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双元性组织理论演化与研究展望
《学术界》(月刊) 总 J1(12 第163期,20ACADEMICS No(12 Dec(20ll
双元性组织:理论演化与研究展望
O王耀德1,李俊华1,周书俊2 (1(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2(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文章从双元性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视角入手,就该理论及其相关概念演
化进行归纳和梳理,从内涵、特征、结构类型、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方法逐一展开,对组
织双元性与组织绩效的关系进行评析,归纳和评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双元性组织理论 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主要成果。同时,基于研究现状提出有待继续研究的方向和建议。(关键词]双元性;双元性组织;探索性创新;挖掘性创新
双元性组织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管理学理论,在未来管理学领域可能会成为
一种新的研究范式。1976年至2004年,国际领先的管理学期刊上关于双元
性 组织理论研究的文献不足10篇,2009年猛增到80多篇, 而2009年以 来关于 双元性组织理论的研究势头更甚。美国《管理学会学报》于2006年、
《组织科 学》和《管理研究杂志》于2009年分别推出关于双元性理论的研究专
题,掀起了 相关研究的热潮。随着国外文献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引进,国内学 者最近几年 也开始关注该理论,至2009年起研究日趋升温。双元性组织理论
强调组织兼具 适应环境和变化的挖掘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的双元性能力,既
是从组织层面对 创新行为的考察,也是从创新活动层面对组织创新的突破,体 现了企业对创新活 动的主动适应,有助于揭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长效机
制。本文分别从双 元性理论研究视角、理论演化过程、结构、对组织绩效的关
系以及研究的主要方
作者简介:千耀德(1964,),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技术创 新、组织管理创新、区域创新研究;李俊华(1979一),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区域创新研究;周书俊(1963一),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 博 士、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技哲学和西方哲学研究。 一135—
万方数据
学术界2叭1(12?学者专论
法等方面展开归纳和评析,同时对未来研究方向予以展望。
一、双元性组织的理论起源 企业如何能够充分利用现
有资源,短期内快速创造市场价值,保持竞争优势,又同时具有适应不断变革的创造性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现代企业面
临的迫切问题,“双元性理论”正是在企业适应变革,保持和创造竞争优势的需
求背景下提出的。
1(双元性组织理论的研究视角 国外关于双元性组织研究的视角,主要是从组织学习、组织进化、动态能力、
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社会网络、战略联盟等方面展开的,具体如表 1所示。
表l双元性组织理论研究视角一览表
研究视角 理论基础 核心观点 土要代表人物
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是砖种截然小 March:Gupta;Baum; 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理沦 同的学刊能力,心该加以平衡和西调(形 Levinthal: Roscfll(oDf 成具有双重刨新能力的“烈元性组织”。 企业扶得持续成功和长期绩效需要存连 Tushman,Romanelli: 续性和变化性之间进行平衡,探索和挖掘 组织进化 组织进化理论 Nelson,Winter活动以及所秩得相对稳定的结果足企、Ik 在进化过程中的自适应和演化过拌。 企业持续的k期效益的实 现有赖卜综合 Adler; Bu噌elman; 战略管理 战略管珲理论 的战略发展模式和两类战略平衡过程。 SIlllsck 积兀性组坌}{创新能力是种企业核心能 1tece( Tushman, 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理论 力,足为J衄对IH场的不确定性和快速变化 Smith 时资源的整合和重构。 March:Tbshman, 技术创新由路径依赖转向路径创造,璎求 Anderson:Tushman,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婵论 企业采取相适心的挖掘性和探索性创新
路羟。 STnlLh: 基于战略选择的联盟行为肘列元性组织 Lavie , Rose【lkoDf 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理论 有积极的促进作片j,联盟伙伴问可以实现 Slmsek 挖掘活动和探索活动的互补互利。 在复杂的}t会M络关系中,企业与异质合 SiInsel(= Powell: 礼会嘲络 社会网络理i=盆 作伙伴的关联会有助r食业获得信息摄 T?hman and O’Re川y 取的优势地位(有利于组织实现叔元化。
2(双元性组织概念的提出 Ambidexterity的中文释意为“双手都灵巧的、灵活
的,两手并用的”。Durlcarl (1976)最早将“双元”(Ambidexteri【y)的概念引入管理学领域用以描述组织能
力。 [23成功的企业要能够适应日益动态复杂的环境,同时兼具有效运作当前
1)首先使用挖掘性事 业和适应未来变革的双重能力。March(199 (Exploitation)能 力和探索性(Exploratjoft)能力来描述组织学习的这种双重能 力。挖掘性能力是 指企业在现有的经营活动领域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改善产品和服务性
36— 一1
万方数据
双元性组织:理论演化与研究展望
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它具体是指企业从事诸如优化、筛选、改进、充实、选
择、生产和实施等活动的能力。而探索性能力是企业在现有经营领域之外,不断 发现新的市场机会,拓展市场空间,从事包括组织从事搜寻、变化、冒险、试验、应 变、发现和创新等活动的能力。‘3’Tushman和O’Reilly(1996)提出的双元性组 织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的概念,认为这种企业同时具有在成熟市场上
利用 现有资源的能力与在新兴市场上开拓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前一种能力
低成本、效率和渐进性创新,后一种能力用以保证突破性创新所需要的能实现 o 度和灵活性。H March提出的探索性能力与挖掘性能力这两个维度,试验、速 是针对组织 学习过程中,基于资源配置的视角,在时问和空问上与表现组织绩
效的成本和效
益的处理过程联系起来,其假定前提是市场和技术的变化比率具有可预测性。
在March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Benner和Tushman(2003)?o进一步提出探 创新和挖掘性创新是两种重要的创新类型和方式。其中,探索性创新是索性 以迎合 新的或潜在的市场和顾客为目的,脱离现有知识层面的新知识,可以为
企业提供
新的设计、创造新的产品、挖掘新的市场渠道的一种全新的创新方式。挖掘性创
新是一种建立在既有知识基础之上,通过企业现有的知识、技能、生产过程和结 构,以满足现有市场和顾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创新过程。Tushmar?二E要是从 知 识与技术轨道的偏离程度、顾客与市场细分的偏离程度来诠释和区分两类创 新 的内涵。sin桃k(2009)?o将已有文献中关于组织双元性的概念归纳为结构
式、 行为式和已实现式三类,他认为这些概念不够全面、系统和准确,由此构
建了关 于组织双元性概念的“投入一过程一产出”的多维框架,指出组织层 面、组织问 和环境层面的现实背景及其这些层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组织双元性
的基础。由 此可见,双元性组织同时具有有效运作现有资源和适应未来变革的
双重能力,能 够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外部环境变化、业务成长需要进行动态自
适应的有机式组 织,具有自适应性、动态性、创新性、灵活性、变革性。它的双 元性体现在组织既
能够承担运作现有资源的挖掘性能力,又具有适应未来变革的探索陛能力,这种
组织立足于现在,能够较好地取得当前收益,也能够着眼于未来取得艮期收益。
3(组织管理悖论与双元性组织的突破 对于组织来说,由于过分强调挖掘性 创新,而不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可
能会陷入“核心刚性”(core Tmps),从Rj百dities)和“能力陷阱”(Compefency
而 阻碍和抑制组织创新;?1过分强调探索性创新,虽然组织可以不断更新知识
库, 却又会使企业陷入“创新陷阱”,呈现“次优均衡”(sub叩tjmal Equmbria)‘。驯和 “路径依赖”(Pa【 Depe?1dence),h 193导致企业周而复始的“探索 一投资一失败”的
恶性循环。?”1组织无法同时实现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二者具有不可调和
性,所以必须根据组织情景进行取舍。??企业内部没有适应环境变革和战略模
式的组织创新平衡机制,企业无论是选择只有探索性活动或挖掘性活动的单路 径创新,还是在传统组织下进行两种创新路径同时并举,都会陷入两难境地,从 而处于竞争劣势。双元性组织实际上是针对解决组织管理中的悖论而提出的一
37— 一l
万方数据
学术界2011(12?学者专论
而处于竞争劣势。双元性组织实际上是针对解决组织管理中的悖论而提出的一
个解决之道,那些看似不可调和又必须长期共存的矛盾在双元性组织中必须得
到较好解决,以确保组织长期绩效的实现,否则双元性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外部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竞争的不断加剧、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企业面临的不 确定性增加。单一的产品、服务、技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组 织持续成长的过程中,兼具探索性创新和挖掘性创新的双元性组织成为适应这
种需求的有益探索。双元性组织的本质意义在于它具有以往传统组织所不具备
的“双元性能力”,组织的双元性能力目前已经被广泛用来描述组织兼具应对市
场差异化、矛盾多样化和行为战略化的综合能力。【 1纠 从组织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情景各异的企业很容易在两难抉择中陷入其 中一种创新活动而偏废另一种活动的尴尬境地;从组织模式构建来看,究竟是采 取更适宜于探索活动的松散、扁平式结构,还是采取更适宜于挖掘活动的有机
式、机械式结构;从组织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稀缺资源如何在两种活动
间进行有效配置存在着两难。基于对长期绩效的追求,为应对动态环境的变化、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有限的内部资源和能力之间的矛盾,组织从适应外部、变 革自身的角度出发,适应快速变化而必须具备双元性能力。 4(双元性组织的创新平衡 从March提出探索性能力和挖掘性能力这两个 概念以来,学术界一直就存
在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在稀缺的组织资源面前究竟是两者取其一还是两者
并举,它们与组织绩效存在什么样的关联。两类能力或者创新方式在组织内部
并不能自觉的获得平衡,甚至存在此消彼长、相互竞争的局面,因此组织要进行 平衡、协调和取舍,这将伴随着组织资源的配置和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而始终存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这种两难选择和管理悖论,而双元性组织的创新 平衡机制则是双元性组织构建和设计的难点,也是实现组织双元性的关键所在。
早期的学者认为,组织应专精于其中一类活动,不可能同时实现有效的探索 性
创新和挖掘性创新。【l纠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对时代环境变化的认知,学者
们开始转变观点,认为两类创新活动需要同时并举、互相平衡和协调,组织需要 兼具应对未来变化的探索性能力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挖掘性能力,单纯的挖 掘性能力只能带来短期效益,【14 3而长期效益和持续成功需要具有“双元性”经营 思维和创新平衡能力。【1纠simsek认为双元性组织创新平衡是一种高水平探索
性 创新和挖掘性创新的平衡,而不是周期性的或结构性的在任意水平上的平
衡,这 种低水平的平衡虽然可以称之为平衡,但是缺乏有效性和灵活性。【l叫
探索性创 新和挖掘性创新的平衡,要求企业必须在组织内部将看似相互竞争又
必须协同 的两种创新方式结合起来,将有限的资源在两种活动间有效配置,实现 动态协同 和路径突破,从而达到一种最优均衡。 二、双元性组织的主要结构类型
Gibson和Birkinshaw认为,双元性组织有结构式和情境式两种类型,随着
研 一138—
万方数据
双元性组织:理论演化与研究展望
究的深入,有学者基于矛盾冲突和动态能力理论提出领导式双元性组织结构,表
2简要列出各种结构类型的理论渊源、主要特征和组织双元性的实现途
径。 表2不同结构类型的双元性组织理论渊源、主要特征和实现途径
结构类型 理论渊源 主要特征 实现途径 构建专门从事挖掘性创新的有机 组织进化理论 结构式双 通过空间分离或平行结构,将 式结构和探索性创新的机械式结 元性组织 组织学习理论 有机式和机械式结构协同 构 情景式般 每一个业务单元都是一个整体, 通过成员问活动和行为的一 组织情境理论 元性组织 具有协同性和适应性 致性(安排组织情境要素 基于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的矛 领导式双 动态能力理论 利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领导特 盾认知、矛盾冲突处理能力和 元性组织 矛盾冲突理论 质(矛盾思维能力 管理者本身的领导特质
1(结构式双元性组织 依据组织结构分类(基于灵活性的有机式和基于效
率的机械式)的视角,
Duncan认为组织在面临外部环境的渐进性变化和突破性变化时,必须能够调整 自身结构、增强适应能力,组织可以采取构建专门从事挖掘性创新的有机式结构
和专门从事探索性创新的机械式结构来应对这种变化,这就是结构式双元性组
织的雏形。后来针对在同一企业内部两种创新活动存在矛盾,有学者主张采取 空问分离或者平行结构的方式,将有机式和机械式结构协同起来。【17’
空间分离的方式是指在一个业务单元或企业内部通过结构分离的方式协调
探索性创新和挖掘性创新,相互分离的业务单位紧密联系且并行不悖。?叫平行
结构是指根据业务或项目需要组建非正式组织结构,正式组织承担常规性任务 以保证稳定性和组织效益,非正式组织则弥补正式组织在结构上的不足进行非
常规的创新。?川
2(情境式双元性组织 Gibson和Birkinshaw认为情境式双元是指在一个完 整的业务单元组织同时
具有协同性和适应性的能力,通过对组织情境的软、硬件因素诸如组织张力、纪
律、支持和信任等的安排,实现组织双元性。心叫协同性要求在一个业务单元内成
员间的活动或行为要相互一致,而适应性则要求在复杂的环境中一个业务单元 要具有快速重构的适应能力。
情境式双元性将每一个业务单元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强调组织文化、团
队的思维方式和组织成员的行为以及组织高层人员在情境设计中的作用。基于
41个业务单元的4000多名员工的调查数据,Gibson和Birkinshaw研究结论
证明 了情境式双元性与组织绩效的正向促进关系,认为可以通过情境设计实 现组织双元性。‘21’
3(领导式双元性组织 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在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至关重
要,组织采取什么样 的途径适应未来变化,与高级管理团队的领导特质、团队偏好和战略决策等紧密 39— 一1
万方数据
学术界2011(12?学者专论
相关。领导式双元性组织作为结构式和情境式的补充被学界关注,高层管理团
队在组织实行情境式双元性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mith和Tushn?an探讨 r 高层管理团队在结构式双元性组织中的矛盾处理和机制设计等作用,构建了
高 层管理团队感知过程的理论框架,并指出高层管理者的矛盾思维能力是双
元性 组织解决矛盾冲突的关键。[2纠实际上,组织情境过程必须能够使群体成
员摆脱 现存认识的束缚,并指引其探索新的领域。这也迫使管理者的情境规划 应组织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改善组织学习的目的。
必须适 smith从动态能力的视角提出,高层管理团队能够有效地平衡组织挖掘现 有 资源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双重能力。、2列Jansen等人在探究了高层管理团队及 导力后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认知和共识有助于组织双元性的实现。【,4 o其领
针对学 界的观点,Lubatkin等人则明确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领导力和概念化
作为双元性组织的一个理论视角进行研究。旧纠 可以直接
这类研究大都是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出发,从管理者行为和矛盾冲突理论视 角,基于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的矛盾认知和管理者本身的领导特质,对领导式双元 性组织展开研究的。领导式双元性源于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的特殊地位,
由整个高层管理团队来决定信息交流机制、整合协作行为、协调矛盾和解决冲
突,这就要求高层管理者要具有矛盾思维能力和矛盾处理能力。
三、双元-眭组织与组织绩效 双元性组织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特定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效
果就是组织绩效。理论上一般认为,组织双元性实现了探索性创新与挖掘性创
新的平衡,两类创新平衡或者交互作用对组织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126jTushman 和0’Relley【2刊则认为,由于探索性创新与挖掘性创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逻辑 路 径,实践中需要不同的结构和战略相适应,很少有企业能将两者平衡;如果 企业 不能有效处理这种矛盾,而试图同时进行探索和挖掘活动,不仅不会改善
组织绩 效反而会适得其反。然而两位学者并没有对其理论给予有力的实证
Isobe['引等人对日本大阪302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凋研时,得出探索性检验。 创新比挖 掘性创新更与组织战略绩效相关,挖掘性创新比探索性创新更与组织 相关,探索和挖掘能够相互补充并对组织绩效有促进作用。IIe和运营绩效
wong旧引在对 新加坡和槟榔屿206家制造业企业调研发现,探索性和挖掘性
互作用能够促进销售增长率,不平衡则有负面作用。 创新的平衡或交 国内学者朱朝晖、陈劲基于193家企业调查数据,认为开放式创新模式改 了企业获取创新资源和技术学习模式,两类学习模式应长期协同才能保持变
组织绩效。?引张玉利、李乾文等人对国内185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持续
是组织 探索能力、挖掘能力对企业绩效都有显著正向作用,但是其交互作用却
不予支 持。13?李剑力基于251家企业的调查数据,检验两类创新及其平衡性对企业绩
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创新的平衡促进企业绩效改善,组织结构特性、环
一140—
万方数据
双元性组织:理论演化与研究展望 境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促进作用起正向调节作用;两类创新不平衡对企业绩效会
产生负面影响。?驯钟竞、陈松(2007)对84家工业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技术环境的动态性是影响企业创新平衡性的关键因素;竞争强度和需求环境不 确定对创新平衡性没有显著的影响。[3列李忆、司有和(2008)通过对397家中
国 企业的调查,考察了两类创新与企业战略、企业组织结构特性、企业所处环境
的 外部匹配关系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认为两类创新方式对企业绩效有直接 促进作用,其内部匹配对绩效无显著影响外部匹配对绩效有显著影响,但是的 并没 有考察两类创新的综合作用对组织绩效的影响。[34’
从以上文献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双元性组织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具
有以下几个特征:(1)聚焦于两类创新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把探索性创新和挖掘
性创新作为自变量,研究它们对组织绩效的作用,但是关于不同影响因素下两类
创新对组织绩效的综合调解效应涉及不多。(2)多是用财务绩效或盈利性代替 组织绩效,很少有考察成长绩效等非财务绩效指标。双元性组织绩效的衡量究 竟是组织的创新绩效、成长绩效还是财务绩效,还是各种绩效的综合,已有的研
究并没有论及该问题。关于双元性组织绩效的定义和双元性组织绩效的评价指
标,目前还没有单独的理论研究。(3)由于双元性组织的设计与运作与领导特
质、组织情境、战略取向等主观性的因素密不可分,已有研究多是用客观性评价 指标来度量双元性组织绩效,可以考虑采取主观性评价指标加以补充,若采取主 观性评价指标,评价主体是双元性组织本身还是双元性组织领导团队有待探讨。
(4)从探索性创新和挖掘性创新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来实证组织双元性对绩效的
影响,而组织双元性对组织绩效的作用,能否直接用两类创新的影响作用来代替
值得商榷。(5)根据学者的分类双元型组织可分为结构式、情境式、领导式等几 种类型,针对双元性组织的不同类型,组织运营效果和组织绩效的差异性,不同 的调解因素对这种关系的影响如何识别以改进组织绩效有待深入研究。
四、双元性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搜索和梳
理发现,截至目前已有高度相关的中文文献约20篇,其 中理沦研究1l篇,实证研究9篇;外文文献约90篇,从顶级期刊上引用率较高 的60篇文章来看,其中关于理论研究16篇,实证研究44篇。国内外关于
双元 性理论的研究多采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的方法,亦或是两种研究方法的
结合, 少数研究采取深入访谈的案例研究。研究方法具有如下三方面特征:
(1)理论 研究多是从双元性组织的理论渊源、研究视角、概念探析、两类创新方
式的相互 关系、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的。(2)实证研究主要是采取统计调查 的方法, 围绕两类创新方式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的展开统计调查研究,或者是新的相互关系或者影响因素方面的实证研究。(3)案例比较研究
探讨两类创 存研究中很少 见,主要是针对采取不同的创新方式的企业绩效进行比较,而关于不同企业问的 差异性、两类创新路径的平衡机制、双元性组织的设汁和实现途径很少涉及。 一141—
万方数据
学术界2011(12?学者专论
纵观目前文献,研究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1)同一研究方法、同一理论模
型,由于考察对象不同、文化情境不同或调解变量、中介变量的略微改动,得出的 结论却不尽相同,有时候甚至是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2)缺少案例分析和实 际访谈。双元性组织本质上要求在不确定性和快速变化的环境下,找出一条适
宜组织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和探索全新领域的能力,而实际上具备这种能力或者
完全符合理论界提出的几种类型的双元性组织并不多见,这使得随机抽样调查
的统计方法具有先天的缺陷和不足,缺少必要的案例分析和实际访谈研究。 五、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归纳和评析,本文系统梳理了双元性组织研究的理论脉
络,对双元性组织理论研究视角、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双元性理论在西方国家率
先提出,多以西方发达国家文化背景展开相关研究,特别是近几年研究取得很大 进展,在理论研究方面由理论探源、基本概念、创新能力等向纵深方向发展,从组 织进化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等研究视角逐步向战略联盟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矛
盾冲突管理理论等方面拓展。尽管双元性组织理论研究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
但由于理论出现的时间比较短暂,理论成长和演化轨迹尚未形成规范的体系,研
究尚存在很大空间。对比国外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远远不 足,研究的内容过于单薄,系统化的研究分析尚未可见,对中国情境下的适用条 件、实现障碍、实证检验、企业实践等还缺乏深入研究。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市场竞争的复杂性、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以及组织和市
场的高度融合性,要求企业组织模式必须快速响应外部经营环境,实现创新和运
营的非线性发展。众多企业在前所未有的变化中,由于缺乏战略眼光和市场前 景识别,创新路径程序化、机械化,环境认知主观化、片面化,割裂了内外部市场 因素和创新方式在组织内部的互动,要么强调现有能力,要么偏重探索能力,两
者兼具时又缺乏相应的平衡机制,而这种互动关系的平衡、协调和取舍是企业组
织资源配置和市场环境动态变化的必然要求。不管企业处于哪个发展阶段,采
取何种组织模式,企业始终面临着两难选择和管理悖论,企业管理都处于权变和 平衡之间,要求高层管理团队要具有双元性管理思维,企业战略目标具有双元性 导向作用。双元性理论研究成果和管理实践为企业突破现有创新路径障碍和创
新方式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和思维,企业在从事创新活动过程中除了注重
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更应该深入探讨两种创新方式协调和平衡的具体方法和途
径,以充分获取技术创新优势带来的经济租金。 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管理实践的迫切需求,使得双元性理论在战略 管理、组织学习和进化、动态能力以及社会网络等众多领域取得很大进展,也为
后续研究带来了挑战和空间。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发现和解决以
下关键问题:一是以中国情境为研究背景,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双元性组织
的特质、影响因素、创新路径选择、创新平衡机制及其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等问题。 一142—
万方数据
双元性组织:理论演化与研究展望
二是在对双元性组织及其创新方式明确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创新的需求、过程、
特点、方式等,探讨双元性组织创新路径选择方向,以及不同情形不同路径下如
何平衡、平衡的措施、制约因素和现实障碍、适用情境等问题。三是对双元性组
织平衡的实现途径、运行机制和构建模式展开深入探讨,将双元性理论的研究成 果与企业管理实践有机结合,促进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对理论的支撑。四
是可以基于东方管理哲学和管理理念的研究视角,在我国文化背景和组织管理 情境下丰富和发展双元性理论,揭示双元性组织与创新平衡在管理哲学上的意义以及管理哲学对双元性理论拓展的启示。 总之,基于组织行为适应和多要素平衡互动的双元性组织理论正在日益兴
起,理论来自企业管理实践又需要回到实践领域,双元性组织理论势必成为企业
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 注释: aIrlbidexteriProbst,MichaeJ[1]sebastian Raisch,Juljan Birkinshaw,Gilben L(Tushman(0唱anizalionaI for alld sustained‘y:Balaflci“g e。ploitation pe南rmance(0rganiza“on science,2009,20(4):explomtion一 pP(685 —695( ambidextmus dual st?ctures for innovation(In R(H(KiI— [2]Duncan,R(B(The organization:Designing and of D( York: mann,L(R( Pondy Slevin(eds():’rhe Man89eme?L Oq;肌ization,New North—Holland, 1976。l:pp(167一188(aJld in [3][8】M州?h,J(G(Exploration elplomion org,mi孤tional le锄ing(0rganization Science(199l, 2:pp(7l一87( and evolutionary [4][27]Tushman,M(L(,,0’Rei?y,c(A(Ambidextrous org枷盟ti(,fls :Managi“g revoluti0Tlary change(Califomia M删gement Review,1996,38:pp(8—30( and [5]Benner,M(J(,,Tushman,M( pmcess management:The pr:oductiv— L(E1ploitation,explorjation dilemma 0f MaIlagement Review,2003,28(2):pp(238—256( ity revisikd(Academy multilevel 0f a[6]simsek,z(0rgaIlizational ambidexterity:towards understandi“g(Joumal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4),pp(597—624( [7]Levitt,B(,J(G(March(o唱anizational le锄ing(Annual Rev(sociolqgy,1988,14:pp(319—340( and core new [9]【七onard—Banon,D(Core capabilitjes rigidities :paradoxA in?Ianag岫g pmduct devel叩一 ment(Strate舀c M锄agement Jouma】,1992,13:pp(11l—125( within toandbetweenevolution[10]Volberda(H(,,Lewin,A(co—evolutionary nrms:Fmm dynamics 0f coev01ution(Joumal1—2136( ManagementStudies,2003,40:pp(2ll in 0f aJld theories action(Admi『listrative Science [11]March(J(c(continuty change orgajlizational Qu盯- terly,1996,4l:pp(278—287( for souder(A[1 2]simsek(z(ciaran Heavey,JohnF(Vejga,DavidTypologyAligning0rganizational Jo哪 alof Outcomes( Conceptu出izations,Antecedents,andManagementStudies, Ambidextedty’82009(46, 894((5)pP(865 tension 8tatic and between [13]Ghemawm,P(,&costa,J(ne org,mizational dynamic emciency(strate— afldgic Ma“agemenl Joumal,1993,14:pp(59—73;Denison,D(,H00ijb8rg,R(,,Quinn,R(E(Paradox behavioral aof in comple】【ity managerial science,1995,perfb咖ance:Toward L11eory leadership(0。ganization 6: pp(524—540(一143—
万方数据
学术界2011(1 2-学者专论 of a Joumal[1 4]sjITlsek,z( (J曙aniza“onal ambidPxkri‘y:fowards mul?eveh】11dei葛tanding (MallagemenI
624(Studics,2009,46(4),Pp(597
[15]Levinthal,D A(,Mamh,J(G(The myopi{l”I-lPanlillg,stratcgic Managemenl Jou不1H1,1993, new and of 14,I’I'95一112;Eisellhardt,K(M(P盯adox,spirals,ambivalen【’c:The 1anguage changc PlLl叫i
of fonvar(1 ? Academy Man89e111ent Review,2000,25:pp(703—705;Gavetti,G((D(I七vill【11a1(L抑okillg and and lookjJ】g backward:c【’g”jIjvP 3—137;Lewis,P。pe打entjal sean’h,AlJnlin(sci(Quan(2000,45:pp(11 W( aof parado。:Toward Management At。aflemy Exploring mom(onlprchensiVe昏Iide( Review,2000,25: M( 760—777 pp( a11d m 】[16]March,J(G(队1)10ratjon e。p?amn m伊njzationaJleamj”g(o哼tn油mfl‰商 ce
99j,2: pp(7l一87(
versuscase(17][19]Adler,P(S(,coJljlmas,B(,&Lcvinc,D(I(FkxilIi?Ly Emciency?A stutly”lfnod— el in【he clla”gellVers Tbyota production 8y8tem(O唱anizatioll Science,1999,10(1):11p(43—68(
l|le VsTest or [18][26][29]HP,z(and wong,P(E、I’JIlraLi(1T1 E1ploitation:An Empirical Ambidextcrity
ganiz,Ililln s‘。ience,2004,15(4):pp(48l一494( I{ypothcsjs(0。 a11d role of [20][21]Cibson,c,B(,,Birkjnshaw,J(T11e antecedents,ronse‘1?J1c?Ps medialjng orgaTIi— za“orlHI of aJfIhidexterity( Academy Man“gefflPllL JournaJ,2004,47:pp(209—226( fo。contradicIions:A nlodel [22]sm“h,w(K(,,Tushman,M(L(M,In“gi”g 5tI‘at。 giclop mHn89ement
iJlnoVation sffeams( managing ()rga?ization Scicnce,2005,16:p11(522—536( K( feaIn to and [23]smith,w T叩ma不“gem?t approaches simultaneo【lsly man89i119 exploration elp a—
tion, of Best ConferenL’e Aua(Ienly Management P8per Proceedings,2006(
den team [24]Jans洲,J(J(,GeoIge,G(,Van Bo州Il,F(A(J(and Volbcrda,H(w(s川ior and role of trans矗Irrnalmn a1 of attnl'uccs orgallizational amb?ex?my:the nlodel’ating leadership(Joumal
T1I S【ud? Man89eme
豳,2f)()8,45:pp(982一j007(
Ambidexte i11 smau一[25]I小I'a【k抽,M(II(,sinlsek,z,I(i『lg,Y,,Veiga,J(F ri‘y?I‘l 11erk咖a11ce of I}f 【o—mcdiLIm—sizef|fjr【ns:The role LI不1al behavioral Ju piVotal top man“gemP Lram int。gration( Manage-
mPnt,2006,32(5):pP(646—672( Mll『 lI)B( anfl nJln case [28]Isobe T,Makino s, ogll不lr7y Exploifation,explora“on perfonllancc:the of snlall in mamIn?mri“g矗ms Japan ht‘ps:,,nlercury Worki“g p“per: smLI(edu(sg,^rrhpubuPload,
4696, 2804papeLIMM,2005(
[30]朱朝晖、陈劲:《探索性学习和挖掘性学习的协同与动态: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08年第6期。
[32]李剑力:[31]张王利、李乾文:《双元型组织研究评介》,《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l期
《探索性创新、开发性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基于组织结构特性调解效应的实证分
析》,《技术经济》2011年第2期。 [33]钟竞、陈松:《外部组织、创新平衡性与组织绩效的实证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 第5期,
(34]李忆、司有和:《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绩效:战略和环境的影响》,《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
第5期i [责任编辑:嘉耀]
,144
万方数据
范文二:双元型组织构建研究前沿探析 学术资料-企业管理学理论
双元型组织构建研究前沿探析
双元型组织构建研究前沿探析
周俊/薛求知
【论文分类】企业管理研究
【论文网络来源】/F31
【期刊期数】2009年04期
【论文期刊来源】《外国经济与管理》(沪)2009年1期第50,57页
【英文标题】On the Frontiers of Research on Dual-structural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周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薛求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 200433)
【内容提要】 本文界定了双元型组织适用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阐述了各类双元的内涵,并剖析了结构型双元和情境型双元的优势、局限性及其适用情境;随后描述了双元型组织的构建过程,探讨了各阶段的主要活动和管理要领;最后概括了三种类型双元之间的关系。
【关 键 词】双元型组织/结构型双元/情境型双元/领导型双元/构建过程/管理要领
一、引言
近年来,组织双元性(ambidexterity)在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和组织设计等角度,从团队、业务单位、企业甚至跨组织等层次开展了相关研究。尽管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这些研究的核心观点是基本一致的。倡导双元性的研究者都认为,在日益动态复杂的经营环境中,组织往往面临着各式各样的管理悖论,如效率与柔性、探索(exploration)与开发(exploitation)、渐进式变革与激进式变革、竞争与合作、全球性整合与本地化响应,等等。成功的组织往往是双元型(ambidextrous)
的,它们能够有效地追逐同时并存却又彼此相异甚至相互矛盾的目标。
针对组织双元性的内涵、构建机理、前因后果以及调节变量,学者们进行了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不足。首先,双元型组织的适用情境尚未获得充分的论证。目前,关于组织双元性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经验证据还相当有限,并且结论也不尽一致。尽管有证据表明双元性能够提高企业的销售增长率[1]和业务单位的绩效[2],但也有研究显示双元性没有显著改善甚至降低了样本企业的经营绩效[3,4]。我们认为,造成实证结果不完全吻合的原因可能是组织双元观存在特定的应用边界,而学者们对这一问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除少数研究者[4,5]关注双元性与其结果之间关系的调节因素以外,大多数组织双元性倡导者想当然地认为,双元性的后果一定是积极的。其实,双元性只是解决管理悖论的途径之一,其他方式,如间断性均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或时间上的分离(temporal separation),也被不少学者视为在文献对于双元型组织的构建方式和过程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述。学者们就双元型组织的构建先后提出了三种方式,即结构型双元(structural ambidexterity)、情境型双元(contextual ambidexterity)和领导型双元(leadershipbased ambidexterity)。那么,这三种构建方式或三种类型的双元是互为
补充还是相互替代的,彼此的作用机理又是什么,本文将在阐述双元型组织构建过程的基础上回答这两个问题。
二、双元型组织的适用情境分析
组织内部充满着悖论,日益加快的技术变革、全球化竞争以及劳动者多样性正揭示并强化着这些悖论。[8]关于如何管理悖论,学界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组织双元观和权衡取舍观(trade-off view)。如前所述,组织双元观认为,管理者必须识别、适应悖论甚至从悖论产生的张力中获益,组织可以利用悖论中存在的张力,并且应该而且也可以同时追逐看似不相容的目标。传统的权衡取舍观则认为,由于受制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组织无法同时实现两个相悖的目标,因此,组织应该寻求非此即彼的解决方案。组织双元观和权衡取舍观尽管是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但都获得了经验证据的支持,这说明这两种观点有可能都只能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情境。依据权衡取舍观,悖论的组成元素之所以是根本互不相容的,主要是由于以下三大原因:(1)组成元素会为争夺稀缺的组织资源而展开角逐,增加投入到一种元素中的资源,就必然会减少留给其他元素的资源。例如,探索与开发[9-11]、自动式战略与归纳式战略[7]在资源获取方面就存在着某种对立性。(2)每种元素都具有自我增强性(self-reinforcing)。组织一旦决定开发某种元素,就会围绕这种元素形成支持性的管理理念、文化、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而造就一个相对闭合的系统,产生锁定效应,任何对立或者不相关的元素都难以获得该系统的支持。Burgelman(2002)运用扎根理论和案例分析法研究了英特尔公司在格鲁夫担任CEO期间的战略轨迹,结果发现,格鲁夫任职期间确立的归纳式战略使得自动式战略在英特尔公司受到了极大的抑制。[7](3)悖论的组成元素所需的管理理念和组织惯例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就使得同时追求悖论的全部组成元素变得不可能。以探索与开发为例,开发必须大量依靠投入、集中程度和凝聚力,而较少依靠深思熟虑、宽度以及开放性[10],需要机械式组织结构作为支撑,而探索则需要借助于有机式组织结构。权衡取舍观的理论逻辑是没有问题的,但其依赖的假设前提只能有条件地成立,具体表现在:(1)第一条理由成立的假设前提是资源稀缺性,但资源稀缺性并不总是个问题,资源的稀缺程度因组织特征、资源类型、分析层次的不同而不同,同时也受到组织战略的影响。从组织特征来看,大企业的资源稀缺程度一般较小企业为低;从资源类型来看,部分资源,如信息和知识,有时可能是无限的;[12]从分析层次来看,层次越高,稀缺程度就越低,如公司层次的资源稀缺程度一般比事业部层次的低;从组织战略来看,组织可以灵活运用契约、战略联盟等手段来获取外部资源,以降低资源稀缺性。而且,大多数组织一般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闲置资源,如果同时追逐另一个相异目标的话,可以考虑动用闲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式。(2)第二条理由隐含地认为,人们只能进行简单的双极化思考,他们无法接受悖论的两种组成元素同时高水平存在的状况。大多数人的行为可能符合这种假设,但也有不少证据表明:许多音乐家贝多芬和莫扎特、画家毕加索和梵高就具有这样的才能;一些优秀的企业家也具有类似的能力,他们能够将看似矛盾的组织元素融入同一个组织,如《电视业务,使得它们与传统的纸质业务相辅相成。[13](3)第三条理由所说的管理理念和组织惯例方面的冲突有可能在同一个组织内部得到解决。组织可以通过空间分离的方式让彼此松散耦合的部门追求相异的组成元素,也可以通过招聘、培训、激励双元型个体,推动并保障个体同时实现相异的目标。可
见,当组织拥有比较充裕的资源、双元型成员以及合理的组织结构时,悖论的组成元素是可以并存于同一组织中的。
鉴于研究目的,本文主要探讨组织双元观的边界条件。双元型组织特别适用于以下条件同时得到满足的情形:首先,组织面临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悖论;其次,悖论的组成元素之间存在某些兼容性;最后,组织有能力在内部同时融合悖论各组成元素。如果前两个条件同时得到满足,那么,组织采取双元型结构是有利可图的;第三个条件强调组织塑造双元性的能力。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组织才有必要并且有可能构建双元型组织。下面详细阐述这三个条件。
1.组织面临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悖论。双元型组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组织形式,管理难度大、运行成本高。因此,除非悖论具有战略重要性(即对组织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否则组织就不应该考虑双元型解决方案,因为为实施双元型解决方案进行的投资可能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组织的悖论主要来自于以下五大因素:(1)环境动态性。环境动态性是指组织外部要素的不稳定性、变化速率和不可预测性(Priem、Rasheed和Kotulic,1995)。处在稳定环境中的组织只需专注于开发、利用已有资源、能力和组织流程,几乎不存在由开发和探索组成的悖论。随着环境动态性的增强,组织探索新机会和新事业的需要随之增加,在变化速率不高时,组织采取时间分离的做法是可行的;[14]但当动态性超过一定程度时,组织往往必须既能有效运作当前事业,又能主动适应明天的需要,这就产生了开发和探索需要高水平并存的悖论。此时,组织采取双元结构更加合适。(2)竞争强度。由于技术发展周期缩短、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市场上面临的对手数量和竞争压力相应增加,激烈的竞争迫使它们同时在多个维度上开展竞争。在丰田生产模式诞生之前,学者们一般认为效率和柔性是不可兼得的,但丰田公司通过组织设计同时实现了效率和柔性这两大看似对立的目标。丰田公司的成功对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它们被迫采取行动以达到与丰田公司相近的水准。(3)利益相关者的多重需求。任何企业要想兴旺发达,必须考虑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近年来,利益相关者正朝着多样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他们对企业的要求不尽相同,甚至有一定的对立性,如企业必须处理好社会责任与利润之间的关系。(4)组织间关系的复杂程度。根据竞合理论,组织间关系往往既具竞争性又有合作性。当高竞争性与高合作性同时并存时,组织间关系存在较大的张力,组织双元性有助于提高联盟绩效。Lado等(2008)研究发现,高度信任与高机会主义同时并存的组织间关系具有较高水平的关系主义(relationism),从而有利于提高联盟的绩效。(5)组织形式的复杂性。为了有效地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组织必须积极调整其组织系统,如有些组织内部出现了多个彼此联系却又互不相同的子系统。跨国公司、连锁经营企业就属于这样的组织。跨国公司是一种包含内部差别化的网络组织(Ghoshal和Bartlett,1990),它们必须在全球化经营中平衡七种悖论(Brouthers等,1999),其中包括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适应。Bradach(1997)针对五家美国大型连锁饭店进行的实地调查表明:这些连锁企业通过组织结构、控制系统、职业路径以及战略制定过程等实现了两大目标
全系统的一致性与适应性。[15]
2.悖论的组成元素之间存在某些兼容性。悖论组成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如资源竞争、管理理念和组织流程异质性造成的摩擦,等等。因此,要想使得悖论的组成元素同时有效地融合在同一组织中,就必须有另一种反作用力来促成组成元素间的协同效应。这种反作用力源自于元素间的兼容性。元素兼容性主要包括战略兼容性和运作兼容性两种。战略兼容性是指悖论的组成元素服从于组织的使命,共同服务于统一的战略目标;而运作兼容性则是指组成元素在资源、能力要求方面存在某些共同之处。这样,在建设一种新元素时,组织就可以运用由旧元素积累的资源和能力;而新元素在建设过程中也可能创造新的资源和能力,反过来又可为旧元素所用。
3.组织有能力在其内部同时融合各种相对立的组成元素。根据前面的探讨,当组织拥有比较充裕的资源、双元型成员以及合理的结构时,就有能力将相对立的组成元素融入同一组织。由于下文还要着重论述双元型组织成员以及合理的组织结构在双元型组织建构中的作用,这里仅探讨资源的充裕性。尽管有一些机制(如小企业高管团队的行为整合)可以减缓资源稀缺对于构建双元型组织的限制,相关的实证检验还是表明:当企业规模比较小,资源供应比较紧张时,悖论组成元素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Lubatkin等(2006)针对139家中小企业的研究显示,资源充裕程度与企业的双元性倾向正相关。换言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源越稀缺,组织双元性就越低。Ebben和Johnson(2005)采用两个分别包括144和200家私营小企业的样本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与同时追求效率和柔性的小企业相比,单纯追求效率或柔性的小企业绩效更好。[4]
三、双元型组织的构建方式
在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以后,组织构建双元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那么,如何构建双元型组织呢,或者说,构建什么样的双元型组织呢,学者们先后提出了结构型双元、情境型双元和领导型双元三种类型。下面,我们来阐述这三种类型的双元,界定其内涵,并剖析结构型双元和情境型双元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境。
(一)结构型双元
结构型双元是指将相对应的组成元素(如探索与开发、渐进式创新与突变式创新)放在不同的组织单元中。Duncan(1976)最先使用组织双元性这个词,并指出要想获得长期成功,组织就必须考虑分别用于启动创新和执行创新的双重结构(dual structures)。[16]按照他的观点,双元性表现为组织必须根据创新过程所处的阶段来调整结构,有机式结构用于探索,而机械式结构则用于开发。可见,Duncan(1976)提出的是一种时间上分离的方案。后来的学者一般不认为时间上分离的方案属于双元策略。Tushman和O'Reilly(1996和1997)提出了空间分离型双重结构,即同时在不同的空间设置彼此相异的结构性机制,以应对对立性组成元素所提出的竞争性要求。许多学者阐述了结构性机制的具体类型,包括准结构(如Brown和Eisenhardt,1997)和复杂结构(Sheremata,2000)等等。
结构型双元一般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组织的最高领导根据组成元素的特征来决定组织结构,并负责对空间上分离的结构进行整合。除组织的高层领导和子结构的关键负责人必须具备双元型思考和行为能力以外,其他员工一般不必具备双元条件,而只需根据专业分工的原则从事某些固定的任务范围较窄的工作。与
跨职能团队、独立小组等形式相比,结构型双元具有两大优点:(1)有利于减少新旧元素间的相互干扰。新旧元素所需的资源、能力、流程和文化一般存在较大的差别,如果放在同一个运营子结构中,就会产生破坏性冲突或者导致一方主导另一方的局面。(2)有利于快速获得学习效应。各个子结构只负责开展专业化业务,可以确保资源的集中投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当然,结构型双元也存在明显的缺点。首先,子结构的本位意识较强。结构划分容易催生狭隘的观念和子结构间缺乏联系甚至形成对立的状态,这也是导致很多结构型双元最终失败的原因。很多大公司,包括不列颠美洲烟草公司、皇家太阳联盟公司、英国航空公司等,为了培育新业务,在互联网兴起时组建了许多内部创业单位。但由于与公司的主营业务之间缺乏联系,那些新创业务单位最终陷入了孤立,与公司的战略失去了相关性(Campel、Birkinshaw、Morrison和Batenturg,2003)。其次,协调成本较高。为了增强子结构间的联系,组织必须确立共同的愿景,建立基于整体的激励机制,促进子结构间的正式与非正式沟通,并设立专门的管理职位负责协调那些异质性子结构和解决它们之间的冲突。这样的制度安排意味着额外的管理成本。如果新旧元素替代性极强或差异性显著,就不宜将它们放在同一运营单位内,最好把它们分别放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结构中,因为把替代性极强的新旧元素放在同一运营单位的做法会促使管理人员做出取舍型决策。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人们在面对收益时倾向于采取厌恶风险的行为。一般来说,决策者会把发展重点放在短期收益比较明显的活动上。由于运营单位的成员积累了较多的促进旧元素发展的技能,又由于在旧元素上的投资收效较快,选择旧元素有利于提高决策者的短期利益,因此,通常是旧元素抢占了新元素的发展资源。把差异性显著的元素放在同一个运营单位将大大加大决策、执行方面的复杂性。根据弗洛伊德
(二)情境型双元
Gibson和Birkinshaw(2004)正式提出了情境型双元的概念,认为情境型双元是指在整个业务单位范围内同时展现一致性(alignment)和适应性(adaptability)。[2]情境型双元有两大实施要素。首先,要求包括一线工人在内的全体员工具有某种双元性。Birkinshaw和Gibson(2004)区分了双元型员工的四种行为:一是保持主动性,并对工作范围之外的机会保持警觉;二是注意合作,寻找机会与他人合作;三是喜欢中介人角色,经常试图构建内部联系;四是通常能够并乐意承担多项任务。他们还归纳了双元型个体的三种共性:(1)为了组织内部更大范围的利益,主动承担本职工作以外的任务;(2)能力强并受到充分激励,常常不经上级许可或支持就能自发采取行动;(3)追求与业务总体战略相一致的新机会。[17]其次,组织要营造适当的情境,鼓励个体在一致性和适应性这两种相互冲突的需要之间自主地分配时间,以激励员工充分展现其双元型特征。根据绩效管理和社会支持两大维度,可把组织情境分为四种类型:低绩效管理、低社会支持,低绩效管理、高社会支持,高绩效管理、低社会支持以及高绩效管理、高社会支持。最后一种类型属于高绩效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员工能展现最高水平的双元型行为,业务单位的绩效也最高。
情境型双元有助于激发全体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为组织的发展献计献策,从而能从客观上提高组织发现和把握新机会的能力。但是,情境型双元也有其缺点,具体表现为:(1)人力资本投资大。双元型或有潜力成为双元型的个
体比较稀缺,组织必须支付较高的报酬才能从市场上聘请到这类优秀人才。此外,组织需要对其成员进行系统、一贯的培训,才能保证他们具有多项才能并胜任多项任务。(2)建设周期较长。组织情境,特别是社会支持等软情境,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形成的。比如,组织内部的信任必须经过全体成员长期的良性互动,才可能真正形成。(3)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提高。情境型双元鼓励组织采取自发行动,赋予其成员较大的自主处置权,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任务的程序性和可观察性,并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可能增加组织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Eisenhardt,1989)。情境型双元特别适用于组织识别机会的情境。在非突变式创新的实施过程中,情境型双元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群体协作优势。比如,大野耐一等人在将精益生产理念引入丰田公司的时候,并没有对丰田公司进行结构上的分拆,而是通过加强培训和引入看板管理、岗位轮换、工作丰富化等方式营造了有效的组织情境,使得丰田公司能够同时实现低成本与高度专业化、零库存与物料准时供应、效率与柔性(Adler等,1999)等一系列看似相对立的目标。
)领导型双元 (三
作为组织的关键领导,高层管理者在塑造双元性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18]有些学者强调高层管理者在结构型双元和情境型双元建设中的支持性角色,并认为高管团队内部流程能促进组织的双元性建设(Tushman和O'Reilly,1997),领导团队可通过整合机制来管理由结构分离造成的子结构间的冲突(Smith和Tushman,2005);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领导过程本身就是组织双元性的主要来源。O'Reilly和Tushman(2007)指出,双元性是一种内含在高层领导学习行为中的独特能力,表现为采用可重复的方式重组资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能力。[14]近几年来,研究者开始探讨高管团队同时追求探索与开发两大目标的团队特征和过程。[18]Beckman(2006)强调,高管团队的特征
特别是团队成员以往的工作经历
会影响新创企业的行为。如果创业团队成员曾供职于同一家研发公司,那么,他们对于关键问题有着比较相近的认识,他们所创建的企业主要从事开发活动。高管团队成员如果既曾供职于同一家研发公司又有为其他类型公司工作的经历,那么,他们联合创办的企业在开发和探索方面的表现都会比较积极,体现出较高的双元性,企业增长速度也较快。[19]Lubatkin等(2006)认为,高管团队的行为整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小企业的资源短缺;而且,行为整合程度越高,则企业的双元性倾向就越大。[20]一项针对139家企业进行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他们的观点。
四、双元型组织的构建过程
本文已经初步探讨了双元型组织的适用情境以及三种类型双元的特征。在实践中,组织应该如何处理好上述三种类型双元的相互关系呢,如何运用它们来识别和管理组织所面临的悖论呢,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试图描绘双元型组织的构建过程。在分析、整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将构建过程分为识别和执行两个阶段(参见图1)。我们以能够集中体现阴阳观的太极图表示面临悖论的组织,以太极图的面积表示组织的规模,以太极图的纵坐标表示组织的活力。经过对悖论识别和执行阶段的管理,组织的规模得到扩大(太极图的面积扩大),活力得到增强(纵坐标数值增大)。需要指出的是,识别和执行活动在时间上不是严格分离的,也不存在明确的先后关系,而是相互交织、不断循环的:识别活动的结果指导执行活动,而在
执行中获得的反馈可以促进或修正识别活动。下面,本文重点论述在识别和执行两个阶段组织应该开展的主要活动,并说明组织应该重点注意的管理事项。
1.识别阶段。在识别阶段,组织通过扫描环境来寻找各种悖论,并通过阐释和组织学习过程来判定悖论的性质,进而确定组织解决悖论的具体目标。为了识别和把握机会,组织必须广泛地扫描、寻找并探索组织内外的各种复杂因素。识别活动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信息来源渠道的多寡与畅通性,二是高管的悖论认知能力,三是特定的团队特征和过程。
图1 双元型组织构建过程示意图
为了拓宽信息来源和保证信息畅通,管理者应该承担信息监控者和传播者以及信息系统设计者的三重角色。管理者应该亲自搜寻并传播信息,应该是信息的监控者和传播者(Mintzberg,1973)。作为监控者,管理者为了获得信息而不断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经常与下属进行沟通,主动从各种内部事务、外部事务和分析报告中收集信息;作为信息传播者,管理者必须分享并分配信息,把外部信息传递到组织内部,同时把内部信息传给更多的人。除了本人亲力亲为以外,更为关键的是,管理者必须创造和维持某种组织情境,将扫描、解读、传播信息的活动内化到组织文化和运营流程之中。为此,组织必须设置专门监控顾客需求、竞争对手行动、技术发展态势等外部环境的流程,还必须建设独特的文化,鼓励全体成员进行信息共享,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在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方面,不少优秀的组织探索并发现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Peters和Walterman(1980)研究发现,在优秀的企业中,员工之间的沟通具有沟通方式随意、沟通频繁且深入、具备沟通所需的物质支持条件、设有推动机构和非正式的沟通系统地位突出五个特点。
根据选择性知觉理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态度有选择地解释自己所看到或听到的信息。即便组织成员能够广泛地接触并认识到组织面临的各种悖论,他们仍然会根据自身的认知框架来理解这些悖论。依据弗洛伊德心理学,悖论的张力会使自我产生紧张感,促使人们启动防御机制,即通过限制悖论的另一个元素来降低焦虑,但这样做的效果只是暂时的,最终会酝酿出意想不到的相反结果,从而加大张力。[8]也就是说,人们在面对悖论时会过滤掉与其中一个元素相关的信息,并致力于收集、处理与另一个元素相关的信息。
要想建设双元型组织,企业高管,尤其是CEO,在处理信息时应该具有悖论认知能力,即能够认识、接受并正视组织面临的各种悖论,深刻地理解悖论组成元素间的对立性,同时又能领会这些元素间的协同效应。高管的悖论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来自外界的各种看似对立的信息,有助于他们有效处理组织内部的不同意见。毫无疑问,高管只有具备了悖论式思考能力,才能提出看似矛盾的目标,并从中获得他们期望的收益。例如,丰田生产方式的管理者为他们的组织确立了一系列相对立的目标,如低成本与高度专业化、零库存与物料准时供应、效率与柔性(Adler等,1999),丰田公司在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欣羡的成果。迄今为止,在生产管理方面,全球范围内仍然没有出现堪与丰田匹敌的公司。
当然,具有悖论认知能力的人为数甚少。Westenholz(1993)甚至断言,悖论式思考是一种例外。不过,组织的高管团队可以通过调整团队特征和控制团队过程来
使组织具备双元型认知能力。就团队特征而言,社会经济状况和群体特点等)可以反映认知基础、价值观、洞察力等难以观测的特质变量,并且会影响团队的作用过程。可以预期,人口统计特征匹配得当的高管团队更能感知组织内的悖论。已有研究表明,创业团队在职业经历[19]和任职期限(Peretti和Negro,2006)等方面的人口统计特征会影响组织的双元性。就团队过程而言,鼓励多样性、子系统间保持松散的耦合关系、内部辩论与讨论(Teece,2007),能够促使持不同观点的成员知晓并理解其他成员的观点,而这是引发悖论式思考的三大前提之一(Westenholz,1993)。Lubatkin等(2006)研究发现,通过提高协作能力、改善信息交换质量、促进共同决策等方式来进行行为整合的高管团队,能够广泛、深入地了解并且有效地利用团队的现有显性知识。[20]
2.执行阶段。在执行阶段,组织需要决定如何达到在识别阶段确定的目标,探讨各种可能的路径,并通过分配资源、制定制度、确立组织结构、建设组织文化等途径来保证悖论的组成元素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并且通过整合机制来建立组成元素间的联系,从而获取协同效应。
组织必须选择实现双元性的具体路径。如前所述,在新旧元素替代性极强或差异性显著的情况下,组织应该采用结构型双元;当新旧元素的差异性并非十分突出时,可以采用情境型双元,以充分发挥群体协作优势。路径选择是科学,更是艺术,但组织如果能够认真分析评估各种可选路径,并清醒地认识悖论的本质以及组织所处的情境,那么就能提高成功创建双元型组织的可能性。
在明确了具体路径之后,组织还必须营造支持双元性建设的组织氛围。首先,组织应该确定占据主导地位的明确支持双元性的战略意图。双元性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管理任务,具有潜在的非效率性(Van Looy等,2005),它要求管理者清醒、有意识地平衡悖论的组成元素并处理其中的矛盾,管理过程需要消耗较多的资源,而且不一定能在短期内见效。如果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指导,管理者极有可能回归到以往的管理模式,这无疑会抑制某个组成元素。其次,高管团队应该就双元性建设问题达成共识。如果高管团队不能就战略和愿景达成共识,那么会影响信息交流,导致更多的非生产性冲突,并降低组织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Hambrick,1994);高管团队就会向员工发送许多相互矛盾的信息,这无疑会影响组织发展解决悖论的能力。再者,松紧适中的组织文化有助于增强组织对其成员的控制(Tushman和O'Reilly,1996)。组织文化的紧体现为组织内部形成了受到广泛认可的、对于双元型组织来说至关重要的价值观,如开放性、自主性、主动性、对不同看法和行为的包容性;而组织文化的松则表现为组织应该包容基于共同价值观但同时又能适应不同元素成长的子文化。
对于高管来说,执行阶段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差别化(differentiation)与整合(integration)的关系。这里的差别化是指悖论的组成元素所需的管理理念和组织惯例存在较大差别,这就要求组织在管理流程、人员配备、制度安排等方面有所差异,必须给不同的元素均衡地配置发展资源,以保证每种元素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由于每种元素都存在相对独立的异质系统,因此,这些系统之间有可能产生一定的隔阂和破坏性冲突,而整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方面的隔阂和冲突。这里的整合是指组织在承认差异和冲突的同时,必须努力创造并保持各组成元素之间的
联系,这要求组织将分析层次从元素层次扩展到整个组织,通常的做法是创造共同
的愿景以及加强元素运营系统间的人员互动和资源共享。
通过以上对双元型组织构建过程的论述,我们明确了识别和执行阶段的主要
活动和管理要领,同时也对三种类型的双元在构建过程中可充当的角色及相互关系
有了一定的了解。从三者的相互关系看,领导型双元在三种双元中居于核心地位,
同时三种类型的双元存在较强的互补性。领导型双元贯穿于组织双元性建设的全过
程,它对组织双元性产生直接影响,同时通过培育和管理结构型双元和情境型双元
机制间接作用于组织双元性。情境型双元可用于识别和执行阶段,具有一定的路径
依赖性,但情境型双元要想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领导型双元的支持。而结构型双
元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于执行阶段,但它的作用依赖于领导型双元和情境型双元。
五、小结
本文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要求组织具有某种双元性,
即能够同时实现多个看似对立的目标,构建双元型组织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组织追求
的目标。著名华人管理学者陆亚东教授在中国管理学国际研究学会第三届年会上发
表主题演讲时指出,中国宏观环境的双变(市场结构、制度快速变化)、双强(强市
场、强政府)特征使得组织双元观在中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企业就必须牢固地树立双元经营观。可见,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双元型组织的建
设显得十分迫切。本文的结论应该对相关的实际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
也不乏理论意义,尽管西方已经出现了一些组织双元性方面的文献,但还没有正式
的出版物探讨双元型组织的适用情境以及三种类型双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基于
相关文献初步探讨了这两个研究主题,希望有兴趣的学者能够参与到组织双元性研
究中来。
【参考文献】
[1]He, Z L, and Wong, P K. 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 15: 481-494.
[2]Gibson, C B, and Birkinshaw, J. The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47(2): 209-226.
[3]Venkatraman, N, Lee, C H, and Lyer, B. Strategic ambidexterity and sales growth: A longitudinal test in the software sector[R]. CIP Working Paper, 2007.
[4]Ebben, J J, and Johnson, A C. Efficiency, flexibility, or both? Evidence linking strategy to performance in small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 26: 1249-1259.
[5]Kyriakopoulos, K, and Moorman, C. Trade-offs in marketing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strategies: The overlooked role of market orient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2004, 21: 219-240.
[6]Gupta, A K, Smith, K G, and Shalley, C E. 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4): 693-706.
[7]Burgelman, R A. Strategy as vector and the inertia of coevolutionary lock-i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2, 47: 325-357.
[8]Lewis, M W. Exploring paradox: Toward a more comprehensive guid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5: 760-777.
[9]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 71-87.
[10]March, J G.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action[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 41: 278-287.
[11]March, J G. Rationality, foolishness, and adaptive intellige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27: 201-214.
[12]Shapiro, C, and Varian, H R. Information rules[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
[13]O'Reilly, C A, and Tushman, M L.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4, 82(1/2): 74-81.
[14]O'Reilly, C A, and Tushman, M L. Ambidexterity as a dynamic capability: Resolving the innovator's dilemma[R]. CIP Working Paper, 2007.
[15]Bradach, J. Using the plural form in the management of restaurant chain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 276-303.
[16]Duncan, R.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Designing dual structures for innovation[A]. in Killman, R H, Pondy, L R, and Sleven, D(Eds.).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C]. New York: North Holland, 1976.
[17]Birkinshaw, J, and Gibson, C B. Building ambidexterity into an organization[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4, (Sum.): 47-55.
[18]Raisch, S, and Birkinshaw, J.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Antecedents, outcomes, and moderator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8, 34(3): 375-409.
[19]Beckman, C M. The influence of founding team company affiliations on firm behavior[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4): 741-758.
[20]Lubatkin, M H, et al. Ambidexterity and performance in small-sized and medium-sized firms: The pivotal rol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behavioral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6, 32(5): 646-672.^NU1DA20091028
重要提示:
文档由 文档精灵 上传,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原作者。
范文三:论韦伯组织理论建构中的“合理性”与“档案”——兼及韦伯档案观的双元价值分析
论韦伯组织理论建构中的“合理性”与“档
案”——兼及韦伯档案观的双元价值分析
2瑚撵期:i00垂:0每j0?.?
论韦伯组jlIl理论建构中帕"合理性"与"档案"六 兼及韦伯档案观的双元价值分析
.覃兆刿
内容摘要本文在以"档案双元价值观"的 视角分析韦伯"档案观"的同时.也借韦伯组织 理论中的档案思想回望"档案双元价值观".文 章认为:首先,在韦伯的理论中,"档案"是作为 工具理性的载体,是客观性和实证主义追求的 必然选择;第二,韦伯在组织理论中强调"档案" 要素,是因为其组织的"合理性"体现为以知识 为依据的管理,而档案恰是组织特有的一种元 知识;第三,韦伯组织理论的"合理性"体现出 "技术化倾向",而"精通档案"已被视为一种重 要的行政管理技术;最后,韦伯重视档案的情结 还源出他对历史经验的借鉴.故"档案"二字在 韦伯的组织理论中被强调,实则是其组织理论 建构的逻辑必然,也是其行政组织体系之所以 被称为"理想"的一个重要表征."档案"这一要 素是作为组织管理"非人格化倾向"之体现,作 为"客观化"或"实证主义"管理风格之载体,作 为纯粹理性主义的"工具——目的"的一种"知 识"(信息)与"技术"(工具)的结合而被嵌入这 一
理论的."档案"在韦伯的理论中,可以认为
是一种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相结合的管理 要素,即本文作者所持的"档案是作为行为方式 (工具)和作为对象实体(信息)的双元价值结合 体".
关键词韦伯组织理论档案双元价
值观
关于韦伯对于"档案"的理解,有的学
者曾讨论其所谓官僚体制给档案工作预置了怎 样的环境.',我则希望探究"档案"之所以成为 这种理想组织要素的必然性,即"档案"与其理 想组织模型"合理性"之间的逻辑.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
1920),德国着名管理学家,现代最具生命力和 影响力的思想家,公认的社会学三大"漠基人" 之一.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 织体系"理论(又称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型理论), 这种学说,集中反映在他的《社会组织与经济组 织》一书中,里面的许多概念,范畴和分析成为 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的源泉,韦伯因而被尊为 "古典组织理论之父".他设计了一种被认为 合理的,高效率的最有效组织形式,其特征是: 高度结构化的,具有明确的劳动分工,清晰的等 级关系,通过教育或培训选择成员,详尽的规章 制度,固定的薪金制度,非人格化的相互关系. ?本文为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名称《价值目标与:
伦理重构:档案馆社会化服
务的功能与效能研究》,项目编号:05BTQ016.
警塞甓??囊誊;?雾l:誊?00暑??_-jj囊??妻参羞簟耄善萋囊萎誉i量篷
韦伯认为,只有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 人格化的组织体系才是一种合理的,高效率的 最有效形式,故优于其它形式,适用于各种管理 工作.本文关注的是,在这种"合理性的"(或理 想的)组织模型设计中,韦伯非常明确地强调了 "档案"的重要性.
韦伯认为:"根据全部经验,纯粹的官僚体 制的行政管理,即官僚体制集权主义的,采用档 案制度的行政管理,精确,稳定,有纪律,严肃紧 张和可靠,也就是说,对于统治者和有关的人员 来说,言而有信,??纯粹从技术上看可以达到 最高的完善程度,在所有这些意义上是实施统 治形式上最合理的形式."他进一步指出:只 有"精确,迅速,明确,熟悉档案,持续,保 密,统一,严格服从??(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状 态."继而我们发现,其"合理性"建构中一个 重要的原则便是——"建立行政管理档案原 则".他认为,"行政管理档案制度原则,甚至 在口头讨论实际上就是规则或规章的地方,也 是适用的:至少是预备性讨论,动议和随后的决 议以及形形色色的指示和法令,都用文字固定 下来.档案和官员们的持续运作结合在一起, 就产生了办公机关作为任何现代团体行为的核 心."?
韦伯在其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型中为什么一 定要特别强调"档案"的重要性呢?"档案"与其 "合理性"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呢? 从上面的引述中我们感到,"档案"对于韦 伯的组织理论绝非无足轻重,而笔者在搜寻相
关研究论文时却不无遗憾地发现,"档案"一词 在分析和讨论的相关文章中竞只会出现一至二 次,也就是说,除了引述韦伯原着的"档案"二字 外,没有人着意分析他为什么要将"档案"这一 因素加以强调.
这位凭借其《经济与社会》等着作被称为 "影响过中国绝大部分知识分子"的韦伯,他 在组织理论中如此强调"档案"这一因素而大家 为什么却视而不见呢?
是因为笔者身处档案之区便无端放大了 "档案"在其理论建构中的意义吗?不是.通过 研读我发现,"档案"二字在韦伯的组织理论中 之所以被强调,完全是非常理性的逻辑必然,堪 称其官僚组织体系之所以被称为"理想"的一个 重要表征.
,
一
,在韦伯的理论中,'.档案"是作为工具理 性的载体.是客观性和实证主义追求的必然选 择
韦伯指出:"官僚体制是'理性'性质的:规 则,目的,手段和'求实的'非人格性控制着它的 行为."?
这句话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要引起我们的 注意:"理性","求实"和"非人格性".前述引文 中还有诸如"经验","精确","可靠","言而有 信","保密","持续","固定"等等,其中最核心 的就是"理性".虽然这些概念并非只对应于 "档案"或者不惟"档案"才出现,但我们却可以
揣度到在韦伯的理论中"档案"与它们之间暗藏 的联系.
熟悉韦伯理论的人都知道,他的组织结构 理论其实源出他的社会秩序理论,他对权威的 分析意在说明现代组织应该建设一种合理,公 认的权威性.
"理性"——我们在此可以理解为"合理性" (rationality),是韦伯组织理论重要的学理预 设.在他的理论中,合乎理想是通过"合理性" 来体现的.在他看来,合理性并不表现为事实 的好坏之分,而是存在于是否被人们所认可. 而档案正是这样一种事物,其意义不在于记录 事实的好坏,而在于其记录行为本身的历史客 观性.韦伯对管理问题的评价表现出明显的 "实证主义"倾向,反对对于权威的盲从而倾向 于通过契约,协议产生的法律条文,规章等命令 形式.可见,"档案"的凭证性价值,应合了韦伯 的"实证主义"追求.
尤其重要的是,在韦伯的理论中,"档案"首 先是作为工具理性的载体.
关于"合理性",韦伯曾使用"工具合理性", "形式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等概念来进行分 析.他把社会行为分为"合理性行为"和"非合 理性行为"两大类,其中合理性行为又分为"工
具(目的)合理性行为"和"价值(实质)合理性行 为"两类.在他看来,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 基本一致,价值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基本一 致.而技术的选择便是形式合理性或工具合理
性的运用,且形式是理性的而价值是非理性 的.因此,作为过程的理性化——实质上是形式 (工具)合理性的扩展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 为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分离,以及形式 合理性压倒实质合理性占据社会各领域主导地 位的过程.
在韦伯的理论中,档案还是作为一种重要 的"保密"因素被关注的.在他看来,档案与"职 务机密","专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对组织 "知识和意图的保密",是权力优势的一种体现. 同时,在韦伯的理论中,"文书档案"和"官 员的纪律"是对称的.由于档案记录的"言而有 信",使之成为组织纪律和秩序的基础,因此官 员们才会"倾向于精确的服从".他在论述中 明确地将二者的关系放在一起:"行政管理的文 书档案在实际上十分重要——纪律."而且他 强调,档案作为秩序基础的意义远远高于因此 可能导致的类似"卷阀"所产生的危害,所以他 毫不客气地批判巴枯宁希望"通过销毁文书档 案能够同时铲除'赢得权利'的基础和消灭'统 治"'的想法纯属是"异想天开".
二,韦伯在组织理论中强调"档案"要素.是 因为其组织的"合理性"体现为以知识为依据的 管理.而档案恰是组织特有的一种元知识 1979年,美国管理思想史家丹尼尔?A? 雷恩在《管理思想的演变》中指出:"管理或行政 管理意味着在知识的基础上行使控制."其 实,多年前韦伯早已提出这一观点,并且是关乎 "档案"并作为组织"合理性"的重要指标而提出
的.
韦伯认为,"管理就是意味着以知识为依据 来进行控制,领导者应在能力上胜任其工作,要 依据事实来进行领导??"?,而且,"官僚体制 的行政管理意味着根据知识进行统治,这是它 所固有的特别合理的基本性质."0他认为,"官 僚体制化的行政管理优越性的强大手段是专业 知识"@,因为,理性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由 于"这样的知识和信念,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 何时候都能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 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 计算掌握一切.??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这样 的功效,而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明确地意味着 理智化."@
在韦伯看来,知识又分为"专业知识和实践 知识","官僚体制倾向于通过公务知识,进一步 提高其权力:在公务交往中获得的或者'熟谙档 案的'实践知识".?因为"档案"这一方式的运 用便能积累和提供"经验"和原始数据,能为组 织决策贡献统计分析的结果和事实依据,从而 使决策变得"精确",而这恰是韦伯"合理性"的 追求.他的设想是,"组织内部的专家通过他们 的专门知识再充分利用档案,使得组织有可能 通过精确的计算对未来的事件进行可靠预测, 从而将组织的行为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使其 具有合理性."@
三,韦伯组织理论的"合理性"体现出"技术 化倾向",而"精通档案"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行政 管理技术.
韦伯认为,现代官僚体制有所进展的关键 在于"纯技术上的优势超过其他任何形式."@ 并且,他还深入地观察到,组织的精确性,可计 算和衡量性的优势实际上是建立在一种更加基 础的教术优势——"档案"之上(如果上面的分 析重在档案的知识和信息特征的话,那么此处 的"档案"在韦伯的心中纯然是一种"方式"),所 以在其设计的组织中,"职务执行建立的基础是 档案保存和一个常设的管理班子"凹. 因为组织管理的日常工作大部分与信息的 收集,整理,归纳和方案的提出论证相关,也就 是说,由于档案因素的介入,不仅组织行为技术 化,合理化了,过程也技术化,合理化了.事实 上,这种过程合理化的进程至今仍在延续,对 "档案"因素的强调在管理主义模式或市场化模 式时期已扩张为信息技术与电子化政府.由于 掌握"档案"是一种"行政诀窍"(或称为专业实 践知识),因此可以加强权力,做要"通过负责一
个部门的工作获得有关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档案 资料"?,从而实现"档案和官员们的持续运作 结合在一起".韦伯对这种"持续运作结合"的 形制有非常清晰的描述,认为"现代职务的执行 是建立在文件(案卷)之上——档案保存着原始 文件和草案——和建立在一个各种各样的常设 官员和文书班子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所谓"持 续运作"和"结合",其实是在揭示档案这一要素 的"连续性"和"集合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在 强调档案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同构性",强调
档案与组织及社会活动之间高度的"对应关 系"@.当然,这种"持续的结合""为管理的连续 性提供了基础."@这种强调通过"档案"技术从 而谋求组织系统构成的思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韦伯的系统观.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组 织还在尝试"通过电子技术将组织连结起来"以 及通过"在电脑之间传送档案"?来实现组织资 讯系统功效的改良.
四,韦伯组织理论重视"档案"的历史借鉴 再对韦伯的着作进行更深入的研读我们便 可以发现;他在组织理论中重视"档案"的思想 其实离不开历史的启示.
证据之一:韦伯在对传统组织管理的合理 性成分进行表述时,也是从"实证主义"的角度 出发,他肯定了"古代地中海和近东地区以及中 国和印度的簿记"是一种组织的"合理化形式", 大家知道,"簿记"是古代档案制度的重要形式. 证据之二:韦伯对古代埃及,古代罗马和古 代中国的官僚体制有系统的分析,虽然他认为 新王国时代的埃及,晚期的罗马第一帝国,自秦 以来至当时的中国,或具有强烈的世袭制特征, 或具有强烈的封建制特征,或具有强烈的俸禄 制特征,但他认为,都"显示出官僚体制的很多 典型的特征和影响."?他在讨论的时候,不止 一
次地将古埃及的官僚机构描述为"书记员和 官员"的机构0,强调了记录及其档案化对于提 升组织权力的重要性.的确,在上述这些古代 文明的地区,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注意发挥档案的控制功能.在古代埃及,宰相 便集"最高法官,档案大臣"?等职于一身,不可 谓档案不重要.l3世纪的意大利,已经有人注 意到副本制的记账法,而这种以记录控制为目 的的"帐"就是中国古时所谓的"簿书"或"档 案".后来强调"备忘录,日记账和分类账要编 上号码并注明日期,所有交易的文件都要详尽 完备并永久存档"?.到l8世纪,人们认识到文 档记录得以反映"各种账户之间存在相互联系 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所发生的任何错误也 必然会核查出来予以更正."?可见,"档案"方 式借以维系事物来源联系的特质.,已成为这 些地区古代管理控制措施的功能认识基础.建 立在稳定社会基础之上的先进官僚体制则把档 案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罗马帝国开发了 堪称"全国性"的档案管理系统,罗马人还首创 档案登记系统,后经德英传播到世界.@ 证据之三:韦伯认为,英国的诺曼底国家制 度之所以具有统一性和冲击力,"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于王室的会计制度,"?而会计制度在一定 程度上和"复式簿记制度"分不开,显然也离不 开档案的因素.
可见,档案无论作为组织合理性成分,作为 历久的官僚行政管理传统,还是身处较早受惠 于档案的德国社会,以及档案的"客观性"和"实 证"意义,都或多或少对韦伯的组织理论建构产 生了影响.
五,韦伯"档案"观的"双元价值"分析
在文章结束的时候,我想以愚见"档案双元
价值观"来说明韦伯在组织理论中强调档案的 原因:
由于工具或形式合理性的行动取决于"客 观行动"的期望,这些期望被用作理性追求的 "条件"或"手段",比如处理事物的"客观性", "公正性"就是这种期望.档案作为一种方式将 事物的真相以文字的方式"固定下来",这恰好 符合人们查考事物真相的"客观性"和"实证性" 愿望,所以"档案"首先是一种合于理性的"形 式"或"工具".而形式合理性成为事物判断合 理性的基础,如档案为事后的认知和判断提供 了"凭证",能够为组织运作建设起"言而有信" 的纪律约束和监察纠偏机制.
髫豳事=,|雾簿毒皤誊妻l?亨霉豢冀 实质或价值合理性的行为则取决于伦理 的,美学的和先人为主的意识,臂如,事物的丑 与美,对与错,好与坏都是一种主观预置的价值 判断,因而这种实质合理性基于主观,故不具有 持续的超越时空的合理性特征.关于"档案"实 体信息的度量和价值判断就属于这种情况. 可见,"档案"的出现首先是因为人们需要 这样一种方式,它以工具理性的实现为己任,首 选的是对事物的外脑存贮和凭证性维护功能. 所以,将档案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向社会推广的 过程,是现代管理文明以形式合理性,过程合 理性压倒实质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的一种有效 途径,是作为系统化纪律建设的一种方略,淡
化人情关系或强调非人格化的管理因素而受青 睐的.
"档案"——作为组织的记录和保存,它不 仅具有鲜明的知识属性,还作为一种以信息(知 识)为其用以工具(方式)为其体(即所谓"档案 双元价值")的管理文明的产物,恰能很好地实 现组织"在知识的基础上行使控制"的两相结合 的管理目标.韦伯组织理论中的所谓"在知识 的基础上行使控制"和"技术化倾向",其实是对 知识和技术的并重,"知识"在此可以理解为"信 息","技术"则可以理解为"工具","档案"正是 这种"信息"和"工具"的双元价值结合体. 总之,"档案"这一要素是作为组织管理"非 人格化倾向"之体现,作为"客观化"或"实证主 义"管理风格之载体,作为纯粹理性主义的"工 具——目的"的一种"知识"(信息)与"技术"(工 具)的结合而被嵌入这一理论的.我们完全可 以说,"档案"在韦伯的理论中,是一种形式合理 性与实质合理性相结合的管理要素,是"作为行 为方式(工具)和作为对象实体(信息)的双元价 值结合体".?韦伯在其理想的组织模型中表现 出对"档案"的重视,说明他对档案的"工具价 值"或"技术优势",对档案的"知识属性"或"信 息价值"已经有了十分深透的认识.
韦伯的组织理论,不仅提示我们在现代组 织设计和组织变革中要认真考虑档案因素的恰 当应用,也为论述愚见"档案双元价值观"提供 了弥足珍贵的理论参照,坚定了笔者在档案价 值分析和档案现象解说时所持的这一基本看
法.
?倪丽娟,陈辉:《官僚体制下的文档工作审视》, 《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6期.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7年版,第248页.
?马克斯?韦伯:《支配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范靖宇:《韦伯的政治理念及其启示》,《同济大学 }2001年第l2卷第1期.
????????????????本书编委会: 《世界着名管理学家管理法则全书》(上),中国致公出版 社1998年版,第236,2,273,273,273,239,24l,259,
13,233,236,244,233,250,257,256页.
'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7年版,第324页.
?DanielA.Wren:TheEvolulionofMan.
agemenlFhoughtJohnWiley&Sons,NY.
l979.
??郭咸纲:《西方管理学说史》,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年版,第l70,5页.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三联出版社1998 年版.
?宇红:《论韦伯科层制理论及其在当代管理实践
. 中的运用》,《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3期
?覃兆刿.付正刚:《与社会的同构和对应关系 ——
论档案信息的本质》,《档案与建设》2002年第2 期.
?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第三部,《四项核心 修炼》.
?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第40页.
?马洪孙尚清:《现代管理百科全书》,中国发展出 版社,第8页.
??覃兆刿:《双元价值观的视野:中国档案事业的 传统和现代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22 页.
?泽熙:《东西一水间——现代管理中的文化碰 撞》,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页.
(作者:覃兆刿,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
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访问学者,邮编:430062, 电话:027—88664085,l397l563885)
范文四:基于组织双元性理论和NK模型的技术联盟网络演化动力学模型及其仿真
系 统 管 理 学 报 第 卷 第 期 ,,,,,,,,,,,,, 年 月,,,,, :,,,,,,,,,,,,,, , ,,,,,,,,,,, :,,,,,,,
:::文章编号,,,,,,,,,,,,,,,,,,,,,,,
基于组织双元性理论和 模型的 技术联,,
盟网络演化动力学模型及其仿真
,,, 赵良杰陈 忠
:,;,: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成都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
【】,。 摘要从组织双元性理论的视角出发运用 模型构建技术联盟网络演化的动力学模型仿真回归 ,,
:分析表明技术联盟网络演化是企业在适应外部复杂技 术环境过程中其基于开发和探索行为的组织双元能
。;力与网络自身的共生演化技术环境的复杂性会抑制企业之间二元联盟关系的形成企 业在开发和探索行
、;为之间的平衡程度会影响网络的闭合小世界和异质性特征且上述因素对网络演化的影响还会由于开发行 为
:、:。 的具体模式关系结构或位置嵌入差异而呈现 不同的模式研究结论将为企业进一步理解技术联盟网 络
。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并更好管理技术联盟网络提供一定启示
:;;;;关键词技术联盟网络网络演化组织双元能力模型仿真 ,,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 修订日期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南民族大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 。:,,,,,:,,作者简介 赵 良杰,,,,男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 ,
,:第 期 赵良杰等基于组织双元性理论和 模型的技术联盟网络演化动力学模型及其仿真 ,, ,,,,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导 致以技 现有研究均在一定程 度上难以深入刻画技 ,
。 ,术联盟网络中的企业行为事实上嵌 入技术联盟 术联盟网络为代表的创新网络成为当前技术创新的 ,,,:,网络中的企业存在两阶段行为 第阶段企业如何。 ,, 不少文献指出技 术联盟 网 络 既 主要组织形式,,,,;、, 转移和创造的重要因素 寻找联盟对象其行为往 往采取搜索的方式第 , 是影响知识在组织间扩散,,,,,,,阶段企业如何通过联盟活动完成技术创新 其行为 。 也是决定 企 业 能 否 获 取 持 续 竞 争 优 势 的 关 键
一般通过对知识要素空间或技术创新活动选择配置 ,然而这些研究结 论的得出往往依赖于技术联盟网 ,,,。重组的方式进行 。络是外生且保持不变的假设条件当技术变迁呈现
::现有绝大部分文献均 是在考察企业间横向 ,, 企业 需要随时调整其 高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二元联 盟 关 系 形 成 的 基 础 上 间 接 分 析 网 络 演 化 ,在技术联盟网络中的嵌入 从而在 适应外部技术环 ,,,,等指出只有深入把 握技术联盟网络其整 ,,,,,, ,境变化的同时通 过获取各种信息和资源完成技术
, 才能帮助企业更好 体结构和关系特征的演化规律,创新并提高自身绩效 这就意味着从网络视角关于
。的动态管理其联盟关系 企业技术创新和组织绩效的进一步研究依赖于对技
::,鉴于 问 题 复 杂 性现有研究缺乏考察内生 ,。 术联盟网络演化机制的深入分析和外生机制的交互作用对技术 联 盟 网 络 演 化 的 影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 有 关技术联盟网络动态演 ,响这种交互作用 促使技术联盟网络演化是微观层 。化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组织管
面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其策略行为和宏观层面联盟 《》理领域 的 顶 级 期 刊 于 :,,,,,,,,,,,:,,,:,,,,, ,,,,。网络之间动态耦合作用的涌现过程 《年 月 推 出 专 刊 , ;,, ,,,,,,,,,; ,,,,,:,,, ,,基于 经典论文 的思想组织双元性理论 ,,,:,》。、正如该专刊位特邀主编 ,,,,,,,,,,,,,,,;, ,
近年来正日益成为国际组织管理领域一种新兴的研 ,和 所指出的如何运用新的 理论和方法构建 ,,,,,,。究范式该理论认为组织的行为模式可以归纳为开 ,网络演化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这 将有
,, ,发和探索两类组织要想维持其长期竞争优势就必 助于深入理解网络动态演化的内在机制 深 入理解
,,,, 。 而这种平衡则体现网络在企业行为和创新绩效之间所发挥的作用须在开发和探索之间获得平衡,,,,。 、了组织的双 元 能 力本 文 运 用 该 理 论 构 建 新 的 现有相关研究主要从资源依赖 社 会资本等理
主 要 基 于 两 方 面 原 ,论视角出发从内 生和外生两方面解释了驱动技术 技术联盟网络演化动力学模型
,:,联盟网络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和动力因素 如 表 所 已有实证 研 究 表 明现实中企业的联盟活动 , ? 因
。,、,示总体而言外部环境企业行为及社会嵌入影响 确实存在开发和探索行为 且其对组织绩效具有重
,,,,,,,;,要影响近期不少国内外学者均指出将 组 ,? 企业的各种资源和信息获取 这又 反过来影响企业
。未来的联盟活动尽管这些研究极大丰富了对技术 织双元性理论运用于分析组织间网络是未来进一步 ,,,,,,,。 ,联盟网络演化动力学机制的理解 但鉴于研究理论 深化该理论相关研究的重要方向企业技术创新的复杂过程及其涌现行为导致技 ,:和方法的局限性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术联盟网络演化具有系统复杂性特征经验研究虽
表 不同研究理论视角下技术联盟网络演化动力学化机制梳理 ,, 可揭示技术联盟网络演化的部分规律 但 不足以分 驱动网络演化的 研究理 驱动网络演化的 。 ,析和把握其整体复杂性同时技术联盟网络演化
动 力 学 机 制 论 视 角 微 观 动 力 因 素 ,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往往难以准确获取 这 也导致 内生机制 ,,,实证和案例研究无法系统考察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战略行为 资源依赖理论 企业内部创新探索战略,,,,企业的主导设计战略 。 ,最近几年不 少国内 企业 对技术联盟网络演化的影响,,,,运营行为 交易成本理论 降低议价成本, 运用统计回归 行为 外学者在计算机仿真模拟的基础上,,,,降低协调成本 。 :: 变 量 的 交互作用,,,,,,,分析的手段深入考察多种因素学习行为 组织学习理论 知识的互补和匹配 ,,,,, 这种研究技术路线由于其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社会资本理论 获取基于结构洞的社会资本,,,,获取基于网络闭合的社会资本 正逐渐成为研究组织管理问题 的 一 种 新 兴 研 究 范 网络 ,,,,社会嵌入 社会网络理论 网络的高度交叠性 ,,,,,,,,,,特征 。,,鉴于此本文沿袭这种技 术路线在 运用 ,,式,,网络连通的多样性 ,,,,组织双元性理论和 模型深入刻画嵌入技术联盟 ,, 网网络关系的多样性 , 外 生 机 制 络中企业的两阶段行为基础上 构建新的技术联 ,,,,,,,环境 选择与 权变理论 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盟网络演化动力学模型 并从整体网络视角出发采 ,,,,因素 适应 组织生态理论 环境变化的动态性 ,用计算机仿真和统计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尽 可
系 统 管 理 学 报 第 卷,,, ,,
。创新活动所面临的 个二元决策每个决策有或, ,, 能严谨的考察内生和外生机制中各种前因变量的交
,两种选择且每个 决策的绩效不仅受到自身也受到 ,互作用对技术联盟网络演化的影响 从 而为企业进 ::。其他 个决策选择或 的 影响一 旦企业对 , , ,, 一步理解技术联盟网络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并更好管 ,个决策都做出选择就会构成一个位的字符串, ,, 。理技术联盟网络提供一定启示 或,,…,,:,:,字符 ,, , ,,,,,, ,, ,,,,,,? ?
。 表 示 企 业 对 技 术 创 新 活 动 的 一 个 选 择 配 置, 串基本模型 , 而 模型 中 基 因 组 的 适 应 度 则 被 隐 喻 为 组 织 绩 ,,
,假设企业在时刻所采用的技术创新活动选择 ,,效模型及其在本文中的应用,〃, ,,
,,,,提 出的原始 模型用于描述 生,,,,,,,,,, , ,
,物基因的演化其中参数 ,为基因组中等位基因总 , 配置为 该 配置所对应的企业绩效水平为 ,,,显 ,,, , ,,,种选择配置就分别对应种绩效企业不:然共数参数 , 为基因间的互动程度或上位互动数 ,, ,?
::。断通过寻找重组选择配置提高自身绩效 :。基因组的整体适应度等于 个等位基 , , ,,, ?
,因适应度的平均值而每个等位基 因的适应度又取 技术联盟网络演化动力学机制刻画,〃,
决于其自身基因状 态 以 及 影 响 该 基 因 的 其 他 个 , 本文模型所刻画的技术联盟网络演化动力学机 。等位基因的状态一般假设每个等 位基因具有两种 :制主要由五方面构成 ,,, ::,可能状态 或 故 每个等位 基 因 存 在 种 状 , ,,::::企业寻找重组技术 创新活动选择配置的 ,。态同时假设每个 等位基因在每种状态下的适应度 ,,,,。 , , 行 为 机 制基 于 和 文 献 ,,,:,,,开发和探索,,,,都为区间内的随机赋 值 那 么 每 个 等 位 基 因,, ,中的思想本文对开发和 探索行为的隐喻如表 所, ,,, , ,存在种可能的适应度而基因组则存在种可,, 。,示假定在任意时 刻企 业 以 概 率 采 取 开 发 行 ,,
。,,能的 适 应 度 这 些 适 应 度 恰 好 构 成 一 个 凹 凸 不 平 为以概率采取探索行为因此 值的大小体 ,,, ,
,现了企业在开发和探索行为之间的平衡程度 即 组 ,::的适应度景观 个 体 基 因 组要想朝高适应度的 。,织双元能力值趋向于则 为开发主导型技术联 , ,,方向 演 化 就 必 须 在 景 观 中 采 取 搜 索 的 方 式 进 行 ,,盟网络值趋向于则为 探索主导型技术联盟网 ,,,,,,“”,爬 山 其 中 局 部 搜 索意味着个体每次仅随机 。,络鉴于有实证研究表明 企业搜索联盟对象方式与
,,,,:改变 ,个 等 位 基 因 中 某 一 个 基 因 状 态 要 么 从 , , 网络嵌入的多样性有关本 文进一步构建了 种 ,
:,::,:,用符号表示见表关系嵌入 变为 要 么从 变为 如果 改变后的基因组适 , ? ,,, ,开发行为模式
;,应度提高则保留 该 新 基 因 组 否 则 基 因 组 的 状 态 式开发意味着企业倾向于与曾经有过联盟合作的企。 ,不变当 个 体 搜 索已 无法 继续提高自身适应度 业继续建立联盟关系 这 种关系反映了组织之间的 信,,;时 其 基因组状态 不 再 发 生 改 变 此 时 个 体 演 化 进 结构嵌入式开发意味着企业从曾经有过联 盟? 任
。::,入稳定均衡状态 邻居中搜索新的联盟对 象关系企业的现有合作者
“” 这也体现了社 会网络形成过程中的 三 角闭合机本文之所以将 模型用于刻画技术联盟网络 ,, ,,,,;“”位 置 嵌 入 式 开 发 则 体 现 了 结 构 趋 同 性中的企业行为是因为有学者对基于专利引用的技术 ? 制
,联盟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可以 视为一个在技术 ,思想即处于技术联盟网络中相似位置的企业之
,,,,,,,间更容易建立联盟 文 献 中对美国通信行业技 ,,,景观上的重组搜索过程这与 模型的基本思 ,,
,术联盟网络演化的实证研究发现 企业在搜索联盟 ———“基因在适 应度景观上利用基因组重组搜索 想。对象的过程中存在这种行为 。 ,,”,提高自身适应 度 非 常 类 似与 文 献 一 致 ,,,,,
本文将 模型中的参数 隐 喻 为 企 业 进 行 技 术,, ,
表 企业寻找创新选择配置的开发和探索行为机制总结 , 探索行为 采取局部搜索方式自己寻找一个能够提高自身绩效水平的新创新选择配置 开发行为 通过联盟活动模仿学习比自己绩效水平高的联盟合作对象的新创新活动选择配置
:::在曾经建立过联盟关系的企业中搜索一个旧联盟对象 , , ,关系嵌入式开发行为 :::结构嵌入式在曾经建立过联盟关系企业的现有联盟合作者中搜索一个新联盟对象 , , ,具体模式 ::: 位 置 嵌 入 式 在与自己所处的技术联盟网络位置相似的企业中搜索一个新联盟对象 , , , , ,::边操作即只能 向某个绩效更高的企业 ,,,,::::企业双方同意建立技术联 盟关系 连 边和 ,, ,,
::。 单方面取消技术联盟关系 断 边机 制如果企业,, 提出次双边合作的请求而最终能否建立联盟关 , , ,,在时刻以开发行为 的 方 式 寻 找 创 新 选 择 配 置 则 , ,,系则与双 方 的 绩 效 水 平 比 值 有 关 即 双 方 以 ,, ,,
。的概率成为联盟伙伴 同 时假设在任意时刻企业单 ,,,与文献中的研究一致假 设其只能进行 次连,,,
,:第 期 赵良杰等基于组织双元性理论和 模型的技术联盟网络演化动力学模型及其仿真 ,, ,,,,
方面是否取消联盟关系也与彼此双方的绩效比值有 研究方法 , ,,:关即对于企业其在时刻的任一联盟合 作者邻,, , ,::::,居如果则企业 肯定在时刻 ,,,,, ,,, ,,,,,,,?,〃, 网络测量指标选取 , ,,? ,,则 , ::。 刻画技术联盟网络 演化的网络指标作者, ,,, ;的联盟合作者如果 , 继续成为企业,,,,,
所采取的刻画技术联盟网络演化的网络指标均来自 企 业联盟合作者的概 在时刻继续成为企业, ,,,,,, 。,,率为显然企业 其在 近年来联盟网络的相关实证研究 , , , , , 的绩效越低于企业,,, ,,具 体选取, , ,, ,, ,, ,
、、:网络平均联通度平 均加权聚集系数网 络效率 平 时刻被企业单方面取消联盟关系的概率也就 ,,,,
:、、。,均最短路径小 世界系数度分布异质性和网络中 越大由于本文是将适应度隐喻为绩效 因 此这种
,,,,。 ,,,心性这个指标与文献 中 一致小 世界系数 。,,,连边和断边概率也体现了组织生态理论的思想
计算方法是最终均衡状态网络其平均加权聚集系数 ::。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选择配置更新机制在 ,
与网络效率的乘积再除以与该网络相同平均联通度 ,某一时刻企 业更新 自 身 技 术 创 新 活 动 选 择 配 置 ,
。的随机网络其平均聚集系数与网络效率的乘积为 :分种情况,
,避免随机网络生成过程中的随机性影响 本 文每次 :,:如果企业采取探索行为以概率则 ? ,,,,
,生成个与该网络相同平均 联通度的随机网络 再,, :采用局部 搜 索 方 式 随 机 改 变 个 决 策 中 某 一 状 ,
取这个 随 机 网 络 其 聚 集 系 数 和 网 络 效 率 的 平,,:,, 态要么从变为要么从变为找到一个新选,,,, ′,′, 择配 置 ,, 该 配 置 所 对 应 的 绩 效 水 平 为 如 果 。,均值 , , , ,,::。 企业在时刻否则 刻画结构趋同性的 网络指标当企业采取的配置更新为 , ,,,,,,,, , ,
′, , ′, ,,,位置嵌入式开发模式时 它将在与自己所处技术联 ;其在时刻的配置依然为 ,,,,,
。 盟网络位 置 相 似 的 企 业 中 搜 索 联 盟 对 象与 文 献 ::如果企业采取开发行为以概率且不为 ? ,,
,孤立点则根据表 中某种具体的开发模式搜索到 ,,,::, 中一致本文 采用 来 刻画 ,,,,,,,,:,:,,,,,,,:,一个最高绩效水平的企业其对应 的绩效为 如 ,,,每个企业所处技术联盟网络的个体中心性特征 而 ,,果同时存在多个相同最高绩效水平的企业 则 任选 企业和之间的结构趋同性程度则等于这个 ,,,, , η,,。:。则企业其中一个如果 向 企业 提出建 企业中 值较小的除以 值较大的易知的 ,,,,,, ,, η, , ,,, , ,,,,,,范围在之间越大说 明企业和之间的::立技术联盟关系的请求企业则根据中的连边 ,,,,, ,, ,η。机制决定是否同意建立联盟关系 如 果企业不同 , ,结构趋同性程度越高即 个企业所处技术联盟网 , 络,,;意企业在时刻的选择配置依然为如果企 ,,,,,。的位置越相似 , 将模仿 仿真设计,,〃, ,业在时刻,, , 同意则企业的配置 , ,,,,,,,学习 与文献 ,,, ,, 中一致本 文假设有限理性的 设技术联盟网络规模为 保持不变且 , , ,,, 。 , , ,:网络中允许存在孤立点 每次仿真过程为 ,企 业在模仿学习企业的配置时存在一定偏差 令 ,, ::。 ,, 初始 化 阶 段根 据 文 献 中 所 提 出 的,,,企业模仿学习创新活动选择配置中每个决策正确的
。 机制生成初始技术联盟网 络采 用 该 机 制 主 要,,, ,概率为则 其 能 够 完 全 模 仿学 习联盟合作者其配 θ, 、 ;是因为 网络同时具有网 络度分布异质 性小世置的概率为 ,,, θ
界以及社群结构这 种社会网络普遍拥有的网 ,络结构::如果企业采取 开 发 行 为 以 概 率 且 为 ? , , ,,,,,,,特征孤立点则其将在 技术联盟网络中随机搜索某个企 而 且 该 网 络 的生成机制简单只 需 一个控
———。,制变 量连 边 概 率 同 时本 文 构 造 ,,,,,业作为联盟对象再 根据情况 中的描述进行联盟 ?
个网络矩阵分别记录企业曾经建立过联盟关系的对 。关系建立和学习 、。象组合企业每一时刻联盟合作的对象组合 所有企 ::。 网络路径依赖特征鉴于不少学者发现联 ,,业均位于同一个绩效景观上 而初始绩效景观以及 “盟网络在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中存在典型的 路 径依 每个企业初始状态时的创新活动选择配置均是当 , ,,,,,,,”,、特征本文用 初始技术网络的平均联通度 赖。值随机给定后随机生成 模型中其它参数值也是在 小世界系数和匹配系数来刻画这种路径依赖特征对 ,,初始化阶段随机给定 如当时说明企业将采 , ,,。技术联盟网络演化的影响 。取关系嵌入式开发模式所有仿真参数取值范围及 ::。 ,,外部技术环境复杂性特 征与文献 中 ,,,:相关说明如下 ,的研究一致本文将 模型中的参数 用于刻画 ,, , —连初始技 术 联 盟 网 络 生 成 机 制 中 的 ,,, ,,, ,,外部技术环 境 的 复 杂 性 特 征 值 越 大技 术 环 境 , ,,,边概率参数取值,,,,,,,,,,,,,,, 。的复杂程度就越高
系 统 管 理 学 报 第 卷,,, ,,
—企业技 术 创新 活动 配 置所需进行决策 的 , ,,,文献中一致假 设企业如果在仿真最后 期的 ,,, ,总数参数取值 , ,,,,选择配置均未发生变化 则定义该企业处于稳定均 —,外部技术环境复杂程度 参数取值, 。,衡状态在每次仿真过程中 本文同时假设如果网 ,,, , , , ,, ,络中有以上的企业都 处于稳定均衡状态 则 该 ,,,—,开发和探索平衡程度 参数取值, ,技术联盟网络演化也处于稳定均衡状态 此 时仿真 ,,,,, ,,, ,,, ,,, ,,, 。将终止
—,,,开发行为模式参数取值 , , , ,
结果分析 , —,企业模仿学习能力参数取值 θ θ ,,(,
::。网络演化阶段每个 企业在每一时刻均同 ,、各变量 的 均 值 标 准 差 和 相 关 系 数 如 表 所 , :步更新自己的创新活动选择配置和联盟对象 。 ,示为深入 分 析 变 量 的 交 叉 效 应 一 方 面 对 自 变
;计算技术联盟网络中每个企业的 值 ? ,, ,;量进行了中心化 处 理 从 而 避 免 多 重 共 线 性 影 响 每个企业均分别以概率 和采取开发? , ,,, 。 另一方面则采用层级回归来进 行 相 关 检 验回 归 。 ,和探索行为如果采取开发行为则 根据 节中 ,,, 。 分析结果如表 所 示由 于 刻 画 了 种 开 发 行 为 , , 。连边机制决定企业双方是否最终建立联盟如果之 ,模式 为 对 比这些 模式对技术联盟网络 演 化 影 响 ,前这个企业从未建立过联盟关系 那 么还应同步 ,,::。 的差异 本 文引入 个虚拟变量 见 表 虚 拟 变 , ,;更新企业曾经建立过联盟关系的网络矩阵 “”量 结 构嵌入式开发模式 意 味着当仿真参数 , , 每个企业 根 据 节 的 配 置 更 新 机 制 进 行 ? ,,, ,;“时该值取 否 则 取 虚 拟 变 量 位 置 嵌 入 式 开 , ,,;创新活动选择配置更新 ”,发模式 意 味着当仿真参数 时该值取 否 则,, , ,
,,“”取 故 在回 归 分 析 中 关 系 嵌 入 式 开 发 模 式 被 每个企业 根 据 节 的 断 边 机 制 单 方 面 取 ,? ,,,
;消与某些技术联盟旧合作者之间关系 。 当作基准参考组同 时 由 于 本 文 更 关 心 不 同 开 发
,模式在不 同 条件下彼此之间的差异 因 此 回 归 分 分别更新记录企业每一时刻联盟合作对象 组?
; 变 量 与 开 发 模 式 之 间 交 叉 效 合的网络矩阵 析主要考察其他前 因
,应的差异 直接放 入回归模型中的上述 个 虚 拟 , 更新节所有刻画技术联盟 网 络 动 态 演 ? ,,,
“”。化的六种网络统计指标 变量和刻画网络 路 径 依 赖 特 征 的 个 变 量 则 是,
。 ::。 扮演控制变量的 角 色为 更 加 直 观 分 析 这 种 交 叉 仿真设计的有效性 控制为保证仿真设计 ,
,,。 效应 本 文用 软件绘制了回归分析交叉效 的有效性本 文 采取 全因子 实验设计的技术路 线,,,,,,
、,由于仿真参数 和分别有种取值以及种 ,。 ,,,,, , ,,应图 如 图 所示所 有 回 归 模 型 中 样 本 量 都 足 ,
,共存在种可能情 ,×,×,×,,,,,::,开发行为模式够大 个 根 据 中 心 极 限 定 理 可 以 认 定 样 ,,,,,
,,每 种情况下做 次仿真共 运行 次 仿 ,,, ,,,,, ;本服 从 正 态 分 布 各 变 量 的 最 高 方 差 膨 胀 因 子 况
,。 所有仿 真均在 的环境中实现由于 ,,,,,,,,, 真::,,均 远小于 这 说 明 变 量 之 间 的 多 重 共 线 ,,,,,,模型中的搜索问题属于 难 题企 业 在 绩 效 ,, ;,,,性并不 严 重 统 计 检 验 量 均 在 附 近 这 说 ,,, , 景观上搜索能否达到稳定均衡状态取决于企业是否,,明 回 归模型中残 差 与 自 变 量 相 互 独 立 满 足 误 差
。 ,已经爬到景观中的某个局部高峰鉴于此本 文与 ,。项独立性条件 故 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
表 仿真变量的均值 、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 变量 均值 标准差 , , , , , , , , , ,, 技术环境复杂程度 ,,,, ,,,, ,,开发和探索平衡程度 ,,,, ,,,, ,,,,, 初始状态网络平均联通度 ,,,, ,,,, ,,,, ,,,, ,,初始状态网络小世界系数 ,,,, ,,,, ,,,, ,,,, ,,,,, ,,,, ,,初始状态网络匹配系数 ,,,,, ,,,, ,,,, ,,,, ,,,,,,,,, ,,,,,, ,,,,最终均衡状态网络平均联通度 ,,,, ,,,, ,,,,, ,,,,, ,,,,,,,,, ,,,,, ,,,, ,,,,,,最终均衡状态网络小世界系数 ,,,, ,,,, ,,,, ,,,, ,,,,,,,,, ,,,, ,,,,, ,,,,,, ,,,,,, ,,最终均衡状态网络平均聚集系数 ,,,, ,,,, ,,,,, ,,,,, ,,,,,,,,, ,,,,, ,,,,,,,, ,,,,,, ,,,,,, ,,,,最终均衡状态网络效率 ,,,, ,,,, ,,,,, ,,,,, ,,,,,,,,, ,,,,, ,,,,,,,,, ,,,, ,,,,,, ,,,,,, ,,,,,,最终均衡状态网络中心性程度 ,,,, ,,,, ,,,,, ,,,,, ,,,,,,,,, ,,,,, ,,,,,,,,,,,,,,,,
,,,,,, ,,,,,, ,,,,,, ,,最终均衡状态网络度分布异质性 ,,,,, ,,,,, ,,,,, ,,,,, ,,,,,,,,, ,,,,, ,,,,,,,,, ,,,, ,,,,,,,, :。 ,,注 样 本量为 ,,,,,表示 ,,,,表示 ,,,,双 尾检验, ,,,, ,,
,:第 期 赵良杰等基于组织双元性理论和 模型的技术联盟网络演化动力学模型及其仿真 ,, ,,,, 表 回归结果分析, 因变量 网络异质性特征 网络小世界特征 网络闭合特征 自变量 平均加权 网络小世 网络中心性 度分布异质性 网络效率 平均联通度 聚集系数 界系数 ,,,,,,,,,,,,,,,,,,开发和探索平衡程度 ,,,,, ,,,,, ,,,,, ,,,,, ,,,,, ,,,,, ::::::::::::,,,,,, ,,,,,, ,,,,,,, ,,,,,, ,,,,,,, ,,,,,, ,,,,,,,,,,,,,,,,,, 结构嵌入式开发模式组织双 ,,,,,,,,,,,,,,,,,,,,,,,,,,,,,, 元能力 :::::::::::: ,,,,,,,,,,,,,,,,,,,,,,,,,,,,,,,,,,,,,,,,, ,,,,,,,,,,,,,,,,,,位置嵌入式开发模式 ,,,,,, ,,,,, ,,,,,, ,,,,,, ,,,,, ,,,,,
::::::::::::,,,,,,, ,,,,,, ,,,,,,, ,,,,,,, ,,,,,,, ,,,,,,,
,,,,,,,,,,,,,,,,,,技术环境复杂程度 技术环 ,,,,,, ,,,,,, ,,,,,, ,,,,,, ,,,,,, ,,,,,, 境特征 :::::::::::: ,,,,,,, ,,,,,,, ,,,,,,, ,,,,,,, ,,,,,,, ,,,,,,,
,,,,,,,,,,,,,,,,,,技术环境复杂程度 ,,,,,, ,,,,,, ,,,,,, ,,,,, ,,,,,, ,,,,,, ×
结构嵌入式开发模式 ::::::::::::,,,,,,, ,,,,,,, ,,,,,,, ,,,,,, ,,,,,,, ,,,,,,,
,,,,,,,,,,,,,,,,,技术环境复杂程度 ,,,,, ,,,,,, ,,,,, ,,,,, ,,,,,, ,,,,,, × 位置嵌入式开发模式 ::::::::::::交叉 ,,,,, ,,,,,,, ,,,,, ,,,,,, ,,,,,,, ,,,,,,, 效应 ,,,,,,,,,,,,,,,,,,开发和探索平衡程度 ×,,,,, ,,,,, ,,,,,, ,,,,,, ,,,,, ,,,,, 结构嵌入式开发模式 ::::::::::::,,,,,, ,,,,,, ,,,,,, ,,,,,,, ,,,,,, ,,,,,, ,,,,,,,,,,,,,,,,,,开发和探索平衡程度 ,,,,,, ,,,,, ,,,,,, ,,,,,, ,,,,, ,,,,, × 位置嵌入式开发模式 ::::::::::::,,,,,,, ,,,,,, ,,,,,,, ,,,,,,, ,,,,,, ,,,,,,, ,,,,,,,,,,,,,,,初始网络平均联通度 ,,,,, ,,,,, ,,,,, ,,,,,, ,,,,, ,,,,, ::::::::::::,,,,,, ,,,,,, ,,,,,, ,,,,,, ,,,,,, ,,,,,, ,,,,,,,,,,,,初始网络小世界系数 路径依,,,,, ,,,,,, ,,,,, ,,,,, ,,,,, ,,,,,,
赖特征 :::::::::::: ,,,,,,,,,,,,,,,,,,,,,,,,,,,,,,,,,,
,,,,,,初始网络匹配系数 ,,,,,, ,,,,,, ,,,,,, ,,,,, ,,,,,, ,,,,,,
::::::::::::,,,,,, ,,,,,, ,,,,, ,,,,, ,,,,,, ,,,,,,
,,,,,, ,,,,, ,,,,, ,,,,, ,,,,, ,,,,, 调整后的 回归模 , 型评价 ,,, ,,,,, ,,,,, ,,,,, ,,,,, ,,,,, ,,,,, 指标 最大值,,, ,,,,, ,,,,, ,,,,, ,,,,, ,,,,, ,,,,,
,:;表示表表注 样本量为 截距未列示 ,表示, 示,示 ,双 尾检验 ;表中回归 ,(,,(,,,,,,,,,,,? ,,,,,? ,, ,,,,,? 系,, , ,, ,,,
,, 括号中数值为 ,检验值 ,,, 为 ,,,,,,,,,,,,统计检验量 , 数均为标准化回归系数
图 回归分析交叉效应图 ,
系 统 管 理 学 报 第 卷,,, ,,
,前因变量对技术联盟网络闭合特征的影响合考虑了网络效率和网络平均加权聚集系数因此以 它,〃,
,网络闭合理论认为网络闭合特征反映了组织之 作为因变量更能直观考察各种前因对技术联盟网 络小,间紧密联系的程度指出网络密度是刻画网络闭 ,,,,。,世界特征形成的影响交叉效应表明对于开发 主导型,,,,。合特征的主要指标对于固定规模的整体网络 而 ,技术联盟网络而言采取关系嵌入式开发模式 更有助
,,言平均联通度 则能近似替代网络密度因 此本文用 。,于增加网络的小世界特征这一结论有些违 背直觉
。,平均联通度刻画网络闭合特征表说明尽管开发 ,,“”因为按 照本文模型基 于三 角闭合机 制的 结构嵌入
,行为与网络闭合特征之间呈现正向关系但不同开发 ,式开发模式似乎更有利于网络小世界特征 的形成为
::。模式的影响则存在显著性差异对 于开 , ,,,,,, ,什么会出现上述有趣的现象结合前因变 量对网络平::,发主导型技术联盟网络值越大而言与其他两种, , ,均加权聚集系数和网络效率的回归分析容易发现与,模式相比位 置嵌入式开发更有利于上述特征的形 ,关 系嵌入式相比结 构嵌入式开发模式 降低了网络平,成这是因为该模式在使得企业拥有更多新联盟合作 ,均加权聚集系数的同时也促进了网络 效率但由于此 :者的同时又最大限度的抑制了网络小世界特征见图 :时网络平均联通度也大幅度增加 见 :,这有助于加强技术联盟网络中各个企业之间的联 ,:,图因此 网络闭合特征的增强会抑制网络小世界 ,,。系从而提高网络整体的闭合特征但对于探索主导
,,特征从而导致 网络小世界系数反而下降而 关系嵌 ::,型技术联盟网络值越小而言与其他两种模式相 ,
,入式开发模式下的网络小世界系数则呈现上升的趋 比结 构嵌入式开发则更有助于网络闭合特征的形
。,。,势对于探索主导型技术联盟网络而言结构嵌入式 开成同时关系嵌入式开发模式导致企业倾向于加强
。, ,发模式则更有助于加强网络的小世界特征同时技与旧合作者之间的联盟关系从 而与另两种模式相
,,术环境的复杂性对网络小世界特征形成的影响则 与开比其平均联通 度的增加幅度最小这也从一个侧面
。:,验证了本文仿真模型的正确性 发的不同模式有关当企业采取关系嵌入式开发 模式时
;,网络小世界特征随着技术环境复杂性程度的 增加而减弱技术环境越复杂创 新活动的可分解程度就越
, 当 企业采取非关系嵌入式开发模式时特别是结构嵌,。 低企业也就越 难依靠联盟进行协同创新回归结
,入式开发模式网络小世界特征则随着 技术环境复杂性:,果清晰的验证了这一事实 在不同开发模式下 技术
。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强 ::环境复杂程度 值 的 增大均 会 显著抑制技术联 , , 结论对 于 开 发 主 导 型 技 术 联 盟 网 络 而 言,,, 盟网络闭合特征的形成 这说明技术变迁所呈现的
企业采取关系嵌入式开发模式更有利于技术联盟网 络复杂性特征不利于企业增强彼此之间联盟合作的紧
;小世界特征的形成 对 于探索主导型技术联盟网 络而,,,。密程度这 也 与 文 献 中 的 实 证研究结论一致,,
,言企业采取 结构嵌入式开发模式更有利于该 ,,此外图还表明技术环境复杂性的这种负作用也,
。特征的形成 :, 受到不同开发模式的影响 技术环境复杂程度越高
, 结论当 技 术 环 境 复 杂 程 度 高 时 企 业 采 取企业采取结构嵌入式开发模式更有助于网络闭合特 ,
;,结构嵌入式开发模式更有助于技术联盟网络小世界 征的形成当技术环境复杂程度越低 企业采取位置
;,。特征的形成当技术环境复杂程度低时 企业采取关 嵌入式开发模式则更有助于该特征的形成
。系嵌入式开发模式则更有助于该特征的形成 , 结论对 于 开 发 主 导型 技术联盟网络而言,
前因变量对技术联盟网络异质性特征的影响,〃, 企业采取位置嵌入式开发模式更有利于技术联盟网
;本文用度分布异质性和网络中心性这 个网络 络闭合特征的形成对于探索主导 型技术联盟网络 ,
,指标共同刻画技术联盟网络的异质性特征 该 特征 ,而言企业采取结 构嵌入式开发模式更有利于该特 ,,,、。 反映了企业声誉地 位和势力的分布由 于 不 同 。征的形成
开发模式与其他因素之间交叉效应对度分布异质性 和,结论当 技 术 环 境 复 杂 程 度 高 时 企 业 采 取 ,
,网络中心性的影响完全一致 因此本文只绘制了 结构嵌入式开发模式更有助于技术联盟网络闭合特
。 ,关于度分布异质性的交叉效应图由图 易知无 , 论;,征的形成当技术环境复杂程度低时 企业采取位置
, 是对于开发还是探索主导型技术联盟网络而言无。嵌入式开发模式则更有助于该特征的形成
,论技术环境复杂程度高还是低 企业采取结构嵌 前因变量对技术联盟网络小世界特征的影响,〃,
入式开发模式总是更有助于增 强 网 络 的 异 质 性 特 ,如果网络平均距离短且聚集系数高则该网络就
。征这是因为结构嵌入式开发能驱动企业搜索更多 ,,具有典型的小世界特征实 证研究表明这 种特征对
,,,,新合作者三角闭 合机制和马太效应的双重作用诱 。组织绩效具有促进作用由 于网络小世界系数综 ,,,,“”,发联盟网络演化过程中的 自 我生成现 象这 就
,:第 期 赵良杰等基于组织双元性理论和 模型的技术联盟网络演化动力学模型及其仿真 ,, ,,,,
, ::。::::,促使联盟网络中涌现出一些地位和势力高的企业个核心企业中心节 点对 比图 和技 术环 ,,:
::,。境复杂程度增加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将明显抑制企 从而形成一些类似于网络 的核心企业,,,
,业之间二元联盟关系的形成从而减少网络中核心企 结论无论是开发还是探索主导型技术联盟,
,,业的数量并降低网络的平均加权聚集系数和网络效 网络企业采取结 构嵌入式开发模式总是更有利于
。,率对比图中 分别等于和时的网络随 , ,,,,,,,。增强技术联盟网络的异质性特征 ,着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采取探索行为这也将抑制企业 ,结论无 论 技 术 环 境复杂程度高还是 低 企 , ,的联盟活动从而不利于技术联盟网络涌现出成各种 业采取结构嵌入式开发模式总是更有利于增强技术 ,小集团和核心企业此时网络的平均加权聚集系数和 。联盟网络的异质性特征 ,中心性程度均小于 甚至出现了一些 不参与联盟,,, 组织双元能力对技术联盟网络演化模式的影响 ,〃, ::。::::,活动的企业孤立点对比图和易知当 企,,; ,从以上分析可知组织双元能力是驱动技术联盟 网络业把搜索联盟对象的开发模式从关系嵌入式转变为 ,,演化的重要因素为 更加直观描述这种影响本 ,位置嵌入式时这有助于提高技术联盟网络中各个企 、文利用 软件给出了技术环境复杂程度 开 ,,,;,,, ,,。业之间的合作机率因此会提高网络效率 发和探索平衡程度 以及开发行为模式 取不同仿 , ,
真参数情况下演化均衡状态时技术联盟网络的可视 ,、图表明复杂技术环境组织双元能力和不同 ,
,,化图并计算了每种情况下整体网络结构特征如图, 开发模式的交互作用导致技术联盟网络演化呈现不 。::,所示如果技术环境复杂程度低对于开发主 , ,,,同的模式而不同 网络演化模式下的技术联盟网络 ::,导型技术联盟网络而言当企业采取结构 , ,,,,。整体平均绩效水平也不相同以图中的种网络 ,,::,,嵌入式开发行为时企业联盟活动活跃因此 ,,,、,,最终涌现出的技术联盟网络无论是闭合小世界还是 演化模式为例由表可知不同网络演化模式下技,
术联盟网络短期或长期的整体平均绩效水平几乎都 ,::,,异质性特征都十分明显见图且网络中存在多,,
。存在显著性差异
:,图 不同组织双元能力下技术联盟网络演化均衡状态时网络可视化图及其整体网络结构特 征,
表 不同情况下技术联盟网络整体平均绩效水平的均值比较 ,
::技术环境复杂程度低 , , ,::技术环境复杂程度高 , , ,,网络短期整体平均绩效:演 化第 期: ,,::网络长期整体平均绩效演 化均衡状态
开发主导型 探索主导型 开发主导型 探索主导型 技术联
技术联盟网络 技术联盟网络 技术联盟网络 盟网络
::::::::,(,,(,,(,,(,, , , , , , , , :: ,关系嵌入式开发模式, ,,,,, ,,,,, ,,,,, ,,,,, , , :: ,, ,,,,, ,,,,, ,,,,, , ,,,,,结构嵌入式开发模式, :: ,位置嵌入式开发模式, ,,,,, ,,,,, ,,,,, ,,,,,, 值 , ,,,,,,,, ,,,,,, ,,,,, ,,,,, 值 , ,,,,, ,,,,, ,,,,, ,,,,, :,::,,注 其他仿真参数设定见脚注 ,每种情况下的样本量仿 真次数均 为 ,,,除 与,两者之间的绩效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 其 余不 同 , ::,,,,, ,,情况下各种开发模式之间的绩效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此时其他仿真参数为 ,,,,,,,,,,,,,每种情况下所有网络指标均为,,, 次仿真的平均值 ,,θ
系 统 管 理 学 报 第 卷,,, ,,
,显然深入考 察这些前因变量对组织个体绩效 。 这种关 系 具 有 多 层 次 特 征技 术 变 迁 的 高?
和技术联盟网络整体绩效的影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 ::,度复杂性将改变组织所处的绩效 适 应度 景 观微
。专文研究的问题 观层面的个体企业和宏观层面的技术联盟网络都需
,,要适应这种景观的变化 这说明企业联盟活动存在 讨论与启示 , :,两种目的提高自身绩效或促进联盟整体绩效 因此 本文在基于组织双元性理论和 模型的技术 ,, 企业必须从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高度去协调和管理
,联盟网络演化模型基础上 重点探 讨各种前因变量 。技术联盟网络
,对技术联盟网络演化的影响 通过 前面的仿真和回 。 这种关 系 具 有 双 向 因 果 特 征微 观 层 面 上 ?
,归分析得到一些 对技术联盟网络管理者较有现实 企业在开发和探索行为之间的平衡以及对具体开发
。指导意义的相关启示 模式的选择直接涌现出宏观层面上企业之间的交互 ::、与传 统 的 资 源 依 赖社 会 资 本 等 理 论 视 角 ,,:作用模式即 技 术 联 盟 网 络 的 整 体 结 构 特 征 见 图 ,不同本文从组织 双元性理论视角对技术联盟网络 :。,反之网络的 整体结构特征又会影响企业在技 ,
,演化动力学机制给出了一种新解释 这 有助于更好 、,术联盟网络中关系 结构和位置嵌入的质量 从而影
。了解技术联盟二元关系的形成企业在开发和探索 响企业利用不同开发模式搜索联盟对象的效率和效
,行为之间的平衡以及采取不同开发模式 都 将促使 ,。 果并最终影响 组织绩效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清
,企业不断搜索联盟对象 从而直接驱动技术联盟网 、晰认识到其在技术联盟网络中的关系 结 构和位置
。 ,络的动态演化因此企业可以凭借基于开发和探 “”,嵌入是一把双刃 剑它 既可能带给企业竞争优势
,索行为的组织双元能力 通过时刻调整自身的联盟 。 ,也可能制约企业发展同时企业必须充分意识到 ,,组合从而实现自己战略意图 适应外部环境并提高 成功的技术联盟网络是企业战略选择和策略行为与
。,。自身绩效事实上正是利用基于开发和探索 网络自身高度共生演化的产物 ,,,
, 行为的组织双元能力对其自身联盟活动进行调整。 这种关 系 具 有 典 型 的 路 径 依 赖 特 征技 术 ?
,通过搜索新合作者并断绝与旧合作者的联盟关系 联盟的初始网络结构特征同样影响最终演化均衡状
进而实现了从一个硬件制造商到全球软件服务供应 ,,态时联盟网络整体结构 这说明初始条件可能导致
,,,,。,商的战略转变由此可见企 业要想获取持续的 技术联盟网络处于某种稳定状 态 从 而 抑 制 网 络 演
竞争优势就必须从组织双元能力和动态技术联盟网 ,,化但回归分析表明 企业能够凭借组织双元能力克
。络的视角去理解和思考 。服网络演化过程中产生的自身惰性 ::本文构建的技术联盟 网络动力学模型能够 ,::本文研究结论也能够 为技术联盟管理者如 ,
、帮助技术联盟管理者深入理解复杂技术环境 组 织 。何干预技术联盟网络演化提供一定的策略启示众
,双元能力和技术联盟网络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 如 ,多研究表明技术 联盟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对于组
。图所示, 织 个体绩效以及 联 盟 整 体 绩效具有重要作 ,,,,,,,,,,,,用但鲜有文章 深入考察前因变量对技术联
,所以联盟管理者并不清楚如何 盟网络演化的影响
,通过对网络演化实施干预的方式提高绩效 而 本文
研究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文献在该方面的不
。,,有学者指出当技术环境复杂程度低时 企业面 足;, 当技术环境复杂程度高时 企 临更多的是开发问题,,,,。 的 是 探 索 问 题本 文 研 究 也 验 证 了 业面临更多
,因为所 有研究结论可以概括归纳为两种 上述观点
,,情况如表所示联盟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 ,
组织双元能力改变技术联盟网 络 演 化 过 程 中 的 闭
、,合小世界或异质性特征 从而使得技术联盟网络朝
着有利于企业自身或联盟生态系统绩效水平提高的 图 复杂技术 环 境 、组织双元能力 与技术联盟网络三 , 者。方向演化 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
,:第 期 赵良杰等基于组织双元性理论和 模型的技术联盟网络演化动力学模型及其仿真 ,, ,,,, 表 不同情况下企业运用组织双元能力干预技术联盟网络演化的策略 , 技术环境复杂程度
低 高
开发主导型技术联盟网络 探索主导型技术联盟网络
技术联盟网络 网络闭合特征 位置嵌入式开发模式 结构嵌入式开发模式
网络小世界特征 关系嵌入式开发模式 结构嵌入式开发模式 整体结构特征 网络异质性特征 结构嵌入式开发模式 结构嵌入式开发模式
,,,,:::,,,,,,:,,:,:,,,,,,,,,,,:,,,:,,,,,,,,,,,,,, 结 语 , ,,
,, , ,,,,,:,,,, ,, ,,,,,,,,,,,,,,,,,, ,,,,,,,,,,,,本文运用组织双元性理论和 模型构建了技 ,, , ,,,,,,,,,,,,,,, ,,,,,,,,,,; ,,, ,,,:, ,, :,,,,,,。 术联盟网 络 演 化 的 动 力 学 模 型仿真回归分析表 : ,, ,,,,,,,,,, ,,,,,,;,,,, ,,,;,, ,,,,,:,, ,:明技术联盟网络 演化是企业在适应外部复杂技术 ,,, ,,,,,:,, ,,,,, :, :,,,,,,,,,, ,:,,,:,,,,,,,,
环境过程中其基于开发和探索行为的组织双元能力 :::,,,,,,,
。,, 与网络自身的共生演化技术环境的复杂性会抑制 ,,,,, , ,, ,,,,,,, ,,,,,,, ,,; :,,,,,,,,, ,;,,
,,,,,,,,,,,,,,,,,,,,,:,,,,;,,,,,,,;,,,,,,, ;企业之间二元联盟关系的形成 企 业在开发和探索
,,,,::::,,,,,,,,: ,,,,,,,,,:,,,,,,,,,,,,,,, 、行为之间的平衡程度会影响网络的闭合 小 世界和 ,,,,,,,, ;异质性特征且上 述因素对网络演化的影响还会由 ,, ,,,,,,,,,,,,,,,,, ,,,,,,,;,,,,,,,,,,,,,,,,,,, ,,,:、:于开发行为的具体模式 关 系结 构或位置嵌入 差 ,,, ,,,,,,,,, :,,, ,,,,,,, ,, :, ,,,,,:,, :,,,
。异而呈现不同的模式后续研究可以在本文动力学 ,,::::,,,,,,,,,,,,,,,,,,,,,,,,
,,, ,: 模型基础上从动 态网络视角深入分析组织双元能 ,,,,,,,,,,,,, ,,;,,,,:,,,,:,,,,,,:,,,,,,,,,,,,,
,,,,:,,,;,,,,,,, ,,:,,,,,,,,,; ,,,,,;,,,;,,:,, , ,, 力对组织个 体 绩 效 和 技 术 联 盟 网络整体绩效的影 ,,,, ,,,,,,,: ,,,,,,:,,:, ,;,,,,,,,,,,,, ,:,,,:,,,,,。,。响事实上相关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
,, ,,,:,,,,,,, ,:,,,,;,,,,,,,,,,,: ,,,,,,,,,,, :参考文献 ,,,,,,,,,,,, ,,; ,,, ,,,,,,:, ,, ,,,,,,,,,, ,,,, ,, 蒋军锋 ,张 玉 韬 ,王 修 来知识演变视角下技术创 新 ,,,,,,::: ,,,,,:,,,,,,,,,,,:,,,:,,,,,,,,,,,,
网络研究进展与 未 来 方 向 科 研 管 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飞绒,陈 劲技术联盟与创新关系研究述评 ,,,:,,,,,,,,,, ,,; ,,, ,,,,,,,,, ,, ,, ,,,,,,,,;,,,,,
,,:::,,科研管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系 统 管 理 学 报 第 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田钢 ,张 永安 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模型及其仿 ,, ,,,,,,,,,,,;,,,,,,,, ,,,,:,,,, ,,,,,,,,,,,,,:,,, ,,
,,:::: 真研究,科研管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凌鸿 ,赵 付 春 ,邓 少 军双元性理论和概念的批判 性 ,,,,, : ,,,á,,,, ,, ,,,,,,,,,,,,, ,,,, ,,:,, ,,,,,,,,,,
回顾与未来研究展望,,外 国经济与管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范文五:双元型组织对创新的影响及其构建路径分析 学术资料-企业管理学理论
双元型组织对创新的影响及其构建路径分析
双元型组织对创新的影响及其构建路径分析
沈灏/李垣/蔡昊雯
【论文分类】企业管理研究
【论文网络来源】/F31
【期刊期数】2008年12期
【论文期刊来源】《科学技术管理》(津)2008年9期第103,107页
【英文标题】Effect of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on Innovation and Its Construction Path
【作者简介】沈灏,博士生,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李垣,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蔡昊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 710049)
【内容提要】 基于组织学习理论和双元型组织观点,提出了探索能力与应用
能力的不同组合状态对创新影响的二维矩阵模型,重点分析了双元型组织对企业提
高创新绩效和保持未来竞争优势的影响,解决了二维矩阵中企业在不同的行业波动
因素下构建双元型组织的路径选择问题,同时提出了路径选择后构建双元型组织的
主要方式。
Based organization learning theory and view of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nd produces a two-dimension matrix model. We emphasize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impact improving performance on innovation and keeping advantage on the
future competitions,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choice of route to implement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in two-dimension matrix model when enterprise faces
different industry-fluctuation. Simultaneously we propose the main measures to implement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after choosing the route.
【关 键 词】探索能力/应用能力/突变创新/渐进创新/双元型组织
exploration/exploitation/radical innovation/incremental innovation/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0 引言
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创新成为企业获取竞
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同时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命运。然而,不同的企业在实际的
经营活动中对于创新的开展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企业取得了较多的创新成果,
而有的企业却缺乏创新;有的企业专注于突变创新,而有的企业则开展渐进创新,
还有的企业两者都有。为什么企业在开展创新的过程中会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组织学习理论认为,组织学习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企业提
高创新绩效的重要方法。组织内部存在探索能力和应用能力两种基本的学习能力,
如果单一地追求某种学习能力则将导致企业创新成果不显著,创新绩效不佳。然而
当这两种学习能力相互结合均衡发展时,则可以有效保证组织同时从事渐进创新和
突变创新,同时也就形成了双元型组织结构,这种基于学习能力形成的双元型组织
对企业创新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双元型组织是企业最优的学习能力组合状态,也是企业保持稳定的发展和竞
争优势的基础。低探索、低应用能力组合状态的企业面对行业技术波动与市场波动
时,需要通过选择不同的路径去构建双元型组织,同时在选择偏好路径后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最终成功构建双元型组织。本文系统地研究分析了企业识别双元型组织优势
选择构建路径
实施完成构建的一系列动态过程,有效解决了构建双元型组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1 理论背景
1.1 渐进创新与突变创新
创新幅度的概念在企业实践中十分重要,不同幅度的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同,而且促进不同幅度创新的环境要素和企业内部要素也大不相同[1]。Van de Ven等人[2]认为,大部分创新是以已经存在的状态为基础,仅仅是对存在的功能和用途进行完善和修饰,但是一些创新是完全改变了事物的已有规律,是对原有事物的彻底改变。这些创新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们创新的幅度不同。因此,我们按照创新幅度的不同将创新划分为突变创新和渐进创新[3]。
突变创新代表了技术上有革命性变化的根本性变革,表现出同现有技术和产品明显性的分离[3]。突变创新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创新,无论是内部开发还是外部产生,它变革了公司现有的技术工艺,创造了新的产品或者全新的市场[4],它通常并不是满足已经被意识到的需求,而是创造出此前未被消费者意识到的需求。渐进创新则是企业在技术上微小的或者简单的调整[5],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创新。渐进创新对产品成本的降低和性能的提高具有很大的积累性效应。这种创新的变化是在现有技术和生产能力上的变化,并且与现在的市场及顾客群的变化相联系。这两种创新的差异在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新颖程度不同。突变创新往往会导致新产品、新工艺的出现,而渐进创新多表现为已有产品和工艺的改进和优化。这两种创新有各自的特点,都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所必须的。
1.2 探索能力与应用能力
探索能力指企业投资资源去获取全新的知识、技能和流程[6],它的目标在于实现高的创新性。与之相反,应用能力指企业投资资源去深化和扩展其现有的产品创新知识、技能和流程,它的目标在于实现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探索包括搜索、变化、冒险、实验、博弈、灵活性、发现、创新等,而应用则包括提炼、选择、生产、效率、实施、执行等[7]。通过探索能力组织搜索他们未有的全新知识技能并应用于已有或未有的业务领域内,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或技能,以开辟全新的市场从而摆脱竞争对手的威胁;通过应用能力组织把他们已有的知识技能复制应用于已有领域的经营活动,并对已有知识技能进行改良和提炼,增加组织对已有市场或客户的满足。探索能力与应用能力是影响组织绩效的两个重要但又有很大差别的基本构成要素[7]。
Tushman和O'Reilly(1996)[8]提出了双元型组织(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的概念。所谓双元型组织是指利用应用性学习和探索式学习同时从事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他们认为,企业既有在成熟市场竞争的能力,又具有为新兴市场开发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前一种关注成本、效率和渐进创新,而后一种关注试验、速度和灵活突变性。从组织系统层面来看,当不同领域相互交叉并松散耦合时,探索与应用一般都是正交的(Orthogonal),即一个领域中高的探索与另一个领域中高的应用是
可以共存的,此时双元型组织被视为平衡探索与应用这两种需求的非常合适的适应机制,它更易于在组织或系统层面实现,而非个体或亚系统层面[9]。
双元型组织是组织对变革环境进行折衷的组织形态,它是由不同单元构成的实现不同能力的系统集合,它既追求试验、创新和风险承担的能力,又关注协作、改良和有效性,它既非单独的柔性也非单一的稳定性[10]。双元型组织观点将探索新的可能性与应用旧的确定性视为组织适应性过程的两个维度,从而试图解决组织学习过程中不能同时追求高探索能力和高应用能力的悖论。
2 模型的提出及分析
根据前人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即使组织现有的稀缺资源不能满足两者,但组织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利用信息和知识获取两种学习能力所需的资源。探索与应用在组织层面上存在于两个维度,这样就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组合状态,并且不同的高低组合状态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效果。因此,我们提出了两种学习能力对创新影响的二维矩阵模型以及构建双元型组织的两种路径(见图1)。实际的经营活动中,企业或多或少都已经涉及两种学习战略,并且有能力构建双元型组织结构,平衡发展探索和应用,满足企业短期效率和长期效果,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然而,很多企业的战略往往使其对学习能力的选择策略有不同的偏好,同时,企业无法识别不同学习能力的状态水平会对企业的创新有何影响,从而造成了企业绩效无法达到最优。
图1 两种学习能力对创新影响的二维矩阵模型
注:*代表创新程度很弱;??代表构建双元型组织的路径
2.1 两种学习能力的不同组合与创新的关系
2.1.1 区域I
企业探索能力较低时,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获取全新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无法掌握全新的技术要领,没有足够精力和资源投资到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中,企业很难在现有的技术生产活动中,做出巨大变革性的技术创新,这样企业就没有突变性的创新成果。如果企业要在探索能力弱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就意味着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很多企业不愿意进行高风险的探索性创新活动。同时,应用能力较低的情况下,企业扩展现有知识,深化已有技能的能力表现不高,企业创新能力表现很薄弱,导致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创新成果很少。但是,随着市场波动发生,创新能力较弱企业的绩效受到严重影响,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对已有产品进行小修小改以适应市场变化,从而保证一定的绩效赖以生存。这类企业拥有的资源匮乏,能力薄弱,一般表现为程度很弱的渐进创新活动,且创新成果非常少。
因此,低探索低应用能力的企业主要进行较低程度的渐进创新,但企业短期绩效和长期发展受到制约。
2.1.2 区域II
企业的应用能力较强时,企业投资更多的资源去深化和扩展其现有的产品创新知识、技能和流程,在创新活动上表现出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他们利用已有或者新的知识加以吸收,对现有技术进行小改小革。同时,更多进行的是模仿、借鉴,多数创新集中在工艺流程、产品式样、功能结构的上,并没有学习模仿到全新
的技术技能。这类企业不愿意进行高风险长期的探索性创新,以短期利润为目标,他们进行渐进创新较多,用以满足大部分顾客需求。
但专注于应用型学习的企业,容易形成组织近视,在变化的环境下只保持现有的能力,核心能力变成刚性[6,11],同时高的应用能力容易形成成功陷阱,抑制了探索活动的进行。探索活动的缺乏导致企业没有自己独特的新产品,面对市场竞争时失去长期的竞争优势,并无法获得高额的创新绩效。
因此,低探索高应用能力的企业主要进行渐进创新;但低探索高应用能力抑制了探索活动的进行,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受到制约。
2.1.3 区域III
企业探索能力较强时,企业主要涉及各种实验,关注于新兴市场和技术,以便产生突变性创新的创意而非渐进性创新,从而为顾客带来全新的价值[12]。他们愿意投入较多的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尝试新的领域,学习全新的技术技能,开辟新的市场,他们一般关注长期利益,期望有全新的技术突破,在同行业中获得更强的优势,并在新的市场得到高额的回报,以便维持企业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探索性活动一般伴随着高风险、强不确定性,失败的探索容易导致进一步的失败。企业如果专注于探索而忽略了应用则可能使自己在投入产出上失衡,因为他们产生了太多未及开发的创意,却没有将之付诸实践,组织将有可能背负较长周期的探索活动成本而无法获得其带来的收益,企业无法实现收益最大化。低的应用能力不能给企业更长久的探索提供短期绩效保障,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并不能很好保持,企业陷入两难境地。
因此,高探索低应用能力的企业主要进行突变创新;但低应用能力制约了更长久的探索能力的提高,企业短期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都会受到影响。
2.1.4 区域IV
Levinthal和March(1993)认为,企业应该同时涉足探索和应用两种战略,因为企业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从事足够的应用活动以确保目前的生存能力,同时拥有足够的精力从事探索活动以确保将来的生存能力[11]。从组织层面来看,在企业不同业务领域或子系统内,提高探索与应用能力不会造成强烈的资源竞争。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利用知识、信息来调和或获取更多的有形或无形资源,保证探索能力与应用能力同时得到提高,并不一定对现有的同一资源集合进行激烈竞争。两种能力都较高的企业事实上形成了双元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决定了突变和渐进创新的平衡性,从而确保企业能够同时从事渐进创新和突变创新[8,13]。利用两种学习能力的平衡发展,可以更多地使企业避免只专注于探索性或应用性创新所带来的弊端,有利于企业同时开展突变创新和渐进创新,进行优势互补,提高企业整体创新绩效,增强企业在动态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高探索能力和高应用能力是不同能力的有效联合。他们之间形成交互促进作用,有利于企业使用他们的资源完成不同需求的创新特征和结果。高的探索能力并不会对高的应用能力造成竞争和威胁,只要发挥组织的动态能力形成双元结构形态,高的探索和高的应用一样可以同时促进强的突变创新和强的渐进创新。这也是企业学习能力策略的最优选择形态,使企业摆脱成功陷阱和失败陷阱,既能够有效运作当前业务又能够及时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提高企业整体绩效。
因此,高探索高应用能力的双元型组织的突变创新和渐进创新效果最佳,它能使企业短期绩效得到保证,长期竞争优势得到提高。
2.2 构建双元型组织的路径选择
2.2.1 构建双元型组织的路径分析
通过对二维矩阵模型的分析,低应用低探索能力的企业创新最少,企业绩效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在行业中无市场竞争力。而高应用高探索能力的企业形成了双元型结构,创新成果最佳,企业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提高。处于矩阵I状态的企业应当通过科学的路径去发展、探索与应用,最终构建双元型组织。图1表明,构建双元型组织的路径有两种。
路径?:处于矩阵I状态的企业突变成果较少,企业在行业中失去竞争力。但是企业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运用动态能力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提高探索性学习能力并创造全新的技术或产品,有利于企业摆脱现有的发展困境,同时,这样的突变形成了全新的技术优势和壁垒,在行业中拥有一定的突变适应性,保持了短期内一定的竞争优势,这种短期的竞争优势可以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为企业提高应用能力加快扩张产业规模提供竞争力。
路径?:低探索低应用能力的企业为了生存不得已进行产品的小改小革以维持自己的生存,这些小改小革表现了一定的应用能力,产生了一些程度较弱的渐进创新。这类状态的企业可以在已有的较弱能力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运作能力基于现有的知识和资源,围绕现有活动而逐渐加强应用能力,提高企业短期绩效,保证企业稳定的生存和发展,为发展探索能力产生突变创新提供更多的资金或资源保障。
2.2.2 技术波动与市场波动对路径选择的影响
探索更多关注的是行业内全新的技术和产品,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那么企业进行探索活动时主要受到行业技术波动的影响。行业技术的波动性较强时,行业内的技术表现出多元化、全新化,技术变化更新速度较快,已有技术很容易过时,技术优势容易被超越。那么,当低探索低应用能力的企业所处行业的技术波动性较大时,企业可以选择路径?,因为这个行业技术容易落伍,如果进行应用学习的话则很容易被淘汰,而首先提高探索能力,运用动态能力构建整合资源可以投入到探索活动产生一定的突变创新成果[14],形成自己全新的技术或产品优势,从而开拓全新的市场,奠定自己在行业中一定的竞争地位。
因此,行业技术波动性较强的企业偏好选择路径?。
应用已有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主要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改进已有技术和产品,满足市场上顾客的需求,扩大自己的市场规模,提高顾客的产品忠诚度。企业进行应用活动时主要受到行业市场波动的影响。市场的波动性较大时集中表现在市场环境及顾客对产品需求的变化,行业内的技术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企业现有技术和产品不容易很快被超越,技术稳定性较高。因而,较少创新的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场波动性较大时,企业可以选择路径?。企业可以在加强自己运作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生产过程的效率和可靠性[14],改良自己的产品,多方面满足顾客需求。因为现有的技术为企业渐进创新提供了基础,并且现有技术不易被很快淘汰。企业可以通过路径?的选择率先提高自己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能力,围绕已有的技术和产品
加强应用能力的提高,积累短期绩效,为探索所需的资源提供资金支持,更好更快地形成双元型结构。
因此,行业市场波动性较强的企业偏好选择路径?。
通过技术波动与市场波动对企业构建双元型组织路径选择的影响分析,我们提出了低探索低应用能力的企业进行路径选择的模型(见图2)。
图2 构建双元型组织的路径选择模型
2.3 构建双元型组织的方式
企业分析了所处行业的技术波动和市场波动后,选择了有利于自己构建双元型组织的偏好路径,那么,如何在所选路径上实现双元型组织,成为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通过对双元型组织的分析,认为在实践管理活动中,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调和探索与应用关系,实现双元型组织:(1)探索和应用两种战略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思维模式、组织规范和文化,组织可以通过发展不同的组织结构、思维模式、组织规范和文化来满足组织的探索和应用需要。(2)组织可以通过外部获取的方式从外部获得探索或应用能力,或者从外部获取相应有效的资源来提高组织的探索和应用能力。(3)企业可以增强组织动态能力和组织整体的协作能力,合理为探索和应用分配资源、共享资源,解决两种学习能力对资源的竞争与调和关系。(4)构建不同的独立机构,同时开展探索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例如,建立独立的研发部门,同时建立独立高效的生产部门,进行全新研发与改良生产等探索和应用活动。(5)组织可以在不同组织单元的不同职能内均衡发展两种能力。比如组织可以在不同组织单元的职能部门之间有效发展两种学习能力,追求不同的组织目标,如一些部门利用已有技能,提高组织效率,同时另一部门侧重追求新技能新方法。(6)组织可以在空间上分离探索与应用,针对不同空间领域、不同业务需求致力于探索和应用能力的提高。(7)组织可以在时间上分离探索与应用,一定时期发展相应的能力,另一时期发展另一能力,在企业长期运营过程中造成间歇式平衡。
3 结论
企业现有的探索能力与应用能力的组合状态对企业的创新及竞争优势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高探索能力与高应用能力形成的双元型组织对企业提高创新绩效和巩固竞争优势有着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应当识别双元型组织为企业发展带来的优势,并分析自己的行业波动因素,有效选择适合自己当前状态的创新战略路径,同时发挥自己的动态能力及运作能力,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完成双元型组织的构建。
【参考文献】
[1]Christine, S. K., Dawn, R. D., Kurt, A. H. An empirical test of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al, and process factors affecting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3, 14(1): 21
[2]Andrew, H. Central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1986(32): 590-607
[3]Ettlie, J. E. Organizational policy and innovation among suppliers to the food
processing sector [J]. Academy Management Journal, 1983(26): 27-44
[4]Henderson, R. M., Clark, K. B.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5): 9-30
[5]Dewar, R. D. and Dutton, J. E. The adoption of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 1986, 32(11): 1422-1433
[6]Atuahene-Gima, K. Resolving the capability-rigidity paradox in new product innovation [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5,69(4):61-83
[7]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1): 71-87
[8]Tushman, M. L. and C, O'Reilly.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s: Managing evolutionary and revolutionary change[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6(38): 8-30
[9]Gupta, A. K., Smith, K. G. and Shalley, C. E. 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4): 693-706
[10]张玉利,李乾文.双元型组织研究评介[J].上海: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
28(1)
[11]Levinthal, D. A. and March, J. G. The Myopia of learning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14): 95-112
[12]Leonard-Barton, D. 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2(13): 111-125
[13]C, O'Reilly., Tushman, M.L.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4(82):74-82
[14]周玉泉,李垣.组织学习、能力与创新方式选择关系研究[J].北京:科学学
研究,2005,23(4)^NU1
重要提示:
文档由 文档精灵 上传,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原作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双元性组织理论演化与研究展望