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老八校的建筑风格
老八校的建筑风格.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 本文由374478658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转载]老八校的建筑风格
(
原文地址: 作者: 原文地址:老八校的建筑风格作者:华创新天建筑设计 作者 建筑我们俗称的建筑老八校,就是那四大:清华、东南、同济、天大; 四小:重建工(现并入重庆大学)、哈建工(现并入哈工大)、西冶(现改 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前四所院校学术渊源深厚,师资力 量强大,后四校一般都是52年院系调整合并出来的学校,主要是为了平 衡全国各地区的建筑院校布局。
清华大学建筑系, 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创建于1946年。 近60年的时间, 名人辈出。 治学一向以严谨称著,重视理论,学生基本功扎实。加之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国际交流 频繁,而对于学建筑的人而言,交流比课堂上听的、书本上看的重要得多!其建筑藏书量之 巨,恐无其它高校能出其之右。
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于1927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建筑系,至今已有75年的历史,是全 国公认的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发源地。 中国建筑界四大奠基人其三出自东大(梁思成、 杨廷宝、
刘敦桢、童寯,后三人都来自东大)。历史之悠久,实力之雄厚,自不用多言,培养出的人 才举不胜举(老八校的建筑或多或少都与东大有关,清华的精神领袖吴良镛、同济的领军人 物戴复东、天大建筑的鼻祖徐中都是来自东大),但东大建筑近年在中国建筑界的地位在下 降却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悠久辉煌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人 们总是希望她能更好。其次,既无天时地利更缺人和,清华天大占尽天时,同济有上海作为 后盾占尽地利,近年来国际交流不断,东大唯一的优势就是人才济济,然一山难容二虎,何 况东大何止二虎,加之历史积怨重重,教学方法固步自封,近年来人才流失严重,所以造成 今天的不景气。加之,东大建筑系是人事纷争的“战场”:细观东大建筑研究所和建筑设计 院都相对稳定,而且屡有佳作,惟独建筑系纷争不断,围绕两次系主任的选举,各派势力互 不相让,明眼人都能看出每逢换届,东大就会走人就会出事。而且,东大建筑系等级森严, 气氛压抑,弥漫着一种没落贵族的感伤情调,讲究师承关系,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矛盾重重, 前两年一批很有才华的年轻教师集体出走南大自立门派就是其中之一。 原因还有很多, 就不 一一叙之, 总之, 东大既然既无天时地利又无人和, 衰败就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俗话说,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东大有好多年轻有为的教师去了南大, 这也并不意味着东大实力的削弱, 从另一方面讲是其实力的加强;再说,走了一批,另一批又将浮出水面。有人说清华强,那 时因为那个建筑系在清华;同济强,是因为同济在上海。我见过很多同济的毕业生,顶尖的 也不过如此,与东大同级的顶尖生没法比。而且我接触的现在的东大在校本科生,他们的学 习态度,能力与长进,令师兄师姐们汗颜。东大要解决的问题是南京对上海、北京、广州的 问题,是如何在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城市,挑战大都市建筑系的问题:是在没有天时,地 利的情况下在建筑界立稳脚跟的问题。但是,天时地理也是个双刃剑的问题,个人认为南京 的确是个非常适合做学问的地方,东大处于南京,也有一定程度的好处。很多学校,例如清 华、同济、华南理工等,就是由于地理经济上的原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忙于赚钱, 东大的老师机会相对少,这样一来埋头做学问的时间就多了,反而容易出成果。看看东大建 筑研究所近年佳作不断,可以看出在中国他还是数一数二的!
历史造就了矛盾重重, 前两年一批很有才华的年轻教师集体出走南大自立门派就是其中 之一。原因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叙之,总之,东大既然既无天时地利又无人和,衰败就没什 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东大有好多年轻有为的教师去了南大,这 也
并不意味着东大实力的削弱,从另一方面讲是其实力的加强;再说,走了一批,另一批又 将浮出水面。有人说清华强,那时因为那个建筑系在清华;同济强,是因为同济在上海。我 见过很多同济的毕业生,顶尖的也不过如此,与东大同级的顶尖生没法比。而且我接触的现 在的东大在校本科生,他们的学习态度,能力与长进,令师兄师姐们汗颜。东大要解决的问 题是南京对上海、北京、广州的问题,是如何在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城市,挑战大都市建 筑系的问题:是在没有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在建筑界立稳脚跟的问题。但是,天时地理也是 个双刃剑的问题,个人认为南京的确是个非常适合做学问的地方,东大处于南京,也有一定 程度的好处。很多学校,例如清华、同济、华南理工等,就是由于地理经济上的原因,无论 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忙于赚钱, 东大的老师机会相对少, 这样一来埋头做学问的时间就多了, 反而容易出成果。看看东大建筑研究所近年佳作不断,可以看出在中国他还是数一数二的!
同济的建筑,是最难以让人道尽的。想到同济,首先想到的就是建筑。但是,同济最强 的,不是建筑而是桥隧与土木。桥隧是中国当仁不让的老大,而土木之强,中国除清华之外 恐无人能超越。建筑非同济最强,甚至不如其胞兄城市规划。同济的建筑就如其所在城市上海一般:海派味十分浓。人们说同济: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三流的设计。的确,由 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同济的学生比其它一些高校建筑系的学生更早接触道实际工程(说白 就是当画图工), 所以很多人都忙着创收(一般的同学大四以后的学费基本上可以自己挣了)。 因此很多人忽略了一些很基本的东西。 大家都说同济的学生画的图很漂亮, 效果图做得很棒, 但是只会画图成不了建筑师!同济的确培养了不少人才,但是就以设计能力而言,真正的大 师级的人物,除了是老一辈的戴复东(戴还是东南出来的,郑时龄只算个建筑评论家,罗小 未是个建筑理论家)能和清华的马国磬、胡邵学;东大的齐康、钟训正,天大的彭一刚;年轻 一代亦没有如东大出来的张永和, 天大出来的崔恺一样的明星建筑师。 同济的校风已经遭到 许多人的批评,包括本校的老师。尤其是研究生的教育,金钱已经充斥其中。但是同济的优 势也是非常明显的: 对外交流频繁, 和国外的建筑教育已经接轨;还有就是同济请得动大师, 像文丘里,安藤忠雄,马里奥。伯塔等均来同济做过报告;学生个性张扬,作品很有个人主 张倾向(这对学建筑的人非常重要!)。
天津大学建筑系在52年院系调整后,来自中央大学(东大的前身)建筑系的徐中走马上 任,大刀霍斧进行改革,带来了中大严谨治学的校风,后辈人才不断。天大的学生手头工夫 出色,所以相对比较守旧。而且,近年学校的教师忙于出书赚钱(近年的出版建筑书除了建 工社之外,就数天大第一),无法潜心教学,质量每况日下,加之一批老教授如彭一刚、聂 兰生等渐渐退出一线,而中青的教师又一时难以补上,所以天大的建筑走下坡路在所难免。 重建工曾经很辉煌过。一度是教育部唯一一所建筑类专门高校。但是,今日早已辉煌不 再。重建工,她处于祖国的大西部,坐落于山城重庆,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教为落后的城 市,能支撑起一片天,是相当不容易的,尤其是不能与其他的外地的学术机构构筑起良好的 学术氛围,但重建仍然为祖国的建筑平衡建立了支点,这是难能可贵的。今日的重建工的领 导都是建筑史出身的,相对设计能力薄弱,随着一批老教师的退休,年轻老师又显得稚嫩, 所以重建工现在属于青黄不接的一代。 任何一个建筑院校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学科, 或受于传 统,或由于地域因素。重建工的山坡建筑和高层建筑就颇具特色。而且重建工的毕业生不是 做设计的,更多的是做设计师的领导(很多地方的建设局、规划局的领导都来自重建工)。
哈建工和同济有点像,它最为强大的土木工程、建筑设备和给排水专业,都可以位居前 三名。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其建筑风格一直深受前苏联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一些毕业 于日、 韩的建筑师陆续来校任教, 使学校的建筑实力有所提升。 但是, 学校却并不工于设计, 一直没有出产过一位真正的建筑大师一直是该校的一块心病。 地域的原因, 学校和国际上的 交流相对较小,同样陷入了重建工和西冶的尴尬。
西冶,如果不客气得说已经没落到八校的最末了,甚至给一些后起之秀赶上,例如:深 大、合工大、浙大等。虽然,西冶的学生近年在国际上的一些比赛中获奖不少。就像古都西 安一样,设计风格过于守旧、中庸,缺乏大胆前卫的构思,鲜明的个性。
华南理工建筑近几年在国内冒升得很快,得益于一批年轻富于才华的建筑师从外国归 来,频繁的对外交流,还有屡屡在国内外获奖的华工设计研究院。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不少 大师级的人物都是诞生于广东,例如夏世昌、陈伯齐、莫伯治、佘畯南等,以及现在华南的 领军人物:何镜堂。华工偏于南隅,似有与世无争的鹤骨仙风,不如中原之院校,浮躁、好 争斗,华工人很多只知道埋头苦干,等世人惊觉,才发现狼来了。华工建筑研究所除了在华 南地区撑起了大半天空以外(大都会广场、星海音乐厅、南越王墓、珠海机场等),近年频频 北上,拿下不少大项目,其中包括不少大学校园规划(包括最新的合肥工业大学校园规划, 端了合工的老巢,还有紫金山天文台,端了东大的地盘,以及九一一事变纪念馆等)。广州 的建筑一如广州的老火靓烫,不温不火,不土不洋,无论是50年代的北园酒家、70年代的矿 泉别墅、 80年代的白天鹅宾馆都是那个年代中国建筑界的楷模, 自90年代上海矗立大量境外 的建筑师的作品,中国建筑中心才再次转移到上海。但是上海建筑设计的老大不是同济院, 而是华东院,但是在广东, 华工院却是不折不扣的老大。而且,我个人认为, 上海建筑虽多, 但是良莠不齐,精品很少,广东(主要是广州和深圳)虽然很少境外大师的作品,但是总体建 筑水平都在平均水平之上, 这与华工建筑研究院和大量华工的毕业生撒布于珠江三角洲不无 关系。但是,华工现在同样面临着同济一样的问题,很多学生过早等进入建筑市场。当钱成 为主角,成支配地位时,失去的东西恐怕要远多于得到的。
总体来说,中国的建筑教学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建筑学的老师基本都把教学当副业。 这不能不说是个危险的信号!但是谁都知道建筑设计是一块金砖,穷教书匠在学校一年的教 学还不够外面一桩工程的报酬高。所以,老师在外面淘金,跟着学生也在外面淘金。如此循 环,深陷怪圈。同样如此,有水平的建筑师都不愿意回到校园做教书匠,因此中国建筑教育 水平一直徘徊不前。
建筑(Architectures)=艺术+技术。技术大家都能学到,但是对建筑艺术理解,却会因 人而异。我的一位导师曾偏激得说过:中国所有建筑高校的水平都是一样!因为中国的建筑 水平也就是那个样!哑然!但不无道理。所以,成为一名建筑大师,更多靠是自己的努力,不 断地学习、交流、吸收,而不是沉浸于一些教学的条条框框,什么流派什么风格,以及谁好 谁差的无聊争论之中。像现代建筑四大奠基人中的勒柯布西耶、密斯,还有当代的大师安腾 忠雄都不是学建筑科班出身的,但是他们都是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获得了成功!
1本文由左手→暖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老八校的建筑風格 我们俗称的建筑老八校,就是那四大:清华、东南、同济、天大;四小:重建工(现并入重 庆大学)、哈建工(现并入哈工大)、西冶(现改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前四 所院校学术渊源深厚,师资力量强大,后四校一般都是 52 年院系调整合并出来的学校,主 要是为了平衡全国各地区的建筑院校布局。
清华大学建筑系,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创建于 1946 年。近 60 年的时间,名人辈出。 治学一向以严谨称著,重视理论,学生基本功扎实。加之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国际交流 频繁,而对于学建筑的人而言,交流比课堂上听的、书本上看的重要得多!其建筑藏书量之 巨,恐无其它高校能出其之右。
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于 1927 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建筑系,至今已有 75 年的历史,是全 国公认的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发源地。 中国建筑界四大奠基人其三出自东大 (梁思成、 杨廷宝、 刘敦桢、童寯,后三人都来自东大)。历史之悠久,实力之雄厚,自不用多言,培养出的人 才举不胜举(老八校的建筑或多或少都与东大有关,清华的精神领袖吴良镛、同济
的领军人 物戴复东、天大建筑的鼻祖徐中都是来自东大),但东大建筑近年在中国建筑界的地位在下 降却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悠久辉煌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人 们总是希望她能更好。其次,既无天时地利更缺人和,清华天大占尽天时,同济有上海作为 后盾占尽地利,近年来国际交流不断,东大唯一的优势就是人才济济,然一山难容二虎,何 况东大何止二虎,加之历史积怨重重,教学方法固步自封,近年来人才流失严重,所以造成 今天的不景气。加之,东大建筑系是人事纷争的“战场”:细观东大建筑研究所和建筑设计院 都相对稳定,而且屡有佳作,惟独建筑系纷争不断,围绕两次系主任的选举,各派势力互不 相让,明眼人都能看出每逢换届,东大就会走人就会出事。而且,东大建筑系等级森严,气 氛压抑,弥漫着一种没落贵族的感伤情调,讲究师承关系,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矛盾重重,前 两年一批很有才华的年轻教师集体出走南大自立门派就是其中之一。 原因还有很多, 就不一 一叙之,总之,东大既然既无天时地利又无人和,衰败就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俗话说,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东大有好多年轻有为的教师去了南大, 这也并不意味着东大实力的削弱, 从另一方面讲是其实力的加强;再说,走了一批,另一批又将浮出水面。有人说清华强,那 时因为那个建筑系在清华;同济强,是因为同济在上海。我见过很多同济的毕业生,顶尖的 也不过如此,与东大同级的顶尖生没法比。而且我接触的现在的东大在校本科生,他们的学 习态度,能力与长进,令师兄师姐们汗颜。东大要解决的问题是南京对上海、北京、广州的 问题,是如何在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城市,挑战大都市建筑系的问题:是在没有天时,地 利的情况下在建筑界立稳脚跟的问题。但是,天时地理也是个双刃剑的问题,个人认为南京 的确是个非常适合做学问的地方,东大处于南京,也有一定程度的好处。很多学校,例如清 华、同济、华南理工等,就是由于地理经济上的原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忙于赚钱, 东大的老师机会相对少,这样一来埋头做学问的时间就多了,反而容易出成果。看看东大建 筑研究所近年佳作不断,可以看出在中国他还是数一数二的!
同济的建筑,是最难以让人道尽的。想到同济,首先想到的就是建筑。但是,同济最强的, 不是建筑而是桥隧与土木。桥隧是中国当仁不让的老大,而土木之强,中国除清华之外恐无 人能超越。建筑非同济最强,甚至不如其胞兄城市规划。同济的建筑就如其所在城市-上海
一般:海派味十分浓。人们说同济: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三流的设计。的确,由于地 理位置上的优势, 同济的学生比其它一些高校建筑系的学生更早接触道实际工程 (说白就是 当画图工),所以很多人都忙着创收(一般的同学大四以后的学费基本上可以自己挣了)。 因此很多人忽略了一些很基本的东西。 大家都说同济的学生画的图很漂亮, 效果图做得很棒, 但是只会画图成不了建筑师!同济的确培养了不少人才,但是就以设计能力而言,真正的大 师级的人物,除了是老一辈的戴复东(戴还是东南出来的,郑时龄只算个建筑评论家,罗小 未是个建筑理论家)能和清华的马国磬、胡邵学;东大的齐康、钟训正,天大的彭一刚;年 轻一代亦没有如东大出来的张永和, 天大出来的崔恺一样的明星建筑师。 同济的校风已经遭 到许多人的批评,包括本校的老师。尤其是研究生的教育,金钱已经充斥其中。但是同济的 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对外交流频繁,和国外的建筑教育已经接轨;还有就是同济请得动大 师,像文丘里,安藤忠雄,马里奥.伯塔等均来同济做过报告;学生个性张扬,作品很有个 人主张倾向(这对学建筑的人非常重要!)。
天津大学建筑系在 52 年院系调整后,来自中央大学(东大的前身)建筑系的徐中走马上任, 大刀霍斧进行改革, 带来了中大严谨治学的校风, 后辈人才不断。 天大的学生手头工夫出色, 所以相对比较守旧。而且,近年学校的教师忙于出书赚钱(近年的出版建筑书除了建工社之 外,就数天大第一),无法潜心教学,质量每况日下,加之一批老教授如彭一刚、聂兰生等 渐渐退出一线,而中青的教师又一时难以补上,所以天大的建筑走下坡路在所难免。
重建工曾经很辉煌过。一度是教育部唯一一所建筑类专门高校。但是,今日早已辉煌不再。 重建工,她处于祖国的大西部,坐落于山城重庆,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教为落后的城市, 能支撑起一片天, 是相当不容易的, 尤其是不能与其他的外地的学术机构构筑起良好的学术 氛围,但重建仍然为祖国的建筑平衡建立了支点,这是难能可贵的。今日的重建工的领导都 是建筑史出身的,相对设计能力薄弱,随着一批老教师的退休,年轻老师又显得稚嫩,所以 重建工现在属于青黄不接的一代。任何一个建筑院校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学科,或受于传统, 或由于地域因素。 重建工的山坡建筑和高层建筑就颇具特色。 而且重建工的毕业生不是做设 计的,更多的是做设计师的领导(很多地方的建设局、规划局的领导都来自重建工)。 哈建工和同济有点像, 它最为强大的土木工程、 建筑设备和给排水专业, 都可以位居前三名。 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其建筑风格一直深受前苏联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一些毕业于日、 韩的建筑师陆续来校任教,使学校的建筑实力有所提升。但是,学校却并不工于设计,一直 没有出产过一位真正的建筑大师一直是该校的一块心病。 地域的原因, 学校和国际上的交流 相对较小,同样陷入了重建工和西冶的尴尬。
西冶,唉~,如果不客气得说已经没落到八校的最末了,甚至给一些后起之秀赶上,例如: 深大、合工大、浙大等。明显的失去了当年的霸气。虽然西冶的学生还保留着过去老牌土建 院校的一些基本功,学生近年在国际上的一些比赛中获奖不少,就像古都西安一样,设计风 格过于守旧、中庸,缺乏大胆前卫的构思,鲜明的个性。
华南理工建筑近几年在国内冒升得很快, 得益于一批年轻富于才华的建筑师从外国归来, 频 繁的对外交流。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不少大师级的人物都是诞生于广东,例如夏世昌、陈伯 齐、莫伯治、佘畯南等。华工偏于南隅,似有与世无争的鹤骨仙风,不如中原之院校,浮躁、 好争斗。
总体来说,中国的建筑教学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建筑学的老师基本都把教学当副业。这不 能不说是个危险的信号! 但是谁都知道建筑设计是一块金砖, 穷教书匠在学校一年的教学还 不够外面一桩工程的报酬高。所以,老师在外面淘金,跟着学生也在外面淘金。如此循环, 深陷怪圈。同样如此,有水平的建筑师都不愿意回到校园做教书匠,因此中国建筑教育水平 一直徘徊不前。 建筑(Architectures)=艺术+技术。技术大家都能学到,但是对建筑艺术理解,却会因人 而异。有一位老师曾偏激得说过:中国所有建筑高校的水平都是一样!因为中国的建筑水平 也就是那个样!哑然!但不无道理。所以,成为一名建筑大师,更多靠是自己的努力,不断 地学习、交流、吸收,而不是沉浸于一些教学的条条框框,什么流派什么风格,以及谁好谁 差的无聊争论之中。 这点在其他土建类专业也是一样。 像现代建筑四大奠基人中的勒柯布西 耶、密斯,还有当代的大师安腾忠雄都不是学建筑科班出身的,但是他们都是通过自己不断 努力获得了成功!
1
范文二:建筑风格的不同
j建筑风格
2010-11-19 12:39:29
NO1、art deco建筑风格
art deco建筑风格
ART DECO风格又被称为装饰艺术派风格,其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物的高耸、挺拔,给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气势,体现出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不断克服地心引力而达到新的高度,以表达不断超越的人文精神和力量。
ART DECO这一词语,使得整个平静上海的建筑界再次变得风声水起。有人把它看作上海城市复兴的一个信号,有人把看作上海建筑传统的一次回归。在记者走访的一些业内的专家学者中,很多人都注意到这一现象。他们向记者表示,ART DECO建筑虽然仅是建筑流派中极小的分支,但是ART DECO风格却和上海城市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关联关系。所以,ART DECO建筑的重新兴起,不仅是建筑范畴之内的一个现象,也是上海城市极有意义的一个文化现象。ART DECO晓园以二十世纪的“ART-DECO”(装饰艺术派)风格为创意原点,它的立面全部采用石材干挂,酒店式大堂、单元厅、门厅的三级大堂体系,上海味道的庭院景观,大量的灰空间和雕塑作品的采用等等,装饰符号或装饰构件采用类似麦穗状的放射性图案,或者强调竖向关系的直线,以及众多“ART-DECO”(装饰艺术派)风格的细节和小品,让建筑的层次变得更为丰富细腻。
NO2、意大利建筑风格
意大利建筑风格
意大利建筑在建筑技术、规模和类型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次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14世纪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运动,随之资产阶级的象征——市政厅、行会大厦、广场与钟塔等建筑兴起,这就是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建筑风格。这种建筑并没有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希腊、罗马式样、它在建筑艺术、规模和类型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次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著名的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建造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这座建筑对边12.2米,高达107米,成了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有名的圣彼得大教堂也是这个时期建造。各种拱顶、碹廓,特别是柱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构图的主要手段,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独创精神。
“巴洛克“建筑史17世纪意大利建筑衰退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突破了欧洲古典、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常规,采取了双柱或三柱为一组
的节奏不规则跳动的形式,开间变化很大,突出垂直分划。墙面作为深色的壁案,有意造成出奇反常的新形式,并且喜欢大量使用壁画和雕刻,常常将人体雕刻渗透到建筑中去,以显示富丽堂皇的形象。流行于19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式风格,一般为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平面,红瓦缓坡顶,出檐较深,檐下有很大的托架(Bracket,也称牛腿)。檐口处精雕细凿,气势宏大,既美观又避免雨水淋湿檐口及外墙而变色,使外观看上去始终保持鲜艳亮丽没有污浊。普通的意大利风格的建筑,朝向花园的一面有半圆形封闭式门廊,落地长窗将室内与室外花园连成一体,门廊上面是二楼的半圆形露台。
意大利建筑的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又贴近自然的脉动,使其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其中铁艺是意大利建筑的一个亮点,阳台、窗间都有铸铁花饰,既保持了罗马建筑特色,又升华了建筑作为住宅的韵味感。尖顶、石柱、浮雕等,彰显着意大利建筑风格古老、雄伟的历史感。
NO3、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览尽所有设计思想、所有设计风格,无外乎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而已。为业主设计适合现代人居住,功能性强并且风景优美的古典主义风格时,能否敏锐地把握客户需求实际上对设计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家具还是配饰均以其优雅、唯美的姿态,平和而富有内涵的气韵,描绘出居室主人高雅、贵族之身份。常见的壁炉、水晶宫灯、罗马古柱亦是新古典风格的点睛之笔。
高雅而和谐是新古典风格的代名词。白色、金色、黄色、暗红是欧式风格中常见的主色调,少量白色糅合,使色彩看起来明亮、大方,使整个空间给人以开放、宽容的非凡气度,让人丝毫不显局促。
新古典主义的灯具在与其他家居元素的组合搭配上也有文章。在卧室里,可以将新古典主义的灯具配以洛可可式的梳妆台,古典床头蕾丝垂幔,再摆上一两件古典样式的装饰品,如小爱神——丘比特像或挂一幅巴洛克时期的油画,让人们体会到古典的优雅与雍容。现在,也有人将欧式古典家具和中式古典家具摆放在一起,中西合璧,使东方的内敛与西方的浪漫相融合,也别有一番尊贵的感觉。
新古典主义风格,更像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
NO4、古罗马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NO5、地中海建筑风格
地中海建筑风格
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地中海风格建筑,原来是特指沿欧洲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宅。这些地中海沿岸的建筑和当地乡村风格的建筑相结合,产生了诸如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托斯卡纳等地区的经典建筑风格。后来这种建筑风格融入欧洲其他地区的建筑特点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豪宅的符号。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的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然后垂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门,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这是地
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地中海风格的建筑舍弃浮华的石材,用红瓦白墙营造出与自然合一的朴实质感。建筑外墙的涂料经过工匠们一层层、一遍遍的粉刷,颜色就渐渐的沉淀下来;岁月愈久,颜色愈白,味道愈浓,体现了一种传统的手艺精神。
地中海风格从建筑的形态上看,经常出现很多不对称的设计,尤其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采用了很多圆弧形结构,包括墙体、护栏、门窗框架,乃至屋顶上使用的筒瓦。外立面颜色温润而醇和、材料粗朴而富有质感、建筑中包含众多的回廊、构架和观景平台。
地中海风格在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在西班牙建筑中,经常广泛运用螺旋形结构配件,包括阳台、窗间柱子等多用螺旋形铸铁花饰。此外,在地中海建筑中往往采用建筑圆角,让外立面更富动感,并配合以落地大窗和防锈锻铁为装饰的小窗,外墙局部用文化石河特别的涂料;露台上采用弧形栏杆等;而装饰性用的烟囱,则带有传统的英国风味。
NO6、英式建筑风格
英式建筑风格
英式建筑空间灵活适用、流动自然,蓝、灰、绿富有艺术的配色处理赋予建筑动态的韵律与美感。淡绿的草场、深绿的树林、金黄的麦地,点缀着尖顶的教堂和红顶的小楼,构成了英国乡村最基本的图案。
英国的建筑大多保持着红砖在外,斜顶在上,屋顶为深灰色。也有墙面涂成白色的,是那种很暗的白或者可以叫做“灰色”。房子一般是由砖、木和钢材等材料构成,很少看见钢筋混凝土的建筑。英国的建筑保暖性或者说隔热性很好,主要是由于房屋建筑的墙式三层的,外面一层是红砖;中间层是隔热层,用的是厚的海绵,或者是带金属隔热层的薄海绵;里面那层是轻质量的灰色砖,比较厚。这样构成的墙体,其隔热性能可想而知。到了冬天,房间只要开暖气,马上就热起来了,房间的保暖性很好。
英式别墅主要建筑结构墙体为混凝土砌块,具有简洁的建筑线条,凝重的建筑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坡屋顶、老虎窗、女儿墙、阳光室等建筑语言和符号的运用,充分诠释着英式建筑所特有的庄重、古朴。双坡陡屋面、深檐口、外露木、构架、砖砌底脚等为英式建筑的主要特征。郁郁葱葱的草坪和花木映衬着色彩鲜艳的红墙、白窗、黑瓦,显得优雅、庄重。建材选用手工打制的红砖、碳烤原木木筋、铁艺栏杆、手工窗饰拼花图案,渗透着自然的气息。英式建筑空间灵活适用、流动自然,蓝、灰、绿富有艺术的配色处理赋予建筑动态的韵律与美感。
NO7、德式建
筑风格
德式建筑风格
德国现代建筑简朴明快,色彩庄重,重视质量和功能,在现代世界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去过德国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感觉:整个城市建筑整齐、市容美观。市中心一带以楼房为主,鲜有美国式的摩天大楼。古迹名胜,特别是古建筑主要分布在内城。这正是德国特有的建筑风情,表现出高度的规划性、精确性和特有的工业美感。那些随处可见的清晰的转角、相对简洁的造型、精确的比例、功能的强调以及良好的施工品质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光洁而严谨。不对称的平面、粗重的花岗岩、高坡度的楼顶、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的拱卷、轻盈剔透的飞扶壁、彩色玻璃镶嵌的修长花窗都是德国风情的建筑元素,还有造型柔和、运用曲线曲面、追求动态、喜好华丽的装饰和雕刻的建筑特点主要用于教堂和宫殿建筑。
德式建筑简洁大气,对人的活动空间非常注重,无论是建筑物的外部,还是建筑的内部,都通过有层次的空间营造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些空间包括走廊、中庭、院落等。同时追求工业设计的工艺高度甚至是艺术高度,对精确、尺寸性的到位有极高的要求。
较为纯正的德国建筑设计,具备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外形简练、现代、充满活力,色彩大胆而时尚,属于现代简约派;二是功能讲求实用,任何被认为是多余的装饰都几乎被摒弃;三是材料品质精良,采用德国原装进口的材料和新技术,关注环保于可持续性发展;四是注重细节设计。
此外,德国人非常重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风格十分精美精致。总体而言,德国现代建筑简朴明快,色彩庄重,重视质量和功能,在现代世界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德式建筑风格是最历久弥新的,即使经历百年,这种建筑风格也不会被历史所淘汰,反而会随这岁月的积累变得更加珍贵。
NO8、法式建筑风格
法式建筑风格
法式建筑往往不求简单的协调,而是崇尚冲突之美,呈现出浪漫典雅风格。法式建筑风格在中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甚至更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式建筑风格随着欧式建筑风格在中国由南而北全面复苏,成为楼市的一大景观。继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成了欧洲建筑发展的主流。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概括而言,法式建筑线条鲜明,凹凸有致,尤其是外观造型独特,大量采用斜坡面,颜色稳重大气,呈现出一种华贵。
法式建筑讲究点缀在自然中,并不在乎占地面积的大小,追求色彩和内在的联系,让人感到有很大的活动空间。不过,有时也有意呈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因此,法式建筑往往不求简单的协调,而是崇尚冲突之美。
法式建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建筑的整体方面有着严格的把握,善于在细节雕琢上下工夫。法式建筑史经典的,而不是时尚的,是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筛选和时光打磨留存下来的。法式建筑十分推崇优雅、高贵和浪漫,它是一种基于对理想情景的考虑,追求建筑的诗意、诗境,力求在气质上给人深度的感染。风格偏于庄重大方,整个建筑多采用对称造型,恢宏的气势,豪华舒适的居住空间,屋顶多采用孟莎式,坡度有转折,上部平缓,下部陡直。屋顶上多有精致的老虎窗,且或圆或尖,造型各异。外墙多用石材或仿石材装饰,细节处理上运用了法式廊柱、雕花、线条,制作工艺精细考究。法式建筑呈现出浪漫典雅风格。
NO9、现代建筑风格
现代建筑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 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
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主义思潮到 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NO10、哥特式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风格
大约在公元十一世纪,哥特式风格在法国诞生了。从此之后,以法国为中心的西欧各国建筑都向着高大的尖顶形式发展起来,并在13世纪开始在欧洲流行起来。虽然我们熟知的哥特式教堂中的尖顶、拱肋、飞扶壁在以前已经出现了,但发展的似乎都不够完美,并且没有结合到一起使用。哥特式建筑则将这三种结构发挥到了极至。虽然哥特式建筑大都由一种结构模式形成,但它高高的垂直线条仿佛一直延伸到了天际,创造出一种神圣的感觉。而且哥特式教堂的内部也充满了宗教的气氛,当光线射入深深的内部空间时,从五彩的玻璃中印射下来的光线更给教堂渲染了宗教的气氛。这就是哥特式建筑给人的最深的印象。
哥特式建筑在结构语言上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大显著的语言特点就是尖拱,哥特式教堂中使用侧推力较小的尖拱,减轻了结构的重量。由于尖拱不像圆拱,其半径一旦固定就不可改变,而是可以任意改变弧拱的高度,也使正厅与侧厅的高度更加协调。
第二大显著的特点就是高大的玻璃窗,这是由于使用了独立的飞券结构,把券脚落在侧廊之外的横向墙垛之上。侧廊因不必再承担中厅拱的侧推力而使的中厅的侧高窗得以开大,而外墙上也因此有可能大面积的开窗。在飞券和墙垛之间还可以建造各种功能的小房间,因而使教堂的横厅越来越短。从外面看教堂就是由细长的石头与巨大的玻璃组成,其组成类似于现代建筑的框架式结构。
第三大语言特点就是由于骨架券成为拱顶的主要结构,十字拱也成了框架式的,因此拱顶的结构性更强,就使得总体的厚度减小,整个拱顶的重量大大减轻,减小了对各部分施加的力度,也使得拱顶可以使用于各种平面。简单实用的拱顶技术的普及,也大大推动了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哥特式建筑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雕刻、
壁画、圆窗,以及宗教题材的玻璃彩画都是不可少的,也成为各个教堂最吸引人的特色之一。
哥特式建筑侧面的墩柱、肋架券和飞扶壁结构:肋架券除了是最好的建筑结构外,其相互交叉的形式也是屋顶的最好装饰,许多哥特式建筑中都直接暴露着肋架券。飞扶壁有木质和石质之分,由于它的支撑墙壁上得以大面积开窗,而其自身也是重要的装饰部分,与墩柱上所建的小尖塔一样,成为哥特式教堂外部颇具观赏特色的结构。(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全新创造出来的建筑形式,顶部由肋架券结构支撑。墩柱仍旧在建筑中起支撑和抵消侧推力的作用。虽然哥特式肋架券的侧推力较穹顶要小的多,但仍需要一种有力的结构支撑。飞扶壁就是把拱顶和墩柱连为一体并传递重量于基座的结构。)
范文三:建筑风格的划分
建筑风格的划分
1.按国家(民族)和地区分 :中国风格、日本、新加坡风格、英国风格、法国风格、美国风格、等。
常用一个地区概括,如:欧陆风格、欧美风格、地中海式风格、澳洲风格、非洲风格、拉丁美洲风格等
2.按建筑物的类型分:住宅建筑风格、别墅建筑风格、写字楼建筑风格、商业建筑风格、宗教建筑风格、其他公共(如学校、博物馆、政府办公大楼)建筑风格等
3.按照历史发展流派分:
(1) 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
(2) 古罗马建筑风格,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罗马建筑风格正是欧洲建筑艺术的重要渊源
(3) 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公元400年至1400年,封建领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堡式建筑盛行
(4)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公元1420至1550年,建筑从经验走向科学化,不断冲破学院式、城堡式的封闭
以上四类可称为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5)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一风格曾三度出现,最早一次是1750至1880,他是欧洲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个阶段,其特点是体量宏伟,柱式运用严谨,而且很少用装饰。另一次出现在1900-1920年,带有一定的复古特征。第三次出现在1982年,其主要特征是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结合起来,并加入新形势,这一风格在当今世界各国颇为流行。
(6) 现代评论风格,1960-1975。缘自西方60年代兴起的“现代艺术运动”他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建造适应现代生活的建筑,外观宏伟壮观,很少使用装饰。
(7) 后现代主义风格,亦称“后现代派”,1980年开始出现。这一风格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中重新引进了装饰花纹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鉴不同的时期具有历史意义的局部,但不复古。
4.按建筑方式来分
(1) 哥特式建筑风格。
盛行于众世纪1050-1550,以宗教建筑为多,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
(2) 巴洛克建筑风格。
1600-1760,他是几乎最为讲究华丽、装饰的一种建筑风格,即使过于繁琐也要刻意追求。
(3) 洛可可建筑风格。
1750-1790,主要起源于法国,代表了巴洛克风格的最后阶段,主要特点是大量运用半抽象题材的装饰。
(4) 木条式建筑风格。
一种纯美洲民居风格,主要特点是水平式、木架骨的结构。
(5) 园林风格。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这种风格在深圳场当作概念炒作,其特点是通过环境规划和景观设计,栽植花草树木,提高绿化,并围绕建筑营造园林景观。
(6) 概念式风格。
9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流行,其实是一种模型建筑,它更多的来余人的想象,力求摆脱对建筑本身限制和约束,而创再出一种个性化色彩很强的建筑风格。
古代埃及建筑,历史分期及其代表性建筑类型:
古王国时期(前27,前22世纪):本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陵墓。最初是仿照住宅的“玛斯塔巴”(MASTAB)式,即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
方锥形金字塔以在基寨的三大金字塔:库夫(Khufu)、哈夫拉(Khafra)、孟卡乌拉(Menkaura)为代表,金字塔主要由临河的下庙、神道、上庙(祭祀厅堂)及方锥形塔墓组成。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
中王国时期(前21,前18世纪):首都迁到上埃及的底比斯,在深窄峡谷的峭壁上开凿出石窟陵墓,如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新王国时期(前17,前11世纪):形成适应专制制度的宗教,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
神庙的艺术重点已从外部形象转到了内部空间,从雄伟阔大而概括的纪念性转到内部空间的神秘性与压抑感。
二、风格特点:高超的石材加工制作技术创造出巨大体量,简洁几何形体,纵深空间布局;追求雄伟、庄严、神秘、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古代西亚建筑
一、范围及时期: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四世纪。包括早期的阿卡德——苏马连文化,以后依次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为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9,公元前16世纪)、亚述帝国(公元前8,公元前7世纪)、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年,公元前539年)和波斯帝国(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
二、建筑技术成就:两河流域缺石少木,故从夯土墙开始,至土坯砖、烧砖的筑墙技术,并以沥青、陶钉石板贴面及琉璃砖保护墙面,使材料、结构、构造与造型有机结合,创造以土作为基本材料的结构体系和墙体饰面装饰办法。
古代希腊建筑
一、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公元前3世纪出现于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克里特、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空间高低错落。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宫殿西北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
二、古代希腊建筑: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古代罗马建筑
一、建筑成就:古罗马建筑直接继承并大大推进了古希腊建筑成就,开拓了新的建筑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在建筑型制、艺术和技术方面的广泛成就,达到了奴隶制时代建筑的最高峰。
二、建筑技术:建筑材料除砖、木、石外使用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并发明了相应的支模、混凝土浇灌及大理石饰面技术。
结构方面在伊特鲁里亚和希腊的基础上发展了梁柱与拱券结构技术。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之一。种类有: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创造出一整套复杂的拱顶体系。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
三、建筑艺术:
(一)继承古希腊柱式并发展为五种柱式: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
(二)解决了拱券结构的笨重墙墩与柱式艺术风格的矛盾,创造了券柱式。
(三)解决了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矛盾,发展了叠柱式,创造了水平立面划分构图形式。
(四)适应高大建筑体量构图,创造了巨柱式的垂直式构图形式。
(五)创造了拱券与柱列的组合,将券脚立在柱式檐部上的连续券。
(六)解决了柱式线脚与巨大建筑体积的矛盾,用一组线脚或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的线脚。
四、建筑空间创造
利用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和拱券平衡技术,创造出拱券覆盖的单一空间,单向纵深空间,序列式组合空间等多种建筑形式。
拜占庭建筑
一、时代:公元330年罗马皇帝迁都于帝国东部的拜占庭,名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步分。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庭帝国,也是东正教的中心。
二、成就:发展了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式型制,创造了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穹顶统率下的集中式型制建筑。彩色镶嵌和粉画装饰艺术。
三、结构方式:帆拱、鼓座、穹顶相结合的做法。
西欧中世纪建筑
一、早期基督教建筑
西罗马帝国至灭亡后的三百多年时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教堂建筑。典型的教堂形制由罗马的巴西利卡发展而来的。
风格特点。体型教简单,墙体厚重,砌筑教粗糙,灰缝厚,教堂不求装饰,沉重封闭,缺乏生气。
二、罗马风(Romanesque)建筑
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又叫罗曼建筑,似罗马,罗马式。
(1)造型特征。承袭早期的基督教建筑,平面仍为拉丁十字,西面有一、二座钟楼。
(2)实例:比萨主教堂群,德国乌尔姆斯主教堂,法国昂古来姆主教堂。
三、哥特式(Gothic)建筑
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一)结构特点
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顶承重构件,其余填充维护部分减薄,使拱顶减轻;独立的飞扶壁在中厅十字拱的起脚处抵住其侧推力,和骨架券共同组成框架式结构,侧廊拱顶高度降低,使中厅高侧窗加大;使用二圆心的尖拱、尖券、侧推力减小,使不同跨度拱可一样高。
(二)风格特点
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内部空间高旷、单纯,具有导向祭坛的动势和垂直向上的升腾感。
中古伊斯兰建筑
一、范围:7,13世纪的阿拉伯帝国的建筑;14世纪以后的奥斯曼帝国建筑;16,18世纪的波斯萨非王朝、印度、中亚等国家建筑。
二、结构技术:使用多种拱券,采用大小穹顶覆盖主要空间。纪念性建筑为求高耸,在其下加筑一个高高的鼓座,起统率整体的作用。
文艺复兴建筑与巴洛克建筑
一、年代:以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为起点,广义的指到18世纪末近400年都为文艺复兴时期;狭义的指到17世纪初结束的文艺复兴,后来传至欧洲其他地区形成各自的文艺复兴建筑。
二、风格特征:抛弃中世纪的哥特建筑风格,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采用古代希腊罗马柱式构图要素。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出现手法主义的两种表现
1(教条式的模仿过去大师的创造手法,为柱式制定繁琐而死板的规则。
2(追求新颖尖巧,堆砌建筑装饰构件,致力于追求光影变化,不安定的体形和意外的起伏转折。
巴洛克建筑:17世纪至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直至19、20世纪在欧洲各国都有它的影响。
风格特征:
1(追求新奇。
2(追求建筑形体和空间的动态,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的空间。
3(喜好富丽的装饰,强烈的色彩,打破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界线,使其相互渗透。
4(趋向自然,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表达世俗情趣,具有欢乐气氛。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与洛可可风格
一、古典主义建筑:广义的指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等采用古典柱式的建筑风格。狭义的指运用纯正的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要及其他地区受其影响的建筑,即指17世纪法王路易十三、十四专制王权时期的建筑。
二、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唯理论
三、风格特征:推崇古典柱式,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
范文四:常见的建筑风格
常见的建筑风格
十种楼盘建筑风格
NO.1
地中海建筑风格(Mediterranean Style)
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是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地中海风格建筑,原来是特指沿欧洲地中海北岸沿线的建筑,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宅。这些地中海沿岸的建筑和当地乡村风格的建筑相结合,产生了诸如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托斯卡纳等地区的经典建筑风格。后来这种建筑风格融入欧洲其他地区的建筑特点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豪宅的符号。闲适、浪漫却不乏宁静的地中海风格建筑所蕴含的生活方式的精髓所在。
长长的廊道,延伸至尽头然后垂直拐弯;半圆形高大的拱门,或数个连接或垂直交接;墙面通过穿凿或半穿凿形成镂空的景致。这是地中海建筑中最常见的三个元素。
地中海风格的建筑舍弃浮华的石材,用红瓦白墙营造出与自然合一的朴实质感。建筑外墙的涂料经过工匠们一层层、一遍遍的粉刷,颜色就渐渐的沉淀下来;岁月愈久,颜色愈白,味道愈浓,体现了一种传统的手艺精神。
地中海风格从建筑的形态上看,经常出现很多不对称的设计,尤其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采用了很多圆弧形结构,包括墙体、护栏、门窗框架,乃至屋顶上使用的筒瓦。外立面颜色温润而醇和、材料粗朴而富有质感、建筑中包含众多的回廊、构架和观景平台。
地中海风格在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在西班牙建筑中,经常广泛运用螺旋形结构配件,包括阳台、窗间柱子等多用螺旋形铸铁花饰。此外,在地中海建筑中往往采用建筑圆角,让外立面更富动感,并配合以落地大窗和防锈锻铁为装饰的小窗,外墙局部用文化石河特别的涂料;露台上采用弧形栏杆等;而装饰性用的烟囱,则带有传统的英国风味。
1
2
3
4
N0.2
意大利建筑风格(Italian Style)
意大利建筑在建筑技术、规模和类型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次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14世纪意大利出现“文艺复兴”运动,随之资产阶级的象征——市政厅、行会大厦、广场与钟塔等建筑兴起,这就是文艺复兴的意大利建筑风格。这种建筑并没有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希腊、罗马式样、它在建筑艺术、规模和类型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饰上,都体现一种次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著名的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建造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这座建筑对边12.2米,高达107米,成了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有名的圣彼得大教堂也是这个时期建造。各种拱顶、碹廓,特别是柱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构图的主要手段,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独创精神。
“巴洛克“建筑史17世纪意大利建筑衰退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它突破了欧洲古典、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常规,采取了双柱或三柱为一组的节奏不规则跳动的形式,开间变化很大,突出垂直分划。墙面作为深色的壁案,有意造成出奇反常的新形式,并且喜欢大量使用壁画和雕刻,常常将人体雕刻渗透到建筑中去,以显示富丽堂皇的形象。
流行于19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式风格,一般为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平面,红瓦缓坡顶,出檐较深,檐下有很大的托架(Bracket,也称牛腿)。檐口处精雕细凿,气势宏大,既美观又避免雨水淋湿檐口及外墙而变色,使外观看上去始终保持鲜艳亮丽没有污浊。普通的意大利风格的建筑,朝向花园的一面有半圆形封闭式门廊,落地长窗将室内与室外花园连成一体,门廊上面是二楼的半圆形露台。
意大利建筑的细节的处理上特别细腻精巧,又贴近自然的脉动,使其拥有永恒的生命力。
其中铁艺是意大利建筑的一个亮点,阳台、窗间都有铸铁花饰,既保持了罗马建筑特色,又升华了建筑作为住宅的韵味感。尖顶、石柱、浮雕……..彰显着意大利建筑风格古老、雄伟的历史感。
5
6
7
8
NO.3
法式建筑风格(French Style)
法式建筑往往不求简单的协调,而是崇尚冲突之美,呈现出浪漫典雅风格。
法式建筑风格在中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甚至更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式建筑风格随着欧式建筑风格在中国由南而北全面复苏,成为楼市的一大景观。继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成了欧洲建筑发展的主流。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概括而言,法式建筑线条鲜明,凹凸有致,尤其是外观造型独特,大量采用斜坡面,颜色稳重大气,呈现出一种华贵。
法式建筑讲究点缀在自然中,并不在乎占地面积的大小,追求色彩和内在的联系,让人感到有很大的活动空间。不过,有时也有意呈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因此,法式建筑往往不求简单的协调,而是崇尚冲突之美。
法式建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建筑的整体方面有着严格的把握,善于在细节雕琢上下工夫。法式建筑史经典的,而不是时尚的,是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筛选和时光打磨留存下来的。法式建筑十分推崇优雅、高贵和浪漫,它是一种基于对理想情景的考虑,追求建筑的诗意、诗境,力求在气质上给人深度的感染。风格偏于庄重大方,整个建筑多采用对称造型,恢宏的气势,豪华舒适的居住空间,屋顶多采用孟莎式,坡度有转折,上部平缓,下部陡直。屋顶上多有精致的老虎窗,且或圆或尖,造型各异。外墙多用石材或仿石材装饰,细节处理上运用了法式廊柱、雕花、线条,制作工艺精细考究。法式建筑呈现出浪漫典雅风格。
9
10
11
12
NO.4
英式建筑风格(British Style)
英式建筑空间灵活适用、流动自然,蓝、灰、绿富有艺术的配色处理赋予建筑动态的韵律与美感。
淡绿的草场、深绿的树林、金黄的麦地,点缀着尖顶的教堂和红顶的小楼,构成了英国乡村最基本的图案。
英国的建筑大多保持着红砖在外,斜顶在上,屋顶为深灰色。也有墙面涂成白色的,是那种很暗的白或者可以叫做“灰色“。房子一般是由砖、木和钢材等材料构成,很少看见钢筋混凝土的建筑。英国的建筑保暖性或者说隔热性很好,主要是由于房屋建筑的墙式三层的,外面一层是红砖;中间层是隔热层,用的是厚的海绵,或者是带金属隔热层的薄海绵;里面那层是轻质量的灰色砖,比较厚。这样构成的墙体,其隔热性能可想而知。到了冬天,房间只要开暖气,马上就热起来了,房间的保暖性很好。
英式别墅主要建筑结构墙体为混凝土砌块,具有简洁的建筑线条,凝重的建筑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坡屋顶、老虎窗、女儿墙、阳光室等建筑语言和符号的运用,充分诠释着英式建筑所特有的庄重、古朴。双坡陡屋面、深檐口、外露木、构架、砖砌底脚等为英式建筑的主要特征。郁郁葱葱的草坪和花木映衬着色彩鲜艳的红墙、白窗、黑瓦,显得优雅、庄重。建材选用手工打制的红砖、碳烤原木木筋、铁艺栏杆、手工窗饰拼花图案,渗透着自然的气息。
英式建筑空间灵活适用、流动自然,蓝、灰、绿富有艺术的配色处理赋予建筑动态的韵律与美感。
13
NO.5
德国建筑风格(German Style)
德国现代建筑简朴明快,色彩庄重,重视质量和功能,在现代世界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
去过德国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感觉:整个城市建筑整齐、市容美观。市中心一带以楼房为主,鲜有美国式的摩天大楼。古迹名胜,特别是古建筑主要分布在内城。这正是德国特有的建筑风情,表现出高度的规划性、精确性和特有的工业美感。那些随处可见的清晰的转角、相对简洁的造型、精确的比例、功能的强调以及良好的施工品质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光洁而严谨。不对称的平面、粗重的花岗岩、高坡度的楼顶、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的拱卷、轻盈剔透的飞扶壁、彩色玻璃镶嵌的修长花窗都是德国风情的建筑元素,还有造型柔和、运用曲线曲面、追求动态、喜好华丽的装饰和雕刻的建筑特点主要用于教堂和宫殿建筑。
德式建筑简洁大气,对人的活动空间非常注重,无论是建筑物的外部,还是建筑的内部,都通过有层次的空间营造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些空间包括走廊、中庭、院落等。同时追求工业设计的工艺高度甚至是艺术高度,对精确、尺寸性的到位有极高的要求。
14
较为纯正的德国建筑设计,具备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外形简练、现代、充满活力,色彩大胆而时尚,属于现代简约派;二是功能讲求实用,任何被认为是多余的装饰都几乎被摒弃;三是材料品质精良,采用德国原装进口的材料和新技术,关注环保于可持续性发展;四是注重细节设计。
此外,德国人非常重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风格十分精美精致。总体而言,德国现代建筑简朴明快,色彩庄重,重视质量和功能,在现代世界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德式建筑风格是最历久弥新的,即使经历百年,这种建筑风格也不会被历史所淘汰,反而会随这岁月的积累变得更加珍贵。
N0.6
15
北美建筑风格(The North American Style)
在中国发展进行的北美风格,更多体现在别墅这种业态上,北美别墅发展成为既简约大气,又集各种建筑精华于一身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了简洁大方、轻松的特点,居住常常具有人性化。
北美建筑风格实际上是一种混合风格,不像欧洲建筑风格是一步步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它在同一时期接受了许多种成熟的建筑风格,相互之间又有融合和影响,具有注重建筑细节、有古典情怀、外观简洁大方、融合多种风情于一体的鲜明特点。在北美建筑中,既有私密性强的个体居住单位,又有恢弘大气的整体社区气氛。而街区概念的形成,不仅满足了居住的需要,更要满住一个阶层心灵归属、文化认同、邻里回归的需要。
北美风格主要依据四个主要时期的建筑风格:古典时期的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中世纪时期和现代风格。古典时期的风格主要参照了古罗马或古希腊时期的纪念物,和它较为类似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风格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这两种古典风格具有许多相同的建筑细部。第三种传统风格出现在中世纪时期,在时间上连接古典风格和文艺复兴古典风格,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主要是参照教堂建筑纯正的哥特风格,也有居住建筑。这一时期英国和法国的建筑对北美住宅的影响最大。第四种传统风格是现代主义风格,开始于19世纪晚期并延续到现在。它没有过多的装饰,外部效果简洁明朗,新的结构技术的应用使其空间有了变化的余地。其他影响北美住宅的风格有西班牙风格,包括北美地区西班牙殖民地的简单建筑和西班牙本土精巧的建筑。东方和埃及的建筑或多或少也成为北美住宅的参照。
北美建筑的明显特点,是大窗、阁楼、坡屋顶、丰富的色彩和流畅的线条。街区氛围追求悠闲活力、自由开放。美式别墅的建筑体量普遍比英式别墅大;美式别墅多为木结构,体现了乡村感;运用侧山墙、双折线屋顶以及哥特式样的尖顶等比较典型的北美建筑的视觉符号;住宅类建筑个性化和多元化风格成分高。
在中国发展进行的北美风格,更多体现在别墅这种业态上,北美别墅发展为既简约大气,有集各种建筑精华于一身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了简洁大方、轻松的特点,居住非常具有人性化,在别墅市场非常受欢迎。
16
17
18
19
N0.7
新古典主义建筑(Neoclassicism Style)
新古典主义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物,它的精华来自古典主义,但不是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
新古典主义是西方建筑艺术现代变革的产物.它是对18世纪纤巧细腻浮华的洛可可艺术风尚的反动,旨在用古罗马文化来振兴当代艺术,推崇高尚质朴的思想和为国献身的英雄主义.比照罗马建筑的经典元素,新古典主义在檐口、栅化、线条等方面可以说都是世界建筑精华的集大成者,因为新古典主义集成的是古典主义及文艺复兴建筑颂扬的人本的美,在建筑比例上严格符合了人体的黄金比例。这是新古典主义至今在世界领域被广为采用、并且不断发展演变的原因。
新古典主义的最早渊源是文艺复兴运动及其在建筑世界的反映和延续。这个意义上的新古典主义提倡建筑要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装饰,在格式上与古典主义风格相仿,追求构图规整和经典而传统的建筑符号。下层通常用重块石或画出仿古砌的线条,显得稳重而雄伟;中段用古希腊、古罗马的五种柱式;檐口及天花周边用西洋线脚装饰,正面檐口或门柱上往往以三角形山花装饰,与底层重块石取得互相呼应的效果;有的还在屋顶沿街或转角部位加穹隆顶阁楼亭。
在建筑学层面,新古典主义是从古典主义中提炼出的经典元素,包括线脚、檐口、栅花、圆柱等,淘汰了建筑史上所有怪诞的部分,尽管无法达到现代主义绝对的理性,后现代主义夸张的视觉效果,但都严格符合人性的适宜尺度;在社会人文层面,高端住宅的消费阶层,从年龄、阅历、财富积累都经历了褪尽浮华的过程,新古典主义经典、优雅、庄重、人性、理性的部分为他们所接受,因此这一风格有可能(或正在)成为当今中国高端住宅市场最强势的声音。
当前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作品超越了“欧陆风”的生硬与“现代简约”的粗糙,设计更趋精细,品位更加典雅细腻。新古典主义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物,它的精华来自古典注意,但不是仿古,更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
20
21
22
23
N0.8
新中式建筑风格(New Chinese Style)
中国传统的建筑主张“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居住讲究“静”和“净”,环境的平和和建筑的含蓄。
中国传统的建筑主张“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居住讲究“静”和“净”,环境的平和建筑的含蓄。无论是写意的江南庭院,还是独立组团的四合院,都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讲究居住环境的稳定、安全和归属感。
新中式建筑在沿袭中国传统建筑精粹的同时,更注重对现代生活价值的精雕细刻。同单纯的仿古建筑不同,新中式建筑着力提高的舒适度,比如在设计中更多考虑私密性,增强采光通风,更有效地提高卫生间、厨房在居室中的地位,更好地使老人、孩子、夫妇间的居室环境合理分割与有机协调等。另外,在庭院、地下室的处理中,也吸纳了更多现代生活流线的创新之笔,如外庭院、下沉庭院、内游廊等,让中式建筑以一种更自然、更现代、更具生命力的品相出现。
新中式建筑通过现代材料和手法修改了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化,外貌上看不到传统建筑的原来模样,但在整体风格上,仍然保留着中式住宅的神韵和精髓。空间结构上有意遵循了传统住宅的布局格式,延续了传统住宅一贯采用的覆瓦坡屋顶,但不遵循守旧,根据各地特色吸收了当地的建筑色彩及建筑风格,能自成特色。
新中式建筑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两大派系:北方的合院派和南方的园林派。北方的合院派建筑在外观上采用了北京四合院的灰色坡屋顶、筒子瓦及一定高度的墙院围合方式;材质上多选用地域色彩浓厚的灰砖,形成雄浑、宏大的气势;空间结构上则是尽可能多地设计庭院空间,以追求四合院的全包围形式。南方园林派则以其“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精致的景观和空间处理手法独步天下。该派建筑多以苏
24
州园林为主要传承对象,亭、台、楼、阁、轩等也多仿造苏州园林样式。景观营造手法借鉴园林中常见的景观处理方法,如借景、漏景、对景、隔景等。白墙青瓦、高大的马头墙、飞檐是建筑中的突出特色。整体建筑形象可用“粉墙黛瓦”来形容,如同中国水墨画,淡丽清雅,诗意油然而生。
25
26
27
28
NO.9
现代主义建筑(Modernism Style)
29
现代主义建筑,以简洁的造型和线条塑造鲜明的建筑表情。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于全世界。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和要求的崭新的建筑,具有鲜明的理性注意和激进主义色彩,又称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形;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
“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以简洁的造型和线条塑造鲜明的社区表情。通过高耸的建筑外立面和带有强烈金属质感的建筑材料堆积出居住者的炫富感,以国际流行的色调和非对称性的手法,彰显都市感和现代感。竖线条的色彩分割和纯粹抽象的集合风格,凝练硬朗,营造挺拔的社区形象。
波浪形态的建筑布局高低跌宕,简单轻松,舒适自然。强调时代感是它最大的特点。
30
NO.10
综合类建筑风格(Comprehensive Style)
多种不同建筑风格的组团综合在一起,然后再在不同的区域内建造与之相符的园林景观,
使得整个社区体现出浓郁的异域风情。
在很多楼盘中,其建筑风格不能单纯用某种风格来概括,因为其建筑结构是由独栋别墅,联排别墅,多层、小高层、高层电梯公寓,叠加空中花园洋房等多种建筑形态组成的,每一座建筑都洋溢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情:西班牙的简洁流畅、北美草原的热烈奔放、英伦不列颠的浪漫典雅,以及后现代中式的唯美大气等。多种不同建筑风格的组团综合在一起,然后再在不同的区域内建造与之相符的园林景观,使得整个社区体现出浓郁的异域风情。
也有一些楼盘在建筑外观造型上并没有太明显的风格特征,但是其园林或者景观设计上却吸引了世界各民族景观艺术的元素,可以划分为加拿大风情园林、亚热带园林、欧陆园林、江南园林、新加坡式园林、岭南园林、澳洲风情、海派风情、热带园林、新古典主义园林等。各大园区采取渗透、融合的手法,通过植物景观和特色小品表现出地域性景观特征,赋予不同区域以不同的风情,摩洛哥式的水景、普罗旺斯风情的休闲广场、大不列颠的棕榈园、地中海的沙漠绿洲等都为地域性较强的景观特征。
在园林风格中,东南亚风情园林既有着极富特色的热带风光、浓郁的民族文化,又融合了西方的生活习惯,文化理念,它的特点是简洁、精巧、轻松、时尚,在楼盘的园林设计忠得到广泛的运用。曾经一度风靡中国的欧陆风情,其园林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强调轴线、对称、几何图案为美,其中尤以意大利台地园林和法国园林为甚。通过运用小品元素、柱廊、残石、断柱、雕塑等典雅相映,水池、喷泉、日光草坪、亲水廊岸等错落有致,营造一种体现欧式尊贵的生活格调和方式。江南园林式以苏州园林为样板的园林建筑,体现江南小镇的风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水景是江南园林的独特之处。园林内的溪流、桥廊、小丘和建筑独特的亭台楼阁,更显清幽古雅。 形式各异的建筑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园林艺术相结合,合理地运用在楼盘的规划设计中,成就了一个个迥异的地产风情,为一个城市的“表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都市增添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31
范文五:寺庙的建筑风格
寺庙的建筑风格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是中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创造出来的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崇尚科学,但是各地的寺庙依然到处可见,越是经济繁荣的地区,寺庙的建筑越是精美,香火越是鼎盛。
中国的寺庙在建筑上与宫殿类似,独具中国文化的浓郁特色,部分寺庙以塔的形式存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布置总是对称的,即主要建筑物建筑在主线上,次要建筑物分 别以主线为对称轴左右布置,总体设计主次分明,房屋排列俨然有序,寺庙传承了这一建筑风格。在此基础上,寺庙因其宣扬的理论,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 最高目的,在建筑中穿插了园林风格,达到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境界,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寺庙都建在山林中的原因。
寺庙的另一个建筑特色即彩绘。彩绘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它原是用以防腐、防虫的油漆,后来逐渐发展演化而为彩绘。一般与当地民间信仰相结合,独具当地特色。后人通过对寺庙建筑的风格以及彩绘的探究,可以了解到当时建筑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文风俗等。
寺庙建筑是人类历史的瑰宝,对人类研究历史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有时间不妨去寺庙里走走,看看人类祖先留下的珍贵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