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过秦论重点字词
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座号:______
?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
填写下列加粗?(或下划线)字词的意思或?者用法
有席卷天下,包、囊括
内立法度,务耕织,
外 连衡 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 而取 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
因遗策
南取汉中,西、东、北
会盟 而谋 弱秦,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 致天下之士,
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此四君者,
约从 离衡,
中山之众
之属、之徒、之伦
制其兵。
仰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流血漂 橹。
因 利乘 便
延及孝文王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 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 而 鞭笞天下,
以为桂林、象郡; 却匈奴七百余?里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焚百家之言
以 愚 黔首 隳名城
铸以为 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
因 河 为池,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瓮 牖 绳 枢之子, 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蹑足行伍之间?, 而崛起阡陌之?中,
将数百之众,
转 而攻秦,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自若也。 非及向时之士?也。
与陈涉度长絜?大, 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为天下笑者,何也,
范文二:[讲解]过秦论重点字词
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座号:
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
填写下列加粗(或下划线)字词的意思或者用法
有席卷天下,包、囊括
内立法度,务耕织,
外 连衡 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 而取 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 因遗策
南取汉中,西、东、北
会盟 而谋 弱秦,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 致天下之士,
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此四君者, 约从 离衡,
中山之众
之属、之徒、之伦
制其兵。
仰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流血漂 橹。
因 利乘 便
延及孝文王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 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 而 鞭笞天下,
以为桂林、象郡; 却匈奴七百余里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焚百家之言
以 愚 黔首 隳名城
铸以为 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
因 河 为池,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瓮 牖 绳 枢之子, 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蹑足行伍之间, 而崛起阡陌之中,
将数百之众,
转 而攻秦,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自若也。 非及向时之士也。
与陈涉度长絜大, 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范文三:《过秦论》重点字词及翻译
《过秦论》重点字词及翻译
1. 翻译
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共同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于是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秦国人敞开关口迎敌,九国的军队,徘徊着不敢前进。秦国没有耕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于是合纵解散盟约破坏,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赔秦国。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因而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前来朝拜。
传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大事。
到了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来驾御天下,吞并了西周、东周,灭掉了诸侯国,登上了尊贵的皇位而统治全中国,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越族各部落的头领,俯首投降,听众秦国小官吏的摆布。秦始皇就派大将军蒙恬在北方筑起长城守卫边防,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方来牧马,已亡六国的遗民不敢拿起武器仇雪恨。 于是秦始皇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企图使百姓愚蠢糊涂;毁坏著名的城堡,杀害杰出的人物;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天下的老百姓。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依靠亿大高的华山,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把这作为坚固的屏障。优秀的将领,强劲有力的弓弩,把它险要的地方;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投置了锐利的兵器,而谁敢把他怎么样。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以为函谷关中这样坚固,象是千里的铜墙铁壁,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
秦始皇死后,遗留下来的威望还震慑着边远的地方。
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一个耕田作奴隶的人,而且是一个被征调往渔阳守边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平常人,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才能德行和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出身于军队之中,却在田野里突然起义,率领疲惫困乏的士卒,带领几百人,转过头来,攻打秦朝;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体那样紧紧跟着。殽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
要说这时秦朝的统治力量,并没有缩小减弱啊。雍州的土地,殽山函谷关的坚固险要,仍然象从前那样啊。陈涉的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九国的君王尊贵;农具木棍一类的东西,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守卫边塞的戍卒,不比九国的军队强,深远的谋划,行军作战的策略,也不如从前的那些谋士。但是成功和失败却有不同,功绩事业也恰恰相反。试拿殽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比长短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并论了。但是秦国靠不大的地方,得到帝王的权势,统辖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国来朝拜,已经有了一百多年了;然后把天下作为家,把殽山函谷关作为内宫;然而一个人发动起义,帝王基业就毁灭了,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没有实施仁义,攻取天下守住天下的形势就不同啊。
2. 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 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2. 孝公既没:没,同“殁”,死。
3. 合从缔交:从,通“纵”。
4. 约从离衡:从,衡,通“纵”、通“横”。
5.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
6.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同“敝”,困乏,疲惫。
7.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
8. 始皇既没:没,同“殁”,死。
9. 氓隶之人:氓,通“甿”,耕田的人。
10. 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同“崛”,突起。
11. 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12.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再加上。
二、古今异义
1.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2. 于是六国之士:于是,在这时。
3. 委命下吏:委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
4.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边疆的屏障。
5. 而迁徙之徒也:迁徙,被征发。
6.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河,黄河。
7.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崤山以东。
8. 流血漂橹:橹,盾牌。
9. 宽厚而爱人:爱人,爱护百姓。
10. 赢粮而景从:赢,担负。
11. 分裂山河:山河,江山、国土。
三、一词多义
1、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 收天下之兵:兵器。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兵器。 斩木为兵:兵器。
2、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 追亡逐北:逃跑溃败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亡,灭亡。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亡,灭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逃跑、逃脱。(《廉颇蔺相如列传》)
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消亡。(《六国论》)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死亡。(《赤壁之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愚公移山》)
3、弱:
会盟而谋弱秦:使??弱,削弱。 弱国入朝:弱小。
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弱。
不若孀妻弱子:年少。
4、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岳阳楼记》)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缝制。(《齐桓晋文之事》)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压制、控制。(《赤壁之战》)
5、因:
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因利乘便:乘着。
因河为池:就着,凭借。 虎因喜,计之曰:因此。
6、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牢固、坚固(的地势)。(《过秦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孟子》)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坚持、坚决。(《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因此。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本来、原来。(《信陵君窃符救赵》)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执、顽固。(《阿房宫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然、诚然。(《报任安书》
7、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锐利、锋利。(《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快。(《劝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条件好。(《孟子·公孙丑》)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过秦论》)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利益、好处。(《捕蛇者说》)
商人重利轻别离:利润。(《琵琶行》)
8、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过秦论》)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丢失的东西。(《封神演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师说》)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出师表》)
9、度:
宁信度,无自信也:尺码、尺度。(《韩非子》)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程度、限度。(《论积贮疏》)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过秦论》)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风度、常态。(《荆轲刺秦王》)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写、创制。(《扬州慢》)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考虑、思虑。(《(指南录)后序》)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过秦论》)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推测、猜测。(《问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渡”,过。(《木兰诗》)
10、北:
追亡逐北:逃跑溃败的军队。 北收要害之郡:向北。 将军战河北:北面。
11、致: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致万乘之势:到。 而致千里:到达。
12、延:
延及孝文王:延续。 秦人开关延敌:迎。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四、词类活用
1.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形作名,险固的地方。
2. 因利乘便:利,便,形作名,有利的形势。
3.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形作名,坚固的屏障。
4. 自以为关中之固:固,形作名,险固的地方。
5.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形作动,变小变弱。
6.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名作动,登上。
7.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笞,名作动,用鞭子、竹杖打。
8.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下,名作动,到??去。
9.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名作动,称帝称王。
10.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枢,名作动,做窗户、系绳子。
11. 将数百之众:将,名作动,率领。
12.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作动,引,招致。
13.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语,名作动,谈论。
14. 过秦论:过,名作动,推究指责??的过失。
15.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名作状,像席子一样、像包一样、
像囊袋一样。
16. 内立法度:内,名作状,在国内。
17. 外连衡而斗诸侯:外,名作状,对外。
18.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西,东,北,名作状,向南、
向西、向东、向北。
19. 南取百越之地:南,名作状,向南。
20.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名作状,在北方。
21.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南,名作状,向南。
22.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名作状,以破瓮、以草绳。
23.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名作状,像云、像回声、像影子一样。
24. 追亡逐北:亡,北,动作名,逃跑溃败的军队。
25. 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动,使??自相争斗。
26. 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动,使??弱,削弱。
27. 约从离衡:离,使动,使??离散。
28. 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动,使??亡,灭亡。
29.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动,使??却,击退。
30. 以愚黔首:愚,使动,使??愚,愚弄。
31. 隳名城:隳,使动,使??隳,毁坏。
32. 聚之咸阳:聚,使动,使??聚,集中。
33.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动,使??弱,削弱。
34.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动,使??亡,灭亡。
35.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动,使??朝拜。
五、特殊句式
1. 铸以为金人十二 数量短语后置句
2.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宾语前置句
3. 自若也 宾语前置句
4. 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介宾后置句
5.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介宾后置句
6.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介宾后置句
7.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判断句
8.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判断句
9.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被动句
10. 为天下笑者,何也 被动句
范文四:过秦论中的人物
《过秦论》涉及人物简介
1、晁错(前200~前154):西汉政治家、政论家。颍川(今河南南禹县)人。早年学申商刑名之学,后以通晓文献大典故任太常掌故。文帝时,被派往故秦博士伏生处接受《尚书》的传授。诏以为太子舍人,历任博士、太子家令。深得太子(即后来的景帝)宠信,号为“智囊”。景帝即位,任内史,迁御史大夫。晁错力主改革政治,法令多所更定,并倡仪削减诸侯封地,遭到诸侯王和贵族官僚的强烈反对和嫉恨。吴楚七国叛乱时,他为政敌袁盎等所谗害,终于被杀
晁错文三十一篇,今存者不到十篇,以《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言兵事疏》为最有名,论述关于经济兵事、边防等问题,主张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广积粮食。其文论事说理,切中要害,分析利弊,具体透彻,唯文采略逊于贾谊。
2、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战国卫人。姓公孙名鞅。以封于商,也称商鞅、商君。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入秦历任左庶长、大良造。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使秦国富强。孝公死,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车裂死。史记有传。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
3、孟尝君:战国时齐贵族。姓田名文,承继其父靖郭君田婴的封爵,为薛公。以好客著称,门下食客至数千人。齐湣王使孟尝君入秦,被扣留,孟尝君靠门客中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逃出秦国,归为齐相。后因受齐湣王疑忌,出奔为魏相,联秦燕赵攻齐。湣王死,返国。卒,谥为孟尝君。
4、平原君:公元前?~前251年。原名赵胜。战国赵武灵王子,惠文三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三任赵相。相传有食客三千人,与齐孟尝君(田文)、魏信陵君(魏无忌)、楚春申君(黄歇)称为四公子。惠文王九年,秦国赵都邯郸,平原君用毛遂计与楚订立盟约,求教于魏,破秦存赵。见史记本传。
5、春申君:公元前?~前238年。名黄歇。战国楚人。顷襄王时,出使于秦,止秦之攻。孝烈王立,以歇为相,封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改封于江东。曾救赵却秦,攻灭鲁国。相楚二十五年,有食客三千余人,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俱以养士著称,后人称之为四公子。孝烈王死,歇为李园所杀。《史记》有传。 6、信陵君:名无忌,战国魏安釐王异母弟。封信陵君,有食客三千。魏安釐王二十年,秦围赵,魏使晋鄙领兵救赵,鄙怕秦兵势强,按兵不动。信陵君使如姬从宫里窃得调兵的虎符,杀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后为上将军,率五国兵,大破秦军。因功高名盛为魏王所忌,遂称病不朝,病酒卒。《史记》有魏公子传。
7、乐毅:战国燕将。魏乐羊之后。好研习兵书。自魏使燕,燕昭王任为上将,联赵楚韩魏,总领五国兵伐齐,攻占七十余城,帷莒即墨未下,以功封于昌国,号昌国君。燕惠王即位,齐行反间计,惠王使骑劫代毅。毅惧诛,出奔赵。齐因兴兵,大破燕军,尽復失地。毅在赵,赵封于观津,号望诸君。燕惠王乃致书毅为谢,毅复通燕,往来燕赵间。卒于魏。《史记》有传。
8、孙膑:战国齐人,孙武的后代。(吴越春称阖闾内传作吴人)与庞涓同学兵
法。后涓为魏将,嫉膑之才,召膑到魏,施以刖刑。后齐使者载膑归齐,威王以为师。膑为齐谋击魏,涓智穷兵败,自杀。膑由是显名。《史记》附孙武传。1974年山东临沂出土孙膑兵法残简共二二三简,五九八五字。
9、孙武:春秋时齐人。名武,也称孙武子。以兵法求见吴王阖庐,用为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汉书艺文志》兵家著录《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今有十家注本。《史记》有传。
10、吴起:公元前?~前378年。战国时卫国人。曾从学于曾参。初仕鲁,后仕魏,魏文侯用为将,攻秦,拔五城,为西河守以拒秦。为魏相公权所忌,奔楚,楚悼王用为令尹。起为将同士卒共甘苦;为相明法令,捐不急之官,务在富国强兵。楚之贵戚大臣多怨起。悼王死,被宗室大臣杀害。汉书艺文志兵家有吴子四十八篇。今本六篇,为后人依讬的作品。
11、苏秦:公元前?~前317年。战国时东周洛阳人。初说秦惠王吞并天下,不用。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为纵约之长。嗣纵约为张仪所破,苏秦遂至齐为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刺死。《史记》有传。
12、陈涉(陈胜)
公元前?~前208年。秦阳城人。字涉。秦二世元年七月,与吴广率领戍卒九百人,在蕲县大泽乡揭竿而起,诈称公子扶苏楚将项燕,时诸郡县苦秦苛法,云集响应。既占领陈县,胜乃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与秦将章邯战,兵败还至下城父,为其御庄贾所害。见《史记·陈涉世家》、《汉书》本传。
13、廉颇:战国赵将。赵惠文王时,颇率师破齐,取晋阳,拜为上卿。与蔺相如结为刎颈之交。长平之役,坚壁固守三年,使秦师老无功。后赵中秦反间计,以赵括代廉颇,秦遂大败赵军,于长平坑赵卒四十五万。赵孝成王十五年,颇又领兵大破燕军于鄗,封信平君,任相国。悼襄王时,获罪奔魏。后赵数困于秦兵,欲复用颇,颇亦思赵,又为人谗沮,未果。由魏至楚,为将无功,病死寿春。《史记》有传。 14、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孔丘,字仲尼,后世尊称为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去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他熟悉古代经典,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形成为一个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要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成为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丘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史记》有《孔子世家》。
15、墨翟:公元前478?~前392?年。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者。鲁国人,作过宋国大夫,死于楚国。一说是宋国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反对儒家的繁礼厚葬,提倡薄葬、非乐。他的学派叫墨家,墨家具有严密的组织,墨子自己以钜子(也作巨子,即“大师”)的身份带着学生到各国进行政治活动。
16.宁越,中牟人,汉书艺文志有宁越子一篇,属儒家,他大约和吴起同时期也就是战国中早期的人,赵人,他读书15年事周威公《吕氏春秋》曰:齐攻廪丘,赵使孔青将而救之。与齐人战,大败齐人,得尸三万,以为二京。甯越谓孔青曰:惜矣!不如归尸以内攻之。彼得尸而府库尽於葬,此之谓内攻之
17.带佗:《易林·益之临》说:“带佗、儿良,明知权兵,将师合战,敌不能当,赵、魏以强”可知他们是赵,魏的将领。事迹不详
18.倪良就是儿良
19.杜赫:《吕氏春秋》曰: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高诱曰:杜赫,周人也。
20.齐明:《战国策》:东周齐明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已求地於东周也。高诱曰:齐明,东周臣也
21.周最:《战国策》:齐令周最使郑,立韩扰而废公叔,周最患之。高诱曰:周最,周君之子也。仕於齐,故齐使之也。
22.陈轸:《战国策》:秦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轸曰:然。高诱曰:陈轸,夏人,仕秦亦仕楚也
23.邵滑:《韩非子》:于象谓楚王曰:前时王使召滑之
越,五年而能成之。《史记》:范蠉对楚王曰:王前尝用召滑而郡江东。召音劭。滑音依字。
24.楼缓:《战国策》:秦王伐楚,魏王不欲楼缓谓魏王曰,不与秦攻楚,楚且与秦攻王,王不如令秦楚战,王交制之。高诱曰:楼缓,魏相也
25.苏厉:苏秦的弟弟因燕子而求见齐王,齐王怨苏秦,欲囚苏厉,燕子为谢,遂委质为齐臣。又曰:乐毅贤而好兵,为魏昭王使於燕,燕昭王以客礼待之,乐毅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也。
26.王廖:《吕氏春秋>: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二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战国时代关东合纵攻秦,自前318年-前241年共发生5次,
第一次,魏国发动,在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联合韩赵魏3国出兵,在函谷关被秦击败,三国联军死伤8万多人
第二次,前289年,战争持续三年,齐,韩,魏三国趁秦攻楚疲惫,联合攻秦,战争持续3年,秦国失利,秦国归还韩的武遂和魏的封陵
第三次,前287年,齐,燕,韩,赵,魏5国攻秦,因为5国目的不同,还未与秦交战,联盟即告瓦解,秦归还魏国的温,轵,高平,还有赵国的失地
第四次,前247年,楚,燕,韩,赵,魏5国攻秦,这一次是诸侯感到长平之战之后,秦国已经成为最大威胁而联合由魏国信陵君为指挥,联军追击秦军到函谷关后撤退
第五次,前241年,楚,燕,韩,赵,魏5国攻秦,进入函谷关,到达距离咸阳很近的地方,秦集中兵力进行抵抗,联军失败。
所以说,没有9国攻秦的事情,从上面5次的战况来看,过秦论说的应该是第三
次攻秦的情形,我们还能看出,5次攻秦,魏,韩这两国都参加了,因为这两国是秦国进攻的重点,过秦论这篇文章,有些夸张的成分,显露出来一些对战国策士文词的继承
范文五:浅谈《过秦论》中的对比论证
浅谈《过秦论》中的对比论证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性文章,其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亡的原因。
《过秦论》通篇贯穿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这篇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
对比论证通常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用正反对照的方法来加以比较,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或让人们看到导致某一结果的真正原因。文章通过层层对比揭示了秦兴秦亡的原因。
一、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更突出了秦攻取天下时的势如破竹
秦自孝公崛起,到惠文、武、昭襄王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让其它诸侯国感受到了秦咄咄逼人的强大和吞并天下的野心。但是,当时秦以外的诸侯国任何一个都难与秦匹敌,所以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与秦抗衡以求自保。联合起来的九国之师在各个方面颇具优势。相比之下秦处于劣势;然而在攻秦过程中却是不同的表现:一方面是秦人开关延敌的从容不迫,一方面是九国之师的逡巡而不敢进。而攻秦的结果自然不同:秦是“ 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九国之师却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从层层对比之中,让我们看到处于攻势之中的秦国所向无敌,强大无比。
二、秦孝公与秦始皇不同政策的对比,预示了秦灭亡的结局
秦孝公当政,任用商鞅变法,“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以法制国,保护农业生产,既积聚了实力,又顺应了民心,因而国家走向兴盛。“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这说明几代秦君采用的政策都是符合当时秦的国情,也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形势,因而秦走向了强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历了连年的战争,民不聊生,本该休养生息,可秦始皇却采取了各种暴政:政治上“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文化上“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 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样的愚民、弱民、防民的政策,失去了民心。所以,尽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看似强大无比,坚不可摧,实则外强中干,不堪一击,最后走向灭亡。几代秦君,不同国策,不同结局。合国情顺民意则国兴,悖国情逆民意则国亡。秦自身发展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秦灭亡的原因。
三、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阐述了秦攻守之势异也
当时九国之师联合起来攻秦,具备了人、财、物各方面的实力,前文已述,不再赘言。而陈涉从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