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考发展历程
高考的发展历程
高考简介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一般指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现有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3种形式。高考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也是国家教育考试之一。
高考成绩直接影响所能进入的大学层次,考上一本大学的核心前提就是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在2016年之前,高考英语分值逐年降低:2015年,英语120分,相应的,语文将提高到180分;2016年,英语100分(会考),语文提高到200分。
高考的详细发展历程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
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52年,中国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
1977年,**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主持恢复高考。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1年,理科中增加了生物科。
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向减少高考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方案。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同年,政治被排除在统考科目之外,理科考试中不再考政治。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出现在高考科目中。
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缺乏技能、就业困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扩招的反思。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2003年教育部批准首批22所高校开展自主招生试点。作为一种新的选才方式,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有90所;类型逐渐增多,有“自主组织测试”、“校长实名推荐制”、“自主招生联考”等形式。
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0年2月,公布公开征求意见稿,7月发布经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全文。文件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的考试招生制度,为高考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4年9月4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公布:文理不再分科。
2014年12月16、17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效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四大高考改革配套方案。
2015年起,高考将取消体育特长生、奥赛等6项加分项目。
2014年全国有16省市实行分省命题,统一命题的有15个;2015年,又新增江西、辽宁、山东3省实行高考统一命题,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增至18个。
2016年全国将有26个省份选择统一命题,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份还是分省命题。
截至2016年4月,全国已有19个省份出台了高考改革方案,明确了改革时间表。
范文二:高考十年化学实验发展历程
高考十年化学实验发展历程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4-0059-04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B
化学实验是高考的重要内容,对于测试考生的实验基础知识、实验基本技能以及实验基本素养有着重要价值,随着新课程高考的不断深化,实验题将会成为一种更加方便、有效测量考生化学思想、方法、能力的一种题型,高考实验题的命制一直受到关注。研究近10多年来实验高考题,探析其变化发展轨迹。可以说化学实验高考1O年就是创新与发展的10年。探究原题、分析变化、总结规律,对于我们认识高考实验题的变化趋势、提高高考实验内容的复习效率都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化学实验高考10年,大致经历了4个明显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代表着实验考查的主流方向,也烙印着时代的教学特征。由于全国各地课改情况、高考模式的不同,4个阶段的划分并非界限分明,在时间上有着交替性,在地域上有着交叉性。
1、记忆式实验
2000年前后,由于高考十分注重强调“双基”,高考试题题多量广,试题注重基础性和覆盖面,全套试卷一般为35-36
1
道题,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实验考题带有显著的基础性、知识性,考查的重点是正确再现实验基础知识,对实验的技能要求很低,只要能够重复书本上原来固有的实验步骤、方法即可,对考生能力方面的考查十分谨慎,往往设置一个很小的知识点来考察考生的灵活性,赋分很少,即使这点答不出来。对实验总成绩的影响很小。试题编制的主要形式为选择和填空,即使是综合实验题,也多是简单的实验室物质制备套题。大多是仪器组装连接,考生只要掌握一些简单的诸如“气密性检查、气体发生、干燥、洗涤、除杂、尾气处理、量气”、“导管进出口”、“防堵塞、防倒吸、防水解”等知识,就能够顺利解答此类试题。
例1.(1998全国卷)A-D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几种温度计装置示意图
(1)请从?-?中选出必须使用温度计的实验,把编号填入最适宜的装置图A-C下的空格中(多选要倒扣分)
?酒精和浓硫酸混和加热制乙烯
?电石跟水反应制乙炔
?分离苯和硝基苯的混和物
?苯和溴的取代反应
?石油分馏装置
?浓硫酸和食盐、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氯气
?测定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
2
?食盐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氯化氢
(2)选用装置D做苯的硝化实验,D中长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 (答案,(1)A,?B,?、?c,?,(2)减少苯的挥发(或答起冷凝器的作用)
例2.(2001全国卷)某学生利用氯酸钾分解制气的反应,测定氧气的摩尔质量。实验步骤如下,
?把适量的氯酸钾粉末和少量二氧化锰粉末混合均匀,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准确称量,质量为ag。
?装好实验装置。
?检查装置气密性。
?加热,开始反应,直到产生一定量的气体。
?停止加热(如图2,导管出口高于液面)。
?测量收集到气体的体积。
?准确称量试管和残留物的质量为bg。
?测量实验室的温度。
?把残留物倒入指定的容器中,洗净仪器,放回原处,把实验桌面收拾干净。
?处理实验数据,求出氧气的摩尔质量。
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____。
(2)以下是测量收集到气体体积必须包括的几个步骤,?调整量筒内外液面高度使之相同,?使试管和量筒内的气体
3
都冷却至室温,?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这三步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请填写步骤代号)。
(3)测量收集到气体体积时,如何使量筒内外液面的高度相同?
(4)如果实验中得到的氧气体积是cL(25?、1.01-105 Pa),水蒸气的影响忽略不计,氧气的摩尔质量的计算式为(含a、b、c不必化简),M(O2)=____。
(答案,(1)将导管的出口浸入水槽的水中,手握住试管,有气泡从导管口逸出,放开手后,有少量水进入导管,表明装置不漏气。(2)?、?、?,(3)慢慢将量筒下降。(4)22.4L?mol-1×298K×(ag-bg/273Kxc L)
记忆式试题的考查只须考生记住知识,正确选择、复述即可。试题形式学生非常熟悉,没有任何陌生感,对考生的应试心理要求很低,答题思路与平时所做习题完全吻合,偶然有点创新式的简单发问。如例2中,“如何使量筒内外液面的高度相同”,也不需要多少能力,凭借生活经验或者一点点的灵活性就可回答。记忆式的实验题型不属于高考中的难点内容。
2、思维式实验
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教育改革呼之欲出,高考顺应时代变化也发生了悄悄的变革。此时,高考实验题不再满足于简单记忆重复式的知识性
4
考察,2003年前后,全国高考实验试题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创新。实验题创新已经成为整个高考试题的“亮点”,实验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变化性、深刻性、创新性。实验题编制重视课本原有实验的改进和发展,这种创新意识和方法集中体现在“优化”、“改装”、“替换”、“定量”、“微型”、“环保”、“安全”
等方面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如,“仪器多用途,装置多替换。方法多变化”。试题一般立足书本原有实验的改造,往往有神来之笔,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变繁琐为简洁,变缓慢长时为高效适时,变现象欠明显为效果显著,变实验危险(毒)为安全可靠,变大型浪费为微型节约,变污染为环保,变不可预设为方向可控,变定性为定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等方面。
例3.(2003全国卷)在如图3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试剂可以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
(1)在试管?里加入的试剂是____。
(2)在试管?里加入的试剂是____。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I和?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____。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____。
(答案,(1)稀H2SO4、铁屑(2)NaOH溶液(3)检验试管?出口处排出的氢气的纯度。当排出的氢气纯净时,再夹紧止
5
水夹。(4)试管I中反应生成的H2充满了试管?和试管?,且外界空气不容易进入。)
思维式实验试题,一改过去纯粹记忆式实验考查方法,所考查的重点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新情景中发现问题,问题绝不可能是事先熟悉而凭借记忆就能解决的,必须选择新思维,设计新方案,通过分析与思考才能求得对新问题的解决,这对于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很有价值。2003年全国卷的“氢氧化亚铁制备”,以及比较著名的2002年全国卷的“无胶头滴管氨气喷泉实验引发”,还有2003江苏卷的“低温取醋酸”等,都属于方法创新和思维创新。根据这种要求,在实验教学及复习中必须要培养创新意识,落实创新方法,纯粹的知识记忆复习法已经失效。实验题在高考中的难度提高了。
3、探究式实验
2005年以后,新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开始,高考对新课程理念的回应也是积极的。一些独立命题的省份开始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化学命题思想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对能力涵义提出的新要求,体现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能力的培养,高考实验题注意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这种实验试题的主流为探究式实验,主要出现在以广东、上海、海南等独立命题的地区。
例4.(2008广东卷)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化学兴趣
6
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将适量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为+3的结论。
(1)请指出该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
(2)请完成对铁元素价态的探究,
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3mol?L-1H2SO4。溶液、3,H2O2溶液、6 mol?L-1HNO3溶液、0.01mol?L-1KMnO4溶液、NaOH稀溶液、0.1 mol?L-1KI溶液、20,KSCN溶液、蒸馏水。
?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____,
假设2,____,
假设3,____。
?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实验过程,根据?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按下表(表1)格式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表2)。
(答案,(1)该结论不正确。稀HNO3具有强的氧化性,若该铁的价态为+2价,则被氧化为+3价同样可使KSCN溶液变血红色。(2)假设l,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为+3价,假设
7
2,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为+2价,假设3,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既有+3价也有+2价。
例4中引入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无疑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的探究型实验题主要是问题的呈现方式、问题的解决程式学生不熟悉,结论的获取要由学生在题给的情境中当场分析获得,不是预先记忆贮存的,要根据所研究的内容自己设计方案,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通过假设、实验、求证等科学研究方法,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是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的,是一种科学能力的测试。有的试题还引入了中学阶段中没有见过的科学实验研究中的”变量控制思想”,如2007年海南卷中。“稀硫酸与某金属反应的实验数据分析”一题。这样的实验题成为培养学生体悟、探究、掌握一般科学方法的重要载体。由于这种试题的思维要求与中学教学常规做法以及中学生长期形成的思维特点的吻合度较差,往往造成看似简单却严重失分的情况发生,使实验题成为高考中的难点。
4、综合式实验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选考科目的调整,各地化学选修课程开设等情况的变化,化学实验题命制出现了新特点。虽然探究式实验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以及一般科学方法能力具有一定的考察优势。但是它又有一点忽视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的嫌疑,因为这种试题在面的覆盖上不好调
8
整,只能就某专门的问题点提出探究,不能涉及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试题研制的套路上也显得有点单一化和程式化,所以,此类实验考题的发展应该说因此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近年高考实验题中出现了一种更加全面的“综合式”试题。
例5,(2008江苏卷)金矿开采、冶炼和电镀工业会产生大量含氰化合物的污水,其中含氰化合物以HCN、CN-和金属离子的配离子M(CN)m-n的形式存在于水中。测定污水中含氰化合物含量的实验步骤如下,
?水样预处理,水样中加入磷酸和EDTA,在pHl1,以试银灵作指示剂,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
Ag++2CN-=[Ag(CN)2]-,终点时,溶液由黄色变成橙红色。
根据以上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水样预处理的目的是____。
(2)水样预处理的装置如图4所示,细导管插入吸收液中是为了____,
(3)蒸馏瓶比吸收液面要高出很多,其目的是____。
(4)如果用盐酸代替磷酸进行预处理,实验结果将____(填“偏高”、“无影响”或“偏低”)。
(5)准确移取某工厂污水100mL,经处理后用浓度为0.01000 mol?L-1的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终点时消耗了21.00 mL。此水样中含氰化合物的含量为――mg?L-1(保留
9
一位小数)。
(答案,(1)将含氰化合物全部转化为CN,(2)完全吸收HCN,防止气体放空,(3)防止倒吸,(4)偏高,(5)109.2)
综合式实验题往往取材于某个真实的但中学师生不会接触到的工业事件,经过改造打磨,把中学实验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化学反应原理灵活巧妙地隐藏镶嵌在学生完全陌生的工业制造环境中。如例5的(3)问的目的是“防倒吸”,让学生在一种完全生疏的背景下来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显然,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有的试题还要求考生阅读大量工业流程、数据图表、文字信息。对复杂、量大的题干信息进行筛选、整合,这种实验题对学生的实验知识、思维、方法、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检阅。如2009广东卷22题,2009江苏卷15题等。其实,综合式实验题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实验题,它可以更方便地糅合进很多无机物、有机物、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为试题编制预设了广阔空间,它虽然适应了新课程高考命题的能力要求,成为加大高考区分度的把关题,但是这种题的编制,对“度”的把握要求较高。“点”隐藏得太深考生解答不出,或者太露大家都会做,就失去了命题的本意。
结 语
纵览近10来年化学实验高考走向,大致梳理出这样4个阶段,各个阶段并非界限分明。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
10
螺旋式上升发展而来。化学实验高考lO年来创新与发展的历程是非常明确的。从实验高考的创新和发展,可以看出整个高考的变化,这对于我们研究化学高考改革、促进化学教学改革都会有所启发。
11
范文三:2010届高考化学化学发展历程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学习的内容;2(了解化学发展简史;3(理解化学学习的方法。 知识要点:
1(什么是化学
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 、 、 以及
的基础自然科学。
研究对象:物质。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凡是占有空间、具有质量、具有特性的东西称为物质;凡是由物质所组成,具有一定形状、大小和用途和东西称为物体。化学主要是研究物质,物理学主要是研究物体及其运动。)
、 、制备和用途。 研究内容:物质
作用: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生产、合成新物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综合运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化学现象等。
2(化学发展历程
古代化学:物质研究的表象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只能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一些简单的研究,凭经验加工制得对人类生存具有实用价值的一些产品,如制造陶瓷、青铜器、造纸、火药、酿酒等。
近代化学:物质研究的微观阶段。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分子论,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总结归纳了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从20世纪下半叶起,化学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发现新元素,而是合成新分子。到20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了2000万种。
? 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的的合成。
? 运用纳米技术和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手段操纵原子。
发展方向: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环境污染,其主要特点有:
? 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
放”。
?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绿色食品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
课堂训练
考点1 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 ( )
?性质 ?变化及规律 ?结构 ?组成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A、?? B、?? C、???? D、???
2(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在日常生活中属于化学学习中常见的物质是( )
A、衣服、桌子、电视机 B、太阳、宇宙、太空
C、食盐、水、空气 D、精神、意志、力量
3(下列词语中的颜色与物质本身的真实颜色无关的是 ( )
A、绿色食品 B、金黄色的金子
C、红色塑料盒 D、黑色木炭
4(下列成就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领域的是 ( )
A、研究生命的起源、进化 B、合成新药物
C、超导材料的研制 D、开发新能源
5(通过化学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领域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是 ( )
B(合成新物质 A(开发新能源
C(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D(防止环境污染
考点2:化学小史
6(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举世瞩目的,以下技术成就中与化学无关的
是 ( )
B、发明指南针 A、烧制陶瓷
C、使用火药 D、冶炼钢铁
7(化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的基础是 ( )
A、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B、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C、绿色化学概念的提出 D、发现冶铜、炼铁、制陶瓷、造纸、制黑
火药等
8(下列不符合近代化学观点的是 (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
B(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C(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D(化学变化中分子先破裂后再组合成原子
9(人类认识化学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能反映这一过程的顺序是( )
?石器 ?瓷器 ?青铜器 ?铁器 ?高分子材料
A、????? B、?????
C、????? D、?????
考点3: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
11(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 )
A、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出新材料 B、化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化学可以为人类提供新能源 D、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12(“纳米材料”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下列关于纳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符号为nm
B、人们在纳米尺度内发现很多新的现象,给技术上带来很多新进展
C、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的前沿技术,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D、所有的高科技产品都与纳米技术有关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B、利用食盐可以制造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
C、纳米铜在室温下可拉长50多倍而不出现裂纹
D、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质量为2吨的汽车
14(下列物质中,属于通过化学研究生产出来的新材料的是 ( )
?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 ?用来制造破冰斧柄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具有超塑延展性的纳米铜 ?医疗上用的人造骨骼
A、?? B、?? C、??? D、???? 15(有人说:“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在使人类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的同时,也给人
类带来了灾难。”某班同学曾对此问题展开讨论。
甲方认为:化学对人类发展“功不可没”; 乙方认为:化学给人类带来了“沉
”。 重灾难
下列事实你认为可以作为哪方论据,(填序号)
?利用化学可以合成新物质,使人类的衣、食、住、行更先进、更合理
?人类发展史上,首次利用燃烧放出的热量,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
活,给人类带来了光和热,使人与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
?含碳燃料的燃烧,产生了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
?塑料制品的使用,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方便
?塑料制品带来的“白色污染”,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火药为人类劈山开矿、寻找资源带来很大的帮助 ?
?火药给人类带来了战争的灾难
化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使社会不断进步 ?
?“工业三废”严重污染了环境,破坏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甲方论据 ,
乙方论据 。
16(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化学制品,也认识了元素符号和表示物质的化学符号。
(1)请列举出你常用的学习用品中五种化学制品的名称:
、 、 、 、
。
(2)写出下列物质的元素符号以及表示物质的化学符号:
元素符号:碳 、氢 、氧 。 表示物质的化学符号:水 、氧气 、二氧化碳 。
作业:
1(以下属于化学学科研究的内容的是( )
A(汽车行驶中的加速
B(山羊和绵羊杂交,生产出一种特殊的动物——绵山羊
C(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D(在大洋深处发现一种“可燃冰”,研究它的组成、性质和用途 2(下列各项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A(培育新的花卉品种,增加观赏价值 B(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 D(设计新程序,开发信息技术 3(一块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食盐由什么成分组成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化学可以研究和开发新能源、新材料
B(利用化学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
C(利用化学可以合成药物
D(目前化学还没有渗透到其他领域,发展较慢
5(如果没有化学的发展,世界就不可能像今日这样丰富多彩。下列事实与化学没有密切关系的是( )
A(食物、衣料和日常用品的丰富 B(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C(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D(物质的机械运动规律
6(不是靠人们的生产活动制出的物质为( )
A(做衣服的合成纤维 B(制牙刷、梳子的塑料
C(供呼吸的空气 D(造飞机、汽车的合金
7(“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污染。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A(就地焚烧 B(发酵后作农家肥 C(加工成精饲料 D(制造沼气 8(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题之一是“绿色奥运”,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改善环境、保护环境。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关闭所有的化工企业 A(加强污水处理 B
C(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 D(降低机动车辆的尾气污染 9(人类认识化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无物质的出现过程正确的是( ) ?火 ?铜鼎 ?火药 ?纳米材料
A(???? B(???? C(???? D(???? 10(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协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使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请将你的选择填入下表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题号
选项
生活小语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范文四:高考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1.农学与手工业著作
②《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的农学成就,建立了比较的农学体系,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④《天工开物》:【明朝】宋应星著,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被译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天文、地理学成就
﹙1﹚天文历法
春秋:①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
战国:《石氏星表》
西汉:西汉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
元朝: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所编《授时历》的年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
﹙2﹚地理著作
《周易》:首先提出了地理名名称。
《水经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徐霞客游记》:明朝时期徐霞客所著的地理学巨著,
3.医学成就
战国:扁鹊,最著名的医生,发明的四诊发成为中国中医药传统的诊病法; 《皇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著,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神医”华佗发明的麻醉药“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明朝:《本草纲目》,李时珍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这个医药学成果,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4.数学与物理
数学:
祖冲之:南朝数学家,圆周率
⑴造纸术
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
东汉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⑵印刷术
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北宋毕生发明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
⑶指南针
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北宋时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南宋是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⑷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二、近代现代科技成就
1.洋务运动推动近代科技的起步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接晶牛胰岛素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1974年,袁隆平育成的山籼型杂交水稻是世界上首次育成的杂交水稻 1999年起,“神州”号宇宙飞船多次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实现了载人航天。
范文五:上海高考物理试卷发展历程
高考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为选拔人才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上海自1985年单独命题,至今已有十多年,经历了上海和全国的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的发展,本文就上海单独命题以来的物理试卷做一简单回顾。
一、1985年以来上海高考物理试卷的总体概况
1985年
1986年
填空题
20分,5小题
16分,8小题
单选题
12分,4小题
24分,8小题
多选题
12分,4小题
12分,3小题
实验题
18分,3小题
16分,3小题
计算题
38分,4题
32分,4题
总分
100分
100分
1988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单选题
32分,8小题
32分,8小题
32分,8小题
32分,8小题
32分,8小题
32分,8小题
32分,8小题
32分,8小题
多选题
25分,5小题
25分,5小题
25分,5小题
25分,5小题
25分,5小题
25分,5小题
25分,5小题
25分,5小题
填空题
30分,7小题
32分,8小题
32分,8小题
32分,8小题
32分,8小题
32分,8小题
32分,8小题,3小题两分叉
32分,8小题,3小题两分叉
实验题
22分,2小题
23分,5小题
25分,5小题
24分,5小题
24题,5小题
25分,5小题
23分,4小题
26分,5小题
计算题
41分,3题
38分,3题
36分,3题
37分,3题
37分,3题
36分,3题
38分,3题
35分,3题
总分
150分
150分
150分
150分
150分
150分
150分
150分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单选题
24分,6小题
24分,6小题
24分,6小题
单选题和多选题混排。
50分,10小题
40分,8小题
40分,8小题
多选题
25分,5小题
25分,5小题
25分,5小题
填空题
24分,6小题,3小题分叉
24分,6小题,无分叉
20分,5小题,增加信息阅读题
20分,5小题,增加提出问题题目,
20分,5小题
20分,5小题
实验题
29分,5小题
30分,5小题,设计实验方案
增加选择仪器题目
30分,5小题,增加开放性试题
30分,5小题,
计算题
48分,4题
51分,4题
50分,4题
60分,5题,增加评价题目
60分,5题,
总分
150分
150分
150分
150分
150分
150分
根据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上海高考物理试卷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1986年,总分为100分,试卷的试题结构为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和计算题,分值如表格所示。1987年上海采用全国高考试卷。
第二阶段:1988年——1994年,试卷的总分调整为150分,试卷题目的顺序为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和计算题。试卷的整体结构,基本没有变化,只是每年在实验题中有微小的分数调整,因此也影响到计算题的分数。这段时间,单选题和多选题分开编排,选择题的总分数为57分,题目为13小题。填空题分数有32分,8小题。客观题的总量占总分的89/150,月60%。实验题的分数最多为25分,占总分的1/6, 而且上海试题在实验部分设置了设计性实验的试题,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实验原理,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实验装置或回答指定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应用能力。计算题的分数基本在38分左右,题目数量在3道题。
第三阶段:1995年——1996年,这段时间根据上海市一期课改的需要,针对当时实际存在的一个课程标准(大纲),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在中学中同时使用的现状,即考虑到两种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存在的不同知识点而采取的过渡措施,称为一纲两分叉,因此在填空题中出现了3小题的分叉题目,共12分。试卷其他部分基本相同。
第四阶段:1997年——1999年,试卷的结构做了一个调整,即将单选题题目的数量减少,增加了实验题的分数,和计算题的分数。单选题的分数由原来的32分,、8小题,调整为24分,6小题。多选题没有调整,还依然保留了原来的单选题和多选题分开编排的风格。实验题由原来的的24分增为29分, 并且在1999年增为30分,占总分的20%。填空题由原来的32分调整为24分,在1999年调整为20分,题目数量由8小题减少为6小题在到5小题。至此,客观题目在整张试卷中的比例由原来的60%将减少为69/150——46%。很显然增加了主观题目的数量,计算题和实验题的分数分别增加。计算题的分数由原来的38分、增加为48分,在1999年增为51分,计算题数量由原来的3题调整为4题。这一阶段的调整,重要是增加主观题目数量,减少客观题目数量,增加主观题目的分数,减少客观题目的分数。特别是实验的分数增加到了30分。作出上述调整主要是在高考的指导思想上有了变化,即由原来的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高考中强调的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第五阶段:2000年——2002年,试卷的结构又一次做了调整。第一次将单选题和多选题混合编排,减少了选择题的总数量,由原来的11小题减少为10小题,在2001年开始减少了为8小题,分数由原来选题的总分49分,增加为50分,又于2001年减少为40分。计算题的分数由原来的49分增加为50分在2001年开始增加到60分。实验题在分数方面没有做调整。整卷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又一次减少了客观题目数量和分值,增加主观题目数量和得分。截止2002年,客观题目的数量为13题,分数为60分,占试卷的40%;主观题目的分数为60分,占试卷的49%,实验题的分数为30分,占试卷的20%。
概括上述几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高考物理试卷的发展,从结构上看,主要是调整主观题目的分量、增加实验题目的分数方向发展的。从题型的编排上经历了单选和多选题分开编排发展到两者混合编排的过程。从题目内容上看,从考查的立意分析,从注重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到注重对能力的考查;增加了提问题题目、信息阅读题、设计实验题、评价题、建模题等。从考查能力的角度看,增加了题目的开放性、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从情感的角度看,增加了对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考查等等。
二、典型试题分析
1.从重结果到重达到结果的过程
回溯教育评价的发展,泰勒的评价模式是以教育目标为中心的评价模式,它关注的是教育活动的结果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泰勒强调:评价过程的本质上是一个确保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因此,教育评价关注的是教育活动结果。泰勒模式的本质是立足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行为主义认为:人的心理过程是不可测量的,人们只能测量与评价外显的行为。因此教育评价就只能关注作为教育活动结果的学生行为的变化。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要想理解行为就必须考虑隐藏在行为背后的过程。甚至有人认为:智力本身就是过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加拿大学者戴斯的智力PASS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人的智力由计划、注意、同时性和继时性四个阶段所形成的过程组成。所谓计划即对某些方面的唤醒与对另一些方面的抑制;所谓注意即关注有关刺激并对其作出反映;所谓同时性即将刺激整合成集合;所谓继时性就是将刺激整合成特定系列,使之成为链状结构。这一心理学的现代发展的成果动摇了泰勒模式的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教育评价目的的变化,人们试图更多地运用评价工具去诊断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找出教育问题的症结,于是,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结果的评价是无法实现这一目的的。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找到。教育评价从结果到重过程,这是现代教育评价评价理念上的一次突破。高考试题当然应有所反映。
例:2001年第20题:如图A所示,一质量为m的物体系于长度分别为l1、l2的两根细线上,l1的一端悬挂在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l2水平拉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现将l2线剪断,求剪断瞬时物体的加速度。
(1??????????????) 下面是某同学对该题的一种解法:
解:设l1绳上拉力为T1,l2绳上拉力为T2,重力为G,物体在三力作用下保持平衡
T1cosθ=mg,T1sinθ=T2, T2=mgtgθ,
剪断绳的瞬间,T2突然消失,
物体即在T2反方向获加速度
mgtg =ma, 所以加速度?? a = gtgθ, 方向在T2反方向
你认为上述结果正确吗?请对该解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
(2)若将图A中的细线l1改为长度相同、质量不计的轻弹簧,如图B所示,其他条件不变,求解的步骤和结果与(1)完全相同,即a = gtgθ,你认为这个结果正确吗?说明理由。
此题是全新的题型,考查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分析,在高考试卷中还是首次。全新的题目样式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过程的评价是一次创新和探索,也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目标具体体现。
2.从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
传统的教学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一样,教学评价注重测量与评价学生对事实与原理的掌握。当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而,教学评价如不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不可能正确地对学习作出判断,从而也不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作出有价值的分析。然而,如果一项教育评价活动只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话,那就更不能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提出真正有意义的建议,在教学实践中也会误导教师与学生。在对学生自身的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基本要求认识的基础上,现代教学评价出现了从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的根本变化。
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素质教育的评价,即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的问题也就提出来了。例如新的课程改革中关注评价的改革:所谓人的全面素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要包括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就学生的认知发展来说,重点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现代学习化的社会中,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是对学生全面素质评价的重要方面。在对学生能力评价方面,近年来,世界各地教育工作者也强调从对学生习得的能力的评价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
在近年来的高考中,试卷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引入了一些较为新颖的探究型、阅读分析型等各种具有创新特色的试题,而且在编制开放性试题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例:1999年第16题:天文观测表明,几乎所有远处的恒星(或星系)都在以各自的速度背离我们而运动,离我们越远的星体,背离我们运动的速度(称为退行速度)越大;也就是说,宇宙在膨胀.不同星体的退行速度v和它们离我们的距离r成正比,即v=Hr,式中H为一常量,称为哈勃常数,已由天文观察测定.为解释上述现象,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假设大爆炸后各星体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则速度越大的星体现在离我们越远.这一结果与上述天文观测一致.由上述理论和天文观测结果,可估算宇宙年龄T,其计算式为T=?????? 。根据近期观测,哈勃常数H= 3 ×10-2米/秒·光年,其中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行进的距离,由此估算宇宙的年龄约为?? ??????????_____________年.
这是高考试卷中第一次出现信息阅读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例:2001年第17题: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一个约1.4米高的商店卷帘窗的运动。将纸带粘在卷帘底部,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随帘在竖直面内向上运动。打印后的纸带如图所示,数据如表格所示。纸带中AB、BC、CD......每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0秒,根据各间距的长度,可计算出卷帘窗在各间距内的平均速度v平均。可以将v平均近似地作为该间距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v。(1)请根据所提供的纸带和数据,绘出卷帘窗运动过程的v -t图线.(2)AD段的加速度为?????? ??m/s2 ,AK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这是应用打点计时器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生活中的物理情景,很新鲜。不是只在书本上完成打点计时器实验。因此,能否将物理学的方法灵活应用于生活是关键,同时也考查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联系实际的能力。
例:2002年21题。如图所示,一自行车上连接踏脚板的连杆长R1,由踏脚板带动半径为r1
的大齿盘,通过链条与半径为r2的后轮齿盘连接,带动半径为R2的后轮转动. 设自行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进时,受到的平均阻力为f,人蹬踏脚板的平均作用力为F,链条中的张力为T,地面对后轮的静摩擦力为fs. 通过观察,写出传动系统中有几个转动轴,分别写出对应的力矩平衡表达式;设R1= 20厘米,R2= 33厘米,踏脚大齿盘与后轮齿盘的齿数分别为48和24,计算人蹬踏脚板的平均作用力与平均阻力之比.;自行车传动系统可简化为一个等效杠杆. 以R1为一力臂,在右框中画出这一杠杆示意图,标出支点,力臂尺寸和作用力方向.
3.与情感无关到与情感有关
通常物理课程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甚至人们常认为:物理是很枯燥和刻板,与情感无关,更谈不上美与浪漫。其实,任何一门学科,它既是概念和原理等组成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由对自然、社会态度组成的价值体系。对每门学科概念与原理的背后隐藏着人们对世界看法的哲学观点。在概念与原理发展的过程中体现着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这种态度和精神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科学本身并不是万能的,科学就其自身来说,并不能解决科学的价值问题。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极其严重的问题。科技的价值选择问题在新世纪中已日益突出。现代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科技,同样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要帮助他们学会价值选择。在此意义上,评价教学也不能不评价与学生认知发展紧密相关的情感,不能不平与科学技术运用紧密相关的对待科学的价值观念选择。今天的学生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之中,而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于是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社会问题的态度即关注程度,尤其是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应列入我们评价的内容。以此促进学生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关注。
从2001年上海高考物理试卷开始比较注重突出试题的教育价值,使试题本身不但反映所考核学科的知识,具有学科价值,而且也体现出在科学知识中蕴藏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蕴涵着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价值。
例:2001年第9题:请将下面三位科学家的姓名按历史年代先后排序。______, _________,_______。任选其中二位科学家,简要写出他们在物理学上的主要贡献?????????? 、????????? 。
此题的情景看似物理常识,作为学生应该掌握,此题要求学生不光要学会物理的解题方法和物理知识,还要了解和关注物理学本身的发展。
4.从统一性到开放性
20世纪初叶,人们开发了标准化的客观式试题。客观试题具有固定的答案,不以评分人的意志为转移,可提高评分的客观性。于是,在上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客观试题受到了不少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也曾被认为是真正科学的考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人们认识到客观试题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第一:世界本来就是多样的,作为人们认识的结果——答案也必然是多样的。客观试题要求人们把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统一的答案,显然是很有局限的。第二:人的认识是渐进的,绝对真理只存在于相对真理的总和之中,在人类认识的不同阶段,即使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不完全相同。要求人们用一种答案去认识问题就有可能封闭人的认识的前进之路。尤其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呼唤创新的时代,把人们的思维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内,对发展人们的创造精神是十分不利的。第三,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学生也是各有特点的。他们对事物的观察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用一个被认为是标准化的答案去限制认识,将会限制学生做为独特的个体发展。现代教育评价试图突破客观式考试的局限,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在评价的标准上,无论是答案还是回答的方式和提出设问的方式,都从统一性走向开放性,为考查学生的个性留出了空间。考试形式和试题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可能途径。于是上海高考物理试卷和题型在编制和设计方面开始探索。例如,开放性试题增多,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例:2000年第15题:右图为一名宇航员“漂浮”在地球外层空间的照片. 根据照片展现的情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所提的问题可以涉及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各个部分. 只需提出问题, 不必作出回答和解释):例: 这名“漂浮”在空中的?宇航员相对地球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这是高考试卷中第一次出现提出问题的题目,考查学生观察想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2001年第16题:要求测量由2节干电池串联而成的电池组的电动势ε和内阻r(约几欧),提供下列器材:电压表V1(量程3V,内阻1kΩ)、电压表V2(量程15V、内阻2 kΩ)、电阻箱(0—9999Ω)、电键、导线若干。某同学用量程15V的电压表连接成如图所示的电路,实验步骤如下:(1)合上电键S,将电阻箱R阻值调到R1=10Ω,读得电压表的读数为U1。(2)将电阻箱R阻值调到R2=20Ω,读得电压表的读数为U2。由方程组U1= ε- U1 / R 1?、? U2=ε- U2 / R 2????解出ε、r。为了减少实验误差,上述实验在选择器材和实验步骤中,应做哪些改进?
此题属于改进实验方案的类型,该实验是教学中的重点实验。比以往的同种实验题的能力要求更高,强调了实验的过程与方法,注重评价了学生实施实验的能力、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的能力。同时开放性的填空方式,也可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
综上所述,上海高考物理卷在教育评价理念飞跃的过程中,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在现代技术的应用、物理模型与生活实验相结合、问题解决过程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评价风格。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社会中发生的热点问题、关注我们的周围世界,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 胡炳元、上海市七宝中学???? 褚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