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台湾高山族乐器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 博士学位论文台湾高山族乐器研究 姓名:叶红旗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民族音乐学 指导教师:伍国栋 200804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神话与传
说……………………………………………………………(,,) 第二节社会功能与承传功能………………………………………………(,,) 壹、社会功能………………………………………………………………(,,) 贰、传承功能………………………………………………………………(,,) 第三节高山族器乐文化……………………………………………………(,,) 壹、口簧琴与舞蹈…………………………………………………………(,,) 贰、杵音……………………………………………………………………(,,) 第四节高山族乐器与美学观………………………………………………(,,) 壹、鼻笛指孔的音乐构成与审美…………………………………………(,,) 贰、鼻笛声音之美…………………………………………………………(,,) 叁、口簧琴声音之美………………………………………………………(,,) 肆、弓琴的倍音与节奏……………………………………………………(,,)第四章 与大陆南方诸族同类乐器的比较……………………………(,,) 第一节乐器的形制比较……………………………………………………(,,) 壹、称
谓……………………………………………………………………(,,) 贰、形制与演奏……………………………………………………………(,,) 叁、用途与场合……………………………………………………………(,,) 第二节与海南黎族的器乐文化比较………………………………………(,,) 壹、地理环境………………………………………………………………(,,) 贰、传统信仰、习俗与音乐…………………………………………………(,,)第五章 异文化影响及当代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外来文化的影响……………………………………………………(,,) 壹、西洋音乐的传入与发展………………………………………………(,,) 贰、新文化运动的浸染……………………………………………………(,,) 叁、汉族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传承与发展…………………………………………………………(,,) 壹、音乐文化的推广与发展………………………………………………(,,) 贰、教育与传
承……………………………………………………………(,,)结语……………………………………………………………………………(,,)参考文献…………………………………………………………………………(,,) 图表谱例目录图例目录图,(,:竹簧片绳,簧琴 第,页图,(,:金属制,,簧琴 筇,页图,(,:多簧,簧琴 第,页图,(,:双簧,,簧琴 第,页 ,,图,(,:竹筒琴组合 第,页图,(,:泰雅族合奏形式竹鼓 第,页图,(,:泰雅族木箱制木鼓 第,页图,(,:改良后木鼓 第,页图,,,:木琴足由四种不同音程的软木组合而 第,,页图,(,,:竹木琴软木木棒和竹筒组合 第,,页图,(,,:泰雅族木琴 第,,页图,(,,:串铃 第,,页图,(,,:串挂铃 第,,页图,(,,,赛夏族的臀铃(, 第,,页图,一,,(赛夏族的臀铃(, 第,,页图,(,,(圆形排铃 笫,,页图,(,,(犬齿形排铃 第,,页图,一,,:钟形排铃 第,,页图,(,,:果核形撞铃 第,,页图,,,,:番礼采风图表“迎妇” 第,,页图,一,,:阿炎族吹奏横笛 第,,页图,一,,:景颇吐良 第,,页图,,,,:五弦琴 第,,页图,—,,:弓琴 第,,页图,(,:庄春荣牧师演奏绳在簧口琴 第,,页图,—,:朱加千金之弓琴 第,,页图,—,:加上千金后的弓琴 第,,页图,(,:【,簧琴舞 第,,页图,(,:布农族“小米丰收歌” 第,,页图,(,:排湾族的聘礼内容 第,,页图,(,:邹族的战祭 第,,页图,(,:阿荚族的丰年祭 第,,页图,(,:四川省凉山彝族所用的,簧琴 第,,页图,(,:海南第一号口琴 第,,页图,(,:海南第二号口琴 第,,页图舡,:海南第三号口琴 第,,页图,,,”黎族铜簧,琴 第,,页图,(,:黎族竹簧口琴 第,,页图,(,:苗族,簧琴 第,,页图,(,:拉,,?,族,簧琴 第,,页图,,,:黎族鼻箫吹奏 第,,页图,(,,,台湾排湾族吹奏双鼻笛 第,,页 ,鼬,一,,;黎族鼻萧 第,,页圈,,,,:台湾排湾族双鼻笛 第,,页鬻,,,,:苗族震尖欧疆 第,,页图,(,,:茁族展尖笛身 第,,页图,(,,(台湾排湾族口笛吹口 第,,页隧毒一,,,台湾排湾族瑟笛整身 第弱页圈,—,,:京族独弦琴 第,,页圈,(,,:改良独弦琴独奏 第,,页鬻,,,,:台湾蔫由族分布鼷? 第鹞页图,,,,:黎族高低音拜 第,,页图睨,:黎族哗哒 第,,页翔,,,,:黎族哩咧 第,,页图,一,:少妮瑶与鼓楼国小鼻笛班 第,,页图,(,:保持欢孔和发音孔的口驿笛 第,,页翻,—,:增,,,指掺旌的改良霹劈篓 第鳓页图,(,:增加拇指指孔的改良口舆笛 笫,,页圈,(,:改良后双管鼻笛 第,,页蹩,,,:五孔秘笔 第,,页圈,(,:六孔?笛 第,,页豳,(,;,,:,,,笛 第,,页豳,,,:传统弱簦 第鳞页圈,(,,:黑管与排湾族鼻笛重奏 第,,页谱例目录谱铡,: 函边尚雄采录麓之音律 第,页谱例,: 鼻笛气震齿的声齿变化 第,,页谱例,: 矮芡祭祭歌《迎神之歌》 箢,,页谱锈毒: 布农族箨青之旋律与节奏燮 露镑夏谱例,: 邵族丰年祭前奏 第,,页谱例,: 邵族杵音与歌乐 第,,页谱铡,: 谗湾族彝麓乐谱 第,,页滋例,: 布农族弓琴音乐与节奏 第,,页谱例,: 布农族播种前所,,昌歌与歌词《要播种小米》 第,,页落例,,:黎族《摇篮歌》 露,,页谱例, ,:高山族乐器合奏曲“山海生命颂”总谱片段 第,,页 ,,表倒鲻录表,: 泰雅族木琴四音音阶、长度、宽度 第,页袭,: 中国竹笛名称 第,,页表,: 黎族券策、裹出族鼻签发音魏、指孔形制异同 第,,页袭,: 苗族塞箫、
高山族竖笛造型、构造 第,,页表,: 布农族五大社群分布 第国页滚,: 布农族剥壤树之传统祭绣 第弭页表,:,,,,年台湾布农族射耳祭仪开幕,闭幕活动仪式 第,,页液,: 改琵后五托日笛指法 第,,页袭,: 改爨露六孔日筐指法 第,,页袭,: 改良后八孔口笛指法 第,,页裘,,:传统韬笛指法 第,,页 ,,, 绪论 壹、研究目的 美国音乐学家梅里阿姆(,(,。,,,,,,,)在阐述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目的的时候,曾做过三个方面的归纳: “第一,出于对非两方音乐的同情、支持的立场,力图通过其收集来的资料和研究成果重视向世界展示它的研究对象的价值,从而引起人们对,,西方音乐的重视,以此抗衡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第二,拯救迅速消亡的各种类型的古典和民间音乐;第三,把音乐看作是能够用以加深理解世界的传达手段。”同时又认为“由于西方音乐的冲击,再加上现代传媒手段的巨大影响力,不少以口传心授为承传方式的民族音乐正随着一代艺人的去世而不断消失,因此纪录和收集它们已成为保护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这一点已经为许多有识之十所认同。然而在强调拯救传统音乐的迫切性和原封不动地保存它们的必要性的同时,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变化的必然性,并时常夸大了对传统音乐衰亡的忧虑。川 音乐是人类文化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入文活动,在一些民族中,由于种种冈素,(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使其生活出现了重大变化,音乐的许多外在因素也随之改观,但其本质却自然而完整地保存下来,传统文化并没有因此而衰弱。日本北海道爱奴族人的音乐情况就是典氆的例子。爱奴族居住于日本北海道,拥有一套完整的音乐文化体系。白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推行全盘曲化政策,包括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并运用强势的移民及十地开发政策改变当地人文环境,使该族能服从中央政府的统治,如此一米,文化受到极人的破坏,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但是,音乐传统并没有因此而消亡,至今仍完整地保留,来。,当然,他们同时也受到日本本士音乐的影响,并将其融合在本文化中。冈此,根据梅里阿姆的观点,“既然变化是人类经验中的永恒因素,即使努力女推迟或阻止,变化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光是保存就不能成为民族音乐学的目的,而应该在此同时去研究传统音乐的变化过程,研究其它冈素、其它音乐对传统的影响和由此产生的效应。如果说在此之前的比较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主要的探讨对象是各民族,州有的、地道的传统音乐文化的话,那么从梅里阿姆的提出之后,学者们开始关注各种音乐的变异与发展,不同音乐碰撞之后所产生的结果等问题,也就是说不再局限丁对传统音乐的静态研究,而是努力去把握其运动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这也就成为二十世纪,,年代起这门学科发展的又一个新的特征。”, 西方音乐思潮传入台湾以后,逐渐取得了音乐的主导地位,更成为现代主流社会音乐的价值评估标准,因此,高山族音乐被排挤,成为了一种边缘化的音乐活动,在台湾音乐社会中的地位日渐淡薄,由于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现代传媒技术更流行丁(世界,使得音乐无国界的设想逐渐成为可能,主流音乐全球化的趋势日渐明朗。然而,第一次世界火战后,民族自觉、民族主义等思潮弥漫全球,并提升了各民族对本十文化的重视,而音乐是文化传承中的主要成份,冈此,这类的思潮更带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所以产生了全球音乐一体化与反全球音乐一体化运动的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对包括音乐在内的台湾高山族文化传统进行全面的研究后,才能够深入地了解高山族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人权观等所形成的历史现状。理解是建立在了解基础上的认可或赞同。虽然高山族音乐在主流社会音
乐及两方音乐的思潮中转为弱势,但它仍带着自己的本质因素以特定的方式保存?卜来。而通过保持民族个性的方式米减少、杜绝氏族文化交流的现象将会日益增强,民族个性是由民族文化所体现,对民族文。俞人豪?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版社,,,,,((,,,贝,多炽香里《先,?民族爱奴》林,,株式会礼?版,,,,(,,页,俞人囊?音乐学概论》 人民音乐,,,版社,,,,(,,,贝化的保存已上升到民族存亡的高度来看待,台湾高山族的文化个性如何表述和如何保护亦越来越引起有关学者的重视。 关于台湾高山族,音乐有系统的研究,始白日据时代日本学者所留下的报告资料。台湾光复后,在本岛音乐学者的推动努力下,高山族的歌谣采集成果更加丰硕,也发表出版了许多学术性强,内容精辟的论著。 然而,这些研究报告多以高山族的“歌与舞”为研究导向,若有提及“乐器”者,人多也只是将乐器当作附件,介绍其简单构造及使用方法而已。对乐器的文化背景、社会功能以及乐器性能等层面的论述,则少有深入研究及讨论;质言之,真正以乐器为音乐主体研究之论述尚未得见。殊不知在音乐研究中,理应将“乐器、歌喉和舞蹈的肢体动作”视为一体进行关联性的讨论,如此才更能完整掌握音乐的全貌。 冈此,以乐器为研究主体,藉由重新论定乐器的地位,诠释并建立高山族音乐的体系,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贰、研究方法 由丁地理环境的不同,高山族乐器的产生(包括种类及发展规律),乃至于制?/B>的演奏方法、乐器风 一格、音响、节奏、演奏特色,各有其独特性。而这些内容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为达成上述研究目标,本文将运用民族音乐学的学科理论及所含方法论,并结合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以及方法出发,对有关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同时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民族音乐学与文化之关系,以及当代民族音乐学研究之特征,其“基本特征就是将其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通过该氏族成员(个体或群体)是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构建、使,,、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氏族文化特质。”,辅之历史文献及本人从事田野调查实际所得补充论证。首先,针对高山族群生态环境与宗教习俗,找出音乐事项的内部结构和发展程序,然后再对高山族乐器音乐型态的共性及特殊性作一系列整理和对比分析,其中尤为重视高山族乐器的改良和传承,藉此深入了解高山族乐器在生活中代表的文化背景、社会功能,以及乐器的演奏方法和音乐内涵。 叁、文献研究 高山族乐器研究成果,经几代中外学者们孜孜不倦地努力,已留下数鼍可观的文献和报告资料。这些学者包含音乐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氏族学家等,他们或从年代的角度、或从所学专业领域的角度、甚至从器物所需的角度,从事田野调奄研究。这些研究概可以目据时代和光复后时代做为历史分期。 一、日据时代 ,,,,。,,,,年日本统治台湾达半个世纪,这期问日本对高山族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作。? (一),,,,年四月,在台成立“旧惯调查会”,对台湾高山族的民俗文化与生活做详尽调查和研究,并于,,,,年出版《蒲族调奄报告,,》八册、《番族习惯凋查?,,》八册,及《台湾番族习惯研究》八卷。其中器族调奄报告书每册的第一、二章节中,都有描述高山族音乐舞蹈和乐器的名称、种类、尺寸、演唱(奏) ?方法等。 (二),,,,年田边尚雄在当时的总督府资助卜(,携带录音设备米到南投雾社、日月潭、屏尔地区,对,台湾离,,,族,午消、玎』,蝴称硝牛番与熟番,,据,,,,?改为岛沙族,光复后台湾学者订称,:并、,,,地同胞或…地族,,,,罔人陆学者称岛…族, ,,,,今
靠湾,通车,:蟓,?民。,伍隔椽《民政音尔予概论》北京:人民青乐,,,敝礼,,,,,(,,死 ,泰雅、排湾、邹族做了,,天的田野调奄,开创了民族音乐实地采集录音的先端。,,,,年东京文化生活研究会发表田边尚雄《第一音乐纪行》,文中以音乐学理论和方法,论及高山族的地理分布、族群分布、民俗生活和歌谣音乐,同时把这些歌谣译成词与谱,并录制了,,首高山族音乐和一首笛子独奏曲。笛曲的音律如谱例,,:。 谱例, 髓 一 二 三 四 孔 孔 孔 孔 孔 田边尚雄采录笛之音律 (三)竹中重雄,,,,年,月在台湾时报,,,期和,,月,,,期发表《台湾番族音乐研究》,,,,,年,月 ,,,期和,月,,,期发表《台湾乔族乐器考》研究论文。对高山族乐器形制构造及演奏等描述颇为详尽。 (四)黑泽隆朝是,,,,年来台湾做田野调查的音乐学者,他运用民族音乐学的调查和方法,对台湾高 山族音乐做实地而深入的采集研究,把搜集的数据制成乐谱、音响和图片,同时对采谱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也有详细描述,并录制成《台湾民族音乐》共,,张唱片和《高山族的音乐》,张(,,,,)。 黑泽隆朝对高山族的乐器理论也做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他,,,,,,年法国的第人届国际音乐协会大会上发表了《布农族的弓琴及对五声音阶所产生的启示》,文中提到布农族的弓琴发声与自然泛音间的关联,他认为弓琴的空弦弹奏所产生的泛音人二和弦(,,、,,、,,、,,)与歌谣音阶.
范文二:台湾高山族乐器的研究(可编辑)
台湾高山族乐器的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
博士学位论文
台湾高山族乐器研究
姓名:叶红旗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民族音乐学
指导教师:伍国栋
20080420中文摘要
本文以几代中外学者主要文献和报告资料之成果为基础,对高山族传统器乐
和音乐文化进行了梳理,其中研究方法是以民族音乐学的实际调查,将所获第一
手材料和前入所研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同时提出“以乐器、歌喉和舞蹈的肢体
动作为一体”的不同研究宗旨,强调以乐器为研究主体,藉由重新论定乐器地位,
诠释高山族音乐体系。
全文献高电族乐器形制来源与演变以及歌、舞、乐为一体在各族社会中的运
用和表现情形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释。
本文部份内容是针对高山族传统器乐的文化内涵和功能与大陆南方诸族同
类乐器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将夕来政权统治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之影嘲下,各族
乐器和音乐文化受到的冲击、互动与保存现况进行了论证。最后针对排湾族口、
鼻笛音准、音域、调性以及音量等迸行了改良以达到保存传统之面貌,又能与现
代器乐接轨为原则,并针对高山族乐器文化的保存、推广、传承与发展提嬲了具
体地建言。
关键词:台湾高山族、乐器研究、文化保存、改良.,
. ..“
”
,..
.
. ,, . .,
.
., ,. . .
, , .
:、、
、参、神话与传说第二节社会功能与承传功能 壹、社会功能
贰、传承功能
第三节高山族器乐文化壹、口簧琴与舞蹈? 贰、杵音第四节高山族乐器与美学观 壹、鼻笛指孔的音乐构成与审美?
贰、鼻笛声音之美?
叁、口簧琴声音之美
肆、弓琴的倍音与节奏第四章 与大陆南方诸族同类乐器的比较
第一节乐器的形制比较壹、称谓贰、形制与演奏叁、用途与场合第二
节与海南黎族的器乐文化比较
壹、地理环境
贰、传统信仰、习俗与音乐?
第五章 异文化影响及当代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外来文化的影响壹、西洋音乐的传入与发展 贰、新文化运动的浸染叁、汉族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传承与发展?
壹、音乐文化的推广与发展
贰、教育与传承结语参考文献?
图表谱例目录
图例目录
图.:竹簧片绳簧琴
第页
图.:金属制簧琴
筇页
图.:多簧簧琴 第页 图.:双簧簧琴 第页 图.:竹筒琴组合
第页
图.:泰雅族合奏形式竹鼓 第页
图.:泰雅族木箱制木鼓 第页
图.:改良后木鼓
第页
图:木琴足由四种不同音程的软木组合而
第页
图.:竹木琴软木木棒和竹筒组合
第页
图.:泰雅族木琴
第页
图.:串铃
第页
图.:串挂铃
第页
图.赛夏族的臀铃. 第页
图一.赛夏族的臀铃. 第页
图..圆形排铃
笫页
图..犬齿形排铃 第页
图一:钟形排铃
第页
图.:果核形撞铃 第页
图:番礼采风图表“迎妇”
第页
图一:阿炎族吹奏横笛 第页
图一:景颇吐良
第页
图:五弦琴
第页
图?:弓琴
第页
图.:庄春荣牧师演奏绳在簧口琴 第页
图?:朱加千金之弓琴 第页
图?:加上千金后的弓琴 第页
图.:【簧琴舞 第页 图.:布农族“小米丰收歌” 第页
图.:排湾族的聘礼内容 第页
图.:邹族的战祭
第页
图.:阿荚族的丰年祭 第页
图.:四川省?山彝族所用的簧琴
第页
图.:海南第一号口琴 第页
图.:海南第二号口琴 第页
图舡:海南第三号口琴 第页
图黎族铜簧琴
第页
图.:黎族竹簧口琴
第页
图.:苗族簧琴
第页
图.:拉’族簧琴
第页
图:黎族鼻箫吹奏
第页
图.台湾排湾族吹奏双鼻笛 第页
鼬一;黎族鼻萧 第页
圈:台湾排湾族双鼻笛 第页 鬻:苗族震尖欧疆 第页 图.:茁族展尖笛身 第页 图..台湾排湾族口笛吹口 第页 第弱页
隧毒一台湾排湾族瑟笛整身 第页
圈?:京族独弦琴
第页
圈.:改良独弦琴独奏
第鹞页
鬻:台湾蔫由族分布鼷‘ 第页
图:黎族高低音拜
第页
图睨:黎族哗哒
第页
翔:黎族哩咧
第页
图一:少妮瑶与鼓楼国小鼻笛班 第页
图.:保持欢孔和发音孔的口驿笛 第鳓页
翻?:增指掺旌的改良霹劈篓 笫页
图.:增加拇指指孔的改良口舆笛 第页
圈.:改良后双管鼻笛
第页
蹩:五孔秘笔
第页
圈.:六孔?笛
第页
豳.;:笛
第鳞页
豳:传统弱簦
第页
圈.:黑管与排湾族鼻笛重奏 谱例目录
谱铡: 函边尚雄采录麓之音律 第页 第页
谱例: 鼻笛气震齿的声齿变化 箢页
谱例: 矮芡祭祭歌《迎神之歌》 露镑夏
谱锈毒: 布农族箨青之旋律与节奏燮
第页
谱例: 邵族丰年祭前奏
第页
谱例: 邵族杵音与歌乐
第页
谱铡: 谗湾族彝麓乐谱
第页
滋例: 布农族弓琴音乐与节奏
第页
谱例: 布农族播种前所昌歌与歌词《要播种小米》 露页
落例:黎族《摇篮歌》
第页
谱例 :高山族乐器合奏曲“山海生命颂”总谱片段 表倒鲻录
第页
表: 泰雅族木琴四音音阶、长度、宽度 第页
袭: 中国竹笛名称
表: 黎族券策、裹出族鼻签发音魏、指孔形制异同 第页
袭: 苗族塞箫、高山族竖笛造型、构造 第页 表: 布农族五大社群分布 第国页
滚: 布农族剥壤树之传统祭绣 第弭页 第页
表:年台湾布农族射耳祭仪开幕/闭幕活动仪式 第页
液: 改琵后五托日笛指法
第页
袭: 改爨露六孔日筐指法
第页
袭: 改良后八孔口笛指法
第页
裘:传统韬笛指法
绪论
壹、研究目的
美国音乐学家梅里阿姆.。在阐述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目的的时候,曾做过三个方面的归纳:
“第一,出于对非两方音乐的同情、支持的立场,力图通过其收集来的资料和研究成果重视向世界展示它
的研究对象的价值,从而引起人们对西方音乐的重视,以此抗衡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第二,拯救迅
速消亡的各种类型的古典和民间音乐;第三,把音乐看作是能够用以加深理解世界的传达手段。”同时又
认为“由于西方音乐的冲击,再加上现代传媒手段的巨大影响力,不少以口传心授为承传方式的民族音乐
正随着一代艺人的去世而不断消失,因此纪录和收集它们已成为保护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
务,这一点已经为许多有识之十所认同。然而在强调拯救传统音乐的迫切性和原封不动地保存它们的必要
性的同时,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变化的必然性,并时常夸大了对传统音乐衰亡的忧虑。川
音乐是人类文化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入文活动,在一些民族中,由于种种冈素,.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使其
生活出现了重大变化,音乐的许多外在因素也随之改观,但其本质却自然而完整地保存下来,传统文化并
没有因此而衰弱。日本北海道爱奴族人的音乐情况就是典氆的例子。爱奴族居住于日本北海道,拥有一套
完整的音乐文化体系。白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推行全盘曲化政策,包括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并
运用强势的移民及十地开发政策改变当地人文环境,使该族能服从中央政府的统治,如此一米,文化受到
极人的破坏,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但是,音乐传统并没有因此而消亡,至今仍完整地保留来。当
然,他们同时也受到日本本士音乐的影响,并将其融合在本文化中。冈此,根据梅里阿姆的观点,“既然
变化是人类经验中的永恒因素,即使努力女推迟或阻止,变化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光是保存就不能成为民
族音乐学的目的,而应该在此同时去研究传统音乐的变化过程,研究其它冈素、其它音乐对传统的影响和
由此产生的效应。如果说在此之前的比较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主要的探讨对象是各民族州有的、地道的传
统音乐文化的话,那么从梅里阿姆的提出之后,学者们开始关注各种音乐的变异与发展,不同音乐碰撞之
后所产生的结果等问题,也就是说不再局限丁对传统音乐的静态研究,而是努力去把握其运动变化的过程
及其规律。这也就成为二十世纪年代起这门学科发展的又一个新的特征。”
西方音乐思潮传入台湾以后,逐渐取得了音乐的主导地位,更成为现代主流社会音乐的价值评估标准,
因此,高山族音乐被排挤,成为了一种边缘化的音乐活动,在台湾音乐社会中的地位日渐淡薄,由于受到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现代传媒技术更流行丁.世界,使得音乐无国界的设想逐渐成为可能,主流音乐全
球化的趋势日渐明朗。然而,第一次世界火战后,民族自觉、民族主义等思潮弥漫全球,并提升了各民族
对本十文化的重视,而音乐是文化传承中的主要成份,冈此,这类的思潮更带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所以
产生了全球音乐一体化与反全球音乐一体化运动的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对
包括音乐在内的台湾高山族文化传统进行全面的研究后,才能够深入地了解高山族人的价值观、人生观、
道德观、人权观等所形成的历史现状。理解是建立在了解基础上的认可或赞同。虽然高山族音乐在主流社
会音乐及两方音乐的思潮中转为弱势,但它仍带着自己的本质因素以特定的方式保存‘卜来。而通过保持民
族个性的方式米减少、杜绝氏族文化交流的现象将会日益增强,民族个性是由民族文化所体现,对民族文
。俞人豪‘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版社,..贝
多炽香里《先’民族爱奴》林株式会礼?版.页
俞人囊‘音乐学概论》 人民音乐版社.贝化的保存已上升到民族存亡的高度来看待,台湾高山族的文化个性如何表述和如何保护亦越来越引起有关
学者的重视。
关于台湾高山族音乐有系统的研究,始白日据时代日本学者所留下的报告资料。台湾光复后,在本岛
音乐学者的推动努力下,高山族的歌谣采集成果更加丰硕,也发表出版了许多学术性强,内容精辟的论著。
然而,这些研究报告多以高山族的“歌与舞”为研究导向,若有提及“乐器”者,人多也只是将乐器
当作附件,介绍其简单构造及使用方法而已。对乐器的文化背景、社会功能以及乐器性能等层面的论述,
则少有深入研究及讨论;质言之,真正以乐器为音乐主体研究之论述尚未得见。殊不知在音乐研究中,理
应将“乐器、歌喉和舞蹈的肢体动作”视为一体进行关联性的讨论,如此才更能完整掌握音乐的全貌。
冈此,以乐器为研究主体,藉由重新论定乐器的地位,诠释并建立高山族音乐的体系,是本文的研究
目的。
贰、研究方法
由丁地理环境的不同,高山族乐器的产生包括种类及发展规律,乃至于乐器的演奏方法、乐器风
一
格、音响、节奏、演奏特色,各有其独特性。而这些内容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为达成上述研究目标,本文将运用民族音乐学的学科理论及所含方法论,并结合文化人类学、民族学、
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以及方法出发,对有关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同时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民族音乐学与文
化之关系,以及当代民族音乐学研究之特征,其“基本特征就是将其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置入该民族特定
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通过该氏族成员个体或群体是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构建、使、
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氏族文化特质。”辅之历史
文献及本人从事田野调查实际所得补充论证。首先,针对高山族群生态环境与宗教习俗,找出音乐事项的
内部结构和发展程序,然后再对高山族乐器音乐型态的共性及特殊性作一系列整理和对比分析,其中尤为
重视高山族乐器的改良和传承,藉此深入了解高山族乐器在生活
中代表的文化背景、社会功能,以及乐器
的演奏方法和音乐内涵。
叁、文献研究
高山族乐器研究成果,经几代中外学者们孜孜不倦地努力,已留下数鼍可观的文献和报告资料。这些
学者包含音乐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氏族学家等,他们或从年代的角度、或从所学专业领域的角度、
甚至从器物所需的角度,从事田野调奄研究。这些研究概可以目据时代和光复后时代做为历史分期。
一、日据时代
。年日本统治台湾达半个世纪,这期问日本对高山族做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作。’
一年四月,在台成立“旧惯调查会”,对台湾高山族的民俗文化与生活做详尽调查和研究,
并于年出版《蒲族调奄报告》八册、《番族习惯凋查?》八册,及《台湾番族习惯研究》八卷。其
中器族调奄报告书每册的第一、二章节中,都有描述高山族音乐舞蹈和乐器的名称、种类、尺寸、演唱奏
’
方法等。
二年田边尚雄在当时的总督府资助卜.,携带录音设备米到南投雾社、日月潭、屏尔地区,对
台湾离族午消、玎』蝴称硝牛番与熟番,据?改为岛沙族,光复后台湾学者订称:并、地同胞或?地族,,罔人陆学者称岛?族,
今靠湾通车:蟓民。
伍隔椽《民政音尔予概论》北京:人民青乐敝礼,.死
泰雅、排湾、邹族做了天的田野调奄,开创了民族音乐实地采集录音的先端。年东京文化生活研
究会发表田边尚雄《第一音乐纪行》,文中以音乐学理论和方法,论及高山族的地理分布、族群分布、民
俗生活和歌谣音乐,同时把这些歌谣译成词与谱,并录制了首高山族音乐和一首笛子独奏曲。笛曲的
音律如谱例:。
谱例
二 三 四
一
髓
孔 孔
孔 孔 孔
田边尚雄采录笛之音律
三竹中重雄年月在台湾时报期和月期发表《台湾番族音乐研究》,年月
期和月期发表《台湾乔族乐器考》研究论文。对高山族乐器形制构造及演奏等描述颇为详尽。
四黑泽隆朝是年来台湾做田野调查的音乐学者,他运用民族音乐学的调查和方法,对台湾高
山族音乐做实地而深入的采集研究,把搜集的数据制成乐谱、音响和图片,同时对采谱的时间、地点、人
物等也有详细描述,并录制成《台湾民族音乐》共张唱片和《高山族的音乐》张。
黑泽隆朝对高山族的乐器理论也做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他年法国的第人届国际音乐协会大会
上发表了《布农族的弓琴及对五声音阶所产生的启示》,文中提到布农族的弓琴发声与自然泛音间的关联,
他认为弓琴的空弦弹奏所产生的泛音人二和弦、、、与歌谣音阶相符,并提供十二张录音音
响作为资据,加以说明布农族歌唱音阶系来自弓琴弹奏。这个论点得到国际民族音乐学家的重视。‘
年日本东京雄山阁出版黑泽隆朝所著《台湾高山族的音乐》一,文中对高山各族的歌谣依内容
分为七类二十一项,并对歌唱的形式做了重要叙论。其中的内容包括高山族同有乐器及其形制、演奏方法、
演奏场合等。
以上研究文论,是日据时代日本人对台湾高山族乐器研究的主要学者和重要论文,在研究视野与方法
上具有代表性。而其它更多的文章相比之下则显得缺乏音乐必要
的理论基础,停留在一般层面的介绍性文
章还是占了较大的比重,故此,对音乐文化理论与方法的重视也应当是从民族音乐学这一学术视野应有之
意,做为方法论的音乐学也标明了“方法论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对它的关注可以引导研究者不断对
史料的性质和内涌进行反思,不断扩充史料的定义和范围。建构更广阔的研究基础,从而达到新的结论。
另一方面,这种关注也可以加强研究的层次和深度,把历史研究从对‘史料’的单纯考据引中到对文化机
制、时空关系、历史沿革的更复杂与多元的解释上来。
由于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研究偏重丁.歌谣搜集和歌词内容的改造。虽有局限,但在录音
没备落后、交通不便、语言、风俗各异的时代中,日本学人的调查精神却是难能可贵。
二、光复后时代
年台湾光复,结束了日本年的殖氏统治。日据时代高山族音乐研究机构『旧惯调查会和『台
湾帝人文政部,分别改由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利台湾人学考古人类学系接管。而在加世纪年代后划,研
究台湾高山族乐器的学者人都是人类学家,如李卉、凌曼立、林和等学者。
钰秀《台湾音乐史》五南图版公卅年版页
店,.序页
【戈巫鸿《.礼仪?》.郑岩等译.北京:二
一年李卉发表《台湾及东南亚各地士著民族口琴比较研究》论文。这篇论文的要点是把当时
台湾口簧琴的标本和文献记载加以搜集和整理,对口簧琴的种类、分布、形制材料以及吹奏方法有较完整
的描述,其中还概括了东南砸各族口簧琴的乐器类别、名称、材料的讨论。
二凌曼立先生于年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第二号发表《台湾阿美族的乐器》专题报告
书,文中对阿美族的乐器进行分类,把搜集资料与相关文献加以比较和研究,并用实例证明阿美族乐器种
类之多,为台湾各十著之冠,改正了日本学者竹中重雄所谓『台湾前族儿乎没有打击乐器的论点。同时
将各类乐器的外形制作成图表,并用数据注明尺寸,再配以现描图画幅,在乐器的形制、制作材料、
演奏方法、发音原理有比较完整的呈现。
三林和先生于年发表《台湾十著民族的乐器》,此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多方面学者研究高
山族乐器的调查资料作为依据,同时与田野实地调查所得资料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提出了高山族建造乐器
时,对技术问题如何解决的新观念。此外,运用人类学的方法与民
族音乐学相关事项进行讨论,例如将各
族乐器的种类、发声法以及使用场合等加以描述,这样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值得民族音乐学者学习。
四年代台湾音乐史上最人的民歌采集运动,是由一批留学欧、美的音乐家组成。他们有音乐家
许常惠、史惟亮、李哲洋、邱延亮等,这运动历时四年之久,成果丰硕。年留学日本的台湾民族音乐
学家吕炳川先生,专程回台湾从事高山族音乐采集和研究。在走遍了全台湾高山族多个部落,进行田
野调查研究后,年完成《台湾土若族的音乐一比较音乐的考查》论文。论文内容分三大部分:一、各
族歌谣的形态;二、乐器的调奄与考察;三、音乐分析。其中关于『乐器的调奄与考察的部分,丁二
年东海民族音乐学报出版,名为《台湾土著之乐器》,文中运用民族音乐学理,并采用了德国比较音乐学
家霍恩柏斯特尔.萨克斯等人的分类法将高山族乐器分为:自振乐器、膜振乐器、弦
振乐器和气振乐器四人类。有系统的阐述高山各族乐器的种类、演变情形、演奏法等,并用图片、照片作
为实证参考,材料详实,图文并重,运刚历史文献与调查实物材料进行阐述。其中最可贵的是,将“比族
音乐学与民族学作关联性研讨,从而体现出人类学、民族学学科
理论及方法论,对其考察的影响和渗透”
五自年代随着台湾音乐学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才的增加,以及研究方法的深入、广泛,一
些有关台湾高山族音乐的论文陆续增多;其中吴荣顺先生发表《布农族歌乐与乐器之美》,内容分为五
篇:一、历史溯源篇;二、音乐生活篇;三、音乐系统篇;四、布农歌谣篇;五、布农乐器篇。针对布农
族民族生活、音乐文化、乐器种类有较完整解析。虽然文字篇幅小,但文中内容生动,条理分析严谨,是
研究台湾布农族音乐研究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六人类学家胡台鹿《排湾族鼻笛、口笛现况调奄》“,此文针对台湾排湾族鼻笛、口笛的种类多
样性与文化意涵作了深刻的辨析研究,此文的调查内容广泛,对习笛年龄、人口、竹材以及演奏场合目的、
资格等,更是作了细部描述。虽然这篇文章的音乐本体研究不够,但其调查、访谈、讨论等技巧是值得提
倡和学习的。
七白年代以来,两岸政策的开放使得音乐文化不断交流,台湾高山族音乐研究的课题也日渐
受剑人陆音乐学者的关注及研究。主要论文有:周宗汉的《高山族乐器》苏琴的《台湾高山族屯歌初
。《台湾巾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一期。
伍司栋《少数族音乐》人民?版【年页
?《:投县文化资产:业;》 月
“年湾??火纠究院民族所发表
《乐器》科技杂志刊年月
探》,骆季超的《台湾高山族民歌的调式与旋律特点》,蓝雪菲《高山族乐器二题》以及《畲族音乐
与高山族乐器之初步比较研究》,文中以音乐中“认知”、“行为”、“本体”三模式为基调,逐次析
理找出大陆畲族与台湾高山族音乐虽然均保留有“古老的原始音乐成分”,但因为两民族的历史与社会
阶段的进化不同,产生的音乐便有很大的差异。这种研究方法和思路对两岸研究学者提供了一些启发和帮
助。
但就民族音乐学视角而言,由于研究音乐必须直接观察其本体才能取得第一手的原始数据,而且,.音
乐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还具有相当的传播力。对音乐的这种动态生命力之研究和
解读已成为比族音乐学田野工作的重要课题,因此有学者指出“没有实际调查理论及方法的民族音乐学,
不是真正的民族音乐学。”换言之,田野调查工作强调研究该民族现存传统音乐的行为模式,就必须以关
注其生存环境及生活文化为基础。遗憾的是由于受两岸政治因素
限制,火陆学者无法直接“参与观察”和
“深度访问”等实际田野工作,受此局限无法对台湾高山族活生生的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尽管如此,两岸
学者的音乐文化交流还在不断地持续中,冈此一些有关高山族音乐与乐器的零星叙述,散见于个别论文或
些音乐史?;的相关章节中,此不一一贽述。
总之,近百年来,中外学者对台湾高山族音乐研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但遗憾的是,上述一些研究多
停留在对文献的阐释、音乐形态和基本乐理等角度的探讨,还朱见有将高山族乐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
研究论述的专著出现。所以,当我们研究一个民族音乐文化象征与符号的音乐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它所
有的要素,那么当前的问题是能否形成一个把所有的那些要素都考虑进玄的一种理论研究模式,那种模式
必须把来自民众的评价和分析的评价、文化的社会背景、社会科学和入文科学的有关方面、以及音乐所有
的象征性、审美性的、形式的、心理学的、物理的等多方面冈素考虑进去。所以,如何使这一课题的研
究具全面性、典型性、科学性的突破与创新,仍是值得挑战的全新领域。
‘
年《音乐论从》第辑
“年《音乐研究》第?朗
峙乐器》:妓杂志
年月
”‘?火音乐’院学报》年第二划。
『叻:《民族音乐学视 的传统音乐》 卜;喳:卜海音乐?版..贞
“梅型艇姒,《灯族音乐。?理论的探讨》【,巩?譬蒂潆.??硬寿乐学.,
第一章高山族音乐及发展脉络
第一节 高山族乐器类型
人粪的初诞时,同时也创造了音乐:音乐一经产生,就开始了声乐和器乐的分野。而乐器是器乐之
本,是器乐蠹以产生的物质条件,所以在接触音乐本体之前,须先对乐器做一番考察。
高山旗的音乐多咀歌舞为主,乐器在时代的变迁中由原来单纯的娱乐、男女传情之媒介工具发展成具
有独奏、伴奏、合奏等多种形式的表演器具出现在他们的音乐文化中,而形制电以小型易携带为土。由下
乐器属于实体.相鞍于歌舞可做更其体的描述,因此本节将高山族的乐器类型分为四个部分描述:
壹、 体鸣乐器
一、口簧葶
口簧霉.又称竹口擘、绳口琴、口琴、口弦等,是台湾高山族月有
乐器之一。除达悟族外,分布丁其
它辛篪。明代陈第《尔蒲记》中描述:“娶删视女子可定者.遗人遗列瑞菲坝.女子不受则己;受,夜
造其家,不呼门,弹口琴挑之,口霉薄铁所制.啮而鼓之,铮铮有卢,女闻,纳宿,术明径去.不见女父
母,有霄米晨去必以星.累岁月不设。?由此可见簧琴是高山族男女求餐的必备具。
绳口簧琴发音上要靠擘体右侧细绳崩右手向外伙迷拉力,使簧片震动产生音响。簧片材料有:竹簧片
及琴体为体的绳口簧琴图.,另一种簧片是州金属制成装置在琴体上帕口簧琴生,其中根据
簧片的数日作为分类可分为种:.单簧琴,多口簧琴幽.”。口餐琴外形也困簧片的数日不同
而产生:平状形口簧琴单簧、弧状形口簧琴般簧以上圈.。族音乐学者等徉龙朝曾对其所凋
卉社群的口簧琴簧片数目作过统计。除泰雅族外,其它族群口簧琴的簧片数口.以一片为多。而泰雅族口
簧琴簧片数日.则从一到七簧均有发现。“而据李卉的调青,北部乌米社泰雅旗人,也确实曾制造过七簧
口琴。根据笔者的实际调乔,布农旅,邵旗、邹旗普遍使用单簧绳口琴,泰雅族、阿美族较多使圳多簧
纯口笨,多簧绳口洋琴人约 ,比单口簧晕短,单簧口簧笨琴约。。
?:每:一::。::一
‘??????、
淄
蒌鬻莲
一:精:每串。耷每::
峰夸啦啦耷。?’噜’
※袋慕 ×啦×一×::,
”揣嚣鬟黧’““””“““。“”““”””””“”““””?。‘ :篇嚣:箍裂别髹搿需。。。。。。。
?
”.,《?&阱. “??“,《:’?《?‘目;簧琴
图机状骺口簧琴双簧以上
奉立作摄干花莲
牟立作者摄于花莲
,杵与臼
杵,原木是布农族、邵族、阿美族等再旗生活中常口的春小米之
上具:两头粗,中问细,扣搭配使
坩。臼有两种,即木臼与石臼。《台湾丛忙》中说:“高山族无碾
米之具,以太术为臼.直术为杵,带穗春.
令脱粟计足供口之食,男女同作,率以为常。”这里描述的小杵为
劳动之具,其尺寸与造型都小丁表
演埘的杵音之器。最早描述水杵的使情形应该是《太平御览》卷
七八零,‘三国吴公元年~年
时人沈革的《临海水土志》:“取大空材,木材十余丈,以人杵旁之为口,在四五里外鼓之亦可昕到,听此
接驰赴之
。”而较晚的文献也有许多荚丁杵的记载,例如周锤璃《诸罗县志》:“以巨术为臼.径四尺.
。拄节旋彳于,
高一尺许,而凹如锚,凿空其底,覆如桶.旁窍三、四孔,以便转移.杵诹易手,左右
或歌相之。将、睢弁络绎东远扬,若竦锤清,存骤听者,不辨为声。””由’木杵的长短尺寸不同:
所产生的音糍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川来台至歌唱音乐加以使片,而今已成为高山旅重大庆典戏表演场合不可
或缺的特色乐器。邵旗的木杵通常分高、中、低音,由七个粗细长短不等组成,柑农旗懵用偶数搭乔己.
有、、个等木杵分高、中、低音色混台使。
三、竹筒琴
竹筒琴是居住在日月潍周边邵族之传统乐器。原米竹筒琴是种饮酒或逗水的器具。竹筒叉叫落地筒
域竹捣筒,其上部留节,方挖空,短粗细不同,常担任合乐中之廿奏。另外,吕炳川在《台湾土并之
乐器》中引川日本学者田边尚雄之考察:“邵族演奏杵乐时有儿
名妇人陪唑而手持装有水的相竹筒.轻轻
在地而打而发出低音。以其水之容量的多少而造成不同的音高,这似乎成为种低青部,在杵乐上加以和
声。?邵族人为观光和参观者之表演而制作了这种特殊乐器。表演时由两个或三个不同尺寸竹简组合.
构成同度或三度音程关系幽?。”
美族和泰摧族所使川的竹筒琴魁由七八个不吲尺寸的竹简捆绑在起,树立丁地而而击之,由于竹
简的粗细不同.所产生的音响有明亮清脆干?浑厚低沉的音色组成。
:“。”。鬻趁蒜;:甥?;麟。。。。
”、?女‘??目?.,‰?“图橐雅族也存台奏形式的竹盘
术鼓:术鼓在台湾高山族已很难见到,现夸住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还藏有木鼓标本两扑:’是采
样空心的树干为鼓胴,两头稍宽:另一什,鼓的两端丽站边钻有两孔,以系鼓绳,胴 .径
~ .鼓胴的树心闲腐蚀过久,所以胴厚舐.?
。木鼓的士要功用,呜鼓以制众.咀鼓卢的多
少及短“示事情.如社中开会.或有紧急事靛生。多能川鼓卢巾传达。“另外,日本学者黑泽隆朝在
《台湾高砂族的音乐》中也提到了泰雅族使?的术鼓的情彤.这种小鼓是川织步机的小箱所代替【豳。
。而笔者也曾采访头份镇寒德克旗的修咪蕾女士,所采集到的术鼓是根据原始织布机的形状改岛
而成图一,其形制经加改良后与原来的织布机的音响截然不同.加大共鸣箱,击触点集中,使其
音色较原来明亮实,音量上也予以增强。改良后木鼓的形制如: 、
、高,内缺口
宽.,鼓颦 、觉
、高,弧高.,另有一跗呵形鼓棒.、直径 。
:;数:嚣:趁;孙:訾慧:::器““ 。。。??“
:::;:::器:船荆。:慧:::::?::;‖”“
国毒稚族使用织步机代替木箱的术蛀
圉.改良后木鼓
本立作者摄目巢
木鼓和竹鼓除了传递讯息以外,还有个重要的功能.即作为酱示器。日车类学家伊能嘉矩对此作
了很详细的介绍。在赛夏族中他看到丁竹鼓警示器,并详细描述其构造“截一段竹筒,表面打儿个妊方
形小孔,用二根竹竿当角架撑起。守望的番人一看到有人通行就要示警.刚细竹拨千敲打,在远处也听得
见。据说邻朴听见示警的卢音,也随着敲打他们的竹鼓.卢音接连传到别补。一
五、木琴
阿美族、泰雅旗都有使用术琴或竹荦表演。
阿美族木琴的主要类型有三种:
水琴圈?高、玖高、中、低四个不同音程的软本组合而成: 竹葶?祖细不同:
竹木琴?圈“二种高中低音不同的软木术棒和竹筒组台而成。 泰雅旗的术琴犬都放置在平坦地面或板上,演奏者采?蹲姿打击
也有坐姿演奏,有凹个长度同
样,宽度异异的木块经调音后周定钍两根琴柱上鲥】.。 笔者在花莲县及苗栗县两地都栗集到/琴,其形制帽尉.制作材料
为油桐本,』备四音音阶。形制见
表。
表
柱
.宽度 单位
此外,为了表演及携带方便,泰雅旌的木琴另制有可拆式琴架,高
度是根据演奏者身高订制,可以站
立演奏,不同:以往只采川蹲姿表演的形式。
”口’??.自??日》?帅.?自‘目蚶?女”自目& 吣?%口 ”克??女??目;.《?%“
”&女‘?坶《?》?一?《~?。 % “
目? ?十??日&
目.
”“十? 《
武、针
铃肚高山各族舞蹈中必备的节奏和伴奏乐器。本人根据文献和实际调查把它分为:
.串铃目.”,川个以上铃串在一起,系于手踝、脚部、腿部戚头和腰间部伉。
串拌铃剀.。,把每颗铃一细绳吊起,挂在表演服装上并缝台定,
臀铃,过土的臀铃村料有:慧米的果实中心部份有孔喊一小竹竹管穿洞.现在赛夏族臀铃的材
料多川竹管、不锈钢营,铜管、塑料珠锝制成。一个臀铃常吊挂凹、五十个乖铃酗.、。”
串铃莆吊挂铃属铜制圆铃和犬齿形铃,有些是由羌指甲或其它动物、植物等为材料制成。铃的形
状有四种:
吲形排铃;
火齿形排铃:
钟彤排铃
果核形掩铃酣.】~.。”
制岛?州州崛姚化肢郴“川””惭”邶。强则。
::嚣:九四九?四??%四“????“
黧曩。嚣嚼 %棱撞铸
贰膜坞乐器
人皮鼓。
台湾高山旗人在生活中使州鼓的文献纪录.最早出现在明 末文人陈弟年《采蒋记》中:“家有死者,击鼓哭,置尺 于地.环以烈火,干鼯置屋内,不棺。”。
年唐赞衮在《台阳见闻记》中描述:“孰稀遇家有喜 庆事,番妇装束,头戴纸花图,数十人携手跳跃:或番童相杂, 鸣金鼓,口唱番曲.谓犹汉人演戏。””
据时代出版的《番族调查报书》中记载,阿美旗人盏称 为“逃特安”。
人陆学者周宗汉先生在《高山族乐器》”中描述:“高山旗 的大鼓是从汉族传去的膜呜乐器,小质鼓身蒙以动物歧?~”。 台湾学青吕炳.先生的《台湾土若之乐器》“第二章第一?表 ?勰黼淼絮臻‖
示:“现夸任何种族部看不到人鼓等膜鸣乐器??人鼓在过去 只有甲埔族使用,山地并族完全与大鼓无缘”。黑洋隆认为 高旅虽过着狞猎生活.但并不博得兽皮蒙鼓的技术。他们模仿汉
旌制作小型皮鼓,但制计:艺报租糙,
即使在阿美族中有边歌口目边使应鼓的情况.但他们所川的鼓实
际上是中国制作的小型皮鼓。”
咀上数据可以知道,人鼓装皮鼓不是高山旗硎有乐器,旧为在汉
人移比台湾前,台湾两部平原
:::;皱删墨嚣’。”/“”““””“”“?””。
:饿;黏黑 :“
“”?‘?日蜥?女?》『十?《? 月“?
的土地上几乎都有平埔族的踪迹。年前大量汉人从南台湾的港口登陆,开始西部开发,住在西部平埔
族最早和汉人接触,并与汉族文化接触,我们可从清代的高山族文献资料中了解,如清朝黄淑敬《台海使
槎录》所提的鼓与吹弹乐器的表演情形,清代的另一文献《番社采风图表》图.从“迎妇”鼓吹乐
的使用文与图像记载来看,平埔族音乐民俗文化之活动情形与汉音乐表演方式有相似之处。而日据时代,
平埔族与高山族的资料始分开搜集与整理,高山族民俗文化音乐歌舞等事项,是日本学者’研究重点,对
汉化的平埔族文化有较清楚的认知。平埔族是受强势汉人文化影响,在祭祀中还保留其少数音乐传统,另
一方面音乐文化传统则受汉音乐影响,逐渐流失或相融。
综合以上讨论,再结合笔者进行的高山族实地访谈内容,可以初步得出到以下结论:
一、台湾高山族自古就生活在高山峻岭,与平原上平埔族生活环境有本质不同,由此所造成的生活方
式差距,也同样体现在文化方面,因此,在皮鼓的使用上,除了冈为工艺技术的落后较少使用皮鼓之外,
隐藏行踪也是高山族人少用皮鼓的另一个重要的冈素。所以,过
去高山各族为求生存、争地盘等事件时有
发生,但并没有用大鼓作势助阵的传说或文献记载。
二、高山族各种庆典、祭祖仪式以及歌舞表演方式流传已久,保存完好,主要以较小型的体呜乐器伴
奏,而且有些敲击乐器采用天然木材砍制而成,以棍棒之类形态相击,声音明亮、节奏分明,从而达剑情
绪沸扬之效。
三、由于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加上特殊的生活环境限制,在高山族众多打击乐器中没有皮鼓,
至于平埔族与阿关族所使用皮鼓,则由汉人传入。
参.气鸣乐器
台湾地处亚热带,在海拔至公尺以上的山区,水气充足,适合竹子生长,竹林翠绿,高山族
人长期以来即形成使用竹制乐器的传统。据历史文献记载,曾经使用过的竹管乐器有鼻哨、横笛、直笛、
狩猎笛等。现今仍保留的竹制气鸣乐器有:鼻笛、口笛、横笛等若干种。其中鼻笛、口笛两种应当是本土
乐器,其它的当是外来乐器。
一、鼻笛
鼻笛主要分为:单管鼻笛和双管鼻笛两种。
单管鼻笛,以指孔分类有孔、孔、孔、孔四种,“吹孔”吹孔位置在其管子顶端结邻面中间开
一个小圆孔。在排湾族鲁凯族使刚最为普遍。
双管鼻笛,由积根鼻笛绑扎在一起。左边只发管筒音,右边有五至人个指孔,发出不同音程演奏者
根据习惯可以左右交换。由丁.五孔与六孔的孔数不同,音域和音阶即相应不同,另外,鼻笛的管长通常
?和口笛的长度相仿,约 ,有的鼻笛表面雕刻百步蛇的图纹,而口笛以往很少有雕刻装饰。
。
二、口笛
口笛分为:单管口笛和舣管口笛。
单管口笛、双管口笛,指孔与鼻笛形制相同。不同之处在丁口笛的吹口是朋软术塞,塞阻上端。以指
孔同方向处的顶端开一扁形吹孔直径.公分,再在吹孔卜.方.公分处开一小方形的发音孔直径约
.公分,音量较人易吹。虽然各族使用鼻笛或口笛的场合、目的、宗教信仰不同,但文化功能亦相似,
所以仍然在高山的排湾等族保存和发展中。
十.雅萍:编《台湾::第册?清领则》泛廿田勋:文化股份彳限公司年.贞
孙诈常惠《台湾音乐止仞稿》全音乐谱“版礼 :负.
三、横笛
日本学者黑泽隆朝在年月日于东京文化会馆,由东洋音乐协会举
行的第回定期研究会上
演说:“横笛是从汉民族传入,名称与汉民族相同”。
中国考古学家林惠祥在《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中写明:“竹笛,有纵、横两种。长约一尺,有五孔、
六孔笛,如汉人所用”。
如上所述,台湾高山族曾使用过横笛,但与现在所见到的横笛不同。在中国大陆历来竹笛之名称和种
类就很多,见表所示:
义嘴笛
古代如笛,吞:吹孔加凸形嘴,现韩国正流行。《旧唐书》:『横笛小篪也,其加嘴者谓之义嘴笛。
风鸣笛 古代黄帝使伶伦采竹为笛,吹之作风鸣,俗称之风鸣笛。
又手笛 古代吹孔在笛中间,下方有六个按音孔,左四右二。《宋史》:『乐人执持,两手相交有拱揖之
状,请名口拱辰,故又名“拱辰管”
七星管 古代有六个按音孔,一膜孔。陈呖《乐书》:七星管,蒙膜助声,唐刘系作。
蟒笛 苗族与六孔笛基本相似,但较柳,声音浑厚、低沈。
吐良 云南由一粗一细晚支竹管套接两成,其吹开垂近中央的糖管,左手反握管体一端,用拇指
按管口,右手用掌心按管口,由两手控制其音高。
闷笛 即无膜扎的笛。
拉格来 佤族无膜孔,个按音孔,比曲笛稍短。
四孔笛 西藏 无膜孔,四个按音孔,管身粗而短。
表
在两藏有四孔笛,管身粗而短,与高山族的横笛相似。有关高山族横笛有膜孔和使用竹膜记载,如人
类学家凌曼立先生在《阿关族之乐器》一文中描述:“砍取一种嫩竹,截取~段,但需保留两端竹节;朋
刀削去竹上面一段的皮肉,小心地保留一层很薄的竹膜,然后在近两端竹节处各钻一孔,将嘴唇至于孔
边?”,这段文字描述高山族取竹膜的过程和竹膜的川途。然而,取竹膜的步骤与上文有出入,正确的方
法如下:首先,取下一段竹子并等竹管干枯;其次,用刀子劈开竹子取膜;最后再采一小方块状竹膜贴置
在膜孔四周方能吹奏。由于竹膜是天然长在竹管鼙的最内层,取竹膜需在竹子干或枯的状况下得剑,而生
的竹子要砍断,同时进行取用是不可能达剑,文中的削玄竹皮、留膜吹奏,是不正确的方法与步骤。再
者,根据笔者的访谈,在高山族的音乐传统中,如祭典中演奏笛子的目的代表着与他们的祖先、神灵对话,
需要谦卑、崇敬的态度。而狩猎时吹奏笛子需要细小的声音以防止吓跑猎物,另外太大声容易使部落地点
诊敌人发现,冈此,较大较粗犷的音量是他们排斥的,更何况是膜
笛的音色及音量。在访谈的过程中,笔
名曾吹奏中国传统人孔笛与高山族的笛比较,竹笛的音色直接惊吓剑在场包括老在内所有的族人,他们
虽觉得其音色好听,但住生活中却没办法使用这样的笛子。再加上其它文献中目前也还尚未发现剑高山族
有使膜笛的纪载,故推论高山族是不膜笛的。
另外吕炳川先生《台湾十著之乐器》论文中的阿美族吹奏横笛的图片,摘白凌曼立先生《台湾阿美族
的乐器》一文中【图?,其型态与中国云南景颇族乐器“吐良”图.相似。
“炳《台湾:并族之乐;;》东海民族者乐学报年爽
目.】美放吹奏横茴
目.丝吹奏?自的景颇人”
四、其它管种
从历史文献和本人调卉中发现.以前高 并旗都有形制不同的笛子。短笛有横竖两种吹法,音鼙大但
无完整音阶.布农族做的竖笛是无孔笛;阿美族的竖笛是秸守或发送信号之删;泰雅族的竖笛义称“哀呐
笛”,其笛睦短不等,是片剑笋竹或芦苇制成,开有四个指孔,可做出草猎首信号之州。随着生活习惯的
改变,以上这些笛类已根少使;。至丁日本学者竹中重雄在《前揭书中提出他于年在嘉义郡图富稚
番社发现的新乐器“毕埃克哪奥姆”是吉布杜的著人耶西宁克奥姆发明制作.此乐器以竹为材料,形状与
其它笛样,只是闭两端挖小孔.并用手指开闭此两音孔政变音高.吹孔在中央。“巧合的是,根据片
的比较,此件乐器的吹奏方式与形制也同样和景颇旗吐庭相似。见斟.加
肆、弦鸣乐器
一、弓琴
台湾高山族弓琴,源于狩猎之弓。又称嘴葶。清朝文献中有许多戈丁高山族弓琴的描述,清末巡台御
史黄叔敬在台海使搓录》中记述:“不则婚.不情媒约.女及笄,构屋独居。需童有意者,弹嘴琴逗之。
琴削竹为弓.长尺采.以丝线为弦,一头以薄蔑折而环其端,承于近硝,弦未叠系于弓面,齿交其背,爪
其弦.自成一音,名日突肉。”此立中的嘴琴.即弓琴。
弓琴是布农蕨、邵族、阿美等族常用的弦鸣乐器。弓擘依琴弦的材料分类,可分为三种:
藤丝弓琴;
麻丝弓琴:
钢丝弓琴。
布收族弓琴琴身之外形毕弧形,邵旗琴身外形早、圆形。钢丝弓琴的音量大于丝弦弓琴.且音色明亮。
弓笨的辈身艋因人而异,依照个人的身高而选择规格不同的弓,弦的长度及材质也不同,因此造成音高、
音色的若异,弓荤的笨体度大约 公分.琴弦的度大约 公分。
:僦端虢搿徽燃;鬻篇。二、五弦琴
布农族人白占就喜弹四弦或五弦琴。南投县、高雄县的布农族人常使用五弦琴:在台尔县海端乡则流
传四弦琴。
日据时期音乐学者黑泽隆朝于年在南投社夸地利村发现五弦琴,证实高山各族仅
布农旌保存使用五弦和四弦琴圈.”。古老的琴弦由苎麻丝做成,现在已】铡丝弦替代。四弦与五
弦琴的构造相同,四弦琴的音阶排州为、、、;五弦琴设定为叫、、、、。
笔者在采访巾,在花莲县秀林乡发现泰雅族人也使用四弦琴。音阶是根据泰雅族音乐的基本音列、
、、排列而成。
剿.潭南部落古红女?弹赛弦琴
第二节形制来源与演变
台湾高山旅同卅十界各地屺族样,想象力漕.刨造性强,在音乐文化展演中.乐器来源也有许多不
同的说法。扣如排湾族人忠实地相信,鼻笛是头目生命的自造者,鼻笛音响是摸仿卣步蛇的声音.将自步
蛇酗腾雌刻在乐器:是头目拥有的擘利等传说。址纪年代的人类学家自【社会学家.将人对鬼神和
祖先的崇拜以及交往仪式.称为“吣问信仰”,不同于宗教。田此.鸟丙安先生枉礼懈活动及民间信?不
列丁宗教的论述中,提了前者所具肯的“一大没有”特质:“一、没宵宗教教会,教团那样崩定的组母
机构~没有像宗教那样崇高的崇拜对象;、没有像宗教那样具有创教师等品高权威;四、没有形
成任何宗派;五、没有形成完鹕的伦理、哲学体系:、没有专川神职、教职的执事队伍:七、没有可遵
守的像宗教般的规约戏戒律;八、没有像宗教那样特定的法农法器、仪仗礼仪;九、没有像宗教那样进行
活动的州定场所.十、没有像宗教那样白觉的宗教意识。?高山旗的信仰,崇拜就属于这个范陶.并没构
:;麓踹:碧:;瑞.::篇篇‖??”:。”“
成实质的宗教信仰,仍停留在对自然泛灵崇拜的礼俗。因此,高山族乐器的制作和使用是通过敬畏自然力
量而产生,另外,在劳动和生活中也能得到乐器制作的灵感,如泰雅族织布机的配件“木制的箱子”,如
今已演化成的术鼓;弓琴是高山族喜爱的弦鸣乐器,是由狩猎与战争的弓箭进化成娱乐的乐器等等,可以
见得乐器诞生是受劳动、生产实践和生活环境影响下所产生。此
外,鼻笛主要是太平洋中波里尼西亚与马
来两亚许多岛屿上原住民使用的乐器,台湾高山族属:这个系统,使鼻笛并不足为奇。可是,只有台湾
地区使用双管鼻笛,其它地区只有单管鼻笛,并没有双管笛的存在。鼻笛的形制来源与变化可从“聚落
生活与环境”;“劳动与音乐文化”两大途径得到证实。
壹、聚落与生活环境
台湾是地处中国大陆东南方的岛屿,而岛上的原住民经历过外来民族的不断侵略,逐渐退入高山峻岭
的中央山脉四周,所以他们仍保持相当纯朴的同有文化,民间信仰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他们的生活组织
是族人聚居而成蕃社,集数社而成部族,部族之间的关系是依照历史与共同利害关系为依据,对外联合,
实行攻守同盟。部族的构成如下:泰雅族部族的构成基础是泛血亲群;布农族及邹族、邵族是以父系氏族
为基础;阿美族及卑南族则以母系氏族和年龄组织为基础;排湾及鲁凯族则是以贵族和地主系为中心的部
族;赛夏族的构成主要是以姓氏为基础;至于雅美族,由于他们居住在外岛兰屿,甚少与外界接触,自古
以米便未曾发生过战争,因此其家族与社会型态上没有酋长与阶级等观念,一切均在平等与共享制度卜.安
居乐业,他们的社会结构主要由四个集团组成,包括家族集团、亲
族集团、地域集团及捕鱼集团,构成的
基本单位是以父系世群为基础。
泰雅族原先分布在南投县仁爱乡浊水溪流域的深山中,后来由于入口增加、耕地不足、土地贫瘠、气
候寒冷、汉人向山区边缘扩展以及平埔族移动等因素的影响,族群开始向东向北迁徙,现在主要分布于埔
里、苗栗、花莲一带海拔三百到两千公尺的山麓间;布农族主要居于中央山脉两侧五百至三千公尺山区参
见本文第四章第二节;赛复族主要居住在新竹县五峰乡幂苗栗县南庄乡的偏远地区,由丁.交通不便以及
受地形阻隔的关系,形成了分散的部落,没有地域中心;鲁凯族居住在台湾南部大武山等山区海拔五百至
二千公尺;排湾族的分布近似丁鲁凯族,分部于台湾最南部的山岳地带,其领域北方邻接布农族,尔北方
包围着鲁凯族,西北隅紧接着卑南族和山岳地带。各族依赖大自然给予的资源,长期在山林之间生活,生
活环境原始,生产工具落后,考验了高山族人的毅力与生存能力。
由于高山各族的聚落形成及生活区域不同,语言及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所产生的文化也有所差异。
例如,居住在台湾南部的排湾族他们的图腾是百步蛇,其聚落形成是以贵族和地主系为中心,头目又是各
部族的象征,因此,头目家的屋檐上持着刻有卣布蛇图案的术板
米象征权威,头目本人及其亲人身上也刺
着这种图腾的刺青,用以显示他们在部族中的地位。至于音乐文化也是如此,首先,排湾族的代表乐器是
鼻笛,虽然这样乐器出现在其它族,但是,只有排湾族的鼻笛有舣管鼻笛与口笛,其余则是单管,这是为
了模仿百步蛇的声音;其次,只有头目和猎首英雄能使刚鼻笛;最后,庆典或喜宴中忌演鼻笛,但头目不
在此限制。由此可看出排湾族的聚落形成以及地域特点直接影响剑音乐文化。
根据上例可知,高山族的音乐与聚落以及生活环境亦有很人的联系,所产生的歌谣、舞蹈、乐器以及
表演形式都具不同特色。在相互影响,有些乐器的制作、取材和演奏方法以及形态即极为相似。各族相
似乐器有:弓琴,口簧琴、木杵、竹琴、竹鼓、鼻笛等。而木材、竹材是乐器制造的主要材料,取得容易,
捣米的石臼和术棒演变成杵乐;弓琴、口簧琴为青年娱乐的乐器或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传达感情的心灵感
。胡台丽《义化艇演与台湾腺住民》绛联?版书业股份限公. 年贝
?刘其伟《台湾原:民义化艺术》雄?幽股份限公 :贞
应器;为吓阻偷食鸟禽所制的两根竹筒和用木槌打击三根木棍的器具,就是现在竹筒琴和木琴的原型,成
为庆典或歌舞时不可缺少的伴奏助兴、打节拍合舞之乐器;竹制的口笛原是在狩猎时互通信号或狩猎返家
时报信的单音哨管,用时砍竹把两端竹节削掉即可发单音,将较好的竹管保存下来,吹奏时在竹管上加开
指孔增音,因此,二孔、三孔笛的使用最为广泛,经过不断改进,现在的口笛多为五孔和六孔笛。
贰、劳动与音乐文化
“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
范文三:高山族
高山族
1.总结(必须有) 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因为在台湾高山族看来,饰物不但美观,而且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也是我国古代百越族的传统,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衣服除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2.历史
高山族过去以裸为美,裸形跣足,“众心无挂碍,四体不须遮”。仅以幅布遮阴,番罽围腰。接触汉语文化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衣服除用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饰,“取鸟兽毛杂树皮织布,名达戈纹”。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舟长裙(如泰雅人、赛夏人、曹人、阿美人)与长衣下裳(如布农人、排湾人)两种款式。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服饰有常服与盛装之别。成年人装崇尚华美,羽冠、卉服交映,绣饰、珠贝点缀,“滤贝雕螺各尽功,陆离斑驳碧兼红”。极艳丽动人。
高山族过去还有猎首与身体装饰等习惯,已于近代被革除。猎首曾盛行于雅美人以外的各族群,“手执长示腰佩剑,杀人争贺夺人头”。动机一般出于祭祖祀神,祈求丰年,宣扬武功,或联姻诉讼等。身体装饰包括黥面、文身、凿齿、涅齿、穿耳、除毛、束腹等。黥面流行中于泰雅人、赛夏人。文身普遍流行,尤以北部族群为甚。凿齿流行中、北部族群,通常男子拔去左右2个门齿,或拔门齿、犬齿各2枚,平埔人男女拔侧面牙2枚。涅齿流行阿美人、卑南人与平埔人,主要嚼槟榔或用黄杨树、桑树烧焦的“烟黑”墨油、植物茎果的汁液染齿。穿耳与除毛普遍流行。布农人、曹人、阿美人、平埔人的男子有以竹、藤箍束腹之习,目的在于追求健美与敏捷。此外,阿美人还有在手腕上炙疤的习惯。身体装饰一般出于成年、美观、联姻、纪功、尊贵等目的。
3.特色
高山族的男女服饰是色彩绚丽、华丽精美的。最有代表性的服饰是贝珠衣,又称贝衣。这种衣服是用贝壳雕琢或小圆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线穿起来,按横线排列缝在衣服上,一件珠衣大约需要五六万颗贝珠。过去一般为酋长或族长做礼服用。以现在珍藏品为例,一件无领、无袖、无纽扣的对襟长衣,衣长100公分,宽44公分。以织有红色花纹的原白麻布为底,周身缀满用贝壳磨切成的贝珠串,共2700余排,约8万多颗贝珠;背面饰有三排带铜铃的珠串,每排四串。由于贝珠多,手工复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制成,因此十分宝贵。从贝衣的造型来看,泰雅人的贝衣多白色,耀眼,横向排列整齐,给人一种纯洁、整一中显华美的感受。而排湾人的贝衣则以橙、黄、绿色为常见的色彩,近年来有些缀贝向黑色、暗黄色居多,做工较细致,图案较多缀人像,珠多细圆透明,显示出追求华丽的风格。古老的贝珠衣则扁长,无光泽,具有晦涩感,但当地群众却以古珠衣为珍贵和自豪。这和崇拜祖先的朴素淳厚的民风有关。贝衣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着作《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筐织贝”。如果是指这种贝衣,则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贝衣有时可作货币用,但更多的是审美欣赏价值,这是高山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贡献。
4.含义
5.组成元素
高山族的服饰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传统服装式样有贯头衣、交领衣、胸衣、背心、长袖上衣、裙子等。各族群男女皆重装饰,饰物种类很多,有冠饰、额饰、耳饰、颈饰、胸饰、腰饰、臂饰、手饰、脚饰等。装饰材料以自然物为多,颇具特点。如贝珠、贝片、玻璃球、猪牙、熊牙、羽毛、兽皮、竹管、花卉等。其中又以贝的使用最为广泛,不仅许多首饰直接用它穿缀而成,泰雅人和赛夏人过去还将其一串串缀于上衣之上,制成珍贵的贝衣。
6.分布地区
7.图片。有代表性的
8.视频。不要求必须有,如发现有趣的可保存下链接
范文四:高山族
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为秦淮、曹、排湾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族的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高山族(宝岛原住民),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又称“原住民”、“山地人”。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1998年11月更名为邹人,下同)、赛夏人和达悟人(旧称雅美,1998年更名达悟,下同)等之别,现已确认的共有13个族群,此外尚有10多万已被汉化的平埔人。平埔人历史上包括10个族群,他们散居在台湾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与沿海,长期与汉族杂处、通婚,较早接受汉族文化,至19世纪以后已基本与汉族融为一体。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还有4461人散居祖国大陆东南沿海。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大陆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目前该词主要是由大陆所使用,而台湾当局已经停用此名词,在1954年3月14日,台湾当局规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赛夏、布农、邹族、鲁凯、排湾、卑南、阿美、达悟9个族群(一说为10个族群,邵族也算一个族群,在2001被正式确认)。至2001年7月17日,台湾已确认的高山族族群为13个,新确认的有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和赛德克族。另有未被确认的族群,包括:巴布萨族、巴赛族、洪雅族、凯达格兰族、雷朗族、马卡道族、巴布拉族、巴宰族、猴猴族、西拉雅族和道卡斯族。
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
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萨族
9社,巴则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
凯达格兰族28社,噶玛兰族34社。另一部分仍定居
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
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
分少数民族。
这一部分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总人口约40万人,大陆散居有2909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高山族泛指早期即已居住在台湾的原住民族。就惯例讲,原住民族系针对迁徙而来的民族而言。属于南岛语系或者马来-玻
里尼西亚语系。该民族确实早于汉人、荷兰人
、西班牙人在17世纪以前就已居住于台湾,他们的确有资格
被称为台湾的原住民族。
虽然历史语言学者不认为台湾是南岛语言的发祥地。
而就台湾的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也还无法将这两者关联在
一起,但在大部分原住民族的神话中,可发现他们已把台
湾视为其民族的发祥地。 在与外人发生接触以前,他
们以刀耕火种的技术种植粟(小米) 、芋头、甘藷等农作物,
或饲养猪、鸡、犬等家畜家禽,兼营打猎和捕鱼。他们没
有文字、货币,亦未建立城市,更无类似国家的组织。但
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经济与宗教体系等。 根据学者的研究,台湾的原住民族可分为两大类∶1. 住在西部平原与外界接触较早的平埔诸族,多已融合于台湾汉社会中;2. 住在山区或东部平原的诸族,尚能保持其固有风俗与语言。后者目前共有泰雅、赛夏、布农、邹、邵、鲁凯、排湾、卑南、阿美、达悟、噶玛兰等11族,总人口约436,131(2003年) 。
高山族地区处于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 海拔5 0 0 至2 0 0 0 米,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 森林宝库
" 的美誉。
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各地区高山语差别较
大。目前起码有1 5 种语言,大致可分为" 泰雅" 、" 曹" 、" 排湾
" 三大语群,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等十多个分支。没有通用
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族族通用汉语文。有阿美人、没
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
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民族历史
在台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与中国福建的新石器文物关系密切,台湾人主要的应是从中国大陆迁移过去的。 高山族世代相承的传统习俗中,有许多华南古文化的特质,诸如巢居、公廨、舟楫、杵臼、木鼓、生食海产、嗜槟榔、嚼米酿酒、竹筒饮酒、跣足、蹲踞、羽冠、卉服、珠贝、贯头衣、筒裙、断发文身、凿齿、涅齿、穿耳、琴箫挑逗、构屋笄居、崖葬、洗骨葬、歌舞、秋千、木雕、猎头、祭祀、巫术、太阳与蛇和鸟崇拜、祖先崇拜、洪水神话、射日神话、连名制度,等等。其中巢居、舟楫、断发文身、凿齿、穿耳、生食海产、崖葬、蛇崇拜等都是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质,印证了高山族与古越人;习气共俗,源出一脉。 高山族过去长期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据史载,三国时期,高山族的先民分成若干部落,部落成员称为“弥麟”,公共事务由部落成员共同管理。他们使用石斧、石锛、石环、用鹿角为矛,用青石为镞,以采集、狩猎为主,畜牧业尚不发达。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大约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至7世纪,已有了农耕、畜牧,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有
少量铁器。部落有酋长,无赋税,公共事务仍由部落成员管理,有人犯罪,由部落成员根据习惯法共同议决制裁办法,轻者仗责,重则处死。无文字,不知历法,崇拜山神、海神。集会时多举行歌舞。已有雕刻与绘画。历北宋、南宋、元朝、明、清代各代,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增多。据陈第《东番志》等书记载,当时高山族的农业、畜牧业和狩猎,虽较以前有了进一步发展,且已有部分特产与大陆沿海居民进行贸易,大陆人以玛瑙、瓷器、布、盐、铜、簪环之类易高山族的鹿脯、鹿皮、鹿角等,但各部落之间依然“老死不与他夷相往来”,仍过着朴素的生活。 17世纪以后,由于大量汉族迁居台湾,以及郑成功政权采取有利于发展高山族经济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加速了高山族社会经济发展。居住在西南部平原的高山族,有一部分发展进入封建社会。从16世纪开始,台湾高山族多次遭受外国侵略。1563年,倭寇侵入北部鸡笼(基隆) 一带烧杀抢掠,当地高山族被迫迁居山区。以后又有荷兰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美日侵略者侵略台湾,高山族人民给予了坚决抵抗,开展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了誓死保卫家园的爱国主义情操。
长期以来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共同抵御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共同开发了台湾。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50年间,反抗斗争尤为激烈,以1930年的雾社起义规模最大。1947年又参加了以汉族为主的“二二八”起义。
范文五:高山族
高山族
基本简介
高山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台湾南岛语系各族群的统称,指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上汉族及其他中国大陆民族以外的“中华民族”人口,范围大概相当于历史上汉族所谓“生番”,日本殖民当局所谓“蕃人”、“高砂族”,或当前台湾当局法律上“山地原住民”和“平地原住民”的总和。
由于历史上原居平地的台湾原住民(“熟番”、“平埔族”)大量汉化,当前各“平埔”族群并无明确法律地位,借用中华民国早期分类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定义乃将其视为“汉族”;因此,“高山族”的指涉范围,台湾原住民”(包含各“平埔”族群)或岛上南岛语系族群的实际总和。值得注意的是,“高山”、“平埔”二分法,是从汉族中心角度出发的政治性泛称,缺乏人类学根据;此类说法在台湾,被认为含有种族主义与殖民主义的色彩。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还有4462人散居祖国大陆东南沿海。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大陆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目前该词主要是由大陆所使用,而台湾当局已经停用此名词,在1954年3月14日,台湾当局规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赛夏、布农、邹族、鲁凯、排湾、卑南、阿美、达悟-邵族10个族群。至2001年7月17日,台湾已确认的高山族族群为13个,新确认的有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和赛德克族。
另有未被确认的族群,包括:巴布萨族、巴赛族、洪雅族、凯达格兰族、雷朗族、马卡道族、巴布拉族、巴宰族、猴猴族、西拉雅族和道卡斯族。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 1
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萨族9社,巴则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凯达格兰族28社,噶玛兰族34社。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
这一部分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总人口约40万人,大陆散居有2909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高山族泛指早期即已居住在台湾的原住民族。就惯例讲,原住民族系针对迁徙而来的民族而言。属于南岛语系或者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该民族确实早于汉人、荷兰人、西班牙人在17世纪以前就已居住于台湾,他们的确有资格被称为台湾的原住民族。
虽然历史语言学者不认为台湾是南岛语言的发祥地。而就台湾的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也还无法将这两者关联在一起,但在大部分原住民族的神话中,可发现他们已把台湾视为其民族的发祥地。
在与外人发生接触以前,他们以刀耕火种的技术种植粟(小米) 、芋头、甘藷等农作物,或饲养猪、鸡、犬等家畜家禽,兼营打猎和捕鱼。他们没有文字、货币,亦未建立城市,更无类似国家的组织。但有自己的政治制度、土地制度、经济与宗教体系等。
根据学者的研究,台湾的原住民族可分为两大类∶1. 住在西部平原与外界接触较早的平埔诸族,多已融合于台湾汉社会中;2. 住在山区或东部平原的诸族, 2
尚能保持其固有风俗与语言。后者目前共有泰雅、赛夏、布农、邹、邵、鲁凯、排湾、卑南、阿美、达悟、噶玛兰等11族,总人口约436,131(2003年) 。
高山族地区处于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 海拔5 0 0 至2 0 0 0 米,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 森林宝库" 的美誉。
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各地区高山语差别较大。目前起码有1 5 种语言,大致可分为" 泰雅" 、" 曹" 、" 排湾" 三大语群,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等十多个分支。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族族通用汉语文。有阿美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民族特色
过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着身体毁饰的习俗,如拔毛、凿齿、穿耳、束腹、纹身等。40年代中期以 后,这些习俗逐渐趋于衰退,但其残余影响还在。
拔毛
指的是拔除体毛,有的支系是男性拔除,有的是女性拔除,有的是男女皆拔。男性用竹片夹子拔掉,女性以细麻线绞拔,有的甚至以火炭燎烧,并不觉得痛苦。
凿齿
是在十二岁至十六岁时,拔掉左右两个门牙或两个犬齿。有的直接用小铁棒抵在牙上用石头敲掉欲拔之牙。有些无拔牙缺齿习俗的支系,愿将牙齿染成黑色,以黑齿为美。
穿耳
3
尤以排湾人与阿美人的男子最为突出。他们耳垂穿孔较大,一般用铅盘,贝壳和竹管做耳饰,并将琉璃珠用丝线连在雕有花纹的竹管一端,结扎在脑后的头发上,来防止摆动掉落。
束腹
是一些支系男子的特殊习俗。束腹带是用厚竹片弯成的,两端钻孔,穿麻绳以勒紧,勒扣在后腰。从十二三岁起直到五六十岁停止,昼夜都紧束在腰腹,以使胸部和腿部肌肉发达健康。
纹身
各支系具体情况不同,有的男纹女不纹,有的女纹男不纹。有的以纹身为美饰,有的以纹身为勇武的象征。受原始宗教的影响,认为纹身可以得到祖先灵魂的保佑,去灾免祸。除纹身外,还有纹面的。无论以什么方式毁饰身体,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美观、勇武、联姻、纪功、尊贵。
基层组织——社:高山族的基层组织是“社”,社是自然村寨,小社由一个氏族组成,大社由数个氏族组成,一般上千人,小社五六百人,实行民主政治,重大问题由社大会决定。社首领包括头目(领袖)、祭司(或巫师)和长老会。是社 会的最高权力机构。头目领导耕战、渔猎,裁决内部纠纷,帮助祭司组织祭祀活动。
多数高山族社以会所(会廨)作为社的活动中心,也是男性年龄组织的教育训练场所。年龄组织是社内部以年龄为序的一种等级制度。各支系的年龄等级划分有多少之别,大致可分为幼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等级别。凡男性,都要归入相应的年龄等级,担负一定的社会分工。每隔数年,要举行一次晋级礼。从少年开始,严格按照性别施以基本训练。男性是狩猎、耕战方面的技能训练;女性是纺织、家务及采集方面的训练。男子一旦成年,要举行隆重的成 4
丁礼升入青年等级,进入会所食宿,并参加集体劳动和作战。青年们在成丁礼之后,被承认是部落正式成员,才有权参与社政治生活。
高山族社对少年男子的教育培养十分重视,成年人教给他们如何制造渔猎工具及武器,带他们去狩猎,让他们学习投石、角力、奔跑、掷标枪、射箭和搏杀等,给他们讲说社的历史、传说及英雄故事。有的社在少年进入会所前,还要间断性停食,即吃一天,饿两天,以锻炼少年们的吃苦精神和忍耐能力,在断食中仍能保持乐观情绪和昂扬斗志者才配受到厚爱与看重。
从50年代起,台湾高山族的社组织逐步走向地方行政管理,而且过去五六十人的大家族日趋缩小。但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及文化习俗的许多传统仍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