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工业化理论和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理论和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冯兵 郑玲莉
1
2
(1、武汉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2、武汉工程大学人事处 湖北 武汉)
摘要 本文对工业化理论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作了综述。提出融合了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理论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工业化的理论基础的观点。文章的最后在新型工业化理论的指导之下, 结合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并提出了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工业化理论 综述 新型工业化 途径
工业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 工业化也可以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一般情况下, 工业化
所产生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又会导致社会的政治、制度、组织、文化等发生相应的由传统型向现代性的转变。 一 工业化理论综述
(一) 工业化理论的微观基础
工业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经济增长的过程, 最初的工业化理论起源于对经济增长模型的探讨。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是由众多单个企业的生产活动组成的, 单个企业的增长机理是解释经济增长以及工业化模式的基础。在微观层次上, 经济学家运用生产函数衡量企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其中最简单、最著名的是哈罗德! 多马模型。
后来的经济学家推翻了哈罗德! 多马模型中关于资本! 产出比率是个固定常数的假设, 提出了包含更多的生产要素, 把资本存量(K ) 、劳动力(L ) 、可获得资源(R ) 和生产效率(A ) 等因素纳入生产函数中去, 得出新的生产函数方程式:
Y = (K,L, R, A ) 这样产出的决定因素从资本推广到了资本、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效率。因此工业增长的贡献要素, 除了资本存量的增长外, 还包括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增长、可获得资源约束的降低、引起效率或生产率提高的技术进步等。 (二) 工业化理论的中观基础
新增长经济学理论已经认识到工业的规模效应, 规模收益递增来源于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追求内部规模经济促使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产业协调即产业结构问题, 也就是要建立工业部门的前后向联系以及平衡三产之间的关系。
一些经济学家从产业结构出发讨论工业发展模式, 产生了平衡增长和非平衡增长的争论。平衡增长的支持者们认为, 如果各国想成功地获得持续增长的话, 就只能同时而且全面地发展各种工业。这种理论也被称为?大推进#理论。主张非平衡增长的学者认为, 所有的国家必须遵循既定的模式去发展, 尤其是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 能够而且必须集中精力发展为数不多的部门, 这些部门往往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部门。然后通过工业的前后向联系, 导致新工业部门的创见。在之后的工业化理论发展中, 学者更多的是采用了非平衡增长理论。
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把工业增长的视角延伸到了考察三产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在关注两者之间关系
的学者中, 有些是从工业的角度出发的, 另一些则是从农业的角度来看的。前者主要关心的是, 农业收益和剩余递减或就业不足是如何影响工业部门发展的。那些以农业为基点考察工业和农业的关系的学者为一个问题所困扰:相对于工业而言, 应该怎样强调、重视农业? 他们也认识到了农业作为整个产业体系中的一部分, 不能脱离其他产业部门, 就农业谈农业发展。 (三) 工业化理论的宏观基础
以上所讨论的工业增长或经济增长理论没有把市场需求和国际贸易问题考虑在内。一些经济学家们则进一步把需求约束条件和贸易因素引入到对工业增长或经济增长的研究中来。经济学家首先把需求的产生设定在一国内部, 需求取决于人均收入水平。随着经济增长, 消费者的需求会沿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轨迹向上攀升, 整个国民经济内部的产业结构将做出很大的调整! ! ! 农业比重下降, 工业和服务业比重上升。
如果把一个国家放在一个开放的国际环境之中, 人们则发现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经济学家开始考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一国工业的影响。最早论证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他们的论述虽有不同, 但都认为国际贸易有利于贸易国的?双赢#。他们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认为在国际分工中一国应该生产具有本国比较优势的产品, 发展具有本国比较优势的产业。他们的理论后来成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制定外向型战略的理论基础, 即大量出口蕴含本国比较优势(如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等) 的产品。但另一些经济学家发现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在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实际上是不公平的, 致使后者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 在实践中一些欠发达国家的初级出口导向增长确实遇到了障碍。 (四) 新型工业化理论 考虑到经济增长的社会、自然制约因素, 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社会、环境问题, 及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已与发达国家的历史环境不同, 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已经不适应发展中国家, 与经济线性增长相对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把社会、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思想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加以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而针对发达国家的工业累积性发展经验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 学者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理论。这一理论(下转第47页)
给真正具备条件者; 再者, 由于降低了廉租房建筑面积标准, 还降低了承租者的租金。
第二, 政府可以联合开发商建设适量的廉租房供居民租住。 (二) 确保资金到位, 尽快立法建立廉租房资金保障制度 没有资金就无法保障廉租房房源, 廉租房制度也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在我国, 可以考虑以下途径作为廉租房资金来源:?设立廉租房专项财政资金。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政策确保地方政府城镇廉租住房财政预算安排资金到位。(现有廉租房出租的收入以及国内外个人和企业的捐赠资金。 (三) 建立严格的申请、审批和退出机制, 实行动态管理 首先就是要科学的划分家庭收入线标准:一是不同地区根据当地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 进行定量分类; 二是根据当年的商品房价水平, 计算廉租房的不同层次的家庭收入线。 其次, 建立严格的廉租房保障对象资格审查、审批制度。同时应对其资格进行定期复查, 实行动态管理, 保证低收入者致富后退租, 以保证廉租房的入住公平性。
再次, 在监督和管理过程中, 应实行廉租房租赁管理机构和廉租房监督委员会相分离的原则。要执行好廉租房制度, 必须强化对廉租房租赁者的资格认定。廉租房租赁管理机构负责租住者的资格认定和日常管理, 廉租房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管理机构和承
租者的违法行为的查处。廉租房租赁管理机构由建设部或房产部门负责, 廉租房监督委员会由各级人大管理。这样, 可使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完全独立, 以体现公正、公平。
(四) 注重政府在廉租房制度建设中的职能定位
政府应加大廉租房制度的宣传力度并且尽快落实廉租房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 各级政府还应该注重财政的合理分配, 为廉租房的建设解决部分资金问题; 制定与我国的廉租房制度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 使我国的廉租房制度有法律作保障。
总之, 2006年廉租房似乎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但作为一项福利性政策, 廉租房的租金水平能不能保证最低的投资回报, 政府应该如何补贴的问题使廉租房工程的进一步推广变得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蒋月. 社会保障法概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康琪雪. 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何去何从[J].中国房地信息, 2005(6). 张皎. 建设廉租房取消经济适用房[J].中国房地产, 2006(5).
万婷. 完善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性建议[J].中国房地产金融, 2006(3).
余期江, 庄浩. 城镇廉租房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定位[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4(6).
冯宗容. 廉租房运作机制评析及创新[J].中国房地产, 2002(3). 汪利娜. 关注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J].城乡建设, 2003(2).
赵燕菁. 廉租房建设与国家宏观经济[J].城市发展研究, 2005(3).
(上接第45页) 可以溯源到马克思主义跨越发展观, 随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者列宁、**、**都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也就是说先进国家可能被原有技术?锁定#, 而落后国家, 由于其技术非常落后, 且工资较低, 反而对新技术有更大的兴趣, 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二 我国的工业化道路! ! ! 新型工业化 (一) 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当前的工业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相比具有一些有利条件, 具体表现为:一是自建国以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 我国基本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 有了一定程度的资本存量、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积累, 我国目前应属于半工业化国家。二是处于信息化时代, 通过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完全有可能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 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发达国家使用很长时间才完成的工业化过程。三是利用后发优势, 更能吸引发达国家(地区) 提供的过剩资本和先进技术, 跟我国所固有的比较优势! ! ! 丰富的劳动资源结合起来, 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后发优势还表现在能够吸取发达国家在传统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然而,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这些挑战是与我国的具体国情联系在一起的。首先, 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相当匮乏, 许多关键性资源、能源已经或即将不能满足工业进一步增长的需求; 其次, 虽然人力资源相当丰富, 但人力资本存量却相对不足, 这在以知识为主要动力的信息化时代是十分不利的; 再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市场机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还是比较有限的, 资源仍无法得到优化配置。; 最后,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了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的制约, 发达国家在许多部门, 特别是高科技产业部门具有绝对优势, 致使我国
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主要体现为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另外在经济全球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发展空间同样受到了其他急切需要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约束, 要与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
(二) 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途径
鉴于我国当前工业化进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注定了我国的工业化模式不能沿袭发达国家的模式, 而应该探索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模式, 即新型工业化模式。新型工业化模式至少要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跨越式发展; 二是可持续发展。在信息化时代, 要实现跨越式和持续性就必须强调知识创新和科技的作用, 也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与政府的作用。为此, 我国迫切需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进一步深化改革。
具体地说就是:?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科教兴国; (坚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 )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发展循环经济;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把工业化与人力资源大开发结合起来, 优化产业结构, 把农业人口转移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中去; +努力促进国家创新; , 改善政府职能, 把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到政治体制改革, 优化宏观调控, 切实完善市场体系。参考文献
[1] 吉利斯等著, 黄卫平等译, 发展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1998.
[2] 方齐云, 叶泽方. 论工业化的理论依据[J].湖南社会科学, 2002(4). [3] 谭崇台. 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4] 王缉慈等.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 ].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 2001.
范文二: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论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内容摘要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在步入21世纪提出的实
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关键字 新型工业化 产业结构 母基金 以工促农
前 言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在步入21世纪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的
重大战略举措。同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主要体现在:顺应全球经济技术发展趋势而显示出的时代特征,在吸取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教训的基础上显示出的中国特色,在总结我国传统工业道路弊端过程中显示出的市场化特点。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指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七大报告中又对新型工业化道路做了新的发展和提升。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八大报告再次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由此可见,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和根据我国现实的国情需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国内外传统工业化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笔者通过分析传统工业化道路存在
的弊端,吸收借鉴国外工业化先进经验,从而得出我国新型工业道路的实现途径(以山东泰山工业园区为例)。
1.我国传统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概述
1.1传统工业化的概念及特征
传统工业化的概念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一般认为传统工业化是指从传统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向以现代的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转变的历史过程。笔者认为,这种观念只是从宏观的角度回答了工业经济追溯的历史,而割裂价值同社会的联系。事实上传统工业化定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如巴格奇认为工业化是一个过程,其基本特征:“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或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或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
广义的定义,如张培刚在其哈佛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中将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张培刚博士对其传统工业化的定义既包括了: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也包括了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其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我们要做的工业化,不但要建设工业化的城市,而且也要建设工业化的农村”。
传统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生产技术的突
出变化,具体表现为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二是各个层次经[2][1]
济结构的变化,包括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相对下降或工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上升;三是生产组织的变化;四是经济制度和文化的相应变化。
1.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1.2.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概念
笔者认为所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
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两个含义:一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是新型的:二是相对于我国原有的工业化道路是新型的。
1.2.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一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顺应新形势,新型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3]
境为代价。可以说”先发展,后治理”,代价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三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
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较低,我们就是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个国情,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既充分利用工业化来提升劳动生产率,有着眼于扩大就业、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
1.3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联系及区别
1.3.1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联系
一是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都是要超越农业社会。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工业化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化, 体现在对落后的农业部门的改造和先进的工业部门的产生和发展。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主要有三项指标: 一是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超过第一产业; 二是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成为就业主体; 三是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目前, 我国仅达到了工业化的第一项指标的要求, 而另外两项
指标与实现工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工业的实现化任重而道远。
二是传统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新型工业化是在传统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要求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要达到这些新的标准,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既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又有不少制约因素。我国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就提出了要逐步“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工业化的目标。从“一五”计划时期算起, 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国家。尽管1978 年以前, 我国经济建设经历了“**”和“**”的严重挫折, 但是1978 年与1949 年相比, 工业总产值仍然增长了3 倍, 年均增长13.48%。1978年以来, 我国经济已保持了近30年持续快速增长, 其中第二、第三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均超过了l0%; 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从1949年的90%下降到了近10%。所有这些成就, 都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尽管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必须指出的是,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 年里所认识和确立的仅是单一的传统工业化目标。特别是始终未能把现代科学技术确立为工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因此, 1953—1978 年中国进行的工业化建设, 其基本目标是传统“工业化”。
1978 年底之后, 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中国工业化、现代化
道路的新探索, 逐步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初步解决了在世界传统工业化向现代信息工业化转变过程中, 经济文化落后的工业化后起国, 如何实现工业化的崭新课题。但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总体上看, 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突出表现在: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 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 我国实现工业化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如: ①人口总量大。世界上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历了近250 年,迄今真正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只有1O 亿人口, 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6%。而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 , 比全世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还要高出30%。可以说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难题, 都与人口总量大有直接关系。所以, 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是加快工业化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②资源相对短缺。虽然我国是个资源大国, 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 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仍然短缺。③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我国的工业化步伐有快有慢。在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开始向现代化过渡的时候,中、西部的许多地区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共同点是
都要超越农业社会, 转向现代化工业社会。旧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和前提, 它们是新的标准与基础条件的关系, 两者紧密相连。我国只有在借鉴和吸取旧工业化道路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才能尽快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3.2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区别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相对于新型工业化而言, 通常称2O 世纪9O 年代以前发达国家未步入信息社会前所走的工业化道路为传统工业化或旧工业化。然而, 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开创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臵于世界工业化史的广阔视野中考察, 世界旧工业化道路既包括200 多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 也包括前苏联和1978 年前的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 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
1.3.2.1新型、传统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不同。
一是在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方面。工业化早期阶段, 工业
化的推进主要依靠农业积累, 农业支援工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 农业不再为工业发展提供积累, 而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大多经历过牺牲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阶段,
我国以往也存在忽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问题。虽然这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难以避免的, 但不排除在选择工业化路径时, 走一条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尽可能协调发展的道路, 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 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率增长和市场空间可以无限扩张的工业和服务业中, 从根本上解决众多人口争夺有限农业自然资源和市场的矛盾, 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新型工业化道路, 更加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 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 促进城乡一体化,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保护农民利益, 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基于这种不同性质的工农关系, 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工业化道路, 前者的特点是“以农补工”, 可以称之为传统工业化道路; 后者的特点是“以工促农”, 可以称之为新工业化道路。
“以工促农”新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①在经济发展的格局上, 从工业主导转向工农业平等发展。传统工业化道路是以城市工业为主导的, 在制度上规定了农村发展农业, 城市发展工业, 形成了城乡分割的格局。新工业化道路要求改变这种经济格局, 进一步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 以农业的根本性改造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为前提来促进工业化。②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 从城市为本转向城乡合理分工。旧工业化道路以城市为本位, 要求按照城市发展的要求改造农村, 农村发展服从
于城市工业。新工业化道路要求根据城乡资源禀赋的不同优势, 在主导产业选择等方面实行城乡工业的合理分工。城市工业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农村工业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同时也发展与城市工业相配套的产业。
二是在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方面。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依次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深加工化、信息化几个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则不能拘泥于旧工业化路径, 而应发挥后发优势, 通过跨越式发展, 在高起点上加快工业化进程。这种跨越式发展, 是在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各个产业层次上齐头并进, 在尊重工业化一般演进规律的前提下, 实现超常规发展, 直接达到发达国家现有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传统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的时续排列不同, 甚至相反。旧工
业化是在完成工业化任务后才推进信息化的, 世界多数发达国家都是这样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的。而我国的新型工业化, 不是重走这条路, 而是要利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智慧, 将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不失时机地推进信息化,使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快速增长方式。信息化是一个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 加快现代化的过程。
经济的信息化是当今工业化水平的最高标志。一方面, 信息
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可以提高传统工业的知识技术含量和效率, 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但信息技术只是当今高新技术革命中最先成熟、在经济上最早显示出市场价值的技术, 经济的信息化只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技术上的起点, 而不是终点。随着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等的发展和成熟, 它们完全有可能成为现代工业化新的增长点。所以, 要跟踪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积极开发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 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持续提供动力。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
耗和生产成本, 减少环境污染, 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着物质基础, 对信息化发展提出应用需求, 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不断深化和加速。因此,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 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我国才有可能到2020年同时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大力推进信息化两项目标任务。
三是在工业化的结构与重点方面。传统工业化强调发展重工
业, 新型工业化则追求协调发展。传统工业化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并以牺牲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为代价。新型工业化则追求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使基础产业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
要求, 消费品工业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相互协调, 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在强调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工资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的同时, 积极培育各个产业的竞争优势。
1.3.2.2新型、传统工业化道路发展的途径不同
一是传统工业化的发展途径。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
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都有所不同。18世纪30 年代到19 世纪40 年代, 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当时工业革命的动力来自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带动了纺织、冶金、机器制造、交通运输、采矿等行业的迅速发展, 使社会生产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随后, 美、法、德、俄、日等国也于19世纪先后开始并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这些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是: 依赖从世界广大殖民地掠夺能源、原材料并倾销其产品, 结果造成全球范围贫富两极分化、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生态恶化, 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拉美、东亚等外围资本主义以及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也走的是“先发展经济, 后治理环境”的旧工业化道路。
二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途径。我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
完成工业化任务的, 国际环境和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我国已走不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 又使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可能。因此, 提出走新
型工业化道路, 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从我国国情出发, 根据信息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这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化、加快现代化进程, 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型工业化要求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 加快科技进步以
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特别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
新型工业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强调在工业化过程
中,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注重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提高工业产品科技含量, 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做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良性互动,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看, 现阶段我国社会存在的三大突出矛盾是, 人口基数很大, 资源浪费严重, 环境污染过度。我国的国情是, 自然资源总量大, 人均少。我国人均能源只有1 吨标准煤, 相当于日本的1/4, 美国的1/10。因此, 如果不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本世纪头20 年要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资源和环境都难以承受。不仅实现经济又好有快发展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 必须把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 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在资源
消耗低和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区别之一。
1.3.2.3在处理工业化与发展服务业关系方面的不同
传统工业化忽视发展服务业, 而新型工业化则大力发展服
务业。全面发展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与旧工业化的重大区别。世界经济发展表明,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传统工业化对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不太重视, 具
体表现在: 一是内部结构落后, 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 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和不足; 二是服务领域狭小, 服务水平不高, 品种少, 手段落后; 三是总量不足, 比重过低。
新型工业化, 走服务业适度超前发展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
路是以高新技术发展尤其是以国民经济信息化为特征的, 这就要求第三产业适当超前发展,大幅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特别是与高新科技发展相关的信息产业以及金融、保险、咨询、中介、保健、体育等现代服务业超前发展, 继续发展交通运输、仓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修理、美容美发等传统服务业, 特别是适应社会需求变化, 积极发展家政服务、托老托幼、生活护理、社区保安、保洁保绿等社区服务业。这些对于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更加重视发展制造业。这是因为发展制造业是发展服务业的基础, 制造业产品能够带动物流、资金
流、信息流, 促进商品物资流通业、交通运输通讯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同时能增加劳动就业, 就业多、收入多、消费多, 有利于扩大内需, 拉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更加重视科教兴国战略,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巨大支撑。
[4]
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道路, 这就要求发挥传统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上的优势, 为农民进城作出贡献。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基本同步, 避免在社会发展上先欠账、后还债。工业化进程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大体同步, 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 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适度超前发展来降低失业率, 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证低收入者、失业者和丧失劳动能力人群的基本生活, 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完善分配政策来缩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工业化与
公共教育、公共卫生保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应基本同步。
2.国外工业化历程的启示及存在问题
考察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近200年的工业化发展历程,从最初
的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后来的日本,以及二战后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它们走过的道路,将会对我国的工业化有所启示。
2.1国外工业化历程的启示
[5]
一是发展市场经济对促进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从英美模式给人们的启示看,第一就是市场经济对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性。英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 商业的专门化”,英国自#%世纪开始的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变革几乎都是围绕建立一个适度的市场经济而展开。当适度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旦建立后,工业化的进程就几乎是无法阻挡的了。后起的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德、法等国家,也都是在各种不同的程度。
二是教育、科技是促进工业化的重要动因。德日两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长期的经济活力,与其重视教育有极大关系。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其重视教育,并使教育制度化的努力都是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这种重视教育,不是政府一时的决策,而是一种长久的国策,并真正做到了以科技教育立国。在这两个国家,对教育、科技、学问,都显示出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而这种对教育的重视,最终得到了远比它的投入更多的回报。
发达国家在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科技奇迹,其主要功劳还是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反观我国,仍属于技术引进和模仿国。与国外相比,我国硬技术水平落后20年,软技术水平落后30年,国民整体素质偏低,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也很薄弱。追根溯源,科技落后源于教育的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已显得十分重要。没有发达的教育,就谈不上高素质的人才,工业化就失去了活力。
三是选择合适的道路工业化成功的重要前提。世界工业化史
向人们昭示,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但是,与传统工业化进程相比,在以信息化为主线的新经济时代,工业化进程具有更为复杂的环境和性质,信息化和新技术革命使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在现代经济技术与传统生产手段融合发展的条件下,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与信息化和知识化相融合的新格局。认识这一点,对于正确选择工业化发展道路十分重要。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二元叠加中,要充分认识并及时抓住反映后工业社会特征的信息化和新经济发展的机遇。信息经济对国民经济有强大的支撑效应、渗透效应和带动效应。与传统经济相比,信息经济不仅劳动生产率高,而且创造财富快。
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根据工业化规律和省情特点,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重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尽管有许多因素使信息经济崭露头角,给传统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传统经济始终是哺育信息经济的母体。我们崇尚这样的观点,那就是“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动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它不仅有利于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也将促使我们在某些领域获得“后发性优势”,在工业化中级阶段就获得工业化高级阶段和后工业化时代的某些特征。工业化进程和传统产业的发展不可逾越,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信息化可以加速发展进程,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是制造业的强大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源泉。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表明,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主力军。据统计,美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虽然很高,但制造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率始终大于20%。因此,制造业也应是我们今后实现工业化的源头和主力军。
2.2国外工业化历程存在的问题
西方国家是最早通过工业革命,完成工业化任务,实现工业化目标的。18世纪中叶,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带动纺织、冶金、机器制造、交通运输、采矿等行业的发展,在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的任务,标志着人类的社会物质生产进入了机器大工业时代。随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也于19世纪先后开始并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但是,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弊端:
1、资源的巨大浪费。西方国家的工业化特别是初期和中期阶段的工业化,大多是建立在对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基础上,致使资源紧缺成为世界性问题,一些不可再生性资源面临枯竭的危机。
2、生态环境的恶化。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对自然界的肆意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而进行的。由于各资本家和资本利益集团为了在市场经济中获取最大利润,根本无视自然界
自身的发展规律,无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一种自发和盲目状态下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的开采,无止境地向自然界索取,加速了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资源的浩劫和环境的恶化。同时,为了适应追逐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需要,他们提倡高消费的价值观念,鼓励“用了就扔”的消费模式,从而加剧了物质、能源的浪费,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可以说,西方国家是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中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工业化任务的。
3、全球范围的贫富两极分化。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是依赖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世界广大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掠夺能源、原材料并向其倾销工业产品,结果造成全球范围的贫富两极分化。显而易见,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推进了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但为此却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我国是在西方国家一百多年后开始工业化的,并在21世纪初作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决策。我国今天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着资源、环境及其区域不平衡等约束条件。从资源状况看,我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资源大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绝对数量和种类居世界前列,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处于劣势,各主要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土地面积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人均水资源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6 ;从生态环境状况看,由于人口过多,加上一些不规范的经济开发行为和正在进行的工业化进程,使我国近10多年来产生了大[6]
规模的生态破坏和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恶化到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构成一定威胁的程度;从区域协调状况看,东西部差距不断扩大以及西部地区各区域问差距的扩大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大因素。这样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新型工业化不能再重复西方的老路,必须在吸取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工业化面临的制约条件,规划出一条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来。
然而,从目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走过的传统道路分析,不少地方仍然按照“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无需利用资源(此处不再赘述)。
3.我国传统工业发展历程及存在弊端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了传统工业化道路的一些弊端。迄今为止,我国的工业化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一1978年),借鉴和采用了前苏联工业化的模式,走上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轻工业和农业的工业化道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立起了一个独立、完整、现代化的工业体系;第二阶段(1979年一2001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时调整了片面发展重工业、忽略农业和轻工业的传统模式,形成了强调产业关系、城乡关系以及积累与消费关系协调的工业化模式,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最终完善,[7]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要素还没有彻底退位,传统工业化的成分还占主体,因此,这条工业化道路本质上仍然传统工业化道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这条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概括地说,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弊端主要有:①采用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和指令性计划的约束力来推动,排斥地方和民营经济的力量,民营资本积累严重不足,导致工业化支撑力量十分单薄,工业化进程极为缓慢。②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排除竞争这一有效的手段和机制,使许多工业企业高枕无忧,不考虑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不重视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消化,抑制了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能力,削弱了工业化的微观基础。③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理论指导下,建立了重工业为核心、重工业超过轻工业的畸形工业体系,人为地割裂了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联系,使二者无法相互依赖、相互支持,整个工业化在结构严重失衡的状况下步履维艰。④单方面考虑工业自身的发展,把农业排除在工业化之外,忽视了农业对工业的支持和工业对农业的带动,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无处转移而滞留在农村,造成了严重的隐蔽性失业,延缓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⑤更多地从国防建设和军事需要上来安排城市工业布局,忽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的内在规律,使工业化未能有效地推动城市化并提高城市化
水平,城市化也不能很好地带动工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关联度不强,难于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步伐。综上所述,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势在必行。
4、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的途径(以泰山工业园区为例)
4.1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的机遇和挑战(以泰山工业园区为例)
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相比.我国当前的工业化进程具有一些有利条件,具体表现为:(1)自建国以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基本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资本存量、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积累。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DIO)和世界银行的研究,二产在社会商品生产增值总额中的比重在40% ~60% 者为半工业化国家.我国目前应属于半工业化国家。(2)处于信息化时代,知识的作用日益超过其他因素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要素,通过知识的积累和传播完全有可能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发达国家使用很长时间才完成的工业化过程。(3)利用后发优势,能够吸取发达国家在传统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具体泰山工业园区来讲,主要的有利条件在于:一是高标准定位,工业产业优势明显。山东泰山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于2001年开始规划建设,2006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近年来,泰山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工业园区
建设和产业集群培植,坚持把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新载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高效率运转,园区发展初具规模。目前,入驻企业12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户,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6.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77.10亿元,工业增加值53.71亿元,利税总额17.74亿元,税收5.76亿元,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23%。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二是规划布局合理。规划决定园区发展方向,是抓好园区建设的前提。近年来,狠抓了工业园区规划的修订完善工作。一方面高起点编制总体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我们结合园区经济发展现状、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实际,以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功能区块、基础设施及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2010年底,高标准完成了园区25平方公里总体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科学布局了工业、商贸、居住、交通等各项城市功能,形成了严密完善的规划体系和北部旅游文化休闲度假区、西部高科技文化产业区、中部高档商住区、南部现代工业聚集区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高标准拓展发展空间。针对发展空间不足和城镇建设的需要,引导产业集群发展,2012年,委托天津大学编制了工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区域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输变电设备、汽车零部件研发制造、生物医药、新信息五大产业集聚区布局。同时,充分利用泰山工业园省级园区的金字招牌,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将省庄镇、邱家店镇工业集聚区纳入整体布
局,着力打造“1+2”工业发展新模式,将现泰山工业园区及东扩区域(至卸甲河)规划为泰山工业园A区,将省庄岗羊路以东至邱家店埠黄路、北至泰辛铁路、南至邱家店镇北外环路区域规划为泰山工业园B区,将原省庄工业项目聚集区规划为泰山工业园C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臵,建立泰山工业园区大发展格局。三是区位优势突显,特色产业发展。2010年以来,立足区位和资源特点,在对现有的产业进行充分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即以整机、主机产品和核心企业为支撑,依托康平纳集团、泰山工程机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大型专业成套设备、智能化装备等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依托盛源粉体、岱银集团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纺织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发挥我区国华科技、中天泰和等众多企业研发制造信息技术聚集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电力电子信息设备、煤矿井下安全监测系统等为主的新信息产业;依托宝来利来生物工程、健民晁氏药业、诺和诺泰生物制药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基因工程、动物微生态制剂和现代中药等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通过几年的扶持发展,2012年底,园区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占到了工业总量的28.37%和28.18%。[8]
然而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是与我国的具体国情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
相当匮乏.许多关键性资源、能源已经或即将不能满足工业进一步增长的需求。”三农问题仍然制约着工业化进程;其次.虽然人力资源相当丰富,但人力资本存量却相对不足,这在以知识为主要动力的信息化时代是十分不利的.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提高我国国民的总体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那么跨越式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再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市场机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还是比较有限的,资源仍无法得到优化配臵。与此相关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一些关系和体制还没有理顺.产业、地区之间尚不能协调发展,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最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了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的制约,发达国家在许多部门.特别是高科技产业部门具有绝对优势 致使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主要体现为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另外在经济全球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发展空间同样受到了其他急切需要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约束.要与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
以泰山工业园区为例,虽然我们已经具备了较多优势,但作为县域经济的缩影,走新型工业化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平台,金融服务产业对于工业贡献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二是产业链条尚不完善,部分企业生产成本较高。三是骨干企业偏少。纳税前10位企业的税收占园区总税收的83%以上,纳税前20位企业的税收占91%,另外30余家企业纳税额仅占9%。同时,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比较明显,
提升改造、扩大规模有很大的难度。
4.2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的途径(以泰山工业园区为例) 一是加快推进两化融合,走工业信息化之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工艺,促进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过程的融合。围绕提高本地传统产业生产过程连续化、自动化控制水平,积极推广传统产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管理(CAP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应用,通过运用自动控制、嵌入式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设计、生产流程进行再造, 带动产品创新和升级换代。积极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推广应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为重点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推动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实现企业管理数字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推动营销和业务方式的信息化。建立完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的运行机制。采取典型带路、局部突破的思路,在本地的传统优势产业领域,着力扶持培育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通过典型示范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带动各行各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循环化之路。不断完善和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使本地区的主要产业之间都关联起来、物质都循环起来,延长资源利用深度,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内部布局,引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入园建设,实现园区内企业产品互用、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再
生利用。强力推动节能减排。以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推广一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实现能耗最低化、污染最小化。
三是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大力扶持新型创新企业发展。吸收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建立创业投资集团,在金融领域的相关多元化实现发展,搭建股权投资、担保贷款以及资产管理三大业务板块,争取成立国家母基金融资平台,对于中小企业提供扶持基金。并以母基金为托底,逐步抢占商业基金、科技孵化基金、人才引进基金新高地,努力打造金融反哺工业发展的模式。
致 谢
笔者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泰山区工业建设指挥部全体同志及泰山工业园区王婧主任、工业建设项目部同志的关怀与指导,感谢诸位多年以来的支持和厚爱,由于笔者水平之限,难免存在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及读者雅正,笔者将倾力改正。
参考文献
[1]宋雪莲.浅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技博览,2011,(10).
[2]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第1卷.武汉:湖南出版社.1991.
[3]施莉红.关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6).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2005年l0月l1日)[N]. 人民日报, 2005211219.
[5]郭俊华.西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模式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3):11-16.
[6]尹渔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21世纪的战略选择
[J].理论探讨,2004(1):61—62.
[7]朱谷生.发挥骨干企业在珠江上游地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J].理论探讨,2004(6):77.
[8]泰安市泰山区人民政府.关于泰山工业园区发展情况的汇报(2013年3月7日)
作者:张 冉,山东泰山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2182099
范文三: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弊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新”,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来讲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必须了解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及其弊端。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的国际环境,从“一五”时期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的工业化没有突破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其特点是: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0世纪50年代初,私有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80.8%,集体所有制工业占19.2%,二者相加,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00%,个体、私人工业企业已不复存在。二、在资源配置上,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虽早已显露,国家也进行了几次诸如“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下放权力,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改革的尝试,但都没有突破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的总体框架。三、在发展战略上,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战略,使我国工业化走上一条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造成劳动力转移滞后。1978年我国工业吸收的劳动力仅为5009万,比1952年增长302%,而同期固定资产却增长了2046%,相当于工业劳力增长的
6.8倍,这给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四、在发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客观上表现为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效益。工业生产获得的快速发展,是靠高积累、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的。五、在工农与城乡关系上,工业依靠工农产品剪刀差积累资金。我国的工
业化是在一个经济落后、底子薄弱的基础上起步的,进行工业化建设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农业和农民提供。尽管工农业产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变成7:3,但城乡人口比例则仍为2:8。在近30年里,农业劳动生产率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六、在国际关系上,因特殊的历史背景而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虽然有时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不高。195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是
9.4%,以后历年都没有超过10%。不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我国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却付出了超常的代价。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工业化道路很难再培养出新的竞争优势。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逐步丧失,所以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这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这条新路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
牲环境为代价,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从而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很明显,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化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根本要求的必然选择,是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实现工业化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模式。相对于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和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更丰富,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特征更鲜明。
⑴、以科学发展为指针。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以大规模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先发展、先污染、先破坏,后治理”是其典型特征。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也以粗放型增长为典型特征,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方式不可持续。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工业化道
路。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以集约增长为基础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永续发展。
⑵、以与信息化融合为方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而当今时代,已不允许我们重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必须把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是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和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得出的必然结论,指明了我国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要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平,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提高工业化水平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动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⑶、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要特征,技术创新明显不足,对外技术依存度明显偏高。因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
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这就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工业化的战略基点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通过强化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
⑷、以扩大内需为支撑。我国传统工业化是建立在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基础之上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外贸依存度只有15%左右,到2006年则已飙升至65%,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大国水平。随着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争端和摩擦日益增多,极大地增添了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和潜在风险。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推进工业化与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结合起来,把工业发展牢固建立在不断扩大内需的基础之上,为工业化稳步推进提供坚强支撑,为工业化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资本品生产与消费品生产的关系,积极促进和扩大就业,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充分发挥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和工业增长的原动力作用。
⑸、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动力。由于我国是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的前提下发动工业化的,同时在工业化进程中片面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重工轻农,重生产轻服务,使得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畸高,第一、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产业结构严重失调。党
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这就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工业化的战略基点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通过强化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
⑷、以扩大内需为支撑。我国传统工业化是建立在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基础之上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外贸依存度只有15%左右,到2006年则已飙升至65%,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大国水平。随着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争端和摩擦日益增多,极大地增添了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和潜在风险。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推进工业化与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结合起来,把工业发展牢固建立在不断扩大内需的基础之上,为工业化稳步推进提供坚强支撑,为工业化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资本品生产与消费品生产的关系,积极促进和扩大就业,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充分发挥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和工业增长的原动力作用。
⑸、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动力。由于我国是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的前提下发动工业化的,同时在工业化进程中片面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重工轻农,重生产轻服务,使得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畸高,第一、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产业结构严重失调。党
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可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遵循三次产业演变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通过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三次产业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带动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 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要求,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战略目标如下: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年均增长
7.2%左右,到2020年将超过4万亿美元(按2000年汇率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000美元。
2、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提高到64%左右。达到工业化国家该项指标60 %以上的要求。
3、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提高到50%以上。目前中国的信息化水平约为10%,迅速提高国家的信息化程度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4、城镇化水平达到 55%左右。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进程将加
快。如日本在1947-1975年的工业化加速时期,城镇化水平由28%提高到75%,28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67个百分点。韩国 1960-1981年城镇化水平从28 %提高到56%,21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3个百分点。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实际,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将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的目标完全有可能达到。
5、一产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降到35%以下。对应经济发展速度、城镇化的速率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加快,一产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将大幅度下降,到2020年降到35%以下是完全有可能的。
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以上。
7、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资源占用与消耗下降,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8、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9、知识经济的框架体系初步建立。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困难
未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也是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过程,各种新旧矛盾和问题必将交织和叠加,对新型工业化顺利推进构成制约。这些制约因素较为突出的有以下一些。
(1)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知识经济是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人们所提到的网络经济、信息经济、高科技经济、创新型经济等都仅仅反映了知识经济某一方面的特征,只有它们的整体才构成知识经济本身。其中,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构成的主体;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运行的基础;创新型经济是新经济发展的灵魂。知识经济国际化的特点,将对我们的国家管理体系、政策和传统经济产生冲击,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国民收入分配差异扩大等的负面因素远远超过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的影响;那些缺乏竞争力和企业产品将出现严重的过剩,部分产业失去了生存空间。我们的社会组织方式还不适应新经济时代出现的企业组织“扁平化”、整个社会网络化的需要。特别是我们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和变化缺乏前瞻性的、战略性的、系统性的应对措施。在知识经济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只占我国GDP的10%右。后发优势在工业经济时代是完全可能的,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有收益递增效应,知识越多发展才越快,这样后发优势就难以取得,给我国赶超发达国家增加了难度。面对知识经济的兴起,我们既要发展传统的以资本、技术、劳动为基本生产要素的产业,又要促进以知识要素为主的"知识产业"的发展;既要完成工业化的历史性任务,又要为向知识经济形态迈进创造条件,任务十分艰巨。
(2)人口与就业的压力巨大。
人口与就业压力巨大就是我们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缓解这一压力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3)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恶化形势比较严峻。
我国资源相对短缺,同时利用粗放,工业化耗水严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到20%,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30和20个百分点,资源消耗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单位产值能耗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2-4倍。生态恶化现象严重,生态改善的任务艰巨。
(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工业化的过程,就是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过程,但受到我国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一方面,我国三农问题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都十分落后。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同时城乡关系不协调,城乡分割的体制还有待进一步改革。
(5)工业制造业的素质不高。
突出表现是: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经营规模小;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配套能力差,对国外技术装备依赖性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程度也不够。这与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6)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总体较低。
我们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条件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基本实现工业化,面临着与发达国家争夺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及与我们的产品争夺市场份额的严峻现实。我国经济实现国际竞争力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难易。目前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较低。根据一项研究,从收入上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在2万美元以上。从技术上看,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在3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我国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2000年为1%,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我国许多尖端技术和重大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不强,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从产品上看,不少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化工医药产品大部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计算机芯片几乎全依赖进口,高技术品种钢每年需进口700-800万吨,高档合成树脂自给率不足50%,不锈钢80%要靠进口。从人才上看,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相当于发达国家1/3-1/4;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5%,中专以下的人员占一半以上,高级人才仅占5.5%。从体制看,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上述问题集中表现为综合竞争实力较为低下。
(7)如何顺利地解决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等要素短缺问题。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知识经济的实现,对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需求远远超过传统的工业化。
五、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坚持的原则 1、与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相适应原则。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阶段,要与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相适应。我国现代化的总体战略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这一部署,在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后,我国将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也即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工业化国家发展知识经济的成功经验和教训,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必将到来的大趋势,用能够引领、促进工业化的知识经济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体制来锻造新型工业化体系,由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奠定知识经济社会到来的坚实基础,走出一条由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跨越之路。
2、发挥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其他方面的优势,处理好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从发展趋势来看,高新技术产业会大大快于传统产业,但是在中国经济总量当中,传统产业仍然会占主要的份额,而且我们在国际竞争当中,优势也在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或者是高新技术行业当中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
3、技术进步推动原则。就是将新的科技革命成果充分应用于工业化进程,核心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注重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妥善处理好技术先进与经
济合理性的关系。创新是技术进步必由之路,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源泉,要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形成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在技术、产业、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
4、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完成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使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和统一起来,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5、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工业化的推进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重视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
6、统筹协调原则。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努力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成果。
六、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的实行办法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十六大的部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央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中,设备投资2/3依赖进口。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尽快使它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二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味依赖引进,不仅利润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会严重地影响我国的技术安全。以信息产业为例,外国生产商往往对许多技术设备,事先就安装了隐藏的“暗通道”和“后门”。关键时候,国外“专家”只要“微调”计算机的某个软件,或在某个硬件中稍作一点手脚,轻则会影响我国计算机的正常运行,重则将给我国的信息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力争在关键领域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以打破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三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大动力。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真正做到两个“毫不动摇”。要坚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才能形成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宏观环境。同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工业化、现代化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空间,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更充满信心。只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够在新的发展时期,基本实现工业化。
范文四: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
含义;特点;必然性(存在的问题、重要意义);认识误区;进展;措施; 继续推行的可行性和艰巨性
其中含义、特点、措施见课本P.313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也就是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1.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带来的问题
从我国工业化的实践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轻工业、农业的工业化道路,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立起了一个独立、完整、初步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但它是靠“三农”的积累来完成的工业化。半个世纪以来,通过“剪刀差”,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工业、城市和市民付出了高达6000亿元的资本原始积累,造成了以国家资本的形式对农民、农业的过度汲取,加重了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分裂。以户籍管理为特征的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成本。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和科学发展观的确定,传统工业化的弊端逐步显现,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我国已经走不通,必须选择一条紧跟时代步伐的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经济二元结构和人均资源禀赋的制约,决定了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我国经济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二是我国是人口和资源总量的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人均资源的贫国。由此可见,我国实现工业化进程是在经济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人均资源并不十分富裕的条件下推进的。 经济学家吴敬琏曾指出,旧型工业化有“七宗罪”:第一,扬短避长,浪费资源;第二,削弱技术创新,延缓提高效率;第三,造成原材料、燃料资源的高度紧张;第四,破坏生态环境;第五,增加就业难度;第六,抑制服务业发展;第七,引发短期和长期的金融问题。
2.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意义
(1)从国际方面看:
第一,这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做出的重大决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一直在探索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等的限制,推进工业化、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同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既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要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以往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坚决走一条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这是顺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一是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时代。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导致了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国际竞争更为激烈。党中央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做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策,充分说明我
们党能够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2)从国内方面看:
这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在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环境生态破坏为代价推进工业化,不仅资源难以支撑,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难以为继,而且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妨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着力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公平和政治稳定,必须在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十分注意广辟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就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就业和劳动者福利的增加,符合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①“新型工业化”等于“提高工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工业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将明显下降;
②“新型工业化”等于“信息化”
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工业化是新经济发展的条件,没有工业化,信息化就失去支撑。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是以信息化代替工业化;
③“科技含量高”等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④“经济效益好”等于“经济成本低”
⑤“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等于“充分就业”
⑥“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于“可持续发展”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可持续发展”应有的内容,但实现了“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不等于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第一, 工业和经济的增速继续提升。
第二,包括工业在内的产业结构趋于协调和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11.3%,由47.9%上升到48.9%,由23.9%上升到40.1%。在工业总产值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占的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56.9%上升到2007年的70.5%,由43.1%下降到29.5%。
第三,经济周期实现了由超强波周期到轻波周期(或近乎轻波周期)的转变。
第四,经济增长方式以较快的速度实现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
第五,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
第六,城乡关系已经开始迈向协调发展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实行农业哺育工业的战略,再加上实行城乡二元社会经济体制,致使城乡差别愈拉愈大。但在20世纪末,开始提出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再加上有关经济改革的推行,当前虽然没有遏制城乡差别扩大的走势,但其扩大的速度趋缓。
第七,地区关系也开始迈上了协调发展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发展地区经济方面长期推行非均衡战略。20世纪50年代建设重点放在内地。1960年中期到1970年中期建设重点
放在“三线”。由于这种非均衡战略本身的局限性,再加上其他多种政治和经济因素的作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地区之间经济协调发展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期直到90年代,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从总体上说,这对加速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是必要的,但却进一步拉大了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的差距。但从20世纪末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从而形成了总体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并已付诸实施,虽然还没有来得及从根本上扭转地区之间经济差别拉大的趋势,但拉大的速度也已趋于减缓。
第八,城市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九,居民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第十,在治理受到严重污染的环境方面已经开始收到成效。
第十一,实现了由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由人口大国到经济大国的转变。
尽管我国在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这方面仍然面临着严峻的任务。但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上半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个历史上很难得的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个战略机遇期并不是由临时的偶然因素形成的,而是由长期的基本因素决定的。
主要是:(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改革开放效应;(2)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进步效应;
(3)工业化中期的阶段效应;(4)人口大国、工业大国和经济大国效应;(5)中国仍然可以在长时间内巩固社会政治稳定局面;(6)中国还可以赢得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
继续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问题在于:
第一,经济总量严重失衡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过热的状况,比1953~1978年虽有改善,但并没有根本改变。
第二,经济结构失衡的改善状况也远没有到位。在这方面大体上有四种情况:
一是结构已有改善,但还没有达到协调的地步。比如,这期间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就是这种情况。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已有改进,但农业基础薄弱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情况并未根本改变。
二是在1979~2008年的前一段时间内,比例关系趋于改善,后一段时间又发生逆转。工业中的轻重工业的比例就是如此。1979~1998年,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43.1%上升到49.3%,重工业比重由56.9%下降到50.7%。这种变化大体上可以看做是对1953~1978年重重轻轻偏向的纠正,是轻重工业比例趋于协调的表现。但在1999~2007年间,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又由1998年的49.3%下降到29.5%,重工业比重由50.7%上升到70.5%。可以认为,在这段时间内,由于重工业发展速度过快,轻工业发展速度过慢,又造成了二者的比例关系的某种不协调。而且,这期间,重工业发展又成为这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有些年份经济偏热(2006年经济增速为11.1%)和经济过热(2007年经济增速为13.0%)的重要因素。这方面有两种观点值得商榷。一种观点认为,在我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以后,重工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是必须的,重工业比重上升是正常的。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在这个阶段,伴随消费结构的升级(由吃穿用到住行)、支柱产业(住房和汽车业等)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发展,重工业发展速度可以而且必须快一些。但任何问题都有一个作为质和量的统一的度。这里的问题恰恰不是重工业发展速度可以而且必须快一些,而是发展速度过快。这种过快导致经济偏热甚至过热,就是最好的证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现代条件下,我国根本没有必要再走资本主义工业化曾经走过的重化工业阶段的老路。如果这种
观点指的是在现代条件下我国没有必要再走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重化工业阶段的那种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老路,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指的我国工业化可以不经过重化工业阶段,那就完全脱离了中国作为发展中社会主义经济大国的基本国情。 三是有的经济比例关系不仅没有改善,而且进一步恶化。改革以来,投资率的继续上升和消费率的继续下降,就属此例。1978~2007年,投资率由38.2%进一步上升到42.3%,消费率由62.1%进一步下降到48.8%。 四是新产生了一些失衡的比例关系。内需和外需比例关系的失衡就是如此。2005~2007年这3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高达5.5%、7.5%和8.9%。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内需和外需失衡的状况。形成这种失衡状况,有国内国际多种因素的作用,但主要是由国内经济失衡首先是投资方消费关系失衡造成的。
第三,与上述经济总量失衡和经济结构失衡的状况相联系,经济周期虽然实现了由超强波周期到中波周期、再到轻波周期的转变,但经济周期波动仍然多次发生,频率仍然很高。
第四,虽然加快了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但这方面的情况并没发生根本转变。特别是粗放经济方式普遍化(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的扩张)在某些领域甚至有所发展。 第五,经济效益虽有较大提高,但经济效益较低的面貌也没根本改观。
第六,城乡关系不协调状况虽然从20世纪开始趋向协调,但从大体上说,改革以来,这种不协调状况有了进一步发展。其集中表现是改革以来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第七,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状况虽然从20世纪末开始趋向缓和,但从总体上说,改革以来这种不协调状况也有进一步发展。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我国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差异扩大。
第八,城市化水平虽然有显著提高,但仍然是滞后的。直到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仍然低于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而第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
第九,相对当代经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很弱。这是我国继续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的最大挑战。国际经验表明:自主创新能力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而我国当前在这方面处于劣势。
第十,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人民并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十一,自20世纪末以来,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当前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很严重。
范文五:新型工业化道路
读书报告
08经济4班 谢飞虎 3108005513
摘要:
作为十六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新型工业化以其创新的理念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本文通过对新型工业化道路概念的解析以及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对比,展示出了其推陈出新的地方以及其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作为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其面临的重重困难,同时不能为人们所忽略。对此,又有什么解决措施呢?
关键字: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 新 面临问题
阅读完书本第五章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上网看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相关内容,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见解: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就是所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我们书本第五章中详细讲解的内容。然则,我认为要想更好的理解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单从定义上看远远不够,而是通过和传统工业化的对比,才能知道“新型工业化”为何“新”,“新”在哪,才更能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在1953年提出的一项政策。当时的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久经战争的中国自然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所谓的“一化三改造”。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中共中央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由此可见,我国领导人的十分重视工业化发展的。当时所提出的“工业化”就是“传统的工业化”。
那何为“工业化”? 网上的定义为“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工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单从概念上看,很难看出“新型”和“传统”工业化有什么区别。但是,一说到“工业化”,我想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想到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四日市哮喘病;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等世界十大污染事件。为何会想到这些,因为这些污染事件正是他们国家在工业发展中导致的。工业化就是不断发展工业的过程,在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上,大多数的国家都是一心关注经济的增长,工业的发展,而不重视环境的保护,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这才使得污染事件不断地发生。
于是乎,我们几乎把“传统工业化”和“重污染,低效率”挂钩,那么在结合“新型工业化”的理解,那其中的“新”也就呼之欲出啦:
1. 新的定位和新的要求。
在定义中,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的定位和新的要求。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负面影响是很大的。近年来对于自然界的“惩罚”,我们终于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人们迫切的需要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因此,我们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一项项绿色指标和理念也随之提出,如绿色GDP ,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等。
2. 新的发展方式。
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3. 新的着力点
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从而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化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则,有句话说的好“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无论理论是多么的美好,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特别这是一个新的理论,所要走的也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可以想象,第一个开路的人,前面总是布满荆棘的。所以,我认为中国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需要面对下面的一些问题:
1. 中国的人口和就业的压力巨大。
人口与就业压力巨大就是我们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同时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缓解这一压力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2. 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恶化形势比较严峻。
我国在这之前走的也是传统工业化的老路,本来人均资源就相对短缺,在加上利用粗放,工业化耗水严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到20%,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30和20个百分点,资源消耗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单位产值能耗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2-4倍。生态恶化现象严重,生态改善的任务艰巨。
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工业化的过程,就是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过程,但受到我国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一方面,我国三农问题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都十分落后。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同时城乡关系不协调,城乡分割的体制还有待进一步改革。
4. 如何顺利地解决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等要素短缺问题。
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知识经济的实现,对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需求远远超过传统的工业化。
5. 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总体较低。
我们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条件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基本实现工业化,面临着与发达国家争夺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及与我们的产品争夺市场份额的严峻现实。我国经济实现国际竞争力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难易。目前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较低。根据一项研究,从收入上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4000美元,而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在2万美元以上。从技术上看,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在3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我国科技投入占GDP 的比重2008年为1%,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我国许多尖端技术和重大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不强,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
从以上可以看到,想要走好这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不容易,可谓困难重重,当然,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也有相关的部署,如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等,在此就不深入讨论啦!
有句话说的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刚刚起步,一切都在摸索中,困难时肯定有的,挫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坚信一点,那就是前途是光明的,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胡代光《产业经济学》
2. 李毅中《深刻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
3. 新型工业化新在哪里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9-12/04/content_12585633.htm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工业化理论和我国新型工业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