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回归议论文
回归教材,学写议论文
作者:王云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年第01期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是考场上学生的必争之地。从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取向看,
侧重于议论文写作是大趋势。从2006年高考全国卷中出现新材料作文以来,新材料作文以它
的优点,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2013年全国高考18套试卷中,有17套的作文是新
材料作文。2014年全国的高考作文全部都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是:选好角
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虽然材料作文对文体没有限制,但议论文因能更直观、
更鲜明地体现出文章的立意而成为多数学生的首选。 但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议论文写作时常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论点不明、论据贫乏、缺乏分析论证、论据详略不当、结构不合理、偏题以及论点和论据不
符。怎样写好议论文呢,我认为:教材中有不少议论文写
1
作的典范之作,如果回归教材,研
磨教材中所选的一些经典课文,从中汲取营养,以读促写,以写化读,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
的途径。这里,我就以高中教材中的《六国论》为例。谈谈如何写好议论文。
一、确立新颖独到的论点学生确立论点的时候,往往会人云亦云。确立的常常是人人都知道的公理、常理、大道
理,少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写出的文章就很容易与他人写的文章相似,让人觉得缺乏新鲜
感,从而失去对文章的好感。《六国论》的观点非常独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六国为什么会破灭,世人都认为是因为“军事实力差(兵不利)”、“战术不好(战
不善)”,而苏洵却提出独到的见解“弊在赂秦”,让人耳目一新,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选用典型鲜活的论据论据陈旧,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很常见的问题。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常用的论据往往就
是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众所周知的事例,读来令人厌烦。典型而鲜活的论据如源头之水,能
给文章带来活力。《六国论》这篇文章着眼于现实,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针
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2
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
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单一,是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
只是采用例证法,不能根据论证的实际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六国论》在论证的过
程中除运用例证法,还运用了如下几种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六国破灭,其根本原因在“战”还是“赂” ,作者用“较秦之所得与战胜
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这样的对比论证,一比便知。
2.比喻论证:“赂秦”能息战吗,作者用“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
样的比喻论证,一喻便知。
3.假设论证:齐、燕、赵亡于用兵抗秦吗,作者用“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的假设论证,
假设一下便知。
4.类比论证:北宋朝廷以赂求和是明智之举吗,作者用“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
3
秦,而犹有不赂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这样的
类比论证,类比一下便知。苏洵在综合运用上述论证方法时,根据论证的实际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这样
的论证效果不言而喻。
四、设计严整灵动的结构
结构不合理也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常见的问题。一般议论文的论证构成是:论证、阐
释、例证、分析、结论。《六国论》的结构完美的体现了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
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
秦”与“未尝赂秦”从正反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论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
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讽今,讽
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结构严整又灵动,是议论文写作时很好的模仿对象。
五、拿出切实有效的实招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往往存在解决问题时空喊口号而无实招的问题,诸如“我们一定
要(应该、必须)??”等,我们在议论文写作解决问题时应该避免空谈,拿出实招。苏洵
4
在《六国论》中为解决六国的问题,拿出了这样的实招:“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重
用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贤下士);“并力西向。” (六国联合)。这三个
策略,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招数,有利于六国解决的存在问题。此外,这篇文章还有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特点,字里行间饱含作者的感情。
大量的运用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使文章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
化这些,这些都是学写议论文者,应认真借鉴的地方。 在高中教材中,还有许多经典的议论文,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像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等,也都是议论文体规范的样本。如果学生能够从教材中,多吸取一些营养,那么,在今 后的高考作文中,就一定能写出一篇令自己、令阅卷老师都满意的作文。作为教师我们
从现在起就应该引导学生重视教材,利用好教材,因为语文教材就是我们作文写作的一个后
花园。篇二: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作文回归生活
作者:刘长会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9期 摘 要: 作者针对作文教学现状,提出“作文回归生活”的主张;分析生活性作文教学
5
的内涵,并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师、作文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生活化 培养兴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是在交流与表达基础上的,对语言文字的知识性、
技巧性与应用性的综合展现,是决定学生对这一学科掌握程度的集中体现。非常遗憾的是,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作文表现大多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不断的反思中发
现,兴趣的缺失是关键。在反复研究后,笔者认为让作文回归生活,展现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培养兴趣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1.生活性作文教学
生活性是生活教育的一种体现,反映在作文教学上,就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感悟、理
解在作文中反映出来,是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及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思与体悟。小到日常琐事、
衣食住行,大到社会热点、国家世界,这些成人看似普通的事务,学生却有自己的理解,如
果这些能在作文教学中得到体现,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学会观察周围,学会思考辨别,这对
于他们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非常重要。如此,作文教学也是“作人”教学。虽然生活作文教育自身不具备完整的培养
6
学生系统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法则的能力,但
应该看到生活作文教育的积累,有助于引导学生培养切实地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的本质要
求的能力,是对纯理性教学的有益补充。 笔者无意对生活性作文教学进行定义,因为单纯的定义并不能涵盖其全部,而因人而异
的不同理解反而对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多样化发展有益。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诸位同行探讨。
1.1内容上求真实
辛弃疾言“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一语道尽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因而
生活性作文教学的选材、选题都以真实为佳,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社会事件、生活琐事,
让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不臆想,而是从真实出发合理发散,真正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1.2思想上求实际 韩愈讲“文以载道”,道有大道,亦有小道,都不可忽视,都应被发掘、发现。生活性作
文教学要求学生不为歌颂而歌颂,不为批评而批评,讲自己真正所想、所思,容纳不同的观
点,哪怕是不成熟甚至偏激的观点,这是“作人”教育的根本要求。
1.3技巧上尚灵活
7
陆游有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言作文的灵活。作文是真实生活的反映,
其自身就充满多元性的可能,任何企图用“寻章摘句”或者“程式化”的方式要求作文写作
本身,都是舍本逐末的。高考作文《赤兔马之死》的作者用文言文写作的方式是应该得到表
扬的。抓住上述三点,生活性作文教学就有了自己的方向;多样化生活本身就是生
活性作文教学最好的试验田,所以让作文教学充满生活性是完全可能并非常必要的。
2.生活性作文教学的探讨
笔者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师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生活性作文教学的探讨。
2.1教学大纲
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对于我们把握初中阶段的语文作文教育,特别是生活化作文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1.1新大纲修订的背景分析新大纲的修订源于1997年以来的语文教育大讨论,这次讨论对中学语文教育理念、教师
素质、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估等问题都有分析,其中的一些意见极有建设性,涉及
8
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内容如下:?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进入学习型社会的能力;?语文教育应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发挥学生的悟性和灵气;?语文
教材应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注重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态度的培养。这些建议为生活性作
文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发展方向。
2.1.2日本初中语文新大纲的启示 日本文部省在同一时期也修订了新语文教学大纲,并于2002年4月执行。在日本的这部
新大纲中,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日本初中语文新大纲认为母语教育既受到传统习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又受到国际化趋势的影响,所以培养学生对母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表述非常重要,如
“重视自我思考”、“追求向上的生活”、“培养丰富的人性和刚健的意志”等。在细节处也强
调了培养学生诸如独立思考、与人协作、有自己的见解等能力,为其生活性作文教学点明了
方向,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2.1.3新大纲相关分析深入分析新大纲,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时代的进步性。涉及作文教学,笔者着重分析以下
9
两点。
2.1.3.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的任务是“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
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
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学会
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并在相关部分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要求,如在写作教学中“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在对学生的评
估中“鼓励学生有创见”。这都表明进行生活性作文教学的探索是可行的,是非常有意义的,
是符合创新精神的。
2.1.3.2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由于母语学习的特殊性,新大纲要求创设语言学习的环境,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大纲保留了试用大纲中重视语言实践活动的传统,认为应“重
视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
10
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
观访问、专题研究、组织各种文学社团等活动,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由此可见,生活是实践的重要来源,生活性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实践性的非常
有效的方式之一。
2.2教材内容的相关分析笔者对目前使用较广的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三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发
现其选材的价值取向上,生活化价值取向非常明显。按何文胜先生在其著作《人民教育出版
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一文中的说法,可以将价值取向类型分为个体、家庭、
社会、国家、民族、世界、自然、其他,共八类。其中有明确生活化价值要求的分类包括个
体、家庭和社会的一部分,具体说来,“个体”包括品德价值的追求、生活追求、审美情趣、
抒发情感;“家庭”包括长辈关怀、同辈爱护、夫妇和谐、亲戚情谊;“社会”包括社会公德。统计三版教材选文,在生活化价值观选题上面,笔者发现人教版在此方面选题的比例约
为50%,苏教版的比例约为45%,语文版的比例则高达55%以上,这些都表明,对生活本身的
11
关注成为教材的新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新方向。作为范例与参考的教材选题的价值取向要
求与之相应的作文教学要向这一价值取向倾斜,生活性作文教学是未来作文教学的方向。
2.3教师自身的再定位在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变革中,教师自身的转变与再定位将非常重要,是生活性作文教学
改革成功的关键。笔者从自身实践出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3.1教师自身思想的转变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特别是在生
活性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要求还远不止这些。教师需要转变思想,做生活的观察者、思考者、
体验者,更要深入学生中,体味“90后”,“00后”的生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生活性作
文教学的真谛。
2.3.2教师自身定位的转变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作品的评价者;在生活性改革中,教师自身的
定位并不止于此,他(她)更要成为兴趣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
活。
2.3.3教师自身素质的再提高生活性作文教学改革从本质上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同
12
时,
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韩愈讲“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在生活性作文教学改革中,教师的道就是自身的生活性。
2.4生活性作文教学的方法笔者并未企图将生活性作文的教学方法全面阐释,那已经超出自身的能力。作为从教三
十年的老教师,笔者结合实践谈谈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2.4.1观察式作文
选题的着眼点在于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能力。这种观察,强调细致入
微或透视本质,而不可流于表面。对于观察的对象最好分阶段设计,如一年上期和一年下期
的观察对象就应该拉开层次,让学生由浅入深却又欲罢不能。
2.4.2争议式作文
争议式作文的难度高于观察式作文,是一种思想上的锻炼。对于某一事物,如果全班学
生的观点是一致的,那么恰恰是最可怕的;中国传统观念中有典型的二元观,即非好即坏、
非忠即奸等,争议式作文教学应极力避免这样的状况出现;
13
笔者所谓的争议,并不是如此简
单的是非论,而应该是从起因,到过程,到结果的全面性反思,结论并不重要,学生更应该
重视的是争议的过程,这才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关键所在。
2.4.3体验式作文 实事求是的哲学观所有人都知道,但能够践行的人则寥寥无几,何也,是因为缺乏“求
是”的精神;体验式作文的设计就是学生能够直接掌握的“求是”方法。它比观察式作文更
深入,也是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更是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社会的良好开始。
2.4.4调查式作文
这是难度最大的一种作文选题,而如果流于形式,它就是一种最简单的作文选题。其难
度在于这种作文选题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全面考察,涵盖作文教学,甚至语文教学的方方面
面,是需要教师与学生投入极大精力与时间完成的大工程;如果流于形式,借助网络,可能
学生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做完,所以调查式作文不在于最终的调查报告,它的核心是调查本身。
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是使其终生受益的一件事,请慎重对待。
14
3.结语
“众里寻他千百度”,生活作文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不能因其普通而忽视,不能因其渺小
而漠然,生活是一切的来源与动力,是集美丑善恶于一身的复杂的系统,学生的素质教育,
请从生活教育开始;生活教育,请从生活性作文教育开始。 参考文献:
[1]刘彩霞,余昱.中日初中语文教学新大纲的共同理念和差异[j].比较教育研究,2002,
(7).
[2]赵长林,吕金伟.三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报,2011,(6).
[3]郭迎春.浅议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1).
[4]张荣华,方明生.调查作文的比较、分析与反思(二)——初中语文教材的中日比较
[j].山西师人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篇三:回归生活作文 回归生活作文
连云港市苍梧小学 张曙文
【内容摘要】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和活水,只有走进浩瀚的生活海洋,作文才能如鱼得水。
15
因此,我们呼唤回归生活作文。学生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从而不断净化他们的
灵魂,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 回归 生活 感悟 作文
【正 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把体验的过程进行表
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
写出来。”这也是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提出的要求。然而,很多学生的作文却不是表情达意的
需要,而是为作业而作文、为老师而作文、为作文而作文,寥寥数言,枯燥乏味,已经完全
脱离了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
歇。”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和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走进浩瀚的生活
海洋,作文才能如鱼得水。因此,我们呼唤回归生活作文。 所谓“生活作文”,就是指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具有真情实感的
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如何回归生活作文呢,我
16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观察生活,生动作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在教育中必须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
篇二:回归教材,学写议论文
龙源期刊网 .cn
回归教材,学写议论文
作者:王云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年第01期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是考场上学生的必争之地。从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取向看,侧重于议论文写作是大趋势。从2006年高考全国卷中出现新材料作文以来,新材料作文以它的优点,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2013年全国高考18套试卷中,有17套的作文是新材料作文。2014年全国的高考作文全部都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是: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虽然材料作文对文体没有限制,但议论文因能更直观、更鲜明地体现出文章的立意而成为多数学生的首选。
但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议论文写作时常常出现这样一些问题:论点不明、论据贫乏、缺乏分析论证、论据详略不当、结构不合理、偏题以及论点和论据不符。怎样写好议论文呢,我认为:教材中有不少议论文写作的典范之作,如果回归教材,研磨教材中所选的一些经
17
典课文,从中汲取营养,以读促写,以写化读,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这里,我就以高中教材中的《六国论》为例。谈谈如何写好议论文。
一、确立新颖独到的论点
学生确立论点的时候,往往会人云亦云。确立的常常是人人都知道的公理、常理、大道理,少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写出的文章就很容易与他人写的文章相似,让人觉得缺乏新鲜感,从而失去对文章的好感。《六国论》的观点非常独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为什么会破灭,世人都认为是因为“军事实力差(兵不利)”、“战术不好(战不善)”,而苏洵却提出独到的见解“弊在赂秦”,让人耳目一新,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选用典型鲜活的论据
论据陈旧,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很常见的问题。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常用的论据往往就是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众所周知的事例,读来令人厌烦。典型而鲜活的论据如源头之水,能给文章带来活力。《六国论》这篇文章着眼于现实,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单一,是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学
18
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只是采用例证法,不能根据论证的实际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六国论》在论证的过程中除运用例证法,还运用了如下几种论证方法:
篇三:让作文回归生活
龙源期刊网 .cn
让作文回归生活
作者:刘长会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9期
摘 要: 作者针对作文教学现状,提出“作文回归生活”的主张;分析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内涵,并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师、作文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生活化 培养兴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是在交流与表达基础上的,对语言文字的知识性、技巧性与应用性的综合展现,是决定学生对这一学科掌握程度的集中体现。非常遗憾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作文表现大多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兴趣的缺失是关键。在反复研究后,笔者认为让作文回归生活,展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培养兴趣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1.生活性作文教学
生活性是生活教育的一种体现,反映在作文教学上,就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感悟、理解在作文中反映出来,是学生
19
对自己的生活及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思与体悟。小到日常琐事、衣食住行,大到社会热点、国家世界,这些成人看似普通的事务,学生却有自己的理解,如果这些能在作文教学中得到体现,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学会观察周围,学会思考辨别,这对于他们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非常重要。如此,作文教学也是“作人”教学。
虽然生活作文教育自身不具备完整的培养学生系统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法则的能力,但应该看到生活作文教育的积累,有助于引导学生培养切实地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的本质要求的能力,是对纯理性教学的有益补充。
笔者无意对生活性作文教学进行定义,因为单纯的定义并不能涵盖其全部,而因人而异的不同理解反而对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多样化发展有益。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诸位同行探讨。
1.1内容上求真实
辛弃疾言“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一语道尽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因而生活性作文教学的选材、选题都以真实为佳,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社会事件、生活琐事,让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不臆想,而是从真实出发合理发散,真正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1.2思想上求实际
篇四:优秀考场作文(超越与回归)
20
优秀考场作文
1(超越与回归
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有位用剑的高手,叫“独孤求败”。相传在他剑术大成之后,寻常宝剑已不趁手。他便使起了一把大铁剑,而当他到了“只此一生,但求一败”的境界时,早已不再使剑。从彼时的不断寻求从剑上超越自我至此时的弃剑回归,领悟“人剑合一”的本意,他的身上体现着的是一件事物发展的历程:由超越到回归。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前进都是由不断的“超越”堆积而来。从艺术特征上来说,这个过程便是由汉的古朴,到唐的繁华,至宋的精致,再成就之后的个性解放、独抒性灵。其具体表现则可以从文体上一观,即由两汉骈文至唐诗、宋词、元曲,再至明清散文。不仅艺术上如此,科学也是这般。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便是最为熟知的一例。超越的意义在于进步与探索,没有超越,事物便一成不变,不会有飞跃。
而“回归”则是事物的境界。王国维曾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形容人生的最后境界,这便是回归。回归是一种状态,一种眼光。遇事待物不再就眼前所见,就此论此,而是在考虑了全过程后再行抉择。正是回归以后,我们才知道“文以载道”是一种狭隘的审美观点,才主张不拘一格,唯求真意;正是回归以后,我们才知
21
道相对论也不是终点,科学家因此默默求索;正是回归以后,独孤求败才会懂得一味追求剑与剑招只是下乘,关键是剑意,剑随意动才是至高境界。
“超越”与“回归”,二者不可分割。“回归”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超越”,若”超越”是量变,“回归”则是质变。然而,明确二者的内涵带给我们却有实际意义。
如前所述,“超越”予以我们前进的动力,而“回归”则带给我们平和的眼光和高瞻远瞩的心态。
当今社会下,“超越”的意义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异常拔高,而“回归”的境界却被远远抛弃。于是,食品安全问题,贫富差距问题,高铁事件,腐败案件纷至沓来。原因何在,整个社会缺乏一种稳健的气质,即“回归”的境界。心境的
高低决定了处事的方法,执迷于利益,执迷于眼前,必然不会懂得人生的意义,发展的意义。
我想,现今,超越与回归应该是急需被认识的一个问题了。
2(超越与回归
当一门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是超越抑或回归,或许便成了一道必做不可的选择题。
中国的二胡音乐,以其或清丽或凄婉的自然的乐声而绽放为中国民间音乐的一朵奇葩,而那些诸如“瞎子阿炳”的传奇更为这一传统音乐注入了故事性,使其引人入胜。然而,当时代驶入全球化时期,西方流行音乐开始充斥于青年一代的
22
双耳,二胡何去何从,开始茫然。于是,在热闹的大型节日晚会上,我们看到时尚女郎穿着摩登地拉着二胡,而那二胡则是插了电,高调地叫嚣着所谓”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创新音乐”。看着她们卖力的演出,我却感到担忧——这就是二胡的超越吗,这就是所谓创新吗,这是真正的“与时俱进”吗,为什么,我的心中激不起一点共鸣,却急着去回忆似已被时光蒙上灰尘的“二泉映月”、“昭君出塞”,超越,不是流于形式的改良,而应是对艺术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应来自于艺术工作者灵魂的思索与对这门艺术真正的热爱。
同时,人们又想到了回归——当中国传统艺术进入瓶颈时,建筑艺术也陷入了困境——面对西方摩天大楼,不甘示弱的中国人建起了园林、修起了石库门,试图以此来吸引世界的瞩目。然而。我依旧不以为然——正如一滴眼泪难以在实验室中完成复制一样,那些历史的沧桑感、旧事的尘埃感,也不是色彩逼真的油漆可以刷就的。当艺术的回归染上了功利的竞争色彩,其结局将是徒劳无获。
真正的回归,是灵魂对自然的回归,是艺术卸妆后最本真的思考。韩国古代宫廷舞女黄真伊的舞蹈遇到了困惑,于是她投身自然,赤脚于流水中,用双手拂过落叶,从自然中获得启迪,用心的灵感点燃生命的舞步。无独有偶,当代台湾亦有一群舞者,他们或与麦浪共舞,或在赤裸的土地上打坐冥想,亦造就了其独一无二的辉煌。
23
因此,无论是超越还是回归,都应该回到对艺术本真的探索上,从自然中吸取灵气,再次绽放。而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首先是回归——一种洗尽铅华、“粪
土”当年荣与辱的潜心思索,也只有这样,艺术才会超越——那是一种内涵的丰富与修炼达到一定境界后,最终如蝶破蛹般冲破形式甚而创造新形式的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由此看来,当对内涵的反思成为艺术追求的第一要义,超越与回归,或许已是一道无需再做的题。
3(超越与回归
有一群人,豪放豁达,飘逸而无拘无束。
有一群人,爱憎分明,情深而有所坚守。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文人。回望历史,这批特殊的人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展现“超越与回归”的历史剧。
超越之于文人,是一种超脱的哲学,是一把砍断世俗枷锁的利斧。“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还有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东坡。他们呼的是世俗气,吐的是飘逸风。他们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情志趣。他们看淡世俗纷争,只求心安自适。
回归之于文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份坚守。延展开去,是一份将整个天下的苦难担在肩子上的决心,是一份为国家兴亡而奔走呼号的爱国情怀。回归,是把眼光与心力撒向四周的一种伟大。不知杜甫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
24
是怎样的一种愤慨,不知林觉民在一尺白布上血书“为天下人之永福”时是如何的一份悲壮与决绝,是的,这也是中国文人,他们在超然于物外之时,也有此等的悲情,此等的忧愁与愤怒。
然而,超脱的文人却不因挣脱世俗的枷锁,不闻世事而被斥为“无爱国之心”,相反,他们总因超脱后的那份“返璞归真”的情怀,那份以洒脱来济世安民的情感而被人称道。
相同的,回归坚守的文人从不被评为”目光浅陋”。从他们身上升华出的是一份高尚的贞洁情操——于国家,于民族,乃至于整个世界,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巨大财富。
不错,洒脱的文人最终也会回归到最基本最细微的地方上去,而始终坚守的文人们都能在身后凝练,萃取到超越世俗的情操。超越与回归,这是一对永恒的
轮回。当你超越一切,势必将回头审视曾经的基础,当你在坚实的地面上筑好稳固的基石,当然能跳得更高。这一点,在中国的文人身上,淋漓尽致。超越与回归,是一出亘古不变的历史悲喜剧,而中国的文人,也一定会为我们写下更多或飘逸或可歌可泣的剧本。
尼采说,我爱这样的人,他们呕心沥血,缔造出超越自己的伟大,并因此而毁灭。
我们也因此爱中国文人。
4(超越与回归
25
从口语化的歌咏到四言一句的诗经,再到七言一句的楚辞,由诗到赋,终于在汉魏六朝形成了骈文,词律之工整,语言之华美,一步步超越,终于到达文笔辞藻之巅峰。然而到了唐朝,韩愈柳宗元携手同挥“文以载道”之大旗,一扫前朝之绮丽文风,回归最初,苏轼赞其“文起八代之衰”。
可见超越与回归看似相背相离,实则相辅相成,只有一步步超越,才有最后那涅槃般的回归。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没有超越以致那“绚烂之极”,何以至其最后归于平淡,然而超越的总只是形式,内容却是真正的回归。回归到本性,回归到人的真、善、美。鲁迅先生运用“揭伤疤”来展现国民劣根性,沈从文先生却为读者营造一个桃花源般的纯美世界,谁超越了谁,千人自有千般看法,但彼此却同样归于对人的真善美的呼吁与渴求,起些“疗救的作用”。
诗文歌赋如此,治国平天下不亦是如此,纵观西方历史,一次次战争,一次次革命,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入而彻底,从英国到德国到法国,是不断地模仿更是不断地超越。国家由君主立宪到共和到三权分立到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而其最后呢,不再是盲目地瓜分国土,而是转向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农业国家到工业国家再到第三产业,亦是超越。无论是改革或是科技最终仍是回归于社会,欧洲诸多资本主义国家,却亦是高福利国家,其最终仍是回归于百姓,回归于社会。
26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乃至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展都是一个不断超越有不断被超越的过程。然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其最终目的认识为了人类自身的更好的生活条件与生活状态。超越是回归的基础,回归则是更高境界的超越。
反观现在的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GDP增长不断刷新,不断超越。然而居民的幸福度呢,相认的诚信与良知呢,文人学者的治学该有的审慎态度呢,专家科学研究者的实事求是呢,百姓民众的助人为乐热情包容呢,我们将要继续“超越”到何时,又将到何处“回归”,当“超越”已丧失了回归之处,又有何意义呢,请慢下来吧~停下盲目的超越是为了更好的回归,回归我们彼此渴望而向往的真正的身心共同的小康。
超越的终只是形式,内容才是真正的回归。
5(超越与回归
如果说超越是为了追求成功,那么回归便是在成功后的一种回望,回望自己的本心,重新拾起在超越过程中丢失的东西。超越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超越的是自我,回归则是为了心灵的安宁,回归于信仰。
生而为人,我们需要超越,因为人的价值正是在不断超越中逐步深化的。贝利说:“我踢得最完美的球是下一次。”揭示的便是永不满足、不断超越的决心,也正是这种决心,使他站在了足球的顶峰,被无数人膜拜。超越他人,超越自己,
27
我们才能成功。
然而,如此便够了吗,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坐拥繁华,若是心灵没有栖息的地方,纵使拥有万贯家财又如何,心灵无法安宁,到哪里都是流浪。
而找到灵魂的栖息地,便需要回归。
回归本心。叩问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真正所想,才能不被浮华所惑,不被乱花所迷,怀揣自己最初的梦想不断向前。现实中,有太多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中被各种诱惑所阻挡,或是投机以谋取暴利,或是因为收入就业等因素,放弃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他们追求超越,却忘记了回归本心,看看究竟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乔布斯说:“不要被规则所迷惑,因为遵从常理是生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要时刻叩问自己的内心,只有你的心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超越的同时,不忘回归,唯有如此,你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个人如此,国家亦然。不同的是个人需要回归本心,国家则需要回归信仰。这里的信仰,不是宗教,而是诚信与道德,那些曾经拥有却似乎逐渐消失的东西。
篇五:回归(150字)作文
精选作文:回归(150字)作文 放下手中的事, 拭去眉间的烦忧。 陪父母去看看风景, 陪孩子放放风筝, 用笑容去感激父母的思情, 用笑容去包容孩子顽皮的天性。
28
平平谈谈是幸福, 有喜有悲也是幸福。六年级:罂粟夏沫羽薇(罂镜子) 篇一:回归作文写作本源
回归作文写作本源
摘要:中学生作文写作,在得高分的功利导向下,存在求新求奇和求稳求妥的倾向。这些错误倾向,偏离了作文写作本源,扼杀了作文写作生机。为了正本清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积累作文写作元素,写出真性情,让作文写作回归正确轨道。
关键词:作文 本源 性情 积累
一、作文的基本功用 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是指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属于动词词组。而名词化和一般意义上的作文,则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习作作品。正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所有体裁的作文,包括以客观叙事为特征的说明文,都是作者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认识的文字化,都能反映出作文者的感情态度和逻辑思维。作文对青少年学生的意义,除了训练学生思维、增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交际等工具作用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道德人文素养,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正因为作文承担有如此重要的工具功能和教化功能,所以作文教学和作文写作在整个语文课程中占有相当比重。国家教育部门为了引起学校对作文课程
29
设置的重视,在语文试卷中加大作文分值的比重,使作文成绩占据整个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作文质量还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历史、政治、地理等人文社科知识水平。作文,可以说成为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窥测学生精神
世界的窗口。
二、作文写作的误区 作文所承载和投射出来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价值的回应催生出广大学子也包括部分教师对作文写作的高度重视,以至于“剑走偏锋”“无所不用其极”。一个最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作文一味求新求奇,以追求轰动效应,博取批改作文教师的赞许,获得高分。新概念作文的标新立异,高考作文中的文言文写作、甲骨文写作、藏头诗写作??不一而足。客观地讲,在林林总总的新奇作文现象中,确实出现了一些有才气、有分量、有价值、让人耳目一新的好作文,让一些学生成功脱颖而出,甚至“一举成名天下知”,但其不良导向也很明显,甚至是主要的:学生的投机心理得以滋生和助长,致使他们不注重平时作文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人有我优”的质量作文取胜,而只打“人无我有”的牌,挖空心思搜刮生僻材料、极端观点、华丽言辞,作文动辄微言大义,语不惊人死不休。还有部分教师受教学政绩驱使,将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押题上,平时为学生准备下几套万能方案,逢考则将思路开阔的话题作文朝着自己预设好的狭窄话
30
题上生拉硬靠,打作文对题和跑题的擦边球,以不变应万变。作文写作中求新求奇和求稳求妥的这两种错误倾向,是由于揠苗助长和故步自封作祟,都是没有处理好作文写作中传统和创新的关系,忽略或者忘记了作文写作的初衷与本源,而希冀直奔作文成功的结果。希望破灭之后,带给学生的是迷惘和困惑,还有对作文写作的厌恶,学生的想象力和思想感情被扼杀。任以上两种错误
倾向蔓延发展下去,对学生身心的戕害,对教育事业的贻害,都将是巨大的。
三、作文发端于真性情
作文写作,从本质上讲应该是写作主体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写作者运用已经具备的语言文学知识,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按照一定的作文规则,进行系统化、连贯化和修饰化。但无论如何,思想感情始终是作文的灵魂,是作文的生命力所在。而语言文字则是思想感情得以表现的载体,属于工具性的东西。古人作文的法则讲究“信达雅”三个字。“信”排在
处。相反,正处于人格成长期、世界观形成期的青年学生,在作文中鹦鹉学舌,将并不属于自己的现成思想理论甚至语句照搬过来,然后以自己稚嫩的笔触组织布局成一篇“四不像”东西,即使其下笔洋洋洒洒,论述鞭辟入里,观点振聋发聩,结果却仍不能打动人,只会制造出一种不伦不类的让
31
人发笑感。一味求新求异的作文,炮制出的是外强中干的作文空壳,作文者自己也不知所云的声嘶力竭的呼喊背后,是灵魂的丧失和思想感情的削足适履。而求稳求妥的作文,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实则是对作文立意的偷梁换柱,对思想感情和思维能力的自我设限,在动笔之初就决定了作文水准的平庸和逊色。以上两种作文写作倾向,均是对性情的矫饰和扼杀,也就导致了写出的作文没有生命力,得不到读者的欢迎,不受作文评判者的青睐。
四、作文的基础在于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之树长青,精神之花长开,因而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文字作品才能长有生命力。作文的源泉在于生活,离开了对生活的观察,生活中的积累,作文便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文的生机植根于生活的沃土,并通过写作者的生活阅历、生活感受表达出来。缺少生活阅历的作者不是好作者,其作品也不是好作品。有了生活阅历,不懂珍惜和尊重,一味玩世不恭的人,也写不出好的作品来。要写出好的作文,就要拥抱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作文写作素材和营养元素,写出成功的作品。作为中小学生,虽然生活经历、人生阅历不够丰富厚
重,但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的心,同样可以写出带有闪光性的、吸引读者的好作文来。
32
“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作文写作,还需要对间接经验、对知识有深厚的积累和储备。功夫在诗外,缺少了文学素养和知识底蕴,无论写作者如何挖空心思,推敲提炼,作文的质量都难以达到上乘。青少年学生兴趣广泛,记忆力强,正是好好读书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摒弃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思想,潜心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学大师思想、语言文字的含英咀华、揣摩推敲,来反复磨炼提升自己的写作思想、写作思维和文笔,将文学精华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参考文献:
[1]宋燕.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真情[j].吉林教育,2008
(25).
[2]杨秀.作文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7(11).
[3]倪学勤.生活作文教学“情趣”是怎样“炼”成的[j].教育科研论坛,2009(5).
[4]张翼.对中学生作文失真问题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8).
(责编 张亚欣)
篇二:让作文回归生活
33
让作文回归生活
作者:刘长会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
韩愈讲“文以载道”,道有大道,亦有小道,都不可忽视,都应被发掘、发现。生活性作文教学要求学生不为歌颂而歌颂,不为批评而批评,讲自己真正所想、所思,容纳不同的观点,哪怕是不成熟甚至偏激的观点,这是“作人”教育的根本要求。
1.3技巧上尚灵活 陆游有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就是言作文的灵活。作文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其自身就充满多元性的可能,任何企图用“寻章摘句”或者“程式化”的方式要求作文写作本身,都是舍本逐末的。高考作文《赤兔马之死》的作者用文言文写作的方式是应该得到表扬的。 抓住上述三点,生活性作文教学就有了自己的方向;多样化生活本身就是生活性作文教学最好的试验田,所以让作文教学充满生活性是完全可能并非常必要的。
2.生活性作文教学的探讨
笔者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师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生活性作文教学的探讨。
2.1教学大纲
教育部于2000年3月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于我们把握初中阶段的语文作文教育,特别是生活化作文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
34
义。
2.1.1新大纲修订的背景分析
新大纲的修订源于1997年以来的语文教育大讨论,这次讨论对中学语文教育理念、教师素质、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估等问题都有分析,其中的一些意见极有建设性,涉及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内容如下:?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进入学习型社会的能力;?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发挥学生的悟性和灵气;?语文教材应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注重学生尊重多元文化态度的培养。这些建议为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发展方向。
2.1.2日本初中语文新大纲的启示
日本文部省在同一时期也修订了新语文教学大纲,并于2002年4月执行。在日本的这部新大纲中,有一些东西
值得我们思考。
日本初中语文新大纲认为母语教育既受到传统习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又受到国际化趋势的影响,所以培养学生对母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表述非常重要,如“重视自我思考”、“追求向上的生活”、“培养丰富的人性和刚健的意志”等。在细节处也强调了培养学生诸如独立思考、与人协作、有自己的见解等能力,为其生活性作文教学点明了方向,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35
2.1.3新大纲相关分析
深入分析新大纲,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时代的进步性。涉及作文教学,笔者着重分析以下两点。
2.1.3.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的任务是“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并在相关部分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要求,如在写作教学中“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在对学生的评估中“鼓励学生有创见”。这都表明进行生活性作文教学的探索是可行的,是非常有意义的,是符合创新精神的。
2.1.3.2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由于母语学习的特殊性,新大纲要求创设语言学习的环境,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大纲保留了试用大纲中重视语言实践活动的传统,认为应“重视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组织各种文学社团等活动,给
36
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
由此可见,生活是实践的重要来源,生活性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实践性的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
2.2教材内容的相关分析
笔者对目前使用较广的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三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其选材的价值取向上,生活化价值取向非常明显。按何文胜先生在其著作《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一文中的说法,可以将价值取向类型分为个体、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世界、自然、其他,共八类。其中有明确生活化价值要求的分类包括个体、家庭和社会的一部分,具体说来,“个体”包括品德价值的追求、生活追求、审美情趣、抒发情感;“家庭”包括长辈关怀、同辈爱护、夫妇和谐、亲戚情谊;“社会”包括社会公德。
统计三版教材选文,在生活化价值观选题上面,笔者发现人教版在此方面选题的比例约为50%,苏教版的比例约为45%,语文版的比例则高达55%以上,这些都表明,对生活本身的关注成为教材的新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新方向。作为范例与参考的教材选题的价值取向要求与之相应的作文教学要
向这一价值取向倾斜,生活性作文教学是未来作文教学的方向。
37
2.3教师自身的再定位
在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变革中,教师自身的转变与再定位将非常重要,是生活性作文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笔者从自身实践出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3.1教师自身思想的转变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特别是在生活性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要求还远不止这些。教师需要转变思想,做生活的观察者、思考者、体验者,更要深入学生中,体味“90后”,“00后”的生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生活性作文教学的真谛。
2.3.2教师自身定位的转变
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作品的评价者;在生活性改革中,教师自身的定位并不止于此,他(她)更要成为兴趣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
2.3.3教师自身素质的再提高
生活性作文教学改革从本质上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韩愈讲“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生活性作文教学改革中,教师的道就是自身的生活性。
2.4生活性作文教学的方法
38
笔者并未企图将生活性作文的教学方法全面阐释,那已经超出自身的能力。作为从教三十年的老教师,笔者结合实践谈谈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2.4.1观察式作文 选题的着眼点在于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能力。这种观察,强调细致入微或透视本质,而不可流于表面。对于观察的对象最好分阶段设计,如一年上期和一年下期的观察对象就应该拉开层次,让学生由浅入深却又欲罢不能。
2.4.2争议式作文 争议式作文的难度高于观察式作文,是一种思想上的锻炼。对于某一事物,如果全班学生的观点是一致的,那么恰恰是最可怕的;中国传统观念中有典型的二元观,即非好即坏、非忠即奸等,争议式作文教学应极力避免这样的状况出现;笔者所谓的争议,并不是如此简单的是非论,而应该是从起因,到过程,到结果的全面性反思,结论并不重要,学生更应该重视的是争议的过程,这才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关键所在。
2.4.3体验式作文
实事求是的哲
39
范文二:回归议论文
? ? ? ?回归议论文?
篇一:
? 回归?教材,学写?议论文 龙?源期刊网 ?.cn 回?归教材,学?写议论文 ?作者:
? 王云 ?来源:
?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7?年第01期?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是考场上?学生的必争?之地。从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取向看?,侧重于议?论文写作是?大趋势。从?2017年?高考全国卷?中出现新材?料作文以来?,新材料作?文以它的优?点,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2017?年全国高考?18套试卷?中,有17?套的作文是?新材料作文?。2017?年全国的高?考作文全部?都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是:?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7年第0?1期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是考?场上学生的?必争之地。?从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取?向看,侧重?于议论文写?作是大趋势?。从201?7年高考全?国卷中出现?新材料作文?以来,新材?料作文以它?的优点,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20?17年全国?高考18套?试卷中,有?17套的作?文是新材料?作文。20?17年全国?的高考作文?全部都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是》为例。?谈谈如何写?好议论文。?
? 一、确?立新颖独到?的论点 学?生确立论点?的时候,往?往会人云亦?云。确立的?常常是人人?都知道的公?理、常理、?大道理,少?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写出的文章?就很容易与?他人写的文?章相似,让?人觉得缺乏?新鲜感,从?而失去对文?章的好感。?《六国论》?的观点非常?独到:六国?论》的观点?非常独到》?这篇文章着?眼于现实,?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
?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单?一,是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只是?采用例证法?,不能根据?论证的实际?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六国论》在?论证的过程?中除运用例?证法,还运?用了如下几?种论证方法?:六国论》?在论证的过?程中除运用?例证法,还?运用了如下?几种论证方?法》201?7年第19?期 摘 要?:
? 作者针对?作文教学现?状,提出“?作文回归生?活”的主张?;分析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内涵,并?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师、作文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
关?键词:
? 作文?教学 生活?化 培养兴?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是?在交流与表?达基础上的?,对语言文?字的知识性?、技巧性与?应用性的综?合展现,是?决定学生对?这一学科掌?握程度的集?中体现。非?常遗憾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作文表现?大多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兴趣?的缺失是关?键。在反复?研究后,笔?者认为让作?文回归生活?,展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培养兴?趣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
?1.生活性?作文教学 ?生活性是生?活教育的一?种体现,反?映在作文教?学上,就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感?悟、理解在?作文中反映?出来,是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及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思与体悟??。小到日常?琐事、衣食?住行,大到?社会热点、?国家世界,?这些成人
看?似普通的事?务,学生却?有自己的理?解,如果这?些能在作文?教学中得到?体现,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学会观?察周围,学?会思考辨别?,这对于他?们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非常重要?。如此,作?文教学也是?“作人”教?学。
? 虽然生?活作文教育?自身不具备?完整的培养?学生系统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法则?的能力,但?应该看到生?活作文教育?的积累,有?助于引导学?生培养切实?地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的本质要?求的能力,?是对纯理性?教学的有益?补充。
? 笔者?无意对生活?性作文教学?进行定义,?因为单纯的?定义并不能?涵盖其全部?,而因人而?异的不同理?解反而对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多样化?发展有益。?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诸位同行探?讨。
?
?1.1内容?上求真实 ?辛弃疾言“?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一?语道尽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因而?生活性作文?教学的选材?、选题都以?真实为佳,?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社会事件?、生活琐事?,让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不臆想?,而是从真?实出发合理?发散,真正?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
1?.2思想上?求实际篇三?:
?回归生活作?文 回归生?活作文 连?云港市苍梧?小学 张曙?文 【内容?摘要】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和活水,?只有走进浩?瀚的生活海?洋,作文才?能如鱼得水?。因此,我?们呼唤回归?生活作文。?学生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从而不?断净化他们?的灵魂,促?
使他们健康?成长。
? 【关?键词】 回?归 生活 ?感悟 作文? 【正 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把体验的?过程进行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写出来。?”这也是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提出?的要求。然?而,很多学?生的作文却?不是表情达?意的需要,?而是为作业?而作文、为?老师而作文?、为作文而?作文,寥寥?数言,枯燥?乏味,已经?完全脱离了?生活。
?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把体?验的过程进?行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写出?来。”这也?是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提出的要求?。然而,很?多学生的作?文却不是表?情达意的需?要,而是为?作业而作文?、为老师而?作文、为作?文而作文,?寥寥数言,?枯燥乏味,?已经完全脱?离了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其主?题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情?节描述,微?妙感人的心?理刻画来歌?颂博大深厚?的母爱。我?先让学生诵?读孟郊的《?游子吟》,?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情义。而?后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最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体悟母亲?送子求学的?不舍、知子?辍学的愤怒?、见子成才?的欣慰的心理。通过想??、议、演、?说等方式把?学生置于情?境之中,在?一次次的感?悟之中学生?完成了一篇?篇流露真情?实感的生活?作文。
? 四、注?重真实,真?情作文。 ?
越?是真实的就?越是动人的?;越是浸透?了真实情感?的思想,就?越是鲜活的?。首先,就?是要解除学?生对作文本?身的神秘感?,打消畏难?情绪。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大?多数学生苦?于作文难,?甚至有的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
憋上半天?才能完成,?即使写出来?也是苍白空?洞。只有坚?持让学生实?事求是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真实的色彩?,才能培养?积极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陶行?知说:游子?吟》,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情?义。而后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最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体?悟母亲送子?求学的不舍?、知子辍学?的愤怒、见?子成才的欣?慰的心理。?通过想、议?、演、说等?方式把学生?置于情境之?中,在一次?次的感悟之?中学生完成?了一篇篇流?露真情实感?的生活作文?。
?四、注重真?实,真情作?文。
? 越是真?实的就越是?动人的;越?是浸透了真?实情感的思?想,就越是?鲜活的。首?先,就是要?解除学生对?作文本身的?神秘感,打?消畏难情绪?。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大多数?学生苦于作?文难,甚至?有的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才能?完成,即使?写出来也是?苍白空洞。?只有坚持让?学生实事求?是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真实?的色彩,才?能培养积极?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陶行知说?》2017?版 2(徐?龙年《谈小?学作文教学?辅导》选自?《教育探索?》2017?年10期。?
?3(《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篇?四:
? 作文应回?归生命的本?真 作文应?回归生命的?本真 【摘? 要】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作文变成了?与个体生命?、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要想让学?生作文富有?生命力、个?性化,便是?回归到质朴?的生活,张?扬个性的人?生感悟,寻?求诗意的生?活;袒露发?
乎心灵的真?情,释放生?命的活力;?还语言以天?然的色彩。?
?【关键词】?回归 主体?生命 质朴? 真情 写?作,是成长?的珍贵日记?。从少年“?听雨”,到?壮年“听雨?”,直到暮?年“听雨”?,人生的状?态不一样,?对人生的体?验与感受也?不一样,因?而,笔下的?文章也就不?可能一样。?然而,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教师就像那?位可笑的“?套中人”,?成天念叨着?”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要求学生?只能写光明?面、积极面?,于是学生?不约而同地?唱起了“同?一首歌”。?作文变成了?与个体生命?、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写作的过?程压根儿没?有惊叹、沮?丧和战栗之?类的情感因?素。学生只?是聪明地在?主流社会中?随波逐流,?个体鲜活的?生命色彩日?渐暗淡,强?悍的生命力?日渐枯萎,?高尚的灵魂?日渐抽象,?整个社会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日?渐消失。正?如尼采所悲?叹的:
? “我漫?步在人中间?,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和断肢中间?~??我的?目光从今天?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 如果一?个人、一个?社会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文化,没?有了精神,?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他必将无法?穿越历史的?丛林,必将?在现实的纷?乱中迷失方?向。这给我?们的作文教?学以很大的?反思与启迪?,让我们明?白作文教学?应回归到生?命的本真,?注重学生心?灵锻造,促?进每篇五:?
随?笔让作文回?归本真 随?笔让作文回?归本真 【?关键词】随?笔作文 教?学本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素质教?育持续至今?,作文教学?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从学生方面?看,主要表?现为作文内?容虚假化,?很少有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作文?构思模式化?,不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和自由;作?文过程被动?化,限制了?学生自主选?择和表(本?文来自:
? WW?w.bDF?Qy. 千? 叶 帆文?摘:回归议?论文)达的?欲望。从教?师方面看,?作文教学目?的的功利化?,忽视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作?文要求的统?一化,让学?生缺少选择?的自由度;?作文评价的?单一化,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评价交流?。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 ?
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作文的源?泉,而随笔?则是生活的?真实再现。?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人手?,通过写随?笔积累生活?素材,让作?文脱去华丽?的外衣,花?哨的技巧,?走出脱离实?际的课堂,?反映现实的?生活和真实?的内心世界?,让作文回?归“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质朴美。
?
? 一、走出?课堂,让随?笔贴近自然?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亲?近自然,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诉之笔端。?大自然中的?春花秋月、?蓝天碧海、?高山流水、?飞禽走兽都?可以作为随?笔的素材。?信宜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如神奇的?半月岩、陡?峭的大仁山?、鸟语花香?的天马山、?闻名粤西的?太华山等,?此外,信宜?还有丰富的?人 ?
范文三:回归本质议论文
高考作文应回归本质(转发共享,谢谢作者)
2011-06-08 08:01:00|
每年高考,语文作文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亦不例外。6月7日上午起,微博中就有很多网友发表对高考作文的评点。
根据各地的高考题目,笔者注意到,除新课标高考作文题《中国崛起的特点》外,今年作文的一大特点是,较少与时事紧密挂钩,不是政治题,也非科技题,而重在考察学生的基本思辨能力、表达能力,这是对作文本质的一种回归。——此前有些作文,就会因与时事太紧密,学生对某个事件的相关背景不熟,而导致无法下笔,作文就不是作文,而成了时事政治考题了。《中国崛起的特点》更像政治题,是典型的主题先行。为什么要让考生一定要写中国崛起了呢,为何不允许考生说中国其实并没有真正崛起呢,没有崛起自以为崛起,可不可以作为“特点”呢,
从各地的题目分析,全国卷2高考作文《诚信》是老题目,我在考前给你一考生随口说作文题目,就说到它,估计考生都会记得好多范文,但要写出特色、得高分不易。江苏作文《拒绝平庸》、浙江《我的时间》、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
1
话题很熟,但也难写好,一不小心就会得一个“平庸”的分数。江西卷《孟子三乐》,强调思辨,属于难写的题目。广东《回到原点》,和2009年的《常识》有得一比,是一个比较好的题目,考验考生对“原点”的认识。而上海作文让考生议论“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题目融合了生活态度、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等命题,如果这三者的关系能论述好,作文可以出彩。
总体看来,作文重在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一个好的趋势。这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培养公民素养和人文素养。但还需注意两点。
其一,作文强调思辨,这会给阅卷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能再以主题先行,观念先行来评价一篇作文。观点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论据是否详实、论证是否严密、充分之别,如果某个学生在作文中提出“另类”的观点,但却说理充分,阅卷者是不能轻易给判一个低的分数的,否则,就会扼杀思辨,让学生畏首畏尾,学生只会写出没有个性、特色的平庸文字。
其二,从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出发,作文应尝试出多个题目,供学生选择,而不是所有学生都做一道作文题。比如,法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作文题,就按文科、理科和经济社会学科划分,不同科类有各自的作文考题,而且为每科考生提供若干个题目以供选择。2008年法国高考理科作文
2
题,有3个题目供选择,用4个小时写作,分别是“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具备的背景知识,选取一个题目来写。这样的出题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笔者设想,如果几个省的作文题目,放在一张卷子上,让学生自主选择,这可能更好。或有人认为,这不利于评分标准统一,但如果阅卷者认真、细致,关注考生的说理过程与表达能力,是不会存在这一问题的。大学自主招生出不同的面试题,都可考察出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等等,没有理由不能通过阅读作文,评价出学生的作文能力的。
毫无疑问,高考作文具有选拔功能,因此,考出考生的作文水平很重要,但是,任何考试选拔都应兼具育人功能,从这一角度看,出好作文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表达空间,将是我国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篇二:让作文评价本质回归
楼卓君 浙江省嵊州市鹿山小学
评价小学生作文是重“人”(学生)还是重“文”(作文),本人认为应该重“人”,以人为本,这是实现小学生作文评价本质回归的根本。
一 传统作文评价的弊端
3
传统的作文评价往往忽视学生这一作文的主体,只论文不论人,或少而论人,这是应试作文评价的本质反映。科举考试是这样,现行不少学校的升学考试也是这样,现在的大多作文竞赛还是这样。学生根据教材中的作文要求完成一篇作文后,教师往往把这次作文的“要求”当作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全班学生的几十篇作文“一刀切”,达到要求的就评个高分,就给个“漂亮”评语,达不到要求的就给个低分,就给个“不漂亮”或“不够漂亮”的评语。这样评价小学生的作文,我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1(背离了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混淆了“选拔”与“练习”的关系
小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是“练习”的性质,“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写下来,是一种“练笔”和“习作”的性质。它不同于考场作文、竞赛作文,以高分“选拔”为唯一目的,它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作文的最根本的方法、途径,是以培养学生的作文素质为学生终生作文服务为宗旨的。“选拔”作文与“练习”作文有根本的区别,有本质的不同。
2(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
作文评价论文不论人或少而论人,用教材作文“要求”的一个标准去“套”全班学生的几十篇不同的作文,合“套”的就是好作文,不合“套”的就是差作文,这种评价是以单纯追求高
4
分为目的,是教育的异化。素质教育要求做到面向全体,而“全体”是由一个个有差异的个体组成的,面向全体就是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素质教育还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也不是“一刀切”的发展,而是尊重个性,重视特长前提下的有区别的发展。论文不论人,既不可能面对每个有差异的个体,更不可能因人评价,求得个体的有区别的发展。
3(背离了实事求是、讲究实效的原则
评价学生作文需要以学生作文的实际水平为基点,要因人定标定调,不然就会不着边际,无的放矢。新课标针对作文的批改和评讲也指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学生的作文基础各不相同,兴趣、爱好、经历等各异,作文的认识水平和潜能也不一样,这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实际,撇开学生的这些实际去评价学生的作文,评价标准很难把握,必然会忽左忽右。有时评价的标准过高,超越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水平,只能适应于少
数尖子学生,挫伤了多数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有的评价标准过低,忽视了学生原有的基础,低估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潜能,使大多数学生吃不饱,也会阻碍优秀生的发展。即使评价的标准适度,也难适应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个体,难以求得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小学生作文评价应注重“学生”这一主体,把过去只论文不论人或少而论人的评价观念转到论文更要论人、
5
以人为本、重视作文主体——学生的观念上来。
二 作为学生作文评价的措施
1(了解学生、相信学生是成功评价学生作文的前提
了解学生、相信学生是成功评价学生作文的前提,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这里用我评价学生作文的一个不成功的实例来加以说明。一个习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写了一篇题为《美丽的剡溪》的作文,作文写得不仅超越她平时的正常水平,而且在班上也是出色的。对于这种“异常”,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写了持有怀疑性的评语。不想几天后,我收到一封家长的来信。信的内容有二:一是说他的女儿看了老师的评语后回家很不高兴,但又不敢去向老师说明,只好由家长代而告之;二是证实作文确属他女儿自己所写,是他在周日与女儿同游剡溪回来后女儿即兴写的。我看罢家长的来信,颇有感悟:为什么在学生的作文出现“异常”时我不去认真地了解学生,学生在看到老师给下的持有怀疑的评语后为什么不敢去向老师说个明
白,这说明要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评语,教师首先须了解每个学生,了解学生作文基础、兴趣、爱好、经历等各个方面。
不仅只在学生“异常”时要了解,在学生“正常”时也要了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有差异的个体出发,给学生作文一个切合实际的评价。除了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外,教师还必须相信学生,这是师生交流的前提,是做好评价的第一块
6
基石。高高在上,主观臆断,学生必然敬而远之,心里有话不敢说,也不想说。教师只有放下架子,树立一切为学生的思想,与学生真正平等起来,创建民主的、和谐的氛围,与学生心心相印,情感相通,学生才能向你敞开心扉,才敢向你质疑,甚至讨个公道。这样,你的评价才会写到、说到学生的心里、实处,才能卓有实效地成功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的作文。
2(作文评语要具“人文”性
这里的“人文”并非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而是特指学生和学生的作文。作文评语要具“人文”性是说:评语不仅要因文而下,更要因人而下。过去我们考虑“文”的因素过多,而常常忽视学生主体的存在。因此,常有挫伤学生积极性,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评语出现。更有甚者,诸如“胡说八道”、“狗屁不通”等一类的有辱学生人格的评语也出现在学生作文本上。这些不该出现的评语,无疑是对学生纯洁的心灵及教育这块圣土的一种玷污。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这样的评语也许再难看到、听到,但是不是作文评语的“人文”性就至善至美了呢,显然不是。像我那样对习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写出佼佼之文总存疑几分,于是就做了怀疑性的评价,这自然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学生与教师的隔阂。不信其师,焉习其道,还有如学生作文中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如果教师不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去思考,是断然做不出一个好
7
的评价的。至于学生作文中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就更需因人而异。就一篇
一般水平的作文来说,如果出自一个优秀学生之手,你会认为“不够好”,但如果出自一个后进生之手,你会认为“不错”。这种“不够好”、“不错”的评价,如果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也是断然难有的。“文如其人”、“知其人,才能更好地论其文”,这些话是很有见地的。如果我们把评语下得既贴近于文又贴近于人,给学生以鼓励、信心,那意义将远不只是在评价一篇作文,实际是在给学生的作文和作文予以指点,是在给学生受益终生的帮助。
3(等级的划分要体现层次性
对学生作文等级的划分应体现层次性,即分别对待不同作文水平的学生,客观评价、分层评价。分层评价,可以将全班学生依据作文的不同划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相对独立地进行评价。如我曾根据全班学生作文水平的层次,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层次(由教师自己掌握、不在班上公布),在评价时对甲等学生严格要求,对乙、丙等级学生放宽要求,对丁等学生降低要求。四个层次的学生作文均在等级内做纵向比较,四个层次的学生作文都有评90分的,都有评60分的。尽管这四个层次的90分、60分不是等值,但这样足以使过去写了几年作文一次高分都没得过、与高分无缘、与“漂亮”评语无关的后进生也能享受到优等生那样的快乐,足以
8
激发后进生的作文兴趣,促进后进生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使优等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以更高的要求求得自身更高层次的发展。分层评价还应根据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实际及时调整,对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作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后,就应及时划入更高的层次,教师评价的标准也要相应地提高。
4(多给作文评价创造“集体环境”
不可否认,人们对某个“集体环境”中得到的表扬或批评,甚至一句话,记忆总是特别深刻,甚至终生难忘,影响一生。基于这一点,对于小学生的作文评价,也应多为其创造一些“集体环境”,把小学生的作文多放到集体场合去评价,以此来满足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的心理需求和成就感。这样的形式很多,如班级墙报、自办手抄报、作文专栏、作文展览、作文演讲、开设优秀作文推荐课等。但课堂作文讲评应是最主要的形式,是评价作文的主阵地。在集体评价中要把“学生”因素放在首位,尤其是后进生。对比评价易使学生把握作文要求,知道得与失,但必须适度,要注意用来作“对比”作文的学生的心理,常常有为了褒奖某些优等作文而在无意中挫伤了“低水平作文”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的情况。评价学生作文固然要多用优秀作文进行交流,让学生观察、赏析,使大多数学生能从中取长补短,从而感悟新知,但也应给后进生一定的舞台。后进生的作文从全文看可能是低水
9
平,但其中也不乏一两点好的东西,评价他们的作文应从“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出发,把其中一两点闪光的东西提出来交流赏析,这将使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享受成功的喜悦,将使得他们低垂的头高高抬起,从而激发他们更进一步地向高层次攀登,提高其作文水平。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评价小学生的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作文素质,所以,作文评价一定要落实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基本素质上来,要面向每一个作文水平有差异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打好作文基础、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作文评价本质的回归。
篇三:让作文回归生活
龙源期刊网 .cn
让作文回归生活
作者:刘长会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9期
摘 要: 作者针对作文教学现状,提出“作文回归生活”的主张;分析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内涵,并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师、作文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生活化 培养兴趣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是在交流与表达基础上的,对语言文字的知识性、技巧性与应用性的综合展现,
10
是决定学生对这一学科掌握程度的集中体现。非常遗憾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作文表现大多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兴趣的缺失是关键。在反复研究后,笔者认为让作文回归生活,展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培养兴趣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1.生活性作文教学
生活性是生活教育的一种体现,反映在作文教学上,就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感悟、理解在作文中反映出来,是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及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思与体悟。小到日常琐事、衣食住行,大到社会热点、国家世界,这些成人看似普通的事务,学生却有自己的理解,如果这些能在作文教学中得到体现,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学会观察周围,学会思考辨别,这对于他们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非常重要。如此,作文教学也是“作人”教学。
虽然生活作文教育自身不具备完整的培养学生系统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法则的能力,但应该看到生活作文教育的积累,有助于引导学生培养切实地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的本质要求的能力,是对纯理性教学的有益补充。
笔者无意对生活性作文教学进行定义,因为单纯的定义并不能涵盖其全部,而因人而异的不同理解反而对生活性作文教学的多样化发展有益。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与诸位同行探讨。
11
1.1内容上求真实
辛弃疾言“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一语道尽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因而生活性作文教学的选材、选题都以真实为佳,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社会事件、生活琐事,让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不臆想,而是从真实出发合理发散,真正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
1.2思想上求实际
篇四:高中议论文焕发生机的几点思考
题目:焕发高中议
论文生机的几点思考
焕发高中议论文生机的几点思考
钦州市第二中学语文组 周华
内容摘要:如何焕发高中议论文写作的生机,本文试图从议论文的本质出发,提出了三点思考:提炼一个凝练的、有针对性、有价值的观点;盘活已有的丰富而鲜活的事实论据;淡化议论文的论证死模式,多联系现实,多问为什么、怎么做,写植根于现实土壤的、富有活力的议论文。
关键词: 价值 观点 盘活 论据 淡化 模式
近年来,高考作文因为需要写议论文、喜欢写议论文、习惯写议论文的缘故,考生写议论文的比例极大,但问题不少——观点雷同,论据雷同,模式雷同,语言雷同,写议论文纯粹变成一种应试,而非发自内心的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思
12
考,面目日渐可憎。如何解决目前写作议论文存在的问题,如何盘活高中议论文写作,我想回归议论文的本质,从议论
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方面来谈下我的认识和看法。
关于论点
一篇有生命力的议论文,首先要具备一个有价值的、现实感强的观点。而这也是学生在立论时的一个难点。观点平庸、针对性不强、无价值是学生在立论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议论文的本质入手。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在这一概念中,关键短语“某个问题或某件事”一般不是指任何一个问题或任何一件事,那究竟是什么问题或事件呢,在众多的文体中,议论文是最富有时代感的一种文体。他针对的往往是人们所处时代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或人们内心存在疑惑、困惑的地方,提出自己的主张、看法,拨乱返正,给困惑中的人以指引的。所以从写作者来说,一个观点它的价值感就在于他是否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有见解的主张。我们不妨看下古人写的议论文,韩愈的《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提出了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苏洵的《六国论》则针对北宋一味贿赂以求苟安的时弊,说明“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希望当朝以六国为鉴,不要
13
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我们不妨看下近几年全国?卷的高考作文题:2011年“代买彩票”针对的是“人们普遍追求、信仰金钱,丧失基本的诚信与道德”的社会问题立意;2010年“有鱼吃还抓老鼠,”主要针对的是“二代”的社会问题来立意;2009年“小动物学游泳引发的评论”针对的是关于孩子的教育与成长的问题进行立意??
所以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应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尽量避免观点平庸、无价值。所谓“平庸、无价值”指的是观点虽然正确,但为大众所熟知,缺乏创新,如“做事要学会反省、总结”“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这些观点是人人都知晓的,是不太有价值的观点。那什么样的观点才是针对性强的,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请看下面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
某牌面包包装上印着这样的字样,配料;法国酵母,添加剂,英国椰蓉,椰粉,澳洲黄油。有人入场调查,原来就是普通面包,并没有那些洋货。
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主立意,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这是一到很有现实感、社会性很强的材料作文。阅卷中在同学们作文里发现了以下观点:“在一个惟利是图、缺乏诚信的社会,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古人拥有的是清高,我们
14
现代人缺失的是良心”“诚信和利益并不相悖”。可以肯定的是这几个学生的审题是正确的。但观点的针对性不强,价值不大。问题何在,无论是假面包,还是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无不显示我们的产品有问题,我们的道德有问题,我们的价值观有问题。问题是存在的,拿这个问题出来讨论的初衷不应该只是叫大家认清人性或什么都不信,而是我们该怎么面对处理这问题。我们可以把以上的观点改为“让金钱淡出信仰的视线”“让商品加入良心与清高的配料”“诚信助你创造最大的利益”。 这样的改动其导向性、针对性就很强。再看另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
据报道,5月13号,故宫博物院等相关负责人到北京公安局送锦旗,对公安局迅速破获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案表示感谢。锦旗上书?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当天下午媒体播出后,院里才发现把‘捍’写成‘撼’的严重错误。?5月16日,故宫官网发文就5月13日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的锦旗上出现的错字向公众致歉,全文如下:
由于我们工作的疏漏,在5月13日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的锦旗上出现错字,谨向公
众致歉。
此次赠送锦旗由院保卫部门负责联系、制作,由于时间紧,从制作场地直接将锦旗带到赠送现场,未再交院里检查。下
15
午媒体播出后,院里才发现把?捍?写成?撼?的严重错误。尤其错误的是,在媒体质疑时,该部门未请示院领导,仍然坚持错误,强词夺理,不仅误导公众,而且使故宫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事情发生后,院里即进行认真调查,给予当事人严肃的批评教育,并采取了补救措施。故宫博物院现正组织全院各部门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堵塞漏洞,增强工作责任心,进行全面整改。
以上材料是故宫博物院的一封道歉信,你看了有何看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每个集体甚至国家都会犯错,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犯错?有关的经历或你对?犯错?的看法,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在这次作文练习中,许多学生立的观点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要知错能改”。可以说,这是一个没多大价值的观点,是人尽皆知的观点。针对这个话题,我们能否拟出更有价值的观点呢,其价值点在哪呢,比如我们可以这么考虑,故宫博物院为什么会在扭扭捏捏中找借口找理由为犯错解释呢,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也会有这样的表现,那么我们大家顾忌什么呢,怕失面子、怕承担责任、怕被责备??如果我们能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的观点,这样的观点才是有价值的。如:“在错误中升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借口让错上加错”??
16
由此可见,一个观点它的价值感就在于他是否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有见解的主张。此外,学生在表述论点的时候还容易出现的以下的问题:
1、 观点过长,不够简洁凝练。我们不妨看学生在作文时提出的以下几个论点:
学生A:跟随前人留下的正确而有效的办法,可以更快速地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学生B:我们要善于总结历史,找出不足,加以改正,这样我们才更容易攫取那皇冠上的宝石。
这两个学生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不是恰当的表达呢,“观点”之“点”,他天然有集中凝练的意思。一个人想法太多、表述不够精准,是不足以让人足够关注并且铭记的。所以以上两个观点可以表述得更精准凝练:
A:用前人的智慧引导你攀越科学的高峰
B:吃一堑,长一智
2、不是句子,只是一些词语、短语,只展示一个事实,而非主张看法。如:
?以人为镜??墨守成规??不创新?,就以上的表述,我们可以分别修正为?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不创新就不发展??墨守成规必败?。
3、观点非正面的主张,而是反面的否定。
观点的表述一般不主张反面的否定,如“我们不能怎么样”
17
或“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议论文的最高目的不仅仅告诉人们这样做或这样想是对与不对,而是应该给人正确的方法或思想的指引,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这样的观点才有生命力、有价值。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旗帜鲜明提出我们正面的主张或看法,如我们可以将“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表述为“让“墨守陈规”一边去”。
4、观点不正确,众多学生形成了“只有(只要)??,就能成功”的思维定势。
在作文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观点“惟有诚实守信,才能成功”“善于忍耐才能成功”??成功,是一个太大的命题,举几个所谓成功人事的例子,说明他们具备了某个
因素,就证明能成功,简直是强盗逻辑。这样的观点看似华美,但实际上是哗众取宠,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我们在提出论点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这样的观点。如关于“诚信”和“忍耐”的话题,我们可以立这样的观点“诚实守信能节约社会运作成本”“惟有忍耐才能拨云见日”
综上所述,一个有价值的不俗的观点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论点应新颖、深刻,针对性要强,要有价值。
2、论点是一个论断,是一个句子,是有主、谓、宾等成分的。如“学不可以已”“古之学者必有师”。
3、论点要用一个较简洁的句子直接表达,不要过长,过
18
繁琐。
4、论断应为正面的主张。
关于论据
议论文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我们学生目前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如何应对和克服,
事实论据雷同
很多学生在应对议论文写作的时候,往往会准备较多的事实论据。他们准备的论据来源一则是老师印发的材料,如十大感动中国事迹,十大新闻,十大文化事件;二是模仿高考满分作文、其它优秀作文等,三是学生平时的积累与摘抄。虽然有蛮多学生准备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事实论据,也因为不能很好激发出来或很好地运用而不了了之。所以我们往往在无数学生的作文中找到有限的几个材料:李白、杜甫、陶渊明、屈原、庄子、爱迪生、**、岳飞??以至有人戏称这些文化名人死不安宁,被人翻来炒去,有时并不是出自内心的肯定与赞美,而是处于作文的需要。
如何克服事实论据雷同这一突出问题,是不是我们要花很多精力去背诵更多的事实材料,我不这么认为。记忆一定量的材料、事实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许多学生虽然在考前或作文前已经准备了许多的材料,但在写作的时候总是想不起来或运用生硬,生搬活剥,不能很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要克服事实论据雷同的毛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
19
种做法:
基本的做法是我们要善于盘活我们手头所拥有的素材。如何盘货,我们资料库中所积累的每个材料应该是详细的、鲜活的。我们要把每个事件来龙去脉、每个人物生前身后尽量了解得够详细,我们要坚信,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在写作中要有意识地去运用,反复运用,熟练到成为“李白、杜甫”那样的素材,何愁想不起,用不好,
其次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我们与其抱怨没有材料可用,记不住事实论据,还不如说这是犯了写作议论文的大忌,犯了被材料(事实论据)绑架的错误。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给学生一个论点,要求学生用2009年感动中国事迹的材料作论据去论证。(之前已经给学生发了资料)结果大失所望,很大部分学生不能用很已有的材料很好论证所给的观点。他们的问题仍是被所给的材料或事迹或优美深刻句子所绑架,生搬活吞,不能很好地来证明自己提出的观点。
事实上,“想法、看法”才是议论文的核心内容,事实论据是为观点、想法服务的,较成熟、深刻的想法应该是先于材料出现在我们的大脑的,然后才想着用什么例子去证明我的观点或想法。这样的思维角度可以有效避免硬塞事实材料的弊病,在论文的过程中促使你去关注生活中更鲜明生动的事例,并加以合理积累,以质取胜。
20
缺乏深入的理论论证,以叙代议,只见事实论据不见理论论据
在论证中,理论论据要比事实论据更重要,更具有分量。因为论据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很多,但深刻新颖的透彻的论证却不是人人能做到的。如何加强理论论据的力度, 不妨先看以下的两个片段:
举例一:
矜悯孤弱的人是幸福的(观点)
可曾记得阿里帕〃阿力马洪,这位19个孩子的母亲,阿里帕先后收养了4个民族的10余个孤儿,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抚养19个孩子健康成长(事实论据)。这过程是何等的艰辛,但又是幸福的。她收获了儿女绕膝、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她更是享受了19个孩子成长、成材所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她被19个孩子深深需要,被人需要是幸福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幸福感,因为它肯定了你自立于世的价值。(理论论据)(《矜悯孤弱的人是幸福的》)
举例二:
君子爱名,取之有道。(观点)
一代科学巨匠钱学森,视名利为过眼浮云,他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事实论据)。但古语说得好:行善不以名,则名从之。一个尽力推辞名誉的人偏偏永远铭记他。是
21
什么成就了钱学森的君子大名,是他的科学智慧,是他的科学精神和成就,是他身上显示的纯粹的人性的光辉。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钱学森亭亭净植的灵魂香远后世,慰藉后人,因此获得了最高尚的大名。(理论论据)《君子爱名,取之有道》
理论论据是建立在事实论据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在论证的过程中。根据观点的需要裁剪事实论据后,可以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这个人物的言行何以体现了这个观点。如“阿里帕?阿力马洪她矜悯孤弱为什么是幸福的,”“钱学森本不爱名,但却名冠中外,取之有什么道,”这么一问,就可以展开议论了。这种方法对于学习写作议论文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掌握的,效果也非常好。它能把观点、材料、议论很好地结合一起,加强论证的力度。
关于论证
所谓论证,是指作者提出观点后怎么去证明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这一证明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
论证思路单一,缺乏多角度论证,许多学生写议论文的模式为:论点+几个事实论据+结尾。
如何改变这个问题,多问“为什么”,多些带劲的深入的议论。如针对“故宫博物院忸怩道歉”的材料,有学生提出了观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般学生会遵循这样的思路论证:每个人都会犯错,错了能改过来就能不断进步,谁谁谁就是
22
这样,结果就能怎么样怎么样。其实,象“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样的观点,咋一看是理所当然,再想就玄机不断,为什么““知错能改,是至善,”究竟错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经验是教训,是勇气是磨砺,是多彩的人生是丰盈的人生??如此深入思考,文章定会熠熠生辉。许多学生在写作议论文的时候,往往观点一提出后,下面怎么展开就不懂了。如今年全国一卷帮买彩票中奖后如数归还买主的高考作文题,较恰当的立意应为“面对利诱,我们要坚守诚信的底线”。观点提出后,我们需要马上思考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在利诱的时候要坚守诚信的底线,”诚信究竟能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是财富的增长,似乎不是~是人们的赞誉,赞誉何用~如果是你,你会这么做吗,你这么做或不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这样的
23
范文四:回归本真议论文
随笔让作文回归本真
【关键词】随笔作文 教学本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素质教育持续至今,作文教学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从学生方面看,主要表现为作文内容虚假化,很少有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作文构思模式化,不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和自由;作文过程被动化,限制了学生自主选择和表达的欲望。从教师方面看,作文教学目的的功利化,忽视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作文要求的统一化,让学生缺少选择的自由度;作文评价的单一化,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评价交流。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作文的源泉,而随笔则是生活的真实再现。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人手,通过写随笔积累生活素材,让作文脱去华丽的外衣,花哨的技巧,走出脱离实际的课堂,反映现实的生活和真实的内心世界,让作文回归“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质朴美。
1
一、走出课堂,让随笔贴近自然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亲近自然,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诉之笔端。大自然中的春花秋月、蓝天碧海、高山流水、飞禽走兽都可以作为随笔的素材。信宜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如神奇的半月岩、陡峭的大仁山、鸟语花香的天马山、闻名粤西的太华山等,此外,信宜还有丰富的人
篇二:张扬个性,回归本真
龙源期刊网 .cn
张扬个性,回归本真
作者:贾吉香
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4期
摘 要:怎样考就怎样教,教法跟着考法走,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怎样开展课堂教学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呢,?抗逆传统和时俗,回归育人本性;?“授业解惑”要授出特点,传出个性,3、语文教学要回归自然、回归社会、更要回归生活……
关键词:个性;本真;传承;回归
目前的条件下,考试依然充当着“指挥棒”角色,考试采用的标准化试题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语文教学的正常秩序,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降低了学生的语文水平;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2
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将来发展,学生也漠视了自己的个性发展,语文课不姓“语”,而姓“物”(无),枯燥无物,物理机械。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点是我们语文老师欠缺一种胸怀,一种着眼未来的大度胸怀,一种着眼学科素养的语文胸怀,一种反叛时俗的叛逆胸怀。
那么,怎样才能放开胸怀教语文呢,
一、抗逆传统和时俗,回归育人本性
“教书育人”是教育赋予教师的神圣责任,教书的目的是为了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不是为了制造考试机器。所以,为人师者的出发点是不要把学生教成考生,把原本有灵性的站立的人变成考试的僵硬的侏儒,要把学生教成学生,教成能终生学习的活力四射的人,因为课改的第一要务是学会学习。因此我们要有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警惕,“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反省,“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向往,乘着新课改的春潮,抗逆传统和时俗,回归育人本性,教出师者的真性。
二、“授业解惑”要授出特点,传出个性
人的个性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但先天的秉性,后天的视野、经历、感受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品质,因此在传知授业解惑的时候,一定要传出个性,授出特点,解出新思想,从而收取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比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大多数老师
3
从应考的角度,着力于语言文字的疏通理解,忽略文章人物的心灵感悟,将文本思想与现代生活脱离,教材处理干瘪,学生学习干瘪,了无情趣。我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时候,先是介绍《左转》的艺术成就:1、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2、记事条理清晰;3、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其次是提问激趣:你能否在本文的学习中找到相应的印记呢,请带着问题梳理文字,找寻艺术印迹。(完成文字内容的理解)再次提问提升:你怎样理解文本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呢,请有理有据的表述出来。老师示例:从烛之武“辞曰”和“见秦
篇三:2014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回归本真之美
2014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回归本真之美
2014年辽宁高考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夜晚,祖孙二人椅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天空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
4
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作文展示:
回归本真之美
每每伫立于夜幕中的窗前,霓虹闪烁之中闪现着现代的繁华,万家灯火之中流露着都市生活的自在,车水马龙的路上更似诉说着生活忙碌的节奏。当现代科技让生活充实到窒息,当钢筋水泥的丛林囚禁了花香鸟语,我们不禁反思:回归自然本真之美,才是生活的真谛。
改革开放的洪流袭来,城市化的脚步迈进,物我关系的不断调整,让多少人迷失于忙碌而无追求、无信仰的生活。那些难觅踪迹的树木、花草、溪流与鸟鸣,那些传统古朴的节日传统与民俗,那些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淳朴和透明,才是自然的、本真的、纤尘不染的大美,这
本真之美让我们深深地眷恋,这本真之美让我们由衷地向往。
回归本真,是回归那一抹云淡风轻。若说万物之更迭,四季之变幻,大地之嬗变便是自然永恒的规律。那么,当最后一片落叶被疾驰的汽车碾碎,当清澈的天空被高耸的烟囱熏染成乌黑,当河水已不再清澈,河里的鱼儿不见了踪影,我们忘记了自然最原始而澄净的美,这巨大的代价不免过于沉重。于是,百年之后的泰晤士河如今清澈依然,温哥华的森林公园处处是古典与现代的统一,它们正在低语;发展与保
5
护,从不矛盾;经济发展也可以让天空保持本色,依(转载于:www.zaIdian.cOM 在点 网:回归本真议论文)旧云淡风轻。
回归本真,是回归那淳朴古老的文化。不知何时,节日成了商业化的运作,成为鲜花与美食堆砌却被掏空灵魂的日期。舒婷感叹:“不知多少年,我们错把月饼当中秋,而把月亮遗忘在遥远的天边了~”回归那厚重的历史,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怀念和那“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期待,让传统文化更添真情,让温情永驻。现代文明该带走的是落后的习俗,而绝非本真的情谊。
回归本真,并非与现代化背道而驰,而是让科技发展服务于诗意的生活方式,让心灵在物质的丰富中有所依傍,成为自我与时代的书写者。当她回望香港那深沉的脚步一路走来,却仍有不失本色的“喜帖街”宁谧而热闹,仍有千年伫立的教堂与哥特风情,仍有窗台上精致温情的盆栽。她让香港的记忆岁月打磨却永不褪色,永远有一抹新绿装点着一座不夜之城。当我们对自然与文化的本真怀有一份静穆而
篇四:回归自然本真之美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大接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6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东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回归本真之美
每每伫立于夜幕中的窗前,霓虹闪烁之中闪现着现代的繁华,万家灯火之中流露着都市生活的自在,车水马龙的路上更似诉说着生活忙碌的节奏。当现代科技让生活充实到窒息,当钢筋水泥的丛林囚禁了花香鸟语,我们不禁反思;回归自然本真之美,才是生活的真谛。
改革开放的洪流袭来,城市化的脚步迈进,物我关系的不断调整,让多少人迷失忙碌而无追求、无信仰的生活。那些难觅踪迹的树木、花草、溪流与鸟鸣,那些传统古朴的节日传统与民俗,那些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淳朴和透明,才是自然的、本真的、纤尘不染的大美、这本真之美让我们深深地眷恋,这本真之美让我们由衷地向往。
回归本真,是回归那一抹云淡风轻。若说万物之迭,四季之变幻,大地之嬗变便是自然永恒的规律。那么,当最后一片落叶被疾驰的汽车碾碎,当清澈的天空被高耸的烟囱熏染成乌黑,当河水已不在清澈,河里的鱼儿不见了踪影,我们
7
忘记了自然最原始的而澄静的美,这巨大的代价不免过于沉重。于是,百年之后的泰晤士河如今清澈依然,温哥华的深林公园处处是古典与现代的统一,他们正在低语;发展与保护,从不矛盾,从不矛盾;经济发展也可以让天空保持本色,依旧云淡风轻。
回归本真,是回归那淳朴古老的文化。不知何时,节日成了商业化的运作,成为鲜花与美食堆砌却被掏空灵魂的日期。舒婷感叹“不知多少年,我们错吧月饼当中秋,二手把月亮遗忘在遥远的天边了~”回归那厚重的历史,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怀念和那“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期待,让传统文化更添真情,让温情永驻。现代文明该带走的是落后的习俗,而绝非本真的情谊。
回归本真,并非与现代化背道而驰,而是让科技发展服务于诗意的生活方式,让心灵在物质的丰富中有所依傍,成为自我与时代的书写着。当她回望香港那深沉的脚步一路走来,却仍有不失本色的“喜帖街”宁谧而热闹,仍有千年伫立的教堂与哥特风情,仍有窗台上精致温情的盆栽。她让香港的记忆岁月打磨却用不褪色,永远有一抹新绿装点着一座不夜之城。当我们对自然与文化的本真怀有一份静穆而庄重的敬畏,自然之美与现代之美水乳交融般陨铁契合就为时不远。
8
回归本真,让我们在不忘物质丰富、时代进步中敬畏与尊重自然之美,诗意地栖居于高楼之中,却不忘对路边的行道树深深鞠躬,不让城市中仅有的绿意被无情砍伐,不让单调乏味的群发短信偷走淡淡的真情,以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崇敬自然,用心去体会传统气息的流淌,也就回归了本真之美,自然之美。
我们相信:发展的科技,丰富的是物质,而进步的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增长的是人们对传统的人知,蔓延的是人间温情的底色,保留的是那份纯净的本真。
9
范文五:寻找真实自我
寻找真实自我
一、真实的自我在哪里?
1. 幼年时期父母给予的爱
任何人际关系中:“我的感受是否能够被你感受到?”如果能,那我就存在!你也存在!爱就存在!生命的最早期,妈妈注目着婴儿,婴儿就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若注目一直在,婴儿就会感觉自己一直存在。若注目时,妈妈与婴儿有共鸣,且带着接纳与喜悦,婴儿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2. 成年后的人际关系
“自我”在关系中形成,“自我”在关系中呈现,“自我”在关系中疗愈。“自我”听起来讲的是“我”一个人,但实际上“自我”最初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形成,之后又在亲人、伴侣、亲子、工作等关系中呈现,并且会在这之中被疗愈。例如,如果你有一段很美好的爱情,它会起到极大的疗愈功能。所有好的关系,都是让你成为你自己。
二、我们是如何失去自我的?父母、文化
我们都需要在关系中体验到爱、体验到接纳。我们再用镜子做比喻——如果我不照镜子,我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所以我需要通过镜子来认识我自己。而这个镜子有两种,一种是“哈哈镜”。例如中国的父母,他们会希望孩子成为自己所期望的样子,如果孩子做不到,他们就会很失望,这样一来,孩子是无法从镜子中照见自己的。孩子认为从这面镜子看到的只是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在这种情形之下,孩子是看不到自己是谁的。而另外一面镜子是平滑的镜子,平滑的镜子可以如实地照见你是谁。你不仅可以在这面镜子中看见你是谁,还可以看到自己是被爱着的。
为什么中国人“做自己”会这么焦虑呢?因为在中国的哲学中,一直在提倡“我们的生命的本身是没有价值的,生命的价值体现在为别人服务之上”。为别人服务体现的是,我的生命本身没有价值,我需要得到你的认可,而认可并不建立在“认识到自己是谁”之上,而是我在讨好你,让你感到高兴、满足。如果你和别人建立的关系是为别人而服务的、戴面具的关系,是一种虚假的关系,这是不会对自我成长有利的。
武志红:这也是失去自己的过程,由这个话题能够延伸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有很多记者在采访的时候问我:“武老师,您觉得中国人有多少是需要看心理医生的?”一般人会认为只有10%左右,但是我说:“其实有99.9%的中国人都需要看心理医生。”他们很震惊:“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文化本身是有?毒?的,它告诉我们?做自己?这件事是错的,你的生命为的是让别人高兴。在家要听从于父母,在学校要听从于老师,在工作单位需要得到领导的认可,你就像一个?螺丝钉?一样。”“螺丝钉”这个词比较现代,那么会有人提出疑问:“是不是只有新中国的人,才会有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的。孔子在《论语》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仁者,人也。”——人要建立在做好事上。“仁”字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二”,也就是说,我必须在关系中对你好,对你实行“仁义”,我才有资格成为一个人。因此,按照
中国一直以来的人生哲学来讲,只要你是一个人,你就要对别人好,否则你就是“禽兽”。 你自身的感受是其次的,首先要让别人觉得你对Ta 是有用的。
很多人都有身不由己的感觉,但其实这并不是由你的职业决定的,而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做到热爱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在做很多事的时候都觉得莫名其妙,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的。因此你会觉得这份工作不值得,但真正的原因是,你还不知道怎样过自己认为值得的生活。
什么是孝顺?孩子要按照父母的意志来生活。那么孩子自己的生命就毫无意义了,他们的生命是建立在让父母高兴之上,这其实是中国人没能“做自己”的核心。所以很多孩子会觉得做自己是自私的,因为会让父母不高兴。但这是“做自己”的一个必经的阶段,必须要让他们“不高兴”,但并不是跟他们作对。
为什么要去叛逆?“就是要和父母作对”的信息,如果不这样,他们体会不到什么叫“做自己”。因为在大部分的事情上,他们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
三、如何做自己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我们小的时候要讨好父母、要听话、要孝顺,只要是自己做了主张的事,哪怕对父母没有任何伤害的事,也是不对的。因为父母会觉得我们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
长大之后,进入了工作单位,我们要让领导高兴。即使业绩不错,却会因为你没有取悦于领导,导致不被人喜欢。这时候你就会很困扰——我热爱工作、认真工作,是错的吗?难道我应该走捷径吗?
进入婚姻之后,伴侣之间也很容易建立起虚假的和平关系——两个人在一起,要么彼此抱怨,要么彼此不交心,在一起就是凑合过日子,你无法感受到枕边人的精神世界。两个人为了维系这段关系,也会慢慢带上假面具。在婚姻当中,你做自己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一旦要做自己,就意味着要把对伴侣的失望、抱怨全部表达出来,甚至去攻击Ta 。这种攻击可能会造成家庭的灾难,在攻击Ta 的同时,你会觉得自己也受到了攻击,由于关系的失败,你会觉得自己有很大的责任。
在有孩子之后,父母很容易把自己这辈子没能实现的生活期望,全都放在孩子身上。 在此过程中,我们似乎一辈子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而不是活在自己的生活里。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说我们想从现在开始“做自己”、做“做自己”的父母,应该要怎么做呢?
我们往往从国别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
“真自我”和“假自我”。“假自我”是戴着面具生活、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然后构建起一个“假自我”。而“真自我”是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构建了自我。
“真自我”和“假自我”的延伸就是“真道德”和“假道德”,如果认真就意味着尊重自己的“真自我”;我们的文化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法律和道德用力地把我们的“真自我”灭掉,使我们往“假自我”的方向走。于是就导致一种相反的力量,我们反而更想按照自己的感觉做事。这种“假道德”概括地来说,就是“谁动情绪谁就输了”,即“谁认真谁就输了”。这让我们感受到情绪不是个好东西,我们的感受不是个好东西,人要把自己的感受消灭了,活成一个“伪君子”、一个见谁都笑的人。
列出十条你曾经想做但是没做的事情,在三个月之内把它完成。
十条很简单,我们不用找特别难做的事情。假如一个女性,她从来没吃过海鲜,因为她老公海鲜过敏,那现在去吃一顿吧;她没有去过夜场,因为她想做一个贤妻良母,觉得去酒吧很不好,那么就去酒吧体验一下;她从来没有跟领导吵过架,但其实很想跟领导发一次飙,那就发一次试试看;想去看香山红叶,既然没去过,那就去看看。经过三个月的时间,把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事完成之后,她由衷地觉得,自己找到了一种为自己而活的感觉。
找出十个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对那些压抑太久,压抑到麻木的人来说,是特别难的。十件是写不出来的,能写出两件就很不错了。 如果你真的一件都找不出来,的确需要好好“震惊”一下。
《滚蛋吧!肿瘤君》。女主角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有一个画面就是她列出了自己一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也都是特小的事情:去好好的大吃一顿、去跳一次Flamenco (弗拉明戈舞)等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可以去完成。
我们总是会给自己找很多理由,比如没时间,其实只是你不敢去做自己,做自己等于罪过。当你特别恣意地去绽放的时候,会觉得好像对不起谁,好像亏欠了谁。这就是我们不自在的原因,总是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我们,告诉我们这样做不对,你按照自己的感觉来做事,这就是不对的。那双眼睛在盯着我们、否定我们做的带有自发性的事情。
试试在每天临睡前,感谢一下你自己的脚,它们今天陪你走了那么多的路;感谢一下你自己的身体,今天没有给你的工作、生活带来麻烦;感谢一下你的大脑,协助你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它本身是一种自我修复、自我疗愈、自我认可的过程
做自己不是自私!马斯洛专门研究“自我实现”,他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个人越是成为自己,就越富有同情心,而且是很高贵的同情心,并不是“可怜”。他们自然而然地对人类、对动物、对自然界,都怀有很深的感情。但当Ta 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爱自己”的时候,也就是“我”和“自己”有了连接,Ta 能很容易地将其他人和其他事物连接在一起。
四、假自我的例子
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她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的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的意志的胜利。从两三岁
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有13~15岁期间,过了两年女孩的普通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野心,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的一切。按照通常的观点,布兰妮的妈妈在教育布兰妮上是无比成功的,她用非凡的手腕和坚强的意志把女儿塑造成了超级明星。从布兰妮的角度看,妈妈这样的塑造似乎也是值得称道的,毕竟她是在妈妈的推动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然而,布兰妮的内心深处不这么看。譬如,在精神近乎崩溃的时候,布兰妮在一家疗养中心不断对别人说:“我是骗子! 我是冒牌货!”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谓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妈妈的,她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这看似很好,但布兰妮的意志却被剥夺了,她远远没有成为自己,而只是妈妈的“自己”的延伸。 类似的例子还是迈克尔?杰克逊,他的名声、才华和影响力都胜过布兰妮。但是,他开始的成就也是父亲粗暴的塑造方式的结果。并且,和布兰妮一样,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他的童年被剥夺了,这是令他最耿耿于怀的事情。 后来,杰克逊对小男孩极其痴迷。这一点都不难于理解,他迷恋小男孩,是因为他自己不曾做过真正的小男孩。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似的。
在爸爸的粗暴的意志控制下,杰克逊失去了童年。但他自己的意志渴望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于是,他迷恋男童。只是,当他把他的渴望强加在那些被他迷恋的小男孩身上时,他也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他是在剥夺这些小男孩的做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