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word】 比较法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比较法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帛镶强’_
比较法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李兴杰
(涉县第一中学,河北涉县056400)
摘要:比较法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喜欢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时,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
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不但教师
乐于运用,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
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理解知识.
关键词:高中地理;比较法;学生参与
一
,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作用
1.比较法有利于巩固知识.学生在学习地理事物和地理
现象的过程中,把已有的地理知识和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
就可以获得清晰的地理概念,掌握新学的地理知识,同时对
旧知识也起了温故和加深的效果.
2.比较法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地
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地理事物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
通过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知道为什么会形成.比较法
能完成这个任务,如将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比
较,便可使学生明白两者都处在亚热带,但因海陆位置不同,
前者由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夏交替控制,造成冬雨
.
o(型特征;而后者由于海陆差异的因素,造成夏雨型的特征.如
此一比较,学生就会知道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
岸,而后者分布在同纬度大陆东岸,二者内在联系和特点清
晰明了.
3.比较法有利于使教材形成系统,便于巩固记忆.地理教
材中不少内容是相对应的,或者是矛盾的对立,但又存在相
互对立的联系,通过比较后理解记住了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通过运用比较法使矛盾对立的知识点
形成系统化.如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就可以从活动时间,
性质,活动方式,造成后果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让学
生记住各自的特点,又形成了季风知识的系统.
4.比较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在比较法运用的
过程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异同,究其因果等,大脑
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拓展了学生的地理思
维空间,同时还锻炼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但提高了教
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地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主要类型
1.类比.就是把同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这是教
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就是以学
生已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为基础,与新讲的地理知识
进行比较,以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个性或共性.
如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热带草原气候”这一内容时,教师
可引导学生分别从分布地区,形成原因,气候特征等几个方
面与亚洲的热带季风气候相比较,通过对比,归纳出这两种
类型气候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同样,运用比较法也可以
对两个地理区域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状况
等各个方面分别进行比较.即讲授某一地理事物时,引用学
生已学过的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共同特征,也具
有相异的特征.如日本与英国气候的比较,我国长江中下游
平原与同纬度的西亚北非,二者同为300N左右,为什么气候
与景观完全不同?再如北美洲与南美洲地形的比较,二者都
具有北宽南窄的轮廓特点,西部都是高山区,南美洲的东部
则平原与高原交错分析.
2.自比.就是对同,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因为这种比较是从时间跨度上进行的
纵向比较,所以也称纵比.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自我比
较,可以提示其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各个异同点,了解地理事
物和现象的现在和过去,探索其发展变化趋势.如新中国成
立以来我国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的基本特点,1950—1960
年速度快,1960—1980年速度减慢,1980年至今速度加快.进
一
步结合其间我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主要形成原因.
又如关于”欧洲南部和北部山地特点”这一内容,如果教师仅
采用讲授法,按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述,就很难使学
生形成较深的印象.这时教师若采用比较的方法,首先根据
有关内容列出简表,再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填写,然后
将两者加以对比,找出其区别所在,这样,教师不必作过多的
讲解,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专题比较.就对一个单元,几个国家或几个地区的某一
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对
某一地理知识形成完整的概念,便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和现
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能够使分散的知识
系统化.例如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地形虽然都分为三
个部分,但具体说来又各有不同.讲述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
生将这三大洲的地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启发他们总结归
纳,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学生对所学知
识掌握得更准确和牢固.
4.综合比较.这是一种对要素较多,综合复杂的比较法,
一
般用在复习课.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
要素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
分析能力.如讲完农业主要地域类型后,可列表比较水稻种
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等地域类
型的分布地区,气候,地形,主要畜种或作物,典型案例等.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比较法的优势,以便于
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
范文二:如何形成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何形成知识的内在联系
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思考是一种深层的学习,思考是将一般性知识转化为智慧知识的唯一途径。
一、 在本学科知识间建立联系
思考:是在知识间建立起内在的逻辑关系,在前后概念与概念之间,建立起恰当的联系,使不断获得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然而,你在学习时,是一部分一部分来获得的,如果你将它们随意地储存在大脑里,就会人为地破坏知识内在的联系,使之变成一盘散沙。当你需要从大脑中提取这些知识时,就会发现你不能将原本是一个整体的知识,轻松地提取出来。这就是说,你应该在获取知识时,就应该同时建立起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这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
怎样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呢?
⑴把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想、对比,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用一组联想词将它们连接起来。
⑵分析、归纳出前后概念的侧重点、相容性,为它们创造一个契合的条件和约定。 ⑶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物”,它会将你在不同阶段学习到的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联系起来。
二、 在各学科知识间建立联系
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知识本身是一个整体,为了学习、科研和教学的需要,才将它们分成不同的学科。它们彼此有着自身独特的属性、范畴、基本概念和规则。然而,它们又有着共同的地方,都是人类在社会、科技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智慧,都符合事物的自然运动规律,都是自然在人大脑中的反应和认识。所以,我们可以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视为一个整体,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
比如:数学是研究数的逻辑关系的,又是一种数学逻辑思维方法,哲学也是研究逻辑的,是关于思维逻辑的,两者的共性是逻辑性,两者的侧重有所不同,前者是数的逻辑,后者是思维的逻辑。另外,语言有语言逻辑,化学是化学反应的因果逻辑等。这些逻辑的来源都归属于“自然秩序”。
每一个自然学科,都与其它的学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彼此的科学研究成果,都能为其它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理论论据。学科之间的交叉部分,构成了新的研究领域,这就是边缘科学。从这一点就更能说明,知识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内
在联系。要想把一般性的知识构成知识网络,除了需要构建横向联系的知识环之外,还必须构建纵向的知识链。
三、 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是指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你只有把你所学的知识,看成一个整体,才能够在各种知识之间融会贯通思想与观念。融会贯通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一种认识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思想与观念。如果你不认为各种知识之间是相通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你就会把它们分割开来;如果你认为各种知识之间是相通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你就会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个认为,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与观念。
奇思妙想:在学习和应用知识时,你可能产生一些奇思妙想,这就是创造的萌芽,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你千万不可随意将其放弃,认为它与学习无关。我们所要追求的正是这些奇思妙想,它具有戏剧性的引导作用:有时它会把你带入思维的沼泽地,让你久思不得其解;有时它会把你带入思维的绿洲,让你乘着思维的快车纵横驰骋。奇思妙想就是一种新发现,很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和科研方法。所以,我们千万不可随意放弃这些奇思妙想。
创造:只有将你所学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构建知识网络。知识之间的联系,一种是已知的、需要我们掌握的;另一种是未知的、需要我们创造的。如果你只能建立那种已知联系,你所获得的知识结构,是那种只适合做重复性脑力劳动的知识结构;如果你能够建立起未知的、创造性的联系,那么,你就拥有了具有创造性的知识结构,你就会获得创造的智慧。这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
范文三:道德与规则的内在联系
浅谈道德与规则的关系
【摘要】从胡适先生的话里,不难解读出他对空谈道德而忽略规则运作现象的批判。在现实生活中,规则和道德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个概念,并且,在某些方面,这两个词似乎是有共通之处的,譬如都会对人有约束作用。可是,我们也许忽略了一些关于这两者的问题,譬如道德与规则之间有什么联系,诸如此类,而这些问题便是本文要谈的主要内容。
一,道德与规则,何者为本原,
说起这个话题,那我们必定先要了解一下道德与规则的涵义。字典是这样解释道德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这个解释中提到了两个词,准则与规范。对,准则与规范,而这两个词浓缩一起岂不就是规则,难道说,道德其实也是一种规则,不妨先做这样的猜想吧。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字典对规则这个词的解释,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规律,法则。原来规则是被“规定”出来的,还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称之为规则。可是这很容易引起矛盾,比如对一个游戏而言,必然有它自身的规则,而游戏的玩家自然也是需要遵守的,可要是偏偏就出现了一个没遵守规则的玩家呢,我想实际生活中肯定不乏其例,那是不是原来的规则就不叫规则了,这样的答案显然与现实相背,哪有规则说无即无的道理,可别忘了,上述的推理是建立在对“大家共同遵守”这个词的理解上
的,看来这个词的含义并不能一般性的理解,我们需要重新来审视这个词。我是这样理解“大家共同遵守”的,对已被规定的规则,即在游戏开始之前,这个规则的制定大家是没有非议的,大家理应都遵守这个规则,若是有少数人出于某种原因违犯,那些人将会被强制遵守。这样的解释,看来是能符合其含义的,这样即便出现那没遵守规则的“少部分人”,也跳不出规则的制约而必将受到惩罚,即所谓的“强制遵守”。
这样一来,所提出的猜想怕是成立的,准则与规范,既是准则,便不容侵犯,既是规范,便不可违背,那么道德看来是规则,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则,它是规则的一种,它强制的手段便是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作用。
就现实看来,是这样的。
二,道德之名
根据上面的推断,道德是规则的一种,可是貌似又不是这样,起码我们听起来可能不是这样。道德,这是多么高贵而富有内涵的词语,而规则,更多带给人们的感受是强制性,被迫性,不管怎么说,恐怕都不会赋予它高贵的身份。这样,问题便又出现了,简言之便是,高贵也是不高贵的一种,听来却也是可笑,然而这在现实中却并不矛盾。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例子,正方形也是矩形的一种。只要有几何学基础的人肯定是不会否认这一说法的,正方形并不等于矩形,可正方形是能由矩形变来的。再如一个更贴近的例子,优秀的学生是学生的一种。不难类比。道德确是规则的一种,只不过道德是规则中“优
秀”的那一部分而已,为了更好的区分,或者说大一点是弘扬正能量,我们冠之以“道德”之名,正如我们提出诸如“尖子生”,“三好生”这样的口号一样。
道德既然是“优秀”的规则,总需要有不普通的地方,需要有大家一致赞赏的地方,需要比其他规则更为出色的地方,事实证明道德确实具有这些属性。而这些属性是从哪儿来的,就好比你说一个学生是优秀的学生一样,你凭什么说他是优秀的学生,答案怕是只有一个,比较。诚然,只有通过比较,属性才有了意义。优秀的学生之所以具有优秀的属性,必然是存在很多不算优秀的学生。道德之所以成为优秀的规则,也必定存在不算优秀的规则。道德是什么,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则,并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然而现实中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则却有不少,大到国家的宪法法律,小到一大学寝室室友共定的规则等等,而将道德与这些规则相比,优秀之处并不难发现,即体现在“强制遵守”的程度上。譬如你犯了法,怕是无论如何都逃不了法律的制裁,终将受到审判,再譬如你违背了寝室规定,总会招来室友对你的不满与批评,然而道德呢,若你在骑自行车时闯了红灯,这肯定不符合道德标准,然而如何被强制执行呢,恐怕至多是你的良心受到了些许谴责,别无其他。而你的内心会受到谴责,即是说明你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这样的效果无疑是比任何外物告知你的问题要好得多。道德总是能以最无声的方式起到最佳的效果,这是道德的优势,更是道德的力量,道德独具的魅力。
三,没有规则,道德将何去何从,
前面提到道德在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规则中独具魅力,优势显而易见,是花园中最吸引人,最获口碑的那一朵。可是,即便是如此迷人的花朵,也必定是由最初的花籽发育而来,并加以精心的浇灌,培育。所以花籽才是花朵最初的形态,是花朵的本质。道德作为一朵如此美丽迷人的花儿,它的花籽是什么,没错,是规则。说到底,道德也是规则的一种,只不过是比较“优秀”的规则而已,但它仍源于规则,没有规则,没有长时间的酝酿,发育,是不会形成道德的。现在看来,闯红灯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在我们的意识里,怕是早已清楚闯红灯是种错误的行为。正是由于这样的规定,我们在长时间的遵守中,将其内化成了道德。若是忽视规则,整天只空谈道德,这样的道德还会有意义吗,
四,道德的多解释性
谈及这个性质,想必将能更好的说明只有道德的社会并不可行的道理。多解释性,顾名思义,就是对同一个问题,道德解释往往多样的属性。而道德是具有这样的属性的,因为不是每个人的心灵思想都趋向一致,譬如,不是每个人都会认为骑车闯红灯不道德一样。道德能对人的现实行为起到约束作用,舆论压力并非主导力量,更多的其实是人们的思想,品格以及行为的动机,而这些难以趋同。我们前面提到道德并没有明文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方式具有优势,然而其劣势却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道德。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在不同人的眼里往往不同。譬如公交车让座问题,为老弱病
残让座是共识,可要是某人让出一个座位,而车上老弱病残都有,这种情况下该给谁让座呢,怕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吧。更为可怕的是,如果道德被曲解呢,毕竟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社会怕是也不乏其人,那样带来的后果注定是不利的。一旦道德的作用被无限夸大,其规则的本质将被扭曲,那么它的约束作用将会严重弱化甚至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
道德是我们需要的,而规则更是我们需要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只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非最长的木板。如果把社会比作一只木桶的话,规则就是最短的那块木板,道德则是最长的那块木板。一个社会的稳定程度往往取决于规则是否建立和完善,而与最高道德标准没有太大关系。
魏政
2015.12.7
范文四:论四个全面的内在联系
精品文档
论四个全面的内在联系
(1)重大意义:“四个全面”,是**同志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坚定中国自信、发展中国道路、优化中国模式、总结中国经验,带领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来的,既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又是实践创新的巨大飞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开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确立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总方略。
开启接续打造“中国优势”的新篇章。
(2)内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 20
精品文档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逻辑关系:“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具有“总分总”的逻辑结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为支撑,共同支撑和推动奋斗目标的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路径、关键一招、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方式和可靠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使我们党坚强起来,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因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坚强保证。
2 / 20
精品文档
论四个全面的内在联系 [篇2]
正确把握四个全面的内在关联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四个全面”的论述,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思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二个全面”到“三个全面”
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第一个“全面”。随后,我们党又相继召开了两次非常重要的中央全会,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三中全会聚焦改革问题,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四中全会聚焦法治问题,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就是第二个“全面”和第三个“全面”。
关于第二个“全面”和第三个“全面”的关系,****有个形象化的比喻,那就是认为它们是“姐妹篇”:一张是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一张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路线图。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侧重于整体性,更多的是横向展开;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侧重于具体性,更多的是纵向
3 / 20
精品文档
深入。前者是对后者的统领,其主基调是立行立改;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其主基调是建章立制。二者一破一立,同属实现治国理政现代化的一整套顶层设计方案,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两张路线图相互交织、交相呼应,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吻合,在一个时间轴上徐徐展开。至此,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总体思路日渐清晰。
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
“三个全面”的提法,最先出自于****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所作的说明中。他讲到,作为决定起草突出考虑之首的问题便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工作部署,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
第四个“全面”,则是2015年9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最先提出的。他指出:“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这样便第一次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概念。同年12月中旬在江苏
4 / 20
精品文档
调研时,他又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至此,“四个全面”正式出炉。
“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管党治党最显著的特征一个是“从严”、一个是“全面”。从严,就是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扎紧织密制度的笼子,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全面,就是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五大建设。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 “四个全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观在治国理政上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治国理政涉及到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
5 / 20
精品文档
无论是改革、还是法治、抑或是治党,其本身都是一个诸要素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注意系统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即一来改革、法治、党建本身都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二
来还要时不时地能够跳出改革、法治、党建自身的局限,从系统思维和整体推进的高度来观察处理问题。
从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一条红线在其中。一方面,法治建设实质上是对原有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分配,也需要改革的智慧和勇气;另一方面,改革创新也离不开依法授权和法治保障,以确保各项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都是围绕制度文明来展开的,都是为了建设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互为因果,体现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关系。
“四个全面”之间相互关联,交互作用。就目标本身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两个百年”“中国梦”一起层层递进、一以贯之。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之间也具有内在统一性。其中,小康是目标,改革是动力,法治是保障,治党是关键,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四个全面”的思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初见端倪,“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质
6 / 20
精品文档
上就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在对十八大总体工作部署分步研究、有序推进基础上的逻辑展开和实践深化。
论四个全面的内在联系 [篇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简称“四个全面”)是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治国理政方略的进一步完善,是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针。我们要充分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崭新内涵,正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四个全面”为行动指针,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中作出我们的重要贡献。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崭新内涵
“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如果把它单列出来,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只要我们把握了这些提法的前后变化,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所作的新论述,并且把“四个全面”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提出来的,就能清楚地看出“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己经有了崭新的内涵。
7 / 20
精品文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这个概念,是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把它与“翻两番”“中国式现代化”等概念一起提出来的。后来,“小康”成了我们党制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前两步的目标。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对“小康”的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从“总体小康”目标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到21世纪初开始建设“全面小康”。从十六大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四个方面内容,到十七大增加了建设生态文明新的内容。从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常态阶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论述。美好的蓝图越来越清晰,中国共-产-党要实现的 “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一步步地接近。
根据《**谈治国理政》一书关于全面小康的论述,今天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
**还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很接地气的话语,把再
8 / 20
精品文档
过几年我国就要实现的全面小康具体化。“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从而赋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新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后,30多年来,改革开放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改革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用言简意赅的两个“关键一招”加以概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最强音,那么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鲜明的特征。
翻开《**谈治国理政》一书。在18个专题中论述篇幅最多、分量最重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强调了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改革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辙。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论述了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9 / 20
精品文档
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有序、协调地推进改革,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落到实处。**关于改革的系列论述,给全面深化改革增添了新内容。
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2015年,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这一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共出台370项改革举措,完成了108项改革任务,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效果之显,前所未有。十八大以来迄今,全面深化改革步入一个新高度,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全面依法治国。以研究并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样,受到了举世关注。因为这是外部世界观察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如何治国理政的“窗口”。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看到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于中国今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因为他们看到了这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全会,第一次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第一次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第一次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等。他们评论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中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纲。
在我们看来,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到以**同志为
10 / 20
精品文档
**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棋局中来考察,要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体会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无不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支撑、由法治来贯穿。从简政放权不断深入,到民生事业逐渐完善;从经济改革纵深推进,到反腐倡廉抓铁有痕,法治都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果把治国理政比喻成书写一篇大文章,那么写好依法治国就是其中的精彩篇章。治理体系中,法治体系是关键环节;治理能力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是最重要内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如同奔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鸟之双翼。
全面从严治党。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雄辩证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主轴,中华民族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振奋人心的目标,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这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打铁还需自身硬”。 中国共-产-党人只有自身过硬、能力过人,才会有“主轴”的支撑力和“核心”的凝聚力。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从首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到党要管党;从我们党要做到“三个代表”,到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无不围绕着要把党自身建设好这个主题。
11 / 20
精品文档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继承优良传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肇始,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反腐倡廉为抓手,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分析了“四个全面”的形成和**对“四个全面”的新论述、新拓展、新贡献。那么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是需要我们加以全面认识和正确把握的。**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对此做了简明而透彻的分析。
**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
12 / 20
精品文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盖彰。”这就是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进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从**的这段重要论述,可以看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目标与举措的辩证统一,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结合,“四个全面”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
13 / 20
精品文档
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全面小康、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不仅勾画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也勾画出了“第二个一百年”目标中的中国未来蓝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的今天,我们要高度重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着眼于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发展既是当今世界潮流,又是当今中国主题。无论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还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因为它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致力于实现的目标。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强调:新常态下的中国,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审视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既是驱动力,又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又是精神状态。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不变主题,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历史实践。党的十八大就
14 / 20
精品文档
是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结合起来加以论述的。还要看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齐头并进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只有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四个全面”中去定位,放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去把握,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说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为什么新一轮改革要在各个领域统筹推进,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新常态下推动我国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举措,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支撑、基本保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因此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改革成果需要法治固化,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依法治国首先要依规治党,依规治党才能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是辩证统一的。在党中央把法治确定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和要求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的背景下,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只有做到**所要求的,全社会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大局中去,法治才能成为中国前进的坚强保障,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
15 / 20
精品文档
生态良好的蓝图。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统一,体现了党的建设与治国理政的统一。前已论及,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正如**指出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因此,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论四个全面的内在联系 [篇4]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四个全面”的论述,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思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二个全面”到“三个全面”
16 / 20
精品文档
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第一个”全面”。随后,我们党又相继召开了两次非常重要的中央全会,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三中全会聚焦改革问题,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四中全会聚焦法治问题,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就是第二个“全面”和第三个“全面”。
关于第二个“全面”和第三个“全面”的关系,****有个形象化的比喻,那就是认为它们是“姐妹篇”:一张是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一张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路线图。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侧重于整体性,更多的是横向展开;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侧重于具体性,更多的是纵向深入。前者是对后者的统领,其主基调是立行立改;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其主基调是建章立制。二者一破一立,同属实现治国理政现代化的一整套顶层设计方案,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两张路线图相互交织、交相呼应,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吻合,在一个时间轴上徐徐展开。至此,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总体思路日渐清晰。
从“三个全面”到“四个全面”
17 / 20
精品文档
“三个全面”的提法,最先出自于****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全会所作的说明中。他讲到,作为决定起草突出考虑之首的问题便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工作部署,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
第四个“全面”,则是2015年9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最先提出的。他指出:“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这样便第一次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概念。同年12月中旬在江苏调研时,他又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至此,“四个全面”正式出炉。
“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18 / 20
精品文档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管党治党最显著的特征一个是“从严”、一个是“全面”。从严,就是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扎紧织密制度的笼子,让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全面,就是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五大建设。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
“四个全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观在治国理政上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治国理政涉及到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无论是改革、还是法治、抑或是治党,其本身都是一个诸要素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注意系统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即一来改革、法治、党建本身都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二来还要时不时地能够跳出改革、法治、党建自身的局限,从系统思维和整体推进的高度来观察处理问题。
从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一条红线在其中。一方面,
19 / 20
精品文档
法治建设实质上是对原有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分配,也需要改革的智慧和勇气;另一方面,改革创新也离不开依法授权和法治保障,以确保各项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都是围绕制度文明来展开的,都是为了建设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互为因果,体现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关系。
“四个全面”之间相互关联,交互作用。就目标本身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两个百年”“中国梦”一起层层递进、一以贯之。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之间也具有内在统一性。其中,小康是目标,改革是动力,法治是保障,治党是关键,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四个全面”的思想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初见端倪,“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质上就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在对十八大总体工作部署分步研究、有序推进基础上的逻辑展开和实践深化。
20 / 20
范文五:如何驾驭教材的内在联系
怎样研读教材之一-如何驾驭教材的内在联系
――小学数学2006年12月教研综述
陈艳梅
教材是部分教学专家在一定的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诠释,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研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必备环节,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那么,怎样研读好教材呢?
一般情况下,首先是要驾驭教材的内在联系,其次是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第三是要钻研教材中的练习题,第四要分析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下面,就如何驾驭教材的内在联系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了解各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
案例一: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见附件)
当前,我们许多学校在安排教学任务时,有的老师专教低年级,有的专教高年级,这样很容易造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如果教师自己不注意去了解教材的内容,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不容易的。因此,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了解并把握每一个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二、了解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案例二:《认识更大的数》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
---
---? 众所周知,数学教材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许多概念都是联系紧密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发展。因此我们在进行单元备课时,都设置了“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
后联系”这个栏目,不仅能了解教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教材前后的联系。只有掌握了数学教材的来龙去脉,驾驭了全部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在教学中就能前后呼应,融会贯通。
三、明确单元的教学框架
案例三:《千克、克、吨的认识》教学框架
在研读教材时,要从大到小,从全套到一册,从一册到一个单元,最后到一节课,确定这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走一步、看两步、想到第三步。
附件: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陈艳梅
11
12
参考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第一至六册
2005年3月23日
完成第一稿
13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word】比较法利于学生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