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晋城历史名人
陈 龟 王叔和 慧 远 荆 浩 张廷翰 刘羲叟 孔三传
萧 照 郝天挺 秦 略 郝 经 贾 鲁 常 伦 郭 鎜
郭 鋆 王国光 张五典 张慎言 陈廷敬 田从典 张敦仁
祁土贡 刘知章 贾景德 原石民 陈立志 孔祥祯 周玉麟
赵树理 王 春 卫 恒 石 岩 宋德仁 江 地 田 耕
陈 龟 字叔珍,东汉泫氏(今高平市)人。其家世代为边将,称雄塞北,使匈奴不敢肆意入侵。龟少怀大志,练习骑射,武艺超群。汉顺帝永建元年(126),龟举孝廉,累官五原太守。顺帝永和五年(140),拜使匈奴中郎将。汉桓帝时,羌人一再骚动,杀戮汉官,蹂躏人民。桓帝让陈龟出任度辽将军,屯兵五原。龟临行时,上疏桓帝,建议减轻并、凉租税,更换不良牧守,剪除奸残恶党。桓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首先更换了幽并刺史,免除了并、凉两州一年的租税。龟到任后,处处节省开支,息兵养民,因此人民皆感其德,豪强皆畏其威。
王叔和 (西晋)原名王熙,字叔和,著名医学家,祖籍高平,现在高平市王寺村仍有王叔和使用过的药碾、碌碡、舂药的百臼等文物古迹,石臼上有晋泰始三年(267)题记。王叔和“博通经史,洞识修养之道”,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一生钻研祖国医学,从事医疗实践,致力于医学著作,编写出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书中记录了诊脉的部位和方法,对24种脉象及其主病作了详尽的描绘阐述,同时,根据五脏六腑、阴阳营卫阐述了各种病理的变化,还围绕着脉理论述了各种疾病的顺、逆、虚、实和各项治疗原则,对杂病脉证、妇女小儿脉
证也作了详述。《脉经》不仅在我国医学上是个创举,而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王叔和的另一功绩是汇撰整理了汉代名医张仲景的医学论著。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但由于战乱,多有散佚缺漏,王叔和进行了认真校正,把《伤寒杂病论》重新编撰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才使这两部书能传之于后世,2000多年来,中医学界把它称为“方书之祖”。除此之外,他还撰有《脉诀》、《脉赋》、《脉诀机要》、《小儿脉论》等书。
慧 远 (523─592)北周隋初高僧,俗姓李,祖籍敦煌,世居高都霍秀里
(今泽州县霍秀村)。6岁时藏阴寺的昙始度为弟子,16岁赶邺学法, 博读佛经,学成后返回高都青莲寺。北周武帝建德七年(578),北周灭齐, 周武帝入齐都邺,下令废佛经、毁佛像,并召齐境500名僧入邺,当庭宣布废佛。慧远隐居于太行山中静修。周静帝即位后,恢复佛法,慧远才出山,住持于蒿山少林寺。隋开皇七年(587),隋文帝召6名德高望重的僧人入京统管天下僧尼之事,慧远位居第一。慧远一生著述很多,主要有《大乘义章》、《大涅槃经义记》、《十地经论疏》等,共200部100余卷。慧远早年居于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处硖石山的青莲寺,在寺外有一天然石台,台为掷笔台。相传慧远注成《涅槃经》后说:“如果我的注疏符合禅理,笔当驻空。”遂掷笔于空,果然笔在空中稍作停留,这掷笔台即成为当地的名胜。
荆 浩 字浩然,后梁沁水人。他出生于士大夫之家,从小受到了良好教育,在许多方面都颇有造诣。他精通经史,尤善诗文,在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是他在绘画和绘画理论方面的巨大成就。他的绘画题材极为广泛,不仅画山水鸟虫,也
善画人物、神像。荆浩作画勤奋,注重自身修养,在艺术上不懈地追求,并把自己的高尚情怀融入于绘画中。他成为“能变前古成规开后世之基业,大有影响于画坛者。”他的传世作品有《四季山水》、《山峰》、《桃源》、《天台》,特别是《匡庐图》最有影响,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他的绘画理论专著《笔法记》是我国绘画史上较早的专论之一,详尽地叙述绘画的艺术形式、创作方法、绘画构思的手段和对“笔墨”的要求,是我国绘画史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转折。
张廷翰(981—969) 北宋武官。陵川人。初事后汉。后周时随世宗平淮南立军功,任殿前散都头都虞侯。宋朝建立后,领并州刺史。南征扬州有功,升为控鹤左厢都指挥使。太祖乾德年间兴师伐蜀,廷翰为归州路行营军马都指挥使,于夔州打败后蜀军,乘胜攻城掠地。以功升侍卫马步军都虞侯,领彰国节度使。卒赠侍中。
刘羲叟(1018—1060) 北宋天文学家。字仲庚,泽州(今晋城)人。中进士后寓于乡中,为欧阳修所赏识。称其“博涉经史,明于治乱,其学通天人祸福之际”,“议论有出于古人,文字可行于当世”,两次向朝廷推荐。入朝后历任大理评事、秘书省著作郎、崇文院检讨等。长于星历、术数。宋真宗时,奉命编修唐史。历时11载,编成《历志》6卷、《天文志》3卷、《五行志》3卷,为后人研究唐代天文、历法的重要史料。由他主持编修的“崇天历法”被称为“羲叟历法”。
孔三传 说唱艺人。北宋泽州人,生卒年不祥,是诸宫调的创始人。他“首创诸宫调,士大夫皆能诵之。”孔三传吸收当时的大曲、转踏和民间流传乐曲加以
发展,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组成若干或长或短的套数,用以说唱长篇故事。诸宫调不仅对当时大曲的演唱形式是一个突破,而且对后来戏剧规模由小到大的发
展也有很大影响。据记载,元朝杂剧的兴起,与孔三传开创的诸宫调有直接关系。
萧 照 南宋画家。字东生,阳城人,靖康(1126—1127)年间,拜画家李唐为师,尽得其真传。绍兴年间补迪功郎,任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松石,笔重墨健、气势森严。真实感强,且“穷工极妍”,有“景会意先,笔游神外”之妙。在当时画坛颇有影响。宋高宗曾为之亲笔题诗“云白断处斜阳转,几曲青山献画屏”。《中国绘画史》称其“画山水人物异松怪石,苍浪古野,书名于树石间,所画能使观者精神如在名山胜水间,忘其为画”。
郝天挺(1160—1217) 金、元教育家。字晋卿,陵川鲁山村人。世代业儒,教授乡里,终身以教书为业。为人严峻直傲,教学重德,以“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为宗旨。金文学家元好问,少时随父居陵川,曾从师于天挺。贞祐中居河南,卒于舞阳(今属河南)。
秦 略(1162─1228)字简夫,自号本溪老人,金代陵川人。父名事轲,卓有诗名,又善书法。秦略出生于世代书香家庭,也以写诗见长。少年时,因举进士不第,即弃学不任,专以写诗为业。著有《西溪集》,已佚,《中州集》存诗十余首。
郝 经(1223—1275) 元代国信使。字伯常,陵川人。郝天挺孙。幼遭金末兵乱。金亡后迁居河北,家贫好学,被守帅张柔、贾辅延为宾客,教育诸子,得读两家藏书。曾从学赵复,研习程朱之学。蒙哥汗三年(1253)初,应召对忽必
列言治国安民之道,深得赏识,留在王府。九年,随忽必烈攻鄂州,建议与贾似道议和,北返争取汗位。中统元年(1260)以翰林侍读学士充任国信使,奉诏使宋,被奸相贾似道拘于真州达16年。元至元十一年(1274),忽必列再次兴兵攻宋,郝被释。回归途中患病,至大都不久去世。被稽留16年间,以著述为事,写成《续后汉书》、《春秋外传》、《周易外传》、《太级演》、《原古录》、《玉衡真观》、《行人志》等。有《陵川集》传世。
贾 鲁(1297─1353) 字友恒,元代高平人。少年时聪明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后谋略过人。元延示右、至治年间,两次以明经领乡贡。泰定初,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后改任潞城县尹,屡升至户部主事。至正三年(1343),诏修辽、金、宋三史,召贾鲁为宋史局官。历任中书省检校,监察御史、山北廉访副史、工部郎中等职。至正八年(1348)二月,元政府在济宁郓城设立行都水监,以水利专家贾鲁为都水使者。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诏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充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平章。他面对奔腾咆啸的黄河,采用疏、浚、塞并举的方略,疏河之南,塞河之北,浚河之漕。这次“治黄”,兴工之大,用人之众,耗资之多,役夫之劳,成效之高,都 是空前的,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河防建设的理论。元之后的水利专家念他的功绩,山东、河南有两条河流均名“贾鲁河”。
常 伦 (1492─1525)字明卿,号楼居子,沁水端氏樊庄人,祖籍曲沃。常伦出身于世宦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薰陶,五六岁时就落笔不俗,奇语惊人。15岁便写出著名的《笔山赋》,颇受当代知名文人李崛峒、何仲默的赏识,在士林间崭露头角。特别是他的散曲造诣尤深,是当时北方著名的散曲家,在文
学史上有过较大影响。著有《常评事集》四卷,《常评事写情集》二卷(现藏北京图书馆)。
郭 鎜 字允新,明代高平人。嘉靖十一年(1532)与其堂弟郭鋆同中进士,一时传为美谈。后进选为庶吉士。嘉靖二十年(1541)出任会试考官,会考结束后任检讨之职,后改任修撰,主编《大明会典·壬子典》。会典修成任祭酒,主管国子监,对监生重身教,谨章程,以经术为教,后升任南京工部右侍郎。郭鎜博闻强记,明《春秋》,善词赋,一生著述颇丰,有《翰林诗稿》、国学文集、《家居集》等。
郭 鋆(1499─?)字允重,明代高平人。正德十四年(1519),郭鋆20岁中秋闱第四名举人,嘉靖十一年(1532)中第四名进士。历任工部、礼部、刑部、户部四科给事,多有建树。曾就天下户口版籍管理、清理盐法等重大问题上疏皇帝,均被采纳。 后历任太常少卿、工部右侍郎,先后总管芦沟桥、元雷殿、宝源局等修建工程,并督修京师外城,竣工后,被赐予金帛,加食尚书俸禄致仕。郭均写文章古雅简练,著有《一泉文集》。
王国光(1512—1594) 明代大臣。字汝观,号疏庵,阳城县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吴江知县,历兵部主事、户部右侍郎。隆庆四年(1570)起为南京户部尚书,再次总督仓场。神宗即位,还京理户部事。有才智,掌国计,多有建树万历五年(1577),任吏部尚书,采实政,别繁简,责守令,恤卑官,罢加纳,以功加太子太保。所辑《万历会计录》,为张居正改革赋税制度、推行“一条鞭”法的主要依据,后成为明、清两代赋税制度准则万历十年(1582)被
参擅支工部银万两修建大房等,神宗责其“欺君蔑法”,遂冷落闲住。后念其劳,命复官致仕。著有《王疏庵率意稿》。
张五典(1555─1626) 字和衷,号海虹,沁水窦庄村人。明万历二十年
(1592)进士,授行人司行人,继选升户部江西司主事。1601年差管天津粮仓,不久继任员外郎。1605年任山东布政司参议分巡济南道。在此期间,五典利用政务闲暇,设计了一种测量仪,实地勘察泰山高度。万历三十九年(1611)张五典经过在4300多个测量点上进行测量,终于成功地测量出“泰山的坡距里程为14里又80余步,泰山的垂直高度为368.34丈。”明代每尺约合今0.32米,拆合
1182.3米。假如当时张五典从泰山门户红门宫起测量,加上此处的海拨250米,共计1482.3米,这与今天精密测量泰山海拔1524米的精确数据非常接近。张五典圆满完成测量后,撰写《泰山道里记》,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天启元年(1621)任太仆寺少卿,第二年任南京大理寺正卿。1623年乞终养,加升兵部尚书。
张慎言(1577—1645) 明大臣、诗人、书法家。字金铭,号藐山,阳城县屯城村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初任山东寿张、曹县、清河知县。泰昌元年(1620)升任陕西道御史。天启初(1621)出督京畿屯田,提出官种、民种、佃种、军种、屯种5法。并让逃荒关内的难民“以无家之众垦不耕之田”。致垦田扩大,粟谷添加。天启五年(1625)遭诬陷被发配肃州(今甘肃酒泉)。复起后任太仆少卿、太常卿、刑部右侍郎。因违圣意,于崇祯三年(1630)再次被革职。崇祯十一年(1638)复被起用,任工部右侍郎,力主重生产、轻赋税,不被采行。曾7次上疏辞归,不准。后迁任南京户部尚书,掌右都御史事。崇祯十七
年(1644)五月,福王在南京即帝位,慎言任吏部尚书,曾上疏“中兴十议”,未予采行。请退后,寄居安徽芜湖、宣城。不久,南明灭亡,慎言患病,戒药不治而卒。慎言工书法,与大书法家董其昌齐名。
陈廷敬(1639─1711) 清代大臣、学者。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阳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初任庶吉士。历秘书院侍读、翰林院倚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月,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上疏在产铜之地停止收税议案被采纳,铜产增加,钱价平衡。奉诏纠察云南巡抚所欠军用钱粮90万两,并予严惩,京城内外官吏慌惧。编修《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和《鉴古辑览表》。任纂修《三朝圣训》、《政治典训》、《手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明史》和《康熙字典》等书的总裁官。善诗,著有《午亭文编》、《三礼指要》等。卒谥文贞。
田从典(1652─1728) 字克五,号峣山。阳城通济里(今东关)人。康熙戊辰(1688)进士。初任广东英德知县,后任御史、左右通政、光禄寺卿、兵部侍郎、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雍正三年(1725)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从政30多年,性甘俭约,食无兼味,家无厚产,门无杂宾,有清白宰相之称。雍正帝亲书“清谨公方”四字赐赠。卒谥文端。著有《峣山集》。
张敦仁(1755─1833) 著名数学家和汉学家。字仲篙,号古愚,亦号古腴,学界称古余先生。阳城县润城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初任吉安、庐陵知县,后任松江、苏州知府,调江宁府,管理江南十府粮道。他博学多识,在数学
方面成就最大。南宋秦九韶的《求一术》和元代李冶的《天元术》等数学著述,未被时人所解,明中叶后几至失传,直到清代,经张敦仁等人发掘、阐述得以保持、发展和应用。著有《辑古算经细草》、《开方补记》、《求一算术》、《求一通解》、《尔雅图考》和《资治通鉴补正略》等。
祁 土贡(1777─1844) 清代大臣。字竹轩,又字寄庵,高平孝义里人。嘉庆元年(1796)进士。历任河南粮盐道、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刑部右侍郎等职。道光九年(1829)任广西巡抚,镇压瑶民起义。道光十三年(1833)调抚广东。在任期间,为防英军侵略筹修海防,改建虎门炮台,武装农民,屯田储粮,编练义勇,擢升刑部尚书。鸦片战争爆发,为靖逆将军奕山督办粮饷。后任两广总督。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包围四方炮台时,曾附和奕山派出广州知府余保绳为英军解围。次年兼署广东巡抚。后病逝。
刘知章(1870─1940) 字理斋,高平北诗村人。1894年中秀才,后获选拔贡,派往沁县任知县数月。清光绪三十年(1904),清廷派科甲出的士子出国留学,刘知章被派往日本,在东京铁路学堂习工。归国后,他协助詹天佑测设了第一条自建铁路─京张铁路。山西筹建同蒲铁路时,他被请回太原参加测设。与此同时,刘知章在太原海子边创办了铁路学堂,培养铁路人才。同蒲路停建后,经留日同学介绍,在省财政厅、省烟酒公卖局任科员,后任长治烟酒专卖分局局长。1920年协县祁鲁斋办山西晋城大德针厂,任副董事长。1930年辞职。抗日战争中,他不愿做亡国奴, 积极投身于抗日工作,先后送子孙参加抗日队伍,奔赴前线。
贾景德(1880—1960) 民国官吏。字煜如,号韬园,沁水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任招远、郯城知县。1910年后,任阎锡山都督府秘书监、政务厅长,并在沁水县开设当铺包揽盐务。1942年后,历任国民党政府铨叙部长、中央检察委员会委员、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秘书长。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去台湾后,任公务人员考试委员长、考试院院长、国民党中央检察委员、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职。著有《韬园诗集》、《韬园文集》。
原石民(1903─1966) 泽州县高都镇人。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是山西颇有声望的国画家。他创作的山水画,线条刚劲,造诣颇深,得到过齐白石、陈师曾、 董寿平等人的高度赞赏。 其作品《江南景》参加以1946年举办的全国第一次美术作品展览。五六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在《山西画报》、《山西农民》、《火花》等报刊、杂志发表。《百家争鸣》一幅,曾获全省头等奖。
陈立志(1904—1942) 字超然,泽州县山耳东村人。1924年在太原一中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晋东南特派员。1926年在晋城濩泽中学发展中共党员,创建第一个党支部并为负责人。随后任中共晋城地方执委书记、晋豫八路军驻晋城办事处副处长等职。1940年冬被国民党军统特务张鸿恩杀害。
孔祥祯(1904─1986) 泽州县巴公镇北堆村人。1925年11月经陈立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中共山西省委秘书。同年底,经党组织保送赴苏联列宁格勒学习。1930年回国,被中共中央派往陕北特委任军委书记。在陕北工作期间,孔祥祯领导和组织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纵队,指派谢子长为总指挥,刘志丹为副总指挥,开展了陕北的工农武装斗争,训练了一批军事干部,积蓄了革
命力量。1931年初,调往河北省唐山地区任军委书记。不久被捕。出狱后,于1935年先分配到太原,接着调往北平。根据北平地下党组织的指示,孔祥祯参与营救北平反省院61名同志出狱的工作。1936年下半年,孔祥祯被派往西安市张学良部做兵运工作。“西安事变”后,孔又被派往场虎城的38军中做高级参议,主持军队干部训练班,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编遣东北军和西北军,同时清除这两个部队中的共产党员,孔祥祯为避免通缉,便回陕北解放区。1942年,孔任 129 师情报处长,1944年调任皮(定均)徐(子荣)支队统战部长,在豫西地区领导游击战争,专做地方工作。1947年8月,孔祥祯跟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先后担任中共县委书记、行署专员、地委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组织部副部长、城市工作部部长等职。建国后,孔祥祯历任国家建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交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轻工业部党组书记、第一副部长等职。“**”期间,受**,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孔祥祯被诬为“叛徒、内奸、特务”,轮番批斗,在监狱关押8年之久,身体受到严重摧残,以致下肢瘫痪。1978年底,孔祥祯被平反昭雪,先后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1986年5月逝世。
周玉麟(1906─1930) 字麟书,泽州县巴公镇人。出身商贾之家,父亲早亡。先就读于巴公小学校,1923年晋城第一高小毕业后考入太原省立第一中学。1925年加入共产党,成为晋城籍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同年被选为中共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次年当选为中共山西临时省委委员兼中国共产党青年团山西省委书记。1928年被捕,先后关押在山西省清党委员会自省院和太原陆军监狱。在狱中倍受擢残而坚贞不屈。1930年死于狱中,年仅24岁。
赵树理(1906─1970) 字齐民,沁水潘庄尉迟村人。1925年夏,考入长治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开始接触“五四”以来新文化,读了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小册子。第一次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赵树理积极参加长治四师的学生运动,上街游行、讲演、贴标语??被选为全校十名学生代表之一。1927年春,经常文郁、王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沁水县最早的共产党员。1928年春,长治四师党组织遭到破坏。常文郁等党员同学相继被捕,王春约赵树理离校,先后到安泽、阳城、沁水和河南济源一带,行医为生,隐蔽活动。1937年芦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日战争进一步激发起赵树理爱国、革命的热情,他在长治参加了“牺盟会”积极投入抗战的洪流。这年冬,在阳城经要崇德和桂承志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阳城牺公联委公公道团团长、八区区长等职。1942年1月16日,赵树理参加了129师政治部与中共晋翼豫区党委联合召开的文化人座谈会。在会上赵树理讲了革命文艺大众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年底,即调北方局党校研究室,专门从事通俗文艺的编创工作。这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1943年5月赵树理写成《小二黑结婚》,立即受到根据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彭德怀同志亲自为其题词:“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很快被农村剧团改编演出。这是**“讲话”发表后在甸新文学史一一刻划城程碑性的作品。同年秋调会北新华书店任编辑。相继写出《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地板》、《孟祥英翻身》、《邪不压正》、《催粮差》、《福贵》、《刘二与王继圣》、《小经理》、《传家宝》、 《田寡妇看瓜》等。 从各个角主反映了农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1946年6月,晋翼鲁豫边区文协分会和文联成立,赵树理当选为常
务理事。8月9日,郭沫若发表评论,盛赞《李有才板话》。接着周杨、 茅盾等著名作家、评论家纷纷发表文章,高度评价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成就,指出这是“**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至此,赵树理成为誉满中外的作家。赵树理创作大众文艺的卓赵成果,赢得了党和人民的爱戴。1949年9月, 他以文艺家代表身份光荣地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 日参加了开国大典。1956年9月,被评为中共八大代表,并分别当选为第一、二、 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第一、二、三届全国文代会上,他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1949年10月,他发起组织了“北京市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并任主席。创办并主编《说说唱唱》。1950年1月, 出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曲艺处长。1956年9月, 在中共八大作《供应群众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的报告。在创作上,赵树理继续坚持大众化的方向,创作和改编出一批又一批通俗作品,1950年,他改编田间长诗《赶车传》为长篇鼓词《石不烂赶车》。1953年创作小调《王家坡》。1956年写出秧歌剧本《开渠》。《登记》曾被秦腔、豫剧、评剧等全国许多剧种和剧团改编为剧本《罗汉钱》,广为出版
和上演。1955年出版了《三里湾》。这是全国反映农业合作化的第一部优秀长篇。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内出现了“左”的倾向, 赵树理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发表了短篇《老定额》,并作《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附信寄给《红旗》杂志。此后三年,他相继写出《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张来兴》等歌颂务实精神的优秀作品。1961年8 月,赵树理参加作协党组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大连会议重新肯定了赵树理,并被誉为是农村题材的“铁笔”、“圣物”。 1965年2月,调山西文联工作,
举家迁回太原。3月,任晋城县委副书记, 直至**开始。19 66年8月9日,《山西日报》发表大版文章, 开始揭批赵树理。中旬,同晋城押送长治被隔离审查“交代问题”。此后岁月,赵树理完全失去了自由,遭到残酷的迫害和折磨。多次批斗中他被打断肋骨,“扫地出门”,关进“牛棚”。1970年9月17日,赵树理被揪到太原湖滨会堂“批斗”, 因病不支当场晕厥。9月2 3日晨,这位杰出的人民作家含冤去世了。1978年10月17日,党和人民为他平反昭雪。
王 春(1907—1951) 著名编辑和评论家。赵树理的密友。字千秋。阳城县东四侯人。1923年,考入山西省立第四师范,比赵树理高两级,小一岁。他博览群书,尤喜读《饮冰室文集》、《陈独秀文集》,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文思泉涌,挥笔立就。因富学识,写得一手好文章,被同学称为“王夫之”。赵树理说:“王春是我第一个启蒙老师,我所以能接触一点‘四书五经’之外的东西,都是由他替我从图书馆选来的,并扼要把大意介绍给我,让我读的。”(《赵树理全集》)。王春1925年加入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失掉关系,于1937年重新加入)。在同常文郁等人掀起驱逐省立第四师范校长姚庸中的学潮中,亲写《驱姚宣言》。1937年参加牺盟会。次年任县抗日政府二区区长,同年受党派遣,任晋城县牺盟联委会主张公道团长。1939年,调任长治第五专署,任《黄河日报》(路东版)主编。1948年,任华北《新大众报》社长;同年11月,任中央接管北平文教工作委员会委员、新闻出版处处长。1949年,任北京《大众日报》社长、北京文联常委、北京创作研究会执行委员。列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了开国大典。1950起,任《工人日报》社长、工人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被选为北京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从1939年担任《黄河日报》(路东版)主编到病故,王春和赵树理始终在一起工作。他们以满腔热情致力于文艺通俗化、大众化。王提倡文章要写得懂、动,即让人看得懂,看了受感动。这在赵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赵写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地板》等名篇都得到了王的指点和帮助。王春先后写过《赵树理是怎样成为作家的》、《赵树理的身世》、《评新曲艺丛书》、《介绍〈登记〉》等文章,是帮助读者了解赵树理及其著作的极好评介。王春著有《重庆的喜剧》、《愚公移山》、《美帝侵华史》、《写作零谈》等书。常用笔名有王首季、王千秋、胡启明、王君喻、王纪春等。
卫 恒(1915—1967) 原名魏来玉。陵川县沙泊池村人。简易师范毕业后任小学教师。1938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后任晋东南农救总会组织部长。中共“七大”代表。1948年任太岳四地委书记、军分区政治委员。1949年后历任中共运城地委书记,山西省委组织部长、省纪检委书记、省监察委员会主任、省委第二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山西省省长。并先后被选为中共“八大”代表和第二届、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5年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省政协主席。在“**”中致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昭雪。
石 岩(1915─1989) 原名石书麟,晋城市城区西马匠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山西省分会理事、山西戏剧家协地会员。石岩出生于一个民间音乐者之家,他在8岁时就会吹笛子,十几岁就成了八音会的全把式,打拉吹弹样样皆能。抗日战争开始,他奔赴延安。1939年参加了八路军,入前哨剧团,开始了专业的革命文艺生活,后又在先锋剧团、第二野战
军文工团、战斗文工团、总政文工团等单位工作。他一手拿武器,一手拿乐器,一边战斗,一边宣传。他创作了《悼念战斗英雄王文泰》、《蟠龙战役》等歌曲,慷溉悲壮,十分感人。《劳动人民翻了身》是他用上党梆子的花腔旋律谱写的,很快就风靡太行老根据地。《我们的胜利军》是上党战役胜利后的作品,充满了乐观豪放的感情。1947年他随军渡河,挺进伏牛区。其后又参加了淮海大战,写出了合唱《淮海大战》;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后,他又写了《渡江大合唱》,使音乐为革命事业发挥了一种特殊的作用。建国后,石岩先后写出了《云南组曲》、《军乐组曲》、《笛子演奏法》、《二胡演奏法》、《打击乐教程》(上、下集)等乐曲和单行本。1954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代表团讯问了苏、匈、捷、保、蜀、波等国,荣立二等功。1958年回山西同黄浦乐一起,组建了山西歌舞团民族乐队。1961年,受赵树理同志和晋东南专署之邀,随晋乐南地区上党梆子剧团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三关排宴》戏曲艺术片,担任音乐设计,使古老的上党梆子间乐保留了自己的风格,并在原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1972年,调晋东南戏曲学校任音乐教师。他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培植了一批上党戏曲的后继人材。
宋德仁 (1917─1987) 高平釜山乡高良村人。他一生从事果树事业,在梨树的栽培、修剪、嫁接和防治病虫害方面,既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被人们称为“梨仙”。宋德仁自幼家境贫寒,童年时只上过一年多小学。解放后,他积极参加了农校学习,提高文化知识,同时自修了《园艺学》、《植物栽培学》、《果树栽培技术》等专业知识,重点钻研梨树病虫害的防治及果园管理方面的技术。在长期的实践中,他总结创造了“秋深耕、春浅犁、立冬惊蛰刮粗皮;勤浇水、多施肥、防病虫喷药剂,病枝枯枝早除去,保证年年结大梨”
的经验。他还潜心研究了防治梨树“十虫三病”的措施和办法。1980年,宋德仁经过整整30年的研究实践,终于完成了“关于梨树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草履介壳虫发生发展规律”的科研课题,1986年,他研究的“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获得成功。宋德仁研究成果在山西、山东、河北等省广泛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宋德仁十多次荣获省、地、县“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是山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高平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省、县政协委员。
江 地(1921─1992) 原名李广彭。沁水县中村镇人。是著名的史学家。
1938年3 月参加翼城中眩区决死三纵队和牺盟会举办的青年抗日救亡训练班学习,由中心县委书记吴云夫和刘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6 月调往太原市,在山西工农速成中学任教。1956年又到山西大学任教,后来又给研究生讲专题,当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江地教授在教学生涯中,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40年来,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达10种。主要著作有《捻军史初探》、《初期捻军史论丛》、《捻军史论丛》、《捻军史研究与调查》、《中国近代史词曲》(主要撰稿人)、《中国近代史知识手册》(与人合作)、《中国近代史大系表》、《江地回忆录》等。江地教授发表出版的文章、专著约近200万字。 他的研究成果扩充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有些著作已译成了英文、日斑和俄文。他的学术观点在苏联、日本、英国、美国、法国、荷兰、新加坡等国家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田 耕(1924─1986) 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音乐家。阳城城内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田耕利用到清华、北大“星海合唱团”教歌的方式,
宣传革命思想,团结广大学生。同年,到晋冀鲁豫边区文工团,担任乐队队长。1950年10月随团并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1950─1955 年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1956年,又到中央乐团指挥班进修,向德国专家戈斯林教授学习指挥。60年代初,他作为总政文工团成员随**、陈毅、罗瑞卿等中央领导人先后到朝鲜、缅甸、苏联、罗马尼亚等国访问演出,在指挥和安全保卫方面尤为著力。
1963年,参加了**总理亲自领导的《东方红》大型歌舞的乐队工作。1977年,任武汉军区歌舞团团长。1979年调回总政歌舞团,历任副团长、音乐艺术指导等职。他创作的大型合唱《施工组歌》、合唱《麦子熟了》、.独唱《身背药箱进山来》、 齐唱《在胜利的路上前进》等声乐作品和《南疆军民情谊深》、《大管协奏曲》等器乐曲以及舞剧《罗盛教》、舞蹈《迎春》、《桥》等乐曲。
范文二:湖南历史名人
湖南历史名人(一)
蔡伦 (公元,-121)年
东汉造纸术发明家。湖南耒阳人。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封龙亭侯。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及旧渔网为原料造纸,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后在民间推广,人称“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曾国藩(1811-1872)年
清末大臣、湘军首领。湖南湘乡人。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1853年为对抗太平天国,奉命在湖南办团练,1月在长沙编练陆师,9月至衡阳创立水师,后称为“湘军”。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及捻军作战十余年。1870年查办天津“教案”,残民媚外,受到舆论谴责。有《曾文正公全集》。
**(1893-1976)年
湖南湘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1933年被补选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34年开始“长
征”。1935年“遵义会议”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随后任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从此确立了以**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1943年当选为党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此后中共“八大”到“十大”,**一直任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直至逝世。
范文三:安徽历史名人:
先秦两代
管仲 庄子 甘罗 陈胜 范增 英布 张良文翁 桓谭 桓荣 范滂 华陀 左慈刘馥
三国魏晋
曹操 周瑜 小乔 桓范 曹洪 曹仁 鲁肃 吕蒙 曹真 曹丕 曹植 嵇康王蕃刘伶
恒温 桓伊 戴逵
南北朝
何尚之 何敬容
隋唐
耿询 汪华 汪伦 张籍 李绅 杜荀鹤 陈抟曹霸
五代十国
朱温 朱友贞 杨行密
宋
陈翥 包拯 高太后 李公麟 方腊 吕本中 宗杲张孝祥 罗愿 吕祖谦 吴潜胡仔
胡舜陟 毕升 梅尧臣 鲁宗道
元明
朱升 李善长 汤和 朱元璋 常遇春 徐达胡惟庸 蓝玉 沐英 朱棣 朱权程繁政
汪机 傅友德 邓愈 何震 胡宗宪 朱有 汪道昆 许国 程大位戚继光注迁讷
左光斗 胡正言 阮大铖 吴应箕
清
萧云从 汤鹏 杨光先 弘仁 方以智 钱澄之查士标 汪昂 施闰章 梅清梅文鼎
张英 戴名世 方苞 方观承 张廷玉 汪士慎 程兰如 刘大 戴震鲍廷博姚鼐
罗聘 邓石如 曹振镛 王贞仪 高朗亭 包世臣 郑复光 姚莹王茂荫张乐行
张守禹 程长庚 胡光墉 年羹尧 李鸿章 张树声 刘瑞芬 孙家鼐丁汝昌刘铭传 汪莱
近代
杨文会 周馥 吴汝纶 杨月楼 孙多森 程家柽吴樾 范传甲 施从云吴谷
宋玉琳 张汇滔 倪映典 韩伯棠 詹天佑
李经方 段祺瑞 周学熙 倪嗣冲 徐谦 许世英 叶春善 柏文蔚杨小楼王揖唐
张敬尧 陈独秀 冯玉祥 孙多钰 方振武 朱蕴山 刘文典 梅光迪
当代
黄宾虹 柏文蔚 汪孟邹 方振武 王亚樵张治中 陶行知 胡适 张恨水
朱光潜 陈延年 王步文 林散之 李克农 阿英 田间 蒋光慈 乔年 刘开渠
戴安澜 王稼祥 赵朴初 吴作人 张曙 黄镇 侯学煜 ** 杨振宁 邓稼先
严凤英 ** **
中央领导人有:有锦涛 **
范文四:珠海历史名人
开创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之先河的容闳
容闳,字达萌,号纯甫,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先驱和开拓者。他经历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以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为己任,谋求中国社会的革新。其中以开创留学教育之先河为最突出的贡献。
容闳1828年11月17日生于南屏村一个贫苦家庭,父母希望容闳长大后能够成为出色的买办,就送年仅7岁的容闳入读澳门马礼逊预各学堂。后随校迁香港就读。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该校校长布朗带往美国马萨诸塞州孟松学校;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成为该校有史以来,同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毕业于美国高等学府的中国留学生。
毕业后,容闳即归国服务,并从中寻求救国之道。在太平天国运动鼎盛时期,他曾访问太平军领袖,并提出向西方学习使国家富强的施政纲领。同治二年(1863年)起,他投身洋务运动,先后在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苏巡抚丁日昌手下任职。1864年,容闳携带6.8万两银子花费一年多时间从美国购入100多种机器,安置在上海江南制造局(今江南造船厂)。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引进外国先进机器设各的活动。
他坚持民族立场,处处维护国家利益。在投身洋务运动的20多年中,他一直把组织青少年出洋留学,培养中国科技人才,当作毕生追求的救国理想。同治六年(1867年)他将留学教育计划通过丁日昌等呈总理衙门,没有得到答复。1870年他再次通过曾国藩、李鸿章等联名上奏,次年终获朝廷批准:自1872-—1875年组织4批共120名幼童(其中珠海地区23名)赴美留学,由陈兰彬、容闳分别任“幼童出洋肄业局”正、副委员。1875年,陈兰彬、容闳分别任中国驻美正、副公使,容闳兼管留学生事务。1881年,因清廷保守派的反对,留学生事务所被撤销。其时,赴美的120名幼童,除詹天佑和欧阳赓两人大学正式毕业外,其余尚在大中学校学习,不得已终止学业回国。容闳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被迫终止。令人欣慰的是,120名幼童回国后都能洁身自好,为国争光。在20世纪初期,他们为中国的铁路、外交、邮政、电报、海关、国防及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12年4月21日,容闳逝世于美国,终年泓岁。弥留之际,他最牵挂的还是祖国的繁荣富强,他对身边的两个孩子说:“你们回国吧!”美国《纽约时报》等报刊对他的逝世均作了报道。美国的朋友们评价容闳说:“(他)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
为纪念容闳对祖国的杰出贡献,上海交通大学建造了容闳纪念堂,家乡珠海多次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并塑立了纪念雕像。在美国,耶鲁大学、康州哈城、纽约为纪念容闳先后分别举行集会、建立纪念碑和容闳公立小学;在耶鲁大学,容闳与毕业于该校的布什、克林顿等政界名人的肖像并排陈列,成为学校的骄傲,受到师生们瞻仰。
容闳首创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范文五:珠海历史名人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珠海历史名人”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苏兆征——省港大罢工领导人
苏兆征(,,,,—,,,,),广东珠海唐家淇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早年加入同盟会。,,,,年,月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月至次年,,月领导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在中共“六大”及“八〃七”会议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常委,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二、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年任广州苏维埃主席。,,,,年赴莫斯科参加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及第三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均当选执行委员。
杨匏安———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杨匏安(,,,,—,,,,) ,出生于,,,,年,广东珠海南屏北山村人。他是我国华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曾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他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华南地区,促进了当
1
地的新文化运动。大革命时期,他主持国民党改组的具体工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年出席“八〃七”会议,后到南洋等地开展革命活动。,,,,年,月不幸被捕牺牲。著有《扬匏安文集》。
容闳——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先驱
容闳,字达萌,号纯甫,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和开拓者。他经历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戍维新和辛亥革命,以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为己任,谋求中国社会的革新。其中以开创留学教育之先河为最突出的贡献。
容闳,,,,年,,月生于香山县南屏乡(今属珠海市南屏镇)一个贫苦家庭,幼入澳门西塾读书,,,岁入读澳门玛礼逊学校,后随校迁香港就读。清道光二十七年(,,,,年)由该校校长布朗带往美国马萨诸塞州孟松学校;,,,,年考入耶鲁大学,,,,,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成为该校有史以来,同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毕业于美国高等学府的中国留学生。
毕业后,容闳即归国服务,并从中寻求救国之道。在太平天国运动鼎盛时期,他曾访问太平军领袖,并提出向西方学习使国家富强的施政纲领。清同治二年(,,,,年)起,他投身洋务运动,先后在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苏巡抚丁日昌手下任职。,,,,年,容闳携带三万两银子花一年多时间
2
从美国采购,,,多种机
器,安臵在上海江南制造局(今江南造船厂)。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引进外国先进机器设备的活动。
他坚持民族立场,处处维护国家利益。在投身洋务运动的,,多年中,他一直把组织青少年出洋留学,培养中国科技人才,当作毕生追求的救国理想。清同治六年(,,,,年)他将留学教育计划呈总理衙门,没有得到答复。,,,,年他再次与曾国藩、李鸿章联名上奏,次年即获朝廷批准:自,,,,,,,,,年分,批共,,,名学童(其中,,名为香山县幼童)赴美留学,由陈兰彬、容闳分别任“幼童出洋肄业局”正副委员。,,,,年,陈兰彬、容闳分别任中国驻美正副公使,容闳兼管留学生事务。,,,,年,因清廷保守派的反对,留学生事务所被撤销。其时,在赴美的,,,名幼童中,除詹天佑和欧阳庚两人大学正式毕业外,其余尚在大中学校学习,不得已终止学业回国。容闳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被迫终止。令人欣慰的是,,,,名学生回国后都能洁身自好,为国争光。在,,世纪初期,这批留美学生为中国的铁路、外交、邮政、电报、海关、国防及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年,月,,日,容闳逝世于美国,终年,,岁。弥留之际,他牵挂的是祖国的繁荣富强,他对身边的两个孩子说:“你们回国吧~”美国《纽约时报》等报刊均作了报道,
3
美国的朋友们评价容闳说:“他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
容闳首创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黄宽——仁心仁术推广西医
黄宽(,,,,,,,,,)名杰臣,号绰卿,广东珠海人。,,,,年赴英国入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以优异成绩完成大学五年本科的学业。接着他继续攻读病理学和解剖学硕士课程,两年后获得硕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毕业于英国大学并获硕士学位的首名留学生。
,,,,年作为中国第一位医学硕士回到中国后,先在香港开设诊所,次年迁回广州,以毕业精力,在广州从事医疗和医学教育事业。他在广州开设第一家由中国人主持的西医诊所,因其学识渊博,医术娴熟,医德高尚,远近前来就医的中外人士甚多,因他是中国人,深得当地同胞的信赖,推动了西医在广州的流行,到,,,,年其诊所已有床位,,张。自,,,,年起,在自己诊所培养,
名中国西医学生。,,,,年后,曾受命担任过李鸿章医疗顾问,仅半年便辞职,继续专心致志地从事他的医疗和医学教育事业。
,,,,年,月,美国医生嘉约翰在广州创设博济医院(前身为广州新豆栏医局),这是在华历史最久远、影响最大的教会医院之一。嘉约翰曾长期担任该院院长。黄宽也深为嘉
4
约翰敬仰和器重。博济医院开张后,黄宽则常到博济医院协助嘉约翰工作,比如疑难病的会诊、大手术的施行等。许多旅居广东的外国侨民认为黄宽的医术比许多欧美医生还高明,纷纷找他治病。嘉约翰在做手术时,多由黄宽协助或主刀。,,,,年起,博济医院开始招收西医学生,黄宽则参加了该院培养中国学生学习西医的教学工作。,,,,年,医院正式附设南华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系统培养西医的教会医学校,招收男生入学。黄宽和该院院长嘉约翰担任主要教学任务。黄宽教授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学等课程。嘉约翰撰写教材和讲义时,遇到难以翻译的医学词汇问题,总是求助于黄宽,与他精心研究,直到找出最为准确的词汇。,,,,年,学校扩大实验室设备,建立标本室。,,,,年,首次招收,名女生入学。学校基础理论课学习为三年,然后进行临床实习。他们的辛勤努力,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西医人才。不仅如此,经他们的辛勤努力,西医包括它的医院制度、医术医药、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医护宣传等一整套全新的医疗体系,在中国得以传播开来。
,,,,年,,月,,日,黄宽终因过于操劳,不幸于壮年逝世,除了容闳给予他恰如其分的赞誉外,嘉约翰对黄宽的评价是:“黄宽称得上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一个象征,也是中英人民之间友谊的典范。”
唐宝锷——名震天津卫的大律师
5
唐宝锷,,,,,年农历三月十四日出生于上海。族名宗鎏,字秀锋(秀丰),祖籍广东省香山县唐家村(今珠海市唐家湾镇)。唐宝锷是唐族子英房第二十一传裔孙,与近代名人唐绍仪同属子英房,是唐绍仪的侄辈。唐宝锷的祖父名唐永日,是贫苦人。唐宝锷的父亲名唐昭航,字芝耘,因家贫,外出到洋行打工,不久成为买办,后来成为上海唐族“买办世家”和“茶叶世家”的成员之一,与唐廷枢等在上海参与多项商业活动。
唐昭航有十三子、十一女,唐宝锷是第四子。在唐昭航的众多子女中有多人出国留学,后代遍布海内外,其中著名的除了唐宝锷以外,还有第十子唐宝潮(族
名唐宗斌)。
,,,,年容闳提倡、组织官派留学生赴美国,创官费留学之先河。其后,清廷又陆续派幼童赴欧洲留学。,,,,年,中日甲午之役,清廷惨败,开始猛醒,朝野有倡学日本明治维新者,视游学东瀛为富强之要径,乃有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之议。
唐宝锷,,,,年从上海回乡考取秀才。这时正值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注:相当于外交部)首次选派留日学生。唐宝锷应试入选,于,,,,年农历三月派往日本。这是中国官费派往日本的第一批留学生,这一批共,,人,没有幼童,唐宝锷,,岁,是其中最年轻的。
6
唐宝锷,,,,年从亦乐书院毕业后,被清廷任命为驻日本长畸领事馆代理副领事,时年,,岁。两年后,,,,,年唐宝锷调任驻东京公使馆馆员,因为他的日语讲得非常流利,每逢清廷官员赴日访问,他都担任翻译。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