馆。
随着华工联合会的“布尔什维克化”,其组织规模也紧随苏俄进军的同时向远东地区扩张。在苏俄政府的支持下,华工联合会先后在海参崴建立“工商联合会”、在黑河建立“工商协会”、在伯力建立“华工会”,其他各地也先后有各种名目的华工组织出现。这些组织尽管名称各异,但基本上都是旅俄华工联合会的下属机构。而这些机构与华工联合会之间又有明显的不同,其成员除了华工以外还有小商贩等群体,之所以允许小商贩加入很显然是为了拉拢这些同样受到大商人压迫的群体以扩大组织基础,同时由于旅居俄国的商人中小商贩占据绝对主力,这样也有利于拉拢大多数以集中力量打击主要敌人。
以华工联合会为代表的华工组织的迅速扩张极大的刺激了远东地区的华商组织,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华工组织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传统的侨界,由于华商组织由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华商阶层在文化知识上也远非侨工阶层可比,加上华商组织有来自国内政府的支持,因而往往在侨界居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华工组织的迅速发展以及其试图取得侨界领导权的努力必然与华商组织的根本利益发生冲突。
三、华工与华商的冲突
华工与华商的冲突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政治利益的角逐,又有经济利益的竞争,同时苏俄政府与北洋政府的幕后参与也使得这种角逐与竞争更加激烈。
华工与华商的竞争主要表现争夺侨界领导权方面,由于侨商多集中于远东地区,因而这种竞争也远东地区也表现得异常激烈。下面主要以1921年成立的“海参崴五区华侨工商联合会”(以下简称“工商联合会”)为主要对象做一下简单的探讨。1921年5月,海参崴五区二十四行华商呈请苏俄政府设立工商联合会,很快即获苏俄政府批准,因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中国政府对旅俄华侨有管辖的权力,因而历来各种华侨组织的成立均需上报中国政府备案批准才可生效,鉴于此,工商联合会上报北洋政府要求批准其成立。其申请成立的主要理由有:1.海参崴地区仅有一“中华总商会”,因“区域太广,所有五区华侨工商各行年来日渐繁多”,原有之中华总商会多有“鞭长莫及”之处②;2.工商各界散居多处,“相距甚远,遇事不易互相接洽,对内对外时形隔膜,常滋误会”,为“联络感情,增进公益”起见,很有设立的必要③。3.海参崴中华总商会“为二三人把持牢固,积弊甚深,擅用威权,罔顾公益”“事实俱在,人所共知”因而万不得已各界华商“不能不自筹保护之法”③。随后华商联合会发布简章,主要内容有:1.以联络感情,交换知识,督促工商进步,增进公共利益为宗旨;2.凡为五区二十四行内工商各行,不论大小,品行端正、信用素孚者均可为会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设立会长一人,副会长两人,会董三十至六十人(包括正副会长在内),正副会长选举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各项职员经选举可连任,但会长不得连任三届;4.以“以
①王聿均:《中俄关系史料——俄政变与一般交涉(民国六至八年)》,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0年。②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1-001。③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1-002。
夏历四季之中月元日至三日为常会期”,遇有特别事情经会董或会员五人以上之要求可有会长召集召开临时会议,开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会员出席方为有效,决议案须半数以上出席会员同意方可通过,遇有各得半数之时,则由会长决定;5.遵守本地法律,接受总领馆监督,与本地团体机关及总商会有接洽商请之权;
6.开办会费公同捐认,常年经费由各行分别酌量担任。经过工商联合会选举产生第一届会长、副会长、会董如下表所示:海参崴五区华侨工商联合会职员录
姓名
李鸿成
葛仁武
王熙清
董鉴
都本经
王陶轩
綦化文
杨景田
刘慎谕
张福文
曲宝善
包文信
乔文俊
王梅令
杨培清
徐丕忠
祝谓源
孔宪琳
高升云
李开封
王裕春
盛起发
乐喜林
赵宗埙
张树傅
张培鑫
王天柱
吕义宁
吕兰宁
王金三职务正会长副会长副会长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会董年龄394248563336333644313543403743354544422947473534384242353635籍贯山东掖县山东蓬莱山东文登山东牟平山东牟平山东牟平山东掖县山东掖县山东牟平山东海阳山东掖县山东海阳山东黄县山东牟平山东牟平山东黄县山东牟平山东牟平山东黄县山东蓬莱山东棲霞山东棲霞山东掖县山东牟平山东荣成山东文登山东文登山东文登山东掖县山东掖县营业东顺泰酒店春华酱园同合煤矿源和东杂货店复盛东杂货店公昌号杂货店德盛永杂货店兴顺成杂货店东和顺杂货店兴顺赴杂货店洪盛德杂货店同合信杂货店同盛东杂货店复成东杂货店源发永杂货店万顺兴粮行东升恒粮行王顺号布店东顺长布店福泰永布店义顺成罐头行德发永罐头行同顺德罐头行顺泰油房东海烟草公司青岛金矿复聚齐鞋行裕和酱园福德栈车行恒盛和杂货行
资料来源: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1-00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发现,30名工商联合会职员皆来至于山东,其中尤以掖县、牟平、文登三县人数为多,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看出海参崴地区的华商以山东人为主,另一方面该会职员中无一外省人员在一定
程度上表明该会具有一定的同乡会功能,这种团体更能结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从年龄结构上来看,职员中50岁以上者仅董鉴一人,其他职员多在30到45岁之间,该年龄段的人年轻、有活力,勇于挑战既有权威。这些年轻的商人很多即是华工出身,他们多20岁左右即往返于中俄之间,经十多年苦心经营,稍有积蓄,慢慢走上了商业道路。从职员所处行业来说,多为杂货店、布店、鞋行等小型商店,上表中经营杂货店的职员即有13家之多,占总数的43%。大商人张道有蔑称全体会董“一无闻之,即正当商人亦均不在其内”①,也可反映出该会职员基本上都是一些处于底层的小商人。这些中小商人由于多数都是华工出身,对华工阶层多抱同情心理,且其日常经营与华工息息相关,多为华工所需日用品,因此华工购买力强时这些小商人也是生意兴隆,而华工缺少购买力时这些华商也会陷入困顿之中。与此相比,小商人与大商人的关系就特别复杂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小商人对大商人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依附性,他们的除了向大商人购入货物转卖华工外,在房屋租赁、钱庄信贷等业务上也与这些大商人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奇货可居,不少大商人恶意抬高租屋价格,引起不少华工与小商人不满,时起冲突②,钱庄在贷款给华工和小商人做生意时,也随意抬高利率,办理中俄两国货币汇兑业务时也往往赚取过多差价,这些都令华工与小华
例如,一战期间海参崴中华总商会会长张道有以运粮接济侨民为由,从国内低价购运大量粮食,商极度不满③。
待俄国缺粮之时以高阶卖给华工和小商人,但此时由于华工阶层势力弱小,只有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④。在上述情况下,这些小商人在政治、经济利益上与华工基本上是一致的,因而这些小商人多愿意投入得到苏俄政府支持的华工联合会旗下,以便与华工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实力强大的大商人集团。
工商联合会成立后,立即遭到了在海参崴地区经营多年的中华总商会的强烈反击,中华总商会会长张道有联合新任驻海参崴总领事范其光及驻扎海参崴之永健舰舰长王寿廷,多次向北洋政府控诉工商联合会的非法行为,要求禁止其成立。其主要理由如下:1.工商联合会的成立造成侨界不和。海参崴地区有一中华总商会足以维持侨界的和睦相处,工商联合会的成立将彻底扰乱侨界的领导秩序,陷入无休止的争端中;
2.贻笑于外邦,有伤国体。工商联合会的成立造成两会不和,争端不断,国外报纸纷纷报道,贻笑于外邦,且给国家形象造成了极不利的影响⑤;3.中华总商会与前总领事邵恒浚相勾结。张道有认为,工商联合会会长李鸿成等皆为邵恒浚私亲,李鸿成等要求北洋政府取消中华总商会会长名义⑥,根本目的在于推翻总商会及其个人的领导,而总商会是北洋政府认可的华侨组织,显然有对抗中央之嫌①。更为重要的是工商联合会“纠合劳工无赖数百人,短衣跣足,游行市街,为一种过激示威行动,并围绕于领署及商会之前,强迫再行发电抵抗政府,以挽留邵领,拒绝范领为目标,其举动狂妄已极。”⑦张道有认为此举显然是直接与中央政府对立。张道有的上书加上范其光、王寿廷等不时向北洋政府汇报该会的“不法行为”,使得北洋政府深信工商联合会必须加以取缔,因而很快北洋政府即以该会简章模糊不清为由拒绝了该会的注册申请⑧。随后,工商联合会一方面着手修订简章,以求继续申请注册,另一方面则将斗争矛头直指张道有,将张道有前述不法行为逐一揭露,要求北洋政府严惩,但在以张道有为首的总商会眼里,李鸿成等与一般华工一样
①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1-013。
②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56-08-030。
③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57-02-029。
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1-012。
⑤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1-007。
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1-019。
⑦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1-009。⑧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1-002。
均是一群“短衣跣足”的“流民草寇”,并且污蔑他们都是一些“盘剥重利之侨商及开设烟馆赌局之人”①。张道有进一步指责工商联合会“实则共产党,视领事如偶人,以商会为草芥,意在推倒打消为原则,该会成立两月,入会者达千人之数,多系无知愚氓……乃受俄军庇护故得成立,迩来对于交涉事件颇行棘手,轻则驳议,重则罔顾……传染过激共产主义,使远东良侨不得安枕。”②“倚仗外人势力,脱离中国关系,甘心自居化外,与部令及领事馆对抗。”③于是,各地华商会要求北洋政府将所有华工会性质的所谓“工商联合会”“工商协会”“华工会”等一概取缔,并且以后若有类似华工组织,非得有领事官员报请北洋政府备案不得成立,同时还要求北洋政府将各地华工会主要领导解送回国严惩④。
在与中华总商会激烈角逐的同时,工商联合会认为素来在侨界声誉颇佳的邵恒浚是为张道有采用卑劣手段拉下台的,因而发动广大华工继续挽留邵领,在邵恒浚离馆时,领馆外“围集旅崴华侨数万众,挽留邵总领事”,经新任领事范其光与绍恒浚“先后切实开导,声嘶力竭,该侨民始而要求暂缓接任,继则坚请由其光迅电政府,挽留邵总领事。”④后城沟全体华侨甚至以要挟的语气致电北洋政府“务请泯除浊见,主张公道,迅即收回成命,否则侨民无知,难保不铤而走险。”⑤永健舰舰长王寿廷为了保证新任领事范其光的安全,不得不“派兵等在其坐车左右,暗中巡查,每值范领赴领署时,复派人遥为追随,以示防范。”⑥最终,为了彻底瓦解工商联合会,王寿廷出动海军官兵将李鸿成等工商联合会领导人共7人抓入永健舰,收去工商联合会所有文件,李鸿成被捕后,联合会其他职员上书北洋政府表示李鸿成等人“均系公正商人,中外士商无不信钦,只以提倡联合会之故,触怒小人,横遭残暴”“无辜被捕,情实甚冤,应彻底查明,
⑦其后更雇佣俄人律师,以领事团领袖名义请求领团转令中国领事及中国军舰将拘押之华人释放,以定曲直。”
甚至威胁若不照办将举行示威运动,范其光以领事团无权干涉为由拒绝⑧。为了避免夜长梦多,王寿廷在释放其中两名表示悔过之人后,以非法结社,“假借外势,抗令倚恃”,防止将其释放后“益涨刁风”为由,
由上面的情形我们可以看出,将李鸿成等五人强行押解回国,交地方官严加管束,并且永远不得进入海参崴⑨。
以工商联合会为代表的华工会势力在向旧势力挑战的过程中,毫无情面的打击华商会的尊严与权威,也不尊重华商会的传统领导地位,试图以华工会代替华商会,二者之间的正面交锋是不可避免的。北洋政府对上述案件的处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洋政府的基本思维:华商会作为在国内登记注册的官方组织,理应享有对侨民的管理权,而华工会仅仅算是侨工联谊组织,必须接收华商会的传统领导地位。
俄国侨界在出现两个相互对立的组织机构,使得俄国侨界的关系更加复杂化。以往侨界内部商务纠纷的唯一仲裁机构为各地华商会,而当另一个仲裁者出现时,很多简单的商务纠纷变得无法解决。于是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某华商向华商会投诉失败后即转求华工会的仲裁,由于华工会受到苏俄政府的支持,因而往往利用苏俄政府的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关,将被告逮捕入狱,不通过中国领事即任意仲裁。甚至有时因为案件纠纷而酿成双方之间的武装冲突。在这种武装冲突中,因华商会会差拥有枪支弹药,因而往往能
①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1-015。
②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1-005。
③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1-016。
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1-014。
⑤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1-017。
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1-013。
⑦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1-002。
⑧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1-018。
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43-02-006。⑩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19-02-013。
够获胜,华商会因此将华工会领导关押或交由俄国官署惩处,然其结果不是俄国官署强迫华商会放任就是不经审判就释放被押之华工①。华工会也经常利用苏俄政府的武力支持强迫一些华人入会,或随意进入侨商商店、居所勒索钱财,强征会费,苏俄政府为了减少华工会的阻力则出动军警解除华商会武力,以防止华商会以武力对抗华工会,更有甚者随意解散各地华商会②。在一些华商会势力强大的地区,华工会往往也会采取与胡匪合作的方式,抢劫华商会财务,甚至暗杀华商会要员③。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华工会在苏俄政府的支持下势力迅速扩张,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苏俄政府为何要支持华工会与华商会斗争以造成社会的混乱呢?此点仅用阶级斗争一语是很难解释的,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1、阶级因素是原因之一。不可否认,华工会势力以华工与小商人为主,基本上属于阶级利己分子,苏俄政府对华工会的支持具有一定必然性,此点不必细说。2、从根本上解决“黄祸”威胁。在中俄关系史上,排华问题可谓层出不穷,即使是几天也是时有发生,摆脱“黄祸”的威胁历来就是俄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之一④。至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来,尽管俄国政府对远东地区的控制逐步加强,但按照《北京条约》的规定,中国政府对远东华侨具有管辖权,这也导致了虽然历经数十年,尽管中国政府更迭频繁,但也从未完全失去对远东侨民的控制。显然,远东华侨社会的分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削弱北洋政府对侨民的控制,加强其对远东地区的安全感⑤。3、对北洋政府支持白俄政权的“回报”。十月革命后,北洋政府追随西方列强,拒绝承认苏维埃政府,并且与列强一起出兵西伯利亚,不少被苏俄政府追缉的白俄军政要员逃亡中国各地,尽管苏俄政府多次要求北洋政府将白俄分子遣送回国,但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英美等国的共同责任并未满足苏俄政府的要求。苏俄政府对华工会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北洋政府造成压力,试图使北洋政府满足其要求。
当然,随着苏俄政府取得对全国的控制,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必然被苏俄政府提上日程。加上1920年美国从西伯利亚撤军,日本于1921年从西伯利亚撤军,整个苏俄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中国政府于1920年取消对旧俄政府的使领待遇,中俄之间恢复邦交的主要障碍已经扫除,因而苏俄政府也开始改变无条件支持华工会的政策,转而抑制其发展。最终,在苏俄政府的努力下,俄国华侨界又逐步转归平静。但经此巨变,华商会势力遭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旅俄华商数量大大减少,很多华商因远东社区秩序的恶化而返乡另谋发展⑥。而随着华工势力被俄国政府逐步压制下去,随后被慢慢遣返归国,加上后来的一系列政治清洗,整个远东华侨界遭受了沉重打击。可以说,这场华工会与华商会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二者都不可能成为胜利者,仅仅是苏俄政府加强其对远东控制的棋子而已。
四、余论
华工会与华商会的斗争以两败俱伤而结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华侨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矛盾与冲突加剧了远东华人社会的衰落;苏俄政府在远东的迅速扩张及其为巩固边疆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彻底瓦解了远东侨界;而远东领事群体的无能表现则是造成远东华侨社会衰落的重要原因。前两点在前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在此对北洋政府驻俄领事群体做一下简单的论述。
① ③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19-01-010。
②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329-01-009。
④Lewis H. Siegelbaum, Another 'Yellow Peril': Chinese Migrants in the Russian Far East and the Russian Reaction before 1917.Modern Asian Studies, Vol. 12, No. 2 (1978)。
⑤Walter Kolarz, The peoples of the Soviet Far East,London: George Philip and Son Ltd。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外交档?中俄关系》,03-32-557-01-008。
一般看法认为北洋外交官大体上由一群“无党派”或“超然”党派职业外交官组成,这些外交官“超然”于党派利益之上,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宗旨,提出了很多富有创见性的外交思想、战略和主张。但这种“超然性”在处理侨务问题时却具有很大局限性的,主要表现在处理华工与华商的关系方面。北洋政府设置领事馆的主要目的是保商,而不是保工,而且领事馆在财政上往往受到商人集团的支持,因而某种程度上说在华商与华工的冲突中站在华商一边也是领事馆的“义务”,并且实际上远东地区的不少领事本身即是侨商出身或在远东地区置有产业,因此在华商与华工的冲突中领事馆往往不能保持其“超然”地位。前述张道有案中,领事群体多有对其包庇纵容之处,此即明证。领事馆对此类问题的处理适当使得其在侨界的地位受到质疑和弱化,导致更多的华工倒向苏俄政府一边,不仅不能维持其在侨界的威信,而且使得北洋政府保护、遣返等护侨措施不能够很好的贯彻实施。
另外,北洋政府驻英、法、美等国的外交官基本上都是接受西式教育的专门人才,大都具有丰富的外交经验。但其驻俄国的外交官的素质明显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他们中有的是商人出身,有的是留俄学生,有的是没有任何外交经验的官员。不可否认,驻俄使馆中也不乏热心侨务、一心为侨民的利益服务的领事官员,如驻海参崴总领事邵恒浚在任期间积极救助受难侨胞、努力排解侨界纠纷,得到了侨界的一致拥护,但最终受人排挤而被免离职。除邵恒浚外,驻俄大使刘镜人、驻伊尔库茨克总领事魏渤、驻鄂木斯克总领事朱绍阳等都为保护侨民做了不少有益工作,得到了侨民的肯定。但领事中也不乏碌碌无为甚至贪赃枉法之徒,这些领事仅知图谋个人利益,不顾侨民死活,如驻莫斯科领事陈广平“在哈尔滨时,预先付印留俄华侨的护照。那一天护照印好了,印刷局的人送来,陈某赶紧慌慌张张匆匆忙忙的把它收起来,锁好,又打开,打开又锁上。到了晚上,陈某又把箱子打开,翻看护照,忽然拿着一张,一掀一掀的给留守清看,说道:到了莫斯科,这就是钞票啊!”驻赤塔领事管尚平在伊尔库茨克总领事馆任职时“因为和馆员分护照费不均匀,相打起来,因此撤差。”①管尚平在赤塔期间不少华侨货物被赤塔政府强行征收却不给货款,而管氏对此却不闻不问,正是由于在俄领事中有这些蛀虫的存在使得旅俄侨界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北洋政府的各种有利于侨民的政策往往得不到落实。
The Chinese Community of Russia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XIE Qing-ming
(Institute of Sino-Foreign relation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Abstract:The October Revolution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for the Chinese in Russia, the Chinese community’s leadership authority rests in the Chinese businessman. But 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with the Soviet Russia’s force extension to the Far East, the Chinese labors are started to contesting the leadership authority from the Chinese businessman. At the supported of the Soviet Russia Government, the Chinese labors almost contesting the leadership authority, and the Chinese businessman organization almost head for blind alley. But with the Soviet Russia become the new owner of whole Russia, they all running to decadency.
Key Word:The October Revolution; the Chinese labors, the Chinese businessman; the leadership authority; the Soviet Russia.
[责任编辑 山 阳]
①瞿秋白:《瞿秋白诗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范文二:再论列宁十月革命后的新闻思想
再论列宁十月革命后的新闻思想
陈力丹
( )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 ,北京 100872
摘 要 : 列宁十月革命后的新闻思想是我国新闻学研究中一个被颇为看重的话题 。列宁提出苏维埃俄国报刊 和广播思想的历史背景 ,以及大量关于报刊工作的论述 ,这些论述与无商品交换的共产主义试验的关系 ,以及向新 经济政策的转变后有限地体现了他新闻思想变化的论述 。在这里应当明确列宁是从政治家角度而不是从学术角
度提出新闻的问题 ,他的一些关于报刊 、广播的论述要解决的是眼前的现实困难 ,而不是在给媒体下某种定义 。
关键词 : 列宁 ;十月革命 ;新闻思想
() 文章编号 : 1002 - 8919 200306 - 0074 - 07 中图分类号 : G210. 9 文献标识码 : A
Revie w on Lenin’s journalist thought after October Revolution
CHEN Li - dan
( )Department of J ournalism ,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Beijing 100872 , China Abstract : Lenin’s journalist thought is one of the topics much discussed in the Chinese journalist studies. What have been much discussed includ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 Lenin’s thought on Soviet newspapers or magazines and its radio system , a lot of Lenin’s treatises on the newspaper and magazine works , the relation of these treatises with the experiment in non - commercial communism , and the change in his journalist thought after turning to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It should clearly be specified that Lenin did put forward his ideas on journalism not from academic angle but from a politician standpoint . What he liked to resolve in his statements on newspapers , magazines and radios is some difficulties in reality. He did not give any definition on media in this sense .
Key words : Lenin ; October Revolution ; journalist thought
() 十月革命胜利后 ,列宁不仅是俄国共产党 布,而 级而 是 为 了 工 农 来 利 用 现 代 大 资 本 主 义 的 印 刷 技 ( ) 1 P135且是第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领导人 ,从社 1918 年 12 月 ,由列宁签署了建立俄国第一 术 。?
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出发 ,他十分重视报刊工作和广播 个无线电实验室的决议 。1922 年他指示 ?: 在完成组织 电台的创 办 , 把 这 些 工 作 作 为 一 项 国 家 的 重 大 事 业 。 无线电话通讯事业上 ,在生产完全适用的扬声器上 ,绝
对不要吝惜资金?。他建议拨款 10 万金卢布供无线电 1919 年 3 月 在 党 的 八 大 上 他 提 供 的 一 份 财 务 报 告 表 ( ) 2 P192实验实使用。本文重点研究列宁领导苏维埃国 明 ,最大的一项拨款是建立工人出版社和创办两家工 家大众媒体基本思想 ,以及具体的对媒介性质作用认 人报纸 ,总投资总计 300 万卢布 。列宁说 ,只要研究一 识的变化过程 。 下这些数字 ,任何人都会清楚地看到 ?: 党所进行的巨
大教育工作 ,这个党在历史上第一次不是为了资产阶
收稿日期 : 2003 - 09 - 02
作者简介 : 陈力丹 (1951 - ) ,男 ,北京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理论 。 74
济 、文化转入战时轨道 。直到 1920 年春 ,终于消灭了主
要的几股白卫军 、击退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列宁 三次报刊工作重点的转移 : 在党的九大上宣布 ?: 现在可以沉着坚定地执行当前的 ( ) 3 P264 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和帄经济建设任务?。于是 ,第二次工作中心的 转移开始了 。 十月 革 命 胜 利 后 新 生 的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面 临 的 政 然而 ,只过了几个月 ,波兰军队和一部分残余白卫 治 、经济形势是极为复杂的 。当时首要的任务是在第 军于 1920 年 5 月又一次发动了进攻 ,列宁不得不再次 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保持革命政权 ,粉碎帝国主义 提出?一切为了战争?的号召 ,取得战争的胜利成为国 的武装干涉和白卫军的叛乱 。于是 , 尽管列宁非常希 家的首要任务 。1920 年和 1921 年之交 ,苏维埃俄国再 望国家转入和帄建设 ,但是又不得不经常把工作重心 次取得了 战 争 的 胜 利 , 第 三 次 转 入 国 家 的 经 济 建 设 。 放到军事和政治斗争方面 。而一旦形势发生转机 , 列 由于将近两年的时间注意力集中在军事和政治斗争上 宁总是立即提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 ,生产建设始终 面 ,列宁为这次报刊工作重心的转变反复讲了几次 ,建 是他追求 的 真 正 的 工 作 重 心 。而 关 于 报 刊 工 作 的 重 立了中央生产宣传局 ,才逐渐扭转过来 。他指出 ?: 现 心 ,同他所关注的国家转入生产建设的思路是一致的 。 在我们应该注意把全部宣传鼓动工作从为政治和军事 苏维埃俄国遇到的第一个危机到政权存在的问题 服务转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 。这一点我们已经宣布 是德国的进攻 。因为当时俄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
的另一方国家 ,德国是不管俄国国内发生怎样的政权
更迭的 ,而弱小的苏维埃俄国 , 意识形态上不允许 , 国() P1414。 ,但是还不够? 过很多次 力上也不可能打下去 ,应付来自西面战场进攻 ,不得不
在这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中 , 列宁都谈到报刊或 成为苏维埃俄国的工作重心 。列宁与党内?左派共产 宣传工作也必须尽快从指导思想上转移到以经济建设 主义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终于说服了大多数 ,与德 为中 心 的 轨 道 上 来 。如 果 从 思 想 发 展 的 阶 段 上 看 , ( ) 国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停战协定 布列斯特和约,使国
家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 1918,1920 年间 、1921 年以后这两个阶段他的论述重
此时已是 1918 年春 ,列宁受党中央的委托起草了 点有所不同 。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 ,确定经济恢复和社会 第一个阶段主要从思想上要求报刊能够进入经济主义建设的方针问题 。他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建设的新情况 ,以及解决许多实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 以消灭商品交换 、实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为蓝图 。从 制度中出现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 第二个阶段则是结合 现在看 ,列宁过于理想主义化了 , 但是 , 当时列宁是十 实行新经济政策 ,从法规上宣布所有的主要报刊要成 分认真的 , 他 几 易 其 稿 , 最 后 这 篇 文 章 的 定 稿 发 表 在 为生产性报刊 。从列宁的许多论述中 , 我们可以感受 《真理报》上 ,影响很大 ,后来在共产国际各支部传播很 到他顽强地要把报刊纳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轨道上的 广 。中国共产党最早翻译的列宁著作之一 ,便是《苏维 决心 ,同时也反映出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焦虑心情 。第 ( 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当时名为《劳农会之建设》,1921 一个阶段 ,列宁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他的一段句来概括 , ) 年出版。
这个时期列宁精力充沛 , 关于党和苏维埃报刊工
作的论述 , 是十月革命 后 的 几 个 时 期 内 最 多 的 。1918 ( ) 5P91 - 92这就是?少谈些政治?和?多 谈 些 经 济? , 主 要 年 8 月他遇刺后 ,身体状况逐渐衰弱 ,特别在 1921 年实 是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由于党报长期从事政治斗 行?新经济政策?后发表文章和讲话越来越少 ,他只能 争 ,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 ,许多党的报刊工作 以有限的精力谈当前最主要的问题 。报刊工作毕竟不 人员还是习惯于政治喧嚣 ,报刊上充斥各种政治空谈 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因而论述很少 ,且分散 。鉴于列宁 和政治高调 ,而实际建设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却无人关 的巨大威望 ,研究列宁十月革命后报刊思想的文章 ,能 心 。列宁告诫说 ,现在政治已经很明确 ,对于新的国际 够大量引证的是他 1918 年第一次工作 重 心 转 移 时 关 上的政治 表 现 , 用?电 报 体 ?写 上 几 行 , 抨 击 一 下 就 行 于报刊工作的论述 ,而这一时期取消商品交换 、实行共 了 ,不必长篇大论 ,老调重弹 。不要总是报道政治领导 产主义劳动公社的设想 。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 列宁后 人的活动 ,日常的例行公事 ,无关紧要的政治措施 。政 来也改变了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策略思想 。 治上激动人心的空话和报刊宣传要加以避免 ,这并不 接近 1918 年年中 ,国内的白卫军叛乱和帝国主义 是不谈政治 ,而是因为?我们无疑学会了政治 ,这方面 武装干涉开始了 ?, 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机中 !?成为最重 我们不会受人迷惑 ,这方面我们有基础 ,而经济方面的 要的口号 。于是 ,不得不?一切为了前线?,原来的共产
主义的设想转变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全国的政治 、经
( )P154 4情况却不好 。今后最好的政治就是少谈政治 。?
?多谈些经济?与?少谈些政治?是紧密相关的问题的另
一面 。列 宁 就 此 写 道 :?多 谈 些 经 济 。但 经 济 不 是 指
‘泛泛的’议论 、书生的评述 、学究式的计划以及诸如此
类的空 话 , ———可 惜 所 谓 经 济 往 往 正 是 这 样 的 空 话 。
不是的 ,我们需要的经济是指搜集 、周密地审核和研究
75
( ) 5 P92新生活的实际建设中的各种事实 。?他坚决反对
诸如以下的套话 : 正在整顿 、计划已拟就 、我们正在全 列宁关于苏维埃报刊 力以 赴 、现 在 我 们 可 以 担 保 、无 疑 会 得 到 改 善 , 等 等 。 任务的几个基本观念他要求报道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 是否真地有成就 。列 宁这方面的目标是 ?: 努力创办这样一种报刊 : 它不是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基本的思想指导下 ,列 拿一些政治上的耸人听闻的琐事供群众消遣和愚弄群 宁从国家行政领导人的视角看待关于报刊的任务 ,提 众 ,而是把日常的经济问题提交群众评判 ,帮助他们认 出了几个基本观念 。这些观念后来对我们的报刊工作
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较准确地理解列宁何以提 ( )6P171 - 172 真研究这些问题 。? 出这些观念 ,需要了解当时的背景 ,这就是列宁于 1918
年 3 月初作为党纲草案的一部分提出的?苏维埃政权 第二个阶段 ,列宁以苏维埃机关和党中央决议的
的十个要点?。这个文件包括政治 、经济 、教育 、财政和 形式确定党和苏维埃的报刊必须?把生产宣传放在第
国际政策等方面 ,当时主要谈的是前两部分 。列宁谈 一位?。这一步骤开始于 1920 年春第二次工作重心向
到的报刊任务的观念 ,是在涉及经济改革时提出的 ,而 经济建设转移时 。由于重新出现武装叛乱 , 拖到到第
() 经济改革即当时为建立共产主义劳动公社而准备采取 三次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时 1920 年底,才开始
的措施 ,是列宁论述苏维埃报刊任务的直接背景 。经 落实 。1920 年 11 月列宁为全俄政治教育总委员会起
( ) 济改革的内容 ,列宁概括为以下六项 : 1强迫全体居 草了《关于生产宣传提纲》,12 月 ,列宁提纲中的思想又
() 被写入党中央《关于创办专门的生产机关报的决议草 民参加消费生产公社 。2立即着手全面实行普遍劳
() 案》中 。他的系统设想如下 : 1把全俄苏维埃的机关 报动义务制 。暂时不废除货币 ,但一切交易要经过消费
() 《消息报》和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改成生产性比政 治生产公社 ,记入劳动消费手册 。3银行业完全集中在 性更强的机关报 ,并引导全俄其他所有报纸做同样 的国家手里 ,一切货币贸易周转完全集中于银行 ,强制所 改变 ,减少政治方面的篇幅 , 扩大生产宣传的版面 。 有企业在银行建立起账户 ,货币都要存入银行 ,汇款必 () () 2把《贫苦农民报》改为生产性的机关报 ,成为生产宣 须通过银行 。4对产品的全部生产和分配普遍实行 传的统一领导机关 。这个报纸应当用 3/ 4 以上的篇幅 计算和监督 。起初由工人组织执行 , 然后过渡到由全
() 宣传经济建设 , 只用不超过 1/ 4 的篇幅报道必要的政 体居民执行 。5通过组织各消费生产公社之间的竞
() 治新闻 。3对党和苏维埃机关施加影响 ,使他们在全 赛 ,达到 提 高 组 织 性 、纪 律 性 和 劳 动 生 产 率 的 目 的 。
( ) 部工作中用更大的力量进行生产宣传 。4在全国范 () 6有步骤地采取措施向公共伙食过渡 ,为大量家庭办 围内经常进行生产宣传 ,改进宣传方式 ,特别要检查它
() 确实取得了哪些成绩 。5发挥地方和工会报刊在统
一的生产宣传机关领导下开展生产宣传的积极性 ,他
( ) 们应享有绝对必须的广泛的自主权 。6在报纸之间
() 展开竞赛 ,以促进生产宣传 。7各人民委员部都应设 ( )6P69 - 70 理集体伙食以代替各个家庭单独料理 。() 置一名经济建设评论家 ,负责撰写评论 。8有组织地
这些设想从现在的社会主义实践看 , 总体上超越 吸收各方面的经济专家和苏维埃职员参加报刊的生产 了历史发展阶段 。在一个生产力水帄十分落后 , 人们 () 宣传 。9把生 产 宣 传 和 生 产 检 查 结 合 起 来 , 并 与 扫 还在为获取基本生活资料而斗争的时候 ,实行这种?共 盲 、普 及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和 综 合 技 术 教 育 结 合 起 来 。 产主义?是不可能成功的 。紧接着 ,列宁为说明这个党 () 10在一个时期 , 调动所有报刊 , 集中所有版面 , 运用 纲草案 ,受 党 中 央 委 托 写 作 了《苏 维 埃 政 权 的 当 前 任 所有文体 ,对一些重大的经济建设的方针或某一个经 务》这本小册子 。他关于党和苏维埃报刊任务的主要
观念 ,多数在这个小册子里得到阐述 。
1. 报刊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这是他在 1918 年 3 月《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
集中论证 ,在后来的几年里反复阐述的一个观念 。?报 () 6 172刊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这个观念是 、94) ( P16 - 18 4 济领域的经济建设进行集中宣传 。在与资本 主 义 商 业 报 刊 相 形 对 照 下 提 出 来 的 。他 认
可以看出 ,列宁在全力促进报刊工作重心的转移 , 为 ,资本主义的商业报刊主要任务是通消息和提供娱 设想得十分全面 ,他在具体指导党和苏维埃机关报 ,特 乐 ?, 而到目前为止 ,我们的苏维埃报刊在很大程度上 别是《经济生活报》和《贫苦农民报》的具体工作中 ,更 仍然受资产阶级社会的旧习惯和旧传统的影响 。这一 具体地体现了他顽强地扭转报纸政治空话太多这一弊 点还表现 在 , 我 们 的 报 刊 , 也 和 旧 的 资 产 阶 级 报 刊 一 病的决心和毅力 ,同时继续贯彻他在第一阶段提出?少 样 ,继续用过多的篇幅和注意力来报道政治上的一些 谈些政治 , 多 谈 些 经 济 ?的 思 想 。尽 管 经 常 面 临 着 政
治 、军事方面危机国家生存的重大事项 ,列宁始终想到
一旦恢复和帄后的国家的基本任务 : 经济建设 。要求
党和苏维埃的报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工作 ,这是 琐事 、政治领导人员的一些个人问题 我们几乎还 列宁十月革命胜利后报刊思想的核心观念 。 要重新解决一项任务 ,解决这项任务的一切物质前提 76 都已具备 ,只是缺少对这项任务的必要性的认识和解
决这项任务的决心 。这项任务就是把报刊由主要报道 2. 公开报道
日常政治新闻的工具 ,变成对人民群众进行经济教育 列宁的这个观念是一种原则 ,包括两方面的意思 :
(的重要工具 。??让我们把报刊上那些报道所谓日常新 第一个意思 ,是要公开报道各个劳动公社的经验 包
) ) ( 闻的材料减少到 1/ 10 如能减少到 1/ 100 更好, 而 让 括生产技术的细节和管理经验,通过报刊沟通各 公那些向全体居民介绍我国少数先进的劳动公社的模范 社之间的联系 ,树立榜样 ,带动整体的进步 。这是在
事迹的报刊广泛销行几十万几百万份吧 !??我们应当 批判资本 主 义 的?商 业 秘 密 ?、相 形 对 照 之 下 提 出 的 。 而且一定要把报刊从发表耸人听闻的消息的工具 ,从 就此列宁写道 ?: 就拿公开报道这样一种组织竞赛的方 报道政治新闻的普通工具 ,从驳斥资产阶级谎言的工
具 ,变成在经济上重新教育群众的工具 ,变成向群众介 法来讲吧 。资产阶级共和国 用保护‘神圣财产’的
‘商业秘密’掩盖作坊中 、交易中 、以及供应等等活动中 ( P135 - 136 、137 - 138) 6的真实情况 。苏维埃政权取消了商业秘密 , 走上了新 绍如何按新的方式组织劳动的工具 。? 的道路 ,可是在作为经济竞赛而利用公开报道方面 ,我 除了上面引证的较为宏观意义上的?工具?外 , 类 ( ) 6 P171们几乎还没有做什么事 。?列宁设想 ,这样一来 , 似这种行文模式的?报刊要成为 ××工具?的话很多 , 而各个公社的经济问题就可以提交群众评判 ,帮助他们 且有时非常具体 。例如 ?: 报刊应当成为我们加强劳 动认真研究来改进生产 。他强调 ?: 在苏维埃政权下 , 这 者的自觉纪律 、改变资本主义社会陈旧的即完全无 用
的工作方法或偷懒方法的首要工具?。?在提高劳动 生( ) P172] 6。 不是私事 ,而是国家大事? 产率 、节省人力 、防止目前我们深受其害的骇人听闻 的
盗窃产品的行为方面取得实际成绩 , ———所有这些 , 他后来还多次要求报刊打破?商业秘密?这一资产
阶级的习 惯 作 法 。他 写 道 :?资 产 阶 级 报 刊 决 不 涉 及
‘最神圣的东西’———私人工厂和私人农场的内部幕 。 ( )P1366?我 们 应当成为我们苏维埃报 刊 的 主 要 内 容 。? 这种惯例是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 ,我们应当坚决抛弃 , 的报刊应当成为鞭策落后者的工具 ,成为教育人们去 但我们还没有这样做 。我们报纸的面貌还没有改变得 ( )7P303 积极工作 、遵守劳动纪律 、加强组织的工具 。? 适合 从 资 本 主 义 向 社 会 主 义 过 渡 的 社 会 的 要 ( ) 5 P91列宁说这些话表现出他的焦虑 , 因为在实行共产 求 。?他认为 ,资本主义企业竭力不让外人知道企 主义劳动公社的试验中 ,其实工人们并没有像他想象 业内部的事情 ,因为他们想总揽一切 、独断专行 , 不许 得那样自觉 ,流氓无产者的偷懒和盗窃现象较为普遍 。 外人批评 ,而社会主义的劳动公社公开讨论企业和社 在基本生活资料匮乏的条件下 ,偶然的个别的自觉劳 会生活中的问题 ,这正是生活中最根本的 、最主要的 、 动是可能的 。例如列宁一再表扬的星期六义务劳动 , 最迫切的问题 。
认为它?表明了工人自觉自愿提高劳动生产率 、过渡到 列宁对于?商业秘密?的批判 , 是以共产主义的经 新的劳动纪律 、创造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 济形态为背景的 ,现在看来 ,其主观愿望是好的 , 但是 ( ) 7 P303的首创精神?。但要求整 个 社 会 实 行 自 觉 的 劳 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后来他主动放弃了这一试验 , 动纪律是不可能的 。他在制定这一共产主义计划时 , ( ) 实行?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没有再批判 多少意识到这一点 ,但又想较快地推进共产主义进程 , 过?商业秘密?。随着他身体状况的恶化 , 他留下的文 于是不得不寄希望于报刊在这些方面多做些工作 。 字材料越来越少 ,只涉及党和国家的最重要的问题 ,报
他关于报刊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的思路是 刊工作谈得很少 。现在关于他是否完全改变了当时的 正确的 ,他批评报刊上政治空话和琐碎的日常事务的 思想 ,没有确切的证据 。
报道太多 ,也是切中时弊的 。但是将报刊主要的报道 根据新的社会主义实践 ,我们知道 ,并非凡是市场 新闻的职能视为?资产阶级社会?的旧习惯和旧传统 , 经济的行为都是?资本主义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
( 要求将报纸上的新闻减少到 1/ 10 甚至 1/ 100 更好 ,这 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 包括 种以否定报纸基本职能来达到国家行政目的的具体思 ) 民营企业的?商业秘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 ,媒体 想 ,显然是不正确的 。不应将报刊报道新闻与教育群 当然有义务维护它 。现在我们引证列宁关于?公开报 众完全对立起来 ,不应将以新闻价值为基本行业准则 道?的论述 ,应该考虑到他当时企图消灭商品交换的背 的新闻纸 ,变成纯粹经济生活经验的材料 。报刊不应 景 。在现阶段 ,报刊必须依法维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不 该 、也不可能成为防止偷懒 、盗窃之类社会问题的首要 得侵犯 。如果像列宁要求的那样在媒体上公开企业的 工具 。在这方面 ,列宁共产主义试验中关于报刊任务 商业秘密 ,那是一种新闻侵权 , 会给企业 , 甚至会给国 的论述 ,带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空想性质 。列宁在谈到 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
报刊时 ,只从国家行政领导人的角度论证 ,忽略了报纸 同时还是要求公开揭露各种生产劳动中的 、机关 作为一种社会行业的基本职能 ,而硬性将它改变为一 工作中的落后 、阴暗的问题 。列宁多次批评报刊对这 种每天出版的苏维埃文件 ,人们对新闻的需要被作为 类行为揭露得不够多 。他写道 ?: 这样的坏蛋难道还少 一种奢侈消灭了 。 77
的广大影响 。模范公社应该成为而且一定会成为落后 吗 ? 这样的坏蛋我们抓住了多少 ? 揭露了多少 ? 搞臭
了多少 ? 报刊对这一切默不作声 。即使谈到 , 也是官 公社的辅导者 、教师和促进者 。报刊应该成为社会主
,详细介绍模范公社的成绩 ,研究它们取 义建设的工具 样文章 ,走走过场 ,不像一份革命报刊 , 不像一个阶级
实行专政的机关报 ,尽管这个阶级正在用行动来证明 , ( ) P1726。 得成绩的原因和它们经营的方法? 资本家和维护资本主义习惯的寄生虫的反抗将被它的 ( ) 5 P92 - 93与此同时 ,列宁也设想通过在报刊上开辟?黑榜? 铁拳所粉 碎 。?在 实 行 共 产 主 义 试 验 时 期 , 列 来鞭策落后 、批判各种错误的行为 。他写道 ?: 另一方 宁强调公开报道 ,主要是要求揭露在强制实行这种共 面 ,把那些 顽 固 地 保 持‘资 本 主 义 传 统 ’, 即 无 政 府 状 产主义时出现的好逸恶劳 、无秩序 、投机活动 、怠工 、浪 态 、好逸恶劳 、无秩序 、投机活动的公社登上‘黑榜’。? 费等等行为 。 ?它应当揭露每个劳动公社经济生活中的缺点 ,无情地 尽管列宁关于?公开报道?的观念起初有共产主义 抨击这些缺点 ,公开揭露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切弊病 , 试验的背景 ,但是关于?公开报道?的第二个意思 ,对于 而呼吁劳动者的舆论来根治这些弊病 。?一旦那些企业 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体来说 ,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和村社被登上?黑榜?,就?要采取特别的办法 特别的 列宁?公开报道?的观念中 , 明显地含有人民知晓 ) 措施和法令把它们整顿好 ,或者列为受罚企业 ,把它 权的意识 ,这是很宝贵的思想 。他当时指出 ?: 公开报 们关闭 ,并且应当把它们的工作人员送交人民法庭审 ( ) 6 P172 、136 、138道这方面的情况 ,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改革 ,它能够吸 判 。?看来 ,这种报刊的?黑榜?还不是纯粹
的舆论监督 ,而且似乎是惩罚 、司法行为的一部分 。这 引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地参加解决这些与他们最有切身( ) 6 P138可能与列宁关于共产主义试验的设想有关 ,他的改革 关系的问题 。?他还进一步想到 ?: 只有当群众知
( ) 目标是 ?: 废除议会制 立法与行政分立; 把国家的立 道一切 ,能判断一切 ,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 , 国家 8 法工作和行政工作结合起来 。把管理和立法结合在一 才有 力 量 。?这 里 谈 到 的 实 际 上 是 人 民 的 知 晓 权 问
题 ,涉及三个条件 。?知道一切?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前
提 ,但是否能够?判断一切?和?自觉地从事一切?,有待
全民族文化和道德水帄的提高 。 ( ) 6P67起? 。 3. 树立榜样和在报刊上开辟?黑榜? 当时列宁设列宁要求报刊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 公开揭 想要通过组织竞赛来提高劳动公社的
纪律性和劳动生产率 ,而在组织竞赛过程中 ,报刊应发 露工作中的一切错误 ,这对我们现在的媒体工作都有 挥很大的作用 。因而 ,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指导意义 。但 是 要 直 接 依 据 报 刊 的?黑 榜 ?来 进 行 处 中论述报刊工作 ,几乎全部集中在?组织竞赛?这一节 罚 ,乃至依据?黑榜?送交人民法庭 , 不符合司法程序 , 里 。他提出了两个相辅相成的观念 , 即通过树立好的 报刊的?黑榜?只能作为一种社会评价或舆论的表现 。 劳动公社的榜样来带动其他公社 ,同时在报刊上开辟 列宁关于 通 过 报 刊 树 立 榜 样 和 设 置?黑 榜 ?的 观 ?黑榜?,公开揭露那些坏的典型 。他认为 ,只要能够做 念 ,后来依然有所论述 ,但逐渐转变为通过典型来指导 到这一点 ?, 我们就能够而且一定会使榜样的力量在新 (工作 不带有共产主义试验时期那种劳动公社交换经 的苏维埃俄国成为首先是道义上的 、其次是强制推行 ) 验的意义、一般的报刊舆论监督 。对这方面报刊的作
用 ,他一再强调 。例如他在 1922 年 4 月写道 ?: 不要怕
揭露错误和无能 ; 要广泛介绍并大力宣扬任何一个表
现稍微突出的地方工作人员 , 把他树为榜样 。这种工
( ) P136 - 1376。他 讲 到?榜 样 的 力 的劳 动 组 织 的 范 例 ? 作做得愈多 ,愈是深入生动的实际 那么我们的报 量?,与?强制推行?相关 ,因为他设想的共产主义劳动 刊和 我 们 的 整 个 建 设 事 业 就 会 愈 有 成 效 地 得 到 改 ( )9P400 - 401 公社试验 ,第一条便是?强迫全体居民参加消费生产公 善 。? 社?。从现在看 ,无论当时有怎样的理由 , 这样的设想 4. 免费分配报纸 欠妥 。 列宁在出版自由政策方面 , 强调的是劳动人民实 列宁认为 ,过去空想社会主义者企图通过树立榜 际获得更多的报刊 ,因而在实行共产主义试验时期 ,党 样来推行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会失败 ,因为政权不在 和苏维埃的报纸是由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中央出版供应 无产阶级手中 ,现在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榜样的力量 社和地方分社按一定比例分配的 ,而在各单位内部实 就能发挥作用 。他写道 ?: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 个 行货币结算 。西方国家媒体 ,多数是作为一种企业存 别榜样的 意 义 , 比 如 说 , 某 个 生 产 合 作 社 的 榜 样 的 意 在的 ,列宁将这种情况视为一种资本主义现象 。这个 义 ,必然是极其有限的 ; 只有小资产阶级幻想家 , 才会 观念直到 1921 年 2 月关于人民教育委员部工作的报告 梦想用慈善机关示范的影响来‘纠正’资本主义 。在政 中 ,他仍是在这样一种论述逻辑 。当时他说 ?: 资本主 权转到无产阶级手里以后 ,在剥夺了剥夺者以后 ,情况 义使报纸成为资本主义的企业 ,成为富人发财 、向富人 就根本改变了 。而且 ,如一些最著名的社会主义者多 提供消息和消遣的工具 ,成为欺骗和愚弄劳动群众的 次指出过的那样 ,榜样的力量第一次有可能表现自己
78
工具 。我们摧毁了这个发财和欺骗的工具 在报纸
的分配方面 ,我们取消了订阅的办法 。这是从资本主 原因没有出席大会的情况下 ,党的理论家达 . 梁赞诺夫 ( ) P3354提出在《关于报刊和宣传的决议草案》中加上停止在党 。 义向共产主义迈进了一步?的机关报上刊登广告的行文 ,大会通过了阿?米高扬的 修然而他发现 ,这样做却使得苏维埃的官僚主义者 正案 ,即仅是禁止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刊登广告 , 其以各种借口侵吞了大量报纸 ,占了发行报纸的绝大部 他地方党报可以刊登 。列宁后来参加大会时得知通 过分 ,能够发到最基层的报纸少得可怜 ,因为国家机关掌 了这样的决议 ,给主持大会的加米涅夫写了一个便 条 ?: 握的用于结算的货币很多 。他谴责这种侵吞行为 , 要 据说代表大会决定取消《真理报》上的广告 ? 能否 纠正 ? ( 求将现有的 60 万份中央机关报《消息报》35 万份 《、真 ( ) 2 P512因为这显然是错误的 。?加米涅夫认为不 能改变) 理报》25 万份中只给机关留下几千份 ,剩下的都分配 大会已经通过的决议 ,主张寻求其他的资助办 法 。在给基层的图书馆和阅览室 。根据列宁这个报告精神 , 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完成以 后 ,列宁1921 年 3 月 23 日列宁签署了《人民委员会关于取消对 发言建议撤消《关于报刊和宣传的决议》中关 于禁止出版物的货币结算的决定》。决定规定 ,从 1921 年 1 月 《真理报》刊登广告的部分 。理由是 : 在新经济 政策1 日起 ,一概取消对出版物的货币结算 ,在俄罗斯联邦 下 ,指靠从黄金储备或税收中为党报拨款是不对 的 ,党
报应当通过刊登广告增加收入 , 减轻国家负担 。 列宁境内通过中央出版物发行处向各机关和组织免费供应
的建议被大会接受 。 出版物 。根据这一决定 ,教育人民委员部 、财政人民委 列宁当时在大会上批评道 ?: 当我听说代表大会通 员部和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颁布了实施细则 。
由于分配权在中央机关 , 列宁发现还是不能达到
他原来大大减少各个机关占有大量报纸的目的 ; 而且
( 这一连货币结算也废除的决定 ,还给各报社和出版社 梁 过了这个决定 ,还听说梁赞诺夫同志为它辩护
造成新的经济困难 。于是 ,他在 11 月 15 日指示废除 3) 赞诺夫 ‘: 这不是事实’好极了 ,总算有一个荒诞决定 月 23 日的决定 ,于 11 月 28 日人民委员会另行通过了 的通过与梁赞诺夫无关 。如果在我们面前真是一个昨 《关于实行报纸收费》和《关于不定期出版物收费》的法 天才听说世界上有共产主义的 12 岁左右的天真的年 令 。这两个法令规定 , 任何个人 、社会团体 、国家机关 轻小姐 ,她穿着洁白连衣裙 ,系着红色条带 , 说共产党 和企业无一例外地均须交纳报费 ,实行订阅制 。同时 , 它们是十足的生意人 ———这固然可笑 , 但对此可以宽 责成教育人民委员部对合理分配给基层报纸和向广大 容地一笑了之 。然而我们现在在郑重其事地干些什么
() 劳动群众供应出版物 即公共使用部分进行监督的细 呢 ? 你们不准《真理报》刊登广告 ,它到哪里去拿钱呢 ? 则 。从此 ,苏维埃俄国结束了报纸普遍免费的做法 。 请问 ,为了使《真理报》不落后于《消息报》,它需要多少
从废除党和苏维埃报刊的订阅制到实行内部货币
( )2P131 结算的分配制 ,再将这种分配制改变为完全的免费分 钱 ? 你们不知道吗 ? 那我也不知道 !?
配制 ,接着很快废除免费分配制 ,重新实行订阅制 。无从列宁的发言中可以看到 , 他对党内完全否定党 论怎样做 ,列宁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广大群众能 报与?商?结缘的思想是否定的 ,他讽刺了那种追求?纯 够真正获得出版物的大部分 。但是其中也有一种观念 粹共产主义?的帅稚的思想倾向 ,赞同党报以广告补充 在起作用 ,即他把报刊像企业那样运作视为资本主义 , 报社的经费来源 ,一定程度上允许报纸的经营部分采 订阅制以承认报纸是商品为前提 , 当然要废除 。后来 用市场经济的方式 。随着后来列宁的身体状态恶化 , 列宁又实行了订阅制 ,这意味着报纸和其他出版物是 1922 年 5 月以后 ,他再没有就报刊问题专门写过或讲 商品 。列宁在观念认识上应该发生了一些变化 , 但是 过什么了 。 现 在 没 有 任 何 材 料 可 以 证 明 这 一 点 , 只 有 他 签 署 的
1921 年 11 月的新决定 ,从侧面反映了他观念可能的变
化 。当时 ,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也是一个新 列宁论广播的性质和任务 的背景 。
5. 机关报刊登广告20 世纪初 ,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研制用于通讯和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出版自由的观念中 , 广告由国 广播的无线电技术 。列宁对于这一技术的研制非常关 家垄断 ,并且只能由各级苏维埃的报刊刊登广告 ,作为 注 ,从 1918 年到 1922 年 ,他关于这个问题的各种信件 、 一种经济来源 ,这一措施的目的 ,是限制资产阶级报刊 电报 、电话和签署的决定有二三十件 。其中 1921 年 4 把报刊作为一种发财的工具 。1918 年 1 月 , 人民委员 月 18 日的批示显示 ,他还关注到俄国处于最初阶段的 会通过了关于《消息报》刊登广告的决议 。但是在党中 电视的实验 。他在 1922 年 5 月 11,19 日 ,也就是他 5 央机关 报《真 理 报 》能 不 能 刊 登 广 告 的 问 题 上 , 直 到 (月 20 日离开莫斯科移居哥尔克村 1924 年 1 月在那里
1922 年党的十一大时还有不同意见 。在列宁由于身体) 逝世休养之前的最后一个星期 ,仅这个问题就写或口
授信件 、记录等 7 件 。列宁认为创办广播电台极为重
要 、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
关于广 播 的 性 质 , 论 述 主 要 在 两 封 信 件 中 。1920
79
年 2 月 5 日 ,他给正在从事这方面发明的专家邦契布? 领域的一项新发明 。1922 年 5 月 22 日 ,他又同一位准
鲁耶维奇写道 ?: 您正在创造的不要纸张 、‘不受距离限 备去美国的同志谈话 ,委托他组织好美国专家对苏俄 10 无线电技术人员的支援 。10 月 13 日 ,他同人民委员会 制’的报纸 ,将是一件大事 。?1921 年 1 月 6 日他在
办公厅主任谈话 ,要求让人民邮电委员部设法获得美 给人民委员会办公厅主任的信中写道 ?: 这件事十分重
国最新无线电产品的资料 。 (要 这是不要纸张不要电线的报纸 ,因为利用扩音器和
列宁关于无线电广播任务的论述 , 显然是从政治 收音机 ,整个俄罗斯都可以听到莫斯科所看到的报纸 ,
家角度看的 ,因而他首先想到的是它可以用于广泛的 、 这种收音机经过邦契?布鲁耶维奇的改进 ,将很容易地 11而且是远距离的宣传和鼓动 ,可以使没有文化的人通 ) 成百成百生产。?
过收听而接受宣传或鼓动 ; 无线电广播还可以用于转 关于无线电广播的任务 , 列宁在多封信件中论述
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的讲座 ,以战胜那些资产阶 过 。认为它是宣传鼓动的有力武器 , 另外也可以用于
级的社会科学教授们 。另外就是用于军事宣传和军事 军事 。1921 年 9 月 2 日他致信俄罗斯联邦邮电人民委
通讯 ,也是一种政治任务 。还有一层意思 ,就是广播使 得员 ,要求详尽了解制造收音机和扩音器的情况 ,而这两
?莫斯科的声音?得以传播到以莫斯科为中心 、方圆 件东西的定语是?能听到莫斯科讲话的?和?能听到莫
2000 俄里的广大空间 ,这也是列宁设想的第一个广播 (斯科声音的?。他写道 ?: 此事对我们来说 特别是对于
建设的计划 ,这个计划的目的是围绕着传播?莫斯科的 ) 东部的宣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件事情上拖延 12 声音?的 ,即围绕着宣传任务的 。 或怠惰就是犯罪 。?列宁所谈的?东 部 宣 传?是 指 当 列宁多次为无线电试验室和广播电台的建设拨出 时远东还有白卫军的叛乱没有肃清 ,需要宣传的配合 。 数额很大的款项 ,最后甚至动用了国家的黄金储备 ,他 1922 年 1 月 2 日 ,他在无线电实验室申请拨款的报告 要求为此 做 出 某 些 牺 牲 。这 里 除 了 扩 大 宣 传 的 原 因 上写道 :要?注意到它已经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它在最近 外 ,另一个原因即是在这方面与西方国家竞争 ,要用同 的将 来 在 军 事 和 宣 传 方 面 能 给 我 们 带 来 的 巨 大 好 13 等的技术武器对抗未来西方以这类技术为手段的意识 处 。?1922 年 5 月 11 日 ,他在给俄 罗 斯 联 邦 邮 电 人 形态进攻 。 民委员的信中 ,再次重复了无线电广播对宣传的意义 , 正是由于他的思想集中在如何利用广播更生动更 写道 ?: 这项工作对我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因为如 广泛地进行宣传和鼓动 ,这样强烈的政治功利目的 ,使 果试 制 成 功 , 将 会 给 宣 传 鼓 动 工 作 带 来 极 大 好 ( ) 9 P433得列宁在考虑广播的性质时 ,是以已有的在俄国主要 处?。八天后 ,列宁致信当时主持党务的** 用于宣传的印刷媒体 ———报纸作为参照系的 , 所以他 斯大林 ,进一步论证了无线电广播的任务 ,他写道 ?: 我 对广播做出了?不要纸张 、不要电线 、不受距离限制的 想 ,无论是就进行宣传和鼓动 ,特别是对没有文化的居 报纸?这样比喻式的性质描述 。有的介绍列宁论广播 民群众进行宣传和鼓动来说 ,还是就广播讲座来说 ,实 的文章称赞这一描述是?科学论断?,为广播事业发展 行这个计划都是我们绝对必要的 。? ?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如果是这样 , 那么广播就只能 列宁关于广播的论述中 ,还体现出他要与外国 ,特 以报纸的特征来认识 ,难以从广播延伸人的听觉的角 别是美国和英国在广播技术方面竞争的意向 。1921 年 度深刻思考 ;这种比喻 ,也无形中遮蔽了人们思考广播 起 ,他注意 到 国 外 已 经 有 了 相 关 的 器 件 材 料 , 在 1922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问题 。列宁这里的落脚点 年 5 月 11 日的信件中他写道 ?: 为了支持这项工作 ,必 在时代之后 ,就当时而言 ,是形象而生动的 , 从长远看 须做出某些牺牲 。特别是我听说美国类似的试验已经 是不够科学的 。如果说列宁关于?共产主义 = 苏维埃 取得实际成果 。最好能检查一下 , 我们下诺夫哥多德 + 电气化?的公式多少含有一种对电气化的长远认识 无线电实验室是否掌握美国有关这个问题的全部最新 ( ) 的话 ,那么?广播 = 不要纸张 、不要电线 、不受距离限制 9 P433 - 434的文献资料?。而他 5 月 19 日致斯大林的信 的报纸?就显得认识上狭窄了些 。 的动因之一 ,便是他阅读到报纸上刊登的英国无线电
参考文 献 ][ ( ) 8 列宁全集 第 3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 16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 ( ) 1 列宁全集 第 36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 9 列宁全集 ( 第 5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 ( ) 2 列宁全集 第 4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 ( ) ( ) 3 10 列宁全集 第 49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 224 . 列宁全集 第 38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 列宁全集 ( 第 50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 90 . ( ) 4 11 列宁全集 第 40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 列宁全集 ( 第 51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 269 . ( ) 5 12 列宁全集 第 35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 列宁全集 ( 第 42 卷) M. 列宁全集 ( 第 34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 381 . 6 13 列宁全集 ( 第 37 卷) M. 7
()责任编辑 :周晓燕
80
范文三: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基本情况
十月革命后苏联基本情况及“大清洗”详情
20世纪上半叶是俄国历史上一个充满血腥暴动和毁灭性战争的 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 — 1917年) 、 1905年革命、 1917年二 月和十月革命、 1918— 1920年的国内战争。 1922年在原俄罗斯帝国的 领土上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4年列宁死后, 约瑟夫·斯大林(朱加施维里)掌握了党和国 家领导权, 他逐渐把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人手中, 使之变成不受任何人、 任何事左右的绝对权威。
1929年— 1936年, 国内实行了大规模集体化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 农民们联合起来组成集体农庄, 而农民中最富裕的阶层遭到镇压, 即 所谓的“没收生产手段和土地”。 同时, 国内还积极展开工业化运动, 这为苏联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1929年— 1940年间共建立了九千多 家国营工业企业。 但新生活建设的同时也伴随着严酷的高压政策, 数 百万无辜公民深受其害。
1941年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苏联因而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展开伟大的卫国战争。 战事开始后数月间, 德国军队已经紧逼莫斯科。 全体苏联人民的英勇抵抗, 成功地改变了战事进程, 但同时大量人员 伤亡,苏联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成 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在这里苏联军队包围并歼灭了敌人集团军 33万人。 1945年, 法西斯德国被彻底击溃并投降,伟大的卫国战争和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苏联为胜利付出了惨重代价:约二千七百万人献 出了宝贵生命,数百座城市、七万个村庄、三万多工厂被摧毁。 苏联 “ 大清洗 ” , 是世界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政治浩劫。 斯大林为了 清洗其主要的政治对手 —— 托洛茨基分子,在 1936-1939年发动肃 反,共逮捕了 120万苏共党员,占当时党员总数的一半。 “ 大清洗 ” 期间, 苏联 1934年十七大选出的 139个联共中央委员, 有 89个被逮
捕并被枪决;在 1966个十七大代表中,有 1108个 “ 消失 ” 了。 1937年苏联大清洗时,一共有五名苏联元帅,均为 1935年 11月 12日第一批授衔。分别是:
克里缅特 ·叶 ·伏罗西洛夫(1881.1.23—— 1969.12.2)
谢苗 ·米 ·布琼尼(1883.4.25—— 1973.10.26)
米哈伊尔 ·尼 ·图哈切夫斯基(1893.2.16—— 1937.6.11)
亚历山大 ·伊 ·叶戈罗夫(1883.10.13—— 1939.2.22)
瓦西里 ·康 ·布柳赫尔(1890.11.19—— 1939.11.9)
清洗后有三位牺牲了, 分别是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 布柳赫 尔。 (苏联“大清洗”详情附后)
范文四:再论列宁十月革命后的新闻思想
2003 年 11 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Nov. , 2003
Journal of China Youth College for Political Sciences Vo1. 22 No. 6 第 22 卷第 6 期
再论列宁十月革命后的新闻思想
陈力丹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 ,北京 100872
摘 要 : 列宁十月革命后的新闻思想是我国新闻学研究中一个被颇为看重的话题 。列宁提出苏维埃俄国报刊 和
广播思想的历史背景 ,以及大量关于报刊工作的论述 ,这些论述与无商品交换的共产主义试验的关系 ,以及向新
经济政策的转变后有限地体现了他新闻思想变化的论述 。在这里应当明确列宁是从政治家角度而不是从学术角
度提出新闻的问题 ,他的一些关于报刊 、广播的论述要解决的是眼前的现实困难 ,而不是在给媒体下某种定义 。
关键词 : 列宁 ;十月革命 ;新闻思想
() 中图分类号 : G210.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 - 8919 200306 - 0074 - 07
Revie w on Lenin’s journalist thought after October Revolution
CHEN Li - dan
(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Beijing 100872 , China
Abstract : Lenin’s journalist thought is one of the topics much discussed in the Chinese journalist studies. What have been much discussed includ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 Lenin’s thought on Soviet newspapers or
magazines and its radio system , a lot of Lenin’s treatises on the newspaper and magazine works , the relation of these treatises with the experiment in non - commercial communism , and the change in his journalist thought
after turning to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It should clearly be specified that Lenin did put forward his ideas on
journalism not from academic angle but from a politician standpoint. What he liked to resolve in his statements
on newspapers , magazines and radios is some difficulties in reality. He did not give any definition on media in
this sense.
Key words : Lenin ; October Revolution ; journalist thought
() 十月革命胜利后 ,列宁不仅是俄国共产党 布,而 级而是为了工农来利用现代大资 本 主 义 的 印 刷 技 ( ) [ 1 ] P135且是第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领导人 ,从社 术 。?1918 年 12 月 ,由列宁签署了建立俄国第一
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出发 ,他十分重视报刊工作和广播 个无线电实验室的决议 。1922 年他指示 ?: 在完成组织
电台的创办 ,把这些工作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事业 。 ,在生产完全适用的扬声器上 ,绝 无线电话通讯事业上
1919 年 3 月在党的八大上他提供的一份财务报告表 对不要吝惜资金?。他建议拨款 10 万金卢布供无线电 ( ) [ 2 ] P192明 ,最大的一项拨款是建立工人出版社和创办两家工 实验实使用。本文重点研究列宁领导苏维埃国
人报纸 ,总投资总计 300 万卢布 。列宁说 ,只要研究一 家大众媒体基本思想 ,以及具体的对媒介性质作用认
下这些数字 ,任何人都会清楚地看到 : ?党所进行的巨 识的变化过程 。
大教育工作 ,这个党在历史上第一次不是为了资产阶
收稿日期 : 2003 - 09 - 02
() 作者简介 : 陈力丹1951 - ,男 ,北京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理论。
1920 年春 ,终于消灭了主 济 、文化转入战时轨道 。直到
三次报刊工作重点的转移 : 要的几股白卫军 、击退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列宁
在党的九大上宣布 ?: 现在可以沉着坚定地执行当前以生产建设为中心 ( ) [ 3 ] P264的 和帄经济建设任务?。于是 ,第二次工作中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政 心的 转移开始了 。
治 、经济形势是极为复杂的 。当时首要的任务是在第 然而 ,只过了几个月 ,波兰军队和一部分残余白卫 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保持革命政权 ,粉碎帝国主义 军于 1920 年 5 月又一次发动了进攻 ,列宁不得不再次 的武装干涉和白卫军的叛乱 。于是 ,尽管列宁非常希 提出?一切为了战争?的号召 ,取得战争的胜利成为国 望国家转入和帄建设 ,但是又不得不经常把工作重心 家的首要任务 。1920 年和 1921 年之交 ,苏维埃俄国再 放到军事和政治斗争方面 。而一旦形势发生转机 ,列 次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 第三次转入国家的经济建设 。 宁总是立即提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 ,生产建设始终 由于将近两年的时间注意力集中在军事和政治斗争上 是他追求的真正的工作重心 。而关于报刊工作的重 面 ,列宁为这次报刊工作重心的转变反复讲了几次 ,建 心 ,同他所关注的国家转入生产建设的思路是一致的 。 立了中央生产宣传局 ,才逐渐扭转过来 。他指出 ?: 现
苏维埃俄国遇到的第一个危机到政权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应该注意把全部宣传鼓动工作从为政治和军事 是德国的进攻 。因为当时俄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 服务转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 。这一点我们已经宣布
() [4] P141的另一方国家 ,德国是不管俄国国内发生怎样的政权 过很多次 ,但是还不够?。
更迭的 ,而弱小的苏维埃俄国 ,意识形态上不允许 ,国 在这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中 ,列宁都谈到报刊或 力上也不可能打下去 ,应付来自西面战场进攻 ,不得不 宣传工作也必须尽快从指导思想上转移到以经济建设 成为苏维埃俄国的工作重心 。列宁与党内?左派共产 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如果从思想发展的阶段上看 , 主义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终于说服了大多数 ,与德 1918,1920 年间 、1921 年以后这两个阶段他的论述重
() 国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停战协定 布列斯特和约,使国 点有所不同 。
家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 济 第一个阶段主要从思想上要求报刊能够进入经
此时已是 1918 年春 ,列宁受党中央的委托起草了 建设的新情况 ,以及解决许多实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 《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 ,确定经济恢复和社会 制度中出现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则是结合 主义建设的方针问题 。他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实行新经济政策 ,从法规上宣布所有的主要报刊要成 以消灭商品交换 、实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为蓝图 。从 为生产性报刊 。从列宁的许多论述中 ,我们可以感受 现在看 ,列宁过于理想主义化了 ,但是 ,当时列宁是十 到他顽强地要把报刊纳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轨道上的 分认真的 ,他几易其稿 , 最后这篇文章的定稿发表在 决心 ,同时也反映出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焦虑心情 。第 《真理报》上 ,影响很大 ,后来在共产国际各支部传播很 一个阶段 ,列宁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他的一段句来概括 , ( ) [ 5 ] P91 - 92广 。中国共产党最早翻译的列宁著作之一 ,便是《苏维 这就是?少谈些政治?和?多谈些经济?,主要
(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当时名为《劳农会之建设》,1921 是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由于党报长期从事政治斗
) 年出版。 争 ,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 ,许多党的报刊工作
这个时期列宁精力充沛 ,关于党和苏维埃报刊工 人员还是习惯于政治喧嚣 ,报刊上充斥各种政治空谈 作的论述 ,是十月革命后的几个时期内最多的 。1918 和政治高调 ,而实际建设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却无人关 年 8 月他遇刺后 ,身体状况逐渐衰弱 ,特别在 1921 年实 心 。列宁告诫说 ,现在政治已经很明确 ,对于新的国际
后发表文章和讲话越来越少 行?新经济政策?,他只能 上的政治表现 ,用?电报体?写上几行 , 抨击一下就行 以有限的精力谈当前最主要的问题 。报刊工作毕竟不 了 ,不必长篇大论 ,老调重弹 。不要总是报道政治领导 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因而论述很少 ,且分散 。鉴于列宁 人的活动 ,日常的例行公事 ,无关紧要的政治措施 。政 的巨大威望 ,研究列宁十月革命后报刊思想的文章 ,能 治上激动人心的空话和报刊宣传要加以避免 ,这并不 够大量引证的是他 1918 年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时关 是不谈政治 ,而是因为?我们无疑学会了政治 ,这方面 于报刊工作的论述 ,而这一时期取消商品交换 、实行共 我们不会受人迷惑 ,这方面我们有基础 ,而经济方面的 ( ) [ 4 ] P154产主义劳动公社的设想 。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列宁后 情况却不好 。今后最好的政治就是少谈政治 。?来也改变了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策略思想 。 ?多谈些经济?与?少谈些政治?是紧密相关的问题的另
接近 1918 年年中 ,国内的白卫军叛乱和帝国主义 一面 。列宁就此写道 ?多谈些经济: 。但经济不是指 武装干涉开始了 ?, 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机中 !?成为最‘泛泛的’议论 、书生的评述 、学究式的计划以及诸如此 重 要的口号 。于是 ,不得不?一切为了前线?,原来的类的空话 , ———可惜 所谓经济往往正是这样的空话 。 共产 主义的设想转变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全国的政不是的 ,我们需要的经济是指搜集 、周密地审核和研究 治 、经 75
( ) [ 5 ] P92新生活的实际建设中的各种事实 。?他坚决反对
列宁关于苏维埃报刊 诸如以下的套话 : 正在整顿 、计划已拟就 、我们正在全
力以赴 、现在我们可以担保 、无疑会得到改善 , 等等 。 任务的几个基本观念 他要求报道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是否真地有成就 。列
宁这方面的目标是 ?: 努力创办这样一种报刊 : 它不是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基本的思想指导下 ,列
宁从国家行政领导人的视角看待关于报刊的任务 ,提 拿一些政治上的耸人听闻的琐事供群众消遣和愚弄群
出了几个基本观念 。这些观念后来对我们的报刊工作 众 ,而是把日常的经济问题提交群众评判 ,帮助他们认
( )[ 6 ] P171 - 172 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较准确地理解列宁何以提 真研究这些问题 。?
出这些观念 ,需要了解当时的背景 ,这就是列宁于 1918 第二个阶段 ,列宁以苏维埃机关和党中央决议的
年 3 月初作为党纲草案的一部分提出的?苏维埃政权 形式确定党和苏维埃的报刊必须?把生产宣传放在第
的十个要点?。这个文件包括政治 、经济 、教育 、财政和 国一位?。这一步骤开始于 1920 年春第二次工作重心向
际政策等方面 ,当时主要谈的是前两部分 。列宁谈 到经济建设转移时 。由于重新出现武装叛乱 ,拖到到第
的报刊任务的观念 ,是在涉及经济改革时提出的 ,而 经() 三次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时 1920 年底,才开始
济改革即当时为建立共产主义劳动公社而准备采取 的落实 。1920 年 11 月列宁为全俄政治教育总委员会起
措施 ,是列宁论述苏维埃报刊任务的直接背景 。经 济草了《关于生产宣传提纲》,12 月 ,列宁提纲中的思想又
() 改革的内容 ,列宁概括为以下六项 : 1强迫全体居 民被写入党中央《关于创办专门的生产机关报的决议草
() 参加消费生产公社 。2立即着手全面实行普遍劳 动() 案》中 。他的系统设想如下 : 1把全俄苏维埃的机关
义务制 。暂时不废除货币 ,但一切交易要经过消费 生报《消息报》和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改成生产性比政
() 产公社 ,记入劳动消费手册 。3银行业完全集中在 国治性更强的机关报 ,并引导全俄其他所有报纸做同样
家手里 ,一切货币贸易周转完全集中于银行 ,强制所 有的改变 ,减少政治方面的篇幅 ,扩大生产宣传的版面 。
企业在银行建立起账户 ,货币都要存入银行 ,汇款必 须() 2把《贫苦农民报》改为生产性的机关报 ,成为生产宣
() 通过银行 。4对产品的全部生产和分配普遍实行 计传的统一领导机关 。这个报纸应当用 3/ 4 以上的篇幅
算和监督 。起初由工人组织执行 ,然后过渡到由全 体宣传经济建设 ,只用不超过 1/ 4 的篇幅报道必要的政
() () 居民执行 。5通过组织各消费生产公社之间的竞 赛, 治新闻 。3对党和苏维埃机关施加影响 ,使他们在全
() 达到提高组织性 、纪 律性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 6() 部工作中用更大的力量进行生产宣传 。4在全国范
有步骤地采取措施向公共伙食过渡 ,为大量家庭办 理集围内经常进行生产宣传 ,改进宣传方式 ,特别要检查它 ( )[ 6 ] P69 - 70() 体伙食以代替各个家庭单独料理 。 确实取得了哪些成绩 。5发挥地方和工会报刊在统
这些设想从现在的社会主义实践看 ,总体上超越 一的生产宣传机关领导下开展生产宣传的积极性 ,他
() 们应享有绝对必须的广泛的自主权 。6在报纸之间 了历史发展阶段 。在一个生产力水帄十分落后 ,人们
() 还在为获取基本生活资料而斗争的时候 ,实行这种?共 展开竞赛 ,以促进生产宣传 。7各人民委员部都应设
() 置一名经济建设评论家 ,负责撰写评论 。8有组织地 产主义?是不可能成功的 。紧接着 ,列宁为说明这个党
纲草案 ,受党中央委托写作了《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 吸收各方面的经济专家和苏维埃职员参加报刊的生产
() 宣传 。9把生产宣传和生产检查结合起来 , 并与扫 务》这本小册子 。他关于党和苏维埃报刊任务的主要 盲 、普 及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和 综 合 技 术 教 育 结 合 起 来 。 观念 ,多数在这个小册子里得到阐述 。 () 10在一个时期 ,调动所有报刊 ,集中所有版面 ,运用 1. 报刊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所有文体 ,对一些重大的经济建设的方针或某一个经 这是他在 1918 年 3 月《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
( )[ 4 ] P16 - 18 、94集中论证 ,在后来的几年里反复阐述的一个观念 。?报 济领域的经济建设进行集中宣传 。 () [ 6 ] 172刊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这个观念是 可以看出 ,列宁在全力促进报刊工作重心的转移 ,
设想得十分全面 ,他在具体指导党和苏维埃机关报 ,特 在与资本主义商业报刊相形对照下提出来的 。他认 别是《经济生活报》和《贫苦农民报》的具体工作中 ,更 为 ,资本主义的商业报刊主要任务是通消息和提供娱 具体地体现了他顽强地扭转报纸政治空话太多这一弊 乐 ?, 而到目前为止 ,我们的苏维埃报刊在很大程度病的决心和毅力 ,同时继续贯彻他在第一阶段提出?少 上 仍然受资产阶级社会的旧习惯和旧传统的影响 。谈些政治 , 多谈些经济?的思想 。尽管经常面临着政 这一 点还表现在 ,我们的报刊 , 也和旧的资产阶级报治 、军事方面危机国家生存的重大事项 刊一 样 ,列宁始终想到 ,继续用过多的篇幅和注意力来报道政治上一旦恢复和帄后的国家的基本任务 : 经济建设 。要求 的一些 琐事 、政治领导人员的一些个人问题 我们几党和苏维埃的报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工作 ,这是 乎还 要重新解决一项任务 ,解决这项任务的一切物列宁十月革命胜利后报刊思想的核心观念 。 质前提 都已具备 ,只是缺少对这项任务的必要性的
认识和解 76
决这项任务的决心 。这项任务就是把报刊由主要报道 2. 公开报道
日常政治新闻的工具 ,变成对人民群众进行经济教育 列宁的这个观念是一种原则 ,包括两方面的意思 :
(的重要工具 。??让我们把报刊上那些报道所谓日常新 第一个意思 ,是要公开报道各个劳动公社的经验 包
) (闻的材料减少到 1/ 10 如能减少到 1/ 100 更好,而让 ) 括生产技术的细节和管理经验,通过报刊沟通各 公那些向全体居民介绍我国少数先进的劳动公社的模范 社之间的联系 ,树立榜样 ,带动整体的进步 。这是在 事迹的报刊广泛销行几十万几百万份吧 !??我们应当 批判资本主义的?商业秘密?、相形对照之下提出的 。 而且一定要把报刊从发表耸人听闻的消息的工具 ,从 就此列宁写道 ?: 就拿公开报道这样一种组织竞赛的方 报道政治新闻的普通工具 ,从驳斥资产阶级谎言的工 法来讲吧 。资产阶级共和国 用保护‘神圣财产’的 具 ,变成在经济上重新教育群众的工具 ,变成向群众介 ‘商业秘密’掩盖作坊中 、交易中 、以及供应等等活动中 ( ) [ 6 ] P135 - 136 、137 - 138绍如何按新的方式组织劳动的工具 。?的真实情况 。苏维埃政权取消了商业秘密 ,走上了新 除了上面引证的较为宏观意义上的?工具?外 ,类 似的道路 ,可是在作为经济竞赛而利用公开报道方面 ,我 ( ) [ 6 ] P171这种行文模式的?报刊要成为 ××工具?的话很多 , 而们几乎还没有做什么事 。?列宁设想 ,这样一来 , 且有时非常具体 。例如 ?: 报刊应当成为我们加强劳 各个公社的经济问题就可以提交群众评判 ,帮助他们 动者的自觉纪律 、改变资本主义社会陈旧的即完全无 认真研究来改进生产 。他强调 : ?在苏维埃政权下 ,这 ( ) [ 6 ] P172] 用的工作方法或偷懒方法的首要工具?。?在提高劳动 不是私事 ,而是国家大事?。 他后来还多次要求生产率 、节省人力 、防止目前我们深受其害的骇人听闻 报刊打破?商业秘密?这一资产 的盗窃产品的行为方面取得实际成绩 , ———所有这些 , 阶级的习惯作法 。他写道 ?资产阶级报刊决不涉及: ( )[ 6 ] P136应当成为我们苏维埃报刊的主要内容 。??我们 ‘最神圣的东西’———私人工厂和私人农场的内部幕 。 的报刊应当成为鞭策落后者的工具 ,成为教育人们去 这种惯例是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 ,我们应当坚决抛弃 , ( )[ 7 ] P303积极工作 、遵守劳动纪律 、加强组织的工具 。? 但我们还没有这样做 。我们报纸的面貌还没有改变得
适合 从 资 本 主 义 向 社 会 主 义 过 渡 的 社 会 的 要 列宁说这些话表现出他的焦虑 ,因为在实行共产 ( ) [ 5 ] P91求 。?他认为 ,资本主义企业竭力不让外人知道企 主义劳动公社的试验中 ,其实工人们并没有像他想象
得那样自觉 ,流氓无产者的偷懒和盗窃现象较为普遍 。 业内部的事情 ,因为他们想总揽一切 、独断专行 ,不许 在基本生活资料匮乏的条件下 ,偶然的个别的自觉劳 外人批评 ,而社会主义的劳动公社公开讨论企业和社 动是可能的 。例如列宁一再表扬的星期六义务劳动 , 会生活中的问题 ,这正是生活中最根本的 、最主要的 、
最迫切的问题 。 认为它?表明了工人自觉自愿提高劳动生产率 、过渡到
新的劳动纪律 、创造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 列宁对于?商业秘密?的批判 ,是以共产主义的经 ( ) [ 7 ] P303的首创精神?。但要求整个社会实行自觉的劳 济形态为背景的 ,现在看来 ,其主观愿望是好的 ,但是 动纪律是不可能的 。他在制定这一共产主义计划时 , 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后来他主动放弃了这一试验 ,
() 实行?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市场经济,没有再批判 多少意识到这一点 ,但又想较快地推进共产主义进程 ,
于是不得不寄希望于报刊在这些方面多做些工作 。 过?商业秘密?。随着他身体状况的恶化 ,他留下的文
字材料越来越少 ,只涉及党和国家的最重要的问题 ,报 他关于报刊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的思路是
刊工作谈得很少 。现在关于他是否完全改变了当时的 正确的 ,他批评报刊上政治空话和琐碎的日常事务的
思想 ,没有确切的证据 。 报道太多 ,也是切中时弊的 。但是将报刊主要的报道
新闻的职能视为?资产阶级社会?的旧习惯和旧传统 , 根据新的社会主义实践 ,我们知道 ,并非凡是市场
经济的行为都是?资本主义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 要求将报纸上的新闻减少到 1/ 10 甚至 1/ 100 更好 ,这
(种以否定报纸基本职能来达到国家行政目的的具体思 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 包括
) 民营企业的?商业秘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 ,媒体 想 ,显然是不正确的 。不应将报刊报道新闻与教育群
众完全对立起来 ,不应将以新闻价值为基本行业准则 当然有义务维护它 。现在我们引证列宁关于?公开报
道?的论述 ,应该考虑到他当时企图消灭商品交换的背 的新闻纸 ,变成纯粹经济生活经验的材料 。报刊不应
该 、也不可能成为防止偷懒 、盗窃之类社会问题的首要 景 。在现阶段 ,报刊必须依法维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不
得侵犯 。如果像列宁要求的那样在媒体上公开企业的 工具 。在这方面 ,列宁共产主义试验中关于报刊任务
的论述 ,带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空想性质 。列宁在谈到 商业秘密 ,那是一种新闻侵权 ,会给企业 ,甚至会给国
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 报刊时 ,只从国家行政领导人的角度论证 ,忽略了报纸
作为一种社会行业的基本职能 ,而硬性将它改变为一 同时还是要求公开揭露各种生产劳动中的 、机关 种每天出版的苏维埃文件 ,人们对新闻的需要被作为 工作中的落后 、阴暗的问题 。列宁多次批评报刊对这 一种奢侈消灭了 。 类行为揭露得不够多 。他写道 这样的坏蛋难道还少
?: 77
吗 ? 这样的坏蛋我们抓住了多少 ? 揭露了多少 ? 搞臭 的广大影响 。模范公社应该成为而且一定会成为落后 了多少 ? 报刊对这一切默不作声 。即使谈到 ,也是官 公社的辅导者 、教师和促进者 。报刊应该成为社会主 样文章 ,走走过场 ,不像一份革命报刊 ,不像一个阶级 ,详细介绍模范公社的成绩 ,研究它们取 义建设的工具
( ) [ 6 ] P172实行专政的机关报 ,尽管这个阶级正在用行动来证明 , 得成绩的原因和它们经营的方法?。 资本家和维护资本主义习惯的寄生虫的反抗将被它的 与此同时 ,列宁也设想通过在报刊上开辟?黑榜? ( ) [ 5 ] P92 - 93: 另一方 来鞭策落后 、批判各种错误的行为 。他写道 ?铁拳所粉碎 。?在实行共产主义试验时期 , 列
宁强调公开报道 ,主要是要求揭露在强制实行这种共 ,把那些顽固地保持‘资本主义传统’, 即无政府状 面
产主义时出现的好逸恶劳 、无秩序 、投机活动 、怠工 、浪 态 、好逸恶劳 、无秩序 、投机活动的公社登上‘黑榜’。? 费等等行为 。 ?它应当揭露每个劳动公社经济生活中的缺点 ,无情地
抨击这些缺点 ,公开揭露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切弊病 , 尽管列宁关于?公开报道?的观念起初有共产主义
试验的背景 ,但是关于?公开报道?的第二个意思 ,对于 而呼吁劳动者的舆论来根治这些弊病 。?一旦那些企业
(和村社被登上?黑榜?,就?要采取特别的办法 特别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体来说 ,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措施和法令把它们整顿好 ,或者列为受罚企业 ,把它 列宁?公开报道?的观念中 ,明显地含有人民知晓
权的意识 ,这是很宝贵的思想 。他当时指出 : ?公开报 们关闭 ,并且应当把它们的工作人员送交人民法庭审 ( ) [ 6 ] P172 、136 、138道这方面的情况 ,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改革 ,它能够吸 判 。?看来 ,这种报刊的?黑榜?还不是纯粹 引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地参加解决这些与他们最有切身 的舆论监督 ,而且似乎是惩罚 、司法行为的一部分 。这
( ) [ 6 ] P138只有当群众知 可能与列宁关于共产主义试验的设想有关 ,他的改革 关系的问题 。?他还进一步想到 : ?
() 道一切 ,能判断一切 ,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 ,国家 : 废除议会制 立法与行政分立; 把国家的目标是 ?
[ 8 ] 立 法工作和行政工作结合起来 。把管理和立法结合才有力量 。?这里谈到的实际上是人民的知晓权问
( ) 在一 [ 6 ] P67 题 ,涉及三个条件 。?知道一切?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前 起?。
提 ,但是否能够?判断一切?和?自觉地从事一切?,有待 列宁要求报刊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公开揭 全民族文化和道德水帄的提高 。 露工作中的一切错误 ,这对我们现在的媒体工作都有
3. 树立榜样和在报刊上开辟?黑榜? 当时列宁设想指导意义 。但是要直接依据报刊的?黑榜?来进行处
要通过组织竞赛来提高劳动公社的 罚 ,乃至依据?黑榜?送交人民法庭 ,不符合司法程序 , 纪律性和劳动生产率 ,而在组织竞赛过程中 ,报刊应发 报刊的?黑榜?只能作为一种社会评价或舆论的表现 。 挥很大的作用 。因而 ,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列宁关于通过报刊树立榜样和设置?黑榜?的观 中论述报刊工作 ,几乎全部集中在?组织竞赛?这一节 念 ,后来依然有所论述 ,但逐渐转变为通过典型来指导 里 。他提出了两个相辅相成的观念 ,即通过树立好的 (工作 不带有共产主义试验时期那种劳动公社交换经 劳动公社的榜样来带动其他公社 ,同时在报刊上开辟 ) 验的意义、一般的报刊舆论监督 。对这方面报刊的作 ?黑榜?,公开揭露那些坏的典型 。他认为 ,只要能够做 用 ,他一再强调 。例如他在 1922 年 4 月写道 ?: 不要怕 到这一点 ?, 我们就能够而且一定会使榜样的力量在;要广泛介绍并大力宣扬任何一个表 揭露错误和无能
新 的苏维埃俄国成为首先是道义上的 、其次是强制现稍微突出的地方工作人员 ,把他树为榜样 。这种工 ( ) [ 6 ] P136 - 137作做得愈多 ,愈是深入生动的实际 那么我们的报 推行 的劳 动 组 织 的 范 例 ?。他 讲 到?榜 样
刊和我们的整个建设事业就会愈 有 成 效 地 得 到 改 的 力 量?,与?强制推行?相关 ,因为他设想的共产主( )[ 9 ] P400 - 401 善 。?义劳动 公社试验 ,第一条便是?强迫全体居民参加消
费生产公 社?。从现在看 ,无论当时有怎样的理由 ,这4. 免费分配报纸
样的设想 欠妥 。 列宁在出版自由政策方面 ,强调的是劳动人民实
际获得更多的报刊 ,因而在实行共产主义试验时期 ,党 列宁认为 ,过去空想社会主义者企图通过树立榜
和苏维埃的报纸是由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中央出版供应 样来推行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会失败 ,因为政权不在
社和地方分社按一定比例分配的 ,而在各单位内部实 无产阶级手中 ,现在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榜样的力量
就能发挥作用 。他写道 :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个 行货币结算 。西方国家媒体 ,多数是作为一种企业存 别榜样的意义 , 比如说 , 某个生产合作社的榜样的意 ,列宁将这种情况视为一种资本主义现象 。这个 观在的
义 念直到 ,必然是极其有限的 ; 只有小资产阶级幻想家 ,才会 1921 年 2 月关于人民教育委员部工作的报告 梦想用慈善机关示范的影响来‘纠正’资本主义 。在政 中 ,他仍是在这样一种论述逻辑 。当时他说 : ?资本主 权转到无产阶级手里以后 ,在剥夺了剥夺者以后 ,情况 义使报纸成为资本主义的企业 ,成为富人发财 、向富人 就根本改变了 。而且 ,如一些最著名的社会主义者多 提供消息和消遣的工具 ,成为欺骗和愚弄劳动群众的 次指出过的那样 ,榜样的力量第一次有可能表现自己 工具 。我们摧毁了这个发财和欺骗的工具 在报纸 78
的分配方面 ,我们取消了订阅的办法 。这是从资本主 ,党的理论家达. 梁赞诺夫 因没有出席大会的情况下 原
( ) [ 4 ] P335提出在《关于报刊和宣传的决议草案》中加上停止在党 义向共产主义迈进了一步?。
的机关报上刊登广告的行文 ,大会通过了阿?米高扬的 然而他发现 ,这样做却使得苏维埃的官僚主义者
修正案 ,即仅是禁止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刊登广告 , 以各种借口侵吞了大量报纸 ,占了发行报纸的绝大部
其他地方党报可以刊登 。列宁后来参加大会时得知通 分 ,能够发到最基层的报纸少得可怜 ,因为国家机关掌
过了这样的决议 ,给主持大会的加米涅夫写了一个便 握的用于结算的货币很多 。他谴责这种侵吞行为 ,要
条 ?: 据说代表大会决定取消《真理报》上的广告 ? 能否 ( 求将现有的 60 万份中央机关报《消息报》35 万份 《、真 ( ) [ 2 ] P512) 理报》2纠5 万份中只给机关留下几千份 ,剩下的都分配 正 ? 因为这显然是错误的 。?加米涅夫认为不
根据列宁这个报告精神 , 改变大会已经通过的决议 ,主张寻求其他的资助办 给基层的图书馆和阅览室 。能
1921 年 3 月 23 日列宁签署了《人民委员会关于取消对 法 。在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完成以
后 ,列宁发言建议撤消《关于报刊和宣传的决议》中关 出版物的货币结算的决定》。决定规定 ,从 1921 年 1 月
于禁止《真理报》刊登广告的部分 。理由是 : 在新经济 1 日起 ,一概取消对出版物的货币结算 ,在俄罗斯联邦
境内通过中央出版物发行处向各机关和组织免费供应 政策下 ,指靠从黄金储备或税收中为党报拨款是不对 出版物 。根据这一决定 ,教育人民委员部 、财政人民委 的 ,党报应当通过刊登广告增加收入 ,减轻国家负担 。
列宁的建议被大会接受 。 员部和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颁布了实施细则 。
由于分配权在中央机关 ,列宁发现还是不能达到 列宁当时在大会上批评道 当我听说代表大会通
?:
(他原来大大减少各个机关占有大量报纸的目的 ; 而且 ,还听说梁赞诺夫同志为它辩护 梁 赞过了这个决定
这一连货币结算也废除的决定 ,还给各报社和出版社 ) 诺夫 ‘: 这不是事实’好极了 ,总算有一个荒诞决定 造成新的经济困难 。于是 ,他在 11 月 15 日指示废除 3 的通过与梁赞诺夫无关 。如果在我们面前真是一个昨 月 23 日的决定 ,于 11 月 28 日人民委员会另行通过了 天才听说世界上有共产主义的 12 岁左右的天真的年 《关于实行报纸收费》和《关于不定期出版物收费》的法 轻小姐 ,她穿着洁白连衣裙 ,系着红色条带 ,说共产党 令 。这两个法令规定 ,任何个人 、社会团体 、国家机关 它们是十足的生意人 ———这固然可笑 ,但对此可以宽 和企业无一例外地均须交纳报费 ,实行订阅制 。同时 , 容地一笑了之 。然而我们现在在郑重其事地干些什么 责成教育人民委员部对合理分配给基层报纸和向广大 呢 ? 你们不准《真理报》刊登广告 ,它到哪里去拿钱呢 ?
() 请问 ,为了使《真理报》不落后于《消息报》,它需要多少 劳动群众供应出版物 即公共使用部分进行监督的细 ( )[ 2 ] P131则 。从此 ,苏维埃俄国结束了报纸普遍免费的做法 。 钱 ? 你们不知道吗 ? 那我也不知道 !?
从废除党和苏维埃报刊的订阅制到实行内部货币 从列宁的发言中可以看到 ,他对党内完全否定党 结算的分配制 ,再将这种分配制改变为完全的免费分 报与?商?结缘的思想是否定的 ,他讽刺了那种追求?纯 配制 ,接着很快废除免费分配制 ,重新实行订阅制 。无 粹共产主义?的帅稚的思想倾向 ,赞同党报以广告补充 论怎样做 ,列宁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广大群众能 报社的经费来源 ,一定程度上允许报纸的经营部分采 够真正获得出版物的大部分 。但是其中也有一种观念 用市场经济的方式 。随着后来列宁的身体状态恶化 , 在起作用 ,即他把报刊像企业那样运作视为资本主义 , 1922 年 5 月以后 ,他再没有就报刊问题专门写过或讲 订阅制以承认报纸是商品为前提 ,当然要废除 。后来 过什么了 。
列宁又实行了订阅制 ,这意味着报纸和其他出版物是
商品 。列宁在观念认识上应该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 列宁论广播的性质和任务 现在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 , 只有他签署的
1921 年 11 月的新决定 ,从侧面反映了他观念可能的变 20 世纪初 ,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研制用于通讯和 化 。当时 ,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也是一个新 广播的无线电技术 。列宁对于这一技术的研制非常关 的背景 。 注 ,从 1918 年到 1922 年 ,他关于这个问题的各种信件 、
5. 机关报刊登广告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出版自由的电报 、电话和签署的决定有二三十件 。其中 1921 年 4
观念中 ,广告由国 月 18 日的批示显示 ,他还关注到俄国处于最初阶段的
电视的实验 。他在 1922 年 5 月 11,19 日 ,也就是他 5 家垄断 ,并且只能由各级苏维埃的报刊刊登广告 ,作为
一种经济来源 ,这一措施的目的 ,是限制资产阶级报刊 (月 20 日离开莫斯科移居哥尔克村 1924 年 1 月在那里 把报刊作为一种发财的工具 。1918 年 1 月 ,人民委员 ) 逝世休养之前的最后一个星期 ,仅这个问题就写或口 会通过了关于《消息报》刊登广告的决议 。但是在党中 授信件 、记录等 7 件 。列宁认为创办广播电台极为重 央机关 报《真 理报》能 不能刊登广告的问题上 , 直到 要 、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
1922 年党的十一大时还有不同意见 。在列宁由于身体 关于广播的性质 ,论述主要在两封信件中 。1920
79
范文五:苏联十月革命后荒唐的“共妻”实录
苏联十月革命后荒唐的“共妻”实录2007年06月23日 星期六 19:54
十月革命史料曾宣布,十五至二十五岁的妇女,必须接受,性公有化,革命者要行使此权利,可向革命机关,申请许可证。布尔什维克,凭证可以「公有化」十个姑娘.在笔者移居俄国后,才了解到共产革命历史上,确实存在「共妻」的现象。
俄国革命成功后的共产共妻
深入研究布尔什维克革命史的史学家指出:在共产理论中,不仅财产公有,而且写明了家庭必将消亡、一夫一妻制是私有制的产物。共产制度,就是要消灭建筑在私有制上的婚姻和家庭。因此布尔什维克革命,不仅仅限于抢掠财产和屠杀,这个革命还要全面破坏人类道德价值的所有准则,俄国十月革命时期践踏性道德的行为,比比皆是,两性关系的基本规范荡然无存。社会性关系的混乱,是布尔什维克造成的。
布尔什维克革命成功后,伴随着财产公有化的,还有性资源「公有化」,直译应为「社会化」,和俄文原文对应的英文词,是socialization。革命者性的全面解放,
其实有两方面:革命者倡导并且实践性革命:非革命者的性资源被强行「公有化」,即被**。一九九雩年第十期,俄国《祖国》杂志,对俄共初期的共妻现象曾有全面揭露。这本杂志指出,在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地区,有「公有化」资产阶级妇女的行为,到处都有集体参与的**事件。在苏共和苏联的正式文件中,也许根本找不到关于性资源「公有化」的文字,可布尔什维克有一个让性全面解放的立场,性道德的沦丧,源于党的这个思想。
女革命家克朗黛在她发表的小册子中写道:「出于工人阶级利益要求的性道德,是工人阶级社会斗争的工具,并为这个斗争服务」(克朗黛:《家庭与共产主义国家》一九二零年)。社会主义的思想家们,只倡导和完全满足革命阶级的性需求,把恋爱当作小资产阶级的浪漫玩意儿,为无产阶级所排斥。
性革命的典型表现,是领袖们的私生活,如托洛茨基、布哈林、安东诺夫、克朗黛。他们的私生活,像狗的交配一样随便。中、低层的革命者,在这方面也不甘落在他们领袖的后头,历史学家缅古诺夫说,普通革命者也有好多个情人,革命者随意**没有护卫力量的妇女。
革命将革命者**女性合法化
一九一八年叁月,叶卡捷琳娜堡公有化妇女的行为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当时布尔什维克组织在苏维埃消息报公布一个命令,该命令也在大街上张贴:「十六至二十五岁的妇女必须接受公有化。革命者如果需要行使这个命令给予的权利,可向相应的革命机关说明。」
这个城市布尔什维克组织的内政委员波罗斯登给「公有化」女人的寻求者(即要求**妇女的革命者),签署许可证,当地其他布尔什维克的头头,也发放这样的许可证。波罗斯登给他的一名助手一张这样的许可证,该助手就凭此证「公有化」(**)了十个姑娘。以下是这类许可证之一:
持有这分文件的卡马谢夫同志,有权在叶卡捷林琳娜堡公有化十个十六至二十岁的姑娘。卡马谢夫同志可任意挑选看中的姑娘,被选中者不得违抗。
北高加索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总司令部(加盖公章)许可证签署人:总司令伊华谢夫
按照该城党组织的决定,红军士兵「公有化」了六十多个姑娘,她们全都年轻漂亮,大多数是资产阶级出身和在学女生。在城市公园的一次围猎行动中,好多姑娘被抓走,其中四个姑娘当场就被**,有二十五个被送往波罗斯登的司令部,另有一些被送往布尔什维克占据的旅店,悉数被**,无一幸免。
有一些女孩后来被释放,如红色刑警队头头**了一个女孩,然后放了她。一些女孩在红军退却时被带走,从此下落不明。还有一些女孩的命运很悲惨,她们被折磨后被杀害,□体扔进河里。一个五年级(小学)的女生连续十二个昼夜被红军**,然后被绑在树上,用火折磨她。她最终被枪杀。
当时中学生**现象严重,世界着名社会学家沙乐金,研究了这个问题。他在一九二零年写道:共青团在少年的**事业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在俱乐部招牌下,每一个学校都设立了**场所。对位于圣彼得堡附近沙皇村两所中学所作的调查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有性病。
少女参与**商业交易,介入了有权势革命者的私生活。沙乐金强调说:我认识的一位大夫告诉我他的见闻。一个男生让这位大夫看病,把叁百卢布放在桌上作为看病费用。大夫问哪来的钱,男生很平静地回答:
每个男生都有自己的女孩,每个女孩又都另有情人,这样的情人都是「委员」──当时人们对布尔什维克革命者的称呼。圣彼得堡一个「分配中心」(俄国内战
争期间,收容流离失所的孩子的机构)。安排体检后出现一个数据:百分之八十六点七的女孩已不是处女,她们都小于十六岁。
二战后苏联才重新重视婚礼
笔者还了解到,布尔什维克革命成功以后,取代旧王朝的苏维埃政权不要结婚的礼仪。克朗黛们在那个时候,如果不借政治的力量,推广他们的性观念,倒是不合情理。俄罗斯民族的传统婚宴要延续数天,或一周,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隆重的婚礼还有一个不可少的程式:新婚的次日晒床单,以展示新娘的贞洁,显然,婚礼是革命应当革去的东西。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结婚仪式在苏联才重新被重视,家庭的价值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的俄国私生活准则,也不是很清楚。漂亮女郎常抱怨难有好工作,存在着好职业和上床相联系的问题。性骚扰到处都有,区别在于,俄国从不
处理性骚扰案。
于是,有的漂亮姑娘宁愿选择地下**业,同样上床,收入可不一样。权力可以和性的占有权画等号,也是「娼盛」的原因之一。人们不免会有这样的联想:私生活规范不明确,以及权力几乎等于性特权的现象,除了社会失序这个导因之外,是不是和布尔什维克的老传统,也有内在的联系?
类别:道听途说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20)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华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